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5: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理学教学论文

篇1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师专讲的模式不同,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在同学之间进行广泛地交流和讨论,对学生不解和错误之处教师则重点讲解或再次组织讨论直至完全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摒弃了填鸭式、灌输式的做法,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无法比拟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讨论式教学可以使教师最大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持有的态度,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制定新的策略以适应教学需求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另外,讨论式教学最大程度地激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加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讨论式教学在本科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国外一些著名的高校非常注重讨论教学的实施。如斯坦福大学从1997年开始开设了175个研讨班课程。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都在推行研讨班课程的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采取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概括起来有‘随机式’、‘问题式’、‘实验式’、和‘习题式’等四种。就药理学而言建议多采用‘随机式’讨论,教师根据授课时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控制好教学节奏和进程,随时就一些疑难问题,展开积极地交流和讨论,更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各章节讲授内容和特点不样,讨论可再采用其它一种或多种形式辅助展开,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式’往往是‘随机式’的必要补充,针对一些过于理论和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实验进行必要的演示,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发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但无论采用何种讨论形式都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尽可能激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应适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设问’、‘反问’、‘引导’和‘解释’等,使讨论得以进行,使过程充满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注重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感知事物的存在或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使式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一般是在大学高年级进行,而这里所强调的实践教学实际是为赋予学生对事物存在形式的形象认识而进行的一种短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增加教学效果促进记忆而设置的一种记忆性的实践。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基本理论的具体应用,事物存在的形式,从而加深印象,其记忆效果要比空洞的记忆更牢固、长久。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记忆实践是培养学生对事物认知能力的核心环节,尤其对于药学院校的本科生培养,仅仅依靠学校的实验设施和实验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是不能满足本科生对信息的获取需求。而造成学生药理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药理学信息量大,内容牵涉面广,治疗药物分门别类,品种繁多,理论又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困难。因此,在教学期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入医院、药厂、药店等医药单位中去熟悉药品、药品分类、药品管理、药品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理论的理解,获得直观的形象感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这种短期实践教学目前在国内各大院校并不多见,施行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安全性。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和稳定性,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实践过程的安全性。首选应取得接待方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互信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践期间应组织好学生,强化秩序、严肃纪律、落实责任。实践按小组进行,指定负责人,做到不损坏药品,不乱拿乱放药品,保证实践场所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整洁。总之,实践教学是一项牵涉面广、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三、开放药理学

篇2

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职药学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流向药品流通领域。我们培养的药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医药经营及医药管理等单位从事医药商品的购销、调储、检测及质量控制等工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新版GSP中的重点内容,如供应链管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质量风险管理等作为重点知识学习。例如医药企业GSP实务课程,我们以通过GSP认证为教学目标,结合新版GSP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重点规定网络环境、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功能的要求。我们将教学地点安排在仿真实训室,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真实感受药品在购销、调储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药品质量管理的效率。在其他相关的课程中我们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医药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知识的拓展,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跟踪管理发展趋势的能力。

2采用不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任务驱动法:结合新版GSP对人员的要求,通过对药品经营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工作任务要求的调查研究,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任务的核心技能,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药房药品管理实务课程的授课中,我们将教学地点设在学院实训基地的药房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授课,将理论教学和实训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实训室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学习在实训过程中得以完善。在教学中按照不同药品的分类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导入-制定方案-任务实施-评价总结等环节。同时,结合新版GSP对于药品在储存、运输设施设备上的要求,强化对于温度敏感的药品的监控,作为重点知识学习和训练。

2.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效果比较好,尤其在医药商品营销实务课程中用得比较多,结合新版GSP对于药品购销票据的要求,我们挑选在近年来比较典型的“走票”、“挂靠”等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认识到药品经营活动中这种购销渠道不清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票据管理混乱,为假、劣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因此,在新版GSP中重点强调了药品销售必须开具发票,出库运输药品必须有随货同行单(票)并在收货环节查验,物流活动要做到票、账、货、款一致,使药品流通在有效的管控之中,从而达到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要求。同时,通过近年来药品在批发企业、药店连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应用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融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在市场营销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医药市场营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医药营销活动等知识内容。众所周知,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一门理论课,它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医药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当前的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任课老师如何把乏味的医药市场营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这一直是老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它通过在课堂上对典型营销案例的分析讲解,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进去、进行分析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1]。因此,研究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的运用对于当前我国培养具有应用性的医药营销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当前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现状

1.1授课内容和方式过于陈旧老化

调研发现,当前一些任课老师在讲授医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时,没有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照本宣科,严重地挫伤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医药市场营销学的老师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除了具备医药方面营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知识[2]。同时,老师们还要不断地进修和改进教学手段,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2重理论和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用人单位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上仍然是理论大于实践,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营销案例,甚至还出现一味的理论灌输,让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处理好课本知识、社会实践和市场环境之间关系,必将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将大大折扣。若教学理念不进行更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充其量也不过是掌握了一些市场营销技能的"营销匠"而已[3]。

1.3学生对医药市场营销学存在偏见

众所周知,医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主要开设于医药学类院校,其授课对象比较局限,主要是一些医药类学生。对于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范围之中,主要学习医药学专业知识,很少接触相关的人文学科,如果让他们立刻从临床或实验研究转入到学习人的心理、行为等知识,通常会他们会表现得排斥或抵触,缺乏学习热情,难以融入到医药市场营销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另外,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医药市场营销学这门课对他们来说没什么作用,毕业以后可能用不上,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等现象。这种错误的偏见必将影响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的作用

医药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决定了该课程离不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营销活动中的典型事件进行现场模拟、情景描述,让学生参与进去,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事实上,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于市场营销学。早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就已经使用管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并由此开辟了案例教学的先河。在1912年,市场营销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大纲要求精选一些成功的营销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同学们参与到课堂中,从中分享成功的营销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任课老师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引入一些与营销有关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营造模拟营销环境,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营销环境中掌握营销的技巧和和方法,彻底实现从说教式的“一言谈”到共同参与的“群言谈”的“华丽转身”。在医药营销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不仅为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4]。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医药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多项性互动过程。现代行为心理学认为,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较单向和双向交流具有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潜能。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案例教学通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案例基础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碰撞、互相切磋,最后在组内讨论、组间学习,最终达成一致观点。案例教学另一个最重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现场模拟的医药营销情景,迫使同学们积极去思考、去分析和讨论,进而帮助同学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得到不断的提升和锻炼,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的实施和应用

3.1认真挑选优质营销案例

调研发现,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所选教学案例的质量。一般来说,成功的教学案例一般会具备时代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精选优质案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医药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教材大纲;二是所选案例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最好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实现情景再现;三是所选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所选教学案例要难易适中,篇幅不能过短或过长,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否则起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2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环节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老师应根据班级的人数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推选出小组长,各组之间要分工明确,保证分组合理化。老师把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分配下去,各小组认真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或观点。同时,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最后,任课教师根据案例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评价。对于一些同学们提出的过激观点或结论进行修补和更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和补充[5]。

3.3加强案例教学的管理机制

学校除了在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方面配置相应的师资资源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保障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由于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案例较多,学校可以设立案例库,成立专家组,对这些的教学案例进行筛选和评价,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进入案例库并进行立项资助。同时,学校每年还要不断对案例库进行更新和补充、形成多维度、多层次案例教学评估机制,主要从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以及案例教学成果奖励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完善,从而形成可持续、健康的、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6]。

4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药方面的营销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社会必需、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药营销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一线从事医药营销学的教师,其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学校应鼓励老师们走入社会进行实践锻炼,或者进行培训或进修,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各高等院校要在案例教学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当前案例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学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马勤阁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水龙,周运锦,陆音.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132-134.

[2]苗春霞,黄水平,覃朝晖,等.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攻略[J].科技信息,2010(28):49-52.

[3]高琳.论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7(31):155-156.

[4]王庆.案例教学法在药品市场营销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3):234-236.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兴趣爱好;导向

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在我国各层级教学实践中取得的实际进展与效果却始终不那么令人满意。一方面,社会的急功近利往往诱导学生更关注教育的功利目的性,对科学问题的真正兴趣爱好却被搁置一旁;另一方面,在我国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令人担忧,且水平层次不齐,教学资源的区域性不均明显。这无疑在客观意义上给学术问题意识的培养带来了不均和困难。在教师自己都形成和具备问题意识的时候,我们何能奢望他(她)们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基于此,本文以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为个案,力图分析解释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关于问题意识

关于什么是意识问题,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当总括各界观点,大致有如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的一种形态,一种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难以解决、疑虑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怀疑、困惑、焦略,进而想办法去解决的思维状态,是学生主体对客体问题的积极感知。第二种观点注重问题意识的哲学向度,认为问题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追问和批判的精神,是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那种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认识问题的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是对事物好奇、敏感的态度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总结各种观点,问题意识应包括如主体因素、课题因素、需要因素和动机因素四分方面。主体因素指的是问题意识的持有者,问题意识本身指的就是人的问题意识;客体因素则指的是可能带来问题的课题世界;需要因素指的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认知需求;动机因素指的是主体面对课题世界是所持有的某种心理动机、兴趣、爱好等。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怀特海认为兴趣是专注和领悟的先决条件。不论你以什么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都可以,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真正进步。兴趣是刺激学习和成长的必备方式。诚然,兴趣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和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对兴趣、快乐和自由的体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并规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步骤,强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问题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也是学科思维的起点。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及解题方法外,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认识物理世界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很重要。但在我国传统观念下的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始终没有能够得到重视,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差,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的结果。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对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中学学生学习物理课程应该从对复杂多变的物理世界提出问题开始,可以说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思考到的兴趣。综上,中学物理教学应该是问题意识导向型的教学,照本宣科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教学模式。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物理思维的能力。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在对现实世界有感性认识基础上主动思考的结果,是对现实物理世界深入全面认识的必有之路。换句话说,物理世界的认识、物理问题节有效解决都必须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这就是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在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情境引发问题,明确思维的方向,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的兴趣,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背诵的过程。创造意识是一种重创造的思维习惯,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而创造意识实质上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态度。诚然,问题意识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问题意识应该是基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任何脱离现实世界和问题的问题意识都是空想。显然,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把握时机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不满和怀疑,把学生引入“愤”和“悱”的境界,引起他们探索和研究的好奇心,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关键。

问题意识强调学社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是基于问题意识的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体悟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该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处理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是否能提出有水平、意义的问题,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都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自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妨碍学生发展的阻力,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将学生问题意识的行为归纳为:兴趣强烈,乐于动手动脑;大胆质疑,勤学好问;打破思维定势,乐于探究新问题,有创新精神。物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的思维习惯和周密的理性思考能力,体现着物理学家严谨求实、不懈探索、勇于怀疑、和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重视过程和方法意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大胆怀疑,具有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的科学态度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也能使学生充分体验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和乐趣,例如观察、实验、信息采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评价及交流等。通过对物理概念和原理形成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提高多方面能力,使其逐步具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内在因素。在物理学习中,学生要想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需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而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在物理学习中应该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提高发现问题的机率,也必然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常用的强化方式。在奖励时,由于学生既有各种精神需要,是精神的人,同时也具有各种物质和活动的需要,是物质和活动的人。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机智地考虑多种强化方法,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允许学生参加喜欢的活动、以赏代罚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等,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总是在一个假定的正确体系下进行的,这个体系就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把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再者,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学生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四、结论

在有限的学校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学会和掌握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应该报这样的心态区教学,且书本知识始终跟不上这个世界的变化。因此,通过有限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无限兴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初衷。以便当学生深处陌生世界时不至于束手无策。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认识。论文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中学生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重点,而兴趣爱好的培养,亦即兴趣爱好导向型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卫.刍议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3).

[2]杨健.关于初中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

[3] 王俊超.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战线.

[4] 施积国.浅谈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师观点.

篇5

关键词 教学 作文 创新 观察 发展

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相结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引导观察,捕捉独特感受

心有所感,才形之于文。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因无内容可说而烦恼,教师也常常为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而着急。其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内容可写是因为缺少发现的眼睛,缺乏对生活的感受认知能力。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才能把多彩的生活转化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做起作文来才会有说不完的话。同样,要想写出新意、富于个性的作文,感受应该特别敏锐,能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事物,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领悟哲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求异创新意识,不落俗套地以独特视角认识生活。

笔者曾要求学生写个人观察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记下所见所闻所感;写小组循环日记,交流新鲜事、新鲜物以及特别的感受;在班级开展读报活动、每周见闻播报活动等,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认识,以敏锐的观察力给写作提供思维的材料和营养。

二、尝试命题,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是十分有益和重要的。比较人教版新旧教材作文不难发现,新教材很多作文练习要求题目自拟,这无疑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以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命题方式,把命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事。

采用半命题方式。如《我尝到×××的甜头(苦头)》,学生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成功或失败,跟这些体验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横线上可以填各式各样的内容,由“甜头(苦头)”这个词生发开去,放手作文,便能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达到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

给出某个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路。如一次野炊活动后,我并没有直接命题让学生作文,而是先引导学生回忆和叙述野炊经过,再结合内容自由命题。学生的表现和创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进入思维状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立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嗬!这盘菜真香》《有趣的野炊》《能干的小厨师》《今天我当家》等等,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命题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设计载体,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金花的源泉。”的确,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而作文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设计一些载体,提供一些材料,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穿越时空尽情翱翔。

利用平时对生活感知的积累,展开想象。如看图作文,可引导学生由定格的画面想象画面以外的无限空间,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环境,想象事情的来龙去脉,想象合理的故事情节甚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丰富作文内容。如续写,根据所给的开头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每个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积极思维,充分地发展想象。

引导学生畅想未来,展开想象。如《21世纪生活畅想曲》要求围绕21世纪生活可能发生的新变化(衣、食、住、行、玩、用、环保等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写作,文章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想象力丰富,充满趣味。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契机或自行设计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四、实施辩论思维法,培养思维的周密性

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出一些作文题目,如《我看交笔友》《如何过生日》《我看广告》。组织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对同一题目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按对立的观点分成两组,可以由一个小组的某一成员提出观点,其他组员不断补充、完善同一结论;还可以由一方不断质疑、反驳,使另一方拿出精确、毫无辩驳的答案。辩论式教学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观点片面的现象得以改观,许多学生能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冷静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大大提高了思维的周密性。

五、赏析习作,发展个性语言

篇6

一、以典型事例引导,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非智力因索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台日登上数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小毛病,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于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等现象,教师要适时的教育他们,使他们努力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二、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的故事。讲矩形时,可以通过演示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如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会怎样变化?角和边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什么是矩形?与其他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

三、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条件较优越及家长的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教具,在完成操作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再如在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有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定理。通过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制作教具,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

1.预习指导

主要通过编写自学指南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南要按照教材要求、目标,根据教材知识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编写。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进行。要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要从概念、判断到推理到练习,符合知识本身逻辑和学生认识规律。由浅人深最终达到学生自学。好的自学指导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完成任务。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上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日参与教学活动。

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化;重要性;语文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1.从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文件和标准看

自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伊始,教育部及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政策文件和通知;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要求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建设计划,并同步开始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以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国培计划”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5月,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要求,特制定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就“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模块在不同学科和学段均从专题、学时、内容要点三个方面做了十分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综上可知,教育部及下属各级教育部门对各级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尤其是关注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培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根据对《“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研究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其课程标准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国培计划”实施的初级阶段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从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看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因此也对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中小学教师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并加以合理地运用,有助于解决基础教学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最终实现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之目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及获取教参的方式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占40.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占58.1%。为优化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师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充实课堂教学。教学中主动上网搜寻参考资料的占 66.1%,购买相关书籍、印刷资料的占25.2%,采取其他措施的占8.7%。

2.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学设计正在成为一门技术,教学设计技术被誉为教师的专业技术;教育技术学由于提供教育专业性技术而处于专业性的核心地位。

3.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能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均衡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优化语文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诗词等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因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且教材本身提供的知识背景有限,学生很难理解该部分内容,这时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6-58.

[2]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3]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44-48.

[4]柯速约.“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模块的情况调查与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0-13.

[5]杨开城.教学设计技术:教师的核心专业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2(8):5-9.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记诵之学”,即背诵章句,不求甚解之风盛行的传统影响太深,使人们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智力的培养。第二,长期以来受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只强调用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他一切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第三,我国制订的教学大纲和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各科、各章、各节的“双基”要求明确、具体,可以落实和检查,而对于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则非常笼统模糊,抽象空洞,教师难以落实和检查。第四,一些学校往往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升学率上,这样在教学中就必然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要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演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仅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很少有意识地考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第五,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曾中断了多年,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心理学也在1958年被作“伪科学”、“资产阶级的东西”来批判,这使得我国教育科研与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科研落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教法,不讲究教法,就更不用说培养和发展非智力了。

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被忽略的现象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经常容易被我们所忽略。我们常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语文教学中所蕴藏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困难和简易、成功与失败、以及成绩的高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而只是常从智力因素方面找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不能有所改观。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其中起着决定性因素的非智力因素。但作为语文教学者的我们,在实施教学中仍然常忽略这一点。这样,就容易造成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方向性错误,更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智力程度持有怀疑态度。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

目前,多数中学生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这已经趋于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则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薄弱性有着绝对的相关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总是抱怨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过多,自己的智力程度和脑容量超负荷。从而,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甚者开始对自己的智力都持有怀疑态度。这也是引起语文这一学科出现被“冷落”现象的原因之一。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正视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运用它来促进学生有效并有质的语文学习。当然,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的确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但我们可以遵循两者互相促进的教学原则,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并借助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他们智力活动的质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由于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会逐渐被学生自己所肯定,并日益受到重视。当我们的教学做到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育目标之一。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会变得轻松而简易(至少与原来相比)。

另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首先就应该明确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能力和素养的养成上,而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语文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们应该遵循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杜绝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现象,探索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重建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其应用到实处。让学生意识到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并使家长认识到这一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让更多的人清晰地了解到语文学习本应该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最为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把理解作为学习语文的前提才是正确的。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印记――掌握――运用”这一途径,真正掌握到学习语文的“窍门”。而这扇“门”正是在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后天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推动而获得的。这样,学生便会纠正错误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单纯的“背”会的,而是“想通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会使其调整心态,愿于学语文,更要达到乐于学语文。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养,只有以发展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激励、攻克困难、获取成功,进而形成完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报告》潘进,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2-15

[2]《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许远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0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趋势――提高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含金量》韦吉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

篇9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意识形态 政治化功能 人文涵育

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活动,进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时代使命。围绕这一话题所展开的讨论,引起近年来人们更加深人地关注、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问题,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一个良性推动的作用。本文尝试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受教特点为逻辑起点,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这二者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教与学的各相关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需要对受教者的受教状况进行分析和深入了解,以此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在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受教状况,以寻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的相关因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主流。比如,思维活跃、关注现实、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是有用的知识等等,但是也存在着如上所述的影响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而任其消极发展,那么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失效局面则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基于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者存在上述特点的分析,提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当针对以上受教特点来研究和确立其总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

2.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

近些年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改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究竟以什么为其核心内涵,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达到这一目标,却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为其总体目标。而发挥该课程应有的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和人文涵育功能,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受教者施加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与国家意志相一致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担当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就在于这二者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同一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反映了社会上一定阶级和群体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者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其目的是达到社会整合。

由于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官方规定的必修课,近年来主管部门还对该课程的质量进行了专门评估,这自然是一个旨在提升该课程应有地位凸显其重要性的努力之举。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普遍的重技术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取向,尤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自然是更加注重强调现成技术的应用与技术训练,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效的,该课程所具有的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涵育功能被政治功能所遮蔽,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实际情况是:口头上的高度重视和思想上的不认同以致实际上的边缘化在同步进行,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功能自然是不能得到有效实现。应然与实然之问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可以说,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政治化功能被片面化教条化的理解不无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涵育功能,其出发点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本,视学生为有目的性、能动性的主体。以传承人类文化的价值资源为载体,以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价值,探索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崇高的信仰理想,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使之成长为有自觉、自决、自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涵育功能的假定前提是施教对象--学生,是有旺盛的精力、无止境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执着精神的主动追求者,而教师则以自己的领悟、信仰、思想与之对话,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感知世界的灵性以及生命的悟性。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日前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性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比如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生命教育、才情教育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是富有深远意义的。本文认为,上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能否实现,还应当要解决好以下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认知社会现实与涵育和谐人格的关系和意识形态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一是认知社会现实与涵育和谐人格的关系。这其实也是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高等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不应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毫无关涉的“静地”,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即时进入作为全面性人格塑造的情境之中。学生所学当为学有所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与社会和职业环境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关系:即善于积极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为此,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及其发展变化是必要的前提。这就需要不仅仪了解显性的宏观社会关系轮廓图景,还应当深入体察社会生活中各种微观具体的 隐性的真实样貌。并埘此进行正向和负向的区分,接受正向的社会生活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潜在的负向规则及其发生机理进行积极能动地改造,从而铺设业已初步建立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