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21:0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采用我们自行研制的心电监护设备
心电放大单元采用日本光电6353心电图机,用PC586通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量化处理。导联采用改良的IESA连接方式和心电图机frank网络专利技术,用专用监护线和粘贴电极完成心电信号的提取,通过软件依据改良的DOWER矩阵法完成模拟12导联同步心电图的转换。
1.2受检者均为来本院胃镜室就检的病人,共170例,男性92例、女性78例。年龄17~83岁,其中<20岁10例,20~40岁32例,40~60岁74例,>60岁54例。患者有临床确诊的心脏病者54例,其中冠心病33例,心肌梗死(陈旧性)11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例,特发性慢性心房颤动3例,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肌炎各1例。每个受检者均从胃镜检查准备工作开始到检查结束,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护,除检查前后、胃镜检查达到各个部位和取活检等特殊操作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提取心电图外,检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也随机提取相应的心电图并作标记,由专业工作经验15年以上的心电图医师进行阅图和诊断。
2结果
2.1ST-T变化
胃镜检查前存在ST-T改变者40人,占23.53%,其中器质性心脏病者占85%(34/40);胃镜术中出现ST-T改变者98人,占57.65%,其中器质性心脏病占42.85%(42/98);胃镜术后10分钟仍存在ST-T改变者38人,占22.35%,其中器质性心脏病者占78.95%(30/38),术中较术前及术后10分钟的发生率均高(P<0.05)。其中T波低平及ST段压低者术中较术前及术后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
2.2在监护过程中,记录了如下特殊表现的心电图,并在胃镜检查中进行了相应的应急处理
一过性极速窦性心动过速(最大心率Hrmax>180次/分)12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3例,其中1例最慢心率42次/分,另外2例伴间歇性窦性停搏,长P-P间期分别是3•4s和2•8s;一过性严重缺血型ST段移位(ST段水平或低垂下移,振幅>2mm,持续时间>2min)7例,其中3例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余4例为无症状缺血;室性期前收缩(PVS)7例,成对出现者3例,且1例出现短阵室速1阵,特宽型PVS4例,早搏指数<1或“RonT”PVS2例;快室率(心室率>160次/分)的房性心律失常2例,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各1例;此外还记录到快频率依赖性左束支阻滞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各1例。上述心律失常单独或复合表现,共计15例,占胃镜检测者8•82%。此外,非特异的ST-T异常仅在下壁导联组表现者9例,仅在侧壁导联组表现者4例,仅在前间壁导联组表现者1例。上述ST-T异常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被胃镜检查时的紧张和恐惧掩盖,仅使用下壁导联组漏诊5例、侧壁导联组10例、前间壁导联组漏诊最多,为13例。
篇2
1.1调查对象向南昌大学医学院一~三年级的临床、麻醉、影像、预防、护理5个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其中有9份不符合要求而被剔除,最后有效调查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8.3%.
1.2调查方法经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预调查反复修订后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针灸的认知与兴趣、针灸发展建议、针灸教学看法。正式调查于2011年2月下旬开始,3月上旬结束,采用分层抽样,对各专业学生按一定比例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1.3质量控制调查员在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包括相关知识和一致性训练。调查当日检查完成的调查表,审核人验收问卷。能够完全按照填表要求进行填写的并通过审核的调查表成为统计对象。
1.4统计学分析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对针灸课程的兴趣采用赋分计算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多组等级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认知程度有301名(57.2%)略知一点针灸知识,243名(46.2%)对针灸不了解,了解针灸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课外文献和电视网络等媒介;193名(36.7%)认为穴位具有特异性,161名(30.6%)认为部分穴位有特异性,145名(27.6%)回答不清楚;有273名(51.9%)认为针灸治疗时取穴≤4个会更容易让患者接受,只有44名(8.4%)认为取穴>5个是比较合理的;有398名(75.6%)认为针灸医学很有发展前景,只有10名(1.9%)认为针灸没有发展前景。
2.2影响针灸发展因素导致国内针灸发展滞后原因,329名(62.5%)认为是教育模式和临床实践都使用古论,缺乏教育和临床创新,348名(66.1%)认为是缺少年轻的针灸人才,有419名(79.7%)认为政府应加大对针灸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的投资力度,以提升针灸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2.3针灸教学的看法绝大部分学生(97.0%)有兴趣学习针灸知识,404名(76.8%)认为针灸教材应该是以现代科学和临床研究为基础的简而精教材,而90名(17.1%)认为可以用古论为基础的传统教材,84名(16.0%)认为应开设针灸必修课,417名(79.3%)认为是选修课,其中专业选修、二类通识课和个性选修三类中,选专业选修的人数最多(37.2%)。
2.4兴趣程度各年级对针灸课程的兴趣采用赋分方法计算:非常有兴趣4分,有点兴趣3分,不了解但愿学习2分,不感兴趣1分。经多组等级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各年级对针灸课程的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5,P<0.05)。进一步经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一、三年级学生均与二年级对针灸课程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组等级非参数秩和检验,各专业对针灸课程兴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针灸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小、费用低廉,且有广泛的疾病谱,但迄今针灸没能在临床广泛使用,其临床优势没能充分体现出来。结合本调查来重点讨论在西医院校开设针灸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绝大多数西医学生希望学习针灸本次调查显示,97%的西医学生有兴趣学习针灸。这与国外的调查相一致。据巴西的圣保罗医科大学一项调查,有98%的学生认为针灸课程是好的或者非常好,85%的学生认为以后会用到针灸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医学生认为传统医学知识对于一个医学专业学生和将来的卫生工作者很重要,几乎所有医学生要求掌握足够的建议患者如何使用传统医药的能力;所有传统治疗中,针灸是学生最愿意学习的内容之一。但是,国内的现状是西医院校无专门的针灸课程,《中医学》课时也较少,其中针灸内容仅几个课时,西医学生普遍对针灸不了解。66.1%的西医学生认为导致国内针灸发展滞后的原因是缺乏年轻的针灸人才。所以,在西医院校大力推广针灸教学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2针灸授课形式可为专业选修在“你希望开设什么形式的针灸课”这一问题中,16%的学生希望是必修课,79.3%的学生希望是选修课,其中选择专业选修的人数最多(37.3%)。由此看来,针灸课程设置可以先安排选修课,条件成熟时再改为必修课。其中二年级的学习热情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专业之间对学习针灸的热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在西医院校推广现代模式的针灸较为合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76.8%)认为新的针灸教材应该是以现代科学和临床研究为基础的“简而精”教材,说明西医学生希望学习的是现代模式的针灸。目前,针灸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传统模式;另一种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理论核心的现代模式。传统的中医针灸理论目前尚不能被西医广泛认同,针灸配方繁多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学习枯燥乏味。60%以上的学生认为针灸教育和临床使用古论是导致针灸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针灸的科学性,并精选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简针灸配方的优点在于:①可充分地体现针灸治疗的特效性与优势;②大大增加针灸治疗的可重复性,使之更容易推广;③针灸知识变得不再抽象,针灸学习的难度将大幅下降。总之,西医院校应使用“传统理论为辅,科学依据为主”的现代模式针灸教材,以使西医学生更容易接受针灸并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3.4选择一种适合西医院校的针灸教育,促进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本次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西医学生对针灸不了解。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西医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中医对西医的有效渗透远远不足。有学者呼吁,应在整个医疗界大力宣传针灸的特色和优势,并提倡让针灸疗法走进各个科室。中医需各医学学科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有必要建立新方式让西医了解并参与中医,而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且行之有效手段。
4结语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儿科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骨折患儿30例,其中男16例,年龄2~10岁,平均6岁;女14例,年龄2.5~8.5岁,平均5.5岁。所有患儿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儿童骨折的诊断标准,且未出现特异性疾病。患儿在接受常规临床治疗期间均有家属陪同,并安排专门的儿童骨科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同时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记录。儿童骨科护理人员共15名,均为女性;年龄22~36岁,平均29岁;本科8名,专科7名。
1.2方法选取本院儿童骨科的专业护理人员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性护理。同时,针对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对患儿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改善对策。
2结果
通过对30例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可知,影响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儿童骨科护理工作所引起的护患纠纷严重地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进程[3],因此,加强对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3.1影响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1.1由于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同时,部分患儿难以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因而容易导致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产生误解。通常说来,患儿应该遵守医院的相关制度,并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患儿家属往往会擅自离开医院,或者拒绝给其子女进行特殊检查。尤其是部分家属对其子女十分爱护,对正常的护理工作不熟悉,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极其挑剔,因而极易降低家属的满意度。
3.1.2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会对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如少数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病情观察过于疏忽,患儿出现不适反应未及时地通知相关医生,从而耽误患儿的病情治疗,以至于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1.3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差异可能对儿童骨科护理的满意度产生影响。比如护理人员未及时地巡视病房、给患儿打错针或加错药等,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从而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1.4由于儿童骨科护理工作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因而需要护理人员集中注意力。如果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可能会对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最终极易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1.5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薪资待遇问题、医院管理等也会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造成影响。如少数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会将患儿的隐私当做谈笑的话题。部分患儿由于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因而容易发生坠床、烫伤或者触电等安全事故。如果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则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3.2提高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对策探讨
良好的满意度是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认可[4]。因此,为了提高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作者认为各大医院及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良好沟通,为患儿家属详尽地解释有关常规护理工作事宜,以争取患儿家属的配合,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尤其是儿童骨科相关疾病,常常需要结合有关手术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地缓解患儿家属的忧虑,并正确地指导患儿家属配合临床治疗和临床护理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在与患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群体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医护人员可适当地为患儿准备一些可爱的玩具,或者为患儿编讲小故事、播放音乐等。通过建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以确保儿童骨科护理工作的程序化和人性化。
3.2.2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5]。作为儿童骨科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和专业基础知识,并严格地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才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如对骨折患儿的包扎处理、换药、喂药等[6]。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作为儿童骨科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地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护理行为的自律性,从而避免出现各种护理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强化法制观念,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才能促进儿童骨科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各大医院可以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定期为护理人员开设与法律法规相关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培训班,运用案例分析法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树立法律意识[7]。只有这样,护理人员才能够既有效地维护患儿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又很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而提高儿童骨科护理的满意度。此外,各大医院应该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对儿童骨科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同时适当地改善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和薪资结构,从而保障护理工作的质量,以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如适当的节日休假、福利等[8]。近年来,由于大多数医院的护理人员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因而需要医院增强护理队伍的配备。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各大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考核。对于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医院可以安排业务素质过硬和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以防止护理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如果医院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医疗高峰期,需要合理地安排值班人员,必要时可实行分组工作,以免护理人员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各大医院应该严格地执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以更好地规范护理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保障儿童骨科护理的安全,从根本上杜绝护理事故的发生。只有充分地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才能够让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核心管理制度和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学习,以确保医院的各项制度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篇5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笔者有幸在中国茶博看到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绘制的国画《松竹梅》,画面松柏苍翠、墨梅横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园。中国自古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这里画家却将茶与松、梅并提,可见在画家看来茶的品格与松、梅一样高尚。笔者作为一线中职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让中职学生这群特殊的孩子也拥有茶一样的高尚品质,定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2.2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4)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篇6
论文摘要: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学生将会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一、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则使音乐教育目标更为明确。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而要完成这一目的就不能脱离民族音乐教育。只有在小学时期就接触并学习民族音乐,学生才能更全面地具备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的方法
音乐作为学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小学生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快乐的音乐世界,让他们在民族音乐中得到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需要童趣化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帮助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和认识。通过欣赏各种音乐资料,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反复聆听与体味,加深对作品资料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进行调查研究,使其近距离、真实地接触民族音乐,而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则可让大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如,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因此,好的音乐素材更能吸引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我让他们在课外收集自己家乡的民歌并在班级进行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体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此,我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学习民族音乐。如在《茉莉花》一课中,我用一段康师傅茉莉花茶广告的录像引出课题《茉莉花》。这一设计,让学生一开始就被茉莉花的魅力所折服,进而有了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便利用CAI向学生展示了二胡演奏的《茉莉花》和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以及歌唱家李丹阳演唱的《亲亲的茉莉花》等,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和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并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方式需要游戏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对于今天的学生,似乎只有流行音乐或者说是流行歌曲才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教师还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首《大中国》,因为熟悉,学生兴趣盎然,还摇头晃脑地跟唱。然后,我将其中秧歌的音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可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又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盼团圆》时,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我放了一首王力宏的《龙的传人》。这首歌很多学生都会唱,但对其内涵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便深情地把这首歌的歌词及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重点描述祖国母亲的伟大,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当再听这首歌曲时,教室里静极了,一股浓浓的温情在教室里悄然弥漫着,歌曲把师生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我还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音乐,如欣赏中国优秀的民族歌曲和优秀的外国歌曲,以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强调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我们应当吸收西方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借鉴一些西方优秀的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方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三)教学示范需要生动化
自制简易乐器的教育价值很大。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坚强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自制简易乐器的含义很广,它既包括自寻音源材料(如课桌、书本、玻璃杯、身体各个部位等),用以探索、表现、体验音乐的进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还包括制作各种简易的乐器,如铃鼓、酒瓶吹奏乐器、自制弹拨乐器等。如在欣赏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我让学生组建快乐的小乐队,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主题的演奏活动。但乐队的组建对一般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困难,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自制打击乐器入手,降低演奏的难度,提高参与率。课前我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带茶杯、酒瓶等适合做打击乐器的材料,而上课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制作能力也很强。有的学生甚至连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带来了,并用这些打击乐器为乐曲设计伴奏。敲敲打打,悦耳动听,整个教室成为欢乐的海洋。合作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一种节奏型练习,为乐曲伴奏,最后再演一演。如我让有器乐特长的学生上台演奏主旋律,其他学生进行节奏伴奏。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欣赏活动中,陶醉在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尽情地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的合理化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对学生尤其重要。如在听赏《采茶舞曲》一课时,我先进行茶艺表演,一边泡佛手茶,一边介绍茶道“韩信点兵”、“游山玩水”等。学生欣赏完我表演的茶艺后,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争先恐后地品茶,并赞不绝口:“张老师,您太棒啦!”“我也要跟您学习茶艺表演!”“这茶真香啊!”看着孩子们可爱纯真的笑脸,我的心也洋溢着快乐喜悦。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淡淡的茶香中,温馨快乐。我又示范了“凤点头”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节奏,引导学生即兴创作采茶的动作,通过提压手腕来夸张动作,将韵律感表现得更优美、柔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动起来。有的学生还三两成群地一起编排采茶的动作,连平时上台腼腆不敢表演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老师,我也要上台表演。”虽然他们的动作不是很到位,但是全班都给予热烈的掌声,并对其表演进行评价,我也及时给予肯定。
三、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意义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适用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而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进行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就是对内在美有了一定的感受,而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美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学习民族音乐可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我们应让民族音乐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让孩子们在民族音乐这块瑰宝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篇7
还记得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那心情怎一个纠结了得。那天,全家人和我在教室里从早上一直待到晚上六点老师要收走志愿填报卡,仍然还是找不到头绪,面对如此多的学校如此多的专业确实无从下手。最后,很大程度受班主任的影响,我毅然写下了那个并不熟悉却充满幻想的学校——山东农业大学。
爱上农大
起初,我不理解为什么教了30多书的班主任会如此强烈地推荐我来这所学校,如今已在大三的我慢慢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很感谢这样的机缘巧合让我有机会在这百年历史的熏陶下成长成才。
选择农大,我渐渐喜欢上了她……我喜欢她悠久的百年积淀,喜欢她给我深深的文化熏陶;我也喜欢美丽的农大校园,喜欢她给我清净自由的学习环境;我更喜欢农大“登高必自”的校训,它时刻警醒我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从低处着手,从小处着眼,自己的能力就会一点一点的提高。
农大位于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泰山脚下,依偎在母亲河黄河河畔,山水滋润着这里的学子们,造就了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大批精英。最喜欢在校园内漫步,徜徉在树木丛生的林间小道,手捧一本心爱的书尽情享受那份宁静与惬意。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下农大的学风,这也是我爱上她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你会听到不少农大学生这样抱怨,我们的大学就“高四”——高中时代的延续,其实起初我也是牢骚满腹,觉得和自己所听说的所想象的大学生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说实话真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但渐渐地,我却爱上了这样的生活,尤其是在听老同学谈起他们的大学怎么怎么无聊怎么怎么松散时,心中那份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虽然农大有较严格的早晚自习,虽然时常会因为图书馆、自习室坐的满满的而愁没有地方学习,虽然在严寒酷暑天也会看到大家在校园里晨读的身影,但至少这样我觉得可以真正学点东西,没有枉费可贵的大学四年时间。
也许正是勤奋好学的学风铸就了一批以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李玉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学校取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及科技成果奖。每年老学者们都会回到母校,关心新一代学子们的成长成才,并做了很多优秀的报告会,让我们获益匪浅。
体悟农大
大学终究是大学,自然有她独特的地方,对于大家普遍听说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说法毋庸置疑。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让人受益匪浅的论坛讲座、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妙趣横生的专业实习及实验项目等都吸引着每位农大学子。
一年一度的游园会、校园开放日热闹好玩,成了学子的大派对。“研茶治学茶艺技能大赛”——精彩的茶艺表演、如诗如歌的配乐、韵味浓厚又充满生机的茶席设置或玲珑剔透或古朴雅致的茶具、杯具等都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唯美的视觉、听觉盛宴;“金话筒·我的梦”校园主持人大赛——选手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尽显当代大学生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
除了文娱活动,农大校园精品活动中还有像“机电之光”模型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杯测绘技能大赛”“生物技能大赛”等这些专业性强、技术难度高的科技类比赛,“SDAU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泰山学者”杯英文学术论文精析大赛等等,这些比赛都对同学们身心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在同学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大有很多学术报告、名人大家的讲座。回想一下自己参加的学术报告会还真是不少,最近一次我听的是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助理教授严六零的一堂课。他长期从事小麦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成功克隆小麦春化基因VRN1、VRN2和VRN3,选育出三个小麦新品种,研究结果在《Science》《PNAS》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听了严教授的讲座,我对小麦研究方面算是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被他对农大学子孜孜不倦地教导及殷切希望与寄托所深深感动。
篇8
关键词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07;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28-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和层次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得到各高职院校广泛地关注[1]。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培养理念到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投入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要素,最后形成培养结果的系统性过程。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本体现,办学特色生成与特色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懈探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体现出特色性“核心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创特色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2]。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背景下,按照教育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在专业建设中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使本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1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等内容[3]。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2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3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3个时段:第1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2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3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课程(如果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者,可以继续留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完成相关论文撰写工作,毕业时回来答辩)。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为我们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为校企双方营造了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派、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良好氛围。
2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其形成和诉诸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而且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职业学校要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7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3 课程体系构建
2.3.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
2.3.2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3.3 职业教育的嵌入。本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并行的“三证书”教育。
2.4 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应用性、技能性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本专业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使“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断加大,逐渐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4.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生产实践锻炼、职业技能操作培训、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及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总人数达到12人,“双师”素质教师人数达到11人,约占专任教师人数的90%。②骨干教师培养。选拔2名“双师”素质教师,于2012年5月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加“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月到福建省漳州科技学院参加企业顶岗培训,同时采取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技术研究等形式,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能力。③专业带头人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了1名“双师”素质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的茶叶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培训,到相关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研修等措施,使之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成为云南省茶叶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专家。
2.4.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积极聘请云南滇红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目前,本专业现有兼职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
2.5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要求,本着“校企合作,互利互惠”[4]的原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常重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先后建有茶叶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生理生化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训室和茶艺茶道实训室共5间,校内实训基地2处。
新时期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拉近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5]。目前,本专业与美国峪岭一古茶树有限公司、云南省滇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澜沧江集团有限公司、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成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技术转化、生产技术研发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能够得到落实。
3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6]。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该校是地处集边远、贫困、民族众多为一体的山区学校,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既没有经济基础,又缺乏办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上采用“2-3-1型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摸索、试验阶段。现总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以促进茶叶专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67.
[2] 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5.
[3] 康敏,陈丽.以办学定位为基点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3(2):14-16.
[4] 何秀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长效机制[J].广西轻工业,2011(11):187-188.
篇9
【论文关键词】旅游中等职业教育 饭店业适用人才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关系密切。入世后旅游饭店业高速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大于供给,全面进行职业分析,深化旅游教育改革,为饭店业提供适用型人才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饭店业面临着竞争加剧、人才缺乏的现状,目前的饭店业急需大量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技术性人才的旅游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全面分析饭店业发展趋势,了解饭店业人力资源需求现状,明确培养目标。
一、明确饭店业人才的特点
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饭店业提供人才、适才,首先要明确饭店的人才特点。
(1)职业特点。饭店业的职业岗位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专业性的职业,又有半专业性的职业,还有非专业性的职业,如:厨师、调酒师、工程师、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等属于专业性职业;点菜员、楼层值班员、领班、主管等属于半专业性的职业;而房务员、传菜员、行李员、PA等则属于非专业性职业。对此有所明确,我们才能因需施教。
(2)学历特点。饭店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才构成是金字塔式的,以中等学历人才(中专、中职、高中)为基础,以高职学历人才为中坚,以本科以上学历为顶端(比例较小)。在饭店这种面对面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工作环境中,人才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适用即可。
(3)素质特点。饭店业人才素质从总体上说,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经验型、复合型,这些特点和其他行业不同,对于一般的岗位来说,动手强于动嘴,经验重于理论,技能优于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饭店人才的职业经历比学历更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饭店人才需求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学校与饭店业人才需求接轨
当前,对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的旅游职业学校应该进行反思,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强与行业的沟通,灵活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1)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旅游职业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硬”技能的培养,比如重视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等,但是比较缺乏对学生“软”能力的教育,如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职业道德与共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正是这些“软”能力,被饭店管理者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职业能力。由此可见,一般工作技能和服务操作技能,作为一种基础技能,并非是饭店管理者任用人才的首选。
(2)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目前,有些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大而不当,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既有旅行社课程、饭店课程,还有其他相关旅游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旅游业的需求相去甚远,而学生普遍的反映就是学得只是凤毛麟角,专业学下来学不到什么知识,即使是饭店专业,课程设置也需要作大的调整,更要有突破性的改变。
在国外,无论是在洛桑旅馆学校还是设有饭店专业的其他院校均有实习厨房,烹饪课在饭店管理专业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我们国家有几个饭店专业的职校设有实习厨房让学生进行操作呢?这不仅仅是设施设备的欠缺,而是教育理念的落后,课程体系的差距。职业技术学校要培养的是技术性、操作性人才,那么在课程设计中就要加大操作的比重,从而很好地锻炼学生地动手操作能力。全国重点职校: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模拟茶艺室等,很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从课堂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使得学生的考证通过率排名桂林市其他职校的前列。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校培养技术性饭店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高星级酒店的管理严格而规范,因此职校应该选择一些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比如到北京、上海、广东的国内高星级酒店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论与实践地机会,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从而能够迅速担当起旅游饭店所要赋予他们地重担。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沟通信息,了解饭店最新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这也是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的重要一环。洛桑旅馆学校就规定,专业教师每三年内,必须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而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派旅游服务教师到酒店挂职,深入基层学习。另外,旅游职业教育学校还应注重为饭店进行短期的职业岗位培训和相关的成人教育,提高饭店业现有人才素质,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兴碧.职业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文江,王文君,梁玉社.面向21实际旅游管理人才地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
[3]沈忠红.旅游职业教育与饭店职业能力需求比较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昆虫学;课程教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159-02
昆虫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了解昆虫、掌握昆虫特性、明确昆虫行为活动的内在机制,以便为有害昆虫种类的鉴定与检测等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常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之间采用叠加式方法,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如何提高昆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项目,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1],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自参与一个项目的完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学会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本领,进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教师的“讲授”过程与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展开,完成项目的过程即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该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工和管理,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体验创新过程的苦与乐。
2 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查阅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好基础。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般分为5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项目任务(教学目标)。即教师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每个项目的内容都源于昆虫学的知识点而展开,各知识点之间又具有相关性。例如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这一知识点,可分为互益素的提取和鉴定、互益素对昆虫的行为测定两个子项目。
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合成各个项目小组,制定项目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选题背景,除了介绍理论知识外,可以增加实地调查环节,提高项目的趣味性。如根据互益素的两个子项目,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信息和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动态,各组制定项目方案,并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
第三步: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较好的方案。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沟通和合作,以实施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方案确定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准备试验材料,调试仪器设备,按照设计好的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且小组间相互学习。如实施互益素两个子项目的两个小组,先相互协助、各自完成本组的实验,然后两组间展开讨论,深入进行探讨。互益素的提取与鉴定是对昆虫进行行为测定的基础,这两个子项目之间有何联系,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值得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检查评价,学生以学术论文或者实验报告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自己进行阐述和评价,而教师加以点评,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工作的同时,指出其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第五步:项目完成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归档[2]。
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与内容,以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为例加以说明,详见表1。
3 小结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实践性较强的昆虫学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昆虫学教学的内容,也是昆虫学实践教学的创新。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对提高昆虫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