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3:3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线教学论文

篇1

一、精心设计环境,处处现温馨

现在各幼儿园建设得十分漂亮,但在校园的小件设施的布置或环境的美化方面,许多都是按成人的视角来布置,能体现人文性的却不多。如在操场四周一般建有花坛,笔者有幸到一个幼儿园看到这样的布置:他们学校的花坛边不是像平常的用砖砌起,再用瓷砖装饰,而是用小木板做成了小板条凳,既起到了保护花木的作用,又便于幼儿操场活动时的中途休息,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再如在学校的走廊里,有的学校在墙壁上挂了一个个小书架,地上叠放着一块块小地毯,便于幼儿课间或午餐后休息时坐着翻看书,这样的布置既增添了校园的书香气息,更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可见,在校园的外观布置上,要处处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方便于幼儿的布置,营造出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环境。

二、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情感交流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两者在活动中是互动的,活动中双方的感受、体验及时得到交流,才能有利于活动的完善,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写随笔,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得失,而教师在随笔中往往注重自己的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反思,很少注重幼儿的情感反馈,因此,师幼共写随笔不失为师流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布置幼儿回家自己用画画的形式表示出自己一天中最有感触的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采用幼儿说家长写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体验表达出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教师可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进行师幼随笔交流,教师把自己和幼儿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得失、情感体验说给幼儿听,幼儿把自己的随笔内容说给大家听,这样有利于我们教师更深入地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反思自己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我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活动一定会更适合幼儿的口味,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优化幼儿矛盾处理方法,培养健全个性

作为幼儿老师经常会听到幼儿这样的一些告状:“老师,**打我。”“老师,**抢我的积木。”“老师,**不让我玩”等等,细细推敲这些“小报告”,其实也反映了一些独生子女身上的霸道气,他们在家是独生子,好吃的、好玩的都是自己一个人享用,从来不会有人来和他分。因此,教师在学校里应帮助幼儿改变这种霸气,培养孩子豁达、宽容的胸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教师在处理这些告状情况时,一定要讲究艺术性,不能简单地上去对另一个小朋友说:“**,把积木还给他”或“把东西拿出来和他一起玩”,因为在这样的命令下,幼儿会迫于无奈,拿出占有的东西,但其中为什么要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玩的道理却还是不明白,同时,对于告状的幼儿来说,他会认识到“告状”的作用-可借助于教师之手来处理同伴,今后会更热衷于告状,至于自己应该如何想办法来解决和同伴之间的矛盾他根本就是茫然。长此下来,幼儿身上的霸气非但改变不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如果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幼儿如何和大家分享、如何和他人一起愉快游戏,那效果会截然不同,如教师对告状幼儿说,“那你去问问他为什么不让你玩?”“你能想一个好办法和他一起玩吗?”然后,教师在旁边有意观察他们的情况,如果两人和好一起玩,那教师根本不用再说什么;如果另一个幼儿还是不愿意和好,那教师再去引导他,帮助他们和好,但绝不能用教师的权力来解决。我想,只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掌握人性化的处理方法,长期下来,幼儿不但会提高相互交往、合作、沟通的能力,还会有助于幼儿形成谦让、宽容的美德。

四、突现幼儿主体,构筑理想课堂

篇2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名篇名著,不仅文采优美,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依据语文学科这一独有的特点,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其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讨论的形式,理解、发掘课文中所蕴藏的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从以下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1)遇险后,作者是怎样脱险的?(2)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父亲发现儿子后,并没有直接爬上悬崖去救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作者之所以能够脱险,是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走一步,再走一步”,分解困难后,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安全到达地面,成功脱险了。课文最后一段,尤其是最末一句“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自豪,是因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困难与挫折而感到自豪;作者之所以惊奇,是因为对于自己居然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这一切困难和挫折而感到惊奇。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溺爱”,看自己,比别人。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要完成任务,必须具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绩,就会感到欣慰,就会有成就感,这也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学和教育的任务。

其次,要善于选择或抓住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列举了“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清国留学生们选择了安逸和享乐,鲁迅先生则选择了“弃医从文”。通过这些典型的事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同时也避免了单纯枯燥的说理教育,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情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3

一、教师要“自己会用”

首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和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使教师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其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转而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了,教师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迎接21世纪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让教师参加一些培训,请一些专家等来做讲座或通过教师自学等途径来他们自身的素质。

二、教师要“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课件。

1.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张和小李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三)善用交互,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篇4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现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现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现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5

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七至九年级)与前六年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素养都有了一定基础,但升入七年级后,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高的目标。这种对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要求从客观上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上的选择和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导向,是成功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1.要培养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这是其一。

其二,要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得好的人思维交际能力较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做到“舌战群儒”难道不是思维交际能力强的表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由于语文表达能力的限制使他不能当教授,如果他能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理论传承给更多爱好数学的人,那么他对数学的贡献可能会更大。

2.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信心。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往往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由于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学习兴趣自然大减。对这一类学生,我总是鼓励他们,帮他们制定一个近期目标,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当他们每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自然提高。

二、师生间民主、和谐的融洽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而不再是“警察”或“判官”。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敢想、敢说,探索的热情高涨,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发展。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对学生原来的读书习惯、知识基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习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加以了解。与这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与人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增强同学们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天天都要上语文课,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反之,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促进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文信息量,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核心

1.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但表达不出来,又说不清道不明,甚至怯于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此现象,笔者安排了“每日新闻”“每日成语”“每日一物”“每日名言”四个板块的说话训练,每天依座次每板块抽一位学生上台“说”,训练学生从敢于说逐渐发展到善于说,逐渐体现出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特征。“说”后再加上同学质疑、教师点评等环节,调动全班同学参与,使训练成为一种多向的交流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说和听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2.加强诵读训练,开展朗读比赛,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它介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两大类,语音、语调、语势、意蕴、色彩、风格、分寸、趋向以及各种语病都是语感的对象。具体说来,语感就是在一看一听之中,能迅速地、不同程度地领悟出某一词或某句话的含义和情味,是一种看似不假思索、不经理性分析的直觉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对语感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本选有不少的名篇佳作,如《回忆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小溪的歌》等,学生也极为喜爱。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揣摩停顿、节奏、语势、语调,读出抑、扬、顿、挫来,在脑海中展现出生动的画面。在个人充分练习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早读及课余时间组织规模不等的朗诵比赛,在朗诵中增强同学们的语感。这样,学生不仅能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能获得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品评能力。

3.打破课内外界限,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最令学生感到头痛的是阅读。教育界人士也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沙化”现象严重,即阅读材料被肢解,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思路细碎,缺乏整体把握。学生能做课内的习题却不会读课外材料,阅读能力始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其实,课文只是一个典范,使学生对这一典范有所认知,当然,仅凭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这需要更多类似的文章来支撑,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得到理性的提高。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生中语文学得好的,往往是因为课外涉猎较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子直接从文章中摄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以学生的自我发现为主,精心设计课内讲读,科学指导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动手评改作文,使其写作能力的训练得到落实。

一般来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就算重写多次也只是原地踏步。因此有识之士就提出要教会学生自己修改,通过比较、揣摩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评改,被动地接收信息。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愿望,评语似乎是越长越好,评改似乎越精细越好,然而这样做,学生又能接收多少呢?笔者在作文批改时将两个班的作文交换发放给对方班上的同学手中,让学生用规定的修改符号,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评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既要指出病句,又要评出优点,最后还要按照本次作文的训练中心写出适当的评语。由于学生能力有差异,为求公正,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换,既读作文,又读评语,找出不足或不当之处,并进行补充。当然,凡落笔修改者,都要慎重地署上自己的姓名。最后,由学生向老师推荐优秀作文,当堂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学生尽可能接收更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这些作文收上来做一番批阅调整,打出分数、等级,发现问题,之后安排时间作专题评讲。这样看上去花的时间多了,但学生的收获也多了,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其写作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批语的措辞所体现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体现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则是其核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脚点。

篇6

摘 要:可以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同时也是文学钻研者和引导者,能够在向学生传授相关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能够时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引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高的基础上,促使初中生能够真正地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人文性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和发展的今天,为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不H是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成长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在讨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建议。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高、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倦怠心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的价值和功用、形式主义严峻、人文性得不到有效体现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人文性的缺失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并能够从自身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建议。因此,笔者在研读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如何在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抛砖引玉。

1.加强对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关注程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工具性的特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语文作为思维的工具和载体,是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与此同时,语文还具有另外一种性质,之前叫作思想性,现如今将其称为人文性。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但是,从语文的教学内容来看,涵盖政治、经济、科学、思维等多重内容,虽然说现在已经将这些内容单独成科来供学生学习和学者研究,但是语文中依旧涵盖着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源于生活。我们的语言来源于生活,而当其形成文学后,就显得更为优美和优雅了,所以说,语文是活生生的生活体现,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语文的人文性得到有效体现,就需要能够关注语文教材中涉及人文知识的内容,从最明显的地方开始,逐渐引导,进而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语文中处处体现着人文性。

2.加强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关心程度

可以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职责。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性,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一个长久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使得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都得到有效提高,而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人文气质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切实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一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够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强对其鼓励程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关爱程度,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关心的基础上,能够积极与教师沟通和交流,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培养和塑造;另一方面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施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于好的地方,教师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励,要及时真心地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委婉地说出来,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探究。

3.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可以说,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又处在青春期,所以为了塑造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对的、好的,什么是美,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体验正确的情感。通过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并积极疏导,为学生创设充满人文气息、充满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三、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让其真正地落到实处;同时,教师也需要悉心关心学生的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进而在确保初中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音乐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能够让语文教学为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贡献有效的力量。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重任,学校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水平合格的普通公民,更是政治立场坚定,并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高等职业人才。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思政教育不是很理想,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越做越复杂。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纷纷转变思路,对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它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训形式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一般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有以下特征:①这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协助的双主体职业教育体制,培养人才这一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共同完成;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和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一个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教育体制;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导教学,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其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相对简单,基本定位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方向。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深入应用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和良好人格品行的技能型职业人才,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现代化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而易见,现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已与时代逐步脱轨,如不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到思政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地位。

2.教学内容“一本化”。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要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统一、体系完整。这种“一本化”的模式虽然可以有效保证思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高职院校来说却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这导致了如下问题的发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式课程,自己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大差异,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离自己很远;更有甚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思政理论课被学生忽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方法“单一化”。相比于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相对欠缺,他们的思辨性较差,更偏重于感官认知和直观感受。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没有把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墨守成规,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呈现。这种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效果不明显,处于为难的境地。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双重身份”要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想觉悟和意识,就必须要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目标。(1)高职院校以坚持以德立人的根本目标,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确保学生可以学习党的先进性,并在学习人类发展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在企业中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要坚持以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了解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政治、道德等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此外,还要强化以能力立信的目标。在教学时,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道德水平。

2.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思政理论课是一门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学科课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要遵从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六分“理论”四分“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思想的延伸。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我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增强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建立起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体现出高职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操守、职业前景、法规制度等培训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科学设置学时,适应“工学交替”模式需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再是固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工作安排、教学管理三个角度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重新制定教学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更好确保学生的职业人才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其次,重新安排教学课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安排,教师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高职院校还要把学生的“学徒”身份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之中,以此保证教学工作获得理想的成效。

4.与时代俱进,教学工作者育人不落窠臼。随着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深入推进和应用,给思政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正视自身能力的不足,接受被权威挑战的现实,并积极主动学习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己知彼,才能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使教学不落窠臼。当然,思政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展教育视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洞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中层领导主管或者爱岗敬业的师傅,到学校兼职上思政课。这样的双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还能把思政理论课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要求。

篇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从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国的本土文化,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从性质上说它是经过去粗取精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文化流派,并且吸收借鉴了佛学文化,融汇诸多文化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包容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思维和具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谦和包容,对外来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长的态度,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博襟,是我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务实性。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即是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务实的态度带领历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

第三,德育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德育为先,强调扬善抑恶、育人品行,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强调自然科学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思想上向党和国家积极靠拢。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大学生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意识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党和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要,是关系到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大体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开始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致使他们信仰淡漠,人生目标混乱,有的甚至放弃梦想,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价值取向扭曲。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常常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在生活中不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个人本位思想较重,把个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看重功利,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心系祖国、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莘莘学子,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处于“不损人”尽量“利己”这一层面,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没有回报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严重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第四,诚信意识淡薄。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缺失诚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考试作弊,用各种手段骗取奖学金,这些行为都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诚信意识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同样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之力兴学子正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大的民族自尊心来源于优秀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产生无所适从、不思进取的想法,理想信念容易动摇,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使大学生在追求理想中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第二,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体会人生的真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国家意识,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观,这些可以激励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懈努力去回报社会。

第四,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正确的诚信观。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的培养更为迫切。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诚信意识,强调人无信不立,号召“诚心者,天下之结也”,这些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以利用。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更贴近生活,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是一种强迫式的传授,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渗透,让大学生自觉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

第一,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阵地,大学里的各种话剧社、曲艺或者戏曲社团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经典影视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其中的价值,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第二,实现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基础学科,例如设置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从教学主体入手,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使教师在规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时,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并且对学生进行教育。

篇10

 

我来帮你flash动画的歌曲MTV漫画的游戏设计的还有广告相册等等动画的设计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我们都做过了可以给你指导去百度文库怎样才可以找到免费的flashmtv的毕业论文??急用啊湖南商学院选修课Flash8动画设计教程与上机指导在哪个教室上课?急用.你们能告诉我哪里有flash的免费论文下载吗?急用如何免费下载flash动画设计教程求动画设计毕业论文急用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免费论文大全免费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免费论文下载网址到哪里可以下载免费的大学物理论文啊,最好是能够复制的急用大学物理论文怎么写?有关物理知识在高端科技的应用大学物理论文求大学物理论文,论述汽车发动机与热力学的关系,2000字左右谢谢了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