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4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差异。
一、前 言。
经济全球化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世纪 90 年代得到公认,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它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活跃的推动者,它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金融、生产、贸易和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深化; 然而也有许多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究其重要原因,文化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电子世界》杂志曾在 20 世纪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以“什么是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为题,以语言、时差、法律法规、交货、信息、价格竞争、外汇、文化差异等八个项目的调查表明,文化差异被列为第一位。由此可见,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点。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事有关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所有企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同时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 因此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论跨国公司面临文化差异大小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且保存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恰当的控制、协调和诱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这些既是跨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跨国公司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 跨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扩大,已逐渐渗入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铺开而持续并广泛地受关注。我们可以将跨文化( cross - culture) 设定为一种“凸显文化差异的过程,是不同行为规范、价值观、隐含信息和基本假设交融碰撞的动态过程”。跨文化的基本前提是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公司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次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产生跨文化现象的关键原因。从霍夫斯泰德最早采用“文化维度”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开始,众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野开展了研究; 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乃至组织管理活动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 1954 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这部经典著作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概念的含义:人力资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 是在组织中设计并运用正式的系统以确保有效益和高效益地使用人才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最终达成企业目标。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任何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没有文化背景的衬托,开展任何企业管理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和不复存在的。
三、跨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全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 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企业任务和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战略过程、需求预测及方法、供给预测及方法、人员流动、培训开发、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薪酬等,文化差异从不同层面影响着这些内容,所以我们要总体上重视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2.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维度理论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影响是必然的,涉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
等维度,这就决定了企业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中的哪一种。比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等级比较明显,人们比较倾向于适应层级比较陡峭的组织结构如直线制; 相反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里,注重平等,人们更喜欢职能制等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
3. 对企业招聘、选拔和录用的影响。
企业选人和用人涉及确定招聘需求、选择招聘来源、制定招聘计划、招聘方式方法、选拔录用、面试等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对以上因素影响也是不同的。在集体主义和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里,招聘的来源可能比较倾向于招聘者熟悉的院校或者群体,这个群体在企业里表现出色或一般都可能成为招聘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注重招聘对象的经验、资历,跳槽过于频繁者可能不被选中;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里,是不是千里马和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只有“使用”后才知道,关注应聘者的个人能力,频繁跳槽者可能被视为个性十足的象征,能力得不到施展,敢于冒险,流动性比较大。
4. 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这是企业育人的环节,涉及培训方式、培训媒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培训效果评估、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根据霍氏理论,这涉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和“长期与短期导向”等因素。在集体主义、男性化导向和长期导向的文化背景下,员工对培训的内容和职业发展可能都是被动的,服从企业的安排,抛开个人爱好兴趣; 员工希望培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获得升迁和收入提高; 企业根据企业长远目标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待他们能够服从企业管理,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流动率。在个人主义、女性化导向和短期导向的文化环境下,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能因人而异,着重发挥个人的特殊才能,培养他们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鼓励员工关心他人,重视周围的和谐人际关系; 企业希望通过培训员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5. 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
这是留人环节之一,涉及员工激励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跨文化对企业激励的影响,不外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几个维度。在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导向的文化里,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联,强调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着重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法; 注重采取年资、晋升等作为激励内容; 着重升迁、加薪和地位等激励方式,强化“坚强”的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和女性化导向的文化氛围里,员工激励往往以个人的成绩和工作能力为参照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文化在激励中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采取的激励方式应以个人的尊严获得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企业鼓励人员创新,要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 注重员工“温柔”的价值观念如人际关系、生活质量等作为激励对象。
6. 对企业绩效和薪酬福利的影响。
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绩效考核、员工薪酬体系、员工福利、社会保险等内容。跨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长期与短期导向”几个维度了解。
在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和长期导向倾向的文化里,企业比较倾向于对整个团队进行绩效考核,团队成员的绩效及薪酬福利往往和团队的考核成绩相匹配; 考核员工的方式比较笼统和传统,以上级对下级考评为主; 考核成绩高低,也是员工薪酬福利发放的标准,从而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也是员工特别重视的方面。另外在个人主义、权力距离小和短期导向的文化里,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业绩、工作能力等进行绩效考核,所在的群体绩效不佳可能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绩效成绩; 参加考评者不一定就是其上级,可能包括客户、供应商、下级、公众等,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 度反馈( 360°feedback,又称“360 度绩效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 正是这种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在绩效考核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的考核参与者也是很多的; 考核后的结果可能以尽快实行免费国内外旅行、带薪休假制度、丰厚的奖金等来激励员工。
四、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发展的企业来说,克服跨文化的短板,化解文化冲突,提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采取恰当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寻求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只有这样,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才能实现。
1.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融合。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精华部分; 文化差异是正常的现象,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客观存在,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境界,深挖文化差异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作用; 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管理者开展任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化差异,管理者才能解决好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和角度转换,分析不同文化的优缺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和交集,增加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根据跨国企业实情,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有计划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最终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各种文化潜质的全新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变得更顺畅,这也是开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2. 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随着跨国经营的深入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否则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文化维度理论、川普纳斯的七大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情景文化理论和克拉克洪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等都从不同视角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力资源管理在众多工作细节上都需要彻头彻尾地加以调整,比如说工作分析、工作任务书编写、员工招聘方式、选拔方法、面试过程、培训方法、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技巧、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争议、e - hrm等,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的背景时,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管理者转换思路和改变工作的方法。
在文化差异背景下,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迎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3. 开展跨文化培训,造就跨文化人才。
伦纳德·南德勒认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它是跨文化管理的重点,更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所在。
跨文化培训不仅是预防和解决文化差异的最佳手段之一,而且能够帮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异质文化,加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沟通交流以达到理解,以及实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造就高素质的跨文化人才。跨文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减少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经济学家 s·纽波宁曾提出了“跨文化培训”( cross - cultural training) ,阐明了尽快适应新文化的五种途径分别是: 文字方案、文化融合方案、语言指导方案、敏感性方案、实施训练方案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调动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对话、案例分析、互换性角色扮演、实地考察体验、即兴报告演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来打破不同员工的文化心理障碍。通过跨文化培训,培养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处理文化冲突的技巧,减少跨文化冲突的发生率,同时造就一大批出色的跨文化经营管理的多元文化队伍。
4. 实行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战略其实是一种战略协作模式,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管理、营销、生产、人事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当地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当地企业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制约,它的客户、政府、社区、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等基本上都是本土的,它们对本土情况非常熟悉,实行本土化战略尤其显得格外重要。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和市场来促进企业发展,就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营销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尽可能地实行本土化,全方位地与本土资源融合在一起,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
五、结 语。
21 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世纪,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世纪。跨国公司必然会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更需要我们将新的视野、方法、理念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 这对跨文化管理者来说是一个考验,更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舞台“表演”成功与否的瓶颈。文化因素是跨国公司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资源因素,企业只有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才能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兴山。 跨文化管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robert l mathis,john h jacks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ssential perspectives[m]。 cincinnati,ohio:south - western publishing,2002.
[3]陈晓萍。 跨文化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吴宝华。 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跨文化管理 文化差异
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也就意味着从一种文化的经营跨越到另一种文化的经营,如何在多元文化下实现跨国经营,一直是困扰跨国公司经营者的难题。
一、 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理想、风俗习惯等方面。到不同的文化地域、背景进行跨国经营所形成的国际企业,作为"一种多文化的机构",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的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审美心理差异
审美心理指一定人群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它潜移默化地来源于造型、表演以及文学等艺术形式,对营销活动影响显著。美国人在选择服装时注重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中国人则不同,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体。一些事物在一定文化背景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而且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其象征意义可能会完全不同。
2.差异
多数国家历史上信仰某种宗教,构成了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上的支配地位,对一国的国民性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国民性表现为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体系。基督教倡导节俭和勤奋工作,易导致追求效率的氛围,并易产生实用主义人生哲学。佛教强调精神修养,贬低物欲,易导致对技术的忽视和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这些价值观的形成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消费需求的内容结构以及消费模式产生了或明或暗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持久的强烈的。
3.民族心理差异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繁衍生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跨地域的市场营销。一家瑞典公司的英文产品目录因把北朝鲜称为北韩,而不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而不得不修改其目录。当麦当劳在盘托上使用墨西哥国旗图案时,遭到了地方当局的强烈反对,墨西哥人根本不喜欢让番茄酱在它的民族标志上滴的到处都是,因此盘托被没收。许多商品消费中体现着民族精神文化,各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会通过种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出民族精神。
4.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和当地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璜以及商品的消费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特点的商品。文化就像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影子,渗透在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譬如产品的名称、产品的色彩、包装式样、装饰纹理、外观形状、产品性能,甚至于产品说明书的文字使用、广告用语的选择等,文化影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
二、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弭跨文化冲突,是企业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面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受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少由文化摩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必须要把公司的运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战略,进行跨文化管理的主要策略有:
1.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
2.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个跨国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该企业的"集体技能",即企业中存在着一个基于跨文化理解统一的价值观系统条件下形成的"核心技能"。一是"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的理解,能够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获得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
3.建立共同经营观,建设"合金"企业文化
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公司职员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对于开展跨国经营的我国企业,要在投资对象国建设"合金"企业文化,要加强跨文化参与。跨文化参与是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成功所必须需要的重要方式。
4.进行跨文化培训,造就跨文化管理人员
企业跨国经营中,在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中,要面临两种不同的适应策略。一是被人改变--追随文化策略;二是改变人--创新文化策略,即由被动适应转向能动改观。当然比较友好的策略当属第一种。这样的结果是使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东道国的"当地化经营"。在这一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过程,即对东道国文化的学习。因此追随文化策略又称为学习策略。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
5.实施本土化策略即母国文化主导型
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
6.文化互补相容策略
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二是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7.文化创新策略即文化融合创新型
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8.文化渗透或借助它国文化的策略
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艺术与技巧是跨国企业能从容驰骋于国际舞台,实现成功经营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文化:理论回顾与跨文化管理》 杰里•达灵顿:东北财经出版社,1998
[2]《文化、消费者行为及全球市场细分》 彼特•G•P沃尔特斯 东北财经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1.1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是让高职高专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英语学习,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抱有胆怯的心理,多数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研究中,笔者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了解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研究发现,合肥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多少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只把英语当成工具,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等级考试上,认为等级考试的成绩直接代表了英语水平,为日后就业提供便利。这样的思想导致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交际意识淡薄,导致交际障碍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大多数内容都以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为主。然而,英语教师更注重讲授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语言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文化差异也不够重视。此外,学生对有些话题感到陌生,对有的话题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导致学生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说出有意义的话,英语课程起不到应有的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1.2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现如今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就业后可以胜任的工作缺乏认知,甚至不知道毕业后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很多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大,就业机会小,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毕业,觉得毕业就等于失业。部分已就业的学生反映,自己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专业素质欠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不足,工作后抱有焦躁、失落等不良情绪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造成学生学习生活的无目的性,职业选择时的迷惘等各种不利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没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更不知道如何构建。
2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职业素质构建的作用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职业素质的构建,特别是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实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有目的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应该具备的素质,增强交际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如果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那么也就不用担心社会适应能力。
2.1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的英语教学依然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和重心应该更多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倾斜。要做到这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改变观念。高职高专学校当然应该以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但“高技能”应该包含很多新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外,更要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可能,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跨文化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能力。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或受自身教育信念的影响,依然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是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或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培养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此外,还应改进英语教学方式。设置课程时,强调跨文化交际部分,不仅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更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英语教学成为一种文化“沉浸式”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例如辩论赛、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感受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进一步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应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见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交际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英语教学中,能够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并能把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依旧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培养跨文话交际的能力,最终还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就此,学生应时时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所学单元知识做到提前了解,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参与课堂活动,让自己沉浸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后,充实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知,除此之外,学生应该为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每次机会,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一次次的交际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重视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构建《中华人民公共过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就业市场,高职生为了获得成功,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为了实现这一重任,也必须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除了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质很重要的思想之外;还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等各方力量,通过班会、课堂、校园活动,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未雨绸缪的就业思想,更多的是要改变育人方式,大学生活终究是属于学生的,那么就要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帮助学生学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之外,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构建良好、常态的职业素质。
3小结
篇5
【摘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是仅掌握语法和词汇并不能实现顺畅的交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从社会学上讲,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色彩。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 交流 文化色彩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cultivating the social ability beyond culture
Xu Changqing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tool of communication.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is to use foreign language to exchange, but just knowing grammar and words cannot exchange successfully, becaus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the culture and is shouldering the culture information. Speaking from sociology, people not only have the natural quality but also have the social quality. Living in a certain culture background, it reflects specific culture color. Therefo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 ability beyond culture.
【Keywords】Social ability beyo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Exchanging Culture color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是仅掌握语法和词汇并不能实现顺畅的交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从社会学上讲,人不仅具备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色彩。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价值观与、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英美文化属于基督教文化,英美人的价值观具有基督教文化色彩。
思维方式是价值观在思维方面的体现,与、哲学思想和民族特性密切相关。思维方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所反映。比如反映在建筑方面,英美人的建筑风格,大多比较简洁、明快,少有中国建筑那种“曲径通幽”的特色;反映在语法上,英语中的中心语居前的情况较多;反映在布局谋篇,英美人的文章直击主题较多;在语言交际方面,和东方人相比,英美人比较直截了当。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能否实现顺畅交流的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2.1 文化差异影响交际质量。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紧密相通,如果说在外语教学中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学生语法词汇很好,听、说、读、写技能也不错,也难以实现顺畅的交流。
在交际中,由于忽视文化差异而造成沟通障碍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常说“你吃了吗?”或“你到哪去?”,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就会令英美人不解或造成误会。在英美文化中,“到哪去”属于个人隐私,不应作为见面的招呼语。
2.2 价值观差异导致交流难以进行。上面谈到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是人们对人或事物的价值判断。主导着人们的其他观念,并主导人们的行为。因此价值观差异是一项根本性的差异,如果两个的价值观迥异,又不能相互理解和宽容,那么交流就无法进行。
为了能使交流顺畅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并在尊重普适价值观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将冲突搁置一边,尽量回避,这种才能使交流顺畅进行。
2.3 非语言交际能力低下,造成沟通障碍。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有关专家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有三项: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4.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认识方面的问题。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
4.2 能力方面的问题。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也最大。
5.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方面,二是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运用的方法也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在实践中,可考虑采取以下方法:
5.1 寻根溯源法: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分析内在的文化内涵。在具体做法上,可引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在引导兴趣方面,可给学生讲一些词汇典故、人物故事等,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5.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典型的交际案例,通过对个案的解析,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例如:一个美国人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这位女士说:“Where?”美国人说:“Your eyes.”在这个案例中,美国人的语言,体现英美文化中喜欢夸奖别人的倾向,中国女士想说“哪里,哪里。”在汉语文化语境中,这是一句谦和语,但直译成“Where?”,美国人误解了她的意思,于是回答“Your eyes”。美国人不知道“Where?”是一句谦和语,在英美文化语境里,听到别人夸奖时,通常说:“Thank you.”从这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文化差别而发生的笑话。
5.3 情景训练法:文化内涵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情景对话则是体现文化内涵的良好载体。根据某些文化要素,编制一些情景对话,并加以操练,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在编制情景对话时要注意将对话置于英美文化背景之中,要注意趣味性和实效性。
5.4 文化差异对比法:将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加以对比,可以清晰地找出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5.4.1 称呼语。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5.4.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4.3 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5.4.4 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4.5 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5.4.6 介绍。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5.4.7 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oo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篇6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语用失误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言语的世界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制造“言语行为”.实施的言语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想象没有言语行为我们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的调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以句子为中心的。言语行为会凶文化模式,地域,价值观,传统,以及思维方式有所差异.而这为交际带来困难意识到这些差异之处对于我们认识交际活动和改善交际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与英语国家人民进行交际时总会无意识地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言语行为.因而语用失误在所难免。
二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有杰出的贡献。根据奥斯汀的解释,一个话语的言语行为是同时由三个次行为来实施的:言内行为illocutionm’yact)、言外行为(iU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0。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为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致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为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件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也就是说.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如果说话人的意图能适当地被听话人所领会。便可能带来结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但是,说话人的意图未必一定被听话人领会.因而说话人希望出现的结果并未发生.这时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JennyThomas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它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的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不能完满地被听话人所正确理解.形成多义、歧义。言后行为不能圆满完成。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意图与效果之间出现矛盾。
四、几类具体言语行为中由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
人们在实际交往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会因为文化、区域、地区、职业、性别、乃至个人不同,为交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那些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如问候.请求、恭维等等文化差异就更加突出了。
(一)招呼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招呼语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言语交际的开始.其使用恰当与否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过程能否圆满完成,一句不合时宜的招呼语有时会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不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使用及其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问候他人,内容并不一定就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你吃了吗?”并不表示说话人真的关心你是饿还是饱,言外行为不过是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对方。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行为.甚至初次见面也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职业、收入等等。他们认为.相互询问一些情况可以缩短彼此之问的社会距离。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是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茹志鹃《百合花》)
这似乎不是在谈话.倒有些像是在审讯.或查户口。但在汉文化里,这却是关心、亲热的表示,不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对操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向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privacy。因为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不会涉及到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总是说一些纯属客套的问候语。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诏.“问候”这一原有的“言外之力”就会失去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误认为你在发出对他的邀请当一个中国人见到他或她所认识的美国人时.也许会脱口而出“Whereareyougoing?”如果美国人不懂中国人的语用习惯.误以为是在探究他的行踪和去向.语用失误就发生了,以至于所以他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Honeofyourbusiness”。
(二恭维言语行为中的话用失误
恭维也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双方认可的优势或长处积极言语评价的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被频繁地使用。
根据赫伯特、尔姆斯和沃尔夫森等的调查,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一是表示欣赏.二是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恭维语却似乎不是一个有力的协调“一致性”的行为.贾玉新的调查显示.只有占5%的人认为恭维语主要是用于完成此日的汉语中恭维话的功能主要集中在:(1)使对方感觉良好;(2)欣赏;(3)利用他人。因此要确定一句恭维语的功能.必须要依据文化语境和现实交际中双方的关系来分析其次恭维的话题也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个禁忌。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类似对女性外貌方面的恭维逐渐多了起来.但依然要受具体情境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学了汉语的美国男子用“你是个挺性感的(sexy)姑娘”这种话来恭维他见到的中围女孩.特别是第一次见面.这个女孩恐怕因此对这个男孩子产生反感.起不到恭维的效果。然而对美国人来说,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恭维”之力被减弱。美国比较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有可能受到恭维:而中固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趋同”.因此某些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就远远低于美国文化。
(三)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交际行为,其特点是听话人有接受或拒绝请求的选择自由。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说请求言语行为也会随着语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社会规范向英语国家人士实施自己的请求行为和解释他人的请求.很有可能请求语会失去请求之力.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请求意图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在西方社会.即使上对下、长对幼实施请求行为.也通常使用婉转词“Please”以示礼貌;同级或下对上的请求表达更是婉转相比而言.中国人实施“请求”行为之语句在西方人看来或者过于“直接”.或者过于“间接”。对于中国人“直接式请求”的方略,英美人可能会感到过于突兀,视之为缺乏礼貌;而对于中国人“暗示”式的“问接式请求”方略.西方人可能又会感到茫然不解.认为其迂回的说法或冗长的解释会使话语失去“请求”之力。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思考一下为何谈话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ChinesePoliceman(A)goestohisBirtishsupeiror(B)andasksforaleavetotakehisgirfriendtohospim1.)
A:Sir?
B:Yes.whatisit?
A:Mygirlfirendisnotverywel1.sir.
B:So?
A:Shehastogointo hospita1.sir.
B:Wel1.getOilwithit.Whatdoyouwant?
A:OnThursday.sir.
B:Bloodyhel1.,man,whatdoyouwant?
A:Nothing,sir.
我们知道.上述对话中的言内行为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均毫无差错.言外行为的语用意义则为“CanvOUalowmet0leave?”言后行为应为主管允许或拒绝下属的请求.可以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由于言外行为未被理解.也就未能对言后行为的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说话者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因而就只注意了语的形式或意义,却忽略了受话者由于文化不同而无法准确地把握言外之意。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篇8
【关键词】教学;英语;口语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
文化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而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应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等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都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不可脱离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文化背景.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就必须对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师可用一定的课时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2、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交际的整个领域。交际方面的主要差异包括:中西方交际行为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为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激活学生学习口语的态度
许多来华从事英语口语教学的外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国学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师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碍。应当说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能够流利地说好英语的,无论是为了应试还是为了应用,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样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态度呢?我们不妨在备课阶段设计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任务,打消其害怕出错的畏惧心理;同时采取情境性教学设计方案,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呈现一定的音像会话资料,必要时点出关键的可供学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语、词汇,之后按类似模式选题,如以谈论个人爱好的“Myfavorite…”等为题,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作答,参考教师事先提供的有关材料,用目标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其逐渐放开胆子开口讲英语。
4、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既有共时性又有历史性。教师必须要尊重文化差异,必须要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异族文化,对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文化行为,要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标准进行描述和判断。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心理调节适应文化差异,即教师在与异族文化的接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换位、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去理解异族文化成员的行为。另外,教师还要学会寻找各种文化的共同点。虽然世界上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不同文化成员在其基本的动机与要求方面是有共同点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尽量去寻找这种共同点。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然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英语口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文化教育的状况,应该明确口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应把与英语有关的文化背景纳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
篇9
[关键词]跨文化 留学生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2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学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对于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具有诸多价值和重要意义。来自五大洲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营造了学校内的国际化氛围,能让在校师生明显地感受到国际化的环境和办学特色。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中外学生提供了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留学生这一特殊对象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渐与世界接轨,推进了各个部门应对教育国际化的能力建设。越来越多的以招收留学生为目的的教育宣传、国际教育展、国际交流、跨文化交流活动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另外,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学校周边的一系列产业链,使高校所在地区更加繁荣,从而也改善了学校自身周边的外部环境。但与此同时,留学生教育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如何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根本上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成为做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留学生教育中的交际障碍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而文化是有差异的。外国留学生在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后,如果在华学习阶段不能很好地处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交际障碍。从近年来所发生的外国留学生事件看,可以说都与文化有关,或多或少是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而引起的。
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人一时的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和人一时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失常现象。有学者甚至把这种“文化冲突”称之为“疾病”,常发生在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本族文化或社会环境而迁移到完全陌生的异族文化和社会的人员身上。决定人们经受文化冲突影响程度大小的因素,是其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和自身适应周围环境的应变能力。Oberg教授曾经提出跨文化适应经历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危机阶段、恢复阶段和适应阶段。在文化冲突中,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教育、年龄、职业,但他们在文化适应以及融合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共同性。面对这种文化冲突,我们发现其规律,把握其特点,对于提高文化适应和融合有着特别的意义。
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道德观念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还有比较突出的是隐私权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为了适应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更好地做好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重视并认真深入地研究由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扫清障碍。找到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中影响适应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以及分析文化融合过程中经历的过程,为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完成他们的预期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在留学生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留学生行政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留学生行政事务工作就像一个窗口,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负责留学生事务工作的老师是留学生们一直密切接触的人——从留学生入学前的接待咨询,到他们入学后的住宿、签证办理、体检、档案管理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在中国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一直到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就业信息反馈,这是一个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工作。如果负责留学生事务工作的老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能帮助留学生尽快解决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问题,而且能有效地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文化方面的铺垫。因此留学生事务工作必须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下适应新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这却是留学生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留学生行政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滞后
高校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学历和社会经历各不相同,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特别是教育体制的差异,对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虽然留学生从学校各方面都得到重视,但留学生管理体制建设的滞后,领导者和各部门普遍缺乏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没有成为每个职能部门的共同认知。严格来讲,对留学生管理的人员投入也严重不足。
2.对留学生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
一直以来,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更多地关注于为留学生提供周到、完善、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但对他们在华所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留学生来校后往往遇到诸如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纪律约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不适应。因此,管理人员与留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同时两者又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管理者传递的信息常常不为留学生所需要或理解,这使得原本出于好意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往往变得一厢情愿,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近年来,留学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的韩日学生为主,到现在学生来自五大洲的多国别化,特别是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我院未来的国际项目也将以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学生为主要招收对象。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礼貌原则和禁忌文化。我们对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情况、传统文化以及知之甚少。作为一名外事工作者, 在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跨文化对话能力,探讨如何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外国留学生有效实施科学管理与服务,因势利导地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疏导和排除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中国度过富有成效而有意义的留学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来华学习、工作的外国人和出国留学、工作的中国人数量急剧增加,跨文化交际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相关人士和与中国交往的外国人士面临的大问题,亟需科学研究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3.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存在沟通障碍
语言对于留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各高校课堂教学语言大都使用汉语,很多学生不能用汉语进行交流之前,老师们就用英语同他们进行交流和教学。经过半年或一年的汉语培训,虽然留学生们能够进行一些日常交流和沟通,但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有些学生跟不上课程教学进度,课堂上不能跟老师进行有效互动;加上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有“扎堆”现象,住宿都相对集中,平时跟中国学生、老师交往的机会不多,所学的语言知识不能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得到运用。而且,有些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母语是非英语,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中国老师具有专项语言交际能力、与留学生教育要求相匹配的数量也不足,不可能全部实现母语教学。与此同时,日常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员与留学生常常都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就给彼此的交流造成困难,有时甚至是误解。因此,语言水平问题造成了留学生语言交流的障碍,给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面对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如何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对外国留学生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因势利导地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疏导和排除其消极的心理因素,化解文化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中国度过富有成效而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解决留学生教育中跨文化冲突的措施与建议
1.提高留学生管理干部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要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必须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抓起,从而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留学生管理队伍。留学生行政管理人员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个人爱好都不相同。这虽然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也促使留学生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管理水平、外语水平。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留学生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而且更多的是留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服务者的角色。这就要将跨文化管理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侧重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设置留学生辅助项目以帮助学生度过文化不适应期,从入学教育、日常生活、语言培训、心理辅导、法律法规等方面处理留学生事务。从新生入学注册开始就为留学生提供各种方便,以便他们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加强语言培训,帮助留学生顺利摆脱语言沟通的障碍
语言上的困难是留学生在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绝大部分语言生是零起点入学,没有语言基础。只有那些攻读学位课程、参加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入学时,需要通过语言测试。但是,口音、俗语和习惯用语、成语以及中国各地多种多样的文化都成为留学生理解和成功进行交际的障碍。通过语言课程学习,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侧重于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每个教学阶段,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中国学生进行言语交际,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正确、得当地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这就要求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语言知识为基础,以语言技能的掌握为重点,以成功进行言语交际为目标,进行教材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和教师的培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交际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
3.注重文化教学,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并重
来华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必须加入文化教学,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渗透,是比较好的方式。在留学生语言水平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直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安排与语言课相联系的文化课,以文化教学为主线,以语言教学为基础,文化课程中加强语言,语言课程中渗透文化。这样,留学生不仅提高了汉语水平,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社会情况有了更深刻而直接的了解。这样,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留学生会更好地渡过文化适应的危机阶段,完成跨文化适应。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并重。在文化课程中,不仅要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 哲学,也要涉及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这些不仅为专业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开辟了途径,也为其他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如在讲授儒家文化时,联系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及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讲授道家文化时,联系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等。
4.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逐步实现与中国学生的趋同化管理
根据各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一般规律,我国各高校招收的海外来华留学生也要和中国学生一样遵守学习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从而完成学业。随着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教学与管理上,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是大势所趋。这不但反映了留学生教育的原貌,同时也是保证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在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方面,各个留学生接收大国的一个共同做法是实行“无差别的管理模式”。国内高校也应该采取措施缩小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生活、学习差异,尽量提供一体化的环境,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增加留学生的归宿感,拓宽交往面。
三、小结
总之,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沿袭传统的思路,即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设施,而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重点放在留学生在华生活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上。解决了文化适应问题,才可能彻底解决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heltenham Elementary School Kindergartners.We are All Alike…We Are All Different. N.Y.:Scholastic nc.,2009.
[2]Wolfson,N.Rules of Speaking[A].In J.C.Richards& 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gman,1999.
[3]mahor,i T.T&Lanigan,M.L.Relational Mode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13):269-286.
[4]邵旭平.跨文化交际对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
篇10
[论文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生产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联盟以及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使得世界经济中国际商务交往的范围和空间更为扩大。这也同时要求各国企业经营管理必须从单一的文化模式向多元的跨文化模式转变。跨文化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经营概念是国际商务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产物。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而又繁琐的变量。在跨文化企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对跨国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如何融合这些异质文化,应对全球愈趋严峻的商业环境,已成为当代跨文化企业管理者们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的商业所遭遇的问题都是许多文化领域所综合在一起产生的。对跨文化企业冲突与融合的探讨,也是跨文化企业进行成功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客观基础文化因素。
一、定义
企业文化:是长期社会学习的产物,反映过去做了什么,企业文化共有四个层级的组成要素:基本假设、价值、规范及人工产物,企业文化是一群人的行为规范与共同价值。在一个群体中,行为规范是人们共同且能持续长久的一套行为方式,因为团体成员会奖励遵循既有专业方式的新人,并抵制不合规范的异类。
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是研究跨国企业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跨国企业综合效益的一种管理理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期望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中来,因此,跨文化管理对这些企业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文化融合:对于企业文化融合应采取怎样的模式,理论界争论不一。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融合就是改造弱势企业文化使其与强势企业文化保持一致的过程。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将一种企业文化强行灌输给另一种企业的融合方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企业。因此,又有学者提出,企业文化融合应该遵循“权变原则”,不存在最佳模式。研究者认为,根据企业文化的特性、企业文化融合后得到的控制权范围、面临的风险大小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合模式概括为四种模式: 吸纳式、渗透式、分离式和文化消亡式。
二、外资企业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即文化的相对性,文化群体特征决定了文化只适应一定的范围,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等的差异,形成了世界上丰富灿烂的文化种类。在外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与单一的国内企业相比较而言,跨文化企业所属成员一般都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念结构,尤其是跨文化企业成立之初这种特点更为明显。来自不同背景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满足其需要和实现其期望的迥然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表现。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也使得共同的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比人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就一般情况而言,即使当这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外资企业中的所属成员仍然保留着各自文化所特有的基本价值观和信念。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运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以价值观的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选择并达成共识来完成的。因此,跨国公司在华外资企业所形成的那种全新的企业文化一般都含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和信念,也即文化融合。
在外资企业中,文化融合问题是最高层次的管理难点之一,它主要涉及文化的相互适应、决策参照系的调节、企业价值观系统的建立与调整、职工的激励以及新型领导作风的定型,等等。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显型文化差异、管理思想的差异、制度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管理正规化的差异,等等。
根据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坦德(Hofstede)的研究,文化冲突的产生源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当跨文化企业由一种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中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陌生的行为和方式,并会产生文化冲突,产生这些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 价值观和信念的多元性、种族优越感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和沟通误会等。
文化差异给文化融合带来机遇,正如奈斯比特在《全球悖论》中指出: 在世界越来越统一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保持其独特性,文化便体现了一种独特性。它作为人们身份标志的一种,将一个群体与其他的群体区分开来,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保持一份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由于全球化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这些不同独特文化的机会,同一企业内的文化具有多样性, 来自不同背景, 具有不同期望, 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人们集合到一起共同点工作,为其他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所以在这些多元文化中可以有助于认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足,促进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进一步更新、完善和发展自己。跨国企业作为多元文化的群体,文化差异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三、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即同一组织里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文化融合不是两种文化的叠加,而是两种文化整合出第三种新文化。在联合整体优势,产生总体效果后,会比单独的团队所做的贡献大得多。跨文化企业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组成的。他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经营理念明显存在着差异和冲突。文化融合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减少文化冲突,改变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增进雇员的凝聚力,激发跨国企业活力和通过融合打造学习型组织。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由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等方面构成,企业形象正是这些力量综合作用,特别是文化力作用的结果。跨国公司组成人员的背景, 文化环境, 性格倾向, 志向, 职位等都存在差异,优秀的文化融合,是跨国公司企业常青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