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4:1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江苏大学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总占地80hm2,东侧紧邻老校区。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处于整个校区中心区域的核心位置,它坐北朝南,南面与新校区西大门遥遥相对,北面与起伏的山丘园林景区对接,东面是小湖群,西面为校园主干道。江苏大学新图书馆的选址是基于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的。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思路是:东西向形成教学轴、南北向形成生态轴,教学建筑群、生活建筑群沿着两条轴线展开,由此形成“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而新图书馆的基地位置就在教学建筑群的最中心位置和南北生态轴的最前端,该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是通过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的穿插融合、地形高差的灵活处理,形成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规则与自由交替的图书馆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并通过“多中心”的景观设计手法,带给读者步移景异、难以忘怀的空间体验与感受。建筑总平面采用矩形布局,形式简练。入口朝南,整个建筑以“巨著”体块寓意图书馆为知识的殿堂。
2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建筑师来讲,怎样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进行图书馆的设计,以及设计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是建筑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1)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颁布的对新建图书馆建筑物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也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遵守相关标准规范是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2)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场地规划阶段,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考虑地形特点,建筑布局与湖岸、道路有机结合。紧密融合了具体的地形地貌,灵活布局,并使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从而使读者能够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读书和思考;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在家居的材质选择、布置方式以及建筑色彩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因素,以提高实体空间品质;另外在各楼层休息区设立了一些交往空间和讨论室,同时为这些空间预留了网线接口等。
3)尊重自然,环境优先原则。建筑所处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可以通过感官在感知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学习,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能结合地形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出入口,建筑主入口处景观小品尺度感把握准确。建筑与东侧小湖群结合紧密,东侧的室外空间伸向湖水中央构成亲水平台来暗示与“水”的内在联系,使得建筑的亲水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前面的喷泉更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
4)考虑发展的原则。在近几年,随着高校生源的增加,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新区建设潮流的涌现,而图书馆建筑作为新区建设的核心建筑,其规模也要考虑发展的需要。江苏大学也不例外,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贯彻了这项设计原则,江苏大学新图书馆于2010年初建成,建筑面积达43969m2,阅览座位为4000个,学习环境优美、舒适,设施完备先进,是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图书馆。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刚好能满足在校6万师生的读书需求。但随着该校新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学科数量的增加,图书馆建筑势必要扩建,而在目前新建的图书馆北面和南面都留有大面积草坪和小游园等景观,这些外部集中景观就可以作为后扩建用地之需。
3建筑造型设计
3.1高校图书馆造型设计手法高校图书馆建筑作为展示一座高校风采,联系读者与图书的“桥梁”,其造型设计的优劣对在校师生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不同的。赋予时代感的、突出校园历史特色的造型能使读者愿意到图书馆接受知识的洗礼。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造型手法有以下几种:
1)虚实结合,凹凸有序。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文曾经讲过“形式追随功能”一句话。意思是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决定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同样,由于图书馆建筑功能包括大量大开间的需要采光的阅览室,这就决定了其建筑形式一定是在建筑立面连续开窗以满足采光需要,而大面积的玻璃窗就构成立面“虚”的部分;建筑中的“墙、垛、柱”反映在立面上就构成“实”的部分。这样的虚实结合、相互陪衬,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由于图书馆建筑对光线要求特殊,立面处理时,常用凹凸的处理手法。凹凸的处理手法能够避免阳光直射对眼睛的刺激,又能丰富立面效果。
2)比例适中。体量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和谐的比例关系对形成良好的建筑造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3)色彩与质感处理。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色彩一般与校园文化的主色调相关联。所谓校园文化主色调是指尊重学校历史与地域特色,重视色彩协调统一和色彩分区,突出校园特色的原则,根据校园的具体功能与历史特征,选择一种或一个系列的主色调取得协调。
4)象征与隐喻。图书馆是颇具精神性的场所,所以建筑造型多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其富有某种含义。
3.2江苏大学新图书馆造型设计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是一所现代化综合型图书馆,是整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大楼呈长方形,地上共7层,主入口设在2层,门厅为5层高的贯通空间,门厅的拔高体量处理,给该建筑增添了一份知识殿堂的庄严感。两侧为展览空间,整个大厅空间通透。建筑立面虚实结合:南立面东侧为灰色干挂花岗岩实体墙,凸显高校图书馆的内敛、沉稳;西侧为灰色玻璃幕墙,凸显图书馆明亮通透;而东侧的实体墙面内部的书库部分与西侧玻璃幕墙内部的阅览部分能让读者在步入图书馆之前,便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致分布;东、西立面上根据内部功能开竖向连窗,从而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之余眺望馆外的优美景色。整座建筑以新颖的玻璃、金属材料作表皮,又表现出建筑的时代感。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有适应它的建筑色彩。灰色系建筑能够体现文化积淀和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江苏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主色调是偏重素雅的灰色系,因此作为核心建筑的图书馆主立面的色彩也采用浅灰色,图书馆大楼主立面的灰色调配合金属玻璃条框使建筑看上去很雅致。而为了使整个建筑不枯燥,在建筑的北立面采用的是偏暗的山红色彩来装饰混凝土墙面,以显示该建筑的朴素、大气。
4结语
篇2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系统工程中,生态建筑的设计较为复杂,尤其是要做到设计上完全符合生态要求,是比较难的事情。生态建筑突出“注重效益、“尊重科学”以及“崇尚自然”三大理念。其中,“注重效益”这一理念尤为重要,体现在生态建筑设计的始终(从设计到选材,最终运营直到建筑寿命的终结)。同时,在“尊重科学”的理念下进行设计,给人以“崇尚自然”的舒适感,也是生态建筑的特点。
1 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中,对生态建筑有着不同的概念诠释。但无论是哪种理论,都强调因地制宜,符合相关生态学理论原则,以及建筑学的理论,再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设计出有机结合的建筑物,保证建筑物内部气候适宜,且做到节约能源、控制污染,体现生态建筑的长久生命力以及环境保护力。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生态建筑就是绿化面积的增加,即建筑外部和内部做一些植物景观;一些人还认为节能的建筑就是生态的建筑;等等。类似观点都比较片面,没有将生态建筑的设计做到位。
1.2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的建筑业虽然正在发展阶段,但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发达城市的相关研究居多,但对农村的建筑设计不够重视,尤其在东北地区。又由于生态建筑是多门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并不能体现综合性,大部分都是单一学科的研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农业建筑学、生态学、能源学、环境学等),未能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尤其是居住环境如何较好结合植物环境工程这一学科的难题还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1.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其实,在我国,也并不乏建筑界的相关论文,相关研究都体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观,也促进了生态建筑业的推广。然而,这些论文大多偏重理论和设计原理的探讨,以及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引荐,没能较好结合实际环境,在实践和模拟测试中进行深入分析。
2 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生态化趋势的意义
2.1 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能让使用者更好适应自然环境,舒适生活。基于“崇尚自然”的理念,生态建筑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生态建筑中应较多的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将自然元素贯穿于建造、运营直至建筑物的终结。生态建筑致力于营造最舒适最贴近自然的环境,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标。当然,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建筑物提供的空间是可以让使用者顺利进行各种所需活动的,否则,即使如何与自然环境融入,建筑物的实用性都无从谈起。
2.2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不仅在外界环境的设计上注重绿化,也充分强调内部环境的有氧设计,通过室内绿色植物的精心设计,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避免使用者受到有害气体、噪音等的困扰。可见,这样的室内设计更具有开放性,更体现大自然的室外特征。那么,有哪些相关设计可以运用于室内的绿色化创作呢?除了常见的用植物、水面划分居住空间的手法,还可以使用绿化屋面的方式,起到防水和维护作用的同时,提高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另外,可以特别设计开放式的大厅或者庭院式的空间,智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或者再加上可以开启的屋顶设计,能让使用者根据自身需要,适应季节特点,随时享受室外的资源,与大自然无间隔,改善居住环境。
2.3 降低耗材,提高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率
2.3.1 节约原材料
建筑的原材料重点在于结构用材,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其余一些辅助材料(如水暖电、装修材料、设备器材等)不在此过多论述。传统的建筑业中,使用的砖石结构已渐渐被许多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取代。现代建筑中较多地应用了轻钢结构、拉索结构、薄壳屋盖等先进设计,这些结构能扩宽使用者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更稳固更轻便。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节约型的材料,大空间膜这一结构用材开始出现,这样的设计中,相关材料承载的重量加大了,又因为是无柱型的设计,使用起来大气灵活,也具有观赏性,能突出流线型的飘逸,又不失其质量保证,这样的用材也有着广泛的运用范围,集建筑与装饰于一体,美观大方。
2.3.2 节约能源
生态建筑非常注重环保节能,这不仅体现在设计和使用过程,更体现在用材上。很多设计处理中,都尽可能地应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尽可能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太阳能等资源,合理配置耗材。其中,太阳能的合理应用在全世界的建筑中都被广泛采用。著名的明野村住宅以及大岛住宅(日本,加藤义夫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一些地区的照明还用了光导管,用太阳光取代灯光照明。
2.3.3 建筑再利用
资源的再利用还包括现在流行的一种方式:挖掘建筑潜在的资源。在我国,城市的反复拆建,不仅影响环境,也是某种程度的资源浪费。在拆除建筑的工程中,有很多建材、构件大大地浪费不说,处理起来还破换了环境。而如果为生态建筑,便可以合理应用废弃的材料,例如,2005 年,巴塞罗那国际建筑展就出现了建筑钢结构的住宅作品,这样的生态建材,不仅具备高强度、低能耗的特点,拆除后也可以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科学发展。
3 结 语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门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本文仅浅显剖析了我国生态建筑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指出建筑设计生态化的重大意义,希望能借此让生态建筑设计广泛推行,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用,打造更适宜人居住的建筑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技术
一、生态住宅设计原则
1.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原则,要秉承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2.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技术策略
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3.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二、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1.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三.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为深入的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节能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环境,将绿色建筑推广普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义务从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日益增加,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2.世博会中绿色建筑的设计及应用。
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和生态破坏是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2010年我国上海世博会就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是全世界共同探讨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平台,更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体现。在世博会内,各馆各具特色,并且在绿色建筑理念上都被广泛使用,绿色建筑的技术也被大力推广。
2.1优化建筑结构,实施节能减排。
在中国馆中,底部的四根支撑立柱支撑着上部逐渐扩张的结构。立柱形成的巨大空间,营造了东西南北通透的场所。上部的延伸结构在地面形成了阴影,对阳光照射进行了屏蔽,这对建筑的降温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立柱空间内,阳光位置高时,无法照射到内部,不会造成建筑物温度升高,可减少制冷设备的运行;在太阳位置低斜时,通过阳光对底部的照射,可提升内部温度,减少供暖设备的运行。通过造型的自身结构,实现了自遮阳,很好的利用了自然环境进行通风,这对馆内、馆体温度控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降低了空气条件系统的能源消耗。
2.2合理利用生态气候,达到节能环保。
世博会中的意大利馆是由20个不规则、可自由组装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建筑结构可自由组合、灵活多变。在馆中,环保、可持续被重点关注,通过采取生态气候,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夏天,利用自然的空气气流和水流进行降温,热风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进行排除,实现对建筑内部温度降低的作用;在冬天则是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对太阳能的控制,将热能集中到带有光电集成模块的透明玻璃上,充分节约电能,既能提升建筑物内温度,又能存储一定的电能,实现零排放。在馆中,还使用了另一种多样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加入这种玻璃质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湿度等。馆内的“刀锋”设计,除了具有光影效果外,还可向展馆内输送自然风。
在日本馆中,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在外部世博会标致上,采用了双层外膜配合内部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导光、发电,展馆内将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
2.3环保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和可回收
在中国馆的周围,使用了一种名叫塑木的新型材料,该材料具有10年的使用周期,在使用周期结束后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塑木不仅仅具有木质材料的纹理,同时具有成本低,产出量高,使用后不需要使用油漆进行涂刷等优点。在中国馆广场的周围,使用了由沙漠中的风积沙通过免烧结成型工艺处理而形成透水砂岩系列产品,该材料耐磨性好、透水速度快、强度高,同时能循环使用。通过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使用,提高材料在回收处理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芬兰馆中的“冰壶”中,也广泛使用了环保材料,在外墙装饰中选择纸塑符合材料,新型轻质墙面以及独特的窗户结构,都减少了日照引起的热强度,配合屋顶种植的植物,进行热量负荷的均衡。
2.4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
中国馆在地区馆地下室中,设置有一处雨水处理站,在雨水处理站内部采用了1000吨的雨水调节池和雨水处理设备。通过雨水处理系统,将馆区周围的雨水进行收集至雨水调节池,在经过雨水处理设备的处理后,排放至清水池。清水池中经处理过的水主要用来进行绿化浇水、景观灌溉、空调补给水、车库冲洗以及卫生间冲水使用。通过采用雨水的收集、处理、使用,达到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目的,实现节能环保的功能。
在加拿大馆中,也体现了可回收利用技术,在其展馆外部的墙体上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进行了空气流通和资源持续发展和再利用。
在世博会的多个场馆中,都使用了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实现能量从低温源向高热源的转换,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提供制冷或供热的节能空气调节系统。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3.1合理选择建筑材料,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材料等,必须要合理的统筹资源的使用和处置,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
3.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使用自然界给与的能源,譬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结构,并且减少采暖空调的使用。利用风能的作用(也可用于风能发电)根据自然风的原理设置其系统,并且要考虑到建筑的整体布局及平面形式,这就必须要采用适宜的气候,使风能能够有效的利用到绿色建筑中。通过地热技术的使用,替代传统的空调系统,减少建筑物的污染物排放。
3.3回归自然
人类源于自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自然界遭到破坏,人类肆无忌惮的砍伐树木、污染水资源等,使人均占有量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是稀疏,加速资源匮乏,并造成极大的浪费。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实施,主要强调此建筑本身要对环境没有危害,并且在不破坏环境的基本生态平衡下建造的一种节能、节地、节水的建筑。以人、建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4.结束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日益增加,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更是未来建筑的主要形式。绿色建筑坚持的理念是节约资源、能源并且回归于自然,这就要求绿色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人、能源与大自然的均衡和协调,合理优化建筑物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加强资源的再利用,同时要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刘建勋 徐菁 LIU Jian-xun XU Jing 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探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6年7期
[2] 刘青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及方法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期
[3] 陈新宇 浅析绿色建筑节能措施及改进方法探讨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5期
[4] 田慧峰 阮建清 张欢 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及实践 [会议论文] 2012第8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篇5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 自然资源 再生资源 能源
持续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针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关注。其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苦果。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赤潮、严重水灾等等。可持续性由三部分组成: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的观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的观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与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①可持续发展需要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②可持续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而社会进步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③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方面,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存在方面;④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生态系统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提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也是可以统一、协调的。
篇6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理性、中国建筑、融合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浅析
1.1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1.2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有机建筑思想
赖特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在他不寻常的七十二个年头的职业生涯创作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发表了大量的书籍、论文、演讲,无论是他的建筑作品还是书籍论文都体现着他的有机建筑思想,有机建筑思想并对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建筑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直到今日也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赖特的有机思想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和理解,对于建筑,他首先关注的是使建筑体量、比例、尺度、布局和地形相协调,简单地说就是建筑要与环境协调统一。这种对自然的依恋和亲近正出有机建筑与天然环境的融合,使建筑与宅地、自然环境、植物之间浑然一体相互联系,而不是让建筑孤立与自然环境当中,这正是有机建筑的重要含义之一。
闻名世界的流水别墅正是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经典建筑作品, 流水别墅刚刚建成便引起了美国建筑业的轰动,它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紧密而完美的结合,被世人誉为“绝顶人造景物与幽雅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是20 世纪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流水别墅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建筑与人、自然相结合,它轻盈地凌立在流水上面,粗犷的岩石仿佛从地上生长出来一样,悬挑出来的平台象是从悬崖峭壁中伸出来一样,石墙上的条纹与树皮上的皱褶相互辉映。流水别墅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赖特“自然”的有机建筑观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巨大作用,也用这样的一个堪称经典的建筑作品,更好地诠释了他“自然”有机建筑理论,为世界建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1.3勒・柯布西耶的机器住宅思想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 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
萨伏伊别墅则是柯布西耶机器住宅思想的代表作,萨伏伊别墅深刻地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相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合乎逻辑性,构图上灵活均衡而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型纯净,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等,这些建筑设计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无数建筑师。即便是到了今天,现代主义的建筑仍为诸多人士所青睐。因为它代表了进步、自然和纯粹,体现了建筑的最本质的特点。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启示和影响
2.1现代建筑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建筑思想的碰撞
我国的古典哲学常常把“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建筑与自然相结等合看作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的一个特征,最早、最系统地提出“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融合为一体”这一思想的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的抽象性质和“天人”之学的宏大规模,使道家思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其对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观对现代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西方的现代建筑家赖特所提出的有机建筑思想也体现着这样的哲学思想内容,这正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现代建筑之间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老子的哲学理论在赖特的建筑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实践,而赖特的建筑思想却得到老子思想的有力补充。老子崇尚自然,并强调人要服从自然法则,遵从自然规律,而赖特的空间感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物体,他模仿植物自身的特点制造出不同层次的空间感,把房屋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结合起来,他做到了自然与人为空间的自由运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等同于赖特心目的大自然,老子的自然是一种概念上的包括具体的自然环境,而赖特中的自然是指具体的自然。
2.2现代主义思想建筑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
当今的中国建筑界积极吸纳世界建筑新文化,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无论是有机建筑还是机器住宅都有对中国当代建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当代中国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方面也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试验与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与发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城市大量建设,给建筑师提供了无穷的设计机会。越来越多带有现代感的建筑进入大家的视野,列如中银大厦、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馆等。
回顾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现代化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没有像西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那样有很长的思想准备期,所以,源于传统文化的阻力特别顽强,就建筑来说,有些传统落后的建筑思想束缚着我们的头脑,妨碍着建筑的现代化。但建筑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有目的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不能闭关自守,不能目空一切,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就是个沉重的教训。“西化”并不会必然地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世界建筑的潮流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展“民族性”和“地方性”,外来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附录
参考文献:
(美)菲尔•赫恩,《塑成建筑的思想》,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11
(美)约翰・拉滕伯里,《生长的建筑:赖特与塔里埃森建筑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极少主义 60 年代 启示
一、极少主义艺术
虽然许多设计作品中都能找到极少主义的痕迹,但是当代设计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设计语境,所表达的手段和方式也各不相同。极少主义并不是一种引领时代的“风格” 与“主义”,而是一种设计思维和理念。但是依然我们可以从这种思维发展的轨迹中找寻到共同极少主义的特性。
自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及风格派的发展势头走向穷途末路之后,西方现代艺术逐步趋向于艺术创作的原点进行探索。作品越发纯净而单一,体现来源于艺术家对现代艺术自我的认知与理解,将艺术还原一个绝对独立的实体。亦即追求摆脱真实客观世界中的本位意识与具象元素,使艺术摈弃掉所有流派和主义的既定法则,与曾经中的记忆和过往的理论断绝任何联系。这种纯粹的带有僧教徒般的教义,使艺术家们坚信,只有形态回归到原始的本源,色彩从形体中彻底的解脱出来,艺术才有可能成为独立元素。
当现代艺术家摈弃了意识形态和个人化的情感色彩,远离感性与联想,以几何形态来表达世界的存在法则,艺术创作就会成为一种纯粹的文本性的理性体验。这场运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形成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极少主义观念。极少主义一方面尽可能简化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元素;另一方面减弱了艺术家的主观臆想和冲动的宣泄。以可复制的产品代替作品的唯一性。早期的极少主义更多的通过雕塑与装置进行直截了当的表达。这种形式的极简抽象主义继承了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理性观念,艺术家甚至将展览场地与自然场景融合在一起,脱离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把制作的工作完全交给工厂或者作坊。最终的作品也完全无视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与场景和环境之间的联系,空间平面与立面、人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甚至与展厅空间内外都成为了作品的一个整体或者部分。
这种方式无疑把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及风格派所强调的非情感元素推向了极致,进而使极少主义观念走向了现代艺术的反面,以至于七十年代的美国变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条鸿沟和界线。
极少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作品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与背景及周围场景形成一个整体。艺术作品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有其存在的环境因素,而这种存在的价值不需要艺术家进一步的叙述。
同时这种思维方式也与中国古老的禅学思想有着许多相同的理念,通过以自身感悟来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将事物最本质的一面展示出来,让观众自主参与构建作品的完整性。
六十年代的西方艺术界,对极少主义出现了不同的争论,而极少主义这一概念也无法对这一现象所隐藏的意义进行完整的表述,但至少表达了这样一种关念:本源化的形式,具有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昭示者现代艺术一种新的范式。在极少主义的艺术作品中见不到形象化的的人物造型和符合逻辑的色彩关系,极少主义雕塑家比亨利・摩尔、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则走得更远,他们完全采用几何化和线性的方式,将人物形象进行抽离和简化,对于形象的抛弃以及采用的超现实方式,反映了二十世纪艺术界所追求的时代话语。
二、极少主义的艺术启示
极少主义原本是想借用现代艺术的这种形式建立一种对物质的界限进行划分的方法与原则,以此将事物之间的联系打断。实际上这种界限的划分只不过是极少主义对“简约性”的追求与肯定。这种划分界限的结果无疑昭示了作品的自明性,拒绝主观意识的融合与纠缠,直到公众确认它的存在,其内核隐藏着多种艺术语境的相互融通与语义嫁接。对建筑设计中空间与陈设、空间与环境之间视觉与心理的尺度把握有着明确的暗示和深刻的启示。
极少主义以这种拒绝任何隐喻与装饰性介入的原则,来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美学体系。它是通过物体对自身冷静的陈述,而不是对描述结果进行渲染。这种对三维空间的描述方式,对理解建筑设计空间的简约特征及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认知与思考的途径 。
极少主义艺术对作品自身客观存在的方式提供好了更广泛的可空间,对其合法性特给予了更加确切的可能性。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也正是通过空间与构造等要素来界定空间存在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它们共同之处是都排除任何强加于空间内的具有装饰与表现意味的形式。拒绝一切自我行为的方式,然后再通过各种法则使其合理化。
极少主义艺术家认为物质在三维空间中的真实存在是具有排它性的,空间内部“物质”的客观存在”,是极少主义所追求的理想。建筑设计同样可以遵循极少主义艺术的原则和方法,把技术与形式隐含在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中,而对周围的喧闹与繁杂一言不发。
如果将“物质”对其它艺术领域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作为极少主义艺术的宗旨,这显示出极少主义艺术跨越诸多范畴的一种企图,这种跨越也正是链接建筑设计的一种路径。同样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也通过这种“跨越”表达一种“中性语意”的观点。在严格的几何学控制下,极少主义建筑的内、外部都同样安静。
三、极少主义与设计思维
极少主义艺术的理论与原则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运用,更多的是设计师对于建筑设计作品中各要素之间关系与原则的把握,他们并没有直接采用极少主义的艺术手法,而是吸取极少主义艺术的思维方式,将极少主义艺术中的纯净与静默的物质般的真实存在溶入到设计作品中。极少主义通过将“物质”放置到空间与环境中,通过“人”的介入,强调作品特有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这种思考方式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形式转变为可识读的文献作品。
具有公众特性的极少主义艺术样式,也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艺术思维方法与思考过程使人联想起一些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作品。它们都具有通过排它性来体现自身的完整性,有共同的设计思考的特性。其作品冷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当今艺术界与设计领域,人们在纷繁复杂的风格中又重新回到了对极少主义的审视与思考中,憧憬一种理性主义的情感表达:排除虚幻而又莫名的象征与表现,追求一种至高、永恒的艺术精神。极少主义设计已成为当今的一种设计时尚,越来越受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少主义建筑设计方法与理念被许多设计师用来实验,并产生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1】《超越现代主义》 吉姆。莱文著常宁生辛丽仲伟合黄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5
【2】《现代艺术的终结》 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3】《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 埃伦。H。约翰逊著姚红林泓飞译上海美术出版社 1992
【4】《极少主义》 北大建筑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为什么推崇密斯》 伊一木时代建筑 2002。2期
【6】《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 卒姆托建筑师 99期
【7】《哥特形式论》 德沃林格尔著张坚周刚译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4
本论文由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极少主义设计在辽东地区的设计研究》提供资助 项目编号:W2014334
篇8
[论文摘要]在全球生态建筑理论思潮方兴来艾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如何运用该理论来指导实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从生态建筑概述、生态建筑设计理论以及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建筑住宅设计展开讨论。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外围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转贴于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外围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围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3.6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篇9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公共艺术设计 相关概念 应用方式
论文摘 要:公共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年轻”的门类,应当如何在保持其民族个性的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时代,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性的转换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去,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与发展。作为当代的公共艺术设计来说,首先应当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尽可能将这种传统文化表达和呈现。本文以公共设计中的广告设计和公共建筑设计,探求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
首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全称应该为传统的文化,两个关键词,一个传统,一个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的,能够代表本民族特点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汇聚的总和,对社会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同时也是我们对昨天的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后人对我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称谓。其次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指设立于公共场所空间,提供并任由社会自由介入、参观和观赏的艺术。这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创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含着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是艺术和社会群体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当代政府、公共社会、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和对话的重要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一直走到了今天,这条百年发展的道路上,有过坦途,也有过曲折。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设计中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过分的运用“拿来主义”,使得设计不符合中国人所有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另一个是一些设计者盲目的借鉴经典设计,造成了作品的雷同,造成作品陈旧没有新意。鉴于此,有必要着重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在户外广告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户外广告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十分大众化的艺术题材,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任务,起到报道、广告、劝诫等作用。在中国,户外广告又叫做招贴广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公益或文化的招贴,可以简称为宣传画;一种用于商品的广告招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够为设计师们提供大量的素材借鉴和创作源泉。首先是文字方面,传统文字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中国当代极为著名的设计师,都十分注重传统文字的运用。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香港著名设计师靳棣强先生,他的招贴设计中,常常包含水墨、书法等元素,他甚至创作过以水墨画风格系列作品,他巧用水墨画,通过设计和思考,使作品不落俗套,同时在作品上富于深意,强化了情感的表现,展开一幅有着浓郁意境美的画面,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意境美感,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的设计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其次是图案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计其数的精美图案,同时这些图案都还有其深刻的寓意在其中。作为招贴设计来讲,版面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版面中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和精神,就要常用一些“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创作技法,中国传统图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不仅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最后是色彩的运用,中国人对于色彩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陈幼坚设计的《文山茶叶》的招贴画,以文山地区连绵不绝的青山为主要的背景,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出来,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因为茶叶本身就是绿色的,画面浅绿色的选择,正好和茶叶本身的颜色相一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文山的茶园之中,沁人心脾。
2、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运用
公共建筑也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的建筑艺术设计中,虽然也意识到了对于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但是往往是将一些具体的符号简单的复制和照搬,表现为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真正的融合和应用,应该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材料、技术等元素,经过抽象和转化,创造性地运用到创作中来。
首先是要以传统文化符号为形态,意思是说应当将非精神的传统形式现代化的继承下来,促成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例如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这无疑是一个现代建筑,但是这座大厦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宝塔的构造。塔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唯一个高层建筑类型,将塔的形象运用到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中,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整个大厦挺拔但不失尺度,简单而不单调,强烈地冲击着观赏者的视线。其次是以传统材料为手段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追求自然朴素、真实亲切的美感。虽然现代都市中,无法将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但可以使用现代材料,采用简洁的造型,在设计中隐喻传统木构建筑文化中“自然”、“中庸”的精神本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奖”的“建筑师走廊”项目中,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一方面利用平面达到了“引入不同的景致、空间、意境”这样一个目的,另一方面采用了古老的夯土墙,和土墙内侧的木构支撑来强调中国传统的“自然性”,只有木构内侧的拉铁留下了现代的痕迹。作品显示了设计师对材料的思考以及对生态自然的关注,恰当的发挥了材料的表现力,尊重传统却不是模仿传统的形式,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住宅的意图。也正是在一个个具有民族责任感的设计师的努力下,我们的公共艺术设计才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终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时代,信息化、绿色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需求是这个特定时代的呼唤。全球化不仅是经济、信息的全球化,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全球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追求个性化产品设计时代,设计的民族化是产品设计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中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今天,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汹涌浪潮而消失,相反却越来越受到重新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设计界正主动向传统艺术文化汲取营养,探索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方浩,《传统艺术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载《装饰》,2003年总第128期。
篇10
1.巨大的市场体量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建筑业的增长极为引人注目。伴随着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浪潮,2003年,中国建筑业增长首次超过20%,此后,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从1986年至2011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增长了140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六大支柱产业。2013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59313亿元,约为世界建筑业总产值的20%左右。在全国各地,各类工业、商业、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中国几乎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巨大的建筑市场为“表皮”概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对建筑表皮创新的需求首先来自于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建设。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各级政府已经掌握了雄厚的财政资金,加之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城市建设投资平台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强大的融资能力,以巨大的可支配财力为支撑,在城市公共建筑建设中,或出于突出城市特色的需要,或出于“炫耀”政绩的心理,很多地方政府竞相攀比,片面追求建筑物的“档次”、特色。以政府办公楼与剧院、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建设需求,是中国建筑市场上对表皮创新或奇观建筑的最重要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资本对建筑形象和环境意义的追求,是建筑表皮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所谓消费社会,按照波德里亚的定义,即“以符号为中介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商业建筑表皮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意义,作为一种激励消费行为的重要符号,是消费社会条件下商业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7〕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商业建筑的表皮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营销和竞争手段。除了前两种需求外,当代生态理念的兴起,也形成了对表皮创新的巨大需求。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愈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仅在生产和技术领域,也在生活和消费领域改变使用能源的观念和方式,重新思考和调整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物是人最重要的生存和活动场所,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交换界面,面对能源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巨大挑战,建筑的生态理念要求建筑表皮在满足采光、遮阳、自然通风、保温隔热等功能要求时,能够合理协调建筑与人、建筑与生物、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对气候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按照生态的理念,建筑表皮将不仅具有围护和造像的功能,它作为建筑的皮肤,还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界面。
2.科技进步
在任何时代,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的演变都不可能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作为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始终是人类在既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审美取向作出的选择。在整个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设计和建造的革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8〕在建筑领域,这些新材料、新技术不仅为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性,而且,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即,可以根据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想象力,发明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材料和技术对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中自由表达的限制。如果说在20世纪之前,受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建筑师的自由表达空间还十分有限,那么,在20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给建筑师们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自由表达手段。
3.建筑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们代表了社会统治阶层的审美意识。由于它们是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审美意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建筑设计中的社会意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被称作时尚、风尚。建筑师通常都是按照雇主的要求从事设计和建造。这些雇主可能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能是商业机构、私人或社会团体。他们对建筑形态或建筑表皮的需求代表了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也就是说,建筑师的工作首先要服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但是,在这一前提下,建筑师如何利用材料和技术实现雇主的要求,既取决于建筑师的才干,也取决于建筑师的主观意愿,包括建筑师、审美取向、对材料和技术的理解等等。换言之,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的利用方式就是建筑师的主观意愿的表达。由于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建筑市场巨大的体量,自中国20世纪末开始融入全球化进程以来,各种建筑思潮也迅速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思潮的一个聚汇中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在建筑领域,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30年代的包豪斯主义,到20世纪中期的后现代主义、结构理性主义、高技主义、极少主义,在一个世纪内出现的建筑风格已经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不仅如此,而且,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的交往空间迅速扩大,原先由于地理隔绝和国家边界对文化传播形成的限制正在迅速消失,思想多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后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过度消费等问题,不仅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日益明显地影响着建筑师们的设计思想。建筑师们可以表达,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趋于多样化。无论是所谓奇观建筑,还是个性化建筑,甚或是符号化的建筑,即使我们不排除其建筑思想中含有迎合“新、奇、怪”这一当代社会意识的成分,也不可否认,当代建筑设计正在成为建筑师以具象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的重要舞台。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建筑领域,“表皮”概念及对“表皮”概念的运用方兴未艾。在当代中国,表皮概念不仅被广泛运用于新建建筑,也被广泛运用于旧建筑改造,表皮概念的运用和扩展正在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建筑界对表皮的及奇观建筑的追求中也看到了不少非理性的表述,例如对所谓欧美风格的盲目引进。在我国所有大型城市,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以欧美城镇、地名命名的住宅小区,简单模仿欧美建筑风格的成片住宅建筑或街道、小镇。再如对城市建筑的所谓现代化改造。在各地的城市街区成片改建过程中,大批历史形成的建筑群被简单粗暴地彻底铲除,代之以商业化的现代建筑,天不分冷暖,地不分南北,千城一面。等等。
当代建筑文化显示出明显的“时尚化”的特征。所谓“奇观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对视觉呈现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已经麻木而失去了兴趣,只有具有强烈个性的东西才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建筑也不例外。“时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意味着,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某种新兴事物由少数人率先尝试,然后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并且崇尚和效仿,然后被遗弃。时尚具有探索性质,往往与合理性与经济性有所偏离,并且“具有流行性和周期性”。“时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区域,时装总是占据了其中最显著的位置。建筑设计的“时尚”,与服装设计(cloth-ingdesign)的“时尚”有很多相似之处。
1.建筑与时装的交集森佩尔在其论文《编织的艺术》中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人用各种柔性材料进行编织的技艺,指出,这种技艺在两个领域中被发扬光大,一个是服装,另一个是建筑。建筑表皮与服装表现出大量的共性。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建筑与服装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实用”的艺术,只停留在衣架上的时装和仅仅以模型和图纸的形式存在的建筑都是没有意义的,两者的价值都只有在人的使用中才能得到显示。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物质”的艺术。与绘画、音乐等纯粹的“艺术”相比,服装和建筑还包含对材料、技术等物质层面问题的处理。服装的实现,不能离开测量、剪裁、缝补;建筑的实现,不能离开建造。它们都涉及几何形式,但是都超越了几何学。两者的设计都起源于“概念”或“意象”,而这种“概念”或“意象”都要结合实际使用的需要和生产加工的条件,进行进一步深化设计,将“非物质”的意象转化为“物质”的形式。服装和建筑表皮的服务对象都是“人的身体”,前者是为人的个体提供身体表面的覆盖,后者是对人的群体提供空间围护。服装和建筑表皮系统的目的都有两方面:一种是物质上的,两者都为人提供一种对外界环境的保护和遮蔽:既要便于活动,又要保温透气;另一种是精神上的,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形式表现能力,为人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途径,来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个人魅力,无论这种表达的内容是个性、地域、文化还是政治。服装和建筑表皮具有相似的影响因素和创新来源。对于形式,人们审美思想的转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审美的理论和思想往往同时影响了人们对服装和建筑的偏好。例如,“折叠”和“褶皱”是当代服装和建筑共用最多的理念之一。经过“折叠”和“褶皱”,平面的材料因为折痕变成了有一定体量的形态。建筑师把建筑的折叠和褶皱当做一种工具,利用光影的戏剧效果来提升建筑外部视觉趣味,同时达到控制内部空间形态的目的。在建筑与服装的大量交集中,时尚正是最亮眼的区域。在相互的借鉴与融合中,“时尚”建筑与服装的边界正在渐渐模糊。
2.时尚的层级“时尚”是有层级的。在服装设计领域,服装按照创新性、变化和普及程度,可以分为“前卫型”服装、“时尚型”服装、“大众型”服装等多个层级。“前卫型”服装后,成衣制造商要解读其表达的理念和运用的技术的指导意义,并且根据实际穿着需要对其进行再设计,从而生成“时尚型”服装;另一方面,媒体对流行的信息进行传播,将“前卫型”服装的概念从一种倾向变为一种趋势,让具有这种倾向的产品投放市场时引起流行。相比之下,“前卫型”服装是设计师创造的个别的现象,“时尚型”服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设计师、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创造的一种集体行为。当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服装和“时尚型”服装中趋于成熟后,才会被广泛运用于“大众型”服装。建筑表皮的“时尚”程度远逊于服装,但是,也有类似的区分:“前卫型”建筑是偏离了常规的目标和建造方式的极少数建筑。其表皮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表达了前卫的理念,通常对实际因素考虑非常少,其材料、构造、结构的运用具有更强的探索性,相当于服装界的“mode”。这些建筑往往是临时的,小规模的,通常没有复杂的功能需求,例如世博会的建筑。而更前卫的以模型和图像为主的概念展示,实际建造的可能性更小,类似于“vogue”。“时尚型”建筑是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建筑的引领下,经过合理化发展后,在标志性建筑中的运用。“时尚型”建筑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其表皮系统需要更完善的功能,需要对原始概念进行大量的改进和再设计,使之“可用”和“耐用”。与服装业类似,经过改进而成熟后的技术和理念,也需要媒体的宣传而变为趋势,并在建筑中引起流行。当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前卫型”建筑和“时尚型”建筑的运用中成熟,经济合理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被大量的“大众型”建筑接受并广泛运用。
3.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与当代城市建设借助服饰理论对“时尚”的理解来解读当代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现象。1)在全球服装产业中,“时装”只是一小部分。类似的,在城市建设中,对“时尚建筑”的需要也是少数。建设的主体仍然是经济合理优先的“普通建筑”。2)“T台上的时装”往往是不能穿出门的,“T台上的建筑”往往也不能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大众型”建筑被大量建造,正是由于其实用性和经济性。“与众不同”往往意味着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对于标志性建筑,与常规适当的背离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也可以看做建筑表皮系统“进化”的一种方式。正如文丘里对密斯的评价:“密斯之所以设计了很多奇妙的建筑,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建筑的很多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更多的问题,他的作品将会软弱无力。”但是,过度的背离则会导致严重影响建筑正常使用、对生态环境或城市景观造成破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违背了建筑“实用美学”的本质。许多“时尚”的建筑,为了某一个方面的探索,违背了建筑学的很多基本原则。它也许有十分重大的创新意义,但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好”的建筑。3)虽然“时尚”的实用性差,社会需求总量小,但是,无论在服装还是建筑表皮的发展中,“时尚”都占据重要地位。“时尚”是探索新领域的先锋,对普通的服装和建筑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对推动服装、建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时尚”是短命的,许多“时尚”在被设计出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过时,但是,对时尚的探索却是永无止境的。“时尚”的价值,不在于其前卫的形式,而在于先进的建筑理念、材料和技术。借助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具有不断为城市建设开拓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