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22:2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针灸临床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睡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秦汉之际,在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睡眠理论的内容,相关论述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和病症分类以及症状描述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阴阳睡眠理论、营卫睡眠理论和五脏睡眠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在很长的时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出于无奈,最初也许没有人去注意为什么天亮了人会醒来,天黑了人要睡觉,但也由此适应了自然变化规律,正是这种与昼夜更替和谐的痛寐节律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此不谈及其他生物的睡眠),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的写照。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睡眠有不同称谓,先秦多称“寐”、“寝”、“膜”,为其前后的文献广泛应用。《黄帝内经》除沿用以上称谓外,以“卧”表达睡眠之义的情况比较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属此种情况,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汉代以后惯称“睡”或“眠”,以单音词形式表达,“睡眠”一词以合成词形式表义最早见于翻译后的汉文佛经,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如人睡眠中梦见虎威号叫,觉者见其如其梦耳。”《黄帝内经》对睡眠有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了中医学睡眠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机制、导致睡眠障碍原因及辨证治疗等。西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和睡眠物质三大学说。巴甫洛夫以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论述觉醒与睡眠,睡眠是人体的抑制扩散状态。之后神经生理学家们,从动物实验认识了睡眠中枢。又有对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系统研究,以及在上世纪80年代,睡眠研究者从尿中提取出“尿核贰”,该物质有引发睡意的功能,被称为睡眠因子或睡素。这种睡眠因子,既能促进睡眠,又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事实证明,人在发烧生病时,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随之增加,使人体白细胞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尔有人称睡眠是治病良药。总之,睡眠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现象的确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与机制,较之西医学而言中医学睡眠理论独具特色。
一、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二、睡眠障碍
2.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梦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回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
2.2睡眠障碍的辨治思路睡眠障碍的病机之本在于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地说不外饮食劳倦、情志刺激伤及人体脏腑气血,导致脏气不平,气机逆乱,阴阳所主失序,出现少寐,或梦寐不宁、或嗜睡、或睡行等症。从睡眠由心神主宰这一观点出发认识睡眠障碍,启发了从脏腑精、气、神的角度分析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思路,从而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以脏腑为核心论治睡眠障碍的基本原则。由于阴阳、营卫、五脏精气神之间彼此联系,故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允许多视角、全方位,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病因、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同类疾病,均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体现了人性化治疗的重要特色。wWw.gWyoO
篇2
【关键词】 针灸 医学史 文献综述
近五年来关于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针灸的技法、针灸的处方与取穴、针灸的临床、针灸的医家、针灸的医籍、针灸的教育、针灸的中外交流等方面,其中以腧穴、灸法、处方与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研究比较多。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勾划出目前国内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方向与水平。
经络与腧穴方面的研究
这几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络与腧穴的起源、发展过程。曹铁军等探讨了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1],华萍等归纳、总结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2],常小荣等论述了腧穴学的历史发展过程[3],谭奇纹对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考证[4],黄龙祥研究了腧穴主治的演变[5],刘立公等对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进行统计[6],崔孟镐选取腧穴理论组成部分之一脏腑俞募穴的内容进行研究[7]、黄思琴等对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进行研究[8]。
在针灸铜人方面,黄龙祥对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的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9],黄龙祥等还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10]。
针灸技法与取穴方面的研究
针灸技法的研究主要是在灸法方面。于赓哲对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作了的时代背景分析[11],杨威等总结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12],箱大昭通过日本灸法历史资料的回顾以及现代灸法文献的研究,系统地展示日本灸法的发展历史、源流以及演变过程[13]。田纪钧总结了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14]。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并且还分析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15~16],杨兆民探索了古今针药并用的源流[17],樊旭通过对古今针灸治疗泄泻病的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后总结出针灸治疗泄泻病的常用处方及配穴规[18],张瑞峰等研究了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19],富作平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20],郭向军等总结出针灸治疗哮喘病的主要穴位、归纳出哮喘病针灸常用处方及其配穴原则与规律[21]。
针灸治疗疾病史
针灸治疗疾病史方面主要集中在内科疾病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等人运用计算机对多种古医籍中使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进行统计方面。刘立公等对古医籍所载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瘟疫内容进行整理研究[22~23],王妮探讨了哮喘病的针灸防治规律、以及各种方法和临床证型之间的选穴配穴规律项等[24],王全林分析归纳了宋代针灸补肾法的基本特点[25],李永宸等总结了岭南医家采用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26]。在外科方面,刘立公研究瘕积聚、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27~28],李云等总结了古代针灸歌赋治疗痛证的特色[29]。五官病方面,韩红探讨了五官病针灸用穴的技法[30]。另外,王宇恒等从历代文献中对针灸疗法禁忌症的论述进行整理[31],李戎分析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32],贺小英评述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历史及现代临床运用[33]。赵诚基还探讨了古代医家创立针灸“治未病”方法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探索针灸“治未病”规律[34],武晓冬等探讨了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35]。
医家与医籍方面
对针灸医家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古代医家的研究,对近、现代的医家研究相对较少。魏稼、王家骜、王红云分别研究了张仲景的针灸学说、针灸特色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36~38],黄晓菁、安贺军、曹中兵等分别研究了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成就、总结了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及其对诸风病的治疗[39~41],严善馀探讨了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40],王千怀等总结了王执中对针灸临证方剂的贡献[43],严善馀探讨了窦默针灸学术思想[44],袁宜勤对徐凤的针刺调气说、治病八法说、子午流注针法说、灵龟飞腾八法说等针灸学说展开研究[45],余雪琴、高希言等分别总结了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46~47],俞昌德等总结了楼英的针灸学术思想[48],袁宜勤等探讨了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49],赵欣纪等总结了近代医家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50]。
与针灸相关的古籍研究除了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外,对金元时期的《标幽赋》以及明代的针灸医籍的研究也比较多。李广钧、白云来、王小平、徐晖分别对《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针灸的时间疗法、针灸调经原理、刺禁展开研究[51~54],刘智斌、薛西林、贺君、訾明杰分别对《伤寒论》的针灸疗法、针灸应用特色、针灸的应用规律作了探讨[55~58],李福芝、赵忠顺分别研究了《伤寒论》中针灸在六经病中应用、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特点[59~60],顾一煌等分析《伤寒论》用灸规律[61]。李素云等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 [62],王家骜等探讨了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63]。张宝文、张胜春、纪军、李戎、刘建民分别研究了《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处方用穴特点、处方配穴的特点、禁针禁灸腧穴、妇科疾病的治疗[64~68]。 冯禾昌通过《太平圣惠方·针经》总结唐代针灸医学特点[69],万文蓉、李万庆分别探讨《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与针灸禁忌[70~71],王天生等探讨了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72]。严善馀总结了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73]、任玉兰等探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的方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4]。周鹏等总结了《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75]。王雪苔对金代佚名氏《针经》进行考证[76],苏春梅、杨俊生分别探讨了《标幽赋》的语言特点、对针灸的贡献、学术思想[77~79],严善馀总结了《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80],韩秀珍、邹敏分别研究了《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火针的贡献[81~82],张芙蓉等对《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进行考究[83],金亚蓓探讨《奇经八脉考》对奇经理论的贡献[84],肖元春对《针灸集书》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85],王继等探讨杨继洲《针灸大成》四篇“策问”的学术价值[86]。刘立公等总结了张镜的《刺疔捷法》在临床上的经验[87]。武晓冬采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史源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手段,对《存真环中图》进行全面、高效的辑佚和考证[88]。另外,李相昌对朝鲜太医许任的《针灸经验方》进行研究[89]。
其他方面研究
1.针灸的通史或各时代的研究
针灸的通史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黄龙祥主编的《中国针灸史图鉴》。该书分上下2卷,载图1 998幅,总745页,按内容分为“内景与外景”、“明堂与经络”、“器具与技法”、“处方与取穴”、“按摩与导引”、“医家·医籍·医学”、“其他”等7大类,是目前国内医学史领域最大的一部图集。该书既是文物收集、鉴定、保护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又是中国针灸博物馆的形象大使和中国针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90]。
阎杜海等总结了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91],叶险峰等分析了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92],谭源生分析了民国时期经络学、腧穴学、针刺手法主要演变产生的原因及演变产生后对后世的影响,并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为当今针灸学发展提供借鉴[93]。
2.针灸学术的教育、传播、中外交流史
张永树研究了以承淡安为代表的澄江针灸学派在海外传播的史迹[94],陈泽林等对中日两国针灸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比较[95],冯诗婉介绍了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96],李照国等探讨了灸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97]。朱兵认通过metu系统探讨经络的中外交流[98]。
3.针灸医学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他认为由于针灸方中文化因素的混杂,影响了人们对古代针灸方的正确理解[99]、柴克义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对针灸学的影响[100]。
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特别是在针灸医家、医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有不少的学者从语言学、训诂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对针灸医学史展开研究,但总的来说,针灸医学史研究仍还很薄弱。今后,除了加强对于针灸的经络、腧穴、处方、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等方面研究外,应重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检索等先进技术,对史料、医籍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认真研究,以大力弘扬针灸医学。另外,还应加强对针灸近代史、教育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铁军,黄 芳.对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的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3):551.
2 华 萍,吕 虎,原 林,等.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中国针灸,2006,26(6):407.
3 常小荣,王 超.腧穴学的发展历史概况[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6):51.
4 谭奇纹.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 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5 黄龙祥.腧穴主治的演变[J].中国针灸,2001,(3):52.
6 刘立公,顾 杰,沈雪勇.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37.
7 崔孟镐.腑俞募穴源流考[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4年博士论文集,2004.
8 黄思琴,田小平,黄英华.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J].吉林中 医药,2006,26(1):61.
9 黄龙祥.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1):1.
10 黄龙祥,徐文斌,张立剑,等.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鉴定与仿制[J].中国针灸,2004,24(5):355.
11 于赓哲.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项技术抉择 的时代背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1(1):62.
12 杨 威,马小丽.灸疗的发展状况及特点[J].中国针灸,2002, 22(3):202.
13 箱大昭.日本明治以来灸法发展的历史与现状[D].中国中 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4 田纪钧.刃针疗法(1)——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J].中国针灸, 2005,(2):71.
15 黄 涛.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 2005,35(4):214.
16 黄 涛.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分析[D].中国中医研究院 针灸研究所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17 杨兆民.中医针灸、方药并用源流纪略[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4(04):202.
18 樊 旭.泄泻病古今针灸处方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 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3.
19 张瑞峰,蒋松鹤.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6,31(5):308.
20 富作平.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研究[D].辽宁中 医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2.
21 郭向军,刘文滨,裴景春.哮喘病古代针灸处方整理及配穴原则[J].中医药学刊,2006,24(1):176.
22 刘立公,顾 杰,方东行.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13.
23 刘立公,顾 杰,杨韵华.时病瘟疫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8.
24 王 妮.针灸防治哮喘的文献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25 王全林.针灸补肾法的宋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2006.
26 李永宸,赖 文.针灸除疫,绩载史册——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4,24(12):873.
27 刘立公,顾 杰.瘕积聚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5.
28 刘立公,顾 杰,方东行.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319.
29 李 云,查 炜.古代针灸歌赋论痛症[J].黑龙江中医药, 2002,(6):41.
30 韩 红.五官病针灸用穴技法五谈[J].吉林中医药,2006,26 (4):12.
31 王宇恒,常存库,黄寅焱.针灸疗法禁忌症的历史探究[J].针灸 临床杂志,2005,21(7):49.
32 李 戎.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J].中国针灸, 2002,22(8):571.
33 贺小英.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状况与述评[J].甘肃中医,2005, 18(8):30.
34 赵诚基.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初探[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35 武晓冬,黄龙祥.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的探讨[J].针刺研究,2005,30(1):53.
36 魏 稼.张机的针灸学说[J].中医药通报,2005,4(1):15.
37 王家骜.张仲景的针灸特色[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 27.
38 王红云.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3):14.
39 黄晓菁,李永堂.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2005,29(3):64.
40 安贺军.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 (2):46.
41 曹中兵,胡洁琳.浅析孙思邈灸法治风[J].时珍国医国药, 2004,15(4):240.
42 严善馀.试论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J].光明中医,2005,20 (2):29.
43 王千怀,王晓鹤.针灸临证方剂的创始人王执中[J].山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5,6(1):16.
44 严善馀.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 (12):2163.
(12):49.
46 余雪琴.杨继洲论灸疗[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1): 53.
47 高希言,马巧琳.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6,26(6):451.
48 俞昌德,俞兰英,王 艳.楼英的针灸学说[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4):62.
49 袁宜勤,王泽涛.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4):30.
50 赵欣纪,赵长衍,高希言.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J].河南中医,2003,23(9)“12.
51 李广钧.《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J].北京中医,2006,25 (12):727.
52 白云来,刘汉山,邓江华.浅谈《内经》中针灸的时间疗法[J].江 西中医药,2006,37(10):45.
53 王小平.《内经》针灸调经原理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9(2):105.
54 徐 晖,许银珊,刘清国.《内经》刺禁初探[J].山西中医,2007, 23(1):42.
55 刘智斌.《伤寒杂病论》针灸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27(3):1.
56 薛西林.《伤寒论》针灸疗法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 24(1):1.
57 訾明杰.《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规律[J].北京中医,2005,24 (6):349.
58 贺 君.浅论《伤寒论》的针灸应用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2):24.
59 李福芝.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中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03,(4):45.
60 赵忠顺.《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浅论[J].江苏中医药,2004,25(12):43.
61 顾一煌,李忠仁.浅析《伤寒论》用灸规律[J].江苏中医药, 2005,26(2):7.
62 李素云,黄龙祥.《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析[J].中国针灸,2006,26(11):821.
63 王家骜,苏侗志.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初探[J].湖南中医 杂志,2003,19(6):1.
64 张宝文.《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考辨[J].中医药文化,2006,1(6):28.
65 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J].中国针灸, 2002,22(7):494.
66 纪 军,王正明.《针灸甲乙经》处方配穴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38.
67 李 戎,罗永芬.简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禁(慎)针禁(慎)灸腧 穴[J].中国针灸,2001,21(11):695.
68 刘建民,李海棠.《黄帝针灸甲乙经》论治妇科疾病浅释[J].国医论坛,2005,20(4):14.
69 冯禾昌.从《太平圣惠方·针经》看唐代针灸医学[J].中华医史 杂志,1997,27(3):140.
70 万文蓉.《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探析[J].中国针灸,2003,23(3):180.
71 李万庆.《千金要方》针灸禁忌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4):178.
72 王天生,吕兰萍,王永强.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初探[J].中国针灸,2006,26(10):753.
73 严善馀,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1,19(6):635.中医药,2006,(5):45.
75 周 鹏,赵仓焕.论宋代《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J].陕西中 医,2006,27(3):327.
76 王雪苔.金代佚名氏《针经》考[J].中国针灸,2002,22(5):351.
77 苏春梅.从《标幽赋》的语言看《内经》的经典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2):1.
78 杨俊生,衣 蕾.浅析《标幽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33.
79 王报春,刘 超,何伟晔.《标幽赋》针法灸法学术思想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4.
80 严善馀.试论《卫生宝鉴》的针灸学术特点[J].中国针灸,2004, 24(11):809.
81 韩秀珍.论《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 (7):469.
82 邹 敏.《针灸聚英》对火针的论述[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 (1):68.
83 张芙蓉,周益新.《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2):7.
84 金亚蓓.《奇经八脉考》探析及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5,25(3):207.
85 肖元春.《针灸集书》的文献学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86 王 继,孙立虹.《针灸大成·策问》探微[J].中国针灸,2004,24(7):513.
87 刘立公,顾 杰,庞淑英.张镜和《刺疔捷法》[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47.
88 武晓冬.《存真环中图》辑考[D].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2.
89 李相昌.许任《针灸经验方》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04年 博士学位论文集,2004.
90 黄龙祥.中国针灸史图鉴[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3.
91 阎杜海,李成文.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发展[J].河南中医学院 学报,2003,18(5):79.
92 叶险峰,李成文,阎杜海.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J].中 国针灸,2007,27(1):66.
93 谭源生.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6.
94 张永树.澄江针灸学派传人苏天佑海外医教史迹[J].中国针灸,2005,25(6):443~444.
95 陈泽林,郭 义,小野泰生,等.中日两国针灸教育历史比较分析[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3):138.
96 冯诗婉.针灸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集,2003 .
97 李照国,李 鼎.略论灸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J].中国针灸,1999,(08):53.
98 朱 兵.经络有舶来的成分吗[M].中国针灸,2005,25(10):741.
篇3
一个好的针灸医生需要掌握骨科、神经科检查法以及中西医常见诊查方法及辅助检查法,做到疾病自主诊断,不要总是依赖于临床医生的诊断,我们一定要亲自检查身体,不要只看片子就下结论,这样使我们越来越懒惰,有的甚至完全依赖于辅助检查,对我们业务提高是个严重的障碍,将导致误诊误治的发生,例如:有的关节结核、多发性骨髓瘤、脊柱转移瘤的病人还接受针灸治疗呢。不仅延误了病情,还给病人白白浪费金钱,增加痛苦。无论我们是在哪一级医院,在什么位置,只要是医生就一定要亲自查体,对患者负责,不懂的请示上级专科医生,不要盲目诊疗。
2 培养针灸医生要多方位
西医临床医生实习时一定会去急诊科学习一段时间,而中医的毕业生这方面的培养就欠缺,在美国心肺复苏术已做为常识在各行各业的人群中所掌握了,这样可以增加了多少条生命被挽救的机会。中医针灸都来开设学习心肺复查的实习课,这方面就显得不足。如针灸科医生在实习期间能多到骨科门诊、神经科门诊、CT放射科、MRI室,尤其是手术和麻醉科,能学习到许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如手术医生断层解剖、重要脏器的位置,神经节段分布、麻药的剂量、毒副作用、手术中监护抢救等,对我们针灸科来说太有好处了,我建议以后针灸科医生实习时都到手术室麻醉科学习3个月,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我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3 论文资料应详细更具体
如肩周炎这种病实际上包括了冈上肌腱及肩峰下滑囊炎、喙突综合征、肩胛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如论文写作肩周炎统计出的结果就会更准确,这些病的预后不同,有的病需要关节镜等手术,方能解决,我们应对病例细致的了解,分类如病痛点的位置,主动被动活动受限情况,各个方向活动角度多大,有无其它疾病如糖尿病史等,这样分类记录给于我们对疾病的疗效有一明确的判断,积累经验,有助于我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关于苇管灸的改进
《千金翼方》就有记载此法,是用苇管灸用于耳孔部灸疗的一种,用于面瘫、颈性眩晕、颈性耳鸣的治疗,它有以下缺点:苇管灸器制作麻烦且不耐用、又固定困难,患者保持一个姿势,不慎移动则易烫伤皮肤及衣物,艾绒又要随时更换,我们想能多用现代方法制一种耳灸器治疗上述疾病。如图:
篇4
【摘要】目的:总结著名针灸学家郭诚杰教授的治学方法。方法:通过访谈郭老本人及同事、查阅郭老发表的文章及出版的著作,分析、总结。结论:郭老在医、教、研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一代针灸名家与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密切相关。
【关键词】治学方法;名老中医;郭诚杰(陕西)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23-01
郭诚杰教授,男,1920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先后拜师求学于当地名医。1950年即悬壶济世,1959年留任陕西中医学院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经络教研室主任等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乳腺增生病的针灸治疗》、《针药并治病》专著2部,参与编写、主审针灸推拿系本、专科针灸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43篇,主持科研课题4项,均获奖励。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和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针药治疗疾病、周围性面瘫、中风后遗症等30余种病证,尤其开创了国内乳腺增生病针灸治疗的先河,倡导辨病辨证合参,首立本病中医辨证分型,经临床观察研究,提出本病的主要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经反复实践,总结出两组主穴,并随证配伍,取得了近期治愈率50%~64%,总有效率94%~96%,远期疗效也佳的良好效果。从病人性激素(E2、P、T)、免疫学及动物实验(家兔、大鼠)进行了乳腺增生病因、疗效及其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证实异常增高的E2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针刺有加速增生乳腺组织恢复正常的作用,其治疗机理是通过抑制体内E2的分泌,加速高浓度E2的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实现的。该研究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还发明了“乳腺增生治疗仪”。郭老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善于思悟,勇于创新,成绩卓著。
郭老从医近60年,在医、教、研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享誉中国的一代针灸名医、名家,他的成功与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其治学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深研经典,熟读背诵
中医、针灸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所载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郭老在多年习医执业中,非常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认为业医难,精医更难,难在两端:一为人生短暂,精力有限,而学海无涯,医籍汗牛充栋,要想学通、究精难;二是要用有限的知识与技能应对千差万别、变化多端的临床疾病难。若欲所成,主张必先学理论,再习药方针法。上至《素问》、《灵枢》,中及《难经》、《伤寒》,再有《甲乙》、《千金》、《明堂孔穴》、《针灸大成》等经典医籍,均应详研精读,重要段句条文还应熟背。常以《医宗金鉴·凡例》“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实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为训诫,勤习常诵,故《灵枢·经脉》、《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难经》(节选)、《标幽赋》、《百症赋》、《玉龙歌》、《针金赋》等诸多内容,郭老现在仍是熟背如流。他对记思的认识是:对重要著作必先熟读,继之精思,记忆和思维紧密相连,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又能提高记忆效果,读中求记,思是求明,不可偏废。
郭老对历代代表性医著善于溯流探源,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探源始自经典,依时间顺序为线,究其发展脉络。如读《黄帝内经》知医理之源;习《难经》知奇经八脉、脏腑经脉原气、八会穴;研《伤寒杂病论》以求辨证论治、针药结合之法;究《针灸甲乙经》,确立经穴、交会穴与刺灸方法;从《千金要方》明阿是穴的临床应用;自《外台秘要》知灸法防治诸多疾病之作用;从《疡科心得集》“乳中结核,形如丸卵,……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之载,结合乳癖流行病学、发病特点与规律,总结出该病以肝郁气滞为病机关键,治疗当以疏肝解郁为法,进而筛选出甲、乙两组主穴及辨证配穴方案,临床疗效颇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持之以恒,勤能补拙
郭老认为医学至精至深,属大道之术,并非短时可成、可精。认为自己天生并非聪智、高人一着,可用“勤”、“苦”、“恒”三字概况其治学之道。几十年来,郭老坚持每天看医书、读医(学)志、阅医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从不间断,尤其在开展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的初期,坚持每晚看书学习至深夜,不懂随即请教他人,这些为他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内首创针刺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学习是件苦差事,当以此习以为常时便不觉其苦,当领悟其道理后反觉乐趣无穷”。
三、博学笃行,重视实践
“笃行”就是多临床实践。郭老信奉“熟读《甲乙经》,更要多临证”之道。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选择、穴位的确定,都是大量临床实践及其总结的结果。在附属医院门诊与病房,咸阳数家纺织厂、电子设备厂、陕西关中许多县市的农村,均有郭老从事乳腺增生专病实践的印迹。即使在担任行政管理工作,事务非常繁忙之时仍然坚持临床不间断,有时去外地开会,为了次日的临床,不顾休息连夜赶回。郭老针灸临床诊治病种十分广泛,内、外、妇、儿、骨伤、杂病无所不涉,多收良效,乃是博学、笃行之果。他深知业医者应在精专上下功夫,才能创新、发展针灸。他精专于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事实就是“博学笃行,业精于专”的极好说明。
四、中西汇通,法古创新
郭老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认为中医要发展,受多学科的影响,故业医者必须心存广博之知识,除精通中医外,还应熟悉掌握现代医学、哲学、史学、文学、地理等方面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认为中医临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以证型为核心,确定相应的治法,遣方用药选穴,而西医的诊断技术,可补中医四诊之不足,临床应重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乳腺炎、男性发育症、结核、乳痛症、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等病的诊治均是如此。尤其是乳腺增生病,肿块是其重要特征,其性质虽属良性,但部分可癌变,临床应先辩西医之病,明确肿块性质,以防误诊而失治误治。中医对肿块统称“乳癖”,其意范围较广,而辨证方能切中本质,郭老通过临床实践,结合中医辩证原则和特点,在国内首次将本病分为肝郁、肝火、气血双虚和肝肾阴虚四型,辨证选穴施治,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郭老将中西医两者有机结合,既发挥传统中医特色,又具现代科技手段与技术,具有很强的中西医说服力和认可度。
五、勤于总结,不懈笔耕
郭老在临床实践中,既注重理论指导,又善于总结与提高,探索其规律,做到了临床不间断,探索不停止,总结不歇笔。他先后40余篇,出版《乳腺增生病的针灸治疗》、《针药并治病》专著2部和《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一书,先后主编《针灸学》等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3部,担任《针灸医经选读》副主编、《针灸治疗学》主审各2部。其发表学术论文的内容涉及针灸基础理论、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疾病的治疗经验与总结,从临床常见病症到疑难杂证,从教学到临床再到科研可看出,郭老几十年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追求医学学问,博广精专而有创新,业医活人,培育英才,真可谓“一代真正名医,晚辈治学楷模”。
(接上页)综上所述 ,PCA的应用可以提供持久的镇痛作用,PCEA较能稳定术后患者的神经内分泌 ,减少因疼痛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使患者情绪稳定,家属心情愉快。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PCA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但只要我们加强PCA的护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患者和家属的疑问耐心的解释,消除其顾虑,一定可以使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达到满意,将PCA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等. 外科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P131
[2]赵爱华,檀俊涛.连续硬膜外术吿镇痛500例及其并发症分析[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10).
[3]范桂荣.骨科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家庭护士, 2008(5).
[4]程显英.术后硬膜外自控镇56例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
[5]陆烈红 ,叶家薇 ,邹瑞芳. 自控疼痛患者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 , 2002, 37 (2) : 123-125.
篇5
[主题词]针灸师;教育,针灸;针灸学/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079-04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C
住院医生培养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纵观国际许多先进国家为应对新世纪疾病谱改变的挑战,均让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住院医生”教育,针对时代要求逐步制定并建立了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生培训体系,使毕业生获得独立行医的能力。现就针灸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1 研究背景
1.1 立法的要求
新世纪,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不断地提高,呼唤着各种新兴、特殊专科服务出现,而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和医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这些专科的产生成为可能,如全科、美容、疼痛、介入、输血检验医师等应市场需要先后出现。鉴于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国际化、法制化和成本一效果最优化的要求,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9年实施了《执业医师法》,明确提出建立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也就是医师准入制度,对医师资格的取得、注册、权利、义务、培训、考核及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规定;2001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该规章将医生执业范围划分为4大类28个专业,并规定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尽管这部规章范围划分依然笼统,但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医师的执业是有范围的,非因特殊情况医师应当在注册执业范围内开展医疗活动,否则就构成违章行为。所以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能轻易超范围执业,否则就构成违规。近期的研究提示,我国专科医师的设立较为混乱,而目前在所有规定中尚无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所以也就无其执业范围具体要求,这要求针灸医学的所有工作人员尽快借他山之石,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切合针灸医学特点的针灸专科医师教育体系、模式和标准,进而制定针灸专科医师的执业范围。
1.2 对针灸医学的概念界定不清,观念淡薄
古老的针灸医学在我国存在并研究和应用于临床防治疾病已有了数千年历史,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几乎所有各级医院都有针灸科或专职针灸医师。但由于针灸医务工作者自身对针灸、针灸医学的概念、治疗所覆盖的疾病种类及治疗目标等了解不够,导致众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经济的、最佳的针灸治疗,造成病源的极大流失,进而针灸治疗适应证范围缩小;其次,临床医学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经从单纯治疗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这对长期以来以治疗并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实践内容的针灸医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它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临床疾病的治疗和为现代人提供健康服务中,特别是在其他医学难以替代的领域里,什么是针灸医学?针灸医学到底占有几分天下?针灸医学能否成为主流医学?最后,由于概念的不清,不能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最佳的针灸证据,使决策者觉得在整个医疗活动中针灸医疗是缺乏特色、低效益行为,无需存在。所以,今日的国内针灸处于一个低潮。
相信只有培养更多更为专业的、专科针灸医学人才进行研究,上述问题才能得以回答,从而改变目前针灸医学难堪的局面。
1.3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20世纪我国针刺麻醉研究取得的巨大突破,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针灸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也掀起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我国建立的3个针灸合作中心以及世界针联(WFAS)的成立,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针灸医学进一步传播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保持了针灸热的持久不衰。但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针灸师只相当于“技师”或“医士”,而不能与西医获得同等地位,因而针灸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地位,努力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使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更能为多数的西方人所接受。所以针灸专科医生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许多医院和管理化保健组织均要求它的工作人员中持有专科医师证书的医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专科医师资格证明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保证,由专科委员会认定的专科医师必定成功完成了一个经认可的培训项目,并通过考试和评估,具备了向该专科病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近几十年的国外事实证明,向专科委员会申请资格证明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学毕业生都愿意参加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以取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目前由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资助的“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已经全面启动,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利益,并推动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和考核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此,笔者参考国际惯例和标准,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近两年半来针灸临床研究文献信息,通过调查针灸临床研究现状,旨在为与国际接轨,并符合我国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制度建立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应用广义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检索文献,全面收集近两年来针灸临床研究相关证据,经过评价、综合分析后合成证据,提出建议。
2.1 检索策略
全面检索从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3种专业针灸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针灸研究的各种论文。
纳入标准:所有针灸临床人类疾病研究,包括随机对照研究、系列病例研究及个案针灸研究报道。
排除标准:所有针灸动物实验研究、综述、论坛、名师经验、专家意见等。
2.2 资料分析与合成
纳入文献按系统疾病种类、主要研究疾病种类、各疾病研究总病例数、各疾病分组研究数及病例数等分类后,提取信息,综合分析。
2.3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研究论文1637篇,研究疾病种类(含中医症状诊断及综合征诊断)共计327种。其中涉及外科病种68种,文章412篇;神经内科病种62种,文章442篇;内科病种44种,文章213篇;五官科病种24种,文章96篇;中医症状类46种,文章226篇;其他(含皮肤科、妇产科、儿科、戒烟戒毒及放化疗后遗症、针麻及针灸手术后遗症、传染病、各种综合症)83种,文章248篇。
3 讨论
目前我国中医针灸医学系统设科分类较为混乱,这主要是由于首先国家指导临床科室设置是因需设科,往往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缺少全局统筹、规范性、指导性的专科设置系统;其次现今国内缺少高标准的中医针灸专科医师培训体系,颁布的《执业医师执业范围暂行规定》中中医学专业分类过于简单,只分为中医、中西医、民族医3类等多种因素造成。
专科医师是直接接触专科、亚专科、专病患者,能为其提供所从事专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有处方权并有独立承担医疗责任资质的专业人才,随其培养层次不同(专科亚专科专病专科)待遇有别。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为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医疗情况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003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立项《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共设7个研究课题),由卫生部科教司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并初步制定了内外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妇产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等十余个专科的医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专科医师需要经过严格、长期的培养、考核和认证,方可具备独立处理专科病人,并承担医疗责任的资质。
本次研究,笔者曾先后查阅了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卫生部门网站,了解关于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情况,或相关指导性政策,但目前结论是尚无涉及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或政策,甚至连针灸医师执业范围也未明确提出而划归中医专业,从而造成了针灸诊疗缺乏特色、针灸医师缺乏职业荣誉感的现象,影响了针灸医疗服务质量及针灸医学学科的发展。所以尽快建立针灸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发展针灸医学临床,使之尽快融入主流医学的行列,从而为实现21世纪人人均能得到基本卫生保健需要作出自身的贡献。
本次研究提示针灸近两年半被广泛运用服务于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专科,治疗疾病达327种之多,这既说明针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又提示作为一种治疗技术,针灸可能被运用服务的各专科在其自己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中增加对针灸技能的培训,以提高疾病治疗效率。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如大量国外专科医师短期赴中国培训,国内康复等专科目前多有针灸治疗计划。为改变目前针灸仅仅被看作一种简单技术的不利局面,这就需要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具有明确的自身理论指导及理论指导的技术手段发展。既往按图识穴扎针,动则解释“风寒阻络,经络不通则痛”的简单毫针技术的准入标准已不适应今天的针灸医学专科发展的要求了。
那么作为以技术为导向分类的针灸医学临床专科医师能治疗疾病涉及如此之广,我们是否应该是全科医师呢?全科医师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美洲,正式命名于19世纪初的英国,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在医院内,主要在普内病房工作,为病人提供其他专科医生无法提供的整体,以弥补专科化服务的不足。在社区中他们对社区医疗、健康保健、医疗保险等意义重大。我国全科医师概念具体提出时间不详,但卫生部1994年的《医疗机构诊疗目录》中已设全科医疗科,并定义为:凡由医务人员向病人提供综合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疗服务的均属此科,如基层诊所、卫生所等。并在2001年“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有学者提出根据我国情况,全科医师可用普通内科(大内科)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应包括社区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健康咨询、医疗保险及常见多发病等各方面。尽管研究提示针灸治疗疾病多达327种,但如果除去个案报道及报道次数较少(2次)的研究,结合近两年疾病研究发表篇数、研究疾病样本数、分组研究篇数及分组研究样本数、大学及省级研究单位对疾病研究的兴趣发现,事实上针灸常见病、多发病仍主要集中在神经内科(面瘫、中风急性期及多种后遗症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等)、骨筋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肌肉劳损等所致疼痛)及糖尿病并发症、消化系统呃逆呕吐等症状的解决上。由此可见,从事具有自身理论指导临床,并运用自身治疗特色――外治方法的针灸术的针灸医师尚与全科医师具有一定的不同。
根据目前针灸科常见治疗疾病的种类,有针灸学者认为我们的专科医师培养应是神经内科医师或康复医学医师方向。根据目前卫生部已制定并公布的这两个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规定了其执业范围,为其执业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保证。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明确规定:“神经内科是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其业务范围囊括神经系统和骨骼肌两大系统……神经内科专科医师掌握腰穿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操作步骤;脑炎和癫痫常见脑电图的表现;多普勒脑血流图报告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炎性神经系统疾病及变性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表现等。”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则明确规定:“康复医学是使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使各种病因导致身心功能障碍患者和残疾者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得到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专科。通过阶段培养,使受训者掌握学科常见的伤病和(或)残疾者的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方法;掌握相关学科的临床诊疗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本专科临床康复的诊治工作。”从两个规定的内容看,针灸临床医学与之尚有明显差别,针灸临床医学事实上治疗除涉及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外,尚涉及疾病的急性期、临床期,而目前康复医学治疗不涉及后者;而神经内科研究的方向又缩小了针灸临床医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如内科的其他疾病、伤科、皮肤科、妇儿科、五官科等。所以如不尽快制定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自身执业特点、执业范围,未来的针灸临床治疗医学发展将可能受制于这两个专科医学。
4 建议
综上所述,首先,以技术为导向的针灸专科、针灸技术及其成熟应用尽管是为各专科服务的,但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理论与临床诊疗思维和治疗技术手段,并有继续分化向专病治疗发展的趋势,所以应该成为独立的二级或三级专科,尽快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使针灸执业医师早日具有职业荣誉感。
其次,综合考虑针灸目前实际需求及相关学科、专科的发展现状,参考国际及国内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综合针灸专家研讨总结意见及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住院医师培养经验摸索,笔者认为目前的针灸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重点在培养受训者的临床医疗水平,尤其是内科与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应在遵循《医师法》中规定的医师培养要求下,进行更有规则的临床培养周期。根据其进入培养周期前的实际临床医疗水平(进行专科考试认证),建议采用3~5年培养,即有2~3年的基础临床医学培养,在此阶段要求受训者除培养医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从医兴趣、热爱自己的医学工作外,需要到相关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学习,学习不同系统疾病的特殊诊疗思维,为未来进行专科专病治疗奠定一定基础。建议此阶段安排的转科学习应主要集中在内科系统中的内分泌科、心脏内科、临床免疫科、消化科及老年科(国家新型发展的重点学科,针灸应予以重点关注)、会员服务科(普内社区服务)等、神经内科(含神经内科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学习)、影像医学科、麻醉疼痛科等;完成并顺利通过此阶段学习认证后进入专科的1~2年的学习培养,此阶段重点在针灸治疗手段的研究及专病诊疗思维的培养,并根据其临床研究的兴趣必要时再到相关学科进行专病学习,如妇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针灸擅长疾病的研究。由于目前骨科主要以各种骨病手术治疗为主,故而针灸伤科疾病可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培训。如在培训阶段受训者认为自身更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可继续通过前期工作基础进行博士研究,进而脱离临床工作进人专业医学科学研究。
篇6
论文关键词:针刺,配合,复方,马钱子,粉热熨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虽非凶险之证,但治疗不当可遗留多种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容貌和面部机能,而且影响其社会工作形象和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其独特优势。自2004年6月---2010年6月,本组运用针刺配合复方马钱子粉热熨治疗53例面神经麻痹,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奇台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病人,其中男30例,女23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6岁,发病时间为3-15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皱眉、闭眼、鼓腮等功能障碍及口眼歪斜的临床症状。
1·2诊断纳入标准
依据《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为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纳入。起病突然,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又分为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鼓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3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4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流泪,唾液减少。
1·3排除标准
排除其它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如、面神经核性面瘫手术损害,腮腺病变和严重精神病者。
2、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承泣、太阳、丝竹空、攒竹、阳白、鱼腰穴、夹水沟(水沟旁开0.5寸)、夹承浆(承浆旁开0.5寸),急性期取耳后乳突部疼痛者可加听会、翳风、风池。远经取穴对侧合谷、足三里。
操作:常规消毒皮肤,使用0.28CM---50C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取患侧地仓透颊车,上关透下关,承泣透四白,丝竹空透攒竹,阳白透鱼腰,太阳向内下,瞳子髎向内下方穿刺,夹水沟、夹承浆分别向患侧水平针刺,听会、翳风、对侧风池、合谷、足三里,均直刺。针刺得气后加用英迪牌KWD—808型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根据病情选丝竹空、攒竹、地仓、颊车、下关、承泣加电2-3组,疏密波,程度以面部肌肉产生轻度有节律的抽动为宜,留针20分钟。
药物热熨法:马钱子、僵蚕、附子、芥子、防风、全虫等草药各等份用白醋调成膏剂,均匀敷在患侧面部,然后用湿毛巾盖在药膏上用TDP烤2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全部病例均经2个疗程的治疗。
3、疗效标准
根据housc-brackmann面神经恢复评价标准。开始治疗时和疗程结束时记录分级情况。Ⅰ级:面神经支配区域内所有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障碍,可见轻度的功能障碍或联滞运动,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前额运动功能良好,眼睑用很小的力即可闭合,口角左右轻度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障碍,双侧面部可见明显但无严重的外形损害,可见明显的肌肉连带运动,挛缩或瘫痪侧面神经的痉挛,但不严重。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前额轻到中度运动,眼睑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有轻度的下垂。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有明显可见的面肌瘫痪,外形损害;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前额无运动,眼睑完全不能闭合,口角轻度运动。Ⅴ级:重度损害,仅有轻度微见的运动,静止时双侧不对称,运动时,前额无运动,眼睑完全不能闭合,口角轻微运动。Ⅵ级:完全麻痹,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
结果:全部病例经2个疗程的治疗均获及良好的临床疗效。经卡方检验,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例数 时间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篇7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在西班牙讲学期间对西班牙中医医疗和教育现状的调查,认为西班牙的中医医疗和教育目前存在7个方面的状况,文章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应提出了7方面的对策。
西班牙是欧洲较早开展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的国家之一,也是在世界上中医药推广较好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医药在欧洲的不断发展,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与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签订了双方联合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关协议,由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定期派出教师赴西进行短期中医药教学工作。笔者有幸于2005年9月中旬受邀赴西,在西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讲学和考察工作。现将笔者在西期间对西班牙中医药教育和医疗状况的调查情况作简要介绍,并提出个人的意见。由于在西时间较短,调查不细,管窥之处,敬请斧正。
1现状和分析
1.1中医医疗没有法律的保护,政府支持管理无力
中医药在欧洲及澳洲盛行已10多年,但至今,西班牙政府仍然没有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由于政府担心放开了对中医的政策、中医药进人西班牙后,这种传统的自然疗法有可能会影响他们长期使用的西医药疗法的利益,因而,西班牙政府不承认在西中医药教育的学历及学位,不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不承认中医生的“医师”资格,公费医疗只能享受西医医疗服务。
尽管如此,西班牙政府也了解中医药在欧洲及本国的影响力,故只要没有医疗纠纷,政府对各种机构开设的中医学校及诊所不予以干涉,对市售的各种中成药及单味药颗粒剂不强行制止。
1.2中医药教育规模小,但专业尚全
在90年代中期,我校曾与西班牙塔拉戈纳国家医师联合会合作,在加泰罗尼亚开办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与西班牙律师拉蒙合作在塔拉戈纳省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高等学校”,两校分别开设了针灸、推拿的硕士课程和5年制本科课程教育。上述两校于1996年合并重组为“欧洲中医基金会”,在西班牙多个城市设有教学点和医疗点,开展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
现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仍有一所中医药高等学校,该校招收全日制学生,专业设置有中医、中药、针灸、自然医学等,学制有4年制及5年制,有学士学位和大专学历。而“欧洲中医基金会”所举办的学校随着学员的减少和教学成本上的上升,教学机构逐渐萎缩,该基金会现已无学历教育课程,仅在马德里、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3个城市开设有3个集教学、医疗一体的小型学校,学校设有4一5年制周末班和函授班,一般有1一2个教室,教室最大者仅有50一60时,仅能容纳60名左右学员,相应的诊所也设在学校内。
此外也还有一些私立机构举办的中医药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主要从事短期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工作,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培训班的开班时间不定期,学习时间多少不等。
1.3教师魔乏,没有规范教材,教学时间偏少
目前,在西班牙讲授中医药的教师中,大多数是在本国接受了中医药培训的当地人,也有少部分中国赴西班牙定居的中医药工作者;教师中以兼职者居多。由于中医药学校的教学时间少,故兼职者平时在诊所中进行中医医疗;教师中多数只具有中级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教学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至今为止,欧洲还没有一套符合当地中医药工作实际的统一的中医药学教材,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有的使用自行翻译的中国不同版本的本科或专科教材;有的使用我院于90年代中期为西班牙编写的中医药系列教材。毕竟经历了10余年时间,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
从教学时间看,4,5年制的周末班或函授班由于教学周期不短,学习的时间及效果相对有保障;许多短期培训班的学员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课堂所学的内容极其有限,学时过少,只能把握中医大致的要领,难得精要。西班牙的学员大多重实用而轻理论,他们一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予重视,但对实际治疗方法尤为注重。如笔者在给学员进行的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专题讲座时,在讲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等内容时学员们似懂非懂,不予提问,一旦讲到具体治疗方法时,则学员们集中精力听讲,相应的问题增加,当介绍到针灸疗法时,则问题各种各样,问题要求具体并具可操作性,比如进针的角度、深度等等。这一现象与西班牙中医药教育程度不高、但针灸在西推广较好有关。
1.4缺乏中医医疗机构,执业规模太小,但就诊及治疗环境较佳
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内,一般没有中医药专科。但在部分医院中设有“疼痛门诊”,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本国学习过针灸的医生为诸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西班牙的中医治疗大多在诊所内进行。中医诊所在西班牙的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其规模较小,大的诊所有100多扩(含教室),小的仅有20余m2。诊所内的设施大多简单而实用,除了就诊桌外,有进行针灸治疗所必需的治疗床,有银针、艾条、梅花针等器械和针灸经络挂图,有中医药书籍、经络人等治疗常用的工具,还有部分外用的中成药。
西方很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在诊所内,一位医生一个诊室,治疗室内各个治疗床之间有隔离板和隔离门帘,床单整洁干净,这样,便于患者坦诚向医生诉说病情,有利于治疗的隐蔽;患者使用治疗床时采用一次性床单,一人一换,让患者在诊所内感觉舒心、安全,毫无顾虑,能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1.5中医治疗以针灸为主,难用汤药
由于西班牙政府不承认中药为“药品”,故不允许中药饮片进人本国,禁止在其国内使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现在西班牙国内仅有由其他国家生产的100余种单味药颗粒剂,50余种中成药,这使得以汤药为主进行治疗的内、儿、妇等科的医师们显得无力施展才华。当然也有少数中国籍或本国精通中医药理论的医生在适当的时候会给患者开具汤药,服用单味药颗粒,或从法国等欧洲国家配方用药。
相较之下,非药物的针灸疗法在西班牙推广较好。在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绝大多数是针灸专业的,针灸治疗的病人主要有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腰腿痛等慢性病,还有一些疑难疾病患者。
1.6中医师业务知识欠缺,辫证论治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西班牙行医的中医师们,少部分是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取得了学士学位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公派到西讲学或工作,掌握了一定的西班牙语后,滞留或重返西班牙的中国针灸医生;大部分是在本国经过上述培养方式或其他培训方式培养的医生。
由中国培养的医生赴西后由于从业范围较窄,仅能接触部分轻症患者,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多,又无适宜的临床基地,故缺乏高水平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仅能处理简单的病症;而在西班牙本国或其他国家培训出来的中医医生,则因学习时间太短、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实践的空间,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难以把握。所以,西班牙的中医生大多只能运用针灸的简单疗法为患者治疗。
西班牙中医药爱好者职业涉及面较广,年龄覆盖面大。比如笔者在西讲学的学员中,有中医(针灸)工作者,也有药师、护士、制药企业员工、医疗设备生产商、教师等;就年龄而言,有二三十岁者,也有六十多岁的人。学员中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名曾到中国学习过中医的学员尽管辨证论治的水平不高,但还会使用“桂枝附子汤”;而有的学员连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尚不知晓。
1.7缺少宣传报道,民众知之甚少
西班牙的许多民众知道有“中医”这一传统医学疗法,由于政府不倡导,在公众媒体不能对中医药进行宣传,因而中医药知识不普及,不只是一般的民众盲目,就是中医药爱好者,许多人还不知道中医为何物,也不懂得怎样用中医药的知识对自己进行医疗和保健。
至今,西班牙尚无一部中医药专业期刊或报纸。几年前,由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与中国《中医杂志》社合作,在西班牙出版发行了《中医杂志》西文版。该杂志除了全文或摘要翻译《中医杂志》中的部分论文外,还自办栏目,宣传报道中医药在西的医疗、教学情况。这对扩大中医药在西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思考和建议
2.1尽快立法,获得政府支持
法律的保障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在西班牙的中医药立法对于西班牙的中医药教育及医疗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拉蒙先生的介绍,由于中医药“回归自然”的优势及其神奇的疗效使得其在欧洲日益盛行,加之在西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目前西班牙政府已有建立中医药法律法规的意向。估计在2一3年内,有望使中医药在西班牙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认可。据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发来的最新消息,今年3月18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卫生部门负责人正式宣布:该大区官方正式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是西班牙政治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地区,故中医药在该区的合法化将会推动该国对中医药的立法。
2.2加大全日制小规模中医药院校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中医药学术内涵博大精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以及临床各科的知识,任何断章取义、试图走捷径的做法都会违背学习的自然规律,都会把握不了要领,导致无的放矢。
当前,西班牙应该在原有中医药学校的基础上,在马德里、瓦伦西亚等地建立全日制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专业方面可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骨伤、中医美容、中药、康复医学等,方可使中医药的教学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不断提高本国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水平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2.3注重师资培养引进,编写适宜教材,保证教学时间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个学校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故西班牙应加大中医药学校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专职教师的比例。可采取从中国国内引进或在本国选拔后外送到中国培养等方式,使教师的中医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方面,应该重新组织欧洲中医药专家总结多年来使用的教材的优势及不足,同时聘请国内到西班牙讲学或工作过的中医药高级职称教师,共同编写出适合欧洲及西班牙实际的新教材。教材要突出中医针灸、推拿、中药、中医康复、中医内科等科目,并全面兼顾其他学科。
在有较好的教师队伍并有适宜的教材后,适当增加全脱产学习专业学员的招生比例,增加周末班及函授班学员的面授时间,才能保证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
2.4设立正规医疗机构,有规模合法执业
如果西班牙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在西的合法地位,则可在西班牙的公立医院设立中医科室,下设中医内科组及针灸推拿组,不仅对疼痛病症,还可对内科疾病及肢体经络的病症实施中医治疗。
散在于各地的各个小诊所,在得到法律认可后,应履行报批手续,获准后由管理机构规范管理;要设立诊所条件标准,如诊室、治疗室,如果有内科诊室的,必须设置中药房;还应有必要的设施、设备要求。
2.5引进中药饮片,发挥中医内服汤药的优势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引进中药原生饮片,至少有300一400种饮片供临床使用。中药的矿物药及动物药在许多急重病及疑难病中能发挥奇特的疗效,应解除对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禁忌,让中药饮片进药店;同时,放开对单味药颗粒剂的限制,在正规的药店内凭医师处方配方。
中药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非药物疗法,只有应用了中药,才能体现中医的精髓,整体发挥中医的优势,让西班牙广大的患者受益。
2.6加强对从业中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要使中医药真正在西班牙有较大的发展,除进行初期专业培训外,对已经在西从事中医治疗的医生,也应进行相应的在职培训,如参加个人爱好的专题讲习班,并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强化学习等,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和针灸诊治疾病能力。我校派往西班牙进行专题讲学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基础理论欠缺的特点,讲课中有重点地讲解理论,并了解学员对针灸实用技术需求较具体之实际,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针药结合。即使是非针灸专业的教师,也要注意尽可能地介绍针灸知识。
只有将现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大夫们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西班牙民众切实体会到中医药神奇的疗效。
2.7采用报纸、期刊、电视等媒介形式,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
篇8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图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图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2.汉方医药在日本属于补充、替代医学,日本汉方医学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很多院校采取先西后中的“高起点”教育,重视汉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运用,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多地采用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加强东、西方医学的比较,体现了汉方实用性,但很容易使汉医学被当做是西方医学的替代与补充。纵观日本各医学类院校汉方教育模式,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临床见习与实习时间过短等问题。
篇10
(1.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100102;2.日本顺天堂大学大学院 113-8421)
[摘 要] 简单回顾了日本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从教学机构、学生来源、入学考试、课程设置、 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国家考试、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日本针灸教育 的状 况,认真分析了日本针灸教育持续升温的几个主要原因,如广阔的老人市场、稳定的经济收 入、诱人的国家资格、独立开业的可能等,指出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 资培养等措施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注重国家考试,而专业教学不足 、实习机会缺乏等缺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主题词] 教育,针灸 日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Educ ation in Japan
Liu Xiaoyan1,Tao Huining2(1.The Acupuncture Dept.of Beij 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 Orthopedics ,2.Dept.of Medical History, School of Medicine of Juntendo Universi ty,Japan)
[Abstract] The authors giv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e ducation in Japan.They present a detaile 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Educational organizat ion,student sources,entrance examination ,curricular setting,teaching materials,w ays of education,qualities of teachers,n ational examination,and students employ ment after graduation.They also provide extensive analysis why acupuncture becom 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Japan.The ma in reasons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age d patients,stable income,national acupun cturist license,possibility of opening i ndividual clinics,etc.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mphasis of rules and laws on acupuncture education in Japan and st andardisation of teachers in-service tr aining will be very valuable in Chi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But at the same ti me,the authors warn that we should avoid some o bjections that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 ation overemphasises the national examin ation,but the authors do not pay suffici ent att 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 d moxibus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c up Mox;Japan
日本的针灸教育始于701年,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当时的《大宝律令》规定了以针灸为业 者 必须在主管医事的宫内省典药寮参加为期7年的学习[1]。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 熟、完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介绍和分析。
1 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机构
目前,日本全国各地有20多所针灸培养机构(盲校除外),这些机构主要分为由文部大臣 (相 当于中国教育部长)认定的学校(大学、短期大学、盲学校)和由厚生大臣(相当于中国卫 生部长)认定的学校(针灸专门学校)两类。
大学:现有位于京都的明治针灸大学1所,全日制4年。
短期大学:现有关西针灸短期大学和筑波技术短期大学2所,均为全日制3年。
盲学校:系为盲童、重度弱视儿开办的学校,共有70所。高等部(高中部)的理疗科主要 进行针灸师、按摩指压师的培养。
针灸专门学校:系指开设针灸学科的3年制专门学校,全国现有23所,占针灸培养机构的 绝 大多数,本文拟以此类学校(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为重点介绍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此外,日本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医学院),以及一些齿科大学也开设有一定针 灸内容的讲座[2,3]。
1.2 学生来源
考生不受年龄及职业的限制,但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其生源主要为刚毕业的高中生;希望成 为针灸师的大学生;自己或家人有患病经历而矢志学习针灸者;以及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 ,想从一般企业改行者。此外,也有不少是退休后想开业的老年人。
允许盲人或弱视者报考部分针灸培养机构,是日本针灸教育的一大特点。
1.3 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由各校自主决定,大多分为学科考试(语文、生物、英语、社会、古典、常识、数 学等,部分可选考)、作文(小论文)、面试。
1.4 课程设置
厚生省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统一的开设科目及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详细的标 准和要求。经多次调整,针灸专门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基础科目:类似于大学的一般教养范围的科目,各校可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3 类中自主选择开设2门课程。
专业基础科目:为现代医学科目,学习范围广泛的现代医学知识。
专业科目:为东洋医学、针灸、按摩、指压等专业科目,分理论课和实技课。
1.5 教材
基本上都采用了社团法人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计有《医疗概论》、《医 事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概论》、《卫生学・公共卫生学》、《临床 医 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经络经穴学》、《东洋医学概论》、《东 洋医学临床论(针灸篇)》等。
1.6 教学方式
针灸专门学校大多在白天授课。有7所针灸专门学校开设了晚班(夜校)。
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约为200天,大多为每天2个单元(1个单元90分钟)的课程。不少 学校从2年 级开始,每周安排1~2次的实技练习时间。3年级的后期,每周有1~2次去针灸治疗院 、诊疗所或医院参加临床见习和实习。实技的总学时为840小时。
1.7 师资力量
国家对针灸学校的专任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 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
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教师 培养机构的毕业生;取得针灸师执照并具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在厚生大臣指定的教 师讲习会学习结业者;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临时执照者。
1.8 国家考试
国家规定参加考试者必须在文部省或厚生省认定的针灸培养机构内,经过3年(视觉障碍者 为5年)的学习,才能参加针灸师国家考试。
考试科目有医疗概论(医学史除外)、卫生学・公共卫生学、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 学 概论、临床医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东洋医学概论、经络经穴概论、针理论( 针 师考试科目)、灸理论(灸师考试科目)、东洋医学临床论等13科目。针师、灸师考试的 试题数均为150题,同时参加针师灸师考试者为160题。国家考试不进行实技操作考试 。
日本在针灸执业资格制度上,分为针师执照和灸师执照两种。对国家考试合格者,由厚生大 臣颁发针师、灸师执照。具有针师或灸师执照者才可以从事相应的针灸工作。
1.9 毕业去向
针灸学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开业针灸师和成为医疗小组成员。
2 日本针灸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日本既有培养专业指导型人才的4年全日制针灸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3年全日制针灸短 期 大学,又有培养实践型人才的3年制针灸专门学校[4],多层次办学满足了不同层 次 人员的需求。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日本针灸教育,与我国现行的针灸教育相比较,具有一 定的特点,试作以下归纳分析。
2.1 重视法规教育
日本针灸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对针灸师培养的需要,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开设法律法 规课程,讲授与针灸从业人员有关的国家法律、政策法规,如针灸师执业资格制度、医疗法 、医师法,以及与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关的法规,具体到如何开业做广告都有讲解 ,这对针灸师将来从业十分有益。随着我国有关法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医师法的颁布和实 施,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类似的必修或选修 课,普及、介绍有关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2 规范师资培养
日本文部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师资管理比较严格,对针灸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也 有具体的要求。日本现有3所针灸培养机构按照文部省的要求和规定,专门开设有2年制的 针 灸按摩教员养成科(即师资培训班),招收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或即将毕业者。经2年在校学 习,由学校组织毕业考试,对合格者由国家发给教师执照,允许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我国近年来也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了教师管理。但如何结合针灸教学的特点 ,为针灸教师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和内容,以提高针灸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值得 探讨、研究。
2.3 专业教学不足
在日本,能正确进行辨证施治的针灸师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现行的针灸教育指导方 针不无关系。
日本政府所制定的针灸教学大纲的重点在于现代医学课程。以这一教学大纲为基准进行的针 灸师国家考试,专业基础课目(现代医学科目)占总题数的60%,而专业科目(含针灸内 容)仅为40%。这对学校的针灸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大多数的针灸学校,3年所修课程总计在2865~3165学时之间,专业课程(东洋 医学课 程)虽有1335~1770学时,但其中包含了实技学时(约840~1290学时), 所以,实际 理论科目的学习只有420~480学时,具体到针灸理论课只有195个学时。而现代医 学(西 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达1005学时,中西医理论课相比较,相差悬殊。在现代医学 飞速发 展的今天,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理所当然,但过于忽视中医(东洋医学),特别是望闻问切 、 辨证施治的教学,对将来以针灸为毕生所从事职业的针灸学生来说,确实给人以本末倒置的 感觉。事实上,在日本,由于有非常严格的医师法,针灸师实际接触现代医学受到很大的限 制。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科目的教学不能得到加深和充实,与部分学生(指参加国家考试的 考生)是盲人,受学习条件限制也有一定关系[3]。
2.4 培养目标单一
日本针灸教育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培养能通过国家资格考试,从而成为能够从事针灸工作 的针灸师。即3年的在校学习,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参加国家考试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 说,针灸学校是针灸师国家考试的预备校。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的范 围进行,因此,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否受欢迎,也往往在于看该校的国家 考试合格率如何。由于学校过于注重国家考试的合格率,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 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时,望闻问切不会,辨证施治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
2.5 缺少实习机会
针灸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临床实习机会,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日本针灸学校的针灸教育,没有象医师的培养那样建立正式的临床实习制度。不少针灸 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自己的附属诊疗所,不能为学生提供临床教学基础。所以,许多 学生往往是一边在针灸学校学习,一边在针灸治疗院打零工,既挣学费、生活费,又获得一 些接触临床的机会(主要是见习及一些辅助工作)。毕业以后,则在就职的诊疗所或医院一 边积累针灸临床经验,一边再继续学习。
3 结语
日本的针灸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针灸市场的需 求,针灸学校或针灸学科正在不断地增加,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对日本针灸教育的 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资培养等措施都有 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当然,由于受日本特有的针灸师执照制度、国家考试制度的影响,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国家考试、专业教学不足、实习机会缺乏等。随着我国医师法的 颁布和实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注重国家 考试合格率,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取长补短 ,未雨绸缪,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石原保秀.东洋医学通史(汉方・针灸・导引医学の史的考察). 东京:自然社,1979:29
2 黑川清等.医学生に对する汉よ医学毙育を望する(医学部・医科大学教 育现场から考ぇる).汉方医学,1999;(1):2
3 戴昭宇,等.日本传统医药学现状与趋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7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