民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6:1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管理理念落后
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理念表现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在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亲戚关系而建立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安排企业老板的亲属担任管理岗位。这种血缘关系的安排不利于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
2.道德制度存在危机
由于民营企业采用的家族管理模式,控制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混在一起。企业没有形成董事、监事和股东三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诚信缺失的道德危机。这样会对投资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影响他们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进而造成信任危机。
3.财富占有观念强烈
民营企业的财富在法律形式上是属于企业老板的。但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主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财富观念才能支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梯队建设不够阻碍
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最基本的障碍就是人才梯队建设不够。企业主在创业前期过程中过高的看待了自己,过分的相信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影响,就必须对其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转变观念社会经济的进步
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的运行和外部社会因素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转变观念,摆脱在创业初期所依赖的过分依靠投机行为所带来的发展,让企业的发展完全市场化和实力化。同时,社会技术的进步为管理进行创新带来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管理的创新,转变和创新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老板对企业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总经理的授权为前提,进而主导董事会的决策,让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种管理观念的转变需要民营企业主有大度的胸怀和勇气。同时管理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方案需要迅速反馈到企业主那里,让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能够扁平化,有利于减少管理跨度。
2.加强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进行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建设是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石。民营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注重内部制度的建设,引导企业内部的创新。企业内部制度的有效实施对推动管理的创新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从企业老板到员工都可以做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进而推动了整个公司的观念转变。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维护,规范好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都会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篇2
1.1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人才发展障碍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在对人才进行选用和提升的时候,最让人担忧的是这些人对企业或是管理者的忠实程度。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在民营企业中总是会受到家族企业成员的约束和牵绊,没有从大局出发,进行适当的岗位设置。一般都会把待业在家的亲戚朋友,不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及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不论企业是否存在职位的空缺,都往企业送,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近亲繁殖”的现象。但是把引进来的人才,放入到各个框架中进行约束和控制,在晋升和培训的时候,不是按照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为准,而是把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1.2认识不到位使得培训体系缺失
民营企业在培训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中的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的特征比较多,没有进行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很多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培训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包括办了多长时间的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却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企业适合什么样的培训、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怎样把培训和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作效率和个人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怎样把对个人的培训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等方面考虑。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培训方法比较落后,模式单一,方法不能适应人们的学习特征,没有充足的资料体系,没有健全的政策,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培训的结果。
1.3企业薪酬体系不完善,不透明
将用人观念和组织构建相联系,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使用协议工资制,这种工资制度是在员工进入企业的时候,由双方一起协定的工资标准。这种工资制度比较单一、片面,并且容易和实际工作状况脱钩。有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引进薪酬管理和考核体系,但是因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不一样,除去有的企业,很多企业都是虚有其表,没有落实到实处。民营企业薪酬分配方案更急注重分配结构的公开性和透明化,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方法程序是否合理和公正。封锁的、秘密的薪酬管理方法,不但会造成员工的不公平感,还会造成员工的相互猜测,从而激起员工间的不满情绪。
1.4管理方法落后没有健全的考核体系
很多民营企业业主都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是依靠创办人员的个人喜好,作为事物评判的标准,感觉合适的就留下,感觉正确的事就去做。很多民营企业所有者或是经营者,都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对员工的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目标的考察,然后把考察的结果和工资、奖金相联系。像是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怎样选择和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怎样发挥员工在绩效考核中的实际效用,怎样在绩效考核后和员工进行有效的互动,都不去考虑。而且,很多企业所有者或是经营者都习惯自己主宰企业的所有事务,把考核和工资福利待遇的决定权,作为树立自己威信的工具。
2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解决措施
2.1要设立长远的人才目标
人才目标是企业生产劳动和组织机构正常运作的活力,民营企业要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建立和选择人才的培养制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使得人才构造和企业发展能够很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企业的后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
2.2要拓展个人视野
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首先要识人。识人,就好比进行寻宝活动,不但要求寻找的人有心,还要识宝的人有眼。识人最关键的是要注重人的本质,也就是选用什么样的人。在现在的企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识人最重要的看一个人的本质,要看他是否拥有较高的理想和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做人的原则是不是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还要有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格;对业务是否熟练、胜任岗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有没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善不善于处理棘手问题和较强的领导能力。民营企业家要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对人才的选用和任免,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方法与企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角度去考虑。通过实践可以证明,经常和员工进行交谈和沟通,按时的进行民意的检测和有计划的考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员工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方法。
2.3要延伸用人道路
选用员工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调动一大批人的积极性;选错员工的时候,也会挫伤一大批人的工作热情。民营企业家要选用真正的人才,不断的拓展用人的道路。
2.3.1取长补短
民营企业在用人的时候要注重别人的长处,包含别人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才能。要敢于挖掘和使用下属中能力超过自己的人,不要存在因为选拔和使用超过自己的人,就会丢掉自己职位的想法。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保证优秀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2.3.2要学会扬长避短
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民营企业家,发现和运用一个人的长处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发现这个人的短处,并且把这个短处转化成为长处,就是更好的了,也就更能提升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3.3尊重人才,保持信任
信任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的责任心和成就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在信任的基础上,民营企业家还要在适当的时间给予适当的支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家和人才间要保持相互的信任,因为感情伤害而变为敌人,就会损害企业的发展。所以,民营企业家要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通过真诚的交谈和沟通,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让员工拥有信心去完成任务,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2.4不断的进行人才的更新,要及时的处理企业富余人员
当企业原来的人才不能和实际职位相符时,企业家就要改变格局,淘汰一些对企业发展有阻碍的人员,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对有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使得人才在新环境中更好的发光发热。
2.5要注重人才的使用效率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中心。民营企业要突破“近亲化”的情况,要把人才用在适当的位置,从而为企业取得更高的效益。
2.6建立发展的人才观念
首先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研究,还要在选用的时候拥有发展的思想。企业家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善于发现人才的潜力,通过适当的压力来更好的锻炼人才,通过培训,来提升人才的价值,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效力。
3总结
篇3
强化内部审计是所有成长型民营企业家的当务之急,成功的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管理审计发挥着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基础前提包括,明确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标准及特殊的技术方法。
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内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范围、审计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家终于确立了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增加企业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为绩效,它来自于过程。企业的运营过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断的链条,只有健康、高速运转,过程才能确保创造绩效。而过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职能,不是内部审计的职责,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介入管理又不参与管理,事实上很难严格做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医院里的专职外科门诊大夫,仅限于验病开方,不兼卖药品和参与手术开刀,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内部审计找准切入点和摆正这个位置有三个必要条件应同时具备。第一,高度独立的体制。最适合国情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企业的董事长领导,特点是确保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有能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第三,能够实现审计目标——增加效益,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大且具杂乱感。这是由企业高层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权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常规审计很难进入规范化审计程序,企业高层也不关心你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只问结果。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但就管理审计而言,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和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搞管理审计很难操作。一方面很难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很难开创新局面。因此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解决以下审计环境问题。
1、管理审计面对的是各级职业经理人,其优秀素质的集中表现是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主观上理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不会过高,工作沟通、配合、减少和解决矛盾都能在一个平台上顺利进行。
2、经营目标和考核认证标准明确。民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这是因为市场影响企业的生存决定的,在企业内部无论哪个主管、部门、负责人、总经理、总裁都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详尽的考核认证办法。但是,这种目标和考核认证之间有没有冲突,考核是否独立、严格进行,有无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是解决企业高层最关心问题的最好途径。
3、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断得到修正。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文化和发展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都能围绕企业效益来制定。但最容易被职业经理人“遗忘”也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均缺乏“违约条款”或制度轻描淡写没有责任承担者,不具操作性,出了问题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东西,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这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没有压力,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机构的工作效率。那么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根链条是否健全,有无死节、坏节、环节链是否有隐患和风险仅靠企业家一人是顾及不到的,靠各“环节”汇报仍存在报喜不报忧之嫌。管理审计的介入就不同了,因为内部审计与运营无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以及从各种调度会、协调会、总经理办公会、总裁办公会、董事会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脱节、扯皮等负面信息均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盲区和盲点。个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作为暴露无疑。
4、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凝聚力,内容包括生存观、责任感、归宿感、诚信和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从内心彻底认同该企业文化的合格的称职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以诚信为前提的充分授权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使各级职业经理人时刻铭记民营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职业经理人要想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付出对企业忠诚的代价。
5、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管理审计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评价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要制定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审计标准、有效生产成本审计标准、资金预算审计标准、应收账款审计标准、特殊风险审计标准、部门尽责程度审计标准等。
计划、实施与报告
管理审计必须制定计划。审计计划应尽可能编制详细。经高层批准的审计计划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最高指示,应该全部
落实。
1、突出重点。管理审计计划编制前应尽力争取企业高层,尤其是董事长本人明确(或暗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并将之列为重点对象,切忌自作主张确定非必要重点,即浪费审计资源又劳而无功。
2、明确目标。就是施实管理审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报告要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原因及责任是什么?目标必须具体,不能似是而非。
3、确定工作范围。管理审计范围的确定要看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或企业高层所要求的审查深度来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
(2)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
(4)经营者(或项目)的责任经济目标是否完成,薪资、奖惩是否按规定执行。
实施审计。实施审计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企业所有者对审计对象就审目标进行测试、评估、认证的过程。
报告结果。民营企业管理审计报告最好直接报告给董事长,因为民营企业(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权或资本都是董事长直接或间接所有。如果董事长认为有必要让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重视这份报告,可建议董事长已批转报告的方式周知或举行小范围审计听证会。管理审计报告的格式不宜统一。根据审计计划或高层指派就某一项目或某一部门进行审计,报告的重点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审计对象的风险。突出效益、效率影响,明确原因和责任承担者,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审计意见。
审计标准与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管理审计建立起来的审计标准不同,其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的建立是民营企业从职业经理人量化了的任务指标和部门职责两大平台所构成,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管理审计的介入就是通过独特的方法向企业高层提供独立的客观保证,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的标准和技术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采购成本的审计标准
1、采购计划标准。从内部审计掌握的信息资源中,审查目标期内的采购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产业公司目标期的生产计划期内总成本,生产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营销公司同期销售目标所需成本。根据各品种的单位成本逐一审核并加权计算采购总成本,扣减有效库存后编制当期必购物资计划和采购预算即可作为管理审计的标准。
2、比价标准。民营企业确定供货商是同过比质比价来进行的。比价会议应该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负责。报价、比价过程一般在互联网或各自局域网上进行。原则为随行就市同质优价,老客户与新客户机会均等一视同仁。供货合同必须报内部审计部门就采购数量、价格、结算办法、付款方式和违约条款等内容进行审核通过方可盖章生效。
3、无效库存标准。所有采购物料均设立库存时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库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视为无效库存,计算损失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承担者。实行责任上划,连带追究制度,即下级责任上级主管负责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上级承担责任后追究连带责任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
4、调整计划标准。市场决定企业生存,民营企业的经营政策有不确定性特点,对审计标准的及时调整必须加强。平衡和解决经营政策变化与内控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快速反馈。管理审计要凭借总裁会议、董事会决议信息将不确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标准,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审计标准。民营企业发展到集团化阶段,随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一般情况下,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成本定额,为管理审计解剖生产成本提供了基础。管理审计认为生产成本应区分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开工的第一天。综合部门就知道批量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这为管理审计的介入创造了切入点和审计标准。批量产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应产出未产生(废品损失)的原因、数额就是审计对象,是什么原因?应明确到班组、个人;产出来的产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不能销售的产品也必须明确责任;已产出的合格产品在成品库超限存放占用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哪个部门或哪个责任人对此应承担责任必须明确。问题的原因要区分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必须处罚。客观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内控制度衔接有问题,部门之间扯皮等情况。比如设备出了问题应该找出是动力部门问题还是车间操作问
题还是维修部门的问题。责任无法落实的,要将损失量化后视同非有效成本上划到连带部门的共同上级管理责任人,并由其承担责任。
三、资金预算审计标准。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私人资本,因此实行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
1、资金预算必须经企业有权批准人的批准方能执行。
2、经批准了的预算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谁应对此负责。
3、经批准了的预算支出在资金上是否有数量上的保证,资金调拨环节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预算批准了,而资金到不了位影响生产、经营运转的问题,什么原因,内控制度本身有无漏动,谁应负责任。
4、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批准人是谁?有无追加预算的审批手续或最高层授权,内控制度是否还应明确。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标准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在民营企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对所有应收账款设立限额和限时制度。比如对同一经销商所欠货款超过发货总额的10%到合同期满不能划回,或单笔应收账款超过45天不能收回即应视为“坏帐”进行风险管理。凡是进入“坏帐”程序的应收账款不能计算经营业绩并与提成、奖励脱钩,已发放的奖金、提成均应追回。超过发货总额30%超过60天仍不能划回的应收账款记入营销公司期间费用落实责任。
五、尽责程度的审计标准
民营企业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诚信和能力。管理审计对各职能部门或其负责人尽责程度的评估认证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设立评估项目打分进行。
1、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工作讲实效,服从上级并正确向上级报告,精通业务内容,熟练掌握职务要点,正确领会上级指示并全面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2、能力。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岗位创新能力。
3、责任感。任务有排期、工作有计划,预测过失的可能性,并有预防对策,有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实际行动,知错必改。
4、全局观念,不以我为中心,突出部门协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为了市场。
5、忠诚。对企业忠诚,知恩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共存亡。
篇4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
民营企业通常是指按“四自原则”,即: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质创办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有力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总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75%以上,专利约65%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今后新经济增长点还将是中小民营企业。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起着保证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戴尔.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企业强调以“人”为本,而中小民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劣势。由于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而导致由盛到衰。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败生命周期极短。因此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成功与企业主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这时期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主要来源,这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企业初期凝聚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初始阶段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非程序化、管理非制度化、执行非理性化和随机性构成了初创期中小企业管理的基点,而转轨期的众多商机支撑企业迅速成长,其自身内部管理的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和多样化,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仅仅依*机制灵活而获取大量市场机会的时代不复存在。相反,中小企业原有的管理痼疾日益暴露并成为制约其成长的桎梏。面临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与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产权不明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一股独大导致发展风险增大,员工凝聚力下降;决策随意性与企业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需要理性决策的矛盾;亲情纽带与科学化制度化规范管理的矛盾。这些矛盾突出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的、长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从这点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同感正逐渐从意识上转到实际中去。
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投资理念也往往不一致,导致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并不协调。科学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成为当前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而由于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而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小型民营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虽然以人为中心理念已被大数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所接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更多的是将“人情”与“人性”混淆。据对广东省中小企业调查,被问到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时,63%企业主认为是融资,47%回答是产品销售,38%认为是市场开拓,只有33%的企业主将人才和提高内部人力资源放在迫切需要解决议程上。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再加之企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也较大时间急,所以人才更多地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相应的,这些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二)家族式管理,导致人才尤其是高端经营人才难求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的抽样调查,浙江省私营企业的私人股份所占比例在90%以上,其中量大的股东所占比例高达66%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还有其他同姓兄弟也占相当比例,大约为14%。另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的、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私营企业目前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许多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2002年完成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指出,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避免人的“通往风险”和“逆向选择”、减少成本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①企业并没有足够信得过的亲人可用,如果*熟人介绍来扩大网络,使得关系趋于复杂,信用度偏低。②人才的压力不断增大。现代企业受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挑战,民营企业仅仅依*原来的家庭成员已难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③近亲繁殖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④由于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掌控较多的资源,在企业里无意间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引进的管理“空降兵”在企业的存活率往往较低,外来人员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很难真正溶入团队。
据福州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朱祖平教授研究认为,就福建省的情况来看,企业最需要的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端人才,即不仅要有深厚的工商管理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才,如工商管理硕士。而导致这种职业经理人难以融入民营企业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带有很深的家族式管理的烙印,所有权和支配权不分。民营企业主的心态调整不到位及定位不准确,没有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去定位。作为企业所有者来说,他的兴趣应该在于拥有企业。但很多民营企业主不但要拥有企业,而且还要配置企业,或者说支配企业,希望自己去行使经营权。这实际上把职业经理人的“领地”给占领了。因为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的目标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支配,资产是谁的他无所谓,他们更兴趣去支配资产,资产增值了,他们就有成就感。在民营企业主把所有权和支配权都“占领”了的情况下,即便聘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主也不愿放弃经营权,造成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对于高端人才或者经营长期实践又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人来说,他们就会觉得在这样的企业里发展空间太小,宁愿选择他业。在所有权和支配权短期内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即使高端经营人才勉强进入民营企业,也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如职业道德出现“败德”现象,即企业在可能降低待遇,将就用人;职业经理人不很好地履行职责,或在履行职责过程考虑少付出,或是从其他地方弥补利益,以实现心理平衡。于是因为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不完善,企业主不愿放弃经营权,必然设置一些约束,反过来又让职业经理人没有被信任感,感觉在企业中发挥不了作用。这种恶性循环造成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一种顽疾。
(三)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
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和薪酬机制,必须依*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虽然中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有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其职能却是类似的,必须有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能正步原国有企业中人事工作仅承担行政人事事物和劳资福利的后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界定不清,尤其是对核心员工激励不到位,将会影响士气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在高科技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其直接后果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员配备不合理,仍由人事行政部门承担或直接由行政后勤部人员兼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人员配备而言,不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很少,分工也不明确,即使有也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
(四)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
经济学家在分析近几十年来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不能利用劳动力的追加和物力资本的追加来解释。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只能归功于教育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一个工人技能的提高如用一部机器或一件工具一样,可以节约劳动力。虽然提高工人的技能要投入相当的费用,但它能生产更多的利润,足以补偿费用的支出。由于知识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与迅速更新,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企业要谋得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就必须对职工进行终身教育和培养,以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技能的更新。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固定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仅有的培训也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对广东省614家中小型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采用上岗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有324家,占52.7%;采用边干边学方式培训的有271家,占44.13%;仅有14家企业回答将员工送学校培训,仅占被调查企业的2.28%。在问及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在583份有效问卷中,回答缺乏师资的147家,占25.21%;缺乏经费投入的171家,占29.3%;回答生产任务无法安排培训的114家,占19.6%;因员工流动性大而不作培训安排的最多,达到237家,占40.1%;竟然还有82家企业对员工培训未作任何安排,占14.06%。许多民营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迅速增长,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认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越高,人才流失的越快。所以他们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贬值。另外,有些企业虽然较重视人才培养,但只重视对新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旧人的培养。中小型民营企业即没有像摩托罗拉那样的财力用于培训,也没有完善的薪酬设计与良好的劳工关系作依托,因而为了规避因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殊不知,外招与内部培训之间,除了有培训成本之外,还存在人员任用风险问题。
(五)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施企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激励员工动机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要与企业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策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业绩而实现企业目标。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方式来满足员工需要,企业要对员工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为了能够吸引激励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员工娱乐等。
篇5
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越表越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文章阐述了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相应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薪酬问题无疑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有效的薪酬可以直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良胜的运转与循环之中;无效的薪酬将会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管理及生产效率低下,人才需求与供给失衡,甚至导致企业瘫痪。薪酬管理实际上就是一把双刃剑,能否运用得当,对企业经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凸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解决社会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我国特殊的国情,其中约有90%的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企业模式,这种通过血缘亲情维系的企业模式,由于其在薪酬决策上的优势和灵活性,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能够吸引各类迫切需要的人才,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人员数量增加,这种模式自身的缺陷又招致企业绩效低下,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竞争加剧、产业进步缓慢、人力资源成本过高等现象的发生,使民营企业原有的“薪酬优势”逐步变为“薪酬困境”,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枷锁。因此笔者将从薪酬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当前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营企业改进薪酬管理的方法,为其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2民营企业中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薪酬制定随意,没有建立科学绩效考评体系。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薪酬分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随意性,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付酬观念的矛盾。民营企业管理者基于规避风险及降低成本的考虑,总是希望员工先多做工作,然后再基于其对企业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而员工则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根据老板给予的薪酬水平付出相应的劳动,双方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二是主观判断成为分配的依据。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员相对较少,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评制度,或是考评制度虽然建立,但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致使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分配薪酬,缺乏评判的依据。
②薪酬分配缺乏公平性,激励功能弱化。薪酬分配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公平,即对于同样的岗位,本企业的工资明显低于同行,缺乏竞争力及吸引力。近些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改革及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民营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原先所具有的薪酬优势逐渐减小,甚至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致使企业内员工效率低下,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所谓内部不公平,就是同工不同酬,做同样的事,薪水却存在差别。我国有很多民营企业采取发“红包”式的秘密付酬方式,这种方式可能造成老板凭主观好恶分配薪酬,暗箱造作,易引起员工之间的好奇与猜疑,若员工得知他人的薪酬高于自己,但觉得对方不如自己时,就会滋生抵触情绪,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出现消极怠工或跳槽现象。
③忽视内部薪酬,员工薪酬增长途径单一。报酬可以划分为两类: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薪酬主要指:组织提供的金钱、津贴、奖金等实质性的东西,需要企业付出经济资源方面的代价;内在报酬系基于工作本身的报酬,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薪酬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然而在相当多的时候,民营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外在薪酬,常常会忽视内在的薪酬,使得员工获得的报酬形式单一,客观上会要求以相对较高的外在报酬作为补偿,也会使员工常常感觉到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格尊重不够,致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劳资关系紧张等。
④薪酬管理制度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薪酬管理中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好的薪酬系统既要满足现在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将来发展的需要。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能意识到薪酬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吸纳、滞留、潜质提升与激发,已是较为先进的薪酬管理理念,极少有民营企业管理者会从人力资源方面分析企业战略实现的瓶颈,以恰当的薪酬政策去支撑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民营企业改善薪酬管理的对策
①建立科学的薪酬考评体系,克服薪酬分配的随意性。薪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保障人才基本的生存需要,它同时也代表了公司对人才价值的评价和公司对员工的认同。民营企业要克服薪酬分配的随意性,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考评体系。所谓科学,即根据企业内部工作岗位和责任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一是基于技能的评价体系,以雇员的能力为基础确定其薪水,工资标准由技能的高低划分不同的等级;二是基于绩效的评价体系,将薪酬与特定的绩效目标相联系的薪资模式,绩效薪酬的数额随特定绩效目标的完成状况而浮动;三是基于能力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这主要适合于企业中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讲,对企业又相当重要工作岗位的评价。
②建立公开、透明薪酬管理制度。保密的薪酬只会使员工之间互相猜疑,老板为员工加了薪,却得不到正面的激励,而员工又在抱怨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公平的回报而埋怨。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管理制度,让员工了解企业的薪级制度和晋升职级,每一级工资的差距,从而减少员工不必要的猜忌,让员工体会到公平,在保证工作热情的同时又可以引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同时,民营企业可以让广大员工参与薪酬制度的设计,这样不仅能让薪酬制度更加切合实际,也有利于新的薪酬制度的推行,因为员工在参与设计过程中对新的制度己有一定了解,让员工感受到了被尊重、重视的感觉。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 管理职能 民营企业
在我国经济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民营企业起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核心部分,对民营企业的规模得壮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财务管理渗透到民营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环节(供、产、销),是民营企业的管理重心。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为了节省前期投入,在有限的投入基础上扩大产出,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民营企业经济地发展和未来。所以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并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作用。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与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本论文的撰写希望对于了解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有所帮助,能对改善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据国家发改委民营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民营企业总数在4200万户以上。但是其中70%到80%的民营企业经营期最多为5年,最少为三年,10%到20%的民营企业生存期仅为5到10年,只有5%的民营企业能经营在l5年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低。其中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量,不重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现状
第一,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者的观念陈旧。民营企业的发展受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文化水平、管理素质及管理思想的影响严重。有些民营企业甚至出现投资者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的现象,这严重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二,大部分民营企业出现了经营决策高效发展,而管理程序相对滞后,决策模式停留在经验决策中。民营企业投资者不重视财务管理建设,使得财务管理很难再业主以外的范围发挥作用。
第三,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将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地看成是记账或结账,不向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企业资金流向的详细信息。这些就会将财务管理当成企业纳税、申报的工具,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对企业的作用,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薄弱、资产流失严重。
(二)客观方面现状
第一,目前,民营企业存在财务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现象。例如,财务核查制度、成本结算制度、财务进出审批制度等。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上述几项制度,但尚处于建立初期,很难有效的执行。
第二,民营企业很少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和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是简单的设置一个“记账”员。由于这些“记账”员不具备专业知识或未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很难取得完整的财务资料,经常出现采购、流通、库存、资金等信息失真,并且财务管理过程简单、粗糙化,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而银行向民营企业放贷的门槛高,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流动资金匮乏,融资渠道单一。这不利于民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家族式管理模式中的投资者担当管理者和经营者双重角色,使得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都集中于一身。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既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又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监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投资者对自身的家庭财产和企业资产之间的界定不清,第二,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普遍出现资产原始产权划分不清,这些关于产权划分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财产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认识,转变家族式管理模式,杜绝集权现象的发生,有效控制越权行事,防止信息失真,将企业职责有效分离,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规章制度设置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岗位权责制度、赏罚制度、人员素质培训与考核制度三个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都不太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财务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比较强,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是公司缺乏监管制度,进而出现小事不追究或者制度难执行。这使得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职责和财务内部关系不明确,不能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和会计信息清晰记载。
同时,我国民营企业一部分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另一部分设有内审机构,但不能严格执行。这些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的对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
三、针对财务管理民营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定期进行人员素质培训
民营企业应该注重财物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断对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并辅以职业道德等思想方面的教育。加强和完善工作激励机制,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物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规范财务管理的秩序,提高财物管理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业务处理环节(证、账、表)的规范标准。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权责制度,明确财物分工。
(二)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
民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要采用现代财务管理技术,而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前提条件就是明晰财务管理中的产权关系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可以导致财产管理主体不清,影响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逐渐实施产权激励制度(员工持股制、经营者持股制和股票期权制),拓展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权利范围,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利益关系,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展。
(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在行业财务管理制度中,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了民营企业的制度要求:民营企业可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和特点,建立健全与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财产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我国政府为了改进企业审批和监督模式,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营造适应的市场氛围,有效的保证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名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问题逐渐突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来源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财务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即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如何协调财务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关系,如何应对企业财政管理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未来。本文从财务管理和民营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分析,对民营企业财政管理的现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对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闵风香.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心[J],中小企业科技与管理,2010;36
[2]蔡莉.再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2
[3]王新华.浅论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J],商务现代化,2010
[4]范风娟.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0;20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措施
我国民营经济日益壮大,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经济支撑力量,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各种法律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管理、市场、人力、模式等各类发展瓶颈的制约。其中财务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使得民营经济管理薄弱,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资料的真实全面反映经济行为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大部分民营企业难以做到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等会计核算基本规范,加之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正规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这些都导致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不清,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是财务管理意识不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足,在观念和思想上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企业管理人员大部分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重点关注范围,缺乏科学性、制度性和连续性,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资源优化配置、投融资筹划等现代财务管理思想。
三是会计核算薄弱。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建立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因是应对税务部门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记账报税,忽略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其他重要作用,例如,对现金管理不够,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对现金流量核算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压力增大,资金周转困难。
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贯穿在民营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的产、进、销等个个环节都离不开财务核算和控制。因此,民营企业为社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财务管理中因多种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建立产权清晰、产权分离、任人唯贤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通过量化核算,明确企业产权人产权与职责,实现权责对称平衡。改善企业管理层组成,吸引社会贤才进入公司管理层,杜绝公司决策“一言堂”,逐步减少产权所有者在执行层的比例,让产权人逐渐向公司战略管理转变。建立有效的人才吸纳、激励和约束机制,任人唯贤,拓宽企业人才能力素质提升渠道,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积累,努力促进企业不断增值。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注意收集和研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政策赋予权利,采取合理方法和节税措施,降低私营对策税负,加强企业发展后劲。
2.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专业人才队伍。民营企业管理者要学习财务会计知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支持和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支持财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对会计人员进行适时知识更新,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促进会计队伍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强化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按制度办事,规范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内部控制,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为财务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独立开展内审工作。要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企业成本目标责任。
3.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严格落实已出台各项制度政策。从国家层面行,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各级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将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要细化监管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民营企业不法会计行为处理处罚力度,要增加民营企业不法行为成本,确保民营企业会计真实完整,财务管理规范。
4.加快转型,科学布局,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财务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创新、改进服务、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将粗放型外延式扩大生产转变为集约型内涵式扩大生产。强化资本布局,分散投资风险,拓展融资渠道,推进组织创新,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和战略手段多元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力,科学确定企业规模,确保企业规模与资本实力对称,避免负债过多,实施正确的利润分配战略,不断增加资本积累,促进扩大生产。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只有合理的利用财务管理成果,才能实现企业利润与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民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多管齐下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财务管理目标应为民管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务杠杆利益是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并在分析影响民营企亚资本结构有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6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今年1月8号,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民营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士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人、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疚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一)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民营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民营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对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人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即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民营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民营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民营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式,但不能用单琐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民营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民营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资本结构孟要指标一一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评价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民营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x投资利润率一负债利率x(1一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民营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人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即零负债朋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三)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民营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较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民营企业,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篇9
这个“精灵”来无踪去无影,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企业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企业的活动延伸到哪里,它的魔力就在那里显威;它的法力无边,明镜高悬,企业里任何细微的动作,它都能立即做出反应;它铁面无私,严气正性,残酷地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铁律。
这个“精灵”有时给企业带来福祉:阳光明媚,姹紫嫣红,产品抢手,市场扩大,企业兴旺,财源滚滚……
这个“精灵”有时让企业饱受灾祸:阴云密布,枝枯叶凋,产品积压,市场萎缩,企业萧条,入不敷出……
这个“精灵”专与大中型企业的CEO以及民营企业的企业主为伍,迫使企业的决策者们听凭它的调遣,顺从它的规律,不时回答它提出的问题。
几年前,这个“精灵”就向所有企业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多如繁星的中小企业,还是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乃至特大型企业;无论是“血统”高贵的国有企业,还是出身“卑微”的民营企业;无论是传统的工业企业还是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IT企业;无论是向市场提供商品的企业还是被列为“第三产业”向人们提供服务的企业,都无法躲避地回答:“你的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吗?”
“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一时风靡全国,被企业界、理论界、新闻媒体乃至党政界的大小领导炒得沸沸扬扬。连篇累牍的企业管理论文,卷帙浩繁的企业管理专著,各种形式的企业理论研讨会,都不厌其烦地论述着、讨论着这同一个命题。各种颇具说服力的论据、鲜活的生动实例以及经典的案例都在向人们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长命百岁”,永葆青春;企业没了核心竞争力就会“危在旦夕”,早晚倒闭。联想到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到20年左右的时候,或者是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都相继步入经营萎缩或濒临倒闭境地的事实;联想到人们在惊叹“现在的钱越来越难挣”的际遇,人们像对待神秘的《周易》一样,虽然不知其所云,亦不得不信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神威。众多企业渴望正确把握其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了解自身究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多强。
但是,许多企业界的人士通过实践都明显感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似乎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正如美国麦肯锡公司所说:“核心能力像座海市蜃楼,从远处看,五光十色、充满希望,但一接近,它就变成了沙砾一堆”。究竟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回答。经济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各说各的,莫衷一是。由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缺乏统一的认知,因而对如何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主要是核心技术、人力资源、特色管理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有的主张还要创建知名品牌;有的相当肯定地认为:“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制度是核心竞争力”……涉及到人才、技术、文化、制度、管理等多个层面。更有甚者,提出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21个要素”。有的主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的竞争优势的能量源,并以此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尺度。
为什么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述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核心竞争力,既然谓之“核心”,就应该是只有一个“心”,为什么在论述中会出现四个、五个甚至更多的“心”?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原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精灵”加披的华丽外衣。
篇10
论文关键词:制造业,现状分析,期望分析,培训对策
制造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市制造业快速崛起。初步形成了颇具发展前景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群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已开始认识到有效的员工培训是企业自身提高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调查问卷编制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分别对金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汽车、摩托车制造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成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样本选择
本次问卷随机对华市所管辖的义乌市、永康市数家汽车、摩托车制造企业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4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8%。
三、调查数据处理
将问卷进行统一分类,统计各问题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处理。使我们对金华地区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员工培训现状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四、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受调查员工中,有28.9%的员工有1-6年的工作经验,49.74%的员工有6-10年的工作经验。21.3%的员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将受调查员工分为三类,20.4%是专业技术人员、11.6%是管理人员、68%是一线技术人员。
(一) 员工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金华地区汽车,摩托车制造企业的员工有80%都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金华地区汽车,摩托车制造业较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已经在不断提高中。但也仍有20%的员工并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说明还是有可发展的空间。
(二)培训经历以基层为主
培训经历的统计结果显示:一线技术人员为88%,专业技术人员为57%培训对策,管理人员为60%。可见处于企业基层的员工受到过的培训的人较多,随着从基层到中层,再到管理层接受培训的人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对员工培训项目的设置不够完整,培训方式相对简单的问题。很多培训计划都是针对解决当前紧急问题的。比如一线技术员工虽然接受培训人数较多,但大多数受培训周期较短。企业为了能让员工尽快上岗所组织的培训,或是在企业出现较大问题时才会被紧急安排。这种培训往往会造成员工培训与企业真正需求相脱节,造成盲目目标。不能达到员工培训的预期效果。
(三)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在培训内容一线技术人员为专业知识14%,工作技巧84%,管理技巧1%技能提升1%。专业技术人员以上培训内容分布分别为68%,31%,1%,0%,管理人员则为18%,21%,76%,14%。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在培训内容上针对三种不同工作的员工,一线技术员工主要侧重于工作技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管理人员侧重于管理技巧。虽然都有不同的侧重,但是由于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却忘记因材施教。这样会造成培训效果不明显。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 培训方法比较传统
虽然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方法根据员工从事岗位的不同有所侧重和调整。但是一直脱离不了比较传统的模式。比如现场操作,大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模式。因为都是同一企业的员工,使员工视野变小,局限性较高。一线技术人员以现场操作培训为主,这其中只有2%的一线技术人员有外出培训机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外派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分别占到29%和25%。培训方法缺乏创新。
五、培训期望的分析
(一)培训时间
调查显示,员工在培训时限上基本都会选择短期一到三个月,希望培训时限在一年以上的员工不到1%。在培训时间段的选择上,约50%以上的人选择在正常上班时间进行培训。这和企业实际培训过程中存在矛盾。企业都会选择短期的培训,节省经费。在培训时间段的选择上,企业也会尽量选正常上班以外的时间。如果企业能够把员工的意见参考进去,使二者的要求达到一个平衡。就能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二)培训支出
在员工培训费用支出问题上,大部分员工希望由企业承担,减轻自己支出负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情况相对好一些。29%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接受适中的支出,41%的管理人员可以接受有小量的支出。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投资与培训的经济压力,也是为整个金华地区汽车、摩托车制造业能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处于领先地位做好准备。
(三)培训对员工的影响
对培训的看法上,一线技术人员中52%的人认为参加培训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有帮助培训对策,专业技术人员则是60%,管理人员为72%。这组数据表明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员工对培训的积极性不断升高。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员工对员工培训欠缺积极性。高质量的
培训不仅使个人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达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局面。
六、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员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员工培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对员工的培训往往存在培训浪费论、培训无用论和培训万能论等一些错误的观念。20%的企业持有直接无用论的观点,也就是员工培训既不能增强员工的才干,还耗费了员工一定的工作时间。而30%的受调查企业持有间接无用论观点,这种理论认为员工的技能已经足够企业使用,再进行培训只能增长员工的才干,对企业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是投入小于产出,担心自己辛苦培训的人员会“跳槽”。20%的受调查企业抱有培训浪费论看法,培训是一项昂贵且得不偿失的活动,而且高校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人才市场基本上是供过于求,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招聘,投资培训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20%的企业决策者存在“培训万能论”想法,过分强调培训的作用,对培训期望过高,认为企业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忽视了这个培训效果作用的时间过程。
(二)缺乏系统性的培训
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据调查显示73%企业的培训计划是临时敲定的,往往是在企业管理上出现较大的问题时才紧急安排的,这种员工培训往往会与企业的真正需求脱节,造成目标盲目,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相对比较孤立,前后并没有应有的关联,前一次的评估结果并不能作为下一次培训的参考,相互的促进影响作用非常有限,使得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导致培训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培训支出问题
建立良好的系统培训,无疑需要一定的支出。调查显示80%的企业每年都会在培训上有一部分支出,但在支出金额上却远远少于制造业发达的先进国家。在这其中又存在着30%的企业对培训的期望过高,一次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就对员工培训失去信心。从而减少培训支出。
(四)企业产生误区
在参加培训后是否会产生职业流动倾向的问题上。71%的专业技术人员会选择在原企业更好的服务,管理人员为68%,一线技术人员为59%呈逐渐减少趋势。企业的人员流动比较大。造成大多数企业都会受培训后员工会选择跳槽的思想所影响。因此企业往往认为员工培训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有甚者认为企业实际上是在为竞争对手培养有才能的职员。这样一来,企业当然不愿意对员工进行高质量高成本的培训。52%企业对培训的定位只在于为企业自身培养有用的人才培训对策,使员工能够及早地胜任企业的工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七、汽摩配企业员工培训对策
(一)正确认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显激烈。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积极的工作态度,卓越的工作技能,广博的知识体系以及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都是现在企业员工所欠缺的。员工培训将是企业在谋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投资之一,也是企业和员工的一种双赢选择。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也不要对培训期望值过高认为企业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有的甚至存在一两次培训就能够使员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企业脱胎换骨的想法。忽视了员工培训的质量问题和效果作用的时间过程。只有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才能真正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立有效培训体系
建立有效的培训系统是解决员工缺乏系统性培训的最根本方法。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该足以下几个特点: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2着眼于企业核心需求。3满足全方位多层次要求。4充分考虑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从培训机构、培训摘要做好相应的培训分析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等其他因素,及时修改下一次的培训计划。建立良性循环,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引入外包培训模式
金华地区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身资源不足。企业在建立有效培训体系的同时为了能够节省资源,也可以引入外包培训模式。所谓外包培训模式是指企业将员工培训的部分职能或者全部职能交由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承担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能够使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到技术研发和提高生产力上,加快企业发展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
要做到提高员工积极性要着手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产生对员工培训后会造成员工跳槽的思想误区。导致企业管理者对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有疑虑。这种疑虑可以通过采取与培训员工签订合适的培训协议来避免。二、是从员工自身角度。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企业应该时时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安排培训时间上尽量照顾到员工的心理需要,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些相应的激励制度或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培训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宇炎浙江义乌私营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及对策消费导刊2008,(13).
[2]李东雷苏南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