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1:3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

篇1

没有紧密地联系起来部分专业生绘画毕业设计稿时容易忽略服装结构的问题,一味的表现艺术效果,效果图上甚至没有结构线,而在结构制图时却又没有联想到设计最终要表现效果。服装款式是由服装成品的外形轮廓、内部分割结构及相关配饰的形状与安置部位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服装衣片是由不同的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这些线可能结构分割线中的省、开剪线、折裥、开叉线等,也可能是衣身装饰线。对于衣身分割线,我们要分清是实用性分割线还是装饰性分割线,因为实用性分割线的设计往往会为了服装更合体,例如在破缝时可考虑省量的减去或是设计挖袋等。而装饰性分割线往往是把衣片进行分割,再进行缝合,没有实际的结构价值仅仅是起到视觉装饰效果。所以在进行毕业设计辅导时要提醒学生,将服装结构设计带入到服装设计中去,表现能够制作出实物的服装设计效果图。四、忽略服装结构设计中男女人体的差异服装结构设计是人体的立体形态在平面制图中的反映,以人体工程学为前题,体现人体形态与运动机能为目的,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从普遍的设计心理角度分析:本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多为女生,她们在设计服装时又多以自身为原型,男装设计较少,制作更是除教师要求款外涉足很少。欠缺设计与制作男装的经验,导致男装结构制版女性化,与设计初衷不符。例如,肩宽偏窄、袖长过短、衣长显短和上裆长不够,这是制版时出问题较多的部位。女性盆骨较宽,显得腰部以下较发达,而男子肩部、胸部骨骼肌肉较大,显得腰部以上较发达;男子腰界线虽然较女子腰界线偏低,但裆部不宜太合体。所以指导学生时要特别注意男女肩宽、胸围、裤上裆等数据的设定。

二、结构设计时欠缺省道

转移的运用省道转移是女装制版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点,通过省道的转移可以实现女装款式省道的处理,将装饰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省道的转移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剪切转移法;另一种是几何转移法。其目的都是通过省道转移的方法使服装结构更合理,视觉效果更美观。培养计划的一年二期女装结构设计和二年二期的立体裁剪课程里都会讲到并实践。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好像完全理解,表现也不错,但到毕业设计制作时,部分人就会把一些省道转移的概念忘掉,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较差。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指导老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去尝试用省道转移的方式,将省道消化到一些分割里,即可以达到实用分割线与装饰分割线的融合,又可以加强服装的服帖感与美感。例如:礼服的结构设计中,专业生往往用了很多分割,其中也有公主线,可腋下依然还有一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耐心的指导。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系统论;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第一作者:吕尧,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2] 文颖 模块式教学在服装工艺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6)

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8-01

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传统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涵盖的知识量非常宽泛,涉及到美学、艺术学、设计学、工程学、营销管理学及视觉传达等多种门类。因此,在专业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升华为应用技能,并最终形成专业能力。在传统的服装专业院校中,学生实践环节大多安排在学校中进行,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分为两种,即校内服装实习实训室和服装工作室两大类。

校内实习实训室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实践场所,其主要配备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的设备和仪器,,承担与服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课程,这种模式只能满足学生专业基础层面的实践需要。而服装工作室模式则因其将教学与行业背景、项目实践相结合,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挂钩,强化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而备受推崇。以笔者所执教的服装专业“导师+项目”工作室为例,导师通过对行业的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其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最终确定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按照教学安排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并与导师一起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说,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互动性更能促进学生形成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一)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搭建服装产、学、研和谐发展的平台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在我校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曾发表讲话,其别提到要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目前,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式”,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师资由学校专业教师及企业资深设计师和高管组成,人才培养倾向于企业实战,武汉纺织大学与以纯集团联合创办的以纯服装设计卓越班就是很好的典范。除此之外,定岗实习、合作经营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也各具特色。但无论怎样的合作模式,都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虽然我国未曾出台相关政策,但也鼓励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服务体系,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教育,创业驱动,搭建学生专业理论与市场实战真体验的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开设一些课程或聘请企业家讲学,他更强调学生创业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们也更需要创业的实践机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学校及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以我校为例,学校有专门的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其与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平台直接挂钩,帮助创业思路清晰及创业条件成熟的同学完成微型企业成立的相关一系列手续。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团队就成功申办了重庆市锦烨服装有限公司。该微企由服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业务,并在专业相关课程中起到了实训室的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政府搭台、行业助推,搭建服装专业教育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

学校、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需通力合作,通过服装节、服装服饰博览会等活动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此外,地方行业协会也可联合众服装专业高校举办毕业生设计作品联展、设计师作品展演等,以服装展示为内驱动力,促进学校及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设计实践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及市场反应能力。

服装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理论以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同时,服装市场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具有足够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教育阶段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专业情况进行选择性结合,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进而有效缩短专业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论文为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教改课题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 技能竞赛; 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38-03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Have the Skills and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y in the Training of the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CAO Chun-nan(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number of apparel design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social effective demand has no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the recruitment unit is difficult to recruit graduates. These qualities, awareness level, including order, cooperation and respect for consciousness, from th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including the practice of garment design and customization capabilities, innovative apparel design and customization capabilities,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skill competition; garment design customization capabilityv

Internet :.cn

职业技能竞赛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来说,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事实上,很多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对学生灌输过多,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没能把学校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挂钩,只把课本当作概念来学,自己思考的空间太小,没有自主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体会,就没有渴望学习的动力,更不可能把知识变成一种意识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并运用,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服装设计与工艺的技能竞赛是展现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最直接的平台,它展现出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体现,服装设计定制工包括服装理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立裁、服装工艺等诸多方面,技能竞赛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本专业的综合素质。由开始技能的比拼,到理念、创新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及表现技法综合的比拼,不仅巩固知识,磨练意志,更开阔了眼界。参赛的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比赛过程中充分的认识自己,客观分析当今人才需求环境的前提下,重新定位自己,树立科学地学习目标,做出未来就业岗位和方向的正确选择,为了日后在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个过程不是个独立的程序,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链接这三方关系的纽带就是――职业技能竞赛。

一、竞赛文化引领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导向式教育

“竞争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在校开始,打造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提升社会的适应性,实现职业技能竞赛学习过程上与企业竞争就业工作中的无缝对接。在此当中我们要强化实践服装设计定制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学校以培养职业技能能力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为本的教育特征: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力量,教师成为教与学的辅助力量。一方面,把竞赛带到课堂之外,通过模拟练习职业技能竞赛练习题,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不断践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念,以此作为教学环节的延伸和补充;另外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的加强实践课程环节,特别是职业实践和技能环节的特训和练习,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融入到教学,把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与个性发展,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改革理念,已经渗透到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高职毕业生,将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也是企业未来创新的主导力量,因此不仅要有适度的职业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是服装专业学生谋生就业的根本,全国性的竞赛活动,更是对服装专业教学的引领促进,倡导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鞭策学生操作技能。全国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和评价高职高专办学成果,是直接主导各项办学中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化改革,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能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装专业人才的制度保障。

二、个性化培养推动全面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竞赛这项活动是个性发展的大舞台,个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是培养个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好学生来参加比赛。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要对尖子生进行更深程度的培训;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制度推行在实际过程中同时包含了全面基础性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训两个方面。

以琼台师专美术系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开展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系部采取以项目虚拟教学(课堂)项目车间实训(校内)企业顶岗实习(校外)的“三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成立校内实训车间、校企创意生产基地、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授课过程采用项目虚题拟做、实题拟做、实题实做、实题跟做等形式,通过项目跟进,将专业教学融入实际生产过程,参照企业生产标准,制定教学的质量标准,项目实施过程中融入师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互换,培养学生较强的服装专业基本功、专业操作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训练、专业综合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实训实践等,充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推进服装设计与工艺职业技能竞赛、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技能证书辅导、考证等环节的个性化培养。

利用技能竞赛这个平台,还可以使各地选手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增强交流、沟通,学生可以通过竞赛,找准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对口专业的某一方向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检省自身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校与校之间通过竞赛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和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热情很高;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所使学校和就业单位取得大量地联系,探讨比赛相关制度,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的相关模式下把企业的资源引进学校,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教学、实训车间、校办工厂等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服装专业学生的重点,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教师的团队合作培育学生的高技能素养

指导教师团队的成员把学生们学习的过程、职业技能赛事活动的过程与学生们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发展、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的技能鉴定和就业职位的个性统一起来,尽量的做到能够完善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系统的制定实践技能的培训过程,在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环节课时上适当的调整,给予实践教学环节一部分时间;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专业方向特长和技术能力的个性特点,该同学就业方向的兴趣爱好以及同学们对未来就业发展的愿望来指导每一个学生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让同学们通过自身条件来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选择就业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解决工作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超高的服装设计定制工技术能力;指导老师团队要帮助同学们提高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从校赛、省赛到国赛,获得的经验是后期学习、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将伴随着学生终身成长,最终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研究,合理的制度配给也是改革推行的必要因素。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期末问卷调查中问道“你对在校学习哪个方面最不满意”,其中选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占了四分之一,这说明学生在入校前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行业,进校后对课程更是提不起兴趣;新生教育就应该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让同学们在学习态度、专业认知、知识技能这三个方面来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规划职业未来,尽早对今后求职方向进行定位。选择实践操作不够的占四分之一,这项本身在于教学课时的不够和学习实践教学场地所影响的结果;选择教学质量不高的占四分之一,这说明新的职业岗位导向教师配备上没有跟上;在选择人才市场建设与管理混乱的、选择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力度不够的、选择自己在就业中的表现不佳的、选择其他的占了四分之一,这些数据说明了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给实训基地的拓展提供便利,让学生能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实训和与社会工作的接触中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在实践实训环节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就业观点。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学校在学生求职择业的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务实择业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新生报道的时候积极的把专业就业导向讲给同学们,让大家知道在校期间几年都要做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同时大二、大三期间将技能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学校制度中,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在最后一年的教学中,做好毕业设计的指导、答辩、实习等工作。

传统的教学观念、早期硬件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导致同学们的少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很多学校主管领导都认为教学改革步伐不能太快,否则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教学改革中还不能区分文科、数理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型专业教学模式的不同性,还不能适应在专业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授课环节。事实在我国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观点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辅助,这样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教学中实践教师的比例严重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实践教学、实训车间等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企业看重的是同学们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这些要求让同学们明白了要想成功就业就要求同学们能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训车间工作的环节,把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各等级职业技能竞赛等各个方面,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方面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素养。同学们最好主动走出校园、教室、课桌到企业、车间当中去,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竞聘企业的岗位,这样能够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能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学校是人才枢纽的传送带,学校中的校园招聘会、校企合作、老师通过自身社会关系的大力推荐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提倡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可以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培养同学们的专业素质;企业也可以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实习的实际操作工作平台,又可以通过见习、实习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岗位培训和筛选,第一时间发掘好的苗子,成功为企业培养他们急需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学校还是人才招聘市场、各政府有关执行部门,都应该大力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更大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就业更加的规范化,开发更多的就业市场渠道。

总的来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技能,需要学生、高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通过技能竞赛这一平台使同学们把专业知识、就业知识、创业知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融入到比赛中,并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渠道,鼓励高职高专生树立新型就业理念。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社会认同度,检验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近年来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多次在校赛、省赛、国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并从竞赛中不断分析总结经验,进而改革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架,大力推动与海南省各大中小服装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与海南省服装设计协会合作,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开展和深度培训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企业推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

项目来源:本论文系2014年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从职业技能竞赛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tky201420。本论文系2015年度全国纺织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从职业技能大赛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果,项目编号ZWH-15004。

参考文献:

[1] 陈曙平,孙敏.浅谈高职服装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 蒋红枫.论技能竞赛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职业,2009(23).

篇5

关键词:课程育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最核心的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近些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正肩负着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应该全面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机制的构建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规划过程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人才,其目标的定位应先定准,并以此来构建相关的教学体系以及教育开展模式。除此,创新教育的开展还应以专业特性为主,通过覆盖专业教育开展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并构建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服装设计行业而言,创新教育的核心机制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化很重要,不但会使实践课程体系更加丰富,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并将创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结合,深挖学生的潜能以及出色的创造力。

1确立行业发展需求的目标

1.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我国服装设计领域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正在不断提升。在思政课程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假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服装设计领域实际所需出现脱节的现象,那么就会出现人才与市场冲突的问题,毕业生压力也会不断增加[1-2]。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展前要确保课程中所存在的育人因素贯彻至专业只是当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全面发展、德技并修,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1.2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从自身学科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以行业实际所需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专业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创新教育贯穿至专业教育体系中,以此来培养出符合服装设计行业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3-4]。此外,在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不但可将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体现出来,而且还能满足专业技能培养要求,使专业课思想引领进一步突出。只有在根源上解决好关键问题,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思路与方法。基于课程育人背景下,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核心基础。总体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具备服装设计专业技能目标,也要确保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育人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但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而且还是创新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有效载体。为实现服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可划分以下几个方面:

2.1贯彻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而这一点与服装设计专业中所含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也是相辅而成的[5]。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可将专业理论与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并进行实施。将创新意识融入至课程当中,可使创新思维引导作用得到加强;创新实践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融合,可有效拓展技能教育范畴;创新体验与专业实训衔接,可协助学生巩固自身的综合实践效能。

2.2设置特色创新课程

创新型课程体系是由双创理论为核心所组成的特色化创新课程,可划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及专业教育类课程[6-7]。通识教育作为人文科学的代表,其教学内容也是以人文科学为核心而构建的创新课程,而专业教育类课程主要以专业核心与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版块,是目前选修模块所创新的全新课程。而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整体架构以专业教学为主,创新理念在专业教学的融入,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创新课程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两者的融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多维度思维整合模式[8]。

2.3规划创新型教学

教学模式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着对应人才培养实施的指导性作用。较为笼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所讲授的课程重点也只能以示范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受到了局限,同时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也受到了影响[9-10]。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规划当中,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融入,应选取应景教学、社会考察等方式,来探索具有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的沉浸式教学,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开发的同时,也能具有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规划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差异化培养模式,采用针对性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3构建多层次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3.1构建课程教学与拓展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设计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拓展实践以及课堂实践的结合[11]。而课堂实践主要以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为主,拓展实践则是由相对应的创造性实践开展,具体可划分为:①课堂实践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而开展的创新型课程,例如创新课程、制作类课程以及创业方面的服装管理类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创新为主要目标,在专业性不断改革深化的过程中,也为后续实践教学发展打下了基础。②拓展实践可采用竞赛、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来实施创新实践。一是开展系统性的培训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的创新竞赛,以专业性较强的相关比歪来使自身竞争力得到提升。二是论文撰写、论文研讨等方式来对学生开展创新教学,主动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学生学术能力在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项目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带有针对性的创新项目,有效开展创新可行性的研究。

3.2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为使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实际所需接轨以及创意成果符合大众需求,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同时,为了使市场与教育的联动可以实现更好的衔接,也需要学生适应知识灌输转实践输出的过程,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施:①建设孵化基地,企业经营模式的模拟,以创新与创意为目标,从不同的环节分工来进行实践。孵化基地可直接面对社会群体,实施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尝试微型企业的运营方式。②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合作平台,不同专业学生所含的专业特色不同,以团队为主,开展不同学科交叉综合性创新实践。通过交流,清楚了解专业之间的创新路径,团队之间取长补短,提升资源整合效力[12]。③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所谓校地合作是企业与当地政府联合高校共谋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形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以及机会。高校通过整合自身的教学优势与社会资源,构建服装设计专业创新服务发展平台,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最真实的实践环境。

4构建契合创新教育需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4.1教学考核评价

创新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已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创新教育的开展要求得到满足,应针对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来进行调整[13]。①将创新成果作为主要考核项目,使其形成验收式考核评价,并且在考核环节增加答辩等流程;②以创新形式为考核标准,形成以市场或社会效应的评价标准;③构建实践环节与教学课程互评平台,形成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来对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评价,创新教学实施效率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4.2专业能力培养评价

为了加强创新实践的综合发展,从细观的角度来跟进创新与行业的匹配度、创新教育质量以及贴合度,以此为基础来对能力培养方面开展多方位交互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会考虑到创新教育的开展现状以及教育成果,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做到及时回应,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5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5.1建立创新组织领导机构

从高校整体到具体课程,构建递进式创新小组,来完成策划、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来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此外,创新小组还应时刻关注校内外所反馈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时刻关注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变化,通过分析行业的实际所需来改革教学模式;学习国家教育纲领,在管理学生期间不但要用语言来对学生展开教育,还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成为学生的表率,正确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未来发展置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潮流当中。

5.2建立监督机制

课程育人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由高校领导部门来定期进行教学监督。以教学课程为单位,通过平台上报教学计划、成果以及进度,评价体系监管创新型教学质量。此外,监督机制在教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可使学生与教师自律性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加快创新教育发展[14]。

5.3制度管理的加强

高校应加强专业教师、专业教授等学科带头人、部门负责人以及辅导员的培训,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构建全面的育人格局。而且领导听课制度应进一步落实,并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与指导,挖掘优秀课程、培育优秀教师以及其中的引导作用。除此,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教师的专业技能列为年底重要考核的标准,还要将思政育人的效果列入其中,增加师德师风在年底考核的比重,将课程思政执行力作为教师评职称的关键,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结语

篇6

【关键词】服装设计;大赛;工作室教学

一、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的现状

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为服装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该课采用工作室一体化课题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边做边学中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是以师生日常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学生主要是通过亲自参与教师的设计实践的全过程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到专业知识的整体贯穿与应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的一方,有利于缩短从书本知识到设计实践的阶段性差异,使静态的授受教学向动态的参与教学转化。对于“教”的一方,有助于将教师的利益、责任及荣誉感结为一体,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同时可以形成导师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与科研群体,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为导师负责制下的课题性教学与实践研究。在整个工作室教学期间,学生根据教学规定的课题类别可从多角度选择子课题进行设计研究,责任导师对学生设计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各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最终以成衣作品体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设计应用能力。

2012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世界经济低谷、产业发展思变、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人力发展瓶颈等一系列变因。行业企业如何于“内忧外患”之中实现转型升级,突破现状,制造加工型向创新创意、自主品牌型发展成必然趋势。基于目前行业竞争态势及中国服装品牌发展趋势、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市场用人需求,服装设计大赛便成为发现、挖掘、培养优秀设计新锐,为行业需求、企业发展,实现人才与企业对接的纽带。现在的服装设计大赛更注重对参赛作品“设计思路、市场把控和品牌管理”等三方面基本内容的诠释考核,以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品牌的操作能力以及其他实操方面的潜在能力,消费表现力为设计宗旨。发现、挖掘有发展潜质的服装设计人才,推进人才应用是大赛的初衷,最终达成“人才输送、人才培育”的赛事目的。从而实现“设计作品与市场合作、优秀人才与企业接轨”的社会实践意义。

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及制作水平,开拓视野,锻炼综合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择业铺设道路。以往教师都是把辅导个别学生参赛作为业余活动来进行,受益的只是勇于去尝试的个别学生。把大赛融入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更切实的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努力抓住机遇,勇于去尝试,从参赛中受益。

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及制作水平,开拓视野,锻炼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择业铺设道路。对于没有入围大赛的学生,教师可为其联系本市企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企业实习,逐步完善作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锻炼综合能力。

所以,我们要进行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的改革,把参赛投稿融入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更切实的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努力抓住机遇,勇于去尝试,从参赛中受益。

二、 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方案

(一)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1)通过对服装设计大赛进行分析,构建与大赛相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

(2)将参赛融入教学内容,构建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3)实现学生参赛入围、获奖,并获得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机会。

(二)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以服装设计大赛为契机,针对大赛,针对学生实际,探索适应服装专业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2)科学实施与学科体系和技能体系相一致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三)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创新点

“理实一体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把握服装设计大赛为契机,打破传统的服装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建构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强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贴近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用参赛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参与,敢于挑战,努力进取。

(四)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大赛主题融入到授课课题,整个过程都体现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切实的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努力抓住机遇,勇于去尝试,从参赛中受益。将参赛与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参赛引领专业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造,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发展,为教学探索出新的有效模式。

(五)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针对服装设计大赛分析研究――针对承办大赛的企业及品牌进行分析研究――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为学生创造企业参观考察实践机会――将本课题融入实际教学中――针对参赛过程及收获进行总结汇报――针对课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

三、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今天,创新的呼声已势不可挡地席卷全球。创新成为设计产品的核心价值。创造力与创意设计的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人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性人才成为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服装设计师是我们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大家充分展示自己创意设计的大舞台。通过参赛,我们各大院校的老师们可以检验自己对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训练和引导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已见成效。纵观各服装设计高校服装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都是很好地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如克弱转换法、移植思维法、联系思维法、设问思维法、反问思维法、综合思维法、求简思维法、以变求新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求同与求异思维法、列举思维法、形象思维法、发散与收敛思维法等。设计中最主要的能力是创意,法国大文豪罗曼 罗兰说;“创意是历史永远有效地契机。”因此推动开拓性的创意思维则是服装设计大赛的文化内涵之一。我们要在服装设计赛事这一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针对服装的语言,设计的元素,结合历史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及个性化语言的创意服装。

对于院校来说,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大赛,与同类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交流,这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各服装设计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师生参赛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许多服装设计专业院校为了激励师生积极参赛,制定出了一系列奖励制度。如师生在比赛中入围并获奖后,学院将会授予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可评为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对于参赛的师生们来说,大赛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更是个人才华得到社会认可的机会。参加设计大赛是师生们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有很多师生因为在大赛中获得了优良的成绩,得到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的认可;从而为其以后的服装设计的旅程打开了一扇门。这样的例子在服装设计大赛中已比比皆是,部分优秀获奖师生通过比赛,受聘于服装企业,将直接参与公司的服装设计工作。部分优秀教师也被一些大型服装企业聘为企业的兼职设计师。一些知名的服装企业也直接从大赛中发掘人才,为企业的设计力量添砖加瓦。

四、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把参赛投稿纳入教学内容,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因此,将参赛与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参赛引领专业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发展,为教学探索出新的有效模式。

根据我国服装专业发展趋势,强化技能教学,培养学生基础扎实、功底过硬、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将是服装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服装大赛是我国服装专业教育近年提出的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服装专业院校应该且必须积极应对的重要项目。因此,将服装专业大赛与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服装专业大赛引领专业教学,对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改革、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发展,为服装专业教学探索出新的有效模式。

篇7

论文关键词:服装表演 专业 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模特行业规模空前壮大,目前,国内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多至百所。尽管高校的培养方式极具多样性,但均是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为培养目标,采取多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模特表演、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其专业方向的定位、市场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否准确合理?这些都成为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发展中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时装表演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发达的上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时装表演的不断认识,中国的时装表演获得了飞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中国的时装表演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一些大专院校也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或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正规学历的高层次的时装模特。如今,一些纺织类、艺术类等专业类高校,甚至综合类大学都将服装表演纳入高等艺术教育范畴。这种高等教育模式经过十几载的探索研究和努力,培养内容不断完善发展,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区域资源不同,纷纷开设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并以经济产业、文化产业为依托的新型的、多样的模特表演艺术专业,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模特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国内的模特行业奠定了文化基石。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开始进行大胆的教育创新,这使得服装表演专业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知识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深度也日益加强,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层次。各高校在服装表演专业培养中竞相提高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奠定自身特色。例如以舞蹈学院为依托建设的服装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跨专业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多方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以戏剧表演课、舞蹈课、钢琴课、服饰表演、服装设计为重点课程,创建出有舞蹈学院特色的服装表演体系。以体育及人体运动表现为依托建立的模特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以模特学、模特概论、模特生物学基础、音乐基础、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等为专业基础课,模特表演、模特编导、模特经纪与管理、音频与图像设计、礼仪、策划学、演讲与口才等为主。以艺术设计学为依托建立的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服装表演、服装设计及营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表演、服装设计等教育、研究、艺术、管理和商业领域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艺术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通用人才。所设的主要课程以服装表演、舞蹈基础、形体训练、服装表演编导、商务礼仪文化、广告表演策划、服装效果图、服装设计基础、中外服装史论等为主要课程。这些表明,每所高等院校都是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为培养目标,开设多样性的教育课程,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深层次分析,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学生的入学门槛低,大多数学生凭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在专业成绩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考入大学,这就导致某些具有深度的课程内容,部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二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趁年轻的优势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取得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则是有些院校的课程时段安排往往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时段发生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实践与课程学习;三是受教育产业化及扩招指标的影响,学校对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的条件要求不够严格,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的理想与学校的培养愿望不对等,这些都是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发展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途径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高校招生时要看清生源潜力,了解社会需求。学校应在招生时多考虑市场发展规律,根据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地位确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延伸设置,并要关注表演专业学生未来的走向。其次,要在教学基础上扩展实践。由于服装表演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仅依靠理论教学不足以使学生顺利、有效地扩展专业技巧、能力及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应根据现有情况多提供给学生演出实践的机会,这对学生专业的技巧训练、专业的发展及专业课程的知识积累都大有好处,这样,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再次,授课教师也要因材施教,灵活设置课程。近几年,国内各类模特大赛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想参加比赛,但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因此,高校教师应从表演专业学生自身条件素质出发,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大赛指导课程,并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根据大赛特点分析并给予学生一定指导。此外,针对服装营销人才缺乏的现状,相关院校应该给服装表演专业开设相关的营销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其实模特的基本素质之一就应该是经营能力。不管时装表演职业有多重的文化色彩,它总是与塑造服装企业形象相联系,与服饰产品的推销工作相联系,所以,经营意识的建立和经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尤为关键,良好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最后,各高校间还应加强学术交流,以达到拾遗补缺的办学效果,任何教学都不能闭门造车,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是学校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

总之,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刚刚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发展时期,21世纪又踏入百花争艳的年代,这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不是几个学校就能完全解决的,但充分认识到服装表演专业的现实处境,积极寻求其解决的方法,这对高校和学生甚至教育本身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参考文献:

[1]包铭新.时装表演艺术[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篇9

【关键词】服装设计;自主创新;产学研平台

一、株洲服装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瓶颈

株洲地区现有各类服装加工企业4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拥有自主品牌1000多个,年产值近100亿元。随着株洲芦淞服饰市场的繁荣,强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以服装交易为核心,服饰生产为主体,涵盖相关配套产业的服饰产业链。发展成为以株洲芦淞服饰工业园、宇奴服饰工业园、侨泰服饰工业园、新芦淞都市服饰工业园、宁乡服饰工业园等服装品牌和企业园区。但是就株洲服饰加工企业整体而言,很多企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是专业市场依附型的扎堆企业群,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而打造本土服饰品牌是株洲服装做大做强的根本。从目前的服装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服装创新设计能力差,缺少专业的服装设计队伍。这也是株洲大多数服装企业的通病。服装加工厂大多数是以进料、来料加工和贴牌、套牌生产为主,大多数不具备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缺乏叫得响的企业自主研发品牌。第二,靠“价格战”和“数量战”来盈利,高能耗而低收入,导致了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大路货居多等连锁效应。第三,部分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市场上的本土服装品牌诚信度受损,消费者对产品良莠不分、真伪难辨,给国际知名品牌在株洲服饰市场的扎根与拓展提供了契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株洲市政府组织服装界的企业代表和专家,在科学分析株洲服装企业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搭建服装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互动平台方案,将芦淞服饰产业打造成千亿服饰产业,并将服装列为株洲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集群。2010年6月1日上午,芦淞服饰企业科技特派工程启动仪式在芦淞区隆重举行。芦淞服饰科技特派工程以“园区攻坚战役”为切入点,旨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芦淞区科技支撑服饰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推动芦淞服饰产业园做大做强。其长远目标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服饰品牌。尽管有些服装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品合作研发的关系,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大多是流于形式,二者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打破瓶颈,形成有效互动。主要原因是合作模式不明确,分工和管理混乱等。需要协调政府主管部门、服装企业、设计院校三者的关系,建立真正能为企业服务的长期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发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设计团队的主动热情、企业的自主参与作用,走出“以廉取胜,以量取胜”的低效运行模式。

二、对株洲服装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思考

由于服装具有流行性和地域性特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要考虑区域性,在服装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上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目前在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日趋紧密。服装专业与服装企业的对接在一些省市也已经展开,但株洲地区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只有极少数企业在开展,如株洲地区的“忘不了”品牌男装生产企业与上海的东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由高校进行男装的设计研发,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2009年,在株洲芦淞区政府的推动下,株洲成立了首家服饰设计研究院,旨在为株洲服装设计与生产加工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产学研互动平台。但由于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人员分工不明确,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究其原因,由于采用国内大多数产学研模式的一贯思路进行合作,最终导致名存实亡。以株洲为例,其服装园区大多数为生产裤子的企业,并以一个园区多企业聚集的形式存在,这就要求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有新的不同。从服装工业园区分类与定位上来看,一个园区的不同企业尽管在生产过程中各自为阵,各自抄板,但服装加工类型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个方向。政府如能合理地进行政策引导和规划设计,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通过政府推动,让企业心动,高校设计团队积极主动。先重点发展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再由点向面进行扩大,这样积少成多,株洲服饰整体面貌将会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型”,不但可以在众多国际品牌中树立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还能进一步开拓国际化市场。对高校而言,设计的不断投产必然会带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研发能力,促进设计的投产率和学生的就业率。

从企业需求来看,株洲市的服装工业园区都在积极地寻求自身发展的品牌之路,需要强大的服装设计研发团队作为后盾,这也就促成企业与高校服装专业进行合作的决定性条件。通过寻找服装企业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之间合作的最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即在企业、学校之间找到最好的利益诉求点和科学管理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服装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才能为湖南服装加工企业提品的设计研发保障。因此,需要从株洲服饰工业园的各企业对服装设计的研发需求和研发内容出发,重点探索长株潭地区服装企业与高校服装专业之间的产品研发与合作运作模式,以“企业需求式”和“项目联合开发式”来进行服装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用建设“一中心,多团队”的方式来建设服装工业园,为企业、学校和服装设计院三者之间提学研合作的保障机制,才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不畅通的矛盾。

三、具有本土特色的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服饰工业园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建设是株洲服装产业转型下的必然选择。在国际高端服装品牌的市场冲击下,国内各服装产业也逐渐由“粗放型”向“高精型”转型,服装企业对设计研发的需求也日趋明显。株洲服装工业园区的服装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国际化市场背景下,各种服装产品公平竞争,流通范围日益扩大化,流通途径日益便捷化;挑战是网购服装已经成为现代人消费的重要途径。品牌效应和诚信度将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自己的产品特色,才能在浩瀚的服装产品中保持自身的面貌,博得消费者的认可。提高服装产品的研发能力是市场给予企业的压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企业要在市场中存活,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品牌形象。许多服装企业缺乏专门的设计师,服装市场时尚信息的滞后性导致企业生产加工只能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失去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许多服装企业也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服装专业进行合作,需要在校企对接方式上找到各自的联接点。

从株洲服饰工业园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建设的可行性上来看,研发中心具有政府支持、高校支助和科研团队支撑三大保障。首先,株洲市政府致力于打造湖南本地品牌,特别提出打造千亿服饰群的策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机会,也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以芦淞服饰工业园为例,就是在区政府牵头下的校企合作试点之一。其次,株洲拥有湖南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拥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服装院校的师资队伍,每年为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如能够将这些人才资源在本地区内消化吸收,将能突出高校优先为地方产业服务的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也在大力推进产学研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第三,研发中心组建完成后,不能成为概念化和框架式的僵硬机构,而要能为企业主动造血,能为企业不断提供新的设计养分和新鲜血液,使设计真正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引进与送培相结合的双重模式,将能不断优化人才质量,提高团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继而提升服装设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如醴陵、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无不是依靠培养省级大师、国家级大师等名家设计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株洲的服装企业没有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撑,将逐渐沦落为二流、三流产品的廉价加工场。温州人为摘掉假冒伪劣产品形象的帽子,政府付出了艰辛的代价和沉痛的教训。株洲服装传达出的整体形象也就是株洲服装企业的形象,所带来的往往是一个区域效应,可以说,荣则共荣,毁则俱毁。企业不能满足于现实,固步自封,需要及时反省自身,总结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积极主动参与到产学研互动平台建设中来,共同构建起本地区强大的坚固的服装产业链。株洲近期召开的湘商大会,围绕诚信互惠,湘商天下的口号进行了专题研讨,也是从政府层面对企业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的建设需要分四步走:首先,需要对长株潭地区服装工业园区服装企业进行调研,从企业获取相关技术、生产、销售的产品数据资料;其次,通过各类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脑网络、电视、广播等收集相关咨讯,争取做到全面、有效;第三,对商务部、统计局、海关等各种正规渠道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中获取可信资料数据;第四,分期派驻高校设计团队到企业进行专题设计实践,结合各工业园区的特点,从实践中进行设计创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从市场入手,从企业需求入手,做实题,从实题中总结经验,为长株潭地区更多的服装工业园校企合作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理论指导。

株洲的服装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形象,也成为株洲城市中一张重要的名片。维护好这张名片,打造高水平的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关键,企业和高校长期互动是根本。

篇10

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研究

《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是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的一个项目。它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广泛收集我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服装类型、不同服装会、不同服装品牌走秀时所用的背景音乐。本项目主要从服装表演音乐的特点、服装表演音乐与服装之间的关系以及服装表演音乐元数据等内容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1.背景。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自成立至今,已为社会相关领域培养输送了数百名受过专业训练的服装表演专业人才。由于我校服装表演专业在整个业界的良好声誉,被同行们戏称为“模特界的黄埔军校”和“模特界的获奖大户”。

2.现状。通过电话、网络等调研手段得知,目前国内关于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的项目还没有,只有少量关于服装表演与音乐之间关系理论方面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也都只是以论文的形式存在,还没有扩展到实际应用当中。

二、研究的意义

音乐在服装表演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因此音乐选配的好坏是决定服装表演成败的关键。基于我校拥有优秀的模特团队和广大从事服装专业的师生以及我国其他一些从事服装专业院校的师生,他们在进行服装表演时都需要专业的音乐。本项目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关于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库构建及研究的空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服装专业师生在进行服装表演时查找背景音乐困难的问题,并且提供一些相应专业水平的指导。

在立项过程中,本人走访了我校一些服装专业的师生,他们都觉得此项目很有意义。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此项目深受广大服装专业师生的喜爱和关注,此项目的立项,将填补我国关于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的空白,不仅促进了我校特色学科建设,而且对于提升我校在纺织服装界的地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项目建设的基本策略

1.制定建设计划,分步骤实施。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数据库项目资金划拨情况、资源收集进度、专业人员的配置、建设周期等加以规划,分步实施。这样避免了在建设过程中忙中出错,甚至为完成任务而忽视质量。根据其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经验,本项目结合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将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的建设分为二年期:第一年,主要是进行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等,以及数据库建设软件、硬件平台的搭建,建成资源应用库的雏形;第二年,将所有整理好的资源进行上传,并根据上传的具体情况对应用库进行改造,最终将整理好的资源通过平台网络,并挂在我校图书馆的网页上,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

2.采集和整理资源。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提供服装表演音乐的资源库,只有少量关于服装表演音乐的文章。为了收集资源,笔者拟通过以下途径获取:(1)从我校从事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那里获取;(2)收集我校服装专业学生每年服装毕业展的背景音乐;(3)广泛收集网上可利用的资源;(4)购买关于服装表演音乐方面的光盘;(5)从其他兄弟院校从事服装表演教学的教师那里获取等。然后,将收集的音乐资源根据上传平台的要求统一转换为相应格式,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音乐元数据,把音乐资源的信息整理成excel表格,以便上传到平台上。

3.构建资源框架。服装表演中的音乐是服装表演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服装表演音乐,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的内容结构主要分为服装设计风格、服装品牌、服装设计师三个部分。其中服装设计风格部分又进一步分为创意、休闲、职业、民族、礼服及婚纱、运动及泳装六大主题内容;服装品牌部分则按照不同国家、不同品牌等内容进行进一步划分;服装设计师部分则按照不同国家、不同设计师的名字等内容进行进一步划分。具体内容结构如图1:

4.选择数据库建设平台。为了将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建设成为精品库,并适应未来电子资源的扩展,我们选择了采用B/S架构建设平台,方便以后维护、升级、跨平台访问。由于没有成熟的系统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最终选择定制开发、逐步升级完善系统,目前该系统采用B/S模式,方便后台维护、使用访问资源,系统可以按照定制类别方便查询,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

5.项目队伍建设。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在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上,注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本项目组成员共9人,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服装、音乐、计算机、图书馆学等,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强、视野较宽,学历层次和理论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分布合理,是一支年富力强、科研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研究团体。此外还组织本校大学生参与课题建设,并且申报了我校2012年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项目为依托辅导大学生参与科研。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支信息化建设队伍,培养了技术骨干。

四、结束语

《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经过一年的建设共完成图片信息资源近3000张,音乐1000多首,收集相关专业论文20余篇。它的建设不但填补了我国关于服装表演音乐资源应用库构建及研究的空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服装专业师生在进行服装表演时找背景音乐困难的问题,并且能够得到相应专业水平的指导。但由于受资源数量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限制,服装表演资源应用库还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收录范围不够广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在日后的建设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芸.探音乐与服装表演的美学契合[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279-284.

[2]王艺,于政婷.浅谈音乐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J].山东纺织经济,2009,(4):113-115.

[3]张爱红.岭南音乐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3,(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