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20: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图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图教学论文

篇1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篇2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纯文字性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厌烦,且学习效率低下,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像,如果在教学中结合图像进行授课,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利于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来。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图像进行授课,让学生从具有针对性的图像中直观地去获取一些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就是向学生展示了各个地区特有的地貌以及地形等,当学生看见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区域不同的地区状况时,也会产生一种好奇感,利于学生迅速的集中注意力,随着教学深度的不断推进,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活力,无形中也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对图像知识的基本掌握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基本的插图,地图既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必须的工具,而且也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读图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地图上去寻找需要寻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就是根据教学需要,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以及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他与之相关的位置,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此外,在地图上要找出有关的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抓住这些主导因素,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根据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去理解记忆事物空间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能读会填。此外,教师在使用地图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的标题、图例或者是地理热点等对图表进行分析,从地图上获取必需的地理信息,并且适时的进行板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观其“图”能够知其“地”,然后再知其“地”,能够求其“理”的学习目的。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材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由图像组成的,图像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也是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教会学生直接在图像中获取自己必需的地理信息。在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课本、图册等工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也能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喜欢跳过枯燥的地图,直接去看教材上的彩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比如,组织学生探究“东南亚”一节内容时,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去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再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看分层设色的地形图图例,让学生明白其中不同的颜色则代表的不同的海拔高度,然后在分组讨论,然后再将“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以及范围”叙述出来,结合这些再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们也会非常热情的展开讨论,课堂的氛围也异常的活跃起来。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也很顺利的总结出是由于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了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然后再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了上游的水湍急,水力资源非常的丰富;下游的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则形成了冲积平原。这种让学生观看地图,然后再讨论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地理示意图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图文并茂 开展

在初中教学中,地理教学是非常基础的一门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但是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使地理课堂内容得到丰富,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得到提高。所以必须深入地讨论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

一、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地理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了非常多的地理图像,主要包括景观图、示意图、中国区域地图、中国国家地图以及统计图和分布图等。因此,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地理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地理课堂更加丰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很多都是通过图片等形式表达的,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好教材中图形和图表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地理知识和图像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并且能够提高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的质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独通过教师进行地理教材的讲解,仅限于教材中的图像,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地理教学的进行。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模式,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和地理教师的互动。初中地理教材非常重视图像的表达,通过地理图像将地理知识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而多媒体技术能够使这一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二、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

如何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进行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时,往往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什么和学生怎么学,一般非常重视地理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基本知识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为了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就必须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基础知识开展相应的地理游戏,帮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水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相关的地理图片进行收集,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一些相应的地理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地理知识。地理图片能够反映出地理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相关规律,而识别图形的地理游戏能够有效丰富课堂内容,有利于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开展图片收集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地理知识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初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结合相应的小游戏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促进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的开展。

三、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

在初中地理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是开展好图文并茂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研究了学生学什么这一问题,还要解决好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怎么学这一重要问题。图片收集、识别图形课堂游戏的开展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识图的能力。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内容,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还有不断得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在地理教学中,每一个自然现象都与相应的地理环境所密切联系,都是依靠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并且每一个自然现象都能够利用地理图片进行表达。初中地理在所有学科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为了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识图和用图。良好的识图用图习惯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发挥所学地理知识,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能够有效地开展好图文并茂的地理教学。

总之,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在不断改革的新课程下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模式。所以深入地讨论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朱英芳 探讨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A版,2014,(10),104-105。

篇4

与传统教学相比,视图声资料具有如下优点:

1.真实、直观

视、图、声资料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讲解板块运动学说的时候,学生们很难通过文字想象各个板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相对运动方向,很难想象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而有了视频资料,我们就能轻松、直观地去感受这几千万年内板块的缓慢运动过程,能直观地观察到山脉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如,讲解中国地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很难快速定位老师所说省份,而传统教学只是靠老师的描述,这样只能让学生去凭空想象。若有相关图片,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直接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等图片,让他们形成直观的认识。而对于声的应用,要结合实情去探索。例如,学习西班牙音乐的时候,弗拉明戈乐曲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过,我们只能从文字上知道作为当今世界最富感染力的流行乐曲,它是吉卜赛文化和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民间文化的结合,只是单纯靠想象是想象不出弗拉明戈的意境和魅力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借助音频文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场弗拉明戈大型演唱会,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切身感受弗拉明戈的曲风,将弗拉明戈曲风和吉卜赛曲风联系起来。这样,就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合理运用视、图、声资料,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感受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事物。

2.趣味性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种学习材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视、图、声资料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会有一个接受瓶颈期。在课堂上,他们会慢慢接受新事物,而且会渐渐产生抗拒心理,慢慢就会觉得书本上的单纯文字过于乏味,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法转变他们的态度,将其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而视、图、声资料就起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3.加深记忆

相对于传统教学,视、图、声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更能刺激学生的记忆细胞,让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整体提高。例如,我们在课堂开始时,会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当老师提问“上节课讲过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是什么”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

(1)学生死记硬背地把书上的内容说出来,有的还特别容易张冠李戴。

(2)学生根据上节课观看的三大类岩石图片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flas,毫不费力地回忆出三大类岩石的特点。两种方式高下立判,显然有声的多媒体资料更能加深记忆,同时也不需要浪费时间在上面死记硬背。

二、视图声教学应用的前景

1.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行,它要求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现在的地理课堂绝不再是靠老师简单描述,让学生死记知识点,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利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地理,愿意上地理课,并实现地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利用视、图、声等资料,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现代科技作用的必然结果

随着无纸化科技潮流来袭,纸质的书本地位受到威胁,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这样就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也给予视图声教学发展机会。比如,制作一个PPT课件,中间超级链接一些视频、图片、网站之类资源,在取代板书的同时,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结语

篇5

论文摘要: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由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不明确,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认识不到位,一直阻力重重,动力不足,在浅层次徘徊。应通过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管理者的培训,加强欠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及监督、指导、考核,并给予欠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定的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断深入。

论文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产学研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率先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竞争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自1985年我国一些院校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之后,许多院校便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二十多年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欠发达地区的问题尤其多。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动力与障碍因素分析

1.动力

根据吕海萍(2004年)对浙江省11个地市不同行业、不同院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得知: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发展需要、生存压力、已有合作关系、培养人才、提高知名度、政府政策等因素。

其中,企业的调查结果为:“发展需要”高居动力因素之首,占93.1%,说明浙江省企业界对市场导向和科技进步的重视。28.5%的企业选择“科技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表明科技发展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基于“人才培养”的因素占28.5%,说明企业通过和学研单位合作创新,培养了技术人员,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知名度”的因素占7.7%,说明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相当务实。“政府政策”的因素仅占6.2%,说明政策激励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作用不大。调研结果还显示:许多企业不清楚政府是否有相关的激励政策,但希望政府有更多的激励政策出台。这说明政府在产学研合作的有限作为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的调查结果为:“发展需要”占100%,“培养人才”占62.5%,“生存压力”占38.1%,“已有合作关系”占42.9%,“提高知名度”占28.6%,“政府政策”占4.8%。[1]与企业相比,高校“发展需要”的动机更强,说明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对于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人才是促使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动力,因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师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另外,已有合作关系对企业、高校都是合作的动力因素之一。许多企业与研究单位的项目合作开发(包括委托开发)是建立在企业对研究单位技术咨询、技术交流以及研究单位对企业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在项目合作成功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2.障碍因素分析

由调研知,产学研合作的障碍因素可分为利益因素、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和其他因素。从排序看,企业认为前三位障碍因素是:技术不成熟、决策管理协调不够、权益分配不当。其中高校提供的技术不成熟是最主要的,比重高达68.5%,这说明企业界认为大学的科技成果工艺性差、转化为量产困难,对学研单位的技术转让、开发持谨慎态度。

高校认为前三位障碍因素是:权益分配不当、技术不够成熟、决策管理不协调。其中权益分配不当高达73.7%,远高于企业的15.4%。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技术市场处于企业需求方市场,一般说来,企业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处于有利地位,且掌握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动权。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和高校在发展需要和生存压力下,都存在着较强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但企业因高校提供的技术不够成熟,高校普遍感到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处于不利地位,不利因素的长期存在势必增加产学研合作的障碍。要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有必要增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关键不仅要激发各方的合作动力,还要减少各方合作的障碍或阻力,且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二、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

目前,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多为普通中专升格或普通专科转制而来,多年的普通教育办学中形成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是一种近乎完全的校内教育模式,教育过程中与社会接触不多,涉及到的问题仅限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加之,他们对地方性企业能否成为产学研合作的良好伙伴一直持怀疑态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一方面抱怨获国家级、省级课题立项的少,一方面又不主动到当地企业寻求科研课题和研究经费。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领导中多数欠缺科学管理的理论素养,欠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本质的准确把握,而且由于受相关政策、制度等约束,基本没有主动探索与当地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

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尽管在产学研合作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最终受益的也是企业和整个社会,但就结合的过程来看,由于产学研合作还只是初期,企业几乎得不到近期利益和直接利益;相反,学生、教师到生产现场实习或参加劳动还会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生产的安排和进度,降低即日生产产量和直接经济效益。

另外,我国欠发达地区多数企业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质量并不高,企业领导素质参差不齐,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因此,共同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共同开展科技开发的动力因素也基本不存在。

2.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明确

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首先要抓住它的本质特征,那就是造就具有实践经验、上手能力的人才,既在学校课堂学习理论,又在产业现场适量参加工作实践,产业单位和学校合作对学生在两种教育环境中进行协调培养。为了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抓住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形式和做法可以多种多样。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尽管地处欠发达地区,但由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准,并没有将当地的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伙伴。在一些学校管理者看来,只有和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先进、最知名的企业去开展合作,才是真正的产学研合作。结果,他们在寻找产学研合作伙伴过程中总是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产学研合作迟迟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深入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总是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种尴尬也同样体现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上。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有产学研合作经验的企业去进行培训自然更好,但找到合适的企业培训教师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这种培训多成本相对较高。

3.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在浅层次徘徊不前

产学研合作教育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教师和学生走出学校,到企业参观访问,建立双方合作关系,但这是浅层次的合作;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解决学生就业难题,使学校招生、培养、就业形成良性循环,这是较深层次的合作;三是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学校可以发挥专业教师和学生理论技术的特长,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攻关。同时学校也可作为企业工人技术培训的基地,以减轻企业负担和解决企业教师不足的难题。这些都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学校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使得学校科研有课题、有人才、有资金,为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这是深层次的合作。

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由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不明确,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以及办学经费短缺等原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阻力重重,一直在浅层次上徘徊不前。

高职院校虽也和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保持着校企合作关系,但那种合作关系多是不具有多大约束力的表面合作关系,企业接受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多是看上学生群体的廉价劳动力,很少有专门为接纳学生实习而特别进行规划、设计或者调整生产计划的,更别说专门为他们安排指导老师;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也纯粹只能体验企业生活环境,很少能在实习中将已学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并指导自己的实习实践。还有大部分学生找的实习企业与他们在校所学专业不对口,实习期间老师根本无法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企业也基本不为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难题,更别说促进学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三、突破瓶颈,推动欠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

地方性高职院校从一诞生便被赋予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地方性高职院校也只有把服务地方经济的文章做好做实,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尤其不例外。因此,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必须设法克服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推动其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最终实现其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引领作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中层以上管理者的培训

据笔者调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中层以上管理者中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有过细致研究又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培训的人不多。他们大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不明确,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又缺乏探索合作教育的动力,目前正在开展的所谓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只是人云亦云。其实他们中多数都没有必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的思想,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规划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因此,首先要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中层以上的管理者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训。

要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专家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进行相关方面的理论培训,使他们对如何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以下共识:第一,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科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大有前途的办学新路,完全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总要求。第二,产学研合作是行之有效的完成办学任务的根本措施。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展科研领域,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学科建设,按照社会需要和发展趋势调整学科和专业;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第三,产学研合作是克服当前办学经费困难的途径之一。我国企业界目前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主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与合作,增进了解,优势互补,取得支持,可为解决面临的经费困难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第四,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地方性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立足当地行业企业,对当地的行业企业、经济建设起到应有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使他们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操作程序、本质特征等。

还要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功实践者给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传授具体成功经验以及要注意的相关问题等。要使所有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者树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地将这一理念贯彻到高职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只有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从观念上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并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欠发达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才可能进一步深入。

2.加强欠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及监控指导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处于浅层次的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强,技术研究成果基本没有,与企业联姻资本不足,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宜通过各种途径,把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贯彻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去,即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改革,体现高职教学的地方特色。

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要与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相符合,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把高职专业教学融入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去,以适应当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其次,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除以生产步骤为序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外,还应充分体现当地相应专业技术的应用特征,以保持校内专业教学、实训与当地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适应当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再次,教师应在深入当地企业调研、熟悉企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仿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虚拟企业、车间、工艺,再现工作情境,使学生产生仿佛身处工作现场的感觉,重视实践教学。

还有,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本专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前沿,及时把最新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紧密联系本地区企业技术革新与改造的实际,联系技术研究及其成果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接受到技术研究的最新信息,受到有地方特色的最新成果的熏陶,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品位。

主管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上级部门不但要采取措施推动各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改革,更要对这种改革加强监控和指导,使这种改革能快速推进,落到实处。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也只有打破封闭式的校内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校内课堂教学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师生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才可能在校内课堂教学贯彻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联姻,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稳固的校企双赢合作关系,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可能越走越宽广。

3.强化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考核

考核是对过去工作的了解、总结和再思考,它通过肯定、奖励先进及督促、警醒后进等方式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管理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训,使他们对产学研相结合有了较全面、综合的了解,又推动他们开展了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特色的产学研教育教学改革后,主管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的部门还有必要不定期地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情况进行考核,及时了解各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那些产学研结合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而又找不出原因的院校要督促其加快步伐,对拒绝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院校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制裁,并追究相关院领导的责任。

4.给予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一定的政策支持

篇6

【关 键 词】 差异教学;概念数学;结构流程;概念理解

【作者简介】 杨宏权,数学高级教师,扬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和学习辅导文章约400篇,曾多次分获江苏省“教海探航”“金帆杯”“师陶杯”教学论文一等奖,并在江苏省首届 “蓝天杯”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066-04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研究的“差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概念教学,其目的在于努力形成概念教学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结构流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预学查异,感知概念”、“初学适异,理解概念”、“研学导异,运用概念”、“拓学展异,提升概念”四大模块结构。接下来将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面积的意义》作为课例,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研究的行与思。

《面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相关周长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面积”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1-3学段的数学学习中,“面”都是不定义概念,教材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只是到了高中或更高的阶段才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它的“面”,才能严格地谈及它的大小)。由于小学教材在安排“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时,学生先认识周长,后学习面积,而面积与周长又同时存在,密不可分,所以学生很容易将面积和周长混淆。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感知和适当区分什么是“线”(长度、周长)、什么是“面”(面积)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明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教学时,先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理解的“地面的面积”入手,让学生感受面积就在他们身边。然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面积”这一环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多视角地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接着在寻找数学中的“面积”这一环节,通过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变化过程,感受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从一维图形向二维图形的过渡。并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明确“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该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面积意义的理解更为全面。然后在“观察地图、比较面积大小”、“赛眼力,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等一系列练习情境中,通过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推理、并言而有据地作出判断,从而真正形成面积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预学――依托经验,感知面积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面积”两个字,并提问:听说过“面积”这个词吗?

学生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对面积的认识。

电脑出示下图:

提问:知道上面这三句话里所说的“面积”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说出对面积的理解,其实这里的面积指的都是地面的大小。地面的大小就是地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与大家一起来认识面积。

【教学思考】:课前调查问卷表明: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有67.5%的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为此,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一方面开章明义,直接切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到“面积”就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通过“面积是什么意思”的设问,了解学生对“面积”概念理解上的差异,明确概念形成的侧重点。

二、初学――动手实践,理解面积

提问: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谁能用动作表示一下,黑板面指的是哪些地方?

请学生上台表示黑板的面(如果学生沿黑板的边用手画一个框,这时教师进行反问:这是黑板的面吗?引发其他学生的讨论,初次让学生意识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课桌面,以及数学书的封面。并让学生将数学书放在课桌上,提问:能不能看出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的大小?(数学书的封面小于课桌面)为什么?(因为数学书的封面相当于课桌面的一部分)

接着拿起粉笔盒,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注意:提醒学生粉笔盒的表面应该是六个面)

提问:地面的大小是地面的面积;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什么是粉笔盒表面的面积?师生交流,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着物体的面积。

【教学思考】:“初学”的核心要素是尝试。在现实的物品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动手实践去找“面”, 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并充分利用出现的差异资源(将周长指成面积的),初步让学生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然后通过模仿说“面”,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最后概括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这样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好感性认识的基础。

屏幕上出现一个点,如果把这个点向一个确定的方向移动,就形成了一条线段,想一想,在数学中我们比较两条线段,一般比较它们的什么啊?(长度)。如果把这条线段向适当的方向平移,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同学们,再看这条线段,如果将它的一端固定不动,将线段在平面内绕着这个定点旋转一圈,会得到什么?(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与圆,谁围的平面部分大一些?为什么?由于这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明确,从互照差异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进行回答。并由此引导学生感知:长方形与圆围出的平面部分是有大,有小的,并明确在数学上,我们把长方形围出的平面部分的大小叫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圆的面积?

老师随手在黑板画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图形,提问:你能用红色的粉笔涂一下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上台操作,最后得出:其实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将这些平面上的图形统称为平面图形。通过刚才的认识我们知道:平面图形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就是该图形的面积。

【教学思考】: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空间形式的认识上经历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并通过对规则平面图形大小的比一比,说一说,涂一涂等活动,延伸到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聚焦这些面的大小,凸显“面积”这一概念的核心,丰富学生对面积的印象,促使学生对“面积”的认识走向深入。

三、研学――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1.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出示一个涂色的三角形。

电脑动画将三角形内填充的颜色去掉,只剩下围成它的三条线段,引导学生讨论:它还有面积吗?(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指这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与涂不涂色无关。)

追问: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总长,其实是什么啊?(三角形的周长)

电脑进一步动画:去掉一条线段,提问:现在是什么图形?它还有面积吗?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没有封闭,没有确定的平面部分,所以就确定不了它的大小,没有面积。最后得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学思考】:通过初学环节的尝试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面积有了一个较为浅显的认识,为照顾学生差异,凸显面积的内涵,在此通过“去除填充色”、“去掉一条线段”这样的教学环节,达到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面积概念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对“周长”与“面积”产生混淆,当学生指出“面积”时将“围出的平面部分”进行闪动,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当学生说是“三角形周长”时将围成它的三条线段进行闪动加以区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周长”是指三边长度的和,而“面积”是指围起来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面积的大小比较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平面图形,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 。

相差悬殊的两个面积的大小比较,凭观察就能直觉地作出判断,这是直观几何在起的作用。但当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时,单凭直觉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学(异质分组),探究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大小的策略。

由于是异质分组,所以组内的成员开始分工协作,有动脑筋思考策略的、有动手操作剪拼的、还有测量数量画方格的。最后,大组交流研究成果。

策略1:数格子。将两个图形都放在方格纸上,发现长方形占15格,而正方形占16格,所以可以判断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点明:当原图形无法直接比较大小时,将大图形转成同一标准的小方块的面积,然后通过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就可以比较了。

策略2:叠合法。将两个图形重叠起来,发现不能完全重合,再将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正方形去掉同样部分后多出的部分比长方形去掉同样多部分后多出的部分面积要大,从而得出: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小结: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大小不能通过观察直接来比较的时候,我们把两个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然后数一数小方格即可。还可以通过重叠法,将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

【教学思考】: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他们的思考力、操作力都各不一样,为此在探究面积大小策略时,采用异质分组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让所有人都能在探究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无论是开始的观察法,还是接下来数格子或是叠合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差异思维,在多样化的比较中进一步明晰面积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感悟到用相同的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

3.在应用中深刻

(1)看地图,比较面积大小。在江苏省地图中让学生找一找扬州,再找一找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那里?(盐城)。在全国的分省地图中,让学生看一看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哪里?面积最小的在哪里?

师:其实中国还有很多面积比较小的地方,在这幅地图上都看不见,如位于宝岛台湾省东北部的,但它仍然存在,不管它的面积有多小,它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思考】:比较地区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体会“面积”就在我们身边的同时,体会面积大小的相对性,即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物体或图形的面积相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在此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玩转七巧板,体会面积公理。出示七巧板,让学生说一说这七个图形的面积关系,并让学生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面积最大的图形是什么?面积最小的图形是什么?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哪些图形面积的面积存在着倍数关系?

【教学思考】:只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并不表示已经明确了“面积”的概念。只有懂得了“全等形等积”与“面积的可加性”,并能在思维实践中灵活地、正确地运用,才能说真正形成了(建立了)面积概念。因此,这里利用七巧板中7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通过巧妙的设问,让学生思考、推理、并言而有据地作出判断,从而真正、清晰的形成面积概念。

四、拓学――激活思维,提升概念

1.赛眼力,辨别面积与周长

(1)谁的面积大?为什么?(先有格子)

(2)谁的面积大?为什么?(没有格子)

(3)在方格纸,你还能画一个面积等于6个方格的图形吗?

学生操作,反馈时,让学生观察这些面积都是6格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周长也不等。

【教学思考】:这三个游戏一个比一个难度大一些。从有格到无格,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渗透面积单位的意识。最后一个游戏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示出各种图形,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相同面积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周长也可能不同。

2.比智慧,体会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出示两个被毛巾盖着的图形,告诉学生A图形的面积占4格,B图形面积占6格,你能判断出那个图形面积大吗?

篇7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专业素质;平台;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校本研修已经成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只有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学校英语教研组以学科教师为对象,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方向,建立相应的校本研修制度,有力地促进和提升了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一、开展校本研修,进一步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教书匠”型的教师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急需向“科研型”教师转型。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修活动,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自从开展校本研修以来,学校英语学科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申请了多个科研课题,如微型课题“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提升小学生英语童话故事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小学三年级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区级课题“小学英语结课环节设计的实践研究”等。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跟踪调查、查阅文献等多种研究方式,运用个体研究、小组研究、集体研究等多种研究形式,获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最近几年,科研硕果累累,2012-2015年,发表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十多篇,并有多篇获奖。校本研修大大提升学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学校教师多次在区教师基本功大赛、区中小学英语教师演讲比赛、区小学英语朗诵比赛中获奖,辅导多名学生参加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获奖,多名辅导教师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二、开展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立足课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时,让教师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由教研组长整理之后,带领组内成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或向教研员请教,然后在活动中围绕其中问题进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形成最佳的方案。以译林出版社五年级英语Unit 3 Asking the way为例,本单元教学难度大,词汇量多,与问路相关的日常用语、交通方式的表达琐碎且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学会这些内容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组内成员经过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之后,出示一张简单的城市地图,勾勒出主要街道、标注重要的地标及十字路口,以创设真实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操练句型和词汇,学会用英语问路和指路,教师据此设计以下任务。第一项任务:用歌曲《The wheels on the bus》导入新单元话题,用猜谜的形式复习交通工具类词汇。第二项任务:教师利用图片和问答的方式,呈现目标词语bookshop、cinema、hospital、shop、zoo,并拓展toy shop、supermarket、museum、shopping center 等词语,用小组操练的方式进行词语和重点句型的操练,重点操练本单元主要句型How do I get to…,You can get on the metro/bus at…Then,walk to/go along…。第三项任务:1)播放动画,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从Yang Ling家到Su Hai家的基本路线,并回答相关的问题。2)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合作画路线图。3)教师播放课文第二段录音,学生听录音回答相关问题。4)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继续画路线图,呈现Yang Ling 从地铁站出来后的路径。第四项任务:教师利用有关场所、交通标志、路名的图片,把教室设置成一个“活地图”,组织学生充当路人与警察的角色,并运用本单元句型How do I get to…? You can get on the metro/bus at…Then,walk to/go along…The…is on your left/right进行表演。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爱表现和爱活动的心理特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实际的运用中学会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2)开展扎实有效的业务学习。学校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英语组都集中学习,研究新教材的内容、理念以及新教材中练习题的处理技巧。积极开展研究课活动,组织组内教师听课,课后进行及时的点评。在突破重难点、关键习题的设置、教师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此外,英语组经常组织教师观看名师、骨干教师和本校教师同课异构的课堂实录,开展教学案例分析,反思教学设计,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心得或是体会,上交教研组存档。除此之外,教研组还组织教师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说课比赛、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等活动,让教师从中领悟自己的不足,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三、结束语

校本研修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认识到个人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及时纠正教学行为,建构新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得到提升,专业素质不断得到完善,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篇8

1.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文件,如教学日志、教案、教学检查记录、成绩分析等,要完备、配套;教学大纲要能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教学学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等;选用教材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使用效果好,同时要有辅助教材,如教学参考书、习题集、音像教材等。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利用率高,实验开出率达100%。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从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一门课程至少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讲授。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梯队,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等。

3.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研活动等。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现场演示、投影、电化教学等;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以教研室为单位,坚持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有完整的听、评课记录;遵守教学纪律、教学法规,无教学事故,如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等,无违纪现象,如随意停课、考试漏题等。

4.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要有试题库,且试题质量较高;试题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试卷难易分布要合理。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实行流水判卷,考试结束后要有总结与试卷分析。

5.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计划,计划切实可行;在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能力培养等,效果明显,并有与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论文、阶段性成果报告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构筑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展开。随着历史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犹如老树新枝,蓬勃兴旺,与多学科的关联性日益密切,因此历史学的课程体系必须涵盖多学科门类。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对原有课程通过增、删、并、减、压等方式,实现“强干减枝”,增设实践性、跨学科课程。通过“学科基础课”、“主干理论课”、“科学研究课”、“实践教学课”这四大课程模块的建设,构筑基础性、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1.基础性。要突破以往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传统的历史学基础知识课程的狭窄局面,拓宽专业课程的支撑面,以“宽口径、厚基础”为重点,以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为支撑,构成学科基础课课程模块。

2.专业性。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为核心,突出专业理论课教学,以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构成专业主干理论课程模块。

3.研究性。以掌握专业基本研究方法为原则,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课程构成科学研究课程模块。4.实践性。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突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继续坚持并不断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以课程考察、历史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学年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构成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三、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课程建设客观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建设要努力实现的目]。把课程评价作为实施课程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使课程评价寓于课程建设之中。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总结,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有5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有17项。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等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梯队规模、师资培养、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每一项二级指标都对应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划分相应的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A级(优)、B级(良)、C级(中)、D(一般)、E(差)五等,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各项得分之和为评价总分。评价总分≥85分的课程为优秀课程;评价总分≥60分且<85分的课程为合格课程;评价总分<60分的课程为不合格课程。四、课程建设的成效在课程建设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监督下,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1.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历史学专业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形式来提高•82•吕富华/论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历史学课程建设———以赤峰学院为例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1)培育名师,鼓励科研水平高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使科研和教学相融合。目前,本专业已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2)注重教学、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本专业的青年教师2人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人获教育部项目,12人获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专业建设点还有计划、有重点地优先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和交流。目前,4位青年教师已先后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访学,其中2人顺利完成访学任务,并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先后有7名教师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研究生。不久的将来,这些学成归来的青年教师必定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3)是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历史学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引进、培养、调整等方式,有意识构建具有专业特长的师资团队,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基础稳固、研究方向明确、具有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的师资梯队,为今后专业的发展和凸显特色奠定基础。目前,以红山文化研究为核心的红山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契丹辽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契丹辽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级科研创新团队,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被评为赤峰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团队。

2.促进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历史学专业已有两门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即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考古学通论,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与优秀课程。同时,为突出地域特色,建设两门特色课程,即红山文化研究专题与契丹辽文化研究专题。

3.促进了图书资料建设。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学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料室、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图书文献、期刊等现有资料基础,建立起一个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图书影像资料库,为课程建设提供资料支持。

4.促进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针对教学研究项目少,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专门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研究,建立了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此政策支持下,先后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上好文献学课》、《依据特色专业优势,丰富开放型实践教学内容》等六项课题予以资助立项,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相互交流;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8-2

教师反思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何谓反思?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

一、教师反思的含义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必备能力之一,是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二、教师如何自我培养反思能力

1.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反思意识。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吸收新营养,拓展视野是对自我教学进行反思的理论基础。有了不断更新的、充实的头脑,才会产生反思的动机和要求,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反思过程,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因为,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在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达成则成为必然的和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新的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则借鉴了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等等。教师自身应重视这些新的思想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2.记载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策略。教师自我反思必须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对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大致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反思阶段,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计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进行认真总结,找出规律,以便下堂课发扬和改进。

课前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地从知识及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改进教法。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做好课前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情景、教学过程、学生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可预料发生的情况等及时反思并进行有效调控,在和学生互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教师课中反思能力是教师教学实战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进行“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内容的教学时,原本以为这些内容结构清晰、流畅,只要讲解清楚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空间概念较差,对这些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上表现困难。为此,本人从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入手,当堂就指导同学们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并让他们在指导下自己演示地球公转过程。经过修改的教学实践,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明显提高。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甚至有时会发觉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课后反思就是通过实践结果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肯定成功,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力,指导现在及未来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从导入新课、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并以教学案例或叙事研究的方式写出总结材料,可作为自己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在讲授南方低山丘陵的地理知识时,我根据知识的特点,层层设问,效果很好。最后设置了一个很灵活的问题:丘间水库的功能有哪些?水库的经济效益学生能很快回答,但是水库的生态效益(防洪、保持水土即沉沙)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心里一着急,正确答案一下子从我的口里冲出来。课后冷静下来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使多数学生失去了一次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从学生的眼神中可看出他们并没有感激老师给了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失望,因为老师的冲动、急躁,使他们没有成就感……通过反思,我想我应该不会重犯类似错误。

而且很重要的一条,写这类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总之,“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我们应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

3.观摩相互交流,促进全面反思。观摩他人的教学可以让我们感受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可以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则能更多地促使自己提升反思能力。我们在观摩过程中,要自我约束,应该集中精力,坚持“四到”:“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眼到”――认真观察上课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自我作比较;“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另外,我们应大胆主动地开放自己的教学过程,“逼”自己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重视收集来自学生、其他教师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久而久之,我们自身的教学理念必定有所升华,教研能力必定有所加强,技能技巧必定有所提高。

篇10

微机五防系统由防误闭锁软件系统、防误计算机、锁具、电脑钥匙、解锁钥匙与模拟屏等几部分组成。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变电站运行逐渐向着自动化方向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本科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发展,同时也对变电站运行安全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机五防系统在变电站的应用,能够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相关装置之间的通讯。在微机五防系统中,微机模拟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该装置中,仅有一个元件与变电站主设备相连,实现对变电运行的模拟操作。通过相应的模拟操作,能够实现对变电站相关操作流程的实时监控,得出模拟操作量。在模拟操作中,模拟结果如果正确,显示屏中会显示设备的相应编号,并发出正确的信号;如果模拟结果表示错误,就会显示错误设备编号,并发出错误警报信号;模拟操作结束后,正确的操作信息会被存到计算机钥匙中,这时相关的操作人员就可以进行现场实际的操作。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电力系统的用户已经认识到微机五防装置的重要性。在高电压等级防误闭锁市场,微机五防已成主流产品。随着微机五防产品的生产厂家逐渐增加,微机五防产品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讲,各类微机五防装置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实现方法的不同,也就是产品结构的不同。 

二、产品厂家的选择问题 

目前,在微机防误闭锁领域,竞争主要体现为品牌、技术、服务及能否具有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能力的竞争。由于该领域专业性非常强,规模相对较大的少数几家微机防误闭锁产品生产企业占有市场主要份额。主流厂家在国内基本上只有3,4家,产品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 

由于微机防误装置是一种专用工业产品,用户集中,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一般为七到八年,此外由于微机五防产品不同其它电力自动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因为运行方式变化,闭锁逻辑更改等方面的原因,需要厂家的维护能快速及时,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行。为此产品制造厂家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源建立产品售后维护网络,这并非所有厂家都可以做到。 

另外微机五防产品运行使用要求稳定可靠,这和厂家的技术实力、研发投入及经验积累成正比关系。一些小规模的厂家往往达不到这些要求。 

三、关于五防装置的“大包” 

微机五防装置的招标定货中出现了一种“大包”现象值得考虑,即定货不是直接与五防厂家签定合同,而是由厂家独家承包后,再综合多个厂家向五防厂家二次定货。这样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大包涉及三方利益,使各方关系复杂化。 

首先大包的一方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除非用户指定厂家,否则往往只关心价格,忽略产品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选择的产品性能大打折扣。微机五防虽然是一种自动化产品,但术业有专攻,属于一种专业厂家生产的专业细分产品,用户如果自主选择在本领域最成功的产品,这样会减少大包对产品选择的影响。 

四、关于五防与综自系统通信问题 

从技术的角度上看,五防与综自系统通信功能实际没有什么难点,只是被一些厂家人为渲染而增加神秘性;只要大家遵循国家标准规约,接口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接口双方能够本着为用户着想,积极配合,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 

此外,随着五防装置售后服务工作的增加,有一些厂家难以对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维护,这不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所以,选择微机五防产品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价格、性能、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不应该片面的考虑价格,而应该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供应商,招标方式上采用大包方式需慎重考虑。以确保在产品的生命期中可以顺利的保证微机五防装置的正常运行。 

五、微机五防产品的发展 

微机五防产品的发展必须适应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否则将被淘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看法: 

(1)防误系统应该做为监控的子系统。防误闭锁系统应该是监控系统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所有监控系统对电气设备的操作均应经过防误闭锁。这是因为监控系统对电气设备的任何操作,首先要通过模拟预演,正确后开放操作条件,然后由监控按正确程序操作,即使是电气逻辑闭锁这个步骤是必需的。另一方面,防误系统的正确五防判断又是依赖于防误与监控接口取得正确的设备状态信息。 

新建220~500kV变电所和大型发电厂由于大都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加上一次电气设备可靠性较高,一般应采用电气单元闭锁加微机防误装置的方案。同时应配置五防工作站,五防工作站与工程师站合用。这种模式既解决了遥控操作的闭锁,又可使用简单的闭锁锁具,达到远方就地操作有完善闭锁。任何复杂的锁具包括网络在线锁,超级防空锁和其它由复杂机械电子器件构成的锁具均不宜在超高压站和无人值班站采用,这些锁具可靠性低,维护工作量大,特别是超高压厂站就地闭锁内容相对要少的多。 

对于中小型厂站,今后会以采用计算机监控实现无人值班站为主,当地监控和防误装置应综合考虑,只设置综合操作屏取代后台设备,综合操作屏提供计算机接口供现场保护调试用。这是一举多得的方式。 

(2)集控站防误系统应具有一机多站,一站多用。随着集控站和无人值班站越来越多,集控站防误系统应具有一机多站,一站多用,站间闭锁与监控系统联合紧密的防误系统,集控站应配置专用的五防工作站,受控站监控与五防合一。近期一段时间的集控站由于常规闭锁受控站较多,宜采用五防与监控相对独立的闭锁方案较为合适。 

(3)遥控操作闭锁系统应尽快组织推广。特别在大型厂站,遥控闭锁系统做为防误的一个子系统,与监控系统相对独立,而且遥控闭锁的执行单元应与监控执行单元由两个系统分开启动,也就是双机系统。另一方面遥控闭锁的执行单元,网络正常运行时应具有完善的电磁兼容能力。基于现在可以实现卫星定位和GPRS定位,可以先将全厂站区的设备位置画成电子地图,在地图上标定设备的准确位置,并配以对应的二维码,在五防系统服务端建立一个设备标识库。在厂区内铺设专用的五防无线网络,或者使用移动或电信的公用网络,实现五防终端的准确定位。 

(4)将传统的五防钥匙改为便携式移动终端,可实现显示操作票和解锁设备的功能,并能在无线网络覆盖内将实时数据反馈到服务端,同时接收服务端的命令。 

(5)积极应用新五防系统。针对变压器及线路停、送电倒闸操作,两侧断路器分、合无明确规定,如果操作票上写先分A开关,而实际在远方操作时,调度下令分B开关,这时采用传统操作票,就有出现了跳项情况,违反了“两票”的规定,极可能造成严重的误操作或漏操作的后果。而在新五防系统上,采用框架流程式的操作任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系统自动判断,当先分A开关后,流程进入B开关分状态;当出现先分B开关,则流程进入后分A开关状态。有效的杜绝了因为操作顺序而出现的错误操作。 

(6)操作票专家系统是实现操作票管理标准化,打印操作票,解决二次设备工作状态与防误的关键系统,全国研制单位不少,立论依据多样,但真正应用于工程的,只有少数几个,加快完善专家系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变电站逐渐实现了自动化运行与管理,同时也给变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机五防系统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提高了变电站自动化水平,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