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1:0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传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传播论文

篇1

影视传播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播,天然地承载着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影视作为利用影像来完成叙事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故事的讲述反映社会生活,传达大众的思想情感,通过画面造型、镜头运动、音乐音响等各种艺术手段创造着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传递着现代的审美需求。这一艺术创作的过程必然需要从既有的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起到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另一方面,影视自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又包含制作方式、运营模式、发行放映等一系列生产实践活动,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和市场因素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电影产业的文化。不管是电影文本所传承的文化、还是电影自身所创造的产业文化,都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影视都必然地要参与到国家文化的建构当中。任何影视创作也都不可能脱离国家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影视传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达着国家所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影视传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影视作品作为影像艺术受众的接受度更高,不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与小说、报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和媒介相比,影视作为一种用具体的形象来叙事的艺术接受起来更容易,因为影视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可以直接转化为一种心灵的感受,而不需要经过“大脑对文字的理解”这一中转过程。因此,影视对观众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恰如瑞典著名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所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影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更容易深入人心。影视传播的受众面更广。影视可以说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据称,目前的娱乐新闻中90%-95%都与电影相关。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影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国覆盖。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影院建设和银幕数量都在极速增长,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繁荣阶段,一部影片的观影人数动辄以千万计。而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的收视观众数量则更多。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影视更是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时刻不停地传送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除去传统的影视传播方式之外,网络、MP4、MP5、手机电视、微信等等都成为了影视传播的载体。众多的影视剧网站、各大门户网站的视频版块也都日益风行,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最为快捷方便的观影平台。影视传播的地理范围之广,人群数量之多其他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借助影视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传播到各地。影视传播还是目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影视传播不仅可以增强本国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接受,而且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到国外,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我国的影视产业也开始进行“走出去”的改革和努力,将中国的影视剧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输出和价值观输出的问题。这必然需要我们的影视创作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也只有承载着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才更有力量。

二、影视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

作为艺术娱乐形式,影视作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必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说教或思想政治教育。影视作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具有隐喻性,而不是简单的政治图解。影视作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反映来传达思想的,题材来源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概念。现在我们概括精确、表述清晰的“24字核心价值观”恰恰只是几个抽象的概念,倘若真正将其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其表现出来的样貌将会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城市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影视作品正是通过对这多种多样的生活的表现来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影视作品绝不会将自己的思想主旨像喊口号一样地喊出来,而是将其隐藏在故事当中,隐藏在叙事手段和艺术形式当中,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领会。影视作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还具有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大异其趣的。单就我国的电影来说,长期以来区分为三种艺术形态:商业影片、主旋律影片和艺术影片。不同形态的电影在话语体系、艺术追求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这些不同电影的话语体系中除了在制作方式、盈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在自说自话”。这便使得三种形态的影片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上也大相径庭。主旋律影片在这方面无疑是最具有自觉意识的,许多影片因为急于突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达,甚至不惜损害影片的艺术性,而对主题思想进行简单的图解或进行口号式的呼喊,反而显得“假大空”,实际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商业影片因为更注重娱乐性,无论是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还是影像风格等方面都有意地远离“政治性”,努力消解影片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许多影片看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关系。而艺术影片则因其过重的反思性常常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批判色彩,对社会问题或人性阴暗面的表现反而使其有一种对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嫌疑。事实上,“任何电影创作都不可能超出意识形态的阈限,电影的生产和接受都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存在‘真空’式的生产环境”。不管是哪种形态的影片,都必然地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其中自然包含着或隐或显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达。影视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播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目前世界影视产业形成的是一种“全球化”格局,各国的影视产业面对的是一种大交流、大融合的局面。中国影视产业也不例外,摆在中国观众面前的也是包括本国影视作品在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资源。鉴于影视与意识形态难以分割的关系,来自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带有原产国的意识形态色彩,承载着他国的价值观念,其中必然会存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思想和文化。一旦观众在接受的时候缺少足够的辨别力,就可能会产生思想混淆的结果。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将会起到消极的甚至负面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影视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不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从具象的故事到抽象的思想的转化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辨别力。

三、加强“影视作品赏析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篇2

1.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积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语言基础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可以积累和夯实中国文化传播的语言基础。中国英语语料库可以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如: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娱乐、人文、旅游等。从词汇到短语到句子到段落有层次地进行搜集总结,这样方便使用者查询使用,也可以让更多的使用者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利用中国英语大众传媒,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大众媒体来增加中国英语的使用机会。比如,在电视上我们可以在相关栏目通过运用中国英语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CCTV9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等;在网上可以建立网站,微信平台上都可以增加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中国文化。

3.在文化活动中充分地使用中国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英语是基于中国文化而产生的,而文化活动作为我们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她能更很好地向世界展现我们的中国文化。标准英式英语是根据英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的,我们可以在文化宣传活动(如:电影会、艺术节、博览会、展销会、新闻会等)中让外国人来比较中国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文化差异,这样会让外国人更加明确的了解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甚至喜爱上中国文化。就比如在政府新闻会上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中国特色的本土英语,如Bequalifiedpoliticallycompetentmilitarily,haveafinestyleofwork,maintainstrictdis-ciplinebeassuredofadequatelogisticalsupport(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再有Maketheranksofcadresmorerevolutiona-ry,youngerinaverageage,bettereducatedprofessionallymorecompetent(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一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也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4.将中国的经典国学、文学作品借助中国英语译制,让世界驻足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加大利用中国英语翻译出版中国书籍的力度,鼓励学者、华裔、高校师生利用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通过他们采用中国英语的方式翻译中国优秀作品来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典文学国学更是数不胜数。通过对中国的经典国学、文学作品的中国英语的翻译会更好地通过文字所表达的特定环境下的思想观念与文化,让读者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结语

篇3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 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篇4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篇5

论文关键词:心理预期;信息传播;图片;文字

1引言

心理预期也可以称为预期推理,即建立在背景知识基础上的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内隐期望,是受众根据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对预期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决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决策的前提就是对被决策的事物形成一个预期,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预期之下进行的,预期在个体的决策机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是影响受众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

预期是基于信息的推理,影响心理预期的因素可分为信息因素和被试因素两个方面。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含量、信息的传递及呈现形式等;被试因素包括被试的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甚至被试的年龄焦虑状态等。本文关注的是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文字的阅读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专家最为重视、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课题,而有关图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图形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关注。沈德立等(2001)认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具有双重编码,而字词只是单一编码,因而图片便于记忆,更有优势效应。图片之所以具有优势效应是因为图片的视觉特征区分度较大。图形材料作为一种信息或对文字信息的诠释,具有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与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图片、文字这两种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结果的影响有何不同。

预期结果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感受等个方面,即:群体对某一特定信息做出预期的一致程度是否因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致性);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刺激强度是否也会不同(感受性)。在本研究中,因为预期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通过问卷的答案体现,研究者通过观察两组答案的分布特点(一致性)、数量值上的差异(感受性),来观察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的影响。具体为两个问题:两者对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两者对预期结果的感受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被试共79名,均为男性,年龄在l8到24岁之间。参加填写问卷的个体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随机分配到图片组或文字组,经检验,两组被试在年龄和文化水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材料。问卷分为两套,一套为图片问卷,共15题。每题都是一张描述特定场景的图片,然后是与这张图片相关的一个问题及七个选项。另一套为文字问卷,与图片问卷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用图片描述特定场景,而是用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代替图片描述特定场景。

两套问卷除了场景的描述方式不同,一个用图片说明一个用文字描述,其余全部相同。为了排除答题倾向的干扰,问卷中半数的问题选项逆序排列,两套问卷逆序排列的题号及排列顺序一致。

2.3程序

2.3.1问卷的编制

本次研究以自编问卷为主。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选择图片材料并生成相应的文字描述。对入选图片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定情节(独立性),可以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有较明显的预期感受性。以基本要求为标准,共选定33张图片作为初步人选图片。然后,由6名大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如果大多数人对图片的描述基本一致,则符合研究目的,反之则不符合。结果33幅图片中有5幅不符合要求,l幅与研究者假设方向相反,所以有6幅图片被淘汰。由3名大学生对选定图片进行描述。(指导语为:“请你对每张图片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将你观察到的全部信息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用词语、短句,尽可能不用长句,不要使用否定句和疑问句。”)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交由另一名没有参加过前两次实验的大学生进行汇总,汇总要求是: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不要漏掉任何有关信息。这样做是因为每名学生的描述都是客观上用于判断的图片信息的真子集,如果将他们的描述中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那么这个并集会越来越接近全集,即文字问卷中每题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接近图片问卷中每题图片给予的信息(有关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信息量对等的问题在第五部分综合讨论中会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删去描述不清楚的图片,结果有9张图片无法准确描述被删去,最终确定15张图片做题目,3张备用。

然后,编订问卷的问题及选项。问卷问题由研究者根据最初选定图片时对图片预期的假设而编订的,并根据每个问题编制十余个备择选项。而后选取6名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以前任何试验),让他们看图对问题进行选择,目的是选定选择项的量程范围,缩小选择项之问的尺度跨度,使之更精确。在确定选择项的数量值范围之后,对于选择项为数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这个范围内按对数关系计算出五个数据点,加上已确定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共七个数据点,设为七个选项;选择项为文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数量值范围内按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七个等级,设定为七个选项。

2.3.2实施调查

对79名青年男性进行了调查施测,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分两次进行,每名被试随机分入图片组或文字组。测试指导语均为书面形式,具体如下:“请你根据以下陈述的事件(给予的图片),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推测,在1—7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与你的推测最相近的答案。注意:根据上文给予的有限信息推测每个问题,只认为事件是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不考虑特殊情况。”

3结果

3.1数据的预处理和项目的筛选

用Pearson系数以及每道题与问卷每题总分相关分析了图片、文字两套问卷的信度。其中,在图片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205,第二题为一0.122,第四题为一0.049,文字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179,第二题为0.314,第四题为0.241,这三题在两套问卷中的相关显著性都大于0.05,对问卷统计结果没有意义,所以保留其余12题的结果进行分析。

3.2预期结果的一致性

首先考察在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众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有何差异。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是指受众选择答案的分布的离散程度是否相同,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法。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文字问卷的方差都大于图片问卷,其中有6个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余项目不存在显著差异。

3.3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是指受众对图片或者文字描述的心理感受程度,以及根据这个感受程度做出的预期推理。本研究通过研究受众对问题预期推断的结果来观察受众的心理感受程度。具体分析方法为:首先,计算出各名被试的总得分,即将每份问卷的答案相加(逆序编排答案的题目先进行校正),结果见表2;其次,将两组中各名被试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检验结果为:t(77)=5.258,p<0.001,表明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感受性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受众对图片材料的感受性高于文字材料。

4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和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对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目前的数据结果还不能做出确凿的结论。从表1可知,在绝大多数项目上,图片问卷组的方差要小于文字问卷组的标准差,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景下,图片材料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影响更加一致。但是,由于每个项目都是采用7点计分,两种情况下的方差很难出现很大的差别。就本研究的结果来说,只有大约二分之一的项目出现了显著差异。不过,在所有项目中,除了第二题和第三题,其余各题的方差都是文字问卷的大于图片问卷的。这种明显“一边倒”的情况是值得关注的。

在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方面,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片材料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大于文字材料。两组问卷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种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图片中的信息传输给被试时是并行式的,而文字描述中信息传输的形式是串行式的。被试在接收图片信息的冲击时是同时处理多个信息,而文字信息在被试脑中的处理过程是按顺序逐一接收信息再统一整合,所以图片信息给受众的冲击力要强于文字信息,这也就是图片组的感受性明显高于文字组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探讨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时,信息量是否对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在场景信息方面存在信息含量不对等,就会直接影响被试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两组被试选择结果的差异就有可能是由信息量的不对等引起的,而不能完全归因于两种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问卷编订的全过程中力求在操作层面上尽可能地减小或者消除这种不对等。本研究的文字描述是来源于图片,所以某一名被试的描述只可能是图片包含的所有信息量的一个子集。将所有被试的描述结果整合到一起,这样也就做到了文字描述和图片的信息含量尽可能地相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将心理预期这个心理现象量化,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心理预期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预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人们研究。而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心理感受等级将心理预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便于实验的操作、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篇6

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广告要面临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一方面应通过主动的文化适应,获取品牌传播的文化通行证;另一方面,还应借助于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引起异质文化受众的情感共鸣,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文化适应与文化转换的关系及文化转换的尺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世界人口跨国家、跨民族的重新分布,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越来越普遍、频繁,甚至成为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培养跨文化的敏感性和竞争力尤为重要。因为,当两种背景完全不同的文化交汇时碰撞出的不仅仅是“激情”、“火花”,还有令人担忧的冲突和排斥。广告是一种营销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传播活动,因此,广告传播活动同样面临着跨文化的挑战。在广告实践活动中如何应对才能使广告跨文化传播获得良好的效果,成为摆在广告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消解跨文化传播中的品牌沟通障碍。

一、在文化适应中寻求认同

文化适应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时,通过自我调整,主动适应该文化圈的文化模式、文化特色、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就会顺利融入该文化而被接受。相反,如果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

近年来,由于跨国投资、跨国生产、跨国营销活动与日俱增,广告越来越多地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得文化适应成为规划品牌传播策略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广告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广告人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文化适应”原理。

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之后,目前为止,已是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快餐连锁企业。在美国,肯德基并不是快餐业的第一品牌。同为国际顶尖级的优秀快餐企业麦当劳,从全球范围看比肯德基拥有更悠久的经营历史、更雄厚的企业实力、更强势的品牌资产。但在中国市场,肯德基全面反超,成为中国大陆洋快餐的一面旗帜。那么,肯德基何以修得“正果,’?这要归功于其成功的跨文化营销传播策略。考察肯德基的品牌传播策略,不难看出诸多本土化的文化适应痕迹。例如,2002年肯德基的电视广告围绕着小波一家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活剧,将肯德基的产品与小波一家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浓浓的家庭氛围和幽默情调。肯德基的“立足中国,融人生活”广告讲述了一个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受到“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的资助,上完大学,自立自强,成为肯德基大家庭的一员,反过来又回报社会的故事,深深地博得了中国人的好感。2003年春节,从1月上旬到2月9日,白胡子的“肯德基爷爷”一改平日‘西装革履,的经典形象,在中国的170多个城市800家餐厅里同时换上华人传统的节日盛装,为品牌增添了文化亲和力。文化是理解沟通的桥梁,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肯德基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国际品牌通过文化适应融人中国文化、赢得中国市场的典范。

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广告传播活动如何打好文化适应这张牌,获得品牌进人的文化通行证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尊重异质文化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世界观、价值观的源泉。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世界、人生、价值、意义、行为等迥然各异的看法。尤其在宗教信仰极为虔诚的国家,冒犯宗教禁忌的言行将遭到抵制乃至惩处。例如,日本索尼公司为了在泰国推销收录机,曾作过这样一则电视广告:闭目安卧的佛祖释迎牟尼听到索尼收录机放出的美妙音乐后,情不自禁地全身摆动,并睁开了双眼。广告在作为佛教之帮的泰国播出后,引起了佛教徒们的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对佛祖的侮辱,也是对泰国的挑衅,为此,泰国当局还通过外交途径向索尼公司提出了抗议。

二是尊重异质文化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国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既可以成为广告创意的源泉也可以成为广告创意的羁绊,这就要看如何通过文化适应巧妙地运用它。例如,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每年春节都要贴年画,而年画中“阿福”的形象已是数代相传、深人人心了,他在广大中国人的心中早己成为“福气,的象征。宝洁公司恰当地利用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习俗,在它的一款名叫伊卡璐颜丝的染发剂中,把四个可爱的小阿福额头上的一缕头发染上了各种时尚的颜色,看到阿福的新形象,令中国的消费者感到新鲜的同时发出会心的一笑。创意人员用中国文化为载体,成功地阐释、传播了一个外国品牌。

三是顺应异质文化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选择、判断及解决冲突的习得的文化规则。文化价值观通常具有标准性和衡量性,它使其文化成员知道正误和真假的标准。在跨文化传播中,广告创意主动适应异质文化的价值观,有利于其文化成员形成好感并易于接受。例如耐克著名的广告语‘饭just do 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译成“想做就去做”,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这一广告语倍受推崇,但香港作为华人社会,自律是一种传统的心理优势,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闲,纷纷投诉,后来广告语改成了“应做就去做”,才平息了风波。

四是深人了解异质文化符号的特定含义并恰当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每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中,都有一些符号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或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品牌传播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误用或错用这些特殊符号。至今还令国人记忆犹新的案例就是“立邦漆”的“盘龙滑落’广告。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在所有的中国艺术作品中及人们的观念中,总是腾云驾雾或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这样一个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密切相关的、具有特定蕴涵的文化符号,在广告作品中竟然滑落了,怎能不遭到国人的质疑呢?

以上案例提示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能采用“自我参照准则”,即广告创意人员有意无意地参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去推测异质文化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消费行为,而应准确把握异质文化背景受众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心理,放低姿态、主动适应,以确保顺畅的文化沟通,为品牌的传播做好铺垫。

二、在文化转换中引起共鸣

文化适应原理着眼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主动适应来缩小与目标市场消费者之间的文化距离,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完整与畅通,从而为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证。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另一个重要事实是,不同文化之间除了差异性之外,还存有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在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文化中都可以找到这样一条道德黄金律,它在不同文化中分别被表述为:“如果你自己觉得会受到伤害,就不要那样去伤害别人,’(佛教);“只有把自己的愿望当作兄弟的愿望的人才是一个信徒”(伊斯兰教);“你不喜欢的不要对别人去做,这才是法则,其他的都是评注(犹太教);“己所不欲,勿施于大,(中国儒家)……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德观念却是相同的。在人类大家庭中还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文化观念。因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人作为类的存在具有共同的人性。正是文化主体自身的相同或相似,决定了人类文化的某些相同或相似。

如果说文化适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足差异性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发掘人类文化的共性,则为我们探寻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另一条途径。因目前尚没有一个相应的概念指称这一现象,我们姑_且借用“文化转挥’一词表述它。

文化转换也是影响文化传播的一种机制。它是指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成为新文化形式的过程。文化转换与文化适应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着眼于文化的共性,通过对某一地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更新而形成一种全球范围内广为接受的新的文化产品的过程,文化转换得到的是一个文化杂交混合体—个多种文化符号融合的国际口味的新文本;后者则是着眼于文化的差异性,通过传播主体的自我调整、不断适应某一地域文化的过程,文化适应得到的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新文本。

文化转换原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去情境化、本质化与再情境化。第一步是去情境化,指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需要剔除原文化中的文化情境。第二步是确定新文本的核心要素,把原有文本本质化。本质化的过程往往是确立一个能够被不同文化所接受的核心思想或核心概念的过程。第三步是重新情境化,把本质化的概念放置在一个由多种异质文化符号融合构成的文化情境之中。

文化转换原理带给广告人的启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在深人了解目标市场文化模式的基础上,捕捉某一个为该文化模式和其他异质文化所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剔除这一观念存在的原有文化情境,把它转化为更容易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理解和接纳的本质性的创意概念;然后通过重新情境化的过程(也就是广告表现过程),选择多种异质文化元素构建一个跨文化的新文本。实际上,文化转换的过程从广告创意角度来看,无非是旧要素新组合的过程,不同的是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更多的来自于跨文化的资源,使得广告创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而是“国际化,的文化杂交体。由此观之,文化转换相对于文化适应而言不是一种单一的适应过程,而是一个融合提炼的创造性的再生过程。

文化转换理论为品牌传播的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国内一些品牌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百丽”最新推出的品牌形象广告就带有文化转换的色彩并明显地体现出国际化的趋向,它的核心概念‘百变,所以美丽’,抓住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众多女性渴望美丽.而且期盼拥有常变常新的美丽这一共同的文化心理,很能引起不同国度女性时尚消费者的共鸣;在广告表现上,则以国际名模出现在梦幻般华丽的场景中构筑起现代女性向往的生活方式,激起了目标消费者的强烈购买欲望。通过这种巧妙的文化转换,使得百丽由鲜为人知的本土丑小鸭摇身变成了令人瞩目的具有国际品位的白天鹅,为百丽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7

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1998)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2019)。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1.谢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15-41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0-101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4.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 2019(1)

5. 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

6. 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19(2)

8. 梁静璧,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19(2)

10.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 》[A],第六届全国传播学会议论文[C],1999年

11. 塞缪尔亨廷顿,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 新华出版社,2019

12.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9,中国期刊网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 [J].国际新闻界,2019(2), 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异:中:对战争的思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

二、木兰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异同异:

异:1、娱乐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战争中的形象,娱乐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设置夸张;娱乐化程度高,冲淡了战争的严肃性;

2、对女性的解读:中:人物中综合了犹豫、妇人之仁、爱情、理智等,将木兰的形象立体化,符合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解读;

西:突出一个普通女孩的个性形象,突出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有西方的色彩,强调女性的独立,自由;

三、配角形象设置的异同:

同:都成功设置了“配角”形象;

异:中:以战争中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为配角,表现了兄弟间的感情;

西: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影片中加入了“中国龙”作为配角,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吉祥物;

四、主题设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编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异同:

异: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人性放在国家利益面前进行拷问;宣扬集体主义的爱国精神;

西:西方文化的烙印:强调个人主义,宣扬女性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预期结果

课题任务: 论文选取对诗歌《木兰辞》的典型改编影片,通过对两部影片中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花木兰》改编影片的详细分析研究,来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价值取向。

结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完成。

五、进度计划(请依照学校要求的当期论文进度填充)

2019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联系指导教师查阅资料,拟定选题

2019年12月1日—12月31日:确定选题

2019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19年1月16日:参加开题报告答辩会

2019年1月17日 —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19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2019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检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

篇8

关键词:《艺术百家》;学术影响力;网络传播;引证;被转载情况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A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LU Hu

《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管、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类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发行渠道广泛,在国际、国内学界和同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本文根据中国知网的科学文献计量评价平台和引文数据库2003-2009年的有关数据,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的资料,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艺术百家》的网络传播、引证和被转载情况,以定量分析该刊的学术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08年《艺术百家》在纸本发行无大变动的情况下,网络下载频次增长了近4倍,这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网络传播使《艺术百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传播范围覆盖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表1)。

当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艺术百家》主要的读者还在汉语文化圈内。表2显示《艺术百家》的主要读者是在中国大陆和港台。

从表3中国大陆各地下载量对比中可以发现,《艺术百家》在北京、江苏、广东、湖北四地的下载量比较大,主要因为这四地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高校云集,《艺术百家》应加强在这四地的宣传、推广工作,同时挖掘山东、上海、四川、陕西等地的读者潜力,扩大读者范围。

从表4被访问学科下载量对比表中可以看出,戏剧影视类是《艺术百家》下载量最多的学科,这与学术界公认的《艺术百家》是戏剧类权威期刊的观点一致,《艺术百家》被遴选为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有着文献计量学的依据。

从表5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影响力大的文章主要属于其优势学科戏剧影视类。

二、引证分析

1.引文分析

引文情况是从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统计中得出的,而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在学术论文创作过程中吸收或利用早期研究者的概念、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艺术百家》2004-2007年的引文量变化不大,但2008年的引文量上升较快,根据《艺术百家》各年的载文情况可以发现,2004-2007年每篇文章平均不到1个参考文献。翻阅其纸本期刊可以发现,2008年之前的各期引文极少,有的甚至没有参考文献,2008年该刊注重学术规范,参考文献比较齐全,引文量回归到比较正常的数值。

从图3可以看出,《艺术百家》被引用量逐年上升,显示其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2.各类引证指标分析

(1)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反映其内容不断丰富,体现了核心期刊信息集中度高的特点,对于读者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时间、金钱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F2)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也是SCI、EI、CSSCI的国际通行指标依据。此项指标是《艺术百家》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艺术百家》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一般说来,影响因子越大,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分析,《艺术百家》近五年影响因子上升6.52倍,较上一年度(2008-2009)变化倍数为1.8。根据变化分析,《艺术百家》整体学术影响力迅速跃升,特别是在近一两年内,正逐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3)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指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近年来,《艺术百家》的基金论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反映其学术水平不断进步。从表7可以看出,在《艺术百家》刊载的各类基金论文中,国家社科基金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应当加强该类论文的约稿力度。

(4)总引用频次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反映了期刊的长期影响力。从表6可以看出该刊的长期影响力在显著上升。在载文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总引用频次的迅速增加反映了该刊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扩大。

(5)他引总引比指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比例。这个比值低则说明期刊的自引率高,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不能低于80%。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很少

三、被转载情况分析

有自引,但也说明其论文的关联度较弱。

(6)即年指标和Web即年下载率。即年指标又称当年指数,指某期刊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Web即年下载率指某期刊统计当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与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数之比。这两项指标反映了期刊的时效性,从表6中可以看出,《艺术百家》的时效性不强,但趋势是在上升。

学术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其他报刊的转载情况是反映该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

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资料来看(图4)(2009年被转载情况为截止目前的不完全统计),《艺术百家》近几年发展迅猛,学术影响力迅速扩大。

图4非常清晰地表明,《艺术百家》学术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始于2007年,由于《艺术百家》载文量较大,根据该刊近年来发展势头可以判断,该刊被转载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艺术百家》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该刊近年来网络传播中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各项引证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上升,被转载情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反映了该刊在编辑队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读者的有力支持下,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其信息传递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当然,在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和基金论文的刊发方面,该刊仍需努力;毕竟,打造顶级的精品期刊非一日之功。(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篇9

>> 影视制作课程场景叙事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试析影视动画场景中的色彩元素 浅议场景设计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论影视动画的场景造型与场景空间 影视动画的场景设计刍议 场景设计中的空间表现在动画影视中的重要性 浅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运用 浅谈场景与道具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寓意 从电影《非诚勿扰2》看影视场景中的美学设计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应用研究 试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多维信息空间的实现 浅论室内场景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五彩观念在影视动画场景中的应用 试论场景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应用 影视作品中的美术设计研究 浅谈美术在影视传媒创作中的魅力 刍议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 美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环境造型设计在影视美术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陈乃菁.以叙事性设计理论建构电视广告影片之场景设计模式[EB/OL].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空间设计系硕士论文,http://140.125.151.167/g9735718/20090507.htm.

[4] 姜今.银幕与舞台画面构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5] 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6] 杜冬梅.浅谈影视美术中的场景建构一一审美氛围的塑造[J].美术时代,2007(04].

篇10

[关键词] 产业 民族 价值 市场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文化安全。当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方式,文化产业的多种产业形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通过文化产业不同形态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不同进路:

广播影视。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广播影视是融合了技术、艺术、声音等多种手段的艺术。在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方面,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具有迅捷、高效、形象生动等特点,显示极大技术优越性,是当代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广播影视对跨文化交流影响深刻。“国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其中对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播和电视。”广播影视成为全球性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具。事实也证明,这也是成功的影视剧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这类影视剧表现的韩国传统家庭伦理,美国好莱坞施瓦辛格电影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的宣扬。而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李安的《卧虎藏龙》被西方影视圈肯定恰恰和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关。

正是意识到影视剧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鼓励、保护本国影视剧的生产、播映,即使象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以立法、财政补助等形式对本国影视也进行保护。而美国则把要求开放别国文化市场、推销美国影视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经贸外交内容,其中包含了宣扬美国文化的目的。“事实上,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全部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这从反面证明了影视文化产品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当然,利用广播影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并不能单单依靠行政命令或者法律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广播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只有在产业化发展中,广播影视才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拥有坚实物质基础。

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动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文化不再仅是大众认知的对象,而集认知、娱乐、经济、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旅游文化重要表现。”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较之观光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容易引起众多旅游者的关注。通过旅游,感知异国他乡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方式,感受旅游地的人文精神,获得心灵的陶冶,成为当代大众旅游的重要动机。旅游地的各类人文景观联系着旅游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体现着旅游地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旅游地人民谋生存、求发展的民族精神。通过相对自由的身临其境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容易获得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心理上排斥少,精神上较放松,更容易接受异域文化信息、包容异域文化氛围。这为利用旅游活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机缘。

出版传媒。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化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民间自发的口耳相传阶段到文字印刷出版物的阶段,再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阶段。不同的文化传播阶段文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不同,但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带来文化传承的飞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出版和大众传媒是当代主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内容丰富多,产品多样,形式灵活,信息保留时间长。对受众而言,较少受到时间、交通和经济实力的制约,也很少受场所、文化水平、技术的限制。出版传媒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责任。出版传媒产业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首先是出版传播传统文化典籍。其次是通过图像、文字、色彩、语言等手段再现历史文化、习俗风情、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最后是对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经常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缺少保护濒临生存危机,如一些文化遗址被侵蚀或毁坏,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失传,一些文化遗产被忽视……出版传媒部门可以利用自己信息、技术优势,对这些濒危文化进行及时的抢救性出版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节庆。传统节庆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能表现出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特点和凝聚力。许多民族节庆都经过了长期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和礼仪活动,蕴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是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首先,节庆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民族节庆是文化风俗的传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既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未来的祈望,又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伦理礼仪、交往方式。”节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节庆中多形态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的民俗礼仪,营造着节庆的文化氛围,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因而节庆也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动。其次,节庆通过发展文化经济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通过节庆,可以把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汇聚起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反过来又会为发展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最后,节庆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民族精神创新。通过节庆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把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与大众生活产生联动效应,既可以推陈出新,也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学界对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无定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形态,是当代世界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产物,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者的产品创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依赖设计者知识素养的产业,其产品内容、形态、色彩、功用、线条等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的文化知识、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心理性情等内容,是设计者文化人格的物化,传达着设计者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必然地体现着这种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其次,通过文化创意开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出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而生产出各类富有精神文化意味创意产品,从而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和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作为一种产业实践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撑,这其中,民族文化就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391

[2]钟大年等编《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3]胡克 张卫 胡智峰: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P71

[4]刘爱萍:《当代旅游业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代经济》2008年12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