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0:0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制度都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因为技术也只有在合适的制度里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成为促进企业绩效的动力。周坤(2004)认为,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止步不前,企业当中沟通不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普遍盛行,管理不规范、管理体系不科学是其重要原因。周坤(2004)还指出,对很多企业而言,由于追求高成长,而忽视了管理平台的搭建与修缮,使得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难免遭遇管理瓶颈,以致企业膨胀得越快死得越快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管理规范化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之一。
一、规范化管理制度概述及其应用现状
企业规范化管理也可以等同于制度化管理,或叫标准化管理。尽管规范化管理最终也要落到制度层面上,通过规章制度来实施,但制度化管理仍远不等于规范化管理。制度仅是形式,任何一种形式管理都可以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和贯彻。规范化管理则是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的,强调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而不是把人当作一个机器上的螺丝钉和齿轮,是在对人的本质特性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一套价值观念体系来引导下属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规范化管理就是运用机制和制度管人管事,这些机制和制度,必须是科学的,必须是依法的,但规范化管理也有不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好的制度可以制约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寻租现象。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三部曲是管理制度的制定、制度的贯彻执行、制度执行的监督(刘兴海,2009)。
规范作为社会产物是反馈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导致规范的出现的根源在于行动的外在性;规范不仅对控制事件的行动者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使其他人有外部影响。不同规范之间发生冲突的条件是同一行动对某些人有肯定的外在影响,而对其他人有否定的外在影响(魏炜,2004)。黄森(2006)认为,组织要高效有序运行,离不开内部管理制度,组织需要管理制度,但是组织中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往往不够,许多管理制度停留在一纸空文的状态,制度的权威性和原则性逐渐丧失,致使时常听到员工发出“有制度还不如没有制度”的声音,进而对制度的作用漠视与不信任,更有甚者退化到原始的“看管式管理”的地步。但即使如此,组织还是在实践中强调制度化管理,而且也普遍认为需要依靠制度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对管理制度需求仍十分强烈。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快速扩张以及发展历史较短使得企业中工作程序、工作细则、规章制度等规范性的文件较少,没有制度可依,有时仅仅是口头上的协定。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有随意更改制度、制度的执行不统一以及不能长期一致、人治代替法制,对制度的执行也往往时冷时热。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往往是基础薄弱,管理系统不规范、不健全。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规范还没有系统化,各岗位职责切实执行的比较少,由于管理制度没有系统化,导致员工只关注自己的工作,不了解与自身工作相关的其它员工的工作内容。企业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制度以及对制度的执行力,从而导致各工作流程没有规范可循,相互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而且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也容易发生变形。尤其是发生纠纷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可以遵循,使得解决纠纷的方法也因人而异,造成员工的不满。此外,企业内部出现管理不统一,界限不明确,多头领导现象严重,工作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下,各种制度混乱,没有完善而系统的制度化文件,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的资料,企业内部信息流动不畅,员工缺乏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等诸多问题都是管理不规范造成的。
因此,建立一个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我国企业当前最为急迫的问题。
二、已有的研究现状分析
李健(2002)指出导致企业的兴衰可能有这样那样偶然的因素,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往往都是企业的制度问题。企业的制度主要包括:对主要经理人员的选择(包括淘汰)制度和激励监督制度,企业的重大决策制度,员工人事制度、福利制度、激励制度,知识管理制度,企业的日常运转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等等。制度的一大功劳是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而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够负担得起着这一全过程(Stigler,1967)。在先打下稳固基础的前提下,再去追求高度上的提升。一个科学的企业管理系统需要以下五大模块组成:发展战略规划、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和资本运营管理,这五大模块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运营系统,其中规范化管理最为重要(周坤,2004)。
企业组织有机构成的五个部分――目标体系、组织架构、岗位角色、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这五个部分分别讨论界定了企业规范化管理总体标准、决策制定管理规范化标准、组织架构设计管理规范化标准、岗位角色管理规范化标准、业务流程管理规范化标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标准(舒化鲁,2004)。通常认为作为企业管理地基的规范化管理是由8个系统构成,分别是:组织结构设计、工作流程优化、部门描述、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完善、绩效考核指标设立、薪酬体制改革、管理控制(见图1)。
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不完善,通常没有把整个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有些学者侧重人力资源的研究,有些学者侧重绩效考核的研究。国内企业目前面临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获得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对我国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需要制度化,也需要标准化,但它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当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外部创伤后,能自动地修复愈合,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或者说,它是要赋予企业组织一种生命力量,让企业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无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致使企业组织发生创伤和病变后,具有自动愈合、自动产生抗体抵御病源,恢复健康的机能。现实中绝大部分走上不归之路的企业,之所以会因为很小一点挫折,就导致企业组织分裂解体,其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这种自我免疫和自动修复的机能。
本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以及基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从下而上。由于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具有实操性的管理制度,并且其内容多涉及到具体各个岗位和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任务,因此必须从下到上进行制定和规划,从而使上一级别的岗位设置和职责权利的分配更有依据。
二是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以保持企业内部渠道通畅为目的,下级员工必须能够及时了解上级的要求和意图,同时高层也必须能够及时地从各级一线工作人员得到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一级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问题。从而使上下级间、部门间以及部门内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规范化管理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好后,企业从上至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以充分保障该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把规范化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规范化管理制度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来建设,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从而能够帮助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五是规范化管理制度必须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都应当建立清晰具体的职责说明,使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范围。杜绝相互推诿,没人承担后果的现象。
总之,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从上到下全面参与,全体执行。
管理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但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不是单个点上的问题,而是结构化、系统化问题,要真正改善企业的管理,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思路,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张维迎(2004)指出,中国大量的民营企业,管理方面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的管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若没有有效的管理,是没有办法建立组织的系统能力的。
规范化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规范化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企业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获得快速反应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系统,我国企业必须实实在在地建立和健全这一系统。否则,其他管理系统如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等均无从谈起。因此,建议企业应该首先从基础管理和员工教育培训抓起,再逐步建立先进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坤.企业规范化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2]Benjamin C.,Olivier anizations,firm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generation of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273-290
[3]刘兴海.试论企业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
[4]魏炜.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分析与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
[5]黄森.内部管理制度及其设计原理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6]舒化鲁.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篇2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学档案;文档一体化
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标志着一所学校法学院(系)的综合实力,对教学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提升法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法学本科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法学本科教学档案指的是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以文字材料、图表、录音、影像等形式存在,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件的总称。这些教学文件以不同的方式对法学本科教学起着促进的作用。
(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法学本科教学档案是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对法学本科教学档案进行保存和规范化管理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在教学档案中得到全面体现,为年轻教师与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提供渠道。另一方面,完备的教学档案包括教师备课资料、授课方式、作业质量及考核成绩等,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自觉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法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法学本科教学档案是院系和学校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岗位评聘以及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并为院系领导进行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首先,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管理是法学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教学成绩、本科学籍学位、学生在校表现等都属于教学档案的范畴。通过对教学档案规范化的管理,可以提升法学系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其次,对法学本科教学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保证教学管理的公信力。如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职称评定及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三好学生”等优秀称号的评定等,因涉及面较广而备受关注,而科学全面的档案资料能够为这类教学评定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保证教学管理的公信力。
二、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法学本科教学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建立起科学的、规范的教学档案的管理体系,因此导致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学档案管理缺乏
针对性传统的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其中校级的档案管理主要侧重学生的学籍、课程评价、教学成绩、科研成果申报等,主要是对教学结果的收集。而院级的档案管理注重全面、完整地保存教学过程的全部资料,包括教务类、考务类、毕业生学位类、学生学籍档案类、实验教学类等。但是,校、院两级的管理模式难以兼顾法学本科教学的特殊性。每一个综合学院都囊括很多学科,每个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都各不相同,如果全部按照一个标准管理,则会遗漏重要的教学文件资料。在法学院,所有教学档案集中到学院,进行统一管理,造成了教学档案管理出现重收集归档、轻管理利用的局面,使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价值大打折扣。
(二)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科学的教学档案管理首先要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目前,很多院校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校、院级两级档案管理的权责不清晰,哪些文件应该归档、何时归档、归档类别等都缺乏基本的依据,使得法学本科教学档案在收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大、稳定性差的缺陷。因为缺少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也使得档案管理的责任人不重视教学档案的归档,对教学档案的整理往往出于应付上级检查的目的,因此出现教学档案丢失、教学档案缺少利用价值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三)缺乏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使法学本科教学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教学档案分类混乱、顺序颠倒等情况。加之临时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固定,导致教学档案管理风格变化较大,原有的教学档案管理流程难以持续。目前,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收集主要依靠档案管理人员,而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没有参加过一线的教学工作,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求授课教师也就是教学文件生产人上交教学文件,无法对教学档案进行整体规划,很容易造成教学档案管理的死角。同时,教学文件往往是电子版形式,但教学日志、考试试卷等教学文件又要以纸质文件的形式上交到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教学文件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损耗,使最终档案存档状态与现实状态产生偏差。而且纸质文件也会增加教学档案的保存成本,又有时间期限,因此给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档案利用率低
对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收集、归档只是档案管理的初级层面,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这些档案进行二次加工。只有经过筛选、对比、归纳、加工,并对档案背后蕴含的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才能真正发挥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价值。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管理仍流于形式,缺少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导致档案管理较为封闭,很多应公开查阅利用的法学本科教学档案只能在档案储藏室中沉睡,很少有人开发利用。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低利用率,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三、法学本科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档案管理体制
在校、院两级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学院中较为贴近教学的如学生成绩、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材料、教师的教学日志、讲座音视频、教学会议纪要等教学档案交由系里管理,这样可以根据法学系的教学规划和教学特点科学地制定档案管理方法,避免重要档案资料的遗漏。将档案管理权下放到法学系,还可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使教学档案管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并为法学本科教学提供服务。在实行三级教学档案管理时,首先应考虑到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即如何规范法学系教学档案的管理行为,避免出现一放就散或流于敷衍乃至形式化的问题。在下放部分权利到法学系时,学院应对法学系的教学档案管理有指导和管理权,通过对法学系自身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年中工作总结的形式对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情况进行调控。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档案管理体制可以使各级管理的权责更加明晰,学院通过对法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能够进一步提高法学系本科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法学系本科教学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完善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
1.制定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范
“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对档案材料的上报与收集、档案立项、档案存档标准与格式、归档期限、档案调阅手续及教学档案秘密等级划分等管理内容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可以逐步推动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2.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奖惩机制
为了避免“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制度流于形式而缺乏执行力,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规范”除了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要求外,还明确规定了每个环节的执行人所应负的责任。对于延迟上交档案材料、丢失教学档案材料、教学档案材料不规范等行为要处罚相关的责任人。对教学档案管理优秀的责任人要进行奖励和表彰。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一方面能使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各环节执行人树立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从而促进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3.培养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
学院应培养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档案的归档、借阅进行详细的登记,重要文件遗失要及时上报,对违反法学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人员及行为应及时登记与通报。学院还应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提升管理人员对教学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
文档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将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流程进行管理。档案管理部门首先应确定本科教学档案的档案类别、格式要求、内容,为文档制作确立规范的标准与模板。文书起草人员在文书制作完毕之后,即依据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文书的特点,对文件的归属类别、目录进行标记,在文件转发、文件、文件使用的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档案管理部门。教学档案文档一体化,是对教学文件与教学档案进行综合管理的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一方面,避免了教学文件与教学档案转换间的信息损耗;另一方面,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这种管理模式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是目前教学档案管理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
四、法学本科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效果
(一)教学档案充分体现了法学系的办学特色
由于实行了校、院、系三级档案管理制度,法学系在档案收集、档案归类方面有了充分的自,因此,法学系针对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特点设立了档案管理目录,如教学课题方面新设了“生态文明法研究”档案,在此档案下又设立了“林业法”“环境保护法”“其他规范性文件”等小项目,通过对科研课题的资料整理保证了科研成果的体系性和持续性。同时,法学系在教学档案中还设立了“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两个档案类别,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表现、课堂教学方式等内容,为特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档案支撑。
(二)实现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法学系制定了《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档案管理规范》,从文档制作、档案收集与归档、档案借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由教研室主任对档案管理负责,逐步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文档制作与档案整理实现了良好互动。在《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档案管理规范》制度实施以后,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档案收集归档的效率大大提高,基本做到了文档制作完成后2~3天就可以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档案的缺失情况基本消失,形成了规范和严肃的档案管理氛围。
(三)提升了法学本科教学的效果
法学系的本科教学档案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为教师调阅档案备课、教研室教学技术交流提供了载体,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对档案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教学经验进行集中学习,使得教学与档案管理实现了良性互动,教学档案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资助项目:2014年北京林业大学专业建设项目“法学本科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若梅.浅谈二级学院(系)教学档案的收集与科学管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增刊1):204-207.
[2]王慧勤.加强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之我见[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7):72-73,82.
[3]滕野杏.论高等院校教学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外语学院学报,1998(3):114-117.
篇3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文档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部门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
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管理部门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单位和档案馆之
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
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
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
管地点和存放方式。
依据文件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免费论文。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
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
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部门来专
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文档一体化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切实可行。
二、公文制发、立卷归档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和关键环节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三、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保障
档案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档案工作的标准体系是档案工作领域内所有标准按其内
在联系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它从纵向方面反映着档案更值得标准层次,或称之为级别,从
横向的方面反映着档案工作标准的种类,档案工作的标准的层次是根据标准覆盖的范围划分
的,有国家标准、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这四个层次的不能与上一层次相
抵触,新制定的不能与尚在执行的相抵触,档案工作的标准的种类取决于档案工作标准化的
范围,档案工作标准化不仅涉及档案工作的业务技术的各个环节。还涉及到档案工作的组织
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档案工作标准有业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也有强制执行的。
(一)完善档案制度。
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档案工作规范化必须有完善的档案制度作为保障。档案工作由于工作要求高,涉及部门广,同时也涉及人员多,要想把档案完全管理起来,必须制订严格可行的相关制度,让各项工作具体化、程序化。应根据《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工作实际,制定各类《档案管理归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行。
(二)执行档案制度。
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繁碎的工作,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长效管理,执行档案制度,才能使活动中心档案管理真正规范起来。免费论文。
1.从源头抓起,杜绝随意性。在立卷前,在选材、检查、整理等一些环节中,工作人员处理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要从档案形成的源头抓起,杜绝各种随意性的事件发生,扼制档案不规范因素的出现。
2.加强对档案的日常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不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丢,就是使档案绝对安全,不致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窃,不仅保证档案实体安全,也要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不散,就是要求档案的保管相对集中,不致因档案的分散保管而使档案管理不便,甚至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严重情况。不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档案排架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四、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免费论文。总之,不断深化档案工作实践证明,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和落实,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三个关键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事业和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任务也越来越重。在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是标准化活动已扩展到我们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标准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标准文献的日益增多,以及情报信息为科研,生产部门利用而转化为生产技术,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标准化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必要的社会职能,面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为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档案管理人员就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在档案管理三个关键因素上下功夫,开创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管理的新局面。
篇4
关键词:二级学院 教学档案 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7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l of two-level college in medical college.Methods: The cause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rchives,providing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rchive management system,to specify the scope of teaching archives,t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archive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archive management workers,and to highen supervision of the teaching archive management .Results: Tren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rchives and promoting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normalization . Conclusion: insisting in som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need of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of two-level college.
Key words: Two level college; teaching archives; management of standardization
二级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二级部门,承担了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在新形势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二级学院在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很大改变。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与实践、教研教改等的真实记录,是二级学院体现教学职能的必要资料,是反映二级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及经验与成果。笔者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院从事了8年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二级学院三级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模式,探讨了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对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广东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下属的12个教研室(原有21个教研室,近几年教研室的归属有变动)近8年来的教学档案管理为研究对象,对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进行了探索。我院在2004年-2005年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教学档案的准备中发现教学档案资料不完整及收集整理不规范、欠科学等情况。基础医学院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及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定相关条例,明确规定了二级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
2.研究方法。第一,制定、完善科学、可行性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学实施与质量管理办法》,其中在《广东医院基础学院若干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教研室的常规工作和教研室主任年度考核及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内容。第二,具体教学档案内容方面。教学档案要反映教学工作全过程,是教学工作和管理实施过程的痕迹体现,是教学研究的数据库,教学文件和过程管理资料均为教学档案的内容。在基础医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条例中,教学档案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研室人员组成及变动情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集体备课计划及记录;试讲和课评的安排及记录;教案范例;教学改革方案、计划;教学研究;教学评估;教学研究论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实验指导;学生考试试题;学生考试成绩;教学总结与考核等。第三,明确教学秘书教学档案管理的职责。自2004年9月起,基础医学院聘各教研室教学秘书为兼职教学档案管理员,明确了教学档案管理职责,教学秘书经培训上岗。为了保证一校两区的教学档案质量,一个教研室在湛江、东莞校区各设置一名教学秘书。基础医学院给予教学秘书适当的补贴,其教学档案工作可以折算为年终考核教学工作量课时。
二、结果
1.二级学院重视教学档案建设是教学档案三级管理规范化模式的关键。在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中,基础医学院作为二级教学管理部门是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负责对所属教研室的教学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控、检查。基础医学院自2004年9月,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基础医学院各课程专家,在原有的教学管理有关文件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有效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教学档案管理的要求、目标,形成了对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模式,并长期坚持严格执行管理规范化。
2.准确、及时收集、整理教学档案资料是确保教学档案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基础医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教学档案准备过程中发现各教研室教学档案缺失严重,针对该问题基础医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教研室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及时收集、整理教研室教学档案,并进行归档处理。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专家在学期初、中、末对各教研室教学档案进行监控检查,确保教学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结合二级学院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是教学档案规范管理的保障措施。根据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教学档案准备过程及时发现各教研室教学档案存在的问题,结合评估指标的要求基础医学院不断完善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教学档案建设的内容。在学校范围内首次提出在所属各教研室设置有教学秘书担任兼职教学档案员的制度,提出了教研室教学档案收集与管理的模式,对教学资料的形成、收集、分类、立卷、保管、统计、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整改,使教学档案的管理责任到人,保障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和使用科学性。
4.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是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手段保障。由于教研室教学秘书的工作量大、责任重,人员变动频繁,基础医学院要求教学秘书必须做好教学档案管理的交接班工作,每学期由教学科牵头组织对教学秘书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培训。教学质量监控组专家定期深入教研室指导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按统一原则、要求定期加强对教学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的监控指导,做到及时查缺补漏。
三、讨论
1.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需要长期性坚持。基础医学院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在准备评估教学档案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我校于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的结果,评估专家对基础医学院教研室教学档案进行抽查,评分为优秀。这是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成果。基础医学院在以后的7年中继续坚持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在不同的申报工作中教学档案检查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长期性坚持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结果。
2.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对保证、提高教学群体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基础医学院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使教研室及教师对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动配合检查档案管理工作,按照教学档案的内容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教师。经近7年的努力,基础医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前相比有显著地提升。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促使教师认真书写教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撰写教学论文,教研室认真组织实行集体备课、课评、试讲等教学环节,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需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交流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信息交流的需要,特别在目前高等医学教育扩招后高等医学院校的管理中此矛盾更为突出,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是教学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教学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教学档案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最终在基础医学院范围内形成教学档案资源共享。对于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将申报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红敏,罗志勇,王丽群等.对教学医院教学档案规范性管理的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0:133-136
[2]王瑾,黄培春,柯湛华.二级学院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041-1043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38-02
一、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最具创造性、综合性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而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一直都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现状及原因,并结合各高等院校自身情况及教育教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开始逐渐被各高等院校所重视。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的核心环节,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许多高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
1.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被过度强调,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检索、搜集文献的手段单一,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弱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较差。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过快,一名指导教师带多名学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指导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许多高校的教师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研究和自我充实,使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对较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较差,指导水平低也是造成学生科技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3.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尽管各高等院校对于科技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规定,但贯彻落实工作通常受到忽视,缺乏督促教师的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使论文撰写质量日趋下降。由于管理不严,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
三、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科技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不单只是检验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也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准备工作。科技论文的撰写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如果管理与控制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对科技论文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影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造成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面原因是社会的大环境变化,但从管理学角度去寻求解答,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论文的管理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组织松散是影响因素之一。各式各样的指导组织很多只是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实则上下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如有的学校以系为主,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但真正抓论文指导的是各教研室,评审委员会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指导队伍也缺乏统一标准及要求。学生按人头分摊给老师,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特长、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在指导质量、指导程序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2.缺乏有效计划是影响因素之二。很少有高校平日将论文写作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进行培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语文类课程,但也很少涉及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相关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日渐单薄。这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3.领导层思想、方法、手段的滞后是影响因素之三。部分领导思想观念滞后,认为学生的科技论文只是一份作业,领导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最后过程形式化。思想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领导方法、手段的滞后。实际情况中,因知识老化,个别老教授对学生选择的前沿课题感到力不从心,但有的高校却有明文规定对指导教师的资历资格进行了限制,使部分对前沿课题颇有心得的教师爱莫能助。
五、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科技论文设计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的全过程,以保障科技论文质量的提高。
1.保障体系分层管理。通过建立指导教师、教研室、院、校这四层质量管理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对论文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教师负责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及论文的学术规范审查工作。教研室负责监督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学院负责确定指导教师及论文程序的细化。学校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如一些关于论文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规则以及指导教师在各阶段论文指导中应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的相关制度。二是规范文档格式,明确各类型科技论文在各阶段的各项文档书写规范。
3.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科技论文监管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各项已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同时,在学生科技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到全面的监控,督促学生规范论文的内容、格式、学术规范,及时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级质量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论文形式、格式及学术规范进行审查。
4.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态度、数量及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对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写作环节的淡化,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改进高校科技论文写作,首先应该从管理角度着手,把握住各个流程环节的控制,从管理的几个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和改进。我们可以从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着手,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我们高等院校的科技论文写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6).
[2]李百齐.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120).
[3]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7).
[4]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谈[J].教育与职业,2007,(4):180.
[5]易清霞,杨春凤.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44):499.
[7]高玉华,丁涛,李刚,刘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
[8]杜道流,邓道贵.高校扩招后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问题探索[J].文教资料,2009,(1):103.
篇6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医保定点医院为适应医疗保险制度要求,从实践出发,探讨建立完整、有效的科室医疗保险管理组织和标准化管理指标,实现全程、实时的监控和考评、客观公正的评价与结果的正确利用,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为参保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论文关键词】医疗保险 医院管理 考评制度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铺开,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也随之扩大,逐渐改变了医方主导的局面,医疗服务“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全民医保”的目标,这些都将是定点医院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定点医院只有通过规范医疗保险管理,建立科室医疗保险管理考评制度,提供让参保患者满意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及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提高参保患者的满意率,提高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才能让医保经办机构满意,最终达到医、保、患三方的满意。这才是医院医疗保险服务管理的最终产出,才能形成和谐的医、保、患关系。我院通过建立科室医疗保险管理考评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为参保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保住院人数大幅攀升,医疗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服务优质,费用合理,得到了参保人的欢迎与肯定。
1科室医疗保险管理组织
进行医疗保险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必须建立完整、有效的科室医疗保险管理组织。经过多年的实践,我院医保管理组织经历了从医务科专人负责到现在院长负责、医保科主导、临床参与的组织模式,为实施医疗保险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医保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我院探索建立的院长负责、医保科主导、临床参与的组织模式是:医院院长重视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亲自担任广东省医院协会医疗保险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主管医保工作,负责指导全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医院成立了医疗保险管理科,直接隶属医务处领导,配备了三名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保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我院还在各临床科室成立了医保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医保专管员。医保工作领导小组由科主任、区长和护士长组成,负责向科内医务人员和参保人宣传医保政策,指导科内医务人员正确贯彻落实各项医保政策,合理控制本科医保病人的定额费用及自费费用,正确运用医保政策与医保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科内医保政策咨询释疑工作,并在医保科的指导下解决医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医院还在各临床科室设立了一名兼职医保专管员,医保专管员在各科室医保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临床科室医保工作的管理力度,促进医保服务管理规范化,医院每月给予医保专管员一定的补贴作为激励。医保科定期与不定期召开医保专管员工作会议,及时通报各科室在医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现在院长负责、医保科主导、临床参与的组织模式是一个全员参与、分层次进行的、科学、有效、完整的医保管理网络体系。医疗保险管理越来越需要重视影响医疗质量的主体一医务人员,要医院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都参与到医保管理工作中来,承担医保管理的责任,纳入医保管理网络。医保科作为职能部门起着上传下达,制定政策及标准、组织实施与监督考评等重要作用。
2医保质量标准化管理指标
我院为确保医保政策的正确实施,不断探索医保服务管理的有效模式,结合医保管理工作的体会,参照医院医疗质量标准化管理,率先引入医保质量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将医保工作的全过程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建立指标体系时重视在医保管理中的指导作用,与医院的医保管理目标和制度结合,为临床工作指出改进和提高的方向,保持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制定指标体系注重科学依据;考评标准设置简单明了并尽可能量化,针对性强;考评工作考虑程序化,操作简便易行。
根据广州市社保局和广州市医保局的政策法规及医保协议的要求,制定《中山一院医疗保险质量管理标准》,医保质量管理标准包括医保政策宣传培训学习、执行医保协议及各项规章制度、信息系统管理、监督管理、文明服务和医保控费管理六项指标共46条细则,涵盖了医保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根据市医保局定额,结合各专科的实际情况,确定各专科定额费用,定额费用控制情况作为科主任的考核指标之一。
3全程、实时的监控和考评
为确保医保政策的正确实施,规范医疗行为,我院加大了对日常医保工作的管理力度,不断探索医保管理的有效模式,制定了“规范操作、全程管理、实时监控”的医保管理制度,多渠道开展医保管理工作。
由医保科专人负责每月定期按照医保质量管理标准,对全院各相关科室以及医院内部各环节医保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综合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反馈的有关医保服务管理问题计算质控得分,纳入全院质控管理,与考核性补贴挂钩。对质控管理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各相关科室和领导,限期整改,确保政策实施与落实。
建立科室定额控费管理制度。根据各科室上年次均住院费用及广州市医保局与我院签定的定额,定出各科室的定额,超定额部分费用不计人科室收入。医院为各临床科室安装了“医保费用实时管理”软件,实时提供在院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情况,医保科的工作人员通过院内信息网,每天对全院在院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自费比例进行实时监控,每天查阅在院医保病人的费用明细,发现问题及时与科主任和主管医生沟通,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每月汇总全院医保病人费用、自费比例及超定额费用,对于自费比例高及发生不合理费用的科室,在全院医疗工作例会上通报并纳入医保质控管理。
4客观公正的评价
4.1及时反馈信息
每月、季、半年、全年将全院各科室总费用、定额费用、自费率、超定额费用及时反馈到科室负责人,使各科心中有数,可以更合理地控制费用;在现场检查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相关科室和部门,并限期整改。
4.2分析结果,制定改进办法和措施
每月汇总全院、门诊、住院各专科病人费用、自费比例、平均费用、超定额情况,反馈到有关部门和领导,并制定具体操作措施,研究医院病种和项目成本,寻找自我控制或放大的着力点和重点,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合理保障医院的利益。
4.3奖优惩劣
篇7
一、科学管理,促进精细化管理上台阶
按照国家和省粮食局的部署,深入开展全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加强粮油仓储管理的新途径。组织各储备库按“示范库”标准,逐个环节、逐个岗位细化量化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科学设计管理制度,落实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储备粮管理科技化、规范化、效益化发展;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促进仓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提高应用低温隔热等先进储粮技术的覆盖面,年内,力争除当年入库新粮外,50%以上库存粮不熏蒸,使储备库库存小麦轮换期内熏蒸不超过2次;积极发挥市科技储粮指导组的作用,深入研究和全面推广应用低温、低药等绿色储粮技术,每个储备库都要落实研究课题与项目,及时整理研究成果,发表2篇以上高水准的论文,提升我市仓储行业竞争力;根据市场行情和政府调控需要,合理确定辖区内地方储备粮油库存规模,切实抓好储备粮油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提高轮换效益。
二、落实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引导粮食仓储企业,正确运用国家各类扶持引导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补助,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树立长远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对全市基层粮所进行全面维修改造;严格执行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省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办法》,落实粮油仓储单位备案管理制度,利用粮油仓储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全面掌握我市粮食仓储设施基本信息;加强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实施电子结算、信息网络、检验检测等配套工程,着眼“大粮食、大市场”,构建区域化粮食仓储物流平台。
三、整合资源,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市粮食调控及储备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功能,提高基层单位粮食仓储管理效率;通过整合行政办公、执法、社会粮食统计、粮食经纪人管理等子系统,强化库存粮食监管,提高行政效能;积极争取与全省粮食仓储管理系统对接,努力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和资源共享;指导仓储企业探索粮库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集成应用,积极研究在仓储管理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系统的更新和冗余配置,提高信息系统运行质量。
四、服务民生,扩大农户科学储粮覆盖面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落实配套资金,稳步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全年推广科学储粮“示范仓”4500户。认真贯彻国家《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修订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确保专项建设规范高效。严格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对“示范仓”中标价格、补贴金额等内容要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质量管理,从原材料采购到“示范仓”加工实施全程监督,为农户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提高全社会对农户科学储粮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户参与科学储粮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普及储粮知识,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水平。
五、以人为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客服麻痹思想,居安思危,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措施抓细、抓实、抓好;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岗位;强化药剂管理,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按国家粮食局“熏蒸作业负责人应由高级及以上资格的粮油保管员担任,环流熏蒸设备应由中级及以上资格的粮油保管员操作”的规定,切实加强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熏蒸作业安全;加大安全生产设施设备投入,落实安全生产费用,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环节培养规范化;管理方法;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7-04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而研究生培养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个办学单位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经验和本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信息类研究生环节培养规范化的方法和经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系,促进了信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复试采用综合考核办法,严把招生入口关
研究生招生由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组成,初试由教育部统一指导完成,复试由各个高校在教育部指导下自行完成。我校信息类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综合性复试的方法,由笔试考试、上机实践、综合面试三方面组成,由初试成绩加上复试成绩所得的总成绩确定录取资格。
笔试考试分专业进行,由专人命题、专人阅卷,并由专门审核小组进行成绩审核;上机实践考试内容除基础知识外还需编写调试相关程序,考生在指定时间内做完题目会立刻得到分数,这种考核方式重点突出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综合面试重点考查学生外语基础、逻辑思维、工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图1为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框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信息类招收的研究生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质量是根本的观念。
二、培养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教学督察和质量评价体系
1.教学督导。研究生教学督察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各项教学的评优、奖励、表彰。采取综合督察和专项督察相结合[1-3]。综合督察主要对研究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督察,督察周期和时间较长,从而完成研究生日常教学监管。专项督导是针对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教学中的某些环节进行督察,这项工作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督察目的明确。综合督察是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监管手段,督察组采取随堂听课、教学资料检查(任课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和教学管理的档案归档等)、教学结束考核等。随堂听课包括必听课和选听课。必听课一般是指新任职的老师,督察形式是每2周随堂听课一次、检查教案和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大纲相符,下发调查表,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总结授课质量,纠正存在不足。选听课则由督察组随机抽取听讲,不定期深入课堂,课后与学生座谈,了解授课情况,总结授课质量;检查研究生的各类实验、专题报告,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报告、专题技术等环节。从课程督察延伸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位论文的开题、培养实践的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各类与研究生教学相关的活动等。
2.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信息类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学位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整体评估[4-6],其目的主要有:
一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授课内容是否适合,课堂教学讲授能力,教学效果是否显著以及学生的满意度。信息类研究生开展外语授课是非常必要的,外语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外语课程的教学资料、老师课堂讲授能力都非常重要。如何评价外语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
二是评价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能力,即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能力、学术水平以及责任心。作为信息类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研究生招生规模小的时候,导师指导学生数少,指导教师给予足够的指导和重视。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教育资源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出现了开题报告形式化、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混文凭等现象。注重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评价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是评价信息类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主要是针对教学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结合我校信息类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一套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加大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的督导与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作用[7,8]。
(二)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
注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把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每个学期开学初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安排研究生为本科任课教师担任课程辅导;二是协助学院基础教学实验室的任课老师指导本科课程实验,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积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基地。这项工作开展以来使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该项改革在2008、2010、2012年获得了校教学成果奖。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定期聘请国际知名的教授学者到我院作学术报告,学院研究生导师定期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和前沿性学术讲座等,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以研究型实验室为单位每周组织学术交流,活跃学习气氛,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从1998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行了中期筛选考核,中期筛选含笔试考试和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两项内容,具体实施流程见图3和图4所示。这项实践也得到了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的充分肯定,2003年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两项考核其中一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生将推迟半年或一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三)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工作,加强论文中期检查
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集中组织,研究生进行公开答辩,由督导组、责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组成专家小组听取学生开题答辩,开题报告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和责任教授审核把关。每一学期由督导组、责任教授、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中期检查,采取抽查形式进行,由学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20~30分钟的汇报,检查小组对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请学生进行解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学院将检查意见和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研究生导师,督促导师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加大指导力度,确保毕业质量。
(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尤以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最为体现。我们与多个IT公司、研究所、企业等联合建立研究生联合实习基地。实习环节由研究生导师、学院和企业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由实习单位确定现场指导老师。具体过程由学生向学院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核,企业考核等,确定学生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环节由学院和实习单位联合管理,包括实习时间确定、实习岗位的安排,实习指导老师的确定,学生对实习情况定期进行总结汇报。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证明,如果研究生在导师和学院合理安排下到较大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过程,这项工作开展合理,学生动手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和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助学金和学校各类资助项目作用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培养已从传统的计划内、计划外模式转变为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模式。这项工作的开展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非常高,奖(助)学金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起到负面影响。为更规范地开展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我们对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与探讨,制定了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细则,成立专门评定小组,自行开发了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系统,通过系统评定消除了手工评定的不足。这项工作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奖(助)学金使用得当对提高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奖学金评定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信息、课程成绩信息、中期筛选成绩信息以及综合加分信息等基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按照既定规则自动生成奖学金等级。评定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5所示。
三、严把出口关,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
为更好地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这一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保证研究生毕业质量。
1.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评阅人,评阅人采取盲审评阅,评审合格提交答辩委员会答辩。严格把好学位论文评审环节,制定一系列评审要求,评阅人由2~3人组成,2个评阅人中有1个人评审不合格,将评审意见返给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确认修改全格后学生可提交第3本学位论文,由学院安排第3个评阅人进行评阅,3个评阅人中有2个评阅人提出学位论文不能参加答辩,则取消学生答辩申请,将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反馈。指导老师负责把关,学生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再提交盲审。
2.学位论文集中答辩。答辩委员会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答辩主席由责任教授、系主任、督导组老师、教研室主任等担任。答辩委员由研究生导师担任,对学生的论文答辩严格把关。答辩结果有:通过答辩,有条件通过答辩,未通过答辩。通过答辩和有条件通过答辩的学生学位论文则可提交学位委员会讨论是否授位,答辩未过的学生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交学院重新提交答辩申请。
3.学位委员会讨论严谨。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在讨论学生授位时,学位委员会严格把关。对有条件通过学生的论文重点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论文未按答委要求进行修改且不合格的学生将不予讨论和表决,由学位委员会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返馈,导师严格把关对论文进行修改,半年后提交学位委员会讨论。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是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管理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研究课题,以课题为背景对自己的理论研究、实验结果进行论证,从而保证创新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以上数据为我校信息类近十年研究生培养相关资料统计,由此可见规范化管理是高质量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保障。通过调研与实际工作对比,学生对规范化教学管理方法反映良好,对学生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是对信息类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的探索,总结了信息类研究生环节培养规范化管理方法、实现过程和实施效果,对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根据实际总结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善宝,马广富,建立硕士研究生复试有效管理制度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59-62.
[2]韩国防,陈智栋,赵希岳,李安萍,潘剑波.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1-43.
[3]邱悦颜,潘世群.督导与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37-39.
[4]徐林,高校管理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47-48.
[5]廖文武.改革创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3,(1):37-43.
[6]刘伟,张万红.培养机制改革对研究生导师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6-19.
[6]季明,鲁越华,郭晓东.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分析[J].江苏高教,2007,(6):87-88.
[7]王青霞,赵会茹.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07,(1):34-36.
篇9
论文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现状风险管理方案
论文摘要:会计基础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企业领导及会计人员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后,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管理方案,使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百热化,企业从内部到外部、从定性与定量结合、从重物到重人等等,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及工具,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却忽视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对规范会计行为,乃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企业由于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或因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因单位内部配合不够,以及存在会计基础规范化检查走过场等原因,使得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十分薄弱。这不仅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影响了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这里结合中会计基础工作的普遍现象、风险、以及如何加强规范化管理,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会计基础工作现状
会计基础工作包括的内容小到原始凭证的审查,大到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范围广,涉及面宽,这里只以点带面的分析几点常见的不规范现象: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会计凭证上的出纳、制证、审核、记帐、主管等职责不到位;会计帐簿设置不规范;会计档案的装订、保管不规范。
2、不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原始凭证的要求:对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审核不严,真伪识别不力,甚至虚开发票入帐;自制的原始凭证上指定人员签字、盖章不齐全;在支付依据不可靠、签字不全的情况下也会对外支付款项,甚至白条入帐。
3、经济业务发生后,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入帐,反映财务情况不真实,不完整。如,对于发票未到的材料不及时办理入库、出库手续,造成当期成本偏低;对未收到款项的业务不确认收入,推迟收入确认时间。更有单位收到款项不入帐,私设小金库,设置帐外帐。
4、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差,不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和定期轮换其工作岗位,并且监督机制不到位,为其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经济犯罪提供可趁之机。如出纳人员利用职务公款私存,挪用公款、甚至携款潜逃的现象比比皆是。
5、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认识有误解,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会计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企业领导为谋取私利,还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不规范,给企业、个人带来的风险
实际工作中,由于不论是会计人员还是企业领导,都对会计基础工作不重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然也就不能清楚的认识它的不规范,为企业、个人带来的风险。
1、从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上看,企业必需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人员从取得不规范的原始凭证开始,到使用会计科目不当,不遵循会计核算的原则(如前面提到的权责发生制)而进行帐务处理,再到会计档案(如原始凭证、合同)保管不当,处处都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失去了应有的实用价值,而且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带来经营风险。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不仅对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的工作职责做了要求,还从法律责任上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如第四十条对会计人员“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规定。第四十五条对企业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规定。3、从“税法”的角度看,如前列举的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现象中,就存在许多纳税风险。如“收到款项不入帐”即是逃税行为;取得的非法原始凭证入帐,或支付款项依据不全,都会被认定为挤占企业利润,不得做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等。按税法的规定,企业不但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及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增加企业额外的税收负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诚信度。
三、如何加强会计基础规范管理
通过对会计基础工作从现状到风险进行分析后,我们该如何加强会计基础规范管理呢?
1、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要知道会计行为的规范,在宏观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会计工作自身,它不仅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具有其它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
(1)、企业领导应该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领导的支持、理解,能够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带来有效的工作环境,并且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
(2)、建立会计人员培养体系,从思想政治、业务素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特别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或者委派制,以利于会计人员适应不同的岗位,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防止会计人员腐败现象的发生。
2、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管理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监督、有检查,执行效果与考核挂钩;对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整改,不走过场,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1)、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实际工作,确定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会计基础工作应抓的重点,如:①会计核算工作;②原始凭证、自制付款依据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和审核程序;③会计帐薄设置及更正错误的方法和数字的准确性;④内部控制制度和其它会计管理制度。当然,在抓重点的同时也还应兼顾其它方面。这里要说明,其它方面未被列入重点,并非等于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其它方面目前普遍已做得较好(如会计人员持有从业资格证)或问题不突出、现象不明显或只是个别现象。
(2)、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检查工作可以单位自行对照检查整改为主,结合交叉检查,互相取长补短,吸取先进经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坚持定期复查,为防止已达标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下滑,复查期限以一年较为科学。通过严格考核验收和复查,从中再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其及时改进,真正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篇10
关键词:建筑项目 施工现场管理 原则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内容的包括施工作业管理、施工物资材料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良好的施工管理是以市场为向导,完成建筑施工中的各项施工任务,杜绝任何性质的浪费,确保工程的施工效率,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素质,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进而能够有效地发挥出管理的效益,确保工程安全文明的生产和作业。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现场管理质量水平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强弱。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施工现场管理原则
施工现场管理内容主要有四部分,分别是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时,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以及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具体如下所示:
(一)应当遵循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不可以只重视施工进度和项目质量而忽视项目成本和市场,要克服这种单纯的生产观以及进度观。需要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成本,并要积极拓展市场,对于生产经营的各种要素,应当精打细算,努力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尽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以及任何不合理的开支。
(二)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原则。应当根据项目任务和具体施工环境,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对施工现场的各项资源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实现科学化现场管理。
(三)应当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能大大减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施工现场的诸要素管理都应当做到有章可循、分工明确,克服主观随意性,才能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实现良好的管理效益,建立科学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三、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一)市场竞争的要求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残酷,为求生存和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向市场提供优质产品。而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决定着施工质量,施工现场则展示着施工企业的形象与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品牌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二)社会化协作生产的要求
科学技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日趋复杂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是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施工过程进行标准、规范、科学的管理。只有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流程,实现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促进现代化大生产。
(三)提高企业效益的要求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项目成本以及企业效益有着直接影响。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不注重现场管理,施工现场材料、设备摆放混乱,管理无序,导致严重浪费和误操作、不规范操作等,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不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施工现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施工工艺、管理概念都在不断提高,但是落实在工程实践中,仍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到位。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中,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施工现场安全工作不足、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控制以及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如下所示:
1、施工现场安全工作不足
(1)管理工作中,没有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知识都很淡薄,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
(2)现场监督机制不健全,技术行为操作不当。现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形式化,施工现场甚至根本不符合施工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不到位。施工用的脚手架搭设不够规范,违规作法较多,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2、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控制
现场施工操作劳动力密集,很难实现对操作人员的全面有效控制。项目建设实践中,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从而引发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实施全面有效的人员控制,是令企业极为困扰的难题。
3、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
现场施工工序很多,产品面广,数量很大,往往只能采取抽检,做不到全面检查,容易导致质量问题的漏检。不合格项目需要返工返修,将加大建筑成本,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为了减少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控制措施,也将增加项目投资。全面的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二)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对策措施
1.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资源的配置。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人力资源、材料设备等资源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复杂性作出适当的调整,资源调整的主要向导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施工中的各种资源是施工单位能够按期完成建筑施工的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将严重阻碍施工环节的进行。建筑施工的前、中、后期所需要的不同的资源,施工单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会因为建筑资源而耽误建筑的施工进度。总之施工单位要确保各项工作做到位,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对各种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规划。
2.完善现场施工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工程施工有序的进行。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方案时要考虑到的内容: 施工现场参加作业的人员要佩戴胸卡,设置专门的通道让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在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要做好安全措施,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者必须系好安全带,具体施工要根据工程规定的施工时间和施工方法等进行施工; 施工人员也要对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配合,规范自身行为,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建立良好的施工秩序。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时需要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操作重要性的宣传,让安全深入到每一个人员的心中。管理者也要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如果建筑工程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安全等的培训力度,严防高空坠物,杜绝影响人们生活的危险事情发生。
3、加强对施工方案的编制
施工方案对施工行为有指导和约束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施工方案的编制,促使施工工序与施工技术间的交接更为科学。应当根据项目需求和具体施工环境编制合理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应该切实融合对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有效利用,以便实现预期效果和项目任务。
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涉及各层次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时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使得现场管理的难度比较高。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取先进的现代管理概念和管理技术手段,制定企业管理标准,促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1)要加强对工序质量的控制,需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以及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主要是看每道工序的投入质量是否符规定要求,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产品是否达到质量要求。
(2)要加强对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要严格进行施工材料的进场检查,设备进场时详细记录其各种参数资料。
(3)要加强对关键质量管理点的控制,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4)要加强工程进度的控制,应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5)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按照相关规范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施工的正常运行
(6)坚持PDCA循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6.加强施工人员的进场教育
施工人员直接执行、贯彻施工行为,其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应加强对其的管理,使其发挥正常作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进场教育是必要前提。一是要组织施工人员的进场培训,包括安全意识培训、质量意识培训和规章制度培训等,使其了解施工现场;二是要重视施工人员的能力审核,使其能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7.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
施工现场管理牵涉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到各班组长的现场管理网络体系,实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五、结语
施工中应当重视工程管理,坚持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严重执行程序化、科学化的工程管理,切实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水平对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安全以及工程整体造价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努力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水平,促使项目全寿命经济效益得以提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峰 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
[2]尤长武 强化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 [期刊论文] 《世界家苑》 2012
[3]陈春霞 浅析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有效方式 [期刊论文]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