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6: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指导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篇1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社会价值

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由求大于供转变为现在的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难的就业困难,而且多数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时间都比较短,而且具有较高的跳槽频率。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课程越发重要。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社会、高校、个人。课程社会价值指的是课程在满足社会物质需求基础上,传播社会意识形态、政治观与价值观等价值理念。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影响。高校通过就业课程指导体系,让学生明确社会需求,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运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毕业生的技能体系,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适宜的工作。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

二、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指导理念不明确。目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注重就业率的提高,注重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却忽略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发展。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设定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不是为了学校声誉,提高自身就业率而让学生不管适合与否都尽快在毕业前后找到工作。没有正确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指导理念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发挥其本身的价值,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就业课程内容枯燥,模式单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该遵循教育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相关课程指导中,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可是目前国内高校就业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相关教材,呈现照本宣科的教学状态。单一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所进行就业指导活动。就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是简单的就业理论知识叠加,教学课程缺乏趣味性与吸引性。3)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受到传统提高就业率观念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出发点就是提高高校毕业班级的就业率,忽略毕业班级学生毕业前的学习状态、择业状态。不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缺乏合理的课程教学安排。有的大学将就业课程设定在大一开学伊始,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有的高校则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毕业前指导。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不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策略

1)强化培养大学生生存能力。大学生需要明确自身的人生理想与目标,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理想目标。高校就业指导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为学生在择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技能。大学时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不能该做什么。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2)改革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重视参与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不听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程的实效互动,推动学生就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就能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融入学长学姐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角色互换表现等,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社会调查,通过课程模拟活动,将新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就业知识体系中,实现就业课程知识的迁移,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3)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教学队伍是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一。新时期打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需要建设专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就业课程教学队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为其他专业课教师兼职。高校必须树立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具有良好社会观察能力的高资历师资队伍。在加强现有队伍人员的职业素养修养建设,提高队伍专业素养,提高就业课程教学效率与水平。

4)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活动的不断进行,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每个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的将其作为选修课,有的则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人们重点考虑的重点。就业指导课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实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四、总结与思考

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导向,多元化的趋势

 

1.前言

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据2002年的统计,高职学生已占高等教育人数的一半,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从最初的中专类或大专类院校的转型,及新建院校到近几年的重整,到100所国家示范院校的确立,高职院校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而且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改革也是搞得轰轰烈烈,以适应高职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持续不断,如任务型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来驱动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但其中英语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大多数仍然是沿袭了学科体系的旧模式,以知识传授、人文素养提升为重点,虽然近几年的教材改革已经一改以往的文学味重的倾向,增加了一些实用文的写作,但仍然与学生的专业、职业没有什么紧密联系,与高职高专教育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相去甚远。

2.当前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现状

2.1、课程设置滞后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现存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设置已不适合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英语教学课程基本上是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郭强,2008)无法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素质和应用能力,以及社会(行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是高职院校英语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王伟,2006)

2.2、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单一,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成英语一门课程,包含精读部分、泛读部分和听力或视听说部分的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英语知识方面,学生所上的英语课大部分都侧重于阅读,而听说技能在英语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有些甚至是难以体现。教学内容由各个领域汇聚起来的听说读写译等语料组成,以阅读文章为主。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王伟,2006)

2.3、教学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明确与职业需求挂钩,高职高专大多数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小论文,以理论讲授为重点,(王伟,2006)忽视学生的社会方面的这块需求,忽视学生毕业后在岗所需的英语方面的语言机能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相关的一些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或者今后职业发展可能所具备的英语相关基础的培养。(郭强,2008)

2.4、课程考核方式不全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核仍是以期末或结合期中考试为主,再参考作业,出勤和纪律等平时分来对学生做出评价,没有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出现只注意针对考试的复习,而忽略学习过程,而我们知道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要日积月累的,旧的考核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本校英语课程改革实践

《基本要求》要求英语以应用为目的,高职的英语教育应是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服务的,以提升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因此,我们遵循学以致用这一理念,在2009年开始尝试高职英语课程开发,实施个性教学,打破各个专业同一的状态,结合不同专业就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 开发有特色的公共英语课,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在大量的学习与讨论后,我们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教育思想,制定出“以典型涉外工作任务(或情境)为导向”的这个原则,来进行课程实践改革。

首先,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开发。相应设立《机电职场英语》、《物流职场英语》、《生化职场英语》、《旅游职场英语》和《文秘职场英语》五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课程组负责,相应进行开发。

第一步进行企业调研,调查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课程组相继与专业所在系老师、学生,及进入企业与企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和历届毕业生进行访谈、调研,来确定与行业相关的应用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从调研中我们得出企业希望英语能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在学生上岗后能直接上手,也就是能熟悉一些基础行业相关的词汇等英语相关的表达。而且由于学生相关行业及毕业后的从事的岗位特征,工种的不同,所学内容中各种技能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同系的改革方向也就不同。

第二步:培养目标的制定。根据前期的调研,我们制定了新的课程培养目标,除了基础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外,我们强调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专业岗位上或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会使用(包括听、读、说、写、译各种技能)相关行业相关岗位上的常用职业英语用语,具备常规的基础工作交流能力。

第三步:教学摘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接着各个课程组教师在行业专家和英语专家共同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语言知识能力的语料,尽量以简单的语料为主,避免过于专业化的英语语料的选用,(但专业词汇不可替换。

第四步:实践尝试。在教学内容开发完成后,我们在3个相关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模拟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来完成。为主。实践教学完成后,我们进行调研,反馈表明,学生对于这类的课程内容并不排斥,相反认为这会有助于毕业后的工作适应,对专业相关知识与英语语言的结合感到很好奇,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大部分同学持满意的态度。但在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考核评分机制还有待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度不均现象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4.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解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总体上将呈多元化的趋势。

4.1、课程设置定位要准确

刘黛琳教授指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主,尤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在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因 此,我们应突出英语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抓英语基本功的训练,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把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加强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提高教学质量,让英语教学取得实际成效,在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注意加大对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相结合,因需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郭强,2008)

4.2、融合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

杨黎明教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承担着双重功能,一方面它要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可以原先的语言学习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小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也就是将基础部分与职业相关应用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为以后职业中英语应用做准备。

当然,在强调行业职业能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英语语言习得的规律和对学生人文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是很好,因此,基础英语知识的习得还是必须的,基础英语课程是职业英语的前提,行业英语是职业英语的延伸。我们要保留原有的英语课程,但要加强综合语言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掌握,及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后,再进行职业英语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行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需注意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

4.3、创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除去上文提到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英语课程设置中,在必修课之外,还可设立各种选修课,这样不仅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彰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甚至还可以根据市场就业形势的新需求,增加实践类新课型。

4.4、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教学要求方面《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往的考核虽然在形式上做了些变革,但还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同时,对不同学生也难以做到细化的分层分类考核。高职公共课应尝试多样化的动态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过程考核和终极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活动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同时又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卢文丰,2010)

5、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以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适应这一趋势,“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理念,建立与行业、企业联系更紧密的高职英语体系”。(刘黛琳,2008:264)因此,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建设应体现《基本要求》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围绕如何使学生获得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技能而展开。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 高等职业教育,2008,(1):4-7.

[3]卢文丰.对高职公共课动态教学建设的思考[J]. 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4中(11).

[4]王伟.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 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郭强.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 《光明日报》2008-2-20(10).

[6]教育部高度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2004年.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 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初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开始兴起,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业指导曾一度中断。80年代后,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进行了改革,由国家统一分配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指导再次兴起。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一)观念落后

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还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就业指导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学校就完成了就业比率上的提升。至于学生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是否能够实现学有所用,似乎不是就业指导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大大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挥,也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因此我们认为,不能以找到一份工作作为衡量就业指导工作的依据,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个人意向,否则我们的教育是很失败的,我们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

传统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从属于教学活动,一般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开设,通常以考查或讲座的形式出现,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而且很多院校就业指导也只局限在毕业生这一群体上,这使得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其内容也只是停留在信息的提供,就业理论的指导上,无法形成就业指导体系。

(三)师资队伍缺乏

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很多院校并没有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多数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兼职的,即使配备了专职的指导教师,也缺乏就业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来具体指导学生就业,实际上就业指导形同虚设,只是起到了管理、教育和信息传递中的中介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服务的职能。总的说来,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较低,很难掌握更多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前沿信息,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

高职院校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观念是先导,只有更新观念,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才能科学、有序地进行。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或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在理念上支持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关注学生的职业兴趣,挖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就业指导与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和培养出掌握就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大学生。

(二)加强就业指导的连贯性

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加强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我们可以将就业指导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认知阶段,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就业指导的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测试,介绍职业和专业的关系,要求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第二阶段即知识的传授阶段,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阶段即能力的培养阶段,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选择、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决策的能力。第四阶段即模拟培训阶段,主要针对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心理指导、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模拟人才招聘、岗位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展开。这四个阶段应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1.明确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笔者认为,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将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包括就业指导的基础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以及就业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第二,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包括沟通和协调能力、思想教育技能和回答咨询的技能等多方面;第三,就业指导教师的责任能力,可以包括其责任心、服务意识等方面。

2.优化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机构可以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多方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的结构也极为不合理。调整和优化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结构,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供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讲,首先,应增加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重点选拔具有职业指导资格和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其次,完善就业指导教师的职称机构,就业指导教师应当既有教授、也有讲师和助教,由有经验的教授带动年轻的讲师和助教,形成层次分明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3.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长见识,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制度首先应建立岗前培训,每位就业指导教师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其内容可以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的基础知识。其次,应建立日常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研讨会,进行业务学习,了解就业指导方面的前沿知识,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和出国访问。

总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还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必须通过转变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多种途径来解决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偏远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Z00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立新.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启示 [D].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刘志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学院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赵曜.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科技文化.

篇5

论文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在转变就业指导理念、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改革和完善,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

目前,不少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计算学分,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相关调查表明:62%的学生对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设计规划。…由此可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其起步较晚,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指导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存在重招生、重教学、轻就业的现象,把招生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毕业生就业却重视不够,甚至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就业指导认识不足,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学生联系就业单位;二是有些高职院校只追求学生一次性就业,没有把学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

(二)指导内容单一,课程缺乏新意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内容形式单一。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多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仍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职业咨询、创业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等内容,就业指导内容较狭窄,新意不突出。

(三)指导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是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系部书记以及辅导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以北京高校为例,在被调查的70名专职人员中,只有12.9%的指导人员的专业背景与就业指导有关,参与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较短,且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有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有的有一定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2国外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平均在1:200左右,我国则是1:1500左右,有些院校甚至达到1:3000。再加上很多就业指导人员不是专职教师,整日忙于其它事务,根本无暇研究就业指导工作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更别说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建设了。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指导理念

德国的职业指导贯穿人生的整个生涯,同时以人为本,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背后有着先进理念的支撑,那就是把就业指导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涯指导,而非仅仅是静态的就业指导。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把职业指导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认清职业指导教育的教育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新时期的职业指导教育的价值必须是人本性的而不应该是工具性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就业指导内容多样化

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达到了23%,进入了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国外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供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从而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传统的、零散的讲座和咨询已显得过于单薄,必须全面组织就业指导内容,开展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才能达到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目的。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构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体系,对一年级新生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从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初给学生讲授求职技巧、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求职择业12,态、自身定位与择业目标等,把学习专业知识与就业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二是通过各种专题讲座加强就业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应该是“产品设计”式的,而不应该是“成品包装”式的。比如,让学生旁听企业新员工培训课程以及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来校为学生做报告,成功校友到校介绍成功经验,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指导等,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理性看待社会。

(三)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是建立师资队伍的选拔、培训、考评、淘汰机制,挑选素质过硬,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就业指导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二是建立由辅导员组成的系(部)就业指导队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是给就业指导人员深人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和考察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市场,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如开展专职人员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试,并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其职业化水平,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篇6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就业指导 创新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创新的产物。“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独立学院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如果还继续沿用旧的工作方式、模式去套用独立学院,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探讨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同时,如何采取措施,创新机制,努力实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面临问题

从表面上看,就业指导是为毕业生顺利就业而提供的咨询服务和指导工作。而实质上是指导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既帮助学生找到对个人发展有意义展示自身才能的就业岗位,又能使他们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谋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不只是就业信息平台,更不能视为毕业生在校期间“最后的晚餐”,它应贯穿于学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为毕业生迫在眉捷的就业现实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全体大学生提供终身就业的能力,才能完成对学生择业观、人生观和生涯设计的成功教育。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独立学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不长,且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还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这就导致了不少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或浮于表面、或处于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业指导的过程短,范围窄。目前,许多独立学院仍将就业指导的对象主要锁定在毕业生身上,从而缺乏全程性、连续性和个体性。实际上,就业指导所包括的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就业素质等,必须经过长期观察、科学分析及逐步改进才能完成。

2.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内容乏味。尽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并没有真正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学校不够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结合就业指导课实践性强的特点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而通常以上大课、开大会或开设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和支招性的指导,从而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3.就业指导的机构不够健全,指导队伍的力量单薄、专业性弱。从而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普遍较差,内容和深度较肤浅,还没能够真正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服务体系。

二 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的核心是“生涯辅导”模式

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由侧重应届毕业生,转为面向所有年级和所有学生,即自大学生踏进校门开始,就接受一定程度的就业指导教育,针对他们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和需要,实施分层次指导和个性化指导,从而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1.根据群体的不同特征及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次指导。

就业指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这与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服务体系,并使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具体的做法是:

大一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向学生讲清就业压力,使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同时,又通过人生规划设计指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兴趣、专长和未来可能适应的职业,着重培养其职业意识。

大二进行就业心理素质的指导,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并树立起正确的成材观。

大三进行求职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并使他们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加强实践,树立诚信意识,从而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大四则进行就业政策的指导,并提供信息咨询,开展系统培训,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供需见面的机会。

2.由于学生的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他们的个性特征,在实施分层次普遍指导的同时,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个性化指导。通过职业咨询、个别谈话、就业意向调查等多种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就业心理,并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给予指导,着重培养其自信、自尊、自爱、自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 坚持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并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将创业教育的新理念纳入到就业指导的正规课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创业的新理念,并认识到自己可以不仅仅再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以往的就业指导呈现五多五少,讲“就业”的多,讲“创业”的少;提供就业信息的多,提供创业机会的少;传授学生就业技巧的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少;为完成就业率指标而替学生找工作、寻出路的指导多,以鼓励、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导向,从而引导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的指导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无论是从就业形势的变化,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四 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篇7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六、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根据社会需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顺利走向职场及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课程特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性质与发展现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逐渐趋于肤浅。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与社会的链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便应运而生,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出现了肤浅的事实,即对于成功人士的就业情况分析不够深人,没有客观地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综合的考虑;较为盲目地看待社会各种就业现象,不能够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观照;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社会就业的衔接不到位,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就业指导的特点。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人文性创新性还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该仅仅是摆设,而应该能够广泛地开启学生的心智,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冷静地分析自己与职业之间的契合点,不断地促进自己的发展,但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充分地做到这一点,它们仅仅是从宏观上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把握,忽视了对于学生个体的重视,没有体现出较为人性化的特色,几乎所有的课程只是简简单单地就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缺少如何指导学生的个人塑造这些内容,因而说在人文性上缺乏独特的观照,在创新性上的切人不够深刻。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广泛深入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在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忽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本质内容"大学生需要学生要有独到的见解和灵活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将它视为一门文科类的课程来学习,包括考试在内,考察的方式趋于机械化,现在考试的基本方式为课堂考勤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20分,课程论文80分,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只有从这门课程开始改革,才能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负起责任。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方向

1、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理想择业、就业和创业作准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能力训练和亲身体验,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经验性和互动性,把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灌输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亲身实践,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领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多种教学方式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辅以活动、游戏、问卷、测评、视频赏析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职业价值观这个教学点时开展“价值拍卖会”,针对求职面试和简历制作来设计“模拟招聘会”,应聘人员和招聘人员都由学生模拟,教师作为旁观者根据“应聘人员”的表现提醒他们在应聘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礼仪、回答问题的技巧等,同时引导“招聘人员”进行自我反思。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式直观、内容丰富的求职类视频如《职来职往》、《天生我有才》、《非我莫属》等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视频材料让学生赏析,在观看视频之前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求职选手的优势,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职业达人”给选手的建议和意见。

2、善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升就业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和思考题要求学生阅读、思考、讲解、辩论和表达,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达到领会、掌握知识的目的,有利于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有利于从只传授知识到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并重的转变。案例教学法高度的仿真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可以使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形成互动融合的关系。

运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好引导作用,比如当学生分组讨论案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适当穿插点评,并提出新的讨论话题或课后思考,做到有始有终。教师还要成为“催化剂”,将学生讨论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对讨论中的争议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教学内容的巩固,加深对职业规划与就业的理解。

3、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化指导,让每个学都有机会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指导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了解职业种类,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能开发,确立职业目标。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提供个别咨询,给出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参与个别咨询的学生要建立档案,提供跟踪服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特长,按照“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的四项基本原则,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4、应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具有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上要改变一般课程的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训课课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记分平时作业、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网上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阶段性测评,如记分平时作业是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评的要求,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记分平时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完成记分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小组学习是指根据教学或形成性评价要求,要求学生若干人组成一个学习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把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放在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中进行,理论运用能力集中在课堂案例分析、课后小论文的写作中进行,职业能力放在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课后实践作业(如职业生涯规划书、个人简历) 中进行,态度观念上的进步可以通过观察法在日常表现及各种活动中评价等。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中职学校未来发展和培养的学生能否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的关键,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校办学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规范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着企业越来越务实的用人需求、中等职业学生现有的就业心理及能力水平,特别是面对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中职学校未来发展和培养的学生能否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校办学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向就业教育转轨的大趋势下,我们承坦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在试验过程中,作为课题主持人,我亲自组织并参加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全过程,对我校在探索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做了些归纳,以期能和各位同行交流。

一、整合课程体系

我校从着手职业指导研究以来,就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主要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开设了职业指导与创业课程,从教学计划中的德育课中分离出32节课,作为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就业与创业指导。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新生存在的四大问题是:目标定位、人际交往、学习问题、就业压力。可见,就业已成为新生思考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安排就业指导课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在学生整个高中学习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各有侧重,如一、二年级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就业指导课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三年级着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搜集、求职准备、择业技巧、自主创业、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训练。将就业指导课从临时性、季节性转向稳定性、常规性,并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将零星的、分散的、讲座式的、动员式的“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

同时,充分发挥“两课”、专业课、人学教育、毕业教育对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将就业指导的有关内容融人其他教学活动之中,构建学校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就业指导课的特点,该体系不仅要包括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专题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二、完善教学文件

作为一门课程,教材建设必不可少。但由于就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很难有一本全面、长期、稳定、适用的教材,因此,教材选用、讲义编写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文件学习、信息搜集、广泛阅读、大量查阅,系统地、有序地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适用的课程教学大纲、规范的讲义或学习指南、完整的授课计划、详尽的教案,制作生动直观、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建立信息库、案例库,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同时,确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考核方式。

三、改进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纸上谈兵,收不到理想效果。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资料分析法、参观讨论法、案例引导法、场景模拟法及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编写校本教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大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面较窄,专业技能单一,而多数毕业生及家长又把工作环境好、挣钱多、劳动强度小做为择业的第一标准。因此,职业中专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对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各专业的实际,编写了《职业指导校本教材》。其用意就是帮助学生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意识,形成客观的职业理念,搞好自身定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从业条件,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培养学生的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测定、评估,帮助学生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状况和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职业。在实验的使用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社会实践

篇1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i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improvement of employers' employment standards, the pressure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increasing. If universities were regarded as factories, then only improving increasingly its product quality to meet market demand and make products satisfy markets, can universities promot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this paper found out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way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from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setting, teaching arrangements and career guidance.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

Key word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ways and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80-02

0引言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自此以后,中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并由此带来了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局面。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无疑使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8、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2007年的水平,仅为68%,而在这一数字背后的,是毕业生待就业人数的增长,2007年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73万,而2008年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96万。温总理曾经指出,我国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到1200万,通常在900万,而2010年仅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就高达630万,加上过去待就业的大学生,各高校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然而,造成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外,还有来自社会的需求结构与大学教育的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本文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需求改变以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探讨就业难的原因,并找出高校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

1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1 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就业环境改变

1.1.1 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改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增长放缓,2009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7%,比2008年降低0.9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的下降,必然会使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受经济冲击最明显的,是规模比较小,受出口影响大,抗经济波动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然而,民营企业却是吸收毕业生的大户,2007年我国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甚至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行业也削减用人计划,如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比往年下降六成以上。

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企业削减招聘规模,也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更为严酷。一方面,金融危机在西方国家的爆发,使得许多原计划在国外就业的留学生被迫回国,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必须与“海归”竞争,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使得一些往年毕业生甚至中高层管理者被迫再就业,与这些经验丰富的再就业人群相比,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力再度削弱。

1.1.2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需求结构改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然。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减少,工业产业升级使许多大型国企不断整合,并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这些调整必然改变人才需求结构,甚至由于部分企业的倒闭将减少人才需求,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偏向服务消费类专业,如物流、旅游、餐饮等。然而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趋同等问题,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给单一,无法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造成的过剩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大规模下岗人群再就业的问题,更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1.2 落后的高校教育导致的供给错位

1.2.1 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无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将高校视作生产人才的工厂的话,那么,这座人才工厂的最大问题就是产销不对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主要考察的不是市场,而是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专业因师而设,并非因市场而设。另一方面,盲目增加一些培养成本低的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经济、会计、计算机、新闻等等,学校盲目求大求全。正是由于各大学盲目上专业,使得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剩,人为地导致这些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而这些正是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几乎在中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里都找到这些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失衡,其结果是“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及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1.2.2 课程设置对实践内容重视不足如果说专业设置是解决高校如何适应市场职业需求的大方向,那么课程设置则解决的是岗位胜任问题。然而,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重视不够,使许多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实践操作能力差,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在课程设置上,国外的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视为高校的“三鼎足”,实践课程的比重大,为此,国外大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都比较强,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独当一面。而我国由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偏颇,大学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使得最近频频出现“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的消息,暴露出华而不实的高等教育所存在的致命缺陷。

1.2.3 就业指导滞后,内容单一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在校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足,53.9%的院校到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仅16.6%的高校是从大一就进行就业指导的。如此滞后的就业指导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有调查显示,71.1%的学生希望在大三前开始就业指导。高校对就业指导的不重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开课时间晚,同时还存在课程内容单一与师资专业性差的问题。从课程内容上看,可以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就业信息提供得多,就业观念教育讲得少;如何择业说的多,敬业精神宣传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目标对准就业率的多,认真改革教学内容的少。从师资配备来看,大多数就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大多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兼任,这些老师由于自身工作的繁忙以及本身专业的限制,往往无法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良好指导。

2加强就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2.1 建立预警机制,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专业是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关键,因此,专业的设置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应当注意今年设置的专业,招进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四年以后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对四年以后的社会需求进行预测。这要求高校建立社会需求预警机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科技发展方向,从而对未来的社会需求进行预测。如:国务院总理在今年9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求大量这些方面的人才。为此,高校应有前瞻性,对社会和企业将来需要而本校尚未设立而又有条件设立的专业,应及时设立,并考虑本校的优势,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以在将来的竞争中获胜,但应注意避免对热门专业盲目追崇,不考虑未来趋势与本校实际的做法。同时,对已经过时的专业应及时停办,并将已招学生及时调整到其他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只有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及时有效的对专业结构进行调节,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要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将教育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人才。

2.2 教学安排重视实践,学年考核设置胜任力指标每年高校毕业生数以百万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为企业提供了广大的选择空间,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历,更要求能力,需要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创造效益。因此,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岗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扩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实验操作课程,提高实验课程学分,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重视实践课程相适应的,是高校教师能力的增强。过去高校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应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第二,将社会实践内容落到实处。高校一直以来都有社会实践的考核内容,但流于形式,往往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实践表上盖上公章便算是完成了社会实践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环节,应当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社会实践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联系,通过学校与单位的直接联系,获取学生的实践情况,并将反馈情况纳入实践能力考核中,才能杜绝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为无法自行解决社会实践机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第三,重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也是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要求比较低,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毕业论文只要凑够字数就能毕业。因此,高校应当增加毕业答辩难度,同时,增加毕业设计的中期考察次数,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为了适应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高校除了要求学生修满学分外,还应在每学年的综合考评中增加胜任能力考核指标。由于胜任素质主要包括认知、行动、人际、态度四大方面,因此,胜任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成绩、实验科研成绩、社会实践成绩以及就业指导课程成绩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合格人才。

2.3 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全程化和专业化如果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硬实力,那么,职业指导课程则提升的是大学生的软实力,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获取就业的信息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心理,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大老师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公共必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从开课时间看,应尽量提前,并持续开设,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辅导内容。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应不断拓宽,不仅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还应包括就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等。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从小物质条件优越,既给了他们较好的教育背景,也给了他们骄纵的性格,因此,在职业指导的内容上,应特别突出敬业精神的培养。为了给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师资配备必须到位,为了提高师资力量,学校应为现有的兼职老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并要求其获得专业上岗证书,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拥有前沿知识的老师或者职场经验丰富的人士、甚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兼职老师,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除了传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好途径。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同时也为发现商机的人提供成为企业家的机会。大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同时,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接触新鲜事物多,往往有较多的奇思妙想,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切实可行。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增加创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随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开办创业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和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伟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中长期因素分析及思考[J].就业指导,2010,(7).

[2]茶金学,游艺.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