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0:1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选修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选修课论文

篇1

工程的经济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对产品、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以便对产品、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或选优。工程活动的一般管理问题。工程活动需要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也是被管理的对象。

2兼具管理属性的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

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的权威定义,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对人、物、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通用性工程技术。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是与机械工程等几大工程学科并列的工程学科,其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具有工程属性和管理特征。现代工业工程的主要方法论和技术体系主要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设计改善类,包括工作研究、现代制造系统、设施规划和人因工程;第二类为控制管理类,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安全工程与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第三类为分析评价类,主要是工程经济分析。

3面向大工程观和工程共性问题的公共选修课

针对大工程观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基于工程共性问题和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与管理,我们选取部分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专业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3.1安全工程学

“安全工程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事故的因果理论,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评价技术,机械类设备、电气、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源及其伤害事故与安全技术,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产品安全性设计、包装、使用、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2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硬件、软件的显示装置、控制装置设计)、物理环境(照明、色彩、声音、振动、微气候、空气)对人的作业的影响与改善,作业场所与设施布局设计,人操作机器时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规律,职业病预防等等。课程旨在使学生能综合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设计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产品,以及保证人能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地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3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管理的含义,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与工程活动密切的管理专题。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工程技术活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4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含义、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比较、设备寿命和更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工程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价值工程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评价和比选工程活动、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5质量工程学

“质量管理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质量的含义、设计质量方法(正交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质量稳健设计)、制造的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与抽样技术、ISO9000族与质量体系、质量的经济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使其具备保证产品(设施)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制造(设施建造)、软件开发设计的质量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6生产计划与控制

生产类型按照工艺特性分为离散型生产(离散装配)、连续型生产(流程式生产)、项目型生产(固定式建造),“生产计划与控制”适用于离散型和连续型生产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产能规划、产品需求管理、生产计划大纲、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库存优化与控制。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生产计划体系及其控制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其具备物料、设备等资源的计划调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为学生从事相应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开发奠定基础。3.7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适用于项目型生产(建造)和以项目形式进行工程服务活动(软件工程等)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项目的含义、项目过程及其管理过程、项目目标与范围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综合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现代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从而使其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工业工程与管理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

在任课教师选拔方面,教师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工程问题引导理论,将工程实际项目、工程案例有机融于理论知识分析中;鼓励师生互动式讲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按照“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奋发”的规律去激励学生奋发和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归纳提炼授课内容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按照“知识广而不过深”的原则教学,重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课外、工作自学的关系。课程考核方面,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荐采用小型课程设计的形式实施期末考核,尽量不要采用“背书”式的闭卷试题考试和“抄书”式的开卷试题考试。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模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音乐学作为一级学科文学下属的一个级学科,近些年来,其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艺术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系)中音乐学硕士研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五个模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从音乐学学科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生作为音乐学后备学者其理想的状态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音乐修养、人文底蕴和语言功力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这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顺利地完成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拟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模块。使得开课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分类。但遗憾的是,在一些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对于上述这五个课程模块,或者没有有明确的体现,或者分类上还有一些混乱(分类标准不统一,逻辑上有一些混乱)。

比如,在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走在前列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板块的课程分类。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课程设置部分分为六类:①学位公共课②学位专业课③指定选修课④任意选修课⑤实践环节⑥补修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25—27学分。

实践环节并不属于课程设置。因而实际上,该校的音乐学硕士培养课程是五类。同时,其中的课程分类的标准并不统一,在分类上有一些混乱。其中的指定选修课,分类的标准是学生主动选修还是学校指定的选修(学校指定的必学课程,实际上是必修课),当中包括音乐类的专业课,也可包括非音乐专业的其他类课程。因而,笔者认为,目前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在课程设置的环节,应该有明确的分类,此外每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以及学分等情况应该明晰地体现出来。

一、公共学位课公共课又称公共必修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公共学位课是指研究生要想获得硕士学位所必修修完的公共课程。在各师范音乐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多数的院系公共学位课程的学分数一般都会占10分左右。,在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所需修学分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我们首先应该对研究生公共课程学习在音乐学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开设的公共学位课程,承担着培养研究生思维方法,掌握语言和数学工具等任务。目前,各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大多开设有英语和政治这两大门学位公共课。有很多学生甚至有少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对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一般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政治课。这些课程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思维方法训练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哲学原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指导他们以后的音乐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他们的科研工作在正确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少走弯路。

音乐学专业硕士的任课教师在该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意将此类课程同音乐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这类课程应该和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讲授。紧密地联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科研活动。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成为有机的、联系的整体,互相裨益。

在音乐院系硕士公共学位课程设置中,英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要开设一到两年。有些院系,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的四级或六级考试。笔者认为,音乐学硕士的英语公共课教学,也应当同音乐学专业密切结合,应该注重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通过了四级、六级的英语测试,但如果他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不高,仍无法适应将来的科研活动和音乐实践。应该把英语的精读、泛读、听力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音乐学专业。

、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程是指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必须要修完的专业课程。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主要出发点是专业的共同性,强调的是课程的专业基础性、以及专业广博性。研究生经过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专业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只有学好这些课程他们才有可能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才能有开阔的眼界,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符合要求、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就无法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一刀切的现象(关于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笔者将在本文第四点中详加论述)。课程模块的区分实际上是很必要的。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的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香港工商管理类学位课程当中,除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外,把专业学位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大类。所有攻读同一学校工商管理类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修完学院规定的核心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然后,学生在学校规定的“option”中选择一个主攻专业方向,以所选择的“option”为基础,分别学习相应的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与选修课程。至于各种模块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与分配,各学校之间有些差异。

由于硕士点审批过程当中盲目上马的现象较多。导致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往往受到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在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中有哪一方面的好的师资就开设哪门课程。无法兼顾专业学位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安排不够科学。

三、公共选修课高校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研究型人才。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研究生可以学到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由于高师综合性的学科结构,使得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比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这种优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端。那就是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为了避免这种盲目性,一方面,音乐院系的教务部门可以和学校的教务部门一同制定一定的选课制度。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应该在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也可以在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对公共选修课加以具体而详实的规定。

在音乐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以保证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已经获得的学科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其专业知识面。硕士研究生在巩固学位必修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研究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专业选修课应该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同时应该有效地传递最新科研动态。应该对学生在科研方法上加以积极的引导。这就需要专业选修课的教师树立创新思想,探索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音乐学硕士培养过程中,专业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选择面比较狭小。改变现状的方法是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整合本地区各个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互通有无、扬长避短。

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同样也应当经过周密的策划与思考。可以先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论证和评审,把好开课关。一旦开课之后,就要争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是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硕士论文选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开设,因而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灵活性也不等于不经过周密地论证和讨论就盲目开设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可以避免学生选修课程的盲目性。在所有课程板块当中,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在学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学分中应该占据一定的比重。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研究方向所必须具备的一些针对性更强的内容。比如,可以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古代文献研读方面的专业方向选修课,为声乐表演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专业方向选修课。

篇3

【关键词】 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面临困境;改进措施

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近年来西安外事学院在为学生开好、上好公共选修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目前,已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体育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提高类、医学医疗技术和医学美容等学科的选修课程共计65门,对于开拓学生知识面、拓展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学生好评。但也存在教学管理跟不上、课程开发及教学效果等亟需不断提高等问题。

一、公共选修课面临的困境

1、学生选课而不上课

学生选课更多考虑的是“好不好拿学分”,并不是站立在如何提高、充实自己的方面选择课程,选课的目的仅仅是凑学分;二是对所选科目不了解。面对一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学科,不是去深入了解,而是仅从课程名称上对其所教内容进行判断,盲目选课,学生应付差事。

2、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

受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数量过少。西安外事学院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也仅有65门,而且课程仅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为主,智能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科技等新兴学科较少,更缺少一些与时代相聚的前沿性的课程,同时所开选修课的质量也不高,真正受到学生喜欢的课程还是较少。

3、教师上课难

一是教师缺乏上好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经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和效果;二是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理念上还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理论讲授;三是在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传统的模式发卷抄写比较普遍,没有体现出选修课应更多的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觉得与专业课没多大区别,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4、教学监管不到位,效果难以保证

一是对选修课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使学生不能及时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二是课程缺少明显的主题性,课程体系缺乏整体力量。各类课程能够承担什么任务、完成什么目标、怎样组合内容才能完成目标等问题没有进入到公共选修课程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去。“无意识”组合使得课程内容庞杂,课程之间在内容上、课程价值追求上没有分工和协作,课程整体架构比较粗旷,公共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很难实现。

以上这些困境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课、上课及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就难以达到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及课程教学价值。因此,结合实际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过程监控的改革,就十分迫切。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及质量的应对措施

1、开展多学科课程,扩大课程结构

在现有的学科基础上,增加自然科学、电子技术、体育竞技、艺术欣赏、外国文学欣赏、美容、预防保健及动手强化实践类课程。如园艺、美工、美学、时尚、音乐、现代舞、书画欣赏类的课程,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2、制订选课指导书,多角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

组织完成课程介绍、教师介绍,制订“学生选课指导书”,各二级学院组织各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和引导。授课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做成课程简介手册,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多方面帮助学生选课,避免学生盲目性选课。例如,学外语语言的学生,可以选择销售、美容、文学欣赏、音乐、舞蹈类课程,不但可以补充知识面,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引进安排外籍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

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外籍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感受来自不同文化教师的思想、思维方式、教学风格,从中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具有很大的益处。

4、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是公共选修课顺利实施的保障。在制度的导向下,可以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员和上课教师的职责,明确任务。要针对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如何设置课程,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如何选课,选什么样的课程,对公共选修课如何进行管理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要明确和规范。

一是课程管理。将公共选修课纳入到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的依据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督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能把选修课的重要性真正凸显出来。

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对于专业、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首先以学生为主,教师要抱着一颗爱心去讲课。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语言类课程可采用情境法。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课文引申法。营销课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活动类课程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等。

三是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卷”制模式。例如做案例分析、做小论文、完成实践作品、角色表演、写评析或团队互评等多种灵活的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选修课的乐趣、兴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知识领域,让学生有种不但能顺利获得选修课的学分,同时也能达到上选修课预期的收获。

5、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核心在于建设和提高。一是建立课程选课评价机制,学生喜欢选择上的课程自然保留并不断完善,学生选择人数减少的课程给予一学期的改进时间,而后学生选择人数仍然较少的课程将被取消。二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生、专家互相听、评课,并将结果通知授课教师,让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其课程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建议不断改进提高。

总结了近几年西安外事学院实施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同时借鉴了其他兄弟民办院校选修课开展情况,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期望能对其他民办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更好开展起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篇4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篇5

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质量公共选修课是相对公共必修课而言的,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随着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问题也随之而生。虽然很多人都在讨论并试图提出解决公共选修课面临问题的办法和策略,但多数仅从宏观上予以指导,效果仍不理想。

一、当前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选修课是学生在专业课、就业方向、兴趣、爱好等基础上的“自由、多样化”选择,虽然各高校在教学环境上有所差异,但公共选修课在课堂教学上有着大致相同的几个问题。

1.大班教学

在各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教师、教室、课程数量等)的限制,公共选修课的班级人数普遍较多,能成功开课的人数一般在120~350人左右,是专业课教学班人数的2~5倍,甚至还有更多的。班级规模偏大,产生的主要问题有:教师不便于进行课堂管理和监控。每个教师对于课堂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人数过多,上课时教师很难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也就不能对学生的情况做出动态的反应。另外,部分学生自觉性差,势必造成教师在上面上大课,学生在下面上小课,课堂教学质量无从谈起。公共选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就失去了选修的意义。大班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听不听无所谓,去不去更无所谓,反正上课人数多,少一个教师不会注意到自己。长期以往,逃课现象在公共选修课中成为“正常现象”。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必选又必逃”而且不必担心学分的课程,彻底违背了公共选修课开课的初衷。

2.教师上课目的不明确,育人意识淡薄

近些年来,随着招生人数的增长,多数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各高校都在不断征集公共选修课课程及教师。有些教师由于工作量不饱和等原因而申请公共选修课,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性质和开设目的认识不清。“只上课,不管理”“只播放,不讲解”“照PPT讲课,不顾学生反映”等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在校学生是“90后”的新生代,思维活跃、反应迅速,教师这样一种上课方式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起不到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结构的作用。

3.学生选课目标模糊,认识不清

高校将公共选修课的内容作为通识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其用意很明确,希望学生在结合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和个性,但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此。有些学生认为是学校给学生增加负担,学生为完成学分而选课;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模糊,认识不清,盲目选课;还有些学生虽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课,但由于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也有学生因为上课时间与自己的其他事情相冲突而选择性逃课等,这些都将影响他们最终的上课质量。学生虽然通过种种途径获得了学分,但未学到有用的知识,反而浪费了青春宝贵的时间。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讨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1.教师要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1)爱岗敬业,感恩奉献

公共选修课作为拓展学生知识范围、陶冶情操的通识课程,虽然课时数相对较少,但上课时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各类学生,要想上课容易,但要上好并不简单,某种程度上比专业课更难组织教学,也更加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满足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师首先要有“爱岗敬业,感恩奉献”的精神,将自己无私的情感融入到每一堂课中,将自己的知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的努力做出回报。

(2)热爱所授课程,深入专业领域

根据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情况,申请上课的教师所讲授的公共选修课都是与自己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应热爱所开课程,并且在日常经常钻研专业领域,注重挖掘学科材料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不断拓宽、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化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疲于应付,为获得课时而上课。教师只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了,课堂教学前有充足的理论和方法储备,才能在上课时结合课程内容,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学生在课堂发生的各类情况,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联结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自愿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

此外,公共选修课教师在备课时更应将学生的内在发展和外在发展结合起来。内在发展是一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这样的结合是符合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的,也是教师锻炼和提高讲课技能应该必备的能力。

(3)明确开课目的,增强实践环节

对于学生来说,平时上的各类专业课程多数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在选择公共选修课时,一方面希望能拓展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想提高自己社会实践参与和动手的能力,增加阅历,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基础。比如,艺术鉴赏类课程,开课目的主要是要学生学会欣赏,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能,上课时是否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作品或寻找资源,上课时教师从中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如,旅游类课程,开课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常识,还是要锻炼某种能力。是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景点历史,再结合教师讲课的重要内容,自己设计讲解词等,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各种信息,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面对大众的勇气和胆识。再比如,语言类课程,开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母语以外的语言和他国文化,可通过课堂分组、扮演角色、视频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程,只要教师明确自己开设课程的目的,结合自身的特点,始终站在发挥学生特长的角度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公共选修课涉及的学科种类较多,且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具体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教学目的、学生情况并结合课程性质的选择。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除了根据书本及从各方面收集的信息对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讲授外,应多引入与生活实际相贴切的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或是采用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同时参与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各种活动中理解理论内涵,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将亲身经历融于课程教学中,可采用一下方法:演示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模拟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实际操作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且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能力。

教学形式的多变,无形中就会吸引学生,学生也愿意关注所选课程。

3.明确课堂纪律要求,严格课堂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和课堂管理通过许多变量而相互发生影响,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管是哪种风格的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都应该向学生明确自己的课堂纪律和要求,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上课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何考评等做为对学生的一种外在约束。当发现问题时,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及时迅速做出反应,而不能放任学生课堂上不应该有的行为。在教学同时,随时监控课堂上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反应。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4.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核一般情况下与其他类型的课程考核比例相当。平时(点名、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现在看来这个比例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公共选修课,多数课程都在结课时以交论文的形式而告终,学生随便在网上下载一些内容都能获得可观的分数,学生又何必去上课呢?在西安外事学院公共选修课的课改中,允许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考核比例进行调整,比例可提高至4∶6,5∶5,或更高。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重视平常的上课,既然选了课就要学会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平时课堂的整体监控和管理,除了经常性多样化的点名之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贯通,保证上课质量。期末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大论文、笔试答卷、设计作品、文学分析、调研报告、学习感悟等多种方式进行。

5.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的自信心源于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每年每学期重复着相同的课程,讲课方式已有了固定的模式,教师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在教学上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公共选修课给教师一个全新的挑战,不但要上好本身课程内容,同时加强专业间知识与其他知识技能的渗透、交叉,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实现自我价值。

学生的自信心源于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公共选修课虽然上课人数较多,但对于想学习的学生还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所以,教师除了精彩讲解课程内容外,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多样化、实践性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能够寻找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结语

公共选修课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合理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愿意、主动的上课;学生也要将职业规划与此挂钩,理性对待所选课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变公共选修课面临的现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制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46-02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机关事业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国家公务员制度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总称[1]。它主要研究以下内容:公务员概述,公务员职责和权利,公务员职位分类,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公务员奖惩,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公务员交流与回避,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公务员辞职辞退,公务员退休等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内容是未来学生毕业后进入机关所必需的知识,因此,它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有重要的专业地位。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选修课认识偏差,态度不够端正

在大多数学生眼中,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因此对待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态度也不一样。由于选修课不采取闭卷方式考试,相比较必修课容易获得学分,因此出现学生对不同课程的不同态度。就出勤率来看,必修课上学生的出勤率普遍比选修课上学生的出勤率高;课堂情况方面来看,在必修课上,大多数同学做笔记,认真听讲,但是在选修课上,做笔记的同学很少,认真听讲的同学也有限,有的同学干脆在干自己的事情,看自己的学习资料,看考研的,看英语的,看闲书的等等。学生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而且期末考核方式简单,学分较易获得。因而就出现了其对选修课学习态度不端正,认识有偏差的结果。

2.研究内容理论性偏强,缺乏吸引力

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理论性知识占70%,实践性知识仅占30%。在整个课程中只有考试录用、工资、福利、保险等少部分制度与现实紧密相关,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其他大多数章节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实践关系不够紧密,基本知识趣味性又不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而且在《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中,教材选用空间小。大多教材体系结构类似,实践性知识不足,理论性知识过多,教师选用教材时选择性较小;同时前沿性教材出版速度过于缓慢,跟不上教学实践的发展速度,这更凸显了其缺乏现实性的缺点,这些弊端使得课程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缺乏。

3.教学互动偏少,学生参与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首先会出现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学自己的教学割裂现象。“有意思”的知识学生听一听,“没意思”的知识学生干脆不听。其次,还会使许多学生养成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学生懒于思考问题,也懒于主动去学习,而是等着老师为其讲解知识,靠着老师来介绍课程框架。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互动少,参与差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教学分离的后果,老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干自己的事情,即便老师有提问,学生也不知问题是什么。长此以往,教师会有“对牛弹琴”的失落感,失去上课的热情,学生也会失去听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国家公务员制度》教学中问题的途径

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专业教育,纠正学生对选修课的偏差认识

在新生入学时就要进行深入全面的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培养方案,知道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构成专业知识整体框架,正确对待选修课,认识选修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专业地位和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共有的一个方向就是机关事业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机关事业管理方向重要的选修课之一,有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给学生呈现管理公务员的完整制度和过程,为学生今后走上公务员岗位储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能为学生客观认识公务员岗位、理性报考公务员、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因此可见,它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很有意义。此外还要改革选修课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考核,加大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增加考核难度来端正学生对选修课的不认真态度。通过专业教育和考核改革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全面了解,纠正学生对选修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偏差认识,激发其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增加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加强课程的吸引力

首先,重新设计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实践教学,即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让学生去合作机关或实习基地实践,让学生在机关里切身体验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各方面内容,真实感受实际生活中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情况。第二部分为老师教授,教师讲授相关的知识点,介绍课程的整体框架。第三部分为学生讲授。与此对应,按照教学设计将《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的考核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实践教学成绩,第二部分为期末小论文成绩,第三部分为学生讲授成绩。为了突出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对学生主动学习的鼓励,实践教学成绩比重为30%,期末小论文成绩比重30%,学生讲授成绩比重40%。其中实践教学重点考查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学以致用的能力。小论文主要通过选题、文献查阅能力、组织结构框架、分析论述、写作规范等要素,重点考查学生写作专业论文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基础训练。学生讲授考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情况,依据其表达能力、讲授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来评价。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和相应的考核方式改革,加大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和主动学习的考核,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学以致用的能力,又锻炼了规范写作专业论文的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掌握。

其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我国公务员制度初步确立,在实践中实施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公务员制度课程讲授也要与时俱进,反映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使我们的理论讲授也要随着实践更新和提升,以便学生能及时了解公务员制度实践中的新情况,密切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比如,讲到公务员工资制度时,要结合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06〕22号)[2],介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情况。涉及公务员保险制度要结合实际介绍公务员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公务员福利制度要介绍目前正在关注的福利制度问题,引入学者的学术文章,了解目前对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的情况。讲到退休制度要引入当下热点问题:“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双轨制’被指不公取消呼声鼎沸”[3]以及“公务员退休金是职工3倍,延迟退休受益最大”[4]等热点问题。讲到公务员录用制度时,可以介绍历年国家公务员考题和内蒙古地区的考题,比较历年招录要求的不同,分析招录要求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新特点,为有意报考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同学提供便利。

再次,结合实际,科学合理选用教材。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选用教材。鼓励教师选用科学性、前沿性、实践性和适用性强的教材,鼓励教师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者已经获奖被认可的最新版的优秀教材,能够反映新的研究内容、理论成果、学科和专业前沿动态的教材。此外,还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应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增加教师选用教材的空间,服务学生。如可以编写《公务员制度前沿问题探讨》、《国家公务员制度案例汇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法律法规汇编》、《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内蒙古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汇编》等。

3.改革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

为了改革互动少,参与差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师生的互动,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讲授相关知识,督促其主动学习。

第一,讲授内容的设计。讲授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大纲,另一个是热点问题。教学大纲列出章节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提前发给学生参阅。热点问题由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拟定一些有学术价值的前沿问题和当下正在讨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既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列出的章节内容讲授某一知识点,也可以就老师给定的公务员制度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探讨。

第二,讲授要求。大纲和热点问题提前给定学生,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就其感兴趣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某个知识点或问题展开叙述。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生讲授课时提前对学生分组,并落实每组的讲授任务,由组长具体分配落实每个组员的学习任务,督促组员主动去查阅资料,为大家讲授。学生可以做成PPT讲授,也可以板书呈现。学生讲授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可以就其感兴趣和不太明白的问题进行质疑和争辩。

第三,记录总结。学生讲授时,老师要做记录打分,作为学生讲授的成绩,按照4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同时,对课堂上的讨论,要做积极正确的引导,就大家讨论的问题尽量达成共识,当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但对过于偏激的观点要正确疏导。在学生讲授完毕后,老师要对学生讲授、大家讨论做点评和小结,对学生所讲的精彩之处,要鼓励和表扬。对学生讲授有误的知识点要予以更正。对学生没讲到的大纲知识和讲授不完整的内容要进行补充,以强化和巩固教学内容。

学生讲授,老师记录点评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将学生调动起来,提前去查阅资料,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老师不仅需要仔细听讲,同时还要随时记录学生授课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总结点评。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必须主动学习所需知识,参与教学;老师也不再在台上唱独角戏,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老师和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可以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舒放,等.国家公务员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J].云南政报,2006,(12).

[3]养老金“双轨制”被指不公,取消呼声鼎沸[EB/OL].http:///20120304/n336609316.shtml,2012-03-04.

篇7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化学与社会》课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选修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质教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作者所在的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化学与社会》。本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势,阐明现代社会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本人讲授《化学与社会》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如何在独立学院提高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呼吁应加强三本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我国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偏重对学生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以及素质修养则鞭长莫及。公共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方面大有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复合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须的课程结构模块,是独立学院因时制宜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且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可以不拘于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这一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到了环境保护、新材料、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离开化学科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对于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的普及远远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种传播媒体无意或有意的宣传,在大众的心中,化学却越来越多的与一些负面影响相联系,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必须正视这些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我们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向大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使其全面客观的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科学的进步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加,独立学院亦如此。通过《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大大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为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帮助。本课程的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

二、《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开设对象是全校性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三类本科大学生,考虑到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内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宜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而应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力求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补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点讲述有关化学发展和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笔者按照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化学与能源、环境、日常生活、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课程所涉及对象从全球变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气、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用品,以具体而有趣的实例讨论化学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常识,尤为重要的是为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开了一扇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

为三本学生讲化学,重要的是要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学到有关的化学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到其在中学时的化学基础。所以讲授的基点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学分子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原理上,而是从化学角度来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归纳和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环境、增强人民体质的关系等。所以,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途径。例如:(1)我们在讲化学能源部分,首先从最近的油价上涨开始,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开采利用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世界当前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在缓解这一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讲解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还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术和扩展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能源开发进行了展望,其中更详细探究了核能与矿物能之间的比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氢能源汽车。(2)在讲化学材料时,我们讲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时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学合成耐高温材料芳纶1313。(3)在讲化学与日常生活时,在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着重介绍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氟中毒营养饮食与键康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当前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材料以及饮食与某些地方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平衡营养观念;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皮肤的结构、护肤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护肤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晒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讲解了日用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洗涤剂与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同时还讲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学检测法,西安市场出现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与辨别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等。

2.利用不同课程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第一,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再好也不及多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直观和有效。对于《化学与社会》这种公共选修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还根据课程的安排精选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播放,学生看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增加知识的容量;

第二,摆脱传统习题模式,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头交流,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于化学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可否认近现代的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增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化学与环境”一节,从环境污染的源头、现状、后果以及目前的应对办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除此之外,在其它内容的授课中,也需要不断渗透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与建议

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较全面的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适合全校性文理科学生扩大知识面,对学生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努力提高各类人员对《化学与社会》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尽可能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提高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7):37-38,42.

[2]郭娟.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6(2009):39-40.

[3]阚春.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

篇8

【关键词】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 若干问题 相关建议

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是中国矿业大学为扩大本科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其综合素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类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对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x修课,按所属学科分为创新创业类、人文社科类、艺术鉴赏类、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体育军事类等六大类系列课程,按开课类型分为稳定性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和机动性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16学时、32学时两种,其中,16学时课程计1.0学分,32学时课程计2.0学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取得10个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所有学生至少选修创新创业类课程2学分。其中人文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艺术鉴赏类、科学技术类课程各2学分;艺术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课程各2学分;理工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艺术鉴赏类课程各2学分;经管类和体育类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艺术鉴赏类、科学技术类课程各2学分。

二.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开设的“顾客需求调查”严重不足,学生总体满意度偏低

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的选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从更好地服务学生、优化课程开设效果的角度出发,在校大学生希望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哪些内容以及喜欢教师采用何种上课方式等等诸如此类的“顾客需求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本人发现,无论是稳定性全校素质教育选修课还是机动性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其课程的开设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考核工作量不足而被迫开设,或者是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能够开设的讲授课程,提出开课申请并经过校方形式上的审批之后即可接受学生的选课申请。如果教师申请开设课程的选课人数不低于30人即可开班上课,选课人数如果低于30人则该课程则无法正常开出。这种课程开设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到在校大学生对于课程开设的呼声和诉求,主要是广大申请开课老师的一种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一厢情愿的行为,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要么是选课人数不足而“胎死腹中”无法正常开课,要么是选课人数虽然不少但是出勤率很低,或是出于老师考勤的压力被迫出勤但是对课程讲授内容及方式提不起兴趣最终受益寥寥、虚度时光。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建议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审批的相关主管部门,在每个学期都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们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每门开出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调查以便能够存优汰劣,同时收集学生们希望在今后希望学校能够新开设的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的相关信息,并将该信息在学校相关信息平台上予以,并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老师开设这些新的课程以便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广大同学,更好地帮助广大在校学生成长、成才。

三. 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学生选课及上课“冷”、“热”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本人发现在每个学期学生选修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冷”、“热”两极分化的现象,“人满为患”与“人丁惨淡”并存,有些课程选课学生却不甚了了甚至出现了无法达到开课条件而被迫取消的尴尬局面。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本人了解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选课过程中“盲从”现象严重,对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补充的知识与技能缺乏清醒的认识,一些名字看起来较为洋气、吸引人的比较“高大上”的课程在选课时比较受学生欢迎,而对所选择课程的具体内容及以往上过该课程的学生的综合评价缺乏深入的了解。(2)老师对待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的态度是否认真积极、课程内容对学生本人的学习及未来工作的实用性高低、以往选课学生的口碑好坏等对学生选课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一些老师对待所开设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的态度比较消极,可能仅仅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要求而准备不足、照本宣科、应付了事,讲授知识内容陈旧、实用性差,上课方式过于单一(仅仅停留在讲解PPT),课堂上又缺乏与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口碑很差。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一些老师开设的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少有人问津。 (3)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是否选择某一门全校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比较喜欢考核方式是考察(即撰写课程结业论文或提交书面课程大作业),而不太喜欢采用正式考试的考核方式。

篇9

本人____________(姓名),学号:____________。于______年考入______,攻读______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学习期限______年。在学习期间,本人顺利完成了《硕士英语》等3门公共课、______等______门学位必修课、《中国文化史专题》等______门选修课程的学习及考核,获得总学分______分,学位课学分______分,符合____________ 专业的硕士培养要求。

此外,本人跟随导师,从事______课题的研究调查,在课题组中担任了______ 的研究任务,并完成了______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调查成果,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____________》。现提交硕士学位申请,请予以批准!

申请人签名:____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硕士学位申请报告(2)

研究生学院:

我是_____大学________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学科、专业为__________,主要的研究方向为__________。

在研期间,本人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年半理论知识学习,并参加了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的考试,修完了____门课程,成绩均合格,累计获得____个学分(其中学位课____门,共____个学分,平均成绩____分;选修课____门,共____个学分,平均成绩____分);________年____月通过全国英语六级考试,成绩________分;在国家公开刊物上已发表____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____篇,第二作者____篇);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本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题名为“________________”。

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规定,本人已满足了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特向研究生学院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请予批准!

申请人: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硕士学位申请报告(3)

本人20___年毕业于________,同年考入____大学________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妇幼卫生项目评价/信息管理。

硕士就读期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获得______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熟练掌握了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与多种统计分析软件;担任了实习助教的工作认真负责;参与多项临床试验统计分析工作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刊物上2篇。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硕士毕业论文《________》对________方法作了深入探讨,并将其运用到医学分类数据领域,取得了良好结果。本研究具有较强地方法学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规定,本人已满足了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特向研究生学院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请予批准!

篇10

【关键词】“潮课” 思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66-02

一 引言

选择研究“潮课”现象来自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学“潮课”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高校“潮课”课堂教学在课改中有着重要意义,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有促进作用。二是就高等教育中通识选修课的教者与受教者而言,研究“潮课”有利于更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待“潮课”的看法和态度。

二 关于“潮课”的应对态度

自2012年各大高校选修课开选之际,中山大学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选修课在网络上发表之后,关于“潮课”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潮课”在本质上仍是一种选修课,只不过它在形式或内容方面有别于传统课程,而受到社会各个群体的关注和热议。针对“潮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讨论。

1.“潮课”的影响

从“潮课”的积极影响方面出发,认为“潮课”是一种优秀的选修课,它能运用一种灵活有趣的方式,从人本主义和学生中心论出发,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与快乐之中学习,变“填鸭式”的灌输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乐于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从“潮课”的消极方面出发,认为潮课起到一时哗众取宠的效果,不可能把真正的知识带进课堂,也不可能增长学生的见闻和修养,更不可能起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2.“潮课”的作用

在专业教育之外,必要的技能培训和生活技巧的传授必不可少。而“潮课”的出现,无疑为死气沉沉的选修课带来了活力和生气,也为今后改革选修课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潮课”的设置要追求内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高校要将选修课视为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环,不能只重视新奇、时尚的课程名称,而放弃了对课程本身内涵的追求。在“潮课”潮的背后,高校对选修课应加强创新和探索,提高选修课开设的门槛,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质量,除了力求新鲜和有趣,还要避免形式重于内容,将着力点回归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只要“潮课”的发展不偏离了专业本身的严肃性、学术性,校园“潮课”大可以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 不同“潮课”形式存在的原因

1.课程设置

在我国高校里,每位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教授只顾科研而不顾教学的现象,但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律要求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约教授的学术自由,最终会导致教授把上课视为一种教学任务,而非教书育人。

在课程的开设方面,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很大的权力与自由,甚至有时仅凭兴趣与爱好就开设一门选修课。学校管理部门虽然可以下派任务给教师,但是对于课程从开设到结课具体方面的审核太过疏忽,导致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对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上课形式、考核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是教师个人意志的体现,难以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课程设置的结构和量不合理。实用性课程偏多,理论型课程相对偏少,这其中不乏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驱使,但是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大学和教书育人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非让学生不良的思想恶性蔓延。在课程设置的量上,高校也没有做合理的调研和计划,使得在选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过冷和过热课程的两极现象。

2.教学管理

从时间安排的角度出发,选修课基本上是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轻视课程的心态。同时选修课大多是几百人的课堂,实行大班授课,使实施严格考勤有一定难度,难以避免学生缺席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并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而打击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致使他们教态随意,轻视教学内容安排和各种教学技巧的运用,只关心教务任务完成与否。

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和管理是面向全校师生,它涉及的院系、学生、部门十分广泛,这对高校选修课的科学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容易造成教学主管部门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有力的监督,促使了“去学术化”的“潮课”的发展。

在考核制度上,几乎所有必修课程评价中没有专家引导、同行互评和学生评教等环节,最终考核都是老师自行命题,学生拿到学分,因此在排除学分的考虑外,学生会倾向于选择娱乐化、庸俗化、世俗化的“潮课”,推进“潮课”的畸形发展。

3.关于学生选课

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选课之前,学生基本不了解教学的相关内容,此时,课程的名称是学生最直接的参照标准,而不论是真正意义上兼具实质与形式的真“潮课”,还是名不副实的假“潮课”,在课程名称上都有其独特魅力,导致部分老师在公选课名称上大做文章,依靠名称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忽视了学生学识能力的提高。

由于在开课环节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察,使课程开设不均衡,出现了一部分课程被“秒杀”,而也有的课程出现了冷门现象,有的学生选课时因为课程限定名额已满,经常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不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致使选修课的开课出发点与最后归宿相差甚远。

四 “潮课”对高校选修课改革的启示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培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把选修课放到与其他课程同等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科学地分析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素质结构,然后据此分类确定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规划好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学校要认真调研,可向课程专家学者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士讨论,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拟定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方案。

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选课倾向,并结合教师专长,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和教师专长,合理设置选修课的课程,在规模和科目上都要合理规划,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资源,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余地。学校可由各系部组织专业教师自行申报课程,系部负责审批,最后由教务部门负责筛选整合,开设学生学习所需的课程。

要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倾听学生的意见,在课程决策、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开设学生自己需要的、愿意学习的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所开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规范综合素质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制订选修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针对学生和老师以及教学任务、目标等各个不同方面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规划,让选修课能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发展。

加强对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严格的审核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审阅教师的课程建设申报表,学校要在课时、考核内容、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做认真的调研和考察。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考试管理,对于教师所出的试卷认真分析和考核,制约任课教师迎合学生心理的现象。同时对教师批改的试卷或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批改试卷及送分甚至任意给出高分的现象。

从严组织教学,构建全面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机制。对于完成选修课程的学生,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形成无形的压力,促使授课教师对公选课程的不断重视和自我完善。

3.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规范工作

积极做好选课指导和试课工作。学校可鼓励选修课教师开设相关的校级公开课或讲座,让学生在选课前能了解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及任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实行导师制,由导师根据学生现状指导学生选课,使学生能在比较透明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

在选课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选修课,树立端正的态度,转变重视专业课而轻视选修课的观念,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选修课,从而重视选修课。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五 总结

“潮课”再潮,其本质仍是课。“潮课”并不是培养“潮人”,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一门选修课程的改进与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要在内涵上下工夫,并在规模数量方面予以保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愉快地接受真理、认识自我,大学课程的设置和形式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但是“潮课”的开展要在尊重后现代课程观的“动态生成”“多元”“尊重差异”等价值时,还应兼顾传统的“标准”“共性”等价值,否则将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对于“潮课”,我们应持辩证的态度去对待,虽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积极的元素为我们所利用,改进课程设置以及开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教育经验,提高课程的利用率,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促使高校课程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慧.大学“潮课”带给我们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刘玉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08(27)

[3]丁爱美.高职院校选修课的调查与探索[J].科技资讯,2008(30)

[4]付艳锋.关于建立全校性选修课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5]王迎吉.高校综合素质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4)

[6]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7]康拥政.高校选修课程教学与管理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5)

[8]郭德侠.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6)

[9]李培培.浅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现况及解决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2)

[10]朱明.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2)

[11]沟引宁、叶宏.浅析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3)

[12]丁向荣.提升高职院校选修课实效的策略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