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一个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1]。终身学习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许多专家指出,“课程整合”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强调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当前信息素养的具体涵义是指,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有能力从书本、报纸、电视、广播、社会调查、国际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库获取、储存、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养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内容,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书本、报纸等查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对积极查阅信息资料、获取信息知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让学生懂得绝大多数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家的灵感和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激励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弗莱明、弗罗利和钱恩等科学家研究、探索科学的过程,他们通过大量实验终于发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开了用微生物制造药物的“抗生素时代”的大门[2,3]。通过以上类似的例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利用信息资源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应鼓励、支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互联网上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的、最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和各种学习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内容较抽象,难教难学,学生通过查找这些内容的虚拟实验,使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在动画环境下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发他们获取信息的兴趣,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素材丰富多彩,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讲完“遗传病种类”后,为加强学生对遗传病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儿童福利院,进行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儿童,并进行普及遗传学知识的宣传,倡导用科学方法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2.3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的能力。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浏览、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有些学生在查到资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遗传病的材料后,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归类、综合,从中总结出影响遗传病的主要因素。
2.4培养学生信息表达能力信息表达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进行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师生互动、问题讨论、布置作业、目标检测和写调查报告等方法让学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资料表达出来,达到利用信息、解决信息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了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通过咨询和诊断方式,对某些疾病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促进优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2.5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在教学中体现为鼓励学生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共同研究,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自我思考。信息交流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人主义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式的教育观。例如,在进行中学生高度近视社会调查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6~8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信息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与学生一起探讨高度近视这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和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使学生受到人口素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这样既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来源,提高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信息传递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接触社会,发挥其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参考文献】
1孟振庭.走近高科技.西安:旅游出版社,2000,8.
篇2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传统艺术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传统艺术类型除了最常见的绘画之外,还包括剪纸、书法、戏曲、服饰、陶瓷、篆刻等众多妇幼中国特色的艺术类型。中专美术教学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对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能对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使用价值的艺术门类有所涉猎。中国传统的绘画大致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大类,特征明显,成就极高,适用范围广,可以作为中专美术教育必学的内容。学习传统绘画,能为中专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拓展学生创作思维和眼界。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可被纳入教学范围。学生可以先学写大字,锻炼腕力,然后再选择喜欢的字体来临摹。所谓“字如其人”,习得一手好书法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也是生活与工作的一大助力。而传统文化中的图腾、篆刻、传统纹饰等,都是某种观念的外化,如龙图腾代表王者、霸权、绝对力量,凤凰图案代表高贵,祥云图案代表吉祥如意。这些图案以其简单的外在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内在象征意义,对于中专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等工作有借鉴意义。学习传统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模仿和因循守旧,而在于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服饰经过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漫长演变,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涉及服装设计等内容,借鉴传统服饰的长处,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既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形式多样,美轮美奂。就其中最重要的绘画艺术而言,传统绘画中,写意画与工笔画两者各具特色。传统绘画作品尤其是写意画中,讲究的并非形似,而是神似。画面上的主体与真实形态是否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否高雅。正如《历代名画记》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工笔画相对写意画则更接近真实生活,更讲求细致,但其创作目的与写意画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某一画面来表现某种思想内涵和企盼。如北宋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出高大巍峨的山峦、浩浩汤汤的流水、山路和路上的车马,看似客观描绘,但表达出画家所向往人生图景。画面中的山水并非实景,而是画家理想中的山水,达到了“物”与“我”与画三者和谐融合的境地。在欣赏这种传统艺术作品时,教师要对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所把握,并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思考。建筑艺术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门类,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古代园林建筑,至今都被视为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集绘画、雕塑等众多艺术形态于一体,并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和“等级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通过传统建筑认识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思考各自的优劣,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篇3
关键词 传统蒙学;教材;教法;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
一、 传统蒙学教育
我国文献中最早关于蒙学的记述是《易经》,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即愚,“童蒙”即指刚刚能够入学的少年儿童,儿童求教于我,教育目的就是“蒙以养正”。古代把8—15岁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养教育”,称其学校为“蒙馆”,其使用教材为“蒙养书”。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从先秦到明清,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三个阶段,明清蒙学教育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的时期。
二、传统蒙学教材教法及特点分析
1.识字写字教材教法
中国古代蒙学一直十分重视识字教育,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籧读书。”传统识字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和韵语知识读物。《三字经》最早是由宋末元初的王应麟所编撰,全文三言,押韵自然,利于记诵。内容上涉及教育思想、礼仪道德、百科知识、经学诗赋、历史知识等。全文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增长见闻,提升修养。写字教材中,明代李淳进撰的《结体八十四法》,以笔画、间架结构、字形为依据指导学生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集中识字、先识后解、识写分开的方法,坚持先易后难的识字步骤,先取象形、指事的纯体字然后再教以合体字,同时兼顾趣味性的识字方法。写字教学强调按照扶手润字、描红、描影、跳格的步骤进行。
2.阅读写作教材教法
王筠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识字,学童开始读各种短小的诗歌读本,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在陶冶道德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学习韵律知识,为学习属对奠定基础。在简单诗歌阅读后,学童开始进一步学习一些文选读本如《古文观止》、《日记故事》、《童蒙观鉴》等。传统蒙学作文教学讲究循序渐进,据学童心理和写作规律特点,先利用《对类》书籍进行属对训练,再借助《古法百千》在用字、选句、谋篇等方面进一步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蒙师认为读书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将阅读教学分为“明”、“熟”两个阶段,“讲、读、背、温”四个环节,其中“读”要求 “熟读精思”,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把书读准、读熟、读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形成语感;在博览的基础上扩大见闻,积累材料,均为写作打下基础。学童作文注重模仿,强调立意,坚持“先放后收”,鼓励学生写作“放胆文”,然后再要求文章构思、用词,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明清蒙学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曾多次提到“语文素养”这个词,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回顾传统蒙学教育,语文素养早有体现,当今语文课改应对传统蒙学进行“扬弃”,吸收传统蒙学的优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1.增强语文能力
在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上,借鉴传统蒙学中“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结合”、“识写分开”的识字模式,“北师大版”小学教材就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综合运用。苏教版教材首创“词串”,综合运用传统的韵文识字、集中识字经验,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新的识字教材模式。【1】此外,传统的“六书”教学法从“音、形、义”的角度分析汉字规律特点,系统识字,利于学生感受汉语魅力,值得借鉴学习。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语感”,语感的形成则建立在长期语言文字积累的基础上。借鉴传统蒙学“诵读”经验,将诵读法引入校园中,对语感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左右,根据学童“乐记善记不善思”的年龄特征,强调“熟读成诵”,掌握语言合成规律,形成语感,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语言仓库”以备之后调用。新课标强调小学阶段的写作从“写话”开始,然后是注重见闻感受的“习作”,再到纪实作文的“写作”。这更要吸取传统蒙学“立意为先、先放后收”的经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同时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并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传统蒙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名扬天下的宏大功业,培养了众多神童才子。中国的传统蒙学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并结合时代精神,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强调“文化性”、“时代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校本文化课程,继承发扬优秀区域文化。
3.培养道德习惯
现实生活中,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专攻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失德现象日益增多。我们不禁发问:基本的个人道德都难以保证,何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蒙学虽是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的,但其“蒙以养正”的道德教育宗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弟子规》:“朝起早,夜眠迟。……食适可,勿过则”,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字经》:“亲师友,习礼仪”、“孝于亲,所当执”、讲述的就是做人应有的礼仪规范。道德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传统蒙学教材中多录入言行品性规范,供学童传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习惯,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 万进.传统蒙学教材经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3(9):42-43
篇4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入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入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入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入,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入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入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篇5
传统的评课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轻情感;重选拔、轻发展;重定理、轻定性;重垂直评价、轻横向评价。
传统的课堂评价注重于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评价,如教师的组织教学、教态、语言表达,知识的科学性、重难点的突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板书设计等方面的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编、自导、自演”能力的评价。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用、地位则被忽视。一节课结束,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中表现怎样,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则没有引起评课者的重视。评课者盯着的只是教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配角,成为教师上课的一种衬托。
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评价是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上,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论文的结构层次。根据论文内容的不同,有的论文中心论点包含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属同一级标题,称为一级标题。一级标题下的小标题称为二级标题,以此类推。论文的一级标题不宜超过7个,一般来说以3~5个为宜。论文标题层次的划分,一般不宜超过4级。标题层次的表示方法有下列2种方式:
第1级标题——1 第1级标题—— 一
第2级标题——1.1第2级标题——(二)
第3级标题——1.1.1 第3级标题——1
第4级标题——1.1.1.1 第4级标题——(1)
现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一种理想替代材料——火葱》(教育与探索,2009.12期)一文的结构层次说明如下:
1 火葱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一级标题
2 火葱作为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实验材料的优点----一级标题
2.1 实验效果好---------------------------二级标题
2.1.1 物像清晰-----------------------------三级标题
2.1.2 染色效果好--------------------------三级标题
2.1.3 细胞膜、细胞壁容易辨认--------三级标题
2.1.4 细胞核显目。------------------------三级标题
2.1.5 细胞质、液泡清晰可见-------------三级标题
2.2 操作方便--------------------------------二级标题
2.2.1 个体大小恰当--------------------三级标题
2.2.2 下表皮易剥离--------------------三级标题
2.2.3 易染色------------------------------三级标题
2.2.4 制片容易-----------------------------三级标题
2.3 材料获取容易--------------------------二级标题
2.4 经济实惠-------------------------------二级标题
3 火葱与洋葱实验效果的对比----------- 一级标题
3.1 相同点----------------------------------二级标题
3.2 不同点----------------------------------二级标题
3.2.1 染色效果---------------------------三级标题
3.2.2 细胞膜-----------------------------三级标题
3.2.3 细胞质-------------------------------三级标题
3.2.4 液泡----------------------------------三级标题
3.2.5 细胞核-------------------------------三级标题
3、结语。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前呼后应、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的结语:总之,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有效促进生物学课堂教学。
?字体、字号、字数要求。
论文的标题一般用宋体,正文用宋体、仿宋、楷体等字体。标题的字号根据字数确定,一般用一号或小一号、二号;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用小四号;摘要、关键词用五号;一级标题用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正文用小四号;参考文献用五号。不同的刊物对论文的字数要求不同,论文的字数一般要求在1500~4 000字。1500~3000字的短小精悍的论文最受欢迎,论文字数要求不十分严格。
? 参考文献要求:
文中的参考文献,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标出,并在文末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引用文标题、文献中的页码、出版单位、出版日期。同一参考文献如果多次引用,用同一序号标出。参考文献择其最主要者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能引用。综述性的论文参考文献为5~8条,一般专论性文章的参考文献为3条以内。如:《对八年级生物教材中“等位基因”概念的探讨》一文的参考文献:
1 冯德培、谈家岐、王鸣歧,《简明生物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P1463
2 盛祖嘉,《中国大
百科全书·生物学遗传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3,P49 3 第2届《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遗传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6,P9
4 《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P86、90
其它要求。
1 计量单位。表达量值时,在公式、图表和文字叙述中,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例如:kg、km、kpa、ml、m、s、t、min、h、d等,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按国家标准。
2 中英文对照。学术性期刊,论文的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要求中英文对照。综合性期刊不作硬性要求。
篇6
一、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1964年毕业,我被分配到北京市远郊区的顺义县牛栏山中学,在这所农村中学任生物学教师20年。1984年调入北京四中,任高中生物学教师。2001年退休至今,参与生物新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的行列。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市区,无论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一线还是研制新课标,我都铭记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脚踏实地地为基础教育出一份力、发一分光。
教师以育人为宗旨,育人要爱人(学生),以传道固其本(品德),授业强其身(才干),解惑启其思(智慧)。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正言、正行、正教”,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20世纪60年代初,牛栏山中学的办学条件差,但是爱生敬业、尊师刻苦的优良校风全市闻名。初中动物学解剖实验课没有足够的设备和材料,我就组织学生用秫秸杆制作解剖盘,将废车条磨成解剖针,并亲自到厕所掏取蛔虫,到河套寻觅河蚌,到田间捕捉土蝗,夜晚到沟渠诱捕蟾、蛙等实验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凡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毕业时,敬爱的号召“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理化生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经常利用周六和周日深入到芦圈等生产大队,参加田间生产劳动,访贫问苦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农民交朋友。这期间,我逐渐认识到农民渴求知识,农村需要科学。为此,我们与芦圈大队协议成立农业科技组,组织部分农村青年开展科学种田活动,第一个科技试验项目是“冬小麦丰产栽培”,这项科学种田活动取得的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也使我真正领悟到知识分子应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期间,学校顺应形势的发展曾建立学农基地,生物学科的任课教师自然成为学农基地管理的成员。为了学生获得农村需要的科学知识,一方面,我坚持定期地到农大东北旺试验基地、国营张西庄农场、双桥农场、当地驻军后勤、北石槽大队、北郎中大队、各公社粮库等单位,向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的丰产栽培,制作中曲发酵饲料和科学养殖,建造土粮仓等技术,另一方面,在学农基地里组织学生参与作物丰产栽培和农业科技活动,先后获得亩产小麦802斤、皮棉205斤、水白金稻谷1 200多斤的高产纪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为学生编写出相应的教材。此外,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了甘薯温床育秧、马铃薯二季作和沟藏、灵芝培养、大棚蔬菜种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多项试验。撰写的《农大139冬前穗分化》《甘薯温床育秧》在《植物》杂志上发表,并得到专家们首肯。
在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承担公社农民“五七”技校的部分组织和教学工作。我与公社农科员配合,负责培训70名大队农科员。农闲时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农忙季节定期地进行田间考察和技术咨询,全公社28 500亩土地,从种植到收获开展多次现场教学,块块土地都留有我们的足迹和汗水。
教师要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勤勤恳恳地育学生,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1984年我调入北京四中,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其“严谨、民主、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中外闻名。在这里,我始终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任生物学教研组组长、理科教师党支部委员逾十年。80年代初,北京四中的校园建设和硬件配置列国内中学一流,高中阶段的生源质量属北京市一流,其“素质教育”的思想先进,学校的治学环境宽松。这样的一所中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必然是高标准的,为了适应四中教育和教学的需要,我把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自我业务进修的重要任务。
早在1973—1986年间,我曾受聘为《植物》杂志的常务编委,负责有关中学植物学知识方面的课题选择和审稿,其间与许多学者、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在曹宗巽、董愚得等前辈的启示下,我有计划地进行着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更新。1986年,经董先生推荐我又担任《生物学通报》的编委,先后负责生化遗传栏、教法栏的组稿和审稿工作,又促使我迅速完成有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更新。至今,我已经养成适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进入四中后,我参加各种专业进修的机会增多,时间也得到保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我先后拜访了多位学者、教授和一些前辈,虚心向他们请教生命科学中的疑难问题,求索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经验,探讨开展生物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得到许多老一辈教育家的指导,得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帮助,使得我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在四中这片教育沃土上耕耘。
“”前我没教过高中,对高考及试题一无所知。1980年前后,我初次阅读国外的现代教学理论,其中的阶段教学法、标准化测试命题和学业评价吸引着我,学习和借鉴现代教学理论,促使我的高中教学水平和学生高考质量大有提高,初步尝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甜头。1985年我参与了市教研中心组织的为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用于高考命题的“双向细目表”,此后,曾多次参与高考、会考、国家或市级学科竞赛活动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