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2:2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外治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何裕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肿瘤,在具体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敷、身心并治等综合调治办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肿瘤辨治思路。笔者作为何教授的学生,将何教授外治法治疗肿瘤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机理
何裕民教授在认真总结前人对肿瘤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医学肿瘤治疗策略与理念,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形成了“中医药内外兼治”的独特方法。何教授认为,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复杂险恶的顽疾,单靠内治一法,似难有重大突破。肿瘤是全身疾病在身体局部的体现,治疗肿瘤,应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给药方法,重视内外兼治,一方面运用内服药进行机体的综合调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配合外用药来治疗患者的局部症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何裕民教授指出:“据外治之宗《理瀹骈文》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肿瘤中医外治法,可以说是一大类疗法的总称。就我们的习惯,把所有非直接内服经胃肠吸收的中药治法都含盖在外治法之下,除了外敷法、浸泡法、熏洗法等,它实际上还包括了含漱法、熏鼻、枕剂垫头、糊剂食道吞咽、直肠灌药等方法。”外治法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就近透邪,简单概括为在病灶的局部用药以缓解症状。例如:骨转移而有膝关节痛者,可浸泡双下肢及病侧热敷;卵巢癌、直肠癌患者直肠窝有占位的,可灌肠给药;颈淋巴转移而放疗无效者,可局部外敷等。此外,还有引火归原、透皮吸收和经穴传导等方法。总之,方式方法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灵活使用。
外治法的途径和适应症
多年来,何教授积累了丰富的肿瘤中医外治经验,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方法如下。
外敷法即将干药研成粉末,或加水,或直接将药粉敷于肿块或病变局部的方法。
1、癌性疼痛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产生心理压力,而且对病情的控制与治愈极为不利,因此,癌痛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WHO也把癌痛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综合规划的重点之一。癌性疼痛较顽固,西药止痛一般采用强效镇痛药,副作用大、易成瘾、治疗时间短为其缺点。癌痛是中药外治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在体表痛区直接给药,经皮肤或粘膜表面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无内服药的肝脏首过效应。辨证辨病结合配制的外敷中草药制剂对各种癌性疼痛疗效尤其明显,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持久发挥镇痛作用。临床上可供辨证选用的止痛药物很多,在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清热、散结等诸药之中都有止痛作用,如三棱、马钱子、干蟾皮、阿魏、元胡、血竭等打粉,干敷疼痛局部,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恶性积液在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等中晚期患者中,胸腹水较常见,且多为血性,利尿剂不能缓解,并可引起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具有顽固、量大、反复出现的特点,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腹水患者常感腹胀,喝汤剂很不舒服,中药外治法可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痛苦,并在常规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显示一定作用。常用甘遂、大黄、槟榔、大戟等打粉,外敷胸水病变部位、背部肺俞,或脐腹部,可用干敷或干湿敷交替,可较好地缓解胸腹水症状。
3、淋巴结肿对于一些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用天南星、天葵子、冰片、夏枯草等打粉干敷局部,可起到良好的消肿散结作用。
此外,在恶性肿瘤晚期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腹胀、便秘、癃闭等,亦可采用相应的中药外敷而及时缓解症状,以减轻患者痛苦。
含漱法即将药物煎汤,常含口内,漱口吐出,并不下咽的方法。主要用于口咽部肿瘤及放化疗引起的口腔粘膜反应,及口腔癌、鼻咽癌患者,考虑到其特殊解剖位置,可不时啜服、漱口、擤鼻或药气熏蒸,使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升高。常用薄荷、佩兰、生甘草等。
熏洗法即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等方法。乳腺癌根治引起臂肿者,及下肢肿瘤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而引起的下肢肿胀,可用川芎、乳香、没药、车前子、茯苓等煎汤熏洗加浸泡患肢消肿以减轻患者痛苦。
灌肠法将药物制成药液,借助灌肠器插入病变部位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肠癌患者可用蒲公英、川连、红藤、制大黄、皂角刺、山慈菇等煎汤灌肠,使药物通过粘膜透达入里,直接作用于病灶攻邪毒抗癌、止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泡脚法肿瘤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头部虚汗多或哮喘甚者,用知母、肉桂、桃仁、川芎、川牛膝等煎汤浸泡双腿以引火归源,纳气下行。
食道糊剂吞服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时,用三七粉、硇砂、山豆根、紫草根等研粉后和藕粉吞服,有助于改善食道梗阻症状。
案例举例
病案一郑×,男,65岁,患有原发性肝癌伴腹水,因为患者年高体弱,加之肝脏质地差,肝功损伤严重,仅靠抽腹水无法缓解症状,病人腹大胀满难忍,脘闷纳呆,不敢饮水,小便短少。求治于何教授,考虑到具体病情,无法内服汤剂,所以先用外敷药(桃仁、红花、甘遂、肉桂、大戟、槟榔,打粉,干湿敷交替,敷于脐腹部)缓解其腹水,两周后腹水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食欲恢复,这时再加内服汤药,症情逐渐好转。
病案二陈×,女,50岁,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之后,因左腋下淋巴结清扫而出现左臂肿胀,不敢活动,并因服用三苯氧胺出现潮红、心烦、出汗等症。何教授根据其具体病情采取了内服汤药加外用熏洗浸泡肿胀左臂的治疗方法(川芎、乳香、没药、川草乌、车前子、茯苓、猪苓、蒲公英),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调理,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左臂肿胀逐渐消退,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
何教授使用外治法用药选方注重辨证论治,如外敷癌痛有寒热之分,外治癌性积液有气血水之辨,粘连有瘀滞之别。若癌痛辨为寒证则选川乌、草乌等热药,若为热痛则用芒硝、冰片等寒药。若癌性积液以气滞为主,则重理气药,若以血瘀为主,则重用活血药,若以水阻为主,则重用利水药。粘连若以瘀为重,则以化瘀为主,若以滞为重,则以理气除滞为主。
篇2
海宁市许村中心卫生院 浙江省海宁市 314409
【摘 要】目的:了解中医疗法的优势,分析与探讨中医疗法在当前的变化状况。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同时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了解中医疗法内科与外科的诊疗技术。结果:中医疗法现今受到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疗法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结论:中医疗法的变革本文主要体现在,针刺疗法、烙法治疗与挂线法治疗几个方面,主要揭示技术方法的价值。同时对于发挥中医特色,展示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普及中医药的治疗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医疗法;应用优势;革新方法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年提高。现今,人们不再单一的关注药物的治疗的效果,而是改变了思想认识,更加注重对疾病自身的治疗。医生与患者都更加关注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医疗法作为我国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今对于中医疗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变革,我们应对中医疗法进行合理的评价,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法,探索新的中医疗法的组合方式,不断的推进中医疗法的疗效。
1 中医疗法应用优势
1.1 中医注重整体调节,疗法种类繁多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具体的应用的过程中,中医可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而且,中医疗法在整体的治疗的过程中,十分关注人的身体变化,进行整体的调节,随时依据人的脉象调节用药的配方,可以做到依人用药,有效的发挥药效。
中医疗法也是种类繁多,中医可以依据不同的病症,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外用与内用疗法相结合,诸如对于现今人们比较关注的癌症问题。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内服中药为主,进行抗肿瘤的治疗;外用为辅用于减轻癌症的疼痛感。当然,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同样的病症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抗肿瘤可以采取静脉;肛滴;口服诸多方式进行。针对癌性的疼痛感,可以运用针灸;外用与内服结合的方式。
1.2 外治与内服结合,适用范围广泛
临床治疗的主要措施就是外治法,主要的功效就是通过调节机体功效,进而达到祛除外邪的目的。外治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肌体病变处,进而祛除病灶。外治法可以减少药物损伤脾胃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胃液对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害。外治方法种类多,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内服法,经由口服的方式,进而实现机体气血、阴阳的调节,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口服剂型多种多样,便于医生变换方剂,适应几乎全部的病症。
1.3 辨证、辨病互相结合
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本质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式。祖传医学基本的治疗原则,就是辩证论治。祖国医学外治疗法的特色,就是通过辩证,使诊断更加深入,分析疾病的主要矛盾,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中医辩证注重局部与整体辩证的结合,经过局部病变的分析,可以辨别是阳证、阴证。通过阳证与阴证选择外用的方药与外治疗法。辨病可以关注病程的病理变化特征,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了解疾病的客观发展规律,从症状入手,实行双重诊断。依据主症、证候建立与病症结合的诊疗方法,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诊疗的效果。
2 中医疗法的革新方法
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主要是经由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不同的穴位。同时使用多种方法,激发经气,进而调整人体的功能。最终实现疾病的防控。当前,针刺疗法出现了很大的变革,结合了多种疗法同时进行。诸如同药液结合为水针疗法;与电刺激结合为电针疗法等。
2.2 烙法治疗
对于外伤出血、鸡眼等病灶,引起疾病范围较大,采用传统的烙法治疗的速度慢。现今,改革了传统的方式,采用电灼机、电烫烙的方式进行治疗。在进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剖面较小、疗效显著。与二氧化碳激光相比,操作简单,安全、便捷;与冷冻治疗相比,可以降低感染的几率,手术后没有水疙瘩的情况出现。
2.3 挂线法治疗
现今,常用的是药线挂线法、橡皮筋挂线法,主要是通过丝线挂断屡管,或疹道的一种方法。挂线法治疗的措施,结合了肛肠解剖学与肛凄病因学,创造出了高位挂线、低位切开的新的手术操作方式。这种挂线治疗的方法,在治疗后不会出现完全性失禁后遗症,同时操作方法的复发率与治愈率都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值得广泛的应用。
3 结论
我国的中医疗法在世界以及全国各地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在中医临床方面不断的探讨新的诊疗技术与方法,继承与发扬中医治疗的特色,让我国的中医疗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应不断的探索中医疗法与现代技术的有效结合方式,发挥中医学的治疗作用,继而实现中医疗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忠慧. 手术与中医手法复位对比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4,23:259-260.
[2] 曹艳杰,王福波. 中药热敷及关节松动术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3,34(6):521-522.
[3] 韩斐, 李秋, 赵晓东. 背部腧穴排列拔罐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91-2092.
[4] 杨颖辉 陈海勇 钟家辉 张樟进。传统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现状与展望[J].2014,1(1):54-58.
[5] 林日阳, 何立群. 中医发展“中医西化”与“西医中化”[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 1289-1290.
[6] 孙墨龙. 重庆市中医机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 硕士毕业论文,2012.
[7] 刘芳, 罗雄.21 世纪中医药现状浅析[J]. 河南中医,2010,30(7):637-639.
篇3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中医药;内外合治;综述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遗传、代谢、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诱导的关节软骨损伤的慢性疾病,通过激活相关的炎症反应引起软骨和软骨下骨破坏以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1]。其患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增加。其中膝关节最常受累[2],称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3]。KOA属中医学“骨痹”范畴。中医对其治疗历史悠久,古籍文献记载颇多,尤其中药内外合治KOA,临床疗效明显。本文通过查阅近5年中药内外合治KOA的相关文献,发现中药内外合治KOA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内服和膏剂外敷合治
王桂珍等[4]采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由黄芩、栀子、威灵仙、薏苡仁、桃仁等组成)口服治疗湿热痹阻型KOA患者30例,同时将院内制剂芙蓉膏(主要成分为芙蓉叶、冰片、藤黄、薄荷油、天南星)均匀涂敷于患膝,约为1元硬币厚,并用纱布固定;对照组30例给予美洛昔康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疼痛VAS评分、WOMAC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潘学启[5]将熟地黄、菟丝子、杜仲、补骨脂、牛膝、鸡血藤、威灵仙、桑寄生、续断、忍冬藤等中药内服,配合消肿止痛液(冰片、藤黄、川芎、土茯苓、桑枝、生天南星、红花、桂枝、泽兰、苍术各20 g,煎浓汁蘸纱布)贴敷患处治疗OA患者24例,并与西药塞来昔布胶囊内服对照比较,结果在降低Lequesne关节功能指数评分、改善总体疗效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曾碧映等[6]观察中药外敷加内服治疗KOA的疗效,治疗组60例给予中药外敷(组成:当归、鸡血藤、桑寄生、鹿衔草、秦艽、仙鹤草、牛膝、川芎各10 g等)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而对照组仅为66.0%。范卫闯[7]内外合治湿热下注型KOA患者41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2.68%。
2 中药内服与中药熏洗合治
杨春雷等[8]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KOA患者,治疗组31例予以中药汤剂内服(组成:骨碎补15 g、熟地黄20 g、延胡索10 g、红花10 g、鸡血藤20 g、怀牛膝25 g、续断15 g、桑寄生20 g等)配合中药熏洗(组成:川乌10 g、草乌10 g、威灵仙10 g、海桐皮10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姜黄10 g、乳香10 g、没药10 g、红花10 g等),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仅为51.6%。李惠玲等[9]采用滋补肝肾活血通络中药内服治疗KOA患者40例,同时将内服方药渣热水煎后再熏洗患膝,对照组则用西药对症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WOMAC关节炎指数和OA严重程度指数,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严卫平[10]采用壮骨补肾活血汤(自拟方,组成:羌活10 g、威灵仙10 g、独活10 g、熟地黄12 g、怀山药10 g、丹参10 g、茯苓10 g、羊藿10 g等)治疗肝肾阴虚夹瘀型KOA患者76例,并配合外用药先熏后洗,对照组直接注射玻璃酸钠,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6.05%,优于对照组。刘彦昱[11]将1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内服补肾健骨汤(组成:熟地黄10 g、杜仲10 g、鹿茸10 g、人参20 g、附子10 g、当归15 g、山药15 g、茯苓10 g、泽泻15 g、赤芍10 g)配合通痹消刺洗剂熏洗(组成:当归、赤芍、威灵仙、川芎、红花、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怀牛膝、续断),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处理,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结果在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中药和针灸疗法
崔凤海等[12]将9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活血通络汤口服(组成:蜈蚣2条、黄芪20 g、白芍20 g、炙甘草10 g、桃仁10 g、云茯苓20 g、石斛15 g、当归10 g、鸡血藤15 g、制川乌15 g、川芎10 g),并随症加减,配合穴位针刺(主穴:内膝眼、外膝眼、血海、鹤顶、阳陵泉、阿是穴),针灸得气后留针3 min,将2.5 cm长艾柱套在针柄上点燃再施行温针灸;对照组只采用温针灸法。结果在改善关节压痛、活动痛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孙艳等[13]将12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给予自拟增液润节汤内服,针灸组取外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及阿是穴直刺,中药联合针灸组上述两法兼用。2个疗程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5%,针灸组为72.5%,中药联合针灸组为95%。牛庚宇[14]采用针灸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KOA患者40例,针灸主穴:内膝眼、外膝眼、血海、委中、腰阳关、命门、梁丘、阳陵泉、阴陵泉、阿是穴。补肾活血方组成:羊藿20 g、补骨脂20 g、淮牛膝20 g、鸡血藤30 g、桑寄生30 g、阿胶20 g、丹参10 g、当归10 g、黄芪30 g、山茱萸10 g、熟地黄30 g、甘草9 g、仙鹤草10 g、地龙15 g等,并随症加减。对照组给予西药美洛昔康片口服。
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对照组仅为67.5%。熊云[15]将11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祛风除湿通痹汤(老鹳草、羌活、独活、桑寄生、威灵仙、川牛膝、秦艽等)并配合针灸治疗,取常用穴内外膝眼、鹤顶、四强、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等,其中鹤顶、足三里、阴陵泉采取温针灸。对照组仅予以针灸治疗,穴位相同。结果在关节疼痛积分、严重指数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余洋等[16]观察加味当归四逆汤配合温针灸治疗KOA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仅服用塞来昔布胶囊,比较2组VAS评分、WOMAC评分,结果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4 中药内服加外熨疗法
孙丽萍等[17]观察中药内服配合外熨治疗KOA的临床疗效,治疗组33例给予中药汤剂口服(组成:骨碎补10 g、独活10 g、熟地黄10 g、杜仲10 g、续断10 g、牛膝10 g、羌活15 g等),配合药熨(组成:羌活10 g、制川乌15 g、炙麻黄5 g、干姜5 g、土鳖虫5 g、红花10 g、威灵仙10 g、赤芍10 g、当归10 g、透骨草15 g、桃仁5 g、天花粉10 g等),方法为将煎煮后的药渣装入药袋同药液一起放入蒸锅加热,暴露患处,并放置一次性高分子垫单,将药袋放在治疗部位,垫单包裹药袋保暖固定;对照组仅单纯给予中药口服。比较2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结果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李振荣等[18]运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KOA患者36例,再将上药2次煎汁内服后的药渣装入纱布袋内,加水加热后将药袋放置于患处进行热熨;而对照组仅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为87.5%。
5 综合疗法
镇兰芳等[19]运用自拟中药方(组成:当归15 g、鸡血藤10 g、桑枝30 g、金毛狗脊10 g、忍冬藤30 g、怀牛膝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延胡索10 g等),并随症加减,同时将煎煮后的药渣再次加热水对患处进行熏洗和热敷综合治疗KOA患者56例;对照组予以扶他林片口服。结果在不良反应、疼痛缓解程度、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柳海平等[20]运用骨痹痛消方内服(组成:独活12 g、当归15 g、威灵仙12 g、川芎15 g、牛膝10 g、熟地黄15 g、杜仲12 g、桑寄生12 g等),同时自拟关节熏洗方(组成: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威灵仙15 g、独活10 g、防风10 g、乳香10 g、没药10 g、牛膝10 g等)熏洗及外敷患膝,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2.5%。王照康[21]探讨中药内外合治配合手法治疗KOA的疗效和优势,将64例患者采取通痹止痛汤内服(组成:桑寄生、牛膝、当归、地龙、伸筋草、川芎、透骨草、乌梢蛇、川乌、肉桂等),并将上药药渣加陈醋250 mL,熬热用纱布装好敷于患膝,同时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对症处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94%,对照组为70.31%。
6 小 结
综上所述,中药内外合治KOA疗效比单纯中药内服、外治或者单纯西药内服疗效好。KOA在老年群体中是常见的,以慢性关节疼痛为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内外合治,则标本兼顾,从内通过辨证论治,多服用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祛瘀通络之剂,调节机体功能治本,从外则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治标。同时兼顾内服中药可能出现的胃肠道不适、口感不佳,避免肝肠循环,减轻肝损害。中药内外合治则优势互补,疗效倍增。
目前,对OA的发病机制研究有一定的进展。张金山等[22]实验证明,KOA患者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表达失调参与影响KOA的发病过程。阮丽萍等[23]实验研究证明,以IgG为主血清免疫球蛋白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P13K/Akt-mTOR通路失调均参与OA软骨的病变过程。而中药内外合治OA尚缺乏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因此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而且内外合治法多集中在结合熏洗、外敷、针灸,对热熨、离子导入、推拿等疗法研究较少,且临床样本量小,疗效标准不统一,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还需要在规范疗效标准下,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内外合治OA的分子免疫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可靠、更有信服力的实验证据,为临床治疗KOA提供新思路。
7 参考文献
[1] 马玉环,郑文伟,林平冬,等.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与炎症的关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8):50-53.
[2] Heijink A,Gomoll AH,Madry H,et al.Bio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2,20(3):423-435.
[3] 张金山,刘健.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1,31(2):201-203.
[4] 王桂珍,刘健,黄传兵,等.中药内外合治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5,19(8):1581-1584.
[5] 潘学启.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1):975-976.
[6] 曾碧映,李新才,邱桂君,等.中药外敷加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南药学,2010,9(8):713-716.
[7] 范卫闯.中药内服配合膏药外敷治疗湿热下注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7):120,122.
[8] 杨春雷.中药内外合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744-1745.
[9] 李惠玲,杨德才.中药内服外治治疗骨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C]//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260-261.
[10] 严卫平.壮骨补肾活血汤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肝肾阴虚夹瘀型膝骨性关节炎76例[J].河南中医,2012,32(11):1477-1478.
[11] 刘彦昱.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4):20-21.
[12] 崔凤海.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3002-3004.
[13] 孙艳,陈立忠,孙海东,等.针药结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20例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3,3(14):207-208.
[14] 牛庚宇.针灸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1(12):130.
[15] 熊云.祛风除湿通痹汤配合针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9):1138-1139.
[16] 余洋,周群,樊效鸿,等.加味当归四逆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山西中医,2014,30(6):16-19.
[17] 孙丽萍,徐明伟.中药内服外熨治疗膝骨关节炎33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通报,2015,14(1):49-51.
[18] 李振荣,吕长青.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外用治疗膝骨关节炎36例[J].陕西中医,2011,32(9):1168-1169.
[19] 镇兰芳,镇东鑫.自拟中药方内服外洗治疗骨关节炎5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78-680.
[20] 柳海平,柴喜平.自拟骨痹痛消方内服配合中药熏洗外敷治疗退行性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3,26(8):84-85.
[21] 王照康.中药内外合治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4例[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0):2489-2490.
[22] 张金山,程园园,刘健.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MMP-3、TIMP-1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9):1066-1069.
篇4
【关键词】 丹参;鱼腥草;输卵管不畅;效果分析
输卵管不通是现阶段妇女常见的不孕症之一, 占女性不孕的30%[1]。尽管临床治疗非常关键, 但是因受到技术等限制, 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输卵管不通患者作为对象, 使用丹参以及鱼腥草注射液宫内给药同时配合中药以口服的形式实施治疗, 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输卵管不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原发不孕者15例, 继发不孕者35例;<24岁12例, 25~34岁28例, >35岁10例。50例患者排卵期间小腹两侧有不同程度隐痛及腹痛, 对患者的基础体温实施测定发现呈现双相形式, 夫妻同居以及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子宫形状没有异常。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患者全部实施输卵管碘油造影, 通过子宫输卵管图像充分证实患者均有堵塞现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丹参及鱼腥草注射液宫内给药方法, 同时结合临床的相关症状, 辨证处方口服, 以内外并治的方法进行治疗[2]。宫内给药:鱼腥草注射液30 ml, 丹参注射液10 ml, 在患者月经完全干净之后的3~7 d, 妇科检查患者的生殖器官没有急性炎症, 此时患者才能接受治疗。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 使用常规方法对阴道及外阴实施消毒后, 窥阴器将扩开, 在暴露宫颈的情况下, 使用宫颈钳将宫颈的前唇实施固定, 分析患者宫颈的深度, 将双腔一边插入到宫颈内口, 同时注入2 ml空气, 固定气囊与宫颈内口, 而另外的管腔把药液注入至宫颈流经输卵管中。给药过程中患者有条件反射的感觉, 小腹两边有胀痛或者隐痛时, 说明药物已经作用在该处, 静脉推注药液10 ml后, 待症状完全消失后, 再缓慢的注射药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给药之后医护人员应该叮嘱患者臀部抬高仰卧30 min。在注射时, 需要执行无菌操作要求, 以防止出现感染。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 通过加压阻力可自动消失, 注射药物顺利, 说明阻力完全解除, 或基本已经恢复通畅。在第1次注射发现阻力之后, 需要坚持做完3个月,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均能够有效恢复通畅, 患者每次月经期后给药3次。1次/3 d, 月经第12天停止给药。另外应该提醒患者在给药期间杜绝性生活。中药内服:依据输卵管不通辨病为关键点, 拟活血行气、软坚散结法及化瘀通络。在患者月经完全干净之后的7 d开始服用药物, 通过前7 d的停止服用。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通过一系列的X线复查证实患者双侧输卵管通畅或患者已妊娠;好转:患者一侧输卵管通畅或阻塞和之前比较有所改善:无效:通过6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相关症状没有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24例, 好转1例, 总有效率高达100%。治愈的患者中其治疗时间最短为2个月, 治疗时间最长为6个月。对照组患者治愈11例, 好转2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52%,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4], 输卵管不通往往是因为产后感染、以及人工流产术等诱发的输卵管发炎, 同时由于瘢痕形成导致输卵管出现僵硬, 输卵管周边粘连, 直接影响输卵管的蠕动而诱发阻塞。而使用丹参及鱼腥草对其实施治疗效果明显,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同时辅以科学的护理方法[5]。护理工作者应熟知此手术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掌握药物的性质及功能, 手术实施过程中要和医生配合默契, 科学引导患者接受治疗的和做好手术之前的心理护理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手术顺利实施的保障。
3. 1 手术前的护理 不孕患者往往有郁闷、自卑、害羞等思想负担, 此类思想直接影响患者的家庭生活。针对此类患者, 医护人员应该热情接待,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的主要方法及治疗的过程。认真讲解中医、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同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介绍成功的案例, 可不同程度的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使患者能够积极有效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接受相关治疗。手术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该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及药物过敏史, 实施碘过敏实验, 实施输卵管碘油造影, 患者子宫输卵管图像能够证实伞部堵塞。常规对患者实施血常规、B超以及心电图等检测, 会备皮, 使用肥皂水对患者的阴道口以及实施擦洗, 用0.5%碘伏溶液消毒外阴, 使用无菌治疗巾实施包裹。
3. 2 术中护理 医护人员可以和患者谈心的同时实施治疗,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降低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 分析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 如果有则需要予以对应的处理, 比如恶性呕吐患者, 则可以针刺合谷或内关穴, 同时告知患者手术实施的状况, 询问患者感受, 对患者的积极配合应该给予鼓励与表扬。
3. 3 手术后的健康指导 患者宫内给药手术后需要即刻回家休息, 正常情况下不需要留院观察, 告知患者内服中药的方法, 就诊时间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给患者书面卡片, 同时留下患者的联系电话, 另外要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手术之后如果有不适的症状应该及时复诊。
综上所述, 使用丹参及鱼腥草对输卵管不通患者实施治疗, 同时给予对应的护理方法, 其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林宝, 葛珍芳, 张峥程.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的临床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12(12):95-96.
[2] 戴海青.中医外治法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90例疗效观察.光明中医, 2014, 13(2):167-168.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 田巧花, 张小玲.未产妇人工流产致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分析.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3(6):156-157.
篇5
[摘要] 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 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he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时代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疮、狐惑病的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晋末出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观察到疮疖中有疥虫,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 200年。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断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疬疡机要》等著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薛己、汪机的著作中贯穿了金元医家李东垣、张子和、刘河间等对外科病的治疗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首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后世称“正宗派”。《外科正宗》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以陈氏40年临床实践所得经验,对当时的外科学术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总结。陈氏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善于应用刀针手术及腐蚀药;对脱疽的手术,主张先在患趾上方“拈线缠扎”,继用“利刀顺节取患指(趾)”;对手术截除息肉(鼻痔)法,挂线、结扎痔漏等,描述精详,启迪后世;并首先记载了糖尿病性脱疽“得于消渴病,发于足趾者,名曰脱疽”。凌云鹏认为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重视开刀腐蚀等外治方法,一改过去偏于消托补的内治、轻于刀针腐蚀的保守疗法,在明代民间可谓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外科手术家华佗以后第一个提倡外治解除外科疾病的外科学家。《外科正宗》的学术思想,在清代得到了外科学术界的重视与推崇。徐灵胎评注说:“见有学外科者,则今其先阅读此书,以为入门之地。”可见当时的盛行情况。由于这个学派是在传统的外科学术基础上发展而成,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领域,所以是中医外科学中核心的学派。
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识,所著《外科全生集》是根据他祖父王若谷秘传和自己临床经验写成的,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此学派的特点是以阴阳辨证法则,将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大类,并且创用阳和汤、阳和丸、小金丹、醒消丸、犀黄丸等方药,内容提纲挈领,方法简要。尤对外科阴证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如书中提到“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江苏无锡高锦庭《疡科心得集》,首先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中来,使外科学术得到长足的进步,成为新兴的一个外科学派。其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分别以风温、风热,气郁、火郁,湿热、湿火作为辨证论治的准则。“盖以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将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运用于火毒炽盛型疮疡、疽毒内陷等的治疗,倡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其阐述脑疽、发背的“三陷逆证”甚为精详,重视病症的鉴别诊断,对疡科诊断水平的提高及其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心得派”、“全生派”均是在“正宗派”基础上发展而成,弥补了“正宗派”的不足[3]。
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和著名论著。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以前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近50余年来,中医外科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中药结合,应用到治疗和实验研究中来。一些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研究,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还取得了许多学科技术上的成果,为中国医学,以致世界医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体现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中医药在控制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和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同组成、不同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渐软化与平复。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和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周围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和研制了大量中成药制剂,配合针灸中药麻醉等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和高位截肢率。国外文献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下降,约占1.2%~13.8%。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奚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8]。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和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97%,截肢率仅2.9%。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率为93.7%,显效率79.5%,截肢率5.2%。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又有科学实验依据,因此疗效稳定,有可重复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尤其是已形成死骨、骨腔积脓、瘢痕窦道者,属于外科极为棘手的治疗难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多采用积极的综合措施,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排除小型死骨,中西药液灌注、冲洗,药条填塞,以及病灶、病骨清除术,均以消灭骨死腔、解决骨与皮肤缺损等为目的,配合内服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补髓养血的中药,将治疗化脓性骨髓炎总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杨文水[11]应用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疗6 200例,总有效率达98.24%;陈兴之[12]治疗134例,有效率达97%;谢景龙[13]治疗351例,痊愈337例,总有效率为99%。今后在众多的临床有效经验基础之上,更应加强实验研究,以期找到稳定而有效的方药,使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药防治乳腺增生病在国内有大量的临床基础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患乳腺增生病的妇女其癌变的危险性要高于普通人群,积极防治乳腺增生病,对于预防、早期诊治乳腺癌有积极意义。中医中药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认为病因主要是肝郁气滞,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消滞为原则。20世纪60年代病因病机的研究增加了冲任失调的因素,治疗上增加了调摄冲任的法则,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一步认识到痰瘀凝滞亦是一部分病例的病因,此类病例多属反复发作、局部形成钙化灶或纤维化,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软坚化痰的法则。此外,涌现出许多中成药如天冬素片、消核片、乳核散结片、消癖丸、乳康片等。据报道中医中药的总有效率达90%~97%。可以相信,随着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将出现更多疗效显著、药效稳定的中成药制剂[14~18]。
浆细胞性乳腺炎由于临床症状酷似乳癌,常被错误地施以乳癌根治手术[19]。20世纪80年代陆德铭[20]继承发扬老中医经验,应用中医切开法,清除炎性病灶,切开瘘管,然后用提脓祛腐中药外敷治疗,获得疗效高、复发率低、变形小的良好疗效,此项研究提高了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认识,尤其是对与乳腺癌的鉴别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根治手术。20世纪90年代唐汉钧[21]采用切开、灌注等综合治疗后,不仅提高了疗效,保持了外形,还降低了复发率。
乳腺癌手术后的中医药调治很重要,中医药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中医药能调整机体因癌症造成的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减除因手术、放疗、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加强放、化疗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术后扩散和转移;还兼有抗癌、扶正的双相调节作用[22,23]。
中医治疗急腹症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得以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应用大黄牡丹汤、三黄汤、红藤煎、薏苡附子败酱散等代表方,结合针刺、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取得了肯定的疗效。1978年统计,治疗急性阑尾炎16 733例,非手术治疗治愈率为69.9%;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1 572例,非手术治愈率75.8%,中转手术率为67%;以清热利胆通腑中药治疗胆道感染1 408例,非手术治愈1 174例,占83.4%;以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明显疗效,对轻型胰腺炎的有效率达90%以上;以承气汤、陷胸汤等综合措施治疗急性肠梗阻16 944例,非手术治愈率为67.7%[24]。中西医结合,中药“碎、排、溶、防”等一系列非手术疗法防治胆石病的研究和胆石从肝论治观念的确立,大大促进了胆石病的防治工作[25]。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有机地施用于急腹症的各型各期中,作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前途是极为广阔的。
近50年来,中医治疗痔瘘疾病得到了较大发展,广泛采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瘘的难治之点,这已成为国内肛肠学家的共识,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26]。近年又开展了对复杂肛瘘外科治疗最佳术式的临床研究以及隧道式引流的研究,减少了瘢痕变形,保护了功能[27]。混合痔的外剥内扎术等是结扎痔瘘的改进手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防止了西医环切术后狭窄、黏膜外露等后遗症。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风靡国际,在1986年南斯拉夫第14届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创造博览会荣获金奖,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5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创造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誊奖??一级骑士勋章。此外,陈旧性肛裂、婴儿肛瘘的治疗亦均有较大的进展。
疔疮、有头疽、疮疡等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中药治疗在国内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全国各地拥有大量验方、单方,不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近年通过对小复方和外用药的深入研究,在治疗机制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中医中药除有直接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外,更有调动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通过促进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间接杀灭病原体,清除毒素,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促进机体恢复。随着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增多和副作用增加,扶正祛邪中药日益受到中西医学者的重视。疽毒内陷、疔疮走黄等外科感染,及至形成毒血症、脓血症、败血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病死率。通常认为在感染严重阶段过后,停用抗生素等西药,改用中药辨证治疗,可避免因抗生素长时间应用所致的毒性反应、二重感染、以及细菌产生耐药性等毒副反应,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慢性溃疡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因其迁延不愈,愈后又极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康复。以祖国医学祛腐生肌理论为指导,20世纪70和80年代天津疮疡研究所李竞教授[28]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90年代唐汉钧、李斌等对溃疡的研究拓展了病症,对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溃疡、动脉栓塞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放射烧灼性溃疡、化疗引起的溃疡、神经损伤性溃疡、蛇伤性溃疡等难治性溃疡的治疗取得成效[29]。在“祛腐”的基础上提出“祛瘀、补虚”法治疗,可以明显促进创面的生长愈合,缩小疤痕[30],这些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展研究基金的资助,获得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药灌注(介入)加药捻疗法是中医传统药捻疗法的继承与发展。由于西医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后出现感染及残留创口成窦道久不愈合,再次清创手术,常会带来更严重的后遗症,使用传统的药捻疗法,又不能直达病所,中药灌注(介入)加药捻疗法既继承了传统的药捻法达到祛腐化瘀、生肌引流的作用,又创新发展了药捻疗法,使一些原来药捻法不能治疗的术后窦瘘成为可治之症。近10年来,龙华医院中医外科采用此法治疗心脏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形成的窦道5例;头颅部、胸腹部手术后形成的窦道23例;脐部瘘、骨髓炎窦道、耳前部瘘等2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1~33]。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总结了我国古代早期中医外科医方、医术、医理的成就;著名医家陈实功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医外科的成就,著成划时代巨作《外科正宗》;而清代王洪绪、高锦庭等医家又将医学成就向前推进,著成《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等。这些为后世继承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21世纪的发展与创新,一定要重视历代文献的继承与发掘整理工作,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创新。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只有秉承传统,弘扬中华中医学术精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本文承蒙陈豪、刘晓鸫做文案整理工作,在此谨表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9961049.
2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5. 18.
3 唐汉钧.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外科卷[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6. 56.
4 唐汉钧.中医治疗中轻度烧伤132例[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1, 4(7): 414.
5 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组.烧伤感染毒血症的本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5, 1(4): 282.
6 罗成群, 马恩庆. 补脾健胃药在大面积烧伤营养治疗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1): 3031.
7 徐荣祥.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的临床应用[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4): 204206.
8 顾亚夫.周围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 7(11): 647651.
9 顾亚夫.“通塞脉Ⅰ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0例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J]. 科研资料选编, 1980, (1): 16.
10 裴玉昆.通脉片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观察[J]. 中医杂志, 1987, 28(1): 3639.
11 杨文水.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疗骨髓炎6200例临床观察[J]. 新中医, 1979, 11 (6): 31.
12 陈兴之.中医中药治疗急慢性骨髓炎134例疗效分析[C].上海市中医学会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1979. 151162.
13 谢景龙.中医治疗硬化骨髓炎并窦道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医学, 1993, 21(5): 4648.
14 张士云, 贾喜花, 孙彩霞, 等. 唐汉钧教授治疗病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 2000, 27(1): 910.
15 刘 胜, 陆德铭, 唐汉钧.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00, 27(10): 444445.
16 韩会学, 李 斌, 唐汉钧. 唐汉钧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J]. 湖北中医杂志, 1998, 20(5): 12.
17 唐汉钧, 杨 彬, 李新民, 等. 乳增宁片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 31(7): 31.
18 陆德铭, 唐汉钧. 乳宁冲剂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 1995, 10(4): 1819.
19 贾喜花, 唐汉钧. 浆细胞性乳腺炎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2, 8(2): 134136.
20 陆德铭.顾伯华治疗浆细胞乳腺炎瘘管期的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 20(9): 911.
21唐汉钧. 切开拖线祛腐生肌法治疗浆细胞乳腺炎148例[J].中医杂志, 2000, 41(2): 99100.
22 唐汉钧.乳腺癌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 2003, 21(2): 168172.
23 翁永强, 唐汉钧, 程爱群, 等. 扶正祛邪法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17(3): 2831.
24 天津南开医院遵义医学院.新急腹症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296310.
25 朱培庭, 张静. 胆宁片治疗气郁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临床研究: 附608例疗效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0, 24(5): 18.
26 郭修田.痔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4, 24(9): 3436.
27 何春梅, 曹永清, 陆金根. 隧道式拖线加内口切挂术治疗后位马蹄型肛瘘46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 38(6): 3233.
28 李 竞. 中西医结合疡科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5, 1(1): 5355.
29 顾宏平, 唐汉钧. 论唐汉钧教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经验[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17): 22302232.
30 张士云, 唐汉钧, 郑 勇. 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减少大鼠创面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J]. 中医外治杂志, 2001, 10(4): 67.
31 蒉 纲, 唐汉钧. 唐汉钧教授治疗复杂性窦瘘的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 38(1):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