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7:1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英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医学英语中模糊语的功能与翻译
2.ESP还是EGP——普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
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中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探讨
5.医学英语的特点剖析
6.加强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推进医学双语教学
7.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点及翻译(英文)
8.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9.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0.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
11.医学英语翻译特色及实例分析(英文)
12.七年制医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和引导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初探
13.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14.医学英语与英语医学
15.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16.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研究
17.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
18.从医学英语词汇的词源及构词特点谈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
19.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20.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21.基于科技文体特征的医学英语翻译目的论探究
22.ESP教学一体化——医学英语课程双向教学
23.医学英语的语用翻译
24.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25.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特点的角度论述医学英语翻译
26.医学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策略
27.文化缺失对医学生医学英语翻译技能的影响
28.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
29.从英语词源角度分析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30.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医学英语阅读翻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31.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
32.医学英语特点及翻译
33.计算机辅助医学英语翻译及其教学
34.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讨
35.论加强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重要性
36.教材使用与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37.试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3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暨全国医学英语研讨会内容
39.生物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处理
40.我校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42.目的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翻译及解读策略探究
43.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44.医学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4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医学英语的翻译
46.医学英语的词法特征
47.本科护生对医学英语角色扮演教学体验的质性研究
4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
49.教学型医学英语语料库的应用研究
50.ESP理论视角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51.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52.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53.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增译与省译
54.浅析医学英语常见的文体特征及其汉译
55.医学英语语料库在ESP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56.生物医学英语词汇翻译难点
57.医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58.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
59.交际翻译理论与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60.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特点和方法
61.首都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62.浅谈医学英语的翻译技巧
63.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与医学英语相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64.医学英语的教学难点及改进建议
65.浅谈医学英语翻译
66.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基础词汇遴选及其教学
67.基于“组块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实验研究
68.医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阐释
69.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的特点论医学英语翻译
70.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初探
71.论医学英语中人名冠名术语的汉译
72.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策略
73.TED医学演讲视频在研究生医学英语翻转课程中的应用
74.医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
75.探索医学英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
76.医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微探
77.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78.运用PBL将医学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79.中日医学英语教育的比较及中国医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路
80.浅谈医学英语词汇特点与翻译技巧
81.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词块研究及其教学
82.浅谈医学英语长句的翻译
83.医学英语文章定语从句和同位语的翻译
84.医学英语“自主学习+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
85.关于医学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
86.影响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因素初探
87.医学院校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88.医学生医学英语素质培养探讨
89.关于改革医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初步探讨
90.对医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
91.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及技巧研究
92.提高医学英语教学实效性的分析与探讨
93.医学英语中长句与复杂句的重组与翻译
94.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95.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96.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的必要性
97.语料库辅助医学英语教材编写
98.《医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设置及师资建设
99.论医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0.医学英语词汇-词源与特点
101.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技巧
102.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
103.医学英语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初探
104.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方法
105.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学科建设的思考
106.医学英语缩略语的特点
107.论医学英语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教材建设
108.《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
109.医学英语学习中导致焦虑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110.从语篇体裁角度谈医学英语写作教学
111.试谈医学英语的特点和教学语料库的构建
112.移动学习背景下医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113.以“实用性”医学英语教学为基点促进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114.医学英语教学中几个重要因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15.高职院校医学英语的特点及其学习策略的探讨
116.浅谈ESP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117.拉丁语对医学英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18.从医学英语词源的角度探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词义辨析
119.医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科研读写能力的培养
120.探索新世纪医学英语教学之路
篇2
强调实用的医学检验技术词汇,并用英语讲解其内涵。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学生在教师的英语描述中得到答案。授课时,简单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了解内容,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如医学检验岗位上的常用词语,leukocyte(白细胞)、erythrocyte(红细胞)、platelet(血小板)、serum(血清)、plasma(血浆)和bacterium(细菌)和virus(病毒)等。普通生词用英文一般讲解。本校近几年接连举办过4次国际检验医学高峰论坛和转化医学等国际性会议,有国外大牌知名学者参会,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国际会议中,主动和国外科学家进行无缝对接和交流,无形中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为基础,围绕专业内容选取讨论交流演讲主题。
2.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按照临床检验与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四个子学科进行组合教学的计划安排,重新按照语言学习规律,以教授医学词汇、专业词汇为前提;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标;着重从内容上注重新颖性、知识性和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医学词汇的讲解;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将“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国外HealthReport、NatureMedicine等主流医学资讯媒体选取,从网络搜取国外大学的公开课程有声课件、国际大会会议录像。截取编辑一些医务短剧的片断,如美国的《ER》、《HouseM.D.》、《Grey’sAnatomy》等,这些资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专业结合,如新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绍,床旁诊断的推广,仪器原理及检测流程,实验室介绍等。充分挖掘身边教材,寓教于乐。
3.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点,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看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4.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 语言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操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情绪、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学生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基于这一现状,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妙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过程,因此,我们同样需要研究造成语言学习者或群体在对第二语言输入解码方面意愿与能力不同的诸变量,如情感、态度和经历等”。(Gaies,S.1979:48)对多数学习者来说,文学文本也是激励他们去阅读的情感和因素,因为优秀的文学文本本身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文学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对实现他们自己学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大有裨益。Widdowson也认为文学阅读“不是对文本的反映活动,而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活动。”(Widdowson H.G,1979:74)通过这一阅读活动,达到与作者的对话,提高自身语言的水平和素养。
然而,就目前来讲,英美文学语言的渗透和引入还并未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受欢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一些英美诗歌中古英语的使用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另外就是文化断裂问题,学生没有学好系统的英美文化,断章阅读时有很大的理解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学习氛围浮躁,各种英语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英语文学阅读投入多,见效稍慢,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让人担忧,是我们这些专长于英美文学,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文学语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
英美文学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它不仅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在增加学习乐趣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语言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阅读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逐渐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以下以培根的《论美》为例,介绍笔者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慧启迪。关于“美”这个话题,不同层面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授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试着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接下来再去让学生体会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 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 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名家散文的创作手法,在与学生共同欣赏完这篇美文时,记录经典语句,并点出四级词汇,如,virtue,decent,gracious,principal,
corrupt,countenance,at the first sight of, accomplish,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感到文学佳作的高深莫测,又能够真正体会到阅读这类文章对于应试技巧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结语
关于渗透英美文学语言教学的话题,以上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见解。如何使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它变为智力开发,智慧启迪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使其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这些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Gaies,S.Linguistic input in form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79.13/1:48.
[5]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74.
The Applied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Language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篇4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
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
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
英汉词类的数量大致相等,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应的。但是,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像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英语中没有单列的量词,一些起量词作用的词划归名词类。汉语中没有冠词,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或是代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英语冠词的作用。
在词类使用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表词达意的能力非常强,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它们由谓语动词连接,使英语语言的态势相对平稳和安静。汉语的代词、介词、连词使用的频率远低于英语,汉语造句主要依靠动词或是动词词组,从而造成了汉语的一种动态语势。
三、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上,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英汉词类的名同实异。这中“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词类)表达相同内容(词义)的“形异实同”现象。从翻译理论上说,这就是“词类转译法”的理论基础。英语语言可以通过派生法(derivation)和转化法(conversion)等构词方法的变化引起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进而引起英语词汇词性的变化,而汉语中的汉字和词汇没有任何这样的功能。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象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所以英汉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词类转换,亦称为词类转译就成了英汉翻译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基本的翻译技巧。常见的词类转译有: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译;2.名词向代词的转译;3.动词向介词的转译。词类转译法的采用可使译文既能够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能使其多样化。[例]Rocketshavefoundapplicationfortheexplorationoftheuniverse.
[译文]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英语例句中的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是在动词“apply”和“explore”后添加名词性后缀“-tion”而转变过来的。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引起了词性的变化,而汉语没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英语例句中的名词在翻译时转译成了汉语的动词。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由于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象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另外,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而汉语的动词是构成句子的主要词汇;所以,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译入语(英语)的词义加以补充、限定,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上表现为增词法。
[例]Wemustmakeacomprehensiveanalysisofaproblembeforeitcanbeproperlysolved.
[译文]我们要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
英语例句中的不定冠词“a”为英语独有,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类,所以在翻译时将其省略。
四、结束语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在具体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不能很透彻的理解诸如增词法、词类转译法等的具体理论基础,更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两种语言,确保翻译译文的准确、流畅。所以,如果能够吃透英汉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词汇上的差异及翻译时的对策,对提高翻译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篇5
1.背景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000多张开放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在苏北地区乃至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为适应医疗市场的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改善服务质量,医院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病人选医生”改革,划分医疗组,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并以此为契机推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后全院医务人员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工作热情高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度增长。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现代远程医学继续教育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创造了灵活、自主、便捷的学习机会,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资料及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人员。
将资料按科室、类别、职称分类登记,并计算机录入,用Excel软件分类汇总,计算各类人员构成比。
3.结果与分析
我们以不同职称和各类医务人员就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2003年~2005年医院不同职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
初级26223886
中级4248118208
高级16183064
合计8488186358
表22003年~2005年各类医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
医疗类20263278
护理类2270106
医技类(包括药剂、检验、镜像等)644084174
合计8488186358
统计和调查结果表明:
3.1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接受远程教育模式
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远程教育学习人数由84人上升至186人,尤其2005年人数增加明显,表明现代远程医学教育覆盖人数逐年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服务[2],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信随着对远程医学教育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会自觉地选择这种继续教育形式。
3.2中级职称人员是远程教育学习的主体
表1表明,2003年~2005年中级职称人员参加远程教育占总人数的58.1%,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50%上升至2005年的63.4%。在医院,中级职称人员是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具有相当的临床实践,也承担了大量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他们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对中级及以上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学分达25分/年,其中Ⅰ类学分至少达10分/年,因此,他们成为远程医学教育学习的主体。
3.3医技、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人也逐步提高
表2表明,医疗、护理、医技三类人员中,医技类人员占全体的48.6%,护理人员由2004年占25%上升至2005年的37.6%,医技人员主要包括药剂、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部门卫生技术人员。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医院门诊量和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医技科室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强度也大大增强。另外医技科室本身各专业领域内学术活动较少,他们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在学分管理上与临床医师要求一样,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取得Ⅰ类学分。与医技类卫生技术人员一样,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比例也逐步提高,仅次于医技类人员。
4.思考及体会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以其灵活性、信息量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2],而且更适宜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学习,已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效继续教育形式。
4.1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通过对继续医学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好医生网站远程教育的有效开展,广大卫生技术人员逐步确立了终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并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和学习手段。在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上,有些人重视学分的获得,忽视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流于形式,失去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真正意义。经卫生部批准的现代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非常重视适应多层面的需求,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医学、护理、药学等,一级学科覆盖率达100%。在众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完成学分,使自己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发展[3]。
4.2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途径
现代远程医学教育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信息来源丰富,知识更新迅速,各学科医学知识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卫生技术人员不仅可以获取医学各专业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了解相关最新医学动态。远程医学教育中,卫生技术人员自己选择符合需要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还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参加远程医学教育,解决了过去仅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得Ⅰ类学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学习经费和时间,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一条有效捷径。
4.3促进卫生技术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在许多领域,尤其是跨学科研究更要求对信息有相当程度的占有、控制和处理能力。个人的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对每一个人来说越发重要[4]。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接触到网络,他们可以学习应用网络搜索以获得更多信息,对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有重大意义。同时,医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复杂的科学,“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提出更全面的要求[5]。通过网络继续医学学习,有利于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扩展临床医生知识面,培养和丰富创造性思维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
4.4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达标要求
通过参加好医生网站学习,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上注册、学习、考试,授予相应学分,累计最高Ⅰ类学分15分/年/人。根据近三年统计,由于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我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合格率达90%以上,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5.展望
远程教育在我国仍处起步阶段,其在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应用仍需实践和探索。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孟群副司长指出“远程医学教育不是万能的”,尽管远程教育具有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知识更新迅速,有丰富的表现力,但仍存在自身缺陷,表现为师生缺乏情感交流,而且部分医学知识、技能难以实行远程教育方式。远程医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但要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积累经验,创造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其规范化、合理化的运行。我们坚信,现代远程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必将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事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亚清,曾思恩.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8):55256
[2]薛海东.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79281
[3]王定妹,陈敏怡,许小幸,等.医院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3225
篇6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语言教学 文化教学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成为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是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仅仅会说一种语言或能用某种语言去读去写,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种语言。因此,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文化的学习当然也不能脱离语言学习而单独进行。作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化教学;因为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的客体信息,离开了语言内的文化涵义和文化背景,语言就失去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然而,现在中国的一些教师还没有认清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还没有从传统的英语教学误区中走出来。他们只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几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语言所表现的英美文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学生也仅仅是为听而听,为读而读,为写而写,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成绩;殊不知因为忽视了文化的学习,使得说与写的内容空洞不深入,缺少深刻的思想,甚至因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差异而犯错或闹出笑话,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
正如前面所说,文化是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文化知识的缺失和匮乏最终导致语言学习的失败。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重视中外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价值取向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的不同上。
首先是关于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的问题。在中国,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这种取向使得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但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谦虚,并缺乏个人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人权力和自由,在英文词典的合成词中,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就有一百多个,如self-control,self-reliance,self-esteem等,从这可以看出“个人”在英语文化里的重要地位。“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完全依赖自己而存在,有着极强的独立性。
再一点就是人们对于隐私的态度。“隐私”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难以掌握。在中国,我们可以随便问一个人的年龄、工资、婚姻等,这样会显得关系友好和亲密。然而在英语文化里这是很大的忌讳,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对自我的侵犯。
(二)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或“去哪儿?”来打招呼,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种传统而又友好的问候方式;家中来的客人离开时,主人会送出门口,并对客人说“再来”或“慢走”以示对客人的热情客套。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习惯用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向人问候,分手时更是一句“Bye”或“See you”就可以了。
在中国,我们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称谓体系,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而英语里的称谓就比较笼统模糊。如在汉语里我们有“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词,而在英语里,“uncle”一个词汇就涵盖了以上所有意思。在英语文化里,人们习惯直呼其名,甚至小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以这样称呼,这在中国却是完全行不通的。
(三)动物联想意义差异
不管是在哪种语言中,人们时常会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使人产生某种联想,而这种联想也往往因民族和文化不同而各异。下面我们就举例谈谈英汉文化关于动物的不同联想意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在英语中人们用“lucky dog”来形容那些幸运的人;把狗说成是“man’s best friend”,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更加说明了英语文化里狗的地位。然而在中国文化里,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并多用于骂人,如“狗腿子”、“狗汉奸”、“狗东西”等。
在两种文化里人们对于猫头鹰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说英语的人认为猫头鹰严肃认真,满腹经纶,更把它当作智慧的象征,于是在英语里就有了“as serious as an owl”和“as wise as an owl”的说法;而在中国,猫头鹰被看作是不祥的鸟,人们常把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因此惧怕见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
龙在两种文化里都来自传说或神话,却被蒙上了不同的比喻色彩。在西方,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是皇权的传统象征,是一种高贵地位的说明,所以在汉语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中国人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里同一种动物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在学习中要注意这些差异。
(四)词汇内涵的差异
语言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其文化内涵存在着很大差异。
以词汇“西风(west wind)”为例,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西风颂》中,英国大诗人雪莱对west wind进行了高度的赞颂,把它作为力量和希望的象征。在对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希腊神话中,west wind还有一个拟人的称呼叫Zephyrus,他的妻子是花之女神,他的儿子是果实之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west wind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成了凄凉、萧条的代名词。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举例来说,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蓝色)”来表示沮丧或消沉,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被用来表示肃穆、严肃;“green(绿色)”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内涵,在西方它可能被联想为“缺乏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
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差异,必然会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造成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仅仅要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更要注意文化的教学。我们要清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运用方式往往表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而且运用多种方式,如大量地阅读英文原版报刊、看英文电影、录像,让学生处于英语的环境之下,这样便能帮助学生积累英语文化背景,提高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A].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科研究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70-47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7
一、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主要体现
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
(一)地域特征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特定的地域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温床,不同地域环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采取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即便面对同一词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会对其有不同的语义联想。比如asummer’sday,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季节是燥热难耐的,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则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因此在看到这个词组时,英国学生会自动带入美好,而中国学生则可能理解为厌恶,这种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如不了解这一中西文化差异则很难正确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风俗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为例,我国由于自古重视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会精准且对应的词汇专门表述,如“煎”、“炸”、“炒”等词汇。而在英语中,“煎”、“炸”、“炒”等则被“fry”统一指代。汉语中的“炖”、“煲”、“蒸”等,在英语中则被统称为“stew”。这种中西文化差异都是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三)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文化和语言沟通的桥梁,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同时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关系。虽然人类思维规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围的不同,各个地方的人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以写信地址顺序为例,中国人在汉语习惯上通常按照国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在英语中习惯中则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
(四)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中西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中词义、句义等各种语言现象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这两种语言不管在历史文化还是区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可能很难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而思维方式或视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维视角才能形成审视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内涵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英语语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让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在了解这些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恭维、称赞对方的习惯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英语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很容易受到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干扰,学习到的英语往往不够地道,如中国的英语在西方看来就只是中国式英语,而非真正的英语。学生在组织英语语言时,仍然会站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上进行,表达出来的英语具有浓浓的地方风味。在大学英语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通过文化渗透和传播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和语言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减少英语学习中本土文化的干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建议
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学习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视。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要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综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备高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对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全方位地丰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换位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摆脱中国式英语的困扰。
(二)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饮食习惯等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正确、充分地理解所学的材料,使学生对英美国家和中西文化差异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根据所学教材及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或报刊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和载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使学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实际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鼓励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进行选修,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中西中西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文化鉴赏力的提高。其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带领他们参加文化展览,鼓励他们多与英语人士交流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力。
篇8
【关 键 词】 迁移理论;语文教学;归纳总结;实践
知识具有迁移性,已有知识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新知识也会影响固有知识。在学习中,学习者的经验、态度和知识结构等都与学习结果相关,这就是学习的迁移理论,迁移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的深化。两种学习之间彼此促进为正迁移,如果相互阻碍则为负迁移。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迁移理论在学习中备受关注,即除了课堂上传授教材知识,还需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中学一门重要课程,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所以有必要引进“迁移理论”。
一、迁移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课本显然不可能囊括全部内容,且语文知识较为零散,多靠平日积累,在运用时需将各个零碎点串联起来综合应用。以写作为例,文章类型多样,中学语文教材应都有涉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别。可以这么说,课堂和教材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掌握所学知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迁移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谓迁移,是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综合概括,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去影响另一种学习。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将知识存在记忆库中,而是能够将其转化成能力,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从接触知识到理解吸收,再到转化应用,这就是整个迁移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将已有的知识进行二次创造,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然后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论语十则》,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为人处世,可令学生概括学习方面的内容,并联想以前所接触的与学习有关的名言警句,使之明白其中道理,并真正做到“学思兼顾”“择善而行”,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迁移理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需深入理解迁移理论,教师掌握其内在规律后,可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状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合理把控教学过程。同时还能将自身经验创新,用于新教学内容中,增强学习效果,进而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如以往的许多方法都存在缺陷,教师应对其分析总结,取精华、去糟粕,将有利因素加入层次教学法、生活化教学等新方法中,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一)对比迁移
学习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效果,如果以前的知识没有牢固掌握,那么学习新知识时,很有可能会将旧知识忘掉。另外,还会出现因知识内容相似而混淆的情况,此时应通过对比加以区分,以便牢固掌握。学生在学习认知中,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最终将其化为己用。语文知识涉及诸多方面,其内在都有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异同,达到迁移的目的。如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都表现了作者不求功名利禄、淡泊高雅的情操,希望远离尘世、寄情山水,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如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同写乡愁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但余诗采用多节的方式,感情朴实、节奏分明,内容由浅入深,有层次感,似在讲述故事;而席诗则短小精致,内敛含蓄,与余诗用时间表达主体不同,她主要用意象体现,似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这些对比,让学生联系文章深入分析,把握各自的主题和不同点,如此才能真正地消化。
修辞手法在语文中颇为常见,如比喻、排比、借代等,各自的作用都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诱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区别,同时掌握其他表达技巧。在阅读鉴赏中,可运用这些技巧对文章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紧扣主题、理解作者意图。部分中学生缺乏主见,或赏析思路单一,在欣赏或表达方面处于弱势,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比迁移提高自身能力。
(二)归纳迁移
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在做题或学习新知识时,总会对某些内容似曾相识,但具体又说不清楚。这主要是缺少归纳。将平时积累的知识大致归纳分类,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内在规律,便可将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之中,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有利。而且,学生在归纳中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便利。如列子《愚公移山》中有“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之句,姚鼐《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阴阳”学说在古代尤为重要,多用来表示事物的两面。山水中的阴阳,通常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在学习中应对此归纳总结,在以后遇见时就能避免许多麻烦。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实词和虚词,以及各种句式活用较难掌握。但其理论知识有限,多数文章都可套用,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应做好积累归纳的工作。如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木兰诗》:“木兰当户织”;《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这些文章中都有“当”字,但其意义不同。包括其他各种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都应把握其内在规律就,归纳总结,在学习新知识时,才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嫁接到新知识中。
(三)延伸迁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中去,教师应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精神,能够活学活用。如此既能贯通教材,又能了解当前社会,对学生以后生存大有裨益。如《孙权劝学》《伤仲永》《范进中举》都与读书学习有关,其中的某些现象在当今社会不会再现,但文章所讲述的哲理在当今依然有很大用处。教师应诱导学生主动探究,吸取文章中的有益因素,如需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更不能死读书,还要勤奋、实践等。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对人生也有很大帮助。
又如,《端午日》一文对赛龙舟场面进行了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同时,还通过想象“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了比赛场面的热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技巧,文中追鸭子的活动并未展开描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的小练笔“结合生活经历,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追鸭子的场面”,将课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教师的“为迁移而教”和学生的“为迁移而学”默契地结合。
三、结束语
迁移理论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中学语文知识较多,需要经常巩固、归纳、连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可见,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所以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
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虽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门语言性学科,但它更是“社会技能学科”,侧重于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广泛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讲解,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英语+商务知识”。这种模式下所进行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误以为学好语言和商务知识就可以成功的进行商务交流了。然而,无论是何种层次的跨国商务活动,实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要在商务交往和谈判中运筹帷幄,掌握主动权,取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背后都与其风土人情、生活及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联,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语言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学习语言实际上与学习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最容易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如日常生活的问候语、隐私习惯、肢体语言、宴请礼仪、对动物和颜色的态度等。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接待与宴请
作为商务活动的首要环节,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此环节,如何互致问候、寒暄是接待人员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对双方的成功合作有着很大影响。
在我国,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因此英语里有一成语: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搀扶老人在中国被视为传统美德,然而英美国家的老人则会毫不领情甚至生气厌恶。因为在崇尚“独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会,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因此,即便我们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而宴会接待中,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yourself…).
2.商务谈判
谈判是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乃至谈判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而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谈判进行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些差别,就可能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因此,如欲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主动把握契机就应对目的国的文化进行了解。
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务谈判中。“根据美国《多国商业评论》所公布的一项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对中国商业主管的面试调查显示,中国的谈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集体倾向、团体利益、回避不确定性、重视和睦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谈判者则非常外向,表达思想的方式简单明了,但有时过于咄咄逼人,喜欢在谈判桌上争论。再如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等都是各国文化的不同表现。谈判代表应尽可能多的多了解对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
对于产品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国文化的浅层次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双羊”被译为“goats,“金鸡奖”被译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译为WhiteElephant等,其语意信息虽对,但从文化信息对等的角度来看这些却是相当糟糕的翻译。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猪的图案等等,都应受到商务从业人员的重视以免出现“双输”局面。
4.时间、效率意识和纠纷处理
“西方人的时间观是和金钱观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随意支配,所以他们常常在同一时间内与几个人谈话或办理几件不同的事情,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具有一样的时间观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时间观念与瑞士人就相去甚远。阿拉伯国家和日本、韩国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理。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此,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影响事件的及时处理。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三、商务英语教学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的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创设情景,增加学生“实际应用”的机会
目前,大多数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学到英语知识运用到商务活动中的能力,加速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向实际技能转化,从而加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及信息技术
当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商务英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新闻,在线视频等网络资源,从西方社会的日常行为中去学习、体会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不同。
四、小结
学习一门语言,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去接受这种理念,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蒋丽萍:浅议不同国家商务人员的谈判风格[J].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5卷第2期,28~29
[3]孟胜昆:浅谈商务英语文化语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4~66
[4]李金峰:从文化视角看商务英语文化差异[J].时代人物,2007.12:82
[5]刘莉芳: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9期.153~154
[6]谭维: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yingmei/040114/2004114112400.htm.
[7]肖薇何非: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2007.45–47
[8]周健: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6年第27卷第三期,2006.83~84
篇10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1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人们现代生活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就是因为影视具有吸引人们眼球和情感的艺术感和文学性,贴近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影视文学是电影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再现的是源于生活和社会的现实描述,反应的是人类原生态的社会写照和情感的表达。无论是电影或者是电视,文学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在影视艺术里文学是必备的核心因素,影视离不开文学,文学也因为影视而繁荣和更具可读性。
一、影视艺术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艺术就是电影和电视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1] 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 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2]从上述两位权威学者论中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屏影像,在空间的表现过程中展开画面形象,让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现,得到平面式和立体式艺术效果。这门艺术主要反应的是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流动媒体的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的启发和创新,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新生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文学就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它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把传统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传奇故事、小说、舞蹈、歌剧、诗歌、戏剧、散文等进行二度创作和形式创新,并以“声”、“画”形式展现文学内涵。影视文学虽然不及传统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影视文学是一个迅猛向前发展的新生事物,将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一个崭新的纪元。人类已经离不开这一样个现代化的、富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学形式。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一样,它把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戏剧与绘画、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听觉体验、有声语言与动态画面构成影视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创作对象,有机地形成影视文学,并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艺术的展现,来充分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审美意识。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二者虽然名称不同、含义不同,但是它们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存在着艺术的共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一对姊妹关系。
(一)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共性。
从内容的表现上看,影视文学总是以人为创作对象,人的思想活动为创作主线,把各种关系有机结合,创作出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声、画”形式来感染人们的情绪,这就要求文学剧本的形成需要极强的艺术性。影视艺术亦是如此,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为链条,通过时间的或者空间的手段来表现和烘托文学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属性进行文学剧本原创作,以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展开等复杂的现代化手段来叙述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视觉与听觉的愉悦性。
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真挚的思想情感表达,来唤起人们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带给人们视觉的赏心悦目,情感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起始与终止,剧情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人性的唤醒与批判。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姊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