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5: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美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美育论文

篇1

(一)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塑造优美的体形

从健美操的动作表现形式上来看,有上肢和下肢、腹部和背部、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的结合,在健美操的每一个动作中,都需要把这三组肢体与躯干上的动作结合起来,在动作完美的呈现出来的时刻,会发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加入其中,就在此同时加强了人体自身的体质,体质的加强也就表现出身体的健康程度加强。在健美操多种动作的组合中,对动作有较高的要求,比如手上的动作就有很多要求,从手指、手掌、前臂直到上臂再到肩部都有严格的动作标准,这样的标准正是对人身体的一个有效的,全面的,均衡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身体各部器官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的健康,也为塑造人优美的体形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二)不同角度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又称美化功能,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一个驱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健美操的美,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精神生活。健美操是体育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对对健美操的热爱,它将艺术与体育结合起来,是体育项目中最具有美感的运动项目,它是“健”与“美”的结合,既表现出体育的一种健身的本质,也体现出那种艺术的美感。它的美所包含的审美因素有很多,最完美的审美功能表现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外在美主要是指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音乐美和服装的色彩美。动作美是表现健美操的关键所在,健美操的动作大方;幅度开阔,当肢体伸展开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体展开的最大幅度时,便是最美的健美操;伸展有力,动作的表现形式要一步到位;节奏轻快,表现出来的不是笨重的感觉,而是轻盈快速。姿态美是指通过健美操的相应练习,发展人体相应的肌群力量,提高肌肉的控制力和肢体的协调性,培养优美的姿态,让动作有很强的表现力,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形体美是指通过健美操的练习,使身体各方面的轮廓清晰,线条优美,让人有种健美的形体美。音乐美是指在健美操的练习中,选择不同旋律与风格的音乐,带给人不同的感觉,就会表现出健美操不同的风格。服装色彩美是指健美操的练习或是表演中,色彩鲜艳的服装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趣,使人心情瞬间开朗。内在美主要指风度美,气质美和心灵美。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可以培养一个人坚强的学习态度,锻炼其刻苦训练的意志,在健美操的练习中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风度,通常通过健美操练习的人都会有一种自信的感觉,从而展现出人的气质美。心灵美是人们通过对健美操的练习,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乐观进取的心态。外在美是美的基础,内在美是美的完美呈现,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全面的展现出健美操美的艺术。

二、美育的作用

(一)培养高校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体育的审美活动中,需要人们通过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来发现体育活动中的美,只有通过一定的直接感受力,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才能够认识、了解和把握体育活动中的美。对美的感性直观认识和对其的印象是审美活动的前提,较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则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主体方面的重要因素。健美操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能够体现美的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从它的各项美育功能中能够体现出,它充分而且丰富的展示了充满着生命力身体美,它既是体育美中的一项基本的美的体现,也是人们对美进行审视的一项体育欣赏活动中的审美对象。当学生融入到健美操美的环境当中,通过健美操的学习来改善他们的身体体形;在健美操的表演中通过自身各种美的展示来吸引观看者的目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所表象出得美而对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大学生选择健美操的重要原因。

(二)培养高校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我们参与各式各样的审美活动,都必须要具有鉴赏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的鉴赏能力,才能够将美完全的诠释。对事物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理解审美成鉴别和欣赏事物的能力。审美鉴别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外观与内在的一个鉴别,比如客观事物的丑美、善恶等进行鉴别,以及对美的各种形态,范畴和程度的鉴别。在现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外观,形态,本质的多变给人们增加了审美鉴别欣赏的难度。健美操是集人的美的动作,美的意识和美感于一起的运动项目,它是以人体和动作来展现自身的美,通过动作去塑造美,创造美,通过教与学的这个途径来认识,欣赏,感受和表达美。正是通过这一简单的教与学,让学生在自己心目中自觉的就接受了审美教育,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会有很大空间的提高。另外在发现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在美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审美心理的研究较少,影响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审美心理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相互的联系与区别,各个阶段的审美观念不同,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定的联系。健美操是一项美的运动,而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审美心理的研究,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促使学生对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一定影响。

(二)教学侧重在完成教学任务,教的内容相对教材化,影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多加的注重学生们身体形态与乐感美的培养,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一系列的屈伸,波浪,跳动的动作,在这些动作的教学中多多的强调动作到位,与形成完美体形有较大的联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加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中教师运用较多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大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改以往“讲解———示范———练习———纠错———改正”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将要教学的内容或套路准备好,就按着准备好的思路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造成学生一味的学习老师交给的内容,没有去主动的思考,可以将老师讲的内容改变一下,做一点创新。运用教学归纳法,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的加强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设想———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一)美育渗透于健美操教学中的可行性

1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着许多美育教育的因素

健美操是一项优美的表演艺术,渗透着许多美育教育的因素,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健美操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格。

2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体育活动不再感觉有痛苦,变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享受,同时这种兴趣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对体育的爱好。

(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1树立以美育体理念,加强学生审美意识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美育体的新理念,充分利用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美育与体育共同教育的目的。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教师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健美操的教学中也不例外。学生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在许多方面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健美操这门特殊的课程中,要实现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健美操的美,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使他们掌握正确动作,提高动作技术水平,达到形态美化,深刻体会到健美操中美的存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目的。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健美操教学中,除了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体能的训练外,美育教育的渗透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加入不同形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健美操的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又对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五、结语

篇2

首先,高等美术院校不应拘泥于适应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分类设置,而应注重大的艺术学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学,应特别回避职业技能的社会适用性训练思路,并刻意把持其非职业化倾向,其教学不应只是传授技巧与知识,而应专注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个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其次,高等美术院校是当今美术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文化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实践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念至关重要。应该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鼓励创新的思维,摆脱社会实用性、功利性的职业限制,鼓励学生不停留在满足社会的、他人的需求上,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自身的艺术想象力给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再次,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实践者。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审美性,如何传达给学生更深层、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许是语言教学不足以担当的,所谓“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①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相对而言,目前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缺乏一种生活体验式的教学,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应该吸收传统美术传承中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更应该以感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在艺术生活中探幽寻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对贯穿于生活的美术行为的直接体会,不仅应该设计教学环节,更应该作为教学当中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

二、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三、结语

篇3

1.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开展,信息资源比较少,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利用手机媒体所带来的平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手机媒体将会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手机媒体这种新型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快捷地一些信息,传授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在手机媒体的应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方便,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很快捷、方便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效率的提升,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地提升。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手机媒体的应用无疑带来了一个新的教育途径。手机媒体能够传播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何种形式的信息,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思想政治知识。而且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学习时,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1.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以点对面的形式,这种传播形式能够方便、快捷、全面地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例如校园内的新闻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等,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各抒己见,促进大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客观地面对事件。通过手媒体来传播正确、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准确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充分了解,才能顺利展开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常都会选择一个人面对事情,缺乏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手机媒体的出现,为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空间,人们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交流,不用面对面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实时关注学生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和符合大学生的真实状况。

1.3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手机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创造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对手机媒体信息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和思考,从而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交流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则会通过大学生教育情况的反馈,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和更新,这种互动性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2提升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策略

2.1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载体作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手机作为载体和平台,采用图文并茂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手机媒体的各种信息传递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简单、形象、生动的形式发送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师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地开发和拓宽手机媒体面向大学生应用的软件系统,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2.2建设专业队伍,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也在不断地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做具有相应的反应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校应建立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拓展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展开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提升大学生素质

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点问题,就是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只有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由于手机媒体传递的信息过于繁杂,其中不乏一些虚假、诈骗、等不良信息,所以对于大学生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3结束语

篇4

1.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虽然明确但效果尚不显著课程目标对高校编制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然而,我国高校在公共美术课程目标方面没有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例如某高校的课程目标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课程目标只是普遍意义的课程目标,没有将目标具体化,没有可操作性,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育不是针对专业人员的教育,而是实现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辅助专业技能人才,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逐渐呈现了专业化,这种趋势逐渐导致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范围不适应时展的需求,须加强人文精神,注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加以改善,将会影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首先,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像素描、色彩等,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其次,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总结

篇5

1.网络传媒的虚拟性使高职院校学生网上交往缺乏诚信

在一定程度上,非道德行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大肆流行,遵守“诚实”的价值认同,“信仰”的标准在互联网上会大大降低,自得其乐,使用随机的互联网很受欢迎。上网聊天,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交往的形式,但在聊天中,高职院校学生不会不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不健康聊天的话题和内容对他们来说没有道德约束。

2.网络传媒行为主体的无约束性淡化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

在网络媒体中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贫困和歧视,那里的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摆脱道德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使高职院校学生为所欲为的冲动。高职院校学生在网上,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有做一些不道德和非法行为的冲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有效性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完整的内涵包括:一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目标,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设计的实施方法的教育环境,遵循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发展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体健康教育活动;二是高职院校学生要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增强自控力;三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和信念的过程,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1.预防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基本原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在进行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能进行解释。故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能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学生发生。网络媒体引起的诱错现象是人类社会使用网络资源引起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不然的结果,它是人类和社会本身的缺陷。网络媒体中引起诱错现象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反比,人与社会,不断自我改进和发展,能有效的避免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因此,预防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应着眼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网络传媒诱错现象预防基本原理的契合

为了有效预防的网络媒体传媒诱错现象,关键在于个人自我完善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境界的良性发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认同和遵守。心理健康教育是世界观的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适应的道德和行为的社会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措施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室、宿舍、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情绪稳定,优化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发现、判断和解决现有的网络信息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成长。

2.优化网络环境

目前,网络环境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速度,强度,深度和广度。网络的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也能有负面的影响。如何避免网络传媒的诱错行为,首先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上网的指导和培训,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使网络教育进课堂,网络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作为教材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识别互联网上的信息;最后是让网络教育进行学生活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特点,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专业知识。

四、结论

篇6

关键词:人格塑造;美术教育;艺术素质

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孜孜以求的作品,实质上正是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而长期以来高校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其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格教育,是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品德、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高校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美术教育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作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因此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美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也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使得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见利忘义、只注重经济利益多少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往往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甚至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责任感以及真善美的追求,这些人品特点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

2.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这些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一件好的美术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这种审美认知能力不受制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美术教育中人类所形成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蕴涵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欣赏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对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情趣培养,是通过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的成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3.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人和人格精神的培养。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它要求主体具有创造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得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创造艺术中的属性,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天生的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为创造力的产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4.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5.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1.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47页)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2.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3.推进美术教育体制创新和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修养。美术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学生时要美育与德育并重,着重考核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艺术领悟能力,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学生的人格修养;其次美术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成败,因此社会要加大对美术事业的投入,重视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总之美术教育若能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对我国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达生.美术教育应造就中国式的理想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8).

[2]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05,(12).

[3]夏志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三明学院学报,2005,(1).

篇7

(一)多媒体资源丰富且视野多样化

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实验表明,就学习效率而言,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而视听觉器官并用,其获取知识的效率可高达94%。另一实验表明,视听觉并用,记忆效率可以直线提高,单靠视觉学习记忆约为27%,单靠听觉学习记忆约为16%,视听觉并用学习记忆可达66%。多媒体技术在模拟情境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先进性,由于集图像、文字、动画、录音、摄像等多种媒体与一身,能充分调动学习者视、听、味、嗅、触等各种感官,动静皆宜,视听俱有,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中,既可以有抽象的文字概述,又可以用动画来虚拟实景过程,建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感官上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多媒体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传统的一言堂授课方式由于形式单调,内容枯燥,气氛沉闷,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和板书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而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和网络资源优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不仅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且多媒体丰富的视听效果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课堂相关知识还能以一种学习资源的形式提供在网络上共享。如多媒体课件承载的信息量大,可以向学生传递丰富、全面的学习内容,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全面的知识结构。

(三)多媒体利于资源共享

随着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已使得教育资源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共享成为可能。同时,网络技术由于资源共享,信息面广,多向互动的特点,提供真实的语境和丰富多彩的语料,使外语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成为现实。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学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无限延展成为可能,突破了时空和距离的限制,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不断激发,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求索领域,并且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如学生从网上下载听力、口语、阅读之类的素材,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学习补充,使其具备达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可以构建多种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呢?作者认为:

(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首先是,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既不是独立形成的,也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直接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利用声音、动画、文字、图像等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人与人之间的协助交流通过意义的构建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思想观念由来已久,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真正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成为可能。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其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促进者,知识已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建构主义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知识,它强调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对推动教育革命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二)构建的教学模式应是交互型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英语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可摆脱时空的束缚,教师和同学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多项信息交流借助网络平台成为可能,从而构建起交互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多媒体强大的信息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不同的内容,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沟通、交流、协商,学会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借助他人的帮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运用网上交互手段,倡导、组织和指导交互学习。可就某个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其提出问题,并在网上适时地组织小结,对整个学习活动加以评价和指导。

(三)构建的教学模式应能促进合作型学习

合作型学习方法是当前外语教学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完成语言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多媒体的网络特性有助于合作型学习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不同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可以用讨论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关于Westernholidays文章的相关任务,分析文章主题内容,构思方式,体裁特点和修辞写作手法等等。多媒体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将多种学习方式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帮助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由原来课程的讲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课外活动的监督者,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小组成员围绕阅读主题,讨论交流,形成不同的见解,在相互争辩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小组一致意见,鼓励学生课后以PPT形式汇报全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网络环境的交互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成功转变。大学英语阅读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自主地去“读”,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四)构建的教学模式应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周课时数少,因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布置阅读教学的延续性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Westernhol-idays阅读为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反思阅读方法,做好课后自主学习的总结任务。多媒体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建立网络小平台,定期阅读同主题文章,将阅读读后感发到微博群,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教师也可以在个人网页布置指定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多样化题型设计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应关注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今,开放的课堂,民主的课题,多元的主体,丰富的教学活动等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观念遍。然而,多媒体教学并非意味着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娱乐化也是多媒体课堂教学需要警惕的一种现象,缺乏互动性,缺乏效率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相当普遍,作者认为当前应特别关注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忽视英语技能的培养和基础掌握的问题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学的全盘控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单纯按课件授课,使学生处于被动认知状态,忽略了他们的情感和认知能力。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在确定某一学习主题后,通过大量的查阅、编辑、制作等过程,把精华展现给学生,因此,成功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水平,而且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导致喧宾夺主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学生会被丰富多彩的画面激发出学习兴趣,但有的教师滥用多媒体,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炫目效果,声、影、像面面俱到,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围绕着媒体课件转,使之在课堂上走马观花,而实际教学内容重点却不突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知识的理解接受,经过大容量信息轰炸之后,记忆理解的东西并不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时要注意使用的“度”,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和学生上。多媒体课件虽好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并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只不过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在教学形式上造成本末倒置;要注意使用的“量”,多媒体技术的过量使用,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导致对教学内容消化不良,而教师一味演示课件,既不利于讲解,又不利于学生记录;要注意多媒体使用的“时机”,有的课件细节性的东西过于繁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对真正要学习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要灵活把握。

(三)师生间信息素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如部分教师只能简单使用多媒体,不能进行课件制作或在课件制作上信息的编辑、处理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相伴数字化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相比,存在数字素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率先改变观念,主动为创新教学模式“放下身价”,乐于与学生合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在教学设计上重教轻学的问题

篇8

关键词:美术理论;教育;重要性;改革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也晚于西方。虽然,最早对艺术理论进行翻译的美术先驱发现并指出学习理论的重要性,但长久以来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不被美术人所重视。尽管在近代中国仍然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如: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等,但我们要知道,其原因是这些大师从审美经验出发,自发地、有意或无意识地使他们的艺术活动不约而同地触及到艺术理论的某些规律,因此得到成功。近年来,美术教育者对理论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没有一个适合我国美术教育现状的理论教育体制和模式。

1 美术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不重视理论教育的问题在初创期就已埋下伏笔。西方的工业革命打响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观,中国美术学者也因此开创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培养方式。随着引进苏联的教育体系,细化的专业区分使美术人的专业技法越来越好,而对美术本身的性质、原则、原理等理论知识掌握得却越来越差。当专业院校美术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们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在一些速成班用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学完,再加上缺少理念性思维,只能从事简单的制作工作。也因此有人总结说:美术生对专业的学习是从毕业工作才开始的。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应该引起高校美术教育的足够重视,尤其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独立学院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摇篮,但大多数人甚至一些从教人员都容易混淆应用与实用的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有区别于高职、高专和中专所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单要有过硬的能力和技术,还要有自己的艺术思维,能够独立完成质量较高的美术创作。因此说缺乏理论教育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对艺术的把握能力。现代社会,要求美术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就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这是我国美术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美术理论教育现存问题及现状

轻理论重实践的思想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美术专业考生高考文化课分数偏低,美术加试对学生理论知识又基本没有要求,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根深蒂固。其次,高校为追求就业率,社会缺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社会中大量的速成“美术”元素涌入高校,忽略美术理论教育的意义。课程设置成为美术理论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高校美术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都以素描、色彩、创作实践等技法课为主,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比重不足。固然,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熟练的技巧,很难进行美术创作。然而美术毕竟不是技术,美术人除了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还要有思想。当然,以上状况的发生还有其他诱因。比如:一些中小学不重视美术教育,甚至取消了美术接受教育,这也是造成高校美术生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3 改革美术理论教育的建议和几点措施

现在,美术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美术理论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美术理论教育对高校培养综合美术人才的重要性。实践产生理论,反过来,美术理论一经产生就会对美术实践起指导作用。一个从事美术活动的人,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不能不受一定的美术理论或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对于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美术理论教育更有其不可忽略的地位。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从字面上来分析,应用:适用需要,以供使用。这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但要有熟练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还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才能长久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

(2)优化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特殊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优化课程设置不单指适当增加美术理论课的比重,还包括如何对实践和理论课程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在开设素描和色彩静物时,应适当增开一些中外美术史、构图学等课程;在开设人体写生时,应并设人体解剖课程等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充分消化吸收,并使之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加强美术理论教师的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他就至少要有一桶水。作为美术理论教师,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艺术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当然,一个美术理论教师只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相当的美术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具备哲学、美学,甚至心理学等方面的普通文化知识。高校美术专业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倡美术理论教师多研读理论专著,适当参加进修班学习;鼓励理论教师多发表相关论文;对在理论研究中有重大突破的美术理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美术理论教育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美术理论知识本来就是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普遍规律的学科,离学生生活较远。现代美术理论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单要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在备课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身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备课,突破以往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消极态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这些现代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眼见、耳闻加深理解和记忆,也能使美术理论教学越来越紧密地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理解美术理论知识,而不仅仅体验物质带来的虚幻感。这是现代教育的方向,也是美术理论教育与科学、技术等的全面结合。

(5)提倡社会化的美术理论教育。虽然目前的美术理论教育仍然主要以学院教育为主,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许多社会机构有学校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理论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博物馆、美术馆等有着诸多的优秀美术资源,这些资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美术理论教育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进的设想和建议,但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美术理论教育将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J].孙周兴,译.世界哲学,2006(4):73.

[2]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3(1).

[3] 默耕.经典教学方法荟萃[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4]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摘要: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多缺乏一定的审美素养,这与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研究解决对策。

关键词:审美教育 大学生 困境 对策

“美育”这一概念是席勒在其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的;而后,将其翻译过来,同德、智、体、劳并举,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美育救国”的思想。[1]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指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心灵、提高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注重对其进行德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美育对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充分肯定了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双重冲击下,尽管我国审美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也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考察与分析,笔者从以下四个角度浅析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困境。

1.政府层面:管理漏洞与评估体系不健全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然而,由于政府监管不力,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审美课程,但大多并未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教学机构。

与此同时,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是当前美育面临的又一困境。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课程实施情况,也就无法根据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改善教学质量。

2.社会层面:科技崇拜与功利主义盛行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竞争。基于此,高等教育逐渐卷入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的热潮,功利色彩使大学生过多地追求技能提升和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需求。

其次,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开始用功利的态度生活,加之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致使大学生单纯地重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审美素养较差也就不难解释。

3.学校层面:设施缺乏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很少有高校建有文化场地设施,即便有,也仅针对艺术类学生,而剥夺了其他学生提高审美素养的权利;另一方面,美育的教室布置应优雅、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幻灯、录像等应融入教学,可大多高校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据对我国院校教学计划统计,人文社会学科时数仅占教学总学时的12%,而美国、法国占32%,日本占42%,前苏联占50%。[2]类似情况在理工类院校体现地更为明显。

4.学生层面:缺乏判断与审美实践断裂

目前,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缺乏社会经验与审美判断的大学生,各类所谓的流行艺术不知不觉中消磨着传统观念中的美,致使大学生过多关注外在美和片面美,最终导致其审美情趣低俗化。

要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不仅要教授学生审美知识,还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审美实践。然而,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得审美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更不善于以美的方式看待生活。

二、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对策

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要充分考虑他们所处的环境,确保各相关主体发挥积极作用。

1.政府应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审美教育与依靠理论的智育不同,它依托于具体的形象,用感性的方式育人。它的实施较智育有一定难度,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政府在颁布文件之后应监督其实施,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

此外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对美育的评价不应仅依靠笔试问答或撰写论文,而应在特定、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核,甚至增加设计类考试,切实感受身边的美。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定期对高校的美育成果进行评估,并考核授课教师相关技能,避免美育处于“有形而神散”的状态。

2.社会应积极引导,提升审美教育的地位

首先要确保媒体的正确引导。媒体是社会舆论导向的载体,它的正确引导将是对美育的有力补充。然而,有些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推崇功利主义,这与美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了对大学生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媒体应坚守社会职责,正确引导。

其次要提升审美教育的地位。目前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加强高校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只有把美育摆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学生才能善于追求、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进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全面发展。

3.学校应改变方式,深化审美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它不仅设有专门的艺术教研室,同时开设了《美术鉴赏》、《电影赏析》等鉴赏类课程和《色彩设计》、《室内装饰》等实践类课程,并结合石油院校特点开设《石油天然气法学》《油气储运概论》等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

其次,美育应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构建“三个课堂”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途径。第一课堂指学校统一开设的美育课程,这也是美育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是以社团活动等为契机,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参加的平台;第三课堂则是由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形成的潜在课堂。三个课堂有机结合,寓美育于无形的课外教育之中,时刻对大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助其形成真善美统一的良好品格。

4.学生应丰富审美知识,积极投身审美实践

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低俗化主要在于他们总单纯地从事物表象或单一方面考虑问题,不能准确区分美丑。解决的根本方法是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转变审美态度,扼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萌生与发展,提高审美修养。

要从根本上解决美育存在的困境,还要回到实践上。只有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并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统一,他们才能把握审美规律,消除审美认知偏差,从而提高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使审美水平向高处发展。

诚然,当今的审美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境,积极探寻解决的途径,用实际行动加强美育,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戏剧教育 人格培养 作用 路径 原则

一、高校戏剧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高校戏剧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影响的第一个层面,是高校戏剧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重要影响首先体现在重要作用上,反过来讲,重要作用又是重要影响的主要体现。

这种重要作用,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但其来源于高校戏剧教育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影响高校戏剧教育实践。

这种重要作用,又可以细分为以下3个方面:

(一)戏剧教育的美育作用

高校戏剧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而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美育是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即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①美育可以“通过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

完善”。②

(二)戏剧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就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③教育部2002年7月25日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中也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

(三)戏剧教育对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作为美育核心的艺术教育,还有着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上说,“人格”指的就是人的个性,这种个性又以人的心理素质为重要标志,是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又分为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与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前者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选择;后者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性特征。二者有机结合,使人格成为一个整体结构。所谓“完美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学上指的就是没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的人,是具有健康的心理结构、完美的心理机能的人。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正是可以起到这种重要作用。总理年轻时就在天津南开大学受到良好的戏剧教育,在校长张伯苓之弟张彭春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时,积极参加了编剧、表演、布景等戏剧活动,他还撰写了戏剧论文《吾校新剧观》。这些戏剧活动,对于他完美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戏剧教育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主要路径

高校戏剧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影响的第二个层面,是高校戏剧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主要路径。如果说“重要作用”是“软实力”的话,那么“主要路径”就是“硬系统”。

具体来说,高校戏剧教育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主要路径有以下三方面。

(一)普及戏剧知识

要通过戏剧基本知识、审美特征和中外戏剧简史的讲授,使学生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丰富戏剧知识,提高戏剧艺术修养。

(二)鉴赏戏剧表演

组织学生观看戏剧舞台演出,或鉴赏戏剧演出的视频。体悟“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道理,感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神韵。向优秀的戏剧人学习,在感受丰富多彩的戏剧魅力的同时,打造自己完美健全的人格魅力。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时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尚的人格,就是学习的楷模。

(三)组织戏剧活动

学校要成立戏剧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戏剧表演、戏剧创作、戏剧评论活动。让大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增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意识,培养起完美健全的人格。

三、高校戏剧教育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必要原则

高校戏剧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影响的第三个层面,是高校戏剧教育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必要原则。这是一个保证工程。

具体而言,高校戏剧教育培养大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必要原则有以下三点。

(一)以情动人的原则

高校戏剧教育要遵循戏剧艺术以情动人的原则,以情感教育作为戏剧教育的主线,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潜移默化的原则

高校戏剧教育要遵循艺术潜移默化的特征,采取形象、比喻、诱导等方法,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格教育。

(三)寓教于乐的原则

高校戏剧教育更要遵循艺术寓教于乐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享受戏剧艺术的快乐,在审美愉悦中提高自身人格水准。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11.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6.

③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