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3: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育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篇1

1声乐教育现状分析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而基于兴趣层面的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融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兴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基本乐理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相对复杂的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筛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接地气”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有助于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表扬模式大相径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及发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筛选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高校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修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处多多,因而声乐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学分制、奖励措施等,从而促使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兴趣不断递增,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进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声乐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展开对声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此同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实践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掌声与成功,这正是声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为学生给予有效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活动。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教学弊端必须予以及时的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从而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

作者:赵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浅谈关于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进[J].音乐时空,2015(18).

[2]毛亚雄.关于改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J].音乐时空,2014(02).

[3]初冠楠.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4(17).

篇2

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也是一个比较入门的窗口,让孩子能够提高智力和操作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采取学前教育的时候,选择音乐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近些年来,钢琴不再是一枝独秀了,钢琴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家长们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乐器被提上了学生的学习日程,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音乐学习机会和更多的音乐教育选择。音乐教育的选择性增加也与这些年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这种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国民素质有所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我们追求的是音乐教育的在智力发展阶段所带给孩子的实际影响,是让孩子在音乐的教育中能够领会更多的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内容,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大,那么在某个层面来说,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越来越大,这是我们都曾经认识到的内容。总的看来,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扮演的地位有三个,其一是启蒙,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即便家长对待学前教育的事情再功利,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种种启蒙目的。其次是引导,家长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长,望子成龙,希望能够通过学前教育来提高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所谓抢钱抓早,尽快谋划,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引导。

2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我国也收到来自家长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音乐学前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音乐学前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环境影响氛围,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家长不断的投资投入到音乐学前教育当中。我们可以认真的看到,在音乐学前教育的发展当中,存在着些许不合理的地方,尽管我们将其归纳为音乐学前教育体系成长中的烦恼,转型期的阵痛,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认真的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问题中到答案、在问题中做总结,才能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学前音乐教学模式的根本进行探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逻辑归宿和出发点。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不是说我们投资多少、付出多少就是对孩子负责人,就是对孩子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还是成长多少,收益多少。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都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大家都没有对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意识进行尊重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直是被动学习,不能够真正地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在学前教育中收益,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这使得学前教育变为了孩子家长变相竞争和学前教育机构不负责的收费竞争,让学前教育变为了味道。其次,学前教育不是启蒙一个环节,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习钢琴,看到别的孩子学习画画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画画,觉得到了这个时间段了,应该让孩子学点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被家长充分安排,没有启蒙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一直延续,家长变成虎妈虎爸还好,如果不能,仅仅是跟风学习,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最后,学前教育不成体系,学前教育机构是市场化的结果,良莠不齐的学前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授课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整个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是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课程调整,没有想到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不断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个体、私人到机构、集团,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整个体系不统一,结构紊乱。

3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篇3

1.1教学模式陈旧

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采用的授课方式没有跟随时代进步进行相应的革新,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同时,受到近年来中职院校扩招的影响,教师资源的匮乏使得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就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来看,其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不是培养音乐工作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度重视乐理和技巧,这些内容往往无法提起非本专业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会欠缺创新能力,使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这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得不偿失、没有益处的。

1.2过度注重技能的培养

使得音乐的灵魂无法深入学生内心音乐从根本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活动,如果仅仅注重对于技巧的掌握,乃至成为模块化的模式,将会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无法体会到音乐的真正魅力和感染力。目前很多学前教育的学生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半路出家”,缺乏音乐教育的基础。为了能够缩短教育时间,很多中职院校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只将一些简单的教学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音乐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教学,也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思维以及欣赏层面的培养,这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掌握声乐教学的皮毛,无法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结果就是所教授的学生学习不到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声乐教学如同鸡肋。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2.1有效降低和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学前教育声乐课的教学形式一般为小组授课,也就是说一名教师带着几名学生,这种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方便教学,但是这种形式在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同时,也会无形地给学生带来一些之前没有的压力,课堂气氛容易变得紧张不自然。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善这种紧张的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排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情感,因材施教,用真情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声乐课堂上,传统的严师形象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隐藏。将严师的形象转变为益友,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朋友。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时,要确保面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一视同仁,不因为部分学生的基础好,天赋佳而偏爱,也不因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差、乐感不足而进行歧视和懈怠。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充满耐心地对待所有同学。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是能够将部分学生的不自信情绪加以稀释,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期望,容易让学生获得自尊和自信,产生较为强烈的能动性,主动开展学习,并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努力。在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之后,之前学生感受到无聊、乏味的理论课程也会变得充满乐趣。同时,声乐教学是一门具备多种特性的课程,注重对学生内心深处进行灵魂的熏陶,如果学生能够将课程的知识、自身的情感、教师的引导融合为一,那么就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出音乐的真正魅力。所以说,一堂能够被学生接受的声乐课程,必定是在一种积极、轻松、快乐的情绪和氛围中展开的。只有创造出一种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们才能将精力转移到课程内容本身,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2.2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思维一堂成功的教学课程,可以培养出未来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一堂充满了愉悦气氛、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肯定比一堂传统的理论授课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种类型的课堂往往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就是说,轻松的课堂氛围环境是在增加教师负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就目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能动性,一个充满了进取精神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勇于创新的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也是创新教育的方向。

2.3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思维是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能够专心听讲。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了课堂的中心,学生变成了观众,缺乏主动地参与,只有被动地接受。实践证明,被动学习的课程往往效果较差,而这种依托于理论的教学课程往往脱离现实情况,使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不具备实用性,从而轻视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在于课程的制定,而是在于学生未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教师的授课形式没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潜能没有被充分地挖掘。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说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一无是处,只是能反映出教师没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再现呢?那就是确保把学生的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掌握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由教师自导自演变为学生的自由发挥,通过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掌握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手段,同时深入地了解艺术规律,同时针对学龄前儿童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能够开展新型教育。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中去,而不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和自身条件把他们安排成学习讨论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和分享中来,让学生既能相互辅导,又能互动体验,获得教师教学无法得到的良好效果。

3如何进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兴趣的培养

3.1转变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溯其根源,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从被动倾听到主动索取的转变才是培养中职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所在。实现多种内容的教学课程,确保多种手段的训练手法,开拓更多教学思路,使得学生能够从被动向主动逐渐转变,促进学生自我独立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融合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课程实践,变理论课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训练,把课程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发展。

3.2手法创新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加大讨论课的比例,使得学生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具备判断的能力和意识。目前在中职教学机构中,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基本的理论课程向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将作品的内涵和背景进行深挖,对作品的风格和中心思想进行判断和赏析。还要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尝试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的方法,并逐渐掌握驾驭各种类型音乐的技能,在课堂进行的同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展加以针对性的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3.3导入激情因素

激发学生唱歌欲望声乐教学,是一个由模仿到原创的过程,在充分的学习了理论课程后,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初期对教师的声乐进行模仿并学习到位后,要不断地深入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体会声乐艺术带来的魅力。声乐教师有感情地范唱,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而且会激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对教师来讲也是树立个人形象的绝好机会。

4结语

篇4

黑格尔曾经对人的表演欲望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当有了这种价值实现冲动时,也就形成了表现欲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声乐演唱中来说,是指一个演唱者愿意利用自己的歌唱技能,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获得观众认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个人演唱欲望的满足、对作品内涵的充分体验和与观众获得的情感共鸣。可以看出,表现欲望和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其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表演者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演唱者会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作品基础上的,一方面,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表现欲望的诱因,另一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刻体验,能够为声乐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能够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心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还是歌唱的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紧张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控,将会使歌唱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果表演欲望强烈,则会使演唱者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演唱本身上来,原来紧张的因素反而变为了增强自己表演效果的工具。最后,能够对声乐学习产生能动作用。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势必会使演唱者感到枯燥和厌倦。而表演欲望则更像剂,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学习者能够自觉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栋。声乐教学中对沉重心理素质的调节与把握[J]。中国音乐学,1996(1)。

篇5

我们这个时代提倡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全民创新要求人才具备可持续学习的习惯、意志和能力。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程度,因此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深远。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从培养其可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中来。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习惯和能力,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要让学生去逐步感知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平时则必须注意渗透,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接触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当学生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后,他们会初步意识到教材文本仅是文学世界的沧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学世界更为精彩。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要求。譬如让学生按照词牌名阅读各类词作,他们会发现相同词牌的词,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写作背景不同,词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学生也因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又如词人因生活环境、年龄、经历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也会有所差别。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就变化明显,她早期生活优裕、幸福,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格调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学生阅读的视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学世界的丰富,越能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从而养成可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和未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对语文教学极具启迪意义。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理应是“热爱和未来”的典范,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的责任,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人”。该如何实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又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去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充沛而博爱的感情,永远为学生着想。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曾把高中三年的课文花一年多时间教完,然后自编阅读教材让学生去阅读。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该班的高考语文成绩反而名列前茅。正是因为教师用心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文学欣赏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使学生不但在课外阅读中扩展了阅读视野,而且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迸发激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考虑,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注意在这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譬如教学《木兰诗》,笔者将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花木兰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上,而这种责任感又源于人们对和平的期望。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木兰诗》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却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征战沙场的壮美。诗中壮美与柔美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汶川地震中国家和民众共同救援的故事,让学生阅读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用实例和真情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三、总结

篇6

一、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

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调动兴趣 提高阅读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篇7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没有足够的耐力与定力,因此教师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从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转而对自己内在感觉的探索上来。通过倾听经典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律动安静下来,关注自己内心在音乐的节奏中的起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静的功夫与定力。尤其在现代这个嘈杂与浮华的社会,充斥在人们耳边的声音太多太多,让人渐渐在浮华社会中迷失自己,忘却自己内心的声音。世界上的声音不计其数,而只有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人的声音。高雅的音乐是作曲家精神世界与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作曲家丰富的感情体验的记录,通过倾听高雅的音乐,用心感受音乐世界里的情感境界,能够净化现代人类浮躁的心灵,让人在迷失于迷茫中获得回归,回归自己内心最纯真的境界与最初的声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这个世界最纯洁、最可爱的天使,内心纯净,还较少受到社会的熏染,通过倾听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灵性,呵护那一份纯真;由于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感情不够丰富,通过音乐的陶冶,能使他们获得不同的感情体验,在作曲家高尚的人格与感情境界的陶冶下获得思想的熏陶也提高。

二、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著名的哲学家曾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能在无形中起到美育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社会也有以诗、乐治国、教化民众的传统;还有人说,音乐就像“上帝的手”,可以在你失落时,给予人希望,抚慰人的心灵;可以在你伤心时,或陪你一起哭泣,或为你带来欢乐,让你哭泣的心灵不再独自颤抖;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打气,或引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而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本质上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特征。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发挥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与歌唱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聆听音乐的灵魂,学会鉴赏高雅音乐,抵制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学会靠音乐的作用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思乡曲》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爱国、爱家乡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时,可以结合英雄烈士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教给学生责任意识,努力争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三、音乐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8

声乐教学课程当中的内容设置比较随意,这种课程内容设置会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再就是声乐教材非常单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乐教学教材,大多数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因此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的观点,学生的接受程度被教师忽视了,教材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高校其余教学在心理方面的教材也是不充足的,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长期的缺乏声乐教学心理建设方面的教材,目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声乐教师都是借用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而且教材借用的情况非常复杂,最主要的是这些教材里面关于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少的,因此找寻适合高校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材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还要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问题,因为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还没有开设关于声乐心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师也是缺乏的,有的学校在新开设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时候也是没有专业教师的,因此很多的声乐教学心理课程都是有兼职教师教授的,这也就使得整个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质量普遍偏低。在声乐教学心理课程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只是将声乐教学心理课程作为一个小点穿插在了声乐教学当中,只是单纯地灌输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将情感真实地传递个每一位学生。

二、高校声乐心理课程的教学性质

现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被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一类是学院的音乐教育,还有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三种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专门从事音乐的专业性人才,而师范院校的影月教育理念则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定的,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则是面向非师范类的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不管是哪种院校的音乐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声乐心理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声乐教育作用的不断加深,学校的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素质教育,使得声乐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校园的艺术文化活动也随之出现,比如说在校园中出现的校园歌手之类的声乐比赛,这些比赛的出现让大学生参与声乐教育的积极性变强了,歌唱成为了高校学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参与中发现,能够真正参与声乐教学的学生是很少的,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内心的需求。

(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激情四射的。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最关键的阶段,而声乐艺术则是通过聆听来实现学生的审美感知的,当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将自己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欣赏音乐是审美的前提,而欣赏音乐这一活动也正是人心里活动的一个体现,高校的声乐心理教学正是从心理因素这一方面去引导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塑造不同的学生音乐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审美的外部感受。

(三)能够提高大学生声乐的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声乐心理教学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深影响的,表演的过程需要声音和表现能力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内外部力量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声乐心理教学的心理过程。

四、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篇9

正确“打开喉咙”的方式对于演唱发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世界著名男高音卡鲁索就曾指出:“喉咙是发出声音时的必经之路,若是打开的不够大而却想获得一个饱满而圆润的声音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喉咙还会气息呼出和吸进的地方,若是喉咙紧闭着,声音便只能寻找其他通道,否则就只能闷在里面”。由此可见,“打开喉咙”对于歌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诚然,“打开喉咙”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演唱中“打开喉咙”绝不是张大嘴巴这么简单,这样仅仅是外边打开了,而里面却仍旧处于闭合状态。这样发出的声音将会是苍白、发挤、干涩。尖亮的声音效果。“打开喉咙”不能通过强制性压舌根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将会把声音堵在喉咙当中。正确“打开喉咙”的方式应该是使喉结稳定在喉位上,喉咙部位具有一定张力的放松,促使声音在紧拉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想象法应用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相反它总是在多个方面和其它有关学科融汇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为己所用,就像想象和声乐的共融发展一样,实际上也是心理学和声乐艺术学科的良好结合,在有关学科中去体会自身没有的方法,这样将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最终将其彻底解决,进入到新的高度。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任何事情都处于相互渗透的状态,声乐教学亦是如此。声乐教学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固守章程,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处理声乐学习中的问题。所以说,将想象法应用于现代声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本身便是一个极抽象的词语,并没有说明具体要将事物想象成什么样子,也没有绝对的说不能将事物想象成什么样子,而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历、经验来发挥想象力,甚至可以是生活没有的,只是自己在脑海中虚构出来的事物,只要能够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此种想象就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声乐课堂上,教师要想提供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就不能束缚他们思想,将他们的思维限定到一定的范围之内,而是要更多的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自由想象,充分发展学生对于创造事物的可能性,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将抽象化概念应用于声乐教学中。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17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的考查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较大,是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点,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范围、人生感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氛围中。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展开讨论。

一、将生活的场景融入到课堂中

初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进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随着学生人生阅历和经验等方面的成长而不断提高。在初中语文学习的阶段,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章阅读类型多为记叙文、散文、小说等内容。新课改后的语文阅读考查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成长和人生的感悟,所以,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则在语文阅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对文章现实意义的感悟。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物质需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没有对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境产生共鸣,使文章阅读的大意明显偏离作者最初的意图,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下降,阅读能力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可以将文章中所描述的现实情境进行还原,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和展示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体验,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和体验,帮助学生对成长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进行情境还原时,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例如多媒体播放和情景剧展示这两种方法。多媒体播放主要是对可以展示文章中现实情景的电视剧、电影、短视频等内容进行筛选,选择出最适合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形象生动的为学生进行情景还原,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增加学生的成长和人生感悟。而情景剧展示的方法则是通过剧本的编写,让学生自主参与演出,成为文章中描写的主人公,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文章中的具体情节,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对文章中作者的感悟有更加深刻和直接的感受。

不论任课教师选择哪一种方法,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都需要考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有一句名言说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情景再现这种方法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提升自身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多角度涉猎文章,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除了小说、记叙文、散文等内容,说明文、剧本、新闻等文章类型也是语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过程中,除了会涉及到学生对成长和人生的感悟,还会涉及到学生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和了解。由此可见,学生知识面的范围也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在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从而增强对大千世界的了解。任课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单独安排一节课作为学生的阅读课,为学生准备多种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例如每天的新闻报纸、微博推送的优秀文章、新出版的刊物、著名作家的不同作品、科学产品的研究报告、旅行日记、著作的读后感等,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增加对世界的了解,扩展阅读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更多渠道进行阅读,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不同的文章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作者的内容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学生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取长补短,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民族传统美德的培养贡献力量。

三、为学生讲解阅读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而是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中,针对不同的文章学生都需要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让自己能够迅速了解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两种常见类型的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介绍。

首先,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文章类型就是记叙文,记叙文往往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特定的人或者事物进行描写,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在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时,题目和开头段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关键,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握了作者所写内容的方向,再继续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不会偏离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从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