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6:3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我本人的具体做法是:

1.多朗读文言文语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2.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3.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4.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篇2

一、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就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

组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做到:(1)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语言要纯正、流利,书法要规范。(2)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能听懂或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或由学生进行2—3分钟的英语会话,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热身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用各种直观的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二、丰富教学手法,常教常新

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演”、“唱”、“画”、“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句型和课文,增强运用已学词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有效活动。

如教“Thebirdisflyinginthesky.”,做飞翔状;教“Themonkeyisclimbingupthetree.”,做爬树状;教“Theelephanthasalongnose.”,做长鼻子状。教身体各部位名称时,可边说单词边指部位head,ear,eye,arm,hand,leg,foot等。“唱”英语歌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加深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如果边唱边加入动作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大家熟悉的《拍手歌》:Ifyouarehappy,clapyourhands.可换成其它动作,如closeyoureyes,touchyourears,tapyourshoulder,touchyournose,shakeyourhead等,动静结合,而且全班学生都能参与。

“画”是最直观有效的手段,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能提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学效果特好。“玩”,课堂上做游戏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国内外语言游戏很多,一般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根据情况进行改编。三、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有所成,避免恶性循环。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其在用中既体会到学英语是有用的,又尝到学有所得的快乐。其次,适时、适当、真切地鼓励学生的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哪怕是取得很小的成功或微弱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差生”,更要激发其成功动机。比如一段好的对话,一次测验的好成绩,都可以成为促进英语学习及其它方面成功的契机和内驱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有时甚至还可以借用掌声进行鼓励。“多次刺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同时,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出错,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以鼓励的方式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再次,我国中学生因为不会学习而不喜欢英语者占相当的比例,所以教给学生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英语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四、以人为本,优化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篇3

在初中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化学教师采用自己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演示过后学生单纯观看,无法理解进行实验演示的意义和实验的实际操作感受,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也无法进行深刻的记忆,这就导致了初中化学的实验演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和突破.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的不正确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在进行课堂设计和准备时预先准备课堂所需的实验器材,并且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问题的准备.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热情,在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并且进行主动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化学实验的规律,进而提高其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发挥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避免实验演示教学作用难以发挥的情况出现,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对于教学环节的衔接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在观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调动思维,明确规范性操作的步骤,并且对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有关白磷自燃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使之能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实验演示.例如物体的着火点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物质的着火温度是否相同?白磷在低于40摄氏度时能否发生自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大量实验演示可以得出结论,即固体燃料的着火点与颗粒粗细、物体表面积等因素有关.

二、为学生创造实验演示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性的演示实验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总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方式是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学生没有参与实际的演示实验操作的机会会限制其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总结实验技能,明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和具体规则.学生被要求在独立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收获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并且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然而相当数量的初中化学教师处于安全性和其他因素的考虑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能够按照实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演示的条件和机会.教师可以在进行规范性演示实验的操作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内容与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实验器材和实验的目的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给学生提供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的机会,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有关氢气制取的有关实验演示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氧气制取实验原理与装置,并且要求个别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教师在旁边适时的给予指导,在学生出现步骤错误和操作失误时给出及时的提醒和纠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提高教学有效性

尽管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实验水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实验室中或者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也并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学校的现有条件下进行.对于这些实验,教师往往采取仅仅讲解或者简单带过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教师也只是口头讲解.出于这些原因,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充分进行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部分化学实验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过程,避免由于教师的简单讲解而造成的实验困惑.例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中浓硫酸的稀释实验演示以及工业炼铁等过程,以及其错误操作后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对微观物质的认识等,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相关实验视频的播放不仅能够消除实验的危险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实验的了解,弥补了实验室无法进行演示实验的不足.同时,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地把握实验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多媒体能够通过声音、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多个感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使学生在掌握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其完成实验的准确性,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篇4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学生和教师是参与的双方。在这个学习模式中,学生积极地知识进行探究,体现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他们的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给了学生以下探究性的题目。学生通过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来进行探究,和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共鸣,促进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找到有关的语句进行朗读,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探究二:课文运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认真阅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从哥哥或弟弟的角度出发,为课文编写一段对话。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在课堂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课堂学习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进行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会跟随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究。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站在作者的位置上进行分析,获得更深的感悟。在探究和体验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他们高效地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目标,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和体验时,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由于体验是学生作为语文活动参与的个体来获得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和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场所,并丰富他们的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和对亲身经历充满兴趣的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例如,在教学《纸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并在上面写上祝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都积极地动手操作起来,并把自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了文字中。通过这次制作贺卡的活动,学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且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据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问题从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语文思维,让他们通过探究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通过读写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学生需要进行的一项学习内容。在对课文进行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情感,流利地读下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他们在不断的朗读中获得语文的语感,通过朗读获得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睛、耳朵、头脑都处于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体会到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学会和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传递给他人的途径;是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自我进行剖析的创造性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写作,乐于动笔,并善于用文字进行表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在自主探究下内化成自己语文体系中的内容,使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五、结语

篇5

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口头上的讲解,学生通常会左耳听,右耳冒,不会对此印象深刻。但如果,教师将所要讲解的化学原理以化学实验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注意力很快就会集中到化学实验上。并且当学生处在对化学实验的观察状态时,还会发现一些此前从未见过的现象,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求便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在做化学实验之前,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待完成化学实验,便让学生一一作答。又或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身参与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活动了脑筋,并且学生还会因为通过自身努力学到知识而感到愉悦。比如:当教师讲到木炭遇到硝酸钾,木炭自身会发生什么改变时,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准备适量的木炭、适量的硝酸钾以及试管、酒精灯等工具,然后按照实验的既定步骤行动起来。在实验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观察木炭和硝酸钾产生了哪些变化,还要用心做好记录,并思考木炭和硝酸钾发生改变的原因。当实验结束后,学生的心理也会充满疑惑,这时教师展开对此化学反应的讲解再合适不过了。教师在动员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时,最为要紧的便是教师所说的话语了,如果教师的话语平淡无奇,学生的情绪将很难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动员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时,不妨巧用动词,捕捉动态,进而让言语变得生动、形象。比如:教师可以说:“大家想不想看木炭跳舞呀,木炭跳舞可是美极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学生回答木炭遇到硝酸钾为什么会翩翩起舞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不要给学生的思维设限,也不要急着打断学生的发言。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记得有位哲人曾将世界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知的,一部分是未知的,未知的总是比已知的大。由此可见,知识总是学不完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不仅懂得教会学生知识,还懂得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巩固学生原有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举一反三,利用原有知识去发现未知世界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比如:对于大家都熟知的如何点燃酒精灯的问题,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用火柴可以办到,教师便可以说:老师今天要告诉同学们能点燃酒精灯的不只是火柴,还有其它物品,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当教师看到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时,便可以让学生回顾下老师平常讲过的火柴能点燃酒精灯的原理,当学生回答回顾完,教师便可以说:其实能点燃酒精灯的不只是火柴,玻璃棒也可以。接下来,如果学生问教师玻璃棒如何能够点燃酒精灯,教师便可以告诉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实验,便可以明白玻璃棒为什么能够点燃酒精灯。这时,教师要做的是:取出之前准备用于做实验的物品以及器具,然后带领学生展开实验。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我首先选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随后,在高锰酸钾晶体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这时候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酒精灯被点着了。接下来,我又问: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说它的原理和利用它的原理还能做什么?就这样,学生再次陷入了对问题的思考之中。虽然,在这堂课上,我讲的知识点不多,但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少,反而在一问一答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化学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化学试验不仅给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的机会,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学生在陈述化学试验过程时,语言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锤炼,由此可见,采用化学试验方式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的说:化学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学生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为此,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化学试验进行演示,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做一些简单、安全、易操作的家庭小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鸡蛋遇到醋酸会发生什么改变,当学生对此表现出好奇时,教师便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将试验步骤一一告知学生。当学生意识到试验本身难度不高、又安全,并且还能通过试验实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学生很难不会跃跃欲试。当学生将新鲜鸡蛋放入醋酸仲,看到鸡蛋时而沉底,时而漂浮,心理便会对此产生好奇,进而在心里自发的对此产生疑问。由此可见,化学试验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对化学教学学科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巧妙安插化学试验,从而让化学试验可以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付波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华育外国语实验学校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物理理论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始终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不仅能提供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使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的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活动。物理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过程;可以强化研究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物理过程;可以重复再现物理过程;可以对物理现象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总而言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一、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纪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能够使其久久留与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1。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开始时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

在物理学中,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物理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规律,不惜从事十年数十年的艰苦实验,有的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进行实验研究。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经过十年的实验探索才发现的,在此之前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使善于思考的法拉第由此得到启发并提出“磁转化为电”的设想,1822年法拉第就开始了艰苦漫长的转磁为电的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最后成功的实现了磁转化为电的设想,并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索,总结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开创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捕捉雷电”实验的,并为电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实验也是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如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获1093项发明专利,可以说,他的每一项发明都是通过实验取得的。例如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寻找灯丝的合适材料,曾先后用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历时13个月,终于研制成功一只亮度达40烛光的炭化竹丝灯泡2。可以说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变革自然界的活动才能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现象和本质的种种感性材料,并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和建立理论。

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验证物理假说,检验物理理论。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而且还能验证物理假说,检查物理理论的真伪。因此,实验既是建立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例如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假说,在被吴健雄的钴—60实验验证后,才被公认。法拉第由“电生磁”萌发的“磁生电”的假说,被实验验证后才变为物理规律。另一方面一些物理理论被实验检验后不得不抛弃,如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在统治了物理学两千多年后被伽利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而被人们抛弃。有如“以太”和“燃素”虽在物理学中存在多年,最终还是被实验检验而宣告并不存在。

作为物理实验,它之所以能够充当验证物理假说的依据,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是由于物理实验具备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根本属性。物理假说和理论是人们的思维对于自然界规律性的反映,那么作为检验这种反映正确与否的标准不能是理论本身,同时又不能是客观对象本身,因为作为纯粹的客观对象并不能证明理论与对象是否符合一致;另一方面,作为标准又必须具有把人的思维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物理实验恰恰具备以上作为检验标准的条件,所以物理实验是验证假说,检验理论的标准。

四、通过实验完善理论体系,发展物理理论。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主体性合作教学

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精神人格和智力相适应,使之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根本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性创新学习。为此,本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践了“合作教学”模式,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借以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合作教学的特征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1、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作用。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沿着前人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路子去思维、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这种方法的学习远远比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合作教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能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学生在学习§2.5有理数的乘方(一)时,请同学们观察

(1)102,103,104,105;(2)(-10)2,(-10)3,(-10)4,(-10)5;(3)(0.1)2,(0.1)3,(0.1)4,(0.1)5;(4)(-0.1)2,(-0.1)3,(-0.1)4,(-0.1)5,的计算结果,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小组合作解决。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2、合作教学课堂活动的操作

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是: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书中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2.5有理数的乘方(一)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我引入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平民为国家立了大功,国王问那个平民你要什么奖励?平民说:“我只要在你的棋盘(国际象棋棋盘)上的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第四格放8粒米(这样下一格所放的米是前一格的1倍)……直到第64格。”这个国王就笑这个平民说:“你只要这么点的奖赏吗?”可是后来,国王却拿不出奖赏给那个立功的平民。同学们这是为什么?(2)你发现有什么规律?(3)如何表示更简单?根据反馈,学生都感到轻松,非常的感兴趣的开展小组讨论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但对第(3)个问题学生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引入了课题§2.5有理数的乘方(一),指出an的指数、底数、幂。及时提出当负数、分数时如何表示?例:(1)(-2)×(-2)×(-2)×(-2),

(2)××××,小组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总结,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练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例如计算:(1)(-3)2,(2)-(3)2(3)(-)4(4)(-1)11通过板演、练习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5)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以上环节并非机械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合理调换环节顺序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保证合作教学顺利进行。如单元复习课应以议、练、结为主;概念课则以读、议为主;练习课则以议、练为主。

3、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做法是:

(1)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了使学生合作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自己组内感到愉快。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应当要求学生表明愿意和那些同学在一起。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考虑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

(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合作必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3)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教学的有效方法。

(4)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之间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体会

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进行课堂合作教学的实践,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内聚力,学生之间较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困难也减少了;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立探究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锭成主编,《教育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浙江教育

篇8

一、前情感体验阶段

简单地讲,这一阶段是课文欣赏必要知识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大部分由教师完成。教师的讲解,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为课文欣赏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具体分为作者介绍、背景提示、理论链接、学生想象与联想的激发几个环节。

1.作者介绍。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对社会生活进行过滤、加工、再创造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作者的了解成为欣赏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师可根据课文理解需要,有侧重地介绍作者,如家庭情况、人生经验、人格修养、创作风格等,以便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很好地与之对话、交流和沟通。

2.背景提示。教学过程中,背景的提示至关重要。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特定的思想及特定的作品。如果解读文学作品时脱离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它,所以,写作背景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又一把钥匙。教师提示写作背景时,应先侧重介绍与所学课文紧密相关的时代背景,再提示在这特定的背景之下人们的心态如何,具体到作者他的心态又如何。这样让学生一步步向作者靠近。

3.理论链接。教师讲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而孤立存在,而社会生活又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所以,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也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作者,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及性质。经过理论链接,学生就会将作者、背景、作品三者联系起来思考。

4.学生想象与联想的激发。经过以上介绍,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社会情景,使学生头脑中大体形成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接着,教师再启发:“如果你们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你们有什么感想?”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再激发学生:“如果在那样的时代,你们遇到和作者同样的遭遇,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在这一阶段,通过以上的知识准备和联想与想象的激发,学生有了类似于作者作品的言说欲望。这时,可让学生带着这种欲望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去体验作者、体验作品。

二、情感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情感体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当学生带着与作品相似或相同的言说欲望走近作者时,实际上他们就参与了课文的原始创作过程。“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同的感受”,当学生走近作者并体验作者的时候,他们便会感觉到作者说出了他们想说但没有说出的话。这一过程就是对作者的体验。

在体验了作者之后,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这篇课文是你写的,那么你想向读者说些什么呢?”经过教师这一启发,学生可能会将所学课文看成是自己的作品。这样,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意蕴,学生便会在阅读课文时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即学生便会“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遭际所打动”。尽管学生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想象能力、动情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不同,他们的体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但依然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

通过以上对作者及作品的体验,学生会到课文的幻境中去遨游,领悟到一些道理,或是人生真谛,或是一种精神境界,并不断对之回味。

三、后情感体验阶段

如果说情感体验阶段是文学欣赏过程的迷狂状态的话,那么后情感体验阶段则是虚静状态;如果情感体验阶段是感性体验的话,那么后情感体验阶段则是理性思考。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退出作品,站在作品之外,冷静、客观地分析作品。教师可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设计一些涉及课文思路、人物分析、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避免了教师讲解的定论限制学生思维的不足之处。学生便会依情感体验的“心理延留”和“留存状况”完成练习。

篇9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中的“魅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和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要大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在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新增加了三十多个课后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用应,各有特点和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些小实验,许多教师往往不重视初中物理论文,忽视了其重要性中国学术期刊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这些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1.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 实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运用已有经验和已学会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思考。 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利用创造的神秘感,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而创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来导入新课,也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如第一次接触物理学科,学生会对其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觉得物理难学,因此.在上第一节物理课时,教师可以多演示一些物理小实验。比如,用毛皮和橡胶棒做摩擦起电、用熟鸡蛋堵住瓶口来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初中物理论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来演示惯性的存在、用几个相同的大饮料瓶,向瓶

摘要稍加点拨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教师就把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理解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

实验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动手操作是检验其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由学生亲自实践,并通过耳听、眼观、脑思、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来完成。初中学生一个特点就是爱动手,在养成做好物理小实验习惯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给他们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因素。

如在八年级练习中的一道题:“一位同学做实验时,需要阻值为2Ω、5Ω、40Ω的电阻各一个,但是手边只有一些阻值为10Ω的电阻,请你为这位同学考虑一下,怎样用10Ω的电阻,组成所需要的各个电阻,一共需要多少个10Ω的电阻”中国学术期刊网。有些学生感到困难。我们就利用习题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计算,经过计算,然后引入实验设计初中物理论文,问题迎刃而解,这样既巩固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如在学完串、并联电路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以后,正好市面上热卖保护学生视力的灯,这恰是利用本章知识的契机,可以就这个灯的原理展开后,让学生回家利用手边现有仪器“自制调光灯”,增强毕业班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同时也可给紧张枯燥的初三复习阶段带来活力和乐趣。综上所述,物理小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认识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关系。而物理小实验是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和谐统一的重要手段,它必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10

比如,在学习光的色散知识时,可以用玻璃杯、水来做实验;在研究压强时,可以用笔或者小刀等日常用品做实验;在研究电路知识的时候,可以用家用的开关、手电筒、小灯泡等材料做演示实验;在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可乐瓶、乒乓球、玻璃球等材料来做实验。将生活中的物品,搬到讲台上,首先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感知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大大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利用生活用品做演示实验,同样可以用多媒体展台进行放大,假如在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带上下节课实验时需要用到的生活用品,那么,在具体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实验了,它能有效的解决学校实验室里器材不能满足人人一套的问题,而且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探究中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实在实验中,因此,新课改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但实际情况是初中生的探究能力远远低于老师的预期,因此,不少老师不能真正的开展探究式教学,所以容易走形式主义。有人听课的时候,开展探究式教学,没有人听课的时候继续采用灌输式教学,即使某些老师利用探究式教学,也是空有其形,本质还是灌输式教学。比如,当一个问题揭示出来后,老师总是代替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再反复的提示实验中的步骤,学生按照老师的提升“终于探究”出来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还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要实现创新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学生分发电池组、开关、导线、小灯泡等等的器材,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你用课桌上的器材,使小灯泡亮起来,又有多少种办法让小灯泡不亮?让小灯泡亮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事,也没有多少种不一样的办法,但让亮着的小灯泡熄灭,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投入实验的积极性是空前的。有的学生断开了开关;有的学生拔出了电池;有的学生拆除了导线;有的学生弄松了灯泡等等,此时,老师可以再抛出一个小小的要求:不做上面任何一件“破坏性”的事,能不能再增加一根导线,使电灯熄灭?学生是没有什么电学知识的,但对于这样感兴趣的问题是有积极性研究的,它们在摸索着如何增加一根导线使小灯泡不亮的办法。不少学生终于找到一个办法———电学上称为的短路。由上可见,探究式教学的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必要的创新,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像一个小小的科学家那样潜心的研究科学,在探索中不断的前进。当然,初中学生毕竟无法探究出惊世之举,只要能将他们的科学作风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就已经很好了。

三、小制作,大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对学校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很多学校里的设备是很现代化的。但,有时仍然无法满足教学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毕竟,人手一套的器材是很难配全的,而且学校里的实验器材也不能随便的让每个学生带回家做各种实验。所以当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高涨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实验室,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器材。制作器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初中学生特别喜欢用这些简陋的器材做各种实验,这是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小制作在物理实验中却发挥着大作用,我们不妨顺势引导,让学生“动”起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日常用品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比赛,比如,看谁利用橡皮筋等材料做出来的弹簧秤比较精确等等的小实验,不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