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7:3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意识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意识教育论文

篇1

在分析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英语的学习目的和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强调多文化教育方式。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而畅通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认知之上的,可见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纠正学生应付等级考试的学习动机,避免耗费太多的时间背诵单词、词组、句型,而忽略英语读、写、听技能的同步提升。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学习,应强调教材的文化内容,中职英语教材中,包括诸多的跨文化内容,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重拾对相关跨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譬如某段英国社会文化对话内容的学习,有必要讲解对话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也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识。

2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围绕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内容,也可能被老师轻描淡写地带过。笔者认为,跨文化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譬如国家的建筑文化、科学文化、服装文化等,这些内容均可通过形象的声像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文化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印象,英语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巩固。另外很多英语影视作品,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英语文化知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

3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更多国家的英语文化内容,实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纠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片面见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文化范畴的知识点,着力提升学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宽容性和敏锐性,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样方可适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师应尽快摒弃“语言文化二元论”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讲解英语发音、翻译、语法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需知识的印象。

二结束语

篇2

1.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激励机制

在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通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认为只要上课能做一些基本动作,跑一跑,跳一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很少有人深入地思考一些深化教学,更好发挥其作用的问题。老师们主观上是这种认识,客观上学校也鲜有鼓励体育教师改进教学的制度措施和奖励机制,造成干好、干不好都一样,没有奖惩措施,造成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2.现行教材不利于教师组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设计理念上,充分突出了职业性的特点,体现了行业、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学科性影响时间之长,影响的程度之深,导致目前高职教材在内容取舍上,形式编排上,还存在着本科教学的影子,致使理论内容较多、较深,动手训练、实训内容较少,职业化的特点不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的限制等因素,照顾了理论内容就没有了实训实践,兼顾了实训环节就无法讲透理论内容。这样的限制和困难更多地体现于教学中,导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连贯地贯彻下去。

3.现有师资结构制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在,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多数由传统师范类教师组成,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鲜有职业教育经验。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师”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正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没有走出教师本位模式的束缚,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深入开展下去,从而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体育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面向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做好课程设计计划。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

2.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把课堂搬到工地、车间、工作现场,让学生在更真实或更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课程理论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是最好的课堂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发挥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指导功能,从政策、资金、人员、制度等方面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保障。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性的联动、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培训毕业生及顶岗实习生,企业为学校派出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及机会、见习课堂等便利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同时学校要把握让企业先赢的前提,做好校企的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做到不论是在学校的课堂,还是企业的车间,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3.整合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篇3

论文摘要:文化的意识影响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和活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与文化更为密不可分.本文提出英语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文化学习及培养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学与文化的关系.达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的目标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文化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作用十分显著的概念,它涵盖了包括语言、行为、艺术、风格等在内的所有视觉、听觉行为等方面的东西。人们对文化的意识儿乎影响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教学行为与活动也不例外,尤其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与文化更为密不可分,处理好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美好多元的课堂气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一个词时,让学生明白这个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不尽相同,如“bat"这个词在中英文化有不同的意义,西方人对“bat"无好感,会联想到坏的特征,如“asblind as a bat"(瞎的与蝙蝠一样);"He’s。bit batty."(他有点反常)。更坏的比喻提到“bat"想到凶恶、丑陋。而中国人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的象征,因为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把蝙蝠与鹿画在一起“福禄”象征财富、权贵、幸福;再如凤凰phoenix也叫长生鸟,生活在阿拉伯的沙漠中,可活数百年,然后自焚为灰而再生,在西方文化中域再生、再活相联系,中国神话中凤凰是鸟中之王,雄性为凤,雌性为凰,代表吉祥;再如,"red”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指“blood"(鲜血的颜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便会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想到暴力危险,而中国人认为“red”是令人激动的,能使我们想到火、血、革命,著名汉学家霍克在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使用过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iy of theStone》。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外的文化及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理解及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会对英语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生命展现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发源地,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目前,课堂之所以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是因为课堂脱离了生活,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缺乏真实性,难以维持。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并学习相应的语言文化。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和老师在课余时间.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或学校阅览室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例如,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国外新闻,通过电视中关于英语节目的收视,让学生及教师了解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及不同英语国家千变万化的语音语调,而不仅仅是规范的英国口音;网络信息的收看,可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课上学生学不到的知识。例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如果脱胎于生活,既达不到对日常生活与科学生活的和谐,又没有协调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所以课堂外的文化理念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图书室是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海洋,其中一些英语书籍、杂志,如果学生们常读,都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课堂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这些知识会成为学生们“随时间动用的知识储备”。在《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一书中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且能够被经验到的世界。” “一堂课”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而在英语文化中,"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一个固定的教学班,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因此,外语学习离不开对课外资源所负载的文化的了解。

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的了解及收集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外语言文化,也为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化理解奠定基础并有所提高,形成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避免盲目地排斥异国文化或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甚至忘记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课堂内的文化及培养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原则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Schumann(1978)划分了三种接近目标文化的典型策略:同化、保存和采用。在采用方面,舒曼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试图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采用和利用目标文化的某些部分。虽然舒曼使用不同的描述,但他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它仅仅是一个事情的不同描述而已。

当我们强调文化教学中的同化原则时,我们应该对机械吸收外国的东西引起重视。目前对向外来者学习有两个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移栽一切,不论它是否适合我们的条件。这种观点并不好;另一种是学习适合我们情况的东西,那就是要吸收有益经验。这种态度是我们应该采取的。

(四)宽容原则

《当代英文朗文辞典》(1995)对“宽容”一词的定义如下:宽容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即“愿意接受或允许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信仰﹑风俗等,没有反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最优和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文化默契”。现代教育是多元的,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宽容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时,他们的文化宽容意识。

我们所提到的文化宽容,即我们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种族优越感既包括对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态度,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敌视和否定。文化典型是指对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和形象认同。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寻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社会规则的环境里;我们也可能遇到大量的外国人并且融入他们。为了应付不断的和不可避免的共处,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我们必须表现出宽容。

在培养学生文化宽容时,对他们来讲首先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不同的文化要持客观的态度,同时要对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第二,他们需要知道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学习研究它。那就是说,如果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并正视它,那么你就迈进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门。第三,克服对不同文化的消极看法,尽可能采取积极公正的态度。

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情况下,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三、结语

跨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弥补了最关键的语言交际能力。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他的表达是否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另一个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学,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必须有系统地教导。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提高学生文化创造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Allen,E.D.andValette,R.M.ClassroomTechniques:ForeignLanguagesandEnglishasaSecondLanguag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7.

[2]Barry,TomalinandSusan,StempIeski.CulturalAwarenes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Byram,Michael,andVeronicaEsarte-Sarries.Investigating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1.

[4]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5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Lado,R.LinguisticacrossCultures.AnnArbor[M].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6]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篇5

 

关键词:口译教学 局限性 跨文化意识

1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功能角度看,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社会劳动,实现社交交流,语言的这些特点就使得语言承载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更多的,是其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方面。很多语言学家纷纷指出,如果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也会透过语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来,比如英语中的“taboo”现象以及宗教的产生对语言词汇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这些都说明,要达到英语口译交流的最佳境界,必须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国际上著名的口译专家danie gile曾经说过:“译员就是演员,艺术性地将从原语中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在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这里所说的艺术性,便是强调口译人员不仅仅是死板的翻译机器,而是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的加工处理者,而这加工处理的工具便是口译人员自身对语言背后相关文化的熟练掌握程度。

王佐良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从以上诸多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切实地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们才能克服交流中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口译技术,打造口译艺术,促进中外交流。

2 当前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局限性

2.1 目前英语口语教学对知识的应用趋于被动,使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口译交流的目标对口译人员提出的高要求。实际的口译知识习得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不但要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固有的口译技能及操作原则。然而,面对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学生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时代脱节,再加上本身实际口译训练的不足,就更加难以达到高水平口译的要求。

2.2 口译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口译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相关文化知识指导下的非自发性、能动性的交流过程。但是,英语口译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十分丰富,但是一旦进行口译演练,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文化与口译技能的结合应用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

2.3 知识系统离散化,方向性不明确。当前英语口译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往往是广泛而方向性缺失,就文化现象而解释,没有突出来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核心。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面地而又深入的把握一种语言背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其文化的价值内核。比如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它便从属于印欧语系,而在印欧文化中的大多数民族都会侧重于抽象思维,理性思考,逻辑性强。所以类推而来,便可知道英美文化的特点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形象思维,侧重直观感受,讲究意境。这无疑对我们的口译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在把握文化的核心中,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观的学习,比如“fame”一词,在培根的随笔集残篇《of fame》中应在该译为《论谣言》,而不是《论名声》。因为在词源中,“fame”一词产生于罗马神话中一个制造谣言的女神的名字,所以就具有的贬义的色彩。这些都是透过语言现象去挖掘其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得到的。这也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内容不能过于泛化,而应该有目标、有条理、有重心,真正地起到对学生口译知识习得的指导性作用。

3 英语口译教学的相关性建议

就怎样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byram认为首先应该学习文化,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对文化的内涵作出相关解释,最后亲身进入到文化环境中去感受,提升并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跨文化教学。除此之外,语言教育学家林汝昌也指出,文化的导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理解以及应用的文化障碍、较为系统的文化导入、引入更为广泛的文化内容。参考后者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

提出以下的指导性建议:

3.1 消除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lado曾经在《language testing》中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以及文化四个部分。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角度为我们英语口译教学的措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意义。首先,我们可以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或者是词组后面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然后,在选材上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new york times诸类的权威性报刊,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完善学生的文化和技能知识的储备系统。

3.2 有系统地文化知识导入。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的目的,保证方向性明确。比如在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环节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思维差异”的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的不同。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只是指年龄较高的一组社会群体,意义偏于中性。但是在英语中,则是指年纪大、毫无用处的人。另外,在宴请礼仪文化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但是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在英美文化中不被认可的。他们会想,招待不周,为什么还要请我们呢?还有,在生活礼仪方面,英语欧美人更加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回之以“thank you”,而不是中国性思维反应:“no,i can do it better.”

3.3 广泛性知识的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口译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而且加上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我们也必须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中国诸多的成语、谚语、寓言以其独特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翻译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可以翻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字面的意思。推行广泛性知识的导入,要求我们既要区别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又要寻找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口译推到艺术的境界。

4 结语

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媒介,在不同的文化中穿梭,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口译的交流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我们要实施实践性家教学,使得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相关语境,获得经验的积累,而不仅仅是对书本文化知识的把握。通过以上指导性建议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额文化学习意识,增加文化敏感度,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相关障碍,最终真正地提高口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一文化图式

图式这个词汇源自希腊语,最早它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提出的。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把它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提出来,他认为图式是积极地组合过去事物和语言。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图式理论是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尽管不同学者对图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图式是大脑为了储存和处理信息的便利,而将对新事物认知与过去的认知、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是具有相互关联的知识所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储备系统。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文化图式是从属于图式理论中内容图式的组成部分之一,指的是内容图式中的文化知识,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己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换句话说,对于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来说,同样的事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图式。因此,在翻译传递具有文化信息内容的时候,首先译者必须要充分而正确理解源语语言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激活内化在大脑中相关的文化图式,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信息,然后翻译成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接受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译文内容既要准确传递文化信息又要尽量保留原文文化信息。

二现阶段我国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阶段我国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传授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授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全部实现,这无疑使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为在这种教学环境及条件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学生对这样课堂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令双方满意。由于条件限制,本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偏纯理论的较多,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脱节非常严重。

(二)水平有限的教师队伍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要求教师既精通商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商务实践技能。但目前大多数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师是出自本科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就普通英语翻译而言,他们理论知识过硬。但他们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却缺乏了解;或者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商务英语的专业术语和词汇;更不用提商务实践知识;他们无法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对翻译教学课堂只能是照本宣科。由于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背景,缺少在教学外的商务英语实践经验,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难以胜任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对此,高等学校和商务英语教师现在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通过描述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再对该情境进实际演练。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充当指导者及组织者,并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给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及技巧知识在接近真实交际的商务情景中,可以亲身地感受到更为真实的商务氛围。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接触翻译实践,让学生参与其中的部分翻译工作。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翻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无疑具有很大帮助作用。最后,在教学中,学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授课。这种形象化的方式可使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工作中遇到的翻译难点。把这些难点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比研究,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学习效果会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把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翻译实训实践机会。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单一依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师本身的翻译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主要条件之一。首先,商务英语翻译教师要主动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例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商务英语课程会议,与同行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商务翻译活动,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不是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其次,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多媒体使用技能和网络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更好地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商务英语实践能力。最后,商务英语翻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商务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商务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堂上不断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剖析文化差异

1地理位置

“西风”这个单词展示了典型的英国文化。在英国人的思想中,西风温暖舒适,因为英国处于大西洋西部,欧洲大陆的东部,西风源自大西洋。《西风颂》这首诗就是英国人热爱西风最好的例证。有一家汽车公司用西风作为它的品牌是另外一个好例子。在中国,西风给人是冷而不是暖的感觉,因此中国有一家东风汽车公司而不是西风汽车公司。

2思想方式

由于思想方式的不同,同一种动物由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在英国许多商品都把猫头鹰作为品牌名,因为鹰被人认为是一种聪明的动物。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与猫头鹰毫不相干。反之,猫头鹰被认为是预示着死亡,所以很多人不喜欢这种动物。

3颜色意识

尽管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颜色的意识有相同点。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幸福喜悦,而在西方,红色会让人联想起危险及恐惧。

4数字文化

在中国,数字“8”被认为会给人带来吉祥与幸运,因为它和汉语中“发”谐音。同样数字“6”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代表“顺”。所以许多人喜欢在电话号码和门牌号上选用这两个数字。在西方,数字“13”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祥的,因为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在吃最后的晚餐时,背叛者尤大就坐在第13个座位上,从此以后13就不受欢迎。因此在西方很难看到有13个人在一起吃饭或是桌上有13道菜,甚至连大楼的13层也被称之为14层。

(四)文化图式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由于学习者缺少商务文化知识导致误译和译文中出现大量中式英语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对照,商务英语翻译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文化图式理论对源语文本和译文进行对比研究,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文化图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原有文化图式的激活。看来具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在商务英语中却被完全接受,这些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传达给学生的,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变得迷惑。

二是新的文化图式的创造。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建立新的文化图式尤为重要。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去查相关资料,课上教师可以进行提问,教师则可以就相关内容给与点评及补充。

参考文献

[1]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 2003(2).

[2]林瑞兰.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陈准民,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邹力.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5]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6]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

[7]张梅岗.论翻译的图式文本[J].中国翻译,2002(1).

篇7

论文摘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指出了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障碍,提出要重视语言教学中文化部分的导入,并就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手段。

文化间可以互相渗透,也可以互相排斥,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中的障碍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即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或其他方法去自行获得。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来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拼凑出许多不得体的句子,闹出很多误会和笑话。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与沟通,有时产生文化撞击(Culture Shock) 。

二、重视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同时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加强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为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需导人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

1.文化导入的原则

文化导人的关键是确定内容及其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其项目也十分繁杂,其中哪些内容是应放在教学中的,有必要进行取舍。取舍中必须遵循相关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所有文化项目都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是教材内容的拓宽。实用性原则是指那些要教的文化项目在我们同说英语的本族人交往时应该是实用的,也就是说它们在一般性文化交往中会经常用到,并促使交往顺利有效地进行。例如,在进行询问天气情况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一下英国多变的天气及见面爱谈天气的习惯,将“backgroundinformation"加人其中,从而使学生深人了解此项语言功能。

2.文化导入的内容

(1)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和当代社会情况。如drugstore(药店)在中国一般只出售药剂,而在美国可卖食物、饮料等。

(2)交际习俗和礼仪。如称呼语、招呼、问候、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制约;社会知识中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但是,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 Mom,Mum, 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 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 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甚至于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是倾向于用名相称的。又如:称呼语中“comrade”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称呼。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来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Miss";有时,人与人之间还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如love, dear, honey等。汉语中,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但英语中只有关系密切的亲属之间才用“Uncle","Auntie”此类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Jim"。而在感谢和答谢时,对于别人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地道谢。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会否认以示谦虚,但英语中往往以“Thankyou"回答。

(3)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它主要包括动植物名词、颜色等。英汉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达同一理性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就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词汇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在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中,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我们都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pidualism)、地主(landlord) .野心(ambi-tion)、劳动(labor)、礼貌(politeness)、批评(criticism)、女友(girlfriend)、自由(freedom)、美(beauty)、民主(democracy)等很多词语,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就不了解其深层意义。在特定的场合,就会犯文化错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项,在英、美文化中却可能具有褒义。如ambition一词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这些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及在翻译等方面常常引起误解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通过它们逐步熟悉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

(4)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等,如1)他壮得像头牛。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牛一马)2)她胆小如鼠。She is as timid as a bare.(鼠一兔)3)养虎遗患: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虎一蛇)4) He has a green thumb.他擅长园艺工作。(不是“他有一个绿色的大拇指”。)5)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6)a woman in the sixth month十月怀胎。可见,成语、谚语中的数字亦有所改变。7)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sweeps clean. 8)人不可貌相。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bark.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成语、谚语的表达方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我们在外语学习中切忌“望文生义”,按照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去“生搬硬套”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 (5)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等。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evening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 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 s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 bye , 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手段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

1.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让学教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已的观点。有时可请些外籍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讲座等,从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2.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英文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大有帮助,从中可以找到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3.角色表演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内容随语随文地进行说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及使用中的文化规范。要营造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表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来正确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4.课外活动

篇8

 

关键词:语言文化 思维 文化差异 跨文化 

    文化间可以互相渗透,也可以互相排斥,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中的障碍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即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或其他方法去自行获得。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来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拼凑出许多不得体的句子,闹出很多误会和笑话。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与沟通,有时产生文化撞击(culture shock) 。

    二、重视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同时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加强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为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需导人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

    1.文化导入的原则

    文化导人的关键是确定内容及其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其项目也十分繁杂,其中哪些内容是应放在教学中的,有必要进行取舍。取舍中必须遵循相关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所有文化项目都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是教材内容的拓宽。实用性原则是指那些要教的文化项目在我们同说英语的本族人交往时应该是实用的,也就是说它们在一般性文化交往中会经常用到,并促使交往顺利有效地进行。例如,在进行询问天气情况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一下英国多变的天气及见面爱谈天气的习惯,将“backgroundinformation"加人其中,从而使学生深人了解此项语言功能。

    2.文化导入的内容

    (1)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和当代社会情况。如drugstore(药店)在中国一般只出售药剂,而在美国可卖食物、饮料等。

    (2)交际习俗和礼仪。如称呼语、招呼、问候、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制约;社会知识中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但是,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 mom,mum, 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 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 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甚至于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是倾向于用名相称的。又如:称呼语中“comrade”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称呼。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来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miss";有时,人与人之间还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如love, dear, honey等。汉语中,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但英语中只有关系密切的亲属之间才用“uncle","auntie”此类称谓,且后面

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jim"。而在感谢和答谢时,对于别人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地道谢。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会否认以示谦虚,但英语中往往以“thankyou"回答。

    (3)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它主要包括动植物名词、颜色等。英汉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达同一理性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就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词汇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在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中,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我们都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地主(landlord) .野心(ambi-tion)、劳动(labor)、礼貌(politeness)、批评(criticism)、女友(girlfriend)、自由(freedom)、美(beauty)、民主(democracy)等很多词语,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就不了解其深层意义。在特定的场合,就会犯文化错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项,在英、美文化中却可能具有褒义。如ambition一词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这些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及在翻译等方面常常引起误解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通过它们逐步熟悉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

    (4)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等,如1)他壮得像头牛。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牛一马)2)她胆小如鼠。she is as timid as a bare.(鼠一兔)3)养虎遗患: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虎一蛇)4) he has a green thumb.他擅长园艺工作。(不是“他有一个绿色的大拇指”。)5)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6)a woman in the sixth month十月怀胎。可见,成语、谚语中的数字亦有所改变。7)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sweeps clean. 8)人不可貌相。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bark.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成语、谚语的表达方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我们在外语学习中切忌“望文生义”,按照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去“生搬硬套”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

(5)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等。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evening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 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 s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 bye , 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手段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

    1.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让学教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已的观点。有时可请些外籍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讲座等,从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2.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英文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大有帮助,从中可以找到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3.角色表演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内容随语随文地进行说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及使用中的文化规范。要营造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表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来正确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4.课外活动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若教师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并促使他们留心积累有关文化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可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观看一些英文电影,从中了解一些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篇9

现行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不仅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相差甚远,而且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究其根源,主要缘于目前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诸多弊端。现行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这一任务,主要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承担。这些学校大多是由过去的“中师”“幼师”升格发展起来的,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沿袭中师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等方面继承中师传统。人才培养总体上比较侧重于学生艺体技能的训练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和从教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学生艺体技能的全面训练,而忽视专业技能特长的提升。另一种是微缩本科模式,其课程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知识或学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艺体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艺术技能和从教能力也相当薄弱。这两种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是:没能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造成了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必须针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积极构建新型的“理实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

2“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2.1“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依据

“做中学”。这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理论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取消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取消了系统讲授,确立了“从做事情中求学问”、“做中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做合一”。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理论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学理论的观点。“行为引导型”。这是德国职业教育中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法,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脑、手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2“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目前学界虽然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界定略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谁来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从实质上看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内容、方法或手段。

2.2.1明确培养目标

2012年国家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凸显了幼儿教师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师范院校理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从职业面向看,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职业性和师范性双重性质。就职业性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培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就师范性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象是0-6岁学前儿童,是一个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身心正在迅速发展的稚嫩的生命群体。由于服务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同一规格的物质产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方法也与其它专业迥然不同,具有很强的师范性。从学历层次看,作为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自身的培养定位。它既不同于传统中职学校“轻理论,重技能”的培养倾向,也不同于传统本科院校“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倾向,而是既要立足行业特色,着眼于学生专业技能及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要积极寻求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乃至学生终身发展的对接,给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根据这一分析,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定“性”在教育、定“格”在专科、定“向”在学前。具体应定位于:“培养具有从事学前教育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音乐、美术、舞蹈等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知识拓展能力,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幼儿教师。”

2.2.2完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为本,结合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的需求,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结合幼儿教师岗位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一是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性,强化实践性,结合幼儿教师任职要求,按照“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调整后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60%左右。二是专业教育课以“儿童为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设置要求,重新对专业教育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时,专业核心课是成为一名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根本,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为增强专业核心课程实用性,应围绕儿童,一方面,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度,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养成教育;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和提高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是课程大纲对接工作过程标准。课程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2.2.3强化实践育人

依据人才层次的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构建“教育见习-课程实训-师范生基本功赛训和专项实训-教育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渐进式实践体系。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操相衔接。构建“学生课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的技能训练链,把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互结合,为学生参与幼儿园实践,进一步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奠定基础。课内学练与课外演练相结合。大力改革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采用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边讲边练、专业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课时,如在声乐课中增加“幼儿歌曲”的课时量、钢琴课中增加“即兴伴奏”的课时量等,使专业理论课有1/4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能课有2/3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各种幼儿园活动指导课程中,将实践活动部分提前分散安排,重点训练学生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性地采用微格教学、媒体形象化教学、案例教学、实训基地模拟教学等形式,把实训项目作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专题的考核就是对实训项目的检验。通过对实训基地各教学专题的实训,学生将能够承担学前教育行业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通过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类型活动的演出、社会调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做到“学练结合”、“演练结合”。

2.2.4转变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支持与服务,专业主要课程逐步配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按照以学习为中心原则、行动导向的原则、整体化学习的原则和管理式的原则,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探究型和自主研究型学习模式,采用案例法分析、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2.2.5改革评价方式

篇10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无法完成交际任务。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却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 you had your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 sit down,Mrs.Graham.You're old.Don't get 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教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 in age等。

虽然经过多年的中外政治经济交流,很多外国友人已经懂得某些汉语式英文表达的含义而采取了宽容的文化态度,但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学生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略是我们工作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学生们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经常会因为对目的语文化、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辞不达意、交际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世界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将来更好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祖国和人民效力。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

(一)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