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4:5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文化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论文提纲格式。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2

1.实践教育。统计显示,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初中部分的化学课大部分是实践课程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课程方面更喜欢做实验,对化学充满兴趣,而且他们还将实验课程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讨论和比较,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加大,对于课程的内容就更加地喜欢,这样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该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见证自己所想的和自己所看到的现象,慢慢地就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促进作用,他们在教学方面还配合多媒体教学特点,结合动态画面让学生对化学本身的特点作出正确认知。

2.亲自动手。湖南长沙初中的教学大部分会选择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让学生在不用老师的情况之下结合课本所给出方法理解课本内容,如果遇到不能够更好地注意安全的实验,老师们就亲自监督、警告、提示学生,培养学生动手的方法。某个老师曾举例:有一次学生们在做净水器实验的时候,有学生让老师看自己的成品是没有按照课本要求做出来,所以在某一个方面缺少了步骤,不过这名学又通过自己的想象替换了一些方法,而这种方法也能作出净水器,过滤掉杂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亲自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笔者总结的教学方法

1.先进理念武装。根据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展示出学生的化学理念的培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认清化学的本质特征,通过理念教学特点让学生亲自经历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最好的方法,这样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好地了解化学,慢慢地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认识,对环境的认知,更好地保护环境,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且以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思想理念去创新、改造环境。

2.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不可回避。因此,要安排好学生实践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在讲课过程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常用多媒体教程展现化学放映的动态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从综合方面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总结

篇3

1.生活中化学案例展示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或是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到化学的案例(这些案例应当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亲身感受的案例),这样做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案例的教学情景当中.同时,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生活化案例的演示:首先,将文字性的资料发给学生;其次,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资料展示;再次,教师对案例进行生动的描述.展示方法的选择并非是唯一的,应当根据实际案例的特征特点来决定,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均应当渲染出与之对应的气氛来,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角色,以此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进一步的分析及解决问题奠定好坚实的基础.在江苏省某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海水中的元素———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了解氯气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高中化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氯气的兴趣,进而达到本课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出北京电视台的一段视频,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马桶的过程中使用了84消毒液,由于清洁的结果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家庭主妇的需求,紧接着又使用了洁厕灵,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家庭主妇中毒,继而被送往医院.视频播放到此,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便于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采取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在生活化的案例中之后,学生的兴趣由此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应当立即引导学生进入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中.在设置这些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把握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以防学生出现厌学的不良心理;在设置疑难问题成功之后,教师应当采取指导个别的方法,不单单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此外还要在学生分析问题时,及时指导学生找到日常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一阶段的讨论奠定基础.例如,在上述的生活案例的教学中,在学生观看视频时,化学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下述问题:在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之后为什么人会中毒?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及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好奇心均会被进一步得到激发,这就有助于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努力寻求答案,由此得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提出答案,总结归纳在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最后阶段就是教师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就需要结合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在该阶段学生的情感生活,以及知识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结.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首先,对之前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全面的评价、表扬,以及肯定在以上环节中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其次,评价所举的生活中的案例,向学生解释这样的生活案例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丰富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再次,鼓励学生时刻运用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84消毒液的化学原理及使用说明,向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消毒液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样便可以实现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梳理,让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和具体化的认识及理解.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1.要重视案例的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自主的置身于学习,是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实质.生活化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做好相应的化学分析.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够恰当,就很难达到化学教学的效果及目标,也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该案例的实用性与实性,并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入课堂当中.

2.要突出课堂实践性原则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对生活化的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道理和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展示时,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解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不再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获取呆板、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让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在理论的指导下投入科学实践,并将所学的知识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结束语

篇4

论文关键词:轮滑课;教学;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枯燥、厌倦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在气候条件较差或动作难度较大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点技术的讲解,在开设轮滑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练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保持重心平衡是关键,此外必须学会“八字”停止法,这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畏惧心理

2.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5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学生都听说过“鬼火”,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生活上的知识引入自燃的概念。又如,有一个成语叫点石成金,于是我在化学课堂上出示一块石灰石,向学生提问,这块石灰石能变成金子吗?从而引入化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于谦的这首诗反映了石灰石的哪些化学属性吗?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较为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能够使学生乐于学习,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空气中的氧”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引入了“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借助网络,去了解这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转变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而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地位的不对等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逐渐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在化学课堂中也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更适宜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关键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明确,教师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旁观者,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燃烧”这一内容时,就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我也做了实验的一员,给学生拿工具,同时提醒学生要关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引入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也让学生注意将燃烧需要氧气与镁金属在燃烧中不需要氧气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化认识。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统一认识,共同发挥作用,构建知识结构。

三、改进评价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策略与维度,使得评价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评价应该具有全面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这三维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俗话说,龙有九子,子子不同。每个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肯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如果对学生做出统一的要求,势必使教学难度增加,而且也有很大的不现实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做到差异评价,充分尊重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艺术性和针对性。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一概用“好”“不错”这种毫无特点的评价方式,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评价时还要说出这样评价的具体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心悦诚服,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否则,教师的评价就会失去价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篇6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

篇7

关键词:民族性 声乐教学 重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春秋战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汉乐府的“相和歌”,唐诗宋词的“吟诵”,从宋代的说唱、元代的散曲、戏剧、杂剧,到明清的民歌、戏曲等,形成了丰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多样的声乐艺术风格。祖先们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文化遗产。

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理论家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唱法特点和表现规律都有精辟的研究、独创的论述和比较全面的总结。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暑期的《礼论・乐记》,就对歌唱的呼吸方法有“上如抗、下如坠”的呼吸支托感,对旋律的吐字和行腔要求“如贯珠”一样清晰流畅与精湛准确的论述。特别是到了元朝、明朝、清朝,声乐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诸多有代表性的优秀论著相继而世,有元朝南芝庵著的《唱论》,明朝朱权著的《词林须知》,明朝魏良辅著的《曲律》等,都是我国历代声乐理论著作中的精华。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唱的技巧,咬字吐词的方法,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特征,显示了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独到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要求,对现今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无论科学性、实用性都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而作为肩负传播音乐文化与普及音乐教育重要使命的音乐专业教师们,重视和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的技巧是以科学的发声理论作为指导,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的。说到发声方法,多年以来,声乐比赛中对唱法作“美声”与“民族”的划分,好像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很大区别,这一思想也曾渗入声乐教学中,并产生很大影响,似乎一定要区分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才是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声乐教学观念,特别是民族声乐教学观念,使民族声乐教学被束缚在某种教学模式中,导致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千人一声”的局面。但其实,科学的方法是由人声各器官及其在发声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决定的,是符合人体发声生理运动规律的方法,根据人类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发声运动原理的同一性,人类发声的科学方法是大体相同的。“美声”与“民族”应是在同一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不同的仅仅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而不应是唱法的分类。“Belcanto”原意指“美歌”,而并不是指唱法。纵观中西两声乐理论,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在呼吸、共鸣等的要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些是歌唱发声的科学共性。美声唱法强调气息、腔体等,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气息、腔体、咬字等的论述,如:清朝的王德晖、徐沅徵《顾误录》中写道:“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劲而声发,声发则气振。……”唐朝的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吸乃噫其调,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所以把发声方法冠以“美声”与“民族”之分,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尊重人类歌唱在发声上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而且,把两者作为唱法而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也并非根本意义上的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且对声乐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讲,不应被框定在某种“唱法”之中,这样将不利于他们的歌唱潜能的全面开发,其结果是声音表现单一,演唱曲目与不同风格表现的适应性不强。所以,声乐教师在上声乐课时,对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不要冠以民族与美声之分,这样不符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风俗多样,语种丰富,各民族和地区都有其语言音调及发音的特殊性,由语言音韵的不同而产生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民族传统中的艺术风格应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继承传统,发展民族声乐,仅用国语演唱好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还不够,还须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相比之后,后者比前者更为必要,因为它是我们声乐民族传统的重要体现。正是由于多地方、多民族的民歌演唱,才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绚丽多姿的声乐艺术风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民族文化离开了传统,其文化都会因无根基而枯竭,甚至消亡。意大利“Belcanto”之所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歌唱艺术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步走向完善。它不仅拥有科学的理论与训练体系和一整套丰富的演唱曲目,而且与各国的语言相结合,并在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和民族声乐美学特征的“Belcanto”歌唱艺术风格。如今,它早已走出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歌唱艺术。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要发展,走向世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唱歌艺术经验,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在继承中学习其精华,完善其不足。由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存在着声部划分不细,歌唱时喉咙不够打开,声音支点较浅,造成声音线条过细,缺乏浑厚与力度,在表演风格磅礴的歌曲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气势。这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当代民族声乐审美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

所以,在教学中应当以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中的精华为基础,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传统的吐字、咬字技巧和声音的润色与民族情感的表现方法,既充分体现出民族性,又体现出科学性与时代性,与时俱进,才会让民族声乐艺术永远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P26页.

篇8

陶行知说:“千千万万发明的起点在于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源于惊讶和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促使学生展开所有行为活动的内驱力.但是,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按部就班地一点点地将化学知识呈现并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课堂呈现出一种枯燥压抑、死气沉沉的氛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创设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例如,在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一段历史:德国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开了激战,德军停止炮轰之后,法国士兵冲出战壕希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然而,他们看见的只有黄绿色的烟雾,接着,他们就有一种难以喘气、无法睁开眼睛的感觉.过了几分钟,就有一万多人中毒……学生在听完这一历史故事之后,就表现出一种极为惊讶又充满疑惑的神态.接着,笔者提出疑问:“黄绿色的烟雾究竟是什么物质;它们具备了怎样的性质;法国士兵在闻过这些烟雾之后出现中毒现象的原因……”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笔者没有将问题的答案立即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并从旁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优化化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常规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对学生灌输化学知识,学生努力记笔记或者是对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弱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难以促使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所以,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有效地构建出来,就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形式进行灵活选择,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例如,在讲“钠的化合物”时,笔者根据班里的人数进行分组,平均每四人为一组,之后将金属钠的相关知识作为学习线索,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来展开相关知识的探索.探索的内容主要有: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等,然后整理和总结搜集到的资料,并将其制作成详细课件,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要轮流上讲台对自己的课件展开演示和讲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对纳这种金属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也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开展实验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验对于化学这门自然学科来说是基础,很大程度上,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差都会受到实验教学成功有效性的决定.但是,在如今的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因为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被教师用来演示实验,这样一来,就难以充分展示和体现化学实验的多元化功能.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将实验功能发挥出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参与实验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题号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这对于构建学生主体的高中化学课堂而言也是一种重要体现.例如,在做“溶液浓度配置”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并介绍实验需要的仪器、原理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学习相关的实验技能,在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共同沟通并讨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控制实验条件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配置溶液浓度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四、结语

篇9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发生这种转变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即“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一、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反思过去的中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不难看出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

评价取向的迷失与异化。我国中学生学业评价是为升学服务的,低年级的学习是为了升人高年级,而高考则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目标。这种评价取向,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亦被简单趋同。而所谓个性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在学生的学习进度上有所变化而已,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充其量也就是“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而已,因此而丧失了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等更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影响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评价对象的片面、狭隘。由于升学成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化成为智力的发展,其学业评价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普遍被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演变为只是对学生记忆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最后就是考试能力的竞赛。这种评价概括而言就是以知识代替能力,以成绩代替一切。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考试只能评价很有限的人的素质,只能测验记忆。中学生学业评价对象的这种片面性、狭隘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有效的心智锻炼过程,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许多变通途径,失去了对知识技能以外的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的关注。

评价方法的单一。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采用考试一种评价方法,笔试代替所有方法。一般每所学校一个学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平时的测验也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很多学校还仿效高考的形式出现了统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的单一导致评价功能的偏离,即不是为了诊断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甄别、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为了层层选拔,其宗旨是看评价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未经过合理性论证所得的分数,被当作对学生分等划类的依据,甚至不乏“一分定终身”的现象。

评价主体的少数化、非专业化。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由与教学无关的人控制,而对学生的道德、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能力等的评价,特别是学校中各种“先进学生”的评选则主要由少数管理学生的干部控制。从而出现了不了解教学的人评价教学,不了解学生的人评价学生的现象。评价后无法确定学生的基础、特点及努力的方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的原则

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但在当今这个社会,要完成中学阶段的育人任务仅靠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并使其成为中学阶段育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是中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整体。

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化的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多样化,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和对象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多样化主要包括: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已有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评价,关于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综合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关于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包括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爱心、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第三,关于自我意识、学习及研究技能、策略、行为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学反应的评价等。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对象要由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形成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其学习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通过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机会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来进行。

(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影响学生学业评价的因素是多样的,参与教育体系的人员(教师、家长、学生)及其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单纯是校内进行的活动,应该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尽可能地把个人的力量、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都发挥出来。

这些评价主体在中学生学业评价领域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被动地接受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三是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通过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来更好地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四是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并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给学校评价者带来很多启示。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与工具(样本)是多种多样的。从取向上分,有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从功能上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性质上分,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从方法上分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从维度上分,有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这些评价能够使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与教学同时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习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包括前期的预备状态,学习中的各种思考与活动的过程,学习后的结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多样的。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仍有其它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纸笔测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把握试卷的难度;注意考察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意设计一些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型结构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角色表演、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

档案袋评价。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还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的手段之一。

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由于学生的非认知领域评价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又比较复杂,因此比较适合行为观察的评价。

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评价工具是评价意图真正落实的载体,因此,选择制作适合多样的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体现评价意图。新课程理念下常用的中学生学业评价工具有七种:调查表,它指学生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程之前所进行的简短调查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评价量表,它是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所进行的综合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由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及评价者四部分构成。它能够使评价者对学生所做的判断具体化。适用于测定一个班级、一个组或个别学生的考察。概念图,学生学习完一个或几个单元以后,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归纳和总结阶段性学习的重点、难点,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记忆矩阵,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面图表,用来组织信息、表述某些关系。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某些重要课程内容的记忆情况,以及他们快速将这些信息加以归类的能力。兴趣调查问卷,它是由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等题型组成的关于测评学生兴趣方面的问卷。它可以获得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兴趣信息。语义分化表,它要求学生用符号(例如“对号”或“错号”)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映强度,从而获得关于学生态度方面的信息。双条目解释录,这是评估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工具,学生将他们任务中最有意义或最有争议的观点、解释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条目;将自己对所选定文本的观点记录下来作为第二条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并且在存在他人解释的情况下,依据已有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

(五)评价结果利用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评价结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利用。

第一,对学生来说,一是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依据。二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使学生判断自己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适宜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二,对教师来说,评价结果能够帮助自己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篇10

论文关键词:陌生化理论;中职;语文教学;运用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这一理论为文学、美学、广告、戏剧等其他艺术领域所广泛运用。中职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也必须讲求教学艺术。我们可以借用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原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利用陌生化效应,通过创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唤醒或者刺激学生对“新”的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 

陌生化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激发中职生对语文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文化课的现象,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在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能给学生鲜活的教学体验,学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从而激活思维,最终形成难能可贵的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可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运用陌生化理论教学研究中,中职语文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最终成为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具有较高开发能力的优秀教师。 

融陌生化理论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情境的陌生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正是那一扇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所要通过的大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营造出一种既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又不同于日常教学的陌生化的教学情境,就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理想的审美境界。教学情境的陌生化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新奇点、兴奋点,并将注意焦点集中到内容的学习上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情境陌生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泼有趣起来了。多变的背景、美丽的画面、亮丽的色彩,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眼球;富有感情的朗读、轻柔的音乐,极大地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可不知不觉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现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压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针对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可将缠绵悱恻的《阳关三叠》、雄浑悲壮的交响乐《命运》和起伏跌宕的《江河水》中的片断根据作品的描绘进行剪辑,重新组合,使之符合《琵琶行》中那段描绘音乐的旋律,在课堂上播放的同时配以教师动情的朗诵,学生的情思很快进入作品的境界之中,体会到旋律的变化中寄寓了琵琶女情感的变化,达到审美的至高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陌生化的手段和途径还很多,教师还可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等。教学情境的陌生化,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教学内容陌生化 

教材内容陌生化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教者口干舌燥,学者昏昏欲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不顾学生的心态,一味输出一些陈旧的信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挖掘教学内容的新奇点,实现教学内容陌生化。莫泊桑的《项链》语言浅显,学生读一遍就能把握小说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白小说通过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尖锐地讽刺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教师则对此不必过多讲解。但是对玛蒂尔德的形象的把握,学生的认识只局限在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上面。因此,教师可以把讲授的重点转向玛蒂尔德形象的讨论分析。告知学生:虽然玛蒂尔德的性格有否定的一面,但是她也有一些优秀的品质。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玛蒂尔德也有优秀品质,这是学生始料不及的,她的优秀品质到底是什么?学生于是带着探究的心理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重复讲解,提高课堂效果,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拓展内容陌生化中职语文要注重职业化教育,使语文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互相沟通衔接,语文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因此教师还必须立足所教专业,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在语文课上引进相关的职业文化内容。例如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拥有更长久的职业青春,拥有更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此,应加大地理、历史、民俗等旅游文化内容的分量,拓宽语文课的内涵。这些陌生的知识可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学习中认识到语文课是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从而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和迫切性。中职语文教学还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因此将报刊时文引入课堂,对语文教材进行补正,更具有现时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陌生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熟悉的,千人一法的教法,只能令学生疲惫、生厌,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于漪曾说:“准确而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即具有了陌生化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熟悉的事物,在平凡中寻找新意,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渗透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如通过表演小品进行情境化教学。这种方式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组编排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正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意识一直激发着学生,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 

再如,在讲授《雷雨》时,将“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这一问题陌生化成一场小型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还是假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迅速地投入阅读,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根据,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辩论,学生对于这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有了深刻的认识。 

陌生化的艺术手法排斥从概念出发的逻辑推理式的课堂设计,规定了以观察事物为出发点,以学生最广泛参与为过程,以发现陌生现象为归宿点的课堂路线,一切从生活实践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中职学校学生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活动,写出有血有肉的各种应用文,如会议通知、活动海报、社会调查报告、社团活动总结等。比如,写通知,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总策划人,组织本组成员为本班策划一次活动。策划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以不同角色身份(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文艺委员、宣传委员等)提出不同建议,总策划人在总结所有人的发言后,形成初步方案,然后以班级的名义,面向全班学生写一份“关于××活动的通知”。学生写作完成后,每组各推荐出本小组最好的一份,在全班作交流评比。最后,把最周密、最可行、操作性强的“通知”推荐给班主任作为活动具体实施的参考。这样的写作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不同文种的具体写法,又具有现实意义。 

(四)教学语言陌生化 

教学语言的陌生化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如果基本上用一个音调讲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会明显不同。 

教学语言是以口头语言为主,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运用大量的书面语言,不仅不影响交流,反而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如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教师用一种文学性很强的语言描绘此诗的意境: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的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树叶在天空中萧萧飘落而下。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此时此刻,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随着教师的叙述,课堂气氛静寂,学生表情戚然,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教学语言陌生化的方式很多,可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通感、拟人、对偶、比喻、双关、反语、谐音等,使语言生动新鲜幽默;还可以运用特殊句式,如倒装、省略、整句、散句等,使语言陌生化,增添新鲜感。偶尔用方言讲课,也可以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陌生化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试卷、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中职生多认为自己是考试的失败者,考试对于他们的自尊心、求知欲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评价体制下,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不佳。 

教学评价的陌生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学生的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构成。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减轻期中、期末考试的比重,平时成绩采用“学分制”。这个“学分制”不同于大学的“学分制”,是指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如背诵、作业、作文、书法等,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期累计学分就是该学生的学期的平时成绩。学期累计学分中还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出勤、学习积极性等内容。在校内外的语文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还可得到附加分,也计入学期累计学分。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取得比单纯考试的评价方式更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 

(六)教学环境的陌生化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的习惯”。优秀的课外读物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健全他们的人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此,我校开设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并把课外阅读课的地点设在校图书馆,教学环境的陌生化加上图书馆拥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和谐宁静的阅读环境,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学生注意力在无意识之中就得到了集中,从而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冲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馆内管理员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结构、图书摆放的方式,学习图书检索的基本方法等等。学生在图书馆上的课外阅读课中学习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继续利用图书馆接受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陌生化手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一)适度陌生化 

陌生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在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上,都一定要把握好度,即陌生感要适度。陌生化的程度不能太高。太高,超过了学生所能感知的程度,虽然这种陌生感也许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但由于感知障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拒绝接受的心理。因此,教学者在运用陌生化效应教学时必须适度,只有把握陌生化的度,尊重科学的“熟悉中的陌生”,才能造就真正鲜活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