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6: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艺术类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相比,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诸多高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一些帮助。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学安排特殊,入学考试特殊,专业、文化两条线。生活规律与生活方式也特殊:上午上公共课,下午、晚上都上专业课——声乐、钢琴、舞蹈、素描等。他们的衣着、发型总会有所不同,给校园带来了几丝前卫和个性色彩,他们构成了校园的特殊一类学生。这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办学、多元办学的具体实施的结果。

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英语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低,教学难度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入校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校,我校都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的测试。这类英语测试并未将艺术类学生单独分离出来。所有学生均使用同一种试卷,试卷的难易度以一级测试水平为准,满分为一百分。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差悬殊,极少数学生成绩能达到五十分以上(但最高分甚至能达到八十分左右),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在三十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在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在艺术类专业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可能高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音标都还不会读。究其原因,艺术类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艺术类大学的附中学校或艺术类专科学校(只有较少数的学生来自非艺术类普通中学)。这类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学课程学习。上述情况就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既要有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水平,又要有中学甚至小学英语教师的经验和耐心。而大学生又不同于初学英语的中小学生,怎样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赶上并达到大学英语的水平,这是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长期以来希望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其专业,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考生要低得多,而英语成绩的最低录取线一般控制在60—80分。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并且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差,从心理上讲,他们恐惧英语,即使想学,也没有信心学好;从行为上看,他们又缺少自觉性,再加上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预习,不复习,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造成他们消极地学习英语,对学好英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往往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不出任何问题。由于很少上自习学英语,常常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开始厌恶学英语,越厌恶,越不记,落下的知识就越多,越弥补不上。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近年来很多高校虽迫于学校发展的压力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但学校教学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非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上,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而艺术类学生则不要求通过四级。这样,学校首先要考虑到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而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则常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不是很稳定,而且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带领这支队伍。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1.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

虽然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联想丰富,思维活跃,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对文学和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作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掘学生的这一优势,使其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马丁·威德尔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曾经指出,有些学习者并没有明确的工具性或结合性动力;对他们来说,鼓励他们采取积极态度尤其重要,至少保证有一部分语言输入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灵活多变,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可把音乐引入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不失为投其所好的极佳的教学方法。现在随着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普及,我们认识到必须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使用目的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重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获得无障碍、无停顿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语言的恰当流利和交流的顺畅。音乐正是真实语言应用的文化现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复性、连贯性强。很多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如影片《铁达尼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乐曲起始处很容易吸引学生随之哼唱。而歌词本身又相当口语化,远离了繁琐的语法及冗长的词汇,学生很容易接受。

2.采用分流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进行分流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已在很多高校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分流教学,就是学校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成绩,将达到某一成绩(如70分)之上的学生放到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班里学习英语,且要求他们也通过四级;而对低于某一成绩(如30分之下)的学生,则单独开设一个预备级班,可从英语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教授,毕业前要求通过一种校内的水平考试;其他学生正常开设艺术类大学英语的课程。分流教学的直接优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足够的动力,而且学生基础相当,相互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同学校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3.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

任何一位业务出色的教师一定都会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因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而青年教师则恰恰缺少这种积累。所以稳定的教师队伍就为青年教师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上能够更好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础。此外,如果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指导,则更利于艺术类英语教学。但在这一方面,很多教师也许会不愿进入这支队伍,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艺术类英语教材简单,备课量小,而且又没有四级压力,所以课程系数也会定得较低。但却没有考虑到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很复杂的,有的几乎是英语初学者,有的相当于中学水平,也有的已达到大学水平。此外,相对于非艺术类大学英语而言,艺术类英语教学疏于管理,教学要求不是很明确。所以学校应切实地重视艺术类的英语教学,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并完善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规范和要求,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作为教师应当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作为学校管理部门,也应重视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制定合理的教学要求,为其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杰.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与教材的探索[J].社科纵横,2005.6,VOL20,(3).

篇2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篇3

一、存在问题 

1.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很多学校通过组建、合并其他校区,建立了综合性大学。但这类大学所设置的美术教育院校的美术老师组成比较复杂,有外聘的美术老师,也有从公共美术教育等专业抽调的老师。这种教师队伍虽然数量可观,但是没有专业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对于美术院校以及该专业的学生来说会造成很大影响,无法培养出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 

2.美术院校的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重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论性学科的教学评估往往可以通过对教师的理论考核得出评价,但是美术教育的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教学技能和技法上。目前,很多美术院校对教师的考评内容多限于论文模式,忽视了教师在绘画技能和教学手法上的考核。这种重“理论”轻“技法”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影响了美术教育的质量。 

3.效仿专业美术院校,博而不专 

专业的美术院校对学生的美术能力比较重视,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法,培养了专业的美术人才。但是这类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即重“技”轻“道”。很多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较专业院校丰富,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没有认真对待。这就使现代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造成了“东施效颦”,博而不专的尴尬局面。 

4.教育经费不足,教学硬件不“硬”、 

众所周知,美术专业是个“烧钱”的专业,是一种“贵族”教育,这从美术专业学生的学费和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据调查,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学费每年大约需要5千到7千元,而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学费则需要万元以上。但是,高价的学费并没有让美术教育的硬件“硬”起来,究其原因,是大学的扩招、扩建、开设美术专业时间短、美术专业没有得到校院领导的重视等影响了学校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应对策略 

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事物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促进大学美术教育事业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1.培养专业骨干、强大师资力量。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的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美的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不仅需要泼墨丹青,更需要多掌握阐释美术的技巧,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所以,各大美术院校应增强教师对美术专业的正确认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组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大学美术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如可以聘用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或专家来校任教,还可以外派教师到其他专业院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从而解决师资短缺、力量薄弱等问题。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法,完善教师考试机制。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不仅适用其他学科,对美术教育专业同样适用。美术教师不应把课堂停留在画笔、画纸上,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不仅能从画册、雕塑上看到美的创造,还能从世界各地的美术展览、世界名画或是电影、电视上感受美的存在。教育工作者只有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出既有美术爱好又有美术热情的专业人才。在考核机制方面,除了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不可或缺文化底蕴,更应把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教育方法的独特性等加入其中,成为考核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标准。 

3.着力体现自身特色。专业性美术院校的特色不容置疑,即培养专项的美术人才。但是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在于“通”,在于同和性。所以,各类综合性大学的美术院校要逐步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 

4.学校领导多调研,为美术院系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美术专业学生的学费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已经很高了,因此,通过提高学费来增加经费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此,美术院校应让领导和相关部门多入院系调研,让他们能够更多的了解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明白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寻求校外的资金帮助,如开展学生的画展、和某些企事业单位形成互帮互助关系等。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好的锻炼机会,也能为美术院校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源,从而完善专业硬件,吸引更多的美术考生报考、参考。 

篇4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艺术院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重要领域,其科研成果以及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到艺术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准。然而现实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很多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现象,这就给新形势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切实强化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相关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导致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在缓解这一现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新形势;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对策

引言:作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摇篮,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重要职能。这三项职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尤其是其中的科学研究更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等院校,教育与科研都是密不可分的两项因素,没有科研做支撑的教育,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所以,艺术院校想要让自己的教育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就必须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并着重培养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将学校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艺术院校的生命力以及活力。

一、当前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的内涵

从高等艺术院校的角度来看,科研指的就是那些参与研究过程的艺术老师及其学生进行的活动。其中,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主要包含以下群体:第一,本科生。这里主要指他们进行的与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相关的科研项目;第二,研究生。他们既参加学习又从事研究;第三,大学老师。他们是艺术院校科研项目的主力军[2]。现在的艺术院校科研工作,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和整理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人才资料的有机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织成立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并通过科研来推动艺术院校的进步。以往一成不变的呆板教学模式,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可见,科研对于高等艺术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致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主要原因

艺术院校的科研团队是一支以老师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队伍,他们不仅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以及艺术实践等职责,同时还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就目前来看,受大环境影响,艺术院校中的很多科研人员或多或少的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问题,使得新时期艺术院校的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甚至于有些科研项目极其缺乏独创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艺术科研起步晚,对科研认识不足

目前,艺术院校在我国艺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老一代艺术家徐悲鸿、李叔同以及刘海粟等人都拥有极为深厚的艺术功底,且这些艺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高雅的艺术性影响并指明了中国艺术创作的前进方向。但是由于艺术类专业更注重技法和创作,所以,目前很多高等W府的科研工作往往集中于那些大学科,作为主攻艺术教育的艺术院校对于艺术学科的科研也相对贫乏[3]。另外,艺术院校的很多老师艺术感觉十分敏锐,且过分追求高雅艺术,在完成本身的教学任务后,常常会将时间以及精力放到各种艺术活动以及艺术项目科研上,以期为今后个人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但是与其他科研团队不同的是,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似乎将心思都放在了专业教学以及艺术演出上,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以及国家宏观形势政策的参与度以及关注度都较低,这就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因认识上的不足,而缺乏奉献意识以及主动付出意识[4]。另外,有些艺术院校多年来一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巧,并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悟性,却没有在传授技巧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也是老师缺乏对科研正确认识的又一表现。

(二)因价值取向偏颇导致思想政治意识淡化

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也获得了广大教师群体的支持和拥护。在这一背景下,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但是市场经济自身固有规律性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这就让很多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存在严重偏颇,即重物质而轻精神。在这种思潮下,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难免会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影响,从而因个人主义泛滥、功利主义流行导致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被进一步弱化[5]。

(三)缺乏对政治的重视

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艺术院校的专业老师普遍存在政治意识淡薄、远离政治倾向较为严重等现象,他们在进行科研过程中,从不会谈政治、谈大局,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倾向于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对于政治活动的兴趣不高。与此同时,有些艺术专业老师会将多余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艺术科研项目上,很少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在人生、信念、理想以及道德等方面不思进取,甚至于有些专业老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学以及科研,其他的思想政治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是多此一举[6]。正是由于艺术院校老师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认识,忽视其重要性,才阻断了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的道路。

(四)艺术院校的不科学管理,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现如今,很多艺术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由于政策乃至操作上的不尽合理,使得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甚至于有些老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感到迷茫,甚至出现了消极、抵触的情绪。举例来说,有些艺术院校在职称评聘、业务考核、提拔任用等与老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与部分老师的预期相背离,使得这部分老师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随意的在生活或者课堂上向学生传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导致老师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严重淡化。

三、新形势下培养和提升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化解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

在艺术院校的管理中,艺术科研工作的主体是从事艺术研究、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作的各类专业技术老师。如果没有老师的加入,那么任何艺术科研成果均难以顺利获得。可以说,他们的思想情绪乃至精神状态等都与艺术科研工作的进展密不可分。但是就当前形势下,艺术科研工作受“重实践、轻科研”趋势的制约,再加上科研实践中必要的设备、经费等因素,都会给科研人员的思想情绪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另外,一项艺术科研成果的获得,除了需要相关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后勤服务人员提供有力保障,但是在艺术科研成果中却很少直接体现出这部分人员的贡献,从而使其在实践中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艺术科研工作的进展。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手段,来化解所有参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7]: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解决科研人员实际问题上。在艺术科研工作中,时刻关注科研人员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积极主动地与其进行良好沟通,真情实意的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不仅能感受到了校方对于艺术科研工作的支持与关心,同时还能更深层次的领悟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强化自己的主动奉献精神;第二,一项艺术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相关科研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以及物力等来实现。但是工作时间一长,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也会慢慢滋生。尤其是在晋升、评优等环节,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因为没有获得优秀或者晋升而出现消极情绪。因此,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科研人员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一旦发现有消极情绪出现的迹象,就立刻采取有效行动,防患于未然,以此来促进艺术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打破偏颇观念的桎梏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单纯的认为从事艺术技能就不能从事研究,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观念。事实上,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创作能力以及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良好的理论素养作支撑[8]。就像法国著名作曲家奥利沃・梅西安,他的音乐创作作品蕴含了对宗教、爱情以及大自然的感悟及精神内涵,且他在音乐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到如今依然为众多音乐爱好者所推崇。而梅西安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极为擅长利用文字来对自己的创作思绪、经验等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给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科研文献。从这一点来看,他也是一名出色的理论家。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与艺术科研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第二,积极抵制不良学风。艺术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获得多少经济利益,而是要使人们通过该成果获得有益的思想、学术养料,从而满足人员对知识的渴望。目前,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人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但是太过于依赖社会,就很容易受到世风浮躁、物欲膨胀等不良风气影响,因此,要求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要加强定力修养,以此来为正确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优化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想要提升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9]。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与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沟通交流,消除其对于艺术院校的偏见。目前,很多从事艺术科研工作的老师以及学生,之所以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界对于艺术院校存在很大偏见、不理解、不支持。偏见的产生通常是因为对对象的了解的不够深入,仅凭自己的臆想来判断他们的表现和工作成果。对此,相关艺术院校可以时不时地邀请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师生组织开展校园联谊、各类艺术活动等,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让艺术院校师生与非艺术院校师生相互影响和熏陶,这一方面能够提高非艺术院校师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还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信心以及积极性;第二,削弱大众传播媒介对于艺术科研人员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很多负面信息经由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巨大冲击,这一现象在艺术院校科研人员中也十分突出。基于此,我们应该通过净化媒体,来让世人感受和看到更多的美。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常常采取一些暴力的表达方式来公布一些误导性极强的信息,这就给很多非艺术院校师生对待艺术院校师生的态度以及方式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引发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因此,应该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控,最大限度的为艺术院校科研人员创造和提供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四)坚持原则,强调创新,灌输与疏导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科研成果都必须具备独创性,对于艺术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并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10]。不同于其他非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艺术院校科研人员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认真灌输理论等科学真理,同时还要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各类艺术文化活动,比如文娱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展、音乐会等,让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同时,要根据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特点,将大道理转化为科研人员能够接受的小道理,并帮助解决他们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每一位科研人员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从而在提升其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为其指明前进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让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日益淡化,甚至于有些人存在严重的思想偏差,这都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艺术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其科研工作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艺术院校的办学水平。但是从事艺术科研工作的老师与学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现象。所以,相关院校应该积极化解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打破偏颇观念的桎梏,优化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坚持原则,强调创新,灌输与疏导相结合,从而在提升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的前提下,推动艺术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凤.高等艺术院校推进科学研究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2(05):189-191.

[2]官圆媛.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探索[J].当代音乐,2015(05):35-36.

[3]张莉.高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6):142-143.

[4]刘忠心.扎实做好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3(10).

[5]郝娜.艺术院校青年教思想政治状况浅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4(10):33-33.

[6]周建军.试论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02):102-103.

[7]王宗铭.化解 调适 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与艺术科研[J].艺海,2002(02):88-90.

[8]高启光.关于艺术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齐鲁艺苑,2006(03):86-90.

[9]尹振永.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英语学习 策略 教学手段 思维方式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特征 

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形象思维活跃,创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强,但缺乏条理性。面对英语这门严谨的学科,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积极性与心态决定了他们在接收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迟缓。 

如何使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重视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笔者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该院教改方式及多方教学理论成果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各方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是以问卷形式为主的定量研究。问卷内容从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学习观念、外语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通过收集多方数据从中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习惯思维、问题所在及功利性等。 

(二)研究对象 

笔者对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设计类及音乐类的新生共2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及态度,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科学参考,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当中,59%来自县城和乡镇。所收到的问卷中显示,自我估计所掌握单词量在2.000个以上的只占3%。可以看出,西南部地区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发达省市,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输入上对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学习策略的压力不言而喻。 

在主动学习性方面:70%的被调查的学生表示除固定正常的英语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一周不足5个小时;能主动阅读外语刊物的仅占11%;能主动收听外语类音像资料的占92%(音乐、电影剧集为主);上课能主动用英语回答问题或提问的占32%;每日保持写英语日记的占2%。在使用英语习惯方面的调查当中:能立刻用英语表示所见物品,能用英语描述所见所闻细节的占12%;在希望改变自身不足,提高利于自身学习方向的调查中(多选项):66%希望能在写作方面有所提高,100%的学生希望能在听力上有所长进,100%的学生同时希望在口语方面有所突破,37%的学生希望能进行流利的朗诵;在挖掘自身问题,调查自己为何在英语学习中不能取得进步的原因当中(多选题):认为没有天赋的占37%,缺乏耐性的占93%,缺乏方法的占61%,没有自信的占44%。 

从本次调查研究所反映的学生普遍呈现的问题当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与目前英语水平成正比。具体体现在因自主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而影响学习效果,个人差异和性格特点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不一,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选择和运用高效学习策略的能力欠缺等。 

根据学习策略的涵义,再结合此次对学生具备的学习策略和习惯的观察和了解,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相关的学习策略知识。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策略方面的理论知识。传统的外语教育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低级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级技能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生不会有效地学习。这不仅使整体外语教育质量下降,而且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外语学习是一种痛苦。学习策略的匮乏导致学生只会一味机械、独立地背诵单词,对自身的认知风格、认知兴趣及个人水平进行策略调整时无法作出合适正确的选择,更谈不上随意运用。 

第二,策略消极。有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已经养成了自己所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而且不愿意改变他们的习惯和策略,也不太愿意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 

四、改善学生学习策略的思路 

(一)阅读策略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专家catherine wallace提出,在交互模式中阅读者应用了语言、背景、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即阅读策略。在以往英语教学当中,授课教师一堂精读课当中都将侧重点放在单词及结构上,过多地强调语

法及句子结构而忽略学生阅读前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升,以及灵活多变的阅读策略的采纳。在最初慢班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身英语基础就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铺天盖地的语法与句子结构只能被迫囫囵吞枣式的接受,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能零存零取。这就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应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强调词汇的认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应激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兴趣培养、模拟竞赛机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彼此间竞争的活跃度,从而引导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课文内容。合作学习的分组通常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应利用创造性想法为手段,集体思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例如,《大学英语精读i》unit 1“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一文中,学生通过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图式对即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预测、推断出文中可能会谈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并在小组的模拟竞争中提出更多更有益的方案,更好地触发讨论焦点。这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宽思路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同体裁的课文则采用不同的引导思路,如记叙文的特点是围绕着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展开,利用课件图片提出when、where、who、what、how等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寻读、略读,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结构;议论文体裁的文章则列出文章中出现的论点、论据并加以打乱,让学生通过有时间限定的竞争机制加以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行推理,进行论点与论据间逻辑关系的匹配,同时解释作出这个最终定论的理由是什么,由笔者进行最终的梳理总结。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议论文的写作特点、篇章层次以及作者的思路,为日后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铺垫。课后提供大量各类英文阅读材料来提高学生精读和泛读的训练。

 (二)听力策略 

听力策略是再听音过程当中,听者为了获取和分析新信息而被激发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听力过程当中体现和运用的。保证学生有相对固定及足够的时间用以进行听力训练,摒弃“听力速成论”。听,主要还是服务于说的,应引导学生从自身特点和爱好出发,细化学习任务,通过在阅读课、口语课当中输入大量的背景知识及语感培养,探寻出适合自身的听音方法及材料。但首先还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弱势必会产生出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爱好广泛收集时下具有时代性的新颖的歌曲、影视材料,扩大信息量。材料特点在于集中了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的简单对话,语速适中,思想表达简单,内容活泼,使其适应英美人正常的语音速度。此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要求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达到基本听懂英语授课,能够熟练地掌握日常用语进行一般性的交流,能进行个人意见、情感的表达以及陈述事实、理由等,而且表达思想清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条件支持,学生能清楚地获知其他同学在进行表达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例如流利程度、措辞、语音语调等,并针对不同组别学生的展示情况让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挑刺”,让学生在良性的竞争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改变学生先用中文思考再反映出英文的习惯,慢慢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应对材料当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和背景文化进行解释,再度深化巩固学生思维当中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于所接触到的知识的初步印象。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循序渐进地增加阅读量及难度,多听各类英语音像材料。 

(三)口语策略 

绝大部分学生都想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然而,学生想要说就必须激发练习口语的兴趣,对此,应本着生活性和实用性,注意保持教学的鲜活性。为了让水平较差的学生能投入更多热情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可给学生创造体验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如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新闻播报、设置情境对话、朗诵美文、播放热门欧美剧集片段等。学生在此过程当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这样的机制能大大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扩大学生练习口语的参与面,形成主动练习口语的持久动力,培养其英语输出的无意识行为。而教师要做的则是帮助学生纠正其发音,把握节奏。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充当的不仅仅是表演者,并不是在课堂上展演或讨论完毕就似乎完成了自己使命,往后的课程中又重新回归到一个空洞的状态。这种趣味型的交互式能力的展示,能快速渲染并影响周围的同学,带动学生踊跃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应强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比准确性更为重要,如果忽略了语言要表达的意义而着重句式的结构就会造成对口语输出能力的焦迫感与不自信,学习提高之路只会渐行渐远。 

综上所述,没有持久反复的练习过程,就不可能在短期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及思维方式。现

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就要求英语教育者探索的思路要向纵深发展,摸索改进更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提高外语教学当中的准确性、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良好风貌。 

 

【参考文献】 

[1]顾晓乐,黄芙蓉,王松.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讨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4(2) 

[2]wallace c.read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重要性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76-03

在世界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尺。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脱颖而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艺术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重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从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当代中国, 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被列入非常紧迫的任务和工程。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外活动、设备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公共艺术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校应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视, 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但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使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艺术、人文修养匮乏,综合分析能力差,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向高素质、高能力方向持续发展。导致造成这些后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二是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单一,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不能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五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随意,因人设课。

在2012年12月对我院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 也不容乐观。高中没上过美术课和音乐课的占36.6%和33.9%,不识谱的占到了58.1%,可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角色,即补充讲授义务教育阶段所缺失的艺术课程。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艺术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而在我国即使是在重点大学也只占30%。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还缺乏全局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大学生公共艺术修养课的重要性

由于处于的时代不同,人们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上也就存在着不同,最终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过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说到:“艺术教育可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一种重要力量。他坚信艺术中的创造性表现与一个健康的社会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张同道则将艺术教育的功能归纳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灵与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在众多的观念阐述中,以梁继林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高校中出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因此,艺术课程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见解具有代表性。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探讨,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潜能

日本学者时富利彦就这样认为:美术、音乐,这些特定的艺术形式有利于情操的培养,原因在于这种艺术教育形式比其它的方式更能锻炼人的大脑前叶连合区。例如艺术作品在表现上具有多向空间感,如: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厮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正是在多项思维的作用下,人们在欣赏时有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绪跌宕起伏,时不时的激发他们创作欲望, 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多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促进人类创作素质发展的目的。

2.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许多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才形成的。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表现欲、自信心、审美能力等等就可以抓住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记得学生在观赏罗中立《父亲》这幅作品时,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甚至有部分同学以文章的形式,来进行评论。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大脑一次次的“震撼”,心灵一次次“激荡”中被激活。这正表明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获得,因为艺术教育才是培养感性素质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如:画家与普通观赏者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前者是去体会作品视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深刻感受力,后者则是探究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音乐家与普通听众在倾听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存在着根本差别,音乐家享受的是作品音响结构听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细致入微的体验感受,普通听众则追求的是作品是否悦耳动听。

4.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1]如张择端的北宋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描绘的是当时社会实录: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也让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但不管怎样,它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对祖国民族的爱国之情有增无减。学生在欣赏名家的作品时,难免会不流露出对他们的人格、精神品质的敬仰!虽然这种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5.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满足人精神方面的需要

艺术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能让人心情得到释放,精神得到享受, 可以使人的疲劳度降低到最低。在美育过程中,我们通过漫画、幽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等形式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学生在欣赏作品或聆听音乐时,让大脑从紧张学习的逻辑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放松其心情, 调节其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6.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文化继承和发展

艺术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随着国际多元化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 教育体系改革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文化都被纳入到了教学内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在《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都有中外艺术方面的知识点介绍。学生通过学习, 即可了解多种世界艺术文化又可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世界,培养爱国情怀。作为人类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艺术, 吸收着多种文化营养,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着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三、公共艺术综合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状,本文将根据我院自身特点,来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1.课程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的关键

为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发展,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容忽视。而能否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

1.1课程开设的依据与原则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 中明确指出:“ 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3]这些充分说明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校公共艺术是普及性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它涉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素质提升,拥有健全的人格。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原则―坚持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再者,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审美欣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能进一步运用它们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另一原则――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

1.2课程开设面广且结构合理

一是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我院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在文化素质殊地位,探索艺术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要改变音乐、美术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状况。另一方面,认真研究面对非艺术专业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实施途径。

二是开设全校性的艺术选修课程, 2006年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受到了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同年,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将其纳入到教务处,并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普通工作,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同时,我们把《美术鉴赏》、《音乐舞蹈鉴赏》、《书法》《影视鉴赏》等课都纳入到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这些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每个学期学生都爆满,甚至有同学为没选上此类课而懊恼。

1.3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却很少。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美术鉴赏》这门课为例,我们采用了学院易镜荣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编的教材,该书揭示了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欣赏。其还借鉴徐庆平的“大美学”教育思想: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试图改变以往“美术欣赏”从古代到近代却缺少现代美术作品的介绍、过分强调美术欣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在书中以现代美术作品为主,不仅介绍了绘画作品的欣赏、画家生平极其艺术创作故事,还包括“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作品的赏析。全书配有300多幅彩色图片(光盘),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资料性。该教材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被其它院校作为教材多次印刷使用,该课程既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课题,又是江西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成绩突出。另外,《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艺术素质教育课,被确定为院级优质课程正在建设当中。

1.4不断走向综合化的公共艺术课程

作为公共艺术课程, 它具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属性和特质, 即基础性、通识性和广博性。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 学科交跨、课程综合将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综合’既有益于还原生活中事物相互关联的形态, 也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4]综合课程是与学校传统的分科课程相区别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多学科( Multi-subject)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其基本形态主要分为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学科化的综合课程、模块化的综合课程等。[5]综合课程与传统的分科课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艺术门类的局限, 而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联性、统一性,这样不但能反映出公共艺术课程非专业性特点又能体现通识性的属性。

艺术课程不断走向综合,这是一种趋势所需。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为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的平台。在大专院校艺术课程的综合既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的认识趋向整体化,让学生从认为没有联系的原理中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微妙联系,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能从一个角度考察向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发展。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促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应着重注意艺术教育在提高其价值的过程途径中如何体现。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 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上述要求,本人结合我院开展艺术教育所取得的经验来谈谈适合高校非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2.1课程丰富,灵活多样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被动转为主动才会带来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 都必须建立在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尊重学生个性之间差异的基础之上。那种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课程必须具备丰富性、灵活性的特征且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最终,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达到美育目的。

如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来理解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其冷傲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来了解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以及讲述画家其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等,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刺激学生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中,生活与艺术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也自然地理解了。这样,不但可以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来, 主动用美的原则去判断、选择知识和信息,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我校所开设的所有公共艺术类课程,全部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就拿《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课来说吧,我们根据音乐舞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视听性等特点,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和资源,恰当穿插老师演唱、演奏及表演,巧妙点评学生答题、才艺、演说,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性、基础理论的应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网络资源的广泛性、教师讲演的艺术性、才艺点评的趣味性、习题引入的巧妙性、网站导航(课内知识与相关网址)的延伸性等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因而《音乐舞蹈鉴赏》课总是特别火爆。

2.3利用课内、课外“双课堂”

艺术教育离不开课内、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学生通过课内艺术教育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再通过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使课堂的学习得到有效延伸和补充, 这样既可反映教学的水平, 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充分展示艺术教育的特色,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课堂, 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重。我院早在1996年开始就有了20多个各式各样的艺术社团, 这些社团在学校是最为活跃的, 我院借助这个平台, 给大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干的机会, 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陶冶了情操。

2.4参与实践,美育体验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学生来说,参与对艺术品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投入这个过程,无论他们是唱歌、画画,还是在对别人的创作作出反应。这样做,无非是使他们投入对审美意义的体验。

我们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引导学生摸索和掌握艺术的思维方法。凡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后,初学者的艺术修养迅速得到提高,不仅能准确哼唱几首完整的歌曲,勾画几笔,而且对艺术方面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乐和美,艺术成为了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某些艺术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我们还推荐他们进校艺术团,让其继续“深造”,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而艺术团的成员,则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后,其知识和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如此,每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和各种比赛进一步营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大多数老师都担任了学生管弦乐团、电声乐团、戏剧社、声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展、摄影展、歌咏比赛、书法大赛、寝室文化大赛的艺术指导,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团活动成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第二大课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5更新教材,提高质量

美源于精神,受之于感官,它不仅具有表象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等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也不能与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相提并论, 要想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这一切,就必须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 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容易掌握的内容,再者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我们要传授给他们的应该是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成果, 因为只有好的艺术作品, 才会丰富学生的情感,才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教材的更新,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我们的教材做相应的调整,尝试在内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试图在以下方面来加以体现:

2.5.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强调高校公共艺术的时代性。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也应该引入流行元素,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忽略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较多,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它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增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音乐素材,找到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音乐舞蹈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就会把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双节棍》、《我的地盘》引入课堂,把那些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把优劣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及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审美情趣、社会时尚,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当代大学素质培养和高校艺术教育才能和谐发展。

2.5.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这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美术作品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中,就介绍了大量的工笔、写意、白描、泼墨等传统技法并通过美术欣赏课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学习和理解。

2.5.3以民间艺术为补充教材,以开发地方艺术风格为特色。我院地处于“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这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傩文化“三宝”圣地。我们把身边的艺术精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民间的风筝、剪纸、中国结、傩等手工艺的制作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学习热情。

2.5.4结合东西方的文论知识,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和鉴赏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例如:我院的《影视鉴赏课》选择中国电影百年间的优秀影片,兼及国外优秀影片,来重点讲述现代阐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结合中西方现代文论和古典文论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更充分完善的鉴赏电影。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学生耳濡目染形成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6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少实践,在其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上又存在偏差, 再加上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如用整齐划一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忽略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用专业的标准或降低专业的标准来量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多激励和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接触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热爱艺术。为此,我们在选修课考察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开卷、交作品、讨论、交流、小论文的方式或以在报刊上登载文章的形式来代替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 也不违背我们开设公共艺术课的初衷。

2.7美术教育的深化与提高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及收集整理图文资料,学会撰写艺术评论及专题论文。如,鉴于课时有限,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名家名作”一章时我们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

(1)老师布置研究课题;

(2)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完成作业;

(3)老师概括、总结讲评本次课题要点。

研究性作业题目:按照历史顺序列表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画作。

要求学生:

(1) 自己设计表格,形式不限,但必须符合命题;

(2) 内容简明、概述正确;

(3) 必须手写完成,做在作业本上,下次上课之前必须交作业。

(第五章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成就。)

通过学生整个研究性的学习,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有的翻阅《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一种好学和自学的习惯,并触类旁通,扩大知识面到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面对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笛.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J],综合艺术,2012.02,154-155.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 丁析 .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 J] .艺术百家,2005,( 6) : 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