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3: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养殖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养殖技术论文

篇1

1.1农技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先进技术推广乏力

当前,很多技术推广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偏少。因为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他们对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信息上的接受能力不够,进而造成科技含量在整个区域内的养殖业中都普遍不高,在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凭借经验来维持。

1.2存在着过剩的初级产品,较少的高附加值产品

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禽养殖生产,比较松散地联结在一起,固定的产销关系还没有合理建立起来,相对过剩的情况还经常出现在初级产品中;产品加工业同畜禽产业有着较低的集中度,精深加工落后,较短的链条,有着较少的高附加值产品,所以,导致比例不够协调的情况就会出现在投入和产出当中,存在着较差的经济效益。

1.3兽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尽管有很大的改变出现在了养殖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当中,但是,疾病控制不到位、监测畜牧产品不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不稳定等情况还大有存在,思想僵硬和知识老化的情况在乡镇兽医站岗位的一些工作人员中也非常普遍。将新技术理念和技术方式在当前农村养殖业中进行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将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在农村养殖业中推广,才能促进我国农村养殖业有效发展。

2推广策略研究

2.1围绕“三化”推广和应用养殖科技

在推广和应用养殖技术时,需要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养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对当前的养殖配套技术进行应用,高效饲养畜禽技术、规范化集约饲养技术、防止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技术、培植优质饲草饲料技术。开发和试验要及时,将现阶段养殖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出来。

2.2按照三步走实施农村养殖技术的推广

令农民能够亲眼看见养殖业中成效,要将科技示范点在乡镇中建立起来,将示范户在村中建立起来,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让农民亲眼看见科技能够使他们致富。应该注意的是,要将实实在在的示范搞起来,不能只是表面工程,不能出现形式主义的情况;要让实惠使农民真正的获取,无利不起早是经常听见的,农民朋友们非常现实,要将农村养殖技术被农民们所接受和认可,就要使农民朋友们切实的感受到带给他们的实惠。对于科技的甜头要让农民朋友们真正地尝到,在推广科技时,要依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对于那些能够有效惠泽农民的技术项目上进行选择。能够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特色产业开发出来;将产业化格局能够有效的、快速的构建起来,令农民朋友们一同向着致富的道路上前进;要使技术能被农民自身所掌握,当农民需求养殖技术的时候,涉农部门将技术要畅通及时地送上门去,能够使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被农民朋友们所掌握,有效地将技术向着当前的生产力中转化。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对于技术上广大农民都非常的渴求,也希望利用技术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是,因为本身条件的制约,对于有关的技术上不可能立刻掌握。这样技术推广工作者一定要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一定要向村组深入,向饲养场中迈进,为农民手把手地传授,并且一定要全面,不能走形式。

2.3依靠养殖用户进行技术推广

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够推动畜牧养殖业更好的发展,对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上一定要大力的普及。在推广畜牧技术的时候,同养殖用户的市场观念和素质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培训、示范、试验、会议和宣传等方法上经常进行使用,应该说有着共同的效果和特点存在这些方法中。但是,养殖用户的工作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只有技术真正被农民所认可了,真正发挥出了效果,才能够有效推广和应用畜牧技术。只有将养殖用户的素质提升了上来,涵盖转变观念、掌握养殖配套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和提高认识,使农民对于先进的技术上能够自觉地去接受,这样才可以将问题的关键把握住,将特色的畜牧产业发展起来。这样不但能够使农民掌握了真正的技术,对于技术的推广也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3结语

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产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一、方法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较多,过去大多采用生产函数法和索洛余值法进行测算。近年来,随着数据包络法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数据包络法成为测度同类型决策单元相对效率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综合评价中。本研究也利用数据包络法,分析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数据包络法(DEA)是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构建前沿生产可能性边界,优点是不需要设定具体生产函数,可以避免因为错误的生产函数而导致结果的错误,也不像随机前沿分析法需要误差分布假设,并能有效分解要素生产率中的技术效率。大部分使用数据包络法的论文均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论述。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设计

当前学者利用DEA方法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时,产出指标经常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投入指标以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等指标为主。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的农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及其定义如下。

1. 1水产养殖业产出指标

水产养殖业产出以1990年价格的水产养殖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其中包括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和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采用水产品价格指数进行折算。

1.2水产养殖业投入指标

水产养殖业投入主要包括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养殖固定资产投入与养殖中间消耗等4个方面。①渔业劳动力包括捕捞专业劳动力、养殖专业劳动力、兼业劳动力和后勤服务人员,后两个指标为概括性指标。为了统一口径,本研究选用养殖专业劳动力作为养殖劳动力指标。②水产养殖面积为每年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淡水养殖面积之和。③水产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为每年的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和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之和。

2、数据来源

在确定水产养殖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之后,着手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研究设计指标数据中,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与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等6个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 -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3、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3. 1综合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选用DEAP21软件来进行模型的运算,得到的综合效率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3. 2投影分析

为了更好地找到水产养殖业非DEA有效的深层原因,调整投入产出结构,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将对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模型测评结果投影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未将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投影数据进行一一列举,因此,采用加总的进行分析,对水产养殖业投入与产出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详见表2:

由表2可知,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剩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即保持现有水产养殖产出水平情况下,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投入与中间消耗的投入可分别减少9.3800、7.7800、5.4600、7.2300,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3. 3曼奎斯特生产效率指数分析

运用几何平均法,同样借助DEAP2.1软件,计算中国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由于篇幅限制在表3中未体现。由表3可知,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3. 600,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没能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技术效率指数均为1,说明水产养殖业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有水产养殖技术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应继续保持此良好现状;技术进步率指数存在频繁且较大幅度的变动,这可能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投入增长差异有关。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养殖业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水产养殖业的产值增长主要源于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和中间消耗等资料的大量投入。

三、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1990-2009年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全要数生产效率指数存在较大波动,本研究将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探求各年份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波动的影响因素。

因为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变动主要由技术进步率指数的变动引起的,我们主要从技术创新与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情况来寻找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动的原因。因此,我们初步设计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金额、年末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每年培训渔民人数。

潜在影响因素设计完成后,我们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进行数据收集。经过收据收集整理发现,未能找到每年科技研发投入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剔除了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指标,而用每年科教活动固定资产投入金额来替代。由于有些因素在某些年份没有统计,在进行整理后,只有1997-2007年间所有因素统计数据齐全。因此,只取该年的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水产养殖业的生效率评价结果显示:1900-2009年间,中国养殖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平均值呈现下降状态,导致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率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效率出现下降;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剩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其次,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与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和每年培训渔民人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政策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体系,政府无法控制水产养殖主体的要素投入,而只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养殖主体的规模效率和要素生产效率。首先,政府应加大水产养殖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投入,结合运用高校培养、科研机构培养、企业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其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专项、自选科技项目、委托科技项目等形式,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提供财政拨款资金,同时,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养殖企业根据自身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平衡水产养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

总之,研究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产养殖业的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渔民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政府制定水产养殖业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奶牛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相应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大庆市奶牛生产的现状,探讨了大庆市奶牛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后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庆市奶牛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我国未来奶牛生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以期为大庆市奶牛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

近年来,国家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发展奶业的政策和举措,使我国奶牛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奶牛生产在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奶牛生产已经成为我国一些省份和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选择项目之一。

然而,机遇与挑战、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随着奶牛生产的快速发展,奶业的风险也日益凸现。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严重危害了奶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奶牛业生产巾存在的问题,规避风险、化解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奶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据此,本文依据大庆市奶牛生产现状和奶业发展的局面,探讨规避奶牛生产风险的举措,以期为大庆市乃至全省奶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1大庆市奶牛生产现状

随着全省“农牧主辅换位”和大庆市“农转牧”战略的实施,大庆市以奶业为主的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畜牧业发展速度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大庆市畜牧业产值连续5年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大庆市奶牛存栏量由1998年的6.6万头增长到2007年的31.1万头,10年净增近24.5万头,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畜牧大市、全国奶牛优势发展区域。与此同时,大庆市推出了财政、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成功引进伊利、惠尔康、摇篮、龙丹等知名乳品企业,从而使大庆市乳制品生产能力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纵观大庆奶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00年以前的速度数量型奶业,2000年到2004年以澳牛引进、选种选配为标志的数质并重型奶业,从2005年到现在以草原禁牧、舍饲精养为标志的质主量从、生态效益型奶业。从2002年到2007年,大庆奶业实现了从副业到富业,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这是大庆奶业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近五年统计数据看,大庆奶牛存栏量由2002年的15.1万头增长到2007年的31.1万头,增长105%;鲜奶产量由2002年的40.1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96.5万吨,增长140%;奶牛群体单产由2002年的4.3吨提高到2007年的5.5吨,高出黑龙江省平均单产500公斤左右,全国1000公斤左右;2007年畜牧业产值达到6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其中大庆市奶牛业产值2007年达到2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7%。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纯收入达到156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9%;农民人均奶业现金收入达到594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16.5%。

2影响大庆市奶牛生产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

经过深入调查和资料搜集以及对现有大庆市奶牛业发展情况的认真分析,并经与有关专家探讨,总结出影响大庆市奶牛生产发展的四个方面主要风险因素:

2.1疾病风险

疾病风险已经成为畜牧业的第一风险,大庆市的奶牛业生产也不例外。对于奶牛生产而言,奶牛的多发病、常见病等疫病发病率高、遍及区域广对奶牛生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爆发频繁、传播范嗣广、危害极大地烈性传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危害更是巨大。因此,疾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已经成为今后制约大庆奶牛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大庆市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2.2粗饲料供应风险巨大

尽管大庆市的草原面积较大,但天然草原的产草能力低下,每亩草原只能生产5 100千克干草;在农村,尽管秸秆产量较大,但许多秸秆被农户用于燃料。因此,大庆市奶牛粗饲料供应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庆市所产粗饲料仅可满足奶牛生产50%的需要。粗饲料供应风险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庆市奶牛生产的持续发展。

2.3国际市场冲击较大,行业内部竞争风险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提高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市场对大庆奶牛业生产的影响逐渐加大,同时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也使得奶牛业健康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来自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压力较大。自1992年以来,国外的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严重地冲击了国内产业的发展。进口额最大的是各种固态乳及奶油,其次为乳清及改性乳清,主要从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美国四个国家进口。同时,澳大利亚优质奶牛的大量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自身奶牛繁育业的发展。2002年我国共进口奶牛15000多头,2008年进口量近8万头。

公司与奶牛户以及各自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使其间存在着无序竞争的不利局面。大多数奶牛养殖者是分散经营且文化水平不高,作为弱势群体,直接面对的是市场中的各大奶业企业,因此,两者的关系决定着奶牛养殖者承担着相对较大的风险。在二者的对话过程中,如果遇到风险,各奶业企业会通过限购和提高牛奶的收购标准等做法,把主要市场风险转嫁给奶牛养殖者,这都将直接影响了奶牛业持续发展。目前,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不合理竞争的现象。

2.4奶牛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落后,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目前,大庆市范围内的奶业企业仍然存在着分散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且业内竞争经常是低端的价格竞争,在外来产品和企业竞争面前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的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奶牛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局面将是自身条件劣势与技术水平的低下状态与国外高技术水平,生产装备精良的竞争。由于大庆市积极政府部门与奶牛业生产者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对WTO的有关规则和其他新生事物了解和熟悉应用的进程还仍显缓慢,同时自身的基本认识和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无法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残酷竞争。

2.5奶牛养殖技术体系不完善。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

目前,在奶牛饲养管理技术方面,大庆市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分散经济的养殖者对科学养殖技术接受和采纳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奶牛养殖者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如:饲料配合不合理、精料比例大,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奶牛单产低、市场竞争力差。奶牛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牧草种植和品质提高技术仍然低下,疾病防治控制技术仍有待提高,优质高产奶牛品种改良和繁育技术落后,疫苗开发及推广技术仍然滞后。

3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对策

通过对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析,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庆市奶牛生产风险规避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奶牛生产行业卫生防疫制度

大庆市要加强奶牛疫病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中介组织发展,落实奶牛保险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防控标准,坚决阻止外地疫病的传人,加强流通领域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健全和完善机制,严格控制地区内部疫病情况的发生,认真应对突发疫情。

强化兽医防疫管理部门和人员执法权限,制订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项地方标准,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加强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1)要紧紧围绕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快动物防疫治病技术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通过基层兽医化验、诊断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把基层防疫工作抓到实处。(2)继续推行双轨目标责任制,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工程项目的建设。(3)建立健全饲料监督检测体系。应增加投入,加强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监督和检测的技术水平。(4)要重点抓好药物残留的监控、检测体系的建立,从源头上保证奶产品的卫生安全。

3.2改良天然草原、种植优质牧草,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果

充分考虑大庆市现有天然草原的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良技术体系,提高天然草原的生产能力;引进和种植优质牧草,扩大粗饲料的供应能力。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讨提高奶牛粗饲料利用率的途径和技术,提高现有粗饲料的利用率。

3.3充分、合理地利用WTO的有利规则,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力度

大庆市在发展奶牛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利用WTO的有利规则,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畜牧业的保护力度。按照国际标准经营畜禽产品进出口业务,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WTO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定、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畜产品的原产地规定、产品分类标准、质量要求、包装要求,特别是药物残留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对于他国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的国际规则和惯例据理力争,保护奶牛及奶制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在出口时,要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和动物检疫,以符合国际贸易中对农业协议、对动物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确保大庆奶业产品环境和人们健康不受到危害。

大庆市政府要加大出台发展奶牛业的优惠政策的力度,从方向及产业发展的角度引导和促进奶牛业生产健康发展,尽快使畜牧业成熟起来;政府进行直接投资或间接帮助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给予;对奶牛业生产者进行价格补贴;实行最低保护价格;奶牛业企业要政策优惠和政府监控两方面人手,政府积极参与宏观及区域奶业市场调控,奶品过剩时,政府收购储备或免费提供中小学生营养餐;同时,加大对外贸易的支持,促进奶牛生产及奶制品加工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以及扩大国际市场生存空间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3.4建立健全奶牛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奶牛业生产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我市奶牛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六吨奶”工程;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抓好草原禁牧;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奶牛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加强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抓好违法案件的查处。具体措施是: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鲜奶收购等一整套技术上的、生产资料供应上的和产品流通领域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对奶牛业整体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做好奶业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增加奶牛业基础建设投资和专业执法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奶业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建立政策性的奶业保险制度,增加对奶业保险的投入。同时,建立健全和完善奶牛生产发展保险金制度,充分化解奶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对其继续推广、完善和应用;四是通过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等保护大庆奶牛业生产,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绿色畜产品认证体系和认证工作,其主要的标准包括了畜禽品种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地环境标准等地方标准。

在实践环节上,可以与八一农大密切合作,试成立畜牧科技大市场或畜牧科技一条街等形式,包括建立农业科技大市场,畜牧科技大市场,集中开展技术成果展示、推广和服务以及饲料、兽药的销售。这样既有利于对技术和饲料、兽药市场的统一监控和管理,也便于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发展。

3.5推广、应用奶牛高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和综合配套体系

在推广、应用奶牛高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和综合配套体系方面,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如:挑选优秀种公牛冻精配种,不断扩大优秀冻精配种的覆盖率;加强母牛的配种工作,减少空怀率,提高受胎率;加强后备牛的选育、培育,全面提高牛群质量;根据奶牛不同的生理状况,对典型日粮配方进行深入研究,注重维生素添加剂和微量元素的利用;做好奶牛泌乳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障奶牛的健康;种好和用好腊熟期全株玉米青、苜蓿于草,推广应用农副产品秸秆微技术,用好收获的羊草干草;逐步建立奶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篇4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尽管教育条件薄弱,但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调查了农村化学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需要、教师的备课资源、教学模式等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发和渗透学生身边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对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来说,教育条件尽管没有城市那么优越,却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因此,探讨如何开发和运用农村丰富多样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对黔南三都县及周围县市的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化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对本县县南片区的九仟、周覃、三洞、中和等8所中学14位化学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份)和其中3所中学九年级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就对民间的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渗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对民间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的蜡染、酿酒、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的施用及温室育秧等等。笔者调查所在的地区附近有一个蜡染工房、3个页岩砖厂、1个面粉加工房、4个碾米房、3个垃圾处理处、2个木材加工厂、1个养殖场,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本县的“仙人桥”、遥人山森林公园、三都姑鲁产蛋崖、还有邻县的平塘掌布、荔波的小七孔、大七孔及喀斯特地形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导致这些很有价值的乡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现状

对14位化学教师就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以及对其开发、渗透的理解体现为:首先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应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学生升学的需要。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渗透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为升学而教学,不重视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渗透。

3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源状况

对乡镇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料来源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忽视了乡土化学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来为备课服务。

4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

针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堂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化学教师善于做演示实验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其次是化学教师善于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师生互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堂是教师太严肃,将教师的威信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讲授书本知识,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或自由活动;当前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一切听从自己及满堂灌。可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极不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现状与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

5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5.1开发与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特性

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开放性,这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5.2化学教师要集思广益,善于收集、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与校外打交道,善于从身边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收集相关小资源,有选择地将这些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虽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校外课程资源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优越,乡土课程资源在农村却非常丰富,学生也较了解,有高山、有绿水、有茅草棚,农村传统习俗、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间工艺等,都是教师值得因地制宜地从中探索和总结的乡土课程资源。只要勤于探索,善于收集归类,其结果将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需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广泛开发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3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地方、学校政策的支持

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渗透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技术、财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课程资源尤其是民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和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也要进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能力,使农村化学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渗透者。

5.4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围绕实际存在的资源环境进行,不能编造不存在的事物,更不能用封建迷信来充当教学资源,否则会使学生误人歧途;渗透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时要恰到好处,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夸夸其谈,使教学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茫然,收不到教学效果。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篇6

【论文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南京;江宁区淳化街道

江宁区淳化街道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南京郊区,全街道有9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区域面积121.80km2,4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9333人,其中劳动力26687个;耕地面积6239.07hm2;水田面积4169.4hm2,其中水面养殖面积848.6hm2;林、茶、果面积1710.51hm2,其中茶叶面积529.2hm2。淳化街道现有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有“土桥牌”珍珠米、“城雾牌”茶叶和2个绿色食品及青虾、优质稻米、茶叶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淳化街道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实施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种植业内部到种养产业间调整再到农业功能性调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种养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五城、西城、大埝3个666.67hm2大圩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和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西城、淳化茶厂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索墅、双岗社区为主的奶牛养殖区,青龙、吴墅社区蔬菜生产基地正在规划实施建设(编辑整理)中。

1.2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建设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至2006年底,全街道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有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尤其是3666.67hm2优质稻米生产,实现了100%的绿色和无公害。二是旅游休闲农业崭露头角。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农业现代化、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集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在山田蒙古草原风情园,可领略草原风光,尽享特色的蒙族美食风味;凯进、景业、毛虎山庄、青龙村分别被南京市林业局评为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示范村;银莱的休闲与餐饮、九竹文化园等农业观赏景点正在建设之中。

1.3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土桥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是南京市农林产业基地之一,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土桥大米、五城青虾、城雾和淳茗茶叶都通过了国家、省级绿色、无公害认定、认证,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基地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展示该街道农业发展水平的窗口。

1.4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

淳化街道在实施“五大农业”的基础上,形成“六大板块”产业(优质稻米、特种水产、茶叶、花卉苗木、蔬菜、奶业)。蔬菜生产刚刚起步,花卉苗木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土桥牌”珍珠米和“五城牌”青虾连续获得南京市名牌产品,“城雾牌”系列茶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尤其是土桥大米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一定品牌优势,2007年荣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2存在的问题

淳化街道的农业有良好的基础,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新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和农(编辑整理)业基地、科技园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民增收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等。

3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3.1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其带动功能[1]。如优质稻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培育农民的科技化、市场化意识,充分发挥各类产销协会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从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步伐[2]。三是发展订单生产与超市化销售。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订单生产中的纽带作用,推进各种有效订单模式(如农产品订货会、展销会)。积极组织农产品经营单位与农民按平等互利的原则,提高订单履行率,化解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获得稳定收益[3]。同时,把发展超市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作为提高农产品档次及综合效益的主渠道,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鼓励更多农产品进入超市,通过超市销售来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综合效益。四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该街道“土桥牌”珍珠米、“五城牌”青虾、“城雾派”和“淳茗牌”茶叶、山田及卫岗奶业等,打造省市名牌,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加强区域化特色规模基地建设

围绕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特色,提高规模效益,加强绿色食品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质油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地区,建设规模基地。

重点围绕产业开发,形成有产业特色的布局。以五城圩、西城圩、大埝圩为主,发展优质粳稻生产;以圩区低洼田和现有水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以西城、淳化等丘陵地区为主,发展茶叶生产;以索墅、双岗社区为主,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提高奶量和质量;以青龙、青山、周郎等社区为主,发展西瓜、蔬菜生产和苗木、花卉产业。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从而营造成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的基地建设格局。

3.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是加大名、特、优、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达国标3级以上的优质稻米品种和高产高效抗性强的双低油菜品种以及优质蔬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优良品种(种苗),抓住品种规范优质化、技术应用轻型标准化、投入品应用达标管理3个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改善品质(编辑整理)、提高效益。围绕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食用、观赏兼备的特色种苗、保健产品和观光产品。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抓好优质标准化栽培,推广高效及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高效栽培技术、轻型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生物工程和信息化技术以及畜牧、水产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等,从品种、技术上全面提高该地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认定,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化实施,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毒肥料,降低农业投入品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和对环境的危害。四是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充分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水平。通过典型示范,从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入手,建立农业科技先导性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强农资及种子市场的管理,对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药和新肥料,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程序的原则,对未经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农药一律不予推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优势。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4开发旅游农业

随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回归自然。因此,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淳化街道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积极打造农家乐旅游线、点,建设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3.5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下,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树立新的农民致富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从农村、土地、农作物本身跳出来,依托城市中的市场、资本、技术等资源,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高效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业领域的就业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通过产业分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帮助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动经济。

3.6落实各项财政政策

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种禽补贴、征地拆迁等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和经营收益权,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1]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8):6-7.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0(2):47.

篇7

[关键词] 动物产品 质量 安全 监管 措施 思考

[中图分类号] S85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214-01

在当前动物产品的产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同时,我国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瘦肉精以及三鹿奶粉等等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的事故也时常发生,这也就使得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广泛关注,并且成为了热点问题,这也就从本质上使得公众对于我国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一种信任的危机感,对于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全面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已经成为了急需落实的任务,并且成为了近些年来动物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以及畜牧业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中,笔者就对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进行思考。

一、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明确经营者质量安全责任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也不断得到了增加,从本质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的肉、蛋、奶人均的消费量也已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人员已经成为了吉林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首要的责任人员,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要合理使用动物产品药物以及动物产品饲料的添加剂,严格按照停药期规划进行执行,防止对于动物产品造成任何污染。要求禁止生产经营人员在生产动物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任何添加剂以及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任何物质。吉林省动物产品的生产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必须要建立健全动物产品的生产记录,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实事求是记载投入品的使用以及动物疫病发生、防治的情况,动物产品的生产记录必须要保存在两年以上。在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时候,要求相关单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吉林省动物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动物产品生产的企业、动物产品的批发市场等等都必须要自行监测或者委托给监测机构来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来实施监测。那些经过监测不符合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切忌投入市场。吉林省动物产品的生产人员还要建立健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体制,健全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的体系,强化对动物产品生产人员自律和管理。

二、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保证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加快推进吉林省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本质上切实强化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行政管理队伍、技术服务队伍、检验检测队伍以及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对吉林省现有的动物检疫监督执法机构、动物产品饲料监察机构、动物产品兽药监察机构、动物产品检疫机构以及动物防疫等等机构以及吉林省其他行政执法职能进行强化和管理,组织吉林省动物卫生的监督机构,对其实施归口管理,并且依法执行监管的职能。将吉林省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做为吉林省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和组成部分,加强动物产品质量监管部门执法力量,完善质量监管部门执法条件和执法装备,从实际情况出发履行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行政强制、行政处罚以及行政许可等等执法的职权,不断提升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执法的水平,加强吉林省自身监督执法体系的建设,从本质上提升吉林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执法的能力。

三、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健全监管体系

加强动物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工作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吉林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水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建立和健全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体制,这些对于加强吉林省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工作已经关系到了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并且关系到了人民群众自身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以及稳定,为了深入落实国家以及省、市的要求来实施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的工作,要求吉林省要根据工作要求将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工作作为保障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促进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想要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求吉林省必须要健全监管体系,要求吉林省各级畜牧兽医的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科学、实际地进行内设机构进行设置,要合理对人员进行调配,强化吉林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的职能。吉林省畜牧兽医、质量技术、卫生、工商以及商务等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自身职责,所有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四、结语

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规范是一种规范性、规章、法规以及法律的文件,对于我国动物检疫人员实施的监督活动以及检疫活动进行了严格约束,成为了保证我国人民群众自身身体健康以及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明确经营者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完善监督执法体系以及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健全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对提升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质量措施进行了思考。

参考文献

[1] 毕晖;崔玉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猪弓形体病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吉林畜牧兽医 2008(03).

[2] 卓坤水强化全程监控综合措施有效减少猪舍内臭气产生[期刊论文]-养猪 2006(06).

[3] 万遂如当前我国猪传染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 2005(03)。

[4] 靳玲品;李秀花蒲公英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畜牧与兽医 2007(06).

篇8

[论文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学结合;高素质农业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秉承“为时养器,器为时用”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途径,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2008年初,经省农业厅、教育厅批准,同意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历时半年,学院承担了大量筹建工作,起草了筹建方案、集团章程和系列校企合作协议等文字材料;为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先后与湖南省十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洽谈;并举办了“湖南省农业厅敬聘袁隆平院士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暨学院专业对接农业产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举办了集团成立大会;组织召开了集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集团宗旨,明确了集团初步运行机制;设立了集团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机业四个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理事长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担任,秘书处设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集团成立后,完成了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是组织了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调研。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湖南农技人才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现状,2008年10月,集团组织三个调研小组,分别对湖南省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现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迅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整体功能发挥不充分,社会地位不高,招生困难,农业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形成《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的调研报告》,并对调研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集团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及部分湖南“两会”代表递交了《建议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三条建议:(1)实行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政策,建议省政府借鉴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全免,中央将逐步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的政策,由省财政出钱,每年安排高等职业院校纯农业专业免费培养计划5000人。(2)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对高职院校纯农专业实行单独招生,以改变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极不相适应的现状。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加强农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建议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对全省农业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启动了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8月,学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洽谈后,决定联合实施“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9月,双方各派一名专职人员和若干兼职人员,正式成立“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部,项目部设于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由秘书处负责运作。该项目拟在3年内培养1000名农业领域人才,打造国家援外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端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国家l4个援非中心及相关农业企业储备和输送高素质农业按术人才。目前,项目部已经完成了签订合作协议、管理制度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系列工作。并从集团内部的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和相关企业员工中选拔学员,拟挑选30—40人进行培训。

二、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一体化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和提供技术设备,在校园里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2008年9月3日,都市花乡有限公司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合作,正式成立“都市花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花卉生产基地搬进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花卉生产。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院抓住契机,从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两个专业着手,启动项目承包教学方案,教师带领学生生产水仙花1.5万盆。这一举措,不仅帮助都市花乡有限公司完成生产任务,及时把花卉产品投放春节市场,同时又锻炼了教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08年11月3—6日,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帮助策划都市花乡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一长沙花艺国际交流会”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日本、韩国、荷兰、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花艺大师出席了会议。在大会组织的插花大赛中,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向竹君、王鉴、朱娇荣获一、二、三等奖。2009年学院再次与深圳百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该公司拟投资400万元,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生产实习工厂,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把自办产业实体基本都剥离出来与专业系捆绑,建立系企一体化运行机制,每个专业系至少负责一个产业实体的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教学效益双重目标。

(二)专业创造性地对接产业

各专业系与合作企业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十几个订单培养班级的教学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企业文化,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阶段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了“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二是“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植科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专业+公司(基地)+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为平台,创立了“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突出。即以长沙小康园艺园林有限公司(基地)、产学研示范场和校外园艺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全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2个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基本素质培养,3个学期在系办公司、实训基地和学院示范场进行职业技能训练,1个学期在校外园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实训方法,采取“师傅带徒弟”、“项目经理带员工”的实训方法,使学生完全融人生产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动科系按照畜牧兽医工作任务领域,课程教学计划按模块安排,专业课程分专门技术和专业方向两大模块,其中专门技术叉分为种畜、营养、畜牧管理、动物疾病防治、兽药和畜牧环境与畜场规划六个小模块,专业方向分繁育、养殖、兽医、检疫、营销5个方向,创立了“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天课堂教学,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在校内企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周末两天集中进行生产性实践。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强技能、能管理、会服务、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畜牧兽医人才。

三、建设农民扶贫培训工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2003年l0月,学院主动与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联系并签订了协议,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3期农民科技骨干培训班,每期培训学员150—200人,培训时间两个月,为全省每个贫困村培训2—3名有一定种养规模和经验的科技骨干。学院党委和行政非常重视农民培训班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了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教师们经过广泛调查,周密制订了教学计划,并根据培训班的要求和农民学员的具体情况,精心组织编写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套培训教材,共计80多万字。目前培训班已成功地举办了15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2006年以来,学院举办为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养殖业”“食品加工”“种植业”科技兴村项目创业培训班10余期,培训学员600余人,举办草食动物品改员培训班14期,培训草食动物品改员1000人。学员们通过培训,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乡,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发挥了科技带头人的作用。

四、产、学、研、推相结合.致力振兴农村经济

(一)积极推广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有10个科研项目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进入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战场。动科系欧阳叙向教授自2002年开始研究推广湘东黑山羊生产技术,该技术先后在浏阳、醴陵等四县推广,初步估算可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植科系肖君泽教授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研究”科研课题,成功地选育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长晚籼1号”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种“长早籼9号”两个水稻新品种,两年来通过学院“长沙小康园林园艺有限公司”这个桥梁,在湖南省长沙、益阳、株洲、湘潭、岳阳等10多个县市推广,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极大实惠。

(二)送科技下乡,帮农民致富

为了贯彻落实湖南省“科教兴村富民工程计划”和“扶贫支教工程计划”,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3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乡扶贫支教。2001—2005年,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支持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学院派出了9位教师组成的专家智囊团,指导该村制订村级发展规划,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户科技骨干,指导调整该村产业结构,一年半时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260元,比专家组进村前人均年增纯收入1500多元。2008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长沙市科技局和市委组织部要求,向望城县靖港渔业合作社派遣科技特派员董益生老师。两年来,董益生老师与渔业合作社农民打成一片,重点帮助渔业社解决了淡水鱼深加工问题,使该渔业合作社共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收益增值。2001年以来,按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选派了13位青年骨干教师到湘西自治州9个市县的乡镇开展扶贫支教工作,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三)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

篇9

关键词:创新型新农村 因地制宜 能源的循环利用 多民族共同发展

从大量文献可以清晰看出,以往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问题主要解决的方案大多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扩大农牧民为骨干,走“外推,内驱”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大部分人都从这些角度看制约及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和方法[1]。很少有从绿色,节能,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的角度分析。基于此,本文想通过对甘肃张掖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潜在优势进行分析试图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改善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因地制宜,能源的循环利用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我们主要以上述三方面为基础提出我们的意见及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三大基础

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措施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西北绝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年均辐射量约为5900兆焦耳/平方米,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新疆、甘肃、青海等是我国大陆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利用开发的风能储量分别为3433万千瓦、2421万千瓦和1143万千瓦。 以甘肃省为例,其年平均风速大于3.0米/秒的地区包括安西、玉门、金塔、肃北、民乐、永昌、古浪和天祝等县,多处都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厂的条件。除了这些意外土地资源也相当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应合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

2.能源的循环利用

以“绿色节能”为宗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污水、废物处理的再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沼气发酵,秸秆重复利用等。

3.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

对多民族地区,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相当重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虑到、族际日常交往,民族居住格局等对少数民族间交流及发展的影响。

二、对于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发展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优势: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土地广阔,灌溉方便,湿地多;湿地类型齐全多样;积雪融水丰富。以此为基础建立高效节能、绿色的生态农业。降低化石能源的投入,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将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做到绿色节能。例如:就统一供电这一方面将重点充分开发太阳能;沼气池发酵;对于积雪融水丰富的地区则充分利用地下水丰富的优点,充分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1.农业方面改进措施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信息来调节农产品的种植量和种类保障农民的利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对生物能的转化率来提高生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也是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表现;引进农业科技人员以提高农产品含量低、品质差等缺点。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种植区进行节水改造。在水资源较缺乏的西北地区,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设施沃土工程,加强对西北农用地土壤肥力的改进,提高耕地质量。这主要是进行有机肥积造,增施有效的农家肥;充分的运用当地的能源。

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污染;运用秸秆、树叶、杂草作为饲料,植菇,最后作肥料还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使其更加绿色环保。

2.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

加强牧区科技基础建设,提供科学的育种技术和防疫技术。探究科学的饲养方法,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持续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协调畜牧产品的收购、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合理衔接生产、流通以及信息化的交流。把牧民分散的小规模饲养与市场有机的连接,扩大规模,将产业链延长,这样就能使牧民在整个饲养、加工和流通环节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收益,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积极培养新型的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对他们的养殖技术的培训,从多方面灌输畜牧业技术,拓宽技术的推广面,深度挖掘科技的潜力使其为畜牧业服务,运用科技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努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社会化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畜牧业进行转变[2]。

三、对于旅游业发展规划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利用宗教文化优势,甘肃省的甘南佛教传统文化,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吸引国内外旅游投资;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如东乡手抓羊肉、藏族唐卡、锅庄舞、油香、保安腰刀、裕固族帐篷餐饮、各种民族服饰、首饰和木制品以及省局民族特色的建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可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热的兴起,西部民族地区将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旅游业将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应注意的是: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的生态脆弱,故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旅游的开发,甚至基本项目的建设,都不能绕开环保问题。

四、对于居民区改进设计方案

通过改进居民住房:居民集中化,便于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集中区域建设基础设施,有效地利用土地;同意规划居住局域与农耕农作区域;村政设施集中一体化有利于农村居民文化交流;改善村内交通以及各各村交通问题[3]。

五、对于促进多民族共同发展设计方案

改善民族间共同发展要从、族际日常交往等发面着手。民族关系体现于族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族际日常交往是衡量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体现在一个族群的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个族群的成员们普遍接受的程度。可通过在繁华的民族街道开展集市,促进个民族间相互交流;创办非盈利的公益性资助机构,资助本地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大力培养人才强市,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举办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节,使民族地区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交流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体现民族地区特色发展,可引来商客,既增加了经济的发展又打造了特色民族品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融合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作为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国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都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新农村建设仍在不断的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以达到更加完善的水平,在此我们只是通过我们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希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索有所帮助。真正的实现绿色、节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创新型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萍. 从节能减排看新农村建设[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10):164-166.

篇10

走进三合村,旧貌换新颜的感觉扑面而来,原来的村委会土木房被镶嵌瓷砖的砖房所取代,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了,村民们尽情地享受着以前不敢奢望的美好生活。前些年还非常落后的三合村,何以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三合村的发展变化,除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外,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一)脱贫致富要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

以前三合村主要劳动力一年内除大小春两季农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做点简单的手工(如编织草席),也有少数农民外出打工或到滇池捕鱼。由于滇池鱼量减少,捕鱼难于维持家庭一般经济开支。过去拥有“鱼米之乡”美称的三合村,逐渐变成了经济贫困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委会虽多次动员并组织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收效甚微。村委会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提高农民的发展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才能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尽快脱贫致富。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针对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实际,云南省晋宁县农广校对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培训与发展开展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晋宁县属城郊服务型农业和三合村的水利、区位、交通优势,晋宁县农广校向村委会提出了“用科学发展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议:跳出从前以种粮为主的框架,逐步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精细蔬菜,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把蔬菜生产发展成为今后三合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在蔬菜品种上加大对精细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提高精细菜的市场占有率。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提高水产品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提高水产品养殖收入在农村总收入中的比例。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先导

晋宁县农广校(绿证办)在摸清三合村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是关键。按照城郊服务型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实现用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基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用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拓展,尽快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的,县绿证办与三合村委会领导班子、群众一起探讨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实施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制定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后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及具体措施。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三合村的农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一个较大提高。

(四)创新绿色证书培训方式,创建绿色证书示范村和农民科技书屋

为了使绿色证书培训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绿色证书示范村奔小康”道路,晋宁县农广校经省绿证办同意在三合村委会辖区的6个村民小组中开展“绿色证书奔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就由动员阶段转为农户自发调整阶段。使过去只知道捕鱼和种粮的农户学到了2~3门专业科技知识,村民的科技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召开村组动员会、科技培训等形式,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引导和转变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怕卖不出去、四怕没饭吃”的思想观念。通过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户较为牢固地尽快掌握1~2门农业种植或水产品养殖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使农户生产出来的精细蔬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县农广校积极协调和指导各村委会配备图书室,包括电视机、VCD播放机和书柜,为每个科技书屋赠送不同科目、价值人民币4000元的图书250册,光碟70片。该村农民科技书屋在县农广校的指导和村委会专人负责管理下,已逐步成为向农民宣传政策法规、信息交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中心和开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阵地。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终身教育

为了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县农广校与村委会一起每年都结合蔬菜生产季节和农户需求进行2~3次蔬菜栽培管理及病害防治培训,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根据农户连续种植“甜脆豌豆、大白菜和青花”蔬菜品种,造成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日趋严重和土壤肥力退化的事实,结合市场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县农广校及时培训和引导农户改良土壤、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发展西芹和甜椒等生产,为三合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验证培训效果、延伸绿色证书培训,省农广校农业―251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还对三合村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开展初级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了延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科技培训层次、实现农民终身教育,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培养农村乡土人才,晋宁县农广校在该村还举办“园艺”中专班。《人民日报》记者陈娟曾到该村进行采访,发表了《绿证:农民致富的证书》,文章说“通过培训,全县农民收入至少增收了二至三成……”。该县《绿证村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户均增收千元》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人才资源。

(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晋宁县走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发展之路,使村民们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明显:该村种植石竹、玫瑰、康乃馨等花卉共150多亩;种植西芹、生菜、西蓝花等蔬菜1200亩。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了三合村过去种水稻亩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贫困落后面貌。据统计2008年三合村全村人均总收入达15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8元(县农经站提供),实现了 “培训一批农民、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社会效益明显:(1)解决农村一部分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由于产业调整,带动农村2700多人就业。(2)实施培训、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科学管理模式,带动全县蔬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3)绿色证书培训示范村,引领村民应用科技进行栽培和生产管理,无公害蔬菜的意识、科技意识深入人心。(4)让消费者真正吃到了放心蔬菜。培训有效地杜绝了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蔬菜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5)降低了赌博、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陋习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显著:(1)晋宁县位于滇池之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通过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可起到水土保持,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2)鼓励农户大量使用农家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对于改良土壤,减轻滇池面源污染,减轻土壤污染,开创绿色产业,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3)鼓励农户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和秸秆资源,通过堆捂发酵后还田,可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

如今的新街乡三合村,村容村貌建设日新月异,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朝着农业生态环境优美,邻里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发展。

三、晋宁县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的运作方式

一是抓好“四个结合”:一抓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二抓培训专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三抓培训和季节性生产相结合,即:农忙时少(组织教)学,农闲时多学,使学员生产和学习两不误;四抓集中面授与学员自学相结合。即:集中面授几天后,由学员自学和实践一段时间,再集中面授一段时间,反复多次,最后进行结业考试。四个结合,既照顾到全县农业生产面上的工作,又为学员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方便,从而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找到了结合点。

二是建立机构,采取六项措施:成立县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晋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安排意见》;成立了各乡(镇)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与各乡(镇)签订 绿色证书培训责任书;配套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乡(镇)按照每培训一名学员配套5~20元的经费;成立了县绿色证书制度行业考评小组,严格把好绿色证书培训、考试、考核关,确保绿色证书的培训质量。

三是制定绿色证书示范村实施规范:《实施规范》涉及培训目标、建立绿色证书示范村的条件、要达到的经济指标要求、培训经费补助、培训内容及方式、对示范村的具体要求与管理、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发展方向等七个方面。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与培训考试结束后,每年还进行1~2次的绿色证书提高型技术管理与经验交流学习培训。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解决了示范村农户日常工作中的许多技术性问题,为科技兴农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晋宁县通过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以绿色证书培训引导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吸引企业、营销大户进入基地收购,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环,公司与农户按照市场规律、采取优质优价销售方式,加快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培训作引导、由企业来运作、请农户来参与”的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路子,值得借鉴。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云南各地在绿色证书制度工作中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但绿色证书制度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值得我们去追根寻源。当前,绿证培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各州市之间重视程度的不平衡,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措施与工作方法及宣传等方面的不平衡。

二是由于领导的频繁更替,各级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逐渐虚化,绿证培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弱化,农民科技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发展较为缓慢。

三是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筹资376万元开展农民培训,但与需要完成的培训任务相差甚远,人均不足40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绿色证书培训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是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的滞后,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参与到绿证培训中来。即使参加培训合格,也不愿意或拿不出钱办绿色证书。

五是由于绿证培训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培训教材的短缺,特别是地方性自编教材极少。教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六是部分州(市)县(区)因所谓的“资源整合”,撤并农广校或绿证办,削弱了师资力量。有的地方还把农民职业教育定为差额预算(或补贴)单位,严重动摇了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地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讨论和建议

根据各地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充实和调整各地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人及联络员,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绿色证书工作汇报;要充分发挥农广校的重要作用,按照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的原则,保持农广校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强化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认真督查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和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2.增加投入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增加投入。要通过立法,使农民教育法制化,制定鼓励农民学习的优惠政策和确保对农民实施素质教育必要的费用等。要建立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制定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把农广校系统建设成为加快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3.重点培训

继续面向主体农民、骨干农民、核心农户、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妇女、农村中学以及农民企业家等开展重点培训,要分级分层“建设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行绿色证书进军营、进学堂、进支部、进村寨、进“高墙”、进企业等培训模式,延伸培训领域,拓宽培训范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强化管理、规范考核、提高质量。

4.创新模式

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指导、监督,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学员跟踪问效工作,为绿证学员做好训前训后服务,要按照“课堂设在农户,内容服从田间”的要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让广大农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5.注重实际

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发展、生产关键环节及技术,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际效果,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深入农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绿证培训。要不断总结绿色证书培训中的新经验、新办法和闪光亮点并加以推广,不断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6.推行绿证

大力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要以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园”,培养新型农民;要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绿色证书培训为手段,以科技渗透为动力,将其建成现代科技推广示范园,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示范区;逐步将其建先进示范村;真正发挥绿色证书培训“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规模型、效益型、产业化发展的示范村模式,为农村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起好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