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8: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文化论文

篇1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

人类的生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属于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时,借助海洋从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海洋历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军事、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愉悦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形式。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广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岸线漫长,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滨海城市,大陆海岸线长4100多公里,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不仅如此,广东海岛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759个;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海洋国土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的陆地面积。广东海滩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渔业资源产量大、种类多、品质优良。广东沿海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态景观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另外还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许多古海港遗址,它们遍布整个广东沿海地区。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岛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见,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广东各地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利用其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汕头南澳岛等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二是培育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湛江海鲜美食节等;三是开发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戏曲和广东方言特色的民间渔歌,以及举办滨海地区休闲体育比赛、创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如《大清海战》《南海潮》等。因此,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广东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广东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环境清新优雅,设施完备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温泉养生文化。同时,广东将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广东滨海度假区域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广东的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海洋与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广东人对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海洋文化意识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海洋旅游发展先进的省份,与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体现,严格来说,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但是,广东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动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许多滨海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与支撑,一些涉海节庆与会展商业味道浓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从产品结构形态来看,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提高层次的度假旅游以及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广东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中传统的海洋观光旅游比重较高,滨海休闲度假、海洋节事旅游、海岛影视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产品比例较小,创意性海洋旅游产品和体验性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产品开发层次来看,广东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针对低端的基本消费群体,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康体、美食、购物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相对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规划不够科学,开发行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滨海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三、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重视海洋文化宣传,增强海洋文化旅游意识

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公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东民众海洋开发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通过出台文件、媒体宣传、课题讲座等方式强调海洋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海洋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点挖掘渔家民俗文化和休闲渔业文化,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举办涉海庆典活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积极研发涉海工艺品,开发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岭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演艺节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达到海洋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体制

广东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财政支持,设立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对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广东可以出台《广东省海洋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对海洋文化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广东与港澳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促进广东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欢乐广东”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海洋文化开发,打造以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产业为主线的、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发展集群,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例如,阳江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与民俗风情,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将其进行融合,在开渔节上增加风筝、赛龙舟、唱山歌等表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南海1号“船说”》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海水、沙滩为舞台,以当地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以音乐、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场面来展现阳江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出阳江版的“印象刘三姐”,提升阳江市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湛江市可以将海鲜美食节、湛江珍珠节、湛江海滨酒吧欢乐节等节庆活动整合起来,实现海洋节庆文化与海洋饮食文化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广东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广东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为了更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既要完善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又要加大对创新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投入,构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洋主题公园之旅、海洋民俗风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态环保之旅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汕头南澳岛、汕尾红海湾、惠州巽寮湾、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岛群、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东海岛等景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塑造统一品牌,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合理搭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即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题原则即依靠广东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合理搭配原则即充分考虑来粤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览顺序与节奏,科学设计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线。

(五)开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训机制

篇2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虚拟现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如下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沿海居民在长期的涉海行为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海洋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习俗、海洋节庆活动、民间传统技艺、海洋信仰等。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植根于辽阔的海域疆土,又受制于海岛的封闭性与独立性,相对来说,它具有较为稳定的海洋地域特征。于是,海洋文化空间对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一种描述,但是,特定的文化空间的形成是因为有特定的文化活动的存在,而文化空间又成为文化活动不可脱离的空间环境。

1.文化空间的概念

长久以来,“空间”一直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几何、地理概念,是指由点、线、面构成的方向或者形状空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对“空间”做出了新的哲学诠释。他在《空间的生产》里建立了空间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由原先的“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的分析研究。他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每一个社会或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相应的空间。进而,他在列举空间类型的时候,也提到了“文化空间”一词。他认为“空间的概念与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空间联在一起”。这样的描述,很明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但一个专门术语,文化空间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宣言指出,文化空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它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

值得强调的是,人类学的文化空间是物质与非物质的结合,它既有物化的形式,也有人的行为,甚至有精神的展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学的“文化空间”,首先是一个文化的物理空间或自然空间,是有一个文化场所、文化所在、文化物态的物理“场”;其次在这个“场”里有人类的文化建造或文化的认定,是一个文化场;再者,在这个自然场、文化场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岁时传统或者人类本身的“在场”。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文化空间的形成和作用来看,它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在此,笔者把文化空间分为两类,一类文化空间是单一、纯粹或动态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产生、包含其他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类文化空间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中又包含了其他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资源状况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独特的海洋地域特征和海洋文化特征,使得其对文化空间的依赖性更加地突出。截止目前,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没有文化空间的形式,但中国并不缺乏文化空间。而且,从文化空间的第二种类型来看,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文化空间。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海洋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形式的场所,或是某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根据文化空间的性质、内涵、特征与形式,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涉海生活生产行为。沿海居民的涉海生活生产行为明显区别与大陆居民,漫长岁月的涉海生活生产行为形成了沿海居民的海洋生活习惯、海洋生活习俗、海洋人格精神、海洋信仰,也促进了诸如渔业、盐业、造船业、航海业、海洋科技等海洋产业的形成,还造就了极富海洋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建筑等。涉海生活生产行为是一个活态的空间,样式多样且极富有变化,流动性较强。

第二,海岛村落。海岛村落尤其是传统海岛古村落浓缩了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蕴含着海岛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海洋文化的精神空间。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在2014年3月的《海岛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价值与路径浅析》的调查报告中,将舟山群岛海岛村落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古建筑村落,如岱山县的倭井潭村,嵊泗县的峙岙村等。二是民俗风情村落,例如定海区的紫薇村,普陀区的莲兴村。三是自然生态村落,例如普陀区的西岙村。海岛村落在文化具有很大的天然包容性,存在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海洋自然地域景观。海洋自然地域景观是一种自然景观,但是由于其能被人直接或间接利用,因此,也逐渐融入到人文历史景观当中。比如,海岛村落从海岛地理地貌视角来看,它是属于自然地域景观。但从村落文化视角来看,它是属于人文历史景观。不同的地理决定了海洋自然地域景观的结构、样式、文化特色和素质等。例如,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第四,海洋方言俚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海洋方言俚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遗产的首要条件,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舟山话被当地人叫做“舟山咸话”,这“咸话”两字并不是“闲话”的错别字或谐音。因为“闲话”的意思是“闲暇无事,随便聊聊”。而“咸话”的“咸”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一种,“淡”就是淡而无味,那么“咸”就是有滋有味了。“咸话”,就是指舟山的海岛居民讲的有滋味、有风趣的一种语言了。

第五,海洋信仰。海洋信仰是沿海居民由对海洋崇拜、禁忌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感受所创造出来的神、灵形象,以及对这些神、灵形象的崇拜和禁忌仪式及其传承活动。海洋信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空间。但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它也一种文化空间。例如舟山群岛普陀山的观音信仰,观音信仰是一个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空间里,诞生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寺庙文化,诞生了观音文化节、观音祭祀朝拜礼仪,也诞生了观音饼工艺、观音传说的口头文学等。

第六,海洋节气。海洋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与沿海和海岛地区的特殊地域节气相结合的用来指导涉海生活生产的一些特殊性时刻或时段。在这一时间阶段,为了辅助涉海生活生产,沿海居民往往会举行相应的习俗、礼仪、节庆等方式,进行表达和纪念。中国传统的节气因为沿海或海岛特殊的地理,会披上海洋的特色,而这些每到节气,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纪念和庆祝方式。

3.文化空间之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在1998年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的,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55次大会上成立了一个专项奖金,用来激活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官员埃德蒙・木卡拉对此解释说:“文化空间指的是某个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或某种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选择的时间。”从这个解释来看。文化空间似乎又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也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而正如上文所述,文化空间一词,亨利・列斐伏尔早就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其著作《空间的产生》中提到了。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文化空间,去研究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那么,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外延会丰富得多。

文化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文化空间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空间。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产物,它有别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文化。中国的观音信仰大致起源于两晋时期,但把观音奉为海神,作为海洋信仰的对象,则是唐代开始的。舟山的观音传说具有浓郁的海洋气息,这和普陀山称谓南海观音的道场是有关系。例如不肯去观音、慧锷请观音等观音传说故事,都是依托海洋这个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而逐渐形成的。

文化空间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文化空间的土壤而生,如果离开了这个文化空间,它就可能变异,甚至消亡。以舟山的渔歌或渔歌号子为例,它们是渔民在渔业劳作时为了休闲放松、或调节、统一行动和工序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然而,随着渔业科技的发展,随着渔民生活水平尤其是休闲方式的转变,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在现实的渔业生产现场听到自然的渔歌或渔歌号子了。

文化空间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那就必须得到横向和纵向的转播。还是以渔歌或渔歌号子为例。尽管人们也在想方设法地抢救、保护和传承。但传统的渔业生产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渔业生产技术得到了革新,甚至连方言俚语也逐渐被淡化,这让渔歌或渔歌号子失去了文化空间。艺术是需要灵感和情感的,这样脱离实际氛围的传习,即便是绘声绘色的舞台表演,都很难让演唱者和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文化空间之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或作用,除了物质上的支撑之外,更是精神上的养成和寄托。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空问,可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4.基于文化空间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基于文化空间视角,对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原著空间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著空间是指现实的海洋生产生活环境空间,原著空间保护是基于现实的地理或者文化空间的基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自从舟山群岛进入大桥时代,原本的离岛变成了半岛,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冲击。不过,舟山群岛有13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那些远离本岛的海岛便成为原著空间保护的典型样本。例如,舟山市的嵊泗列岛便是典型的离岛群落。在嵊泗离岛当中,像黄龙岛、花鸟岛、枸杞岛等海岛村落,都是远离舟山本岛甚至远离嵊泗县主岛的小岛,相对来说,原生态的海洋资源保护得比较好,体现了浓郁典型的海岛特色。

第二,装饰空间保护。所谓装饰空间保护就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商业街、广场等文化经济场所,以实体的形式再现某个海洋文化空间,利用真实的实物模拟,再现具有海洋、海岛特征的生产生活场景与氛围。这样的文化空间一方面能够作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也能够作为参观的对象。很多海洋的节庆礼仪活动都是可以通过装饰空间来得到展现和传播。另外,建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也是一种良好的途径。

第三,艺术空间保护。艺术空间保护是指通过艺术表演舞台、氛围的营造,来展示、传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演绎成文艺表演的形式来进行传承、展示和传播。例如,将观音传说改编成舞台剧、戏曲的形式,通过舞台背景的布置,舞蹈音乐的渲染,人物造型和语言的表达,将观音传说由平面的语言转化成立体、流动的空间表演艺术,更加有利于表达和接受。

第四,虚拟空间保护。所谓虚拟空间保护是指利用能够再现海洋现实文化空间的虚拟现实技术,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传承。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汪成为在其著作《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虚拟现实》一书中是如此来定义虚拟现实技术的:“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如高性能计算机、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以及特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别眼镜等)的支持下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的视、听、触、嗅等感知能力的环境,使用户在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这一由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的世界中对象进行交互作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现实空间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海洋原著空间以立体三维空间的形式再现,利用光、影、声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嗅觉等,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种现实动态的海洋场景。形象逼真的虚拟现实空间,能把你带回到真实的海洋生产生活场景、海洋自然场景当中。它可以成为一个接近于现实的平台,去体验文化,接受文化。

篇3

广泛开展东海区域岛屿文化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地处东海、熟悉舟山群岛的优势,对浙江及舟山海洋文化开发多方面研究,广泛整理东海区域海洋文化资料,准确把握海岛海洋文化特点,尤其是探索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深入研究海岛民俗、积极发掘海洋文化资源等,取得了一批成果。柳和勇教授承担了“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说”及“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等省级课题,海洋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地域海洋文化的力作《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和《浙山越水普陀潮》《慈航慧炬化丝路》《吴方言与东海文化》等著作。

海洋文化研究所外聘特约的专家,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如方长生主编的《海洋文化研究丛书》内容广,影响大;金涛撰写的《舟山龙文化》和《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内容丰富,颇受学界关注;还有《舟山渔业史话》史料丰厚,广受好评。《普陀山史话》和《舟山民俗大观》资料齐全,研究深入。

开展海洋渔、盐文化研究。侧重于对渔歌、渔业和盐业民俗及渔业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承担了“浙江渔业史”“岱山东沙古渔镇史”“浙江盐业民俗研究”和“浙江渔俗文化的语言学研究”等省级课题,并协助浙江省渔业局完成了“浙江省振兴渔文化工程对策研究”报告,发表了《舟山群岛渔渗的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东海渔歌语言的韵律美》《浙江盐业民俗初探》和《我国非物质海洋渔捕文化资源的价值研究》等文章,其中不少文章都是我国对某一方面海洋文化研究的开拓之作,有一定影响。

开展海岛历史文化的研究。主要开展海岛历史文化著作整理及研究。张方淌凇⒊碳毯旖淌诤驼惭窃敖淌诘确直鸪械A恕啊端目馊书》中的舟山历史文化研究资源汇编”“黄以周著作整理”“黄式三集”等省级课题,韩伟表教授承担了“金性尧著作整理”省级课题。

侧重海洋文学研究和创作,涌现出一批海洋文学作品。王学渊教授出版了《远去的帆影》诗集,倪浓水教授创作了《蚂蚁荡漾》《开一扇门,望见观音》等海洋小说、散文,其中《蚂蚁荡漾》获2002年全国海洋文学大赛二等奖。李松岳副教授创作《沙器》《大海作证》和《内心的尺度》等海洋诗歌和散文,《内心的尺度》获2007年舟山市“五个一工程奖”。海洋文化研究所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作品选》,承担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和文化”和“中国海洋文学研究――以浙江为焦点”等省级课题,发表了《西北和东海:“精卫填海”里的南北文化隐喻》《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人鱼”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和《中国海洋诗歌的审美高度》等海洋文学研究文章。

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海洋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形成具有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办学特色,撰写海洋文化教材,开设“海洋文化概论”课题;经常性地举办海洋文化讲座,普及海洋文化知识,提高海洋文化基础理论修养;支持学生办好海洋文化研究会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海洋文化田野调查;积极探索海洋文化特色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的相互促进;鼓励学生开展海洋文学创作和海洋文化研究,支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舟山市系列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增加海洋文化的具体感受。2002年以来,人文学院学生发表海洋文学题材作品近60篇,撰写海洋文化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5篇有关渔民画的论文收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篇文章收入《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节研讨会论文集》;还撰写了18篇有关海岛海洋文化的调查报告。周凤平等同学创作的海洋文学作品入选《人民文学》主办的中国校园文学新人优秀作品选。徐方成同学毕业后因创办海洋文化旅游企业而被评为“首届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

篇4

但相对于泉州港、广洲港等古代港口的研究,显然,月港及其海外贸易、海商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目前出版的关于古泉州港的专著有8本以上之多,如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编的5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6等,而关于海商也有5明代后期徽州海商研究65清代青岛地期海商研究6这样的专著出现。但非常遗憾的是,作为明清最出名的港口、在大航海时挥过重要作用的月港与漳州海商到今天为止只出版过一本李金明教授撰写的5漳州港6[6]。东山岛与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各有少数旅游旅游开发的论文出现,但层次不是很高。至于漳州的明清历史古街、漳州海洋美食的研究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关于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书籍有两本,一本是水粉画,一本是摄影,但都非研究专著,并且书写没有从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浓厚的海洋文化内涵这一角度进行。而东山岛虽然有一套4本的5走遍东山岛6丛书,但可惜基本都是浅尝辄止的介绍,并且也无刻意挖掘其海洋文化特质。至于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与漳州海洋美食,则没见到任何专著面世。漳州海洋文化的整理现状已十分不尽如人意,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旅游创意研究当然更为稀少了。当前,漳州的旅游产业已开始注意运用海洋文化的资源进行项目创意。如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早已于24年建设完成并运营了8年之久;而自21年起东山岛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岛正投入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经过重修,也已成为漳州旅游的一个景点,但漳州人犹嫌如此还未能充分展示出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历史文化重量,重新打造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民众呼声如今是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5大海商6开始尝试讲述漳州海商的历史故事。相对于当下实际旅游经济的发展,显然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研究远远没有跟上,而更理想的两者关系还应当是理论研究走在前头。

针对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现状,要做强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漳州市政府或文化部门应牵头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设立专项资金整理漳州的海洋文化资源。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1需借力漳州外的学术力量必须善于借力如厦门大学、福建社科院甚至是中国海洋大学等比漳州师院学术层次更高、学术视野更宽广的院校与机构,大力邀请相关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如福建社科院的徐晓望先生、福州大学的苏文菁先生等帮助整理漳州海洋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借力这些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与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整理出来的漳州海洋文化资源必定极具学术性与权威性。21需注重立体研究目前关于漳州海洋文化研究基本都还是借助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到了当下,显然只进行历史梳理已经远远不够。因此,应当尽量使漳州海洋文化资源的整理更加细腻、更形立体。如应当注意建筑的研究。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之所以是如今的风貌,是否其中有海洋文化的因子在起作用,而它又显示出怎样的漳州海洋文化特色。如应当注意装饰的研究。漳州明清古街建筑上的纹饰、牌坊上的雕塑,民居屋顶上的贝壳装饰,甚至于土楼的各种装饰与雕刻,很多细节其实都是漳州海洋历史文化的明证。如地理研究,东山岛的岛质与海域、漳州火山口的独特性等都应当等到更加深入与完整的论述。当然研究工作应该做得更加细致,如除了研究漳州海商的历史外,对于漳州海商中的知名人物如潘启等,则更应该有专著行诸于世。而林语堂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有那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心胸与气魄,是否与其从小受漳州海洋文化的影响有关?这都应该做更细致立体的研究。31需挖掘漳州海洋文化特质必须将它与泉州海洋文化、广州海洋文化、青岛海洋文化、海南海洋文化甚至是香港与台湾等地的海洋文化相比较,从而凸显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而找到了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也就等于找到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突破口。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书写指的是将漳州海洋文化通俗化。漳州海洋文化的整理是学理性的,是先导,这样的整理影响一般只能局限在学术圈,而要将漳州海洋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根据文化产业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特点,就必须扩大其知名度,让一般的民众也都听到、看到。要做到这一点,漳州海洋文化的书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走在其他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前面。这里的书写包括文本书写与影视书写两个方向。随着中国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影视书写还应做在文本书写的前面,以影视书写带动一系列文本书写。我们应该聘请知名导演拍摄明清时代的月港传奇、可以以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为背景拍摄故事、可以拍摄明清时代的传奇海商。特别是这些海商与东南亚的,极具传奇性又富有异域色彩,正是影视书写一个极有吸引力的素材。而天一总局、潘启的广州十三行拍摄起来会比5乔家大院6之类的影视更吸引人。再者,正如5阿凡达6使张家界名闻海外,我们甚至还可以脱开历史,只以地理来创造现代的甚至是科幻的故事。东山岛、漳州滨海地质公园都有这样的地理提供创造的灵感。而随着影视书写的进行,后续的文本书写应从各个方面更具深度、更加细腻地跟进,从而将漳州海洋文化的影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当下也有一些书从通俗方面对漳州的文化或海洋文化进行文本书写,但质量都不怎么高,一般还停留在话说、掌故、揭秘阶段。如何对这些文本书写进行包装,在其中灌注文化、美学、休闲的理念,使其更具现代感,更易于为受众接受,还相当值得探讨。事实上,书写本身已经是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产业链理论指的是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而这里借用这个理论的上下先后关系来说明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开发需要有链条营销的理念。以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文化创意为例。其最主要的营销点当然是文化旅游,但如果只做文化旅游这一项,而没有兼顾到其上下先后的链条营销,就会如当前的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旅游一样,游客三三两两,走完了事,显得比较冷寂。有识之士也已看出了这一点,因此,正大力呼吁将其打造成漳州的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的最大营销点在于不仅进行文化旅游,还进行文化购物、文化美食等。因此,如果以链条营销为理论进行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文化创意,首先要营销的是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的书写,其次是实地的旅游,第三则是漳州的美食,第四是有漳州特色的工艺品。漳州的美食种类繁多,而当前还有许多老字号散于漳州各处,如漳州卤面、五香面、牡蛎煎、春卷、豆花、四果汤、肉粽、麻米署、鱼粥、猫仔粥等,如果能将这些散于漳州各处的小吃集中于漳州古街中或其附近,并且注重小吃文化品味的提炼,注重小吃店装修的层次与卫生,这应当就是漳州明清历史古街一个极大的营销点。漳州的工艺品也源远流长,木版年画、棉花画、漳绣、九龙璧工艺品、八宝印泥等都可让其进驻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并且购物方面还可以引入现代艺术,让艺术家在古街上设立工作室,这样让艺术文化购物的范围可以更为扩大,从而也恢复当年漳州明清历史古街熙熙攘攘的繁荣气象。漳州除了有丰厚的海洋文化历史资源,也有非常独特的天然海洋地理资源,而当下社会已进入都市化阶段,现代休闲产业特别是现代休闲海洋旅游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已开发,但因为其只是传统的到此一游式的观光,因此,游客并不非常多,而且游客所来自的地域也相对比较狭窄。东山岛的开发正在进行,以其规划来审视相当大手笔,其目标是国际旅游岛。其中拟建设滨海体育公园、城市体育公园等,并开发海底探险、山海探奇、山木探险、海上高尔夫等一批旅游项目,开辟海上游艇旅游项目,拟举行一系列的节庆与赛会,如海湾沙滩音乐会、海湾沙滩篝火晚会、国际帆船帆板邀请赛、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中国海岛美术节、海鲜美食节、开渔节、垂钓节、沙滩风筝节等。观察东山岛的建设规划,会发现这一规划确实是参照了许多旅游景点的开发模式,但其缺点在于还没有找到东山岛的海洋地理特色,还没有将东山岛的海洋文化创意放在漳州海洋文化创意的整体下来思考。因此,看上去创意项目很多,但反而冲淡了其特色与拳头产品的开发。根据东山岛的海洋资源资质,并综合漳州整体海洋文化旅游创意的考虑,东山岛其实只要着力开发现代休闲海洋体育项目就可以了。有关传统漳州海洋文化的创意开发,可以适当让位给月港与漳州明清古街。因此,海底探险、海上高尔夫、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潜水等体育项目应当是其开发重点。并且开发之时要注意与青岛、海南等地现代休闲海洋文化项目进行比较与区隔。另外,还应考虑将东山岛与漳州滨海地质公园连成一个整体来开发。当然现代休闲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少不了海洋美食。因此,将东山的海洋美食进行现代的改造与包装,使其如法国的海鲜大餐一样吸引饕餮之徒,也有相当大的开发空间。除了以上所提的纵向上的应以产业链的理念来开发漳州各个海洋文化创意项目,使其形成合力,做大漳州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而就横向上,也应当对漳州各个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进行整合,让人可以望一念三。针对当前漳州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的现状,必须努力挖掘打造整条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线路,而不只是如当前的只到南靖土楼,有时间顺带看看明清古街或林语堂故居这样的一日游而已。况且即使是这样的旅游线路他们也未突出其海洋文化的特质,因此,这样的旅游线路开发还显得非常的粗糙与浅层次。应当可以打造这样的一条漳州海洋文化旅游线路:从古月港进入,沿着南江滨路进入漳州市区,游过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再到林语堂故居,随后游览南靖土楼,之后由平和到东山岛感受现代海岛休闲时光,最后可以通过游艇观览漳浦与港尾的火山口奇观。当然,其中的古月港还需重新开发,部分还原历史风貌;漳州明清历史古街、林语堂故居、土楼等景点还必须深入开发与包装,使其突出漳州海洋文化的特质。厦门、泉州、漳州现已在进行同城化,而他们都一样在福建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展海洋文化旅游,如此,漳州的各个海洋文化旅游创意项目要在这一整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做好对接,使整个闽南地区或福建省的海洋文化创意取得更大的产值,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而漳州与台湾一水相隔,共在一个文化圈,共享一个文化传统,在进行海洋文化创意时要与台湾适当对接,如共同打造开漳开台海洋文化之旅,如借助台湾的文学力量与影视力量书写漳台相连的故事等,如此,会使得漳州海洋文化创意项目更具有吸引力。

本文作者:曾丽琴工作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

篇5

关键词 和平崛起 国民 海洋意识 海权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其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1重商意识

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尽管产品交换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但商业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行业,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也因此扼制了商业意识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农为本商为末”观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分割和当地物产的不足使海外贸易很早就成为社会的主业之一。

1.2冒险和进取精神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从事的海上谋生活动远较陆居者艰险。尤其是远洋航海贩运,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又因远洋贩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更诱使航海者不惧途中和异域的未知风险,不断开拓航路和市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非陆居者所能比拟。

1.3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谋生是海洋型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对人流和物流的开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海洋意识既崇尚不断从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物质和精神营养,也激励人们的海外迁徙活动和较少限制外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为常态,与“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较大的差异。

2海洋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陆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文化也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国民,大多认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养活老百姓、维护好统治。可以说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大陆经济为主要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大陆战略”。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种对陆地的重视、对海洋的忽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海洋、对海洋力量的不重视,中国逐渐落后,从世界大国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他们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他们利用海洋的资源发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优势地位侵略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更大的发展。中国不会采取侵略别人的手段来发展自己,但是在21世纪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想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从“大陆战略”向“海洋战略”转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战略转型,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必要性。

2.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交流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而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海洋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远远高于航空贸易和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积要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导致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大于陆地贸易;第二是海洋运输的成本要比航空贸易的成本小很多,这造成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高于航空贸易。海洋贸易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2.2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国。能源问题早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源的安全运输;另一个是能源的储备。能源的进口也属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能源进口的运输的主要方式就是海运。另外一个是能源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陆地的资源都开采殆尽,想要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海洋,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从海洋中获得发展。因而发展“海洋战略”,成为海洋强国是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

2.3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现在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多大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等国际法律和文件,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国还拥有太平洋底7.5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洋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警惕和反应,他们不仅炮制了“中国”,还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掣肘,幻想延缓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国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承认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

3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行“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必要要求决定的,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顺利成为海洋强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和重视海洋,让老百姓认识到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上述的重要保证。现在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海洋意识是很差的。几千的陆地经济和农耕文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想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进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确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导向,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就必须要走向海洋,实行“海洋战略”,从基础做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国家已经提出要通过健全与海洋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海洋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国家所属的海洋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基础工作。

做好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导向。国家在某些事务上的立场、政策、观点和行为,会对该国国民在该事务上的意识和看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各级政府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政府特性决定了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国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我们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培育工作搭好平台的结果;而各级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加强政策导向,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尤其是沿海地区,本来祖辈们对海洋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缺乏荷兰那种把自己的海洋意识,通过免费的体验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给孩子介绍20世纪,船员们的生活,在体验中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来一代代的传承。

3.2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务综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海洋事务设计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我们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培育普通国民的海洋意识是基础,可以认为是打地基,而培养海洋综合人才则是该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建筑,只有地基是无法让人居住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处理国家的海洋事务,国民的海洋意识培育的再好也没有用。

中国的海洋领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和开采权,加上几千公里海岸线,因此我们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务综合人才来管理和处理海洋事务。所以,为了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们还要花大力气盖好地面建筑。我们要加强海洋的高等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有了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这种效应可以从上到下的传递,成为增长国民海洋意识的种子。

3.3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洋的气息

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我们需要创造其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氛围”,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主流媒体海洋理论的传播、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阐释;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与海洋政策的实施、国内国际海事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民间海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与研究活动的广泛展开;多样化普及海洋知识的书刊的推广、丰富多彩海洋广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的推广等等,必将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的气息,在生活中养成海洋意识,在海洋意识中积极生活。

4.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成为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成为海洋强国,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综合人才。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8.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3):85.

[6]顾兴斌,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8]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07):56.

[9]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10]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04)8.

篇6

项目编号:STF11001

[摘 要]商帮文化的研究是目前商业文化与管理研究热点。关于的潮商的研究也不例外。目前各个学者对潮商的定义不一。本文是通过对潮汕地理与文化特征、潮商特征的分析,然后借鉴各个学者对商帮和潮商的定义,提出潮商的定义。并对定义作简要的说明与解释。

[关键词]潮商特征 潮商文化 商帮定义

引言

所谓定义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那么给潮商的定义就是对潮商的本质特征或者内涵和外延做一个确切而简要的说明。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对于“以潮商为例的企业的全国化经营的跨文化管理研究”的范围有很大影响。如果定义太窄就不能很好地研究跨文化管理,定义太宽泛就不能表现出以潮商为例的特殊性。目前,虽然各个学者对商帮或者潮商的定义都有各执一词,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共同点。为了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将从潮汕地理与文化特点、商人特征以及各代表学者对商帮或者潮商的定义三个方面着手,得出潮商的定义,以服务于总体的研究。

潮商定义思路结构图如下:

一、潮汕地理与文化的特点

(1)潮汕的地理特点

潮汕地区,主要是指今天广东行政区划里的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市,其区域特点是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准盆地——口袋形地貌。整个潮汕地区,面朝南海,背靠南岭内陆,地理位置很特殊。该地区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但是距离菲律宾只有七百多公里,距离泰国也只有一千多公里,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皆一水之隔。总的来说潮汕的地理具有对内封闭性和向外开阔性的特点。这样的省尾国角的特殊位置和其地理特点,给潮汕商帮以及其特殊的文化和商人性格的形成,带来必然的影响。

(2)潮汕的文化特点

1. 融合性

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是社会和政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社会经济总量贡献上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致到清朝中后期,形成了官商合作的现象。特别是晋商、徽商等商帮,在税收、贩运、军事、赔款等方面显示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政治地缘和沿海安全的需要,明清中央政府在沿海采取了海禁政策,这严重影响到在海边靠海吃海的潮汕地区。所以在明清时期,为了生存,潮汕居民不得不冒险下海经商。唐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民南迁的现象愈演愈烈。清后期的潮汕地区,形成了地少人多的局面。同时,随着北民南移,中原大陆文化也在这一个时期南下,得到很好的传播与发展。但是由于封闭的地缘,潮汕在近代文化的发展中,成为了中国大陆文化的冷藏室。很多找不到的大陆文化现象,在潮汕地区可找到。另一方面,潮汕临海,长时期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加之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要知道“明清时期的海防政策,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① 。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特色也逐渐成熟。综合这两方面的分析,得出潮汕地区形成了特有的大陆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特征。潮汕人,如果对外言商,则表现出海洋性的文化特征,如果对内持家,则表现出大陆性的文化特征。这也是整个潮汕文化特征的基本点。

2.精细化

潮汕地区从饮食、生活、建筑、工艺、劳作、生产、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精细化的特色。潮菜属于粤菜体系,具有“清、淡、巧、雅、色、形、名俱美”的特点。汤料和蘸料是潮菜的特色。再比如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极需要闲情逸致和精细的茶。茶壶小巧玲珑,容水量大约50毫升。从泡茶、看茶、闻茶、品茶无一不透露出精细典雅的特色。功夫茶的“茶经”是“离炉七步,淋盖刮沫,高冲低酌,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潮汕的陶瓷,木雕,潮绣等都是很具精细特色的。上个世纪在潮汕地区出现了“绣花田”,“潮汕老农“成为闻名遐迩的光荣称号。这个“绣花田”现象也反映了潮汕地区精细的文化特色。

3.封闭性

潮汕地区文化的封闭性,首先受到了本土地理位置的限制。在现代交通方式不发达的时代,潮汕人向内陆流动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靠海的潮汕,人们多下南洋。他们在海外受到的文化影响并不是发展中的大陆文化(重点是儒家文化)。所以潮汕人在海外仍然要保留着家乡的文化,这样有利于在外同乡认同和团结生存。第二是潮汕地区的方言有很强的排他性。潮汕方言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难学的方言之一,有人认为是比外语还难学的方言。就连当地的小孩子也在一点一滴地遗失一些潮汕话的表达方式。这种方言的排他性,使得与其他地区的人的交流增加了难度。这种文化的封闭性使得“外圈子”的人很难打进“内部”,也就少了很多文化的交流。

二、潮汕商人的特点概括

潮商的特点来源于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同历史上形成久远的晋商徽商文化相比,潮商的文化特质体现在“精”、“拼”、“信”、“义”、“亲”五个方面② ,但是从其他研究晋商或者徽商或者其他商帮的著作中也很容易发现晋商或者徽商等都具有这些特点,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晋商和徽商在“信”和“义”上做得很好,闽商在“拼”上最出众,潮商在“精”和“亲”上最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展现潮商与其他商帮的区别,笔者将进一步归纳潮商的显著性特征。

(1)重利性

整个潮汕地区的经济基础可以说是海洋经济。海洋性决定了经济的市场性。由海洋性形成的市场性特征的潮汕,注定了是一个天赋商才的地方。从潮汕方言“剐头生意有人做,折本生意无人做”得知,这个区域又很重的逐利观念。

(2)内部的团结性与信用

这一个特征在其他地区或者商帮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在潮商的团体里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一点在海外的潮商表现更为突出。潮汕人在外经商生存,只要是潮汕人就会相互帮助。从很多成功的潮商发展史来看,很多潮人是在同乡的帮助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点与内部的信任特征互为因果。潮商的内部信任体系是比较稳定的。“潮人做生意,最讲信用。不讲信誉的话,潮汕内部完全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资金拆借体系’,肯定不会有延续至今的长久生命力。”③ 在潮汕地区可以发现,很多年龄很小的孩子都已经在上班工作。

(3)冒险性

冒险性是海洋文化的一大特色,当然在海边的商帮不止潮商一个。闽商、浙商也有一定的冒险性。闽商跟潮商的冒险性在起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清康熙以前,潮汕的商人多是海盗性质的,以海盗的形式在海洋上贸易获得生存。康熙二十三年后,政府准许出海贸易,但对沿海贸易的管理与控制并没有放松,“出海边船按次编号,船头桅杆油饰标记”,广东地区的船以红色为标记。所以潮汕商人开启了红头船的时代,这也是其形成的时代。现在澄海区红头船公园的红头船雕塑仍然屹立不倒,象征着潮商在海上开天辟的艰苦历程和冒险精神。1860年汕头开埠以后,“潮汕出现了三次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时间分别为1870—1910年、1926—1933年、1945—1949年。这三次移民潮,导致了海外潮人社会的形成。”④ 那个时期的潮汕人移民海外,不是为了优越的海外生活,而是外出生存、创业。不知道有多少潮汕人在移民途中丢掉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各代表学者对商帮或者潮商的定义

周膺学总结了前人的成果,给出了比较新颖全面的商帮定义:商帮是明代至近代中国社会由亲缘、地缘、业缘组织结合而成的封建经济组织。⑤ 黄挺、陈利江从商人对故乡的认同,方言、习俗、籍贯等地缘纽带的保留情况定义商帮,同时认为商帮是一群具有相同经营风格的松散社会群体。陈永弟从人口统计学、地缘意义、企业法人、文化品牌四个方面给出了粤商的定义(粤商发展报告,2008)。

四、潮商的定义

通过对其他研究者的大致分析,得知对潮商或者商帮的定义大致是从商业地域、传统文化、方言习俗、商人籍贯、商帮文化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得出的。而且就“商帮”本身来说有内部认同的定义和外部认同的定义。

(1)定义如下

潮商,是从明清以来到当代,以潮汕地缘为基础,在潮汕大文化背景下成长,不论是在本土还是在海外的,也不论是潮汕籍还是非潮汕籍的,形成了一致的有重利性、冒险性、内部团结与信任性等独特潮汕文化心里和价值观的并具有一定排外性的商人群体。

(2)简要阐释

1.潮商必须有共同的潮汕地缘基础。这是商帮定义的基本特征。共同的地缘是商帮联系的基本纽带,也是界定商帮属性的第一要素;

2.潮商还必须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在当代社会中,潮商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对象。潮商在潮汕大文化背景下成长,才能带有其独特文化的一面。所以不论是本土潮人还是海外潮人,不论是潮汕籍还是非潮汕籍,只要受到潮汕文化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一致的文化心里特征和价值观,都可以看作是潮商。但是就目前区潮汕域商人的情况来看,非潮汕籍成为潮商的人很少;

3.潮商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是潮商文化决定的。潮汕地区封闭性的文化特征注定了潮商有一定的排他性。那么在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具有强排他性的潮商如何做跨文化的管理呢?这就使本定义具有了现实意义。

注释:

①张更义. 最富是潮商.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2):4 .

②王文科. 潮商的文化特质与取向选择.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0),28(5).

③张更义. 最富是潮商.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2):2 .

④张更义. 最富是潮商.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2):5 .

⑤周膺. 当代地域商人群体与古代商帮的差异. 浙江学刊,2011(5).

参考资料:

[1]王文科.潮商的文化特质与取向选择.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0),28(5).

[2]周膺. 当代地域商人群体与古代商帮的差异.浙江学刊,2011(5).

[3]林济.潮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

[4]张翼.商帮战国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

[5]司徒尚纪.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0).

[6]魁芾.中国海洋文化与潮汕.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3).

[7]陈永弟、黄伟文、谭建光等《粤商发展报告》,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5).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正负形;共生;曲线;保护海洋

1 选题背景

海报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画面的构成在第一时间内吸引人们的目光。海报的发展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分为公益海报和商业海报。图形创意在公益海报中的表现尤为常见,正负形海报是其中的一种,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正负形是图形的边线共用,图底反转。平面正负形是一种艺术图案,它可以给人以幻觉,使人产生两种感觉,这就是平面正负形的魅力。正形与负形是靠彼此界定的,同时又相互作用。一般的意义上,正形是积极向前的,而负形则是消极后退的,形成正负形的因素有很多,它依赖于对图形的具体表现与欣赏心理习惯。在2016年“世界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期间,以“创意海洋”为主题,用正负形的手法创作《孕育》海报告诫人们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为我国未来的海洋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 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下国内学者及设计师对图形创意中正负形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海报设计中应用的优势进行探析越来越多。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胡艳霞写了《福田繁雄海报的视错觉图形表现语言探析》,在论文中就福田繁雄海报中视错觉图形表现语言的运用这一章中描述了正负图形的运用与表现,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图形是由原来的图底关系转变而来。解析了1915年的代表作品“鲁宾之杯”,是图底视错觉表现语言的经典之作。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关系。” 对福田繁雄的早期海报设计进行解析。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牛彦然写了《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在论文中各类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这一章中描述正负形同构,写了正负形的含义,对福田繁雄1975 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海报和《UCC咖啡馆》海报进行说明,得出正负形共生正是利用了人们视觉心理上的不确定性,观众是通过转变视觉中心所看到的不同形态,具有动感。由于正负形是正形和负形共同使用同一条外轮廓线,最大限度将画面利用,其结构非常简洁紧凑,会被广泛地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实践与创作处王立章写了《论图形创意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在论文中得出了正负形在招贴中的应用,赋予了招贴一种情绪,一种无形的巨大能量,使招贴常常富有深层寓意,达到一语双关,深化了平面招贴中图形和招贴的主题之间产生的共鸣。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王婷婷写了《正负形在海报中的优势探析》,在论文中提出我们欣赏过海报在宣传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和正负形这种幽默的表现形式,正负形和海报相结合更是设计师不竭的源泉,这样的设计作品,表现力极强。同时正负形在标志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设计领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这些论文的例子总结正负形让海报设计充满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正负形海报。

3 研究正负形海报设计的意义

第一,研究过程中选择了总结多篇论文对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运用的观点,来论证研究和创作正负形海报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对鲁宾《阴阳花瓶》、德雷维斯《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福田繁雄《京王百货宣传海报》进行全新的说明,为后续的正负形海报创作提供一些参考和论证。

第三,对“创意海洋”主题进行海报创作,呈现给人们污染环境后的画面,呼吁大家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海洋,为我国未来的海洋和海报文化做出贡献。

4 正负形海报设计案例分析

鲁宾的《阴阳花瓶》最早表现正负形原理。我们在画面里看到的空间是人还是杯子,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停留在图形还是背景上,或者是对画面的整体看还是局部看。画面里杯子的部分是白色,如果把视觉集中在黑色负形上,两边黑色部分是相对的两张脸,而白色则为“底”,成为空“间”,图与底随时可以转换,都是图形。鲁宾《阴阳花瓶》对平面视觉设计领域研究正负形和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京王百货宣传海报》是福田繁雄于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公司设计的宣传海报,在海报中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视错觉原理。作品中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西装裤腿,用这些具象的元素,使它们共用轮廓线,图与底视觉进行换位,共生共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这幅作品带给观者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加了海报设计的互动性与感染力。

德雷维斯基・雷克斯创作的爱情剧《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海报中,我被大师那种巧用正负形艺术手法所触动。在女性与蛇之间采用正负形,一线两用,将基督文化中蛇与女性的关系表现得非常的巧妙,当我们把视觉放在白色的女性体态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柔美的女性形象,当我们停留在红色线条时,一条蛇在画面中缓缓游走,红色的分割线是人体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正负形的互相借用,能使画面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得出结论,正负形海报能增加海报设计的互动性与感染力。作品里的图形都共用轮廓线,所有共用轮廓线都是曲线。曲线的基本属性是柔和,具有变化性、虚幻性、流动性和丰富性。在正负形海报中运用曲线可以变化出多种可能的图形,将正负图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5 《孕育》海报设计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面临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局面,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创意海洋”为主题对《孕育》海报进行创作。

海洋不仅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孕育了人类文明。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21世纪实现可续发展的唯一资源。海洋孕育了我们,水是生命之源。以正负形的手法表现画面,第一张白色的为婴儿,黑色为海马图1;第二张白色的为妈妈的身体,黑色为海螺图2。画面里的黑白巧妙相融,寓意海洋与人类共生共存。正负形视觉冲击力强,不需要设计者费力思考添加装饰以烘托主题。所以画面采用黑白两色,添加了一些石油胡乱飞溅的效果,表现海洋的石油污染。污染了海洋,同时也污染了自己,作品中正形相互映衬,含义清晰,简洁明了,主题鲜明。

6 结语

通过总结别人的论文对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证,学习经典的正负形海报创作手法,耐心的观察,细心的感悟,对《孕育》海报进行创作。经历了以上的各个阶段,对正负形海报的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创作正负形海报的时候切记采用曲线,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变化性、虚幻性、流动性和丰富性的作品,将正负图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胡艳霞.福田繁雄海报的视错觉图形表现语言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 牛彦然.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3] 王立章.论图形创意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艺术学院艺术.

[4] 朱琪颖.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翻译 文化 交际 跨文化交际因素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的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际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精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概括说来,在翻译中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文化

中国文化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这就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人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重本轻末”根深蒂固。中国人一直尚农轻商,靠土为生,导致国家家庭化,因此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礼制、礼貌规范等社会规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 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长期的沙漠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沙漠文化。阿语中与沙漠生活有关的词语极其丰富。羊是他们生活所依,阿语中有关羊的名称很多,骆驼的名称更是多得惊人,据统计,阿语中的骆驼及与骆驼有关的事物名称共5644 个。

二、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非常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拥有私人汽车,私人医生,私人房间,私人电话,而且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都有一个私人区域。他们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无需别人干涉,甚至父母,而且这些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然而这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却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过,反而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互相关心的表示。类似“多大岁数了?”“工资多少?”“天凉了,多穿些衣服”,等等,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怀。这种话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言语行为已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美国人就是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难怪他们听了这些话后会不高兴。因此,我们翻译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他们改为英语惯用语。在美国文化中,恭维言语行为可用来完成诸如“评价”,“欣赏”,“开始谈话”等多种功能,同时,它又是建立平等关系的手段。但中国的恭维言语行为可能体现在反应方略,使用频率,所涉及的话题以及协同过程。

三、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它指的是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有灾祸时,人们会期望菩萨保佑;生意兴旺时,人们感谢有财神相助;大家相信好人有好报,坏人下地狱。而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伊斯兰教给阿拉伯语染上了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阿拉伯语中,古兰经有55 种名称,安拉有99 个尊名,等等,翻译者要尤其当心。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语虽然在汉语英语里都有对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必须灵活处理。如“ 龙”与“ dragon”,其表面意义都是一种想象中的爬行动物,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英语中的“dragon”是“怪物,魔鬼,凶残”的象征。然而,在中国,龙代表着吉祥,如意,神圣,高贵,权利。“龙”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鉴于龙与dragon 存在着文化信息上的差异,有些带有龙字的汉语不能译为dragon。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接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will be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become somebody”, “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时则变成了“fourAsian Tigers”。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主源则是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会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回忆和启示,这种领悟也反映在语言中。如一些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只有掌握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才能贴切的传达作者的意图。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因此,翻译者需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该句应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 Liang the master mind”。 与中国丰富的成语和历史典故一样,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瑰宝。《圣经》中被收入辞典的典故就有700多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有些人物和事件本身已成了典故。例如有这样一句话:“Many took to gambling and got inover their heads bo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作者援引莎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高利贷者Shylock 作为典故,来喻指那些债台高筑的赌徒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债,在这句话中Shylock 再也不是《威尼斯商人》中那个具体的人,而是泛指那些斤斤计较的高利贷者,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就不可能很好的翻译。

参考文献

[1]何自然1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J ] ,现代外语,2001

[3]许建平1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境分析失误[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

[4]从英汉篇章翻译实例看翻译的语境语气问题 [J ],外语与翻译,1999

篇9

[关键词] 影视基地 盈利模式 影视旅游 文化产业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29

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文化产业却一枝独秀、逆势上扬。去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发展“升格”到国家战略高度。2009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突破60亿元,增长近40%。 以影视、动漫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令人刮目相看,全年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影视基地的发展壮大也随之成为当下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经济现象。本文试从浙江四大影视基地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经营策略入手,提出进一步的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影视基地

横店影视城以1996年《》的拍摄为契机,与谢晋导演合作兴建了广州街、香港街,开始涉足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和《》的播放,给横店集团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1999年,横店影视城被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国内影视界更是把横店影视城赞誉为“中国第一”。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横店影视城己成为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①2009年,旅游收入高达35亿元,共待584万游客。2010年5月至10月的世博会期间,接待481.7万游客。2010年截至七月份的数字表明:有20部电视剧剧组入驻拍摄。

位于嘉善的西塘地处苏、浙、沪交界地带,交通便利,距苏、沪、杭大城市都在100公里内,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保存完好的江南古建筑群是影视拍摄活动的最佳素材。早在1982年,就有电影《特殊身份的警官》在西塘拍摄,至今已有数百部影视作品在西塘诞生。西塘影视基地主要是提供拍摄场地、群众演员、设备以及简单的后期处理参与影视制作。其主要盈利得益于旅游业,一些影视作品也带动了影视导向的旅游行为。比如《碟中碟3》放映后,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感受西塘。据报导:2010年的国庆节当天,西塘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053人,仅门票收入就有28.68万元。②

象山影视城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象山县大塘港生态旅游区,既有得天独厚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观,又有大规模的人工景观,具备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不同阶段的历史场景。它拥有三个全国之最: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影视城,全国最大的人工瀑布,全国最大的榕树林。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1091亩,被评为“中国十大影视基地”。自2005年开城以来,游客年均增长率均在25%以上,2010年1-10月接待游客80.69万人次,门票收入903.63万元。已接待《神雕侠侣》、《碧血剑》、《少年杨家将》、《水浒传》、《封神榜》、《大明王朝》、《张居正》、《赵氏孤儿》、《西游记》、《春秋祭》等80多个剧组。

浙江唯一的海岛影视拍摄基地――桃花岛――以其天然唯美的海域风情吸引着各大剧组的到来,继成为《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东极拯救》等影视剧外景地之后,“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也在桃花岛射雕影视城正式挂牌,2007年舟山又成为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唯一指定旅游城市。影视拍摄活动对影视基地经济效益的推动效果极其明显,在这里主要体现为影视作品对当地旅游的宣传、促动上。2001年《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部分镜头在舟山桃花岛拍摄,凭借两剧的巨大影响力,桃花岛当年游客猛增至17.95万人次,2007年的旅游收入超过2.2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舟山在国内的知名度也由此大增。

二、创优创新、自成一体的经营秘诀

在浙江众多影视基地中,横店是绝对出色的成功典型,它不仅在发展上结合旅游市场,利用“免费效益”吸引剧组,还加大投资力度,打造完善的影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一)横店影视旅游产品

横店的旅游景区与影视拍摄基地相重合,可同时提供静态与动态的旅游产品,与影视艺术密切相关。静态的旅游产品包括景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拍摄场景的观赏等,动态旅游产品的包括观看影视拍摄的过程、参与影视拍摄。他们以电影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法,重现游客熟知的著名影片中的经典片段拍摄过程。电影拍摄的神秘面纱也可以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揭开:飞檐走壁的功夫原来借助的是一根紧系在腰际的钢丝绳,被乱箭射中的英雄刺客找的替身居然是只假毛猴……游客在这里能够享受影视和旅游的双重乐趣。横店以国内绝无仅有的互动式、体验式旅游项目,凭借独具魅力的影视内涵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③

(二)“横店模式”的强大效应

横店集团一改传统的经营方式,另辟蹊径,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剧组可以免费使用场景,还可享用齐全的配套设施服务。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剧组。有人把它称为“横店模式”。 剧组的大量到来,让这里一直成为各方媒体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活动在横店举行,随着“横店”二字频频在各大媒体上曝光,影视基地和横店的知名度自然长盛不衰。大量剧组蜂拥而至,直接带来了可观的消费:住宿、吃饭、娱乐……拉动了横店的整体经济增长。

(三)大手笔打造完善的影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横店不断加大影视外景基地建设,除建设14个大型外基地外,还陆续建成了聊斋园、名人园、美人园、皇帝园、龙大峡谷、大智禅寺、八面火山奇观城,以及大战场、枪片拍摄基地等景点。

横店集团还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了剧本创作中心,为横店影视机构策划创作重点影视剧本,开展影视剧本委托策划、定向创作及剧本等业务;创办演艺职业培训中心,开展对应用型影视表演人才的短期培训;与省电影家协会影视表演考级委员会合作,在区内设立影视表演考级点,颁发国家认定的资格证书。现在的横店已不再是单纯的影视拍摄基地,而是囊括影视策划、拍摄、制作、展示交易、后期产品开发的产业集聚地。日渐专业化的经营方式、丰富的影视资源、优越的发展条件,凸显了横店的凝聚力。

当然,每个影视基地都各具优势,本文标题中提到的另外几处,都以影视剧作为先导,以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核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打造出不同于横店的、影视与风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象山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上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外景建设,是其它影视基地无法取代的优势,也正是在横店免收场租费的大环境下,仍有较多剧组前往象山进行影视剧拍摄的原因。另外,象山基地所具有的影视拍摄管理、配套服务也是完善的,尤其从场景租用的优惠措施,到特约演员、群众演员的提供,道具服装的租赁,无不体现“想剧组之所想,解剧组之所需”的服务理念④。

舟山集海岛自然风光和海洋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不论是碧海蓝天、沙滩礁石、叠泉飞瀑、花草林莽,还是古船、渔民画、舟山锣鼓、翁洲走书、舟山木偶、节庆仪式,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效果和视觉感染力。桃花岛的美丽和神秘,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为桃花岛的人文景观,特别是其独特的海洋文化作不断补充和深化。桃花岛依托海洋文化与人文景观,影视拍摄与旅游业发展齐头并进,成为该基地的牟利之道。

西塘的优势是它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西塘作为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小街傍河,人家依水,青瓦白墙,木棚花窗,构成一幅幅江南水乡特有的经典画面。怎能不吸引各大导演和旅游爱好者的光临呢?

三、各基地发展影视旅游的不足与制约因素

(一)影视基地的旅游产品内容单调,层次不高

横店影视城在进行影视拍摄场景和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主要突出的是规模宏大的建筑。在影视拍摄上由于众多制片商对场地的要求是不同的,“以一供多”――提供的场景极难做到让每个剧组心满意足。横店目前开发了观光游览型、事件型等旅游产品。前者以静态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而文化内涵欠缺。后者只是起到营造旅游氛围的作用,并不是对旅游者具有主要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就导致横店影视城旅游产品就总体而言内容单调、质量较低,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与国际知名影视主题公园的产品质量差距较大。

(二)基地内外部交通条件较差

外部可进入性与内部可达性对旅游地发展至关重要。像桃花岛,唯一可达的途径就是船运,交通不便显而易见。横店名声在外,但是镇内交通状况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包括影视城外交通工具少、路窄,主要景点附近缺少指引方向的交通图。

(三)基地接待设施数量虽多,但缺少高质量的接待设施

接待设施供给质量会影响制片商和旅游者入住的安全性、便利度与舒适度,从而对他们的决策及整体影视拍摄或旅游效果产生影响。目前横店的接待设施供给数量充足但档次不高,据不完全统计,横店影视城景区内现在有宾馆十余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仅有4家,2星级宾馆5家,这不利于吸引要求较高的制片商和旅游者特别是会议/商务旅游者。而这方面的要求对于桃花岛、西塘等影视基地就更不用说了,它们在资金投入上远不及横店,接待设施上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四)制片商和旅游者过多,区域容量达半饱和状态,环境质量下降

2007年,横店的客流量己达478万人次,也就是说日均客流量已达13,000人次,而横店影视城的建筑面积仅为50万平米,致使基地的容量处于半饱和状态,这对于制片商的拍摄效果、旅游者的旅游环境质量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较大负面影响,不利于影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景区有些场景的拍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例如拍摄的烟火、车辆尾气、场景的搭建引发的砍伐等。长期看来,环境质量下降会造成旅游者旅游质量的下降甚至旅游者数量的减少。

四、突破瓶颈的建议和创新要求

(一)通过策划人文特色活动,为基地发展增色添彩

西塘和桃花岛的发展较其它影视基地有其不同之处。它们原本就是以旅游业为主的,而正因其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才吸引了剧组进行影视拍摄。对影视基地而言,仅仅依赖风景较难达到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西塘、桃花岛应在自然风光优势基础上加强人文创新发展。如:以传统节庆带动人气,实现增长;配合环保活动,顺应时代潮流打出生态牌,融合时代科技加强景观的技术含量,例如西塘就举办过展示特色建筑群的现代灯光艺术;还可以以举办旅游节,以提高在本国及国际上的声响。各种传统的和新兴的文化节融旅游、文化、购物、庙会、经贸洽谈和商品展销为一体,可以充分展现地域风情;还可以凭借已经成名的影视作品为“广告”,如桃花岛可以设置侠侣爱情文化节,金庸武侠文化节,浪漫爱情景观评选活动等。

(二)加大投资力度,追求集群效应

横店与象山不同于桃花岛及西塘的地方在于:以扩大影视基地规模来提高效益。其中横店最为典型。2003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横店影视城成为我国第一个优势产业实验区,两年内就吸引了120多家国内外影视机构入驻,年实现产值八亿多元。经营范围涉及影视策划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道具和设备租赁,影视培训、影视博览与交易、影视后产品开发、电影院线、影视投融资、影视旅游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影视产业链,产业集群效果也开始显现。

(三)加强各影视城基地的合作

2007年,一条消息引人注目:浙江各地最有名的34家影视基地和旅游景点共同签署协议,自发组成浙江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发挥各基地的优势,弥补各基地的劣势,减少拍摄成本,加强旅游集群效应。如果这一协议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贯彻,那将极大突破各个影视基地拍摄场地的局限,那时,各大影视基地不是商业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剧组在各个基地之间择优进行拍摄活动,也能提高拍摄效率和效果,更能促进各大影视城之间的良性竞争。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协调职能,与行业组织一起上马,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增强规模效应。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浙江的影视产业能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徐永安.打造横店影视城产业链的成功尝试.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3:24-25

②见“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旅游官网” ..cn/infoview.asp?id=748.

浙江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0-12-25

③ 陈婧.《影视旅游产品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④ 见“象山影视城官网”/about.asp 2010-1-6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形态控制 滨海建筑 设计策略

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出现了建设海景房的热潮。在烟台海阳、龙口等地区纷纷设立以滨海建筑为主的旅游度假区。在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滨海建筑的规划设计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筑天际线混乱,建筑形式雷同等。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对滨海建筑形态的控制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缺少专业角度的解析。滨海区域景观特色主要是被滨海建筑形态的视觉印象所决定,所以对滨海建筑形态的控制是滨海景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滨海建筑形态控制设计实践的同时,在建筑形态理论层面进行归纳分析,进而对不同类型的滨海建筑形态关联提出建议,对构成建筑形态的要素进行总结与分离。

建筑形态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学科,对于滨海建筑来说,其空间形式、外在形态等造型特点能给观者直观的形象记忆。滨海建筑是一种多变的建筑类型,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筑表皮展示

滨海建筑表皮设计讲究色彩明快,形式多样。为了最大限度地摄取海景景观,滨海建筑的向海面,往往是格外通透的玻璃面外墙。享受自然海风,观赏海面景观,不能仅仅满足于室内,在室外也需要有自然的开放空间,去让人最大程度地享受海风,享受阳光。在住宅建筑中传统的小阳台,在滨海建筑上往往会被演化成大露台、长阳台,使之成为典型的滨海建筑风格。

2 建筑天际线的控制

建筑天际线是滨海地区景观的主要部位,天际线和屋面景观能从许多视点来欣赏。从远处眺望滨海城市,它的轮廓只是一个遥远的剪影,而在通往滨海地区景观道路和主入口处,可以十分清晰地望见滨海城市的轮廓。

为了分析滨海建筑天际线,首先要研究地形条件,一种是平坦的滨海用地,另一种是丘陵或起伏不平的滨海用地。一般的规律是:形式整齐规则的规划设计图,一般与平坦的基地相对应;形式不规则的规划设计图,一般与起伏不平的基地相联系。

如果从滨海景观环境的制高点,城市的高处观看时,滨海城市的屋面景观又显得独有韵味。站在城市人行道上时,天际线又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当人们漫步于海边,沿滨海建筑街道两侧及广场周围的屋顶线呈不断变化的深色剪影。滨海城市建筑天际线,能作为一个集中的符号来表现滨海城市的特色。

3 “海”的表现

滨海建筑是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下产生的建筑,是建筑与海的对话。首先它要满足人们看海的需求,而且是要看到海有利的一面,比如说海面空间的辽阔、海浪的变化或是礁石,而海不利的一面就要避免,比如强烈的海风。所以滨海建筑和海接触空间比普通建筑要大,经常会采用落地窗或是露台的设计。从地理上研究,滨海建筑主要集中在热带或是亚热带气候的国家,这样的气候阳光强烈,所以滨海挑檐经常采用大挑檐;而且气候温暖又使人们产生对色彩的需求,因此滨海建筑的颜色大多很鲜艳,有白色、红色和绿色等强烈的对比。

成为一个滨海城市,靠海是最基本的条件,再者就是要体现和海的紧密接触,人们的活动行为要和海发生关系。而城市主要是由建筑群组成的,建筑要和海发生直接对话。城市的街道和公共空间都要和海紧密相联。体现烟台作为海滨城市的特点。让烟台弥漫着海洋气氛,让海进入城市的每一个空间。想法是要有面向海的街道,要有面向海的广场,市民在公共空间里可以和海洋发生关系;在海洋和陆地的过渡段,也就是沙滩,要向市民开放,让人人都可以感觉得到这个城市。烟台也能通过滨海城市的建筑形态再一次得到提升。

4 技术的制约

结构是建筑形态的主体和框架,对建筑形态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结构主义与形态学的结合是建筑形态学的发展趋势。在滨海建筑形态控制上,如何在富有表现性的结构中体现滨海建筑的独特形式是本文的关注重点。

生态技术标准的引入,不仅仅关注建筑的生态性设计,也应解决建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对于建筑生态设计基于LEED标准,注重循环再生、开放性、节能环保等设计理念。海洋生态应多关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协调共生系统的营造、自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培养等解决方案。滨海建筑是所处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确定滨海建筑与海洋环境之间新的联系视角。滨海建筑类似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摄入能量、物质,经消化后再输送回去。以生态的视角观察滨海建筑,可以使我们重新理解建筑形态所具有的含义,即是与海洋环境间物质能量管理的形式或能量流动的一种方式。

5案例研究

5.1国内滨海建筑――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在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按照“可持续发展、赛后充分利用和留下奥运文化遗产”的原则,规划、设计、建设。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采用的一系列科技新技术。基地同样注重环境景观规划,通过三条南北向轴线即:西轴-海洋文化轴、中轴-欢庆文化轴 东轴-自然文化轴,组成了意向的“川”字。以“欢舞・海纳百川”为主题,寓意开放的青岛正以宽广胸襟,向世界敞开大门。

5.2国外滨海建筑――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

滨海艺术中心是新加坡的地标建筑。外型奇特突出,宛若两颗榴莲,因此得名榴莲艺术中心。但实质上建筑师的灵感是采掘,根据蜻蜓的复眼来设计的。滨海艺术中心不仅外观独特,建筑物蕴含了不少的科学计算。它是由4590片玻璃所组成的屋顶遮阳罩,依据新加坡日照环境的模拟计算设置。其内部陈设却充满欧洲剧院风味,功能多元化,包含音乐厅、戏剧院、购物中心、餐厅及户外表演空间等,让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文化在此撞击出最美的火花。滨海艺术中心和鱼尾狮公园遥遥相对,视野相当开阔,尤其傍晚时分,坐在户外表演区的台阶上吹风、观赏新加坡河畔夜景。滨海艺术中心把焦点集中在艺术的教育和增加大众接触艺术的机会。观众不仅能了解各种艺术,更重要的是把欣赏艺术视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总结:滨海建筑首先是建筑,是建筑就不能孤立地看待,不能只是分析建筑物本身。建筑是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的,任何建筑形态首先要考虑所处的城市背景、地域背景、包括人们的心理。并建立在滨海建筑区域特性之上,结合形态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控制滨海建筑形态达到优化、重构滨海城市建筑形象的目的,并尝试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联系,避免不同的滨海地区却有着相同的建筑形态。

参考文献

1.(德)托马斯史密特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特伦斯・霍克斯著.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翟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3.王富臣著.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