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9:2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化学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篇1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理性的化学充满乐趣,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特别要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和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中发现,刚开始生成的溶液变为黄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改变,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颜色也并非红褐色,学生大为不解,老师在这种时候启发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与课本上的现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一种激情情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设情境的途径可以是提问、展示事实、播放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演示一个趣味实验来创设情景(边讲边操作):在烧杯中放入适量蔗糖,加入少量水润湿,倒入一种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大屏幕示文字表述:①看: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为什么);②摸:烧杯壁发热;③闻:有刺激略带酸味的气体(什么气体)。(问)这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是什么呢?

利用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并积极思考的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定向思维与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保证教与学双方在情感上和目标上的一致。

三、培养创新技能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中学生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轻文态度的人很多,事实上,据国内外研究,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而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另外,消极和错误的人文精神也会阻碍、压抑创新活动,略举几例:牛顿晚年相信上帝而无所作为;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失去了冷静和谦逊,最终发展成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等。所以要摒弃“枪打出头鸟”的儒家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意识,听天由命的宿命论,“顺者昌,逆者亡”的权威心理,与世无争的无为思想等。

篇2

化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薄弱。如果在高中学生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顾及学生的反映,那么学生就很难接受并吸收。现在的课堂情况,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就是教,学生就是学,在这一点上,是需要改善的。它所表现出的是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效应。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再学习新的知识也是非常吃力的。

2.高中学生化学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1)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一些教具和模型,组织化学方面的讲座,进行化学课的试验,组织化学知识的比赛,和化学相关的晚会,制作化学板报,或者化学博览会,还可以去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去参观,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相关调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打开学生的视野,并且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化学。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的情景更加多元化,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使课堂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地喜欢化学课,教师的教学也不再生硬,学生们也更加喜欢这门课,只有兴趣来了,学生们才知道怎么去学,并且学好这门课。

(2)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将教师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作为辅助,去欣赏且关注所有学生,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学生想要的,使学生贴近生活,因为化学是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的死板教学,还丰富了课外活动。教师还要倾注更多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对他们更加地关心,帮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来教、学生来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会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感情。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 化学学习 环境教学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通过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目标正确确立的前提条件。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备课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所采用的激发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创境激趣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该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如在教二氧化碳性质时,我首先“变”了一个小魔术——“清水变牛奶”,即用一根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结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这一小小的魔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勾了出来,使他们产生了想要学习本节知识的强烈的愿望。

2、实验激趣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果一个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是凭借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话,即使讲得再深透,语言再动听也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课本要求的学生实验我一个不漏地让学生动手做了,不仅如此,我还努力改进课本实验,把一些演示实验也改成了学生实验,通过人人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把环境保护教育穿插在化学教学之中,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化学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硫时,就可以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庄稼。

2、规范试验操作。例如,进行化学实验时,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有些药品取最小或采用微型实验,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会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改进实验操作。将一些有毒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一个演示实验,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脱离即停止反应,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总之,改进实验操作方法有多种,我们要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旧物质和废物,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可控制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目的。

三、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唯物主义精神

篇4

1.提出明确的课时教学目的

课时教学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应共同努力达到的。它对教师教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因此,课时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师要清楚掌握的,也是学生应该了解的。明确了解课时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调节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这包括对自己教的活动的调节控制,对学生学的活动的调节控制,以及对师生关系的调节控制等,以期充分发挥学习功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2.深入地钻研课时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和透彻理解是完成课时教学目的的关键。教师要掌握好构成每一节教材内容的要素,它们的范围、深度和广度,以及它们的最优体系结构。任何一节教材都是整体教材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因此,钻研和熟悉一节教材时,不能把注意力局限于这一节教材上,要了解它在本章、本册以及全套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

3.要切实了解学生

我们知道,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要靠学生个体的智力活动。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借助于他们已有的化学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且必须通过各种思维方式方法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化学知识结构。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标志着学生个体的认识水平,也决定着个体的认识能力。

4.落实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就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通过教学手段来实现的。为此,化学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措施进行认真地选择、合理地组合,提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应注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就应多用。5.划分课时教学阶段化学课堂教学要结合本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课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方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思考,据此来进行化学教学的阶段划分。脱离开上述因素,把任何一节课都按提问、讲授、巩固、家庭作业这一种模式去处理,就会使教师没有机会广泛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是不利的。

二、化学教学系统的实施

中学化学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按照课前准备、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课外活动)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几个基本工作环节的规律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

1.课前准备的基本要求

教师课前准备要求做到“三个转化”,即:将教学目的和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指导思想,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具体来说,是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考虑教学方法,准备实验和教具,编写教案。(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任何一个化学教师在上课前都必须认真钻研化学教学大纲,因为它是教育部颁发的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要反复研究,把握内容标准,掌握精神实质,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钻研它的知识体系结构,关注化学学科知识的更新及有关背景素材。这样才能为教好每一个单元和每一堂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师上课时才能掌握其深度、广度,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2)考虑教学方法这是在熟悉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包括确定课型和选择教学方法等。(3)准备实验和教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教师常常要组织、演示许多的化学实验。为了使课堂演示实验取得成功,教师必须事先对实验进行充分的准备,无论实验多么容易,多么简单,也一定要亲自试做,掌握实验成败关键,估计所需时间,确保在演示时效果明显、操作规范、安全可靠,按时完成。

2.上课

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一般是按时间序列来划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样五部分较为合适。组织教学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心情调到课堂中来。复习旧课重在“温故而知新”要尽可能地通过旧知识将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讲授新课是课的核心部分,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是在这部分来进行。巩固新课重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强化重点,增强理解和记忆,可能的话为下节课作些铺垫。布置作业重在获得反馈信息。

3.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因材施教的必要环节之一。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程度不同的现象,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条件、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掌握知识和技能自然会有所差异。因此,课后及时进行辅导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4.作业及其批改

作业及其批改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和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获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众多教学反馈信息。并对今后的教学信息的再输出产生重要影响。作业有书面、阅读、搜集资料、实验、研究等形式,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短、长周期的。作业批改有学生互改、教师批改两种形式。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在班级之间,也可在若干校际之间进行。由于竞赛突出其选拔功能,因而竞赛题要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并要有一定的难度,重点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难度要把握在尖子学生有可能解决的知识点上。

三、结语

篇5

1.引发学生学会提问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之一,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资,只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初中生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就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和开始,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行动,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

2.精巧设计问题的情境

设计疑问是探究科学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的动力,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高水平的提问技巧呢?教师应该准确定位好初中化学教学教材的内容,摸清学生的层次,挖掘疑问的源头,带领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时候寻找到切入点,顺藤摸瓜,轻松愉快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这样,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情境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提高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解题能力。

二、培养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品质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刻苦的、追求实事求是的、不懈探究的敢于冒险的优秀品质,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探究心,让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称为学生的持之以恒的行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敢于冒险的敢于挑战的创造性的优秀品质。

1.产生创新的动机因素

动机可以从好奇心和好奇感产生,没有好奇心作为持久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性活动难以持久,也很难产生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所以,一切发明创造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教育学生持续持久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维持创新的严谨品质

我们知道很多创新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如果失去机会,就会造成巨大的遗憾。当年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其实,在他之前,法国的化工厂就将液体送给了李比希,让李比希研究液体的组成,李比希觉得是氯化碘,没有认真研究,结果巴拉尔发现了溴,李比希马上感觉到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经过重新化验,果然证实是溴。粗心大意让他没有早几年发现,所以,他缺少严谨的品质,就没有产生创新性的伟大的发现。

3.创新品质的重要因素顽强

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千万次的挫折中产生的。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就很顽强、冒险,他从小跟随父亲在军事产品中研究,制作硝化甘油的时候,多次爆炸,他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化学研究。市里不准研究了,他就在湖中的平底船上研究,最终获得成就,成为大发明家。创新需要顽强拼搏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精神。很多发展史上的创新的人才甚至为创新失去了生命,才有了伟大的创新成果。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顽强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品质基础。

三、科学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创新性能力的核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累积知识的能力,仔细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就可以从驾驭教材开始。

1.给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师主动有准备地让学生联想,带领学生猜想、幻想、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并及时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灵感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解题的训练,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突破定向思维的困扰。

3.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6

(一)学生缺乏学习激情

学生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样的,化学作为一门基本科学在高中课程,其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与其它基础科学一样,化学教学更加强调探究性学习,但是高中生不仅要面对各门学科的沉重的负担,而且还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加紧张,而缺乏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国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加之对学习紧张,学生对化学学习没有内在的动力,导致化学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学资料与教材要求不一致

对于新课程标准,很多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习题,经常出现表述与问题等方面与教材的内容要求不一致或甚至产生严重偏差的情况。而且,很多教师所用的教辅资料编写草率,质量不过关。有的教辅资料内容与标注不一致,有的是以旧教材为基础而进行的重组,因此辅助教材中的习题的难度通常非常高,学生解决起来感到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高中化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

实际上,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自我学习高中化学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概念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互动交流对相关知识点更有效地掌握,而且也可以提升学习乐趣。对于稍显困难的知识点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让学生生成问题与兴趣,再加以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自学或交流中完成。对于非常深入而专业的知识点,学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基础时,一般无法通过自学或与同学交流完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要这时候针对所遇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是为了将传统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的方式逐渐转变为主动吸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的给激发出来,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合作,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二)结合实际生活教学

化学现象以及化学知识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地将生活中相关实例引入课程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体现出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实用价值。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结合高中生的阶段的特点与生活经验,设计出创新而符合他们认识规律的问题。有机地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表现出教材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对自然现象与生活中未知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生活与教材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如:“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古代人们在房屋修建时,常会将木头柱子的一端烧成黑色埋入泥土中,请问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将木头烧黑后有什么作用呢?他们运用了什么原理呢?这一现象表明碳元素有什么样的化学特性呢?如此,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并投入于积极地探求学习。

(三)重视实践教学

新课改对学生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教学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要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化学知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的。例如,当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识,收集对自己身边或新闻中的火灾事件作为案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案例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并就此提出自己就预防火灾事故的各项方案与措施。

三、结语

篇7

1.1转变传统式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推进化学创新教育,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传统理念。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育并不只是一种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是一种发展认识的手段。因此,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平等、自然的教学环境是每一位老师必须要做到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改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再是单向性的交流,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老师在教学中更多的充当着引导和顾问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带路上自信、自主、自强。

1.2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若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就会陷入茫然、被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打破“笼统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相关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中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结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及时的清楚学生的学习动态,然后对学生针对性的设置教学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呈现出相应的表达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学习化学有浓厚兴趣和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专研,从而进一步的挖掘他们的潜能。

2高中化学中创新能例培养的途径

2.1自主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主动的学习能力[1]。只有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2.1.1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机会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然后新教材中更多的与实际中的阅读教材、选学内容以及学生所感兴趣的感性材料所联系,使得学生对化学大大的增加了兴趣。通过这些内容的自主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应变能力。

2.1.2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教育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寻问题的答案,并且还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养成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渴望求知心,使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2.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上面问,学生在下面答。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阶梯式的问题,学生积极的思考,表面上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这样,学生就会在被动的学习中渐渐的失去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善于设障、立疑,使他们在平常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化学内容时刻处于有疑问可思,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联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教师也应该积极的鼓励。

2.3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化学教育上是战士思维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就是对化学基础知识以及今本理论的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参与化学规律的揭示以及概念的形成的过程。学生亲自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试验、去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2];避免了学生囫囵吞枣和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获得零碎的知识或者是已得出的结论,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的能力,从而获得探索教学的办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即是指解决问题时,要思维灵活,从多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3]。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从一类现象的结论向该现象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推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篇8

我国是人口超级大国,同时也是资源丰富的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的高消耗,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人们所能占有的资源也是屈指可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摆在我国面前最大矛盾就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牺牲”来换取经济的“腾飞”,还是更好的限制人均资源的消耗来保护目前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破坏。工业在我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其中我们所熟悉的化学工业为其他行业持续不断的提供更多的科学服务和产品支持。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整个大自然也受到了空前破坏的问题。生态失去平衡和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健康,不断加深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出现更多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就必须让我们通过改变研究模式来改变生产模式,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化学工业中,将能从源头控制和防范污染。绿化化学无疑是“无害”为基础的环境化学,通过化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更大限度的消除或者降低有害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原料、产物、副产品、催化剂、溶剂等生产和使用。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是倡导不要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更加不能产生过量的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废弃物。这是一门从源头加强防范和控制污染的化学,或者说这是一个更有层次的化学理念。从绿色化学的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产生的理念。绿色化学理念引导人们更加重视环境。早在1996年美国就以“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作为美国绿色化学挑战计划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奖项的设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敢于探索绿色化学,积极使用和推行绿色化学的科研成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主要力量还放在经济发展上,也在1996年举行过以“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为主题的研讨会,通过这个小小的研讨会也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绿色化学工业成果研究和开发。后来的一年,在香山会议上宣布了我国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研讨工作机构。从这些资料来看我们在进行高校化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思想体现出来,做到更好的借鉴。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育中有助于培养辩证统一的良好思想绿色化学以全新的方式颠覆了“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需要从源头抓起,才能避免污染和破坏,是一门以源头为基础进行治理的无害化学。而且要特别强调了,对绿色化学全新理念的推出并不是要全部否定传统的化学,而是以客观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传统化学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有危害的因素消除,这才能更加突出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加强学生更加爱护生命最近几年,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食物中毒人数已经达到了4万人,而且这个数据只是所有发生事件中的一小部分。经过分析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过量农药杀虫、剧毒残留等等。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了部分农药,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DDT、六六六、有机磷农药等等,根据目前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现绿色产物为目的,全方面的对农药进行评价。例如:六六六和DDT具有很高杀虫性的同时,也会严重的污染其环境,而且具有很高的毒性,对人类与牲畜都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而这些具有危害性的农药正逐渐被植物生长调节剂与以内源性的昆虫激素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农药所替代。这类新型的农药不但高效、而且不会污染环境,降低了毒性不会危害到人类和牲畜的健康。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为农药的滥用而出现大量鱼类、益鸟益虫的死亡的现象。为学生举出绿色化学具体教育实例,从而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倡导和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发展观

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观念,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绿色化学原则进行体现,将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做到更好的渗透。让学生知道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地球上的能源和物质都是有限的,要善于应用和珍惜。例如:学习“烯烃与溴的亲电加成”相关知识时,以往基的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逐渐连结吸电子所取代,在麦克尔受体的作用下烯烃在阳光引发下与溴进行自由基的加成反应。而这里的能源绿色化就体现在对太阳辐射能的直接利用,它为解决目前化学能源的污染性、有限性以及温室效应等能源问题开辟了更多的出路。通过以上绿色化学的实际例子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和关心生态环境、珍惜能源等问题,逐渐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绿色化学理念是对传统化学一次全新的改革。可以通过以化学理论课为基础,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创新意识,并得到实践和强化。例如:在高中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浓硫作为酸催化剂的时候,只介绍了酯化反应。但是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时候存在诸多问题:对设备进行腐蚀、产生大量的无机盐废弃物、收率低等。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多个角度来提升产物收率的方法。学生进行资料手机和查阅提出了一些方案:一是用高效催化剂替代,可以用杂多酸、固体超强酸、无机路易斯酸等;二是建议使用绿色溶剂:三是用微型实验进行替代。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敢于亲自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这样开拓了学生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9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现状来看,过去那种就语言本身来教语言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社会在发展,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因此文化背景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有待发展。作为一名外语教学者来说,我们不仅要讲授这门语言,而且要将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合在语言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对这门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古德诺夫(H.Goodenout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我们又如何能把文化研习和外语教学互相隔绝、互相分离呢?所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应学习其语言中的文化。

1.1文化与语言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关系自然也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实践已经证明: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一门语言,必须具备以下两类实际知识:1)有关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方面的知识,即所谓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个方面的实际知识;2)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知识,包括各种“非语言的”或“超语言的”交际知识及交际规则。语言的使用者只有兼备上述两种知识,才能充分地、完整地发挥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

1.2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处处标记着文化,因为一方面语言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语言始终是一种社会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习一门外语不能局限于对语言的学习。语言是活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话语、文章的符号组合中,时时出现文化成分,学习外语的每一步都会碰到一些文化现象,而其中的文化差异一直是学习外语的主要困难之一。

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2.1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改。不论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1996:88)。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学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1.2.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1.2.3外语教材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学生所用的教材更多趋向于实用性,现在高校学生大学必学英语这门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涉及英语的机会不多,因为这个因素,许多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热情不高。所以尽管学生学的是英语,但是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所以,语言文化的关系对外语教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只有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外语语言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2.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16)。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921:221)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下,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意思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在英国饮食文化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3.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国传播学家R.Williams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文化定义可概括为三种类别:第一种是理想性的。在这种类别的定义之中,文化被解释为一种具有绝对和世界性价值的人类完美状态与过程。第二种是记录性的。文化被解释为人类智慧与创造的主体,详尽地记录了人类过去的思想与经验。第三种是社会性的。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在习俗日常行为定的意义和价值观(陈申,2001)。可见,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只有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文化知识,才能为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3.1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

3.2再如hot dog,如果我们不理解它本身的意思,就可能以为是一种动物,但其实它指的是一种食品,类似面包和三明冶。在西方人眼里,dog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是褒义的。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人疲劳时可以用dog tired来形容;Love me,love my dog.是“爱屋及屋”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可见,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

4.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的推广和研习,对外语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致力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探索文化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交际文化的渗入和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认真思考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导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人才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更敏锐和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胡文仲、高一虹,1997:68)。因此只有正确恰当的文化导入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

参考文献: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hcourt,Brace. & Company.1921.

[2]Brown 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Jersey: Prentice Hall,Inc.1987.

[3]Kluckhohn,A.L.,Kroeber and Elyde Kluckhohn. 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New York:RanclomHouse.1952:1-139.

[4][英]Daivd.Munro编著.体育与竞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6]熊子量.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3).

[8]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10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