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产学研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产学研论文

篇1

关键词:政产学研一体化;高职;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推进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政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本文从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主体、合作目的、合作方式三个维度分析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分类,同时对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分类

(一)基于合作主体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政府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政府可以将学研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计划或地方发展计划,对合作项目给予经费、税收等多种优惠,目的是促进项目尽快产业化。政府主导型又分为政府指令型合作模式和政府推动型合作模式。其中前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即由政府直接指令产学研各方形成合作,曾经是我国产学研初期的主要形式;后者在政府的推动下,由政府提供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核心作用,企业积极参与。

2.企业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下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研发参与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即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该模式下,企业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方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一方面以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究机构和企业兼并科研机构等形式寻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咨询和服务。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并承担相应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风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的需要进行,其研发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处于参与者的角色。

3.学研机构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技术和人才优势从事技术创新,成果成熟后以技术转让、专利出售等形式向需要该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或者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在该模式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研发内容和合作对象,并独立承担研发风险

(二)基于合作目标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则是为了培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合作教育为主要手段,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联合办学、共建基地、互相兼职等合作形式。

2.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宗旨为提高合作各方创新能力,将学研方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常的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建研发实体如工程研究中心等。

3.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

它是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与企业围绕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而开展的合作。在这一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以技术作价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有的在技术入股的同时注入少量资金,使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关系更加紧密。

4.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目的具有多向性,通过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既培养人才又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其形式主要有共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高校科技园;建立松散或紧密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

(三)基于技术支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一般是指高职院校或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主要是产品的制造工艺或配方转让给企业后,企业一次性支付费用给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形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由学研机构做前期投入,在完成了技术原理的可靠性研究后由业接着进行中试、工业化生产及市场开发。因此技术转让属于接力式开发,而且具有技术推动型的特征。技术转让模式是产学研合作中比较通行的模式之一,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可以直接把大学的科研成果拿过来为己所用,这样既减少的企业的前期科研投入,也加快了技术投入市场的速度;对大学而言,通过技术转让可以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风险相对小。通过这种方式两方达到双赢,所以可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方式。

2.合作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体制的条件下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学研方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对某个项目联合攻关,企业向学研方提出开发计划并注入一定的风险投资,学研方可以选择以技术入股或只是在技术开发上的合作。这种模式更强烈地表现为功能互补的优势。无论是学、研还是企业都很难承担起技术创新转化的风险。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科研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合作成为了一条必然的可行之路。

二、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

虽然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存在诸多模式类型,但这些模式往往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每个类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与机制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性,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现实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选择。因此,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既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各地具体的实情慎重选择适合发展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一)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遵循的原则

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中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指有利于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政产学研一体化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相结合,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因此,其模式的选择必然要能使三者利益实现最大化,并充分发挥这种协同效应。

(二)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选择是各主体根据客观资源与条件进行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政产学研一体化的规模。规模不同,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如参与主体的数量较大,往往适合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而规模较小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则可以采用内部一体化模式。

2.政府的意志。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都拥有话语权,这就使得产学研联盟在模式选择方面受到政府意志的影响。当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以及中介机构的完善,政府的这种决定权将会越来越小。

3.联盟主体利益与目标的一致性。在政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各主体也存在着利益与目标的冲突,甚至出现对立的现象。如果各主体利益与目标高度一致,则适合采用共建实体或者联合开发等模式,反之,则采取委托开发或者技术转让等模式效果更好。

4.技术创新的难度。不同的技术创新难度,对于一体化的模式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技术创新难度大的适于采用联合攻关、组建研发实体等模式,而技术创新难度较小的则适合采取委托研究、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等模式。

(三)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

1.高职院校应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根据自身类型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选择合作对象

地方高职院校参与产学研联盟的构建中,应始终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将获得的经济利益投入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上,从而改善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更好地参与政产学研一体化。地方高校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创造最大的科研辐射效应。地方高职拥有其独特优势,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与区域产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因此,地方高职要主动将“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作为其办学宗旨,把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与当地中小企业的结合上,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依托其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成效,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企业在政产学研合作中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长远的目光,坚持双赢原则

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建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政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最佳组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把产学研结合作为自己的战略来研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方式逐步深入,最终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灵活性通过其他更快捷的方式获得技术支持:没有能力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引进现阶段所需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转移;未走在技术前沿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已存在的但并没有被使用的失效专利或者已经不再受产权保护的准公共产品进行二次创新和研发。

3.强化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政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政府在政产学研一体化中主要充当三种角色:引导者,政府通过舆论宣传倡导、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来引导产、学、研合作;推动者,运用政策法规影响,利用财政资助,设立科研基金,对一些科研项目重点资助;协调者,主要提供数据咨询,政策咨询、技术咨询。政府对政产学研一体化起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各种资源在合作过程中的配置。中介公司提供市场需求的信息和渠道,细化分工,构筑企业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桥梁,更加细致地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可行性,起到“”和“搭接”的作用。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产学研联盟的顺利、持续进行。随着政府、中介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入到产学研联盟中,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具有生机和潜力,产学研联盟正逐步朝运作规范化、目标市场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炜.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3]蒋朝霞.政产学研一体化政策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刘光辉,后小仙.区域产学研联盟模式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经济,2009.7

[5]孔祥浩,宋迎东,熊克.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1.7

篇2

Shanx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he also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reasonable model of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IURC) for Shanxi tourism attire. The author advocates establish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market-oriented and government-led model.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是优势资源整合的一种先进模式,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它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旅游大省的山西,挖掘旅游特色服饰潜力,构建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模式,有重要意义。

1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依次出台了《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等文件,大大促进了山西省产学研合作的进度。

企业因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渴求科技和人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在不断提高;高校研究所为了教学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政府为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不断地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努力。

2008年,山西省的科技费用支出高达62.56亿元。学术方面,以“旅游服饰(服装)”为主题的论文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顶峰,共发表期刊论文19篇,硕士毕业论文 1 篇。

而针对山西省“旅游服饰(服装)产学研”方面的研究内容至今还是空白。

虽然山西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研究,但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旅游服饰产学研的合作甚微。一方面,旅游市场对旅游服饰科技成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单位所拥有的大量成果与资源闲置。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主要包括:

(1)思想认识与观念滞后,对旅游服饰的开发及其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严重不足;

(2)政府组织乏力,对旅游服饰的开发及其产学研合作关注不够,还没有建立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至今还处于随意、盲目、零散小规模的初级状态;

(3)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山西还没有旅游服饰自主品牌。

2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我国政府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山西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自成一体,效用突出的典型特征,它具有丰富山西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价值。

2.1 产学研合作是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

从系统论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是山西旅游服饰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旅游服饰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山西服饰企业、高教和科研院所的资源集成优势。

通过产学研结合,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产学研的合作作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无疑对促进山西旅游服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2.2 产学研合作是知识要素与商业要素的直接结合

推动产学研主动合作重在利益机制的确定和协调,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合作的动机和需求,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利益机制、协调机制进行连接,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和学科的协同发展必须设计好两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可偏颇。不同产业的技术特性、不同学科的知识特性均对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是将知识要素与商业要素直接结合,通过价值传导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统一了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国家等三方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利益矛盾,可以充分调动和整合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的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生产力全方位的积极性。国家要富强,科技、教育要发展,都必须依靠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提供经济支持。

2.3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科技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从培养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竞争力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既是解决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佳途径;又是解决高校研究所办学条件、育人方式和就业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解决山西高校服装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效推动区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比如就大学而言,大学创一流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立地”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产学研结合虽然主要目标是为产业发展服务;但在此过程中,高校也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作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创新科技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最佳选择。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开放化与协同化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附于经济主体的高度互动与合作,开放式的跨组织合作与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山西旅游服饰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系统,更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必须从企业、高校研究所和政府 3 类技术主体上,全方位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模式。

3.1 提高认识,重新思辨产学研合作的战略意义,确

实将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议事日程

产学研合作本质上就是产业和学科发展双向需求的整合,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路径。“二战”后美国为了保持其在世界上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霸主地位,不断强化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产业和学科的高效整合,以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日本为了赶超美国、在科技方面领导世界,也确立了以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为核心的官产学合作体系。

我国提倡产学研合作已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直没有把产学研合作放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把推动产学研合作放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力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应与企业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学研合作,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引导,政府发挥龙头作用,发挥合作工作的主导、引导与协调作用,并通过提供一定的土地、优惠政策及配套资金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广泛地吸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参与。其次是企业要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觅潜在的合作对象,发现优势互补的战略伙伴,不能坐等政府或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包办婚姻”。再次是大学与科研院所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则应甘当配角,确实将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议事日程。

3.2 统一规划,摸清把握山西旅游文化资源构成特

征,明确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目标

根据不同的产业和学科分别制定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首先必须由政府与合作机构牵头,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在对山西旅游服饰资源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摸清底数,把握特征,确定合作的目标,做出统一的规划。

根据山西旅游服饰资源构成特征,从旅游特色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北部的宗教文化旅游服饰、中部的晋商文化旅游服饰、南部的根祖文化旅游服饰与东、西部的红色文化旅游服饰等四大旅游文化特色服饰为目标;以旅游商品服饰、旅游展示服饰与旅游工作服饰等 3 类服饰为范畴;以全省的82家大型服装企业为主导;以太原理工大学以及其他服装研究所为知识与技术支撑,确定合作目标,做出统一的规划,创立特色品牌,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3.3 创新模式,“政、企、学、研”四方要同心协

力,充分挖掘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潜能

政府要建立科学基金,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把旅游服饰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资助有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鼓励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基金项目,并对由企业介入投资开发产品的项目实行重点资助。

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可建立灵活的技术转移及扩散机制。企业人员可以参与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的人员也可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可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建立科技园与创新中心,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

3.4 齐抓共管,强化政府对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

的组织协调,营造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产学研

合作新环境

推动基于产业和学科协同视角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 3 个关键条件:一是产、学、研三者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合理划分与合作;二是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考核体制的确立;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也是新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环境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强化政府对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对营造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环境意义重大,政府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产学研合作的三方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实行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2)政府应设立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3)政府应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保护产学研合作。

3.5 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体

系,充分保障参与各方的合作权益

为了保障参与产学研各方的合作权益,充分调动和保护各方参与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必须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体系。

(1)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要由政府与合作协调机构出台各项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法规,将“产学研”合作工作列入法制的轨道;

(2)建立健全操作规范体系,“政、企、学、研” 四方均要制定“产学研合作操作规范”,将产学研合作的操作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产学研合作的行为,并将“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其中;

篇3

[关键词]产学研 联合培养 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35-02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资源无法短期内保持同步增长,全国许多高校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校外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国外,本科教育一般被视为通才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而真正体现科研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是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是地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在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其创新能力可以得到系统培养与锻炼,同时,这也缩短了研究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快了其成长节奏;而企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拓展了企业人才引进的渠道等。可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究生导师聘用、考核标准不规范,双方合作动力不足

一方面,高校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要求较高,一般是要求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经营稳定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较突出的工作业绩。而一般能够符合条件的导师在企业中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或生产任务,这就造成企业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精力上无法保证,在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企业导师的考核标准,一般是参照校内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办法,但是这种考核办法对于企业的科研人员不一定合适。另外也缺乏一定的奖励性绩效机制,造成企业科研人员对于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热情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二)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重点面向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实践性课程。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角度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偏于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缺少实践指导,进入企业后动手操作能力差。

(三)企业和大学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既然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属于双向选择的关系,高校在企业的选择上,需要考察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研究方向、所涉学科以及与学校学科方向的契合点。同样,企业也要详细了解高校的信息,学校在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上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以往的培养情况,这样才能在双方互相认可的前提下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现实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往往缺乏这种长期的信息互通机制,造成合作单位更换频繁、企业导师队伍不稳定。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所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易出现归属问题

当今企业竞争往往聚焦在人才和核心技术上,而项目技术由参与研究的科技人员所掌握。如果研究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如何保证当研究生毕业以后,企业技术不被泄漏?尽管事先可以制定相关协议加以约束,但是,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处理起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企业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企业宁肯让研究生参与一般性的技术项目研发,也不敢轻易冒风险让研究生参与更加需要科研力量攻关的核心技术项目。

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一)完善企业研究生导师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可以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负责本单位的企业导师的遴选初审工作,经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遴选工作可以与校内研究生导师同步进行。通过制定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明确企业导师的准入标准,切实把好导师质量关。其次要建立企业导师的业绩考核制度,明确企业导师职责。比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生所承担的相关科研内容及社会实践计划;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平台及必要的科研试验条件或经费;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创作。

(二)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性质、目的决定了在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方面要区别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培养,更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融合一些实践性、前沿性强的课程,提高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除了调整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外,还要尝试其他培养模式。例如将研究生在企业的课题研究与毕业学位论文密切结合,将课题的成果纳入学位论文,以产品研发、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与实践操作紧密的形式撰写。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入与专业相近的课题组,这样有助于研究生理论与实践顺利结合。在研究生的指导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重视实践指导,校企互补,这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升其科研实践能力。

(三)完善合作协议,明晰科研成果归属权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协议中将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等事项明确清楚,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成果归属问题,要予以说明。对于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生而言,也要与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并由学校承担连带责任,以防学生在离开企业后,将课题中的核心技术泄露出去,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毕竟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是有限的,提前将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划分清楚,有利于企业放手让学生参与课题,避免产生合作纠纷问题,影响企业与高校的长期合作。

(四)完善校企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基地建设

高校与企业之间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平台基地,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主动去寻找与企业的契合点,与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以燕山大学为例,燕山大学在秦皇岛市开发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个主要方向的产业集群,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经济和传统产业特色的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是燕山大学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若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整合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的各个层面的资源,使培养研究生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达到“双赢”,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对秦皇岛市整个经济创新性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

[2] 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3] 吴小芬,杜朝辉.创建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产学研结合

为使教育过程“所学”与就业岗位“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使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我们在石家庄选取了6所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20余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500份,企业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教师问卷240份,学生问卷469份,企业问卷138份。另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认识: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产学研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受到企业和学校方面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出现“两层皮”现象,表面上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如火如荼,形式多样,实际上大多都流于形式。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作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之一,想从学校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增强竞争力,又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舍得在学生的培训方面花钱,这就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合作只停留在合同或协议上,没有真正地深入合作。

学校虽然在重视程度上高于企业,但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问题、科研能力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仅仅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看作是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途径而已,教学过程仍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流于形式。

(二)不能实现相对的“共赢”,致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热情大打折扣。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存在相对“共赢”的前提下,深入合作才有可能。然而,目前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有求于企业的相对较多,大多高职院校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实习场所和岗位,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企业希望能从高职院校获得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学校对企业的服务,似乎这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建设中,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服务企业的能力也有限,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对“共赢”,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不能均衡发展,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现状不佳。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大量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比较薄弱,院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各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现象,高职院校集中精力关注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而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这样的非重点专业的产学研结合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产学研发展现状不佳。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对策研究

只有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地发展下去。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应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从舆论导向上提高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氛围;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再次,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明确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担负的义务;最后要加大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

(二)提高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就是明天企业的员工,企业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能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简单地与利益挂钩。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校企合作服好务。

(三)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切实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联络,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效进行,高校还应建立起一套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倾斜。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进行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去,了解最新行业发展情况,增强服务企业技术能力,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于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获得并成功完成的科研项目应进行科研政策倾斜,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已经或将要建立的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应加强运行管理,确保企业在学校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统德,《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成人教育,2011年12期。

篇5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5-0052-03

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高专要发展,要生存,就要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人才,走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由于企业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2.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

(二)原因剖析

1.宏观方面:(1)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结合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3)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2.微观方面:(1)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2)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多方面原因,实际部门不愿意接纳或只能接纳少数人,因而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1.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二)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1.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练的作用。

2.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3.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1)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2)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见图1)。(2)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结合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实施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2.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

4.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 (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A]. 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论文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建议,十分必要。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存在诸多问题,本分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有利经验,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理论认识

在教育部高教司[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6条基本特征之一。全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明确了: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一)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仅依赖学校的条,学校的教育教学难以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必须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紧密结合,依靠企业的参与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效利用,才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导学校科学而准确地确定自身的角色和功能,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促使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改革;通过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计划,可以很好地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弥补教学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

(三)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是一种单一校园环境的办学模式,主要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中虽然安排有一定时间的实验和实习环节,但是,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很难获得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和竞争能力。而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恰恰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接触实际,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因此,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一)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形式介绍

1、德国“双元制”。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一是专科高等学校,一是职业学院。两类学校均以“双元制”为基本模式,校企合作贯穿办学的全过程。所谓“双元制”,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学校。

2、美国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源于 19世纪初的美 国。工学交替是美国实施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的办学全过程。

3、英国“工读交替制”。英国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为多科技术学院,主要采用工读交替制。工读交替制(“三明治”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二)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1、政府立法支持,经费保障产学研结合。为推进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健康稳定发展,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相关的立法工作 ,使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有法律依据,有法律保障。德国联邦政府除了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双元制”教育的地位,强调规范“双元制”教育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

2、社会支持资助,多渠道的经费、设备来源。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是社区税收投入,约占50%,社区内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办学,其捐助部分可免交所得税。社区学院教学实践环节所用的相当一部分设备如汽车、机床等即由此而来。

3、设置专业委员会。许多国家的技术学院都设置了顾问委员会,使学院保证在社会各部门、各工商企业指导下确定课程的实施目标。如社区学院与当地的企业一般都有协作关系,学校与工商业界广泛实行 “合作教育”,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为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满足实际需求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各国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都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社会及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及课程,并且要多方参与,论证共同完成。

5、合理的师资队伍。国外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方面有一些共同特点:兼职的多,来自生产一线的多。在国外,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兼职教师除少部分来自大学外,绝大多数来自企业。

6、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达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双方都有约束力。如许多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没有这种资格的个人找不到工作,没有这种资格的人员企业不能录用;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这种资格就没有就业竞争力,就不能顺利进入人力资源市场。

三、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完善法律法规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我国已颁布《职业教育法》,但由于其本身不甚完备只能对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原则性约束。因此,应 当形成职业教育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一:要在《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下,配套制定相关法规,出台相应执行措施;第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在《高等教育法》、《企业法》中明确规定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产学合作的条款,企业有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制定专门的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法规 ,明确产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对承担了产学合作教育的企业给予明确的、实际的优惠政策。

2.设立产学研结合专项基金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许多国家得 以迅速持久的发展,与国家和政府的参与,财政的支持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我国政府应在职业教育一级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建立列基金走向的跟踪制度,发挥产学研基金本身的激励功能,以弥补高职院校因经费不足而无力开展产学结合的困扰。

3.行业/企业的资源当以各种形式的合作充分调动起来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投入模式,都表明这种多主体分担的投入机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可行模式。依据高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高职的投入,应当采取由受益方——政府、企业、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分担的策略,解决高职经费不足的问题。多主体分担的投入机制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微观层面

对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产学结合应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1、组织机构建设

(1)成立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

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和大集团、大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组成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

(2)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设置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全校与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络工作。人员构成应有院长、系主任、专业教师及就业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合作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师的实践,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任教,受企业委托培养急需人才,职工的培训及技术难题的攻克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等。

(3)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

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来自企业的成员比例不能低于50%。

2、产学双方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

(1)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应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计划部门、人事部门人才市场与交流中心以及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家一起就拟设专业进行人才需求论证。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2)依行业、企业需要设置教学内容

依据职业需要,企业的需要,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进行审定。在课程教学中及时加入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3)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实训基地 :应按照企业实际设计和布置,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一是直接将企业作为实训和工作场所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由企业提供设备 ,在校内按照企业的要求建立实训和工作场所。三是各方投资,建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

(4)师资队伍建设

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根本途径。具体的,可以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返聘一些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充当技能训练课教师;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专项培训,尤其是安排没有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对口企业实习、到企业挂职、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革新、科技开发。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可由企业和学校同时选派具备一定资历的人组成任课教师小组,共同承担。任课小组单方也许都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但两者的结合却可以产生比“双师型”教师更大的效应。

(5)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建设

实行“双证沟通”,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相互融合沟通,加强专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解决现场问题、综合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学研合作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4SCG076)和2013年度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课题“基于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联动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PCSR2013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85-02

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专业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研组织工作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近年来,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取得初步成效。笔者现对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工作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3年,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产业园区与企业和高校的互动情况以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课题组在浙江省内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访谈,其中包括浙江省高职院校中的20个科研创新团队,浙江省内的5个产业园区管委会,以上5个产业园区中的20家企业。

抽样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开展了有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座谈会和实地调研活动,期间发放问卷20 份,最终回收18份,有效问卷16份。在两次发放问卷的统计中,共发放问卷130 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样本率为 90.8%。

基于问卷数据,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团队人员结构亟待优化。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与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有显著区别,前者是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而后者则主要集中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主要立足于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为产业及地方发展服务,为产业、企业及地方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人员结构必须符合高职特色,体现出多维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非线性特征,更好地服务产学结合。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在人员结构上普遍不合理,在团队形成之初很少考虑到与产业加强互动,往往出现纯粹由校内教师组成的现象。通过数据统计可知,在受调查的20个科研创新团队中,有11个全部由校内教师组成,有7个团队吸纳了企业研发人员,仅有2个团队中吸纳了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科研的管理人员。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思维容易受到局限,整个团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科研成果远离产业及市场,最后难免会步入为科研而科研,为评职称而科研的歧途。

2.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效机制。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一般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产业服务型科研服务平台,科研创新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及密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难以与产业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具体表现在: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多的是与单个企业合作的“点对点”,少的是与产业园区合作的“点对面”。团队与单个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本上是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由团队的核心人员所主导,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最后校企合作组织横向课题研究。从受调查的科研创新团队了解到,90%的团队没有与产业园区管委会建立任何联系,受调查的产业园区中仅有20%的园区与高职院校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这种“点对点”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双方的合作往往随着科研项目的结题而告结束。而与此不同的是,团队如果能与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由园区管委会作为中介机构和合作平台,将园区的中小企业以“打包”的形式与团队建立发散性合作关系,同时再建构一定的合作保障机制,这种合作无疑更具可持续性。

3.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缺乏科研创新平台支撑。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最早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题为《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式》(1999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创新平台旨在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功效,使高校教师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受调查的企业了解到,70%的企业认为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信息不畅问题,难以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寻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工艺等难题。从受调查的科研创新团队了解到,95%的团队认为所在学校需要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二、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职高专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只有组建优秀、高效的科研创新团队,才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整合、优化有限的基础资源,凝聚科研力量,承担更多市场急需的应用研究项目工作。近年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符合高职特色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即以“多维开放为导向、政校企三方人员为主体、校地校企合作为动力、科研创新平台为载体、校级科研机构为抓手”的产学融合型团队建设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政校企三方联动,形成了产、学、研良性循环,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引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具体的产学融合型团队建设过程中,一是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我校立足产业地方特色和优势,围绕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关键技术等需求,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首先是积极投入新型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打造产学研服务产业和地方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主动服务宁波发展,加入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在我校设立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同时,还实施“搭船出海”战略,加强校校合作力度,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建立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基地、宁波生物医药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促进校企密切互动。我校牢固树立“融入产业,服务地方”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新理念,迎合和满足产业企业的客观需求,正在探索建立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把学校办在企业,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推进政产学研用的融合。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可以简称为“1+N”,建设思路是做大并依托学校本部(1),同时在宁波、杭州、台州、绍兴等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医疗器械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区域设立实训基地(N),并努力整合资源,建立起具有产业政策服务、区域性教学、联合培训、检验检测服务、科研服务、创就业服务等“八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目前,绍兴、台州实训基地已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绍兴实训基地项目建议书已获省发改委同意批复。通过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建设,我校与相关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了解和信任,校地校企合作逐步深化,一些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科技服务及研发的相关人员,也被吸纳到我校科研创新团队中。三是整合设置校级科研机构。我校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和科研优势,整合资源,凝练方向,成立了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功能食品研究所、医药经济研究中心、生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地产药材资源开发研究所等5个校级科研机构,充分发挥校级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据统计,2013年度5个内设科研机构到账科研经费金额合计为79.66万元,纵向课题立项数为10项,横向课题立项数为12项,建科研平台1个,发表学术论文共33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成果鉴定2项,获厅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2项。

三、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启示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如何与行业企业及地方发展相结合,服务于行业企业及地方的需要,既是高职特色科研创新团队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发挥自身优势、有别于普通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现实需要。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更能体现高职特色,推动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增强团队的生命力。以下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产学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1.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及地方需求。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行业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建设,为行业地方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企业研发人员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反馈的市场要求和发展动态能够使科研团队更加迅速准确地把握正确的科研选题。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要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更多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从而使团队建设不断注入“源头活水”,确保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同时,还要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拳头和品牌。

2.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促进平台与团队良性互动。科研创新平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是构建团队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不同情况,统筹建设多形式、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促进科研创新平台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良性互动。其次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高职院校科研实力较弱,一般不具备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因此,较难汇聚优质的科研资源。所以要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借船出海”的方式,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与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团队建设。如我校药学系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依托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与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的相关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与宁波立华植物提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近期,该团队已经结题的“中药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横向课题,不但有效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中药废渣再利用的技术难题,而且进一步锤炼了团队成员跨专业协作能力。

篇8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91-03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对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于2013年3月29日联合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培养模式,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1]可见,我国政府已敏锐地觉察到了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正以积极的政策和科学规划引导着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基于目前协同创新的大环境背景,研究生教育需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下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所谓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指把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力量相融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部门合作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合作培养方式。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大力推广。但作为一种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其涉及到的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实践运作机制亟待获得深刻而系统的探索。

二、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近十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在研究生教育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如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淡薄、缺乏人才长期规划、培养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

1.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研究生全面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高校中导师队伍、科研经费、实验条件等资源出现了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为:①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中,大学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大学内部院系、学科间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②校内导师师资不足。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造成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同时,教学上难以实施“讨论式教学法”,更多的只能采用“批量化生产式”教学方式,致使研究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③存在个别导师行政社会事务过多,投入到研究生培养中的精力有限的问题。④研究项目有限,导致研究生的实践和研究锻炼机会减少,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⑤校外导师的水平参差不平,一些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

2.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淡薄。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这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企业的最大需求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院所的最大需求是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力求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高校的最大需求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因此,协调三者的利益关系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科研的重视度不够。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同时,企业在产品、技术、市场和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十分迅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也发生快速变化,人才培养周期滞后于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况且企业往往固守短期利益,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精力进行产学合作、共同创新。而高校的科研也仅限于实验室研究,高校往往是重研发,轻转化,很多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与市场科研需求相对应。政府也缺乏相关政策鼓励各方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试图以最快的途径、最少的时间,争取优先地位,解决现实问题的急功近利行为,造成了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不良培养氛围和“商业化”等投机心理。

3.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主要的研究生合作培养途径是依托合作科研项目,但是现有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大多属于一次性合作,持续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多、组织形式较为松散,缺乏战略层面上的持续合作。也就是说,由于企业普遍缺少创新动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就相对较少,由此就很难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共赢关系,从而导致难以形成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就缺失了许多实践途径。

4.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不够普及。我国高校并非所有专业实行产学研培养模式,往往只有和合作单位研发方向切合的专业才运用此模式,呈点状分布,而非平铺为面。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许多人会认为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如“硅谷”模式,结果造成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范畴大多集中于一些应用性的理工科专业,尤其是能产生重要经济效益的学科,而其他学科的联合培养方式则运用较少。

三、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体系构架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后经不断引申,泛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所谓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通过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可保证研究培养的持续、稳定、实质性推进。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都不尽相同,但是不同培养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运作机制却有很大的相似点。产学研合作的本质都是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作用,展开合作,各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赢。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是一个协同各方利益关系下具有动力牵引、资源优化、行为约束、创造价值等功能的系统体系。为此,本文提出了图1所示的一个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体系构架,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1)动力机制,基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源共享、成果产出、社会责任等价值吸引,形成合作内在动因,促成产学研三方达成合作意向;(2)以项目合作、创新基地建设、共建实体等方式构建起研究生合作培养有效平台;(3)建立研究生合作培养平台运行的组织与制度机制,主要有组织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4)建设研究生合作培养运作的基本保证机制,即贯穿研究生合作活动全过程的基本信任机制和保障机制。

四、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现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问题及图1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系统构架设计,为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这里进一步就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1.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式体制。美国的学校、学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研究表明,资源共享是解决现有资源短缺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3]反映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管理上,就是以共享为基本原则,系统地协调大学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间、大学内部院系、学科间等等的资源配置,在优化利用资源中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在全国范围内着力打造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例如,推广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建立可共享的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大力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行“校所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整合两者优势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导师队伍。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一般采用“双导师”制,不同来源的导师对开阔研究生视野、指导研究生理解社会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缓解了高校导师队伍稀缺的困境,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当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需要考虑:①要筛选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人任导师,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建立校内外合作导师的定期考核制度;②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培养计划,形成实践指导型、实验指导型、研究指导型、课程讲授型、论文指导型[4]的五类“合作导师”选择机制。

3.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加强各方合作意识。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要对产学研合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协调和扶持,要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要通过资金扶植和政策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学研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高校层面上看,高校一定要发挥主动性,努力借助企业和科研所的优势来协助自已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同时,也要加强与产学研各方在利益、权责等方面的协调,形成三方力量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从科研院所层面看,要通过吸纳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补充科研院所自身科研力量。要与高校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一起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探寻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方法与联合培养机制。从企业层面看,要为研究生创造出优越的研究环境和生活空间,形成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氛围,促进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提升。

4.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实现产学研战略层面上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是以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制度设计为保障,以共同组建合作实体或虚拟研发组织为主要形式的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5]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可实现长期、紧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有效降低产学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为企业不断成长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而且可为“学研”方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科研活动搭建长期实践基地,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5.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培养研究生,拓宽合作领域。参与各方均应尽最大努力扩展合作范围和合作内容、深化合作的层次,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全面展开,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形成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企业的独特培养特色。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技术合作、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等多种合作模式,让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调研,让学生进入工作现场体验感受。再如,高校可邀请外部导师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或研讨会,活跃在校研究生的学术气氛,拓宽其学术视野。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着为国家提供高水平人才的重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质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我们要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稳步发展,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可小觑。本文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教育资源、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长期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设计了一个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系统构架。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的系列对策: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解决研究生教育资源紧缺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解决产学研合作各方合作意识淡薄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促进产学研各方战略合作解决缺乏长期人才培养机制问题;通过采用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培养研究生,拓宽合作领域,解决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未全面铺开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R].2013-03-29.

[2]盛永祥,孙庆华,吴洁.产学研合作组织之间交流方式协调均衡问题的研究[J].软科学,2012,26(8):23-26.

[3]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9):69-72.

篇9

[论文关键词]高校产学研 合作创新 社会职能 政府

高校的社会职能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发展为目的,是动态发展的,是高等教育系统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并担负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有机整合的结果。高校的职能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按照“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威斯康辛思想,大学必须考虑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因此,面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高校应如何在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与履行社会职能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高校的社会职能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政府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现在,产学研合作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产学研结合使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从简单的知识和人力输出阶段过渡到实体化阶段。因此,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角度,探讨高校社会职能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作用的演变,可以更加明确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方向,使我国高校成为具有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以真正成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我国高校社会职能的发展

高校“应该服务于社会”,但是围绕着高等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责任等方面,目前我国各界对于具体高校的社会职能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大体分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社会功能和微观社会功能两类。宏观层面上,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微观层面上,一般认为高校基本职能的社会化体现为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这些具体的职能在不同的研究中又被更加细化,如有观点提出,现代大学主要具有四种社会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从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高校的社会职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与表现。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具体社会职能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变革影响下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校成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受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普遍采取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模式。高校的职能是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目的是通过高度集中计划的专才教育模式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资源。总体上,当时高校的社会职能更多地体现为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其经济建设的功能并未得到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教育方针,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方向下,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担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是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适应与整合关系的体现,是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博弈。在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后,我国的高校成为与社会有直接联系的较为独立的教育机构,但是在资源配置和经费来源上仍然依赖政府,缺少多元化的广泛的社会依托。为了从对政府的资源依赖转向依靠市场的需求,高校很快改变以科学教育为主的专才培养为重的模式,采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并且进入服务型和创业型高校阶段,其主要服务对象也由单一的政府转向包括政府、学生、企业、各种社会机构和团体、地方部门,以及所有需要从高等教育中获得服务的组织和公民等在内的多元主体。这时,高校舍弃系统内部的学术管理与发展为导向的经典理念,引入高校系统外部适应和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现念,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经济等具体功能。因此,从多元的社会化发展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承担与发挥相应的社会职能,目前其越来越丰富的社会职能使曾处于社会发展边缘的高校能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要素——高校

在高校履行具体的社会职能时,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向社会提供的融教学与科研职能的学术性的服务方式之一,其历史相对较短但发展迅速,具有鲜明的高等教育自觉服务社会的特征。产学研合作可以看做是社会对高校发展影响力增强的体现,政府、企业等希望高校在自身的本体属性之外拓展非本体性职能或者外延性职能。高校的本体属性即教学、科研与服务职能,非本体性职能或外延职能则包括了生产职能、社会化职能、文化职能等。正如克拉克·克尔所提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职能发展那样,高校的职能呈同心圆发展,从圆心(培养人才)向外不断地扩展职能(科研、社会服务、社会批判……)。高校职能的发展是由于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的中心,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的含量决定了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智能经济的增长。知识已成为决定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者和零售者不能逃避服务,而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负责者。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技术性与产业性相结合的涉及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等不同主体的活动,以创新为核心,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试制和市场营销的统一。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前提,通过推动技术发展引导创新,当市场拉动引导对创新知识的生产试制和市场营销时,需要政策的引导和促进,政府和社会充当促进创新的桥梁作用。产学研合作创新要求高校在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和知识生产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中发挥作用,创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价值,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等功能。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在政府、企业等的支持下,高校以科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造科技和经济的耦合点。

高校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关键之一,能够帮助实现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明确提出的“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有国外和国内两个来源,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我国大多企业曾经倾向于从国外直接引入高新技术,但是由于缺少技术发展所需的创新体系、创新管理经验、创新人才资源及其储备,往往不能可持续性地吸收发展所引入的技术,实际上造成了资金设备等的浪费,也客观上形成了我国企业缺少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理应更多地发展自国内来源。高校能凭借自身的技术与研究人才等优势参与指导创新,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许多高校积极利用知识创新成果,通过与企业合作,甚至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形成并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帮助提升自身、企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使肩负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创新重要任务的高校必然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核之一。

三、政府对高校社会职能发展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的基点是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的政府、企业等与高校的结合,但如何使产、学、研三者真正达到“无缝连接”的有效合作,尤其是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引导发挥,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很容易出现产学研行政管理各自为政、各方主体联手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涉及各方的利益分配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容易产生多种问题。因此,三方博弈的合作需要充当桥梁作用的政府根据合作各方资源和能力的特点引导促进各主体行为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系统无效和经济市场的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高校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服务。

作为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产学研的主体有多种合作方式,其中政府承担着复杂甚至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遵循间接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原则,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化水平较低,行政手段虽呈递减趋势但仍是被政府采用的有效手段。但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政府、高校与企业这三种力量形成交叉影响、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Triple Helix)关系,表现出良好的合作形态和结构。政府、高校与企业可以被认为是以沟通为核心的进化网络的三个螺旋,政府作为一个变量,发挥有限却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促使形成一个动态延展交织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以政府推动帮助更好实现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同时确保高校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中仍能维持较为独立完整的教学科研机构的地位。

篇10

建立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学院立足服务于国家“新四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刻把握高校创新生态体系中的特殊生态位,制定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策略,成为全国高职系统服务企业、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蓝海战略”和“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学院专门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院校企合作总体规划的实施、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建设和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组织等。同时,在二级院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研究咨询机构,专门配备分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副处级管理人员。

同时,学院出台了教师进企业制度和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对科研、技术咨询、培训等均规定明确的指标,加大奖励力度。把培养专业带头人的目标定位于“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充分调动院系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产学研工作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模式和机制。如今,学院每年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部分成果直接转化,有些成果被编入北京市政府《成果要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有效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办学中,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特别是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建高科技实体,不仅创造了一批实用成果,创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拓展了办学特色,促进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学院突出专业优势,建立了两个专业研究所,七个系、所一体化的研究中心。其中,商业研究所每年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服务项目30余项,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商业标准的研发与制定,北京市商业的规划、重要政策、标准,成为北京商业研究领域的“智库”。此外,还设立两个专门培训机构――高级管理培训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全院社会培训超过1万人次,2013年峰值超过1.7万人次。

2012年,学院牵头组建了北京商贸职教集团,吸纳了57家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内的成员单位,依靠情感纽带、事业纽带、利益纽带连接成产学研共同体和利益链,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以及课题研究、培训、项目研发和实习实训基地共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学院已经成立了4个企业冠名的商学院和培训中心,在研究开发、培训服务、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例如,学院“北京烟草培训中心”设立以来,为企业培养500多名科级干部,开发了物流培训项目,每年帮助企业进行社会招聘和员工技术考核,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几年来,学院建立了两个北京市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即京商科技创新平台和流通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北京老字号研究基地,成立了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国际商业中心研究基地,是北京高职院校中首次设立的省部级研究基地,成立了王府井研究中心。同时,学校牵头主办中国商业史学会、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北京商业文化研究会等多家全国性和地方性学会,参与六个全国行指委,其中商业行指委秘书处设在学校。依托这些平台,学校对接行业企业,积极开展研究、咨询、培训等项目,大大推进了产学研合作的范围。

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对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为此,学院将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结合,按照“校企共同成长”的理念,除了建立校企战略联盟,还与375家企业建立了以实训基地为主要合作内容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引企进校,在校内开办超市发、环境国旅、锐点中视、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形成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1.7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引进知名企业业务流程,开发“上班式”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产学研,推动人才培养,不光注重实习实训,给学生开办企业第二课堂,还根据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推广“工学结合”的同时,尝试“研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积极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探索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先后3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两篇论文入选全国核心期刊《工程数学学报》,在创业计划大赛中也屡获佳绩,荣获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与时俱进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生态环境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生态位分析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平台小、障碍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对此,学院领导指出,推动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从法律、政策、组织、机制等多方位入手,不断优化产学研生态环境,推动职业教育产学研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政校产研等多方主体,与普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相比,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得到相关的产业、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有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比如,建立一个由政府、学校、产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强有力的产学研协调机构。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单位合作,涉及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为保障合作能够持续稳定开展,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从立法层面上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保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建议尽快解决政策激励缺位问题,使合作利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