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6:2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素质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在艺术实践案头准备环节中,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艺术实践通常有一个或多个艺术指导老师,所以教师可采取以某个专业、某个班级或系的形式,开展师生汇报演出、四项全能比赛、班级汇演等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觉计划和安排节目。通过艺术实践,学生既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又培养了自主计划安排的能力。
2.在艺术实践组织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音乐舞蹈本身就是一门协作的艺术,它不仅要求人的动作和节拍协调一致,而且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动作协调一致。通常一个节目布置下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中某一个班干部或者专业优秀者负责排练,安排好排练的时间和场地,制订排练规则,设置对不认真参与排练学生的惩罚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出好作品,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在艺术实践活动演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把思想政治精神融入艺术实践创作,在艺术实践中把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串联在一首首红歌和一个个激扬奋进的舞蹈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了一个个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优秀作品。如有一个叫“十年之后再相聚”的节目,就是某高校2007级音乐教育普本班学生自编自导的,它假想了毕业十年之后再相聚的情景,每位同学都成了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而班长成了一名村长,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4.在艺术实践的综合展示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个人能力
艺术实践课不仅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其他才能。如完成一场晚会,不仅有演员演出,而且有主持、灯光、音箱、剧务等相互配合。某高校2004普本班某学生肯于钻研,吃苦耐劳,对晚会中的灯光音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自己的努力,在2006年获得了音响师的资格认证。又如某高校普高本科班某学生在系里组织的多次艺术实践活动中担当主持人,个人主持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还有某学生本来是一个胆子较小的学生,在班级会议上发言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教师和学生发现她这种情况后,都鼓励她,经常为她争取上台的机会。经过几次锻炼后,该学生不仅不害怕舞台了,而且对舞台充满了渴望。
二、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1.艺术实践活动要有力度,避免变成娱乐活动
艺术实践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且感染性强,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极易使其变成娱乐活动。娱乐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同,娱乐活动纯粹是为了消遣,使人放松、愉悦;艺术实践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它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虽然两者形式相似,但是出发点不同,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只有体现出艺术实践的专业性,它才能区别于一般的娱乐活动,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2.学生素质教育应体现在艺术实践的全过程
素质教育不应该只体现在台上,还应该体现在台下、台后的具体分工上,艺术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所以在艺术实践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策划、灯光音响、剧务等。只有这样,艺术实践才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
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艺术实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艺术实践就会得到长足发展。
1.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严把质量关
学生年轻,有激情,且思想活跃,虽然有时候不免偏激。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和正确疏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对学生能够创作表现主旋律、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好作品,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不能够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甚至是起负面作用的作品,教师要耐心地做好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相信学生能有所转变。
2.从整体上看待艺术实践活动
篇2
1.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
学校要真正推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必须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办学理念,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决定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学校要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并能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研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涵养等,只有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思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2.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了。其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也就是对员工的人格修养和品质方面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具体内容更要详细斟酌,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
(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具备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5)具有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综合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容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要包括隐性课程,要开创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过课程化教育模式和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不断体验,不断进行感悟实践,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的方式途径,使各种方法能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4.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评体系
要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对职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教育内容方法,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考评体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要重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能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结语
篇3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三、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四、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五、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篇4
21世纪高校健美操课程应该与时俱进,将健美操课程与大学生的健康需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能力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健美操的教学的项目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除了有限的成套动作学习,也可以不断将拉丁健美操、搏击健美操、竞技健美操、现代舞等进行有机的串编,加入人文素质场景,如此一来,不仅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健美操到最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另外,在动作的选择上,应当是简单易学且造型优美的,但又不能光是追求动作的形式优美、立体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动作变化来养成良好的姿态,塑造优美的形体。此外,还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在保证课程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提供不同基础、特点和发展潜能的多样性选择,促进课程内容的弹性化和自主选择,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健美操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青睐,是因为它能全面展现人体健、力、美这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样体育运动,而且融合了包括多种艺术因素,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健美操是“流动的诗、运动的画、跳动的音乐”。
2.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体育从诞生开始就和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关注着人类的身体世界和精神世界。体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己成为学界的重要领域之一。人们通过身心的协调发展来认识自身、社会和世界,进而更好地改造自身、社会和世界[7]?。
人文精神是一门最基础的体育科学。健美操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精神。如果我们能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更加生动,能为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增色不少,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健美操这门自然科学。
教育的对象是人,衡水学院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大学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基础是人本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人本化教育思想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习者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体价值等内部需要、以及在多元社会中生活所必备的学术、技能、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外部需要。衡水学院健美操课就是以适应本院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人文素质发展的一门体育课程,满足了衡水学院学生的多种需求。由此可见,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具有教育学基础的。
3.衡水学院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现状
人是社会的人,衡水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宏观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的擅变,使得一大部分衡水学院非体专业学生的人生理想、思想境界出现了多元并立、参差不齐,而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注重实际,不尚空谈,乐于接受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论知识,厌恶形式主义的空泛说教,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必然强化他们的利益观念,因而会诱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潮。使得不少学生的心态扭曲,不讲理想,不讲奉献,不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前途,只顾个人利益。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消化理解,是一个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循序渐进地向主动接受教育、乃至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过程[13]。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正确的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现象,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而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重智轻德,对好学生的评价是:获得高分,进好学校,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来讲可以缓行。殊不知,人才,得是先做人,后成才的[11]。即使是在人文教育上,也片面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人文素质呢?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法】:G71
1 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比上年增加65.17万人,增长17.05%,其中本科招生209.92万人,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4.93万人,增长20.29%,其中本科在校生737.8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的需要,更是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需要。
1.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课堂教学也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目的转变为具体教学实践的中介,因此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只是传授知识或主要进行专业教育的旧理念,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都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一致起来。教师在讲授一门课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把传授知识和文化熏陶、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结合起来,努力追求人文精神向科技领域的渗透,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 高职教育现状及弊端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过分强调狭窄对口的专业教育,过分提倡干什么,学什么,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技能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人文底蕴薄弱、功能性过重,造成高职学生素质的不完善或综合素质的欠缺。社会上流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论点,在学生中形成了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科教育的失败者,知识基础薄弱,普遍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做为高等教育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3 探索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要加强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培养。要开设以人文、社科、经贸、管理、环境等课程为主的公共选修课。
3.2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3.2.1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课要以应用为目的,以专业学习“必需、够用”为度。要拓宽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了的基础理论,是专业所需的共同知识和共同技能,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的基础,另外,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良好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专业课是专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专业的特点,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和先进性,坚持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要在充分利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知识结构的衔接,课程设置的整合。
3.2.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的教学大纲要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与培养目标、规格层次、能力结构相适应。要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课程设计要强调规范化训练,要积极安排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实践课要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为考核标准,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考核,要注重平时考核。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设计(论文)要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要尽可能结合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工程及社会生产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3.3 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要逐步提高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积极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上网自学课件,为学生网上自学、网上讨论和答疑创造条件。
3.4 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理解性、分析性、综合应用性内容,要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方法,每门课程根据其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水平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论文、读书报告、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操作、上机等考试方法,要注重平时考核,重要考评基础、考评能力。要坚持教考分离原则,公共基础课、主要课程要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3.5 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其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化,重视学生个体素质上的差异,突破过去学年制“一刀切”式的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计合理、富有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弹性学制的学科体系、过程管理等内容都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和学习需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专业技能熟练精通”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制机动灵活”以及“宽基础,活模块”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公共基础文化课程类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程模块4种课程类型的模块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特点,确定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分所占比例以及毕业所需总学分,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和课程体系要求进行选课。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基础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上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杏波:社会转型期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发展走向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篇6
论文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
1.引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极小,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时,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人格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矫正或行为调适而非发展入手,积极干预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学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讲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并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素质教育论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两种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从而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2.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3-0.85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研究程序
2.3.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3.2 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格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学中,把这些人格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提炼并介绍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一个视野非常宽泛的对比参照。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在理论讲授之外,对学生的责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做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体验:教学中遵循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非指导式教学方法。尊重并信赖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中,把团体咨询的技术用到课堂上,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如通过课前短讲、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分享、小组活动以及注重此时此地的鼓励、支持与提倡情感表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己指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素质教育论文,课堂上安排了约2/5的操作训练内容,包括各种技能训练,训练中我们还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2.3.3 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2.4 分析方法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3.1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外倾性 前测 33.52±4.1334.13±6.34 4.23
后测34.22±5.24 4.17 33.27±4.55 5.643.25
神经质 前测 34.42±4.25 33.43±5.16 5.26
后测29.52±3.24 5.24* 23.19±4.25 4.58**6.47**
责任心 前测 36.71±6.2435.23±4.34 5.47
后测42.35±2.27 5.68* 48.53±6.26 6.27**4.35**
宜人性 前测 35.42±6.14 34.25±5.14 6.57
后测41.15±3.26 6.37* 47.33±4.24 5.46**4.39**
开放性 前测 41.42±4.3542.33±5.14 3.25
后测42.12±3.25 3.14 41.16±4.17 3.576.58
注:*:p<0.05素质教育论文,**:p<0.01;下同
3.2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躯 体 化 前测 1.51±0.231.54±0.34 4.21
后测 1.47±0.34 3.251.42±0.43 4.243.57
强迫前测 1.62±0.331.59±0.26 3.43
后测 1.54±0.35 3.651.47±0.35 6.244.65
人际敏感前测 1.72±0.131.64±0.33 5.13
后测 1.52±0.23 5.27*1.31±0.25 4.34**4.32**
抑郁 前测 1.63±0.271.67±0.25 5.13
后测 1.47±0.24 3.27*1.26±0.35 3.55**2.15**
焦虑 前测 1.59±0.331.62±0.233.13
后测 1.41±0.24 4.38*1.17±0.35 5.44**2.35**
敌对 前测 1.62±0.231.73±0.34 3.53
后测 1.49±0.24 3.15*1.27±0.35 4.24**2.65
恐怖 前测 1.52±0.131.55±0.31 2.27
后测 1.42±0.27 4.621.39±0.55 4.243.65
偏执 前测 1.54±0.331.51±0.24 5.21
后测 1.46±0.21 3.171.44±0.25 6.245.16
精神病性前测 1.55±0.131.57±0.27 5.24
后测 1.46±0.34 4.511.47±0.56 4.244.55
SCL-90总分 前测 37.52±11.1738.23±12.14 6.23
后测 28.22±8.44 4.17*23.227±9.65 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 讨论
4.1 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4.2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尽管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素质教育论文,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论文开题报告。即讲课、讨论、训练与作业分享合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自主与开放精神,使他们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欣赏与向往,使他们产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动机,也向学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养健康人格特质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满足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建立同一性的成长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学生产生幸福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4.3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两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外倾性和开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是人格中较稳定的成分,很难通过课程的干预有所改变,神经质虽然也有其生理基础的制约,但通过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依然会有显著改变。而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特质,这两个方面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改变较为容易,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素质教育论文,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 结论
5.1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5.2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杨眉: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篇7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 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篇8
本人于**年7月取得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历,20**年7月取得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学历达标,熟练掌握语文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注意知识的更新和业务的进修,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本人现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能胜任各年级教学工作,能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状况制定教学计划,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课时注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坚持启发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课外辅导学生耐心细致,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达到了较高的要求。
在当班主任工作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连续三年担任年级组长工作以来,年级组工作以“蓄势待发,一直努力”作为年级口号,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考考出好成绩为总目标。从加强日常管理入手,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责任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年级进一步把奋斗目标明确成了五个口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精神,特别有纪律,特别有成绩;五个意识:升学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吃苦意识,合作意识。**年的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于**年3月开始工作,于2002年9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年12月通过了职称计算机考试。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校“优秀教师”称号。撰写的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信息的优化》获20**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篇9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素质教育 实践 探索
实践证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对提高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实践及存在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配置简单,工作分工不明确
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点,分别将其挂靠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基地办公室大多是合用或借用。基地工作人员少,工作未明确分工,通常是按照上级安排,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时,兼做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各项工作,导致基地工作人员精力投入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综合性大学都在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探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途径,忽视了基地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而建立健全基地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达到基地目标的保证。在基地缺乏制度保证的情况下,各项工作的开展没有一套规范的办事流程和行动准则。
(三)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综合性大学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概念界定不清,于是将专业课以外的所有课程,统统划到文化素质课程里,导致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混乱;还有些综合性大学随意拼凑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导致选修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加之学生在专业压力、就业焦虑、市场导向等因素的干扰下,不够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导致部分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低效。
二、加强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建立健全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
目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经过了试点探索、实施推广两个阶段,进入普及提高阶段,这就对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了迫切要求。制度是基地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综合性大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监督 、管理等配套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保障基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使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提高综合性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综合性大学应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为依托,为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提供平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严格考核,使教师增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动力;其次,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申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题,发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出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术专著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推进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师资保证。
(三)实行“校中校”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综合性大学学生的文化素质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深入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内涵、可行性教育途径等,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鼓励教师从事相关的理论和教学研究,根据本省及学校情况,编写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物,申报校内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题等,提高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水平,有效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性大学可结合自身实际和地方特色,在现有各种艺术节、体育节、学术论坛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实践活动模式,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应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活动,整合地缘文化优势,争取社会教育资源,与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加强合作,发挥综合性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3. 设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比较齐全,师资比较充裕,应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涉叉学科,完善知识结构。根据本校特色和师资优势,构建一个以心理健康课程、科学普及课程、艺术审美课程、文学经典课程等为主线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毕业之前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以考核或考查方式结业,并发给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校结业证。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1998-4-10.
篇10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考试制度 改革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01-02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生经过应试教育后,继续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知识在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运用、创造、更新和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推进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推进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理念,以培养挑战性人才为目标,着眼于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社会文明良性发展的人的知识潜能的有效发挥。因此,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考试,不是书本或课程知识简单的再现,也不是局限于对现有知识的简单理解。
但是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主导型考试体系,特别强调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很快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虽然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学分制,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课程考试体系依然陈旧,没有适时而变,背离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是科学的发展,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阻力。理解记忆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是课程考试目的的初始层次。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对现有的知识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独创性地运用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才是课程考试的目的的更高层。因此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必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为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理念,做为高校考试改革和教学体制改革的有效切入点,其根本是对应试教育的彻底否定。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推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做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就成了这种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面地推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效果。
传统的考试制度常见问题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局限性强。一般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命题原则和方法简单,结果导致教师在课程上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给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介绍学科前沿的和发展动态带来困难,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负面强调考试的结果和评判。标准型、规范性的试卷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由于传统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一刀切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一考定终身,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校、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推向极端,形成所谓负面追求及格率的应试教育,这种考试制度带来了多种负面的效应,作弊就是其中一个,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发明了许多作弊方式,带纸条,抄袭别人答案,替考。更有甚者还专门制作作弊工具,要以此挑战不及格的考试模式,这更引人深思。
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与评优挂钩,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虚荣心理。
一般高校课程考试都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并且拖延时间较长,使学生平时不学,只要短时间的集中复习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三)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在当前考试制度导向作用下,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和分数,而不注重其他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把上课死背书本知识作为学习任务,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而忽略了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涉猎更多的知识,去看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新型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共四个方面创新
1.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出发,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
科学的考试观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效果。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伪科学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树立考试并不是标志着一门学科,或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而是对上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互动式总结的观念。同时要科学地创建考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权威性、公平性、公认性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明确考试目的。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水平,教师的教育能力,学校的培养水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而传统的考试制度更是片面侧重于考,教育成了考试的附属,严重地偏离了人才培养的教育轨道。所以考试改革,必须 要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考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2.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不断丰富考试形式
目前一般高校的考试形式还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将单一的考试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理科可以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试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作品、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和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通过强化学生记忆或强化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对于某些选修课,即使是同一专业,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应允许学生根据其学习的侧重点的差异,追求的发展目标的差异等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有的学生将来从事文案工作和研究生工作。可以选择论文形式进行考试,有的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选择口试形式,有的学生侧重于全面掌握该门课的知识体系,可以选择开卷形式。当然这样会给老师命题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假如我们的任课教师能够对所任课程整理成一套包括笔试、口试、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试题库,形成智能化题库,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既能体现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改变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考试分阶段进行
教学是动态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就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考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在课程结束后出若干个综合题,有学生自主选择或以开卷形式考试。教师在学生完成章节小论文后,安排论文回顾,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做解答或者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小论文的形式理清概念,逐步消化所学的知识,学会查询资料,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同时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成绩,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最终将考试变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
4.根据学科特点,合理配置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要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重点突出学科的特点,变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为以灵活掌握知识为目的的自主学习。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出题或以结合实际讨论等方式出题,都会受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真正发挥了考试的实际作用,达到了提高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考试制度改革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推动考试制度改革必需经常性地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既要解决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不断修改和完善各种考试有关的制度规定;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试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姜艳萍.高校考试制度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8,(7).
- 上一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论文
- 下一篇:职业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