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6:4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锻炼论文

篇1

1.1研究对象

沈阳市各高等院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职教师108人。年龄段集中在35-50岁之间。男教师60人,女教师48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文献50余篇,著作10余本,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1.2.2访谈法

对高校教师,体育老师,运动医学及医学专家进行访问,更多的了解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情况及相关体检指标,为论文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设计了问卷,于2014年10月12月之间,向各校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2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08,有效率71%。问卷严格按照问卷设计原则,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

1.2.4测量法

到各个高校的体育场馆对高校教师的心率进行现场测量,测量各位教师运动前的安静心率和运动中的心率。运动中的心率每十分钟测量一次,分别测量运动中的第十,二十,三十分钟的心率。每周监测三到四次,并记录下来。并结合高校教师运动中主观感觉,如精神状态、睡眠、食欲、排汗量、与问卷中的客观指标,如安静脉搏、呼吸频率来确定每个锻炼者运动负荷的大小。

1.2.5数理统计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样本数要一致),P<0.05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校教师体育锻炼年龄段、性别、负荷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段集中在35-50岁之间。在性别方面,男教师有60人,女教师有48人。高校教师从事体育锻炼的年限大多数在10年以上,5-10年和5年以内的很少,每次运动的时间大多在30-60分钟,小于30min和30~60min的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多数在每周3~5次,每周1~2次和每周5~7次的高校教师数量较少。负荷程度主要是以小负荷和中等负荷为主。

2.2高校教师大小负荷锻炼组相关体检指标对比分析

通过对高校教师体检数据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安静心率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心率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1。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体重指数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体重指数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2。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血脂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血脂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3。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24名女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30名男教师,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如下表4。

3.讨论与分析

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通常,采用测量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的生理指标,运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但是,同样的运动强度,还因年龄的不同与个体的差异,反映出的心率快慢也是不同的。由于高校老师的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大多数高校教师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min,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5次。因此,在运动时间和频度相同的条件下,强度决定运动负荷的大小。“由于心率与摄氧量之间有着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常用心率来确定运动强度。”[1]并结合主观感觉,如精神状态、睡眠、食欲、排汗量和客观指标,如安静脉搏、呼吸频率得出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负荷程度主要是以小负荷和中等负荷为主。选取与体育锻炼相关性较高的体检指标,安静心率、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表1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安静心率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心率低,同样,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心率也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心率低,两组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的安静心率值低。说明中等负荷的运动比小负荷的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更明显,有更好的效果。通过表2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体重指数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体重指数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差异有显著性。研究表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体重指数明显超标,这些都是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负荷不足造成的,尤其是步入中年的高校教师,更容易体重指数超标。从运动强度对高校教师体重指标的影响上来看,经常参加中等负荷体育锻炼更有助于高校教师控制体重。通过表3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血脂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差异无显著性。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血脂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差异有显著性。有研究表明“60%-80%的HRR与60%-80%VO2max的无显著差异,但此水平更接近所有体适能锻炼者的VO2R%。”[2]因此,当强度控制在60%VO2max-80%VO2max的中等强度时锻炼效果更有效。通过表4可知,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女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女教师,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男教师血糖小于参加小负荷运动的男教师,两组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参加中等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比参加小负荷运动的高校教师的血糖值低。这也说明了经常参加中等负荷的体育锻炼对使高校教师的血糖代谢的调节更有效果。

4.结论

篇2

由于学校扩招,安徽医科大学体育课受到场馆、师资等各方面的影响,体育课无论是从学时、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障。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高校的一个缩影,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是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对安徽省高校调查,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锻炼有着现实的意义,为把握和指导我省大学生课外锻炼甚至高校职工体育生活提供一手资料。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大学4所安徽省高校362名在校生。

(二)研究方法

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制定问卷调查表,对安徽省的4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4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62份(其中女生170份、男生192份),有效率为90%,并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常规的数理分析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次数

调查发现(表1)有91.3%参与过体育锻炼,可以看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整体来说课余锻练的情况较好。在所有参加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达到3~4次锻炼的占43%,每周达到4次以上锻炼的占9.1%,这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锻炼习惯;每周达到1~2次锻炼的占38.4%,不定期参加锻炼的占9.5%,参加锻炼次数很少的学生也是有一部分的,他们基本都没有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不定时、间隔过长,不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女生课外锻炼的兴趣没有男生高,这是因为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免费场地大多是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适合女生锻炼的体育场地、项目。

(二)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

表1高校男生女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结果发现(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依次为:校内免费场馆288人,占80.2%;校外免费场地106人,占28.3%;校外收费场地71人,占17.8%;校内收费场地48人,占12.8%。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主要是选择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会到校外一些收费或免费场馆、场地。原因大多是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或者是各校大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或是学生技术水平提高后参加一些运动群的活动。基本上学生还是会因为学校的场地比较方便,而且不需要花钱,只有在学校场地不能满足要求时才会选择邻校或附近的场地来锻炼[1]。同时,这说明高校体育组织还没有给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方面的服务。

(三)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方式

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选择课外锻炼的方式,才能帮助学校更加切合实际和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是:自由组织288人,排第一位,占83%;体育社团140人,占38.9%,排第2位;校、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86人,占26.1%,排第3位。这说明学生有自觉锻炼身体要求和习惯。但是光靠学生自己组织,没有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也不行[2]。更好的激励学生参与课外锻炼有效、使用的组织管理所不可缺少的。

(四)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全面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如何选择课外锻炼的项目,对体现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有帮助并且可以有针对性调整开设体育选修课。调查说明(见表2),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项目学生选择最多,排第一位,因为这些项目既有健身效果又有娱乐性,学生更愿意选择这些项目。跑步、快步走技术简单,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开展,排在其次;健身舞蹈类由于其塑身性和强度适中排在第三位。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都是一些学校普偏开展的项目,方便开展,没有场地、器材的限制。表2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余锻炼项目的选择(多选)

(五)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体现了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3],调查说明(见表3)男生女生动机大多相同,有健康体魄、增强体质的意识,动机为强身健体的占45%,排在第二位的是应付考试,占30%。男生主要是健身和娱乐,而女生则主要是健美及考试达标。总之,锻炼身体的比例不太高,因为考试达标而锻炼的学生有不少,这和他们健身知识偏少,体育价值观有关。

四、结论

安徽省部分高校大部分的学生参与过课外体育锻炼,但是学生参与锻炼的次数、时间程度都不一样,大部分学生都没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喜欢在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锻炼,部分也会到校外运动;体育锻炼时间多在下午放学后4~6点间,锻炼方式以学生自由组织或者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为主;学生喜欢的球类活动主要有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身娱乐是学生参与锻炼的第一动机,但也有不少学生是为了体育考试达标或评优而锻炼的。

五、建议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一说到校园环境,可能最美的要属武汉大学。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山水相宜,古今合谐,承传统中华园林之精妙。在这样的高校学习和生活,人是健康的,可以散步,跑步,习太极,练瑜伽。而纵观安徽省高校,部分学校在建筑面积、校园规划上等方面让人觉得拥挤,杂乱,尤其汽车充满了每个角落,甚至校内交通干道,来往学生躲之不及。认为加强校园环境整治,规划和保护建身区,休闲区十分必要,学生需要好的环境修身养性,需要锻炼活动支撑身体。

(二)对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增强健康意识

安徽省部分高校学在体育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对体育实践都很茫然,教师在体育课上应该传授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卫生知识,介绍课外活动的锻炼目的、方法,技巧和自我保护等大众性的体育知识,教授内容还应包括体育新闻、体育道德、行为准则等。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形成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4]。(三)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这些都是保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锻炼的场所,设置年度体育专项经费,逐步修建场馆、场地,完善体育设施,让学生都能满足锻炼需求。同时,高校还要做好体育场馆的利用,安徽省部分高校最近也增加了不少体育场馆,但大部分都是课外不开放或者是有偿开放,这就很大程度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实行对学生免费,或者是把费用降低到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并延长开放时间,更好的服务学生,吸引学生多参加课外锻炼。

(四)学校支持体育社团发展,组织管理好课外锻炼

学校应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学校可以成立体育总会体育教师指导、协调体育社团开展工作,以体育社团为基础,培养各团体育骨干,带动体育活动的开展,设立各项目的社团。每个社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由专项体育教师指导、监督、制定锻炼计划,培养得力学生骨干的管理能力和体育组织能力,负责各社团的日常管理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锻炼[5]。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锻炼。

(五)校园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篇3

(一)从学校层面看

学校要树立加强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良好的思想基础。把提高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一项基本考核目标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学校教育要要求学生学好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首先应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为目标内容之一。充分落实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好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要求大学院校以及高中、初中和小学各类学校都要依法办学,认真执行国家下发的体育教材实施,按照学校体育的授课计划搞好体育教学,可以结合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好体育公共选修课,每堂课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上好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大学各类院校和中小学都要充分落实教育部实施的《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标准》,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标准》要很好的实施,要在这几个方面修改和推进,首先选定学生标准的及格、良好和优秀时把握好尺度,不能使学生很容易的就及格,这样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动力明显不足。其次各地区实施的标准要有所差异,制定好各项指标的合理性,有些是对大学生可以很好实施,课不宜在青少年中实施,最后要实施好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迈进体育场所,来到阳光下,加强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把身体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向。做到人人都锻炼,人人想锻炼,身体健康为先的思想,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标准是大好的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在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同时,确保学生每天能够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锻炼不是锻炼一下就可以的,要贵在坚持,对没有体育课的学生也要引导他们天天锻炼一小时,尤其是中小学做好引导工作,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列入体育教学的计划之中,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多开体育项目,是学生可以选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参加锻炼,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发挥体育场馆和场所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可以举行个人对个人的比赛、班级对班级的比赛、专业对其他专业对抗赛,形式多种多样,开展体育锻炼比赛,发展好适合本学校的体育特色,做到每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锻炼特长,使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和群众行的体育活动能够积极开展。

(二)从家庭层面看

家庭教育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使家长要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对引导孩子锻炼起关键性的作用。要实施好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家长是有顾虑的,因为中国的教育观还是要看学生的成绩,基本与体育不大,所以要改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以及人生观,身体健康,终生受益的思想理念,要懂得锻炼身体不是一时的事情,家长锻炼身体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变了,孩子参加锻炼的氛围就不一样了,多鼓励家长和孩子都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充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尤其对独生子女的家庭要充分树立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理念,不能娇惯孩子,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对孩子人生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二、总结

1.从社会关注层面来看

建立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从学校角度看

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增加体育教学课时总量,在开展必修课的同时,开展选项课教学,同时做到男女分班上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扩充教师队伍建设,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加强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等基础体育实施建设,使一些场馆和器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要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加强管理和组织,提高体育课外活动的质量和发展。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制度。

3.从家庭角度看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的判定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BMI<23.9为正常体重,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一、二、三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基础上,选取153人,其中超重男生35人、女生33人,肥胖男生47人、女生40人,年龄19~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的体质调研、体育锻炼、营养等文献资料,为本文的调查问卷和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膳食规律、生活习惯、运动行为、形态认知等层面进行问卷调查。1.2.3运动干预方案。按循序渐进原则分两个阶段设计运动干预方案。每次练习前、中、后即测10s脉搏以控制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60%~70%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运动时间为每天下午60~90min,干预时间共16周。第一阶段(1-5周):采用多种运动的锻炼方式,提高参与者运动适应性和趣味性,增强心肺适应能力。主要运动有慢跑、快步走、走台阶、有氧操、球类、体育游戏、跳绳、瑜伽、腹肌练习、放松练习。具体运动安排见表1。第二阶段(6-16周):通过前阶段运动干预,增加参与者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提高参与者锻炼兴趣。主要运动有慢跑、变速跑、往返跑、搏击操、瑜伽、体育游戏、跳跃、球类、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训练及放松运动。具体运动安排见表2。1.2.4饮食干预方案。①营养指导课程:开展每周一次知识讲座,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系统介绍各类食物的所含营养和热量,使参与者能计算每日摄入的食物热量和日常活动耗能量,为自主制定科学减肥食谱奠定理论基础。②食谱制定:对参与者每周的膳食和起居情况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摄入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根据参与者之前的进食情况,要求参与者每天适当控制摄入量,多食低热能的蔬菜和水果,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膳食为主,保证每日机体和运动的营养所需,避免营养不良。并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个体饮食特点,分别制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1.2.5测试指标。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要求进行测量,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腹部皮褶、上臂皮褶、肩胛皮褶;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数(ml/kg);身体素质: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耐力(女800m、男1000m)。1.2.6数据处理。运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分析,各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每组干预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

从表3可见,通过16周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超重、肥胖男女生体重、BMI、腹部、肩胛皮褶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其中肥胖男女生上臂皮褶指数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但干预前后,超重、肥胖男女生身高,超重男生上臂皮褶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2.2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4得知,经过16周的干预后,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肺活量、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50m、超重男女生和肥胖女生的立定跳远、肥胖男女生的坐位体前屈、超重女生仰卧起坐、肥胖男生引体向上、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干预前,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肺活量、超重女生50m、肥胖男生立定跳远、超重女生坐位体前屈、肥胖女生仰卧起坐、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超重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肥胖男生50m均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重和肥胖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受遗传、环境、经济、文化、生理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国内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肥胖比例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合理所致。根据肥胖成因,本研究从超重肥胖大学生各方面运动能力与项目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以跑、跳、灵巧及柔韧等中等强度练习为主,技术性强的球类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为辅的运动处方规定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结合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为主的膳食调理。研究表明:通过16周体育锻炼和膳食干预之后,参与者身体形态中体重、BMI、各部位皮褶都得到了有效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明显提高,所以在运动处方中以多种形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消耗脂肪,减少体重体脂;同时,参与者在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也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改善,这些身体机能的改善是超重肥胖大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从干预效果显示,超重肥胖女生身体形态指标均值比男生下降更明显,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更显著,原因是社会对于女性以瘦为美审美观的影响,女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表现在减肥过程中主观目的性强,锻炼的韧性和自觉性较男生高,饮食控制的自觉性和严格性也比男生强。虽然男生上肢力量和变速练习较多,但超重男生引体向上和肥胖男生50m指标成绩变化不显著,说明运动强度和负荷可能不够。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BMI、腹部、上臂、肩胛皮褶等指标均值,控制和改善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4.1.2多种有氧运动的运动方案有效地提高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

4.2建议

篇5

【关键字】心理应激体育锻炼福州大学生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离开家长单独生活的考验、考试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就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使得这个群体常常因为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诸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过度的心理应激给许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有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而且不全面。而选取福州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考虑到福州大学城大学生的特殊环境状况。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应激源也会不尽相同。对福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大学城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体育锻炼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在福州大学城师大校区抽取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低年级高年级男女学生共1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年级81人,高年级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问卷发放180份,回收175份,问卷回收率为97.22%,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有效问卷为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2%。

2.2方法

2.2.1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

大学生应激事件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该量表共60道题目,分四个因子,包括学习、社交、家庭、发展。根据事件量表的计分采用主客观两种评分方法,分为事件有没有发生、心理影响程度、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方面。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1234分,而持续时间分为三个月内、三个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别记分为123某事件的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得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得分。评分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与重测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标,本量表α系数为0.86说明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结果与调查期限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调查期限越短,重测结果也越一致。国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内的重测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较高。从国外资料来看,使用scl-90指数作效标对多种量表做了准则关联效度研究,得到相关在0.34~0.54之间。效度已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_3进行评定,本量表主要调查被试者上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心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心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时间从l~5等级分别记0~4分,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大运动量,pars一3的重测信度为0.82。

2.2.3施测与数据处理

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

3.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以及运动量的比较情况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性别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男7513.93±.10.8023.33±15.235.36±5.2512.13±7.0536.48±23.6女8520.41±.13.3332.71±18.139.94±9.8115.41±9.6614.52±12.19

[注]p%26lt;0.05,p%26lt;0.01

3.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统计显示(见表1):从男、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除了男生的发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外(p%26lt;0.05);男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远低于女生,与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1.2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男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明显普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遍高于女大学生,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年级n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运动量

m±sdm±sdm±sdm±sdm±sd

低年级8123.81±12.4434.39±19.169.44±9.4116.08±9.3322.71±19.95

高年级7910.77±8.8122.08±12.856.10±6.6411.60±7.3326.97±22.74

[注]p%26lt;0.05,p%26lt;0.01

3.2.1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显示(见表2):从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生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低年级发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级,并有显著差异(p%26lt;0.05):而低年级学习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远高于高年级,并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26lt;0.01)。

3.2.2

从表2可以看出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低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级,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3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3不同运动量的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40)(21)

m±sdm±sdm±sd

学习9.66±8.7613.95±7.7320.28±17.15

生活社交16.33±10.6522.02±8.7537.57±24.78

家庭4.95±4.405.40±5.735.85±5.33

发展10.28±6.1211.67±6.6116.21±8.35

注:大小运动量间比较:%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1

从以上表3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男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26lt;0.05);而且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表4不同运动量的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大中小

(n)(14)(29)(42)

m±sdm±sdm±sd

学习7.00±4.6514.68±8.3228.83±12.35

生活社交14.42±5.5427.79±15.2242.21±16.80

家庭3.19±3.194.93±3.5115.45±11.13

发展8.35±3.6711.96±6.5820.14±10.45

注:大小运动量问比较:p%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

p%26lt;0.05.p%26lt;0.01

3.3.2

从以上表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中,除了中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的家庭与发展因子均分间呈显著性差异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4.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分析(m±sd)

性别(运动量)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发展总应激值

m±sdm±sdm±sdm±sdm±sd

男-0.328-0.451-0.059-0.27-0.463

女-0.648-0.576-0.516-0.491-0.689

[注]p%26lt;0.05,p%26lt;0.01;运动量指标是指大、中、小运动量的总平均值

3.4.1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相关情况。对于男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不显著负相关外;其中,发展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5);而学习、生活社交以及总应激值与运动量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3.4.2

对于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量指标与各心理应激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4.讨论

4.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比较情况

女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说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比男大学生承受更大的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这一结果在其它相关研究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

4.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无论是低年级男生还是女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要普遍高于高年级男女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学新生在入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要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而导致。其主要表现在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方面。它包括面对新的学校、同学以及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而得不到及时调整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包括由于新生的人际交往对象的改变以及交往中方法的不当引起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以及由于学习任务、发展任务、竞争对象的改变所引起的心理落差。同时,远离家人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的提高。而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适应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心理应激源来自于就业和发展方面。而运动量在两个年级的比较上并没有很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运动量水平稍低于高年级学生。

4.3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的比较

男大学生的运动量普遍远高于女大学生。而且差异非常显著。这主要由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从生理角度说,一方面,女生的发育时间要普遍早于男生,当女生发育基本成熟,运动量也随之下降时,男大学生却处于发育的末期,各种新陈代谢还在继续。而大量的体育锻炼促进了新陈代谢的更好进行;另外,由于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运动能力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女生运动能力要明显低于男生。导致在运动强度、频率方面弱于男生。二、传统的观念影响所致,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很多体育项目只适合男性参与。例如对抗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女生只适合参与跳绳、羽毛球等强度较低而又不会破坏形象的体育项目。三、从体育锻炼动机方面分析,男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锻炼来丰富大学生活、结交朋友、锻炼身体。而女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单一,表现在减肥、业余爱好等方面。

4.4从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不同等级运动量水平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运动量越大,心理应激水平越低,具体表现为大、中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比较低,小运动量的学生应激水平较高,这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提高了有利的证据。虽然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本次研究足以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是有影响的,而且是积极影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4.5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其运动量水平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越高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水越平低,相反越低运动量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应激越高。所以说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有积极的干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它可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和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功能。这些功能都能够间接减少和预防由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心理应激事件的发生。二、适当的运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和降低压力,从而降低心理应激水平。适当运动量不仅可以让人感觉心情愉悦,降低紧张和不安;同时在运动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和释放的过程。从而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有积极作用。三、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适应。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克服孤僻,暂时忘记烦恼。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广交朋友,增进交往,提高交际能力。从而提高由生活社交带来的各种心理应激的干预能力。四、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当在运动中成功地完成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之后,就会无形中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5.结论

高校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其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心理发展正在高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责任、成就动机都比其它同龄人要高,而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首先,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高、体重、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第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青年期学生对自己身体形态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体型的看法,当对自己的身体形态不是很满意,别人的评价也偏低时,这时候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来自这方面的心理应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注:女性在这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其次,就心理发展而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智力、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但又没达到完全成熟。这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方面。例如,心理特点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大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熟,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很多积极的特点,如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等等。而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又会表现出情感难以控制,自我意识、自尊心过强,情绪情感不稳定等消极特点。另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这些消极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已不是以往的天之骄子,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确在提高。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其心理应激水平也会高于同龄人。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以及应激源,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决方案。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的影响,结果证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应激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但并不是任何体育锻炼都能够起到作用,只有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案。健康行为学家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而对于运动量来说,中等运动量水平对促进心理应激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还需考虑兴趣、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但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应激干预的可能方法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而其干预效果也是不稳定的。应该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相结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剑平、朱浩亮等。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教育评论,,(04):31-32。

【2】王冰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8):93-94。

【3】林文瑞。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付策略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5(1):138-139。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3(2):81-87。

【6】杨天庆。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9(6):106-107。

【7】杨金声,赵宏伟,王俐玻等。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9):853-854。

【8】汤晓玲。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方式。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l8(3):42。

【9】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0】饶永辉。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6):617-618。

【11】马申,王白山,隋光远。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干预效果。中国健康教育,,21(3):189-190。

【12】邱远。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7(12):1640.

【13】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2(3):29-30。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尤其以体育教育为突出。免费论文,养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其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为此,国家颁布了多个有关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文件,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大庆市3所高校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大庆石油学院等3所高校在校的996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其中男生603人,女生383人。就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体育锻炼态度,以及体育项目的爱好等问题进行调查。

1.2.2 访谈法

调查问卷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内容包括体育课应开设什么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等。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为此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数据上的支撑。免费论文,养成。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本研究以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所用的时间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

2.1.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差别很大。

表1 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 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3]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39.

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晨练现状学生昌硕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84-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有关学术研究资料的阅读,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了10余篇有关论文,为论文的撰写确立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50份,回收148份,其中高一55人、高二65人、高三28人。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3)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处理,用作分析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

(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表1晨间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基本情况(N=133)

调查发现(表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中,男、女生基本一致。从参与者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状况都适宜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

表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可多选(N=133)

表2显示,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排在前4位的是:(1)篮球(2)跑步、(3)羽毛球、(4)乒乓球,再依次是跑步、足球等。学校可依此来安排晨练活动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运动项目来进行分组练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晨练的热情。

(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的调查

表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N=133)

调查显示,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强度规划、准备活动方面不够不合理,缺乏科学性(见表3)。学校应该加强晨练活动的宣传,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每位同学都能列出计划,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学生进行运动的时候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使得锻炼更加科学。

(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的调查

表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N=133)

据表4所示,对锻炼效果满意的同学仅占22.6%,而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锻炼的效果不明显;有53.3%(经常受伤9.0%,偶尔受伤44.3%)的学生在运动中有过受伤经历。锻炼的效果一方面在于自身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要长期,持续的进行才能看的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使得大多数同学锻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2学生晨间体育锻炼意识情况

(1)学生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

表5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N=146)

表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如何看待晨间体育锻炼这一问题上,反映出虽然学生普遍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是没能够把这种意识和晨间体育锻炼结合。学校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当中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热情。

(2)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

表6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可多选(N=133)

由表6可见,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同,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2.3影响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7影响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可多选(N=146)

通过表7可以看出,天气因素是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占61.0%。天气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在组织和指导上,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加强体育指导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

2.4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

表8晨练的最佳形式(N=146)

表生对晨练的要求可多选(N=146)

通过表8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晨间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及内容能有所改进,超过半数(56.8%);也有25.3%的学生希望按运动项目分组。学生方面的要求,在希望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组织的进行晨练活动,等方面(见表9)提出了要求。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想主导自己的观念,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晨练活动开展并且切实可行的都应该被支持,学校应该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晨间体育锻炼参与不积极。

(2)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大原因是天气和必要的组织保证。

(3)学校在晨间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及内容有待改进,同时在建立制度;教师的指导方面做得不够。

3.2建议

(1)学校要加强对晨间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2)学校要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使晨间体育锻炼开展的更加科学化。

(3)学校要改变现有的晨间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把学生喜欢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加入传统的锻炼中。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采用文蔽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饮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育徽炼状况不容乐观,体育人口较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目前工作紧、家务忙、无兴趁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徽炼的主要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时策与建议。

1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现代社会的人才是由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作为现代教育的主力军—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教师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品质,而且还应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教师以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所交给的任务。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教师的体质水平每况愈下,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愈演愈烈,已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近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参与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妙药良医。本文从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现状出发,了解我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省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在高校中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为各高校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辽宁省三地区(沈阳、大连、锦州)9所高校教师1800人,其中男教师976人,女教师824人。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群众体育内容有关的书籍、报刊和杂志。

2.2.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向辽宁省三地区九所高校教师发放1800份,回收1728份,有效问卷168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 5%和96%。

2. 2. 3比较研究法通过调查与文献资料研究对辽宁省三地区(沈阳、大连、锦州)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比较。

2. 2.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有关图表。

3结果与分析

3. 1辽宁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3.1.1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人口

根据《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体育人口的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者),高校教师中体育人口少,通过问卷调查可知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人口为36. 7%。男性教师好于女性教师,大连市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数达到40. 1%,好于沈阳和锦州。这可能与大连地区气候、经济发展和场地器材优越等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有1900的高校教师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但这些人都认为体育是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只是没有条件而已.这种况必须引起有关高校的重视,积极引导和创造条件使这部分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 1. 2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年龄结构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辽宁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年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趋势呈现马鞍型的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24岁一30岁和50--60岁的体育人口分别达到38. 6%和42. 1写,而31岁一49岁的中年教师的体育人口数为32甲300。这可能与中年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家庭劳务以及子女上学有关。

3.1.3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中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女教师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见表1),中青年男教师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见表2)。

由此可以看出,女教师喜欢以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羽毛球等。而男教师则喜欢对抗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等。

3. 1. 4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健身,增强体质。但在减肥健美方面女教师的选择率较高(见表3)。

3. 1. 5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场所

通过问卷调查: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本校场馆,其次是住家附近的空地、马路边、公园等。在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的选项中大连地区的选项最高,这说明大连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们“花钱买健康”的意识正在加强。

3.1.6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辽宁省高校教师年体育消费(见表4)。

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有36%的教师年体育消费为。,而消费在15元以上的仅为700,这说明高校教师的“花钱买健康”意识薄弱。

3. 2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见表5)。

在影响因素中工作紧,家务忙是教师们的首选,尤其是年轻教师正面临着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所以对中青年教师的健康水平尤其值得有关部门注意,因为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育人质量和今后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 1结论

4.1.1辽宁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体育人口较少,尤其中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更少。

4. 1. 2高校教师目前对体育都有较高的认识,认为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

4.1.3辽宁省高校教师体育消费水平较低,“花钱买健康”的意识淡薄。

4. 2建议

4. 2.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各级领导对教师的体育健身应予以重视,加强引导使高校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4. 2. 2开展丰富的校内群体活动,提高参与意识

要发挥工会的主导作用,每年要制定常年的体育竞赛计划,使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篇10

摘 要 本文以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为例,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发现,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影响,体育锻炼得影响尤为明显。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教育的工作中去,加强对学生健康、体育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投入和资金投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影响因素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高校体育工作中,让大学生意识到体质健康的价值,让大学生通过锻炼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一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生,根据研究需要及实际情况选取一、二年级共计350人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83人。

(二)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查阅了体质研究和评价、学校体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材料,为本研究的选题依据、设计问卷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问卷调查

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出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学生抽样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 360 份,回收问卷360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方法,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三、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1.早餐行为

大量的文献资料都认为不吃早餐会给学生的体质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笔者也认为不吃早餐这种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影响体质健康的一种因素。然而在调查中,天天吃和大部分时间吃的学生比例仅为51.3%。

2.饮食结构

大学生的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主要是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热能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所导致此外,与运动量不足也有很大关系。调查发现,大学生每餐都能做到荤素搭配的比例仅有50.3%。

3.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营养知识了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9.7%的学生选择完全了解和基本了解,这就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却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从而限制了调整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影响营养物质适宜搭配比例,和其身体形态的发育程度。

(二)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1.作息时间

从调查问卷统计中我们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作息是有规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偶尔或经常有熬夜或晚睡晚起的情况,因此我们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学生本人也要认识到熬夜的不良后果,改变经常熬夜的习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充实生活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除了学习时间外,它有更多的自主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支配。数据说明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支配好课余时间。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更多的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增加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以保证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健康成长。

3.玩电脑时间

从表2中看出,“每天玩电脑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学生比例仅为20%,更多的学生每天玩电脑时间过长,将会影响休息及饮食水平等方面的下降,从而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是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

(三)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1.体育锻炼的认识、态度

从表3中我们看出,对“我认为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有58%的学生选择完全是或是,有22%的学生选择一般,仅有20%的学生选择不是或完全不是,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清晰。

2.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表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经常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问题,学生选择不经常参加或完全不参加的比例为56.9%。这说明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较少,恰好与前面“玩电脑不超过2小时”的问题分析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可能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玩电脑,这也是造成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3.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周锻炼次数至少要达到3次才能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显然,周锻炼次数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不超过30%,严重影响体质健康水平。

4.体育锻炼知识、方法的了解程度

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是学生正确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从表3的调查中显示,能较好的理解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的学生不到30%,这说明很多学生不理解各种练习项目究竟对自己哪方面有益处,也不理解哪种运动才是自己需要的,因此会造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降低,直接影响锻炼效果。

5.体育课

从调查中显示(表3),大学生对体育课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法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要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又要把握适当的运动强度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影响,体育锻炼得影响尤为明显。2.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不了解,不能保证每餐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及不吃早餐等不良的习惯直接导致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此外,大学生认为体育课程是帮助自身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建议

1.要重视后天因素,如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对体质健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2.督促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生活方式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并最终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改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使体育课得到有效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有丰富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