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2: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概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概论论文

篇1

关键词: 文艺概论 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类的课程,是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课程。但是当今中国很多大学都从原来的培养知识性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更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很容易被认为是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实际上落不到实处。文艺概论这样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易于沦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真正对文艺学感兴趣的,寥寥无几。但是,文艺概论课程不可能取缔,素质教育需要落到实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改革文艺概论课程的教学?怎样使其应时势要求而变通,但又不失其根本?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在观念上加强从道到术的转变

在这个概念里,道应该理解为理论和思想,术是方法和途径。文艺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从课程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学习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但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以学习理论为目的,显然对他们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将无用之用转为有用实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即从道到术的转变,把学习文艺概论的道改为以其道为术,使其成为学生理解文艺作品、增强人文修养的工具和途径。

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文艺概论中的理论为中心,所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理论,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理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讲到文学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时,文艺概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文艺作品中,情感与思想密切相连,情感应该受到理智的控制。鲁迅先生说,“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黑格尔:“啼哭在理想的艺术里也不应是毫无节制的哀号……把痛苦和欢乐满肚子叫喊出来也并不是音乐。”黑格尔:“艺术要驯服并且涵养冲动。”这些理论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把这些理论理解了记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目标,我们能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文艺作品。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文艺作品中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来鉴赏郭沫若的作品《天狗》和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地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能量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的这首《天狗》一向被誉为五四精神的代表,其中狂飙激扬的感情,通过热烈奔放的词句表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在我们学习了文艺概论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文艺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和诗歌的美学特征,重新感受一下郭沫若的这首《天狗》。学生们感觉到这首诗歌缺乏诗歌的审美特征,情感太过奔放,缺少理智的束缚,所以情感就像洪水一样泛滥,失去了美感。那是不是白话诗就容易显得简单直接,缺乏含蓄蕴积之美呢?接下来,我们举了艾青的一首白话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体会,在理智束缚之下的情感表达,是怎么样体现出含蓄而深沉的美感的。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从这首诗歌里面,我们可以在这些平白如话的诗句里,感受到诗人对他的保姆,和他的保姆对诗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表达没有用号哭或者呐喊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用细节的描绘和平实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情的流露潜入读者的心中,让我们感动。

在运用理论来学习和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相信能一箭双雕,既能让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加深刻,又能加强他们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篇2

为适应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检验医学教育模式转型已成当务之急。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三年制和四年制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具备基本的检验技能、主要从事临床实验室技术工作的检验技师,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定位于培养负责签发报告、协助临床诊断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检验医师,五年制本科教育则定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既能从事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又能进一步深造的医学人才。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定位不明晰,学制复杂多样,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交叉现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接轨不紧密,再加上高校的迅速扩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检验医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明确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后,许多问题看似迎刃而解,但是如何纠正长年的制度缺陷,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成为新的挑战。

2专业认证对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2.1专业认证的特色

所谓专业认证,广义讲即时某专业技术或领域,通过某种检验标准,由政府或者权威专业组织实行,用于表彰个人或执业资格的证明文件。专业认证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用最低行业标准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保障公众、学校和学生的的基本利益;二是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等,以鼓励和促进相关专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专业认证的特色在于其注重考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即专业认证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各校的教育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评价、科研、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是否与本校的办学宗旨目标相一致。专业认证是高校专业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了寻求进一步发展,自主申请权威认证的过程。以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例,专业认证的基本过程包括:首先学校向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接下来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提交自评报告,认证工作委员会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考察,做出综合判断,考察结果将形成书面报告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做出相关的整改,持续的改进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可以视情况进行回访。认证的结论包括完全认证(有效期为8年)、有条件认证(有效期为4-6年)和不予认证。

2.2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现状

21世纪初,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等组织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医学教育认证指南》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参考方案,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核心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医学人才。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医学教育标准及认证制度。我国也在借鉴国际标准和指南,力求国际标准本土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医学教育质量认证。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年,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讨论稿)。2007年,“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其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学四个医药类专业列为试点项目。2008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文件明确规定“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截止2013年底,已有12所高等院校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3专业认证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的推进作用

2.3.1重视专业认证,深化教学改革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已经形成5年一轮、对普通高校进行全面评估的制度。毋庸置疑,高校评估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的区别见下表1。本科教学评估是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教学实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办学硬件有规模和数量上的要求。而专业认证是评估学校在这些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不仅重视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对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而且更注重学校的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进行考察认证。因此专业认证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高校专业认证将会蓬勃发展。2012年,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进行大改革,将其划归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在此契机下实行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认证有助于引导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有望解决长期以来检验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差别较大、不同学校的师资水准参差不齐、课程设置缺乏严格标准、医学和理学理念分歧等问题。

2.3.2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按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检验医学本科教育更是亟需更新教育理念。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办学理念,一改以教师为中心和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的任务是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教师的责任是学业引导和帮助,学校的职责是提供优良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专业认证也关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注重团队学习、案例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专业认证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落到实处。我国检验医师和技师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级医院往往医技不分,检验医师的处境十分尴尬。专业认证可以指导医学院校根据检验专业学科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为掌握扎实的检验技术理论、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的医学技术类人才,进而规范对检验医学生的培养,逐步实现专业认证与检验技师资格考核制度的衔接与统一。

2.3.3保障教育质量,实现专业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高校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学校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学科专业教育质量。专业认证虽是自愿参加,但是申请专业认证,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学科教育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实行专业认证,教育质量保障由外部力量转变为高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树立牢固的质量观念。专业认证不仅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间专业教育质量相互认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流动,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执业的机会逐渐增多。通过专业认证,采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规则和程序,实现学历互认和人才互认,有助于培养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检验医学人才。专业认证将会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现国际接轨指引方向。

3小结

篇3

摘要: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我们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妇产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课程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课时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妇产科常见疾病典型病历及病历讨论库,改进妇产科教学模型,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等,以提高妇产科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关键词:七年制;妇产科学;实习课程

妇产科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是各级医院的四大科室之一。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学历来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医学检验、高等护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近年来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做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临床医学教学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趋势。

妇产科教学作为重要的临床主干课程,由理论课和实习课组成,其中实习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科多媒体教学已经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然而,作为妇产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实习课仍沿袭传统的方法。其次,妇产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在实习课中已安排了临床的部分,但由于妇产科的特点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尤其是给男同学的学习带来困难。为了培养医学精英的7年制学生及临床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中的实习课部分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调整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总教学时数中实习课的比例

增加妇产科教学中小班实习课的比例,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实习课往往常被忽视,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有的高等医学院校甚至取消实习课,其严重影响了理论的提高及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我校自近3年来对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的妇产科教学中将小班实习课的比例由原本科教学占理论课1/5-1/4的实习课提高到现有的三分之一左右。

2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及引进教学模型

改变传统的“板书+挂图”的教学方式,编制7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实纲及规范化流程,通过改善教具、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大班课中盆腔的解剖、生理及分娩机制等一直难示教又不可能看清楚的内容应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骨盆的结构,并同时展示软组织、血管淋巴及神经组织,通俗易懂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消化。

妇产科是高风险科室。目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院正常运行的较严重问题。在临床教学中,随时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医疗风险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一生的工作中形成自我保护的概念。鉴于医疗发展的新形式,我们将沿袭了几十年在产房中进行的实习课———分娩机制的内容进行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即计算机交互式分娩及急救演示系统(MaternalandNeonatalBirthingSimulator),此模型是专为模拟分娩全过程及母婴急救训练而设计的计算机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应用妇产科和急救医学专家共同研发的配套教学软件,与计算机相连,可模拟操作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分娩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临床状况,并且可通过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记录,对学生进行各种产科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和评分,完善的分娩和急救教学体系。很好的解决产房现场观摩时间和条件限制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演示从待产到分娩及产后处理,只需10余分钟,配以动画示意图,使这一内容形象、生动易于掌握,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构建妇产科常见疾病典型病历及病历讨论库

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考虑到妇产科病人的特殊性,在尽量多接触病人的情况下,对常见的妇产科疾病准备2~3份典型病历,由学生为主体讨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教师有目的地总结及对学生诊疗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去由于病房内病种的限制,常常使学生丧失对一些重点病种的临床见习机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校内、校外甚至国外的典型病例加以制作保存并能随时再现。此方法的采用对七年制临床医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紧密结合理论课教学,通过增加实习课课时、更新教具、多媒体课件、多功能临床实验室、小班化典型的病历讨论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等系列改革措施,无疑会使临床7年制的临床医学的学生增加对妇产科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达到7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临床技能的要求,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1.1研究对象传统教学组: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206名学生;实验改革组: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308名学生。

1.2实验教学改革设计传统教学组实验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实验课上由指导教师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步骤,或按步骤带着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改革组采用改革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针对开设的实验,教研室制定了详细的“实验预习要求”,明确每一个实验预习应达到的目标,并做出必要的书面回答,规定只有认真预习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在上实验课时由指导教师检查或抽查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作为实验成绩的参考;结合对实验预习的细化要求,指导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尽量压缩理论讲解时间。

1.3观察项目及数据分析以“示波器的使用”实验作为检查指标,对两组学生实验课的课时分配、实验操作及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合格率、实验成绩等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P<0.05时,差异被认为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课时分配情况分析传统教学组教学中,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仪器和步骤;实验改革组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仅提示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两组授课时间分配见表1。表1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课时分配

2.2实验操作情况分析实验操作情况见表2。教学改革组学生一次合格率提高了21.1%,χ2=20.74,P<0.05;二次合格率和多次重做合格率均有下降,χ2值分别为33.38和4.37,P<0.05。说明实验改革对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比传统教学更好,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2.3实验成绩分析实验成绩见表2。实验改革组学生的合格率较传统教学组提高0.5%,χ2=0.07,P>0.05,无显著性差异;而优良率提高16.9%,χ2=20.74,P<0.05,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虽然两种教学方法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基本完成实验,达到合格水平,但是实验改革组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实验操作,更好地完成数据处理、分析、总结,达到优良水平。

3讨论

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详细讲解或示教,学生按要求做实验。由于教师认表2两组学生实验操作合格率与实验成绩注:P<0.05;在实验成绩中,“合格”≥60分,“优良”≥85分。

为学生不能通过预习掌握实验原理、内容,并独立完成实验,因而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做法也使学生越来越依赖教师,丧失了学习主动性。

在医学物理学实验教改实践中,采用了实验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通过提问等形式进行检查、记录,利用奖励机制给学生施加良好压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学生在课前已基本掌握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可缩短讲授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熟悉仪器、操作仪器,在实验中培养并逐步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工作能力[4]。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改革组教师讲授时间缩短并未影响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且有更多的学生一次就成功完成实验操作,比传统教学组一次合格率增加21.1%;实验改革组学生的实验成绩优良率大幅度提高,比传统教学组学生提高16.9%。因此,教师应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逐渐培养起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5,6]。学生从真正独立地完成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扎实的知识,实现物理学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验,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物理学理论的理解[7]。

另外,给予暗示者的权威性和受暗示者对给予暗示者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教师传递出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淑丽,夏力丁.医用物理学实验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3.

[2]曾小青,李晓春,李玲.改革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84-185.

[3]岳晓东.高考超常发挥和心理暗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0-90.

[4]武立立,肖海扬.高校非物理专业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教书育人,2006(6):78-79.

[5]李祖明,李俊.教师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J].新教育,2006(4):61.

[6]段家忯,曹惠贤,王煜,等.美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和管理情况考察报告[J].大学物理,2004(3):42-45.

篇5

1.1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由于儿科专业的特殊性,亚专业分科细致,培养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往往需要比成人临床医学更多的时间。从目前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来看,由于取消了儿科全日制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学生由于在学习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和实习时间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毕业后还要到儿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面对目前如此高的社会需求,在儿童专科医院工作的儿科医师,长期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医疗风险高,加上与之不相适应的劳动报酬等原因,流失现象日渐严重。此外,临床工作压力大,势必影响教学时间和质量,给儿科的实习医师带教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带来负面影响,缺乏稳定的补给源,最终导致儿科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1.2医学教育的高要求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儿科医师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都设立在儿童专科医院内部,这就要求儿童专科医院提供直接的临床轮转教育,开发新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来满足新的教育环境要求,尝试新的考核制度来满足规范化培训要求等。传统的儿科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需求,加上儿科病人的特殊性,某些疾病发病有季节性,导致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的临床病例见识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儿科学的教学质量。此外教育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教师专业素质、教材等的限制,教学中的个人经验和书本知识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在现代医学模式中,不掌握一定程度的循证医学知识,将影响自我探索的主动观念、解决问题的后备支撑力量等,这样很难使医疗技术有所突破和创新,医学教育效果也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2优化资源,改革医学教育

2.1充分利用医院病源资源

儿童医院亚专业分科细,专科特色突出,在医教研各方面发展迅速,与综合医院儿科发展困境相比,专科化诊治是儿童医院巨大的优势,也成为医院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这一巨大的优势不仅吸引了大部分患儿和家长,成为儿童就医的主力军,也成为儿科医师成长的心中殿堂,儿科医学的发展必将从这一殿堂起航。从目前的医疗体制来讲,专科化医院是医疗模式发展的趋势,儿童专科医院模式可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儿童健康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病源资源丰富,这是医学教育,特别是毕业后临床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病种多样化,疑难和危重病例的临床教学将会使儿科医师的培养大大加速。另一方面,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缺乏是年轻医师培养面临的普遍问题,充分利用病源资源,进行医患交流技巧和素质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刚进入临床的儿科医师充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学会在交流中发现临床问题,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效杜绝医疗纠纷的产生,这将对一生的职业生涯带来益处。

2.2稳定教师队伍,加强人才建设

教师队伍人才是医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目前儿科医师匮乏的局面下,如何稳定教育队伍人才是医院开展医学教育的前提。首先应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认识和理解儿科现状的前提下制订改善资源配置政策,合理配置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保证儿科医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医学教育。另外应加大医学教育培养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此外,还应在医院内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由于高医疗风险、高负荷工作和低报酬,长期工作和收入不匹配必将导致儿科医师的心理发生改变,影响儿科专业的择业,导致人才流失。儿童专科医院应争取政府投入,在医院内部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保障经济待遇的情况下,让儿科医师在医学教育的征途上同时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儿科临床人才的分流和转行,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儿科医师队伍充实儿科医疗资源,从而保证医学教育的后备力量。

2.3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逐一学习临床各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临床和基础不能有效联系,有研究显示,传统教学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华西医院临床医学院于2012年已开始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样的教学体系将临床和基础有效结合,能提高八年制学生的学习技能。目前儿科专业还未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将需要医院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教材编写,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此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视频反馈教学法、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casebasedlearning,CBL)、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的综合改革等都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教学改革尝试。

这些方式都能让学生从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习到知识,独立学习、终身学习,是使知识到能力转化过程缩短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循证医学等观念,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努力创新,不断发现新的最佳医学科学证据。因此,探索有效的儿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会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此外,目前全国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建在儿童专科医院,是医学生方发达国家,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也仅有70%左右,即有30%的误诊率。所以对于医生而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非常不现实的。更何况在我国现阶段,约600万医务人员要维护13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有的医生一天要看上百位患者,要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难度可想而知。承认医生会犯错,并不是盲目地纵容他们的错误,而是需要各方面的理性的正视、协调努力。媒体与大众,患者和家属等都应该多面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疗效的不确定性、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医学的得失。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其正常运作有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完美表现,而医疗过程不是在重复生产流水线的简单操作。医生负荷过重、门急诊事发现场混乱、医疗团队成员沟通不足都有可能使得医疗体系百密一疏,埋下潜在错误的根源。有关医疗纠纷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果把医疗过失过分放大,丑化医生形象、将其视为不可饶恕的问题,动辄索赔打杀,那么这种扭曲的制度势必引起职业倦怠、造成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激化。

篇6

1.1对教师的影响教师要精心设计MOOC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如录制视频,设计提问、练习、组织小组学习等环节,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授课可采用MOOC课程“小视频”和“小测验”相结合的模式,每个视频大约5-10分钟,并嵌入随堂测试,只有答对的学生才能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4],便于学生按主题学习,解决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问题。1.2对学生的影响医学信息检索课堂容纳的学生人数有限,人员相对固定;MOOC没有课堂规模和学习人数的限制,学习者的流动性大。医学信息检索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和设施,有学习的门槛限制;MOOC的开放共享性和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学习者可摆脱场所、时间的限制,只要在网上注册后便可进行自助式学习[5]。大多数医学信息检索课堂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6];MOOC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与其他学生、教师互动交流而获得知识,教师主要是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

2、从教师角度看MOOC背景下医学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

MOOC背景对医学信息检索课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借鉴MOOC的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2.1提高教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认识为适应MOOC大潮的冲击和教育技术化程度的提高,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MOOC,引导学生更新学习思路,培养其自主寻找学习资源及自主发展的能力,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主动学习新教育技术,及时将最新教育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中,以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2.2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MOOC背景下,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的外文水平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的求知和认知的需要[7];要不断汲取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接受再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可通过自学、进修、培训、函授、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可通过参与研究课题提供信息服务,提高研究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2.3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师的角色必须要由单纯的“教授”转变为教学信息的收集者、处理者和信息的转化者,要大量搜索和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和书籍,并将其制作成医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小视频,跟踪学习者的互动学习,包括各学生与教学资料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可借鉴MOOC,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基本方式,注重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5-8]。教师创建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视频,学生基于网络化学习平台,预先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自学或通过讨论掌握信息检索知识点,再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由教师主导开展关键问题的研讨,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践。

3、从学生角度看MOOC背景下医学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

3.1改变学习习惯在传统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3-7]。借鉴MOOC的开放性,可整合国内外高水平的医学信息检索课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学生还可依据兴趣或发展需求选修其他相关课程,以建构更加完整的医学信息检索知识体系。

3.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医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借助MOOC的交互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

3.3鼓励相互辅导借鉴MOOC实践,可将所有学习医学信息检索课的学生同时设计为学习者和辅导者,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相互支持,让有经验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作为初学者的参考[9]。将学生随机分组,学习一段时间后,安排小组成员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将对信息的认识发送出去,实现信息的交流,并在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

4、结语

篇7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超级秘书网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篇8

(一)在教育目标上,一方面站在统一的完人的高度来要求学生;另一方面,却又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

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认识、情感、需要、自我意识等)的发展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思品课教育目标既不切合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同时又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塑造人格的道德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例如,在教授《关心他人》一课时,教师往往从大道理出发,把为什么“要关心他人”以及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关心他人,讲得头头是道,唯独没有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他们对“关心他人”和“被人关心”的积极体验,引导他们学会理解别人和自己的需要,学会自己去认识道理,形成内在的道德态度,获得道德上的自主感和成长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口气。

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休闲指导、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现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已显得陈旧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本,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

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

学生能正确地回答,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则被压抑或限制。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道德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改革思品课教学模式,发挥思品课教学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成为当前实施小学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二、关于改革思品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即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二)充实和优化思品课教学内容

1.充实新内容。?可以把学生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如“消费指导”、“人际交往指导”、“认识我自己”、“怎样过好双休日”等,以帮助和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道德生活态度和自我教育能力。

2.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真实的道德经验、知识、体会。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材料,也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引导更具有针对性。?3.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识提供现实、生动的感性材料。

(三)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品课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而道德态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识和观点的接受。它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形成。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积极性。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思品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探索灵活有效的思品课教学方式

篇9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5]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徐挺.商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教学模式的改革,即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中是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位置。这种教学模式通常被称为是填鸭式教学,其教学效果只能以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等方法来测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很难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涉及内容面广,复杂量大。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因而,模式改革成为必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意识。其次,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为迎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应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分割开的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培养的自我认知和知识储备,能够很快在在实验教学中形成专业思维分析能力,在同一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中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全面综合的专业素质。

二、教学环境的改革

教学环境的改革即是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构建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形成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改革的前提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跨学期安排学时。这一环境是由课堂教学环境、实验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环境三个连贯的部分构成。

1.课堂教学环境。这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基础环境。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涉及内容面广、量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很容易对所学知识形成片断、零散化的认识,不利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因而必须使学生在理论上对货物的进出口有一个程序化的、完整的认识。首先,要选用适当的教材。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这个教材可以是著名的权威教材,如吴百福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也可以是根据受教学生的特点自编教材。无论何种教材,只要能体现国际贸易实务的前沿变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就行。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按照进出口的业务程序组织教学,如以某一种货物的出口为例,教学组织从市场调查、选定客户开始,到交易磋商、定立合同,再到合同履行过程(货、证、船、款)。在上述程序中讲授具体的业务知识,如询、发盘;接受;备货中的商品的品质、数量;检验;信用证;装运;结汇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进出口业务程序有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的认识。最后,优化课堂学习气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具体,如果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空谈”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课程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宜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实施,从而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提供更加直观、逼真的表现效果,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现场发挥、组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环境。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一个良好的、仿真的实验教学环境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运用,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已经经过了相当长的实践,其中出现了许多比较成熟的进出口实务模拟教学软件和教学方法,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探索的进出口实务模拟教学方法就非常值得借鉴。将3到5个学生分成一组,每两组结成一对。各组自行商定成立模拟贸易公司,各对也是自行确定进行交易的货物。然后按排进出口双方在实验室的进出口实务模拟软件上进行交易,在完成一个完整的交易流程后,每对中的进口方与出口方的角色对调,再完成一个交易流程。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与总结。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在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

3.实践教学环境。作为实践教学环境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全方位的。因为实习单位如果以专业外贸公司作为主体,学生进入实习是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践。全面、完整的实践教学环境的构成至少应包括三类企业:专业外贸公司、有自营出口权的出口生产企业和银行企业(主要是其中的国际结算部门)。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以上每类企业中一到两个企业的实习任务,以锻炼学生对进出口业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组织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指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大量实施案例教学以取代常规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实际的、典型性的进出口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常规教学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以理论教学为特征的常规教学法连续性比较强、有利于基本概念的灌输。对于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来说,是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大学的专业教学,尤其是不适用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因为它的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案例教学则能够通过一个案例,使学生由点到面、由特例到一般,在教师已经构建好的理论框架中去充实内容,培养学生为解决具体问题进行知识积累与补充的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拓展学生的专业思维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使用创新手段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能力素质。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几乎每一部分都可以实施案例教学。如在讲到装运期时,可以先给学生讲授装运期的几种规定方法,搭好基本框架,然后给出一个合同中装运期规定不恰当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所在,让学生自己比较几种装运期规定方法的不同效果和优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与装运期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但绝不意味着培养进出口业务操作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此,第一,强调学生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宽度,这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保障。例如,一件产品的出口,不仅涉及到货、证、船、款等具体过程,还要考虑目标市场的需求状况、各种贸易壁垒、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各种问题。因而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扎实专业基础,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第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在教学中无论是作业,还是最后的考核,都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而进出口业务流程实验全部通过网上进行,促进了学生英语技能与计算机技能的提高。第三,改革考核方式,成绩评定以实验与实践考核成绩为主,而以书面考核为辅。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另一方面,激励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去自我完善。最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等专业道德素质;通过如前所述之小组学习与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可避免出现的错误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培养出专业素质较高的、全面发展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