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0: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偏爱茶,如西方咖啡、牛奶等工业时代后才出现的产品不同,茶自古以来便在华夏民族中受到欢迎。茶叶看似简单,但不同的茶品出不同的口味,龙井、普洱、铁观音、苦丁,就像人生的百态,各不相同,因此历代诗人、词人独独偏好茶,并将人生比作茶,需尝尽一番苦涩方得最后的甘甜。如唐朝白居易曾作诗:“琴里知闻惟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到吾今无返还?”普通的茶叶被历代的有志之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因此推动了茶叶的发展与生产。我国不同的茶叶生产地都举办了多次的茶会、茶展览会,如上海、福建等地,若没有自古以来的茶文化的伴随,不可能出现多次的茶展览盛会,更不可能看到茶叶在当前中国,甚至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喜爱。许多商家都及时把握了茶文化促进茶叶发展的商机,在展览会上,与许多外国的公司签订协议与合同,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通过茶经济作为载体,推向了世界,这不仅仅是向世界传递我国优秀的的经济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2茶文化促进相关消费的实现
茶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情感,还在于给现代高速和忙碌的社会提供一个停留的地点,一方宁静的天地。在我国古代,茶馆酒肆布满城市的大小街道,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聊天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为了追求更舒适与优渥的生活,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与劳碌,茶馆逐渐失去了其作用,很少有人歇下脚来看看自己的人生。近些年来,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停下来,休息下,正视自己的生活。这就给了茶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在我国重庆,茶馆一直是老年人的最佳去处,而现在,随着人们对生活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学会了找一方安静的天地,细细品茶,感悟人生。因此近些年来我国茶馆的数量逐渐上升,茶文化再一次重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与此同时,一同发展的还有我国的传统茶艺。茶艺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茶艺在我国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被人们忽视,因此,茶馆的复兴也给茶艺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我国当前许多城市的茶馆都有相关的茶艺表演,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向新一代的青少年传递着我国传统、古老的文化。
3茶文化推动品牌的产生
中国人爱茶,不仅与传统的茶文化有关,也与当代社会对茶的精心包装有关。茶本是作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商业经济产品推向市场,但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与名人渲染,茶就被赋予了更高更深的精神价值,所象征的对象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商人在对茶进行包装与生产时,重视茶的品牌,通过有效的品牌效应,使得茶被人们所熟知。并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茶水的色泽、口感、茶叶的新鲜、烘焙时间等,对茶进行了品种和等级的分类。如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都是十分出名的茶叶,而黄山毛峰甚至在一度以50克8.5万的价格对外销售,不得不承认品牌的效应使得茶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此外,还有些爱茶者偏爱去具有文化底蕴的特殊地点进行品茶,如上海湖心亭茶楼,湖心亭茶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前是许多爱茶者进行品茶的地方,其每年的收入达到几千万元。这也是商家利用与茶文化有关的地点进行的品牌宣传与品牌效应,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收益。
4茶文化推动中国茶经济走向世界
篇2
茶文化如茶道、茶艺、茶俗、茶礼之类清新淡雅的片断是人类悠久流长历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宝,大唐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下,茶文化在社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主要从茶的起源、发展及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研究其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及对其他领域的连带作用,引起人们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共鸣。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因而对茶饮文化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继而出现的陆羽《茶经》等文字著作是对茶文化发展从饮食到文化的高度总结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饮乃至于茶具、习俗,使茶文化从纯技艺升华为精神文化,并集中体现在茶道文化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流芳全世界。
关键词:
唐代;茶文化;茶经
1.绪论
茶文化广义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茶具、茶馆、运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礼、茶艺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其人文科学内容。而本论文则从广义的方向入手来研究中国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以及茶文化对后世之影响。从茶物质开始,在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产生和饮品利用过程的物质、记忆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1]随着唐代疆域的扩大,饮茶文化也逐渐从南方传播开来。直至边疆地区,对后世在经济、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响深远。如唐代有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可见,饮茶、贩茶在唐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与普及。饮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茶圣陆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论茶,斗茶,将茶发展出其专属的文化品位,则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强经济、融合文化、丰富艺术、促进交流、开源国库的作用,有着无法预计的社会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
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尔雅》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发展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经济有所动荡,但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未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茶饮文化正式的开始了发展和壮大。由此,茶叶贸易,贡茶制度,茶书著作,茶禅联系都蓬勃发展起来。
2.1唐代茶叶贸易的盛行。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东南的一个集散地,经济交易十分频繁。唐中叶以后,由于交易的经一步推进,使得茶叶文化从南向北扩散,呈网状结构覆盖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罗列了无数的产茶州县,现阶段已经明确知道的茶业产区已有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覆盖大江南北。这样的网状结构,在唐代这样的广泛交流时代,为茶叶的传播和茶风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条件。
2.2贡茶制度的施行。由唐代开始,朝廷开始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监督。当时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常州以及顾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将上好的明前茶上贡至朝廷。贡茶制度劳民伤财,每次运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其负面性。但另一方面该制度确实对茶叶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凡。皇家饮茶习惯的发展带动民间饮茶消费,当时宫廷里产生的许多新兴茶饮模式成为民间习俗的风向标。自唐代开元以来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在产茶地设下御用制茶场。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叶税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3茶书发展及流传。唐代社会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性—茶书兴盛,对茶文化系统理论性研究愈加广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陆续撰写了《茶记、《顾渚山记》等卷,系统介绍采茶、制茶、煎茶、饮茶之法并分列等级[4]。《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以。”[5]另外诗僧皎然、张又新、温庭筠等著作《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述》、《茶学大典》、《茶谱》等较为著名。这些茶书将饮茶学问详细地论述,更加推动茶经济贸易的发展。
2.4茶禅关系的发展。由于茶味先苦后甘,与禅境十分相像,故自东晋后,饮茶便被列入禅规之中[6]。僧徒行踪遍布全国,也使南方饮茶之风传播到北方。茶对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层面,茶道所言清雅、宁静、和谐、自由俭德等精神领悟与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晓茶品、体验自然、又可以通过观茶色品茶味,识解佛性。总而言之,其共同特点在于,领悟自然的神妙。[7]同时,寺庙因为其清幽雅致、古朴无华的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与僧人进行儒释文化交流的绝佳之地。这些活动与交往,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8]
3.茶文化对饮茶物品贸易的带动
《茶经》对采茶天气、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详细说明,[9]明确了茶文化除茶叶贸易外,还存在饮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饮茶器具总共有二十八种,并称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则称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陆羽所言,乃文人学士所用。二是在陕西出土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孙贵族和宫廷所用。比如风炉、水方、碗、札等,平时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还是备齐全套,否则,“茶废矣”。
4.结论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饮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在唐朝国富力强的时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甚至人民的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除了与饮茶实物的贸易外,茶文化在茶馆、家庭消费等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迄今不衰。茶饮已逐渐艺术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郑永球
[2]《封氏闻见录》,[唐]封演著,《雅雨堂丛书》本
[3]《茶经》,[宋]陆羽著,1956,百部丛书集成,艺文印书馆出版
[4]《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5]《新唐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6]《饮茶与禅修》,沈柏村,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5
[7]《中国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陕西人民出版社
[8]《中国文人品茶》,张宏庸,国文天地6卷8期1991.1
篇3
关键词:茶文化 英国文学 文学作品
茶最初由中国传入世界各地,其清香的口味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英国于17世纪最初开始接触“茶”饮品,而这种茶饮品迅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起初茶仅作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后来发展成为全民都可以消费的平民饮品,而这种茶文化的发展,也就促使英国茶文化能够融入到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不同的时期其茶文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文学作品也都不同,尤其是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于茶文化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一、英国茶文化的内容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直至17世纪才传入英国,并受到了英国人的喜爱,始初茶作为一种药物保健品推广,并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至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进口关税的降低,才使得英国的中下层阶级能够普遍饮用,之后茶饮品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饮品,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也代表着英国人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
(一)英式早茶
英式早茶主要是指英国人在清晨饮用的茶。“一日之计在于晨”英国人对于清晨的时间看的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人都会在清晨准备一杯“早茶”,迎接美好一天的来临。英式早茶的原材料主要是红茶,例如阿萨姆红茶、肯尼亚红茶等。红茶的色泽亮丽、口感纯正,能够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而英式早茶也成为英国茶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英式上午茶
在英国茶文化中,英式上午茶是必不可少的。上午茶主要是在工作时间饮用的茶,对于英国人来说,工作和休闲是联系在一起的,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作,需要饮用一杯清爽的茶,缓解工作的紧张状态。一般英式上午茶的时间在11点左右,饮茶之后会休息片刻,紧接着继续下午的紧张工作。而这种工作方式和习惯,也是英国工薪阶层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三)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主要是英国人打发下午时间的生活习惯。英式下午茶起源于上层社会的贵妇,这些贵妇选择下午四点左右的休闲时光进行聚会,一起饮茶,享受下午的温暖时光,延续至今,英式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
(四)英式晚茶
英式晚茶主要是指下午6点之后的饮茶时间,英国人在晚饭前后都会饮茶,由于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较为甜腻,为了保证健康英国人都会饮用一杯清茶。通常情况下晚茶都会加一些牛奶,以促进睡眠。
可见看出,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饮品,而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生活习惯之一。
二、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
由于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上层社会逐渐发展到平民阶层,因此英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尤其是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成为英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与诗歌
诗歌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在诗歌创作中也是众多英国诗人的主要创作源泉之一。茶可以作为诗歌的素材,也可以作为诗歌的创作主题,丰富诗歌内容。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就以茶为素材创作了《论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茶的内容,自此之后,茶在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英国人也经常以茶来形容诗人,以体现诗人的优雅品质和高尚涵养。茶元素在诗歌载体中的引用,与茶自身的本质有着直接的联系,茶叶以清新的绿色为主,是和平、安宁的象征,能够意寓吉祥与安康,而诗歌中茶的引用,不仅是对诗歌素材的增加,而且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在诗歌盛行的时代,茶作为英国贵族的专属饮品,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诗歌中所描述的贵族生活,也体现了茶在英国的发展史。
(二)茶与散文
散文中引用茶的作品也较多。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抒情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因此,英国的散文作家将茶作为散文素材,对茶进行详细的论述,通过对茶特征、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作者对茶的热爱;通过描写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对茶的追捧,展现当时英国各个社会阶层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高尚追求;通过描述制茶、泡茶的方法,体现一种制茶、品茶的亲身感受,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的态度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在散文作品中的主要体现,具体到英国的散文作品中,20世纪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详细的记录了如何制茶、泡茶的方法和过程,并将作者的泡茶感受传达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将饮茶推广到基层民众的生活和工作中,而这一散文作品的发表也推动了英国饮茶热潮的掀起,让更多的人懂茶、饮茶。
(三)茶与小说
小说作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热爱程度不亚于诗歌和散文。小说创作中以主人公的生活为故事情节,能够顺其自然的将茶融入到创作中,在小说故事中可以将饮茶贯穿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而体现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追求。例如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在《维莱特》中,就合理的将贵族妇女的下午茶引入其中,展现了小说中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高贵身份,促使小说情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小说中茶文化的引用主要是体现故事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或者是展现一种社会形态,一方面可以丰富小说创作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小说创作更加切合实际,体现小说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
三、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作用
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以茶为素材和主题,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文学创作者的创新,还贯穿了英国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同样英国文学作品也促进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对英国茶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自17世纪茶传入英国以来,英国的文学创作者就将茶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从最初的诗歌素材发展到英国的小说题材,很多文学作品都引用了茶。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为例,在散文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制茶、泡茶的过程,分享作者制茶、品茶的感受,这一文学作品的发表,对于茶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推广影响重大,尤其是对于社会底层的茶文化传播,推动了茶文化的广泛发展。
(二)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最初流行于英国的上层社会,是英国贵族阶层宴请、赠送的佳品,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品质。因此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也都用饮茶作为代表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进而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盛行的社会阶层不同,例如小说《维莱特》中,只有上层贵族阶层才可以饮茶,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保健品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而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则多次展现了茶已经成为一种平民饮品,并风靡于英国整个社会。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能够充分的体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于记录英国茶文化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展现茶文化魅力
文学作品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不仅能够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还能够展现茶文化独特的魅力,例如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在描写主人公的浪漫爱情和各种英国聚会时,都会将茶会的详细情景进行描述,以烘托情景氛围,突出英国当时的阶层文化,同时书中描述了对不同人物饮茶后的感受,展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茶文化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茶文化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中的文化魅力,也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英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史中,英国的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十分突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众多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热情。论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解读,论述了英国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深入的分析了英国文学作品对茶文化的作用。无论哪种文学作品形式都合理的将茶运用到创作中,一方面提高了茶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英国人热爱茶、饮用茶;另外一方面文学作品中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也记录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达,岳艳峰,李锲.英国文学艺术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05)
[2] 王宏燕.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J].福建茶叶.2016(04)
[3] 孙淼.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
[4] 范伟.茶文化在英国流行的原因与启示[J].福建茶叶.2016(04)
篇4
关键词: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景观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为茶叶的故乡,茶树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风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说法,自古至今深受国人喜爱,茶的发展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市的发展逐渐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脱离,故而农业观光旅游日益兴起。
1观光茶园的简介
在农业观光旅游兴盛的潮流中,作为茶业新发展的观光茶园应运而生。观光茶园以传统的茶田为景观基础,满足茶叶种植的生产功能,并从形式与色彩上给人传播景观的美感,是一种强调景观视觉审美体验,在参与茶叶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展休闲、娱乐、教育、旅游以及文化传承的农业景观类型。这样新型的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对茶资源进行了多元化的利用与发展,有效的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带动了经济生产的需求,促进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茶园有如下几点特性:1.1生产体验性茶叶生产是茶园的基本功能,观光茶园在传统的茶树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强调可参与性,可以让人们体会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动,并从中获得农耕劳作的乐趣,拉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1.2景观观赏性茶园的选址通常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工的规划与设计,使得茶园更有艺术观赏性,形成独特的茶园景观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发展条件。1.3休闲娱乐性观光茶园伴随农业旅游发展而来,在茶文化体验的同时具有休闲、度假、观光、游乐、购物等的综合旅游功能。可以让游客感受田园气息,从农田生活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中回归自然的质朴愿望。1.4文化教育性观光茶园让人们享受茶园景观风光之余,还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们对于精神文明追求的体现。通过观光茶园可以学习到跟茶相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茶道等茶文化艺术,对茶的物质文化发展起到传播与弘扬的促进作用。1.5生态可持续性观光茶园在常规的茶叶种植以外,重视整体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观光茶园有着良好的生态平衡,并且农业观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要素
观光茶园的景观营造是基于景观设计的要素来完成的。艺术的对茶园进行设计、规划与管理,借助科学的知识与文化的素养,运用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对茶园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合理的安排,最终设计出令人愉悦的观光茶园景观环境。2.1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自然要素2.1.1地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基础依托是地形要素。地形可以直接影响着观光茶园景观的美学特征、空间构成与空间感受。由于茶叶种植特性的需求,一般茶园多选择有地形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园地惟山林最佳,有高有低地,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地形变化丰富的山林地是自然天成的造园之选,有着自身独特的景观优势,因此只需对不理想的部分进行改造,结合茶园的具体情况设计观光景观。在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借势造景,依附自然山体营造优美的观景区。相对平坦的地势则适合做功能性的景观节点,如茶文化广场,茶业科普园等。在对地形改造设计时尊重场地条件,以“师法自然”的态度结合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其他要素构成景观空间,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挖填方,合理的利用地形组织茶园排水,还可以考虑光照、风向、降水量等因素来创造茶园局地小气候。2.1.2植物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常与地形结合构成景观空间,营造出景观的生机活力与美感,观光茶园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应该多元化的选择。茶树从尺寸上来划分可分为灌木、小乔木与乔木三类,设计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高度来配置茶树品种,能够丰富景观层次并且不同根系长度的茶树对土壤资源也能有效利用。在不影响茶树生长的情况下,适当种植一定面积的防护林,可以保育水土,也有利于局地小气候的形成以避免寒冷天气茶树冻害的发生。从景观效果上讲,也可以达到一定“障景”的功能,防护林有效的划分空间,控制了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尽收眼底。茶树间可以套种经济林木,如柑橘、板栗、桃树、李树、柿树、橡胶树等,在视觉上制造出景观高差变化,也能增加农耕体验乐趣。茶田边缘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最常见的是结合豆科植物种植,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另一类就是种植油菜花等观花农作物,提升观光茶园的景观效果。2.1.3水体“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水的融入会使茶园景色更加灵动活力,并且充满文人气质的山水画意情怀。茶园水景的设计可以增添景观的观赏性、体验性,还可以从实际功能上做到对局地小气候的温度调节,削减噪音、延伸空间感的作用。对于观光茶园水景的营造可以从水体的形态利用类型考虑。平静开阔的水面,如自然的湖泊、池塘,人工建造的水体面积则不宜过大,水体中可适当种植荷花、睡莲等观赏水生植物。在景观驳岸的处理上可以将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穿插设计,局部可以采用栈桥、亭榭的形式,注意水体倒影的特性,与茶田可产生呼应关系。对于流动的水体设计可以结合地形特征,在坡地的汇水处设计景观,以溪流、落水的形式将茶田多余的雨水有组织的排出,溪流两侧以自然边界为主,在高差大的地段可以用山石搭配植物设计景观叠水丰富景观空间。2.2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人文要素不同地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类型的景观,观光茶园的景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还叠加了文化特性,在建设景观物质条件的同时还需满足游客在观光茶园游玩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观光茶园景观的人文要素具体体现在建筑构筑物、景观道路与铺装、景观小品三个方面。2.2.1建筑构筑物观光茶园的建筑构筑物以服务性的公共建筑为主,如游客接待中心、茶业科普馆、茶文化博物馆等,通常作为观光茶园的核心功能区,因此设计时就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实用功能性,还需要结合茶文化设计建筑特色,体现与观光茶园主题的统一性。在水榭茶轩、林间茶室等观光茶园的小型构筑物设计时需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构筑物从形态与细部上可以利用茶文化元素来体现观光茶园的特色。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竹、木、石材等乡土建筑材料,从实际上做到绿色生态设计。由于观光茶园具有的休闲娱乐性,为了满足游客的可游可居需求,观光茶园内可以考虑修建部分民居建筑,参考当地的建筑形式结合观光茶园特色,让游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茶园乡土风情。2.2.2园路、铺装园路是观光茶园交通流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主干道、次干道与景观步道,当茶园坡度大于8%时考虑以台阶的形式处理。观光茶园的主干道设计主要起引导与集散的作用,需要连接观光茶园的各个主要功能片区,道路宽度设计在5-8m,考虑为车行道。次干道道路宽度设计为2.5-5m,主要为游客进一步游览茶园提供交通道路。第三层次的观光茶园游园步道道路宽度设计为1.2-2m,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道路设计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步道、台阶、汀步、桥廊虚实变换,营造“曲径通幽”的景观意境。园内的铺装建议多采用质朴的自然透水性材料,如砾石、草木等,在铺装题材上可以选用与传统茶文化有关的元素符号,以增加观光茶园的文化氛围。2.2.3景观小品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是表现茶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观光茶园内的雕塑、文化景墙等景观小品来体现茶诗歌赋、茶事名人、历史故事等,使得观光茶园景观在精神层面上能与游客有所互动,增加景观文化性的同时也让传统茶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此外,在观光茶园的座椅、路灯、垃圾箱等基础小品设施样式设计时也应当融入茶元素,体现观光茶园的主题性。
3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注重观光茶园景观的形式美观光茶园景观以农业茶田为基础景观元素,将茶田生产特色与自然景观因素结合起来,以简单的几何形态塑造了极具形式的景观美感。根据茶树的种植生长特性,茶田多以带状为单元分布模式,依附地形走势规则排列,在形态上组成曲线式、规整式等,形成连续、重复、渐变的茶田节奏韵律美感。在茶田与其他林木的组合中,高低的对比又形成了起伏、交错的韵律,增添了景观的空间动感。在色彩上,大面积种植的茶树决定了景观绿色的基调,茶田边缘的暖黄色调油菜花、豆科作物等可以适当的调剂观光茶园的景观颜色。此外,对于植物颜色的丰富可以采取点状装饰的方法,可以种植一些具有季节色彩变化的观赏性树木,如樱花、杜鹃、枫树、银杏等,使得观光茶园的景观四季不同,各有所赏,达到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观光茶园景观效果。3.2思考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性建设观光茶园景观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性。茶文化的传播是观光茶园景观发展的精神层面升华,对于茶文化元素在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有效设计手段。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传播多以旅游展示的形式开展,如举行传统茶文化节、采茶节等。此外,还可以思考延展观光茶园的景观茶文化体现方式:一是提炼茶文化符号,从图像形式上应用于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中;二是从传统茶文化本身入手,结合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的功能设计,在茶事文化上进行继承与发展;三是将传统茶文化体现在观光茶园的体验活动中,从衣食住行的日常方面潜移默化的向人们进行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4结语
长久以来人们对田园生活都有着一种向往之情,面对现代城市发展土地紧缺的情况,观光茶园景观的发展可以给忙碌的都市人带来多样的景观体验,同时也让茶园实现了生产与景观功能的促进发展,是一种健康的观光农业景观发展模式,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融合发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米满宁 徐 瑞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艾尔肯・阿热孜先生;语文研究;维吾尔语文
一、语文的研究在维吾尔学者中的历史地位
语文的研究在维吾尔学者比欧洲学者早于一千多年。早在11世纪《突厥语大词典》编著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研究中古突厥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和文化诸多方面的丰富而生动的材料、而且保存了当时有关突厥各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的大量的语文材料,因而是一部重要的文献。主要是进行比较和从历史角度来研究语文学。研究的兴趣是在突厥语族诸语文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来勾画在历史上这些语文之间的关系。这个研究只有在了解古代各突厥语文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
二、艾尔肯・阿热孜在在语文研究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艾尔肯・阿热孜先生从事维吾尔语文研究,其学术思想明显受到中国学术传统的影响,根源主要在于中国学术界历来对中国语文有精深的研究。维吾尔语由于存在着汉语借词而不同于其他突厥语。这是由于维族汉族人民之间有长久的历史联系所造成的。但是在大量维吾尔语论著中,对这个问题竞很少专门的研究。在中央民族大学进行了长期实际工作,精通语的艾尔肯・阿热孜先生第一次进行了语相互作用问题的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阐述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等问题。在维吾尔语教学工作中也有实用价值。艾尔肯・阿热孜学术著作的意义还在于他开辟了翻译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项研究活动。
1、艾尔肯・阿热孜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接受了这种学术之风。他在《裕固族与〈格萨尔传说〉》论文中指出:“《格萨尔传说》的文化学术风格,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变异特征,这部繁博宏富的著作多元文化风格的重视。对裕固民族自身文化却缺乏系统地阐释,忽略了裕固族自身文化对《格萨尔传说》的产生所起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作用。《格萨尔传说》不是裕固文化史上突如其来的文化舶来品,而是裕固民族文化发展积淀的必然结果。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植根于其民族文化的土壤,任何民族文化的成果都是其民族文化意识映射。因此,描述孕育《格萨尔传说》的裕固文化学术思想背景,体味《格萨尔传说》凸现的裕固人的文化忧思,对于理解《格萨尔传说》具有重要的价值。《格萨尔传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它是裕固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裕固文化学术思想,因而确立了它在裕固文化史上不可憾动的地位。
艾尔肯・阿热孜先生探讨《我国摩尼教与它的渊源研究》论文中关于产生摩尼教的文化背景,摩尼教虽然将置于世界佛教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的总进程之中,但却无意间淡漠了它所流溢着的强烈的维吾尔摩尼教文化意识,忽略了它的维吾尔摩尼教文化流变积淀的过程,使人感觉维吾尔摩尼教仿佛横空出世,仿佛无根之树。所以,只有把摩尼教放在维吾尔佛教文化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才可以充分展示其在维吾尔佛教文化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2、艾尔肯・阿热孜先生维吾尔文字史的问题框架,并不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条重构“中国维吾尔文字史”的新线索,他对维吾尔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认识,对于摩尼教、佛教,特别是伊斯兰教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研究视野,丰富了他的研究内容,也提高了他的研究水平。他已经发表的《历代维吾尔文字史研究》《维吾尔族茶文化》《我国摩尼教与它的渊源研究》《世界裕固族研究总论》《鄂尔浑石碑的现代维吾尔翻译与我国的研究状况》等10多篇论文,很好地体现了他对维吾尔文化和文学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他的论文,材料丰富翔实,立论新颖独到,论证严谨科学,文笔清新流畅,受到中国突厥学研究学者的关注,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学者。目前,他正在撰写《〈西部裕固语〉研究》专著,这是他多年来系统研究裕固族渊源文化的结晶。
三、总结艾尔肯・阿热孜先生对语文研究的意义影响
总起来看,艾尔肯・阿热孜先生语文研究相关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特点明显的,并呈现如下的规律:首先,他在继承了中国民族语文学的基础上,受中国学术界传统的影响,进入中国民族语文领域从事语文研究。其次,他从研究维吾尔语文关系入手,进而强调土耳其,突厥诸族维吾尔语文的内部之间的语文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维吾尔语文的特点。
最后,艾尔肯・阿热孜先生在语文交流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语文交流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艾尔肯・阿热孜先生深入研究维吾尔语文的同时又指出与土耳其语文学,古希腊文化思想之间所形成的同与异,由此推断21世纪是维吾尔语文重新发扬光大的重要时期。
篇6
这一年,黔南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增比进位综合测评排位中排名第三,再次步入全省第一方阵。
这一年,在黔南州委的领导下,全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常态下围绕工作大局,对内汇聚后发赶超正能量,对外塑造生态黔南新形象,在服务大局上主动作为,在中央、省级媒体上增加刊播稿件数量、创新发展举措、改进自身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黔南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统一思想上下一心
凝心聚力跨越赶超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地区的长治久安,更关系民族地区的团结和谐、健康发展。
一年来, 黔南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紧扣省委主基调、主战略,围绕黔南州“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新常态,以持续打造“文峰”理论品牌为载体推进理论宣传大众化普及,解读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组织撰写《“三思三干”兴黔南》、《集中火力向“慢”发起总攻》等一批政论文章;组织撰写《让百年品牌香飘万里》、《让精神的星光照耀我们前行》、《科学布局迸发跨越赶超活力》、《在“两座山”上实现绿色崛起》等一批时评文章;推出《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率先践行者》、《持续打造黔南发展新亮点》、《努力在后发赶超全面小康中有更大作为》、《把“5531”作为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等一批新语文章;组织拍摄《高铁时代到来,你准备好了吗》等“文峰”理论视线专题片。
同时,组建州、县、乡“百姓宣讲团”(百个宣讲团、千名宣讲员、万场宣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福泉“1.23”杨刚救火英雄团体英雄事迹等百姓宣讲活动;深入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园区、军营宣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州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邀请专家开展社科理论走基层活动,组织实施社科理论普及活动周;牵头组织召开全州各系统、各行业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座谈会,全州共召开座谈会200多场,2000多干部群众参加座谈会。
此外,结合实际分别召开州直部门和各县(市)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会,形成全州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并向省委宣传部和州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州委常委会对全州意识形态工作作了专题研究;舆情信息工作与2013年同比报送量、采用率大幅增加和提高。
加快构建大宣传格局
着力提升黔南形象
2014年,黔南州组建覆盖州直部门和县市的三级宣传网络,成立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州新闻工作者协会,加快形成大宣传格局。推动黔南日报与“黔南热线”报网融合,建立黔南热线新闻网,建成“新华黔南”党政客户端和“山水黔南”微信公众号,初步形成微博和微信矩阵,进入全媒体时代。
围绕“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FAST精神等重大主题进行策划宣传。加大对福泉“1.23”扑火救灾英雄群体、“黔南骄傲”年度人物、全省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
整合借力中央、省媒体资源,在央视多彩贵州集群形象推广栏目,展示“毛尖茶都、生态黔南”形象,在央视、旅游卫视天气预报栏目投放播出“都匀毛尖、香满人间”、“游山水黔南、品都匀毛尖”形象宣传推广画面,在《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画报》刊出都匀毛尖品牌宣传专版,开展毛尖茶广告语、“百年世博”活动方案征集等宣传活动;在《贵州日报》推出“聚焦黔南”专版宣传,在新华社外宣平台、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推出黔南专题,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开展为期2个月的“多彩贵州・黔南旅游文化展示月”活动。
邀请中央、省及广州市主流媒体300余家800余人次,开展“一圈两翼”、项目观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匀毛尖茶文化节、高铁经济带建设等外宣活动,讲述黔南好故事,发出黔南好声音。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黔南外宣稿件达4248篇(条),其中,中央媒体1032条,省级媒体3216条,外宣用稿、宣传领域同比明显增加。黔南广播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160多条,继续保持市州新闻上央视用稿量全省第一。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风清气正社会环境
加强道德讲堂建设。全州共建成各级各类道德讲堂3055个,评聘“德师”375名,培训各级道德讲堂管理人员、宣讲员104人,开展道德讲堂活动8003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群众参与道德讲堂活动,参与人数达60万人次;加强主题活动集中示范。以瓮安猴场古邑区全州“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活动周为起点,启动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加强街头正能量宣传。召开全州“传送街头正能量”推进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街头、社区、学校、公园、车站码头;加强先进典型选树。推出全省道德模范12人(含提名奖6人),推出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物6人,“贵州好人榜”上榜人物26人,评选表彰2014“黔南骄傲”年度人物21人(含特别奖1个,提名奖10个)。持续开展“德行龙里”、“涟江骄傲人物”、“福泉好人”、“贵定榜样”等评选活动,选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先进典型;加强“积德榜”建设。建成各级“积德榜”493个,县乡村各级以“积德榜”为载体,组织开展“身边好人好事”评选和思想道德宣传、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推进社会突出问题治理。以餐饮企业、单位食堂为重点在食品行业、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规范餐饮行业秩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强化网吧监管,净化文化市场。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5个,全国文明单位4个。创建省级文明城市7个、文明乡镇9个、文明村17个、文明单位68个,各类别文明创建先进81个。创建州级文明村镇146个、文明单位182个、文明单位117个、文明集市3个。
推进“多彩贵州”文明行动信息化管理。依托黔南州民生热线12345平台,建成覆盖州、县两级的不文明行为、不满意问题收集、分发、处置、反馈评价平台,加强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州级媒体开辟专栏,对“多彩贵州文明行动”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媒体全年曝光1326篇(条)。
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2014年,黔南州设立1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出台《黔南州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奖励办法》、《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初步建立文艺创作和非遗传承激励机制,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以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文化服务模式,文化惠民深入开展。
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并在第十届深圳文博会贵州1号馆开展专题招商推介,全州各县(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7个,已投产项目8个,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顺利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速。抓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全州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8.33亿元,占GDP总量为2.84%。
组织开展第一阶段“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完成作品创作104件,15件作品获第二届贵州省专业文艺奖,位列全省第四位;电影《近距离击杀》获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实现黔南在该奖项零的突破;《突破乌江》、《夜郎侠之一路危途》、《山那边有匹马》等电影作品拍摄完成,全州文艺创作迈上新台阶;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海峡“十大华语电影”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黔南文化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