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9:2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韩语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目前中国内地的所有版本,都将其安排在了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而声调的掌握是拼音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环节。细细分析原因,其发音上有汉语言中各地方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正所以“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外形上又完全的抽象,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那完全是一堆没有情感的符号而已。因此,孩子们的学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尽管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体(精彩的图文、多彩的课件等等)吸引孩子们,而且大部分孩子能在这种状态下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可真正让孩子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还是显得牵强。
肖川认为 :“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也许你会认为一个小小的声调不值得如此用心,其实任何一个教育细节都可以印证你所掌握的教学规律。在这小小的声调上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种自身的投入来感受想像所带来的乐趣。
一年级的孩子最具模仿性,他们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做,但如果只是让他们为了模仿而模仿, 这种模仿就会逐渐消磨掉其智慧。 常常听到孩子们“ā á ǎ à”地读着,可一待停下来,随便指出其中的某个带有声调的字母时,他们便显得无措,有的必须暗暗地从第一声再次读起,至所指字母处再响亮地读出来。当然凭借天长日久,他们也能很快地辩论出其准确读音。但这样的收获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填入。我根据四声的不同外形(其实蕴含着语音标调的规律,不直接告诉孩子们专业术语,并不表示排斥渗透),把它转化到孩子的身体中来:利用双臂将四声改编成形体造型(就是以双臂平伸为第一声,左低右高为第二声,双臂上举为第三声,左高右低为第四声)为了帮助孩子记忆,我还编了《声调歌》配合动作展示:
一二三四,伸出手,
我将声音做成球儿,
一声平平左到右,
二声向上爬山头,
三声先下拐向上,
四声一路往下溜。
这不仅符合孩子们形象理解抽象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课堂上学生生理的调节。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形体操。我告诉孩子们:“你将自己的声音想像成一个运动球,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将这个球儿,按照要求在你的手臂上滚动。”每学习好一个韵母,在声调练习中我们就来一段这样的形体操。下面以“ɑ”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声调操》吧!
生起立,边唱儿歌,边运动。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ɑ”的第一节,请小朋友们将双臂平伸,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平伸双臂,双目紧盯着自己的左手指尖。
师:准备好,我们一起将这个球儿平稳地滚到你的右手指尖。开始。
生:ā——(目光从左手指尖平移到右手指尖)
师:真好,你能将速度加快吗?
生:ā (音长变短)
师:第二节,请小朋友将左臂侧下垂,右臂侧上举,两臂成一条直线。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做好动作)
师:哎,这下子要将这球移到右手指尖,可有点难度哦。来吧!
生:á——(艰难地)
师:非常好,虽然爬山有点难,可难不倒我们小朋友,加快速度吧!
生:á(缩短音长)
师:第三节的动作有些复杂,老师想让一个小朋友上来边做边讲解。
生:两个手臂都是侧上举,让声音球先从左手指尖上下来,在脖子这个地方拐个弯儿,再爬上去。
师:讲得多清楚啊!大家一起跟着这个小老师做一遍。
生:ǎ
师:我想第四节,大家都已经会了吧!摆出你的造型。
生:(左手臂侧上举,右手臂侧下垂。) à
师:现在我们将四节操连起来做一做。
篇2
对外汉语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指多媒体汉语教学,如影视教学、电化教学、函授教学、个别教学、自学等。狭义的理解即课堂教学。尽管多媒体教学发展得很快,但目前课堂教学依然占据着中心位置。可以说,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国内高校,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方式。“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和构想、教学的原则都要靠课堂教学去落实;各种课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靠课堂教学去达到和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诸项基本技能,从而达到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既然课堂教学占有这么重要的位置,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也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外国留学生在基础汉语学习阶段是从零开始的,为培养汉语方面的语言技能,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这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或者说,学生的语言技能,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自己也要勤学苦练。如果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一特点,教师讲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有些教师甚至使用外语讲课,这更是犯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大忌”。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开口,多加练习,直至能够流利运用为止。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留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中国学生不尽相同。留学生的难点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或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难点:一方面要精心备课。在备课中对“难点”做出初步预测估计;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发现“难点”。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由学生直接提问或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寻找的方式。例如,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时念道“马飞,快地跑过来”,那么教师马上就能知道,他不懂“飞快”一词的含义,所以断句断错了。这时教师示范朗读就等于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或者再领读一下,效果会更好。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真正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是顺其自然的,是“教无定法”的,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里简单谈一谈教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心理,有的放矢地教学
一般情况下,一个班集体是由几个国家的学生组成的。首先,教师要从总体上了解教学对象所在国家的概况,包括政治、历史、文化、风俗等;其次,要了解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心理特征及其所掌握的汉语程度等。
据笔者统计,外国留学生来华情况有如下几类:
1.外国公司派来的,来自日本、韩国的居多;
2.国家间互派的,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居多;
3.对中国感兴趣,以后想在中国工作的;
4.所学专业与中国文化有联系的;
5.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的。
因前四种情况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有学习动力。而“旅游、经商、消遣或者看朋友者”则只想学点儿口语,目的性不强。教师对他们既不能强迫学习,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抱什么目的而来,只要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就有义务教好他们,让他们学有所获。他们都是成年人,自尊心都比较强,教师要尽量多引导启发,少批评说教,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还要让学生都有同等的练习机会。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是中外教育学家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学生在愉悦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的。此点对外国留学生尤为重要,多数外国留学生比较看重“自我”,如果他们觉得乏味,就会丧失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可是,在有限的汉语水平制约中,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有人曾提出把“脑筋急转弯”引入到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来,以促进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脑筋急转弯”是作为一种益智类语言游戏出现的。巧妙运用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修辞等语言现象创作的“脑筋急转弯”,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这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自身具有的美学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脑筋转了一下弯”,尝试着把“脑筋急转弯”这种语言游戏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达到教师“润物细无声”,学生“轻松学汉语”的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把“脑筋急转弯”当作一个“引子”,由它引入所要讲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汉语语言现象。把它当作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调节剂,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法教学中巧妙运用“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讲的语法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在语法教学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讲解方法问题上,人们却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必须坚持的原则是语法教学不宜过分强调,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是应该让学生接触语言事实。正如赵金铭所言:“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的确,课堂语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脑筋”也要尝试着“转弯”,让学生在“转弯”中轻松学语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式教学和随机教学,排除学生学语法的畏惧情绪。教师在讲语法时可以尝试加入“脑筋急转弯”这种引子和调节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教学方法中“脑筋急转弯”的运用:
1.趋向补语的教学
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问题,即对汉语趋向补语的掌握和运用问题。如何使学生掌握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正确地理解并加以运用,需要一个很好的“引子”。教师在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举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1)——一个人走在独木桥上,当他走到桥中央的时候,抬头一看,前面过来了一只狼,扭头往后一看,身后站着一只老虎。可是这个人却过去了。问:他怎么过去了?
——昏过去了。
这是典型的动趋结构,即“V+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并且涉及趋向补语的另一个重要用法,即趋向补语“过去”的引申义。趋向补语“过去”有三个相关意义:单个词的意思是,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用在动词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过去,把信封翻过去等;用在动词后,表示失去原来正常的状态,如:病人晕过去了。是利用“过去”的多义双关的第三种用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到“过去”的婉辞用法:“死亡”。从而引出一个专题:“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让学生了解一个系统的趋向补语的用法。
2.“比”字句的教学
(2)——为什么青蛙能跳得比树高?
——因为树不会跳。
这两句对话真实信息的语法结构应当是“青蛙跳得比树跳得高”,而非“青蛙跳得比树高”。前一个句子利用语音的歧义,通过省略把一个比较状语从句结构变成了后一个句子中的补语结构。我们用这个“脑筋急转弯”是为了引入“比字句”的结构和用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搞好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根本任务,而要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序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也就是首先要具有搞活课堂气氛的意识。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汉语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差异的特殊性等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就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师备课和课堂操作要在“活”上下工夫。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汉语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做到“乐教”和“善教”,寓教于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运用“脑筋急转弯”,需要教师在充分而合理地运用教学机制的基础上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材取例上要难度适中。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等级水平、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要考虑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技能及其所达到的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脑筋急转弯”,内容上也要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这样才能生动有趣。
第二,发“问”要巧。由于“脑筋急转弯”主要由提问和回答两部分构成,目的在于通过问答句来引入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叙述问题和答案的技巧和方式,正确地引导到所要讲的语言点上,做到巧妙而又让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引入趋向补语的方式,例(1)问“他怎么过去了?”要比“他怎么过去的?”更有提示作用。而有时候为了制作“脑筋急转弯”而故意设置的语言障碍要在游戏之后给学生予以纠正,叙述正确而完整的表达方式。
(三)对汉语语法难点讲解过程中语境理论的运用
关于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有人曾提出运用语境理论来进行对汉语语法难点的讲解,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境,即语言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语境即语言本身的环境,指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广义语境指使用语言时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如使用语言者的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客观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也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如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特点。
目前的语法课教学,仍然偏重于讲解语法学知识,片面、孤立地分析说明一些语法规则、结构等,没有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其实,有些令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棘手的语法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1.关于“了”的用法
一般的对外汉语教材及相关的语法书都把“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在动词后)和语气助词“了2”(在句子后),但留学生通常都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句子中“了”在前而有的句子中“了”在后,因为有时候语气助词“了2”也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如:
(3)我买到书了。
(4)我买了一本书。
例(3)中的“书”是特指,交际双方以前谈论过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因此,双方有共享预设,说话者强调的是一件事情的完成。例(4)中“一本书”是个新信息,说话者着重说明的是动作的执行。联系语境来说明,比起让学生简单地记住用“了1”与“了2”的语法规则要更为有效。
再比如:
(5)在韩国学习汉语一年了。
(6)开学以前,我想在我们班至少有两个男同学,不料连一个人也没有了。
(7)早上的空气很凉快了。
(8)在西安过了三天了。
上述句子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成立的,但联系到学生使用时的实际语言环境,便都成了病句。例(5)的说话人如果在韩国,这个句子没问题,表示已经学了一年汉语,并且还要继续学下去。但是说话人现在已经在中国,因此不能用“了2”,应改为“在韩国学习了一年汉语”。例(6)的说话人希望班里至少有两个男生,但实际上一个也没有,而按照字面解释,好像是说本来至少有两个,后来没有了,因此,也不能用“了2”。例(7)的说话人如果在北京已生活了一段时间,体验到气候的变化,那这个句子是对的,实际上说话人刚来北京,所以也不能用表示变化的“了2”。例(8)句的说话人如果还在西安,句子可以成立,但如果已回到北京,那么也不能用表示继续的“了2”。
留学生在学习“了”的用法时,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目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与语法书中,通常把句子当作最大的单位,没有扩展到句群、段落,也就没有讲清用“了”与不用“了”的句子交叉使用的情况。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9)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10)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和三十日,我采访了陈俊华和郝永云夫妇。与郝永云交谈时,他们可爱的小女儿正在床边玩耍。她不时地扭过头来,好奇地睁着大眼瞅着我和她的妈妈。她显然是出生于地震之后。将来,这个天真活泼的小东西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本不会有她。因为,一场震灾险些夺去她父母亲的生命。那会儿,他们刚刚结婚。
(11)星期天上午,阿婆早早地弄好了饭,待一家人吃过饭,收拾完了,阿婆说要带我去外边走走。我们一起来到展览馆。展览馆里有许多字和画,玻璃柜里还有雕塑和古董。阿婆什么也不看,只在那些字幅前面走来走去。阿婆看不懂字,连标签上的价钱也看不懂。她不停地问我,这幅多少钱,那幅多少钱。那些字都很贵,最便宜的要三百元,最贵的要六百元。阿婆说,想不到真有这么贵的字,一幅字就是好几千斤谷,难怪你爸爸要心疼哩。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以句群为单位的。在这些句群中,第一个句子与后面的句子是连贯的,并且后面的句子大多是描写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第一个句子是强调事情的发生与完成,所以要用“了”,而描写之后发生的动作时,往往不需再用“了”。在某一个具体语境中,这种交叉情况是一个连续体。
2.关于“是”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肯定,有“的确、实在”义,需重读,不能省略。如:
(12)昨天是冷,一点不假。
(13)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14)溥仪的童年是比较开心。
(15)日语和汉语是在很多地方不一样。
(16)写信是不太好。
从语法形式上看,例句(12)(13)与(14)(15)(16)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例句(14)(15)(16)从语法上看没有错。但是,例句(12)(13)的交际双方对于“昨天天气冷”与“他手艺高明”有共识,也就是说,这两个句子是有前提的,而联系例句(14)(15)(16)的上下文,却没有共享预设,因此,这几句中的“是”都不能用。
运用语境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也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教给留学生正确的汉语语法规则的输入,使留学生能够在交际过程中正确运用汉语语法,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效果。将“脑筋急转弯”这种益智的语言游戏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留学生快速掌握汉语语法。将语境理论应用到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帮助留学生深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的具体使用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汉语语法脑筋急转弯语境理论
论文摘要:汉语语法一直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感到头痛的一大难题,所以,如何对留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就成了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课堂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脑筋急转弯”这一益智游戏与语境理论来探讨对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提倡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未.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2]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3]张文元.激发兴趣感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咸阳师专学报,1997,(5).
篇3
关键词:电路分析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培养出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育部将开展双语教学作为提高高等学校英语教育质量的举措后,各个学校在双语教学中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我校从2003年起,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中挑选了英语和数学基础都比较好的学生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试点研究。从2005年起,又将自动化专业的招生全部改为双语改革试点班。电路分析课程因为课程性质和地位,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从2003年起就被指定为双语教改课程,至今已有四年的教改实践。本文结合笔者在南昌航空大学开展的电路分析双语教学,谈谈笔者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和同行进行交流。
一、对双语教学的理解
1.理论定位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给出“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简言之,“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课堂教学和有意识构造的特定语言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使用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使用目的语——学生要掌握的外语,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使用目的语,这是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是在学校里开设两门独立的语言课程,例如,把英文和中文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而是指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两种语言的使用技巧。两种语言中有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母语,另一种是目的语。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
3.教学形式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①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浸入型双语教学;②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为:保持型双语教学;③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中国不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育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在中国,双语教育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育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二、电路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我们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既能实现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这几年我们开展电路分析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实践经验:
1.英文教材的选取和处理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学科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套优秀的原版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
我们选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alsofELECTRICCIRCUITS》作为原版教材。这本教材和国内通用的电路分析教材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最为接近,内容体系完整,例题和习题丰富多样。除状态方程、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和传输线理论外,涵盖了目前我国电路教学的基本内容。为弥补内容上的不足,我们还推荐学生选择了邱关源编著的《电路》作为参考教材,这两本对照性比较好的教材可以给学生在课外复习和自学中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这本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解释详尽,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独立地读懂。由此可见,教材的选取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也非常重要。比如,在节点电压法一节中,对含电压源的电路原版教材介绍了一种非常简便的方法——“generalizednodeorsupernode”用来处理非参考节点之间通过电压源直接相连的电路,这种方法比中文版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更简洁;但是,通过观察法列节点方程在原版教材中却介绍的过于简单,而这一点在中文版教材中是花重笔墨书写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兼顾。
比如,课堂上老师介绍专业名词时会一并解释其中文涵义,比如“thepassivesignconvention”字面意思是无源元件的符号惯例,用术语表达即关联参考方向,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文教材时就很方便,理解也更透彻。另外对于原版教材和国内教材在元件符号和书写符号上的差异,老师在课堂上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另外由于该原版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难度偏低,我们在课堂讲解中还引入了大量中文参考书和辅导书上的例题作为补充。
2.外教集中上课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我校自动化本科专业在2005级、2006级实行双语教改试点,并且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开始中外合作交流。从二年级开始,除了每学期开设两门双语教学课程外,还有荷方派外教到我校就合作课程进行集中授课。外教集中授课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中后期,此时由我校老师开设的双语课程的大部分课时已经结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由外教授课进行综合提升,既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水平,又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运用和提升,同时也学习到外教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三、英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
1.英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的意义
开展双语教学既要充分地利用双语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掌握目的语的目标;又要兼顾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总学时不增加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内容必然更为丰富复杂,这无疑对授课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挑战。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我们制作了针对原版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全程多媒体双语教学。一方面,照顾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尚未完全过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跟上讲课进度。另一方面,作为非英语专业的老师,英语的流利程度也会给老师用英文讲述专业知识带来一定的挑战。使用多媒体形式上课,既帮助了老师顺利授课又节省了板书时间,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于目的语的教学交流之上,为提高双语课堂教学效率赢得了时间。
2.英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和使用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有好的选题。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以动画、影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所以,那些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且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内容,就可以成为好的选题,比如一阶、二阶动态电路、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等。由
于电路分析课程理论性较强,可以搜集到的动画和影像比较少,因此我们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Pspice仿真,通过波形的显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对电路现象的理解直至运用分析电路。
其次,多媒体课件还应具有明晰的结构、顺畅的逻辑、合理的色彩搭配。既要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声、光、色的愉悦,更要突出课程重点,为教学内容服务。
当然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并不排斥传统的黑板教学,实际上传统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优势,更能体现师生间的交互,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将两者的教学理念和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践表明,多媒体电路分析双语教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授课效果良好。到学期结束时,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英语书面表达、口语表达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实现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开设双语教学的初衷。
四、电路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体会
在开展电路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四年来,我们感觉到在一般工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还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要有专业能力过硬、教学方法高效的师资,以及授课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投入;第二是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可以考虑以下方法和建议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1.专业课程开始前,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运用能力需要达到能基本满足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好地贯彻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达到教学目的。
2.要提供较为充分的专业课程的目的语相关阅读材料,使学生在课堂外能较方便地接触到目的语的同时还能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双语教学产生更浓的兴趣,从而形成双语教学的良性循环。
3.加强双语课教学的专业课教师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外语水平。
4.建立较完善的双语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机制,加强同外语课程及其他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的教师的交流,加强校际间同行的交流。
五、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双方都应该积极投入,乐于付出。尤其是老师,应该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做出新尝试和创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自如的利用外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CharlesK.Alexander,MatthewN.O.Sadiku.FundamentalsofELECTRICCIRCUIT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JackC.Richards,Jhonplatt,Heidiplatt.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
3冯晓毅、段哲民、李宏.以学生为本,提高电路课程双语教学效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颜秋容、谭丹、李妍.电路理论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
5刘沛津、韩行.电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
篇4
关键词:文化;汉语教学;教学内容;教学途径
前言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汉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重要性,借此初步探索汉文化教学的内容与途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有其多承载的民族文化,通过学习内容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语言。对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习汉文化知识作为学习汉语的一个切入点,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一汉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关系
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双语政策的实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也得到了发展。对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更较深入,汉语教学中韩文化的教学便突出出来,本文为了研究汉文化的教学,首先看一下汉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关系
1、汉文化的定义
汉文化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说法,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历史事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其内容和结构总是在日益丰富,其地位和作用总是在不断调整。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作为一个整合词的形式出现是在西汉以后。目前中国学术界多数人的意见,文化游和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通过儒家经典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官文化的反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根植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定的状态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其中,是过去和现在交融的过程,渗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源上讲不是一源分流,而是殊途同归,是各种文化的大融合。由于汉民族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使汉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
2、汉语言教学的任务
对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正确认识汉语教学的任务是教好汉语课的前提。
汉语教学的任务:向学生讲授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感染,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3、汉文化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
汉语教学及时语言教学,同时用时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教学方式的统一性,是汉语教学最根本的特性。
汉文化教学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汉语教学作为教学的宏观方面来把握,那汉文化教学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则以一个微观的侧面进行把握。汉语教学面广,内容丰富,与之相对汉文化教学则面窄,内容偏居一面;汉文化的教学将促进对汉语言本身的理解,从而推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势必会促进汉文化教学的发展,促进汉文化的传播。
二汉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加之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中如若进行“穷尽式”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本论文中阐述的汉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汉文化教学的内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承载着其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障碍,汉语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属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种”。
1、交际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所谓“交际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进行交际时,由于缺乏这种知识而产生误解,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
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社会礼俗属于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教学内容之一,①其中表示问候的:汉民族见面问候时常说:“你好,您好!”,对年龄相仿和自己同等社会地位的人说:“你好”,对自己年长和社会地位高的、自己特别尊重的的人说:“您好”。因为汉族人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②又如汉族人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如果不了解汉文化的人肯定会想:“难道他想请我吃饭?”。③询问年龄,年轻者向年长者询问一般说:“您高寿啊?”“你多大年纪啊?”向同龄人问可说:“你多大啊?”“你多少岁啊?”向年幼者可问:“你几岁了?”“你多大了?”等等。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会和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产生交际文化的差异和冲突,①例如在文化心理和宗教习俗的不同,汉语中诸如“上西天”、“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悟性”、“芸芸众生”、“阐”、“功德圆满”等词语都浸透着佛教或道教文化的痕迹。对这些词语讲授时应多讲文化背景。②与汉族心理有关的教学方面,如“天”“真命天子”“天命”“天意”“苍天有眼”“老天爷保佑”,汉民族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是万物的主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命运好转、遭难寻求解脱时,都会用到上述词语来表述。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解释汉民族的宗教情节和独特的心理感受,这样就便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了。
汉民族习俗和其他民族不同。习俗是习惯和风俗的简称。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不同。包括打招呼、问候、告别等用语的规范使用,比如送生日礼物,不可“送钟”,因其谐音“送终”。又如过年时“拜年”,有极少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会对老师说“老师,您怎么不给我拜年去”,这样有时会让你哭笑不得。因此要加强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教学,以提高汉语教学的水平,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2、知识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所谓“知识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词语的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的双方或其中一方不会因缺乏这种知识而产生误解。
词汇属于汉语教学中知识文化教学的内容之一。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两种语言中必定有不可互译的词语,如对该民族文化理解不深或不理解,就难理解这些词语了,譬如:大多数的汉族菜肴、部分成语、俗语等在维吾尔语言、柯尔克孜语言中就没有现成的词语。“月老”一词源于汉民族民间传说,全称“月下老人”是主管人间婚姻的神,职责是将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的“赤绳”暗中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使之结为夫妻。这样理解就可避免学生单纯从字面把该词理解为“月亮下的老人”或“月亮老了”。常常作为“媒人、介绍人”的代称。“河东狮吼”,维吾尔语可译为“hotun yaman”。宋代陈季常(自称龙邱先生)之妻柳氏异常嫉妒且凶悍,管束丈夫极严,每逢她大声呵斥时,陈季常就不由得心惊胆战,因柳氏系河东人,后来坡就以“河东”一词指代柳氏,将此事写成一首打油诗:“龙丘居士亦堪怜,谈空说有夜不眠;一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此,后人用“河东狮吼”比喻具有嫉妒心理而又性格厉害的妇人。“精卫填海”中“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等就要通过表达解释文化背景来解释这些词语。汉族和维吾尔族对亲属称谓的表述有所不同,汉族人的亲属称谓词分的很细,父亲的亲属,母亲的亲属,妻子的亲属各有严密的称谓法。而维吾尔族人则不然,对男性亲属长辈称aka taha,对女性亲属长辈称aqa hede等。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3、对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教学要进行批判的 “教”与“ 学”。
历史悠久的汉文化并不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石,它也存在着瑕疵之处。像“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这样的封建文化,我们就要坚决抵制。
对文化的讲授时,作为教师自己应注意到要把优秀的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讲授。塞选知识点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己培养起来的文化修养,也应对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批判的学习,并加以继承。逐步培养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三汉文化教学的途径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简单的说,就是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汉文化。汉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认为要通过如下相应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1、进行汉文化的教学要对汉语文化进行相应的补充。
汉语教学中尤其是课文教学中,很容易遇到文化的内容,这时如何来给学生讲呢?譬如在古汉语作品中(文言文中),出现“虚左以让”。在教学中就要给少数民族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虚左位以让呢?”这在中国古时,以“左”为上位,表示尊敬,所以是“虚左以让”。这样解释清楚“虚左”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能更好地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汉语知识,学习汉语。
2、创造汉文化环境。
第二语言教学中主要是交际文化的影响最大。我们就可在课余对话中或实际生活中解决这些问题。在公交车上各民族同胞之间对老幼、孕妇互让座位不仅体现互相的尊重,传扬了美德,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高校民汉学生合住宿舍,是民族学生置身于汉文化环境的一种好办法,这样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汉文化。民族学生到汉族家庭做客、居住、生活,也可使他们获得汉民族日常的文化习俗。这样得来,会使他们深刻理解这些知识。
3、开设专门的汉文化课程,加强汉语教学。
通过汉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要如何给学生提供汉文化知识呢?我认为要做到汉语言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开设专门的汉文化课程来系统地传授文化知识,且开设专门课程以传授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从理论上讲,从多快好省的角度看问题,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并行更合理。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只教语言,不谈文化,实践上行不通,而且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知识与语用技能的传授和习得;二是文化教学应是汉语教学必须贯彻始终的任务。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齐头并进应是汉语教学的奋斗目标。当然,传授文化知识的各种专门课程,就理论归纳和总结而言,仍有其存在的必要。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儒家经典反映出来,学习汉文化,开设汉文化课程,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不是为了复兴儒学,而是想通过对汉文化的系统阐述来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让少数民族同学更好地认识汉文化,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从而重新来认识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可加深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
4、通过生活习得汉文化常识,深入理解汉文化。
对汉文化的学习中有很多常识是可以通过生活习得的。譬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便可以通过生活习得实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次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燃灯、猜灯谜、吃“元宵”这些都是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吧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圆。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汉文化知识都是可以习得的。
5、汉文化的教学途径中,也要注意到汉语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汉语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培养自己的双语文化意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授关系密切。在进行汉语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注意汉文化有机渗透,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汉语教学的始终。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在教授少数民族学生汉文化知识的同时,作为汉语教师也要不断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汉文化修养。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一知半解,敷衍学生或回避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汉文化问题,要又进取学习的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身边的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加强汉文化教学。
结语
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其中汉文化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汉文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和逐步推进,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汉语学习的认识。对汉语教学整体而言那就一个全面的教学,其内容也必然包括汉文化教学,它们之间将形成互补关系,互相影响并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上述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途径,来更好的完成汉语教学任务,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通过汉文化教学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对时代的了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文杰. 文化社会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介民.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3】蔡崇尧. 汉语教学法概论【M】,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6
篇5
所谓买卖婚,就是把女子当做货物,用其它的财物交换以作为自己的妻妾的一种婚姻方式。“嫁”这个字就形象的反映了这一婚姻方式。在古代,女子的婚嫁,是以男女家庭不平等为前提而成为事实的。《汉字简史》认为“:嫁”得名于“贾””沽”“购”,而“贾“”沽”“购”都有买卖之意。《说文》:“贾,市也”。“市”就是买卖。“沽”亦为买卖之意,《墨子•公孟》“:当为子沽酒。”成语“沽名钓誉”“、待价而沽”里的“沽”也是买卖之意。“购”的意思则是重金收买。而且,在先秦“,嫁”字确实有“卖”义。《战国策•西周》“:臣恐齐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嫁之齐”就是卖给齐国。可见“,嫁”表现了古代的买卖婚俗。正是因为有了买卖的性质,所以就产生了嫁女的补偿问题,也因此出现了女人的高低贵贱之分。
二、从“姑“”舅”看表亲婚婚俗
在我们现在的观念中,我们都知道,“舅”是指母亲的弟兄,“姑”是指父亲的姐妹。但是在古代的文献中,“舅”“姑”这个称谓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古代,这两个称谓不仅指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弟兄,它还可以指公婆。《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这是妻子对婆婆的称呼.除了公婆这两种称谓外“,姑”字还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媳妇对公公的称呼,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为出生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成辞受帝衣中密诏,当诛曹公。”理论上说,舅姑表婚有三种基本形式。从男子的角度来说,一种是与父亲的姐妹的女儿结婚,一种是与母亲的兄弟的女儿结婚,还有一种最普遍的是双向的姑舅从表婚,即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结婚,这个女子既时他父亲姐妹的女儿,又是他母亲兄弟的女儿。产生这种婚姻的原因并不是一代产生的,而是上一代的婚姻也是从表婚产生的。在有些地方,这三种形式不一定并存,但它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有一定的遗存,如云南沧源侗族中就曾经十分盛行双向交错从表婚。
三、汉字婚俗文化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就显得略有不同,这就显示出了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差别性的选择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教师应体现出动态性。所谓的“材”就是指的学生,学生是活动的,变化的,因此在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来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要体现出整体性。在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针对个别的学生来进行教学,而是针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提高班级的文化能力。第三,教师应体现出阶段性。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质的飞跃,当不同的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时,教师就应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句话说的很好:“事异则备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些方面来看,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进行区别性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二)循序渐进
对教师来说,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婚俗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在婚俗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教学节奏。在刚开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教学生们进行汉字的书写,如:“婚”“嫁”“娶”等等。在学生掌握这些汉字以后,教师开始逐步地对学生们讲解这些汉字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在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这些文化知识之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加快教学的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个缓冲的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保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要用客观的态度来上好每一节课。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强国,婚俗文化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给学生讲授婚俗文化知识时,不应该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卖弄、炫耀,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在讲解婚俗文化的特点时,应该客观地去讲解,不能私自夹杂个人的感彩。教师更不能私自评价其他国家婚俗文化的优劣,这样容易打消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因此,在以后的婚俗文化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也应该尽量避开,从而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四、结语
篇6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授课教师只要经过正规的师范院校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以后就可以进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的学历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师的选择方面则对与教师的选择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因为外国留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过程中,他们还需要借助母语的环境来进行相关语法项目与语言点的学习。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通晓一门以上的外语,帮助外国留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的时候,可以运用相应的外语知识来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的协同与指导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为毕竟汉语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还只是第二语言。因为对外汉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海内外各个国家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汉语学习充满了兴奋与欣喜,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从高度的职业自豪感出发,切实履行自己的使命与义务。但是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我们还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一些想通的地方。例如,两者都需要学习汉语的基础知识,从起初的拼音的识记,到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另外,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对汉语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语言的学习才会真正实现语言的交流。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外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外国留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可以引导其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一点,将会随着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对位汉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最终称为未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最近的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者主张对外汉语教学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一点是很不科学的,所以从根本上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在,在指导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因材施教,满足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无论从认知心理还是从知识储备等方面都与中小学生相比具有很大的成熟度,虽然在汉语言的相关知识的储备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水平。但是语言的学习能力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势利导,合理化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外国留学生在汉语言学习方面的成长需要。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外国留学生在刚刚接触汉语的学习时,是抱有很大的兴趣与信心的,可是由于语言学习本身的难度与乏味,在加之汉语与欧美语言在语言的形式及文法的规则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从具体的学习问题出发来探究对外汉语学习的思路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利用母语的正向迁移,促进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外国留学生与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区别,除了表现在年龄的层面,更大的区别体现在母语的不同。在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与国家类别目前已经超过了近几十个国家,这些不同的国家所涉及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大体上,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等,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应该还是英语。很多专家曾经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对其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母语对第二语言影响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母语的正向迁移,或者是母语的负向迁移。顾名思义,在母语的正向迁移的过程中,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起到促进的作用。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对外汉语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汉语的字正腔圆让他们感受到了象形文字背后的巨大的语言魅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会开始发现,汉语的学习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除了与他们的母语不同的语法体系外,汉字的发音让他们不知所措,很多留学生甚至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勇气与信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从外国留学生的具体的母语情景中出发对其语言的学习进行正向的母语迁移是可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的学习效果的。以我们所熟知的英语为例,在具体的拼写与构词方面,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从字母的发音,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拼音与英语的音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渊源与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拼音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分析,让外国留学生在原有的母语基础上,进行汉语的学习与理解,将会取得一个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尝试将汉语的拼音中的声母与韵母和英语中的元音与辅音进行一定的对比研究教学,结果发现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学习无论从速度还是效果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当然,以此类推,汉语在具体的语言项目方面,例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以及相关的词性的界定与使用都与英语的语法项目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这种建立在外国留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与语言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符合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从目前的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教育与学术领域的话题。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我们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学习的榜样。前不久,国务院总理在缅甸访问时,曾经发表公开讲话提出,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会在缅甸等国家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进行学习与深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加深彼此的了解,而外国留学生的设置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促进活动。
4.有的放矢,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正如,我们在上文的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与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所描述的一样,两者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维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了解它们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才会在今后的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的应用水平。具体来说,这里的语言应用水平主要是从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的入手。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汉语的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在中国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与发展需要。考虑到留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并不是局限在中国,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要将目前的汉语具体使用方法与要求进行梳理。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方面近可能的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其汉语的应用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以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对外国留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素质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比较熟悉的在我国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考试的分数很高,可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进入这种不好的境地。虽然同样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要将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培养出来一批具有汉语应用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我们的文化传播,中西交流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反的,我们要避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唯教学考试论,唯证书论等等不良的教学思想。这些思想,已经阻碍了我国中小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明确教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但是,由于时空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很多过往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好处或者效益,所以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也应该从时代的变化中进行梳理与变革。
三、结语
篇7
论文关键词:中级韩语精读,教学方法,初探
中级韩语学习者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一般已经掌握1500~2000个词汇,能够听、说、读、写基本的韩语,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能力,对韩国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零起点大学韩语专业学生年级来划分,中级韩语大致是指韩语专业学生大二一学年的学习内容。在各高校韩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中级韩语精读(以下简称中韩精读)一般被指定为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中韩学习者的水平和特点,笔者参考一些论文、专著,结合语言教学的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对中韩精读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都在于学习者本身,韩语学习也不例外。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引路人,对学生“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育论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提高学生韩语应用能力,这其中应该以听、说能力突破为教学重点。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采用以讲授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全部用韩语授课,到高韩时则全部用韩语授课,同时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尽量使用韩语。
在词汇讲解时,韩语单词并非个个必讲,但重点单词、词组或惯用语要讲深讲透并逐个举例说明;同时举一反三,将该词汇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加以归纳总结;重点讲解并归纳单词的构词方法和规律,比如“被动词”、“使动词”、“名词化语尾”、“接头词”、“接尾词”等的构词规律。
在语法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语法进行分类汇总,讲清楚相似语法在意思和句法等方面的异同,比如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原因、理由时的异同,以及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假设时的异同等。在讲解完后要让学生背诵典型例句并利用所学语法造句,教师给以批改,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记忆。
活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韩国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定发表主题和发表小组,发表主题尽量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上课时由小组代表用韩语进行发表,学生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我系使用的中韩1精读教材延世大学《韩国语教程3》为例,教材共分“?? ??”、“?? ??”、“??? ????”、“???????”、“?? ???”、“??? ??”、“??? ? ??”、“?????”、“??? ??”、“????”等10课。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3人,由各小组轮流对每课相应的主题进行发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语言知识层面的讲解,还要对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解读教育论文,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紧密结合。
注重模仿和背诵,要求学生多读、多背。通过朗读、背诵来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培养韩语思维能力,减少中式韩语的使用,提高韩语水平。
重视复习,温故知新论文服务。韩语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掌握了多少,复习在韩语学习中十分重要。每次讲授新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对上次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对新课中出现的已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再次讲解等方式不断复习,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每次课前由一名学生进行不限主题的3分钟韩语演讲,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课外开展韩语第二课堂、校园韩语角、韩语演讲比赛、唱歌比赛、韩语戏剧表演等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网络课堂教学等方面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面授+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堂+辅导、答疑”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图象、视频等资料,在授课前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正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和视频等向学生演示各种实际场景,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生动的韩语应用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解、练习。
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对不同的学习者来讲,它也存在着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强的不足。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课堂教学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些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各种专项随教软件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相应方面的水平,比如发音软件、听力与口语软件、词汇与句型软件、韩语打字软件、写作软件、韩国语能力考试辅导软件等。另外,通过中韩精读网络课程教育论文,学生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恰当与否对于提高学生韩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关系很大,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中韩精读课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三部分组成。平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阶段测验等;期中、期末评价以考试、考查为主,提交小论文为辅。平时评价成绩和期中评价成绩各占学期总成绩的20%,期末评价成绩占60%。由分值比率来看,平时和期中评价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率偏低,应当对分值比率进行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占40%,期中、期末成绩各占30%的比率较为合理。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带着公正、公开、积极的态度来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及时解决评价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足,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在韩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五、结语
中韩精读教学是中韩教学的重点。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中韩精读教学,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其他高校韩语专业或者英、日、俄等其他语种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其教学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绪俊.韩语基础课教学方法初探[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郑春梅,金英子.高职韩语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宋英华.韩国语会话教学研究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卢广伟,周文雯.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0,(05).
[5]汪洁.浅谈推进优质韩语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王沐阳.高职应用韩语教学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篇8
(一)研究性教学的类型研究性教学的类型
主要有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之内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堂教学是正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过程。第一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主体,第二教学课堂更强调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但也要充分考虑第二课堂的教学,即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研究性的作业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更深入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知识。
(二)研究性教学的方式
1.案例式教学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对象。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学习、借鉴案例提供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式教学
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基于提出的具体问题,师生间可以充分地互动,相互探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性教学的手段
1.课题牵引,以研促教
现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教师,手里都有立项的课题,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题相关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之中,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性的观点或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一方面说明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对研究的课题认识得更为深入,可谓一举两得。
2.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设施条件上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它比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使课程内容由无趣地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既紧张又活跃,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助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与收获
(一)形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特色
“研究性教学”不需要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方式的灵活变通。学生从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自由探究,既获取知识,又产生问题意识,形成研究习惯,增强研究与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专业,逐步发展成“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既保持了该专业原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加入了应用性、社会性、研究性的要素,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推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10来门课程,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考虑学科的基础,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原有的知识权威优势不复存在。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同时,研究性教学也给师生间提供了更多接触的机会,这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这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得教学在相互配合的良性氛围内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了大批研究型教师
篇9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词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上述特点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上述特点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虚词。如果说语文教学还应当让学生学一点语法的话,那么虚词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词序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靠语感,而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虚词,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比如副词“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让学生去掉“才”试试,立刻变得冷冰冰的;再换一个“已经”试试,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长了。这样学生就能生动地领悟到恰当使用虚词的重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蛰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教材的选文,如果说现代文应当多选优秀时文,那么文言文则应当多选传统名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辩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属对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作为汉语书面符号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使用,与汉语少形态变化、多同音词的特点有关。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是字形有意义。从符号的编码系统来说,汉字符号是多码的。它不仅有音码、义码,而且有形码。符号的编码越多,信息量就越大,给人的刺激和联想就越多;同时,掌握的难度也越大。汉字的多码性至少决定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初学难,另一方面是对于汉语书面语的易解、多解和深解。
鲁迅曾说:“写山曰‘嵯峨'''';状水日‘澎湃'''';‘蔽芾葱宠''''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主观能动性;创新改造
一、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始在汉语言文学课堂内得到广泛利用,有的教师为了凸显创新,广泛搜集网络资料以丰富课件内容,同时设置多重引导情境,尽管这种课堂交流氛围十分热烈,但是却很少能够贴合教学实际需求。同时由于汉语讲解人员自身语言魅力不足,致使课堂预设的灵活指标也难以顺利贯彻,学生也因为课程内容过于单调而不愿主动参与交流,思维捆绑危机随处可见。总的来讲,汉语言文学课堂效果是指导教师刻板陈述,学生人云亦云,根本无法开拓出创新的空间;加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课程限制,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研习绩效就更难提高了。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创新化教学的引导模式
1.全面突破既有课程结构限制,完成教学内容深度创新改造
处于该类专业研习领域的学生,日后就业空间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因为自身技能、素质不够,因此竞争实力相比其余专业学生显得不强。因此,教师日常教学过程要主动摆脱语言、文学控制,能够更加灵活地结合汉语言文学和就业状况开展教学。实际上,包括新闻、广告、文秘、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都是建立在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之上延展开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一切技术手段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全面突破既有专业界限,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巩固。如今诸如新闻传播、文秘和公关、社区文化管理等职业领域,都被视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流渗透控制单元,学生只有系统化梳理并掌握知识,才能养成独特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从业技能,避免在激烈社会岗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精力开展学生个体思维创新构建
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要求学生能经过逐层素质和技能养成后,自觉通过多种途径积淀起最为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在如此强烈的文化特征影响下,日常教学方式也将对学生汉语感情造成决定性影响,包括东方文化的亲和力和文学创新精神动力的养成,因此,汉语言教学理当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模式。
第一,教师要全面彰显创新教育理念,愿意在教学内容模式开拓创新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利用实验探索获取搜集整理丰富的经验。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单纯的话语教育并不能顺利地贯彻文化创新传递任务,教师有必要联合不同文化评论途径以激活学生个体思维,督促他们针对最新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微博、微信上的文化传播内容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创新文学应用技能的锻炼途径。
第二,教师要更加灵活地处理好思维、实践的衔接转化,将学生思维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存在不一样的特性,要求学生摆脱以往沉默寡言的习惯,将言行结合起来解决学习中的一切困难,从而树立起坚定的信心,保留愈加成熟的思考能力。
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汉语言文学课程专属教学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闲暇时候将自己未能解答的问题到平台上,交由教师解答为学生汉语言文学课程自行研习提供较为丰富的参考素材。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工作涉足领域较广,包括学生思维结构改造、文学阅读分析和写作技能训练、今后就业方向锁定等。作为专业化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掌握最新文学知识点,自觉参与到各类文学创作竞赛等实践活动之中,由点滴进步开始,聚沙成塔,逐步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消除今后步入社会产生的任何懈怠和逃避行为,最终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