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21: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寄生虫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寄生虫学论文

篇1

多媒体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已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现代化教学软件,汇集了图像、文字、动画、音频等传播媒体,容量大,具有实效性强、生动形象等优势,对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在人体寄生虫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其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在人体寄生虫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主要为形态学知识,但涵盖致病特征、生活史、流行病学、诊断等知识,故内容较为杂碎,仅仅采用语言描述并辅以挂图、绘图等方法,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与记忆障碍,而多媒体教学将图形、文本、动画、视频等信息载体进行了汇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赋予了抽象知识变形象化特征,以便学生理解。譬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作为阿米巴科内阿米巴属的寄生虫之一,内容丰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制定,可应用色彩鲜明图像、精炼文字进行动态演绎,展示其致病机制、生活史、形态、病理变化等,完善教师教学手段,自虚转变为实,可补充直观材料,提升感性认识,促使其身临其境,从而掌握相关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1.2容量丰富,视野宽阔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人体寄生虫学学时逐渐减少,但教学内容未出现明显变化,导致课时与授课内容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目前教学需要不吻合。而多媒体教学充分借助计算机,信息储存量大,教师可将直观反映授课内容,操作便捷,能有效扩充教学信息量,提升课堂时间利用率,保证教学效率。此外,可避免粉尘污染,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改善了教学环境,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拓展了学习视野,提高了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互长目的。

1.3修改便捷,兴趣高昂

在人体寄生虫教学中,必须要树立立体思维,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经由电脑程序设计实现动静结合,紧密联系临床实践,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同时修改便捷,可有效提高层次清晰度,增强内容逻辑性与条理性,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基于此种状况下,可与学生学习需要一致,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另外,考虑到诸多高等医学院校实行扩招机制,由于学生数量与专业层次复杂,故教师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层次与专业授课需求为依据,在电脑上及时更新课件内容,积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

2结束语

篇2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寄生虫教学中使用多维式教学法更具备优势。人体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形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学生们总是会忽略该门课程的学习和重要程度,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最终导致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掌握不扎实,实际运用能力较差的后果。除此之外,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知识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方面,而过度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现实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特点,我们在寄生虫教学当中应用多维式教学方法,考虑寄生虫学科的作用和学科特点,从其医学重要性角度出发,努力加强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融合人体寄生虫课程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创性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坚持采用多维式教学方法,并在工作中不断深入挖掘利用其优势,以实现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二、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文字、背书的形式进行授课,相比之下,多维式教学法在教学方式上十分灵活多变,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类似引导法、病案法、PBL教学法以及互动式教学法等都属于多维式教学法学范畴内,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案例想联系,比如说在讲授肺吸虫的时候,可以引用笑星赵本山吃小龙虾患血吸虫病的案例进行教学。另外,还可以根据地域性寄生虫病的特点,挑选在该病流行地区生活过的学生现场介绍实际情况,说一说当地人都采取什么样的民间办法进行防治。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最大限度上促使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大家树立一种现实防预意识,让大家认识到这些寄生虫病其实我们并不遥远。

三、极大丰富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图书馆馆藏查找有关资料信息,在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在广度与深度上加深对这一学科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对寄生虫学产生兴趣。在学科实验课程上,鼓励学生们进行标学习,并为自己或者同学做相应检查,比如利用生理盐水方法检查肠道寄生虫,蠕形螨检查,以及利用免疫试剂在疾病高发区检查弓形虫和囊虫病这一类的寄生虫病。此外,组织带领学生开展社区实地调研活动,对像儿童这样寄生虫病感染率较高的群体询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肠道线虫检查,例如蛔虫、鞭虫以及蛲虫等。在住户家庭开展包括蠕形螨和粉尘螨在内的寄生虫检查。经过反复的课外实践性学习,学生在学科理论知识掌握、动手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让学生进入CT、B超、X线等与学科有关的影响科室和检验科室,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辅助诊断,从而形成并加深学生对寄生虫病危害的主管印象。当完成前面一系列课外实践性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发现进行探讨性学习。

四、评估手段种类多,评定结果合理

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上综合问题回答全面性和准确性。

2.对本专业领域研究情况的了解。

3.实践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整体综合素质方面实际表现情况。

4.小组讨论和病例分析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5.考试成绩。

6.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经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学习效果评定,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论文撰写能力,或者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多维式教学法明显要比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更大。

篇3

英文名称:Acta Parasitologica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0507

国内刊号:11-3158/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老师 引导 跨文化交际 避免 跨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9-02

一、总述

英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创始人泰勒(E.B.Tylor)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可见,不管是东、西方文化都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而这种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的思想、行为、语言、非语言等方面的交往称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及文化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学生由于对英汉民族文化习俗了解不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交际就会显得别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往往发生。

所谓“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语言学家艾奇(Edge)曾经说过:“人们通常并不介意外国人所犯的语法错误,但对于在社交场合所犯的错误(social mistakes)却无法谅解。”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中外跨文化冲突或是跨文化语用失误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二、大学英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基本习俗是避免跨文化冲突的基石

在跨文化交际中,每个国家、民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英国人性格相对保守并且讲究礼仪,澳大利亚人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英国人的性格但是更趋于开放。因此,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具体交往对象具体对待的原则。但前提是必须了解他国的基本习俗,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处出错的尴尬局面。

(一)东西方价值理念的不同。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 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因此西方人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 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 changing),所以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因此,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文化差异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理念,参照他国的理念与其进行不卑不亢的交往。

(二)西方各种不同的习俗都是源于其不同的价值观念。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它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问候习俗、介绍习俗、送礼习俗、拜访习俗、宴客习俗、隐私习俗及禁忌习俗等等。

1.社交习俗: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OK”的手势在美国是表示“成功”而在巴西是“”的替代语,向某人做这一手势是指某人作风不检点。

2.隐私习俗:如果你对一位英国朋友说: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is your salary?你就不要指望英国朋友有什么友好的回应,因为在他看来,对你这种毫无礼貌地打探个人隐私的人是不必理睬的。

3.宗教、饮食习俗:在接待外宾中,要根据被接待的民族特性、等来配菜。如来者是伊斯兰教徒你千万不要上猪肉,是印度教徒你一定不要上牛肉。很多英语国家的人们忌吃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忌吃狗肉、蛇肉等。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 yourself…)。

4.送礼习俗:送花忌送双数,忌送白色,因为他们被看作是厄运的征兆或死亡的象征。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

5.颜色习俗:红色在西方的反面含义是专横、暴躁和傲慢;在美国黄色有期待、怀念和思慕远方亲人归来的意思;蓝色的反面含义在一些国家是抑郁、悲哀、空虚阴冷的意思;绿色是穆斯林教徒最偏爱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生命、青春、活力和希望。

另外还有称谓习俗、数字习俗、动植物习俗等等。总之,掌握各个国家的民族习俗,对避免跨文化冲突起到了直接的基石作用。

三、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词句、短语及习语等在西方国家的不同用法以避免尴尬的境地

大学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对词句的介绍,一般就只讲其基本用法,有时讲了一词的多种用法,可是学生没有具体的语境练习,久而久之便抛于脑后了,然而这样的一词多意在跨文化交际的中却屡屡出现。笔者在公派去澳洲留学之前对澳洲文化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写给澳洲很多大学的自我介绍中用了一个词“naughty”来描述自己有时有点“顽皮的、童心未泯的”性格。结果到了澳洲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只是词典里“顽皮的、淘气的”,而是“性感的、不听话的、不守规矩的”。怪不得笔者给澳洲各大学发了那么多的申请信都石沉大海,估计人家还以为她生活作风不检点、道德品德有问题,在试图“勾引”他们呢!笔者曾在澳洲遇到了很多词同义不同的尴尬局面。大家都知道“pink”在英语中是“粉红色的”意思,但是却被澳洲用在公共厕所里,表示女性月经期所用的卫生巾及部分人注射用的针管等必须丢在指定的箱子里。笔者非常困惑,于是向其男性导师讨教,最后造成自己当面想钻地洞的难堪局面。笔者有一次想对导师说“It’s my honor.”(是我的荣幸)但由于口误说成了“I’m a honor.”(我是一个处女。)以至于导师大笑,笔者还痴痴的全然不知道导师在笑什么。

这样的尴尬例子在异国实在是举不胜举,笔者无法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向大家展示太多的由于跨文化交际导致的同词不同意的用法,只是想用这些例子提醒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片面地只学词的个别意思,而应该多查阅课外资料,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英语;同时,大学生也要充分利用英语原声电影、收听外语新闻、报刊杂志、英文歌曲、英文原著、赏析地道的英语广告、各种地道的英文标语等,并尽量参加有外籍教师主持的英语角等切实有效的途径来学习英语,尤其是涉及到的跨文化,以避免不同的尴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

四、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处理西方国家的禁忌,并学会用委婉语来缓冲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禁忌语(Taboos)发源于波利尼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写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语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场合。

很多动物在跨文化交际中都属于禁忌的范畴,如:bat(贱妇,丑女、),chicken(见面熟的年轻女人),hen(爱管闲事或嘴碎的中年妇女),cat(恶妇、包藏祸心的女人)等。英国人也不要自以为是地恭维某位中国人是gay dog(快乐的人)、lucky dog(幸运的人)或old dog(老手),因为中国人谁也不会高兴自己是一条“狗”(dog)。因此人们在说话的时候都会尽量避讳运用这些词。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发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说好听的话,古希腊人在祭祀时,都得讲吉利话,即使用委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常常有紧密联系、相互水融的。不能说禁忌的东西自然就有了委婉语来替代。例如:

人们忌用skinny(瘦骨嶙峋)而说slim 或slender(身材苗条)。说plain?鄄looking(长相一般)而不用ugly(丑陋、难看),忌说crippled(瘸子)、blind(瞎子)、deaf(聋子)、dumb(哑巴)等而统称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残疾人),在美国,没有了poor people(穷人)而只有low?鄄income group(低收入阶层),没有了prostitute()而出现了woman of the street, street walker, fancy woman, girl, girlie, call girl, joy girl, working girl, lady of pleasure等等避讳的称呼,由此可见,随着人类社会向更文明的社会的进步,各国人们观念的更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禁忌语、委婉语也在更新,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

五、大学英语老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针对大学生特有的特性,对其可以采取渐进式、启发式、交流式、示范式、比较法、融合法、注解法、实践法、专门讲解法、文化讲座法、利用图片展示法、布置学生查找法等进行正面引导。

(一) 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文化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并把其放在一定置;与此同时,教师自身要博览各种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资料,力求做到文化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眼神表情等形象,尽量做到“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尊重隐私,,信守约定,热情适度,谦虚适度,不卑不亢,爱护环境。

(三)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非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意示范和纠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规范的面部表情、视线接触、站姿坐姿、举手投足、服饰打扮等等。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从而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广大英语教师在面临繁重教学任务的严峻考验的同时,要挤出宝贵的时间来向学生们传授跨文化交际的“额外知识”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然而作为现代语言教育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现代语言学家把交际能力概括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条件下,对谁,说什么,怎样说”。 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文化问题。美国语言学家Saplr则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所为所想……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因此,大学英语老师要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中外跨文化冲突,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泛文化培训(culture?鄄generaltraining)和定文化培训(culture?鄄specific training)。

参考文献:

[1]浅谈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http:///language/2011/0322/w201103221653593934.ht

[2]王美瑜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http:///?i93910

篇5

论文摘要 总结了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措施,包括鱼塘清整与消毒、放养健壮苗种、种苗放养前药浴、食台或食场消毒、选购优质配合饵料、采用生物调控水质、配套增氧机械、掌握病害发病规律等内容,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1.3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2放养健壮苗种

选择的标准:体质健壮,无畸型苗,且规格均匀。体表、鳍条或附肢无炎症,无烂鳃、白肝等异常病症。苗种游动(或爬行)灵活,无病态。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显微镜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取样进行镜检,应无寄生虫或致病菌。对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来讲,应选购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

3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4食台或食场消毒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对水,泼洒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一般从4~9月每月2次;石灰轻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质,使水体常年呈偏碱性。这对养特种品甲壳类尤为重要。生石灰轻消方法:常规养鱼池一般每米水深为225kg/hm2,特种水产品(如鳜鱼、虾、蟹等)一般每米水深为75~105kg/hm2。

5选购优质配合饵料

要求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添加诱食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养殖品种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饲料的科学性,不要投喂单一饲料,避免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虾、蟹养殖中,除投喂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应保证充足的植物性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

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篇6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篇7

让人类远离寄生虫

数千年来,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一直是全球一项重大的卫生问题,对全球最贫穷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针对破坏性最大的几种寄生虫病所研发的疗法,使治疗这些疾病的手段得到了革新。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一种名为阿维菌素的新药。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从根本上降低了盘尾丝虫症(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象皮病)的发病率,同时在治疗一系列其他寄生虫病时也有效果。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则能显著减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个发现为人类对抗这些每年影响数亿人的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新手段。它们对提升人类健康、减少患者痛楚方面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寄生虫可导致毁灭性疾病

很多种寄生生物都会导致疾病,其中医学上极为重要的一类寄生生物就是寄生虫,据估计全世界有1/3的人受寄生虫影响,特别是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以及中南美洲的人。

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就是两种由寄生虫导致的疾病。正如其名,河盲症(盘尾丝虫病)会造成患者角膜感染,最终导致失明。而全世界感染淋巴丝虫病的人约有1亿,这种病会导致慢性肿胀,造成终生的红斑并致残,包括象皮病(淋巴水肿)以及阴囊鞘膜积液。

疟疾伴随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历史一样漫长。这是一种经蚊子传染的疾病,病原体是一种单细胞寄生生物。这种生物会入侵红细胞,导致发烧,在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脑损伤和死亡。全世界最易感染的人口中,有超过34亿人面临疟疾感染风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

从细菌、植物到新型抗寄生虫疗法

能持久治疗寄生虫病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的进展有限,而2015年诺奖得主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是分离天然产物的专家,他专注于研究链霉菌。链霉菌是一类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能够产生包括链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物质(链霉素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奖)。利用自己在大规模培养、鉴定这些细菌方面的非凡能力,大村从土壤样品中分离了链霉菌的新菌株,并成功在实验室进行了纯培养。他从数千种不同的纯培养中筛选了50株最有前途的菌株,并后续分析它们在对抗有害微生物方面的能力。

在美国工作的寄生虫生物学家威廉・坎贝尔拿到了大村智的链霉菌菌株并探索了它们的能力。他发现其中一个菌株产生的一种成分能有效对抗家养和畜牧动物的寄生虫。这种生物活性物质被纯化出来,并被命名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随后被进一步化学修饰成为一种叫“伊维菌素”的物质,变得更加有效。后来,人们在被寄生虫感染的人类身上试验伊维菌素,发现它能有效地杀死寄生虫蚴。大村智和坎贝尔的贡献使一类能有效对抗寄生虫病的新药得以被发现。

在过去,疟疾一般依靠氯喹或奎宁来治疗,但这些治疗的有效率逐渐下降。到了19世纪60年代后期,彻底消灭疟疾的努力宣告失败,这种疾病又开始重新抬头。在那时,来自中国的屠呦呦将视线转向传统草药,希望从中找到研发疟疾新药的机会。通过在感染动物身上进行的大规模的筛选,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成为了一个有趣的候选。然而,实验结果并不稳定。因此屠呦呦翻检了古代文献,并从中找到线索,成功地提取到了黄花蒿中的活性物质。屠呦呦第一次展示了这种后来被称为青蒿素的物质具有很高的抗疟原虫活性,无论是在受感染的动物还是人体内都是如此。青蒿素代表着一类新的抗疟疾物质,它们可以在疟原虫发育的早期阶段快速地杀死它们,而这也解释了它们对重症疟疾空前的疗效。

阿维菌素、青蒿素与全球健康

阿维菌素与青蒿素的研发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现在,由阿维菌素衍生的伊维菌素在全世界被寄生虫困扰的各个地区广为使用。伊维菌素对一系列寄生虫都非常有效,副作用较少,而且在全球各地都可获得。治疗是如此成功,以至于这些疾病已经到了被消灭的边缘。而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壮举。每年大约会有2亿人感染疟疾,而青蒿素也在世界上所有疟疾流行地区得到使用。单是在非洲,就意味着每年有10万以上生命得到拯救。

2015年诺贝尔奖物理学颁发给了|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奖励他们分别身为各自团队中的核心研究者,和同事一起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在粒子物理领域开辟了新的疆土。

狩猎的号角吹响在地球深处的巨大设施中,成千上万的人造眼睛全神凝视,等待着揭示中微子秘密的时机。1998年,|田隆章的团队证明,中微子似乎会发生转化,它们在飞向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的路上变换了身份。被超级神冈探测器捕获的中微子是在宇宙射线和地球大气层的相互作用中诞生的。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们则在研究从太阳过来的中微子。2001年,阿瑟・麦克唐纳所带领的研究小组也证明了中微子会切换身份。

这两项实验一同发现了一个被称为“中微子振荡”的新现象。它带来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长期被认为没有质量的中微子,其实必须是存在且有质量的。这个结论无论是在粒子物理领域,还是我们对宇宙本身的理解,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中微子的存在

我们生活在中微子的世界中,每一秒都有数万亿的中微子从你身体中穿过。你既看不到它们,也感觉不到它们。中微子以近乎光速的速度在空间中穿行,却很少和周围的物质发生作用。

一些中微子在宇宙大爆炸时就已诞生了,而在此后,太空和地球上的很多活动―― 超新星爆发、大质量恒星死亡、核电站内的核反应以及自然发生的放射性衰变――还会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另一些中微子。甚至在我们的身体里,因为钾的同位素的衰变,平均每秒钟就有5000个中微子释放出来。抵达地球的中微子,绝大多数来自于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它是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粒子,仅次于光子。

然而很长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确定中微子是否存在。相反,当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提出这种粒子的存在时,其目的主要是为解释β-衰变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而做出的绝望尝试。他猜想,一部分丢失的能量是被电中性的、弱相互作用的、质量很小的粒子带走了。泡利自己都不怎么相信真的存在这种粒子。他自己曾这么说过:“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我假设了一种不能被探测到的粒子。”

不久之后,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克・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提出了一个精妙的理论。这个理论中就包含了泡利假设的那种质量很小的中性粒子,它被称作中微子。没有人预想到,这种微小的粒子同时革新了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

直到25年后,人们才真的发现了中微子。机遇降临于20世纪50年代,新建成的核电站中涌出了大量的中微子。1956年6月,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茵斯(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克莱德・科温给泡利寄了一封电报――他们的探测器检测到了中微子的痕迹。这一发现表明,幽灵般的中微子是真实存在的粒子。

中微子谜团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解决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众人的中微子谜团。从1960年起,科学家们理论计算出了太阳核反应中诞生的中微子数量(正是这个反应让太阳发光)。但地球上的测量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微子不见了。中微子究竟哪儿去了?

关于中微子转变类型的假说,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假说――直到更庞大、更复杂的设备登场。为了去除宇宙辐射和周围环境中自发的放射性衰变造成的噪音影响,人们在地下建造了巨大的探测器,夜以继日地搜索着中微子。然而,要从万亿假信号中分离出少数真实的中微子信号是一项艰难的技艺,就连矿坑中的空气和探测器本身的材料都会有天然的痕量元素自发衰变,干扰测量。

超级神冈探测器位于东京西北部250千米处的一个锌矿之中,于1996年投入使用。而在安大略省一处镍矿中构筑的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则于1999年开始运行。它们会一同揭示中微子变色龙般的神秘本质。而这项发现2015年就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从一代生命到下一代生命,控制人类形态的遗传信息在我们身体内已经流淌了几十万年。DNA持续受到来自环境的攻击,但它们的结构完整程度却出人意料。来自的23条染色体和来自卵子的23条染色体结合,决定了你的基础。它们一同构成了你基因组的最初版本。在卵子相遇时,构成你所需的遗传物质就已经齐备了。如果从这最初的细胞中取出DNA分子,并把它们排成一线,大概会有2米长。当受精卵继续分裂时,DNA分子会进行复制,子细胞也会得到一整套完整的染色体。之后,细胞会再次分裂: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一周后,受精卵就分裂成了128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一套遗传物质。你的DNA的总长度此时已接近300米。在细胞进行了数十万亿次分裂后,你的DNA的长度已经可以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往返了250次。尽管你的遗传物质进行了很多次复制,但最新一次复制的产物仍几乎和最初受精卵中的版本一模一样。

这就是生物分子的伟大之处。因为从化学的角度来说,这本应该是不可能的,任何化学过程都很容易出现随机错误。另外,你的DNA每天还要受到有害辐射和活性分子的攻击。实际上,从化学角度来说,早在你发育成胎儿之前,你就应该变得乱成一锅粥了。

DNA之所以能年复一年地保持完整,归功于一系列分子修复机制的存在:众多蛋白质监控着基因们。它们持续地校对着基因组,并对任何已发生的损伤进行修复。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以及阿齐兹・桑贾尔因为描述并解释了细胞修复DNA的机制以及对遗传信息的保护措施,而被授予了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系统性的工作对理解细胞运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了解一系列遗传病的分子成因、癌症和衰老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知识。

生命在延续,所以DNA必须可修复

“DNA到底有多稳定?”托马斯・林达尔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那时,科学界相信作为生命基础的DNA分子必须极度坚实,没有别的可能。演化确实需要突变的存在,但每一代的突变都是有限的。如果遗传信息太过不稳定,多细胞生物就无法存在了。一些直截了当的实验验证了他的怀疑:DNA其实会发生缓慢但可观测的降解。据林达尔估计,基因组每天会发生数千起灾难性的潜在损伤,人类要在地球上延续,这些损伤显然不可能真的发生。他的结论是,肯定有分子机制负责对这些DNA缺陷进行修复。本着这个思路,托马斯・林达尔打开了通向崭新研究领域的大门。

和人的DNA一样,细菌DNA同样由核苷酸的四种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组成。托马斯・林达尔开始利用细菌DNA来寻找修复酶。DNA的化学弱点之一是,它的胞嘧啶(C)很容易丢失一个氨基,这可能导致遗传信息改变。在DNA的双螺旋中,C总是与G配对,但当氨基丢失后,受损的碱基往往与A配对。因此,如果允许这个缺陷继续存在,下一次DNA复制时就会发生一次突变。林达尔意识到,细胞对此必然有某种防范机制。他成功发现,有一种细菌酶能去除DNA里受损的胞嘧啶。

托马斯・林达尔完成了“碱基切除修复”的拼图

35年的成功工作就此展开,在此期间,托马斯・林达尔发现并研究了许多细胞用来修复DNA所用的工具蛋白。一点一滴,林达尔拼起了“碱基切除修复”是如何作用的分子图景。糖基化酶正是DNA修复过程中的第一步。碱基切除修复也发生在人类身上。在1996年,托马斯・林达尔还在体外设法重建了人类的修复过程。

对于托马斯・林达尔而言,关键的一点是意识到了DNA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哪怕是当分子位于细胞的保护性环境中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早已知道DNA会因环境因素如UV辐射而受到损伤。而多数细胞用于修复紫外线伤害的机制“核苷酸切除修复”,是被阿齐兹・桑贾尔阐明的。

阿齐兹・桑贾尔:研究细胞如何修复紫外线损伤

阿齐兹・桑贾尔的兴趣是被一个特别的现象所激发的:细菌暴露在致命的紫外线照射下之后,如果再用可见蓝光照射,它们突然就能死里逃生。桑贾尔对这近乎魔法的反应感到非常好奇。1976年,使用当时的粗糙工具,他成功地克隆出能修复被紫外线损伤的DNA的酶――光解酶――的基因,并成功让细菌批量生产这种酶。这成为了他的博士论文。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反响。他申请了三次博士后职位,却都遭到驳回,对于光解酶的研究也被搁置了。为了继续对DNA修复进行研究,阿齐兹・桑贾尔在耶鲁大学医学院(这是居于业内领先地位的机构)找了个实验室技术员的工作。在这里,他的工作最终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细菌有两套修复紫外线损伤的机制:一条系统是依赖光的作用的“光修复”,需要光解酶;另一个系统则可以在暗处发挥作用。阿齐兹・桑贾尔在耶鲁大学的新同事们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就开始研究暗修复系统,研究对象是三个对紫外线敏感的细菌突变系。这三个细菌系中分别有不同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分别被称为uvrA、uvrB与uvrC。

就像此前对光修复的研究一样,桑贾尔开始探索暗修复的分子机制。只花了几年的时间,他就鉴定、分离与描述了这三个基因编码的酶。在突破性的体外实验中,他证明了这些酶可以发现紫外线伤害的位点,然后在DNA链上切开两个切口,分别发生在紫外损害位点两侧。一段12-13个碱基对的片段,包括损伤位点,就被这样被切掉了。

阿齐兹・桑贾尔从分子水平的细节中获取对这一途径认知的能力改变了整个研究领域。接着,桑贾尔与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托马斯・林达尔,同时进行着人类中的核苷酸切除修复的研究。在人体中,紫外线损伤修复的机制远比细菌中的程序复杂。但是从化学上来说,所有有机体里的核苷酸切除修复都是类似的。

保罗・莫德里奇:解释“DNA错配修复”

DNA的错配修复是一个天然的过程。在DNA复制过程中,以未甲基化为标志来识别出错的DNA链,修复错配。保罗・莫德里奇的这个发现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系统性工作――克隆和测定错配修复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酶。到20世纪80年代末,他已经可以体外重建这套复杂的分子修复机理,并且深入了解它的细节。

在人类基因组复制时产生的所有错误中,只有千分之一逃过了错配修复的法眼。但是,在人类错配修复中,我们仍然不能确切地知道怎么判断哪条链是原本的链。DNA甲基化在我们的基因组中有与微生物中不同的功能。所以,一定是什么别的东西在掌管究竟应该修复哪条链――这个东西是什么还有待查明。

篇8

论文关键词:青贮饲料,管护,安全,饲喂

(131300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农科站)

青贮饲料营养丰富,乳酸和维生素含量高,饲喂青贮饲料可以提高其他饲料的消化率。实践证明,饲喂青贮饲料的牲畜,消化道疾病较少。饲料经发酵后,寄生虫及其虫卵被杀死,故还可减少体内寄生虫病的发生。

一、未开窖前常察看

青贮原料装封之后,并非万事大吉。一定要经常到窖边查看密封情况是否受损。如果发现覆盖的塑料薄膜被老鼠咬玻或被异物扎破,要立即给予补封;如果遇雨天,要将窖周的排水沟,清理疏通,以免雨水漫入窖内,使草质受损。

二、开窖之后观质量

青贮饲料经30~40天发酵,即可开窖取用。开窖后莫慌着饲喂,要先从气味、颜色、质地上给予综合断定、确定质量好坏再行使用:具体判断标准是:

1、看颜色:如果青贮前的秸秆为绿色,那么贮后颜色呈青绿或黄绿色,近于原色者为优良;呈黄喝或暗棕色者为中等:呈黑色或褐色、墨绿色者为最差。

2、闻气味:优质的青贮料具有轻微的酸香味或水果香味,味酸而不刺鼻,似刚切开的鲜面包的味道,给人以舒适之感;如果酸味刺鼻,香味极淡,则为中等;苦有令人作呕的、刺鼻的腐臭味或霉味,则表明饲料变质,青贮失败。有霉味是囚青贮过程中饲料踩压不实所致;有类似猪粪臭味的,说明蛋白质变性分解。

3、查质地:良好的青贮饲料在窖里压得很瓷实,但抓到手中又很松散,没有发粘的感觉,质地柔和而略显湿润,茎叶仍保持原状;反之,如果手握青贮料有发粘的感觉,严重时茎叶粘成一团好像一块污泥,或质地松散干燥、粗硬,则表明水分过多或过少,都是品质不佳的表现。

经过上述综合判定,质量上乘的青贮饲料可以放心饲喂家畜,但中等品质的青贮饲料不宜喂妊娠家畜,而质量低劣的青贮料已失去利用价值,不宜再用来饲喂家畜。

三、取用

进窖时,先清除窖口边封盖的泥土杂物:方形窖应从逆风一端开口,在一个横断面上分段取料,每天至少取6~7厘米厚。取后的横断面要保持水平垂直,切不可以寻丁洞的形式往深处掏挖,以免其表面暴露,气温较高时引起二次发酵。圆形窖应自表面向下一层一层地取用,使青贮料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切忌由一处向下掏取。不管哪种形式的窖,每次取料后都要用塑料布将暴露层面盖严封好,使之不透气。取用量以当天用完的原则,天气炎热时要随喂随取,保证饲料顿顿新鲜。

四、饲喂

青贮饲料优质,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家畜喜食。但如果饲喂不科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1、耐心驯饲,逐渐过渡。初喂青贮料时,部分家畜会囚不习惯而拒食。这就需要进行驯饲。方法有四:

⑴在家畜饥饿空腹时先喂少量青贮料,再喂其他饲料。

⑵将少量青贮抖与精饲料混合后先饲喂,再喂其他饲料。

⑶将青贮料放在饲槽的底层,上层放常喂的草料,让家畜逐渐适应气味。

⑷将青贮料与其他常用草料搅拌均匀后喂给。在驯饲的基础上,青贮料的用量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2、以质定量。品质好的青贮料可以多喂一些,反之则应少喂;铡得过细的青贮料对牛、羊反刍不利,要与优质干草结合起来饲喂。

3、注意饲喂卫生。每次饲喂前都要将槽内剩料清理干净,以免陈饲料污染新饲料,影响家畜食欲。冬季如果青贮料上冻结冰,应融化后再喂,因冰冻的青贮料易造成母畜流产。奶牛应在挤奶后再喂青贮,挤奶间忌堆放青贮科,以防影响鲜奶的气味。

4、视畜种饲喂。饲喂青贮料可提高奶畜的产奶量,奶牛、奶羊可适当多喂;因青贮料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有轻泻作用,为防止流产,妊娠后期的母畜应少喂为宜。同样因青贮料酸度过大会影响种畜品质,因此种公畜也以少喂为宜。

篇9

论文关键词:中西,结合,治疗,山羊,疥癣

 

山羊疥癣病又叫螨病、疥虫病、疥疮等,是由疥螨寄生在山羊体表而引起的寄生虫性皮肤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感染,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收入和经济效益。笔者于2009年10月采用中西结合治疗诊治一起病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2009年7月至9月,余庆县敖溪镇大坪村陈某从铜仁地区德江县引进山羊156只,饲养8天后,发现有26只山羊经常在砬石、树木、墙壁、棚栏等物体上磨蹭,自身以蹄搔弹及用嘴啃咬;15天后,有78只山羊患上此病,患羊被毛松乱脱落,终日不安,不能安静采食,体质消瘦。由于畜主没有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整个羊群受到疾病威胁。

2临床症状

患病山羊先从绒毛稀疏的腋窝、乳房、阴囊及尾根等部位开始,向腹下、四肢、颈、头及躯干等部位发展,病初因虫体小刺、刚毛和分泌的毒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剧痒,可见羊不断在圈墙、栏杆等处摩擦。继而皮肤潮红,出现丘疹、结节、水疱,甚至脓疮,严重的形成痂皮和龟裂。有的患病山羊因终日啃咬和摩擦患部而烦躁不安,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日渐消瘦。

3实验室检查

根据羊的症状表现及疾病流行情况,刮取皮肤组织查找病原,方法为:用经过火焰消毒的凸刃小刀,涂上50%甘油水溶液,在皮肤的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刮取皮屑,要求一直刮到皮肤轻微出血为止。将刮取的皮屑置入10%KOH中煮沸,待大部分皮屑溶解后,经沉淀取其沉渣镜检,发现体表带有大量小刺、足上带有吸盘或长毛的雌雄疥螨病原体。

4诊断

根据发病山羊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诊断为山羊疥癣病。

5防治措施

5.1隔离将78只发病羊分离出羊群,关入小圈治疗,以免造成大量羊只感染。

5.2药物治疗①对78只患病严重的山羊采取首先剪去患部的毛,除掉痂皮和污垢,用2%来苏儿刷洗患部,保持干净。然后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剂量按每公斤体重300毫克使用,7天后再补注1次。②对患部用自制药膏(狼毒500g,锻硫磺90g,炒白胡椒45g,共为细末,每30g加入烧开的植物油500g中,混合均匀待用)涂抹,隔3~5天一次,连用2~3次。③对所有羊只用伊维菌素进行皮下注射,剂量按每公斤体重300毫克使用,7天后再补注1次。

5.3药浴疗法①药浴工具。由于羊舍分散,修建永久固定水泥药浴池有困难。自制了移动式铁皮药浴箱(长1.5m、宽lm、高lm),每次可药浴成年羊3~4只。②药液的配制浓度。用浓度为0.025%巴胺磷1kg(内蒙古牙无石兽药厂生产),兑水599kg,搅拌均匀药液,使其充分溶解。③药浴治疗。于10月5号、10月25号天气睛朗的中午对所有羊只进行药浴,浸浴时间为1~2分钟。浴前将羊只停食12小时以上,饮足水,以防羊只饮食药液,羊只的体表必须与药液充分接触,羊头按入药液中2~3次。浴后将羊群圈在阴凉处,药液干后放牧。

5.4圈舍消毒为了彻底灭绝蚧螨,在药浴的当日彻底清除羊舍的垫草和粪便,将浴过羊的药水刷洗墙壁及用具,撒上石灰粉。

6治疗效果

笔者采用以上方法对感染此病的156只山羊进行综合治疗,于第二次浴后5~7天对重症患病羊,刮取病料显微镜下检查虫体,结果无螨虫,杀虫率为100%,均全部治愈。于2010年2月回访畜主,均全部治愈,达到预期效果。

小结与体会

7.1山羊疥癣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皮肤寄生虫病,一只羊患病,很快传染全群,呈群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病情顽固,死亡率高。局部治疗,不论采用何种药物均难以达到根治目的。而全身性药浴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经济、最实用的防治方法,只要认真坚持上述治疗方法,完全可以达到根除的目的。

7.2自制药膏配方简单,成本低,见效快,使用方便,起到杀虫止痒生肌作用。

篇10

论文关键词稻田养鱼;科学管理;生态

论文摘要从稻田条件、鱼种选择、养鱼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稻田养鱼技术,以期指导稻田生态养殖的推广。

田养殖可充分利用水体,改良水质,实现互利共生。在稻田里养鱼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里的水面;其次,稻田里养的鱼可以吞食大量的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既降低了成本又减轻了污染;第三,鱼粪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的投入,促进稻苗生长。

1稻田条件

应选水质好、水源充足、进排方便、保水好、连片面积较大的低洼、浅滩。稻田的水源和土质要好,保证在养鱼后不怕缺水;稻田的地形地势保证在雨季中不会被大水淹没。施足基肥,视水稻生长情况,少量追肥,一般不用除草剂和农药。水稻应选生育期短、耐肥抗倒状、抗病害的高产品种,采用大苗移栽,栽足基本苗,宽行密植。

2因地制宜选择鱼种

稻田水浅,受气温影响大,盛夏时水温有时可达40℃;在饵料方面,稻田中杂草、昆虫和底栖动物较多,浮游生物较少。因此,稻田中适宜养殖耐浅水、耐高温、性情温和、不易外逃的杂食或草食性鱼类。稻田养食用鱼以鲤鱼为主,培育鱼种可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鲤、鲢、鳙及鳊鱼、团头鲂等。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养杂交鲤、罗非鱼、鲫鱼等。

3养鱼设施建设

3.1加高增宽田埂

农田整修时,须将田埂加高增宽,必要时采用条石或三合土护坡。田埂高度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田而定:丘陵地区应高出稻田40~50cm,平原地区应高出稻田50~70cm,冬闲水田和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80cm以上,田埂顶宽50cm以上。

3.2开挖鱼凼和鱼沟

开挖鱼凼和鱼沟是稻田养鱼的一项重要措施,鱼凼最好用条石修,也可用三合土护坡。鱼凼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左右,每田1个,由田面向下挖深1.5~2.5m,由田面向上筑埂30cm,鱼凼面积50~100m2。田块小者,可几块田共建一凼,平均1hm2稻田拥有鱼凼面积750m2。鱼凼位置以田中为宜,不要过于靠近田埂,每凼四周有缺口与鱼沟相通,并设闸门可随时切断通道,宽沟式稻田养鱼以沟代凼,同样以放凼的要求设计和设工,其面积可按本田面积80%~100%设计,沟宽1.5~2.5m、深1.5~2.5m,长度则按田块而定,其位置可横贯田中部,或田边,但离田埂应保持80cm以上距离,以免影响田埂的牢固性。

3.3开好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的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如此,进、排水时,可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栅,避免跑鱼。拦鱼栅可用竹、木、砂网、尼龙网、铁丝网等制作,安装时使其呈弧形,凸面向田内,并插入田埂157cm以上,左右两侧嵌入田埂口子的两边,拦栅务必扎实牢固,若在水口内侧附近加上一道竹帘或树枝篱笆,可有效地防止鱼顶流跃逃与拦截渣杂塞拦而引起阻水或倒栏。

4科学管理

4.1适时放养

4.1.1放养种类及规格。放养鲤鱼,一般放养当年鱼种3.3cm以上,鲫鱼在3cm左右即可放养。

4.1.2放养密度。放养草鱼为主的稻田一般是培育鱼种,可放养草鱼夏花1.95万尾/hm2左右,再搭配混养鲢、鳙、鲤、鳊鱼等6000~7500尾/hm2,气温高、生长期长、养鱼条件好的则可多放;反之,应酌情少放。

4.1.3放养时间。如当年鱼种应力争早放,一般在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早放可延长鱼在稻田中的生长期。放养隔年鱼种不宜过早,约在栽秧后20d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稻生长不利。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鱼放养后要绝对禁止鸭子下田,以免养鱼失败。

4.2专人管理

养鱼稻田要有专人管理,每天检查巡视,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特别是下大雨要防止田水漫埂、冲垮拦鱼设备,造成逃鱼。平时注意维修及清理进、排水口的拦鱼设备,晒田前要疏通鱼沟和鱼溜,田埂漏水要及时堵塞。4.3适时调节水深

养鱼稻田水深最好保持7~16cm,养鱼苗或当年鱼种水深保持10cm左右,到禾苗发蔸拨节以后水深应加到13~17cm,养2龄鱼的水则应保持15~20cm。

4.4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稻田中水温在盛夏期常达38~40℃,已超过鲤鱼致死温度(当年鲤鱼38~39℃,二年鲤鱼30~37℃),如不采取措施,轻则影响鱼的生长,重则引起大批死亡。因此当水温达到35℃以上时,应及时换水降温或适当加深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