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治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5:2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污水治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随着水体污染的日趋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本文从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的技术特点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几点对策和措施。
农村生活污水面广量大,治理难度较大,已逐步成为农村主要面源污染之一。近年来,浙江省各地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配套建设了一批生活污
水集中净化沼气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因此,建立沼气工程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方兴未艾
(一)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日趋成熟。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中国各级农村能源部门针对中小城镇生活污水的特点, 开始研究利用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代替城镇楼房住宅化粪池, 分散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和粪便的技术, 称为“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该技术由于投资分散、易于建造、可就近处理、不专门占用土地、效果好、易管理、运行不耗能和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等特点, 已在不少省、市(特别是南方各省市)得到积极推广应用, 收到满意的卫生效果和良好的社会环保效果, 是现今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条分散处理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有效途径。
(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技术特点。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是分散处理生活污水的新型构筑物, 适用于在近期内无力修建污水处理厂的中小城镇, 或城镇污水管网以外的单位、办公楼、居民点、旅馆、学校和公厕等。冬季地下水温能保持在5~9℃以上的地区, 或在池上建日光温室升温可达此温度的地区, 均可使用该技术来处理生活污水和粪便。我们通常所说的城镇生活污水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冲洗厕所的生活污水中含有粪便等排泄物,是多种细菌和寄生虫的载体和疾病的传染源;二是生活污水浓度低, 其中干物质浓度为1%~3% , COD 浓度仅为500~1000 m göL;三是生活污水的可降解性较好,BOD5与COD之比为0.5~0.6,适用于厌氧消化制取沼气。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是根据生活污水的特点, 把污水厌氧消化、沉淀过滤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而设计的处理装置, 其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化粪池。根据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对六类建筑物的净化沼气池在运行1~ 4 年后进行的卫生效果调查表明: 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水质粪大肠菌值> 10- 4, 寄生虫卵数0. 565~ 1. 074个öL , BOD5< 50 m göL , SS< 60 m göL , 色度< 100, 各项生化指标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 的一级现有标准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并且沼气池出水中无蚊蝇孽生, 每10~12户家庭生活污水所产生的沼气, 可供一户用作炊事燃料。
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工程技术标准不统一。该技术自研究开发到工程化推广已20年,虽然国家建设部1990年发文将它列入“八五”科技成果第一批推荐推广项目,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也将它列为粪便无害化处理装置在全国推广。但到目前, 除四川等少数几个省搞了相关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1990年中国沼气学会联合中国市政西南设计院出版了给排水试用图集《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外,国家级的相关技术规范、正式标准图集还未见出台。因此,各地在推广建设中, 出现很多非标准化、不规范的工作实例,使该项技术从质量到效果很难获得保证。
(二)缺乏必要的技术研究开发、工程示范推广工作经费。该项技术目前仅有农村能源主管部门给予少量的研究开发经费扶持, 很少得到其它方面的资金注入。事实上, 原有技术装置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长期以来, 一些科研、开发部门由于缺乏经费, 无法开展研究和实验工作, 使该技术难于进一步提高完善; 工程推广部门也因无专项示范工作经费, 抓起感到力不从心。
(三)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目前国家和地方都有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有机污水排放标准, 但由于各种原因, 多数地方在实际管理上不能按要求严格到位, 有些做法, 也仅流于形式。如目前一般与城镇居民住宅楼房配套建设的“格式化粪池”, 依现在居民生活水平, 按标准建造就已难适应环保需要, 可相当部分建筑商为节省投资, 还在有意减小容积和降低标准。污水净化沼气池处理效果虽好, 由于造价略高于“格式化粪池”, 又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 很难得到建设
单位认可和建筑商的青睐。
三、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发展对策分析
实践表明, 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是一种投资少, 效果好的小型分散化处理污水技术, 在当前农村无力建设集约化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 是农村地
区生活污水处理的最佳选择。以下提出对策:
(一)加强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能源环保意识。要真正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的产业化发展, 首先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 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和政策的倾斜来引导和鼓励建设单位投资开发和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 如新闻媒体、技术讲座、组织交流研讨,兴建样板示范点等,对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 努力提高人们对该工程的认可度、推广度,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注入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
(二)规范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广管理体制。由于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是我国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和沼气科研机构开发并命名的,长期以来主要是靠各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在宣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在农村环卫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建设、环保、卫生等部门略显被动。实事上,该工程的规范、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与上述各部门紧密相关, 须得到他们的认同、配合和支持。因此,各部门应本着“求真、务实,有利于工作开展和管理”的原则, 明确分工, 确定职能部门和协作部门,实现职能到位,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合作, 切实为当地居民办实事, 共同促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的产业化发展。
(三)完善工程技术工艺, 尽快出台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目前, 各地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池型结构五花八门, 各种工艺流程也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建议由国家主管部门适时组织安排召开专项技术研讨会, 召集各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 同时在研讨会的基础上组成专家组, 专门研究编制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标准图集以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 以利早日进入建设领域普及推广。
(四)开展技术培训,抓好试点示范。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建设、生物、环卫等多项技术。设计、施工和建后物业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应参加各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实行资质化管理。另外, 为使该技术能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新形象, 利于工程推广普及,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不同区域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建设一批标准的示范点。
参考文献
[1] 邓可蕴.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理论与实[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篇2
论文摘要:建设环保、生态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地在社会建设中体现出来。城市污水污泥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建设环保、生态社会的进程。所以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已经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深入调查,并结合环境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实证分析,城市规划中所应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应策略。
1 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该方法主要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搅拌而呈悬浮状态,这样,废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反应。随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沉下来和水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称为回流污泥,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引起微生物的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量通常从沉淀池中排除,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部分污泥叫剩余污泥。活性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
2 由于污水处理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设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术与资金问题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瓶颈”。归纳起来,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要求较高,传统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多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往往需要将多个厌氧和好氧反应池串联,形成多级反应池,通过增加内循环来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这势必增加基建投资的费用及能耗,并且使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目前城市污水的处理多以集中处理为主,庞大的污水收集系统的投资远远超过污水处理厂本身的投资,因此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从污水再生回用的角度来说不一定是唯一可取的方案。
3 如何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能耗、高效率、少剩余污泥量、最方便的操作管理,以及实现磷回收和处理水回用等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目前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这要求污水处理不应仅仅满足单一的水质改善,同时也需要一并考虑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以低能耗和少资源损耗为前提。
生物膜法。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来自大气。生物膜法处理系统适用于处理中小规模的城市废水,采用的处理构筑物有高负荷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在我国南方更为适用。随着新型填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性能好、产泥量低、占地面积少、便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在处理中极具竞争力。
氧化法。氧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并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方法之一。根据氧化剂的种类及反应器的类型,氧化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化学氧化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处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应用中使用并不很多。为了达到提高处理效果,同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人们开发了一些其他的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法设备简单、运行条件温和、氧化能力强、杀菌作用强、处理彻底,因此,在水的深度处理及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有专家预测,氧化法将成为21世纪废水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4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5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篇3
本文主要介绍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为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提出一些观点,发展水利事业。
[关键词]:河道综合整治;发展思路;工程布置;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中图分类号:TV14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河流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给人类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了有害的一面。要想充分利用河流为人类造福,就必须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改变河流不利的状态,让水害变为水利。因此,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堤防的防洪能力,改善水环境尤为重要,使水为人民生活更好的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水环境改善更是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工程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水是生命之源,河道又是水的载体,是水环境的核心,在城市河道综合综合整治中主要以防洪排涝、改善水环境及景观绿化为目的,采用加固河堤、河流生态恢复、净化水质、污水截流等办法,来达到预期目的。
2国内河道综合整治现状
过去我国许多城市都对市内河道进行了治理,然而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工程措施,单一的以防洪为目的。经整治后的城市河道呈渠道化,使河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下降,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补给不足。受人为影响,河道沿岸的植被减少,但生活污水排入量却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不断发展的住宅小区,对生活污水的截流治理不够重视,市政排水设施大多是雨污合流,污染物直接排入河内,导致河流城市段水污染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
经历了河道整治的误区以后,对于那些已经被大规模防洪排水工程破坏了的自然河道,许多城市已经充分认识到弊病和隐患所在,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河道恢复、生态治理与工程措施的结合。
现在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城市中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与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3国外河道综合整治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城市河道同样经历了从污染到治理,再到生态恢复和建设的过程。他们在河道综合整治中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因此,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结合我国以往治理河道的经验,寻求并逐步建立符合自身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河道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城市水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日本20年前就开始提出“新水”的概念,并且在生态护坡结构方面做了实践;荷兰也正在规划和建设21世纪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
英国对泰晤士河的治理,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给予充分的治理资金保障。并且,运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出更科学的水质标准,并对各种治理方案作出评价,筛选出最优的设计与控制方案,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法国为了加强塞纳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管理办事机构—流域水管局。流域水管局通过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咨询、调查和研究。采取生态综合治理,控制工业污染,控制城市雨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清洁处理,湿地恢复等措施,使河水水质有了持续改善,恢复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4工程案例
在许多工程项目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也是一样。就以沿海城市广州市的赤岗涌、荔枝湾涌和象拔咀涌这三条典型河道综合整治为案例,分别进行分析论述各自整治后的风格特点,以最终形成的效果来思考将来我国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应该避免一些问题出现。
4.1赤岗涌
赤岗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内,在广州大桥与猎德大桥之间,西北转东南走向,贯通珠江前航道与黄埔涌,全长约2.1km。在赤岗涌穿越的区域内有历史悠久的赤岗塔,也有广州新地标广州塔,周边是高档的生活区,环境优美。曾经的赤岗涌河道狭窄,淤积严重,河道水流不畅,两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水质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这一带的建设发展。
从2004年到2006年对赤岗涌进行综合整治,分期实施,使河道的堤岸生态环境发生了彻底改变。堤岸采用的是复式断面,岸墙在两排松木桩之间充填块石,顶面覆土种植喜水花草;在高程(珠基,下同)1.5m设有宽1.5m的亲水平台,上下岸坡比为1:3~1:6,岸坡种植生态植物、花草、建筑小品等供居民休憩。河道在不同区段选用不同的断面形式,布置变化多样,符合现代城市的创造力,见图片1-2。
图片1 图片2
经整治后的赤岗涌与周边现代化的环境融为一体,互为相应,体现出了这一区域的环境效果。但是此处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由于污水截流措施不够完善,沿河有污水排入河道,潮水退后,河底有一层层黑色淤泥,水质并没有大的改善,异味难闻。虽然有着优美的绿化环境,但是也无人在此行走前来观赏,浪费了精心营造的亲水环境。
4.2荔枝湾涌
荔枝湾涌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境内,该区是广州的老城区—西关,有着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历史上的荔枝湾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在清末民初荔枝湾是广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后来随着广州市区的不断发展,河道周边聚居了大量的居民和建起了工厂,逐步变成了臭河道。1992年因为污染严重将其封闭,2010年为迎接亚运重新挖开,建了水闸,采取雨污截流措施,将荔湾湖的湖水引入河道,水质变的清澈透底;岸墙用大理石贴面,河岸设置亲水平台、建筑小品和古老的荔枝树,变成古色古香、怀旧浓厚的城中河道,配合供游人乘搭的小舟,以及河道旁边的仿古建筑,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还荔枝湾“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当年风光,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见图片3-4。
图片3 图片4
荔枝湾涌经过综合整治之后给广州市又增加了一处亮点,会吸引不少外地来客到此一游,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赏。美中不足的是河堤岸几乎全部采用的是人工修饰痕迹,过于工程化,没有体现出生态绿化的景象,缺少自然感。
4.3象拔咀涌
象拔咀涌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居住新城内,该区域依山傍水、交通便捷,具备建设大型居住新城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将区内的河道定位为在满足城市河流应有的防洪功能的基础,以生态、景观为表现的生态景观之河,充分发挥“水”的环境价值,体现出金沙洲河道绿色走廊独特风貌。
堤线布置根据规划区的范围,并考虑地形、河道走势、洪水流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景观要求,基本顺应原河道,尽可能地体现亲水性、经济性、自然性、及多样性的目的。
河道标准横断面选为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的基础处理相对其它形式断面难度较小,占地相对较多,绿化面积大是其优点。在景观水位0.7m以下为400mm厚的干砌石护坡,种有水生植物;在0.7m以上为500m厚编制土袋植草护坡,并种有低矮景观植物,坡度均为1:1.5。在堤岸上布置有休闲小路,种有景观树木,花草,突出生态自然,营造宁静怡人空间,强调环境整体效果,以大面积绿化为主,达到“出于人工,形如自然”的景观意境,见图片5-6。
图片5 图片6
象拔咀涌综合整治后虽然达到了水清岸绿的效果,水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由于受规划用地的限制,总体布置形式过于单一,河堤两岸缺乏一些休闲景观设施,不方便游人驻足长留。
通过以上三条河道综合整治后的思考,分析各自的特点,有优点也存在缺陷。赤岗涌堤岸环境优美,工程措施与生态绿化有效结合,但是最关键的水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功亏一篑;荔枝湾涌堤岸两侧采用仿古风格,表现出了岭南文化,过多的人工痕迹失去了生态自然的感觉;象拔咀涌采用的是堤岸以绿化为主,水质清澈透底,感觉生态自然,由于缺乏建造供行人休憩的设施,形式单一。应吸取各自的成功之处,避免缺陷,使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更加自然完美。
5结束语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应多总结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符合城市发展,满足人们对环境改善的需求。河道综合整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重要的是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水环境,而改善水环境的核心是改善水质,还自然清澈的水给人类。其他堤岸绿化、景观配置、建筑小品等各种修饰都是围绕水而展开,这样才能把“水、岸、景”三者融合为一体。
因此,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河道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体现人与水协调、共益共存的治水新思维,做到断面结构型式变化多样、美观大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使传统的城市水利向新型的生态水利转变,为城市建设增添新亮点。
参考文献:
《广东省广州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广州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编制 2000年
《广州市金沙洲象抜咀涌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武汉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7年
郭焕庭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调查与研究 2008年
曲文辉 《国外城市典型河道的治理方式及其启示》 民生焦聚 2008年
日本河道治理中心编《护岸设计》刘云俊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个人简介:
姓名:罗文军,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8年12月4日
学历:本科
职称:水利水电工程师
篇4
【关键词】滨海旅游;现状;问题与对策;可持续发展
海洋旅游是与“陆地旅游”相对应的一个区域旅游概念,以距路域的远近为标准,可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滨海旅游(Coastal tourism)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游览、娱乐、体育和疗养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近年的游客分布来看,滨海地区是最吸引游客的地区,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滨海旅游日益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1995年沿海地区接待海外旅游者占全国接待海外旅游者总数的67.7%。2002年沿海主要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较1995年增长了82.54%,1995年至2002年间年平均增长9%。据统计,沿海及海岛地区,近年接待的游客人数以及滨海旅游外汇收入以每年高达10%~20%的速度递增,可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滨海旅游接待能力增强
1.滨海旅游景区点
滨海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直接决定了其不可移动和难于仿制,造就了滨海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目前大多数滨海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截至2005年底,国内以海滨旅游资源为开发内容的A级景区中,仅AAAA级旅游区就有44家,此外还存在着众多以海滨为开发背景的A级景区。可见,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滨海旅游酒店业
沿海地区的涉外星级饭店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2002年,沿海城市星级旅游饭店数有所提高,比上年增加244家,客房出租率也提高了3.5个百分点。2004年主要沿海城市拥有星级饭店共计2 318座,客房平均入住率63.54%。从绝对数量上,全国31省按星级饭店座数排名十名中,沿海十一省市占有一半席位;按星级饭店拥有客房间数排名,前十名中沿海省市占六位;从经营情况看,全国31个省按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名中沿海省市占六位;按上缴税金排名前十名中沿海省市占有七位。显示了滨海旅游酒店业的强劲实力。
3.旅行社业
滨海旅行社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我国沿海地区共拥有旅行社770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70家,国内旅行社7036家。我国沿海城市的旅行社与外国相比差距明显,面对旅行社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现状,以及加入WTO以后,沿海城市的旅行社受到了更为明显和剧烈的挑战。这样就造就了沿海城市旅行社的特色——比其他地区的旅行社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滨海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
滨海旅游以私人投资开发为主,因急功近利,对基础设施投资兴趣不大,重视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的社会利益和环境效益,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空间上注重近岸水域和沙滩的利用,忽视海洋岛屿及陆域腹地的开发。由于资源及环境开发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夏季蜂拥而至的游客过于集中在海滩,而形成人满为患的局面。
2.滨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分析
滨海旅游过度开发,导致了“城市病症”的出现。如建筑高层过密、高噪声、重污染和过于拥挤,游客缺乏接触自然的机会。此外,随着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大量移民从内陆流向沿海地带,进一步加剧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
3.滨海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分析
决策失误造成“破坏性建设”。滨海地区为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竞相发展旅游业,但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许多开发未经详细论证,造成了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如紧邻海滨修建大批实用性低、外形呆板的旅游接待设施等。
(二)滨海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污水污染
滨海旅游区中沿海水域的污水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在沿海地带修建的宾馆、饭店、度假村等建筑物,其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海里,造成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
2.油类污染
油类污染一方面来自石油溢漏,另一方面则是旅游活动直接带来的,如游艇及沿岸的生活污水。以燃油为能源的游艇,其废气和漏油将会使海水中的油类增加。如青岛第六海水浴场(栈桥一带海域),几年前还水清沙软,是可供游人游泳的海水浴场。但现在海水混浊不堪,海面上飘浮着垃圾、油质,已不能供游人游泳。这是由于沿海一线的数百家小饭馆将生活污水、残汤剩饭直接倒入雨水沟排入大海以及开发海上游览项目、游艇的废气、漏油等污染所致。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由于废弃物管理不善,缺乏恰当的设备及游人的环保意识差,随手乱扔废弃物,使得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成为滨海旅游地区的普遍问题。
4.过度使用和过度采集资源
(1)一些沿海景观不顾其本身环境容量的限制,超规模接待游客,游人超载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景区污染加重,旅游气氛丧失。(2)为满足游客对海产品和海洋生物的需求,有些地区已出现过度捕捞和过度采集现象,致使某些水产资源遭到破坏,滨海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干扰。
三、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
1.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高科技含量,建立我国滨海旅游信息系统。海洋旅游信息系统技术含量比较低这一现状是阻碍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系统作为技术平台对滨海旅游进行开发、规划及管理。使得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更符合国际化、技术化及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通过科普性的教育,一方面让游客在闲暇时光了解海洋知识,得到对海洋神秘感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游客自觉保护海洋的意识,使得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及游客三者结合,从思想上、行为上一同做到保护滨海资源,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2.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要做“超负荷”的滨海旅游。任何旅游区都有一个旅游容量的问题,并非接待的旅游者越多越好,但这在实际上很难做到,很多旅游地都是人满为患;再加上许多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废物等,这些废物不加处理地排入海中,更会加剧滨海环境的破坏。
3.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旅游的科研力量,充实生态旅游的科技内涵。使生态旅游开发与滨海资源保护更加有的放矢,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开发建设健身运动游,休闲渔业等新兴旅游方式。可以在海滩进行赛划艇、沙滩排球、沙滩摩托,日光浴、海水浴、沙滩浴及水上体育娱乐运动。
(二)滨海旅游业的环境保护手段
1.建立保护区、治理区和示范区
组织专家小组对沿海地区旅游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对易受污染的热点旅游区划定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制订相应的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以确保区内环境不受或少受侵害。对于污染严重的旅游区,划定为治理区,应暂停使用,进行污染治理,只有通过专家小组验收认为合格后,方可向广大游客重新开放。对环保工作突出的旅游区可设立示范区,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如美国维吉尔岛和谐度假区,举世闻名,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人,其成功之处在于,整个度假区是由可循环材料建成和装饰的,其消费的能源取之于光和风,连接所有居民和设施的人行道都是悬空的,以免行人踩踏草木、电线、下水道。自来水管都在人行道的下边,以免修理时挖掘。从房顶流下来的雨水有蓄水池系统,废水可以再循环使用。和谐度假区独特的建筑技术,高效、清洁的能源系统和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榜样。
2.科技手段
沿海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现状的调查、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的确定、旅游环境规划、污染监测、污水、垃圾处理等都需要运用科技手段,科学地开展工作。应加大科技投入,调动广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其科研成果能尽快付之实施。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用于避免、减少或控制不利于环境的旅游项目或与旅游有关的其他经济活动,并对违反法律法规者进行处罚。法律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督,并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针对滨海旅游的特性,其立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沿海各旅游区保护范围及环境质量标准;②沿海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③旅馆等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④违反者的处罚办法。
4.经济手段
运用经济手段激励或限制有关的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主要手段有:①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采取环保措施和污染控制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直接的经济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激励手段。②征收能源、资源使用费。③收取污染治理费。主要是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动收费以及污水、垃圾等的处理费用。④利用价格调节,控制沿海旅游区的游客规模,平衡淡旺季游客数量。
5.宣传、教育手段
利用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对沿海环境的关心,达到最终改善环境的目的。要注意宣传、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游客,还应包括以下目标人群组:旅游主管部门;政府部门;沿海开发部门;旅游经营者;导游;游客;儿童、在校学生;城镇居民;渔民;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2008-2010年中国滨海旅游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上下卷)[R].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10.
[2]周国忠,张春丽.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5(5):126-128.
[3]张广海,邢萍,刘泮印.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06(2):114-116.
篇5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有专家认为,生态恢复是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按照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拦砂坝、种树种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场和农田,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为。生态修复则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钾)的目标,把对构成生态系统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扩大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修复乃至重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封山禁牧或轮封轮牧,实行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25。以上斜坡坚决实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可实行生态移民,促进地方生态环境恢复;封、管、治、调相结合,即对封育区加强管理,部分地块辅以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封育区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并有所提高。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1、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生态修复是针对生态退化和生态破坏而言的。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生态系统是退化的。引起生态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干扰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的波动或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事实上,干扰不仅仅在物种多样性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会对生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干扰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干扰和社会干扰。自然干扰包括火、冰雹、洪水、干旱、台风、滑坡、海啸、地震、火山、冰河作用等。社会干扰包括有毒化学物的释放与污染、森林砍伐、植被过度利用、露天开采等。干扰的强度和频度是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过大的干扰强度和频度,会使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不毛之地,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生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进行恢复,从而进一步进行植被恢复。
2、干扰与演替——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
群落的自然演替机制奠定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演替有两种基本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发生哪一种类型,是由演替过程开始时土壤条件所决定的。一般地说,生态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在演替过程中,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所代替,直到建立起一个最能适应那个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演替可看作是在外界压力不复存在之后,生态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恢复阶段。如果给以足够的时间,演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修复所有的干扰和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吗?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修复过程是有限度的。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关键性理解之一,就是扰后演替的最终结果和它们与正常演替的关系。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阶段。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扰使生态系统呈周期性演替现象,成为生态演替不可缺少的动因。人为活动的干扰是否仅仅是将一个生态系统位移到一个早期或更为初级演替阶段,还是它从开始就是与自然干扰所发生的演替明显不同的类型?实践表明这两类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干扰如果很严重,使环境变化如此重大,以致演替向新的方向进行,永远也不能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了。当干扰持续到生态系统接近死亡阶段时,恢复与重建可以使其在某些水平上恢复平衡,但与原来的正常状态不同。天然恢复过程是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在严重干扰后,需要的时间更长。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就取决于人类的行为。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a.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
b.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在我国早就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封禁只是解除了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合理放牧、刈割、开垦、樵采、挖药材等人为压力(或称人为驱动力),
还需预防、解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驱动力,如火灾、鼠害等。一般来说,自然驱动力并不是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但也不容忽视。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二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二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对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相同的方法。
(5)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2、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补种”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蔡建勤;张长印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4(04)
[2]焦居仁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 2003(01)
篇6
一、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内涵
(一)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
低冲击开发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首先提出的概念,最初是作为雨水管理方法。其目标是恢复和维持土地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通过分散式的小规模控制技术对雨水源头进行控制,综合利用各种技术进行雨水的储存、渗透、蒸发和滞留等来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以期解决传统雨水管理方式所导致的各种城市环境问题。其核心理念主要有:
1.恢复自然水文状态
传统的雨水管理方式是将雨水更快更有效的排出,而低冲击开发依靠多种技术手段恢复和保护自然水循环。通过应用分散的微管理技术维持一定的渗水量、蓄水量以及延长集水时间,模仿自然水循环的整个过程,减少对自然水文状态的影响。
2.从雨水源头进行控制
恢复自然水文循环的关键是减少雨水源头附近的土地使用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然水循环过程如滞留、渗透、储存在城市未出现前存在于土地的各个角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严重影响了自然水环境,试图用“管道-终端”的雨水管理方式去控制和恢复这个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采用微管理技术和源头控制策略。
3.利用非结构性的微管理技术
传统的雨水管理方式主张使用管道和大型水处理设施这种机械化的方法,而忽视了简单的生态方法。事实上,一些看似简单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保护自然水文状态。低冲击开发能减少钢铁和混凝土的使用。同时,低冲击开发技术所采用的自然材料例如树木,土壤和碎石使城市环境更加生态,也更美观。
(二)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技术
1.滞留
传统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快速的排出导致雨水汇流时间减少,峰值流量升高。低冲击开发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例如滞留塘、植被缓冲带、绿色屋顶等,利用绿色植被良好的拦截和蓄水能力暂时滞留雨水,使径流总量减少,峰值流量降低。
2.渗透
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导致城市不透水地面比例大幅增加,径流系数增大,汇流时间减少,这是造成许多大城市频遭内涝困扰的重要原因(图1)。低冲击开发技术采用植被和可透水地砖或路面材料,增强地面的透水性。
3.过滤净化和收集
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清除雨水中的污染物。通过蓄水池、水塘等收集雨水,不仅能够削减雨水径流,而且还能用作旱时植被灌溉或者经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
二、低冲击开发模式对城市水环境管理的启示
低冲击开发概念和实践起源于城市雨水管理,但是其尊重自然、结合自然的核心理念对于城市整体水环境的管理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城市水环境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就是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冲击过大,由此带来城市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等一系列危机;同时我们在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方面,长期坚持单一的工程性的思维,缺乏综合性的视角。
(一)注重城市水环境、水生态的整体修复
传统水治理方式的重点之一是关注控制污染,但影响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不仅仅是污染问题。从低冲击开发的视角来看,水生态的整体修复,包括恢复水系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气候调节、地下水补给等。因此,在控制污染和改善水质的同时也要对水体生态功能进行专项整治和恢复。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不但要保证城市水系不被侵占,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恢复湿地等自然水体;对城市河流的硬化堤岸进行适当的生态改造,不仅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作用,还能创造更具亲和力的滨水景观。
(二)从源头进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我国传统的水处理方式是“末端处理”,即将污水汇集入大型污水厂处理后排放,雨水汇入主干管后或排入污水厂,或排入城市自然水系。这种治理模式在城市开发初期效果显著,能迅速提高城市环境容量。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末端处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首先,“末端治理”需要建造大型终端处理设施和管道,这对城市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投入。然后,“末端治理”依靠设计标准建造,对环境的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变能力。最后,“末端处理”并不能完全消除污染,只是污染的转移。
低冲击开发的一项核心理念就是“源头控制”。“源头控制”一是能够减少污染源或雨水径流的产生,二是能在污染和降雨径流较少的时候迅速处理,以防止雨污水集中所导致的隐患。从这一理念出发,需要采取的策略有:提倡企业的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建造分散、小型的水处理设施,深度处理污水,就地回用;利用低冲击开发技术,减少、滞留、过滤降雨径流,通过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清除污染。
(三)转变雨洪水管理策略
低冲击开发的本质就是结合自然的开发策略,城市与自然界不是必然对立的,如何正确转化自然界与城市的矛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些年来,城市内涝灾害频现,虽然城市越来越重视排水系统设计,但是单纯的工程性措施就是建设以防洪为目的管渠工程,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我国北方城市大多同时面临着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紧缺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整体的、综合的、多目标的解决途径,而非单一目标或工程的方式来解决,如何正确利用雨洪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因此相比单纯以“排出雨水”来解决雨洪内涝问题,“留住雨水”和“利用雨水”应该是更适合城市的雨水管理的策略。
城市雨洪水管理除了工程性设施之外,非工程性设施更应该得到关注。湿地是最主要和最常用的非工程性措施,湿地同时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也为人的休闲提供令人愉快的场所。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供水、雨水和污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雨水和生活污水都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表明:雨水中含有的污染物种类及含量与生活污水相近,因此雨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污水,将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再生之后基本可以满足场地尺度的非饮用水需求量。毫无疑问,季节间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平衡是雨水和生活污水再生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维度扩展——从城市水环境到整体开发的低冲击模式
低冲击开发模式与我们所倡导的很多先进发展理念都有共通之处。如果我们拓宽思维,从城市整体发展来看,在低冲击开发模式的视角下,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城市空间管控的低冲击
1.划定明确的城市增长边界
基于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前提,从低冲击开发的视角来看,要降低城市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要建立城市空间的以合理集约利用为前提的管理策略,首先是要划定明确的城市增长边界。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是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分界线,也是城市在某一时期进行空间拓展的边界线,基本功能是控制城市规模的无节制扩张,是城市空间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边界之内是满足城市当前与未来增长需求而预留的土地,边界之外是需要严格保护的农田、水域、森林等非建设用地。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可以限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空间,在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之间保持一定的区域平衡关系;实现城市高密度、更加紧凑的发展模式,高效地利用现有城区以内和边缘区的土地,使城市对土地的使用与附近的农业活动相和谐。
2.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
要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首先是通过正确的规划理念、合理的规划体系、详细紧密的规划控制手段,强化城市土地规划的控制和管理,引导城市空间整体优化,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其次是可以通过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集聚,形成紧凑发展的城市空间单元,在这方面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开发管理策略,包括TOD(交通引导开发)、SOD(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开发)等。
城市集约化发展是不断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过程,进行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则是充分发掘城市内部空间潜力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构建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城市综合体和综合体群是实现立体开发的主要手段。
(二)城市产业发展的低冲击
在低冲击模式的视角下,城市产业的发展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宏观层面,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微观层面,引导企业或园区良性发展。
1.制定相应产业政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矛盾日渐突出,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宏观产业政策的制定就是要强化实现经济发展路径的环境低冲击性:一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强调依托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通过国家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环保产业、清洁技术的倾斜、优惠,降低产业发展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降低污染,达到低污染直至零污染;二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三是在区域层面进行统筹协调,通过良好的区域分工和协作,避免产业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整体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2.企业或园区发展引导
对于单个企业和企业园区,引导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
对于单个企业,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企业内部各个工艺之间的材料循环,减少材料的使用,达到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甚至“零排放”。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通过建立企业间或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规划工业生态园区,配置核心企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共生企业,形成闭合的一个资源能源循环体系,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化。从城乡统筹视角来看,城乡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在循环性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能源和废料,发展与之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低冲击发展。
(三)人居环境建设的低冲击
1.推广绿色建筑
建设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体现。绿色建筑与低冲击开发模式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基本内涵:融入自然、节约能源及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作为城市的核心载体,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构成。根据我国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包括: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以及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等。
2.发展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是一个理念,是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绿色交通概念的核心是选择低能耗、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包括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等。
(1)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发展绿色交通的策略之一是打造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系统,其中包括步行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为节点,以步行路径为连接,形成空间完整、连续、丰富、多样化的步行交通网络,让市民贴近和享受自然,是低冲击城市生活模式的重要体现。自行车交通方便、快捷、零污染、零能耗,是非机动车出行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另一重点是完善自行车交通网络体系,同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设便捷高效、布局合理的自行车租赁系统,自行车出行公交化,可以有效提高自行车出行的比例。
(2)推广公交优先
在低冲击模式视角下,绿色交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的系统策略。公交优先的成败在于细节,精细设计上要真正落实公交优先。在公交优先的目标要求和指引下,采取的城市管理策略有: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为公共交通优先提供路权、加强公交站场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公共交通提供辅助服务等。
四、尺度扩展——从城市到区域开发的低冲击模式
(一)保护区域性生态资源
城市环境问题也是整个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在城市郊区,森林被大规模砍伐将导致水土保持能力减弱,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水处理设施,生活、生产污水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水体,导致水污染。因此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视角来看,单纯以城市为主体的管理方式难以很好地解决区域性问题,需要在区域范围内保护生态敏感区和重要资源区,并以此为前提引导城镇布局和建设。
根据保护目标划定保护区是区域生态资源的主要手段,以水源保护为例,水源地保护首先应强调全流域保护,结合地表污染物的扩散及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划定水源保护区的陆域保护范围;水源地的保护还要与城镇的建设管理相结合,加强城镇规划建设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对水源地的用地管理,在低冲击发展模式的指引下,提出基于水源地安全的适宜建设强度和土地使用方式,从单纯的排污管理到与城镇建设空间管理相结合。
(二)建立区域生态共保机制
低冲击开发的理念从城市走向区域,重要的是要形成区域生态共保机制,以区域统筹的观点来进行生态环境保育,着眼区域生态系统的源头保护和综合治理。例如,对生态保护与建设进行分区分类管理,实现城市与所在区域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加大对生态敏感地区的空间管制力度,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形成区域生态共保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是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根据经济学的观点,生态保护是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公共产品,而生态补偿就是通过公共部门制定政策手段,使生态保护外部正效应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的受益方支付相应的费用。显然,生态补偿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体现的是“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现阶段中国的推行,还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一是生态补偿标准需要科学量化,才能确定生态补偿价格,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利益主体模糊,在各级的行政区划方面缺乏有力的协调体制,难以解决跨行政区划的生态环境补偿问题。
五、结语
目前,低冲击开发理念及其应用研究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已经相对成熟。随着理论和应用的不断深化,其外延不断拓展,我国的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低冲击开发提倡尊重自然、结合自然的核心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我国人口压力大、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保育形式严峻,在这样的国情下,更需要借鉴和引入低冲击开发模式理念,不断改进城市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Low Impact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M].Low-Impact Development Center,EPA-841-B-00-005.2000.
[2]Low-Impact Development Design Strategies-An Integrated Design Approach[M].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1999.
[3]Michael L. Clar.Low Impact Development: New and Continuing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Conference[M].2007.
[4]Scott D. Struck, Keith H. Lichten. Low Impact Development 2010: Redefining Water in the City[M]. ASCE Publications.2010,04.
[5]姜立晖,程小文.低冲击开发模式解决城市雨洪[J].中国减灾,2010(17).
[6]余露.低冲击开发模式综述[J].城市建设,2010(2).
[7]石小蒙,姚瑶,安莲花,高樱梅.浅析洪水资源化的对策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8]胡爱兵,任心欣,俞绍武,丁年.深圳市创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的探索[C].中国雨洪控制利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10.
[9]张书函.雨洪利用与城市自然水循环修复[C].首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0]郭怀成,王金凤,刘永,毛国柱,王真.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J].地理研究,2006,25(4).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兴办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每年毕业的环境工程本科生规模达万人,为环境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环境工程专业普遍存在教学理论重于实践、课堂重于课外的倾向,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环境工程应届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有些单位选择接收有实践工作经验(1-2年)的环境工程毕业生,还有些单位则选择接收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比如一些污水处理厂青睐排水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使得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环境工程专业是以环境科学为依托,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由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生态学、地学、水文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学科[1]。湖南工学院在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原专科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上,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面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现状,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1课堂教学联系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理论性强。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通常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但是,环境工程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反过来还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1.1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认知
环境工程专业的许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实践的认识,进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厌氧活性污泥处理有机废水时,可利用农产品加工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影像资料加强学生对整个过程的理解,废水为什么要经过调节池和热交换器,了解工艺中的核心厌氧活性污泥反应器的构造,以便于理解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机理,了解三相分离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个反应体系有较明确的认识,使学生不到现场即能了解到工程状况并分析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改进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又如在讲授AutoCAD时,可与环境工程的实例进行结合,如绘制曝气池的平面图、曝气管路布置图、曝气头和搅拌机等设备图,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AutoCAD的基本绘制,又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直接为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专业技能。
1.2课堂讲学与课程设计挂钩
课程设计一般需要综合专业知识,一些课程设计安排在某一学期,与专业过程分开,但这时很多专业课程的知识已被淡忘,课程设计不能很好地利用和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如果将课堂讲学与课程设计挂钩,有机结合,理解将更为深入。因此,我们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与相应专业课安排在同一个学期,将面向工程的课程设计融于专业课程中,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利用专业知识。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案例为学生提供多个选题,然后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题目。借助已学知识查阅资料、设计和计算,并绘出相应的设计图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综合性实验
我校环境工程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多项专业实验,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弃物控制工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各专业实验均附属于相应的理论课程。上述专业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很少。比如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中,微生物形态和结构观察、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等都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且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消毒等都是由实验老师完成的。这样使得学生在预处理环节得不到充分锻炼,造成与实际脱节,既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环境微生物实验中,可以由专业教师给出开发性题目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然后由学生组成实验小组,查找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得到加强,比如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消毒、微生物接种、显微镜观察等,并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强,比如实验过程中出现杂菌可能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防止等。通过综合性实验,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较为系统且动手能力大大加强,为以后再深造或是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实习教学体系
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我校环境工程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为1周认知实习、2周生产实习、4周毕业实习,已基本满足环境工程实习时间要求。
3.1认知实习
设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我校的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在大多数的专业课程开设之前。做好认知实习可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认知实习时间短,并且大多以参观为主,经常会出现学生草草参观,参观过程中提不出实质问题,参观后又容易忘记的现象,对以后的专业课教学无太大辅助作用。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认知实习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做好参观前、参观中及参观后的工作。以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为例,在参观前,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工艺流程、工作原理、设备情况、实际运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做到有备而来,目的明确。在参观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并耐心解答。结合参观前的准备,学生可对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参观后,要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巩固所学知识。这样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达到认知实习的目的。
3.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专业基本知识,巩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目前生产实习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实习单位接纳大量学生实习有困难,学生实习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一些实习单位出于安全问题不欢迎学生到单位实习,或者学生在单位里的实际动手机会少。因此,需尽量多联系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生产实习的实习经费也有待提高。另外,还可以采取学生分组实习,避免短时间内实习人数太多而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p#分页标题#e#
3.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综合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并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学生毕业后工作多种多样,不少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已经有工作意向,对于与其工作相关性不大的毕业实习应付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很少有实习单位能容纳几十甚至上百人同时实习。因此,除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学生选择与自己工作相符的岗位进行实习,可以极大地提高积极性,另外还可以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当然,学生自主实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同时要加强管理。比如实习考查可由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考核学生,这样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
篇8
关键词:水质;生态;工程设计;自然处理;人工处理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Fengxian campus of th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water as an exampl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water quality, sediment, aquatic organisms, ripari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reduce the school in the water replacement cost, save cost and get better campus environment. The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regional water improvement project.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c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natural treatment; artificial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 Q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长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态功能丧失现象严重[1]。近几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河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进行了深入研究,苏冬艳等人(2008年)对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2],刘辉等(2009年)提出了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治理杭州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以水的自我调节为基础,遵从“道法自然”的自然依据,按照物质在自然界迁移、转化、流动与循环的规律,在少量人类辅助功能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相结合,使之相互联系成一个有机系统,促进良性循环,同步增加与兼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现状
2.1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城市河道渠化破坏河道生态系统
天然的河流、湖泊、池塘是自然变迁和构造运动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开发活动,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开发建设强度大,对河道裁弯取直,修建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以及开辟人工河道等,河道水生态系统自然属性遭受破坏,呈现出人工化、渠道化与规则化,水文流态受水利设施控制,且受到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或浆砌石结构的护坡影响,隔断了地下水与土壤的联系,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恢复和缓冲能力减弱。
2.1.2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部分工业废水及大部分生活污水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部分区域的河流浮萍藻类生物的迅速生长,水体甚至呈现红褐色,墨绿色,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另外由于人类保护水生态环境意识较薄弱,随手向河内丢弃垃圾等,导致部分河段水面杂物漂浮、蚊蝇孳生。据统计,中国80%的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流经城市段的江河水质都劣于Ⅲ类水,河中生物基本绝迹,河流的生态功能恶化[3]。
2.1.3城市河道淤积严重
受到不恰当的城市开发的影响,使许多河流的河道变窄,河网被分割,城市建设中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并且政府有关部门不重视河道清淤工作,没有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致使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不但影响了河道水质,也严重影响了河流本身所具有的泄洪功能,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2.2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各地河道整治资料进行查阅发现,当前大部分城市的河道水质治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依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的重视,现如今河道的主要整治措施还是截污纳管、生活污水处理和底泥疏浚;一些地方虽然在整治方案中都强调了生态治水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技术上缺乏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措施;在利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水生态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许多设计者对于河流的生态修复纯粹是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定位。
2.3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的一般修复方法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结合全国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情况的分析,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处理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具体处理方法及其相应的特点见下表(表1):
表1环境修复技术及其特点
3.工程实例
3.1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河域概况
由于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校内所有水域均流通,故以中心河的水质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对全校水质进行估计。
(1)中心河及其排水口现状
图1为中心河的卫星图,从西面起第一座桥设为桥①(玉兰前),第二座桥(三教前)设为桥②,东面起第一座桥为桥③。相关数据如下(表2):
图1中心河的卫星图
表2中心河现状相关数据
根据实地调查,大中型排水口个数及分布如图所示,小型排水口分布如下:
桥①以西,北岸有小型排水口7个,南岸有小型排水口6个。桥①―桥②,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6个;南岸无小型排水口。桥②―桥③,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4个,5个小型排水口。桥③以东,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3个;南岸有小型排水口10个。
(2)中心河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012年7月对中心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其水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初步了解如下:
桥①至桥③的区域,湖水基本清澈,能见度较高,有鱼、虾等水生生物。桥③以东,湖水稍有浑浊,东墙周围湖水能见度低,总体流动性较小,湖水泛绿,河岸边缘及角落有浮游类植物。桥①以西区域水质情况较差。湖水呈青绿色,部分区域有轻微乳白色,湖水能见度河岸边缘大型排水口处有浮沫以及少量的上层浮油,大部分区域水质混浊,能见度低,水生生物稀少。中心河河岸由水泥石块砌筑,水域底部淤泥较厚。综上,预估中心河富营养化情况比较严重。
3.2水环境试验与监测
在2011年10月起对四个河段(为方便起见,在下文,桥①以西命名为#1,桥①―桥②命名为#2,桥②―桥③命名为#3,桥③以东命名为#4)进行为期1年的采样。因分析水域生态环境现状得出本河段富营养化情况严重,故拟测试pH、水温、DO、COD、BOD5、NH3-N,6项指标来评估富营养化情况,并对未来形成治理方案提供依据。测定方法如下[4][5]:
表3 水环境测定方法
(1)关于中心河水温T的监测值分析
从图2中可看出中心湖的水温分布均匀,4个监测点只有较小偏差,同时最高水温为#2处的28.5℃,7月; 且1月份水温均低于5℃,与上海市的气温变化同步。由于缺少近十年的当月平均水温,无法对其级别定位,仅从一年的数据观察看,水温指标满足IV类水标准要求。
(2)关于中心河pH值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3中看出PH值的变化范围为6.31~7.54,其中5月至10月呈弱碱性, 11月至4月显弱酸性,其PH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和最高水温相对应。中心河的酸碱度基本满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但1月份测得的酸碱度超过了标准。河水的PH值是河水及其水域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流动河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并不取决于水分子的离解,而主要取决于河水中各种负离子,例如碳酸根、碳酸氢根、二氧化碳的对比关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致使水中氢离子减少而导致PH值升高,呈现PH值随藻类生长而显著增高趋势[6] 。
图2 中心河水温T监测值 图3中心河PH值监测值
(3)关于中心河溶解氧DO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4中可知,中心河水体中溶解氧最小值是1.6mg/L,最大值是3.78mg/L。除了7月至8月溶氧量值低于标准外,#1处溶氧量值从5月至8月间亦低于标准值,此处根据实际调查确是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以及严重的污水排放情况。洁净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接近饱和,如果水体受到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会低于饱和值,尤其当藻类在水面形成遮光阻气层时,影响大气氧和水中氧的正常平衡以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会使低层溶解氧大幅度降低,甚至趋于零值。此时将会导致厌氧微生物繁殖、水质恶化。
(4)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5中可看出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的变化范围是23mg/L~47mg/L, 明显高于IV类水体的生化需氧量标准值。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污染物越多。
图4中心河溶解氧DO监测值 图5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监测值
(5)中心河化学需氧量监测值的分析
如图6中所示,中心河重铬酸钾指数较高,变化范围为62mg/L~110mg/L,最大值出现在6月的#1处。重铬酸钾指数是表征水体中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的含量。是一项重要的水质参数。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生成了大量的有机体,使水体的化学耗氧量明显增高。5月至7月间,中心河的重铬酸钾指数足以体现。
(7)中心河氮氨含量监测值的分析
如图7所示,中心河氮氮浓度都较高。最大偏差为1.96mg/L。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氮氨浓度较高时必然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中心湖氮氨变化范围为1.85~4.97mg/L。达到标准值仅为#3处的1,2,11,12月数据以及#2处的1月数据。且#1处的数据均高于其它监测点的数据,可见#1处的富营养化最为严重。
可见对中心湖进行整治规划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
图6中心河化学需氧量监测值图7中心河氨氮含量监测值
3.3水生态环境修复
中心河是贯穿上师大奉贤校区,与新农河和月亮湖等其他水域连通,因此它不仅和其他水体一起调节了局部气候,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是由于疏于管理,导致目前中心湖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该河流进行治理,并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已到达彻底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的目的。
3.3.1处理河流底部沉积物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常是一个营养库,在一定条件下可不断释放磷,这称为内部负荷。当外部负荷减少后, 内部负荷可补偿,使富营养化现象继续存在[7]。底泥疏浚与覆盖技术是河流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可以较大程度的消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解决内源释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并为后续的生物技术介入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条件。通过挖泥疏浚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营养盐含量,减轻内部负荷对湖泊的影响[8]。
3.3.2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水体中的藻类除受营养物质的控制外,也受到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控制。因此,可以通过放养浮游动物和鱼类来达到改善区域性水水质的目的。常用于摄食藻类的鱼类有螺蛳、鲢鱼、鳙鱼、鲫鱼等。根据调查,蚌类可以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绿藻类物质。我国的谢平、刘健康等(1999年)提出旨在控制蓝藻水华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法[9]可供参考。
3.3.3河道补水
可通过增加水利设施并加以调控,引入上游或者附近水源,加快水流速度等。既补充河道水量,又可以冲刷稀释污染水域,置换死水区的河水,使河流由厌氧状态变为好氧,在短时期内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8]。
通过上述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心河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4.结论与建议
相较于化学修复法的易造成二次污染和物理修复法的治标不治本,生物生态修复法具有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且不会形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中心河水质监测与相应的修复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交疏挖底泥处理法,水生动物修复和河道补水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不仅可以节约财力,更可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自然自我修复和净化的能力改善水质。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是一个营养库,单独采用水生动物修复或河道补水法,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改变河道水质,所以定期清理河流底部沉积物是必须的。
在水域内放置生态浮床,并放养摄食藻类的鱼类等,以构成生物链。以达到在修复水质的同时增加河域的观赏性的目的。
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加强截污纳管建设,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从而从源头上根治水生态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曾勇,赵彦伟,杨志峰,等.北京北环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J],生态学杂志,2008,28(8),
1450-1454.
[2]苏冬艳,崔俊华,晁聪,等. 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56-60.
[3]杨士弘.城镇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3-133.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对中心河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规定的IV类水标准.
[6]张勇.城市浅水景观湖水质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
[7]张镇,刘桂民. 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进展及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10),
50-52.
篇9
【Abstract】In this paper, taking Xiangjiang river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ain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ec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Xiangjiang river basin, such as serious heavy metal pollution, wetland destruction and serious water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debts,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remediation, carrying out wetl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关键词】湘江流域;水污染;生态治理
【Keywords】 Xiangjiang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54-02
1 引言
湘江作为我国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其流域在湖南境内贯穿了永州、郴州、娄底、衡阳、株洲、湘潭、长沙以及岳阳城市,对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然而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得到彻底转变,流域内人口膨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重金属污染和湿地退化的问题愈加的严重,历史遗留下来的治理设施欠账问题和废水污染问题对生态坏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1]。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机遇下,湘江流域迎来了新的开发转折点。2013年,面对湘江流域新的发展要求,湖南省政府提出,要将湘江的环境保护与科学开发列为省政府的“一号重点工程”,并做到“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2015年年底,湖南省财政厅根据《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水质水量奖罚)暂行办法》,对相关县市开出首张湘江生态补偿“罚单”,这一举措引发社会强烈关注。2016年湖南省出台了《长沙市湘江流域水污染条例》,此后湘江流域水质持续好转。基于此背景,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湘江流域内的主要生态问题,并结合当前政策为有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相关建议,以此来推动湘江流域生态发展[2]。
2 湘江流域生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道重金属污染严重
湘江流域的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累积性问题严重,这就导致流域内的危机有许多是潜在性。湘江干支流长期以来重金属污染排放严重,导致河道底泥均有不同程度超标。根据污染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铬、铅、砷、汞、镉,其中镉以超标425倍为最高。在干流的中游、支流集中采选区以及河湾、河道交汇口、集中排污口等为污染物的主要聚集地,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衡阳水口山等采选集中区为重点。各干流水系尾砂进入河道,导致底泥积聚在一处,给当地居民饮水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2.2 湿地保护形势严峻
湘江流域湿地形势严峻,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湿地生态呈现萎缩的态势,湿地的萎缩也会引起生态多样性的减少,野生生物数量下降,竦叵低扯晕廴疚锏那謇砉δ芤菜嬷下降。流域河道周边围湖造田现象严重,湖泊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河流蓄水能力差,雨季容易爆发洪水。旱季无水可用,对周围生态平衡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水域变小、降雨量减少,引发的干旱问题将对局部气候造成影响。
2.3 污染治理欠账多
流域地区内有着诸如食品加工业、金属制造业、建材业等老牌主导产业,这些行业里许多都是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国企企业和私有企业,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导致了历史遗留问题多,主要表现为:设备陈旧,治理理念有待革新、原材料及水资源利用率低、治理设施欠账多等,不仅达不到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而且应对污染的措施也十分缺乏。
2.4 水污染问题严重
湘江流域水污染源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其中,工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各个市的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排放,据2014年环境统计年报,湘江流域工业废水中汞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1.8%、镉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8.5%、铅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0%、砷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2.7%。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11.19亿吨,占全省的68.97%;排放COD39.79万吨,占全省总排放量的44.48%[3]。在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化肥和农药施用过度所致。湘江流域每年施用的农药5万吨左右,化肥310万吨左右,每年经雨水冲洗带入径流,辗转流入湘江的农药、化肥量分别为700吨和2.2万吨左右。随着未来林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其中森林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程度也将不断上升。
3 湘江流域生态治理对策
3.1 加大河流重金属污染的整治力度
加强对受污染河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结合河道内障碍的清除、截断污染源、治理污染、清理淤泥、增加堤防建设等,同时加强对湘江的美化,消除城市内河段的黑臭现象,对于市区内污染水质的现象予以惩罚,逐步提高湘江整体水质和生态服务功能。规划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底泥河段的淤泥清理工作,重点进行治理的重金属污染底泥区域河段有: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湘潭竹埠港、岳塘工业区、衡阳水口山、临武县香花岭三十六湾、北湖区新田岭矿区、汝城县小垣矿区、苏仙区柿竹园玛瑙山矿等,使流域下游地区市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3.2 开展湿地生态治理
省政府针对于“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工作已经展开了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拦截农业面源污染,吸纳和降解土壤重金属污染,净化湘江水质,立足于长远,大力发展防护林为净化水源保持水土,发展环境保护林为净化空气和释氧排炭以及发展景观游憩林以提升视觉审美效果和提供旅游观光场。
3.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淘汰掉落后的产业,将不符合的产业、没有经审批以及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污染企业视情况予以关闭,对于没有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企业,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清除,做到从源头开始治理污染严重企业,对于政府政策支持的项目,应加大力度发展,所有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须经过政府的严格审核,再针对不同企业、区域进行等量削减予以平衡[4]。
3.4 完善废水处理方式
完善废水的处理,其中,对工业企业产生的外排污染废水在其车间排口必须达到政策要求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进行深化治理,要求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露天存放,私自S意堆砌的应进行整改,含重金属的废渣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因事制宜。
对于城市生活产生的废水方面,应当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污水要进行三级处理,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农村普及好农业清洁化生产技术,建立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了有效解决农业禽畜类产生的水污染,政府要加强畜禽养殖废物的综合治理,采用创新工艺来实现养殖废物的综合利用。对于具有相当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其产生的废物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污染“零”排放;对规模以下的畜禽养殖企业的废物,可以采取人工处理的措施,将其使用于农田或林地中,从而实现达标排放。
4 结语
湘江作为我国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其流域在湖南境内贯穿了永州、郴州、娄底、衡阳、株洲、湘潭、长沙以及岳阳城市,对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5]。然而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得到彻底转变,流域内人口膨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重金属污染和湿地退化的问题愈加严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机遇下,湘江流域迎来了新的开发转折点。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沿江两岸矿产资源的开发、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贾卫列.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秦大河.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 矿区建设; 环境污染; 预防措施; 处理方案
煤矿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不断进步的助推器,但是煤矿是一项高耗能的项目,如何解决平顶山地区煤矿在开采中污染环境是很多学术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从使用生态环境保障的方面入手来讨论开预防的措施的问题,对于现有的污染情况和开挖中遇到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探讨。
一 平顶山矿区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现有的平顶山矿区建设中的大气污染现状由于矿井水是酸性废水,并且其总铁和总锰含量比较高,所以在污水处理工艺中需进行中和+混凝沉淀+除铁锰等工序。处理方案采用“调节池+初沉池+水力循环澄清池+无阀滤池+除铁除锰双层过滤池+煤泥压滤”处理工艺,即矿井排水经过调节池(该煤矿矿井水的pH变化时,调节池也可以作为临时的中和池使用)后进入初沉池以便除去部分 SS,接着投入混凝剂再引入水力循环澄清池,经无阀滤池过滤,最后出水经除铁除锰过滤器处理(该除铁除锰装置对铁、锰的去除率为95%以上)。将排泥机排除的煤泥采用压滤机处理成煤泥饼,掺入末煤后出售,滤液返回调节池或排放。
矿区建设中的大气污染为煤烟型,其污染物主要包括 CO2、CS2、H2S、CO 和扬尘等,来源主要是煤炭储运和煤矸石的自燃和风化。煤矸石方面,主要来源于煤炭的洗选和采掘,其煤炭开采量平均约为15%~20%,利用率低于20%,且露天情况下长期堆放所发生的自燃、风化和氧化,就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扬尘。相关资料显示,自燃的煤矸石产生的SO2浓度超标达 30 倍,从而导致周边居民区的 SO2浓度超标 3.5 倍,TSP 浓度超三级标准 1.7 倍,导致矿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系统自身功能,对矿区大气环境的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矿区建设中的地表景观污染同上述污染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整体上进行环境污染的预防,即可有效改观地表景观污染现状。
二 矿区开挖中的环境保护
矿区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影响城市的内部生存环境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和优化矿区生态战略是保障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核心和基础;相反,不适当的生态战略会严重误导和延误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决策管理部门应给予矿区生态建设特殊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持续的生态补偿、变分散投入为集中投入、变部门治理为矿区综合生态规划等。
以系统论为指导,矿区生态建设必须融入平顶山市开放空间系统之内,即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运用有机疏散理论对平顶山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调整,这方面已有的实践包括:调整城市功能区划。在距离老城区10 km之外建设新城区,新老城区之间的带状煤矿塌陷区按生态园进行规划建设,不仅有效地疏散了老城区的环境压力,也为矿区生态重建提供了政策条件。从平顶山市/中西部新型能源化工城市的城市定位出发,调整旧城区的产业布局,在旧城区东南盛行风向下游的城市开放空间内规划建设平顶山化工城,以煤盐化工为龙头,着力打造生态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对城市开放空间绿地系统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矿区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1/4实行国家、河南省、平顶山市三级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使处于矿区生态退化源头的煤炭企业做到资源消耗减量化,废物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确定了全国42家企业为第一批/环经济试点,其中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平煤集团)名列其中。
平顶山矿区主要处于北部的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区生态退化严重,地表以荒草或石质为主;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贯穿整个矿区,地质环境受到破坏,土体结构发生严重改变,并伴有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物产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可能放弃煤炭开采,因此应该从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两方面入手。
在矿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对于采取的措施要在多个部门的协调下进行。比如关于土地的复垦,当地的煤炭开采沉陷区改善矿区环境和小公园的建立。工程具体的施工的部门,要结合改造生态的时间和工期进行合理的施工方案选择。对于原生态的系统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要找寻相关的替代施工方式。必须保持施工的方式和对于煤炭的开采模式对于生态资源破坏最小。由于经常以区域经济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进行讨论,使矿区生态恢复作为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合理的完善。它不仅要考虑综合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形,为了选择合适的恢复和生态类型;同时,也突破部门之间不够协调的瓶颈,改善工程的施工方式,在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之下,生态工程的建设规划部门把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作为长期的工作任务,并以此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模式。
在煤矿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这对周边的旅游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合理的降低噪音在施工中必须考虑到,比如使用打桩机尽量在夜间使用,选择承载能力较好的的路基。在夯实地基的时候,尽量保证施工的质量,这些在设计安排中都必须做出相应的技术报告。此外,改变噪音对周边设施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在道路两边做好降噪工作,这项工作不仅在施工中可以有效的进行现场管理,在煤矿运营当中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功效。在施工区域内,按照噪音防范规定,百米之中的噪音量要低于67分贝。如果道路的车辆通行率不大的时候,可通过在沿整个公路两旁种植树绿化带来达到减低噪音的目的。如果在景区周围的汽车通行量较大,绿化带降音的效果不是十分的明显,还应根据环境噪声允许标准控制路线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最大限度地避免道路交通噪声扰民,必要的时候在道路两旁设置高强消声钢化隔音屏,以及修筑透明的屏障墙。
三 矿区建设中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
在平顶山矿区设计中也要规范施工的进度安排,对于材料的堆放要有严格的规定。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使用污染最小的材料。不能选用会与当地景观发生化学反应的材料。机械的使用尽可能的划定区域,减少对周边植被的影响,选择施工的固定路线,降低对草坪大范围的碾压,大型机械要对发动机的结构有所改动,在尾气的排放上安装处理净化装置,选择较为优质的采用,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控制油料的蒸发排放,加强使用机械的效率,避免返工的现象发生。加强煤矿开挖周边的交通管理,杜绝出现超载的情况,对于施工中,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保证材料的正常运输,控制好进出材料厂的相关配料,对于起灰较大的地方,利用晒水的方式减少灰尘的漂浮。使用完废气的材料必须要回收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周围。
设计中还要提及施工的管理效率,加强对道路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的处理,严禁将生活废水其直接排入周边的区域,也不可以将废水排入河道水流中,鉴于这样的情况可采用简单的、经济的处理方法。如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集中收集生活废水,将这些废水储存在小型的蒸发池中,也能将施工中的废气物放置到废气棚中,等到煤矿施工整体结束后将这些池水和废气物清理掩埋;对于路基清除淤泥表面粘土应回收,并运输到相应的河流附加,可以用来加固水坝。也可以将这些废气物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
在巷道开挖完成后,要不断的对巷道进行坚固,以保证挖掘人员的人身安全。初期支护是在开挖阶段完成,这也只能起到支撑巷道的作用,不能起到加固的效果,不会对周边的设施有任何的影响。通过最小工程量的支护可以起到用料少,安全性高的目的。避免了因为材料的使用丢弃在周围施工现场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有二次支护。如何选择二次支护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巷道外设置一台计算机,作为数据的终端,另一端设置在巷道的岩层上方,在岩层上,我们粘贴应力应变片,通过线路的联接数据始端和终端,用计算机实时采集巷道的受力变化数据,通过机器的自身运算得出合适的支护目标,从而指导人工的坚固。
四 结束语
在平顶山的煤矿开采破坏地区的施工时,对施工组织要求格外的严格,也是相对来说考验设计人员。要求所有在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切实的保障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合理的安
排设施的布置和使用。在充分考虑了这些地段的道路给施工带来不便的同时,我们要做出相应的预案,来保证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在文中也详细介绍了平顶山矿区施工中常用的一些的施工顺序和施工范围,也简单的拿工程中常出现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对这些情况也提供了一些应对方法和施工技术,并且通过生态系统的维护来改善工程的质量,并且不断完善设计思路,切实的保障当地的自然资源,为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永宁.关于加强矿区环境监测建设的几点思考[J].煤矿环境保护,2009,3(6):52-53.
[2]陈明智,杨信荣.我国煤矿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炭学报,2010(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