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4:4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图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系辞传》的“象”并非审美形象,但相较于老子所说的“象”而言,还是较为接近审美形象的。《系辞传》中提到,“象也者像也”,明确指出了《象》是世间万物物理形象的写照、反映、模仿,而艺术形象也是对所参照的审美对象的形象的映照,然则“象”与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活动的反映,而“象”所映照的并非一定是审美活动的,由此可见,二者实有相同之处,即,无论是“象”还是艺术形象,都是对世间万物的反映。除此之外,《易》“象”同艺术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借由形象来表达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内容,但《易》象是以形象明理,此时的“象”和“理”并不一定统一的,相同的事理可以用不同的“象”来传达表现,而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达意,“形”和“意”必须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象变了所要传达的情意也就随之而变。由此可见,《系辞传》的“象”虽然与艺术形象并非完全相同,但若对《系辞传》所说的“象”加以限制规定,《易》“象”也可转换为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象”不仅仅只是一个哲学范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更是一组颇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正因《易》象和审美形象有着密切联系,后来历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通常会把《易》“象”作为艺术创造的基础,从中汲取艺术创造的法则。
“观物取象”是《易传》赋予“象”的一条重要命题,这组命题强调“再现”,这正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重要思想之一。《系辞传》指出,“观物取象”的“象”是由“圣人”所创造的,这种根据他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生活现象的认知所创造的“象”,是对万物的本质特征的“再现”,而并非仅是对表象的再现。藉此说明了“象”的产生是一个由认知到创造的过程。“观”就是对万物的直接反映、认知,“取”则是建立在“观”的基础上的概括、提炼、创造。“观物取象”命题诠释了“象”的本源、产生和观物的方式,这组命题自然而然的触及到了艺术的本源、艺术的创造等规律,对艺术创造有着深远的影响。“观物取象”命题不仅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璀璨诗篇创作,其精髓更是在艺术史上被淋漓尽致的发挥,并贯穿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计与传承。可以说,任何装饰图案都是以“观物取象”为基石发展而来。作为华夏图腾崇拜的龙,其造型融许多吉祥动物的特征于一体: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口角旁有须髯,颌下有珠,在民间是神圣吉祥之物,以它尊贵、英勇、威武的形象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凤凰在华夏民族的远古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以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其形象头似锦鸡、身如鸳鸯,翅如大鹏,腿如仙鹤,嘴似鹦鹉,尾如孔雀,象征美好与和平。龙与凤在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地位无可取代。虽然龙和凤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在多种氏族的远古时代,被先民用以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多种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而创造出来,并在图腾时代的远古被先民予以神圣、吉祥的象征而流传至今,无不体现了先民“观物取象”的造诣。《系辞传》中有一句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言”指的正是使用逻辑、判断、表达的语言,也就是人类的逻辑思维语言。
显然,“言不尽意”就是指在人类想要表达感情思想的时候往往会被语言组织的不完整、不准确性所局限,往往只是局部的、有限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系辞传》也提到,“圣人立象以尽意”,明确提出了其认为立“象”可以尽言的主张,即借助形象可以生动、全面的表达情意。“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是《系辞传》对“立象以尽意”命题的艺术特点的概括。“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即以小喻大,“其旨远”即寓意深远,“其辞文”即绕开本体而谈其他从而以明事理,“其事肆而隐”即由近及远,事显而理微,总而言之就是以具体的“象”来传达“深远”的意,同时揭示了艺术形象的创作初衷,用个体形象来表现普遍现象,用简单的形象传达深远的寓意,更有利于后人在审美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理解。随着“立象以尽意”命题的延伸发展,在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刘勰“意象”的美学范畴。提及“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就不得不谈谈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吉祥纹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特点更是对“立象以尽意”命题的发展和弘扬。吉祥图案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大自然万物,囊括了动物纹、植物纹、汉字纹、人物纹等方方面面,以及民间吉祥语、主谚语、神话故事等也为取材之处,用象征、借喻、比拟、双关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各种图案和吉祥语等的完美结合体现吉祥之意,包涵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如:“鲤鱼跳龙门纹”,这一纹样由跳跃的鲤鱼、龙门、水纹等素材组成,寄喻了时转运来,顿即高升的美好景象,常作为古时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而金榜题名的写照。“富贵如意、福寿万年纹”,牡丹纹寄寓“富贵”之意,“寿”由寿桃而来。它由这两种寓意纹样组成,表达了对生活幸福美满,事事如意的祝愿和称颂。“万事如意纹”,纹饰由灵芝、白花及柿子组成,“柿”和“事”两字谐音,灵芝与如意二者形状非常接近,由此创意出来的纹样象征着一切事物称心满意。“瓶生富贵纹”纹饰以花瓶,蝙蝠,桂花等组成,“蝠”与“富”谐音,“桂”与“贵”谐音,另以钱币图案插入,增强了富的意味。寄寓着对生活美满的祝颂。
“吉庆有余纹”,纹饰以“戟罄”谐音“吉庆”,“鱼”谐音“余”,从而成“吉庆有余”之意,民间常用此传统吉祥纹样,寓意祥瑞、喜庆、吉利。“佛”与“福”两字谐音,蟠桃寓意长寿,石榴则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之意,寓意多子,它的图案组合缠枝连缀,表示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福寿双全纹”,由蝙蝠、双钱和寿桃有机组合。其中“蝠”与“佛”两字一样,都与“福”谐音,“桃”寓长寿之意,“双钱”寓“双全”之意,表达人们祝愿幸福和长寿的美好心愿。传统吉祥图案构思巧妙,因物喻意,物吉图祥,以“立象以尽意”美学范畴贯穿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美”和“善”相互作用、统一的完美诠释。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老子的“虚实相生”、《易经》的“立象以尽意”,都形成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独特的艺术气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所蕴涵的生动悦目的造型符号、传统的造物理念对现代的设计有很多的启示意义,只有对其所秉承的古典美学理论进行研究剖析,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吉祥图案所蕴涵的美学意蕴,使中国传统民俗的传承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作者:薛媛
篇2
1.1传统龙纹的设计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外交流不断发展,中国元素不断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我国现代设计依托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融合外来的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了许多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兼具现代设计特点的设计作品.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设计现象,那就是在很大一批兼具传统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出现的时候,还有很多生搬硬套简单挪用传统图案的设计作品同时出现,这些设计作品只是在刻意的追求着中国传统风格.其中,中国传统的龙纹图案在现代的一些设计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使用龙纹进行设计的作品有很多,不论是在视觉传达设计还是在产品设计中都是如此,但真正把龙纹图案做到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现如今龙纹图案设计的主要问题所在.近几年,现代中国的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设计元素以及外来设计理念,创作出许多兼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国际性的设计作品.但这也意味着一些跟风的设计潮流的出现,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龙文化也不例外,相继出现的现代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对龙纹的设计只是设计师对龙文化的一个继承抄袭的利用模式,而非真正将龙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
1.2现代设计民族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的民族化发展趋势是现如今世界设计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纵观全世界范围内的设计领域,设计师们苦苦寻求的就是民族风格如何与国际化接轨,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量雷同作品的出现,使得民族风格的设计也成为了当今世界一些设计师们开拓创新发展设计的便捷途径之一.现代设计民族化的发展,并不是指对传统图案的生搬硬套,简单挪用,而是在深入研究理解的前提下,以现代化设计的方式重新解读传统图案,使之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
1.3龙纹在现代设计中创新应用的重要性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统龙纹图案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龙纹图案为许多设计师所钟爱,但做出的设计真的好吗?在因特网“自由共享”的前提下,出现了一大部分批量生产出来的龙纹设计,这些设计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现代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传统图案,从而提高了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但在出现兼具传统精神内涵与现代设计特点的好作品的同时,大量跟风设计也相继出现,这就造成了传统龙纹图案被泛滥应用在各种设计中.这些低俗的设计生搬硬套着传统龙纹图案,并没有很好的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所以创新应用传统龙纹显得尤为重要.
2中国传统龙纹在现代设计中的新表达
由于传统龙纹图案中的很多装饰手法并不完全符合现代设计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有一个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和再设计的过程,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具传统精神内涵又有创新意义的现代设计.所以传统龙纹图案与现代艺术设计相互融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对传统龙纹图案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2.1设计思想的转变
做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设计思想,现在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已经在努力发展传统,但大多数还处于对传统元素的简单挪用,而非再设计使其适应现代设计的特点.现代设计多是利用技术进行设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劳作,这使得现代设计师一步步沦为技术的奴隶,设计出的东西当然是冷冰冰的,在此基础上添加传统意义的图案,无非就是画蛇添足.所以,要利用传统图案做设计,就必须转变设计思想.市面上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利用传统图案所做的设计,都是一成不变的套用传统图案,其实可以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涵完整的情况下对其外形做改变,使其更加适合现代设计,这样做出来的设计才不会看起来唐突,才会适合现代设计的发展.我们应该将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使之完整的融合在一起,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设计思想.
2.2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在历史中形成,馈赠于后世,且取之不尽,但其并不完全适用于现代设计.因此,对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对其完全舍弃,更不能不做任何更改照抄照搬,必须有目的的加以继承.所以,在传统龙纹图案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过程中,理应取其原有的精华和特色,在避免生搬硬套传统图形的前提下,做到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而对于传统龙纹图案的延伸和再设计重点体现在对原图形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2.3设计表达方式
2.2.1形态的再设计
对传统龙纹图案进行形态的再设计是指以东方美学思想梳理传统的脉络,重新解读传统龙纹图案的图形意义,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对传统龙纹图案的再设计,不能对其完全舍弃,更不能不做任何更改照抄照搬,必须在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取精用弘.这需要以传统龙纹图案为本体,利用现代设计的一些手法(例如简化、抽象、虚构等)对其进行再设计,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统一,设计出具有传统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现代设计.再设计后的龙纹,不能停留在对传统龙纹图案的简单拼凑上,要追求现代设计所必需的创新性,它将以一种新的形式融合或存在于现代设计之中.
2.2.2意境的抽象化
传统龙纹艺术源远流长,龙,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为其铺展出永存的吉祥意象,同时也是整个东方最具特色的表征.对传统龙纹再设计除了进行形态的精简化,还可以对其意境进行抽象化,这样就可以利用关于龙的一些传说典故,例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还可以运用龙本身的特点使其融入现代设计中,在古代龙是具有威严霸气特质的动物,可以利用这点呈现设计物的气势及独特性,提升整体质感.
2.2.3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龙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必须进行创新应用,不论是形态的精简化还是意境的抽象化都要做到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而非表面形式的贴合.传统的龙纹图案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最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在现代设计中挪用传统龙纹,而是应该严格的把握龙纹图案的形态和意境,做到在原有龙纹图案的基础上使其融汇于现代设计这个大的发展环境当中,并使二者完美融合相互适应,这才是两者相互融合的重点.
3结语
篇3
关键词:吉祥美术形意势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并发扬它,将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设计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
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其实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绝大多那嘟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
捌专统吉祥图案艺术结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是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侧十出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而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烹饪吉样图案的结合,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它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刘称均齐的骨式。那么如何将传统图形中的“形,,.用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引衫揉合到图案的绘制之中。这样的烹饪美术图案,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月.还能充分地表达出所蕴含的理念与个性。
“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观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吉祥意义。
要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烹饪美术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含在它们背后的“意”。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刘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雹宜沿用在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无论夕汉寸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早已流传的吉祥之气。因此,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感目七识的传统图形“意”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烹饪美术设计的一种很好的艺术体现。
“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的“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一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乒满。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图案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刘传统图形艺术的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在研究传统图形时摆脱其物化表面,深人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中的。因为只有在深人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烹饪美术。
篇4
论文摘要:在艺术设计中,图案是继形式、材质和色彩后又一重要的设计元素,这一设计元素已成为现代设计师的一种前卫设计观念。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同,更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如何合理、有效地将中国传统图案融会于服装设计的实践中,一直是设计师们努力思考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含义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图案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美好事物,即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也经过了加工和变形,力图表现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具体包括瑞兽图案、吉祥画、汉字图案、古代花边纹样、花卉图案、诸神图案、仕女图、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图案、中国化的佛教图案、生肖图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为例,这个出现在祭祀活动器具上的图案显得非常神秘而且庄重。再比如汉代代表图案“瓦当图案”,大多数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纹为主,其中包括有大众所熟知的朱雀、青龙、白虎等,取材多与吉祥、避邪有关,造型简洁有力,极具韵律美。
二、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图案相融合的优势探讨
1.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审美需求。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趋向简单化、自然化、纯朴化。将中国传统图案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符合人们的这种心态,使设计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特色,满足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追求。以中国传统图案为元素的设计风格与艺术品结合,给艺术设计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弘扬民族文化,开辟新的设计风格。优秀的艺术设计不仅在功能、造型、色彩和装饰等要素的配合上要统一,同时在设计中应蕴含一种价值观、文化属性、审美品位和时尚感。从当前设计的趋势可以看到,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具有中国传统图案装饰样式的艺术设计,.总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不但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我国艺术设计走向国际市场,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统图案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在设计过程中不可盲目乱用,在应用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美的创造。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人,“形式美法则”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构成的一般性原理。这个原理也无一例外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应用。在对传统图案进行形式美的创造时,首先要明确所设计产品的特征、种类和用途,其次要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进行调查。因为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欧洲一些国家都视猫头鹰为智慧的象征,而我国民间习惯把它看做不祥之物。因此,在进行传统图案的形式美的创作之前,必须作前期调查。再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习惯也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审美取向。
2.了解传统图案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图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历史的积淀,有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有很多传统图案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以某个传统图案为蓝本进行设计之前,还要充分理解这个传统图案的寓意和内涵,使传统图案与设计的风格、功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篇5
论文摘 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从这个国家的设计水平上看出来。借用孔子的美学思想时必须解读的名言。首先要有洁白的丝织品,然后才可以再上面绘画。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裕,人们对艺术和审美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追求新形势、新艺术的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图案,主要装饰在彩陶上。彩陶被称之为中国史前艺术,最辉煌、最灿烂的代表。
一、制作方法
彩陶就是在橙红色陶泥坯上,用矿物质颜料涂上花纹,然后再高温下烧成的陶器。烧成之后,而且由于矿物颜料的不同以及烧制温度的差异,花纹的颜色有橙黄、橙红、褐黑等。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色彩对比,都会令你感受到那种单纯,绚烂、强烈的原始美感。
二、器形
常见的器形有碗、盆、壶、瓶、鼎等生活用品,式样众多,千姿百态。这些丰富的器物造型配上不同图案的装饰更显得充实完美。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借用孔子的美学思想时必须解读的名言。首先要有洁白的丝织品,然后才可以再上面绘画。把这句话发展开来,可以说,先有简单的器皿,然后才有在器皿上绘制图案的事情发生。这就是陶器的装饰历程;什么意思?装饰图案是建立在使用功能基础上的,为功能服务的,所以从图案在彩陶上装饰的部位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那就是为了适应原始人席地而坐,陶器平放地上所呈现的俯视要求,将装饰纹样安排在陶器的内部或腹部以上。图案与器物造型的有机结合
三、四种装饰纹样
彩陶的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人纹等等。其中动物纹与几何纹占据着明显的统治地位。
(一)几何图案:人类艺术的起源时期的装饰图案大都是对自然界的模仿开始的。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鸟儿那里我们学会了唱歌。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制作渔网;编织结构的网纹、织纹、绳纹、的几何图案出现了。
漩涡纹瓶的造型和花纹都极具特色,图案的漩涡动感十足,似乎是模仿了水流的韵律,而且规整动人,疏密恰到好处。音乐家可以把自然界的杂乱声音加以调整、组合,升华为乐章:那我们呢?我们就是利用点、线、面、色、形体这些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大与小、多与少、强与弱、轻与重、虚与实、曲与直、长与短、快与慢等…有秩序的变化。在画面上显示各种不同的节拍,如急缓,强弱,起伏,行止,转折,远近,它赋予节奏以强烈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瓶腹上的挂鼻提醒我们,它平时是被拴起来挂在墙上的;功能与美观并存,具有节奏与韵律之美。
(二)植物图案:在对植物的模仿中,往往强调对自然物象的主观感受,多以植物叶子,花瓣构成,对其采取必要的夸张与变相,以突出形象的主要特征,其物体为一片叶或一瓣花构成非常的单纯,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使其典型化,抽象化。几何化的植物图案。因为使其母体图案一形多用,创造二方连续的多样表现,突破自然的比例,以突出想象的特征,强调比例节奏的美,实质就是艺术的夸张,与漫画有相似之处,不过漫画是夸张丑的一面。
(三)动物图案: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为禽兽的小学生的。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使得人们在彩陶动物图案中有很多鱼的纹样,从形态上形式有宽体、载体、张口、闭口、从形式上看单体鱼、三体鱼不同的变化,往往表现一条鱼的侧面分割为鱼头、鱼身、鱼鳍及部分,用直线、弧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简化了自然鱼的细节,点、线、面的细节上运用的恰到好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画面上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了鱼的形态特征。对各种不同的姿态,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好像受到惊吓,显示了远古艺术家们捕捉动物瞬间特点的才能。采用影绘的处理手法。采用阴影平涂的描出对象外轮廓的特征舍去细部。均取得了优美简洁的效果。
(四)人物图案:人物图案虽然不多但很有特点,尤其是马家窑彩陶盆上的人物舞蹈图案,我们看这个图案它被平均分成三组、被一排排并列数线各自分隔的五个小人儿。他们扎着小辫子,屁股上伸出一条尾巴似的东西。他的魅力来自于注重人物轮廓美、动态美,这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观察物象时能从大处着眼,用宏观的方法来研究所要表现的物象,捕捉他们的动势和形态变化,与其相适应的粗细线,使他们在构图上有这种不同形体,不同方向主次的变化。除了小人动态之外,由于变化也带来了动感。在主次的变化上,为了突出人物主体的形象有意识地无论在位置上还是在面积上都占有主导位置。而且这些变化的形象有规律地反复排列在碗的内壁,变化富于统一。很像是一个舞蹈中的装饰品。美丽的艺术品使人从心里向外释放出欢乐。而这些小孩的欢乐舞蹈,又更多地使我们想象到他们所处部落中正在进行的巫术仪式。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在幽幽的历史长河中,“圆”这个图案被很多的艺术载体所运用。观察“圆”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足迹,分析它在传统图案中的运用方法,会使我们更加了解“圆”的魅力,发现其内在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这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藻井,是中国古代宫室祠观等建筑中处理天棚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形式。这种形式明显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天花板“承尘”的功能特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屋上覆撩,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迄今为止,这种藻井形象,最早的考古资料是五十年代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石墓的前、中、后室顶部藻井。墓室的藻井是用石条(仿木材结构)从四面层层向上叠涩而成,整个墓顶空间是一个有梯级的方锥形,最上方的顶盖是两个正方形的浮雕图案、一方是“反植荷蕖”,另一方则是“圆以象天”。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中“覆顶以示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敦煌莫高窟诸洞窟的藻井图案是装饰在覆斗式窟顶的方形内,即通常所说的方形适合图案。藻井图案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很自然地构成四边相等的方形框架,既有廓边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藻井图案的“骨胳”。由圆和圆的连缀组成的方形框架有的是单层的,有的是套叠多层,还有的是在外层框架的四角处又与顶披披脊线上的“连珠”相接。例如隋代藻井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由藻井中心向外放射的动感,仿佛是由天穹射出的光芒普照人间四隅。又如西夏藻井的圆和圆的连缀,里外三层连珠正方形,结构变幻而严密,进入此窟仰视窟顶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视觉力量引导人们逐渐由地面升腾,越看越觉得高远,最终将人们的视线和视觉心理引进藻井中心的圆形——这或许就是佛教信徒们心目中的“天界乐土”,那里有一对凤首龙在如意祥云圈内飞旋。由此可见敦煌藻井图案中圆和圆的连缀,由于框架式的组合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天界”的空间效果——高远莫测,广阔无垠,引发人们的遐想。
带式圆的连缀图案(即二方连续)有左右横向,也有上下竖向。它虽然是处在“装饰”的位置,但在整个壁画画面中却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衬托主体内容或加强主体内容的作用;有时壁画中的佛经故事转换时,带式的圆的连缀图案又能在构图上起到分界、断续廓边的作用。
环式“连珠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圆的图案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由圆连缀成环形结构,环内再放置人物、动物、植物等主体图案。通常这种环式结构是上下左右环环相连而形成“四方连续”图案效果。因为是四方连续图案适合纺织品织机的提花织造技术,所以中国古代的丝织品设计,常用环式连珠图案。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人物服饰,就是当时丝织品形象的再现。例如第420窟西壁的一尊隋代菩萨塑像的裙子花纹,就是典型的环式连珠图案。隋唐两代,在丝织品图案中,此类“连珠”形式盛极一时。有人说这种环式连珠图案是来自波斯。诚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这是难免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连珠图案——圆和圆的连缀作为艺术题材,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古老的传统和独自的体系。
三、圆的艺术生命力
经过图案学的考察。图案,古往今来,作为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既可用装饰语言表现世间一切看得见的事物,又可以是“看不见的世界”在艺术家心灵中的“具象”。用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说,那就是图案艺术家可以通过点、线、形、色等这些非具象的“形”(符号),表现他心目中的“形而上”“道”的世界。中国的哲学认为“形而上”是宇宙的本原,也是美的本原。图案艺术家用自己的悟性、灵感,捕捉到美的本原又赋予视觉形式,于是产生了艺术中的形式美。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这“形式美”的最完美的代表。
图案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圆”的形式美是任何图形所无可比拟的。因为只有“圆”(三维的球)才能集对称、均衡、和谐、完整于一身,在视觉上给人以完满无缺、包容无限、运动不息、动静统一的美好感受。“圆”的形式美是具有永恒性的,犹如“形而上”世界的永恒性一样。无独有偶,在西方,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论述美的本体意义时,也指出了它的“永恒性”。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就是“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9-1
[2]樊锦诗《灿烂佛宫》,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8-1
篇7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WWw.133229.CoM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篇8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如何运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中,阐述吉祥图案的象征和社会意义,探索现代标志设计对传统图案的“形式”、“寓意”、“神韵”三方面的借鉴与运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艺术造型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吉祥图形资源极为丰富.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沉淀、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造型,许多传统吉祥图案至今都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将传统吉祥图案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是对传统图案艺术的延伸和再创造。在现代许多优秀的标志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融人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生命的同时.也使现代标志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传统吉祥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形式的创新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形”的提取和创新,以传统吉祥图案作为现代标志设计的核心元素,运用抽象、截取、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式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或者创新。例如中国人自古将凤凰视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康的象征。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成功地运用现代设计的造型手段对中国传统的凤凰吉祥纹样进行提取和创新,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设计上采用两鸟共用一冠,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济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借凤与凰的阴阳交汇,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使标志既有民族特色,又体现了时代风貌。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相结合,关键是要从传统吉祥图案中寻找现代标志设计的可能性。其创意是在传统吉祥图案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运用创意性思维及图形构成的形式规律变化,重新整合形成一种吉祥图案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的方式。这种对形式的提取和创新是追求视觉语言的联想性、象征性。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吉祥图案的形式进行提炼和运用,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同时也体现出时代特征。
2寓意的延伸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人们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拜,经过时间的衍变.进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来,其蕴藏着更多更深的意义。现代标志设计利用中国人对幸福、吉祥的追求,将在人民心中己经形成共识的吉祥图案应用到事物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创造出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寓意的延伸是将吉祥图形“从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或器物的属性、特点出发,将其提炼、延伸、比照并联系到更普遍、广泛的吉祥观念上,赋予形象更典型更深刻的含义”。将这种创作手法运用到现代的设计创作中,使设计作品内涵更丰满、更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例如盘长是佛教传说的宝物八吉祥之一,它的形状与肠子相似,象征着连绵不断。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作为基本设计元素。沿用了盘长连绵的特点.象征现代立体空间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迅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为电信企业赋予了稳定、长久、安全等吉祥寓意。所以将传统图形的吉祥寓意适宜地运用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创造了积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3神韵的传承
篇9
关键词:隋唐文字锦;汉晋文字锦;艺术设计;织锦技术;社会发展
隋唐文字锦在我国丝织物及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受到汉晋文字锦的传承,并随着织锦技术的进步及西域文化的影响,逐渐发展演化出了自己的风格,对宋明清乃至现代的丝织物,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我国丝织物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使在我国今天的织物图案上,依然存在着唐锦的遗留痕迹,比如“帧薄“寿”、“福”等单字及其与花纹相配合的图案纹样仍频繁的出现和活跃在现代织物上。因此,隋唐文字锦的艺术风格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思路仍然存在深远的借鉴意义。
对于隋唐文字锦,已经有很多前人及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1,2,3,4,5]作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刘安定[1]及李斌[2]等人对汉晋至隋唐文字锦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大量实例的佐证下,其主要观点认为:首先汉晋文字锦以长语句为主而隋唐文字锦则主要呈现单字或短词。在汉晋之时,文字锦主要表现为祈福、求仙及纪事为主的长语句,如汉锦中的“恩泽下岁大孰常葆子孙息弟兄茂盛无极锦”及“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而到了隋唐,取而代之的是简明扼要的段语或单字,如“贵”“吉”“喜”等,例如隋唐之际的“吉字葡萄中窠立凤纹锦”和“红地簇四云珠日神锦”。其次汉晋文字锦与图案搭配较为单调,主要表现为图案中填字的方式,而隋唐文字锦中文字与图案搭配更为丰富,经常表现为文字与图案相互重叠的方式,并且图案也更为生动。
对于以上两个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的主要差异,刘安定和李斌[1,2]认为,造成该现象主要因素首先是外来织物纹样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传统织锦造成了冲击,丰富了唐锦的艺术造型;其次是隋唐统治阶层对西域外来文化的积极和开放态度,使得唐锦吸收了外来的纹样或风格;最后则是文字崇拜在隋唐时期逐渐衰落,导致汉锦中祈福类长语句不再流行。
在造成唐锦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上,笔者认为刘安定等人的所列举的外来纹样冲击说、隋唐统治者开明说以及文字崇拜衰落说只是原因的一部分,而造成唐锦艺术风格进步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首先,织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为生动的图案表现形式成为可能,对织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及影响,促进了隋唐文字锦的进步;其次,社会生产的进步使得隋唐之际的平民阶层可以接触到甚至拥有织锦,进而影响了文字锦的发展历程;其次,汉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表现更加简洁而内涵更加丰富,单字所承载的意义更加丰富;最后,隋唐时织锦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导致繁琐难以加工的图案及字句被抛弃,转而求之于丰富生动而又便于加工的图案及图文搭配形式。
为了方便说明,以汉晋文字锦与隋唐文字锦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可以看出,单从唐锦本身的花纹及文字艺术表现形式来说,相对于图案古香古色、并带有祈福类长文字的汉锦,除了唐锦中文字与图案搭配更为丰富,且经常表现出文字与图案相互重叠艺术形式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织锦的纹样题材在隋唐之际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纹样从繁琐写实的祥瑞神兽往灵动写意的花鸟缠枝风格过渡。汉锦中的长语句大多以线状的排列方法,而唐锦中由于图案多以缠枝或团花为主,为了与其配合,唐锦中汉字排列多以四方连续构图的形式呈现。并且由于外来纹样的传入,隋唐织锦的纹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且具有异域气息,风格也更加灵动写意。可以看出,隋唐之际的织锦图文形式在艺术上表现了长足的进步。从表面上看,固然是外来艺术的影响及人们审美风格的进步造成的,但是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织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为生动、丰富、图文重叠等的织锦艺术形式变为可能。不得不说,汉锦中文字与图案略显单调古板的搭配形式,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局限性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影响所致,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即使汉代人民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汉代落后的织染技术尚不足以将更为丰富生动的图案表现出来,而到了唐代,织锦、印染以及丝织技术的发展,都为隋唐文字锦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生产及社会的进步也对织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汉晋至隋唐,随着生产的进步及物质的丰富,织锦变得更加普及,织锦艺术的拥有者从汉晋的贵族阶层逐渐向隋唐之时的平民阶层普及,到了隋唐一代,织锦不再像汉晋时代那样,仅是贵族专享物品,平民阶层中的富有者也有机会接触或者拥有织锦,平民阶层对织锦艺术形式的偏爱必然影响织锦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肯定的是,平民阶层的对汉语言的掌控程度必然无法与贵族阶层相媲美,他们不可能对“恩泽下岁大孰常葆子孙息弟兄茂盛无极”这类拗口而又类似于祭祀文字的语言感兴趣。
同时,随着汉语言的发展与演化,对于隋唐文字锦来说,绝不仅仅是从汉隶书演化成了唐楷书这么简单,而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汉语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简洁,而另一方面其所承载的意义却更加丰富,这是一门语言发展所经历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有外来语言以及平民阶层口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一句“恩泽下岁大孰常葆子孙息弟兄茂盛无极”还不如短短的三个字“贵”、“吉”、“喜”所承载的意义更多,而后者却更简洁,更容易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广大平民阶层所接受和喜好,这也是汉晋织锦中长语句衰落而隋唐织锦中短字词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隋唐之际,随着织锦艺术及实物向平民阶层的普及,织锦被广大平民阶层接受以后,由于平民阶层对织锦的需求量大但却囿于其有限的购买力,织锦作坊为了节省织锦制造成本而增加产量,繁琐的长语句、难于加工而又繁琐的瑞兽纹等表现形式必然会被织锦作坊所抛弃,转而被简洁的单字、写意的花鸟缠织纹等生动而又便于加工的艺术形式所代替,艺术形式变得更加生动写意,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之间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进了叙述与研究,尤其是深入地辨析了隋唐文字锦相对于汉晋文字锦在图案、文字及搭配形式上的不同之外,并对造成该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不得不说,对于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存在的差异,除了刘安定等人的所列举的外来纹样冲击说、隋唐统治者开明说以及文字崇拜衰落说外,更为重要的则是织锦艺术、社会生产及汉语言的发展,导致了唐锦中更为丰富、生动的图案出现,也导致了汉锦中祈福类长语句的衰落。
参考文献:
[1] 刘安定.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图案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5.
[2] 李斌,李强,刘安定.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字锦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2016(1):15-20.
[3] 李斌,李强,杨小明.中国古代丝织物中织造文字探析[J].进展与评述,2012(2):7-12.
[4] 朱丹.卷草纹样在唐代织物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图案,是我国传统艺术之花,犹如散发着浓郁芳香,古老而独特。从它一出生,就意味着会繁荣盛世,被后人热爱、敬仰甚至崇拜,并不断地延续发展下去。它自古以来就深受情感的渗透,使中国传统图案的形象显得丰满而又雄厚、庄重而又质朴,它内在的情感特质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装饰图案都不可比拟的。中国传统图案更是中国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图案受到极大的拓展与推进,始终以情感表达为核心。
情感,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心理反映,它本身就是强烈而又鲜明的,带有艺术家所崇拜或受其影响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定势,并形成各自的价值取向及因此而产生的情感趋向。情感,这个贯注着历代不同内涵的情感,从远古洪荒时代起,就一直成为中国传统图案表现的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才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艺术体系,才形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
图案,尤其是中国传统图案本身具有鲜明的情感表现性,是如此的真实而不可复制。尽管多年来,我们把艺术的作用划分为它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而且往往把审美作用列在末等,然而艺术的本质性因素是它的情感表现性,艺术因此和起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的著作、论文、读物、报告、宣传等相区别。在传统图案的组合中,我们惊讶地看到了某种与语言相似的思维过程。人们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与表达,由图案来展演沟通,图案符号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称的固定联系,图案作为一种特定的共同语言的交流传递,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智慧、文化生命密码和意象情感、审美惯例、审美想象力。其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道德内涵、文化智慧、特殊的形象思维方式等等,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图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传统图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又是一门时尚的艺术。在当今视觉读图时代,传统观念寻找新的载体,不断重组与创新,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图案作为一个本土艺术发展的成功案例,在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特殊性和兼容性上,为其他传统艺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生命一体化的思维认知,使我们的祖先将自己的生命与万物冥合,而这类物象的文化象征,在长期同义反复的关照和熏陶中,得以实现图式化与比喻的结合或统一,代表意义的物象与被代表的观念融为一体。
人们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各种艺术形式都不仅有着情感表现的性质,而是直接把情感的表现欲作为其源头。并非任何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婴儿的啼哭,愤怒的争吵,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发泄等等,当它们仅仅是一种纯粹情感的表露,而缺乏相应的表现性的形式符号时,这种情感当然不是艺术。正是中国艺术的情感表现特质,正是艺术家们执着而不可遏止的表现情感的欲求,决定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出现及发展。中国传统图案创造的目的传达了艺术家的情感意绪,这就必然要对客观物象进行一种带有情感意绪,这就必然要对客观物象进行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抽象、选择、组合、强调乃至变形、夸张、错位、再造,其结果,图案中的形象明显地与客观物象有了较大的差别,带有强烈的主观的情感的色彩。
中国传统图案的产生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先民的特殊观念、心理状态、情感表达和在其智力水平及想象中的创造才能。它的外在形式本身一方面表明了原始人超越自然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依附于人的主体情感观念。在古时代,对于图案来说,与其说是装饰与美化,倒不如说是以“美”的智慧在描绘情感“观念”。图案需要过程中人的心理情感和自然现象相互渗透,是人对自然抗争的意志和情感力量的表示。当然,古时代的情感意识是极其迷信而虚幻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开端,深刻地显示出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内在的抽象性与表现性,孕育并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丰富的艺术世界。
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人类非文字文化研究的新天地。无论从人类历史的长河,还是从我们现实的每天生活场景,人们交流和活动的文化,是很少用文字的,大部分都是非文字的。这些非文字的文化,以行为等方式,伴随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流淌,为我们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就是典例。
中国传统图案的情感表达,是神秘且难读透的,又是通俗易懂的,但其内在的情感意绪,不一定在图案上就能看出,这就需要人们继续对它的研究、继承、创新与发展。因为中国传统图案是与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共融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艺术,但却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标准、民众智慧、信仰模式等深层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依托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形态逐渐脱离了现代的社会生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基于物质形态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的造型的样式,作为“文物”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护。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真正的有效保护是在民间。中国传统图案的创造与积累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与物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类型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依然要依靠人民群众。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1.发扬中国传统图案自古时代以来的高度的“抽象性”和“表现性”情感观念;
2.继承与把握中国传统图案内在气质和深刻地超越意识;
3.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图案中的“伪科学”精神;
4.中国传统图案受伪科学“精神的长期影响,必须打破这种模式导致的图案创造性思维上的僵化性”;
5.面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图案这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吸收、选择、继承和发扬应当建立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之上,真正地把握中国传统图案的情感内涵。
总而言之,传统,不应抛弃;创新,不应停止不前,我们的“ 传统图案”及其”情感表达“要得到新时代要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李青.中国艺术与意象美学[M].西安:三秦出版社.
[3]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