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9:1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信息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校园,破坏了校园已有的宁静和温馨,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机动车管理成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校园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种办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机动车的全方面智能管理。
关键字:校园、机动车、信息化
一、引言
校园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是教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一种生态人文享受:宁静、清新、花木繁茂。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学校,破坏了校园已有的温馨和宁静,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目前各类学校都面临着机动车管理的难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校内车流量明显增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同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对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校内停车位不足,机动车乱停乱放、占道停车现象严重。校外无关车辆借道穿行或占用校内停车资源,也导致校内停车资源相对不足。
交通管理工作系统性不够,无法建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给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隐患。
大量的机动车驶入校园,增加污染气体的排放,也破坏了校园已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二、机动车管理办法
机动车管理是项复杂的工程,与各学校自身情况、道路状况、建筑布局等都有关系。目前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如:校园内限速、设置隔离带、办理车证、预约入校等办法。但是仅凭单一方法很难彻底解决机动车管理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了五种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办法的利弊进行分析。
1、限速。校园内限速,这是目前各学校普通都已经采用了的方法。一般来讲,校园内限速每小时25公里以内,在校门口和机动车的通行道路上均有限速指示牌。限速是对驾驶员文明行驶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驾驶员不自觉执行,很难做到监控和管理。要做到精确监管,就需要架设带有测速功能的摄像头。这个成本比较大,架设一台摄像头的成本大概在7万左右。这对于学校保卫部门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2、隔离桩、减速档、禁行区。设置隔离桩、减速档和禁行区。这也是目前校园内普遍采用的管理措施。教学区和学生生活活动区域设置隔离桩和禁行区,普通道路上均设置了减速档。这种措施可以在物理程度上使机动车车速减慢,限制机动车行驶范围。但是设置太多隔离桩和减速档,一方面会给食堂、银行等机构的车辆通行和自行车的行驶造成障碍,在另一方面也会存在消防隐患。
3、收费制度。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收费制度。从校门进校时领计时卡,出校时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计时交费。收费方案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校外无关车辆穿行校园,同时给学校的交通管理带来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收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难的问题。因为涉及到钱,管理成本和压力增大,很多学校不得不聘请专业保安公司来操作或者引入卡务收费系统。同时由于学校所处地段,定价低造成进校车辆数减少有限,校外车辆反而能名正言顺的入校。如果出现交通事故,学校还需要承担责任。
4、车证制度。车证这是目前很多学校采取的措施。严格限定可办理车证人员和车辆范围后,为院系公车、教职工、校内居住人员、来校人员等不同人群核发不同的车证。机动车入校门时,均凭车证。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入校机动车的范围,限制校外人员入校。但是车证申领、发放是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如果采取手工管理方式,管理成本大且信息遗漏多。所以可采用配套的信息系统来支持。申领者可以网上填写申领信息,相关部门审核后,即可办理车证。信息系统的支撑可以方便高效的完成车证违章、处罚以及黑名单管理。同时可以实时统计车证申领信息、及各类违章等信息。
5、预约制度。预约主要针对校外机动车入校使用。根据预约信息,可以掌握来校的外来车辆信息,控制外来车辆随意入校。目前采用比较多的预约手段包括:填写纸质或者电子预约表、电话预约、网络预约。
直接填表模式最简单,成本低,但是手工工作量大,后期的一些分析统计工作实现困难大。
电话预约是一种便捷手段,但是需要有硬件、软件和人力的支持。硬件主要是指工控机和电话线路。软件主要指语音服务系统。人力主要是指服务坐席。其中电话线路的服务费用是长期的。一般需要和运营商有个服务协议,按年缴纳服务费用。工控机和语音系统则是目前市面上成熟的产品。很多集成商都提供软硬件配套的成套服务,购买时可根据自身选择的电话线路数进行选配。服务坐席需要根据每日预约数确定,在服务坐席忙或者晚上,一般需要配套提供自动语音服务。
网络预约是最高效的手段。申请者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入校门的时间、校门,以及记录入校的车辆及个人信息。即方便快捷,也可为后续的车辆或申请人的黑名单管理,预约信息的统计分析提供全面的支持。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车辆预约入校时,可将以上三种预约手段配合使用,申请人可根据实时情况选择最快捷的完成车辆入校信息预约。
篇2
对于劳资管理子系统而言,其主要用于高校工作人员的工资管理以及离退休职工的工资、社保等信息的管理;对于职称管理子系统而言,不仅对人员的职称变动情况进行管理,而且主要是每年的职称评审;对于师资管理子系统而言,其构建目的在于为人事处师资办服务,主要用于人才工程、出国出境、基金资助以及博士后和其他人才管理;对于院系级人事管理子系统而言,除了人事方面的管理,还可向各职能部门上报具体人员的名单,并且根据人事处发来的名单或者通知做具体工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解决方案,同时也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上的一种新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该种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现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能够高效地收集人才信息,实现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较之于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该种模式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高校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思路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高校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其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只是简单地用现代软件技术手段来解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更为重要的信息化的建设体现出思想层面的更新和提高,同时也是现代高校管理工作模式改进的主流方向。对于高校领导层而言,应当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全面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管理理念,并将其与本校的规模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可以准确体现出办学特色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此过程中,还应当不断加快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到人事管理工作中来,将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2.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前期的规划工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结合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比如建设要求、建设进度以及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等,制定可行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发展目标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好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有前瞻性,而且还要避免急功近利;如果不建立在前瞻性基础上,则就难以适应多变复杂的现实情况,急功近利的信息化建设容易脱离客观需求,不仅会加大投资成本,而且还要延长周期。基于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走好前期规划工作,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所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实效性。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载体建设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基础设施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因此需要完善和高效的校园网以及数据系统作为保障,才能实现员可能在挑选上存在的不利影响。为了提高招聘的效率,所以胜任力的应用在企业招聘工作中提供了有利的人才保障,也提高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竞争力度。
4.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力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在胜任力的基础上,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能够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应该达到哪个标准,以及认识到在某一方面需要有哪些提高。另外,提高的内容能够具体客观的表现出来,能够使员工产生自发的动力,且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能及时的补救。与此同时,在这基础上,工作人员还可以为自己的目标积累一些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力的基础上,其绩效的考核还可以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等。由于胜任力与岗位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工作中绩效较高的员工应该做出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随之,对于绩效较差的员工,则可以通过胜任力模式找出其存在的因素,通过培训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工作绩效。
篇3
在科技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事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暴露出许多新问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存在着与科技发展脱节的情况。
1.1管理观念相对落后,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汹涌而来,我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根据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方式和方法,研究新机制,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但多数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不重视学校的人事管理,仅将人事管理工作当作是招聘教工和人事档案管理的部门,并未实行人事管理信息化,导致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不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
1.2人事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差
在当今的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高职院校不能缺少人事管理系统这一重要部分,它能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查询手段和充足的管理信息。目前,各高校人事管理效率较低、花费时间过长、保密性特别差、大量数据和文件缺乏更新,这给查找和维护数据等都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而人事管理人员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够,信息化水平低,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1.3人事信息未共享,更新较慢
多数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都未实现信息共享,系统相对孤立,部门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学校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重复、不一致等情况,同时数据更新和维护较慢,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
2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途径
2.1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鼓励创新
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保障,个别高职院校沿用老的规章制度,甚至是未升格前的制度,不能适应其工作发展要求,导致人事管理不规范,工作效率低,影响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因此,学校应组织调研,建立并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年度考核写入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公平、公正地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其工作效率。
2.2实现全校人事管理信息化
学校应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建设数字校园。学校应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基于网络、符合实际、简易、人性化和实用化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其中包括教职员工的基本信息管理、职称评聘管理、进修培训管理、工资福利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以及招聘管理等人事管理工作服务模块。
2.3全面推进校园人力资源信息化办公
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考核制度等来保障和推进校园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办公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如提交材料和申报材料等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尽量做到无纸化办公,让教工养成使用网络和信息化办公的习惯。同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要使用网络,如申报职称、绩效考核等,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
3结语
篇4
关键词: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256-02
近年来,世情、国情、社情、舆情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公安边防部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世界发展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发展,迅速提升部队核心战斗力,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重大时代课题。公安边防院校作为公安边防部队的人才培养基地、干部素质提升基地和应用性理论研究基地【1】。而基础信息化能为院校工作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技术保障和支撑,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提升学校管理、应用水平。因此,结合时展的背景与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1 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公安边防院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需要,坚持以提升信息化服务中心、保障教学为目标,以一体化平台和业务系统推广应用为抓手,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院校信息化工作已经进入一个从以基础建设为主向以教、管、用为主转变的关键阶段。1)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安边防院校基础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初具规模,硬件建设方面基本都建成了千兆以太校园网,拥有设备先进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和相关计算机应用机房,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已达100%。2)教学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为方便学校对教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开创教学督导新局面,院校在多媒体教室加装了语音采集系统、建立微格教室,为教员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现代化、高效能的技术平台。3)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从管理制度方面,公安边防院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规范各级网络管理员及使用人员职责,有力保证了信息安全和网络的正常运行。4)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日渐强化。院校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监管手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持续提升,初步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
但是,从院校整体看,还没有形成信息化深度应用大格局,应用层次较低、质量不高、方式不智能、效能不明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公安信息化“集成融合,深度应用,高度共享,全面支撑”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抓应用、提能力、上水平、谋创新”是“十二五”边防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从近期来看,为师生服务的以优质教育资源、科研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有待建立;为管理服务的由各单位建设的业务系统难以集成学校的基础数据库,学校的基础数据量少而分散,信息的整合度低、共享度低,中心数据库亟待建立;在条件建设上,硬件设备亟需更换、升级以及扩容,校园网的提质优化、上网行为管理、网络资源有效使用的运行监控系统有待配置【3】。从长远来看,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猛,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变革不断深化,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始终是一项长期、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 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尽管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学校在下一步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
1)基础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
有些院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基础信息化的建设中忽略了管理信息化、教研科研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其中的几个方面。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部队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部队院校的基础信息化,必须努力使院校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员都科学认识部队院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部队院校信息化的科学本质,创新思维,转换视角,与时俱进,确立与院校信息化建设相适全新的思想观念。
2)重硬件轻软件,缺乏统一的应用平台
有些院校在信息的共享、协同、服务与分析方面缺乏建设,尤其是在教学、人事、科研等几条管理主线方面,大部分环节尚处于手工工作状态,影响到管理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信息化建设也得不到统一的规划,缺乏统一共享的应用架构,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购买了先进的网络设备而不重视了应用建设。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配合、软硬件并重。在部队院校中,特别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要想能够尽快发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以信息化的应用为驱动力。
3)信息化应用不深入,缺乏层次
当前公安边防院校信息化应用还存在基础类应用不深、综合类应用受限、高端智能类应用匮乏等问题。基础类软件应用层次较浅,发挥作用不突出;综合查询应用因信息分属不同部门,共享难度大,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决策指挥、分析研判等高端类应用很缺乏,无法满足部队指挥作战需求。信息化应用还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业务应用推进不力,信息化应用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4】。因此,院校要加强校园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抓好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营造一个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环境。
4)信息安全体系尚不完善,缺少保障体系
当前公安边防院校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监管手段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持续提升。但尚未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安全技术缺乏创新性与自主性。因此,院校要加快推进相关安全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大力增强网络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各机构还应统筹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体系建设,提高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抗毁性、容灾性。
总体来说,当前公安边防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十分薄弱,需要通过规划相关建设项目的实施来将使院校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和服务过程的优化,从而提高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3 对策
院校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笔者认为,推进基础工作信息化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才能切实解决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面临的具体问题。加快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安边防院校信息化水平。要通过深化建设、深化应用、深化共享,全面实现教学训练网络化、决策指挥实时化、业务管理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
1)提前谋划,统筹安排,全力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篇之年,公安边防院校必须紧紧把握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按照公安部、边防管理局的规划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能解决各层次问题、调动各层次资源,可操作性强的“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核心需求和终极目标,为院校的下一个五年,甚至是十年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完备的顶层指导。着眼教学需求和长远规划,抓好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体系。
2)以需促建,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应用普及程度
信息化建设应紧紧把握住“以需求为导向,贴近基层一线,服务教学中心,建管用并重,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则,最终实现科学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目的,为圆满完成各项教学和培训任务提供坚实支撑。一是需求牵引,明确目标。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需求,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为教师和学员服务。抓住学校转型发展有利时机,借鉴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以需求为建设导向,明确阶段工作目标,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建管结合,健全机制。“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各级在工作中,要切实走好“建管结合”之路,避免出现重建轻管,只用不管的现象,在项目建设、管理应用、维护保养等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管理机制。三是把好推广应用关。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应用的关系,把重点放在“用”上,树立“系统重在应用”的观念,从贴近工作需要入手,开发教员和学员想用、愿用、会用的应用系统,防止建设与应用脱节。
3)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硬件建设、软件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要持续性投入增添支撑信息系统与服务运转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以建设改造多媒体教室和配备升级终端设备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持续改善基础条件。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效率必须充分整合资源,依据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按照“硬件分批到位,软件同步跟上”的建设原则,避免谁用谁建谁管的单打一模式,树立大局意识,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把各项建设全部统筹到信息化建设中来一并部署、一并推进;避免盲目“一步到位”,造成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避免用新废旧,重新轻旧,确保各类设施和装备合理使用。
4)优化结构,科学培养,抓好信息化队伍建设。
把提高全员信息素质、抓好信息人才建设作为公安边防院校基础性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来抓。科学统筹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结构上依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科学确定信息化人才队伍规模,确保信息化人才质量。同时,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岗位需要和人员情况,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确保专业人员适应岗位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取人所长,拓宽视野,努力建设起一支宽视野、肯钻研、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4 总结
公安边防院校承担着边防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目前的边防信息化在不断的推进发展,因此公安边防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不断地跟随其发展的步伐,紧密结合最新信息技术,以服务教学为牵引,以提升院校基础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开展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一流的网络环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院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边防教育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王兴华,姜欢.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公安教育,2011(3).
[2] 周书奎副局长在公安边防部队信息化深度应用推进会上的讲话.2013年7月.
篇5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篇6
关键词:化校园,portlet,门户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智能化的数字化校园正成为众多高校信息化推进的重要部分。论文格式。数字化校园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校园的各项资源、管理及服务流程数字化,形成校园的数字环境,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凭借信息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信息门户平台是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个性化应用集成和信息整合平台,它为师生访问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服务和有关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统一入口。[1]该系统应拥有风格管理、页面设置、日程安排、收藏夹等友好而又灵活的个性化设置功能;并通过深入的应用集成,把OA、人事、科研、教务、财务、教学测评、档案等业务管理系统整合在一起;并提供了众多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服务信息,例如:校车、校历、校内电话黄页、学校地图、天气、列车、航班等。
1 需求特点
由于信息门户是一个统一入口,而用户可以是拥有不同身份的人员,所以在用户单点登录后,无论是从操作方便还是安全方面考虑都只能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界面,这就不得不提到信息门户的首要特性:用户化(Customization)。
l根据角色或者组织来提供能够使用的功能。论文格式。比如学生可以选课,老师就不可以;
l根据角色或者组织来提供不同的界面外观。
为了门户适应个人的使用,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个性化界面和内容,即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包括:
l调整页面排版;
l再页面中添加或者删除频道;
l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主题、颜色;
l支持不同的Client。
除此之外,为了与不同的系统集成,还应具有适应性(Adaptive);门户的安全性(Secured)也是基本要求。
2 portal技术概述
门户开发技术从动态页面制作到界面与数据库集成,并发展至今,所实现的价值和成本也都发展到一定规模,如图一所示。Portal技术也作为一种主流的门户开发技术收到重视。“ Portal ”一词在英语中解释为“入口,大门”,中文翻译为“门户”。论文格式。在 Sun 的 Portlet 技术规范 JSR-168 ( Java Specification Request 168 )中定义为: Portal 是基于 Web 的应用,通常提供个性化,单点登录,整合不同资源的综合信息展示平台。
Portal 展现在最终用户面前的是类似于 Web 网页的 Portal 页面,有些 Portal 主页制作的更像是一个桌面系统的界面,更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构成 Portal 页面的是能够建立和展现不同内容的一系列 Portlet 。 Portal 使用Portlet 作为可插拔用户接口组件,提供信息系统的表示层。 Portlet 是部署在特定容器内用来生成动态内容的可重用 Web 组件。 Portlet 处理从Portal 传递来的用户请求,动态生成输出内容的一个片段,展现在 Portal 页面的某个位置上。
图一门户发展历程
3 门户平台开发流程
建立 Portal 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各式各样的 Portlet 组件,实现应用系统的各种功能。虽然多数 Portal 系统会附送一些常用的 Portlet 组件,可以满足一些公共服务需要,但跟工作事务和业务处理相关的大量Portlet 组件必须有专门人员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开发。
Portlet 的设计开发有必要遵循 JSR-168 规范和 WSRP 标准,以适合各种类型的 Portal 服务器。在具体的实现上,也将会用到 WSDL 、 SOAP 和 UDDI 相关技术规范,以便同 Web 服务应用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处理。
开发 Portlet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借助于 Portal 产品商提供的可视化的预制开发工具,二是应用 Java 语言直接编程。预制开发工具为 Portlet 开发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如自动产生必要的配置文件,预制了程序代码框架,提供所见即所得编辑和调试环境等等。但无论如何, Portlet 开发的重点是 Portlet 片段内容的产生和处理,主要以 JSP 为主配合 HTML 和JavaScript 等网页开发技术,再借用 JSF ,Struts , Hibernate 等框架来简化开发。
针对高校情况,虽然具体略有不同,但门户系统的开发一般按照如下步骤来实现:
•获取相关数据、确定硬件需求:
1)评估学校用户数
2)评估学校机器数
3)预测上网峰值用户数
4)预测使用门户的峰值用户数
5)预测门户的峰值并发用户数
6)由同时使用门户的峰值用户数决定
•设计部署方案:
1)根据相关数据和硬件设计部署方案
2)操作系统、AppServer、数据库、身份认证系统、Portal的安装
•调研需求:
1)需要的模块
2)需要集成的资源
3)需要集成的数据
•应用开发
•调试部署:
1)开发机调试
2)部署到服务器
4 单点登录和权限控制
单点登录是为了方便用户进入多个应用系统,减少用户多次登录,免除用户记忆多套用户名和密码的麻烦。[2]
单点登录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身份认证,二是权限控制。
身份认证是 Portal 系统提供访问控制的第一步,即确认用户是谁,能否进入系统。通常要求用户提供用户名和口令,必要时要求提供用户的数字证书,也可以配合使用 IC 卡、指纹等验证手段。
权限控制或授权确定一个用户的角色和级别,从而控制用户的访问许可,即决定用户能查阅哪些资料,能进行哪些操作等等。 Java EE 架构采用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 RBAC )。 RBAC 的基本思想是把对用户的授权划分成两个分配关系,即“用户—角色”和“角色—权限”。 RBAC 的好处是便于应用系统的开发,使得程序设计相对独立和透明化,只是在应用系统部署使用时才通过“角色”把“用户”和“权限”关联起来,而且对用户和权限的调整配置容易实施。
用户与角色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用户可以被分配给多个角色,多个用户也可以分配给同一个角色。
角色与权限之间也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权限可以与多个角色相关,一个角色也可以包含多重权限。
在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方面,无论是商业的或开源的 Portal 产品多数喜欢采用 LDAP ,当然也有的支持使用数据库。 LDAP 的好处一是它可以方便的按类别存储任何类型的数据信息;其二,它的树形存储结构类似于一个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容易对应;三是它同应用系统接口容易,各个 LDAP 产品的接口都一致无需特别配置;四是它对数据信息的访问安全控制方便;五是它偏向于相对固定数据信息的查询使用,效率较高,维护也方便。LDAP与portal之间的业务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系统业务层次
5 门户系统架构与实现
Portal Server是整个Portal系统的运行支撑环境,是一个标准的Web 应用程序,运行于J2EE Application Server 环境中。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能够实现的系统技术架构。
图三系统技术架构
在高等教育创新性需求的发展下,数字化校园正在向智能化与特色化方向发展,门户系统的开发需要适应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更加灵活与方便地提供相应用户所需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1].茅维华;唐守国;高淑娟;白雪松;杨虹;周斌.校园信息化关键技术平台之研究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2].邓志宏,蔡海滨,蔡悦华.基于数字化校园门户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08).
[3].赖维玮.信息化门户系统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2009/09
篇7
一、改造我区网络环境,提高网络使用效益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网络建设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100%,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要求。
主要工作:积极推进我区17所学校的网络环境改造工程,努力实现与教育城域网的光纤连接。
具体措施:我局电教中心已向市电教馆正式提出关于我区17所学校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的申请,市电教馆领导给了高度重视,并在徐州市电教馆20**年工作要点中着重对整个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改造作了具体部署。如市教育城域网改造成功,我区网络建设也必将随着提升一个层次。
二、建设资源平台、管理平台
1、我区信息中心资源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区信息中心资源建设方面(区县站中应含有较完善的学科资源库、素材库、教育教学视频库、电子图书等,并提供各类图文、语言、视频和课件等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和上传。为本辖区各所学校的教学提供支撑和共享。)要求
主要工作:打造我区教育资源平台,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具体措施: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投入,还要借助于徐州教育城域网的力量和优势,同时可通过购买和共建的方式弥补软件资源应用上的不足,把他们搭建在一个统一管理、共建共享、开放式的应用平台上,打造具有泉山区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网,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应用最大化的目标。在全区统一规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力争在20**“教育信息化建设年”中建成全区共享的,涵盖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公用教育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和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全区学校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项教育信息资源库。
2、各校校园网管理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区信息中心资源建设方面(各小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注重教育资源库建设、质量良好,并已初具规模。校内各部门拥有相应专业的管理系统,并能发挥应有作用。)要求
主要工作:积极推进我区17所学校服务器、校园网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大学校网络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科学管理意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校园网管理平台的最大效益。
具体措施: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首先在5所中心校建成校园网络中心,充分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对全区的网络技术人员开展设备使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对教学管理人员、一线学科教师开展现代化管理、教学手段的使用、管理培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去,充分发挥校园网管理平台服务教学服务管理的最大效益。在中心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加大投入向全区推开,从而使我区的校园管理模式步入信息化时代。
三、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目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包括专业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主要工作:完成省、市级下达的各类培训、考核、比赛任务,开展本区形势多样的培训、比赛活动。
其他工作安排:
1、9月份,织教师参加第四届徐州市校园电视比赛
篇8
一、加强组织落实,规范教研管理。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年中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的组织、研究和交流,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同时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制定了教研工作制度,并组织教师拟定教研计划,活动方案,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出勤记录、活动纪要。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实践。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交流体会,说课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用理论指导教学,锤炼自身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1)本学期继续以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上练兵课为主,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切实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2)为了做好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在本校进行了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推荐一位教师参加,比赛内容主要是评课、说课、软件使用,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并同时请专家、教师共同评比,最后评出最优秀的教师参加市比赛。
(3)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撰写教学论文,分别参加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教学设计论文18篇,选出7篇优秀教学设计论文送市参赛。同时在今年12月19日组织教师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共有五名教师的论文获奖。
(4)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把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途径的研究,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参加《信息科技》和社《中小学生学电脑》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
(5)为了做好参加“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观摩活动”的准备工作,组织教师利用“五一”期间加班加点赶制课件,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在比赛期间,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比赛点,安装课件,调试服务器,尽最大限度的排除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参赛的四堂课都能顺利的完成,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6)以科研为先导,积极鼓励教师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参于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形态研究》的研究,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大量的教学软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以web形式展示在“教育信息网”上。
三、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明确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2)网络瞬息万变,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让教师了解网络的最新动态,掌握网络的最新技术,组织全区网管人员利用暑假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网管员培训,主要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为校园网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加强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组织教师整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购置、研发、共建等方式,迅速丰富网络资源,并将上传至“西河中学网”,为各校全面地收集和使用教学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坚持“寓教于乐”,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教师、家长服务的宗旨,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继续做好“西河中学网”站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不断丰富网站的内容,还不定期进行改版,以保持网站的吸引力,保证高效、快捷、安全、畅通,让星星网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家长的百宝箱,教师的好帮手。
(5)为了迎接市领导对我校信息化实验学校的评估验收,,对学校进行自查。查看相关的材料,实地查看校园网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组织教师加班加点进行改进。先后组织教师到各楼房进行安装设备、调试服务器、制作学校网页,使学校顺利地通过了市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的验收工作,并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
四、搭建信息的舞台,走进多彩的世界。
篇9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蚯疟撸?且凰?逖?!?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16222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建设;应用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科学、有序、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1 建设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一些专科院校改制升本,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所占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需求。其原因为:
(1)信息管理平台使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由于改制升本的需要,许多学校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的专项基金,新建许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硬件设施增多,但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践教学包含的内容繁多,包含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等,这些数据信息庞大,缺乏关联和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规范性可言。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梳理,运用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使其变得规范。
(2)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能够解决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的现状。
现有的实践教学管理大都采用手工方式,像实验项目的安排、实习计划的实施、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学科竞赛的统计等。在高校扩招中,新进的教师大都是年轻教师,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经验,从事实验室管理就显得缺乏应有的经验。这也造成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践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不足。
(3)信息化平台能够使资源得到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的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实践教学的资源和理论教学资源、学生就业等情况独立存在,各二级学院(部)之间也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信息平台通过网络,采取交流化管理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化方式对实践教学各模块进行管理,使各模块方面相互交融,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应用
实践信息平台以山东女子学院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例,进行分析。实践教学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访问控制模块、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专业实习管理、学科竞赛管理。其中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管理是和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中教务网络管理平台对接,使用其中的场地管理模块和实验教学排课模块进行管理。
(1)访问控制管理模块
该模块将访问权限分教务处、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级实践教学管理层进行授权,根据分工不同,权限范围大小进行管理。这种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自的职责,使管理秩序形成规范。
(2)场地管理和实验教学排课管理
场地管理和实验教学排课管理这两个模块实际上就是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查看和管理实验室的基本场地信息,利用教务网络系统中的选课子系统对实验项目进行安排。通过这两个模块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实践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和实验室使用情况,有利于计划外实验课程的安排和实验室的开放。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块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的,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有利于各级管理员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进行了解和监控,有效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管理和督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方便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关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4)专业实习模块
专业实习模块把实习工作从计划到总结整个流程各环节进行安排和监控。教务处管理员通过该系统可以查看全校实习情况、实习的异常变动、实习成绩以及实习评优等有关实习的各种信息。院部负责人可以在该模块提交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查询实习成绩、对本学院整个实习情况进行监控。教师可以通过该模块查看实习安排、自己指导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录入实习学生分数。学生通过该模块可以报名实习、查看自己实习单位、提交实习日志、查询实习成绩。该模块强化了实习实训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有利于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5)学科竞赛模块
该模块也可以叫"银行积分互换模块",主要包括提交创新竞赛作品、审核创新竞赛作品、学分互换、公布学分互换结果。主要学生参与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根据学校文件规定兑换一定学分,可以借此免修一定学分。学生通过该系统提交自己获奖作品,申请创新学分认定和兑换。院部管理人负责审核学分认定。教务处从系统中进行最终的审核和确认。
3 结束语
通过对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改变了实践教学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使实践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提升了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健.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2(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