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4: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功能建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功能建筑论文

篇1

关键词: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建筑规模庞大,集酒店、公寓、写字楼、购物中心、娱乐、餐饮、会议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物在许多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并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如珠海市国际会议中心,其建筑面积逾15万m2,一至四层为裙楼,上部各有一幢22层五星级酒店,一幢9层会议中心大楼,三幢21层高级公寓楼,是该城市迄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建筑。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所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系统最复杂、设施标准最高,因而对设计、施工及材料设备等方面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珠海市国际会议中心(简称国会中心)工程为例简要的分析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1、给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发生停水将严重影响建筑功能的发挥。因此从工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首先,给水系统必须有可靠的水源保证,其措施是从市政给水管网的两个不同位置(其间有阀门分隔)分别引入一根进水管,并设置足够容量的贮水池。

其次,必须选择合理的给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大型多功能建筑一般为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城市给水管网的服务水压只能满足底部几层的用水需求。而大部分楼层的用水必须考虑系统内部自行增压来解决;同时由于楼层较多,给水系统中上、下层管道中的静水压力差必然很大,为了避免下层管道的静水压力过大,引起泄漏增加甚至管道、附件破裂以及产生水击形成噪音、振动,因此给水系统必须实行竖向分区。

按是否设置高位水箱,给水方式分为水箱给水方式和无水箱给水方式,给水方式按竖向分区又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减压等三种给水方式,其中减压方式又分为设减压水箱和减压阀两种。由于设减压阀效果好、投资少又不占建筑面积,因此被广泛采用。

该系统采用水箱给水方式,并采用集中增压,即由设于地下层泵房的增压泵(一用一备)同时供水至五个天面水箱,每个水箱除设高、低水位继电器外还设液压水位控制阀,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控制,大大减少了泵房的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竖向分高、中、低三区,低区包括地下层及四层裙楼,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水。高区由天面水箱供水,中区由天面水箱经比例式减压阀供水。以减压阀代替减压水箱,其优点是节省了建筑面积,降低了系统造价,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给水管道材料以往都是热镀锌钢管一统天下,但由于近年来生产出了符合给水管材要求的uPVC塑料给水管,凭借其外观美丽,防腐蚀性好,不仅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甚至已用到市政给水管道,目前其价格略高于镀锌钢管。国会中心给水系统在公寓楼部分采用了uPVC塑料给水管。

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系统的噪声、振动应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影响使用功能,其措施是采用消声止回阀,对水泵进行隔振处理等。

2、热水供应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一般要求全天提供热水,因此必须设置中央热水供应系统。热水供应方式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为了避免热水管道敷设过长而热量损失过多及管路易出故障,一般选用分散式供热水方式。

国会中心即采用分散式供热水方式,分别在酒店、会议中心楼、公寓楼设置独立的热水系统,其水源由各天面水箱供给,管网同冷水一样作竖向分区,以保证两个系统的冷热水压力均衡。各区热水系统之中央热水设备均设于天面水箱下热水房内,管网采用上行下回机械全循环方式以保证热水供应稳定。

热水设备有热水炉、贮热水罐、循环水泵、贮油箱等,其主要设备是热水炉,燃料可以为柴油、石油气等。国会中心采用进口热水炉以确保运行正常以及符合环保要求,以柴油为燃料,由室外油库统一供应。中央热水设备示意图见图2.可供选择的热水管道材料有热镀锌钢管,紫铜管、uPVC塑料热水管。镀锌钢管价格最低,但容易受热水腐蚀,寿命较短,一般8-10年就须更换,适用于档次较低之热水系统;紫铜管使用效果最好,寿命长,用于热水管道有较长历史。国会中心热水管道就是选用进口紫铜管作管道材料。3、消防给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由于内部结构复杂,人流频繁,加上室内木装修等易燃物品较多,因此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失火通过电梯间、楼梯间、管道井等很容易造成火势蔓延。所以这类建筑其消防给水系统应能立足于自救,发生火情能迅速扑灭。

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规范要求,国会中心消防给水系统应设计成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水幕消防系统等三个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并保证可靠的消防供电(两个独立电源)和消防水源。

3.1消火栓给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的消火栓给水系统,以消火栓处所受静水压力不大于800kPa为标准进行竖向分区。国会中心建筑高度未超过80m,因此其消火时便于操作水枪,在消防立管底部动水压力超过500kPa的消火栓前增设减压措施。该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给水方式,即发生火灾后才启动消防泵来增压供水,天面水箱贮存10分钟消防水量用以扑灭初期火灾。与给水系统相同,消火栓系统也采用集中增压方式。酒店部分由于受天面水箱设置高度的限制,另设气压给水装置以满足最高几层消火栓所需水压。建筑内部保证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消火栓直径均为65mm,水带长度25m,水枪喷嘴口径19mm.消火栓系统消防用水量为2400L/min,设4套水泵接合器。3.2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由供水设施、报警阀、管网、闭式喷头及火灾探测系统等组成,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固定式灭火设施。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控火灭火成功率高,经济实用,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大型多功能建筑要求安装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场所较多,国会中心除公寓楼部分外所有场所均安装了喷头。系统同样采用集中增压供水方式,增压泵及所有报警阀均设在地下层泵房内。每个报警阀控制喷头数不超过800个,最不利喷头的工作压力不小于0.1MPa,喷头口径为12.7mm,熔解温度72℃,每个喷头保护面积7~9m2.消防用水量为1800L/min,持续时间为1h,即初期供水10min和加压供水50min.

3.3水幕消防系统该系统不直接用来扑灭火灾,而是与防火卷帘,防火幕配合使用,起到防火隔断、防火分区、冷却防火隔绝物,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水幕消防系统由水幕喷头、管网、控制设备、水源等四部分组成。水幕喷头是开式喷头,喷出的水形成水帘状,形式有窗口、檐口、台口等。国会中心由于建筑规模大,设有多个防火分区,分区之间设置保护卷帘水幕消防设备,在防火卷帘两侧各布置一排水幕喷头,由地下层泵房专用水幕增压泵供水。水幕消防用水量为20L/s,室上专设两套水泵接合器。

4、排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要求排水通畅和通气良好,若发生排水管阻塞现象则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国会中心排水考虑分区排出,地下层排水通过潜污泵强制排水。排水立管能够单独排出尽量单独排出,酒店部分采用几根排水立管通过设于技术层的水平干管加以连接,分几路排出,每根排水立管均设专用通气立管。

排水管道材料过去采用排水铸铁管,排出横管采用钢管,现在一般均用uPVC塑料排水管代替,既美观,排水效果又好,正常使用年限可达50年。uPVC管道接头采用粘接,立管上必须隔层安装伸缩节,以消除因温差影响产生的胀缩。uPVC管排水噪音较大,须在立管安装消能装置以减少噪音。

5、特殊给水排水系统为满足大型多功能建筑特殊功能的需要,如室内游泳池,水景等,相应地要设置特殊给水排水系统。国会中心分别在酒店22层天面(供总统套房单独使用)和裙楼天面设游泳池。游泳池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如浑浊度不大于5度,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0个/ml等,因此游泳池用水必须进行循环水净化处理,一般采用接触过滤和消毒等措施,使池水不断循环使用,只需补充少量补给水。

国会中心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包括压力式过渡罐、循环水泵、加药设备、消毒设备、加热设备、滤毛器等。其中加热设备只有当池水温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才启用,加热方式采用热水锅炉直接加热。游泳池供水方式采用池底供水,池面溢流回水的循环供水方式,该方式的优点是将池表面的污物迅速排除,池底污物少,有利水的循环和保证水质。转6、管道设置安装技术大型多功能建筑由于管道设备种类数量较多,包括水、暖、强电、弱电等各种管道设备,必须进行综合布置,防止“打架”,另外必须注意美观、隔振、防噪声等问题,因而对给水排水管道设备安装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国会中心给水排水设备集中布置在地下层、天面及设备技术层。技术层高度仅2.2m,布置各种横向管道及设备,为保证安装维修方便,必须具有较好的通风照明条件,并有防漏防火等技术措施。

篇2

【关键词】多功能,综合楼,建筑设计,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多功能综合楼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够满足经济生活复杂化对建筑的客观要求。其次,它能够最大限度的使人们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它能够方便让人们的生活,节约人们的时间。最后,它能够节约建设成本,减少能源消耗,美化城市的环境。故而,分析研究多功能综合楼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综合楼建筑设计的一般思路

企业综合楼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从场地分析设计到单体功能设计;从平面设计到空间设计,再回到平面设计。

1.总平面布置

企业综合楼建筑的平面与空间组合应相对集中、灵活、布置、合理安排。可形成一个带,占据厂区一角,或布置在厂区的适中部位。宜面向城市干道布置,以利于向社会化转化;尽可能位于厂区的上风侧,并靠近职工住宅区。

有的企业综合楼需要面向社会进行产品展销、维修服务等,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入口和对厂区联系方便的内门。

2.企业综合楼必须处理好与基地周边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好综合楼所在生活区场地出入口。一方面要与城市道路衔接方便,让企业员工上下班出入便捷;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与生产区的连通,或设置围墙和大门与生产区连通;或者直接通过道路或连廊与生产区连通。

(二)要与周边自然环境有良好对话。要实地踏勘拟建工程场地,对周边自然环境充分了解,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水文地质、日照风向等都是生活区定位的重要依据。应妥善处理其周围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化、美化设施的设计和规划,创造开敞、整洁、美观、舒适的环境。

(三)和谐地处理好与周边建筑物的关系。要对周边建筑物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使用功能、生产类别、装饰风格等都要清楚,具体设计时,与周边建筑或统一风格;或独树一帜。

(四)做好新建综合楼与其他周边特定环境条件的结合与避让等。按照规划要求,道路红线需要退让,有绿线、蓝线、紫线、高压线等要求,还需避让。与周边建筑还需拉开必需的防火间距,卫生视距。

(五)还要符合相关总图法规规范的要求。

3.规划建设场地

(一)把握好图(建筑)底(场地)布局关系。布局要合理,不能满铺,应预留好停车场,集散广场,活动场地,杂物院等。

(二)选择好地面停车场位置,数量要满足使用要求;如有地下室,其出入口要选择好,方便使用,预留出缓冲、回转空间。

(三)安排好场地道路。道路要满足消防要求,要满足人流和车流需求。

(四)如用地内有限定条件,如要求保留古树、水体等,要考虑好间距,合理退让。

(五)所用用地内设计要素必须要符合相关法规规范的要求。

三.平面功能组合

需要与企业工程甲方代表不断沟通,明确详细的设计任务书要求,包括各功能房间名称组成及面积总表,各功能房间关系的特殊要求。进而完成以下工作:

1.对各功能合理地分区,包括平面的功能分区和竖向的功能分区;

2.依据场地分析的结果,明确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与各功能分区次要出入口;

3.合理组织人流、物流的通顺,做到互不交叉干扰;

4.合理设置垂直交通系统(楼梯、电梯等);

5.妥善安排辅助空间(厅、走道、厕所等)布局与设计;

6.创造良好的建筑物理环境(通风、采光、朝向等);

7.建筑面积与主要房间面积要控制在设计任务书要求范围内;

8.解决好其他特殊项目的特殊问题。

然后,做好各功能区平面设计:

办公区的建筑面积,应根据全厂职工总数指标计算。办公区用房应合理分间,尽量采用灵活隔间,并满足特殊用房的温湿度、采光、通风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

食堂区宜集中或分区集中设置,并服务距离不宜大于500米,并应布置在污染源的上风向。每个食堂的服务人数不宜超过2000人。食堂的建筑面积,应根据全厂职工人数指标计算确定,宜根据需要设置杂物院,寒冷地区应有设置菜窖的场地。餐厅入口不应直接开向有污染的车间。

生活区应与产生有害、有毒物质的车间隔开。应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通风。水湿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生活间宜与车间毗连,联系方便。如需要住宿,应该按照现行《宿舍建筑设计规范》设计。

厕浴区:

厕所位置与使用者不宜过远,一般行走距离不大于50米。厕所的蹲位数应按使用人数进行设计。洗浴区的合理的设计十分的重要,在综合楼的设计时这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洗浴区与生活区不能太远,最好就设置在员工的宿舍边上,这样能够更好的使员工方便的洗浴。

休闲区

现阶段,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综合楼的设计时必须要具有人文思想,考虑到员工的休闲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远离工作区的地方设置专门的休闲场所,该场所的基本要求是安静、清新、舒适,故而在休闲区应该做好绿化工作,多植树、种草、栽花,同时要把假山、喷泉等引进来,这样忙碌一天的员工就能够有一个休息、养神的地方来放松一下紧张的身体。

娱乐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的目标,搞好综合楼的娱乐区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员工娱乐的方式有很多,在娱乐区的设计时,应该远离工作区和生活区,同时应该根据员工不同的娱乐方式设置不同的娱乐设施,比如篮球、乒乓球、桌球、舞蹈室等。

如还有其他功能区综合在一起,必须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四.合理的空间构成

1.通过平面设计形式的灵活适当变化,可以通过平面的退让、增减等手段,实现建筑内外空间构成的形式美。

2.结构选型及格网形式与大小要合理,实现建筑空间构成具有恰当尺度美感。

3.不同大小、不同高度房间的安排要与结构系统和谐,实现空间构成的有机性。

4.垂直交通体系的平面定位与形式处理要成为建筑内外空间构成的造型手法。

创造出愉悦的空间形式是我们建筑设计始终追求的目标。企业综合楼建筑的形式、色调等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邻近建筑或工业小区的整体格调相协调。

企业综合楼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努力设计好企业员工的办公和生活。要改变过去各功能区各自盖楼的形式,把各功能区有机合理组合,紧密相连形成具有整体感的真正综合楼。这样,既缩短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交通路线,提高工作、生活效率,功能紧凑,节约建设用地,又能形成具有整体气势风格的建筑体。以充分体现企业形象,并可以给城市增添一道很美的街景,为美化城市环境作出贡献。

五.综合楼的外部造型的设计

企业综合楼的外部造型的设计十分的重要,合理科学的外部造型,一方面它能够给整个城市的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另一方面它能够吸引投资商,形成广告效益,最后,给企业的员工美的享受,增强其自豪感。外部造型的设计方式有很多,比如外墙面铺设有石头材料做成的饰面砖,远看就像一座石头碉堡,体现出一种古典、朴素美,且饰面砖颜色灰暗,比较耐脏。而玻璃幕墙则具有浓厚的现代感,透光性好,使得综合楼更加明亮。

六.结束语

多功能综合楼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节约用地、适用方便、节能环保、降低建筑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美化城市环境等。但现阶段我国的多功能综合楼的建设技术尚不完善,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改进,这就需要我们的建设工程的施工者以及技术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的建造技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燕.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整合研究[J].南方建筑. 2009(05)

[2]王香宜 胡奇楠 对建筑设计中噪声控制及建筑绿化的要点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期

[3]胡璟.共生理论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研究[D].厦门大学. 2007

[4]苗建增. 江西省南昌市超高层办公楼空调设计[J]. 科技风,2010(05)

篇3

论文摘要:以洛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为例,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进行探索,提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的设计理念。

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毫无疑问建筑是理性的,它需要贯穿建筑师的理性思维,同时,建筑又决不仅仅局限于理性思维,它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将人的情感去关注非情感化的理性创作,从而将人的感情转移到建筑上。因此,追求情理兼容的建筑作品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理当追寻的目标。合理定位是设计过程的起点,也是设计理念及灵感产生的基础。就一般意义而言,建筑设计的定位包括环境定位、功能定位和建筑形象定位等层面,合理的定位往往是一个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随着学生对信息需求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功能的更新和拓展,也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功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该建筑更好的满足日益复杂的功能要求?如何让新型图书馆的形象满足人们日渐丰富的审美要求?使得设计出的作品达到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我们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持续思考,进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

本文结合洛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方案设计,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新职能、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建筑文化情感等方面进行尝试,以期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有所参考。

一、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理念

在网络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设计正面临着功能改变,新型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必须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设计模式。经过深入思考,在功能上结合实际使用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采用“一站式服务”的多功能入口大厅。在入口大厅读者通过网络磁卡就可完成整个馆内的图书借还工作,并可在馆内任何一台电脑前轻松完成检索上网,预约借阅以及其他服务项目,实现超市化管理及“预约、借阅、查询、还书一条龙服务”的高效服务。

阅览室尽量采用大空间布局,并围绕中央大厅及文化沙龙布置。通过阅览柜和阅览桌椅不同的布置方式,在大空问内分隔出既相互联通又相对独立的空间领域。阅览室均采用综合布线系,使每个阅览室都具备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上述布置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库室分离”的模式,将书库与阅览室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这种格局,完全适应当今图书馆“全面开架、藏阅合一”的运作管理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开放性布局也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打下了灵活可变的基础。

二、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

大学图书馆在当今高校学生生活中正承担日益综合的文化服务职能、教育职能与休闲娱乐职能。这就使单纯意义上的传统图书馆逐步演变成新型综合的文化知识中心,使得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内部功能向多功能复合化演变。为顺应上述变化,更好的满足功能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将可独立开放的多功能报告厅、科普展厅、图书超市、咖啡吧、自修教室等相关服务空间集中设置在一层。将整个四层中心区域设为大型的文化沙龙,给读者提供交流、休闲的场所。围绕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和空间,穿插布置相关的配套功能。如每层阅览室均设有休息角,给学生提供一个短暂休息的场所。

三、取代传统的运作模式

传统图书馆的规模历来都以藏书量作为衡量标准,书库在传统的图书馆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功能单元。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纸质信息载体在新型的图书馆中已逐渐被为网络和电子出版物所代替。电子媒介已然成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电子光盘库已经或将要取代传统书库成为一般图书馆最主要的资料存储方式。即便是在一些有纸质文献的传统图书馆内,也往往采用制作缩微胶片的方式供读者阅览。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光盘体积小,新型数字化图书馆就可以不再专门开辟书库,而是将其分散到各类阅览室内,既节省管理成本又方便读者借阅。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更适应当今图书馆的需要。

四、寓意深刻的立面设计

建筑的生命孕育在与环境的情感共生之中,从环境中来,于环境中再生,以环境作为设计的切入点,从环境的结构原型中,从环境中那些有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中寻求设计线索和灵感刺激,从而建立与完善环境程序,延续与发展环境意象,以建筑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带动整个环境形象的艺术升华,达到情境交融。

在洛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立面设计中,我们从环境出发,发掘该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用丰富的建筑语言,赋予新型数字化图书馆深刻的含意。

为了充分表达图书馆建筑的亲和性和开放性,我们设计的图书馆在正面以双手开合的欢迎姿态伫立在读者面前,主入口宽敞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驻流的空间,而且通二层的大台阶使得整栋建筑端庄雄伟。矩形的玻璃中厅增加了图书馆内部采光的同时,也营造了光影交织的变幻空间。方格形的窗户在建筑立面上显得大气稳重,也有立久持久之意。条形窗的布置如同图书馆的一本本藏书,象征着通向智慧的心灵之窗。出挑的玻璃轻钢雨蓬钢架起到了遮风挡雨的作用。双手开合的建筑外观,暗喻着这座建筑是知识殿堂的大门,也似乎在召唤着学生们积极走入这扇门,为将来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固的基础。

篇4

简介

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地处县城东郊,是一所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学校。是省教院合格校外教学点、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合格教学点。

中心始建于1975年3月,原名“竹溪抗大”。1977年更名为“竹溪师范”,校址先后辗转于龙王垭、青山、三合等地。1983年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竹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迁于现址。1992年“竹溪县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在该校成立。1996年设立“竹溪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2005年秋,县政府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县教育技术装备站等三家机构予以整合,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正式成立。

中心现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399.6平方米。能同时承担800人以上的教师培训任务。现有教师专、本科学历函授学员338人、电大函授学员157人。

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2人,89%的教师具有讲师及高级讲师职称。中心参与省课题研究5项,承担市级科研课题2项,教师年发表或获奖论文数十篇。

中心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微机室4个,高档微机90台。拥有电子电工实验室、理工实验室、语音室、琴房、美术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多个专用室,建有教学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网,实现了现代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心“崇尚卓越,追求一流”,立足多功能,实行大服务。近年来,对全县3000多中小学教师和近200名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2次以上。全县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覆盖面均达到100%,骨干教师培训100%,教育技术初级培训100%,新课程岗前培训、受训率均达到100%,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高学历比例也大为提高。特别是在第一轮继教工程中,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到100%,创造性的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赞誉。其先进做法在一定范围得以推广,中心先后荣获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省“‘九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先进单位”等殊荣。

篇5

像长兴县这样的新时期档案馆建筑,目前浙江省不断涌现,如功能布局合理、充分体现文化名城内涵和水乡文化个性,因而获得“全国档案馆建筑综合设计优秀奖”的嘉兴市档案馆,今年已投入使用。自2000年到2004年6月底,浙江省竣工、在建、设计和立项的档案馆共有37个。其中已竣工的新馆13家,正在建设的5家,正在设计的8家,已立项的11家。

回顾和展望

浙江省的新馆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筹备阶段。在2001年召开的全省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全省档案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抓住文化大省建设契机,大力推进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办法,建成一批选址得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符合档案馆建筑规范、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档案馆,以解决当时档案馆普遍存在的馆址闭塞、面积偏小、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在建筑规模上,首次提出市县区的档案馆面积应不低于8000m2、5000m2、4000m2,在馆库功能设计上,提出采取密集架库房、技术用房和大开间服务场所三者整体配套的新模式。同时,对准备设计和立项的杭州、宁波、温州、湖州、海盐等20多个综合档案馆进行调查摸底、重点指导、积极引导,使大家对综合档案馆新馆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抛开传统的建馆就是建库房的陈旧观念,为全省新一轮档案馆建设的顺利、健康、稳步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发动推进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规划和获得实质性进展,如何加强档案馆建筑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在建设前期规范和推进这项工作?熏逐渐成为档案馆工作的迫切问题。2002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全省档案馆建筑研讨会上,国家档案局有关领导和国内档案馆建筑方面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同时发放了国内外优秀档案馆建筑汇编图册,省内正在设计和建造的几家档案馆也以论文形式总结和交流了建馆经验和教训。会议的召开使大家在新馆设计理念、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等方面澄清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增强了建馆紧迫感和责任感。会后,不少正在争取立项和设计的单位根据会议精神,及时调整了原先的新馆申请报告和设计方案,在选址、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等方面重新规划,并积极争取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了巩固会议成果,省局随后会同省建设厅联合印发了《浙江省实施〈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补充意见》和《关于对全省综合档案馆新馆立项及建筑设计方案上报省档案局审查备案制度的通知》,并将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列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同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馆新馆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审核和调整设计方案。通过这些措施,极大调动了各地的建馆积极性,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进入了历史高峰期。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4年,省档案局组织正在设计、建设的22家召开了新馆建设情况交流会,会议以实施新时期档案馆建筑新理念,建设一个开放性、文化性、现代性、标志性、多功能的档案馆为主题,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做好新馆设计和建设,搭建一个在建、设计单位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总结经验、获取教训的交流平台。会前和会议期间,省局组织有关单位参观了外省新馆的建设、布展、设备配置情况,深入交流、探讨当前新馆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当前影响新馆建设的一些主要因素。根据各地意见,省局决定,组建由已建、在建档案馆中有一定经验的人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帮助各地把好设计关,解答新馆建设中的问题;不定期以简报、信息等形式在网站、杂志、信息上公布各地建馆进度、经验和教训等;专门成立档案馆智能布线课题组,对新馆建设中的弱电、智能布线、设备采购、现代化管理等新问题加强研究。随着不少新馆的建成,省局及时把业务指导重点转移到新馆的陈列展览、功能布局和设备配置上,帮助出点子,把好业务关。

成绩和变化

通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的档案馆新馆建设在规模上开始由零星突破走向整体发展,在建馆理念上开始由传统走向开放,在新馆功能布局上开始由强调保管走向多功能、人性化设计。主要变化有:

1. 新时期档案馆建设新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各地拓展服务功能、推动自身发展、实现“四位一体”要求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选址得当。大多数正在设计和建造的档案馆,已改变过去档案馆深居行政大院角落的封闭状况,选址时就开始考虑如何与周围自然环境、城市总体风格、文化氛围相适应,尽量选择靠近政府区和文化区、交通便利、城市公共设施较完备的地域独立建造。在37个竣工、在建、设计的档案馆中,位于文化中心的8个,行政中心16个,其他位置独立建造的4个。

第二,功能设计上,开始体现出开放性、多功能性、服务性、人性化等新时期档案馆的功能需求。档案展厅、对外查阅大厅、培训教育用房、休闲场地等社会服务用房用地,以及展示档案馆开放形象的档案馆门厅,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各建馆单位的重视。档案馆“四位一体”功能用房的分配布局趋向合理,普遍设置了服务教育区、库区、办公区、技术用房区、公众活动区等功能区域,每个功能区既保持相对独立,又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并突出开放性和社会服务功能,能通盘考虑档案馆合理的工作流程,重视实用性,兼顾美观性,同时坚持档案馆“内紧外松”的设计原则,既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又不影响利用者查阅。

第三、新馆建筑规模普遍达到《浙江省实施<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补充规定》的要求。从已完成设计的新馆建筑规模看:市级档案馆一般在9000~15000m2,县级档案馆一般在5000~10000m2。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等市级档案馆达到9000m2以上。义乌市、上虞市、杭州市萧山区、杭州市余杭区、乐清市、东阳市等档案馆达到了8000m2以上,长兴县、海盐县、慈溪市、普陀区、宁波市鄞州区等档案馆也都达到了5000m2以上。在考虑现有规模的同时,不少档案馆如金华、嘉兴、东阳等都考虑了今后扩展的需要,实现一期、二期工程分批建设。

第四,“大档案”理念开始从理论探索步入实践。建立城市档案信息综合管理体制,实现对多种档案实体的统一管理,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有限的档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有效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整体成本,发挥规模优势,这种新型的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是金华市、上虞市等新馆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金华市档案馆已进入土建。上虞市档案馆初步设计也已完成。

篇6

关键词:墙体材料;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发展对策

Abstract: Wall material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building is very important,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aving energy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new direction of China wall material development is a kind of new green wall materials, it is effective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waste, save energy, reduce the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not onl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ut also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t has brought goo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is mainl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reen wall material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wall materials, discusses facing China's development of green wall materials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green wall materials.

Keywords: wall material; new green wall material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墙体材料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它的原料采集与生产使用都与环境资源问题密切相关,所以说墙体材料对环境和人类的不利影响尤为突出。自1988年“绿色建材”首次被提及以后,绿色已经成为人类环保的标志,也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建筑节能来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与传统墙体材料的区别

新型绿色墙体材料自身具有高强度、质量轻以及节约能源等优点,它的出现解决了墙体材料生产中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是我们国家主推的墙体材料发展的方向。与传统的墙体材料相比较,发展新型绿色墙体材料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

(1)有效地节约了资源。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的是大量的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的,这样就减少了对天然资源的浪费。

(2)有效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由于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使用的是大量的没有污染和毒害的废弃物,这就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体的健康要求。

(3)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可清洁的生产技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排放的废气、废渣和废水都减少了很多,大幅度的减少了污染,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

(4)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对于外墙材料要求具有高强度、质量轻、保温隔热、防火等性能。对于内墙材料要求具有防火、隔音、防潮等性能。

三、我国绿色墙体材料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推进办法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墙体材料技术水平还是较为落后的。我国的主要墙体材料还是实心粘土砖,这在世界上也是为数不多的。我国的实心粘土砖产量巨大,并且很多都是由一些小规模的砖场造的,技术水平落后,并且大量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绿色材料的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使用需求量是越来越大。在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新旧墙体材料选择之间的矛盾

虽然我国目前在倡导绿色墙体材料的使用,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小砖场照样的占用田地、污染环境,进行实心粘土砖的大量生产。这就导致了新成立的符合环保要求与技术要求的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厂商找不到销售出路,由于产品滞销,这些新成立的工厂不得不面临停产的威胁。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设计使用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工程大概占了不到三分之一,而落实到实际中使用的则更少。

(2)城乡和东西部之间关于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发展的不平衡矛盾

虽然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关于新型绿色墙体材料还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各个地方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偏远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关于绿色墙体材料的使用达到了70%,基本上已经普遍接受了绿色墙体材料。但是在偏远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关于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使用率还是很低的,这就导致了墙体材料革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的。

以上两点是我国绿色墙体材料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推进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政策层面入手,要不断地完善政策目标。例如要扶持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工厂,对于一些生产粘土实心砖的小规模砖场要进行严厉打击,鼓励扶持大中型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其次要从技术层面进行,要大力推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把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革新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

四、发展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对策

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主要是用水泥、混凝土以及一些建筑垃圾通过先进的加工方法制成的具有高强度、轻质量、多功能的建筑砌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约资源,污染小,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不仅是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走可续续发展道路战略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建筑行业现代化的要求。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出现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其应用的范围

越来越广泛,我们不仅是利用它取代纯统的红砖,而是本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做到低污染、低耗能,满足多功能需要的发展,进而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为了更好的发展新型绿色墙体材料,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的利用建筑垃圾及农业废渣。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已经占到城市总垃圾的三分之一,这严重污染着城市的环境卫生。把建筑垃圾用作墙体材料目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例如利用废弃的混凝土碎块作为原料制作成轻质砌块,或者利用废弃的聚苯泡沫塑料和其他的一些辅助材料制造成外墙外保温层等。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来源广、成本低、资源丰富,利用它们可以生产纸面草板、麦秸人造板和植物纤维水泥板等,这些都是具有强度好、质量轻等特点。并且对环境污染小、节约资源,是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新宠儿”。

(2)充分的利用木材再生资源。水泥、塑料、钢材和木材是当今的四大材料,可是只有木材是可以循环和再生的。木材作为墙体材料是经过加工的工程木材或者人造板材,例如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主要应用于复合外墙的内侧和隔墙。施工的时候把木质板材和龙骨组合成复合墙体,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木质的墙体材料符合真正意义的新型绿色墙体材料。

(3)充分的利用工业废渣。我国近年来工业废渣的排放量是相当大的,绝大部分的废渣,例如粉煤灰、工业尾矿和化工废渣等固体,以这些废弃物为原料制造出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做到生产技术的高水平发展,开发研制各种新的技术。要做到生产技术的高水平发展就要使生产规模化,设备要大型化,过程要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要研制出新的制砖技术,例如蒸压粉煤灰砖生产技术、泡沫砖生产技术等。并且建筑砌块也向大规模、自动化方向发展。

(5)要开发和研制新型的复合墙体。复合墙体的发展是建立在复合墙体材料的开发和研制,要大力发展强度高、质量轻、保温隔热的新型复合墙体。

五、总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就为新型绿色墙体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不仅充分利用了废弃物,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环保效益,是我们国家墙体材料发展的新方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墙体材料绿色化还是很低的,为了更好的实施墙体材料绿色化,我们国家已经把开发与推广新型绿色墙体材料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项既定国策。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和企业的努力下,我们国家的建筑墙体材料绿色化道路会越走越顺利,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狄育慧,赵军.试论我国新型墙材的发展现状.新型建筑,2006- 04.

[2]白洁.现阶段我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的应用略谈.科学之友,2009-06.

篇7

关键词:超长结构,温度收缩,裂缝

 

1.前言

随着建筑向大型化和多功能发展,超长高层或大柱网建筑不断出现,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施工中泵送混凝土工艺的应用,使超长混凝土结构易出现的温度收缩裂缝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虽然这类裂缝属非结构性裂缝,一般不致影响构件承载力和结构安全,但却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同时也会给使用者感官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2. 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

混凝土在结硬的过程中发生收缩,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当这两种变形受到约束后,在结构内部就会产生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这两种应力分别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而形成收缩裂缝或温度裂缝。超长混凝土结构中较多见的是在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温度收缩裂缝。要分析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首先应掌握收缩和温度变形的一些基本概念。

2.1收缩变形的特性及影响因素:一般混凝土最终收缩应变约3~5×10-4,其特点是早期收缩快,半年可完成第一年收缩量的80~90%,一年后仍发展但已不明显。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品种,水灰比,坍落度,养护和体表比。

2.2温度变形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混凝土温度线胀系数一般为1.0×10-5/C°,其变形随温差而变化,一般发生在混凝土结硬一直到房屋使用期间。其影响因素有季节温差,内外温差和日照温差。

2.3温度收缩裂缝的基本特点:1,该裂缝由收缩和温度变形共同产生,其分布一般为收缩和温度两种裂缝的组合,随环境湿度和温度而变化,随时间而发展,裂缝的开裂和危害程度往往较单一的收缩或温度裂缝严重。2,根据具体工程裂缝出现的时间、发展与变化、以及分布、形状、尺寸等特征。一般可分为以收缩变形为主或以温度变形为主,实际工程中较常见的是以收缩变形为主的温度收缩裂缝,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一年内,但多见半月至数月之内。3,主要影响的部位及构件是底层和顶部数层梁板构件以及基础梁、挑檐、栏板等外露构件。4,梁板裂缝呈现不同分布和特征,梁缝一般垂直于纵向,分布在两侧面,两头细、中间宽、枣核形。裂缝为表面,深进或贯通。单向板缝等间距平行于短边。双向板缝较重于单向板缝,两个方向板缝纵横交错,不规则,缝多为贯通,板面缝一般宽于板底缝。

3.防止和减轻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设计建议

3.1设置后浇带以及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措施

3.1.1有效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是列入高规中的一种目前设计人员常采用的方法,它利用了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的特性,其设计思路是“以放为主”。主要作用是释放早期混凝土收缩应力,减小以收缩为主的变形。高规虽然对后浇带的间距、宽度、钢筋处理、浇筑时间有较明确要求,不少资料对此也有所介绍。但是结合多年来对几个较大型超长工程的设计实践,深感对后浇带的做法必须予以重视。如设计施工处理不好,不仅起不到予期的效果,还会留下结构隐患。因此就后浇带的具体做法提出以下建议和看法:(1),间距:高规规定为30m~40m.建议具体工程应结合建筑物长度、气候环境特点综合考虑,一般应控制在30m左右。(2),位置:a,小跨梁开间或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可在梁跨三分之一处。b,平面布置时要注意梁的布置宜平行于后浇带以免梁截断太多。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C,视具体情况可沿平面曲折通过。(3),宽度:高规规定800~1000mm.建议预留的宽度要考虑满足钢筋错开搭接要求。可允许大于00mm.⑷钢筋:目前对后浇带内梁纵向钢筋处理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梁板钢筋均断开后搭接,但由于梁钢筋搭、焊接处理困难,质量不易保证,易给结构造成隐患;第二种:板钢筋断开,梁钢筋直通不断。目前工程采用较多,但由于截断梁较多时,钢筋全部不断会约束混凝土收缩,达不到予期效果。建议:梁上部钢筋,腰筋及板墙钢筋断后错开搭接或必要时先搭后补焊。梁下部钢筋不断,可适当加大配筋。论文参考网。这样即可大大减小梁钢筋全部不断对混凝土收缩形成的约束,又可避免梁钢筋全部断后造成的钢筋搭、焊接困难,这种处理方法笔者自93年以来已在一些工程中较好的进行了使用。(4),浇筑时间:高规要求,宜在两个月后且浇筑时的温度宜低于主体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由于混凝土早期收缩量大,相对一年的收缩量,半月约占30~40%;1个月约占45~55%;2个月约占65~75%;半年约占80~90%,故应按规范执行,一般应保证两个月后浇筑。(5)后浇混凝土:采用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强度较主体混凝土提高C5级。

3.1.2针对性地采取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措施加强屋面保温隔热措施,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严格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屋面板、外廊板,阳台板等外露室外现浇板以及板跨大于4m且采用泵送混凝土的双向连续板等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板,均应在板面配置不小于φ6@200双向钢筋网片,或支座钢筋隔一全跨贯通,但间距不宜大于200mm,每一方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1%.以上板在有受力钢筋处,实配钢筋尚应考虑温度收缩应力影响予以适当增大。(2),框架梁及所有现浇梁凡高度≥600者均设置不小于2φ12腰筋。腰筋宜细而密,间距不应大于200mm,每侧腰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3),檐口板,外露栏板应双面双向配筋,上下端头各配≥2φ10温度抵抗筋,并每隔15~20m设置一道20mm温度伸缩缝。(4),控制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5.后浇带列入高层规程后已在大量工程中广泛使用。前已述及,其主要作用是减小混凝土早期以收缩为主的变形。因此,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预防不能仅靠设置后浇带来解决,必须采取上述“放”“防”“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3.2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方法提出:由于后浇带延长工期,钢筋断后的搭、焊接和清理凿毛均给填缝施工带来一定麻烦,处理不好将留下隐患,因此在施工时采用混凝土掺加适量膨胀剂取代后浇带连续浇筑超长建筑的无缝设计施工方法。2,设计思路:“以抗为主”的设计原则,利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产生的膨胀作用,在结构中产生少量预压应力用来补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和收缩拉应力,从而防止收缩裂缝或把裂缝控制在无害裂缝范围内。3,具体做法一般是所有楼板均掺10~12%膨胀剂。但每间隔50m设置一条2m宽膨胀加强带,带内混凝土掺加14~15%膨胀剂,两侧设密孔钢丝网,防止混凝土流入加强带,可连续浇筑100~200m的超长建筑,具文献介绍,该技术已在全国50多个重大工程中应用。

由于这种方法,规范未列入,施工要求严,气候环境影响大,潮湿地区膨胀可保持,干躁地区会存在问题。结合对08年施工建设的临清市六馆工程添加采用NC-P3型(山东省建科院配制)流化膨胀剂后实际效果地回访,临清市六馆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观察检测无温度裂缝出现,结构情况良好。对于设置后浇带后影响工期的工程上使用,但对梁板构件仍应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必要的控制和抵抗温度收缩应力的设计措施。另外特别提请施工时要严格保湿养护。

4.结语

由于建筑物设缝后可能会影响或限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对建筑物的立面造型等产生较大影响,并且缝处理起来也较困难,因此,在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综合各种因素,采用必要的设计方法及相应的构造措施,在超长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中不设伸缩缝是可行的。

篇8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案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1.1关于植物造景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运用仍然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在植物配置中蕴含了人的理想是显得尤为重要的,城市公园具有艺术品的特征,植物的时代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利用植物造景是最能衔接现代与古典园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景观,同样也包括不同文化和地域性的景观。植物配置的形式非常多,主要有孤植、对植、丛植、树群、树林、植篱、花坛、花境、草坪等,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论文参考。

1.2关于区域空间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或转角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果先前存在较多的不同于传统公园的小空间,而这些小的空间又不能够以小衬大、不能够给整个公园提供成景的作用,所以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当尽可能的减少这样的消极、闭塞空间的产生,使这些空间开朗化是设计的目的。另外,还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水体绿化、立体绿化,增加绿量,创造公园新空间。

1.3关于纪念性景观

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了所在场所的精神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环境和设施,要考虑到人们对其的依附心理,还是应当充分的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

1.4关于公园设施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2.对某公园景观设计的探讨

某公园园址呈方形,面积约586公顷。论文参考。公园规划以绿为主,发挥公园的绿化效益和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望和追求,以具有特色的花卉和乔木,创造出适宜人们休息、游览的环境。风格上既有历史的传统性,又具有现代的新鲜感。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的创造,追求山林野趣和具有明快开朗的特点相结合。

2.1入口主景区

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平立面上大体量的花池树池对称分布,通过高大乔木的对应布置,形成入口处的磅礴气势。高品质的材料运用也点明该区的重要性,同时又通过地面材质的曲线铺装和多样材质的使用来打破过于对称的布局,满足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2水体主景

大面积的自然驳岸式水池设置主要观赏性人造山体,形成山水合一的景观效果;掩映于山水之间的亭台和木质钓台既自成一景又满足了人们置身于景和观景的需要;缓缓的步道沿坡而上,池面微波粼粼的淡淡水色,水中清雅的睡莲,隐约于山水林间的亭台,一片透着木质芳香的钓台,一叶扁舟,一缕情感。

2.3山涧溪流

高差在4米之上的自然地形使立于山水主体地位的山涧溪流顺势而下,自然沟体的曲折蜿蜒形成几汪浅浅的清潭碧波,几尾小鱼欢快地游于其间,溪边的林荫仿佛静謐的空间,流水声与山石一体有几分动的跳跃更衬托出空灵的山间环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好一派诗情画意。论文参考。

2.4儿童游戏区

置于自然山水侧,峰回路转间。浅滩式戏水池由于儿童的使用,使水系在整个园景中更具活力,山与水的动态画面也得到充分加强;池边的沙滩与整体儿童游乐设施相联系,丰富了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维立体效果;木质水车的对景处理使得儿童活动空间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又渗透出新的文化主题。

2.5下沉式的广场和健身场地

放置于整个空间的垂直高点,逐步向下移动,视线上使健身场地富有延伸感。突出由上而下的层次变化。辅助以花架通廊、风格亭、树池等使人们在活动之余又有足够的停留休息和观赏景物的空间。

2.6其他多功能型活动区域

在住宅单元幢与幢的空隙间留出符合人类活动就近的一些具有健身、娱乐、休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利用各种园林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建景观。在别墅区的花池单挑构架将花池与架有机结合,通过富厚重感的石材运用衬托出园建景观的自然和朴素,加入以风格化的山石为构图主体的旱沟作主景式铺装,使别墅区的景观既与整个环境相协调,又突出了这一区与众不同的造景特色。

2.7植物的组合配置

采用营造山林的布局思路,以2-3个品种的高大乔木作整个住宅景观区的骨架树种,以6-7个品种的乔木作为整个住宅景观区的主要树种,辅助以多种、多规格的各类乔灌花草相结合,形成自然山林环境的植物群落。同时充分考虑季节因素,将常绿与落叶相结合,观花观果与观叶色相结合,根据花期果期合理安排搭配植物品种与景观相结合,形成具四季变化但又四季有景的水平布局与垂直布局,植物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适当地自然生活习性的乡土树种,使植物景观在短期之间迅速达到设计效果,从而使整个景观满足景观开发要求,取得相应效益。

同时在景观与建筑的协调上,通过高大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和地势的高低变化,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并成为景观在园內的重要背景,借助建筑的独有色调也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空间内的色彩在总体的设计上通过建立于山水统一基调上的各景区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环境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设计主题,构成一幅浓缩大自然美景和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风景画。

3.结束语

总之,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设施和园林艺术布局,以供市民休憩、游览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同时也是被称为“景观建筑”的设计原则的主要产物之一。因此,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刘月,陈东田,刘雪.山地城市公园特色景观营造研究[J].山西建筑,2010,(05):347-348

[2]张灵博,陈珊珊,宋力.浅谈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02).

篇9

摘要:

生态校园建设的提出,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的积极探索,通过运用生态适应、低影响开发、弹性设计的建设原则,具体探析实现校园场地如海绵似对雨水进行调蓄管理的“海绵”设施的设计方法,从而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有效改善校园及其周边的水生态和水环境。

关键词:

海绵城市;生态适应;低影响开发(LID);弹性设计;雨洪管理

20世纪以来,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灰色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导致城市水文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导致人类面临水资源的短缺而得不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雨水资源以其处理成本经济、方法简单等优点,作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成为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诱因。因此,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水敏感性规划设计”及“弹性城市”等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1]。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成的海绵城市理念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景观规划建设中,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利用雨水资源作为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补充用水完全契合生态校园的建设思路,既能达到节约成本、开源节流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是一种多孔弹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事物的某种吸附功能,如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大地的雨涝调蓄能力等[2-3]。由此含义演化而来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4-5]。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6]。因此,将大地视为“海绵”,将雨水就地资源化,而使得地表(大地)如海绵一般,重新获得自然的呼吸和自我的循环。校园作为海绵城市的微观层面,是具体落实海绵城市区域或局域的集水单元,通过对这一尺度对应的一系列“海绵”设施的探索设计,结合弹性景观设计方法,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维持或恢复校园自然水文功能,发挥校园在改善周边水生态和水环境应有的生态功能。

2生态校园建设原则

(1)生态适应原则。生命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生态适应关系。在生态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极大的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校园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安排。

(2)低影响开发原则。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尽量减少校园内不透水地面面积,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水,加长径流流动的通道,延长汇流时间,利用土壤覆盖物和植物群落的作用对径流进行过滤并促使其下渗[7-9],保护和再生自然景观,最大限度的减少抗渗性影响,使校园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

(3)弹性设计原则。弹性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对未来发展的不可预测大胆地预设前瞻性的认识和考虑,以满足未来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动态地适应生态校园建设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以及能够对校园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映,使校园未来的发展变化涵盖在弹性设计的动态范围之内。营造一个集环境、生态、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精神和谐发展的综合性的校园生态体系。

3生态校园的“海绵”设施

在校园规划区范围之内严格实施蓝线和绿线控制[6]。同时,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开发,将建筑、绿地、道路等配套设施以及水体“海绵”化,共同组成生态校园的“大地海绵系统”,实现开发前后区域水文特征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和可持续发展。

3.1绿色园林建筑

校园建设中建筑物占据了大部分的场地。因此,在生态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提倡将建筑纳入生态“海绵”设施设计,通过垂直的绿色园林建筑改造[6],减少对校园场地内的湿地、水体等具有天然蓄水功能的生态区域过度开发造成破坏;在保证相同的建筑使用面积的基础上,多建设高层建筑,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减少铺装不透水表面;利用屋面绿色植物,充分收集雨水,实现中水回用,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并且通过绿色植物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效减少校园碳排放。如深圳万科中心(图1)在设计中广泛采用绿色屋顶、渗透铺装、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污水及建筑屋面部分的雨水100%收集,通过中水系统及多个人工湿地处理后用作景观水的补充、植物浇灌等,雨水收集利用率达到50%,雨水径流控制率达到90%[10]。上海世博较多场馆(图2)采用了以种植槽为主的墙体绿化,综合服务中心“空中花园”下的休闲场馆屋顶上铺设碎石粒,可以将屋顶的积水通过石粒带入地面。这样不仅能减低噪音,并在心理上减噪;还能进行生态保护,如调节温度与湿度、涵养水源、减少辐射等[11]。

3.2绿色透水道路

道路在场地中起着重要的串联作用,同时也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具有路网密度大、步行系统发达等特点[12]。结合生态校园建设原则,铺设透水性强的绿色道路,协调道路红线内地形设计及空间布局,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雨水滞留渗透设施,提高透水性地面覆盖比例,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6]。道路的布局应适应场地的自然地形,尽可能平行于等高线布置,缩短路网总长度、减少道路宽度,避免破坏场地的自然排水路径。如深圳光明区“九纵八横”绿色道路,90余km三级绿道贯通成型,道路按绿色道路标准设计,采用透气砖、可再生沥青路面等透水材料,不仅能够维持水土平衡、区域水文特征稳定,还能消除“热岛效应”,维护生态平衡(图3)。

3.3绿地

绿地是校园师生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同时也是雨水渗透的最佳透水面,可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根据绿地下渗速度、滞留的雨水容量、雨量以及径流速度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应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设计下凹式绿地(图4)、雨水花园等景观,沿着绿地四周布置雨水进水口,收集校园的雨水径流,使其经过沉淀和过滤后进入绿地系统核心区;针对大面积的易涝区,可设计暴雨湿地花园实现控制雨水峰值流量、削弱污染的双重目标[13]。采用多样化微地形空间组合,采取与雕塑、水景、座椅、亭台、堆石等结合的方式,改变下沉式绿地景观形式单一。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图5)沿场地四周创造出一系列高低不一的土丘和深浅不一的水坑,形成一条蓝绿相间的“海绵”带,收集雨水,使其经过滤、沉淀和净化后进入核心区的生态湿地[14]。

3.4水体

水是校园景观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校园水体景观设置必须在维护场地原有的水文平衡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景观和休闲价值。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可以与场地的雨水管理联系起来,建设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池,以调蓄暴雨峰流量为核心,把控制洪涝、雨水调蓄利用与景观建设生态友好地结合,合理利用场地及场地周边雨水资源,作为景观水补充水源,建设人工硬质建设,利用自然做工,使水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格局。如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人工湖(图6),雨季湖泊补充水采用经过下凹式绿地、暴雨湿地处理后的雨水,其他季节利用教学区绿色建筑收集的雨水[9]。

4结语

通过对校园的建筑、道路、绿地、水体的“海绵化”改造,设计绿色园林建筑、绿色透水道路、下凹式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池等,形成校园大地海绵系统,实现校园域内水文条件的稳定,雨洪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有效改善校园及其周边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15]。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国家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等部委联合在厦门、武汉等16个城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全面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校园作为教书育人,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理所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思想引领、科技支撑和典型示范的社会功能。校园建设在维护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既是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又是对“海绵城市”理论认识的有效补充和有益探索,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3]俞孔坚.“海绵”的哲学[J].景观设计学,2015,14(2):4-9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

[6]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中国勘察设计,2015(7):30-41

[9]李园芳,刘志强,允爽.低影响开发雨水概念在绿色校园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1,28(10):168

[10]王建龙,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0):17-20

[11]田静.观赏植物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241-245

[12]高莹.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4

[13]苏义敏,王思思,车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14]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3):4-7

篇10

老挝苏州大学

http:///

中南半岛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老挝位于其中心位置。

在老挝首都万象市西北郊,一栋法式三层楼上,蓝底白字的招牌上醒目地用中文与老挝文写着:老挝苏州大学。

老挝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in Laos)自2007年开始筹建,成立于2011年7月,是老挝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外资大学,也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学,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中国语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法律系、管理系、医学系在筹备中,到2020年,逐步增加机械设备、轨道交通、通讯电子等专业。

学校一期占地75亩,最终校园总面积将达350亩,规划5年后在校生规模达1000名。学校的发展规划是:经过10~20年建设,发展成为一所在校生规模为5000余名,具有本科生、研究生学历教育,拥有汉语言培训及其他技能培训体系,开设具有与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有临床医院,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在老挝国内及东南亚处于领先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http://xmu.edu.my/

2016年2月22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雪州雪邦沙叻丁宜校区召开首批新生开学典礼。开学典礼在校区一期工程已落成的多功能大楼举行,首批180多位新生入学,主要是来自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统考生。

学校位于首都吉隆坡西南45公里,总建筑面积计划为47万平方米,在校生总规模为1万人,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三个教育层次。第一期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从效果图来看,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相当于迷你版的厦大思明校区,它有芙蓉湖,建筑还是沿用嘉庚风格,校舍仍以群贤、芙蓉、博学、凌云等命名。

经过多次调研后,首期开设马来西亚社会所需要的学科,开设5个学院,分别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医学院、经济与管理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下设电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医学、资讯通讯科技、商业与经济、中文及中国文学等科系。为满足国际化教学需要,学校除中文及中医学课程外,均采用英文授课,并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英文。之后还将开设化工与能源、生物工程、海洋与环境、材料、动漫与传媒5个学院。学校的生源将由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等三部分组成。校方透露,除了在当地招聘教师,还将向全世界延聘老师到马来西亚分校任教。

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

http://blcu.jp/

2015年4月1日,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成立仪式在东京都池袋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