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4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药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药理学论文

篇1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不仅要教授课本中的内容,还要注重新知识、新信息的收集和讲解。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迅速、准确获取临床药理学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将临床药理学的最新进展、研究方向及时地传授给学生[1]。在教授调血脂药物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时,禁忌症是“对本类药物过敏者、活动性肝病者或血转氨酶持续显著增高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中即没有他汀类药物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等的描述,也没有他汀类药物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可能会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加包括横纹肌溶解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风险等项的提示。2012年11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警惕他汀类药品血糖异常不良反应及与HIV蛋白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2]。在授课时,应把这些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他汀类药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医疗事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需要不断的观察、探索、总结、提高。

2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要与时展、形势变化、政策法规“相关联”

在教学的同时,教学者要注重临床药理学教学与时展和形势变化相关联,要把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与贯彻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在教授抗感染药物这一章时,会提到:“60多年前人类发现了抗生素,此后的十年间耐多药细菌引起的问题就开始显现。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的上市,我国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多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最终我们将‘无药品可用’。”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从2011年起,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活动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使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大大下降。在讲授抗菌药物的同时,我们将这些法规、政策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执业的同时树立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规的意识。

3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要明确教学者与学生的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者是引导者,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而不应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填充”。教学者需要有过硬的知识水平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变“学”为“教”,变“教”为“引”,这是临床药理学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思路。我们在教授药物相互作用一章时,在对“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弱,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甚至出现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危害用药者”进行阐述时,会列举一些药物相互作用的实例,特别要用近年来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头孢曲松钠与含钙溶液配伍使用发生不良事件并导致死亡的病例,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茶碱同时使用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等,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在药物相互作用中有争议的问题,即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者需根据临床药理学的教学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增加学生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的时间。

4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要渗透药物经济学的概念与观点

篇2

1.1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统计抗菌药使用人数、抗菌药使用率、治疗性抗菌药使用比例、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使用金额和抗菌药使用金额比例。可设置任意时间段范围,统计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也可具体统计到各临床科室和每名医师的上述指标。

1.2药品使用强度计算

统计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药品使用频次、药品使用金额、药品累计用药频度(DDDs)、药品使用强度。

1.3处方点评

系统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生部2010年2月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文),对处方包括抗菌药处方进行点评,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显示所有处方的药品名称、剂量、使用频次、给药途径和疗程,描述不合理处方的问题。

1.4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点评

系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38号文,对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进行点评,评价指标包括围手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种类、抗菌药给药时机、抗菌药疗程和抗菌药使用比例。

2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后对抗菌药管理的影响

2.1实施前后对抗菌药使用情况的比较

按照原卫生部的要求,2011年5月我院组建了包括医疗机构负责人、主管院长、医务部门负责人、感染疾病专业医师、感染疾病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专家、信息系统专家和感染控制专家的抗菌药管理小组,对我院抗菌药的使用加强了监管。在监管过程中,需要定期测定全院和各临床科室抗菌药使用的各项指标,和原卫生部规定的目标值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以及原因。最初由药师手工查阅处方和病历的方式统计各种抗菌药指标,2012年2月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统计各项指标监控抗菌药的使用,并对科室和医师进行考核和奖惩,各抗菌药指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011年门诊患者抗菌药使用率为32%,2012年降至25%;住院患者抗菌抗菌药使用率由70%降到59%,见表1。

2.2节省抗菌药管理人力

在我院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统计抗菌药管理的指标需要临床药师手工翻阅处方和病历,对抗菌药的使用进行计数和评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我院46个临床科室,每月进行抗菌药指标统计,需要抽取约460份出院病历和1000张门诊处方,对抗菌药的使用进行查阅、记录、计算、统计并制作表格文档,至少需要耗费1名药师10个工作日。而使用该系统统计,仅需30min即可统计全院所有科室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指标,并自动生成Excel报表。

2.3辅助抗菌药处方点评

抗菌药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要求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我院具有抗菌药处方权的医师612人,每月需要抽取153名医师所开具处方点评,每位医师50份处方,共需点评处方7650份,初步完成该项点评工作需要2名临床药师10个工作日,以现有的临床药师配备人数,点评处方数量很难达到要求,通常是抽取处方500份进行点评。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可对抽取的处方进行初步的预判和点评,药师再审核系统点评的结果,予以必要的修改,这样得到的点评结果更全面准确,也节省人力时间,在系统的帮助下,2名临床药师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规定数量的抗菌药处方点评工作,达到抗菌药专项整治工作的相关要求。

2.4抗菌药管理数据全面客观

我院为大型综合医院,开放病床2200张,每月门诊患者约40000例,每月出院患者约5000~6000例,患者基数庞大。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临床药师通过手工抽样的方式统计抗菌药数据,因人力有限,手工只能抽取1%门诊处方和10%住院病历,统计抗菌药使用数据并进行评价,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均较差,部分科室出现对抗菌药数据有争议的情形。而使用该系统,既可统计全部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指标,数据覆盖范围100%,也可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处方或医嘱进行处方点评,抽样方法科学灵活。数据样本兼备代表性和随机性。

2.5抗菌药管理动态监控

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因人力有限,我院临床药师只能做到每月抽样统计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管理指标,抗菌药管理的指标以月为周期,以科室为单位统计。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统计任意时段抗菌药指标,根据管理需要,可以细化到每周、每天。不仅可统计出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还可查看在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

2.6提高了抗菌药管理的针对性

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抗菌药指标主要以科室为单位统计,比如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使用强度、微生物送检率等。考核和奖惩措施也主要以科室为单位进行,针对性不强,从而影响了抗菌药管理的有效性。引进该系统后,所有的抗菌药指标不仅可以以科室为单位统计,还能以医师个人为单位统计,进而采取的考核和奖惩措施也针对医师个人实施,提高了抗菌药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7促进了抗菌药管理的依从性

抗菌药管理将抗菌药使用指标和科室、医师的考核奖惩挂钩,各科室和医师对公布的抗菌药数据十分关注和敏感,在引进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之前,临床药师通过手工抽样的方式统计抗菌药数据,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均较差,导致部分科室和医师对数据的准确性有疑问和异议,进而引起对相应考核奖惩措施的争议,妨碍了抗菌药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而使用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抗菌药指标,由于纳入全部的病例数,得出的结果没有争议,相应考核奖惩措施顺利实施,促进了科室和医师重视抗菌药管理工作。

3结语

篇3

1高影响因子的药学类期刊概况

2009年JCR药理学和药学类共收录了237种期刊。5年影响因子在5.0以上的期刊有15种[2](表1),其中11种属综述类期刊,只有4种期刊以研究论文为主;这些期刊的出版国分别为美国(8种)、英国(5种)和荷兰(2种);创刊最早的期刊是PharmacologicalReviews(1949年),20世纪90年代后创刊的期刊有6种,最新的期刊是MolecularPharmaceutics(2004年)。从发表周期来看,有半月刊(2种)、月刊(6种)、双月刊(4种)、季刊(2种)和年刊(1种)不等;从学科专业来看,8种期刊主要涉及药理学(包括临床药理学)、6种期刊涉及药物发现和药学,另一种期刊内容是药物化学。15种期刊目前的出版机构分布如下:5种期刊分别属于4种科技社团,即美国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学会(表中第2和9位期刊)、美国化学会(表中第15位期刊)、AmericanCollegeofNeuropsychopharmacology(表中第11位期刊)和国际控释协会(表中第13位期刊);5种期刊属Elsevier出版集团(表中第4、5、8、10和12位期刊);其他是Nature出版集团(表中第1位期刊)、AnnualReviews出版社(表中第3位期刊)、CellPress出版社(表中第6位期刊)、Willy出版商(表中第7位期刊)和Taylor&Francis出版商(表中第14位期刊)。以上分析说明,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以综述类期刊占多数,其影响因子与创刊年和出版周期的关系不大,它们均由知名的科技社团和学术出版商出版发行。这些特点与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相似[3]。

2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稿件的来源

经查阅各刊投稿须知发现,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对其刊载的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定位非常清晰,对稿件的学术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刊载的综述性论文定位在药学领域中最高质量、具有权威性并通俗易懂的文章。这些期刊的稿件多数来源于编辑主动约请相关专家或知名学者撰写。

2.1综述类期刊

综合类期刊对稿件来源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4种:(1)要求作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学者,这些作者都是约请的。这些期刊有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AnnualReviewsPharmacologyandToxicology[5],DrugResistanceUpdates[6]和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7]。(2)多数稿件来自约请的专家;对于自由来稿,要求作者预先与主编联系,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认可方可开始准备稿件,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8],Pharmacology&Therapeutics[9]和DrugDiscoveryToday[10]。(3)由执行编辑和主编策划每期主题,相关的特约知名学者供稿,如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11],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12]。(4)要求作者预先提交稿件写作提纲,需主编认可;少数自由来稿,如MedicinalResearchReviews[13],DrugMetabolismReviews[14]。正是对期刊稿源的高要求,使这些综述类期刊中的综述和述评能够反映各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些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力较大,被引用频次也很高,对于研究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2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4种期刊中,两种涉及临床药理学研究,两种涉及药剂学研究。期刊中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多来源于自由投稿,但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少数综述性论文源于特约专家的稿件或要求作者预先联系编辑并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许可后再正式投稿。这些期刊近年来注重组织专刊或主题专栏;如ClinicalPharmacology&Therapeutics[15]自2008年每年在2月组织专刊,并在其学会网站上提前预告出版的主题栏目,吸引相关作者投稿;Neuropsychopharmacology[16]在2009年组织过4次主题专栏;JanuralofControlledRelease[17]每年组织会议专刊或专栏;MolecularPharmaceutics[18](2004年创刊,双月刊)自2006年开始每年都组织3~5次主题专栏,是4种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中组织专栏最多的一种。从这里看出,新创办的学术期刊更注重主动组织相关学科研究热点和生长点的主题专栏,吸引读者阅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稿件的约稿和组稿方式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稿件多经过编辑约稿和组稿而来的,特别是综述类期刊。这些编辑本身就是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非常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知晓相关权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因此,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容易约请到权威专家的稿件。同时,这些药学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特约专家也愿意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约稿的方式有:(1)编辑直接约请作者,如DrugResistanceUpdates,DrugDiscoveryToday。(2)先由副主编推荐作者,再由编辑约稿,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3)执行编辑或主编选题组织专刊并约稿,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由编辑邀请某专业权威专家作为主题栏目特约编辑,再由特约编辑约请该专业相关专家学者供稿,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5)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主题,约请相关学者的稿件,如MolecularPharmaceutics。

4讨论及思考

4.1高水平综述性论文对药学期刊的影响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均出自于世界上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大国[19],这些期刊中多数为综述类期刊。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来自营利性的学术出版商还是非营利性的科技社团,综述类期刊的载文量都不高(表1),说明这些期刊更注重稿件的学术质量,而非数量。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一般被引用频次较高,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贡献较大。因此,积极主动约请专家学者撰写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4.2约稿和组稿对药学期刊的影响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综述类期刊的稿件多通过约稿获得,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将药理学各专业细化成若干主题,就相关主题,编辑每年约请各领域权威专家综述一次这些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12];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更注重专题组稿,如美国化学会的期刊MolecularPharmaceutics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重要主题,每年出版多期主题专栏[18],使得该刊在短短的时间内影响因子位于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前列。而国内药学期刊中的稿件包括综述和研究论文,一般以自由投稿为主,这与高影响因子的药学期刊存在着明显差异。近来各学术期刊编辑同仁的约稿和组稿意识不断提高,如《药学学报》自2009年开始尝试组织专刊和专栏,至今已组织过3次专刊:2009年第3期“多靶标药物研究”;2010年第2期“抗艾滋病药物研究”;2011年第1期“转化医学-药物研究与创新”。1次专栏为2010年第3期的“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研究”。这些专刊专栏均受到读者好评。由此可见,在国内大量药学类稿件外流[20]的不利条件下,选择重要课题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及兴趣点作为主题组织专刊或专栏,请编委担任特约编辑,主动吸纳优质稿源还是能够得到广大学者的响应。

篇4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N059 中国机械工程

A079 中国基础科学

R066 中国激光

R013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G852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G560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G907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G787 中国健康教育

G78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N108 中国舰船研究

T075 中国胶粘剂

G23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G239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G206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G323 中国康复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A098 中国科技论坛

A58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S133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A108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A106 中国科学化学

A081 中国科学基金

A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A109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A107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A105 中国科学数学

A103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Z317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A1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Y003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G44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K030 中国矿业

K01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G247 中国老年学杂志

U001 中国粮油学报

G44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794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2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G870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54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G814 中国临床医生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3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H212 中国麻业科学

G61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G598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K037 中国煤炭地质

G582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G297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K036 中国锰业

H211 中国棉花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Y028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K550 中国钼业

G303 中国男科学杂志

H273 中国南方果树

G42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G277 中国内镜杂志

R524 中国能源

U609 中国酿造

W00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H958 中国农学通报

H02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H567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H030 中国农业科学

H210 中国农业气象

H22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G31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G226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G269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H081 中国热带农业

G629 中国热带医学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U052 中国乳品工业

E124 中国沙漠

G366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24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G268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H55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04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F25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F00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25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G715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L00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04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G88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G853 中国实验诊断学

G27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G228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G867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G68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G87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U635 中国食品添加剂

G4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U007 中国食品学报

U563 中国食物与营养

H317 中国兽药杂志

H326 中国兽医科学

H225 中国兽医学报

G796 中国输血杂志

G926 中国数字医学

H290 中国水产科学

篇5

[关键词] 创新人才;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04-02

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目标,而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所谓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优化教学过程而形成的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可表现为特定的课堂结构,也可表现为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程序[1];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由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及教学程序等组成,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

医学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未来的人才需要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强调专门性、综合性以及学科融合[2]。因此,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世纪医学从“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医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3]。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依据学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对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教师讲,学生等待接受,形成了接受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为中心,可确保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可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教材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应整合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近些年来,按照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教学要求,我院在教学中逐渐将“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互动、学生主动思维等,将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中开展的Seminar教学模式也是“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首先由教师提出Seminar课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课堂的主体完全由学生担任,教师只作必要的总结。Seminar教学方法的引入,不但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踊跃辩论,形成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学科群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育中重视学科建设,实行“分学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其缺点是专业口径过窄,多演示现象、验证理论,导致课程或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少。为适应21世纪医学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从1999年起我院率先在机能科学实验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三理”的实验教学课程优化重组为机能实验学,实施学科群“三段式”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即第一阶段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教学,在此阶段将“三理”学科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使学生奠定参与机能实验的基础;第二阶段为综合性实验教学,有机融合“三理”的实验内容,如生理学开设“平滑肌的特性”实验,而药理学开设“药物对离体平滑肌特性的影响”实验,在形成学科群教学模式中将两项实验综合,这样可使学生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离体平滑肌从健康到疾病以及药物治疗“整体性”的主线,淡化了学科界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三理”理论及实验技能,并将“三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目前“三理”的综合性实验开出率已达50%以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解决了一直以来各学科分散重复授课、实验单一简单以及实验教学资源浪费等缺点;第三阶段为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科研技能训练,在“三理”实验教学的后期引入科研思维,采用自主命题或教师命题的方式,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选题开题报告动物实验结果统计分析等过程完成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样系统性、层次化的课程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形成创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水平,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院已建立了学科群的实验教学模式,并于2001年正式成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原有的17门实验教学学科重新整合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4个分中心,即机能科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以及病原微生物细胞免疫遗传学实验中心,实行了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重组,并由此引发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深层次的实验教学改革,主编实验教材13部,其中获省级和校级优秀教材奖4项。

3研究型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它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型教学是本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即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思维和探究性学习[4]。在“三理”实验教学的第三阶段机能实验学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科研技能训练,即为融入科研思维的实验教学模式;我院自2001年开始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8周的科研技能训练也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体现。训练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在导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自行选题、设计实验,导师负责指导及修正,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自行完成实验,并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论文的撰写。近年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的开展均通过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医学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及教材建设,是我院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又一模式。药理学科在教学中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制定研究型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纲要,通过优化药理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引入科研思维、融入新药研发及学科前沿知识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验教学中融入本学科分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心脑血管药理学、肿瘤及中药药理学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增加探究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被动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阻滞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5]。基础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临床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我院在教学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如多学科打破基础和临床的界限,以临床问题引入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去解决临床问题,实现临床与基础的互通及融合,使学生将基础知识提升到临床实践的高度理解,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通过临床实际真正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及实验技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他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的结局有了系统的了解,为医学生架起一座由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解决问题的境遇,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以及反复的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临床实践服务,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我院已形成了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的高层次、高水平相互有机衔接的优秀课程群;教师主编各类教材47部,其中全国规划教材19部;副主编、参编教材240人次;主编的全国规划教材《病理学》、《药理学》及《组织胚胎学》分别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微生物学》等4部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奖。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呈现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我院已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和发展规划,采用激励政策及措施,鼓励进行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实现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曲晓娟,林子彬,王松华,等.综合性大学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47-49.

[3]宋汉君,姜思政,罗佳滨,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7-9.

[4]曾志嵘,周增桓,文民刚,等.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4-6.

篇6

[关键词] 医学机能实验;专业特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52-03

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三学科实验课的整合、重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性学科[1-2]。近年来,本校在已经运行十余年且临床医学专业师生反映良好的机能实验学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改革,对以药理学为主的实验类型与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重新设计,打破了原来机能实验以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其他专业为辅、实验内容相对单一的体系。建立了以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密切联系制药企业,并与科研相结合,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学科内容互相融合的新型机能实验教学体系。

1 本校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机能实验课程的现状

本校药学系成立于2005年9月,前身是临床药学分流专业。现有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等3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生物学、药学三大学科门类。其中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检测控制的基本能力,能在药物制剂及与制剂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和生产、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检测与控制、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药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药学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临床医学专业有较大差异,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其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临床课程合并临床医学概论,相应增加药学主要专业课程。而机能实验课仅安排4~5个一般验证性药理学实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内容基本没涉及。对培养的学生知识不全面,不能满足药学专业毕业后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与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药品检验、合理用药、药物设计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2 优化机能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

为了满足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以《机能实验学教程》为依据,针对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时分配的差异,结合本校药学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本校的机能实验内容进行再次优化组合,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3]。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数据的处理;②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目的是针对性锻炼药学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监测方法与如何评价药物急性毒性;③药物的基本知识、处方学、药典与新药研究(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为学生进入药厂实习前增加药物的基本知识与新药临床前研究基本方法;④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4-5],训练药学学生对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6]。对以上实验内容实施1~2学年后,及时综合评价学生实验学习的效果,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学生与带教教师填写反馈意见表。在下一学年综合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部分实验内容,使其更突出药学专业特色。调整后的内容在下一届学生中实施,并再次测评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意见,在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后,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药学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体系,编写药学专业的实验教材、修改相应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设计并制作网络课件。将实验内容等通过网络供其他专业学生参考与学习,以便将来优化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机能实验学课程。

3 科研、生产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各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实验时很难避免出现抄袭数据或拼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笔者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本课题组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7]。近年来,本校药学学生参加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等多项课题,通过主动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其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药学系与临床药物评价中心联合开设新药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制药企业的项目。做实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与在制药企业见习所学的实践经验,自己进行实验设计,把最新的药品生产信息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纳入实验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与思路,指导其撰写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开发性的实验。

4 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机能实验是由3门实验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但需要教师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熟悉另外两门学科知识。尤其是药学专业涉及很多药学知识,而机能实验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专业毕业,所以教师必须相应补充一定有关药学知识,才能使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同时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与实验动物、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实验室的管理和药品、器材等教学保障工作是由技术人员完成的,故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同样是高质量实验课的必备条件[8-9]。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机能中心技术人员匮乏,尽管这几年本校不断补充了硕士研究生进入技术人员队伍中,但多数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专业技能单一。针对这一情况,本校重点抓好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①安排他们在本科班全程跟班听理论课教学,全面系统地掌握3门学课的理论知识;②同教研室人员一起讨论、制订实验计划,并负责实施:③由他们首先摸索新实验、新方法,实验课前与带课教员共同做预实验,实验前充分准备必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药品,提前调试好所需仪器,保证其正常运行,而且必须对仪器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是实验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突出药学专业特色的机能实验教学的前提。

总之,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机能实验学突破了只注重具体学科专业知识灌输的传统医学教育,开设的实验课从验证、综合到设计,在经过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方法学和科研思路的培养,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刻苦认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院药学专业机能实验教学通过与科研、药品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和有效的科研实践,进一步优化了机能实验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达到了学用结合,突出了药学专业的特色,更好地发挥了机能实验学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 舒晖,羊牧.医学机能实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66-67,76.

[2] 丁伯平,黄帧桧,程慧珍.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新趋势[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39-741.

[3] 丁伯平.突出各医学专业特色 提高机能实验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31-132.

[4] 龙梅,王雪飞,孙湛,等.机能实验学开放性实验的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15):244-245.

[5] 严钰锋,张惠琴,王见之,等.虚拟实验在功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3.

[6] 宋娟,田华,崔红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过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76-178.

[7] 杨静,王巧云,李金莲.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2,34(3):132-134.

[8] 高治平,廖端芳,黄红林.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发展思路[J].医学与社会,2004,17(5):63-65.

篇7

【关键词】 肝肾综合征;奥曲肽;前列地尔;肝肾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90

肝肾综合征是指各种急性、慢性肝病出现进展型肝功能衰竭以及门脉高压时, 以肾血流灌注减少、内源性血管活性异常以及潜在可逆性肾功能损伤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电解质紊乱、无尿或者少尿、BUN及Scr升高等[1]。该病对于患者肝肾功能损害大, 预后差, 病死率较高, 因而早期诊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2]。为了研究肝肾综合征最佳临床治疗方案, 本院选取74例肝肾综合征患者进行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效果的研究,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74例肝肾综合征患者, 均符合肝肾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3]。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7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0例, 年龄30~62岁, 平均年龄(49.9±10.7)岁, 腹水持续时间10~35个月, 平均时间(19.5±5.2)个月, 乙肝肝硬化28例, 丙肝肝硬化6例, 酒精性肝硬化3例;研究组男26例, 女11例, 年龄31~64岁, 平均年龄(49.7±11.0)岁, 腹水持续时间9~37个月, 平均时间(19.8±5.7)个月, 乙肝肝硬化29例, 丙肝肝硬化5例, 酒精性肝硬化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 包括扩容、保肝、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低盐饮食, 并补充人血白蛋白10 g/d。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联合前列地尔(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2151)治疗, 10 μg前列地尔加入1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 1次/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奥曲肽(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406)治疗, 0.1 mg, 皮下肌内注射, 每8小时1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两组24 h尿量、ALT、Scr、BUN、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 Scr、BUN降低≥30%;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 Scr及BUN降低≥20%;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 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0%, 高于对照组的83.78%(P

2. 2 两组治疗后肝肾功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Scr、ALT、24 h 尿量、BUN显著优于对照组(P

2. 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2.70%)恶心,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出现,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05, P=0.081>0.05)。

3 讨论

肝肾综合征发病主要原因为患者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其为重型肝病一种严重并发症, 病情进展快, 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存活率低, 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4]。

目前临床治疗肝肾综合征多采取扩张血容量、改善肝肾功能及驱除诱发因素等方法。近年来, 缩血管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该病中, 其治疗原理为通过促进内脏血管的收缩, 从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肾灌注[5, 6]。奥曲肽为人工合成八肽化合物, 可选择性收缩患者内脏血管, 降低门静脉压力, 可很好改善患者脾脏血液动力学, 从而改善肾脏血流, 增加肾皮质血流量, 改善肾功能[7]。前列地尔为前列腺类物质脂微球载体制剂, 可很好改善微循环, 增加组织血流灌注, 调节水钠平衡, 具有利尿、保肾护肝功能,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佳, 可更好改善患者肝肾功能, 达到治疗目的[8]。本文研究发现,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83.78%)(P

综上所述, 肝肾综合征患者采取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可很好改善患者肝肾功能,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是临床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绝佳方案。

参考文献

[1] 肖倩, 张D, 谭善忠, 等.温肾利水法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29例.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8(3):189-191.

[2] 张忠臣, 吴丽丽, 陈霞, 等.前列地尔对2型肝肾综合征患者肾血流、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12): 1095-1098.

[3] 陈函清, 金冠福, 潘邦兴, 等.前列地尔治疗肝肾综合征35例.中国药业, 2012, 21(9):62-63.

[4] 余春四, 程家亮.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肝肾综合征38例疗效观察.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8(2):82-83.

[5] 巩林强.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肝硬化并肝肾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山东大学, 2012.

[6] 蒋锋.探究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的疗效.医药前沿, 2014, 8(36):220-221.

[7] 邓长卿, 江一平, 胡珂, 等.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疗效观察//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385-386.

篇8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bout clinical pharmacy in our university

LI Yaling1,2 YE Yun1 HUANG Yilan1,2 LI Jun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临床药学是一个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以患者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1],研究药物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等。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和药学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它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推动了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电话咨询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提高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议,以期为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于2013年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学位:三年学制、毕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在教研室领导下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侧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药学、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教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课题设计、从事临床药学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药品临床??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研究方向: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应用安全性研究、循证药学研究。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高等药剂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导论、外科学进展、循证医学、肿瘤基础理论、药物分析选论、内科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和专业课程(临床药理学、专业外语)及公共课、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论文答辩。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践和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实践分为初级实践(在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药学室等部门轮转3个月)、高级实践(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参与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轮转5个月)和专科实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临床药学某个专业方向进行较深入的专科临床药学实践,时间4个月)。

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优势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拥有临床药学研究生导师5名,都是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高级双师双证导师[3];拥有3家直属大型三甲附属医院及30多家非直属三级教学实践基地,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具备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及优质资源。通过对我校临床药学相关师生广泛调查发现,他们均对招生就业情况评价较为满意,这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药学服务由原来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4]以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需求、药学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背景需求[5]有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也较为满意,这与我校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较好的教师队伍有关。

2.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国是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57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国外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己较为成熟,国内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药科大学是最早(2006年)获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学校,我校的批准时间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处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科发展时间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及欧美相比,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学制学位较为单一,培养方式合理,但很多?节未到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与现代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7])有所偏颇,研究方向较少,需拓宽研究领域,课程设置无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科学学位型培养模式,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这与我国还没有独立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有关[6];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差,尽管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还有待提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实用性较差;见、实习安排不尽合理,临床药学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用药咨询,而临床用药决策参与较少,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药学、社区药学领域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需修善,教师、学生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3 建议

3.1 加快“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

目前我校是培养能够在药品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为目标,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是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引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监督者、控制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9]。培养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教育理念转变,由培养“化学型药学人才”向“临床型药学人才”的转变,由“科研型”向“服务型”药学人才的转变。

3.2 建立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从目前国际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我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来看,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属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开展专业学位型教育。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只有3年,授予理学学位,建议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逐步增设6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5年制硕博连读,增设博士点,毕业时授予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山东大学[10]、北京大学[11]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可为我校提供宝贵经验。这种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利于节约培养时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与临床医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历学位、职称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利于突显我校特色办学,实现我校品牌效应。

3.3 拓宽临床药学专业研究方向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更没有备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方向建议该专业导师及新增导师应向群体药物生物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个体化给药研究及药物代谢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上市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广泛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建议我校师生广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学团队,有利于过程性评价[13]。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教师联合应用讲授式教学法(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14]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药学沙龙、实验、专题 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使临床药学教学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

3.5 加强教师队伍团队意识,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师队伍来自药学及其相关学科,多为药理学、中药学等专科教师,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合理用药与临床问题有效结合,建议教研室对整个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医、药导师组制度,通过团队定期开展医学、药学沙龙(处方用药分析、专科用药解说、经方应用举例、典型案例探讨等)、专题讲座等,达到医药互动、医药互补、知识共融、医通药情、药知医意,增强双方共识,弥补学识漏洞,极大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多,质量高,但其与教研室及导师联系不紧密,交流平台不完善,建议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研室及导师建立开放性、多媒体、多层次交流平台,让导师参与建议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整合学校与社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多重实践教学平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3.6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4类,复旦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课程分类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选择和我们差距很大,而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药学相关课、医学相关课、临床药学相关课[15],作者认为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类更为合理。建议加强学生药学、医学相关知识培养的同时,应重视临床药学相关课程的普及,建立针对性更强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增设人际交流学、自我保护和人文素质、心理学、信息检索与写作;药学相关课增设药学伦理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药物计量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学政策与公共卫生;医学相关课增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学课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临床药学实践导论、药学监护、临床药物评价、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事管理。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很为合理,临床药学实践共1年,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毕业学生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不能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实践范围拓宽至社区、社区药房、社会大药房、药厂、实验室以及临床肾病科、ICU等科室,实践时间从1年延长到2年,半年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理论课始终要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协作、穿行,可将理论课以药学问诊、药学查房、药历书写、文献分析报告、临床处方点评、讲座、典型病例讨论、医学药学沙龙、多学科综合门诊、药学监护、用药宣教、ADR监测等形式安排在临床药学实?`环节中去,同时建立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6],使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学生与住院医师一样在临床科室轮转、管理患者、参与查房和会诊、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等,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无缝衔接,毕业时培训考核合格可授予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这对学校吸引生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就业顺畅,减少学生就业单位培养经费等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3.7 规范生源,考核目标明确、形式多元化

篇9

PGY1为一般性培训,主要培养药师在药物的使用管理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方面的一般能力,可以作为一个通科临床药师在社区药学服务工作中发挥作用;PGY2是在完成PGY1的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训,注重培养的深度,旨在提高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决策方面的专业水平。ASHP为美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为临床药师完成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升服务内涵和参与多团队合作等工作的便利奠定了基础。经过严格的训练,美国的临床药师队伍趋于成熟,已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近些年,美国临床药师在降低药物错误率和提高静脉输液安全性、参与抗生素临床应用干预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合作药物治疗管理(collaborativedrugtherapymanagement,CDTM)是近年来美国临床药学发展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CDTM是指在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医师的授权许可下,通过资格认证的药师与医师签订书面协议,独自承担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责任。1997年,ACCP首次就临床药师参与CDTM工作发表立场,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截止到2011年,美国已经有47个州相继通过CDTM立法。

CDTM中,临床药师可以对患者的药物治疗剂量、给药频率、给药途径、药物治疗方案的转换、营养支持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等进行调整或提出意见。随着临床药师不断参与到CDTM工作中,已经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治疗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经验值得相关工作者好好地借鉴与学习。

日本极其重视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改革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所有临床药师必须进行6年(4年药学基础知识+2年临床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药师在病区的服务工作管理,随病区主任查房,监测用药记录,治疗干预发生时临床药师填写的给药建议单,医师或护师填写的采纳或执行单,参与病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等。澳大利亚由于自身卫生体制的关系,药品服务一直是独立于临床服务之外,社区药剂师、医院临床药剂师、行政药剂师、学术药剂师等分别在社区药店、医院药房和医院病房、行政部门、科研院所等处从事相应的工作[9]。英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主要是由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一起合作制定并实行治疗监测计划,以达到相应的预期效果[10]。

2国内临床药学发展现状

2.1临床药学发展历程近10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药学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开始由简单的保障药品供应型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等药学技术服务型转变。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与医师一起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成为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临床药学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迈入新世纪后,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1月,中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一规定表明,国家已从政策高度对医院药学转变工作予以关注。200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又开始积极筹划,大力推动中国临床药师制建设,2005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临床药师的培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总结中国临床药师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了《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和相关附件,进一步探索临床药师的职业定位、职责任务、工作模式和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了临床药师在二、三级医院的配备数量。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临床药师工作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临床药师建设思路基本清晰,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内容和方式基本明确,临床药师工作的规范化基本建立。2011年新修订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师组成的临床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临床药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高校设立了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和毕业后再教育计划得以实施;临床药学实践在全国二、三级医院基本开展,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物治疗、药学监护、用药咨询和用药宣教工作;临床药学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2.2临床药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于1989年开始在高等院校试办临床药学专业学士学位教育,到2012年全国至少有34所全日制高校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占全国开设药学专业本科高校总数的14.2%。借鉴美国PGY1和PGY2的教育模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06年开始进行临床药师培训教育(1年周期的毕业后再教育),截止到2013年底,在全国各地已批准133个国家级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肩负着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要达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关于医疗机构临床药师配备的规定,中国合格的临床药师数量缺口巨大。如何解决合格临床药师的来源已成为制约临床药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由于临床药师自身综合素质存在差异、考评机制尚不健全、人们对临床药师工作认识存在偏差、现行医疗体制和法律法规对临床药师工作保障机制缺失等,致使临床药师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3新形势下临床药学的发展

现阶段临床药师可以积极参与临床查房、会诊,根据诊断和药物治疗原则,提出用药意见或建议,协同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开展药学查房,实施药学监护,及时向临床医疗团队反馈患者用药情况,并建立相关工作记录和重点患者药历;参与疑难疾病、危重患者的病例讨论,以及会诊和救治工作;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监测与治疗方案设计,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提供用药信息与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教育;参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合理用药的培训,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承担临床药学教学、实习带教和临床药师培训工作;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实践,开展临床药学研究等相关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医院药学的发展,除完成上述日常工作外,还应着重关注处方和医嘱适宜性的审核力度,以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了“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处方和医嘱适宜性的审核”,基于医疗流程的特殊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尚未全面真正实现对门、急诊处方,以及病区长期和临时医嘱实行事前审核,为医疗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临床药师应该联合医务、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处方和医嘱的事前审核。2013年上海市医院协会在临床药师培训中着重要求学员进行“处方和医嘱的审核”学习并进行了考核,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应总结经验继续推行;临床药学人员应积极做好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做好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血制品的处方点评与干预的评价;关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等高端设备在TDM中的应用、药物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个体化预测与实施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药学工作系统的升级与应用等;大力加强医院临床药学科研计划的落实,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技术的不断应用,临床药学研究在药物临床应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展的临床药学研究包括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专项点评研究、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药物基础研究等相关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药学人员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使临床药学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近几年,国家相关部委高度关注国内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制定下发了包括《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在内的多个法规文件,对临床药学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保障作用。2010年启动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药学)”的申报与资助工作,目前全国共有15家三级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获得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药学)”的资金资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院临床药学的建设新思路,为医院药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关的研究成果必将对中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集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学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药学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做了一定的工作。学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2008年成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展潜力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目前共有12名临床药师分别在心血管、内分泌、呼吸、肿瘤、心血管外科、骨科、神经内科、小儿科和急救创伤中心等科室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内容包括门诊和急诊处方点评、抗生素处方评价、住院医嘱评价、围术期抗生素预防使用评价、药物咨询、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患者用药教育、参与院内和院外会诊,以及社区用药宣教等。4年来,心血管、内分泌、呼吸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带教点为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培养合格临床药师60余名。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各项临床药学研究,近5年来学科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5项、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研究生点新教师基金资助的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药现代化专项课题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引导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课题1项,以及上海市博士后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药学会及其他多项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达700余万元。近3年在JournalofViralHepatitis、ToxicologyLetters、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PublicLibraryofScienceONE(PLSDNE)、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等知名的国际期刊发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20余篇,主编《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新编治疗药物学》、《肾内科常用药物的联用与辅用》和《新编临床药物治疗学》等6部专著。副主编全国规范化电子教材《临床药理学》和《体内药物分析》等专著。

5结语

篇10

【关键词】药品营销;教学改革

传统的营销专业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市场营销专业特长,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在工商企业从事营销策划、商贸业务、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药品是特殊商品,培养有能力的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应具有自己的经营销售专业特点,必须有较强的医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药品营销专业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药品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药品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营销的实践能力,为胜任药品营销岗位工作奠定基础。对于中职药品营销专业课程的改革,本人做了一定的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现代化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整合本专业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在实验教学中,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对学生开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课题,进行科研实验,使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不应太高,应偏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收集,市场调研方案,市场推广方案,市场开发,营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药品促销方案,等等。由于在药品营销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药理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部分和临床药理学有关的内容,对于以后学生走上药品临床专员的岗位大有益处。同时,药物经济学的知识对于药品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因此,结合具体药物进行讲解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并指导学生以此方向做毕业论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对这些有研究经历的学生非常感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

中职学校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理论学习能力差一些,但是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对社会性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也更勇于创新。在药品营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兴趣和直观认识。案例的选择包括经典营销案例和最新发生的营销事件,例如脑白金的营销策略,白加黑的广告效应,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市场定位,等等。在介绍案例后,首先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再由其他同学来提出不同意见,最后教师结合所学的内容给予详细的剖析,不能简单地评判学生对或错,要鼓励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另外,每讲完一个单元内容,教师都要准备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该题目,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包括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其设计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景出发,而且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并且自主采取了多种方法来完成题目,包括幻灯、自制短片、小品等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教师要对每一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由学生自己投票选择最优。

3.实践教学改革

药品营销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行为科学、医学、药学、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与药品营销有关的主要学科内容,所以本专业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在满足必要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同时,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花大力气、下足功夫。我们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改革为职业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课三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将课程体系按着职业场景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下对学生进行所从事职业的技能教育和培养。除了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外,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岗位就业竞争力。形成了“宽基础、重技能、强特色”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都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因此在药品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学生对于实际营销过程的真实感受。我们与本地多家大型医药公司、医院、药房都有密切联系,将其作为我们的实践基地,在学校的支持下,多次到各单位的工作场地现场观摩和学习。同时聘请其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不定期举行营销讲座和交流会,每次学生都踊跃参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多次交流后学生的问题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加。此外,我们还邀请了珠海新能源、深圳太太药业、南宁健之佳公司的经理讲解外企的营销策略,使得有意向去外资药企工作的同学对于中外药企营销的差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还邀请了药监局市场处的专家讲解营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4.考核方式改革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要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培养过程。经过多方努力,学院从2002年开始与广西灵峰药业有限公司、广西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东莞普济药业、南宁一心大药房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双方成立工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企业确定主干课程,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协议展开,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在学生的培养中不求理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使毕业生在药品营销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过去药品营销课程的考核就是以卷面形式考核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但是效果非常差,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自己的理解内容。现在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就是每单元结束后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演示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时教师给每组布置不同的题目,其中的设计方案,做预算,做调研,整理资料,角色扮演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个同学具体做的部分详细标注出来,由教师最终给出分数,占总成绩的40%。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去完成,在不用担心不及格的前提下,能很清楚地区分出学生能力的高低。

改革实践证明,我校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大幅提高,毕业后从事药品销售工作的学生比例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好评也增加了。今后如何将改革规范化、系统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