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3: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体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立体教学论文

篇1

高三历史教学既要抓实课堂教学环节,也要充分兼顾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在时间上运用各种间隙时间复习巩固历史学习内容,在方式上相互帮助,借助于互助学习活动增强历史学习薄弱环节的突破以及拾遗补缺效果,还可以在学习技巧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二、高三历史立体化教学实施要点

1.构建立体化目标体系,满足学生发展差异

进入高三阶段之后,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的差异性已经较为显著,历史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开展教学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学要求统领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一定要以更为切合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实际的目标组织开展教学,以保护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更好地备战高考。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处置,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以及理解方面,全体学生统一要求,但是在进一步发掘规律以及横向、纵向比较方面,则体现对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对优秀生提高难度,对学困生降低学习要求,保证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这也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引领下,笔者从教学的不同环节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兼顾,适应学生学习差异以及提高教学针对性成效。

2.打造立体化内容梯度,扎实推进教学深入

笔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坚持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宏观上把握概念,从微观方面引导掌握历史事件与规律,实现前后连贯、逐层深入,从知识点的掌握、前后的联系到规律的发掘,以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优化促进教学深入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属于基础教学,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每一个章节与知识点,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立体理念去掌握知识、加深理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进行为立体化内容检查,将常规的联系转变为多层次与角度的练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形象记忆,同时也符合历史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实现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层面属于分门别类教学,对立体概念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概括、分类。在对知识点进行提炼与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整体方向灵活开展,如可以将中国古代史细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民族关系以及著名战役、农民战争等类别,每一个类别之中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可以将“经济发展”细化为发展背景、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状况、对外贸易等不同的线索,每一条线索都连串一系列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构建了框架式的教学体系,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复习都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目标。第三层面属于内化与发掘范畴,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以及开展横向、纵向对比活动,为迎接高考进行实战演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度改革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纵向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等等。在这一层面进行的教学活动属于对原有知识点、理解内容上的融合与运用,对于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

3.整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掌握效果

篇2

1)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实事求是原则是层次教学的哲学前提。按照教学客体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式,这和因材施教原则暗合,只不过分层更进一步发挥了其内涵。根本在于它摒弃一窝端、一刀切敷衍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操作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是巨大的进步。因而将层次教学理念引入高校篮球教学是可行的。2)转变思维原则引分层理论的教师要大力转变教学理念,且应具备坚实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在熟悉掌握篮球运动规律基础上,根据执教班的整体情况,变腐朽为神奇,制定科学合理的的层次教学课件。对班级学生进行摸底后,分出不同的学生群,从而制定渐进性的教学目标,选取好操作性强的授课方法,充分调动各种体育软硬设施及器械器材,做到物为我用,并与教学目标高度结合,实现教师角色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3)因材施教原则层次教学在分组前要对不同个性、能力、爱好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纳不同的训练形式可以树立学生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热情。层次教学能起到效果的关键是符合个性化差别的学生群。学生或外向或内向均能融入层次教学中,并找到自己的“组织”〔3〕。层次教学可进一步深入,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但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为落脚点。

2引阶梯理论入高校篮球课的教学策略

1)巧妙地教学引导学无定法,教无定格,教学方法贵在适时而发,随机应变,不管采用哪种教学理论,教师无论何时都应顺应学科的教学规律,掌握学生的思维特征。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分析当前高校篮球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校的不同年级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对高校篮球教学模式不满意,56%的学生表示一般,7%的学生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当前教师在篮球教学中,仅仅示范姿势,规范的肢体动也是“语言”信息的一种形式。然而,这项技术通过语言讲解和肢体示范都需要一定过程,对不同的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时间有很大不同,通过分层,可以“以生传生”,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篮球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根据难易度等不同而采用灵活变化的策略。对于一些低难度技能如运球姿势、运球动作、原地投篮等,教师可提前示范一遍,让学生主动领会,学生一般稍作模仿便能掌握;而一些难度高的技能则教师巧妙点拨。如假投篮、变向过人、运球过人等便需学生不断领悟,教师巧妙讲解。一些高难度的篮球技能往往难以一次习得,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篮球技能的熟悉,在传授控球技巧时,应着重让其明白它的要领在于掌握控制手臂的力道,进而控制篮球的运动方向、高度、弧度等,而且还更应让学生充分学会平衡身体关节和肌肉,从而达到最好的控球效果〔4〕。2)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据调查,当前62%学生对篮球技能掌握情况有待提升,其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她们对篮球技术“一问三不知”,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过于“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编选一整套有梯度,呈阶梯性的训练方法或者知识,使得技能或者知识层次化、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尽量简化复杂的步骤,重视方法的实际效度,可采用梯度性的教学,循序渐进地设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揪着学生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而难以发挥自身潜力的情况。如在指导学生“投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掌握水平,划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掌握“投篮”技术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学会更多的技巧,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掌握和熟练运用“投篮”技术即可。3)游戏比赛法创造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和蔼、诚挚的教学情怀,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篮球教学中,游戏比赛法是可借鉴的教法。在及时了解不同层学生的综合技能后,教师可用游戏比赛法将篮球的各种技能要领按照一定规则编排,并让学生在活泼快乐的环境下逐渐地掌握并习得高难度动作。比赛后,体育老师要适时记录情况,做反馈总结,如后仰跳投是不易掌握的动作,教师可在游戏比赛后启发学生明白协调身体肌肉关节及用力程度。又如教师在讲解上篮进球要领时,可把班级划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并在两组中挑出优秀代表,进行三步上篮游戏比赛,以使用时间最少而命率高的为胜。教师也可采用“体验式”的方式组织学生做游戏训练〔5〕。篮球是一项高度重视团队协作的运动,呼唤集体精神。篮球对团队的合作意识要求高,正规的比赛形式抑或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群或学生个体传授篮球知识都符合特定的人际关系学因素,更符合不同种课堂互动形式。篮球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个人情绪问题容易影响集体的发挥。阶梯教学认为应让每一个学生在篮球锻炼中都能实现自我满足感与自豪感。通过集体合作相互配合,使球员形成同仇敌忾的情绪,无疑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集体精神。4)因组施教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常居于课堂的中心,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却遗忘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无暇顾及或者弱化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心态,也就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阶梯教学采用同质分组,这意味着不同阶梯的小组组员篮球技能是有所差别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呈阶梯性的。教师可依照不同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一些篮球技能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激励方法为主,通过适当的激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可从最简单的篮球入门技能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技能。对于技能较高的阶梯组,他们已经学会基本要领,但运用还不够流畅规范,教师可着重点训练他们动作的精准度。此外教师在教授高难度的技能如策应练习时,教师可将技能分布派发给不同的阶梯组,比如将掩护者的位置、掩护者的技术要领、接应球的位置、空切的位置和时间分给不同阶梯组,让阶梯组的组员分阶段学习不同的技能部分。

3阶梯理论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分析

篇3

一、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适用性和合理性都较差,教学效果常会事倍功半。而现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新理念指导化学教学设计,尽管使用化学旧教材,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现在使用旧教材的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首先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持能,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再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学习的情景设计,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复习设计、实验活动设计、作业设计等。现有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处于引导的地位。现就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设计老师与学生互动这一环节:

老师活动:出示问题,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1)、复习提问酸有哪些五条通性?(2)、出示本节实验的用药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NaOH的化学性质。(3)、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实验:A、氢氧化钠与指示剂的反应。B、氢氧化钠溶与CO2的反应(学生可以用嘴吹),C、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中和反应)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反应。

学生活动: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设NaOH的化学性质。2、积极完成各个实验,有问题请老师指导。并记录现象。思考讨论得出结论:NaOH共有四条化学反应性质。本环节设计主要以实验来提问、探讨、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学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二、课堂教学的学生为主,切实变“讲堂”为“学堂”。

过去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老师把知识传授给一个个的容器,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只是应付考试,分数还可以,而实际能力欠佳。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皆不敢提及。教学陷入了误区,忽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要达到教学的宗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教学才能圆满完成。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再根据课型的不同,找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最佳切入点。

(1)、如教学化学肥料这一节内容,作为本校所有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弟。对化学肥料这节内容并不陌生,因此采用的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的解决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

(2)、在复习课中仍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摒弃以往,教师讲解知识、结构、进而分析例题,学生练习的课堂复习模式。如《溶液》一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中,先让学生回忆知识点,可以自己查阅教材,笔记,也可以闭目搜寻,也可以两人讨论。也可以多人合作。将本章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整理出知识网络。再由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答情况掌握到差异方面,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可以设出以下问题:

你能举出一种溶液吗,说出其中的溶质,溶剂。

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你有几种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

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它表示什么意义?

固体KNO3的溶解度曲线有哪些用途?

结晶有几种方法?

20℃时,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6.4%,其含义如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并引导学拓展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如: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Nacl质量分数是多少?让学生分析:辩论学生自己得出,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这样学习效果很好。

篇4

80年代以来,中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控制论”为指导,研究作文教学定向、定质、定量、定序等内容;2.以“系统论”为指导,探讨作文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结构的功能在系统整体中的最佳组合,探讨作文教学的序列;3.以“信息论”为指导,探求信息输入、检索、传递、输出、反馈等环节的最佳状态;4.寻求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最佳结合方法,或读写结合,或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5.强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6.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指导观察、分析、积累;7.改进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以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分类只是为了论述方便,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交叉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这些探索研究的深度、广度尽管不尽相同,但却各具特色,无疑都是有益的尝试。

但是,与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并没有因此扭转效率低的被动局面。如果把阅读与写作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尽管阅读这条腿还远非人们期望的那样健壮,而作文这条腿较之“阅读”明显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认真研究。

任何一种教育研究都应该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学原理来阐述和规定某一种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则研究,即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确定此一处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指导性原则,检测标准等;三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用以规范实施上述要求、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反观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层面,理论研究的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有的论文仅是某一时期迎合某一热点话题的即兴之作。因而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必然影响教育原则研究的理论层面。公正地说,这十几年来,作文教育原则的研究是有成绩的,如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文检测标准的改进等都表明作文教学研究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成绩仍不尽人意,例如,比较符合汉语语言特点的统编作文教材至今没有问世;试图通过对内容、语言、结构三种独立成分的“分项累计”或“分项综合”而试行的作文质量检测标准,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经过试点并逐步推广,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至今仍属于“民间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显得过分谨慎,因而推广不力,难以大面积丰收。最活跃的当推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研究。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大胆改革。有的提倡学生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结构上的涣散,成果推广上的不力,经验总结上的不深,是导致作文教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中的某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实践中的某种失衡或失误,作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四重四轻”就是这种失衡或失误的表现。

一、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他还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这里的质料(思想认识),原料(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思考能力等等,我们不是没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比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传授知识、技巧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二、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我说的作文指导,并不等同于所谓“作文教学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因为作文教学的内容远非这三道程序所能涵盖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三道程序”说使“诗外”的东西如观察、积累、情感、兴趣等等统统不见了。那么说成“作文课”的三道程序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无论是命题、批改、批评都是在指导。虽然不同阶段的指导各有其侧重和特点,但谁也否认不了批改、讲评都是指导这个事实。朱绍禹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试探》中把它称作“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这样说比较准确、科学。这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为了科学地界定作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重灌输、轻反馈。“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论写作教学》),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特权。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一定要避免评价,避免灌输”。教师应该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学生去做”(美·约翰·梅尔《对学生作文尽量少作评价》)。这就需要变重灌输为重反馈,变单项反馈为多向反馈,努力扩大读者源,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方面工作,其实同行们多有尝试,效果也非常好。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或誊写一两篇作文挂在黑板上集中讨论修改;或张贴优秀习作供学生揣摩、借鉴;或让学生办“手抄报”展览评比;或编印《作文选》让作品“发表”等等。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馈出来的点滴进步,对其“进步”应及时予以鼓励诱导,爱护其积极性,而不应求全责备。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明确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对“差生”更应如此。

四、重课内,轻课外。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状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教师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他们不管学生有没有东西,只管大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等。这有什么作用呢?与其这样,不如先设法使其“库存”充实起来。培养一个“巧妇”谈何容易,何况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胜义精言,世间本没有许多”(叶圣陶《论作文教学》)。即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学生呢?

课堂教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去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上学期我校组织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宁夏作协会员)分别搞了“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讲座,学生很感兴趣,把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去迟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学生的这种热情,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篇5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然而许多教师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以,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是我们亟需研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主要有:

一、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将课文重点用文字、画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六册《舟夜书所见》一课时,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制作多媒体课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闪动、荡漾开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最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悟情感受,心灵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知识的深度、学生

的经验以及认识的模糊造成的。教学难点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时,在突破教学难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小小的船》这一课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它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到蓝天、明星、弯月的美感,体会登上月亮的无穷乐趣。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理解字词上,制作了一连串词语的解释与运用,通过对词的感受来体会课文的美,感受蓝天、星星、月亮的美。试教时课件展示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词义简直太难了,当时的教学效果让人不知所措。经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的再研讨,我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对画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儿般慢慢移动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这样一个动态的画面,配以音乐烘托气氛,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星星一闪一闪,向我们调皮地眨着眼睛;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们坐上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学生产生了情感冲动,思维敏锐新颖,迸发了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点水的写法与运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运用多媒

体手段教学的精彩片断,把一堂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1、游戏:说出带有“水”字的成语2、欣赏激情悟趣:来段“请你欣赏”,谈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点击出现:古筝配乐各种动态流水图);(听、看同步)了解“三点水”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听:配乐讲述)(看:三点水的演变过程),动情讲述:……不管它如何演变总与水的形态息息相关。3、点击课题,出示方法与要求。4、点击出现“氵”,(配乐)想象:点点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点点提排列成什么形状?怎样摆才美?(师生同摆,生人人摆学具,师课件演示)6、练习写字,指导规律。(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还设置问题、引起思辨,提供事实,提供示范,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等等。

篇6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不论是编排思路,还是编排体系,都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关于应用题的编排更具优势。它按照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对应用题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应用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四步计算的应用题(只限于容易的)作为选学内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一、二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不超过三步(只限于比较容易的)。这样调整,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们普遍反映,这样调整减轻了教师备课量,明晰了教学的思路,教得轻松;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反应灵活,解题思路宽,分析和解题能力强,学得愉快。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对大纲要求还不够明确,对新教材还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教学时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算理教学,忽视思维训练,解题与思维训练脱节等现象严重。有些新教师,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照搬现成的教案教学,使应用题教学流于形式。有个别教师甚至出现失误。可见,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应用题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改进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仅就改进应用题教学方法谈几点体会。

转变教学观念是改进教学方法的前提现在实施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这就明确地指出了应用题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素质提高。过去我们常常注重研究教师如何教,从主观愿望出发考虑问题,把“学”看成为“教”服务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多为“注入式”,不利于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而必须转变。改革教学方法,必须从改变“教”和“学”的关系入手,那就是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为此,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发挥主体作用。深入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义务教育教材在应用题的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采用了“系列”编排方式,“准备题、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等一系列内容的安排,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经过这种系列训练,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做到如下四点。

一是切实抓好准备题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是重视例题教学,抓住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三是加强变式练习,通过混合、对比练习,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在同中辨异,异中求同;

四是补充一些思考性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智力爬坡,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其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第六册107页例3时,一位教师设计这样的准备练习:

1.学校买来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平均每个书架多少元?

2.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

此例题知识点在求“每个书架多少元”。通过上述练习的准备,具体教学例题求5个书架多少元时,(借助线段图分析)学生很快会想到要先算什么。由于清楚了题目的数量关系,很容易求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改变例3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把例题扩展为例4,随之改变线段图,解题方法相应改变。这使学生思维能力在上述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使例题的覆盖面更大,使学生视野更开阔。这就充分发挥了例题的作用。

深入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义务教育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既注重知识的合理安排,又注重思维因素的发展。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挖掘促进思维发展的因素。

1.图示法。运用图示法教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图示法不仅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途径,而且通过画图的训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生画线段图。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例如指导学生做如下题目:

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义务教育教材第5册87页例3)

这是一道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学生直接找出数量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借助线段图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白兔的只数题里没有直接给出,必须通过白兔和黑兔同样多的10只加上白兔比黑兔多的6只,才能求出白兔的只数,也才能求出黑兔和白兔的总数。

2.分解法。分解法就是将一道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拆成几道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通过知识的迁移,分散教学难点,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和掌握新的解题思路。

如前面所提到的例题,按照分解法可以分解成这样两道简单应用题:

(1)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养白兔多少只?

(2)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免,16只白兔,一共养多少只兔?当学生分别解答出来以后,再解综合问题,可以水到渠成。

3.直观演示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学时如能通过实物、模具、图象等直观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这一应用题时,一位教师先用投影仪演示8只小鸟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观察教师抽拉投影片飞走了3只。

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和已建立的表象,联系减法意义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减法算式,均是很容易的事。

4.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是正逆两种思维方式,是解答应用题经常采用的方法。利用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可以先采用正向思维方式:“由因导果”,一步步向所求问题推进,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然后反过来思考,即逆向思维:“执果索因”。

例如:一个服装厂要做60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5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正向思考:由已经计划做600套和已经做了375套,可以求出什么?

篇7

体育活动中,不能忽视的基础就是学生的运动生理,这是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而同时也不能忽视运动心理,这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想要高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就需要对二者做出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给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全面、准确的定义.

1.1运动生理的定义及作用认识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运动生理.具体而言,运动生理指的就是人的身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训练,其身体结构和身体机能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结合这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独有规律和特征.同时运动生理更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制定体育活动方案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对学生运动生理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才能将运动理论与运动活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认识到运动生理的独特作用和意义,才能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如果不能认识到运动生理的作用和意义,那整个体育活动则必然不能发挥应用作用.

1.2运动心理的定义及作用认识运动心理是体育活动中的第二个因素,也是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运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参加活动被动消极,同时在面对竞赛类体育活动时,经常表现胆怯,而在团体活动中,往往会呈现两种分化,一种是完全为了个人表现,而不关注团队整体.另一种则是害怕承担,不愿为集体风险等多种运动心理问题.而这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导致无法达到体育运动的本质目的,更无法体现体育活动本身陶冶情操、放松学生心态这一基本要求.同时也影响到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而只有将学生的运动心理与体育运动实际本身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有效创新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进步.同时实现运动心理本身的价值.从运动心理角度认识和研究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本身就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大创新.运动心理对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更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学生具备积极运动心理时,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这就对学生成长和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素质.而同样,当学生不具备积极的运动心理时,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更多的就是抵触心理和不合作表现,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不利于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还需要我们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正能量的体育运动氛围.运动心理是重点研究在人对体育运动的观点、看法以及积极程度的科学,同时也会通过体育活动前后的心态变化所得出具体规律的科学.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要考虑的运动心理指的就是从体育运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角度入手,通过有效研究人的情感、心态等心理现象,进而形成的有效情感归纳.而这一系列要素也是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心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运动活动的开展,诸如积极参与、主动追寻的运动心理就能够帮助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也会全身心参与体育活动中去,因此,只有有效总结运动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运动心理的特点和类型也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要求.

2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对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这二者共同确保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视培养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是必然要求.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不断影响体育活动本身的质量.无论是运动生理,还是运动心理,两者任一方面存在问题,都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1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涉及到体育活动的活动量和能量消耗.而这就会对运动生理产生影响.但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面对学生,很多教师并不能区别对待,往往推行一体化教学机制,一部分身体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无法承受体育活动的活动量,同时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对学生的运动心理产生影响.这实际上是一部分体育教师为了减少自身工作量的不负责任表现.其次,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课程安排不合理,有的班级在体育活动安排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调整至最佳状态,就要面临新的体育活动训练,这实际上就是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的周期性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另外,体育教学活动,要注意对学生饮食问题进行关注,比如很多体育教学课程会选择在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开始,而此时学生所食物品尚未完全消化,这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体育活动的强度应该有效控制,一些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学生自身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自控力,往往过渡消耗体力,也不利身体健康.

2.2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运动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只有健康的运动心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活动,而事实上,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障碍,即恐惧障碍、动机目的障碍、心理疲劳障碍、心态障碍灯.这些心理障碍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具体表现为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现象.比如很多学生以各种借口请假,从而躲避体育活动开展.或者以消极被动、不配合的心态来参加体育活动,活动的形式和开展结果都较差.而学生的恐惧障碍,也就使的一部分学生较为自卑,不敢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整个活动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

2.3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应该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关系.而事实上,很多体育教师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运动生理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时,其运动心理就会产生消极被动的行为.比如学生普遍较为疲劳时,很多学生从心理角度就会抵触活动开展.而当学生运动心理缺乏时,也不会以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调动自身运动生理基础.当前二者关系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分重视运动生理,而轻视了运动心理的作用,同时割裂了二者的必然联系,并没有认识到两者互促互进的直接影响关系.

3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和运动心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

3.1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有突出的解决,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同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具体解决思路主要有:首先,要坚持四大原则.体育教学活动中,在运动生理方面必须坚持原则,具体指个体化培养原则、体力恢复原则、锻炼活动周期性开展原则、严格控制活动量原则.这四个基本原则,是解决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本要求.个体化培养原则是指差异化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状况分类、有区别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具体见表1(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表).176而体力恢复原则指的是学生在参与一定量体育活动之后,体力必然有大量消耗,要结合实际情况,等学生体力基本恢复后,在开展新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不顾学生身体状况、盲目开展.而锻炼活动的周期性开展原则指的是活动安排要合理,要结合活动本身的状况,有计划、有节奏的开展体育活动.其次,要普及体育生理保护知识,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活动计划和安排.要培养学生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关注运动生理保护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定期体质检查活动,对学生身体生理素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要通过体育活动开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后,体育运动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大量的体力消耗和能量消耗,因此,这就需要通过健康合理的饮食进行补充,同时也避免运动后的暴饮暴食问题,在食物选择上,尽量选择易消化和比较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再者要定量.不暴饮暴食.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量.要合理安排符合强度.表2为用于肌适能训练的抗阻符合强度表.

3.2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教师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活动热情参与度,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活跃状况,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胆怯、自卑问题,要做好鼓励,而针对技能要求较高,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活动,要积极做好补充教学和示范教学,通过活动的简化和细化,帮助学生掌握.要选择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团结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的体育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互帮互助精神.通过一系列解决办法,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团结意识和全面人格,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发挥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3.3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之间的关系处理要将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紧密结合起来,要将二者培养与训练放在统一的位置.要认识到二者互为影响的特殊关系,不断优化调整二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还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正常发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学生不仅能够保持良好发育,还能够为运动心理提供坚强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4结束语

篇8

1大多数独立学院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独立院校是最近十几年才出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各方面还处在发展与完善当中,大多数独立院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体育教学软硬件配套建设中,投入不足,导致了大多数独立院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只能达到省教育厅的最低要求。在体育教师人才引进方面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在很多时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体育素质教育。

2在独立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上竞技内容偏多,具有趣味性

和实用性的内容偏少由于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的缺乏,大多数独立院校在一年级开设三大球和田径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二年级一般开设体育选项课,但因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和场地缺乏的原因,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和目前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开展不起来。例如体育舞蹈、羽毛球等项目。

3在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造成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手段落后的原因有:第一,场地器材和设备的缺乏不利于教学手段的实施。第二,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基本上是周学时20节左右,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在教学手段上,越简短越好,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由于对体育存在偏见,体育教师很少有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使得教学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提高各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

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根据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多开展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实用性的项目,例如瑜伽,形体课、健美操、散打、羽毛球、乒乓球和体育舞蹈等。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赛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采用游戏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大力加强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首先,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独立院校体育教师要有进取精神,通过自学、培训和继续学习深造,完善知识结构;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最后,各独立院校应“以人为本”,减少体育教师工作量,加大培养体育教师力度,提高体育教师工资待遇,解决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得体育教师全身心投入体育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结束语

篇9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很多负面的影响。为此,当前各个学校将安全工作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以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即使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也可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1风险定义

风险是指在一定情况下有关某一事件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描述,不确定性是指基于某一事件发生的结果的概率,它介于0和1之间。当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是0或1时,说明该事件确定发生或确定不发生,因而就没有风险。风险既可以是积极结果,即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是消极结果,即损失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对风险有效地控制和妥善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

2体育教学中的风险控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风险规避、损失控制以及风险转移。

2.1体育教学的风险控制

对体育教学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之后,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体育教学风险的特性及其潜在影响,并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规划并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以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体育教学风险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主要有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

2.1.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风险管理者主动采取措施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或者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的行动方案。风险规避是一项有意识不让个人或者单位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规避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减低为零。风险规避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中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较为消极的一种方式。

2.1.2损失控制

风险规避在风险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之一,损失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损失控制是指风险管理单位有意识地采取行动防止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损失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1)防止损失的发生。损失发生之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性。(2)减少损失的程度。风险事件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可以抑制损失。一般来说,减损计划和减少损失后果的计划和损后救助计划,这几种措施都可以减少和控制损失程度。在体育教学前,根据风险的识别并针对具体的活动列出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具体的措施,可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应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发生的紧急控制预案,以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2.1.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这里主要介绍保险转移。保险是保险人提供转移风险的工具给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保险也是一种分摊风险和意外的方法,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保险人就可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可以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的。一般来说,保险人承保的是纯粹风险,然而并非所有的纯粹风险都具有可保性,风险具有可保性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条件。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3.1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很容易因碰撞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通过及时地教育和随时地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警觉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3.2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对不同教学内容易发生不安全情况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针对性的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地准备活动,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管理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练习,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教学内容要求要合理,技术动作难易程度得当。教学中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地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3.3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可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3.4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据比较权威的统计,1991-1992年此类题约占30%,到1995年,已达到80%左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三,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落实《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大纲”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1)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问题情境的分类;(3)问题情境的设置;(4)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从A至C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导致C至D阶段人口急剧下降?该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从D至E阶段为何人口继续下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后期由于统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可见,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历史意义时又说,“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动乱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典型、普通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有时还可以通过当场试验或演示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更概括的知识。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