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3: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

篇1

1.1规范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针对全县幼龄茶园面积大,修剪不到位、修剪不合实际,竹山县分别在九里岗和大观山茶区开展定型修剪技术示范,通过疏苗间苗和三次规范的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当苗高达到25~30cm,有1~2个分枝,在一块茶园内达到标准的茶苗占75%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方法:在离地面15cm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树高达到35~40cm,剪口高度25~30cm。如茶苗达不到此高度,则推迟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高度上提高10cm,剪口高度35~40cm),加快了茶树分枝和茶蓬形成,提高了茶园投产速度,使全县投产茶园每年以一万亩的速度递增。

1.2示范推广重修剪和台刈生产技术

老茶园面积较大,是制约竹山茶叶产业效益的瓶颈问题。从2007年开始,竹山县以大观山茶区和九华山茶区为中心坚持开展茶园茶蓬标准化改造,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对茶园茶蓬进行统一的的重修剪,修剪后的茶蓬高度控制在50cm、幅宽30cm。对衰老茶园实行台刈和茶园土壤土质改造,台刈后的茶园每亩投入饼肥75kg,茶叶专用配方肥每亩75kg(分两次施入),同时将修剪下的茶树枝条经过腐熟杀毒后施入茶园,以节省改造成本。通过实施茶园重修剪,使一部分低老茶园重换生机,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茶园效益由原来的亩产值920元提高到3400元以上。

1.3开展绿色防控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根据全县茶园分布状况与病虫害发生特点,重点加强生物防控能力建设。一是利用农业防治技术,通过加强茶园管理,增施肥料,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二是利用物理防治技术,在大观山、大泉山、九里岗等主要茶区安装太阳能灭虫灯、杀虫黄板,控制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三是规范化学防治技术使用,按国家农药使用规定,推广应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大观山、霍河、圣水、大泉山等茶园获得了中农有机茶认证,认证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2开展平衡施肥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平衡施肥的前提是测土。竹山县对全县已建的18.5万亩茶园和计划兴建的茶园进行了全面的土壤调查,取回土样3000个,通过检测,系统掌握土壤所缺营养元素,根据检测结果实行配方施肥。其次是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重视基肥,分期追肥。在肥料品种上,以速效氮肥和茶叶专用肥为主。严格把握追肥时间及次数,成龄茶园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在3月上中旬(又叫“催芽”肥),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追肥用量上掌握“前多后少”,第一次占全年追肥总量2/3,第二次占1/3。施肥方法:沿树冠垂直向下开沟或打穴,深10~15cm,追肥时随施随盖土。再者是套种绿肥。秋季在茶园套种红花草籽,开花以后进行绿肥压青,改良茶园土壤,增加茶园有机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通过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茶园偏施氮肥现象得到了有效纠正,茶叶产出率大幅度提高,由此竹山县获得了“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产茶大县”和“优质茶板块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3制定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标准

篇2

一、经营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2018年度xx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为公司收支差和现金流做出了优异的贡献。划小经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指标同比完成踏上一个新台阶。划小经营单位的实施,各事业部有了更自由更灵活的自主权,在人员招聘、成本管理、项目实施、风险管控、分包管理等方面更细致。目前实施效果良好,各事业部在业务量、项目进度、固定成本、分包项目等方面管控正常。

二、主要工作亮点

1.业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8年,xxx业务量从2017年10202万增长到13161万,涨幅达29%。整体4G业务和铁塔业务已占据全院业务收入主导地位。

2.开疆扩土,突破多省业务,设立分院,固旧争新。

在公司整体战略方针指导下,加大力度拓展外省业务:广西(南宁、北海)、江西(宜春、鹰潭)和EPC项目:内蒙古(呼和浩特),省外超过500万元,首次突破EPC项目并成功实施。省外板块在广西铁塔的基础之上,成功进入内蒙、江西、甘肃、云南等省份,扩大了业务的版图。同时成立内蒙古分院、河北分院,巩固当地业务并争取新业务。

3.集客业务突破1600万,融合转型创新,多点开花。

2018年xxx响应公司大力扩展集客业务的号召,成立集客中心,目前扩展的集客业务包括:测绘服务、系统集成、影视航拍、EPC、咨询支撑、智慧城市。测绘业务从外包转向自营,并主导完成了公司测绘乙级资质范围扩充工作。同时,成立了集客中心,明确无人机集客中心业务板块,提升SkyCells无人机应用品牌影响力。

4.顺利通过各项迎检

2018年是广东通信行业的迎检年,我们积极配合电信、移动、铁塔完成大量的部、省、市的各项迎检工作,顺利通过国优检查、工信部检查、省公司检查、集团及省公司安全检查、集团及省公司审计检查、集团及省公司财务检查等,顺利通过7月份电信集团交叉检查、7月广东省通服质量互检、10月省通管局检查、11月广东电信安保部安全检查、省电信工程管理中心安全检查,协助广州市电信荣获省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为业主赢得了口碑和信赖。

5.新技术应用

xxx在承接常规业务的同时,不断深入研究新技术、新课题,致力于提升团队生产技术实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物联网和5G网络建设将会成为通信行业新高点,xx组织骨干精英,就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为明年新业务项目的承接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研究成果包括:

(1)5G试点

配合广州电信率先开展5G试点设计,对第十届“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实现场内场外5G信号覆盖,顺利展现热点业务,确保展会的顺利召开。

(2)各项新技术顺利开展应用

创新应用波分复用技术、3DMIMO技术应用、4T4R的LTE-A技术应用及新型多模设备应用等新技术,体现了中睿设计的能力,在客户面前树立了专家形象。

(3)受邀参加《2018年信息通信行业交流研讨会》

无线院专家黄劲安受邀参加研讨会,与各路同行讨论分享《5G赋能构建融合创新生态圈》,向各同行展示了中睿设计的技术力量,打响中睿品牌,扩大业内的影响力。

(4)发明专利申请

2018年xxx共完成7项发明专利申报、6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5项软件著作权申报。

(5)成就显著

全年撰写论文在重点期刊成功对外发表42篇。其中6篇优秀论文入选“2018广东通信青年论坛”,其中陈文雄、应仲乾撰写的《基于无人机三维建模的楼宇无线覆盖测试研究》被评为一等奖论文。

对质量管控有效落地执行月度抽查,提高了各个项目部的质量意识以及设计质量水平。严格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操作,项目组的设计出图工作,严格实行二审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无线院内部的质量分析会,分析了设计图纸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并及时整改修正。从平时的细处落实,行成规范化、标准化的项目运行,经过时间的历练,始终提升自身素质,把控好项目部各地区的设计出版工作以及质量安全生产工作。

3.不断完善部门制度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工作推进不够规范的地方,在2018年的工作中将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建立制度、制度中规范实践”,将制度建设、组织管理真正地落实到实际效益的产出和资本价值最大化中。对2018年内审提出的问题积极做出修正。完善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制度。

6.强化生产技术实力,持续输出生产成果

加强团队内部建设,强化生产技术实力,聚焦新技术新课题、内部培训、出版流程完善等关键工作,保证持续稳定输出。

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以人工智能网络作为切入点,围绕“感知控制-传输-计算”体系,从物联网、5G、边缘计算三个方向发力,为承接新型垂直性业务和内部降本增效赋能。

深入研究新技术、新课题,并注重固化形成专利成果。通过与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合作,互促共进,继续深入研究新技术,探讨新课题,持续输出技术成果,并争取形成更多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成果;

标准化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培训。总结以往培、练、学经验,标准化事业部培训制度,定期在内部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动团队集体向前;

完善设计出版流程,规范化出版工作。注重设计的施工可用性及方案技术性,并不断完善设计出版流程,实现出版工作规范化,以更好地保证设计出版质量。

三、总结

篇3

论文摘要通过开展杨梅种植管理技术创新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总结杨梅无公害种植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基地选址、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摘、包装、贮藏等方面的内容。

峡江县属赣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形,丘陵面积8.4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8%,土壤多为土层深厚的红黄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是杨梅生长最为适宜的立地条件。峡江县林业局从2005年开始实施万亩杨梅基地项目,推广优质高效杨梅良种(东魁、荸荠),推行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创建生态无公害果园。2006年3月,峡江县玉笥山林场1998年种植的133.3hm2杨梅生产基地被江西省农业厅认定为“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所生产的“玉林”牌东魁杨梅经农业部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该县在开展杨梅种植管理技术创新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上采取的主要办法如下。

1严格杨梅种植培育技术

1.1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依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NY5201-2004、NY/T391-2000、GB3095、GB4285、GB5084、GB8321.1-6、GB15618),制定了《峡江县无公害杨梅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印发至各种植户,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

1.2基地选址

选择森林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湿度适宜,方圆3km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土壤、空气、水质环境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类)标准(要求)的区域,离公路干线500m以上,远离城镇居民区、工矿企业、废弃物和废旧物资堆放地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源,没有或不受污染源影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区域,同时对土壤、空气、浇灌水质进行综合监测。

1.3合理的施肥管理

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答应的有机肥、生物肥、专用复合肥,适当配合使用无机肥。在生产过程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补;基肥为主,追肥为补。幼树期施肥以促春、夏梢,争取实现早出梢,迅速扩大树冠为目的,一年中施基肥1次,追肥2~3次,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厩肥、饼肥等,追肥通常使用尿素和三元复合肥。成年结果树每年施2~3次肥,分别为花前肥(1月下旬至2月下旬)、壮果肥(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后肥(6月下旬至7月上旬)。花前肥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氮肥。一般株施焦泥灰15~20kg或硫酸钾0.5~1.0kg,如花量多,可在上年11月施下,以迟效肥为主,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15~20kg,加硫酸钾0.5~1.0kg。树势弱的加施适量尿素。采后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速效肥料,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或饼肥2kg加焦泥灰10kg,树势强的,结果少的,可不施采后肥。壮果肥要看树施,挂果较多的,可株施硫酸钾1kg;对树势弱可根外追肥,用于快速补肥或补给微量元素,喷施时间宜选择阴天或傍晚。一般选用喷施宝,高效复合稀土液肥等,采前40d禁止喷施任何叶面肥。

1.4整形修剪

杨梅的树形以自然开心形为好,树体高度控制在3m以内,主枝3~4个,主枝和主干的角度45°以上。主枝上配备不同方位的副枝3~4个,副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群。结果枝以5~15cm的中短结果枝结果最好。以春梢和夏梢为主要结果母枝。根据这些特性,修剪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采果后,即7月上、中旬进行,促发夏梢,控制晚秋梢,加快花芽的形成,以大枝修剪整形为主,不剪小枝,锯除顶部竖立枝、交叉枝、拖地枝、密生枝。7~10月不搞修剪,以控制晚秋梢。第二次修剪要看树势定时进行,对强树早剪、弱树迟剪,强树在11月份剪,主要是促进枝梢老化粗壮,增强花芽发育,弱树在翌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剪,过早易受冻害,过迟影响开花,以小枝疏删修剪为主。

1.5病虫害防治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功能以及影响杨梅质量的农药。推广使用防治病害的农药主要有石硫合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2”抗菌剂;防治虫害的主要有杀灭酯乳剂、潜克可湿性粉剂、机油乳剂等低毒低残农药。病虫防治1a不超过5次,少的1~2次。关键是病害预防在前,虫害在初孵幼虫盛期重点防治。根据森林食品的要求和杨梅无果皮的特性,禁止采前40d使用任何农药及叶面肥,确保果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2产品质量管理

2.1采摘

杨梅采摘时,一律采用徒手采摘,用篓(篮)或箩(筐)为盛皿,按杨梅果形、色泽、果面、内柱分级要求不同,进行分级采摘。采摘时间以早、晚为佳,防止温度偏高,不耐贮运。

篇4

论文摘要:针对临夏州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中存在的利用率低、阻碍栽培效益的提高等问题,建议广大菜农应适应市场要求,采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发展规模种植,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在临夏州迅猛发展,面积不断扩大,蔬菜供应总量不断提高。但生产中依然存在着日光温室利用率低等问题,阻碍栽培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蔬菜茬口安排不当,秋冬茬和冬春茬栽培面积大,而深冬茬栽培面积相对较小;温室蔬菜品种单一,农民在生产中受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缺乏市场信息;多数温室在夏季处于闲置状态,对光能、土地及设施等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广大菜农适应市场要求,应用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发展规模种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合理安排种植茬口

1.1越冬茬在l0月份播种或定植,翌年6月初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1—5月份。栽培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茄子、厚皮甜瓜、香椿等。

1.2秋延后茬在8月份播种或定植,元旦前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种植的主要蔬菜有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菜豆、芹菜、甘蓝、生菜、筒篙和芫要等。

1.3冬春茬即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育苗,2月份定植,6月底采收结束,商品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4—6月份。种植品种同秋延后茬。

1.4越夏茬即在日光温室内于夏季增种一茬蔬菜,一般6月底定植,9月下旬采收结束。种植的蔬菜为番茄、芹菜、佛手瓜以及生育期短的速生菜等。

2 增加蔬菜种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花色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引进的蜜世界、状元、女神和伊丽莎白等厚皮甜瓜品种,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引进西芹等特种蔬菜的同时,还引进并推广了青花菜、大叶菠菜、黑田五寸胡萝卜和四季白菜等优良品种,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 应用先进生产技术

3.1温室配套技术主要是对温室结构的改良,如安装使用电动卷帘机,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喜温蔬菜深冬栽培技术通过改良温室结构,在夏秋季节进行喜温性蔬菜播种,深冬收获上市,蔬菜价格高,菜农的收益大幅度增长。

3.3遮阳网覆盖越夏栽培技术许多蔬菜在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不良,产量低,品质差,因而出现蔬菜供应的夏淡季。通过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防止雨水冲击,减轻病虫危害,保证夏季蔬菜供应。既充分利用了温室闲置期,延长了夏季蔬菜供应期,又增加了收益。

3.4滴灌系统在温室内安装滴灌系统,进行膜下灌溉,既节水,省工,高产,又可降低温室内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使黄瓜混合病情指数降低18%,增产10%,番茄增产17%以上。

3.5应用薄膜防水滴剂在有水滴的薄膜内侧涂抹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并有防病效果的防水滴剂(抗凝水剂)一灭滴灵,涂抹后,能消除水滴,改善光照条件。

3.6施二氧化碳气肥主要采用燃放沼气法,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可提高温室内温度。蔬菜一般可增产20%~40%,且能提早上市,提高商品性,增强耐贮性。

3.7秸秆反应堆技术示范结果表明,西红柿、黄瓜、甜椒等蔬菜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进行栽培,具有抗病、早熟、座果多、个大、着色快、肉质好、高产优质、不早衰等效果。一般上市期提前10~15d,收获期延长30~40d,增产50%以上。标准化操作不用化肥,少用或不用农药,降低成本60%以上。该技术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是蔬菜无公害栽培的突破性技术。

此外,还推广了无土育苗技术、大棚香椿密植栽培技术和芽菜生产技术等。

4 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

特色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注册并正确使用特色农产品商标,逐渐成为提高和保证经济效益的手段。

4.1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的途径现阶段,农民申请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在实践中不太可行。申请商标注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以下几种途径:

4.1.1由特色农产品协会申请商标注册特色农产品协会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者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由该组织申请商标注册,由加人协会的成员或一定区域内的农民使用。

4.1.2由县或乡镇一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申请商标注册应充分发挥政府农业部门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广大农民逐步成为能够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经营者。

4.1.3由产地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申请注册由其申请商标注册并使用于进人市场交易的特色农产品,既可吸引农民进人市场交易,又可刺激消费者购买。

4.2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的使用管理通过制定商标使用规则,规范特色农产品协会会员使用。或申请一般商标,通过签订商标许可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农户使用,然后由农民直接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并从中直接受益。

篇5

我在从事白酒行业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现任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主要负责系列酒的勾兑、质量管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工艺管理、技术创新以及标准化管理等工作。我时刻注重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2000年以来先后考取山东省白酒评委,国家白酒评委,全国高级评酒师。主持的包装设计获得4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己酸菌种的优变试验与研究等三项获山东省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8度贡品琅琊台酒及苹果醋饮料的研究与开发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200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胶南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连续五年被授予山东省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工作,现担任青岛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省白酒专家组成员(付组长),胶南市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工程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现将任职以来的业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刻苦钻研勾兑技术,不断提高品评勾兑水平。

勾兑是白酒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它对于成品酒的感官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入手,认真积累生产中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产品勾兑水平,在勾兑工作上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1、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全国白酒技术研讨会及评酒学习班,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广泛与专家及同行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使自己的品评勾兑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发表了<高频电子技术在白酒勾兑设计中的应用>等多篇论文。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深入车间、班组及酒库进行实践,具备了较高的品评勾兑技术。

2、强化勾兑技术,不断改进勾兑工艺。几年来,为确保成品酒的质量,提高琅琊台酒的优级品率,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中,优选琅琊台最佳配方,使研制开发的系列琅琊台酒先后被评为市优、省优、部优产品,连续多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岛名牌”称号,被评为山东名牌、山东省十大品牌之一,并被推荐为中国名牌评审,05年获全国优秀产品奖。

3、成功的将色谱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勾兑相结合,从设计产品的骨架成分入手,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精心确定酒中各种微量成份的比例关系,使产品勾兑方案更精密,更准确,产品质量更稳定。自2000年以来,连续五年被山东省一轻厅评为优秀产品,省质量监督检验所推荐产品。

二、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产品的质量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立足于自己的岗位职能,从提高质检队伍的业务素质入手,不断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健全质量检测体系。

1、加强质检队伍建设,提高质检队伍的业务素质。一是注重人才的选择;二是加强质检队伍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举办2次质检人员培训班,使质检队伍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2、完善质检手段,改进检测方法,不断加强检测工作的硬件建设。整合公司分散的技术力量,将质检处、白酒、果酒、生化研究所集中到技术中心办公楼,使资源、设备、知识互补共享,购置了原子吸收等检测试验设备,改善了研发实验条件,增强了公司的检测能力及技术水平。

3、进一步健全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深入贯彻ISO9001,ISO14000质量环境标准,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主持建立了以公司、车间(科室)、班组“三位一体”的质量检测与监控体系,使公司的质量检测工作日趋完美。

三、加强工艺管理,提高基础酒质量。

自任职以来,我不断制订和完善了各项工艺及操作规程,为组织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科学制订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高,先进设备及生产方法的应用,使原有生产工艺已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我先后主持制订了《低度白酒生产工艺》等工艺技术文件,为及时组织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2、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粮酒生产窖池夏季掉排是酒类生产厂家公认的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尝试,提出了特曲酒夏季压排的工艺改革措施,杜绝了夏季掉排现象。不但窖泥老化程度大大降低,而且窖池换泥频率由1次/年降为1次/3年,每年为公司节约资金40余万元。为提高基础酒的质量,我深入粮食酒车间班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总结制定了量质摘酒操作标准,并指导班组分级摘酒,然后再经公司评酒员品评后分级贮存,基础酒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NextPage]四、加快新产品研制开发步伐,丰富琅琊台系列酒品种。

1、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开发研制新产品。我带领研究所人员,积极研制开发不同风味的琅琊台系列白酒及果酒,既丰富了琅琊台酒系列,又满足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2000年研制开发28度琅琊台酒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奖。2002年研制的26度琅琊台酒获青岛市科技星火奖,2005年琅琊台白酒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白酒质量优秀产品”称号,为企业开拓扩大市场,增加经济效益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3、根据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开发了苹果酒、苹果醋等几十个产品。研制开发的苹果醋饮料2004年获青岛市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同年获青岛市优秀新产品奖。开发的衣康酸二甲酯在获山东省轻工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同时,被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衣康酸酐、缓蚀阻垢剂被青岛市科技局评为高新技术产品。

五、抓好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多年从事技术工作,使我深刻认识到,搞好技术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走高科技路线,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自任职以来,一直把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主动承担科技攻关责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根据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在高科技生物化工产品衣康酸的生产基础上,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发了衣康酸二丁酯和衣康酸二辛酯,已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在缓蚀阻垢剂的开发研究上,一是对其进行复配,提高阻垢率1-3个百分点,每吨可降低成本500-1000元,二是开发缓蚀阻垢剂的配套产品清洗预膜剂,该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每年可为企业增加利润20多万元,为企业在生物高新技术领域又多一竞争力。

2、开展白酒净化介质的再生实验。粮酒净化介质不仅使用寿命较短,且有较强的吸附性,使粮酒的部分香味成份被吸附掉。我通过净化介质的再生试验,研究开发了净化与过滤相结合的技术,不仅处理量由180吨增加到300多吨,吨酒处理成本由17元/吨降至8.4元/吨,其寿命延长提高了80%以上,并且将老化介质所吸附的香味成份提取应用到低档白酒中,使低档白酒香味增强,勾兑成本从148元/吨降至96.8元/吨,年为企业节约40多万元。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成本。

3、针对老窖泥易老化的现象,推广应用了己酸菌液养护窖池的办法,在菌种的选择、配方的调整、培养等过程进行了多次的试验改进,有效防止了窖泥的退化。

4、推广使用酯化液生产大曲酒。充分利用尾水、黄水的优异成分酯化生成浓香型的主体香气成分,来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酯化液时改进配方,提高酯化温度,延长酯化时间,并调整了酯化液的使用量,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

5、积极研究新工艺、新技术。在对日本烧酒生产工艺及菌种不了解的情况下,仅靠日本样品酒的口感品尝,对其生产、蒸馏方式及菌种的培养优选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现生产工艺基本确定,准备批量生产。

六、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了公司的标准化水平。

从提高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入手,制定了《果酒、果醋》、《超低度琅琊台白酒》、《衣康酸系列产品》等十几个企业标准,并建立了产品标准三级审查制度。

同时根据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内审计划,组织评审,及时修改相关文件,建立健全了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了质量、环境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2005年琅琊台集团公司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列为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企业试点单位。目前正带领公司积极创建国家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企业。

七、积极投身学术研究

篇6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37-03

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于打造农业区域品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优质特色农业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新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认清其在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疆具有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域辽阔,气候适宜,地貌复杂多样,土壤肥沃。这些有利优势,为其成为农业大省提供了天然条件。政府已然意识到对优质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始发展地方主导产业,打造地域品牌。截至2015年9月,新疆已有60多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例如阿克苏苹果、和田枣,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和葡萄干、安迪尔甜瓜、策勒红枣、博湖辣椒、霍城薰衣草、精河枸杞等。这些农产品品牌虽然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得农业生产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新疆农产品地理标志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登记不重视

首先,参与生产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企业,以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发展潜力有限的小型分散企业为主,缺乏大量的龙头企业;而占小比重的龙头企业,对申请注册商标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商标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1]。其次,有些生产者缺乏远见,欠缺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注册的意识,看不到注册商标给企业带来的隐性利益。对于具备申请条件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抱着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注册上的态度,从而导致一些农产品不能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商标推广到市场,未能发挥农产品的地理标志这一特点;还有一些企业对已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不予管理,导致得之不易的传统优秀资源最后沦为普通产品,严重影响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最后,在注册商标时,农业部负责登记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登记的审查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行政区域内登记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当企业向政府申请商标注册登记时,由于各部门之间无工作往来,缺乏沟通经验,致使农产品申报工作延误,企业经济效益受损[2]。

(二)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和品牌的认识不足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概念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我国国民对地理标志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浅显的状态。国家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研究、宣传、投入不够,在进行产业扶持、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力度不足。TRIPS协议首次提出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定义,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识不足,对其特征意义、核心要素等的认识也大相径庭,甚至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误解的现象。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直接相关者的调查显示,生产者、消费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识也不尽人意。被调查企业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只占总数的36.36%,其他企业或多或少地使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3]。杨建辉、任建兰对北京107位市场消费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识程度严重不足,从而欠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可,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消费没有形成主动意识[4]。正是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识上的不充分,使农产品地理标志未能作为特色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来发展。

(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管理体系不完善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管理是一项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部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种途径:一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依照新《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通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制度保护地理标志;二是国家质检总局依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通过认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并通过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及专用标志管理实现对地理标志的保护[5]。这样,管理的部门太多,工作任务分配不明确,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地政府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一旦发生意外,则互相指责,造成了不统一、不协调的后果,致使地理标志农产品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此外,从事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对地理标志权利人管理不规范、不严格,导致生产者侵权、假冒等现象层出不穷,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地理标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外,新疆协会的发展还很不成熟,部分协会机构尚不健全,未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检测设备及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按照严格的规定完成质量监管等工作,在具体实践上,它又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出现了管理上的失灵[6]。

(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就新疆生产加工现状来看,一些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短,导致新疆生产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

(五)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严重

由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质量安全监管各项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产品在质量安全管理、质量安全认证等方面存在弊端的现象。农业部门检测检验机构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在当前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农民对食品安全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少数农产品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地理标志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供应链环节(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较多,参与主体复杂,增加了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在生产环节中,化肥、农药、兽药及有害物质的残留等因素所诱发的农产品安全事故高频率地发生[7],在加工、包装环节中,少数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滥用添加剂、防腐剂,造成食品卫生污染严重。

二、对新疆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对商标登记和注册的重视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能在农产品商标登记注册以及宣传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加大新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推广普及有关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认证注册的有关知识,使各个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使生产者意识到自觉主动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其企业效益的积极作用,从而让企业在注册商标的态度上变被动为主动[8]。再者,农业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有效沟通,避免企业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工作的延误。

(二)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宣传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和品牌的打造,已成为一个迫切被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使大众深入了解并接受,发展和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政府的鼓励措施仅仅停留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注册申报阶段是不够的,而应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政策,积极宣传和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让消费者真正认识到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具有的良好品质。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依据“地域品牌共享、企业品牌自有”的建设原则,大力支持优秀企业引领区域品牌,将品牌创建、品牌运转、品牌提升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品牌建设,营造品牌氛围[9];提高权利人地理标志意识,加大品牌打造力度,逐渐减少贴牌生产,努力创建自己独特的品牌,依靠品牌效应与其他企业展开竞争,提升产业产品,维护品牌效益,将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自有品牌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市场,促使企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统一的品牌、包装、标准和经营;社会大众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提升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识,加强品牌意识,形成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三)发挥政府和协会的作用

发挥政府和协会的作用,加强标准化生产的监管力度是不可或缺的。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监督管理工作,构建与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监管力度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定期对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域范围,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明晰各部门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管理中(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与确认、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和评价、检验检测技术鉴定和质量监管)的工作职责,加强考核,确保其监管到位,严惩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行为,以便营造严厉执法、全社会共同参与执法的良好氛围。其次,使用好、发挥好地理标志的作用离不开行业协会的大力引导。协会要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检测设备、引进专业先进的检测的技术,提升能力,实现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管理。

(四)提高产业链的价值

提高产业链的价值,主要措施是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创新产品、扩大规模、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创新能力。(1)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增强产品升级能力。引进国外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生产线,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原料用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10]。(2)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保留传统优秀工艺与科技创新并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户科技教育培训,培育科技型农户,为提高农业技术转化提供技术水平支撑和人才保障。(3)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范围。农技推广部门应参考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优先顺序,并考虑种植农户技术选择中的决策行为,调整技术服务推广策略,加大技术推广和产业化进程,解决在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矛盾中的技术服务问题,保障企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1]。

(五)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

为保障市场上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市场的发展和秩序,政府、协会、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要采取相应措施:政府方面,要加强立法,提高监管力度,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和完善“从源头到餐桌”全程监测网络体系,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协会方面,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升检测机构技术,完善检测机构设备,强化检测机构管理,定期定点组织检测机构培训班,加强检测人员能力;企业方面,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对当地农民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在生产源头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GMP/SSOP的各项要求,满足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并根据企业本身加工工艺流程,制定符合农产品安全卫生的HACCP体系中的各个关键控制点,制定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安全监控体系。最后,企业要重点强化检查员、内检员的能力,对其检查员、内检员结合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强化质量管理技术的再培训,确保每位检查员熟悉检测流程,能对本企业的各项产品进行准确检测各项指标。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生产经营者自控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12]。

参考文献:

[1] 陈春燕,景晓卫,彭迎.四川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论坛,2015,(2):5-7.

[2] 曾德国,叶佩颖.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的难点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4-49.

[3] 陈思.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杨建辉,任建兰.消费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知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5,(1):19-23.

[5] 吴斌.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世界农业,2008,(3):24-26.

[6] 刘瑞峰.新疆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消费与政策效应[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王建华,马玉婷,刘茁.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8-85.

[8] 周应恒,耿献辉.加强江苏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J].江苏农村经济,2006,(2).

[9] 赵士德,占辉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茶叶地理标志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5,(2):42-46.

[10] 唐世辉,齐庆瑞.新疆番茄产业未来竞争战略的选择[J].经济论坛,2014,(6):45-47.

[11] 余新国.新疆番茄农户技术需求优先序及决策行为分析――以新疆巴州农户调查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218-222.

[12] 刘新录.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质量和能力提升途径[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n Xin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MA Jin-li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0,China)

篇7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

 

蔬菜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蔬菜安全、营养和无公害化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无公害蔬菜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摆在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无公害蔬菜施药的关键技术,并对今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1、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目前为止,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先后出现许多相似提法,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等。本人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或阀值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且自开展无公害蔬菜的研究与生产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还具有广泛适用性,其在全国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成果如下:

(1)初步研究了各种有毒物质在蔬菜中的残留高限值或参考指标,制订了无公害蔬菜品质标准。

(2)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

(4)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

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

2、存在问题

综上,无公害蔬菜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1)有害物质残留影响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虽然农产品的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得到了较好遏制,但仍有一

些人受利益趋动,不顾国家对剧毒高毒农药的施用范围及用量的限制,农药施用超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由于个别农民单纯追求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和滥施各种有毒有害激素等,致使土地板结,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造成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达不到标准。三是现代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料及有毒气体,对土壤、大气、水源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污水浇灌,对无公害蔬菜生产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降低了无公害蔬菜的质量。

(2)城郊型常年蔬菜基地被大量征用,面积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常年蔬菜基地被征用或正在被开发,对城市和集镇蔬菜供

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花卉苗木面积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生产面积的增加。

(3)蔬菜种植结构不够合理

如绍兴市去年就存在着夏菜中的蒲子、南瓜偏多,茄子、番茄面积相对较少;早秋

蔬菜,市民消费量最大的小白菜(早熟5号)供应不足,虽然有气候的原因,但因各地城郊型蔬菜基地被陆续征用,叶菜播种面积明显减少。

(4)市场竞争力还有待增强。

主要是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不够,市场营销能力较弱,蔬菜产品的信息传递不够迅速

等等。论文写作,管理。

3、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施药关键技术

种植无公害蔬菜可相对提高售价,但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要特别注意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农药残留。

(1)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如久效磷、甲基并柳磷等不能用在蔬菜生产上,可使用高毒农药的替代产品。

(2)诊断要准确,对症下药。蔬菜发病后,诊断要准确,对难以诊断的,要及时请技术人员到田间进一步确诊,然后根据病株的病症和病状,确定蔬菜病害,以选择使用适宜的农药。论文写作,管理。

(3)讲究施药方法,喷药方法要科学得当。喷雾和喷粉要根据病虫害的为害特点,普遍防治时要周到均匀,对主要部位要重点喷雾。且喷雾时应注意:①看好当时的天气条件,如雨天不宜喷雾,早晨露水未干不宜喷雾等;②了解病虫害的活动规律,如蛾科害虫宜在傍晚用药等;③喷药次数应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而定。

(4)轮换交替用药,科学混配,提高仿效。对于同一种病虫害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就会使病虫害对该药剂产生抗性,从而使防治效果大大降低。故应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轮换、交替是用或根据农药的理化性质合理混配使用。

4、无公害蔬菜发展对策

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1)全面加强生产监管,强化农民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思想意识

各级政府、农业职能部门都应正确认识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管的重要意义,把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管作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基础工程,摆上位置,列入日程,抓出成效。为此,一定要把加强生产监管作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内容。论文写作,管理。

(2)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生态环境建设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体,是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条件。论文写作,管理。应通过创建基地让人农民去观察、比较、选择,深刻认识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农民由被动变为主动。论文写作,管理。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蔬菜生产环境的污染,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假冒农药、劣质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对蔬菜产地环境和蔬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把好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关。论文写作,管理。

(3)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加大无公害蔬菜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用水,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提高蔬菜产品分、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业的标准化水平。

(4)提高无公害蔬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积极扶持和发展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蔬菜生产者按照巾场需求调整蔬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加强无公害蔬菜质量检验检测工作

确保无公害蔬菜质量能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蔬菜质量要求的提高,认真开展无公害蔬菜认证及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统一检验质量标准,加强对检验检测人员的上岗培训。改变一些地区检验手段落后,设施、设备缺乏的现状,确保无公害蔬菜质量,以推进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有序、健康发展。

(6)依靠科技上水平,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注入活力。

先进的科学技术应该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发挥先导作用,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提高无公害蔬菜经济效益的突破口。针对近年来无公害蔬菜消费市场向多品种、营养化发展的需要,引进和选育优质品种。采取各种形式对菜民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使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推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结束语

总之,蔬菜作为日常食品,其安全性十分重要。我们应充分发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作用,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全面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不断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以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篇8

论文摘要介绍我国茄子种植业的概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期规划。同时,通过分析,指出了制约我国茄子种植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所在。

1我国茄子种植的概况

茄子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亚洲、非洲、地中海沿岸、欧洲中南部、中美洲均广泛种植。因在欧美等地,只有在较低纬度栽培,品种不多,故世界各国中以中国茄子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据FAO年鉴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球茄子收获面积为170.1万公顷,总产量为2984万吨;我国收获面积为81.7万公顷,总产量为1653万吨,分别占世界收获面积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2005年我国茄子种植面积为70.26万公顷,产量32.2t/hm2,总产量2263.4万吨。我国茄子种植面积最大的6个省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江苏。

茄子是我国南北方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各地栽培普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茄子的栽培面积远比番茄大。东北、华东、华南地区以栽培长茄为主,华北、西北地区以栽培圆茄为主。茄子适应范围广泛,容易栽培,生长期长,产量较高,是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我国长江以南无霜地区可以一年四季生产,北方地区只能在无霜期季节栽培,每年7月、8月、9月采收供应市场。过去,在漫长的冬春季节,北方吃不到新鲜的茄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后期,塑料中、小棚开始应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把茄子生产时间提前或延后1个多月,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露地。同时,用塑料薄膜替代玻璃作为温室透明覆盖物,促进了我国塑料温室的发展,加盖外保温设施(草苫、纸被),可使茄子生产再提前1~2个月。这样在北纬40°左右的地区可在2~3月份吃到新鲜茄子,经济效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和功能性塑料薄膜的发展,加之内外保温设施和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北纬40°左右的地区,冬季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能生产出茄子,并在春节前后上市,创产值达30万元/hm2。

目前我国的茄子生产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塑料棚、地膜、遮阳网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黄淮海平原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遮阳网四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东北、西北、内蒙古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三元覆盖型周年系列化保护栽培体系,使这一地区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茄子能够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由于茄子较耐贮运,它已成为由蔬菜生产基地运往城镇、南方运往北方的大宗蔬菜之一。茄子的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生产规模上已由农村的一家一户零散栽培发展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菜农致富的项目之一。在山东寿光,十几年来,利用日光温室保护,对茄子反季实施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大面积栽培,使其成为冬春季也能大量外销的主要鲜嫩浆果商品蔬菜之一,因反季节价格高,一般每茬茄子产鲜果150~225t/hm2,纯收入30~45万元/hm2。

2我国茄子种植的发展趋势

2.1栽培品种专用化

茄子不同栽培方式及生产目的对品种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今后随着茄子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要求茄子的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配套的专用优良品种。

2.2设施栽培规模将不断扩大

温室、大棚茄子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露地茄子的生产规模将日益减少,茄子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将日趋均衡。设施栽培具有栽培环境易于控制、产品质量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栽培期长、产量高、效益高,特别是设施栽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生产时间、安排栽培茬口、避免产品的上市时间过于集中等一些优点,是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的发展方向。同其他蔬菜一样,作为主要的设施蔬菜,茄子设施栽培的规模也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3栽培管理措施更加科学

茄子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栽培技术将配套化,各种栽培方式都将有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

2.4管理技术现代化

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管理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其中诸如嫁接栽培技术、新法整枝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栽培技术、微灌溉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技术将受到重视。

2.5茄子生产已向质量、安全、效益、标准化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对蔬菜的品质,尤其是蔬菜的安全卫生特别重视,国内不少市场已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而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更加严峻,因此菜农必须生产无公害蔬菜。在无工厂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基地种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对症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浓度、用量、安全间隔期;尽量使用腐熟农家肥,控制使用化学氮肥,避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在此基础上生产的有机蔬菜(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才能以高价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茄子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大势所趋。标准化生产是按照一定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对蔬菜进行生产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茄子的生产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使用量,确保蔬菜生产过程无公害,生产出符合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茄子产品。

3当前制约茄子种植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

3.1缺乏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目前大多数茄子品种在结果能力和果实的品质方面表现得比较好,但在抗病性方面,特别是在抗土传病害方面表现得较差。虽然也有一些茄子品种对常见病害具有比较强的抗病性,但在结果能力、果实品质等方面却表现得比较差。另外,在保护地栽培方面,也还缺乏温室和大棚专用的茄子品种。

3.2栽培方式单调、落后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主要采取的是露地栽培和简易小拱棚栽培2种形式,高产高效的塑料大棚、温室等大型保护地栽培方式的应用程度还比较差,远远落后于黄瓜、番茄等蔬菜。

3.3茬口安排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茄子栽培茬口主要是早春茬与晚春茬,而栽培效益更高的秋冬茬与越冬茬却安排得比较少。茄子的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造成茄子季节性局部过剩,不仅不能保证茄子全年均衡上市供应的要求,而且由于茄子盛产期价格偏低,也影响了栽培效益。

3.4病虫害危害严重

随着茄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茄子病虫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受品种的抗病能力限制以及茄子严重重茬的影响,加上茄子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目前茄子生产上的病虫危害普遍较重。不仅茎叶发病厉害,而且如黄萎病、线虫病等一些土壤传播病害的发生程度也较严重,一些发病严重的地方,特别是重茬严重的保护地里,已到了无法继续种茄子的地步。

3.5种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市场上茄子品种很多,来源复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农民选种时应慎重,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3.6高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程度还比较差

目前,多数地方仍沿用传统的、落后的茄子栽培技术,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中,与保护地栽培相配套的新法整枝技术、微灌溉浇水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烟剂防治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化控技术、再生技术等应用得更差,相反更多的是把露地茄子栽培的一套做法搬进了温室、大棚内,从而限制了保护地茄子的生产潜力发挥。

我国茄子的供应主要是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取得的,茄子的单位面积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3.7无公害生产程度偏低

由于盲目追求高产,以及受落后的栽培方式和设备的限制,目前茄子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氮素化肥和剧毒农药的使用量在一些地方长期居高不下,导致茄子产品中的硝酸盐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参考文献

[1]李锡香,蔚.茄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吴场铠.早熟茄子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47.

[3]张建国,李永辉,申爱民.茄子春大棚早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27-28.

篇9

研究员,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蔬菜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蔬菜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农业系列中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多项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多次获得农业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兴农奖。有多篇论文获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保学会、上海市植保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优秀论文奖。主编《蔬菜栽培技术手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问答》、《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蔬菜消费现状与结构研究》、《花式蔬菜栽培和食用方法》、《食用菌生产技术》等学术专著。

导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农产品保障供给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已经成为维系城市正常运行的重大问题,如何稳定以蔬菜为主的生鲜农产品的均衡供应值得大家深思。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进一步转变“菜篮子”工程发展方式,完善市郊蔬菜生产,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蔬菜科技进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以保障城市蔬菜市场的稳定供应,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菜篮子”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 “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菜篮子”工程历经了25年的发展变化,不仅彻底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而且实现了供应品种的丰富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农产品保障供给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已经成为维系城市正常运行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以蔬菜为主的生鲜农产品的均衡稳定供应意义重大。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菜篮子”工程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以保障城市蔬菜市场的稳定供应,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1 上海“菜篮子”工程发展历程及启示

1.1 发展历程

①起步阶段(1986-1991年) 从1986年开始,上海蔬菜产销由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上海市郊常年菜田开始试行 “管八放二”,即80%菜田由政府计划安排,20%菜田放开自由生产,此后,由“管七放三”、“管六放四”逐步向放开模式转变。至1991年11月,上海蔬菜产销体系告别了运转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生产品种全面放开,交易价格全面放开,蔬菜产销进入市场经济模式。

②搞活阶段(1992-2000年) 从全国来看,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将“菜篮子”工程扩展到城乡结合地区甚至城市郊区,同时大力实施“设施化、多产化和规模化”三化政策。上海菜田在这一阶段也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逐渐向中远郊转移,同时许多支持政策开始倾向蔬菜生产区域,并逐步开展保护地设施建设,完善水、电和农机具等设施装备。在生产发生变化的同时,原有的交易市场格局也被打破,全市逐渐形成了以国家级批发市场为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产地批发市场为补充的批发市场网络。从1992年开始,市蔬菜公司与菜农每年签订的统购包销合同逐年减少,至1998年彻底结束合同定购,完全进入市场经济。

③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9年)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蔬菜融入了全国的大市场、大流通。蔬菜产销彻底由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平衡,开始进入以提高生产能力、优化品种结构和提升质量安全的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30.3亿元,新建设施菜田近1.4万hm2。设施菜田对稳定蔬菜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08年的冰雪天气中经受住了考验。同时,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加速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新品种,市场供应品种不断丰富,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层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发展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并在全国首先禁用甲胺膦等高毒农药,不断提升上海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蔬菜农药残留定量检测合格率由2001年的61.7%提升至2009年的99.3%。

④新格局(2010年至今)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2010]18号);同年8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并发文要求保障蔬菜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国发[2010]26号);当年11月,国务院推出“国16条”,要求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增强价格调控监管力度(国发[2010]40号)。上海结合城市发展和蔬菜产销实际情况,实行“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并逐步形成了生产扶持、价格保险、安全监管、信息监测和考核奖励等常态化机制,不断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地产蔬菜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3年来,市郊常年菜田面积稳定在3.3万hm2以上,其中“夏淡”绿叶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4万hm2以上。2012年市郊蔬菜播种面积12.5万hm2,蔬菜上市量347万t,其中绿叶菜上市量168万t。蔬菜价格总体上处于稳定可控范围,特别是2012年以青菜为主的绿叶菜价格波动范围明显缩小。

1.2 启示

①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丝毫不能因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地产农产品供给,丝毫不能因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农业比较效益低而放弃农业。其中“菜篮子”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受到高度关注,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责任书,并制定考核奖励办法,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②统筹兼顾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综合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根据市场和消费需求,合理规划地产蔬菜的生产布局和设施建设。坚持市长负责与区县长负责相结合,认真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把蔬菜种植面积、绿叶菜上市量以及质量安全等指标量化分解。坚持稳定数量和确保质量相结合,把质量安全指标与蔬菜上市任务同时下达,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要“同时抓并都要硬”。坚持促进菜农增收与保护市民利益相结合,努力寻求菜农收入和市民利益的平衡点,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菜农的切身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③突出重点 一是突出绿叶菜生产。以青菜为代表的绿叶菜是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蔬菜品种,但绿叶菜具有不耐储运的特性,主要依靠市郊生产,因此上海将绿叶菜生产作为蔬菜生产的重点,将绿叶菜上市量列为区县长责任制考核指标之一,并将考核与奖励挂钩,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绿叶菜生产支持机制,为绿叶菜的稳定供应提供保障。二是突出“夏淡”、“冬淡”两个淡季。大多数蔬菜品种具有不耐炎热和严寒的生理特性,再加上夏季和冬季易发生台风、暴雨和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易形成供应和价格的波动,上海通过增加淡季生产面积、改善设施条件、建立价格保险等措施,强化淡季蔬菜生产,保障市场均衡供应。

2 大城市蔬菜产销面临的新形势

上海蔬菜产销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为“五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夏季的高温、台风、暴雨和冬季的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对菜农造成经济损失,并出现阶段性市场供应紧缺,形成价格波动,对市民生活造成影响。二是市场风险。蔬菜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品种,对市场变化十分敏感,往往局部地区、个别品种或单一事件都会引起市场供给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例如“问题豇豆”事件以及大蒜、生姜等产品被炒作等,导致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柴油荒”使蔬菜运输受阻,影响正常市场供应等。三是质量安全风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影响较大,以豇豆、韭菜为例,容易把小事件放大到整个产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四是劳动力风险。从事蔬菜生产劳动强度大、条件差、收入低,种植蔬菜的青壮年劳力严重不足,老龄化现象普遍,目前市郊从事蔬菜生产的以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为主,且人数不足,造成生产粗放、管理不到位。五是社会管理风险。目前上海市郊超过半数的菜田依靠外来人口种植,为了便于生产、防止偷盗和降低生活成本,不少菜农在田间搭建窝棚,菜田生产生活安全、菜农身心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存在较大隐患。

3 转变“菜篮子”工程发展方式

今后一个时期,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产品质量、均衡市场供应为主攻方向。《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上海是一个拥有2 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蔬菜的刚性需求也随之增长。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简单的数量满足提高到对质量和多样性的全面满足。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更要以城市需求为发展动力,着力完善市郊蔬菜生产,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蔬菜科技进步,健全社会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3.1 完善市郊蔬菜生产

生产是消费的源头,建好“菜园子”才能稳定“菜篮子”。一是要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要在坚持大市场、大流通的同时,通过“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最低保有量制度、考核奖励机制以及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稳定地产蔬菜生产面积,保障自给能力,特别是在突发灾害性天气时,在大市场、大流通受阻的情况下发挥应急保障功能。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菜田建设是增强菜田抗灾能力、协调蔬菜供应淡季和旺季以及保证均衡供应的重要手段,对蔬菜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遮阳降温和滴灌微喷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绿叶蔬菜生产基地水利设施条件,提高菜地排涝抗旱能力,增强蔬菜生产能力。三是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在确保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根据消费需求适当增加叶菜类蔬菜,提高淡季蔬菜供应能力;在蔬菜生产区进行合理区位布局,设立绿叶蔬菜生产保障功能区,在供应淡季有计划地安排茬口,提高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的有效供给;在供应旺季优化品种结构,避开与季节性菜田常规品种蔬菜的集中上市,缓解常规品种蔬菜供应旺季造成的价格波动。

3.2 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统筹蔬菜的生产、经营和销售,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竞争有序,高效率、低损耗的蔬菜流通体系。一是引导生产环节转变生产经营机制,主动适应和衔接流通环节。从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入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推进“菜篮子”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水平,鼓励地产蔬菜依托合作社,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增强议价能力。同时,加强地产蔬菜预冷设施和低温配送中心建设,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冷链车辆及相关设备,并完善采后整理、清洗、分级和包装等装备,继续推行净菜上市和废弃物处理,引导和鼓励地产蔬菜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加强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健全市场网点,进一步完善功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大型批发市场的新建和升级,完善设施装备,增强服务能力,扩大辐射范围。同时,合理规划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布局,实现菜场、生鲜超市和大卖场的相互补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客菜进沪销售的服务环境,并支持本地批发市场与外地蔬菜产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三是发展产销对接和电子商务等流通形式,搞活蔬菜流通,使产销关系更加紧密。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和团购、直销等产销方式,积极引导零售流通企业、学校、酒店、企事业单位等与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等进行对接,提高产销对接蔬菜的流通比重,降低营销费用。进一步引进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交易,丰富蔬菜流通形式,促进产销衔接更加顺畅。

3.3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密切关系市民的身体健康,事关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增效增收,在抓好蔬菜生产的同时要不断强化监管和检查力度。一是促进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一步构建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质量可追溯制。建立田间档案记录本,蔬菜园艺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要对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农事操作进行记录。从蔬菜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入手,探索建立覆盖生产和流通的全程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三是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的检查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市、区县、乡镇、村、基地四级检测网络的作用,加大检测力度,建立政府监测和生产单位自律性检测的检测制度。四是推进品牌化建设。引导蔬菜生产单位对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包装标识,鼓励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4 促进蔬菜科技进步

加快“菜篮子”产品的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菜篮子”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从偏重数量扩张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 建立科技面向生产、面向农村的新机制。一是完善生产设施装备。引进、试验和示范各类蔬菜生产机械装备,特别是耕作、定植、灌溉、采收以及加工、贮运、冷库冷链等机械装备。分类型和机型建立机械化示范基地。同时,探索组建机械化服务合作社,提高各类机械的使用效率,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强化技术体系支撑。选育和推广耐热、优质、高产青菜新品种等,丰富绿叶蔬菜供应品种。科学安排茬口,加强淡季茬口与相应配套技术的集成,提高绿叶菜均衡生产与供应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土壤质量保育技术规范,提高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安全生产指导。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册、宣传画等方式,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宣传引导。强化技术指导,开展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培训,引导菜农在蔬菜生产上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3.5 健全社会化服务

健全“菜篮子”产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培育新型经营组织。在生产层面上,引导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生产企业建立植保、农机、营销等服务性组织,为蔬菜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生产。在市场层面上,完善产地市场建设,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方便;完善销地市场,合理布局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网络,引导多渠道流通。二是强化公益体系。充分发挥农技推广、农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对技术员、植保员以及信息统计员和质量监管员开展业务培训,对职业农民、经纪人等从业人员进行从业资格认定和保护。加强农业、气象、水利和商务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加强对上海绿叶菜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健全预警和体系,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预警分析和信息,更好地维护蔬菜生产与供应的正常秩序。三是完善金融保险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对蔬菜生产和农民利益的保障,不断完善保险方案和保费补贴政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菜农对保险服务的知晓率和接受程度。不断完善生产保险,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增强菜农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保淡绿叶菜价格保险的作用,有效化解市场风险,维护菜农基本利益。

篇10

论文关键词:龙头企业,核心,广西桑蚕产业联系,技术创新

一、研究背景

自从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上承东桑西移工程,下承北部湾经济圈,加上自身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桑蚕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2008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达201.61万亩,养蚕量达471.02万张,蚕茧产量从2005年14.85万吨到2008年的17.09万吨,广西桑蚕茧产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区养蚕户为88.63万户,蚕农养蚕收入27.65亿元,户均收入3119.7元。缫丝机总装机22.36万绪,年产生丝14952吨,工业总产值为39.17亿元,税收1.56亿元,生丝产量占全国生丝总产量15.16%。

但是,在迅猛发展的桑蚕产业中,却出现了制约其长远发展的因素,技术创新系统不成体系,没有核心要素统慑产业升级和转型,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广西的桑蚕产业可能会受到重大打击。

三、相关理论阐述

1、龙头企业的界定

根据2001年6月26日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九部委联合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方法,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我们可以定义为:

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1]

2、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阐述

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是指广西桑蚕产业为了实现创新而一起运行的各个部分的组合,指政府、缫丝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为了实现桑蚕产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经济的推动,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开发、引进、创造、扩散与应用桑蚕产业新技术,最终实现新技术的市场价值与商业利润。

三、研究意义

1、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可以促进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健康快速发展

在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如果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根据市场和生产的需要来对桑蚕品种、缫丝技术进行研发,并根据企业生产获取相应的原料茧的需要对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这样,整个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就会适应市场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2、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可以促进广西桑蚕业中工农一体化

龙头企业在桑蚕业生产中,为了得到优质原料茧,必然要适时对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但是,光以技术指导远远不够,必须要以恰当的生产管理去督促农民进行生产,而习惯了小农经济的农民在没有与企业结成利益统一体时,是不会执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按照工厂化式的管理进行桑蚕生产的。因而,企业有必要通过吸引蚕农入股的形式将蚕农与自己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统一体,一方面可以吸引蚕农的闲散资金投入企业进行科研,另一方面也可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把一部分工业生产利润返还给蚕农,这样,才会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现状

目前,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要素主要有:政府、缫丝企业、蚕种技术推广总站、生产基地、蚕茧市场。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发生一定的作用,共同维系着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

1、广西政府起引导和规划作用

广西政府承接东桑西移工程,制定桑蚕发展规划,扶持缫丝企业发展,制定优惠蚕农政策,以部分财政收入投向桑蚕产业并补贴蚕农生产,放开蚕茧市场。引导企业与大学结成产学研关系,己有部分企业与苏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政府鼓励企业积极面对市场进行技术革新,并大力吸引蚕桑业人才投身于广西的桑蚕产业。

2、缫丝企业主要承担蚕茧加工生产

2006年,广西缫丝企业达58家,缫丝机17.92万绪,捻丝厂2家,织绸厂1家。缫丝企业向蚕农收购蚕茧,大部分蚕茧用来满足企业生产,多余蚕茧贩运向外省,2009年广西区内的缫丝企业对蚕茧的消耗量达70%以上。企业一般是以现有的普通的缫丝技术进行生产,大部分生丝等级为3A-4A。少部分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并纺织出了5A-6A高等级生丝,一部分企业拥有生产基地,大部分企业没有及时对蚕农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3、蚕种技术推广总站是广西桑蚕业的研发机构

蚕种技术推广总站是目前广西桑蚕业的核心研发机构,根据广西的地理、气侯、资源研发高产优质适合本地湿热环境的桑蚕品种,并提出相应的种桑育蚕技术。所研究的蚕品种从黄茧土种历经“朝霞”(7532)、“桂夏一号”、“桂夏二号”、“两广二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桂蚕F95号;桑品种从钦州荆桑历经“沙2×伦109”、“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亩桑产叶量从1000公斤左右提高到3000公斤以上。蚕种技术推广总站将技术传给下面市县的蚕业技术推广站加以普及,目前对广西育蚕影响作用最大的就是小蚕共育技术。蚕种技术推广总站还对缫丝技术进行研究,并适时推出新技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促使高品质的生丝产品出现。

4、生产基地是缫丝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是应缫丝企业的生产而产生的,主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茧,确保企业的生产正常进行。目前在广西宜州有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缫丝企业以保价收购的方式向蚕农收购蚕茧,并下基地指导生产,蚕农不附属企业,只针对企业进行订单式生产,并享受政府的惠农政策。

5、蚕茧市场是蚕茧的销售和收购的平台

广西蚕茧市场是开放的市场,承担蚕茧交易,不受政府指令性计划控制,“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广西蚕业市场的指导方针。有本地企业收购,有政府批准的收购站收购,有小贩收购,也有外省的企业和个人来收购。流通渠道多,流通量大,销货速度快。

五、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桑蚕产业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蚕茧产量从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政府也高度重视,连年下拨资金扶持蚕农生产,广西蚕种技术推广总站在2009年也被批准为自治区级的“蚕业人才小高地”。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创新系统来说,广西的桑蚕业是不成体系的,它的运作不统一,没有核心要素来主导生产和研发。

1、缺乏核心要素的引导和统一

在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要素联系不紧密,没有一个核心要素来统领技术、生产、市场,并促使技术、生产、市场良性运作和发展。由于整个技术创新系统缺乏核心要素的统领,长久下去,生产就会陷于无序和松散状态。这样的状态,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地正常进行,也会使广西的桑蚕产业逐步陷于退化状态,不利于产业升级和转型。

2、政府缺乏对桑蚕业的引导和政策支撑

在整个技术创新系统中,广西政府应该对桑蚕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并投入,但是目前政府只管规划和大方向生产,并不引导企业与生产基地结为一体,企业只管生产,生产基地只管生产原料茧,两者没有结成利益统一体。政府也不极力促成市场健康发展,开放的市场虽然货流量大而快,但是也带来了毛脚茧的大量产生。特别是政府不注重在整个桑蚕产业中对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使得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3、缫丝企业缺乏对蚕农的直接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

缫丝企业在广西桑蚕业中,目前是以一个蚕茧收购者和加工者的身份出现,却不是一个集科研、生产、管理于一体的核心出现。因而,大部分企业只局限于对原料茧的生产和加工,却不注重对蚕农进行直接的技术传授和生产管理,因而也无法得到大量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优质茧。甚至有些企业在生产的同时,为了获利把本地的原料茧高价贩运到外地,致使本地的优质原料茧流失。企业科研力量薄弱,对生丝的生产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工艺水平上,生丝产品大部分停留在3A-4A级。整个广西丝成为了国内中低档生丝的代名词。

4、蚕种技术研发机构缺乏市场和一线生产信息

虽然广西蚕种技术推广总站在广西桑蚕业中贡献最大,对广西桑蚕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研发机构,它对于生产基地、企业的生产信息和市场的需求信息不是能很快了解,迟滞的信息只会带来生产的延误和占据新产品市场的失败。长久下去,不利于科研和生产。

5、开放的蚕茧市场长久下去不利于本地的缫丝生产

广西的蚕茧市场开放,奉行“优质优价,以质定价”的原则,这样确实会以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确定原料茧的价格。但也会使外地的生产厂家采用竞价方式抢购本地的优质原料茧,而本地的企业要想收购到更多的优质原料茧,只有抬高收购价格,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营利空间。而一些蚕农为了利益,在茧价高涨时,不顾正常的生产程序,提前收茧,使大量的毛脚茧混入市场,从而使本地缫丝企业的生丝生产品质受到冲击。

六、以龙头企业作为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核心的对策研究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重新构建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这是解决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促使广西桑蚕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唯一方法。具体的对策有:

1、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支撑

在广西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扶持企业生产,以政府的引导性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产,打造龙头企业。政府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引导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关系,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着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本行业高精尖端人才的引进。要强力打造好企业的技术中心,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政府要督促蚕农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加大对蚕农生产的直接扶持力度,以财政性开支补贴蚕农生产,激发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要积极促进企业与蚕农结成利益统一体,促使新的产业模式出现。

2、研发机构要与企业相结合,促成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广西桑蚕产业的研究机构要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以人才直接进驻企业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并帮助企业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对企业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把握,企业技术中心及时确定技术创新的项目和方向,并迅速把有市场前景和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科技成果投诸生产,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企业快速占据新产品市场并获得巨额利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研的深入。

3、企业与生产基地结合,吸引蚕农入股

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结合,变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车间。在蚕农种桑育蚕的过程中,企业要经常派技术人员下到生产基地指导生产,及时把握好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并把基地种桑育蚕的难题及时上报企业技术中心进行有针对性地科研加以解决。龙头企业要加强对生产基地的管理,根据桑蚕生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用工厂化的管理督促蚕农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蚕桑的品质。为了提升蚕农的企业归属感和责任感,企业要以吸引蚕农入股的方式和蚕农结成利益统一体,以分红的形式进一步激发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4、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适度调控蚕茧市场

对于蚕茧市场,不能完全放开,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发展,及时对蚕茧进行按质定价收购。企业只能根据生产需要来收购蚕茧,而不能做为蚕茧的贩卖者。本区企业生产富余的蚕茧由专业收购机构进行收购。要采取一定的行政遏制手段防止恶意抢购蚕茧,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蚕农为了眼前利益而大量出售毛脚茧。

5、建立多元化的桑蚕产业科技投入模式。

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要正常快速地运行,必须要及时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中,科研和生产都需要一定的资本支持,因而,必须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确保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能及时与资本对接,并快速得到市场实现和生产力转化。

七、结论

在承接国家“东桑西移”工程中,广西要想获得成功,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桑蚕品种适应生产和蚕茧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的荣耀,也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种桑育蚕技术和缫丝技术的改进。要从长远和产业的角度出发,打造好独具特色能适应广西桑蚕产业长远发展的技术创新系统,加大产学研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既要加强对桑蚕品种和缫丝技术的研发,也要加大产业融合的力度,争取在桑蚕产业发展中,利用机遇,把桑蚕产业打造成广西的优势和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8月;

[2]莫明荣,广西农业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牛若峰,当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4]吕明元,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