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机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4:1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机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机制论文

篇1

1通过“饥饿教学”提高教学难度

“饥饿教学”的知识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否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完“伴性遗传”后,出示例题(2010年江苏省高考题第29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完成: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所示,请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3)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①双胞胎(IV1与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②双胞胎中男孩(IV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女孩(IV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此题完全没有超出教材知识范围,掌握了课堂所学解遗传概率问题的方法,完全能够做出来;此题为高考题,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能引起学生征服此题的“饥饿”,学生都想通过做出此题来证明自己的解题水平;此题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将各种遗传概率问题集中到一起,能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

2通过“饥饿教学”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篇2

1.1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要想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去钻研。这就对高职院校生物学科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科时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在课下广泛的搜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素材,精心备课,对生物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另一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物现象展开教学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学生讲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1.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与生物学科相关的众多专业里,比如生物技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园林专业等,生物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这些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要求其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就是要掌握必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对于一些非重点的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不做过多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便得到了培养。

1.3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很多实验任务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因此,在高职生物实验教学中,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小组作业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我国高职院校,生物实验教学首先会对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能力的训练,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教师考核的方式来规范每位学生的基础操作,比如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合理配制药液与培养基、掌握无菌操作要点等基本实验技能。其次,通过发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比如人工培育食用菌、对生活饮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并且对微生物菌落进行分析等。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将实验任务和内容具体落实到每位小组成员身上,分工协作。在实验期间,学校会一直开放实验室,这也为小组成员随时讨论实验问题提供了便利。

2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为只有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动手,学生才能正确的分析评价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2.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或者发明创造的第一步,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知活动,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认识事物进而了解其本质。因此,在高职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客观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观察目的的不同以及被观察对象间的差异性就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观测,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时候,就可以对家鸭、家鸡的喙足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是家鸡步行、刨食,而家鸭通常是游泳,这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性都是由它们的形态结构决定的,因为家鸡喙坚硬,足趾分离、爪锐而坚硬,而家鸭喙扁阔,趾间有蹼。或者通过剪掉鲫鱼鱼尾来观察鳍对鲫鱼游泳速度以及姿势的影响。这样一来,通过具体观察,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具体形象的分析还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智力也得以发展。

2.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观察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那么思维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反映了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规律的认识。在高职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学会思维,认清事物本质,掌握事物规律,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从而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具体来讲就是在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关联之前学过的内容向同学发问,启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散思维、考虑知识间的联系,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最终得出满意答案。

2.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对前两种能力而言,动手能力的综合性更强,也更接近知识运用能力。一般来讲,动手能力主要包括种植、采集、饲养能力以及实验能力。其中实验能力最能够体现动手能力,它与生物教学的基本技能不同,它能够把抽象的问题转变成具体的事物,能够把事物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高职生物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验课程的条件,最大程度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对学生操作的基本技能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而种植、采集以及饲养能力也是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教学讲授作为第一课堂的主要内容,那么种植、采集、饲养就可以作为第二课堂的重点内容,而且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对植物进行采集种植,可以观察植物的基本结构以及发育过程,通过饲养小动物如昆虫或者青蛙,可以深入认识动物个体发育的历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使他们的观察力也进一步得以提高。

3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仅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入科研意识,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研究的科研课题。具体的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生物学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项目,比如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技能竞赛等。为了收获成功,学生们通常会努力的学习理论知识并熟练的掌握专业实训技能,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同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将组织开展各类比赛项目作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而言的,可以在实训基地或者校企合作企业开展课堂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参与生物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让学生通过现地现物来了解企业的运行,用所学知识来阐述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从而发现新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实现校外基地的教学化,产学结合,以实际生产促进教学发展,以实际生产促进科研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教学与科研,通过引导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4结语

篇3

一、职业技术类院校现状及学生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三年,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和中等技术人员为主,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

二、教材设置与职业技术的普遍适应性

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选择一般较为基础,概念及定理的引用和教学设置通俗易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电工电子的教材中,有关电路短路的介绍如下:电路中,电流直接连接电源正负两极。根据欧姆定律I=U/R知道,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路上的电流会非常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会造成电源损坏。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可能造成火灾。这样会给学生一个既定的意识,电路是不可以短路的。但在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短接一段电路以分段查找电路故障,在使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时也需要短接调零。这就会给学生们造成一种概念与应用的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起到链接抽象概念和实际操作知识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学生理论与操作的差异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概念与应用的差别,就会造成“知识矛盾”,毕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我们应当通过以下四个教学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1.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与实际问题汇总

以万用表的使用为例。

万用表,以其能够测量的项目比较多而得名。万用表能够测量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电阻,有的万用表还能够测量更多项目,比如三极管放大倍数、电容量、电感量等。在教学前,可以增加一节准备课,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测量简单电路的各项物理值,并进行数据整理。学生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要灵活利用他们这种心理,不但让学生对万用表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专注力,使教学效果更理想。

2.w类分析问题

以汽车维修为例。

我们可以把汽车的维修进行分类,以检测分析设备进行划分。主要包括试验台、检测线、定位仪、检测仪、检漏仪、检测台、制动台、分析仪、内窥镜、传感器、示波器及其他检测设备。在我们进行维修时,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设备进行检测以便锁定问题及故障原因,即便车辆多个问题同时出现,也可以一一对应解决。有时在进行车辆维修时会出现一些综合性的故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实际过程中维修问题,并积累维修相关故障的经验。

3.做好理论知识及概念的讲解

在电流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到,所以为了能够通俗易懂,我们广泛地以水流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电流、电路这种较抽象的物理概念。

4.应用理论知识解决普遍问题及现象

在维修简单电路的教学中,可以把电路的组成转化为检测维修的依据,如电源的检测、导线的检测和用电器的检测。依次排查,再把问题原件进行更换和维修,这就理清了一般性电路维修的基本方法。

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学生学习概念的目的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实际问题千变万化,万法归一原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怎样透过实际问题,剥离现象还原问题本质,在定理概念中找到问题点,然后再寻找解决办法,才是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精髓。

篇4

关键词:进化生物学;教学实践;选修课

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行为生态学等学科都有所涉及。迈尔认为,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杜布赞斯基认为,如果不借助于进化的观点,生物学上的事情就变得情理不通。由此可见,学习进化生物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对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一、进化生物学课程的特点

进化生物学的目的主要是推断生物过去的发展历史并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该课程特点包括:1)涉及学科门类多。该学科广泛吸收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成就,特别是将进化与生态学、分类学(系统生物学)、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结合起来,研究有关的生命现象,涉及生物类群的范围和结构层次也十分广泛;除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广泛涉及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内容;除自然科学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内容[1];2)内容比较抽象、讲述的故事古老,在现实中难以再现;3)不重视基本概念的阐述。进化生物学的学习需要以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进化的观点把各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侧重生物学现象的起源和进化,也正因为这样,对有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稍显简略。4)理论性较强、学派众多。进化生物学叙述的是生物学中的一般规律性问题,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不要过多涉及功能生物学(包括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实验性学科)方面的内容,从而忽略了从理论观点上的提高进化生物学;各个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学习时需分析比较各个学派的特点,取长补短[1]。

二、进化生物学课程在农学专业学生中开设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遇到的问题

在本次教学实践,是在农学专业本科生中讲授进化生物学,并且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1)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本次授课面向的学生专业为农学专业,该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侧重对宏观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而对微观生物学知识了解得比较少,对微观生物学知识理解困难。农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理学,行为学以及作为选修课的分子遗传学,所以在讲授微观知识时学生会感到抽象难懂,甚至完全听不进去。2)作为选修课,学生不重视。进化生物学这门课程只是作为一门基础选修课来开设,而基础选修课考核相对轻松,一般采取课程论文考核或开卷考试的方式。没有闭卷考试的压力,学生在心理上会比较放松,容易轻视对该课程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比如在课堂上写别的课程的作业。

(二)解决的办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如下的办法:1.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本次教学实践选用的教材是由沈银柱、黄占景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进化生物学》(第3版),该教材分成十二章,内容分别是:进化生物学的由来及现状,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生物表型进化,生物的微观进化,物种的形成,生物的宏观进化,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生态系统的进化[2]。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对生物的过去发展历史进行推断和对进化原因、机制的解释。该教材系统性、理论性和条理性较强,对问题的阐述简明扼要,系统地介绍了进化的知识,总体上侧重对宏观知识的讲述,对应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2.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正确教学手段的使用进化生物学的知识包括推断生物进化的历史,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古老,学生仅凭想象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比如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对于此类知识的讲授,可以选择增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纪录片、探索片等。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收集有关生命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的读物与网络资源,借鉴国内外大型探索、科幻和纪录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内容,制作《进化生物学》系列多媒体课件[3]。这部分内容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外学习,通过网络和教材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探讨。而在阐述进化机制时需要介绍微观进化、遗传系统的进化、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可以考虑对这三个章节的内容做适当压缩,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材中阐述得不够详细的概念进行补充与扩展,同时通过播放一些小视频来对基本概念和普遍现象进行讲授,比如可以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遗传物质,以及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翻译过程,以此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3.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问题进化生物学因其理论性较强而容易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对此,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把一些理论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设置的问题比如,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爱国是文化使然还是生物本能”“为什么优雅、风趣的人更吸引异性”“从进化角度讨论人为什么要谈恋爱”。另外,还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参加过哪些野外实习,接触到什么动物和植物,把进化知识与学生的野外实践经历联系起来。4.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授教师可以选取当前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比较有趣的研究论文来给学生进行讲授,或者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来举例,比如曾经做过哪些与进化有关的研究,想法如何产生,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得出什么研究结果,对结果如何解释,研究过程中遇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实践证明,通过将科研故事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实例结合起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能对学生的兴趣提升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还会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外,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进化生物学研究实验室,让学生对进化生物学的研究氛围有所体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5.鼓励学生阅读文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要学好一门课程,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课外积极主动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是科研论文。关于阅读课外文献,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一些经典文献,也就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定义、来龙去脉阐述较为清楚的文献,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另外,鼓励学生了解最新科研动态,让学生知道目前所学的知识在科研上有哪些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如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较快,需要经常关注研究前沿,更新知识储备。所以,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本学科领域的权威刊物,并且要求学生网上订阅并浏览这些刊物,以便随时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论文和最新的科研动态。总之,进化生物学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应体现出选修课灵活的特点,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一些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可以大胆取舍和压缩[4],着重对学生整个知识框架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在知识框架搭建完成后,学生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在课外进行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晓晨.进化生物学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指导[J].当代教师教育,2002,1:116-117.

[2]沈银柱,黄占景.进化生物学[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范宏英,龙北国.开设《生命起源与进化之谜》选修课的教学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6:1162.

篇5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1]。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性化指导,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其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被众多的学校所推广。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管理制度

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于2005年起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对导师工作提出具体实施办法①。1.1要求导师任职资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生活指导,我校对导师的任职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3)熟悉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熟悉学分制的运行机制;(4)导师需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1.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要求所聘请导师需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情况,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1.3规定导师配备考核导师的聘任工作需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并明确指导学生名单、工作任务和任期,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20人。导师工作的考核由院系负责,并将其与教师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对认真履行导师各项职责的教师按每生每学期0.4学时记教学工作量,对不切实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问题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由生物科学教研室负责分配安排,教研室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在每学年初将大一、大二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指导,分配结果由教研室负责通知导师,由班长负责通知学生,每学期期中要求导师提交指导记录接受学校的教学检查。本科生导师制度在生物科学专业开展期间,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制度进行分配与管理,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1导师工作没有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在部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对学生的指导或流于形式,或没有规划,使导师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1)个别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2)多数教师虽然认同导师制工作,也很愿意与学生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导师没有实质权利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处分,所以即使导师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但当遇到学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接受或不配合时,指导也就没有实际意义。2.2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够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和导师职责不是很了解,每学年初只知道自己被分配给了哪位老师指导,但对导师会指导哪方面或自己希望导师从哪方面指导不是很清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大事小事都找导师,把导师当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一种是导师不组织见面,学生决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

3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3.1统一对导师工作的认识[1]首先在每学年开学初,教研室组织教师就导师制的重要性、改革创新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师对导师工作的认识,在符合学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各班级都配有班主任,所以关于学生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导师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专业技能,结合各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3.2依据制度,选聘导师对仍未认同导师制工作的教师可暂缓分配学生;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对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重的教师,可适当减少分配学生人数,以保证每学年选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3组织学生,讲解制度教研室在每学年初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生物科学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使学生理解辅导员、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区别,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使导师工作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3.4分配制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教研室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大一新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对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所以主要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大二学生因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导师比较了解,有些学生已经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实验,所以分采取学生选择导师的分配原则,如遇冲突,需结合导师的意见进行调整。3.5制定《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手册》手册中明确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指导学生联系方式、导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指导记录表及年度工作总结。手册的制定,可以提高导师及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视,同时也便于材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3.6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导师负责指导其了解微生物实验室,认识各种仪器、器皿和试剂,鼓励其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微生物学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其为实验室基础实验做准备,提高微生物实验技能,同时尝试开展实验;大三学生不执行导师制,可在这一年分配毕业论文导师,继续开始相关实验;针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导师可指导其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整理、分析并形成毕业论文。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基本形成“大一分配、大二选择、大三确定、大四完善”的四年指导原则。

4结语

篇6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中分离出来之后,发展极其迅速,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学科之间彼此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越来越强,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不断融入医学研究领域,尤其在癌症治疗与靶基因药物开发、流行性疾病预防、新型疫苗开发和应用、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探讨等方面都彰显了巨大优势。因此,医学类院校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待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对欠缺,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尤其将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与中医理论进行融合、渗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使学生用分子生物学知识联系专业实际,开阔专业视野,提髙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我们承担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入手,探索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

1全面把握教材,认真备课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整个教材反映了内容新颖性、理论抽象性和实验条件要求苛刻性。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后,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除“吃透”教材上的主要内容外,还要抓住章节重难点,根据专业特色,找到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专业的结合点。翻阅大量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写出详细讲稿,制作简单易懂的幻灯片,配备典型的标本,展示典型照片和挂图等,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和各教学环节时间,在每次上课前列出提纲,使每一次课的内容安排井然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体现科学性、专业性、生动性和易懂性。

2探索教学规律,讲究教学互动

教学是一个知识综合展现的过程,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不断把新的教学手段、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教学是一个多技巧并用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变强制接受为自觉接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乏味学习为兴趣学习,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从“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演员,用诚恳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每一次课,语言要通俗、生动、形象,声音要洪亮,语气要抑扬顿挫;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指挥官,要统筹全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容驾驭课堂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艺术家,随时洞察学生思维变化的态势,善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把教学艺术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当一名引路人,不断把科研中取得的新成果与课程内容衔接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研前沿与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悟出科学创造的技巧和着眼点,激发自身思想创新、知识创新。例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讲到DNA双螺旋结构时让学生联想麻花,在讲到蛋白无规则卷曲时让学生联想厨房使用的钢丝球。同时,给学生提出问题:中西医结合有什么意义?中医五行理论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有什么联系?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中医诊断技术的互补性在哪里?尽可能让学生结合专业,联系实际,拓宽思路。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授课形式。例如,选取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试讲,其余学生提问,教师点评;让学生根据已学内容写小论文,总结内容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专业阐述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围绕授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找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可提出以下问题:转录和翻译的关系?中药对生物信号传递影响的路径和关系?中药多靶点、多路径和多方位作用与信号传递的关系?

讲授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用积极的心态精心设计每次课,提高教学效果。

4将科研体会与学术报告融入课堂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和实验操作之间有密切联系,许多理论来源于实践。结合科研过程中的PCR技术、回收、转化、蓝白斑筛选等,给学生阐述核酸结构、DNA复制、RNA转录、蛋白翻译、细胞信号传递等,会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抽出几个学时,采用讲座的形式将分子生物学一些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如“糖尿病的发生分子机制与中医疗法”、“PCR真的是魔鬼吗?”等,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5考核要全面,评估要综合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坚持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注重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讨论、作业、讲课、实验操作等多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布置作业,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认真批改;结合中医学专业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在课堂提问,对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发言的情况做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通过抽查学生的预习报告、随机提问、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查看实验结果等方法对学生的实验打分。制订多种考核方案,在期末考核中,除了闭卷考试,还增加了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知识的小论文写作。

篇7

由国际药学联合会(FIP)和中国药学会联合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委共同支持的“2007年第67界世界药学大会”于2007年9月1日~9月6日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召开。世界药学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在五大洲轮流举办,是世界药学领域的传统盛会。

此次大会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外宾和近1 000名国内代表参加。9月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而精彩的开幕仪式,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卫生部部长陈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邵明立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以“循证药学与药品的优化使用”为主题,国内外参会代表围绕国际药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务实而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大会设有50多个分会场,研讨内容涵盖药物流行病学、药学经济学、天然药物、药物质量、放射药学、生物药学、社区药学、医院药学、工业药学、药事管理、药学教育、实验室与药物控制、军事与急救药学、药学信息、临床生物学等领域。

大会共收录论文摘要500余篇,均被SCI收录。福瑞达集团共投稿两篇,其中《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odium hyaluronate and its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一文的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凌沛学研究员。该文汇总了福瑞达集团已上市和正在研发的含玻璃酸钠(HA)的药物制剂近40种,包括以HA为媒介的滴眼剂、注射剂、凝胶剂、乳膏剂等,介绍了HA相关制剂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其中以HA为媒介的滴眼液,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用药舒适度;国内首创骨科用HA注射液对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需求量迅速增加。HA凝胶剂和粉雾剂可有效预防术后粘连,明显加速烫伤等创面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Application and oral absorption research of hyaluronic acid-phospholipids complex》一文的作者为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黄思玲。该文简要概述了HA-磷脂复合物在关节、靶向药物载体和抑制磷脂酶侵害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介绍了作者有关复合物中磷脂对HA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HA-磷脂复合物可提高H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HA和磷脂的协同作用使两者的保健功能均有增强。HA或HA-磷脂复合物添加到保健食品、饮料、食品中可起到很好的美容保健作用,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大会还为论文交流提供了平台,将论文以壁报的形式张贴在交流大厅。有多名参会代表对福瑞达集团的研究课题进行询问和交流。另外,展厅里设有150多个展位,展出了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的产品。

本届盛会的举办,对于促进我国药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加强国际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篇8

原有实验课程结构中,授课教师依据各自的经验和对理论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自行设置实验课内容。由于授课教师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并出于对传统基础实验的重视,造成了专业基础实验课重复性内容较多,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浪费了教学资源。在专业实验课的设置上,授课老师在有限学时内将实验分解成几个部分来强化理论知识,造成课程设置前后不衔接、不连贯,导致了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改变生物工程专业不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考虑到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实际实验条件,统一调整了实验课程结构,将重复的实验内容保留在一门课程中,其它课程则增加一些实用性、创新性实验,并在专业实验课阶段,以综合性大实验的要求来建设每门课程,使每门实验课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不同素质,使每门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都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重点,同时使整个实验课程结构具有前后联系、逐渐加深、互相支撑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并使其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

专业基础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并通过获得的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在调整实验课程结构时,删除了部分重复实验,增开了一些实用实验。同时,在实验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去除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一些学科前沿性实验。例如在原有课程结构中,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中都开设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这一实验,在依据理论课程结构对实验课程进行调整后,这一实验只保留在细胞生物学中,其他两门课则分别改设了“血涂片的制作和血型鉴定”和“啤酒或其他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改设的两个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上来,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了相应实验技能,并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再如免疫学实验,在原有课时不变的基础上增开了“免疫印迹实验”,使学生掌握了蛋白质垂直板电泳、电转移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并能够根据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掌握了相关实验技术,引起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交叉学科知识运用、自主文献检索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这一类实验的设计中加入了许多设计性、综合性、工程性知识的应用。同时,将“课题制”引入专业实验课,实验以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开拓了学生的眼界,熟悉了科研的一般过程。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自主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定期向老师汇报进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二阶段为操作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具体实验操作,由于实验连续性较强,实验技能要求较高,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述,同时对实验成绩进行评定,实验成绩的80%取决于学生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查阅文献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技能、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四方面,20%取决于实验结果,新的考评机制打破了以往通过出勤率及实验现象评分的机制,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以基因工程课为例,实验设计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参发根的人参皂苷生物合成机理研究”设计实验,以目前的研究热点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达玛烯二醇合成酶(DS)为研究对象,通过DS在酿酒酵母中的异源表达来研究DS在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的应用,整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多门课程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再以生化工程为例,以发酵法制备酒精为内容设计实验,通过固定化酵母进行酒精发酵及对发酵性能进行测定,使学生掌握细胞固定化的多种方法和发酵法生产酒精的流程,整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原理、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等多门课程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正式实验之前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这样就有效的使学生熟悉了仪器并规范了其实验操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改革

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生物工程本科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生产实习是通过学生在工厂内的学习和实践,使其接触工业化生产,了解实际生产的过程。由于工厂方面对安全和生产有要求,学生在生物工厂实习期间,很难切身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实习效果不理想。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一步。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选题脱离实际等原因,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培养创新型及工程型的生物工程人才,改进了原有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将企业的生产工艺在学校实验室规模下加以实现,同时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指导本科生的工艺实习和毕业论文,并将解决的企业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工厂认识实习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实习前,指导教师会对总体内容进行介绍,同时布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并设计总体试验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去相关生物工厂认识实习,通过工厂相关技术人员的介绍及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与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相印证,从而加深对某一生物产品的生产设备、工艺路线的认识。同时我们依据学生理论课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生物工程的发展趋势选取了三项实验内容,能够在学校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小规模制备,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某一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原理并掌握相关工艺路线,这三个实验分别是:以淀粉为原料,发酵制备酒精,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工艺,理解和掌握发酵法生产酒精的工艺原理和关键技术;利用白腐真菌发酵制备降解木质素粗酶等,使学生了解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发展趋势;通过实验室规模的生物反应器培养人参发根来提取人参皂苷,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使学生了解发根培养的原理及优势。通过这些精心选择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实际操作与企业参观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操作技能,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2)与企业合作实现双赢。组织教师到工厂调研,并聘请相关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给教师授课,使教师充分认识某一生物产品的生产设备、工艺路线、工厂设计等,积极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横向项目或与企业联合承担科研项目,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研发新工艺。教师通过这类项目,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了科研应用能力,便于指导学生的实践与毕业设计。同时,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由于学生有过生产实习的经历,这种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开展的毕业论文较易唤起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我系教师与大成集团合作进行的“玉米淀粉酶法浸泡生产工艺”的项目,在玉米淀粉生产工艺中,采用酶来处理玉米,减少了一氧化硫用量及浸泡时间,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其所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为“一株产中性蛋白酶菌种的筛选”,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熟悉淀粉生产的工艺。再如我系教师承担的项目“大肠杆菌木糖好氧发酵生产琥珀酸的研究”,其所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为“琥珀酸代谢网络的改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琥珀酸生产工艺的同时,大胆进行科研创新,改造原有工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作为副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工艺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技术人员对其工作领域的工艺路线和设备较为熟悉,因此其指导内容针对性较强,更加注重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实际问题,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同时,这一措施也解决了我们的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生缺乏工程意识的问题。经过近几年不断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和实践,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够针对工厂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能对一些工艺路线和设备结构提出设计方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课外实验构建

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延伸课内实验的平台,“开放实验室”为这个平台的有益补充。每一次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前,相关任课教师经讨论研究后都会从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提出与课程实验相关的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组科研团队申请加入项目研究,经导师同意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向学校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由于实验项目建立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之上,学生较易接受,因此项目申报率2012年达到70%,同时,实验项目建立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之上,立项也较为容易,项目申报成功率2012年达到56.7%,项目的水平也不断提高,2012年国家级、校一级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60%以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立项失败的科研小组由指导教师提供一定实验经费,实验室提供常规的药品和耗材,在“开放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鼓励学生将选题与毕业论文相联系,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验的热情。例如“人参三萜苷元生物合成关键酶P450的分离与鉴定”、“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在人参中的表达”、“利用人参根际微生物发酵法转化人参皂苷的研究”等实验项目与基因工程课程实验都出自教师的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如“产1,3-丙二醇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生物降解秸秆木质素的瘤胃微生物的筛选及其理化性质研究”、“人参发根简易培养装置的研制及人参皂苷工厂化生产方式的研究”等实验项目全都建立在生产实习实验的基础上。这些实验项目虽然各自研究重点不同,但其相关科研背景及实验方法学生在课程实验中都有所了解,较易产生科研兴趣,同时新的实验内容开阔学生的科研视野,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篇9

生物学科首重实验.所有的生物方面的科研结论无一例外地均建立在千百次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在我看来,理论学习在中学阶段固然重要,实验操作更是在莘莘学子心中埋下严谨的科研之魂.然而当下,在我国二、三线城市中学的生物实验课上却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近年一些中学不断扩招,甚至是一些一级达标中学的实验系列教师被抽调去从事教学工作,这必然导致其无法兼顾实验的准备,严重影响生物实验课的正常进行.

2.中学实验室经费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上的捉襟见肘,导致仅有的实验室设备陈旧破损甚至只能当成一个摆设,大量实验用药品过期、玻璃仪器不足的现象普遍.所进行的有限实验偏重观察,注重感性认识,比如叶绿体、线粒体的观察实验,口腔上皮细胞涂片实验.而这一类观察实验很难有效地锻炼理性思维,促成生物实验设计逻辑的形成.

3.中学教学体制局限性

虽然国家倡导着素质教育,但由于现行的人才挑选机制及中学教学体制局限性,目前依然重理论而轻实践,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学甚至不开展生物实验课,或者只有在为了应付检查评估时,才匆匆安排一下,这样对待实验的态度显然容易在中学生心里造成一种实验无用的错误理念.从生物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科研发展的深远角度考虑,导致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我国存在国民整体科学素质较低的情况,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长期的义务教育对各门实验不重视,因为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形成,需要借助科学实验的辅助来达成.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了.而且很多人仅在中学期间才有机会接触实验,一旦错过很可能再无机会得到这样的锻炼.因此重视中学实验,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人认为以下方案或许有所帮助.

1.摆脱实验室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或生活环境中的现有资源开展一些注重实验设计的简易实验

例如探究植物个体长高的原因.植物长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顶芽顶端分生组织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数量的增多是其长高的基础;其二是每个新细胞的成长,无数新细胞成长的量变最终引起植物长高的质变.

这个实验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证明植物长高是由于其顶芽顶端不断成长导致,这就要求学生事先要去查找相关植物成长的资料(查文献),根据所查资料来选择实验所需材料,考虑用什么植物较好?生长快速的植物还是慢的植物?从种子开始观察还是观察成年植物?应用什么方法才能印证相应的观点?通过教师有意的限定(比如限时半个月)来引导学生自行完成上述步骤的考虑(设计实验).收集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收集植物茎干长度变化的数据(数据收集).最后撰写一份个人的实验报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批改报告之后,再在班级上专门进行一次探讨,交流整个实验过程中全班同学的各自心得体会.这样的实验所需材料在家庭或户外即可找到,不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最重要的事能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科研的一般步骤:提出科学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实验逻辑思维.也许一个简单的设计性活动或探究性实验,就能点燃起同[JP3]学们积极探索的火花,从而培养创新精神,赢得未来的伟大发现.[JP]

2.成立兴趣小组,课余带领同学参与当地高校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实验

通常有生物类专业的高校均具备相对中学而言更好的科研条件,比如恒温培养箱、离心机等设备,所能进行实验种类的丰富程度也将大大超过中学,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到相对逻辑更严谨的科研思维..通过观摩和实地参与高校大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必然对中学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大大有益.将其对生物学科的热情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比如在高校某个课程设计中需要制备某种水果果粒酸奶,首先需要查找文献,寻找制备果粒酸奶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酸奶制备的因素主要为温度、时间、果粒与液体成分比例、酸奶菌种与牛奶的比例.综合文献所说下列各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例如温度可以设定为37 ℃、40 ℃、42 ℃三个水平.通过正交表来进行4因素3水平的平行实验,最终通过分析数据来确定影响该果粒酸奶制备的最佳条件.该酸奶制备的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仅是恒温培养箱,一些罐子及市售酸奶和牛奶,简单易得.通过这样的过程,提升兴趣小组整体的科研能力,形成进行科学实验的正确思路和一般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文化传播;进化;模因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73-01

1976年,牛津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出除了基因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复制因子,就是meme,中文译做“模因”。就像基因在基因库中通过跳来跳去的或卵子自行繁殖那样,模因在模因库中通过在广义上讲可被称为模仿的一个过程进行繁殖。

从那时起,关于模因研究的理论――模因论,就一直力争达到一种科学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斯科特•爱特朗已经采取了步骤:初始阶段要通过详细审查说明是否基因与模因可以类比。如果可以类比,将会引发对于具体的因果结构的重要和惊讶发现。如果不能类比,整个研究将被认为非科学的并被丢弃。

一、Meme-as-Germ和Meme-as-Gene

根据类比,模因论文献资料倾向于把它分为两个主要分支:Meme-as-Germ和Meme-as-Gene。“meme-as-germ”是最受欢迎的模因论的解释,它把模因看做是疾病毒剂。这种观点强调对于进化理论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传统的社会科学一直认为文化行为必须最终显示为个人受益的行为,而模因论认为得益于进化文化动力学的是模因自己,而不是大脑,个人或团体。

第二种主要方法被称为“meme-as-gene解释”,它对道金斯最初关于遗传和文化传播的类比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个学派以进化遗传学为科学依据,因此采用类似于“基因视角”的“模因视角”来解释在过去几年模因理论的发展。进化模因论从遗传学得出的主要概念是复制:就像DNA链复制产生相同的自身拷贝一样,模因也可以自我复制实现进化。模因论亦指出,模因自我复制的方式是模仿。

二、复制与模仿

把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理论应用于文化研究的思维当然也不是什么新东西。社会生物学及其最新衍生学科进化心理学的目的是缩小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差距,提出一个在他们的追随者看来早该被称作关于人类研究的达尔文化学说。这些学派把所有人类行为看做是进化的生理和心理变量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文化将最终由生物因素上物种的进化历史所决定。这一立场致使社会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把某些普遍的行为(例如使用避孕用具)看作是人类在石器时代的本能特性与现有的技术环境产生冲突的不适应结果。

社会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极端简化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选择方法的缓和,文化的选择性承认人类物种遗传存在一种双重体系:基因传播和文化传播。在这一方面,模因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文化选择的分支,不同于主流的共同进化,它坚持认为复制是文化遗传的机制(而文化选择仅仅假定了一个未指明的遗传机制)。认为文化单元可以像基因一样复制的观点假设那些不连续的、可以确定的单元可在文化内得以区分。模因的立场一直受到主要来自人类学家的批评,他们的理由是:文化构成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任何这一体系内的单元都必然是观察者任意的构想。但即使文化单元可适当区分,模因论者坚持把复制作为文化遗传的唯一机制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他们的依据是复制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例外而不是规则。

进一步的观点认为,文化传播的进化特性不受遗传机制定义的限定。苏珊•布莱克摩尔强调模仿是人类物种的显著特征。然而,对模仿的限制受到了哲学家大卫•霍尔的质疑,他认为:对于人类物种的限制严重削弱了模因的跨度和兴趣;这种独特的人类模因论不能把一般的进化趋势解释为一些动物家族智力的提高。

正如罗伯特指出,一个潜在的模因科学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1)是否文化可以被看作是由独立的信息单元传送;

(2)这些单元的传播过程中是否必然要复制;

(3)一种达尔文主义或选择主义的方法是否足以成为文化科学采取的最充足的形式。

模因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反对意见不过是这样一个不恰当问题提出的并发症的样本。在将来,如果模因论想要达到真正的科学地位,模因论者必须应对这些并发症、修改和重新定义他们目前对模仿和复制的概念,以提出一个一致的理论。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UP,1999.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 OUP,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