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1:2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多元文化与教育相融合
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势文化在思维方面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多元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与社会的教育差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与外国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合。
2.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
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多采用翻译、引进等介绍性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中过分依赖外来理论而忽视本民族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当今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源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制度的做法,将其比成“拉东洋车”,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把英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本土化才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应把国际化和本土化联系起来,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少一些“拿来主义”,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3.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
近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描述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阶段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还积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言学、数学等多样化学科来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将更多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给学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然而,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整个比较教育学都充斥着西方化的术语。还应看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相对滞后,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辨型的,因而远没有形成比较教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比较教育学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架构,最重要的是彰显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独特地位,提供具有概括力、解释力和生成力的方法论体系。
4.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综合相统一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2]梁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苑教育,2011(16)
篇3
1.1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当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安全性和无污染性。注重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从而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获得知识、开发自己的思维,还能保障自身的安全;重视化学实验的无污染性突出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些化学试剂是存在一定的污染性的,如果做完实验之后将实验器具等乱丢弃就会造成环境污染,也可能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危害。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的。
1.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当凸显探究性的特点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是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塑造良好的创新意识与科学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的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是整个实验的操作者,学生只是围观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对整个实验的过程和其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很少进行思考和分析,而在自己动手操作时也只是简单模仿,目的是获得与教师一样的实验结果。这种单纯模仿和重复的过程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凸显探究性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1.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当强化应用性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紧密联系。但是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仅仅是被当做巩固“双基”的手段和工具,其应用性基本上是被忽视的,这就导致学生认为化学实验仅仅是在化学实验室里进行定理验证和假设的,造成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因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强化化学实验的应用性,将化学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化学实验,从中获益提高。”
2.高中化学实验案例设计
篇4
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身体活动,它是学习者身体的竞争和完善。体育文化是文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构成,它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体活动文化。同时,体育文化涵盖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三、结论
篇5
1.正确理解对话概念,科学开展阅读对话
对话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关于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口述,而是通过对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解读,将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具体观念运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述出来,体会其意味深长之意。科学开展阅读对话,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对话是“我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我”的思想观念强势灌输的过程;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语文阅读本身就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思想交流互动的过程,要做到尊重彼此;最后,语文阅读不是简单地听说读写的过程,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现彼此相互学习、共同奋进的目的。
2.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拓展阅读对话范围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教师要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仪器,为“对话式”阅读拓展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范围,让阅读学习渠道多元化。比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火星的图片和科普知识,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火星的科研宣传片,然后让学生对火星的认识进行交流沟通,找出他们所能发现的火星与地球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相关课后习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语文课堂阅读的学习任务,还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3.创建和谐对话环境,促进阅读对话实施
“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师生以平等、互学的心态交流,以强烈的求知欲力争创新,以包容谦和的态度多思善学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对话环境,保证生生交流、师生沟通无障碍、无束缚、畅所欲言,让学生的创新观点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保证阅读对话的顺利进行。
二、注意问题与反思
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容易犯以我为中心、强制灌输思想的错误,这需要师生共同意识到合作学习中“我们”的重要性,剔除个人情绪的影响,要努力实现思想的沟通和融合,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应该是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学习能力、成长背景等大体一致,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更方便、更容易、更有效。师生和生生互动是实现阅读“对话式”交流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篇6
1.1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要求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4创新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载体
篇7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此外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过去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不断发展创新。对于未来的为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步推进。首先,成立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办公室,便于加强统筹与指导,统一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其次,加强对于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门人才队伍,主要负责推广和培训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开展;第三,将网络教学的应用更改为学校的教改项目中,并且为其提供专业的项目支持也可以有选择的支持,在这些支持的项目中,选择一部上乘之作作为网络信息教学的优秀案例,加以推广与宣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网络教学;第四,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教育信息化的宣传栏,让更多的师生关注此类建设,扩大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力度。比如学校可以设专栏,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教育信息化网页,打开学生的视野。
篇8
目前国内并没有专门药物化学课程的双语教材,很多学校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授课。但药物化学原版教材内容很多,语言难度大,鉴于本校学生英语水平较差,盲目效仿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加剧学生对英语的惧怕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校情况,自行编写符合本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我院药物化学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双语讲授,又要完成授课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挑战。
2药物化学实施双语教学实践
2.1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药物化学是一门课时较少的专业基础课,如果将双语教学贯穿整个药物化学课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另外,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英文基础也不太现实。为此,我们选择部分章节进行双语教学,如在镇痛药、镇静催眠药、、抗寄生虫病药等章节实施,双语教学内容的课时数约占整个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
2.2加强师资建设
在双语教学中,必须提升教师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因此,可先让英语较好的药物化学老师负责双语教学本分的内容,其他药物化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英语水平,通过自学和培训等多种方法充实自己,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使双语教学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2.3提高学生兴趣
课前: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问题,课前把单词发给学生,尤其是一些专业词汇,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中:对于课本上的概念,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反复强调,确保既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尽量用英语书写板书,针对课本上的问题用英语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英语回答。课后:要求学生用英总结,开始时,可给同学准备时间,甚至可以事先打好草稿。待学生水平提高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考核:考试过程中,适量添加英文题目,提高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和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在课件中使用一些具有特色的设计,使上课更加生动、有趣,强化教学效果。教学中,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对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运用直观形象的表格、图像、动画演示,把讲授内容的中文注解在屏幕上清晰展示,并对相应的英文翻译进行标注,进一步强化多媒体双语教学效果。
2.4加强教材建设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
一、童话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在这里我们取其狭义的概念,将童话作为形成课程资源的直接因素来源。之所以可以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由童话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决定的。'审美价值是童话的最重要的基本属性,这是针对以往被推崇的童话的“教育价值”而提出的。具体说来,童话在走进小学语文教材以前它首先属于文学,符合文学的规律并具有文学性。童话中的“儿童精神”正是通过文学的审美价值展现出来,赋予童话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性思维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教育功能是童话的外在属性,这一概念指的是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研究童话,童话“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帮助儿童学习语言、提升儿童的价值观甚至在辅助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实际上都是对童话的“教育功能”研究和开发的结果。童话进入学校教育、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即是发挥童话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施教策略
1.想象,乘着童话的翅膀飞翔。童话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在想象、幻想、拟人、夸张等笔法的作用下,一个个寄托了人类美好理想的童话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其离奇的故事情节往往最能吸引儿童,也最适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在童话故事里,动物、植物都和人类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会像人一样生活;在童话故事里,人死可以复生,善良的愿望总能实现……而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因此,在童话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想象乘着童话的翅膀自由飞翔,使他们置身在童话的意境之中,自己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究。
2.诵读,走进童话的情感世界。童话中塑造的形象是儿童非常喜爱的,在阅读童话时他们很容易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被那些鲜活、生动、有趣的形象深深打动,产生模仿的兴趣,对之所处的场景也会产生无限的向往。在学生诵读童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更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深层意义,实现学习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不要硬性地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理解。
3.培养学生童话语感:强化童话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常用手段之一,可培养学生语感,也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主题,感悟文本思想情感,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由童话故事本身来说,主要针对儿童,为了适应儿童阅读与理解,童话语言一般富有音律感,形式活泼且简练,通过动物或人物之口进行表达,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与朗读。所以,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由朗读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学习活动,使其通过自由朗读、分组朗读、表演朗读等活动来感知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感受童话的内容之美,并逐步提高语言感知力,为今后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如学习童话故事《蘑菇该奖给谁》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孩子们扮演兔子妈妈、小白兔以及小黑兔等角色,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角色所说的语句,正确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佩戴一定的头饰,加上一定的动作与表情,再现文中情景,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课文,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与朗读能力。
4.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组织童话表演。与其他体裁相比,童话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精彩离奇,富有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可促进孩子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童话表演是童话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借助表演方式来灵活而巧妙地再现童话故事,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内化童话故事中生动语言、曲折情节,并通过语言与情节来发掘童话寓意。因而,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巧妙发挥童话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组织学生进行童话表演,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表演来获得情感体验,强化语言感知,深化文本理解。
三、结语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处在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初级阶段,接受能力还比较低,各方面能力都不是很成熟,因此在开展童话教学时,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自主理解童话故事内涵,明确虚构和真实及幻想和现实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构筑和谙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去。另外,教师还要切实发挥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客观积极作用,争取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新型现代化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松村武雄著:《童话与儿童的研究》上海, 开明书店, 1924年10月
篇10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应用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文化的根源,教育者不管经历多少时事的变迁,都应该始终将其精华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但是随着教育走向市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教师、学生及家长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成绩和就业前景,而忽视了文化底蕴的熏陶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环境下的积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学界有很多基于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论文,然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却鲜有论述。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具有共性,是对普遍学习主体在学习认知过程中一种规律的揭示。因此,它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巨大魅力”①。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和先进的,其内容大部分是健康和优秀的,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代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爱国心。
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教育目标缺失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学生就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展需要的各项工作技能。因此,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大多强调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二)内容设置不全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甚至连选修课也没有设置相关内容。这就切断了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教育方法过时
传统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过时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厌恶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引以骄傲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沦为了“无聊”、“枯燥”的代名词。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解析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当今先进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法追求的理想状态,即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双边“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互动模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与“交流”是重中之重。仔细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它们都是以互动为先决条件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互动提供背景条件;“协作”的必要条件就是互动,没有互动,便谈不上“协作”;而“交流”则是互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交流、互动是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终极目标――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何克抗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做了如下描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一一构建的目的。”②
(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张教师传授知识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鸭式或讲授式,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发现和探索式教学、协作和互动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这些技能一旦被学生所掌握,学生便可以进行更多的自我调节,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同化”和“顺应”。
布鲁纳主张发现和探索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资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采用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合作和互动式教学以Lantolf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该理论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做是教育的核心,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
从上述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它们都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所未涉及的。从实践角度看,就是要打破单一、单向、封闭的教学模式。
三、应用途径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华民族的“老文化”,但是在学习时我们也要用“新方法”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探索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瑰宝。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一)情感融通
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是互动模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有着启迪和调节作用。如果能建立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则有益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互动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得到张扬和肯定。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角色有退居二线的趋势,但在情绪营造方面,教师却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
每一个青年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独特的文化艺术等,都有一种认同意识和喜爱之情。教师若能以风土人情或是审美情趣作为导入新课的话题,便能收到酝酿情绪、深化主题、带动学生参与互动的效果。面对一位教学得法、亲善友好、感情真挚的老师,再加上耳熟能详的讨论话题,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高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欲自然膨胀,爱国主义思想自然升华。
(二)讲授方式
我国自古就重视德教,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其中最主要的道德教化方法就是正面灌输。灌输是教化的基础,儒家将灌输演绎到了极致。尽管传统的灌输教法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是我国历史上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仍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灌输方法比较片面地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比较忽视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的价值,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缺乏调动受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机制”③,完全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当今的讲授方式应该是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同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与学朝着自主学习方向发展。这样的新方式与传统灌输讲授方式相结合,提高了教师讲授方式的开放性,既可以在传统的教室里用正面灌输的方式讲授,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演示,更可以在教室里组织各种任务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小组讨论。
课堂中的问答形式也是教师引导课堂互动气氛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有机结合最利于讲授时的互动。前者的答案简单明确,有利于学生整体互动和自信心的建立。后者的答案关联而开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积极引导,真正让学生参与互动。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手中的问题接力棒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问”与“答”将教与学联结起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这也是对课堂互动模式的一种深化。
(三)兴趣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一个法宝。兴趣是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往往更愿意融入课堂,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
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可利用的切入点非常多,例如热播的历史剧,名家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时尚服装品牌推崇的中国元素,实木家具反映的中国文化,等等。这些导入的话题都是学生熟悉、喜欢的,从兴趣开始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无疑是教学双边积极互动的一个良好开端。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得来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总之,以兴趣为切入点,让情感融通转化为情感互动,这样互动便能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展开。而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往往也为知识自觉深化和内化提供了根本条件。
(四)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其次,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要使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有步骤地解决任务并体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这样,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四、结语
总之,教师必须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求,全面兼顾“四要素”,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编写在实践中符合实际情况,在理论上能与教学规律相吻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完成掌握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任务。
注释:
①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
②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科学课,2004,(2).
③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参考文献:
[1]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科学课,2004,(2).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