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0:3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常常让学生习惯于去“接受”,而教师又常常无视学生的反馈。与此相反,西方的教育却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教师设计的多种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更有效地扩大知识储备量。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比较和借鉴是常见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教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疲倦。实际上,学生此刻早已具备一定的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和使用互联网去搜集资料的能力。美术作品的社会背景、造型特征、美学价值、审美心理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在上课时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对作品的评价中来。在这样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不但可以及时得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还能与学生一道强化知识,把握重点。学生也能从与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中,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对学生习作进行讲评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效地避免了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还能帮助学生在整体观照中通过横向比较相互观摩借鉴,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作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讨论交流式
教育不是灌输,应是相互交流。教育学家们认为,恰当的讨论与交流能让学生克服自我表达时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并能训练学生清晰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西方国家,课堂讨论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授课形式,课堂讨论的时间甚至占全天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事实上,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许多创作理念问题、技术取向的问题都会在讨论交流中产生和明晰起来。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讨论中能够不断丰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不但理论课如此,技法课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预先设定好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讨论主题,合理地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例如,在水彩画基础课程中,有些同学受到一些当代艺术的影响,热衷于表现水色肌理,而忽视对形态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可以将它设定为一个讨论话题,通过讨论或辩论,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适时地给予点拨与纠正。这样不但对学生的美术观念进行了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会了表达和研究,学会了正确看待他人观点,学会了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学会了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发展自己的独立评判能力。
三、自由开放式
篇2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劳动关系;运用;评价
《劳动关系》是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运行以及劳动关系矛盾的处理等内容,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凸显其应用性特点,而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劳动关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一、多元化教学法简介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法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多元化教学法是对单一的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多个教学主体参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在多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综合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能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多元化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对知识融会贯通,掌握较多教学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主讲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课时安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程延园主编的《劳动关系》(2011年版)教材为例,将《劳动关系》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课时各占一半。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制度和劳动关系主体等内容。在理论部分着重以课堂讲授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在《劳动关系》教学设计中,关于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掌握。为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尽可能挑选能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最前沿的、最具代表性的真实素材。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女性权益保障问题、加班费问题、工会职责问题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在班容量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3—5个小组,对案例结论持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辩论。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做出点评和总结。情景模拟主要用于劳动争议处理和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的教学中。比如:模拟因劳动合同履行而发生了纠纷,可以让学生充当当事人、调解员、仲裁员、法官等角色,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考试方式也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在《劳动关系》课程中引入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后,为了考察它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活动。学生评教主要是针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4届共168位授课学生进行了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6%的学生认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88%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讲授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比较深刻。通过多年的从教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几乎存在10%~15%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但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学相关知识,对于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四、多元化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限制因素
多元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
(一) 政策导向
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使得大部分教学一线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比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对专业教师发论文有奖励政策,根据论文所刊登期刊的级别不同,每篇论文的奖金在2000元~8000元,主持课题有科研经费。在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审条件中,也把科研放在了头等位置,而对教学的要求仅仅是完成工作量而已。
(二)教学行为惰性
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其实践运用。但在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对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缺乏了解,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法,而多元化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诸如“不愿自学”、“懒于思考”等惰性表现。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
(三)学校的硬性规定
学校的硬性规定使得多元化考核学生的方式较难实施。传统教学认为只有通过正式的期中期末考试,才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好方式,而且试卷题型必须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比如必须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每种题型的分值不能超出一定的比例,出题教师还得付标准答案。这种统一硬性呆板的要求,对于以专题调查、专题分析等这类开放型发散式、无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无法进行,这无疑阻碍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无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会给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学》目前是34课时,在有限的课时约束条件下,对于案例谈论和情景模拟只能有选择地进行。
五、总结
多元化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倡导方向。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不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和人社部应改革目前高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学校教务处改变传统的硬性要求,为多元化教学提供宽松的条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学生加快适应多元化教学方法。只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才有更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曦等.大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4)
[2]丁芝华.影响教学改革的大学生惰性学习心理刍议[J].广西教育,2009(9)
[3]杨建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对比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篇3
关键词 法律硕士 专业学位 培养体系 构建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Practice, Service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aster of Laws Degree Culture System
ZHAO Yong, DU Ju, LI Yu'e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 Actively develop professional degree, vigorously develop high-level applications, complex personnel is neede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philosophy is born and developed in this togethe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Master of Laws degree in cultur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equal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 is a need for in-depth discussions to further build and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of Laws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master of Laws;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1 当前法律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转变不及时、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研究型高校多年从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形成一整套的培养思路和培养体制,但在开办了法律硕士教育后,仍然沿袭过去的培养模式,未能及时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一些综合性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众多,对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实务教学模式的研讨和实践不足;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存在错误倾向,把精英教育等同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①一些人甚至认为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不在一个层面上,是低人一等的,法律硕士的培养工作也不能代表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错误观念和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一些高校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务能力培养方面制度不科学、工作不到位。
1.2 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2004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2009年的《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适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均要求各高校“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推荐必修课中,除两门公共课外,其余为法理学、宪法学和其他重要的部门法学课程(法学背景学生以专题形式授课)。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各高校设置课程体系时不同程度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按照法学本科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二是按照法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②然而这两种模式的课程均偏重课程的体系性或理论性,没有凸显法律硕士培养的实务性特征,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低。
1.3 教学方式陈旧、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令人困惑的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一方面强调应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以便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一方面又要求以课程教学为主,这必然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在实践中,相当多的高校仍沿袭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上要么紧密围绕教材文本而展开,要么功利性地迎合司法考试的需要进行法条解析、培训式教学。“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反思,越来越强调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学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一种点缀。”③教学方式、手段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获取。
1.4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化”④倾向严重
实践中,一些高校沿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思维定势,热衷于所谓的学术创新和理论深度,甚至仍将其作为评判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首要标准,错误地认为案例分析报告、专题调查等形式不具有学术性,在选题导向和评价机制上倾向于学术性论文。在这一错误导向下,绝大多数学生也认为以案例分析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和其他实证性工作,完成之后却不合导师的“胃口”,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于是纷纷选择了学术性论文的形式。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高度同质化,混淆了两者之间培养目标。而当法律硕士研究生忙于“坐而论道”,不愿面向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其必然结果就是实务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缺失。
2 合理构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相关举措
2.1 明确人才定位、提升重视程度、转变培养观念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非定位低于法学硕士的职教培训,反之,其代表了法科硕士研究生转型和发展的方向。首先,从需求上来看,社会对于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国家逐年缩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并相应补充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是明证。其次,从培养层次和能力上来看,特别是当硕士教育经历了规模化发展,普及化程度提高之后,法学教学和科研不应也无法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而应该更多地由博士层次的人才来承担。事实上,近年来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也反映了这一点。当明确了法律硕士在法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后,及时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法律硕士的目标定位要求高校不能再沿用法学硕士的培养思路,应该尽快结合法律硕士的自身特点,形成符合教育规律,清晰、完整、独特的培养机制,在微观制度设计上把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作为核心和要务,并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其得到有效落实。
2.2 构建面向实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法律硕士课程设置应考虑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法律硕士的知识结构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但随着国家推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法律硕士的人才培养方向将得以进一步拓展和特定化,面向更多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领域而针对性地展开,上述定位似有微调的必要。应到看到,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趋势也反映在法学领域中,众多的法律职业方向则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在法律硕士课程设置上越来越难以全面涵盖,因此不宜搞“一刀切”,而应该结合培养目标、个别化设计、突出培养特色。据观察,依照该项目获批的试点单位,均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据此可推断国家意在发挥这类院校的行业和学科优势,指向鲜明地培养人才。而僵化地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将抹杀上述优势,无法发挥自身专长,陷入同质化竞争的误区,也背离了项目设立的初衷。
2.3 积极探索和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实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精准的定位、周密的方案还有赖于微观教学环节予以落实和体现。法律硕士教学活动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围绕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展开相关教学研讨和积极尝试,形成多元化、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体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尚有两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首先,多元化教学手段应当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目的,而非对诸项手段的简单堆砌或随机安排。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章节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为宜,盲目求新、求变亦不可取。例如,课堂讲授法近年来饱受批判,但事实上,对于课程的理论性内容,通过由表及里、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讲授方法来完成,能够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必要的理论深度。此时,为了“应景”而选取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反倒有弄巧成拙之嫌了。
其次,还应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能“为用而用”、流于形式,而应当重点评估其实效性。以当前法律硕士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为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穿插了教学案例,先进行理论讲授或法条解析,然后介绍几个案例辅助学生理解即告完成,但其效果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一次成功的案例分析教学,应包含以下几个因素:(1)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主导者转变设计者和激励者,注重双向交流,鼓励学生置身其中地思考和讨论,即学生主体化。(2)案例素材选取合理。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客观生动性、结果多样性。(3)去功利性。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表现为对于理论内容的辅助理解功能,更应该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宝贵机会。由此可见,过程制约着目的的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注重效果,才能实现提升学生实务能力的最终目的。
2.4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坚决去“学术化”,大力倡导实务型学位论文
首先,转变观念、倡导实务研究。“学术型”和“应用型”是我国法科硕士现存的两个培养方向,本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以及“重学术、轻实务”的错误倾向应当予以摒弃。在笔者看来,坐而论道的学术研究并不比贴近实践地解决实务问题更高尚和玄妙。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是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而是具有突出实务能力和职业思维的高级法律人才。因此,学术水平也不应成为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首要评价指标。高校及其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大力倡导学生采取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实务导向鲜明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从选题环节就要倡导学生立足实践、优先选取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现的突出或疑难问题展开研究。在论文写作环节,应着重考察以下三点:(1)学生写作、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技术难度、设计合理度及其反映出来的研究态度。(2)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综合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即,研究结论是否客观、正确,相关建议是否切实、可行,能否对所研究的实务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课题来源:论文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3年度课题《我院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YZ201304)。主持人:赵勇。课题组成员:杜菊、李玉娥、苗泳、张巍、何航、刘艳玲、李凯瑞、阎爽
注释
① 王民.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政法论坛,2009.27(4).
② 洪小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③ 朱立恒.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河北法学,2008(5).
④ 此处的“学术化”是就其形式而言的,即法律硕士的学位论文多选择学术论文的形式,分析和阐述法学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PTIT-CDIO教育模式 课程改革 综合布线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71-01
“PTIT-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CDIO教育模式上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PTIT表示:Professionalism职业素养、Technical capacity 技术能力、Innovative Design创新设计、Teamwork 团队合作。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课程体系。因此,采用“PTIT-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为满足产业界对工程人才的需要,按照职场能力标准培养具备优秀职业道德、责任感的优秀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和设计能力、较强的创新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使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
综合布线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讯专业、物联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以网络工程工作流程为主导进行七大子系统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因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不足,学生素质及动手能力较差等因素,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理论知识较多,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践教学实施困难等现象。在实施实训项目教学时,也容易出现学生实训的目的性不强,训练缺乏兴趣,训练效果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熟练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急需制定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多元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1.“翻转课堂”、“微课”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知识较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玩手机现象严重。Professionalism职业素养,企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要具有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尊重并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执行企业要求的所有规范,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职业技能。“翻转课堂”、“微课”,通过老师提供的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帮助时进行沟通能力、相互尊重、培养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完成项目。
2.“6S教学法”,是为了完成Technical capacity 技术能力,而设计的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具体内容包括:任务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任务完善修改、任务检评阶段、任务考核阶段、布置课后阶段。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以项目的形式完成网吧网络、企业办公楼网络、购物商场网络、商住两用智能小区这四种常见网络工程实施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根据项目需求完成综合布线分析、网络工程图纸设计、网络工程预算与方案审定、网络工程施工、网络工程验收等工作流程任务,掌握38条综合布线知识点,具备精操作、善施工、重管理、能设计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核心能力。
3.“实物演示教学法”, 利用课程答辩的方式,学生将项目工程设计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购买模具完成“实物仿真”并演示讲解,完成Innovative Design创新设计能力。在实物演示前,学生通过visio软件或AutoCAD软件进行工程图纸设计,在通过小组为单位购买模具,完成“实物仿真”,上课时进行演示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实物进行建模前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能够提出新的设计方案,达到培养创新设计的能力目标。
4.“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施工,“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Teamwork 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精操作、善施工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专业心理素质能力。教师通过采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西元”实训装备,对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规定时间内项目工程实训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综合布线技术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采用企业考核方式和教学考核相结合,教师以客户和项目总监的角度,考核学生(网络工程师)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同时自主项目的考核采用组长负责制,各项目小组组长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考核组员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客户/项目总监)从项目完整的整体性上考核项目组组长的工作,由此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在企业项目成果考核的基础上还引入了职业素质考核,通过出勤率,工作报告,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不断塑造学生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考核方式为:实践作品考核。
考试成绩为:成绩总评=阶段测试*50%+理论综合上机测试*30%+课程答辩*20% 。
1.理论综合上机测试:采用张晓鹏老师2014年自主开发的院级课题,“综合布线在线考试答题系统”网站,进行对综合布线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2.课程答辩:课程答辩是学生自主课外项目的课程答辩,是学生整个工程的自主完成能力的体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工程任务,最终完成课程项目论文的编写及PPT的制作。
3.阶段测试:各工程阶段都会上交作为结果的佐证材料,对这些材料所涉及的项目进行指标考核,即为学生阶段测试。在他人客观考核评价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还引入了学生自评,培养学生对界面设计作品的自我评价能力。
阶段测试总评=项目1*20% +项目2*40%+项目3*40%。
任务测试总评=网络工程规划考核*20% +工程图纸设计考核*20% +工程预算与方案审定*20% +网络工程施工*20% +网络工程验收*20%。
四、总结
“PTIT-CDIO”模式下综合布线课程多元化、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使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实现了以项目覆盖知识面、以项目体系构成教学布局的教学新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适合的项目工程内容,采用角色扮演分析任务,形成解决方案,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翻转课堂”、“微课”、“6S教学法”、“实物演示教学法”、“工程项目实训教学法”,只是让学生更好完成项目任务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综合布线工程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14.04.
篇5
关键词:慕课;多元化教学法;超声诊断学
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对该专业人才提出较高要求:掌握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相关影像学知识,具有上机操作能力、归纳总结问题并提出独创观点的能力。
1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填鸭式教学、刻板的理论讲授),迫切需要革新。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针对单一教学方法,但是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所有教学需求,因此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2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2.1慕课的应用及其优势与不足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其在超声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学生观看教师预先上传的超声诊断学视频及课件,之后进行自学。教学内容包括超声仪器的使用、超声扫查标准切面、疾病典型图像、鉴别诊断要点等。慕课的特点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完成以往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课堂时间则是教师解答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师生间、生生间就问题讨论、交流[1]。MOOCs的课程形式、传播媒介新颖,知识点碎片化,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但医学是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是很难通过视频讲座和分组讨论得到的。虽然MOOCs具有诸多优势,但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目前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将更多课时分配给侧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PBL和CBL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MOOCs教学。
2.2运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将临床上遇到的具体问题设置到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讨论、学习,培养发散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教学中,通常是任课教师针对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或典型病例进行设计,指导学生依自身掌握的知识,利用各种学习手段,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知识点[3,4]。PBL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强调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超声诊断思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形式多样,有利于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将所要讨论、预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其查阅教材、相关文献等,复习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学生就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超声图像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讨论、自学,对超声图像进行描述,出具诊断报告;教师对不同观点归纳总结,留备全班讨论交流。全班讨论:各组代表就本组结论进行阐述,其他小组学生可提出问题,教师就核心内容配合超声图像及其他影像学资料进行概括总结,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讨论中暴露的问题,对不准确之处予以指正,对讨论过程中涉及的超声诊断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疾病所涉及超声诊断学知识,并对学生出具的超声诊断报告进行点评,指出不足。考核:就课程重点、难点进行量化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临床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规范教案,学生能否适应PBL教学,如何保证学生自学时间,教师经验及对课堂讨论的把控能力不足,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等等。
2.3CBL教学法的运用
CBL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于1870年首创,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在PBL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法[5],不仅包括临床技能培训,还包括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培训。教师对临床诊疗中遇到的案例进行设计,将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图像及其他影像学资料提供给标准化病人,让学生独立完成诊疗过程。教师点评学生诊疗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如接诊时的语言、仪态是否得体,诊疗过程中沟通技巧的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结合超声图像及其他资料进行讨论,提出初步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教师点评学生报告时,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路、诊断依据,同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CBL教学效果显著,可能原因如下:(1)CBL注重师生间交流,紧贴临床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CBL有助于学生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切实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3)CBL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CBL使学生对疾病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2.4网络环境支持的教学模式(WST)的运用
篇6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闫顺丽.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D].光明日报,2015,19(11):274-275.
[2]施海燕,何晓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16(01):154-155..
[3]徐波,何二元,王晓音.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4(05):13-15.
[4]文素芳,刘秋霞,彭立平.浅析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0):67-68.
[5]邓俊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19(05):131-132.
[6]胡燕.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的分析叶课外语文(下),2015,(2):148-149.
[7]高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田.青年时代,2015.(7).163.
[8]王欢.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
[9]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10]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11]孔雪清.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56-57.
[1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13]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35-38.
[14]白丽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97+212.
参考文献
[1]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2]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3]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249.
[4]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8:274.
[1]胡朝萍.小学语文“导课”的几点做法.东西南北·教育,2014(6)
[2]陈文一.小学语文导课技能策略.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3]林爱婷.浅谈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课程·小学,2016(5)
[4]高成亮.小学语文导课艺术初探.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
[5]牛传发.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
[6]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新课程研究,2009(1).
[7]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4(5):121-123.
[8]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高校教育出版社,2013.
[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10]袁政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4.(责编韦雄)
参考文獻:
[1]孙洁.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9).
[2]程剑.浅谈如何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J].读书文摘,2015(20).
[3]高安淑.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7):45-46.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医学生;临床带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了肺动脉栓(pulmonary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V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1]。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与患者年龄、血液粘稠、衰竭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外[2],与患者所接受的治疗也密切相关。骨科作为临床VTE高发的临床专科,对于VTE的治疗及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从平时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中发现,许多临床实习生感到VTE疾病相对隐匿,很难掌握,不少实习生对VTE疾病相当陌生。由于该类症候群相关授课学时少,难以全面深化,加之临床病例相对较少,集中的实习专科主要为骨科等手术科室及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因此临床实习机会相对偏少,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骨科学带教实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对VTE疾病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
我们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临床医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停留在理论背诵阶段,对于典型病例的临床实习并不能很快地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例而言,尽管学生在静脉血栓理论大课的教学中学习到了静脉血栓相关三种因素:①血管壁的改变;②血液成分质量的改变;③血流的改变等[3]。在理论大课的授课中反复强调这些病理生理学及解剖学相关知识,但是,进入临床后,这些知识便成为书本上的“豆腐块”,很难在脑海中建立起三维的理论构架,从而进行临床应用。因此,在VTE疾病的实习课中必须以病例为中心,在病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在很多的教学论文中被反复提及[4-5]。CBS是根据PBL教学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其基础在于病例的引入。研究表明,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较传统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病例分析水平。我们在2009级临床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应用CBS教学方法进行了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通过实习生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的全面评估,参照书本理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然后提出自己的相关辅助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方法的设计。最终,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VTE疾病的临床发病具有隐匿性、复杂性、个体化等特征,要求临床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6]。VTE包括了PE和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这两种临床疾病又是逐步发展的临床过程。临床中很多患者首先出现下肢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及疼痛。为了排除DVT可能,需要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前与超声医学科带教老师沟通,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观摩,组织实习生利用部分学时进行超声影像诊断实践,实际操作中理解血栓的解剖学位置、形态,更好地理解超声影像学诊断对于DVT诊断的必要性,提高实习生疾病诊断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对于DVT疾病需要放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滤网植入、静脉血栓取出等手术,这些临床实践课则由放射影像科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带教。但是,毕竟这类患者临床少见,治疗期与实习期不能很好地吻合,我们则通过手术录像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也能够让实习生更为真实地掌握放射介入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除了发生DVT外,会出现致死性的PE。各临床相关科室都会将这类患者转入呼吸科或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救治。因此,学生在这两个科室实习期间,我们安排了相应带教老师对PE的相关临床知识及治疗原则进行带教实习,补充并全面完成VTE疾病多元化的诊治方案学习,综合性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将这种由临床多学科协同参与的带教模式称为“临床三维教学”法,即治疗中心(临床科室)、诊断中心(影像科室)及培养对象(实习生)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统一的带教方案下各带教单元制定各自的带教模式、流程、时间与考核方法,以实习对象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诊疗临床思维培养,让学生不局限于单一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全面的提升实习生的实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2009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我们就应用三维教学防范对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骨科承担主要的临床实习平台,超声医学科及影响医学科提供诊疗技术平台,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提供再次的临床知识讲授,实习生对临床出现的VTE患者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处置,全面地接受了相关基础知识及诊治原则培训,最终,我们发现实习生对VTE疾病诊治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警惕、考虑VTE患者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检查、如何提供治疗方案原则等知识,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
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8]对临床实习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医患矛盾比较突出[9],而医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及人文情操的培养不足。因此,我们在VTE疾病的带教中有意地利用临床失败案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临床不光是对疾病的诊疗,更是对人文的关怀,一定要以医德为重心,倡导道德素质与技术素质并重,这样才能让实习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展现医学人文情操,更好地利用自身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典型临床失败案例的病例讨论,将临床失误及治疗差错的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从内心中体会到临床治疗的缜密性,逐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医疗无小事,再小的医疗忽视都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从日常查房到风险谈话告知,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完善诊疗细节、规避诊疗风险,提高临床工作中规避医疗差错及风险的能力。
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
医学生必须注重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培养才能符合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的培养目标。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方向。杨炼红等[10]在八年制的神经病学见习中提出了研究式教学法的概念,并发现该模式不仅能提高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还提升了学生对见习的满意度。我们借用了“研究式教学法”这一概念,在日常的生产实习中将VTE疾病近年来所提出的诊疗指南进行讲解,将目前临床遇见的新问题进行提问,以发散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小课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将问题凝炼后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科研材料。在此过程中,实习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有些甚至写出了具有临床研究意义的临床论著。我们在以往的带教实习中,在VTE疾病B超诊断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有同学结合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提出是否能够通过利用血栓的软硬程度进行血栓的诊断。受这个思路启发,我们进行了临床资料收集,最后与超声医学科合作完成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价值》临床研究论文[11]。由此我们认为,研究式教学法对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结语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医学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在临床医学生VTE疾病的带教过程中,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克服临床实习期短、教学难度大的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VTE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临床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602-604.
[2]关振鹏,陈彦章,宋弈宁,等.体重指数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6):611-615.
[3]马骊,王欣,蒋丽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7-1680.
[4]孙丽丽,吴凤霞,李玉宏,等.PBL与CBS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5-488.
[5]宋高臣,申梅淑,崔荣军,等.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2):110-112.
[6]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69-870.
[7]梁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8]杜治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9):1-5.
[9]颜婕,田清华,李咏.对当前医患矛盾关系的思考[J].西部医学,2011,23(8):1619-1620.
[10]杨炼红,刘淑琼,吕瑞妍,等.研究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八年制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11-113.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方式;多元化
一、早期初中政治教学的困境
新课改已推行多年,其顺应了我国改革创新的大潮。但是,在新课改推行前期,它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新课改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新课改是实行一套与以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也都应发生合适的变化。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受到了新课改的挑战。当然,初中政治教育在迎接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初中政治教育依然存在与新课改要求不适应的地方。
(一)教学观念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片面强调政治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不注重内容的梳理,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还没有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课改之前,初中政治教学只是单方面地重视学科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系统性,而对现实生活照顾不到,从而背离了和社会现实的联系,显得枯燥而苍白空洞。教师讲课也仅仅是依照学校配发的教材和教参,没有做到与社会时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听到的内容空洞乏味,学习必然丧失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习惯于知识的传授,信息现代化程度不足。有的学校即便安装了班班通,但大多老教师根本不会用,大多年轻的教师倒是会用却仅仅只是展示教材内容本身,没有充分展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更没有表达政治教师自己的思想和体悟,那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罢了。
二、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新n改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逐步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除了采取常规教学法外,还充分把多媒体教学用到政治课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的变化是在适应新课改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新课改的要求和政治教学的自身发展,初中政治教学方式显现了多元化的特征。
(一)激发学生对初中政治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结合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初中政治课堂的参与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对改善初中政治课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改善教学效果。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实际生活为来源为学生讲解知识,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我们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才会更加深刻。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改善初中政治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具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多种优势,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及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不仅要积极汲取古典式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政治教学方式。无论方式如何,只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理念,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帮助。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始终在实行课改。针对如何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改革 ,教师们结合初中政治教科书的特点,对初中政治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现行的政治教学方式已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模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政治课堂更具色彩,教学效果也更好。创造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政治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有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1).
[2] 廖信松.新课改指导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杨晶.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5).
[4]邹桂良.历史教学高效课堂构建问题浅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3 (7).
篇9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设置 农林类高校 需求分析
一、引言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也称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社会对掌握专业技能和具有良好英文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刘润林(1996)指出:“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ESP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根据新课程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课程学习后,应进入应用提高阶段,结合各自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学习。为满足高校英语课程的要求,ESP教学在大学高年级以及研究生学习阶段推广,作为英语高级应用阶段的必修内容,已成为官方和外语教学界的共识。
目前国内对于农林类院校ESP教学的课程设置研究几乎空白。随着中国加入WTO、科技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农林副产品贸易的机会日益增加,引进国外先进农林技术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故对于农林口ESP的需求也在增加,所以了解目前农林类高校中ESP的课程设置现状尤为重要。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选取全国12所农林类院校的612名学生和77名教师为调查对象,根据课程设置理论,结合问卷和访谈分析他们的ESP课程设置现状及需求之间的差异。
此次调查的地域范围较广,遍布华北、西北、江南及华南地区,且学校的层次较多,涵盖了高等专科职业院校、一般本科院校、211及985重点院校以及高等研究院(所)。故调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且全面地反应全国范围内这些院校的ESP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需求。
三、结果及分析
调查中,师生对ESP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看法一致,都有超过80%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设ESP课程。师生们都认为把ESP课程开设在大二、大三最宜,其次研一。39.13%的学生及32.89%的教师认为51~80个课时为宜,其次是81~100,师生分别占比31.58%及24.92%。所以,就目前农林类高校的师生需求来看,课时量的诉求较多,课时数量需求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它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学生卷的调查结果中被选率的一项是“能听懂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达到了60.4%;排在第二位的是“能看懂英文文献”(58.6%)。而教师卷中,“能听懂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和“能就本行业的话题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书面与口头交流”占了同样多的比例,为60.5%。所以,师生们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普遍较高,在语言与内容输入上达到了很高的要求(能听懂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但是,他们的教学目标期望也没有过分的高,对于语言与内容的输出方面(能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要求放得相对较低(学生卷41.6%,教师卷50.0%)。
(二)教师
最受学生青睐的ESP任课教师是专业教师,在学生卷和教师卷的调查中其均有绝对的优势,约占50%。因为虽然ESP教学的落脚点是英语,但它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学科,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较多的专业课教师英语水平有限,特别是老教师,所以出现了由各教师共同承担ESP教学任务的选择,在学生卷中所占的比例为29.1%,在教师卷中所占的比例为23.38%。
(三)教学材料
师生倾向于选择专门的ESP教材作为教学材料(学生卷71.2%,教师卷65.8%)。由于根据教学大纲编撰、条理清楚、章节丰富,有较固定的教学安排等优势,且因为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专门的ESP教材尤为最适合的选择。其次,英文期刊论文成为了仅次于专门ESP教材的第二选择(学生卷所占比例为47.4%,教师卷所占比例为59.2%)。因为教材的编辑、出版及改版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所以在知识的更新速度上会有一点的弊端,而以英文期刊论文作为教学材料的补充是最好不过的了。因其更新速度快,搜集方便,且在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之余还可以接触学科发展前沿,故可作为专业知识的良好补充。
(四)课程类型
调查得知,学生青睐的课程类型依次为:口语课>视听课>文献阅读课>写作课;而教师青睐的课程类型依次为:文献阅读课>视听课>写作课>口语课。两者相比,差异最大的为对口语课的需求。因此次受试的教师79%为专业教师,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有限,能用英语教学的人很少,所以他们对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重视内容教学,文献阅读课的选择率最高(59.7%),并且他们难以开展口语课程,也由于教师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外文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方面的实际需求会比口语要大。然而,学生对此的反应则截然相反,他们对口语课的选择率最高(72.1%),学生们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出来很重要,并且在国内高校中,英文交流氛围有限,使得学生更加缺乏口语运用的机会,从而导致了与其他语言技能相比口语偏弱,他们认为正是缺什么就需要补什么,使得他们与教师的选择成了恰恰相反的局面。
(五)教学方法
名学生最倾向于(79.7%)采用情景教学法,而教师中有71.1%倾向于选择内容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法已经失去了它的优势,仅占1/4。情景教学法一直以来收到学生的青睐,因为它能让学生在创造的情景当中产生更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ESP作为专业知识与英语的结合体,故也是种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法,所以在ESP教学中,内容教学法也常被采用。此外,被调查者还提出了诸如视频教学法(如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如根据英文说明做实验等)、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学生解疑释惑为辅(如教师传授技巧与学习方法,学生靠课后自学)等建议。
(六)课程考核
最被接纳的课程评价方式为“笔试+口试”,学生卷中的选择率为63.31%,教师卷中的选择率为52.00%,均过半。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考查传统的阅读书写和词汇能力,又能够弥补传统考查方式中对于口语能力缺乏的不足,并且可以通过调整两者在最终考核结果中所占的比例来轻松有效的控制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这是最被大家接纳的考核方式。其次,在高校中,论文作为结课时的考查方式也有时出现,教师比学生更倾向于采取论文的课程考核方式。
(七)应用
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是学习者对于ESP学习的目标需求。调查得知,他们希望将ESP最地应用于学术交流,因为学生卷与教师卷中此项的选中率相当高,分别为78.2%和76.3%。该题各项的被选率很高,最后的累积个案百分比都超过了200%,这说明了学生及教师均认为这三项应用都很重要,都是他们的对于ESP学习的目标需求。
四、发现与结论
本研究基于对农林类高校ESP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目前国内农林类高校的ESP课程开设率及课时数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既对专业知识熟,又能胜任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
3.目前所开设的ESP课程类型多为文献阅读课,学生需求的口语课开设较少。
4.教学方法偏重内容教学法而轻情景教学法。
5.ESP课程考核方式多为笔试或“笔试+口试”。
6.专门用途英语应在学术交流中应用率不高。
5.对农林类高校ESP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此前的现状及需求调查,发现了目前农林类高校ESP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现提出如下建议:
1.普及ESP课程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课时量。学生希望将课程开设在大二、大三和研一,并且以51~80个课时为宜。
2.选择英语水平好的专业教师或有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授课,此外可对年轻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语言教学技能。
3.应多开课口语课与写作课,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4.在教授语言及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调查显示情景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有利。
5.考核方式应脱离传统,走向多元化。除了笔试、口试、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还建议采取实验操作、做课题汇报等方式。
6.应在课程中多提供给学生学术交流的机会。
六、结语
课程设置对于ESP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调查从学生的需求分析出发,发现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学生的主要诉求,为农林类高校ESP课程的开设的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为ESP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此项工作得到中南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创新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1ssxt020
[参考文献]
[1]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2]马建俊.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需求分析浅析[J].青年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4).
篇10
作者:马玉琼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要在教材中讲解基本原理、方法以后,搜集和编写案例.教师向学生提示处理案例的要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去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原则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模式,通过案例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和处理方法.例如在《机械制造技术》这门专业课中,工艺规程的制订是课程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中国一拖公司的连杆、变速箱体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作为案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点评,选择最佳方案.在毕业实习中到生产现场了解现行的工艺方案,与自己制订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案的优缺点,分析现行方案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知道工艺方案不具备唯一性———制订工艺方案的原则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制订的工艺方案即为最佳.通过此类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实例及其处理方法,吸取现行案例成功的经验,学会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合理地处理实际工程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即将某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成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模式.每一个项目都应最终实现该项目的考核目标.以机制专业作为我们的试点专业,具体作法是: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把热加工方法、热处理方法、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数控加工及其他加工方法分别作为不同的项目,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训当中进行现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法还解决了专业知识多、课时少的矛盾,使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得到有机的整合,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3课题教学法课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给定课题方向,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和参考现场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课题,写出综合实训报告或完成课题论文,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相关课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决断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课题教学法的结构程式是:依据教学目标选定课题(教师指定或自主选择)—结构设计—完成制造—完成课题论文、综合实训报告.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本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七周综合实训,其中两周为生产实习,到生产现场了解典型零件的用途及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设计课题.学生利用剩余五周时间完成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从工艺过程中选择典型工序,设计专用夹具,拆出专用夹具的所有非标准零件图,分别编制其工艺规程,然后从市场调研分析着手,选择购置毛坯材料,进行非标准零件的加工制造,完成专用夹具的装配调试,最后完成课题论文或综合实训报告.课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与教学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学目标仅仅是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定向作用;目标教学是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套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的具有独特性的教学范型.它的实施程式为: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反馈评价教学结果———修正、补救教学偏差———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设计课题;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工艺实施过程及工装设计方案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讨论,确定多个设计方案,然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具体制造和装配、调试过程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生课题的质量由专家组综合评价;专家肯定成绩,提出缺点,让学生及时改正,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通过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从业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开发性的综合实训,达到了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将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要素转变为一定的从业能力,再通过产学结合回归于实际工作中,最终使理论、经验及各项技能得以升华为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七周的综合实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设计并制造出典型的工艺装备———某设备的专用夹具,学生具备了编制、实施机械制造工艺能力和设计一般工艺装备的能力,简单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质量分析的初步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及使用本专业CAD/CAM实用软件的基本能力,完成了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向多元化整合型方向发展,呈现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的趋势.培养创新意识和立业创业能力在给出设计课题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机构运动方案、手工绘图或计算机绘图、按规范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在综合实训的实施过程中,尽量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力求做到: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环节的某项任务;学生在实训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想法,而是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立业创业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综合实训的每一课题由一个课题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专用夹具整体方案的设计实施、整机的装配由课题组同学共同完成.另外每人必须负责部分零件的工艺实施,其实施的结构程式为: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购买材料———机械加工.学生从设计开始,注意市场调查,了解金属材料的结构形状,便于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学生自己联系加工设备,完成零件的加工,进而根据装配工艺完成装配过程.通过真题综合实训,让学生感受、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过程,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富于团队精神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