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2:2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

篇1

关键词: 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 环境地质;优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 P641.72 文献标识码: A

1.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说的是是: 是我们既满足了当代人需求且又不会对子孙后代在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时带来损害。对于可持续发展核心意思属于世代伦理,如今人类对未来子孙的生存的可能性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破坏环境或者将地下的资源去消耗殆尽, 其都会是当代对后代的一种加害行为,其行为也对后代子孙的在地球的生存造成不可抗拒的威胁。

2.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某些特点

在可持续的发展的理念下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它们的目标都是去重新构建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和地下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或良好的地质环境系统, 我们必须从多学科进行交叉渗透, 然后对我们的目标系统去进行系统的分析,若想构建成为这样的一个优化的系统, 其过程必须采用系统的方法, 以及采取配套的可以治本的对策, 不仅仅是零碎的治标措施。 我们在去重新构造这个系统时, 不但要求我们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更关键的是正确地应对人与人间的利益矛盾关系以及整合眼下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及整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若想能够获得比较好的长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必然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引起格外的关注。

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早日实现, 我们必须去重新构造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的环境、 地下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良好的地质环境系统。所以, 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对目标系统采取深入的人文历史分析和地质历史分析, 只有掌握其在纯粹的自然状态下所进行的演变的规律, 并分析诊断在叠加人为的作用后其系统所产生的变化的规律,然后在顺应自然、 认知自然的基础上, 去构想和设计优化这个系统, 并寻求其构建的途径和方法。以往在我们没有真正地掌握自然规律前, 我们贸然地去采取进行改造大自然的行动, 却往往会导致和预期目标相反的后果。在1960年前后, 在河北平原就曾经被实施过,一块土地对一片天、使其只蓄水不排水的水利方针, 在最后使造成大面积的土地的盐碱涝渍的后果。地下水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有反直观的特性, 也就是其行为方式通常恰好和大多数的人所想象的结果背道而驰。在数百年对于长江中游所得的防洪的实践经验, 就为其系统的行为的反直观的特性作了极好的诠释。荆江大堤的修筑是为了去防洪, 但结果反而导致洪灾的进一步加剧; 进行围湖造田当初只是为了使经济得到发展, 结果却反而引起洪涝和渍害,得到的结果却是江湖洪灾加剧,使成为了干扰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故此, 在人们采取对大自然的改变措施的行动之前, 一定要做到慎之又慎, 且三思而后行。对于重新去构造优化系统, 绝对不能采取零碎的治标的措施,一定要使用系统的方法, 努力将措施整合使之成为可操作的成套的治本的对策。

综上所述, 对于构造河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和地质环境系统,使之优化,属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以河北平原的浅层咸水的改造而言, 则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其要求一系列成套的措的施加去支撑, 如若措施不是配套, 将导致难以成功和推广。咸水夫人改造必须具备下列的基本条件: (1)拥有外来的淡水去进行大额的灌溉,使之较快的形成可以供开采使用的浅层的淡水; (2)干支配套的排咸入海的渠道必须有统一, 反之则会使咸水搬家; (3)排除浅层咸水及开发薄层淡水的出水能力大的浅井井型必须有, 这样可以缩短改造的周期, 以实现滚动开发的良性运转;(4)在数学模拟的基础上去制订科学的有关排咸换淡的方案, 杜绝以往粗放的改造方式; (5) 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利益机制, 来确保浅层咸水的改造工作可以全面的开展, 并长期坚持。进行咸水的改造工作, 上边的条件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 同时, 去满足上述的条件也并不容易。以井型来讲, 目前大出水量的浅井其成本比较大。故此, 须对大出水量浅井的凿井技术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只是技术的细节, 但却在河北平原的构造优化系统中必须去解决的难题。

3.相互合作、多学科共同努力

对多学科去交叉的渗透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 这是去构建的优化系统中所必需的。比如, 对有效的利用土壤水而言, 其工作需要水文地质与农业等等专业的人员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对与去制订的可持续的有效防洪对策而言, 就会需要水利与地质等等专业的人员及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就从我们实践的经验来看, 目前由于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默许体制, 使得不同部门在各自的利益冲突下, 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很难去实现。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劳动得到的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常很难得到相关应用部门的认可与理解, 仅仅只可以停留于纸面上, 却不能付诸于实践。故此, 只有提倡去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努力共同探求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 也必将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突破点。虽然在构造可持续发展优化系统时要去涉及一些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 但是, 对于真正的难题却并不在技术的层面,相反则在非技术的层面。比如, 在咸水的改造周期相当长前提下,怎样去建立一个相应的在利益方面激励的机制, 并可以解决资金的来源, 致使咸水的改造不仅仅属于政府行为, 在同时也是人民的自发的行动, 相对来说就是一个我们必须去解决的重要的课题。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 虽然在改善水资源的条件意义十分大, 但却对农户来讲, 采取打井的灌溉要远比使用土壤水更加省事, 如若没有相应法规及利益的驱动, 要想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及推广, 就可以说是一句空话。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的机制, 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系统顺利进行的关键。故此, 要想去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于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 我们应当去大力的加强对软科学的研究工作。持续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工作必将会获得良好的长期的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由于种种在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所造成的原因, 使其工作难度变大, 企图也不会立竿见影,实践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去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为之去付出, 这样我们才会达到目标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家彬. 环境伦理学----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新思维[J] . 科技导报, 1994, 10: 51- 52.

[2]靳孟贵, 张人权, 高云福, 等. 农业- 水资源- 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北黑龙港地区为例[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

[3] 张人权, 梁 杏, 陈国金, 等. 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洪对策[ 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 9( 1): 104- 111.

篇2

自2009年以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一直把学前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能关注点。2009年,在尼日利亚召开的OMEP大会最早提出建议:由若干成员国共同开展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的合作研究,目的是邀请该组织的成员和儿童一起参加工司持续发展教育的讨论,同时希望在全球幼教界广泛传播这一理念。

2010年在瑞典、2011年在香港以及2012年在巴西举行的OMEP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重要议题之一。OMEP中国委员会参加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性课题的研究。我们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探讨了有关儿童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2期上)。在第二阶段探讨的是在幼教实践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些幼儿园参加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大部分论文参加了2011年在香港举行的ONLEP大会的交流)。我们发现,尽管在我国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许多一线教师列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还不太清楚,也有人经常把它与社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混为一谈。为了更好地传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提出。该组织提出了“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但不以牺牲后代的需求为代价”的发展战略。阿玛汀·森(AmarSen,1987)则认为,这种围绕“需求”的发展观虽有启示作用,但还不完善。要把个体看成是能“思考和行动”的能动者,而不是被看成有需求要得到照顾的“病人”。只有把人看作是能动者,他们才能进行思考、评价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手段来改变世界。他采用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不牺牲后人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人的能力。”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地球峰会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相互依赖、相互强化的支柱。任何环境、经济和社会政策及实践都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地球峰会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把在基础教育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联合国于2005年发起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十年计划(2005~2014,DESD),旨在把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价值观和实践渗透到教育和学习的所有方面。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于2005年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学前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并超越正规教育的范畴……由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态度在人生早期得以形成,所以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逐步付诸实践。然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整个教育体系的行动才刚刚起步。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的新视角。它寻求人类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文化传统与对环境的尊重之间的平衡(Sir—aj-Blatchford,Smith,Samuelsson,2010)。自从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后,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在实现“与经济的健康、文化的多样性、对地球以及资源的尊重有关的可持续”方面扮演重要的作用。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成为2000年联合国达喀尔全民教育行动框架所确定的优质全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已有的学校课程,如未来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别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有着天然的联系。

第一,《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所有的儿童对与他们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务有知情权和参与权。2009年,联合国大会(UNGA)特别提到儿童知情权的问题,再次强调“儿童参与的一般性原则是解释与实施儿童权利公约中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联合国大会号召各国保证在没有任何歧视的情况下,让儿童对所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的事务有知情的机会,鼓励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多个层面参与社会事务。儿童自出生后就能体验到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挑战,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能动者,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是未来,儿童是未来的最重要的受益群体,他们在可持续的未来中需要承担起责任。Siraj-Blatchford(2010)等人指出,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被看成是公民和人权的问题,早期儿童被看作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的最合适的、最自然的起始点。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思想;设计理念;建筑给排水;研究分析

引言:

给排水建设是市政工作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提升建筑的给排水建设,是全面的保证市政工作建设施工质量的关键点,并且逐步的提升给排水建设的规划方案以及设计效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对于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保证城市的健康和谐以及稳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所在当前全新的历史条件以及发展机遇之下,需要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理念深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当中,全面的提升给排水设计的工作质量,并且大力的提倡节能的设计观念,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问题,追求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从技术以及工艺设计思路等方向着手,全面的整改,进而最终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给排水设计的规划以及主要内容分析

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是整个城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是一个包括供水系统设计、排水系统设计以及循环水系统设计的一个系统化工程,通过对给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使水资源在收集、供给、净化、使用、以及排放各环节中实现相互协调,给排水建筑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给排水系统的整体布局、给排水体制的确定、城市给排水总量预测以及排水范围的确定。而排水系统的整体布局有具体包括建设的规模与用地的确定、给排水工程位置确定以及污水污泥的处理与处理程度。通过总体设计与分区域设计的结合,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完善提供依据。

针对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思想理念以及要求相当严格,需要细化每一个工作项目。同时,还需要针对当地的水质进行化验和分析,针对水文进行鉴定,结合实际的工程地质状况以及水文地质的相关特性,进行全面的勘察以及细致的研究摸索,收集大量的信息以及基础资料,最后,还需要对经济和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上述的内容是针对现代化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重点内容,而在设计的进程之中,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杜绝一系列影响因素,结合实际的情况针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必要调整,旨在为给排水设计工作的稳步开展奠定坚实的前提条件。

2.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首先,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当中,有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给水系统、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水工程以及配水工程。城市的给水系统是全面的保证城市所需求的水量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在工作当中需要结合水压以及水质等影响条件,综合性的寻求城市的水源,保证净水方式以及取水方式的合理性,根据相关的原则以及标准布置取水以及净水管网的组成。通常的来讲,净水工程、取水工程以及输水工程等,都是各自独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相应的功能。取水工程需要从选定的水源当中取得水源,并且将水资源输送到水厂之内,而净水工程则是将取来的原水通过必要的处理方式,处理掉其中的杂质以及污染物质,使得水源可以符合使用的需求和质量标准,一般来讲现代化的净水分为过滤净化以及沉淀净化等两种方式。输水工程则是将原水从水源地点或者是水井当中输送到净水厂之内,其中包含有各个附属管道的建设、渠道以及管道等。

在现代化建筑可持续给排水设计当中,需要遵循几点基本的原则。针对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整体布局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现代化的建筑具有独立的给水以及排水系统,在逻辑统一关系之上可以满足相关的要求,而排水以及给水系统并不能够脱离于这样一个整体,所以还需要按照相应的整体设计的思想理念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强调每一个系统组成成分的有机连接,并且从局部着手,针对系统的整体性工程进行加强。另外,还需要考虑多层次的结构性需求,使得每一个层次结构之间可以相互的联系又相互制约,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性。合理的针对用水规模进行计算,是现代化可持续给排水建设思想理念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水量的预算需要对总体设计阶段之内的污水水量进行预测,并且对设计阶段的数量以及分区阶段的设计水量进行全面预测,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整个城市的用水量都在提升,所以还需要应用用水规模来对整体的建筑给排水设计规划进行预测和分析。在自然界当中,任何物质的发展都是遵循一般规律的,而水资源则是生态环境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之中还需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念,全面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谁污染谁治理,保证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化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观念进行全面的研究与细致的探讨,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相关原则以及各个系统的实际功能,并且对给排水设计当中科学性原则的遵循理念进行了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现代化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红情,赵红丽.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常见问题及防治[C].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

集(2008),2008-08-01.

[2]聂亮坡,杨瑛琦.多层住宅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探讨[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 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08-06-01.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政府的一种职能,城市空间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城市规划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的统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有多方向、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城市空间和谐发展是城市规划的关键,同时要有城市规划的社会机制、法律机制、财政机制、经济机制相配套实施;城市规划面临着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规划的实施也是个动态的控制和引导过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因而城市规划要立足于现实展望未来,要有足够空问资源来应对,近期建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要有弹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不可预见因素引发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即营造可持续发展空问。

1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工业化引起城市环境恶化,人居生态环境逐步受到人类的重视。60年代,大城市全球化的研究既与规划理论结合,也与政策和城市形象结合。分析了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的人居环境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人类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再生资源的思想,这根主线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体系和模式。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在于协调发展,人类应该共同致力于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近期与长期等等的协调发展。规划理论的探讨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协调发展核心是人,改善人的生态环境、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2代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2l世纪初期,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将努力实现达到较高的环境质量,理所当然要把反映和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当作首要任务。使城市具备健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论文参考网。使城市具备舒适的住房、优美的居住环境、方便的生活条件和齐全的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来就说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城市环境。现代化的城市环境应当是一个没有环境污染的困惑和压力,实现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现代化,为所有人提供足够住房,实现产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强复杂地区的人类居住规划和管理;促进可持久的建筑工业活动行动的依据;鼓励开发人力资源和增强人类居住区的开发区能力”。

3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3.1城市全球化对城市规划功能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地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论文参考网。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建筑的综合体的组织以实现更高的效率,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性流动,改变原来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的全球性迁移,区域城市群的依托和被依托关系逐步明朗,经济活动中心的全球性集聚,促使全球城市体系的多级化。各城市群中的产业分工各不相同,中心城市将更加发展,以实现其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和运作。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和地位与过去不一样。

3.2市场经济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在城市更新中,城市功能的转变和更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保护面临空前挑战,由于市场经济的地域在21世纪大规模扩大,受到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力量不足的困扰,在土地级差的作用下,尤其在决策层常被急功近利的心态所支配,城市用地出现重构和置换,造成决策不当,城市的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原有的建筑的功能将得以改变和改造。新建筑的创作和原有建筑的更新,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加剧了世界各种文化在城市中面对面的冲突,将更加丰富城市的生活和景观。

3.3信息化使城市规划的时空发生革命性变革工业革命使人们向城市集聚而疏远大自然,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信息革命则使人们居住和工作空间扩散并亲近大自然; 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工业革命使人们从郊外到市中心工作,家庭将重新与工作场所相结合,电子社区、虚拟银行等的出现,信息革命则使人们在效外工作到市中心娱乐、消费、社交等等。人们盼望共享空间、交际场所,更多新类型建筑的涌现,信息化社会使城市规划的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新的城市建筑形式将成为新城景观的一部分。

3.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规划探索之路变得更加任重而道远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期。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显然是一个挑战,对城市化有了积极的认识,对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探索之路变得更加任重而道远。伴城市化被纳入国家发展政策中。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论文参考网。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先集中后分散的老路,探索更为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在区域开发、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

结论城市规划首先必须保护维护大地生命完整和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它是城市及民居能持续的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必须做控制性的保护规划,然后才是城市的建设规划,避免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陈秉钊.21世纪的上海城市规划构想.城市规划汇刊,(1995},(2)

[3]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魏中梁、陈开旭、华雪杰.山、水、城共生共融。城市规划,2001年第8期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转变,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免费论文参考网。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等各种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与其不能忽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实现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种种关乎意识的关键节点,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让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每个人的神经,深入人类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伦理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反映的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的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把社会物质生产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到人、社会、生态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方向上来。人类应该抛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人类应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

二、积极治理生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态系统、孕育了生命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并且创造了人类的灿烂文明。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让无数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每个公民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做起。政府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合理增加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努力节约资源,同时减小环境污染。

三、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综合利用。引导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绿色科技倾斜,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科技文化,同时还要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整合化和生态化趋势。

四、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追求高消费,误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特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污染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共生,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原则,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小、自然灾害频发、地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破坏问题。而生态文明则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单向线性增长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产品使用和服务寿命延长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为指导原则,把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免费论文参考网。

抖落传统文明身上负累厚重的包袱,打开一条有益的生态文明思路,科学地规划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相信灵动的生态文明将在极近的将来被我们唤醒,它也将在极近的将来自信地占据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写作旅游论文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该文在对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基础上,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应?

1. 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目前,循环经济正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

2. 循环经济的认识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活动的进行有必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各种旅游活动的进行,在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系统地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并有效考虑旅游资源以及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各种资源及环境的资源化转化问题,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应该利用智力资源产生的科技水平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资金以对废弃旅游物品和环境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开发,产生新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已经开始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其基本思想也正符合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改变旅游业“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通过预防代替末端治理,强调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是在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 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拥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丰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桂林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二次发展期后,桂林市旅游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日益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

桂林市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多种效益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但是部分县仍缺乏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对县域范围内的河流、洞穴,一般的水库(湖泊)盲目开发,开发效果令人失望,或一开始就失败,或只有短时间的兴旺就很快进入衰退时期。有的景区在地理上本是一个完整有机体,在规划和管理中却被生硬地分成两部分,缺乏整体的考虑和统一的规划,导致出现旅游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

3.2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存在建设性破坏现象

桂林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于风景资源,而桂林风景资源的主题是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些景区内建造了一些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人造景点,对原有景观破坏较大,而且很多景区的环境卫生较差,废弃物到处乱丢。另外,有些开发程度较低的景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影响了景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与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的矛盾,已导致村民盲目的修路架桥,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色;同时,由于村庄人口的增加,缺乏景区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村民修建的民居建筑从景观、外形、体量、结构等存在着与传统的建筑风格不协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建筑的景观。

3.3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

由于桂林市国民经济建设总量偏低,旅游投资还显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部分景区道路交通不畅,可进入性差。对桂林市区及十二县的景区交通情况调查表明:旅游景点交通状况好的占7.7%,状况较好的占15.4%,状况一般的76.9%。多数旅游景区通讯设备匮乏,旅游宣传经费短缺,促销乏力。

4. 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从企业层面

要求桂林市旅游景区的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从旅游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造成的对旅游资源的滥用和破坏,对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的干扰和破坏,从而保证旅游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旅游景区方面,旅游景区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应考虑旅游景区的生态承受能力,尽量减少景区的生态成本投入;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引导规范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行为符合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

4.2从政府层面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把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桂林衡量旅游发展的指标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创汇水平、就业率等指标为主,并没有考虑自然界的投入贡献,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损失多少,从系统角度看这些指标具有片面性。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来衡量桂林的旅游发展。针对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应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确保旅游市场向旅游资源优化、管理现代化、环保增值方向发展。

4.3从社会层面

重视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社会层面要求桂林市政府、旅游管理者、公众共同参与旅游发展,倡导包括抵达桂林的游人、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对桂林旅游业各相关利益团体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量、榜样感化和利益约束等手段,确保各利益团体按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自身行为,以营造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桂林市政府还应宏观调控旅游的发展,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在公众中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对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篇7

关键词: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践机制

提起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往往关注较多的是“普通教师”和“新手教师”,认为他们教育教学“一般”或“尚缺乏经验”,需要更多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而对各方面相对“成熟”与“稳定”的优秀教师,则关注和研究得较少。如何促使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笔者特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以下简称通州“名师协会”)为例,予以探讨和说明。

一、优秀教师同样需要“可持续发展”及其成长的平台

通州“名师协会”创办于2001年7月,其参加者主要为该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通州区创办协会的初衷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一)优秀教师同样需要“可持续发展”

优秀教师也是普通教师中的一员,他们只是比其他一般教师成长、进步得快些,发展得相对完善些。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一般教师成长和发展为相对优秀的教师,只是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优秀教师的“优秀”,不可能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他(她)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自我超越。许多相对优秀的教师,他们正处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高原期”,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突破这一“高原期”,走上新的自我发展的境界,否则将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个人发展的优势,使自己重新坠入“凡师”甚至“庸师”的行列。

(二)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

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其自身持久的成长与进步以及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影响。同时更涉及到对其他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带动。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又依赖于一部分具有优势教师的优先发展。这一部分具有优势教师的优先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起到带动和促进其他教师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三)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与载体

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主要依赖于各基层学校,依赖于教师个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努力与苦干。这种分散的自然状态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及优秀教师个人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是不太有利的,它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与载体,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予以保障,由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和促进优秀教师快速的成长与发展,也即帮助和促进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和带动当地整个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州“名师协会”得以正式创办。

二、精心构筑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愿景

这里的“生命愿景”,也即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共同愿景”。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此有明确的界定,即指“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通州“名师协会”是如何精心构筑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愿景的呢?

(一)科学制定协会《章程》

协会在其《章程》中,将协会的性质明确表述为“本协会是由通州区具有较高教育科研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的,进行教育教学研讨并接受名师指点的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是培养和造就通州‘名师’的组织”。同时,协会的宗旨为:“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服务的方向,遵循优秀教师、名教师的成长规律,按照21世纪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所必备的综合素质结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同时接受有关知名教授和特级教师的指点,重视发挥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这些表述和规定,实际上就代表了协会组织的一个基本的“生命愿景”,其主要指向就是要使加入协会的优秀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不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去影响和推动全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细化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通州‘名师’”是促进协会组织内的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或愿景。这一目标或愿景又如何作进一步具体的描述,使之真正成为“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通州“名师协会”在其《章程》中对其作了更为细致的阐释:“本协会每期的培养目标(注: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协会一般三年为一期),是要力争培养出一到两名江苏省特级教师或名教师,有2/5的会员成为南通市或江苏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同时要求每位会员“要真正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研讨,逐步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研究成果,在南通市及更大范围内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和教育科研声誉,影响和带动全市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如此细化的培养目标,协会组织的发展愿景就能较好地转化为每位会员所能感觉和自觉向往的个人生命愿景。

(三)不断激活会员个人的成长意愿

为了使协会组织的发展愿景更好地转化为协会会员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愿景,通州“名师协会”特别注意不断激活会员个人的成长意愿。首先,协会每次在吸收会员时,都要让其与自己所在学校及协会组织的直接管理和领导者——通州区教育局签署个人成长成才目标责任书。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责任书要求会员具体根据个人的实际,分三个层次确立个人成长成才的阶段性目标,即:具有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称号的,须力争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或南通市名教师;具有通州区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称号的,须力争成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或南通市骨干教师以及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尚未有通州区骨干教师或通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但特别优秀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须尽快成为通州区骨干教师或通州市学科带头人,并力争获得更高级别的教育教学荣誉称号。签署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责任书,就是要使每位会员在人会时就明确确立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意识、责任意识。其次,在会员入会以后,协会每年都要组织他们重温协会《章程》,加深对协会组织的培养目标及会员个人应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再次,协会还注意通过组织考核与管理的方式,督促会员个人经常对照个成长成才的目标作持续不断的努力。

三、努力为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创设机制与条件

创办通州“名师协会”,主要是为会员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即要为该区部分优秀教师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设一种机制与条件。对此,协会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积极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1聘请“大师”讲学这里的“大师”,是指知名的教授、专家,同时还指优秀的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聘请“大师”讲学,协会又主要采用了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每年利用暑期(一般为暑假刚开始时),组织会员专程赴有关高校接受著名教授和专家的面授。协会成立八年多来,先后组织会员三次赴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两次赴北京师范大学,一次赴华中师范大学,共听取了近40位教授(其中大部分为博导)的60多场专门为该协会会员所作的精彩报告。二是请进来。即不定期地邀请教育专家、知名教授及著名特级教师来该市为协会会员讲学和上示范课。先后被邀请来该市为协会会员讲学的教育专家、知名教授及著名特级教师共有30多位,他们都有独特的研究领域,骄人的研究成果或教育教学实绩,因而他们的讲座或报告对每位协会会员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精神享受,对促进会员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开展话题研讨

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互间的切磋和研讨。相互间的切磋和研讨,可以提升他们的智慧品质,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成长与进步。协会成立以来,他们重点在协会会员中组织开展了12次比较大的话题研讨活动,其话题分别为“教育细节与教育理念”“‘?’与教学”“教育:超越知识的智慧”“享受教育”“课堂教学:师生生命的交响曲”“解读‘名师’,感悟成功”“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超越”“和谐: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中小学教师生命发展”“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我心中的一个教育隐喻”等。话题研讨的组织,有的是在协会会员中单独进行,有的还特别邀请有关的教育专家及著名特级教师共同加盟研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话题研讨的品位和质量。

3组织会员会课

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应该在课堂。为此,协会十分重视引导会员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和研究。他们每学期都要在会员中组织一至两次集体会课活动。会课的形式有整个协会的大组会课,还有按中学和小学(含幼儿园)学科组的分组会课;有协会会员的单独会课,还有邀请著名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共同参与的会课。每次会课都有研究的中心,还都要组织相关的说课和评课活动,对会员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4举办专题演讲

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需不断地激发其内心的教育激情和追求,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地提炼和总结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根据这一要求,协会注意在会员中经常举办相关的演讲交流活动,如:2004年下半年,协会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在全体会员中组织了专题演讲活动;2006年上半年,协会又以“教育:我心中的理念与追求”为主题,进一步在会员中组织开展了专题演讲活动。每次组织开展专题演讲活动,协会都预先向全体会员专门发通知,大家也都能按要求认真地做好有关的演讲准备,从而确保了每次专题演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5参观考察“名校”

协会作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其学习应该是开放的、多层面、多视角的。对此,协会从2003年上半年起,又专门组织开展了以参观考察“名校”为内容的学习活动。近几年中,协会分别组织中学组和小学组的协会会员专程赴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和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江苏省扬州高级中学等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进行了学习和考察。协会会员们分别参观了这些“名校”的校园文化,听取了学校的有关介绍,并拜访了部分著名特级教师和全省的名校长,同时还观摩了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执教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每一次参观考察,会员们都感觉收益良多。

6组织跨区域交流

交流是一种信息的交换、能量的聚集与扩增,也是通州“名师协会”组织开展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除了平时经常在协会组织内部开展有关的学习交流活动外,还组织会员赴安徽的天长,江苏的宝应、东台、江阴、太仓等县(市),进行交流、学习活动。在最近组织的一次赴江阴英桥国际学校的交流活动中,该协会与该校共同执教了34节教学研讨课,学段涉及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并一起举行了教学沙龙活动,对双方的影响和促进都很大。

(二)重视会员个人的在岗研修、学习

优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其在协会组织内部的学习与提高,还要重视帮助其搞好个人在岗的研修、学习。在这一方面,通州“名师协会”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明确会员在岗研修、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协会《章程》中,该协会重点对会员提出了如下在岗研修、学习的要求。第一,读书,要求会员必须根据集体推荐的书目或自选书目,每年精读5本以上有影响的教育家的专著或其他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同时要求经常浏览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每年必须订阅5种以上相关的教育期刊。第二,研究,要求会员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对自己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要尽量体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注意与所任学科紧密结合,能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特色。第三,写作,要求会员必须注意经常总结、及时积累,每年须撰写3万字以上的教育教学文章,其中在南通市级及以上发表不少于8千字。对以上的要求,绝大多数会员都能自觉做到。

2积极为会员在岗研修、学习创造条件

第一,为会员推荐和选购优秀教育类书籍。协会积极与高校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联系,请他们专门为会员开列必读书目,分期分批统一购买,及时发至各位会员的手中。同时,协会适当为会员提供自由选择的书单,在他们自选后再帮助联系购买。

第二,帮助会员提炼和确定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协会非常重视帮助会员提炼和确定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如2006年上半年协会在会员中开展的“教育,我心中的理念与追求”的演讲交流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帮助和指导会员更好地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目前,在协会组织中已经初步形成自己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的会员约占会员总数的2/3,其他会员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也正处于提炼和构思之中。

第三,做好会员个人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工作。协会为了帮助会员更好地激发自身在岗进行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帮助其迅速提高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水平,曾专门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家作关于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还专门请江苏教育学院相关的知名教授及本市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就如何写作与如何做学问同会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使大家受到深刻的启发。

3抓好会员在岗研修、学习的各项管理工作

篇8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绿色设计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体现绿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当今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研究绿色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对平面设计实践和视觉体验进行分析,让平面设计遵循合理的发展秩序,达到促进平面设计与人类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绿色设计;视觉体验;协调发展;平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和绿色设计概述

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平面设计”这一术语,著名的美国设计师威廉•艾迪逊•德维金斯最早使用平面设计的称谓。平面设计曾有多种称谓,如装潢设计和装潢艺术等,直到1970年之后平面设计才真正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的设计术语。平面设计,顾名思义,是指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设计活动,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二维空间中的诸多要素,如文字的使用、图形和色彩的搭配等,通过将这些元素相互穿插和布局进行设计。当然,平面设计还包括对字体元素的设计、摄影技术的融入、版面编排等。平面设计主要的功能是利用各个设计元素准确地传达观念、信息,所以其核心内容是合理安排各个设计元素。绿色设计也被称为生态设计或环境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反消费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是由著名记者帕卡德对当时美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带来环境巨大污染进行抨击而引发的。从狭义上讲,绿色设计通常指以运用绿色环保技术为前提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减少、回收、再生是其所遵循的三大重要原则,其目的主要是对传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既能够满足基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可持续的运用。从广义上说,绿色设计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宣传和营销等环节。

二、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首先,伴随着人们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全新理解和认识,人们在消费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将生活中的消费品定义在自然化发展的方向上,希望能够享用纯天然的食物,居住在绿色的大自然中,等等。在产品设计中,可以将绿色设计概念引入产品的包装宣传,强调对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运用,采用全新的绿色设计风格,让产品在包装设计上真正体现出回归自然的特点。这逐渐成为绿色设计理念发展的趋势之一。其次,随着市场上平面设计产品种类的增多,许多产品出现同一化的弊端。产品设计缺乏独特的设计理念,这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中无法另辟蹊径。设计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产品设计中脱颖而出,可以借用自然环保理念,给产品设计带来绿色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最后,在我国正逐步实行节能减排、绿色设计的背景下,设计师要充分根据自己对绿色设计的全新认识和独特见解,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产品包装设计,避免对市场上同类产品设计进行大量的模仿和抄袭,一定要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绿色设计理念进行重新定义,探究消费者心中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从而有效地进行设计,使绿色设计观念深入人心。

三、绿色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可持续发展观念基于简单资源循环这一古代朴素认识,其形成的缘由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其充分体现出人类活动的发展过程,是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综合认识,贯穿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两大重要主线。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平衡、优化、自制和协调的原则,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目前,人们对相关绿色设计观念的关注和认识还远远不够,平面设计师应该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彰显绿色设计理念。其一,在进行绿色设计的同时树立整体设计理念,采用容易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或研制新型的环保材料,对材料的生产、使用、处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其二,加强对绿色设计观念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中应包含环境危机和危害环境的讲述与包装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说明,并对企业进行环保理念的普及。其三,注重体现绿色包装的作用。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宣传产品和品牌的理念,在设计方面重点突出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如,如果产品获得绿色标志,则应在包装中予以重点说明。

结语

虽然迄今为止,绿色设计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在每位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心中,其已经形成了重要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师应在强调保护环境、循环再利用、以人为本、健康设计的理念基础上对产品设计进行改良,真正将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到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维护人类家园奉献一份力量。

作者:陈艺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困境;可持续发展

引言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WWF(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世纪80年代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提出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广义上讲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在近些年图书馆消亡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指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图书馆如何健康地发展,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便捷、创新、个性化的服务。

1民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

信息化水平建设的飞速提升,给图书馆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在图书馆的经费、人才、环境等建设上,民族地区高校和发达地区高校存在很大的差别,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制约民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资金短缺,使用不合理

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高校对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不重视、不充足,造成了发展滞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统计了近5年(2012—2016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经费投入情况(其中大部分经费用来维持数据库的续订)如表1所示,这些经费只能维持图书正常运行。经费匮乏直接导致图书馆建设上不去,现在大部分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充足,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购买丰富,同时大部分图书馆还在环境改造和服务升级上大做文章,这些发展项目对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来说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配置不足。同时,资金安排不合理,大部分民族地区图书馆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平时学校配套资金短缺,遇到财政专项拨款时,在没有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突击搞建设,这也造成了很多购买的设备闲置及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

1.2文献资源严重短缺滞后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标准:高等院校生均藏书10册,生均年进书4册。以内蒙古财经大学22000人计算,文献资源总册数应为220万册,年进书量应为8.8万册。但目前,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150万册,年均进书量4.3万册,只达到了评估标准的一半。同时在数据库方面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只购买了CNKI和万方,维普没有购买,其中CNKI硕士和博士论文没有购买全库;索引类数据库仅有一个全国报刊引文索引数据库。二是数据型数据库只有RESST金融数据库,全国15所财经类高校都购买的国泰安数据库,该校没有购买;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该校虽然购买了,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只能使用2013年以前的数据,2014年以后的数据没有购买。三是外文数据库购买数量较少,仅有5个,其中外文电子图书仅2万册;其他高校购买的索引类外文数据库,例如SSCI,CSSCI等一个也没有购买;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只有Emerald和EBSCO,数量很少且没有学位论文。

1.3人员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民族地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都存在着不合理因素,老龄化严重、学历水平整体偏低、专业技术人才较少等等都是制约发展的因素。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6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占比1.6%;副高级职称13人,占比21.7%;中级职称34人,占比56.7%;初级职称7人,占比11.7%;其他5人占比8.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人,占比16.7%;本科学历27人,占比45%;专科学历23人,占比38.3%。现有馆员队伍中,1960年以前出生的5人,占比8.3%;1970年以前的31人,占比51.7%;1970—1980年12人,占比20%;1980年后12人,占比20%(见图1)。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规定:图书馆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是指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养),目前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符合上述规定的仅有1人,占馆员总数不到2%。

1.4特色资源建设差距较大

民族地区高校建校历史短,相对来说特色资源较少,大部分都是民族特色的文献,这部分文献收集难度大,要想实现特色资源建设困难重重。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馆藏虽然以经济、管理为主要收藏特色,但没有特色项目支撑,仅仅是经济和管理类文献资源占比较大,缺少经典。设有蒙文阅览室,但是蒙文图书仅有18000多册。地方性文献收集较少,珍贵资源由于长期缺乏保护,流失较为严重。2016年开始建设财大文库、丝绸之路文库和经典文库,特色文库资源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同地区的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蒙古学特藏在世界都是处于领先水平,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以古籍收藏为主,内蒙古农业大学主要以收藏蒙古族地区地方志为主,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内蒙古财经大学与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5服务观念陈旧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工作发生了深度转变:信息储存由“以藏为主”向“以用为主”“以服务为主”转变;信息管理与服务从简单的采、编、借、还到知识管理与服务转变;信息的使用从单门独户到知识共享转变;信息服务环境从模拟进入数字环境;文献结构从线性结构转变为多维结构;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从单纯的纸质文献转向纸质文献、数字文献、网络信息并存,阅读方式由原来的传统阅读转变为现在的泛在式阅读。目前,民族地区图书馆各项工作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足,服务观念陈旧滞后,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还停留在借取阅读等表面,利用大数据对读者进行分析、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同时服务层次明显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不够,专业化水平不足等方面。

1.6环境建设观念相对落后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当前读者对于阅读环境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的要求更加苛刻,民族地区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大多建设比较早,建设初期重视实用价值,对服务功能的延伸考虑较少,后期再进行改造就比较繁琐。内蒙古财经大学在2013年利用财政专项资金20多万元,进行了小规模的环境改造,为读者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设施,环境更加开放包容和现代化。改造后效果明显,2015年通过门禁系统入馆的人数达到了160多万人次,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5%,同学们对改造后的环境都非常满意,大部分读者进馆更多的是被图书馆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所吸引。以台湾师大图书馆内涵改造经验为例,现在图书馆改造主要以读者的观念为主,他们发明一个照片引谈法,通过发调查问卷让读者用手机拍出对图书馆不满意的地方,读者共提出了20余项需改造的地方。然后根据读者的方案进行设计最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想法,这些经典的做法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完全可以借鉴。

2民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1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

图书馆发展经历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未来还会向智慧图书馆发展,无论发展到什么时代,资源建设都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人感觉资源建设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资源建设还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内容支持,环境建设再舒适、服务再便捷也无法吸引读者。合理的资源建设永远是图书馆发展的根基,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地搜集、整理、保管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进行保存和利用。图书馆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前瞻性,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优化资源结构,丰富采购模式,建立读者决策的馆藏建设体系,建设完善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原则的资源保障体系。

2.2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是图书馆发展的保障

人才培养作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图书馆已经由智能图书馆向智慧型图书馆发展转变,人才队伍建设是显得尤为关键,特别近几年发展的尤为突出,传统馆员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无法适应现在图书馆的发展,无法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2013年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建设从硬件和软件都提高了一个台阶,从传统的借阅转变为RFID自助借还,同时图书馆提供自助打印、自助占座等一系列自助服务,如果馆员不能主动学习将无法为读者提供服务。十三五期间图书馆将启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届时图书馆将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实现更大的质的飞跃,那时就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

2.3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新鲜血液

阅读环境对于读者的阅读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阅读方式的不断改变,读者对于阅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根据不同时期读者的需求来进行环境建设。环境建设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建筑的主体,比如图书馆的外形、阅览室的设备、家具、自助信息化设备等;软环境指的是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环境更多是服务层面是否能够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3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1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分配使用

加大资金投入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和读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图书馆定位将随着时代变化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也就要求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以适应发展,不断缩小和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差距。同时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各种手段申请中央、地方的专项建设项目资金,提前做好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做到时刻有准备,能够合理利用专项资金。同时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做到专款专用,财尽其力,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建设。

3.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不断更新,从原来单纯的纸质文献,到现在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获取信息,读者阅读方式也发展成碎片化、泛在式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在资源建设上做好功课。在传统的购买纸质文献的同时加大数字资源的购买,从传统的大副本转变成小副本。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以前纸质资源副本量一般都在4~5本以上,现在只购买2本副本,节约下来的经费购买电子书。同时把馆藏资源电子化作为自建资源,以后将做到购买纸质图书的同时购买电子资源,给读者更多、更方便、更快捷的选择。同时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也是未来各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所在,更是建设双一流大学资源建设的亮点和保障。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近几年也在着重加强特色资源建设,2016年组建特藏部开始正式从挖掘馆藏特色构建自己特色的资源库。截至2016年年底已建成草原丝绸之路文库、特藏文库、财大文库三个特色资源库,草原丝绸之路文库旨在为研究“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保障;财大文库旨在永久展示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促进成果的传播和共享,增加学术交流渠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为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提供有力支持;特藏文库旨在加强优质馆藏资源建设,增加馆藏资源历史厚重感和年代感,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高层次、个性化、特色化服务。

3.3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主要从“送出去、引进来”两方面做起,一是加强馆员的自身培养,通过多种渠道给馆员培训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走出去加强行业交流以适应发展;二是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专业对口的稀缺人才适当放宽学历、职称等限制,注重高层次、复合型、网络技术水平较高人才的引进,形成一支具有合理专业知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的高素质图书情报专业技术队伍,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充实新的活力、新的理念、新的技术。

3.4改变观念提升环境氛围

近几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也一直致力于内涵环境的改造,书吧的成立、二楼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一楼创客空间等很多细节都彰显了新的人本理念。环境改造给读者带来的是更多舒适的学习环境,读者的认同感更加增强。当前图书馆发展理念正从传统的借、阅、藏向集阅读、研究、休闲、展览于一体学术型研究活动中心转变,成为读者精神活动的场所,环境建设将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更好的环境建设提升了氛围将带来是读者的依赖感。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强化服务层次,重视馆内环境及景观建设,彰显高校的文化气质,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相结合,在景观上增加艺术气息,在服务上尽显人文气息,能够让读者感到硬件条件和软环境的双重便利于与舒适。

4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困境会一直存在于发展之中,如何摆脱困境让民族地区高校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图书馆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坚持硬件设备更新、资源建设、软环境持续改造的发展理念,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加强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优质的服务水准,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也一定会走出困境,实现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益民.基于专家调查的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理想预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5):9-13,18.

[2]曹洁.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6):205-211.

[3]张廷川.图书馆“软环境”建设刍议[J].图书馆建设,2005(5):51-53.

篇10

关键词: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效率,发展模式。

1、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国外1980年左右在讨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时形成的。1987年布伦得兰委员会(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目前需求而又不降低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RobertSoIow下定义:“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一代至少能和现代一样生活得好”。我国是在1989年至1992年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公约谈判时引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当时向国务院领导汇报气候变化谈判问题时, 国务院领导肯定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的提法, 以后就常见诸报纸。

2. 我国电力工业存在的问题

2006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实现平衡。全国发电企业供电煤耗366g/kwh,同比下将4g/kwh,但是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g,相当于一年多消耗1.6 亿吨原煤,节能潜力很大。这说明我国粗放型增长和能源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电力行业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电力工业对环境污染巨大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4.9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142万吨,造成我国大面积国土的酸雨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超过l100亿元 目前火力发电二氧化硫排放占工业排放的56% ;烟尘排放量占工业排放的33% 。尽管政府限制燃煤电力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但是现行的控制政策和措施力度显然够,尤其在令国大面积的缺电的形势下,老机组脱硫和小火电机组的政策性淘汰进展缓慢,到2004年底,仍有1560多万下瓦小火电机组未关停 即使通过电力能源结构凋整,逐步降低燃煤发电比例,到2020年,燃煤机组容量电将达到6亿千瓦左有,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必将加大。

2.2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

实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是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电网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电源建设和投产速度加快,发

电装机每年以超过650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电网建设严重滞

后于电源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主网架薄弱、抵御事故能力

不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力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3.3 电能浪费严重

电力工业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表现在电能使用效率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

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创造一个GDP 单位的收益,所用去的电耗,是

发达国家的3~5倍。

3.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电力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电力工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强调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把经济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从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废物最小化,零排放演化而来,因此它是针对传统“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最大限度利用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论文参考网。在循环经济下,传统工业产的“工业三废”得到二次或多次利用,以次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单位能耗,减少了“三废”的排放,缓解了对自然生态的压力,提高了电力工业经营的效益。电力工业按循环经济理念,可以缓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冲突。电力工业须基于循环经济下的新型发展模式,并结合技术创新战略,转变经济增长发式,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性的理念,降低单位能耗,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论文参考网。

4. 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电力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优化电力结构,发展绿色能源

2005 年,全国装机总量5.17 亿kw,平均装机容量仅为6.09 万千瓦,单机容量10 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1.15 亿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29.4%,小火电机组供电煤耗比大型机组多耗30%~50%,同时,小火电机组排放二氧化硫和烟尘分别占电力行业总排放量的35%和50%。从全局,系统和长远的观点来看,结构调整是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电力工业的发展要坚持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电网建设要坚持统一调度,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完善电网安全措施;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火电,淘汰能耗高不经济的小机组;有序开发水电;鼓励新型绿色能源开发,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优化电力的地理格局,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4.2 开展需求侧管理 提高用电效率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的用电效率,具体做

法:一是对用户峰谷时段的用户进行细分,根据不同企业生产用电时段特点,归类到不同时

段内,以便于对不同时段的电力用户采用技术,政策,价格,法律等不同措施。二是调峰错

峰,开发低谷用电市场。三是对低谷时段的电力用户,根据电网承受能力,电网负荷率等情

况制定低谷用电鼓励政策,从而以现有资源达到最大供电效益。[4]近两年,通过转移高峰负荷,每年约节省电力1000 万~3000万千瓦。

4.3创新清洁生产技术 加大环保力度

清洁生产着眼于清除造成污染的根源,而不是清除引起的后果,其实质是把预防污染的

综合治理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得

到充分利用。论文参考网。

电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高效的电能。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转换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

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在缺水地区推广空冷机组,鼓励利用城

市中水和因地制宜,采用海水替代淡水技术,鼓励发展大型发电供热机组,对燃油电厂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