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4: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堂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设疑导入,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地参与教学,主动配合教学,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当然,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自然灾害的影响还正处在研究阶段,目前尚无定论。课后教师应将这一点交代清楚,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因势利导,引发
在教学中,学生在一节课的中间容易分散注意力,此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或巧妙设问,或巧妙处理突发事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课堂教学的。有一次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当学习到“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课堂教学已经进行了2O多分钟,学生大都感到有点疲劳,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甚至还把头朝向窗外,看操场上体育课的学生跑步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我突然停下讲课,话锋一转:“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呀!”(学生们大笑)我接着说,“可是你们知道各类跑步比赛中为什么要向左转弯吗?”(学生们齐声问原因)“因为北半球向左转弯比向右转弯省力。等讲完这一部分内容之后,你们就明白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地强加训斥,不仅达不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效率更无从谈起。
三、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1.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将地理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是学习地理的目的之一。如讲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部分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日常现象产生的原因:雨后的晴天格外蓝;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温度低,多云的晚上比晴朗的晚上温暖一些等。再如,学完“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判断环境特征(如干旱、水湿、污染)、判断阴坡阳坡等。在生活中理解、运用知识,学生真正感到学地理是有用的,知识才更容易牢固掌握。
2.运用地理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2
(一)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古以来,博学的最高境界即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在今天却恰恰相反,很少有这样的评价体系,人们对于天文地理知识普遍是忽视和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把地理课当作“小课”,多半只是应付了事,毕业后,对于天文地理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官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发现有很多人方向感极差,没有主观的立体的对空间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由于地理知识方面的欠缺所导致的。因此,这种思维能力应从地理教学中得以培养和锻炼,教师通过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的建立,注重地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时因地制宜,将地理学科中专业的空间立体思维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和理解这种思维形式,建立空间思维感官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也应做出相应的提高,以满足教育发展和学生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就是要更加强调教师的高效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效课堂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素养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非常强的学科,如果高中地理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构造自己的教学体系,就不能将其更好地言传身教,学生在课堂上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授课前期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建立科学实践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推进。
(二)以兴趣教学方式为主导,建立科学的教学导入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而学生的自主性的原动力来自于他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如果对学科产生兴趣,便会在这方面提高非常快,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长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从形、声、文等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并运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疏导,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助力学生做到心身具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延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探讨研究精神,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为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提问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从提问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吸引力,以达到理想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逐步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用之于实践。这种提问式教学,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地理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师生评价系统教学改进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推进参与的过程,只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努力才能实践教学与学习的共同的进步。制定完善的师生评价机制,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在实践当中必然会出现盲点和不足,而这些教师自身是无法知晓的,他们往往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才能够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存在的瑕疵,才能知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需求。相应地,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建立完善的师生评测系统,可以推进实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的健康推进。
篇3
每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操作规程与操作逻辑,规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每步教学过程的时间与操作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按步骤行事。如某校为了推广某一课堂教学模式,规定了每个学科每节课教学进程的时间分配:20%为教师指导、点拨、答疑,60%为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其余20%为学生检测巩固。该校对课堂上讲解时间超过10分钟的教师进行严肃批评,并要求限时改正。该模式2014年在该校强制推行,但弊端很快就出现:不同学科及不同教学内容在该模式下并不能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特别是理科教学根本无法适应当年的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通过学生自我学习与互助学习打破了程式化的教学过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预设目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有些教学内容,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中也不能只讲9分钟,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这些很理性的内容只凭学生自我领悟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对抽象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地理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讲解才能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模型,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与地理认知。人文地理相关知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教师的“精讲”提高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分组合作学习不适应我国目前学情
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是实现教学效果高效的前提。目前推广的教学模式都是模仿国外的小组合作学习,该课堂模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受我国学校课堂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影响,很难组织形成有序的课堂教学进程。其原因是:我国中学班级规模庞大。教改力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区域学校的班级少则50多人,多则近百人,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班级规模是20~30人以下。2014年9月,网易“数读”栏目数据表明,我国班级规模世界第一,教育部2010年统计的全国平均班级规模是52.90人,而同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班级规模都在30人以下,有些甚至在20人以下。笔者曾到我们县学习了一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示范课,该班共65人,每小组6人,共11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本来已经很拥挤的教室,经过这样的重新组合,教师根本无法指导一些学习小组。因此参加听课的教师都发现这种课堂模式根本无法让教师进行高覆盖率的差异性指导,如果再加上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参与度不强,这样的小组讨论式“高效课堂”岂能高效?
三、教学进度难以推进
篇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上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应当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应当有意识地深化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间的良流互动是很有价值的,这不仅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参与程度更高。教师应当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并且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积极,质量也更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初中地理中较为基础的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中涵盖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分区地理中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对于地理区域的划分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了解都不够全面,并且有些认识还不太准确。这节内容的教学就是要更正学生们观念中的误区,让他们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教师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能够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并且能够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这些教学要点都非常重要,也是教学中的指引与参照。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设置更多师生互动环节,应当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吸收这些知识要点。这个过程不仅是践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直观体现。
二、深化课堂情感教学
情感教育应当渗透于初中地理课堂中,这也是新课改中对于地理课程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中涉及许多和语言、文化以及宗教有关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很好地渗透情感教育,这也是对于学生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一种指引。教师要善用这些教材,要借助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们积极正面的指引,让情感教育能够更好的在地理课堂中得以渗透。“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富有人文色彩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内容也能够很好地展开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旅游的外国人也将越来越多,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因此了解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在这节课程中,学生们会认识到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会了解不同宗教带给人的不同影响。课堂上要让学生们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此外,要树立学生们正确对待不同的的态度,认识宗教自由。许多学生对于这节内容都颇感兴趣,课堂上提出了各类有意思的问题。学生们会谈到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国家的文化,会谈到他们熟知的一些宗教以及它们带给人的各种影响与改变。学生们对于文化专题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们渗透情感教育,让新课程理念能够更好的在课堂上得以体现。
三、渗透课堂环境教育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多样导入 促进教学
导入是进入新教学内容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愿意采取以复习前一课所学的内容来导入新课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地理新课堂便没有了期待,学习热情也逐渐降低,难以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地理教学导入模式,而应结合学生兴趣和地理学习需求,引进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和方法,以新颖、多变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带动学生参与,使地理课堂教学更为和谐、生动,在确保课堂教学各环节顺利开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一、漫画导入,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幽默、诙谐是漫画的固有特点。然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导入课堂学习,以生动的漫画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运用漫画导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漫画与地理学习内容的衔接,并要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中“资源及生态保护”一课内容时,我以漫画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开始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漫画,以漫画刺激学生眼球,促进学生思考。漫画下方显示着“我想有个家”。漫画内容主要由哭泣的小鸟、拿着砍伐工具的人们、被砍伐的树木构成,被砍伐掉的树木以漫画人体形式呈现,并大声呼喊:“抗议人类乱砍滥伐。”生动的漫画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漫画中的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漫画中的小鸟为什么哭泣?资源为什么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在山区,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能够围绕漫画内容和地理知识认真讨论。显然,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漫画导入新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话题导入,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地理学知识相关的话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尽量选用一些学生熟悉且能有所感悟的话题来导入新课,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话题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巧用话题,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内容时,我设计的话题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我以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为例,引导学生对城市进行积极探讨。师:“以中国上海为例,你认为什么是城市?上海城市化具有什么特点?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逆城市化’,你认为什么是逆城市化?上海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了吗?”学生对这样的连环话题非常感兴趣,从城市到城市特点,再到逆城市化,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被这些话题牵引着。话题引入后,我再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想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领地理课堂逐渐走向精彩与高效。
三、问题导入,诱发学生自主思考
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更多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借助地理问题导入课堂学习是最能诱发学生对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提出问题时,需要注意其起点要恰当,过于简单的发问和起点太高的问题均难以促使学生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地思考。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内容时,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吗?
(3)如果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难度适宜,并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易于引起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以上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互动交流。在思考交流结束后,教师再以抽查式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逐步深化教材的学习内容。
四、广告导入,带动参与欲望
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将广告与地理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广告方式导入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一课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有关海洋保护的公益广告,播放结束后,再引出保护海洋的广告标语“海洋是广大资源的依托,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全力以赴保护她吧!”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广告宣传的用意吗?”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的污染情况,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通过广告导入的方式,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课堂参与度也有所增强。
五、时事导入,彰显新鲜气息
时事导入法是指将国内外大事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使地理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也更具新鲜气息,从而满足学生的“尝鲜”需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我以“合福高铁”这一时事导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合福高铁”的时事内容,再切入“交通运输布局”的学习中来。利用多媒体展示合福高铁开通的情况,深化学生的知识,引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合福高铁的开通具有什么意义?你知道合福高铁途径的城市有哪些吗?其建设意义又是什么?”这些内容设计新颖,与社会实际相关,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由此可见,时事导入能够让地理学习更具时代气息,也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谜语导入,活化地理课堂
谜语导入法主要是教师以竞猜谜语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设计谜语,引导学生竞猜谜语的导入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活化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内容时,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猜一猜谜语,比一比谁猜得又快又准,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吗?”学生大声回答:“准备好了。”师:“‘一块蓝布无限大,日月星辰全包下,五湖四海全包罗,世间万物皆容纳。’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宇宙。”进而引出与宇宙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宇宙?”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由此可见,猜谜语这一喜乐见闻的导入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总之,导入设计不能单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地理学科特点,丰富导入设计,从而达到以“导”促进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控制导入的时间,不能生搬硬套导入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丁无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3).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效果 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实践来看,脱离生活的教育教学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不高,地理知识因而也变得索然无味。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相关的学科,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应摒弃“去生活化”教学的做法,而应将生活化教学积极引进地理课堂,让生活唤醒“沉睡”的课堂,让生活点亮地理课堂,推动地理课堂走向高效。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与地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想而知,生活与地理的关系多么紧密。为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将学生的正面学习情绪带动起来。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将地理内容与生活情境创设结合起来,以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展开地理学习。在创设生活化的地理情境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注重情境引出的方式,从而达到激趣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旅游业与地理环境”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开通,带动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贵州,人们去往青岩古镇、安顺黄古树瀑布、荔波七小孔等旅游景点变得极其方便。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贵广高铁及其沿途停靠的城市,然后再重点展示贵州的著名旅游景点,以熟悉的热门景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旅游业”这一话题。在展示完后,教师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师:“大家有没有去过贵州旅游呢?”如果没有,你能分享一下你去过的旅游胜地吗?”在学生互动交流完后,为了深入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师:“大家认为影响贵州旅游业的因素有哪些?贵州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你认为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由此,学生展开讨论。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热门的贵广高铁为引线,引出以贵州为主的旅游景点,并以此作为典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巧用生活实例,强化学生理解
在地理学习中难免会碰到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强硬地灌输、讲解,学生只会一头雾水,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为此,教师要想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实例,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点变为简单的地理知识,从而让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快速地理解地理知识。通过巧用生活实例,学生对生活与地理会有更深的认识,从而主动把两者联系起来,促进自身的地理学习。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生活实例化解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本课以洪灾为例,人们对每年夏天的台风颇感兴趣。在学习台风时,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台风眼的形成原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反复讲解台风眼的形成原理,但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的,甚是疑惑。此时,教师引用生活中洗衣机甩干衣服的原理为例,引导学生回想洗衣机甩干衣服的过程。学生再结合教师讲解的台风眼形成的原理,自然就明白了。又如,在学习“大气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空调、暖气安装位置的生活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此可见,将生活实例与地理教学融合起来,能够快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加深学生的地理学习印象。在引进生活实例时,要注意其与地理知识的衔接性、相关性,从而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简单、高效、愉快。
三、联系乡土地理,丰富学习内容
乡土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活资源”。作为地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注重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将乡土地理内容“搬进”地理课堂,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感到亲切、熟悉,因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弥漫着乡土气息。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的单元活动“调查家乡的旅游业”一课内容时,教师联系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家乡对于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情感等都有不同的感受。针对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调查研究对象,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家乡的旅游业,如家乡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家乡待开发(值得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家乡发展旅游业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等。学生对研究自己家乡的旅游业非常感兴趣,都能积极地投入互动交流中。有学生说:“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光无限好,可以打造成特色的旅游避暑胜地,但不利的开发条件是交通闭塞,旅游宣传手段有限。”有学生说:“自己的家乡有历史遗迹,可以开发成历史遗迹名点,让旅游者了解当地的历史,而其优势条件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积极开发交通线路。”学生各抒己见,地理课堂非常热闹。
由此可见,借助乡土地理,能够促进学生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形成活跃的地理学习氛围。
四、引领生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是教育改革下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传统教学只注重“教”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教师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设计了与生活出行密切相关的探究题目,促进学生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香港高铁(自香港西九龙总站至广州南站)备受关注。据报道,香港高铁如果开通,香港至广州的运行时间将缩短至48分钟之内,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教师以此作为生活探究的典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师:“你认为香港高铁的全线开通对于我国的交通运输布局有何影响?香港到广州的高铁建设工程巨大,你认为是否应该建设这条高铁?对于新闻上报道的香港高铁极有可能‘烂尾’,你怎么看?”学生对于这类鲜活的探究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迅速组建小组,大胆讨论和交流。
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探究题目能够驱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关注社会热点,也要将其与地理内容结合起来,让地理学习“活”起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学习。
五、回归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回归生活实践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需。只有给予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一定的生活实践,并给予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机会,及时点评,推动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教师设计了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分析,然后展开辩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城市居民出行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城市居民的出行状况,并以“小轿车是否要进千家万户”为主题,收集居民真实的想法,然后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在这个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展开调查,了解城市居民的想法,再将他们的观点记录下来。在下一次的地理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其中正方支持小轿车进千家万户,反方则持反对意见,学生围绕此主题进行辩论。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通过设计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分析辩论主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之,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地理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以全面推动课堂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30-01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笔者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一点想法,跟同行们一起探讨交流一下。
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学特别是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和很多章节的内容,要求的教学案例也很多,而实际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并不多,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所以中学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的议论一番,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这些情形集中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了解。
二、有效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精心寻找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选择地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更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注重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增加学生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篇8
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和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地理教研组是中学地理教师最基层、最日常、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开展各种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地理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地理教师的教学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转化为地理教师自觉行为的智慧型集体,是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重视并不断强化地理教研组工作,对优化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地理名学科、地理名教师,构建地理学习校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尤其在地理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地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重视对地理教研组活动的功能开发与实效性的研究,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笔者在对福建省部分中学地理教研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其建设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一、地理教研组建设的成绩与特色
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做好常规工作,提高教研与教学质量
一是集备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做到“四定”和“四统一”,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教研组都注重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各备课组能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开展备课活动,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重点、难点、知识点;学进度;统一作业格式;统一测试内容。教师们商讨教学方法,探讨处理教学内容,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并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疑义同析,信息汇聚,观点碰撞,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二是教研组加强组内听课评课,贯彻落实组内公开课制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一般每个教研组都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的节数,并进行民主评课活动,以达到共同成长,充实了校本教研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公开课从教学前的设计研讨、数次打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到教学后的评议反思,做到“开课者一人,受益全组人”,教师们不仅从中有所借鉴和启发,也进一步推动了教师的超越、自励和创新。
三是为了更好的探讨新教材的教学模式,钻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教研组教师都加强理论,并以学习者的姿态积极求学和以实践都的身姿积极探索教学,如进行“同课异构”的开课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探讨方式。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衡量一个学校的发展实力和潜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的状况如何,因此地理教研组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以及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同时,不同的学校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采取有各具特色的培青工作,如:实施的“1-3-5-8”培养工程,促使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才。“1-3-5-8”即一年适应(成为“入格”教师)、三年成型(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才(成为校骨干教师),八年成名(成为一方“名师”)。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师徒结对子方式,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促使新教师的成长。
另外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以最终实现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促进新教师成长。比如:组织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板书、板图和说课练兵、优质课评选、组织命题设计等岗位大练兵竞赛活动。
3.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实现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综合。通过各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的努力,开设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福州格致中学开设了《天文观测基础》、《民居与地理》、《风水与民居》、《福建旅游地理》等校本课程;厦门二中开设了《乡土地理考察》、《厦门人口地理》、《厦门商业地产》等学校课程教材;建瓯一中开设了《军事地理》、《和你一起旅游》、《水土保持》、《建瓯地理》等校本课程;晋江一中地理组结合社会需求,基于学校的现实,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选择,开设了《晋江旅游》、《宇宙探秘》和《晋江民俗》等校本课程。
教研组在充分利用校内资的源基础上,大力开展了有效研究性学习(地理实践)活动,并借助小论文撰写、科技活动、相关时事热点等,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研究、创作、自由作答、放飞思维的空间,把课堂向课下延伸。就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加以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4.重视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
各学校的地理教研组重视了教育科研,每个教研组均承担了校级或市县级课题,甚至有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如:厦门六中地理教研组教师承担了一个国家级子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和多个校级课题;泉州晋江一中地理教研组承担了泉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重点课题;德化八中承担了1个市级子课题及多个校级课题;厦门翔安一中做到每个备课组都至少有一个小课题,以小课题带动教学研究,小课题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不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许多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真正研究型的教师。同时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出了一批研究性成果,相应地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教学论文。
二、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的建设经过教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部分学校在地理教研组也设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研组地位日益下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中学主要采用以年级组为单位办公与管理,教研组作用不凸显,让位于年级组和集备组,教研组教研活动主要往往只停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强调常规工作、安排活动内容、传达会议精神、进行试题命制等等。因此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模式常表现为:开学初布置任务与要求——中间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中考试工作——考后情况分析——再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布置期末考试工作——期末总结,形式单调。听课评课为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少有研讨成分。而评课,在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着“只讲好话,不讲缺点”的现象,在评课过程中,出现沉默的现象虽然没有,但评课不痛不痒、泛泛而谈,或只说优点、或只说普遍性(如,教态、板书、语言表达等)问题,对于上课中存在的实质问题(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则避而不谈,这样的教研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虽然很多学校要求集备组做到四定四统一,也由于地理为小学科,各备课组成员少,交流对话人员少,使得集备活动流于形式。教研组的常规工作中出现了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一些教研活动表面上似乎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有时却是“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主题不具体,从而出现了活动过后收效甚微的状况。因此,教研组活动很多工作都是表面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质性研讨活动,这种状况制约着教研组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从而限制了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学科教育科研水平不高
虽然教研室和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提供了一些课题机会以供教师来申请,但是由于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多,课余时间少,真正能做坐下来进行教研的老师不多,投入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还有就是起步晚,起点低,理论水平不高,在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课题研究实效性差,只为了完成课题而完成;在论文写作上,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中学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需要在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渴望得到名师、专家的详细和科学的指导培训。
3.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待提高
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把握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经验不足的特点,不太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教学程序不够鲜明,显得不够老到,难以凸显教学的风采。有的教师教学中分层意识不强,只注重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未能更多地考虑优秀学生以及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缺乏分层教学的实践。教师特别应加强对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把握和具体程序、细节的实施。
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的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课件的创新不足,许多老师的课件都是用下载来的,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亟待提高;地理学科在中学作为小学科,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地理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也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对策
1.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完善的教研组管理制度是教研组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教研组工作才能尽可能完美。教研组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师徒帮学制度、优质课评比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等[1 ]。备课组长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定时定点集体备课。如:每次集体备课不少于2小时,研究配套练习的编制与应用,研究重难点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师徒帮学制度要求完善师徒研讨过程记录,每学期听课次数,每学年师徒结对子的中期小结和年终小结。
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应进一步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吸引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一是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通过区域联动形式,加强校内及校际交流,汇集同片不同学校地理教师的智慧,促进、帮助具体的学校教研活动拓宽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校地理教研的质量。二是可以各校地理教研组加强与市区县相关单位共建丰富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形式。如:各学校与本市环保局、市水土办等单位共建合作,开展丰富教研活动。
2.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及指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
加强教育科研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中学可以每年请专家到学校对教师在课题研究的选题、操作、结题、实施等方面进行1-2次指导,以科研带动教研,各个中学地理教研组的特点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较多,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如果此时能够有相关的专家进行引领,一定能更有效地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教学水平上、课题研究水平上更上一个台阶,而不会仅局限于本组的交流研讨。在教师教研论文写作上的指导,可以请已经在教研上取得成绩的一线教师来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从选题、写作、发表等方面进行介绍,更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学科带头人是在本学科教学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获有教学声望的领路人,是学术积累、教学智慧与实施技能诸方面有特长者[2 ]。学科带头人应当是其所在学校教研组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还应发挥其的辐射作用,通过教研沙龙、课堂诊断、上示范课、课题研究等等活动形式,让其引领和带动本地区地理教研组工作的有效开展。
3.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养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文化素质,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师自身素养进一步提高对中学地理教育及地理教研组的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努力从课程实施者拓展为课程开发者;从地理教育的实践者拓展为地理教育研究者。因此教研组应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有明确的方向。学校应保证教师在职能有机会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与核心。他的工作思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教研组的出路[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教研组长也是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他熟知每位教师的个性、弱点和发展空间,因此教研组长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状态教师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促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因此要认真选拔并重视教研组长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建设情况的分析,各校地理教研组强调常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强调常规教学工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仍然存在着教师课时多,工作任务繁重、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水平不高,教研组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地理教研组工作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采取完善地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和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加强教育科研专家引领及指导作用,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等对策。
本文写作的资料为2010年参加高研班培训的老师们所提供,在此感谢培训班上的每一位老师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