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1:1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功能对等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前的翻译往往过分追求词汇、形式翻译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原文作者语气风格和原文整体意境的翻译的准确性,使译文读者理解不了原文作者的情感表达。功能对等理论这种灵活的翻译方式更加符合商务英语翻译的要求,使交易双方更加明了对方的意图,有利于促进商贸活动的成功进行。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不同,由于其应用的场合多为国际贸易交流中,因此对其翻译要求较为严格。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体现在词汇专业性强,句式简洁、公式化,语篇体裁结构严格等三方面。
2.1词汇专业性强
国际商务涉及到商务活动的各个领域,其中包含大量的商务用语。这些商务用语有的是根据多年国际商务活动翻译实践确定下的专一翻译,不能随意改变;有的是普通应用词汇,但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进行语义变化翻译;还有的是特定名称的缩略词。由此可见,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英语词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2.2句式简洁、公式化
国际商务活动追求工作效率,所以在实际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注意句式的简洁性,要用简短的语句简洁明了的传达信息,切记避免使用迷糊性的语句。此外,商务英语使用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使用已经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受到认可的公式化的固定语句和套句,这些语句的使用更能体现译者的专业性。
2.3语篇体裁结构严格
商务英语会涉及到商务合同、商务信函等各种体裁的商务文件,每一种体裁的商务文件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格式。严格的体裁结构能避免给商贸活动交易双方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具有严谨逻辑性的商务文件更符合国际商务领域严肃性的要求。
3、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结合上文对商务英语翻译特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在实际使用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准确传达信息。准确传达信息的关键是准确传达交易双方的“意”,然后再强调“形”的准确性,这与功能对等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是合理的。基于功能对等角度的商务英语翻译一般采取直接转化翻译和归纳总结翻译两种方法,下文将对这两种方法做具体的介绍。
3.1直接转化翻译
使用直接转化翻译的前提是原语与目的语的句式、结构、语义以及风格均相同或者相差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直接转化翻译不会与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内容相违背,既能确保翻译的信息与原信息意义、风格对等,又能保证翻译的信息与原信息形式对等。
3.2归纳总结翻译
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原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直接转化翻译可能会导致语义表达不正确或者信息传递有误。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翻译不能通过简单的直接转化完成,需要依照忠实原文主旨、正确理解专业术语、符合目的语的语言风格等三条原则对翻译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翻译。首先,翻译要忠实原文主旨。由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可知,商务英语翻译要求翻译的简洁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所以,在应用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商务英语时应准确的传达原语的主旨信息,尤其是涉及到交易双方利益的信息,避免因为翻译不当导致国际商贸活动双方产生误会。对于复杂句式的翻译也应以把握主旨信息翻译为中心,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使用习惯将句式进行分解,以短句形式翻译。其次,翻译时要正确理解专业术语。商务英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想采用归纳总结的翻译方式,就要掌握大量专业英语词汇。在正确理解专业词汇的基础上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可以避免因术语翻译错误给交易双方带来损失。最后,翻译的风格还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风格。国际商务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礼貌性,无论什么情况下交易双方都应使用礼貌用语,语气要温和。
4、总结
篇2
【关键词】新闻英语 功能对等 括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加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报刊新闻英语覆盖面极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新闻英语成了人们了解世界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和平台。在众多研究报刊新闻英语的理论中,大多专注于长难句的分析与翻译,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等,而忽略这其中非常小一部分,也是文本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标点的翻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正确有效地翻译报刊新闻英语中的括号。
二、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是从语意到喻体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于再现原语信息。他提出来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是指“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灵活对等翻译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丝毫不留痕迹,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在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行为模式”。
三、英语标点括号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翻译策略
1.括号的意义和用法:中英文中都有括号,其意义和用法也很相似,都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为了便于理解行文中的某项内容,就需要加以注释说明,注释的方式有多种,如随文注释、篇末注释、页末注释等。
2.括号的翻译策略:因为中英文中括号的差异并不大,所以在翻译英文中的括号时,译者尽可以保留原来的括号,再讲括号中成分如实的翻译出来。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目的是要达意,因此,在某些文章中,有些需要读者额外理解的部分,就可以通过括号表现出来,这样既不会过多地增添译文,又很好地达到了释义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于探讨此类翻译问题的解决办法。
例如:“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wire together,neuroscientists like to say,reflecting the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experiences leave imprints on our neural pathways,a phenomenon called neuroplasticity.”
这句话虽然是有关于神经方面,但是读来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只要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即可。所以,笔者在翻译这句话时最开始便调整了词语顺序,在表达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所以译文如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各类经历在我们神经通路上留下印记,这一现象称作神经可塑性。神经科学家常说,神经元一同放电,缠绕在一起,也印证了这一现象。”
但是在交付编辑查看的时候,编辑提醒笔者“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wire together”有着固定的神经学表述,即“一起发射则连在一起”的神经元,属于赫布理论。“赫布理论(Hebbian Theory)描述了突触可塑性的基本原理,即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的持续重复的刺激可以导致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加。这一理论由唐纳德・赫布于1949年提出,又被称为赫布定律(Hebb's rule)、赫布假说(Hebb's postulate)、细胞结集理论(cell assembly theory)等。
由此可见,“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wire together”并不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的 “神经元一同放电,缠绕在一起”,而是拥有一个专业的说法“一起发射的神经元连在一起”。根据功能对等的理论,为了达到释义的目的,这段话应该把其隐含其中的意思翻译出来,同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句有些绕口的“一起发射的神经元连在一起”,也应在后面加以注释。这个时候,通常的做法都是把注释的部分用括号填充进来,这样既保证了原文的风貌,又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括号在这里的作用就是把原文的含义翻译出来,增添进来。这综上所述,这段话最终译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各类经历在我们神经通路上留下印记,这一现象称作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经科学家常说的神经学家常说的“一起发射则连在一起”的神经元(赫布理论的总结性表述,原话为“一起发射的神经元连在一起”)也印证了这一现象。”
中英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历史由来已久,灵活多变。两种语言的差异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标点符号上。而报刊英语所特有的性质,也让标点符号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如何能够在正确表意的前提下,做到动态对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但一是囿于篇幅,二是囿于材料有限。本文仅选择了报刊英语中的括号,初步阐释了其翻译策略,所说的也只称得上是一孔之见。诚希望以后会有机会进一步研究,展开此类议题。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兰宾汉.标点符号运用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3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变》;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一、引言
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先进一时的科学技术是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然而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尚处于“原生态”状态,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强大的竞争力;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面临“文化赤字”。在此情况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身份建构极其必要、重要和紧迫。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翻译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获奖无疑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精通英汉双语的基础上,凭借对汉语文化的深刻了解将莫言的代表作品翻译得有滋有味,将其风格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莫言在西方读者中建立了良好基础,可以说翻译的作用功不可没。
本文以葛浩文所译莫言的《变》英文版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对翻译效果进行评价,以期更多人体会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重要意义,对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有所帮助。
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理论家们对翻译定义不同、解释、表述不同都是合乎情理的,因为翻译材料的题材、目的以及接受者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同r,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征也会随年代及历史环境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在其他时期所接受。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 & Taber, 1969: 12)。从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看出,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译文对源语信息的再现,要求和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
内容再现与形式再现之间的权衡是每个译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只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容易丧失原文美感,使译文枯燥平淡;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容易丢失原文信息,华而不实,偏离原文。所以奈达为解决这个矛盾,提出优先考虑四个因素: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2)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4)接受者通用、接受的语言形式优先于传统的权威形式。
其中,“功能对等”思想被认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后完善发展为“动态对等”。奈达他认为翻译是为读者和听众服务的,译文接受者应在最大限度下准确理解原文,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接受者所熟知的语言规范和语言特点。奈达围绕“功能对等”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模式和翻译原则。
奈达将功能对等进一步分为两个层次,即低层次功能对等和高层次功能对等。低层次功能对等是指译语读者可以通过译本理解作品,可以感受到原语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高层次功能对等就是译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本,产生与原语读者阅读原文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三、《变》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的词汇或短语,反映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和民俗习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空缺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原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相关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化知识空缺。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会遇到两大问题:1)源语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词汇;2)源语在译语中有多个意思相近对应词,却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确切词语。文化负载词是体现一个民族特色,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
莫言的《变》回忆了莫言及其同学跨度长达39年的成长历程,从几个单纯的个体成长折射出中国社会近四十年的变迁,涉及阶级身份、抗美援朝、农村体制改革、入党、下海等等重要事件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小说涉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含大量中国特有事件和文化负载词,给文化空缺的译语读者增加很大困难。葛浩文认为译作被读者接受是翻译的关键因素,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精髓是可读性、感召力和引起情感的共鸣。他的这一翻译思想与奈达的功能对等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在熟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完整、流畅地英译 《变》,不仅做到源语文本内容上的等值,也做到了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根据奈达对于文化的观点,文化负载词大致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类。本文将从上述五个方面分析、总结《变》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变》中生态文化负载词多为中国的地理名词。例如,
1. 高密(原文)
Gaomi(译文)
2. 胶河(原文)
Jiao river(译文)
高密是中国的地名,并没有任何特殊含义,译者采用直译将源语信息再现,使接受者感受中国地名的发音和叫法。胶河是一条河流,在中西方有共同的客观物质形态存在,所以在翻译时不仅译出名称,而是增加了“river”一词,使译语读者立刻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河流,很好地理解原文内容,达到了功能对等。(分析)
物质文化负载词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变》中就出现了多种中国独有的食物,例如,
3.油条(原文)
oil fritters(译文)
在西方,没有与油条相匹配的食物,于是译者变通为西方人熟悉的一种油炸面食fritter。面对接受者不熟悉的食物,作者没有使用陌生词语描述,而是选择接受者较为熟悉的食物代替,便于读者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4.褂子(原文)
army jacket(译文)
民族服饰也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中国的旗袍、中山装等都是本民族设计和时代特征的代表,西方人并不了解褂子这一中国传统服饰,于是译者使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army jacket”,褂子是一种长袖短上衣,通常可以直接外穿,与西方的“jacket”作用相似,可以达到意义和感官的对等。(分析)
《变》描写的是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通俗的百姓口语用语在《变》中常有出现。“家什”,常出现在农村口语中,泛指用具或是乐器,文中“锣鼓家什”就是指锣鼓等乐器,省略罗列其他乐器,表示乐器种类多。译者直译为cymbals and drums,既将意思完全译出,又体现出数量之多。
增词法是译者频繁使用的方法。乌鸦在中国代表着厄运或不吉利,“乌鸦嘴”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文化负载词。然而,在其他国家,乌鸦并非是一种不祥之鸟,于是如果直译为“raven”,译语读者无法体会到其文化含义,于是作者在raven前增加形容词bad-luck加以解释,读者便可以很好理解其深层含义了。
社会文化负载词在《变》中出现的数量最多,内容最复杂,主要包括歇后语、成语、政治特色词汇和个人称谓。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独特语言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明晓哲理,充满智慧。中西方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歇后语成为外国读者理解文章意思的障碍之一,而歇后语往往包含重要的信息,传达了原作者的个人看法和情绪,歇后语的翻译十分重要。葛浩文在《变》英译本中对歇后语翻译的处理方法多采用直译,但这种直译是借助上下文的直译,既可以使译语读者理解原文意思,还可以感受独特的中国文化。例如,
5.猫头鹰报喜――坏了名头(原文)
The owl that ruins its reputation by announcing good news.(译文)
虽为直译,但后面紧跟“No one ever associated me with anything good or worthwhile.”有了下文的进一步解释说明,译语读者即使缺乏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以理解原文意思,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分析)
成语相较于谚语、歇后语,更难理解,因为几乎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历史故事。《变》中出现的成语近60个,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对译语读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了解源语文化的途径。例如,
6.难兄难弟、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原文)
enjoyed mutual understanding or, at the very least, mutual sympathy(译文)
这三个成语皆为形容词并词义相近,起修饰和强调作用,译者就这些意义相同的成语意义进行合并,避免拖沓、冗长。(分析)
7.地主、富农、中农(原文)
rural landlords, rich peasants, middle peasants(译文)
“地主”、“富农”、“中农”都是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词汇,译者处理此类词语多用直译,既做到意思对等,又做到形式对等,使英语读者感受到这是一种严明的社会分层。(分析)
8.摘帽子(原文)
emerged from their demeaned status(译文)
“摘帽子”是一个具有隐含意义的政治词语,并不是说人脱掉帽子的动作,而是比喻除去对斗争对象的定性处理。(分析)
苦妹子(原文)
sister hard luck(译文)
对于人称翻译,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保留原有发音;对于具有隐含意思的代名称,译者将意译出其涵义。
中国的宗教文化与西方明显不同,于是译者使用词性转换法,用形容词表示宗教人物的性,例如,财神“The god of wealth”。
语言文化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比例较小,多为带有声乐美的叠词。例如,
10.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原文)
bong bong clang, bong bong clang, bong clang bong clang bong bong clang(译文)
葛浩文对《变》中出现的此类词语处理极为巧妙,他使用音节模拟法是译语读者获得了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音乐美感,为文章增添了一份格式美和韵律美。
篇4
关键词:翻译;英文抒情歌曲;功能对等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文歌曲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抒情歌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准确有效地理解和赏析英文抒情歌曲,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英文抒情歌曲的翻译则正好充当了其中的桥梁。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英文歌曲的翻译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在英文抒情歌曲的翻译中如何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并为英文抒情歌曲更好的翻译和欣赏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案例分析
(一)意义对等
歌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歌词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包括其言语功能。根据的奈达的理论,意义的传达是翻译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为了使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上达到对等。要达到意义的对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例1]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John Denver)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故乡的路, 带我回家
(张丽可, 朱启明 2005: 451)
分析:在该首歌曲中,“country roads”被拟人化,用上了“take”这一动词。在翻译中,译者采取了直译的策略,直接将歌词翻译成“故乡的路,带我回家”,同时也保留了原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歌曲中主人公即将回到家乡的愉快心情,从而实现了功能的对等。
2.自由翻译
[例2]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Glenn Medeiros)
The world may change my whole life through哪怕我一生多少变迁,
But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我对你的爱永远不变。
分析:这首歌的翻译中,译者采用了“哪怕”开头的让步句。虽然与原文的格式与意思有所出入,但是这样更加符合中文习惯,也更便于中国听众理解歌词的含义。同时译文中的主语也变成了“我一生”,如若将其直译成“世界可能改变我的整个生活,但是没有什么能改变我对你的爱”,那么也就没剩下多少美感可言了。
3.改写
[例4]
When I Grow Too Old to Dream
We have been gay going our way, 峥嵘岁月,意气风发,
Life has been beautiful we have been young. 灿似锦,美如画,青春年华。
分析:译文中的“意气风发”、“似锦”、“如画”与“年华”等词,都是中文特有的词语。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译文营造出了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情绪,这也是原文想要表达的。这样的翻译不仅做到了功能的对等,还展示了中文的独特魅力。
(二)结构调整
在歌曲翻译中,为了明晰句意或者出于旋律和韵脚方面的考虑,译者需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避免在译文中出现意义的丢失或者破坏了歌曲的意境。
1.词的调整
[例5]
Just One Last Dance (Sarah Connor)
Just one last dance 最后一曲
before we say goodbye 再说别离
when we sway and turn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一次次挥手转身
it's like the first time 初遇般难舍难离
分析:译文中最后一句添加了“遇”与“难舍难离”,使得译文不仅表达出了恋人在分离前对对方的不舍与留恋,还更加自然流畅,便于听众理解。
2.句子顺序的调整
[例6]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John Denver)
Life is old there, older than the trees,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blowing like a breeze.
生命推移,像一阵清风,比那树林古老,比群山年轻。
分析:原文中“trees”、“mountains”与“breeze”三个意向的顺序在译文中被调整为了“清风”、“树林”与“群山”。虽然顺序发生了颠倒,无法与原先形成形式上的对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调整之后的歌词后三小句分别以第一声、第三声和第一声结尾,非常契合中文的韵律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
3.语态的变化
[例7]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一个人要跋涉多少路,才能称作男子汉?
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中的主动语态在译文中变为了被动语态,显得更加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如果将其直译为“他们称他为男子汉”,则会显得十分别扭。
篇5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关中民俗 关中小吃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06-01
一 关中民俗及关中美食的特点介绍
从汉代开始,关中地区广泛使用石磨把小麦、荞麦等粮食作物磨成面粉,再用水和起来制作各种面食。当地的面食品种丰富,主要有馍馍、面条两大类。馍馍又分为蒸馍和烙馍两种。蒸馍包括罐罐儿馍、花馍、馒头、花卷、菜卷、包子等。烙馍由于使用工具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用锅烙的馍称为“锅盔”,用炉子烤的馍称为“烧饼”,用沙烤出来的馍则称为“埋沙饼”。
“花馍”也称“面花”,是关中农村红白喜事、祝寿满月、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白鹿原》中描写白灵过满月时就提到“亲戚朋友带着精心制作的衣服鞋袜和各种形状的花馍来了”。而小说中提到的烙馍主要以锅盔为代表。锅盔是关中乃至陕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名食。最初是为了古代秦军远征需要而创制,作为行军时随身携带的干粮,后来逐渐普及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里,成为关中百姓的主要面食之一。过去,关中农村都用大铁锅烙制锅盔、面饼、煮饭、煮面。这种锅又大又深,口径大多二尺以上,锅底呈弧形。关中人戏称此锅为“黑老锅”。用它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而且中心部分略微有些凹,看上去很像古代士兵戴的头盔,因此得名为“锅盔”。由于这种锅盔大且厚,特别像锅盖,于是当地就有了“锅盔当锅盖”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又厚又大的乾州锅盔,驰名关中,誉满三秦,其外脆里酥,一层包一层,吃起来酥脆松软,清香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关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为了驱寒,人们爱吃一些带汤水的饭食,于是就创制了牛羊肉泡馍。馍要烙得酥脆松软,肉要熬得肉烂汤浓,泡馍要煮得绵软上口。这一饭食极受人们喜爱。关中的牛羊肉泡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明代,西安出现了第一家牛羊肉泡馍馆——天锡楼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馆子,如一间楼、同盛祥等。
二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式菜品翻译的方法介绍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语读者在接受源语信息时能够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在研究和分析了大量公开发表的有关中餐英译的论文,以及近2000种已规范化的奥运菜谱翻译后,笔者总结出中国菜品的英译方法绝大多数是直译,只有极少数特别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菜品才采用直译+拼音+注释或音译或音译加注释法,或者意译的方法。
1.直译+拼音+注释法举例
“佛跳墙”: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Fotiaoqiang—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开门红”: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Kaimenhong —literally means business opens with good start)。
2.音译法举例
点心(Dim sum);炒面(Chow Mein);捞面(Lo Mein);饺子(Jiaozi);烧卖(Shaomai);汤圆(Tangyuan);馄饨(Wonton)。
3.音译加注释法举例
粽子(Zongzi—Pyramid shap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油条(Youtiao—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元宵(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 for Lantern Festival);豆汁儿(Douzir—Fermented bean drink)。
三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关中民俗饮食的翻译方法
关中美食菜品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写实性”菜名为偏正词组,分别以名词为中心词,表示主料、刀法;以表示烹调方法、配料和调料的词构成修饰成分。面对林林总总的菜名,可以依据这类命名模式和构成方式,先确定其中心词,再确定好修饰语,最后进行翻译。建议为方便外国朋友了解写实性关中美食菜名的用料、刀法、烹调方式,最好采用直译法。
第一,主料(+with)+辅料。以主料为中心词,用介词with 连接辅料。例如:
豆芡:Rice Porridge with Soy-beans;
搅团:Thick Corn Congee with Pickled Vegetables;
洋芋拌汤:Wheat Flour Porridge with Potatoes;
鸡蛋皮饺子:Egg Dumpling Wrappers Stuffed with Vegetables and Meat。
第二,主料+in/with+味汁(作料)。例如:
豆腐干:Dried Bean Curd in Garlic and Vinegar;
酱肘花:Sliced Pork in Soy Sauce;
荞面团子:Buckwheat Dumpling in Soup;
醪糟鸡蛋:Poached Egg in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Soup。
第三,烹饪法+原料(+作料)。例如:
炝莲菜:Quick -boiled Lotus Root Dressed with Soy and Vinegar;
油茶:Fried-flour Porridge with Almonds and Peanuts;
小酥肉:Roasted Pork with Mixed Vegetables。
四 结束语
关中民俗、美食历史悠久,缤纷多彩,其文化内涵深厚,是关色民俗的集中代表。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理论,以之作为理论指导,对关中民俗、关中美食做最佳的对等翻译,力求达到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畅通理解的目标,使得关中民俗、美食作为对外交流的桥头堡,在建设关中、建设大西安大都市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建平、张荣羲.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
篇6
论文摘要:怎样实现习语翻译中含义等值的问题,是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就言语行为理论在特定语境下习语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言语行为理论在习语含义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习语翻译中言外行为功能(illocutionary function)对等的重要性,以期为习语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更具体的标准。
习语的英汉互译一直是国内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就怎样实现习语的含义等值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讨论,提出了各种习语翻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各种方法缺乏统一的理论概括,没有给译者提供有据可依的规律性的指导。本文将从翻译的对等理论人手,以习语的言外行为功能为侧重,对言语行为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为英汉习语的互译问题提供一种理论性的指导。
一、关于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态势在本民族语言中的生动体现,对习语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准确再现往往是译文引人人胜的闪光点。习语的形成和理解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习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在文化内涵的诊释上下大功夫。但是,是不是在文化内涵得到很好的释义的情况下,就能够完全实现习语翻译的对等呢?其实不然!读者不仅置身于文化氛围这种大的语境下,而且还身处一定的交际语境(情境语境)中。对于同一习语,在不同的情境语境中,读者还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实现习语翻译的对等,还应该注意情境语境对习语含义的制约作用。译者只有同时对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做出全面地考虑,才能真正把握好习语的语境含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对等。
二、对等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翻译对等是西方译论中的核心问题,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等值的含义进行了定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等是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实现译语与原语的等值;从文本的角度来说,对等是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在译语与原语之间实现文体上的对等;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2001)从语用的角度来讲,对等是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阐释出原语的含义,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其中,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奈达从翻译的定义到如何实现等值的问题对翻译中的对等作了系统的全面地阐述,他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在翻译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奈达的对等观的核心问题是读者反应相似。他从交际的角度看待翻译,认为翻译是要为接受者服务的,只有当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上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译者作为第一信息接受者获取到原语的信息后,再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再现原语的信息。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不仅要看语言形式是否一致,更重要的是要看接受者可能产生的反应是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相一致。这里的一致实际是结合译者想象中的读者,对文本功能分析的结果,归根结底还是文本功能的对等,即语言的信息功能,祈使功能,述行功能,或表情功能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
奈达在解决如何实现这种意义上对等的问题时,借鉴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把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转移和重组。具体地说,就是从原文的语法语义入手,在分析语法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其外延意义,得出原文的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语的深层结构,再上升到译语的表层结构,最后得出译文。然而,奈达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相互转换的方法更多的着重于语法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虽然他也提到了要结合外延意义,但并没有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实际上,读者均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因此,只有在把握原语语境意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读者反应的相似,译者不可能在真空中帮助读者完成这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如何结合语境来实现翻译对等的间题上,语用翻译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见解。语用翻译是一种新的翻译模式,主要是通过两种语言的语用对比,分别分析两种语言的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前者是指,在语言学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着重强调原文的思想内容,在译语中用最自然最贴切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后者是指顺应译文读者的文化习俗,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使译文易于理解,便于读者接受。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实现语用对等的关键是把握原语的语境含义,从而将原语的语境意义准确地在译语中再现。
然而,如何把握语境含义以实现读者反应的相似,最终实现对等翻译呢?本文试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在具体的情境语境下怎样更好地把握习语的语境意义,特别是习语的言外行为功能,从而在译文中更准确地再现其意义,达到动态对等和语用对等的目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对等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的语义不能单单从句法或逻辑一语义的角度来看待其表述的真假,话语本身就是在完成一种言语行为,并且给言语对象带来了某种影响和后果。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话语都包含有三种言语行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及以言成事(何自然,2001)。
对于习语含义的理解,言语行为理论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众所周知,习语有固定的搭配和约定俗成的意义,其字面意义往往与其真实的含义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其意义还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习语的三种言语行为加以区分,可以更确切地把握其含义,从而为习语的对等翻译奠定了基础。
一般说来,在习语中,习语本身的字词结构所传达的意义(即以言指事)通常与其真实的含义相去甚远,习语真正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以言行事),以及读者对习语所产生的反应(即以言成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在对习语含义的分析过程中,着重强调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果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转换。例如,在用汉语表达时,
(1)在科研中,我们应该提倡班门弄斧的精神,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2)在她面前,显摆你的针线活,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篇7
论文关键词:法律英语 特征 法律文体翻译理论 方法
1. 法律英语的特征
法律英语就其文体来说属于职业专用英语,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是应用语的一个分支,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语种。其行文庄重、结构严谨、表达准确。作为一种专用英语,法律英语在词汇的使用、句法的安排、文体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具体来说:
1.1 句法特征
句法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包括惯用长句,分词短语使用普遍(为了清晰地表达句意,法律英语往往更多地使用分词短语来代替从句做定语、状语或宾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使用频率高,条件从句使用率高。法律英语句法的这些特征是我们研究和对其进行翻译时所必须深入考虑和分析的。
1.2 词汇特征
词汇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分为使用法律专门术语(法律英语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法律语言);拉丁语频繁被使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拉丁语在英美法律实践中频繁被使用);相对词义的词语大量涌现;普通词语被赋予法律含义,如Party在法律英语中被理解为“当事人”等。
1.3 文体特征
法律英语属于书面英语。在起草法律文件时,严密准确是法律英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只有严密准确的法律英语才能保障法律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反映立法意图并体现立法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便于对法律进行解读和执行,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水平。
2. 法律文体翻译的理论
法律翻译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和原法律文本在功能和传意方面都尽可能对等的文本,从而维护某个法律文件在不同语言国家和地区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的统一和协调。
2.1 对等理论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2.2 翻译目的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学者汉斯·弗美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的目标决定翻译行为过程。目的论注重的是翻译的互动及语用层面,主张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目的决定手段。图里则将目的论描述为一种可供选择的以目的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将此理论与法律翻译实践相结合,那就是说,翻译预计要产生的法律文本决定一切。如法律问题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普法宣传及教育,则应该尽量采用前线的语言翻译出一个一般民众易于接受的文本,翻译出学术性强、有深度的译品。
3. 法律文体翻译的方法
法律文本的翻译,必须达到一个对等的标准,及语言学层面的法律概念,思想体系方面,在此节当中,我们将不在讨论此方面的习得,而主要讨论法律文体翻译方法。
3.1 术语及专业词汇的翻译对等
一个科学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只用一个术语来表达。术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词义单一而固定,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例如:“termination(终止)”不能用 “finish”代替;“invoke(援引)”不能用“quote”代替;“peremptory(最高)”不能用“supreme”代替;“a material breach(重大违约)”不能用“a serious breach”代替.其他,burden of proof(举证责任),cause of action(案由),letters patent(专利证书),negotiable instrument(流通票据),reasonable doubt(合理的怀疑),contributory negligence(与有过失),等等。
3.2 词类转化
在翻译法律文体词汇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英汉语言在词类方面的异同,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策略处理英汉或汉英翻译中的词类文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动词和名次等词类的翻译,英语有动词名词化的倾向,而汉语多用动词,法律文体也是如此。英语法律文体中选择重复名词性表达,而不像其他文体那样用代词来代替,除非带词的使用决无引起歧义或所只没有不明确的可能。避免使用带感彩和夸张涵义的形容词及副词。
原文:禁止抢采掠青、毁坏母树(《种子法》第24条)。
译文:Plundering of unripe seeds and doing damage to other trees are prohibited.
分析:原文采用否定祈使句来表示对人人都适用的禁止性规范,“抢采”和“毁坏”都是动词,译文将它们分别译成带有名词性质的动名词“plundering”和“doing damage to”就是通过名词化手段模糊和隐藏了动作的行为者,从而弱化了法律行为主体,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而且使语言更加简练。
3.3 具体语境具体翻译词意
准确理解法律文体词汇,是翻译法律文书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具体语境具体分析具体词汇的翻译就显得由为重要。
首先,要注意词义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
例如:“对本协议在解释上若有分歧,应以……文本为准。”“解释”一词,可以翻译成explanation, explication, expounding, interpretation.但该句中的“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正式解释,interpretation恰好符合这样的含义,故一般翻译成“In case of any divergence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agreement, the…text shall prevail。
其次,要注意同义表达在译文中的不同含义。
例如:草签文本:一个缩略的文本,译成 initialed text草签合同:对合同条款的初步认证,但尚不具备法律效力,译成referendum contract。
再次,要从法律概念上理解词义。
例如:诉讼参加人:不译成litigant(仅仅指“诉讼当事人”)而译成litigant participant,因为它指参与诉讼活动的人,包括:当事人,第三人,共同诉讼人”等。
最后,正确选择结构词,不能从源语字面来翻译术语。
例如:合同双方:both parties to the contract这里的介词to不能用of代替,因为to是指“作为一方参加某个机构”。
3.4 长句的翻译
法律英语在句法方面,长句、复杂句比较多,把错综复杂的信息通过各种连接有逻辑地安排在一个句子当中;为了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法律概念和法律事实,排除错误的可能性,条件句、定语从句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翻译复杂的长句时,要先简化句子的结构,剔除定语、状语等修饰语,寻找主谓宾,抓住中心意思。如下例:Subject to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12,the General Assembly may recommend measures for the peaceful adjustment of any situation,regardless of origin,which it deems likely to impair the general welfare or friendly relations among nations,including situations resulting from a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 of the present charter setting forth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该句独立成段,句子主干部分占不到全句的三分之一,其余皆为限定和修饰成分,短语有“subject to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12”和“regardless of origin”,从句有“which”从句,“which”从句还有它自己的修饰成分,由“including”引导。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正确的进行翻译。当然,前面所谈的状语的翻译技巧在翻译长句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译文:“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源如何,包括由违反本所在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而其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方法,但以不违背第十二条之规定为限。”
篇8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景区公示语 翻译失误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新时代下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迎接海内外的游客。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为领略独特的东方魅力来到中国,旅游景点中的英文公示语也越来越多。由于旅游景点公示语与一般公示语不同,其中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外国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景区公示语的特殊性,从景区内英文标识的种类和文本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济南五龙潭和黑虎泉景区的英文标识进行错误分析,以期改善景区公示语翻译文本。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其基本观点为: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对于源文本以及相应译文的理解和欣赏应达到一致。为此,该理论要求译者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在中国,功能对等理论对指导包括文学、实用文本在内的多种文本类型翻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翻译标准与标准。“公示语翻译作为实用文本翻译中的一种,因此同样适用于功能对等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公示语的翻译要达到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既要考虑目的文本信息和源文本信息之间的对等程度,同时照顾到外来读者与本地读者的感受。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于源文本公示语的特点及功能角度,在目标文本中体现出同样的特点与功能。
二、公示语的特点、功能以及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特殊性
1.公示语的特点及功能。“公示语――公开和面对公众,告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其主要特点:从功能来看,公示语具有提示、指令和参照的特点;从风格看,公示语具有简约、规范和互文的特点;从目的来看,公示语主要具有意动和“收言后之力”的特点。”通常而言,公示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提示功能、指令功能、参照功能。
(1)提示功能。所谓的提示功能,指的是公示语能够使人们懂得该如何去做,或者怎样才是符合规定的行为。公示语的提示功能并不带有强制的意味,只是给人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供参考,而人们可以选择遵守也可以选择不遵守。这时,公示语的语气通常较为委婉。
(2)指令功能。指令功能是指公示语指导人们去执行某种行为的功能。与提示功能不同的是,指示功能的公示语要求人必须遵守,因而语气常常较为强硬,句式更为简短。
(3)参照功能。参照功能是公示语最为常用的功能之一,且多用于服务性的公共场所。参照功能的公示语并不负责直接引领或者强制人们去完成某种特定行为,而是负责提供信息以供人们从中自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获得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特殊性。旅游景点公示语专指在景点、景区内的相关文本内容,旨在规范游客行为,加深其对景区的认识,最终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而这类公示语的翻译是针对广大外国游客的需要而孕育而生的。因此,对待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我们一方面要保证传达出完整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尽量做到用词准确、语言地道。
三、公示语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文提到了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特殊意义,因此在进行相关文本的翻译时要注意中英两语间的差异,减少模棱两可的信息,尽量使标语规范化。经过笔者的走访,发现五龙潭和黑虎泉景区内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由于其中语法错误较多,限于篇幅,在这里只列举少数几处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
1.导游全景图。按照上文对公示语功能的分类,全景图导游属于第三类――参照功能。因此这方面的文本需要能够给游客提供信息使他们能对所处地点或者景点整体有更深的认识。
(1)漏译。
1)五龙潭入口处,有一处对五龙潭景区的介绍,其中写道:“……其中五龙潭、月牙泉、谷温泉、天镜泉等11处,位列济南72名泉之列……”。对应翻译为:“…Among the springs, the Five Dragon Spring, the Crescent Spring, the Ancient Warm Spring and the heavenly Mirror Spring are listed in the best-known springs in Jinan…”
从对应的译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译文只是将原文中列举的景点翻译了出来,漏译了范畴词“11处”。这类上位词的缺失会造成歧义,原本72名泉中有11眼泉水,但是标识牌上的翻译让人读来却是只有4处,这就给读者传达出了错误的信息,进而是游客对五龙潭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没能实现参照的功能,正确的译法应为:“…Among the springs, 11 springs including the Five Dragon Spring, the Crescent Spring, the Ancient Warm Spring and the heavenly Mirror Spring are listed in the best-known springs in Jinan…”。
2)景点名称翻译方法太单一。还如上文提到的例子,对于几处泉水名称的翻译都是直译的方式。五龙潭的翻译为“the Five Dragon Spring”。这一文本的问题在于,首先从词法的角度来看,dragon属可数名词,多于一个是本该用其复数形式,但用在这里不妥。另外,在英语中复数名词作定语修饰名词的情况很少,所以在这里不妨采取复合词的方式将其译为“Five-dragon Spring”。
(2)服务设施名称标识。服务设施的公示语起到的大多数第二种指令功能,也就是指导游客们去做相关事宜。这种功能带有强制的意味,句式不应特别复杂。
英文翻译过于嗦。上文已经提到过,公示语在风格上看具有简洁的特点。另外,“英语本身也是注重简练的一门语言,因此要做到语言符合外国人的行文习惯,相关的文本必须尽量简洁。”
在五龙潭的售票处悬挂着价目信息,上面写道:“备注:含趵突泉景区门票40元、大明湖景区门票30元、五龙潭门票5元。”与之对应的英文文本为:“it includes a 40-yuan ticket to Baotu Spring Scenic Area, a 30-yuan ticket to Daming Lake Scenic Area and a 5-yuan ticket to Five-dragon Pond Spring Scenic Area.”从文本信息来看,没有任何遗漏达到了“信”的标准。但是考虑到原文并不是以句子的方式呈现,处理成句子的翻译方法稍显累赘,不符合英文简洁美的特点。考虑到英文简介的特点,将其翻译为:“it includes 40 yuan forBaotu Spring Scenic Area, 30 for Daming Lake Scenic Area and a 5 for Five-dragon Pond Spring Scenic Area.”更加合适。
(3)景点介绍牌。景点介绍牌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内容,影响着外国游客对每处景点的第一印象,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景点介绍公示语也属于参照功能的一种,主要是让游客认识了解有关景点的常识以及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1)不恰当的直译一地多名。黑虎泉景区内,有一眼泉水名为“一虎泉”,旁边的景点介绍牌上的标题采用直译的方式将“一虎泉”翻译为“One Tiger Spring”,但是随后在具体的介绍中却又将其翻译成了“Yihu Spring”。上文提到对一虎泉的不同翻译,暂且不论译本对与错,同一标志牌上一地多名的现象首先就给游客造成了误解。在此,统一将其翻译为“Yihu Spring”即可。
2)句意重复。五龙潭中对月牙泉的介绍为:“…月牙泉,在西门外北巷中,形似新月,故名…”对应的译文为“The Crescent Spring,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north lane outside the West City Gate, assumes a crescent shape, hence the name of the spring.”汉语文本的本意是想介绍名字的来历。但在英文中,“crescent spring”已经作为主语出现。在英语中,人们习惯将新信息放在靠后的位置,在看句子的过程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所以把新信息放在最后可以更引起读者的注意。综上,我们可以将文本翻译成:“A crescent-shaped spring,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north lane outside the West City Gate, is therefore called the the Crescent Spring.”
(4)警示P怀牌。这一类的公示语属于指令功能,通常是出于游客人身安全、景区秩序或者公共财产等方面的原因而命令游客必须完成某项指令。因此这一类的译文句子短小而精炼,同时语气较强。
1)没有遵守互文性。五龙潭内有一则警示牌――“游客止步”,英语文本译成了“No Trespassing。”这则译文完全符合上述的要求,句子短小,同时又采用了命令式的否定式,保证语气的强烈。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则公示语的翻译不存在任何问题,无论是词法、句法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唯独没有遵守互文性的特点。
“互文性是放在文体范畴中考虑的一类问题”,针对不同的文本而言,某些公示语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译文形式,不宜改动,否则就会造成错误。“游客止步”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本,即“staff only”。
2)语气不和谐。黑虎泉景区内,同样是一块“游客止步”的标识牌,相应的翻译为:“‘guests go no further.’这样的翻译语气过于生硬”,在景区设置这样的翻译标识完全传达不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汉语中的礼貌也被破坏。从礼仪性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妨采取正话反说的方法,仍然采取“Staff only”的译文形式。
四、公示语翻译失误的解决对策
综上,我们可以了解到:黑虎泉和五龙潭处的景区的公示语主要存在硬性错误和软性问题。“随着外语的普及以及外国人对中国了解的逐渐深入,硬性问题对外国游客的理解不会构成太大问题。与之相比,软性错误则层出不穷,依然对旅游公示语的准确翻译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景区公示语的质量,我们应把重心放在解决软性错误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对于硬性问题而言,首先,相关景区需要提高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可通过聘请专门人员等方式进行处理,切不可随意处理。
软性问题则要复杂得多。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出台具体的景区公示语翻译要求,为公示语翻译提供统一的标准,使各景区相关公示语的翻译有法可依。其次,对外语教学而言,各大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调整其教学大纲,加快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适当修改其教学大纲,在教授相关理论的同时提高翻译等实践科目的比重,同时将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继续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质量的双语人才打好基础。最后,学校可加强与相关景区的交流沟通,让外语学习者参与翻译,保证译文的质量也在实践中检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五、结语
泉城济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公示语的作用愈发明显。但在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与西方各国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注意这些差别,那将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但不能起到公示语应有的功能,反而会冒犯外国游客中的文化禁忌,适得其反。作为外语专业学习者,我们对外语翻译的准确性应该有更高的敏感度,也应该掌握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发挥外语专业的优势,提高当地旅游标识语译文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选民.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6,27(4).
[2]王晶.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上),2009(1).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各方面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以科技为中心的各企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走向世界各地。为了更好的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实现无障碍沟通与交易,科技英语逐渐发展起来。所谓科技英语即是指与科技相关的专业英语,科技英语翻译包括对科学技术报告的翻译等,也包含科技英语相关的论文著作的翻译。科技英语应用的广泛性促使科技英语翻译论文受到重视,越来越丰富的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开始形成,对促进科技英语翻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语言翻译是为了加强不同语言国家或地区相互之间的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不仅要将语言的字面意识翻译成相应的文字,还需要对双方的地域差异性形成一定的了解,反映出各地或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科技英语翻译同样如此。科技英语多用于科技市场,具有加强的专业性,丰富的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对翻译人员的翻译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翻译人员可以根据翻译理论的要求,充分考虑到翻译双方主体所处的地域文化差异性,通过合理转换句子的语法成分、结构等,满足双方阅读和理解的需求。
二、全译理论和变译理论
全译理论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完全“保全”语言的真实内涵。比较著名的全译理论有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和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等。从理论上来说,全译理论是在构建完美的翻译体系,能够将中文进行对等翻译,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句法、文体、意义等方面的一致性。然而,无论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是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性对翻译的影响。语言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地区差异性的,单从这方面而言,就不可能做到完全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black bread”按照全译翻译就会变成“黑面包”,使人无法理解,这也说明,全译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甚至有可能成为错误的英语翻译。
变译理论(Variation Translation Theory)实际上使全译理论的补充和说明,变译理论的概念是在某些特殊的英语翻译情形下,合理采用变通的方式对原文进行翻译。变译与全译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变译的应用也必须是在保全整体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当的变动。例如,在这样一段话中: W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continue making reforms in rural systems and innovations in rural institutions to bring about a rapid an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countryside.实际上,这段话描述的是我国农业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在英语描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有这几个词“countryside”、“rural”,同样是对我国汉字“农”的描述,变译翻译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针对性,还避免了语言的重复,提升了语言翻译的水平。
对比全译理论和变译理论可以看出,全译理论具有一般适用性,可以保证翻译内容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对于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全译理论基本上都没有考虑到地域文化对文化的影响。各地文化的异同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翻译内容的理解,需要翻译人员对其中的语言进行再次翻译,这也就是变译理论产生的根源。变译理论是在全译理论的基础上的补充,通过变译理论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科技英语翻译理论的应用
1.阐译应用。“阐译”顾名思义,指的是必须对文章中的某些特别词汇或者专业术语进行阐述翻译,这种翻译方法是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句子所表达的真正内涵。阐译作为变译理论中的重点,对科技英语翻译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所决定的。众所周知,科技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实际的应用中会涉及众多的专业用语,如“调频”、“通讯卫星”等等。一般人对于这些科技专业名词以及缩写形式等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进行科技英语翻译中有必要对这类专业词汇进行阐述并翻译。例如,IMBA指的是游戏中不平衡设定,翻译过程中就必须对IMBA这个词汇进行详细的描述。又如,在这段话中“The northern half of Mars looks younger because it has fewer impact craters”出现了“impact craters”这个词,其词意为陨石坑,但是为了使读者对陨石坑有所了解,翻译人员就在译文中加入了对陨石坑的描述“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凹坑”,即是对陨石坑进行了阐译。
2.摘译的应用。摘译指的是对句子中的部分成分进行摘除翻译,但不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意思。摘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摘译可应用于个别句子中也能够应用于句群或者篇章中。对于个别句子的摘译主要需要考虑句子的语法。我们知道,与汉语相比,英语具有较为复杂的语法知识,且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主谓倒装句式、定语从句、时间或原因等状语从句、复合句式等等。英语的句子结构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合理进行摘译,根据句意来合理进行删减。句群或者篇章的摘译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过渡中,对于过渡句的翻译可以适当进行摘译,既不会改变愿意,还能够使句子更加简洁,让读者一目了然。
例如,在翻译这段话时:“ you have equal pulls forces from all directions, says Geza Gyuk, the director of astronomy at the Adler Planetarium in Chicago.”我们可以发现这段话是由多个句子组成,其中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着中心句进行的补充阐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对句子的理解,适当删减其中的信息,例如删减其中的“says Geza Gyuk”等,直接翻译其他句子内容。摘译的主要作用即是通过适当的删减,使翻译的句子更加简洁明了,更加方便读者阅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英语翻译必须要合理运用翻译理论。目前关于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主要有全译和变译两种,变译理论是全译理论的补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运用变译理论能够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变译理论的主要应用在于阐译的应用和摘译应用,在科技英语翻译中需要翻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因此,未来的科技英语翻译需要进一步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翻译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翻译理论,运用适当的翻译理论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提高科技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旅游进一步加深,文化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菜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突出其跨文化交流特征。不容忽视的是,汉语讲究用词华丽,而英语则重信息的准确性,直译由于强调忠实,焦点落在语言形式的对策上,易忽视效果;意译由于强调美,焦点落在译文效果上,易忽视对等。这样的翻译,常常使外国游客困惑,从而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因此,在菜名翻译的过程中需在保证准确性上,保持本土文化个性,发扬文化传统,让外国游客可以了解中国菜肴名称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传播文化。
一、语用等效的含义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把一个原来用A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B语言表达,使不同的人获得同样的信息。作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概念的“等效“(equivalence),最早于1951年由R.Jakobson在其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中提出。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1986年他又把“动态对等“改名为“功能对等“,强调“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原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即翻译对接受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实际上强调了“语用等效“。
二、菜名英译的方法
中餐菜名通常以内容和特色或者反映菜肴深刻蕴意的词语命名,由于菜品复杂、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大,菜名的翻译是困难的。而等效原则为两千年来翻译理论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意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融合性折中解决方法,等效的目标就是使游客能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的信息。
(一)主料等效翻译
关注菜肴的实际构成,尽量将主料、辅料等翻译出来,让客人一目了然。不能确定的原料名称和烹饪方法要向业内人士请教,适用于对写实性命名的菜名翻译。
1、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形式:主料(形状)+(with)辅料。eg:西红柿炒蛋Scrambledeggwithtomato;牛肉豆腐beefwithbeancurd
2、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形式:主料(形状)+(with/in)味汁。eg:芥末鸭掌duckwebswithmustardsauce;葱油鸡chickeninScallionoil
(二)烹饪等效翻译
菜名的翻译应依实际而定,翻译中要搞清烹饪方法和主要原料,同一种菜名的译文因烹饪方法差异会有不同。
1、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形式:烹法+主料(形状)。eg:烤乳猪roastsucklingpig;炒鳝片Stir-friedeelslices
2、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形式:烹法+主料(形状)+(with/in)味汁(辅料)。eg:鱼香肉丝friedshreddedporkwithSweetandsoursauce;清炖猪蹄stewedpighoofincleansoup
(三)成品等效翻译
以菜品的形状或口感为等效理解的翻译。
1、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和主料、辅料,形式: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eg:芝麻酥鸡crispchickenwithsesame;黄酒脆皮虾仁crispshrimpswithricewinesauce;陈皮兔丁dicedrabbitwithorangepeel.
2、介绍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形式:口感+烹法+主料。eg:香酥排骨crispfriedspareribs;水煮嫩鱼tenderstewedfish
(四)发音等效翻译
有一些带有历史人名,典故的菜名,不妨直译人名,然后加简单注释,或口头解释以保留其文化气息。
1、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形式:人名(地名)+主料。eg:麻婆豆腐MaPobeancurd(beancurdinhotsaucefirstlymadebyMaPo,aChinesewomaninSichuan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