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9: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文电影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文电影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原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对原版电影学习的方法加以阐述,旨在帮助学习英语的学生通过体会原版电影生动的语言环境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掌握标准的交际方法,从而提高整体英语水平。

一、原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英语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商务人士的必备交流工具;而对于青少年一代,英语作为考试科目之一,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英文电影是把视、听、说结合为一体的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情景生动逼真、语言丰富地道和语音纯正流行的特点。因此,英文原版电影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地道的语言和掌握真正的交流方法。原 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原版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原版电影有题材丰富, 情景生动, 音乐优美等众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电影种类颇为丰富,包括科幻片、战争片、爱情片、、喜剧片等。这些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喜好, 还可以使学生由对电影的喜爱发展到对影片中涉及的历史,语言的喜爱。另外,英文的热播电影也可以满足年轻人喜欢新颖、追求时尚的心理。比如,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指环王》、《越狱》或者是《阿凡达》的时候, 了解这些影片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也是走在潮流队伍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时如果能够利用同伴效应( peer effects),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用其中的片段进行教学,或者是用英语描述其中的片段,这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影当中通常会有一些画面让学生变得兴奋难忘,并对画面甚至是台词有生动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像课文中只有文字没有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倍感枯燥,味同嚼蜡。既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那么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必然的。

(二)原版电影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其关键是要从“听”和“说”入手,因为“听”和“说”能够使语言学习变得生动逼真。跟我们一样是中国人的海外华侨,他们之所以能够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就是因为他们有练习“听”和“说”的语言环境,而我们则没有。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靠自己来营造一个生动的语境。看英文电影和情景剧相对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营造英语环境,迫使自己接受英语并且同时跟读耳朵所听到的内容。英文原版电影中的英音或美音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上的错误,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 “听”、“说”能力。英语听力的难点包括语音语调、措辞、句型、思维和文化,而这些都会在电影的观看中得到解决。一方面,电影源自生活,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夸张体现。英文原版电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生动的语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学到地道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一些老电影, 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罗马假日》等电影中人物的语速较慢, 语音清晰地道,某些词汇和句型的用法与我们所接触的书面用法有很多差别,我们也能通过看电影来汲取这方面词汇的灵活运用或者更多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电影中地道的英文表达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英语国家人接触时不会产生陌生感。

(三)原版电影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学习一门语言, 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语法知识,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一方面,电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映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电影语言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每部电影都有富有哲理或者比较经典的地方。电影演员的每一句台词的设计都在展现和传达着各种文化信息,因此他们交流时使用的词汇是完全不同的。电影中的很多词汇和句子是我们经常忘记并且不能灵活应用的,诸如“ever,something,happen,deal”等等。通过看电影,我们能很好地积累这些固定用法和搭配,而且还能学到一些流行的短语句子。比如学生在看“Friends”的时候,就可以学到这样一个句子“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已经决定好了吗?”当看电影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特殊词汇和习惯用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通过欣赏原版电影, 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

二、怎样利用原版电影进行英语学习

(一)合理选择电影

对于电影的选择,我们应该遵循三点原则:第一,语言内容丰富,有内涵。第二,影片内容易懂,贴近学习和生活。第三,演员发音清晰、地道。因此,学生应该倾向于选择生活片、爱情片、喜剧片而不是恐怖片或科幻片。电影的内容应该是对观众有积极意义的。像那些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影片就很适合作为观看材料,与此同时,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看电影的一开始,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单的电影,例如“Beauty and Beast”和“Sound of Music”等。这些影片没有太多的俚语,而且影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就可以适当地看一些情节比较复杂,语速比较快的电影。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影片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我们最好选择一些历史剧,比如,“Brave Heart”和“Gone with the Wind”等等。

(二)制定计划,重复观看

对于电影的重复观看的次数,一般确定为最少5次。因为在开始接触原版电影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觉得新鲜的同时,也觉得生疏。第一遍观看时,应该看全英文字幕。这样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哪个情景或内容不理解;第二遍观看时,看中英文字幕。这样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反复研究;第三遍和第四遍观看时,再看全英字幕。在理解了整个电影的基础上,学生抓紧记住一些电影中有特征的典型句子,短语或词汇,并且跟读,模仿;第五遍观看时,应该不看字幕。在听一句模仿一句的同时,回忆这个句子或短语出现的情景并进行翻译。如果有时间或有精力,可以在两天后重新看一遍,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

三、原版电影的局限性

首先,不论是商业类电影,还是文艺类电影,拍摄的初衷都不是专门用来英语语言学习的。因此,电影中的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例如,美国电视剧《迷失》,剧中的人物来自不同国家,Kate来自美国,Sayid来自伊拉克,而Jin来自伊拉克韩国。他们的语音语调以及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应该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其次随着目前影片拍摄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影片一味地重视视觉效果,从而忽视了影片在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内涵;再次,一些电影,诸如《七宗罪》,《美国丽人》等影片风格不是积极向上的。整个影片都仿佛笼罩着一层阴霾。这样的影片有时虽然很有个性,很能感染观众,但是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或者尚未巩固的青少年儿童观众来说,是比较不可取的电影。所以,在选择电影的时候,最好能够采纳老师或者家长的建议,去看健康积极的影片。

篇2

(一)电影具有文学价值许多电影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电影在体现文学价值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影的制作来源于文学的文本,电影不过是文学的一种载体。英美文学的文学色彩非常凸显,而电影的制作离不开文学文本,并且将文学文本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人都希望电影可以体现更高的文学价值,而不是纯商业的电影制造,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去展现文学魅力的电影是人们特别期待的。其次,电影是对文学文本的另一种阐述。电影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材料,教师可以与文本进行对比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对电影和文本间差异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更深入的理解。电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学生通过电影材料,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学,而且可以对英美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电影可以辅助文学教学电影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播放电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电影更易实现,学生看电影更加直观,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时更有想法。其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会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善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与电影的不同之处,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许多学生十分迷恋电影,播放电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学生对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断回味,会试图从文本中寻找文学的魅力,这也就促进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文本和图像结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教学方法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有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电影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文本与图像的互动,从而更加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材料的原则选择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开放。选择的电影素材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为教学时选择的材料。目前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的改编的方式有三种,即忠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细节性放大但与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编、对原著大胆创新的自由式改编。这三种改编的方式中,最为肯定的是第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者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后两种方式的电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二是选材精炼。一部电影的播放时间较长,而高校学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一整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毕,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使选择的材料与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从而使教学效果发挥更加理想。倘若电影选材不当,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准确的把握选材原则。

(二)播放材料的原则播放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观评并举。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播放电影的目的。播放电影是为了使学生对文学加深理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英美文学,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增添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电影播放,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影素材,从而使电影引入课堂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其次,适时插入对电影内容的评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批判思维。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播放手段时,需要对电影适时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边看边思考,又不会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观看电影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学习。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学生课堂权力归还给学生将电影引入课堂,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电影素材。首先,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对文学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课堂播放的电影,学生可以有效的将阅读文本和观看节目相结合,从而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影像中与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学生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其次,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体的对比,利于师生对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间不同之处的研究。

(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这种方法适合辅助对名人名家的教学活动中,因其作品较多,被翻拍成影视也较多,所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公背景较为复杂,作品较多,教师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从而在课堂上起到汇总的效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的方法,可以使小组同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更有效的对文学文本进行学习。

(三)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学中,有许多名著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理解文学文本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和不满情绪,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同。在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现代意义的翻拍,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学生观看文学电影过程中,必定会对电影的某个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并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

(四)兼顾文本与图像的结合在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兼顾文学的内视性与图像的外在性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学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而电影形式与我国高校学生的距离较近,通过电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结论

篇3

一、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理论基础

效果对等原则: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里对翻译谈过一个看法,“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运用到电影片名的翻译,效果对等就是使目标语观众(中国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与源语观众(英语国家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中着眼于原片意义和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原文语言结构,即不必拘泥于形式对应。

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片名,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为祈使功能服务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

二、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价值标准

将功能对等理论与电影题材相结合,就形成了指导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价值标准: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

1.信息价值。片名翻译中要实现信息价值等值,就要做到译语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忠实传递与原片相关的信息。捕风捉影、离题万里都是对信息价值的背离。如美国影片Home Alone译为《小鬼当家》,汉语“小鬼”是一种昵称,表现了人们对智勇双全,但又十分调皮捣蛋的小孩的由衷喜爱,而片中的小欧文正符合“小鬼”这一形象。“当家”指一个人统领全局,独当一面。片中小欧文一人在家与两个盗贼斗志斗勇,神灵活现的样子,不就是活生生一个大当家的样子吗?因此《小鬼当家》做到了译语标题与原片内容的统一,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乱世”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佳人”点名了影片的女主角。译名形象地展示出女主人公坎坷的经历,片名翻译中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忠实传递了与原片相关的信息。另如True Lies译为《魔鬼大帝》与影片内容相距甚远,信息不等值,令人费解。

2.文化价值。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同时又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由于西方电影总是浸润在其民族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加上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影片译名若不细加考虑文化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费解,误解。因此,应看到片名翻译受制于译入文化。译入文化对源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自身文化色彩。

如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拿破仑被威灵顿打败的地方,它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而片名中的滑铁卢桥却在伦敦。况且前者使人联想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而后者却是一首幽怨动人的爱情悲剧。译者在这里删掉了,让人误解,客观上会歪曲主旨的“滑铁卢”。根据内容,变通借用国人皆知的蓝桥会的民间故事,加上“魂断”二字既保存了原题名的基本形式,又非常贴切地表达出原题名的悲剧内涵。Seven是一部有关圣经中所列出的七种罪过的恐怖片,译名《七宗罪》巧妙地转换了含有西方宗教色彩、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文化,使影片主题显而易见,起到了诱导观众的目的。

此外,习语、典故中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在文化价值实现过程中应当加以注意,否则会错误百出,贻笑大方。例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其中cuckoo意为杜鹃,也有疯狂的含义。该片是以精神病院为舞台背景,折射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如忽略习语固有的含义以及片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译成《飞越杜鹃窝》则和电影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应按cuckoo’s nest 的英文习语意思精神病院译为《飞越疯人院》更为准确。

3.审美价值。片名的翻译要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待原片,进行新的艺术创造,通过匠心独到的语言将美感经验传导给观众,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1)四字格,取音韵及意境之美。四字习语言简意赅、铿锵动听,特别具有感染力,是汉语的特色。在翻译外国片名中充分发挥汉语的这一优势,能增添一些原文字里行间所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意境和音韵美及感染力,在传达影片主旨信息的同时,充分满足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四字格翻译法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美国励志题材片Top Gun 译为《壮志凌云》,译者深谙该片主旨,在翻译片名时用中国人所惯用的立志成语表达了影片所宣扬的典型的美式爱国主义和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美国枪战片Die Hard译为《虎胆龙威》,中国人心目中的虎的胆识和龙的威风力量足以表现片中男主人威风凛凛、行侠仗义、有勇有谋、无坚不摧的钢铁战士的硬汉形象。这无不反映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及汉语言中四字格的运用的广泛性及形散神似的特点。

(2)用修辞手段,造成审美愉悦。译者通过复制式创造性地使用修辞方法,令片名更凝练地概括影片主题,给观众造成审美愉悦。常见的修辞如下:

明喻:Gaslight《郎心如铁》Some Like it Hot《热情似火》

对照: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传》Love Me Tenderly《铁汉柔肠》Old Wives for New 《旧宠新欢》

反复:A Few Good Man《好人寥寥》

矛盾:True Lies《真实的谎言》

(3)单字片名,取其言外之意。许多外国影片的原片名为一单字,在翻译的过程中必定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理解影片的主旨的同时运用多种翻译手段加以诠释。其中影片“Ghost”的译名为我们在这方面做出了最好的范例。影片叙述了山姆和莫莉是一对恩爱情侣,在一次深夜返家的途中,山姆不幸被生前好友加害。苦于阴阳相隔、无法保护自己女友的山姆在女灵媒奥得美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邪恶的动人的爱情故事。此片回肠荡气,堪称好莱坞一绝。若直译为《鬼》,中国观众便会以为这是恐怖片,因为“鬼”字,会令中国人想到青面獠牙,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形象,或是阴险狡诈之徒;而影片中的鬼确是一位魅力十足且正直能干的男子。因此取其言外之意译为“人鬼情未了”为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叙述做出了极好的铺垫,营造出了一种浪漫、神秘、凄凉的氛围,从而使观众在心理上对影片里将要表现的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恋有了最大程度上的想象空间,其艺术魅力和商业魅力在片名中尽显无疑。

4.商业价值。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的翻译时需考虑到商业因素。

要实现商业价值,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目标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目标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另一方面,强调片名的新颖醒目,善于制造悬念,渲染气氛,令人浮想联翩。例如将Sister Act, The Terminator,The Others译为《修女也疯狂》,《魔鬼终结者》,《小岛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既雅俗共赏又自然贴切,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引起观众观看欲,提高票房收入。

为达到上述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大胆创新,不求貌似但求形合。但应注意切忌过度,切忌媚俗,不可为了过分追求票房效果而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弄得俗不可耐。大量港台片即犯了“媚俗”之嫌,如 Made in America 译为《也疯狂》,The Truth about Cats and Dogs译为《众里寻她兜错路》, As Good As It Gets译为《猫屎先生》,把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样升起》译为《妾是朝阳又照君》,这些译名都与原片名和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难免有媚俗之嫌,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效果。这种媚俗的译名最终会为品位较高者甚至为普通观众所不屑,不利于票房收入,造成商业价值的负面影响。

结语

翻译是从一种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不可否认,当前片名在这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存在良莠不分的现象,但因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不同,译名质量自有高低之分。但笔者认为,为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可允许多种译名同时存在。第一、就翻译的共时角度而言,这种解读同样作品由不同理解产生的诠释或许都有其合理性,都有积极的一面,符合水平不同读者的需要。第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过去和现在人们解读同一部电影时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若非某片名已被广泛接受,将一些片名再译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也是可接受的。当然经典的译名已深入人心,若非确定有把握,改译、另译似已无必要。但译名多了,为避免造成混乱,应在括号内加以注明。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外语教学,2001.1.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篇5

传统的电影是为广大人们服务的,具有公共的性质;电影制作完成之后要进入电影院进行播放,所以需要满足广大的公共群众。比如说,根据美国好莱坞的预演制度,电影在播放前就会邀请一部分观众前来观看,并且会根据他们的意见及态度来修改影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有时甚至还会调整故事的结局,主要是由于观众的喜爱决定了电影发展的形式与类型。类型电影发展到最后就会变成商业化的产物,因为市场上所需要的类型无形中就决定了在创作所需要遵守的公式化的创作原则,即典型的人物、典型的情节、典型的故事线索等等。网络电影改变了电影的艺术形式,使其在创作时走向大众,是对社会个性化的展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其与商业电影对观众审美要求的迎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网络电影追求的是个性化的完美展示,它没有来自票房的压力,完全是个人对于艺术的追求,更加注重个人在生活上的感受。因而,网络电影在题材上的选择突破了类型化题材的选择,对于电影艺术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网络电影本身更是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二、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

网络电影对于电影艺术形式的影响还表现在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上。比如说,网络电影的反转结局在设置上就会让人意想不到,在结局、新颖的情节化这些设置上都会让观众与大量的网友喜爱,这种反转式的电影其实就是反转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反转剧来源于韩国的一种较短的电视剧形式。在韩国最为流行的不是他们的电视剧而是综艺节目式的短片,每个故事大约有45分钟左右,每个情节是由两个故事组合而成的。在这个短剧中,韩国演员们一般都会使用自己的真实名字,会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不断地转变着自身的角色,虽然每个人的故事是独立的,但是最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追求个性化是人们向着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网络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追求,而网络电影就是其中一个表达自身个性的很好的渠道。

三、在线互相交流与快乐审美

网络电影具有开放式的特点,网友在线就可以进行交流,网友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剧情进行更改与探讨,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讨论。比如说网络电影《见光的爱》讲叙了一个三角爱情故事,时长约40分钟,分为4个部份,9个片段,而网友可以自己选择电影情节的变化,由此网络电影就会体现多结局、多选择的特点。网络电影的开放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影观众更多的主动权,这样就会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欣赏自己想看的影片,自己可以控制审美客体,而不是被客体的审美控制。网络电影的开放性也会影响电影艺术形式,让电影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参与让观影成为一种主动,也让审美成为一种创作。网络电影在创作时较为自由,可以让网民们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享受到快乐,没有票房的压力,就不会限制自己的创作思路。无厘头的手法可以说是网络电影的一大特色,随着网络电影的发展,无厘头的手法也成为电影中的一大特色。以《小强历险记》为例,这部影片中几乎是没有任何特效的,完全是用玩的心态来进行创作,同时为了能够达到喜剧的效果,其语言非常幽默。在影片的时间设置上,网络电影也拥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传统的电影叙事远比网络电影要复杂、冗长,而对于现实社会的“快餐文化”的观影氛围,讲究效率与快节奏是受众的首选,因此网络电影这种叙事更具备吸引力与挑战性。

四、结语

篇6

云南电网目前有16个供电局,年售电量693.79亿千瓦时,已经成为了一个由省公司、地区供电局和县级供电单位组成的集团公司。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供电企业客户服务传统方式下,数据、业务和流程不能集中的弊端越来越阻碍了营销管理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突出反映在如下方面:

1.传统管理模式管理力度不够,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传统的管理方式指令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信息的上传下达时效性差,反映到电力营销系统中,导致用电流程监督和处理严重滞后,无法实现现代管理要求的管理扁平化和业务处理透明化。

2.数据未实现集中,数据不能及时汇总,各电力营销单位传统模式下各项数据核算分单位进行,各单位的数据格式不完全相同,在层层上报汇总的过程中,统计方式、上报方式和数据格式的不统一,可能产生统计、核算上的误差,导致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各项数据统计,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运营成本增加,影响到分析和决策及时准确的实现。

3.业务未实现集中,对于全省电力系统营销部门的业务办理、统一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政策执行等带来了时间上和准确性上的阻碍;业务流程未能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各电力营销单位业务流程不统一,对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地影响。

4.各级供电单位采用的营销系统不尽相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各供电单位采用的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造成系统改造和升级工作繁琐、通用性低、维护成本过高、耗时较长。

基于以上情况,云南电网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亟需进行基于改进业务管理模式的技术革新。

二、云南电网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大集中”模式的实现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和弊端,2002年在“五统一”的建设原则(统一工作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应用软件、统一数据编码、统一软硬件平台)下,“云南电网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开始了在云南电网营销系统的建设。2006年1月,系统正式全面上线,全省10个供电局76万余用电户全部加载运行,实现了云南电网电力营销客服系统的“大集中”模式,使云南电网成为全国第一家真正实现电力营销系统省级大集中管理模式的电力单位。系统采用全省大集中的B/S模式建设,采用开放式的TBI平台,突出技术和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关注客户服务过程,将客户服务理念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实现了云南电网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数据和业务大集中。

1.“大集中”模式带来的管理创新

(1)加强了上级部门的管理力度,实现扁平化管理,从上到下的各个用电流程处理一目了然,使得业务处理透明化;

(2)省网公司直接统计、整合、分析数据,大大的缩短了统计查询的时间,为快速进行决策和在线交易提供支持;

(3)通过开放性TBI平台,交易中间件,支持XML标准,与第三方软件无缝连接,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实现了信息一体化,保障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避免了信息孤岛;

(4)建立统一数据和业务标准,为将来各系统间的交互规范化、简单化、集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大集中”模式取得的经济效益

(1)降低了开发和运行维护成本

系统采用全省大集中模式开发建设,整个云南电网公司仅仅需要一套系统,避免了各个供电单位的重复开发,减少了系统开发成本;其次采用B/S模式开发设计,客户端不存在程序更新,各基层单位基本不需要运行维护人员,降低了系统运行维护成本。

(2)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系统投入应用后,大大提高了日常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采用新系统以后能够大幅度提高电费核算、录入和统计速度。

(3)规范营销管理,防范经营损失

系统投入运行后,极大的规范了营销管理,在集中模式下,拓展了短信、电话等多种电费催收形式,促进了电费回收工作。同时,系统提供了集中模式的客户用电分析功能,用电稽查模块中的电量突增、突减客户查询、抄见电量为零用户查询、基本电费为零用户查询等模块强大、实用的查询功能,为及时发现客户不正常的用电行为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通过云南电网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新系统的相关模块,如出现疑似客户的违章用电或窃电行为,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查询统计,以此为基础能够及时进行对违章用户警示或进行其他处理,从而有效防范了经营损失。

3.“大集中”模式取得的社会效益

(1)拓展了服务渠道和服务手段

大集中模式的客户服务上线运行后,不但极大的扩展了服务面,降低了服务成本,更主要的是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一方面,新系统提供了电话、短信、Internet、电子邮件和银行柜台等多种服务渠道,可以实现一站式查询、统计、缴费服务;另一方面,用户在全省方位内跨区域缴费成为可能;并且最终用户在全省各营业厅办理各项服务的流程也充分保持了一致,建立了整体统一的电力行业服务模式。

(2)规范营销业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大集中模式的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上线后,规范并统一了全省的电力营销业务,并进行了流程再造,取消了不必要的、冗余的环节,统一了各环节间的流程,不但缩短了业务流转的时间,还加强各环节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所有数据和业务的及时上报和汇总使数据和业务的透明和公开成为可能,从技术上避免了以电谋私和以电称霸的发生,改善了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

实现了“大集中”模式的云南电网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承载着云南电网公司十六个供电局近100万用电客户的业务处理和用电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云南电网公司面向社会,为广大电力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该系统的投运,使供电企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监督透明化、信息精准化,重要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达到了98%,因流程简化、科学,使工作效率提高近50%、人力成本节省300人年、客户满意度同比提高了20%、投诉减少20%,供电企业社会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集中”模式的实施,是云南电网公司营销管理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云南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对全省“数据大集中”模式的有益尝试。

三、云南电网电力营销系统“大集中”模式未来发展目标

2006年云南电网电力营销客服系统成功实施“大集中”模式,一方面,在管理创新和客户服务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随着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扩大,现阶段实施到地区一级供电局的大集中初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普及到最基层供电单位的完全大集中模式要求;目前只能容纳100万级用户容量,业务流程、系统运行效率等方面在新的需求下也需要进行改造。

为了顺应营销业务“集中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高电力营销客服系统的效率和加快云南电网向优秀的服务性企业的发展,亟需设计开发一套新的真正意义上的由省级到县级供电单位的大集中营销系统。建成省、地、市(县)三级营销业务一体化管理局面,实现系统承载量从百万级到千万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云南电网公司.云电客服系统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R].昆明,2008.

篇7

(一)加大VIP服务力度。

商业的不断发展,服务的不断提升,将全面激活城市化发展引领的商业内涵。在服务日益竞争的市场下,开设VIP服务,ⅹⅹⅹ电器单店VIP会员日的设定积极引入外界先进的服务模式,以提升本土商业经营理念,增加服务类别,吸引市民在愉快购物之余充分享受现代时尚购物的生活。计划实施商场的升级改造计划,以中高档定位,营建全新的品牌商业。

(二)打造一支专业的精英团队。

在服务方面,ⅹⅹⅹ电器单店通过更细致的服务意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让员工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但不把这种残酷的责任推给市场、推给客观,要认识自己的不足,认真努力,认识与市场的差距,敢于去竞争,敢于拼搏,从而打造一支专业的精英团队,为广大的商户和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是2010年员工在公司转型开局之年精神面貌和认识状态的变化,是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是我们在2011年要继续坚持的,并要不断进行提高。

(三)优化发展规划和思路。

根据ⅹⅹⅹ电器单店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发展瓶颈,通过全面的实地调研,系统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宏观和区域发展环境,提出既符合我店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又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战略思想和举措。在此过程中要有务实的态度,注意在围绕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做文章,同时要注意与ⅹⅹⅹ电器单店的实际结合。

二、创新促经营:多举措促进经营业绩的提升

在机遇、挑战、发展并举的当前,消费类相关行业,尤其是电器行业具有较多的增长机会。电器行业业绩相对稳定,成长性虽然不会表现得特别快,但是会更加稳定,未来成长性仍然较大,所以我们应该多举措地提高经营业绩。首先引进科技含量高、最时尚、最前沿的电器产品,因为科技含量是立身之本,在前沿技术不断应用于家电企业的今天,科技技术是制胜之本。所以要想经营业绩得到提高,必须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和电器品牌。其次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凸显,我们应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实行了灵活的“量身定制”,要有自身的服务个性。根据用户意识提高等特点,引进节能、绿色、环保等产品。在这点上**酒店去年的表现值得我们ⅹⅹⅹ电器单店学习。**酒店去年保持个性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的特色,使酒店也保持了好的经营效果,同时也为公司整个酒店产业赢得了荣誉和口碑,准备、积累了资源。另外是“策略牌”,有了好的产品,缺乏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也是枉然。我们要积淀深厚的营销经验,不固守其中,不断吐故纳新,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如黄金周购物、以旧换新等等举措,不能能够大大地激发消费者们的热情,更能有效地带动业绩的提升。最后要适时地分析当前家电行业的信息,及时掌握资讯。如当前:照明电器各季度盈利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白色家电净利润周期波动较大;空调受到季度周期性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小家电、彩电类各季度盈利基本呈下降趋势。白色家电和小家电由于扩产迅速,未来竞争有加剧的可能;彩电面临产业升级,行业竞争使原有的格局发生变化;照明电器仍处于稳定增长时期,虽然宏观调控有一定的影响。

篇8

君子与小人之分,根源在于人心的不同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仁放在心上。

喜爱饮食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

一、电子文件定义及其特点综述

电子文件指的是以计算机盘片、光盘和磁盘等为载体存放资料的材料。电子文件主要有以下几类:电子文书、电子报表、电子信件以及电子图纸等等。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有以下特点:

1电子文件不像纸质文件,处理和传递都极为不便,电子文件可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快速地进行处理和传递;

2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

3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要阅读电子文件必须要借助于现代办公设备;

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信息和数据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况且目前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尚无法律保证。因此,其鉴定、管理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3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三、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1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2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3对档案来源原则的影响

来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是尊重全宗,从内部来看是尊重原始顺序。目前,随着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后者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观点认为源于来源原则的档案检索系统必须一律建立在文件形成者或信息提供者的组织机构及其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其来源,从形成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正确整理和理解档案文件。而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不再严格对应于现存的机关、组织、机构这一现象而产生,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文件信息复制、修改和重新组合、打乱或破坏文件的本来顺序。因此,要确定档案的来源,不可仅局限于寻找一个恰切的定义,或仅要求完整地保护全宗与文件系列,按照原始顺序进行整理等,而必须正确说明档案的原始联系,了解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组合的变化,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丰富和发展来源原则。

四、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使档案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利用工作和其它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结构只反映纸质档案的情况,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档案种类在增加,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在原有平面结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档案信息载体内容,就构成三维空间,形成了立体化的管理结构。

篇9

困境与危机:弱化灾难的"灾难片"

《紧急迫降》显然试图模仿和遵循一个我们早已熟悉的灾难片的类型模式:倾斜的构图、轰鸣的飞机声、简短而紧张的剪辑……似乎都为正在草地上玩耍的李嘉棠父女俩蒙上了灾难的阴影;接下来夫妻俩的冷眼相向和冷言相对也揭开了家庭危机的序幕;当两人不期而然地登上同一架波音客机的时候,观众已经开始期待一个冲突与解决的故事;伴随那些透露着紧张和不安的短促的镜头剪辑和令人心惊的效果声音,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已经为这部影片提供了充分的关于灾难的预期。飞机上的婴儿使我们联想到了"敖德萨阶梯"中婴儿车所起的惊险而恐慌的叙事功能;农民企业家作为喜剧性调节因素进入了惊险叙事的格局;两位西方人为飞机上即将出现的事故埋下了文化冲突的伏笔;端然而坐的气功大师似乎为飞机内喧嚣的空间提供了某种诡异莫测、老谋深算的神秘;李嘉棠、刘远和丘叶华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将在与世隔绝的飞机上和陆地间拉开序幕……。影片到这里,似乎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正如那架即将冲天而起的飞机一样,观众也正等待着一个虽然并不陌生但却始终充满刺激的灾难性的电影游戏旅程的开始。

从媒介的各种宣传中,观众早已知道这架机号为蓝天569的波音大型客机是电脑制造出来的,观众已经没有兴趣去关注电脑制造的飞机与真实的飞机之间的差别,他们已经调用了早就培养起来的游戏规则,等待一场灾难在自己的眼前降临所带来的心理刺激,同时也等待着灾难过去以后那种如释重负的宣泄。

灾难是灾难片的核心,灾难片要用灾难的恐惧来制造观众的心理紧张和压抑,从而为后来灾难的解除提供心理释放的;灾难片还要用灾难的故事来引发观众对生活中已知和未知的灾难威胁的共鸣,从而为最终的灾难克服提供柳暗花明的幸福感;灾难片也要用灾难中的英雄为观众提供人间救世主的移情对象,从而使观众获得自我肯定和安全承诺;灾难片甚至还要用灾难的奇观在带给观众感官刺激的同时也让他们为自己置身于危难之外油然而生潜意识的自我庆幸。所以,经过几乎30分钟的铺垫,飞机在平静中起飞了。像我们对所有灾难片的预期一样,我们期待着灾难的来临,我们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那些我们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希望在银幕上出现的灾难奇观和受难场面的出现,我们想象着那位英俊潇洒的年轻机长和他那位刚柔并用的年轻妻子如何在孤立无援中历经磨难、转危为安,演绎英雄与美人的古老而恒久的结局。

观众终于等到了灾难来临的信息:满载乘客的蓝天569刚刚起飞,便发现起落架出现故障。随着这一故障的难以排除,人们意识到灾难似乎正逐渐威胁着飞机上每一位我们已经认识和不认识的乘客和乘务员。

但是,电影并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进行。影片虽然给了我们一切关于灾难的预期和伏笔,但灾难、甚至是微小的灾难都没有真正发生,严格地来说,这部按照灾难片模式开始的影片在灾难还没有出现时就迅速地被一个救难的故事所替代。于是,尽管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交叉性、对比性的蒙太奇剪辑来强化视听效果的危机感,大量使用短镜头、小景别的快速切换来制造节奏上的紧张感,大量使用电脑特技来创造各种貌似惊险的空中场面和离奇景观,最后甚至采用了夫妻俩逃离记者独自团聚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典型桥段作结尾,这一切似乎都想使观众能够继续以一部灾难片的预期来完成叙事经历,但是,我们还是逐渐意识到,我们面对的不是、也不可能是一部真正的灾难片。灾难在这部影片中是被放逐的、被遮蔽的。牺牲、受难甚至惊恐在影片中都被降低了,唯一的灾难奇观只能通过一场假想的可能性被展示而失去了逼真所带来的惊恐体验,我们没有看到英雄的出现而只是看到了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地采用一切常规手段排除故障直到脱离似乎危险性并不大的危险,以至于影片一开始埋下的许多人物的伏笔、设计的许多叙事功能到后来都有头无尾地消失了,那位婴儿完全没有成为一个叙事因素出现在影片中,那位一直正襟危坐的气功大师唯一的作用就是用了一次扇子,而其他人物也几乎对灾难故事没有起到任何功能性作用。

显然,观众对于灾难片的期待被影片的进程逐渐否决了。我们看到了一部没有灾难的灾难片,我们看到了灾难片模式与救助故事之间的不一致,外在的视听节奏的紧张性与内在的情节节奏的平淡性之间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这种对灾难的明显回避,与其说是艺术的疏忽,不如说是表达了我们主流文化对"灾难"的主流态度和主流阐释。尽管其实由于我们对未来走向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尽管世纪末的宿命情绪常常笼罩着我们许多人,那种莫名的灾难感可能正等待着一个宣泄的对象和契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灾难恐惧的现实存在使得主流文化将灾难的言说变成了一种潜在的禁忌。在我们主流文化的语境中,我们常常淡化、弱化甚至隐逸所有的灾难感、恐惧感和创伤感,我们常常视所有这些"消极"体验为潘多拉的盒子,我们担心这些体验会像瘟疫一样孳生、蔓延,动摇我们对于现实的信任和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片在当前的现实中是生不逢时的。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紧急迫降》采用了灾难片的叙述模式,也刻意模仿了好莱坞灾难片的几乎所有的类型元素,但影片还是在灾难面前止步了,观众几乎没有机会得到真正的灾难体验、恐惧体验和创伤体验,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叙述人们在面对危机时,如何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关于拯救的影片。如果说,在好莱坞灾难片中,灾难是一场噩梦的话,那么在《紧急迫降》中,灾难只是一场"狼来了"的虚惊;如果说,在好莱坞灾难片中,灾难是主角的话,那么在《紧急迫降》中灾难只是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上,演绎的是我们几乎在所有的主流叙事中都可以看到的同心同德的宏大主题。寄生于体制中的电影,是主流文化的一面镜子。

拯救与被救:患难与共的救助故事

在一般的灾难片中,当然都有摆脱灾难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伴随着灾难推进的,是以灾难中人们的自救为驱动的,是以或大或小的牺牲为代价完成的,但是,在《紧急迫降》中,从发现飞机出现故障开始,不仅灾难一直没有来临,甚至连危机也没有加深,准确地说,灾难的主题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流产了,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一个救助的故事。

在这个救助故事中,我们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协力的患难与共的场景。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军到企业、百姓都无一遗漏地出现在影片救难过程中,从民航总局、市委领导到航空公司、消防部门都直接在影片的叙事中亮相,而尤勇所扮演的刘远无非是这种集体智慧的代表。几乎所有的救助者都是一种无个体性的功能性符号,用葛兰西(A.Gramsci)的话来说,他们都是一种共享相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群体人"的代表,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差异,在整个救助过程中,参与者构成了共性化的群像,从而也构成了万众一心的社会理想的象征。而飞机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被救者,都失去了行为的主动性,只是等待救助或者等待救助的命令。

因而,在《紧急迫降》所提供的救助故事中,没有一般灾难片类型中不可缺少的个体化的行为英雄,飞机上担任机长的李嘉棠所作的仅仅只是按照地面指挥而采取的正常行为,他无非只是完成了一个合格飞行员应该完成的事情,而在地面担任指挥的刘远所作的也只是按照常规所应该作的所有事情,他们都没有表现出作为英雄所独有的巨大的智慧、勇气或者个人意识、胆魄。影片展示的救助过程,是一个表现集体智慧、集体团结的过程,个人仅仅是"集体"指令的模范接受者和操作人,以至于机长的"英雄性"最后只能通过妻子的广播来得以传达。显然,这是用集体力量、用团结来解决危机的主流文化模式的一种自觉阐释,在这一阐释系统中,基本上没有为好莱坞似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留下空间,甚至也没有为中国电影传统中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留下空间。

毫不奇怪,从《紧急迫降》中,我们主要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关于勇气、关于牺牲、关于生死考验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信任、信心、团结、理解的故事,正如在我们当前所有的主旋律叙事中一样,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崇拜的故事,是一个找不到牺牲者和受难人的故事,是一个没有人性冲突和人格较量的故事,是一个依靠集体力量、依靠团结精神度过危机的故事,应该说,几乎所有我们主流文化对于现实和现实危机的理解都通过这个"紧急迫降"的事件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因此,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一部自救的救助故事而是一部被救的救助故事,我们从这部影片中得到的不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崇高感而是一种被人救助的庆幸感,从而影片完成着它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我们面对危机但是我们能够度过危机,如同"抗洪抢险"一样,这部影片也是一个党政军民众志成城的大叙事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认为,《紧急迫降》提供的是一种中国的灾难片类型:它不强调灾难而强调救助,它不表现灾难奇观而表现救助精神,它不突出个体英雄而突出集体智慧,它不展示人性冲突而展示人际沟通,它不提供宣泄的而提供安全的抚慰感。因此,《紧急迫降》表述的是它所产生的时代的权威意识: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危机和患难,只要我们有核心,有秩序,甘苦与共,那么所有的危机和患难都不过是一场虚惊。《紧急迫降》的惊心动魄成为了主旋律宏大叙事的一个生动音符。商业化与主旋律化:主流电影文化的双重性

《紧急迫降》选择了一个真实的紧急迫降的新闻性事件为题材。一方面,影片模仿、借鉴了好莱坞灾难片的叙事模式和视听修辞经验,虚构了人物和细节,采用了商业/娱乐电影的视听形态,但是却"忠实"于一个"真实"的事件轮廓从而很难被看作一部戏剧化的灾难类型电影;另一方面,影片尽管"忠实"于这一真实事件的事件轮廓,但是它又采用了一种戏剧化的虚构方式和类型化的灾难片模式,与纪实性地还原事件的自然性、真实性的现实主义方式完全不同。它采用的是既非戏剧化的商业电影模式又是非纪实性的现实主义电影模式之外的第三种道路。而这正是当前中国主流电影文化一直所徇唤的电影文本。

对于中国当前的主流电影文化来说,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在消费社会的形成中,中国电影不可规避地也处在产业化过程中,观众已经具有某种消费主动权,主流电影为了能够争取观众,必须借用一切可能的商业娱乐元素来争取票房利益,在输入经济利润的同时输出主流文化意识,因而,不仅那些直接面向市场资本运作的商业/类型电影追求电影的娱乐性,而且许多主旋律影片也都自觉地采用了某些商业/类型电影的策略,呈现了一种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90年代中期以来,电影成为了国家主旋律文化的焦点领域,在电影意识形态化的处境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献礼的气氛中,在"9550"工程的规划背景下,中国主流电影事实上很难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商业/类型电影,商业/类型电影那种个体宣泄、个人英雄、感官刺激、自由叛逆的叙事策略与主旋律强调的稳定、团结、昂扬的基调显然并不和谐。因而,90年代中期以来,商业/类型电影在中国的数量不断下降,类型规范没有建立,而且几乎没有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所有商业/类型电影都进行了主旋律改造,呈现了商业电影主旋律化的趋势。

篇10

[关键词]动画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缺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中国动画这一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在这一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下形成的。她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表现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文化符号,可以激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事业依据民族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辉煌之路。然而,今天中国动画相对于外国动画却有着明显的差距。有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动画产业总值大约为2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万亿元,而中国仅为人民币180亿元,不到1%,并且,在国产的动画中,显示了“出力不讨好”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尽管国产动画正鼓足了劲在抓紧对动画作品的生产及宣传,但在国外动画产业的冲击下,动画欣赏的主要群体——青少年的审美观明显倾向于国外动画。笔者在对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1000名桂林市内受众进行动画观赏行为倾向性调查,发出问卷900份,回收831份,回收率为92.3%,其中有效问卷为816份,有效率为98.1%,保证了调查的公平性与公开性。这1000名受众为大学、中学、小学不同文化层面上的学生。

表格如下:

不同文化层面受众对动画艺术风格的偏爱与认同倾向打分(满分为100分)

观察此表格,可看到国产动画片在国内受喜爱程度较低,特别对于传统文化写意风格的动画电影打分较低,并且年龄越小,对这一风格的认同程度越低。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现代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越来越模糊,并且表现出低龄化。另外,笔者长期在桂林市少年宫担任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中国动画片的喜欢程度远没有国外动画片热情高,体现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也有所忽视。这一事实也从侧面佐证了上述调查结果。这不能不让人为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而担忧。一个国家是否能强大,是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优秀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此文化底蕴中创新出来的符合时展的文化结构,是衡量此标准的重要尺度。所以,对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也能从另一侧面引导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起重视。

动画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手段之一。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产业,与其他文化知识一样具有极强的宣传和影响作用,包括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文化价值观等。优秀的动画电影能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社会底层,能经得住社会发展的跌宕起伏。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与80年代后,也曾经有着辉煌的动画成就。先不必说此时的动画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题材作支撑,也不必说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表现手法,就单说动画中意境优美的场景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及,因为这是要求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前人的种种成就无一不是站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建立发展起来。

首先在动画的取材方面。选择极富有寓言故事的《骄傲的将军》(1956年导演:特伟李克弱)、《东郭先生》(1955年导演:虞哲光许乘泽);民间传《抬驴》(1991年导演:王柏荣)、《葫芦兄弟》(1986—1987年导演胡进庆等)。从这些内容题材上我们可以看出较多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教于乐”精神,故事折射出教育孩子分辨善恶,面对困难如何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等,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好的教导作用。“动画影片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水准,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寓教于乐”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对比于美国式的“娱乐至上”可谓大相径庭,把“教”寓于“乐”,不但有深度且使“教”更易于接受,这一直是我国教育传统中践行的法则之一。

再说中国动画形象设计。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动物形象,绝大部分都出自于中国神话、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如1962年万氏兄弟兼制作、导演的在当时震惊世界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西游记》。其中的主角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可谓显尽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装饰上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民间木刻、剪纸、京剧等风格,影片中从环境描绘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都是一派中国气概,也无怪当时世界上动画界对此影片的高度赞赏。巴黎《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疾恶如仇”、“好强好斗”的性格到现在仍然为包括世界友人在内的人们喜爱,而这一性格特征也正是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在众多动画电影中,一直未退出人们视野的原因之一。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一朵奇葩,也一直到现在都是为人们多关注的动画形式,历史上优秀的水墨动画有很多,较突出的代表是运用齐白石墨趣而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李可染笔法的《牧笛》、《山水情》等。在这些水墨动画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水墨动画故事情结,还能欣赏到水墨淋漓、诗意无穷、画意无穷的动画场面。重视背景对艺术形象的烘托,是水墨动画的一大特点,“留白”及对“远山”的处理、吸取传统画理中“三远法”,使背景犹如一幅会运动的中国水墨画。影片虽然只有20分钟,但格调清新洒脱,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合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结合现代的动画手法,使中国水墨动画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回忆辉煌的中国动画电影成就,不是捧着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沾沾自喜、固守不前,尽管中国动画电影有过辉煌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再与西方动画相抗衡,显然落后一大截,其中原因复杂多变,笔者谨从动画电影中传统元素做具体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中国动画电影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也有许多评论认为当今中国动画停步不前是因为传统文化固守人的思维,没有激发人的创新思想所致的。笔者认为,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作是动画发展的阻碍,谬误之极:把传统的动画制作技术认定为发展的枷锁,理之所在。优秀传统文化不但不会阻碍动画产业的发展,反而为动画的发展增添了文化内涵,使动画富于民族特色。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今天的中西文化碰撞已不再是西方处于绝对优势,相反,当今的西方文化在寻找现代出路时已越来越强烈地将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亚于中国人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劲头。如:美国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故事《木兰从军》改编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就是中西结合中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将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的成功典范。影片中造型方面,他们尊重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对中国动画电影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迪士尼的创作者在为本片精心设计了不少中国“形而上”的韵味,从而使影片画面散发浓郁的东方情调:而在情节处理上,迪士尼将中国传统孝女故事演绎成为具有现代特色尤其符合现代青年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共鸣。另外一部由日本制作的动画电影《神赐太郎》,影片内容完全出自日本本国文化,但在画面背景的处理上,就犹如一幅幅美妙的中国山水画: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木,就连每一片叶子的造型,水墨的运用,都具有强烈的中国韵味,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