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3:3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过渡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测量结果
一般而言,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过度教育时,根据其评估标准不同又可将该方法进一步分为两类:第一种方法以用人单位为标准来评价工作所需教育水平;第二种方法以个人为标准评价工作所需教育水平。使用课题组数据,我们分别测算了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下我国当前过度教育发生率(见表1)。从上表不难可以看出,在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过度教育发生率时,用第二种方法得到的测算结果高于第一种评估方法。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在于自我评估法个人主观性太强,可能使过度教育发生率的结果向上偏差。两种方法孰优孰劣,Stasz(1998)深入研究后认为,对于工作所需的技术水平评价,雇员能够比雇主更精确地判断他们自己的工作水平,因此,以雇员个人为标准评价工作所需教育水平更贴近现实[6]。鉴于前文所述,过度教育的主观、客观两个测度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因此为更加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当前过度教育状况,下文采用了众数法分别从性别、职业、行业、所有制四个层次进一步对过度教育发生率进行了测算。
1.性别层次
在国外研究中,Santos,MendesOliveir和Kiker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28.8%,女性为40.0%,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44.2%,女性为25.9%;Cohn和Kahn采用实际匹配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13%,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12%;Groot采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13%,女性为10%,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10%,女性为8%[7]。Groot和Maasen(1997)等采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法测得英国1991年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15%,女性为8%;Cohn和Ng(2000)采用同样的方法测得中国香港1986年至1991年间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38%,女性为31%,而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28%,女性为25%[8]。在国内的研究中,武向荣和赖德胜(2010)利用2008年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51.23%,教育不足的发生率为5.30%,女性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均大于男性,分别为53.68%和6.71%[9]。使用同样的数据源,本文采用众数法测算了我国当前性别间过度教育发生率,男性为56.70%,女性为55.77%(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女性在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均大于男性,在教育适度方面,女性小于男性,这些说明整体上我国当前女性劳动力在实际工作中不匹配的程度较之男性更为严重。
2.职业层次
教育、收人与职业间的关系很早之前就受到了智力界的关注,但在国外研究中鲜见专门测算不同职业间过度教育发生率的研究。在国内,隋国玉(2009)利用2002年针对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采用标准差法估算了不同职业种类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发现专业技术人员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最低,男性为11.26%,女性为6.68%,在办事人员群体中,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男性为19.87%,女性为25.44%[10]。武向荣和赖德胜(2010)利用2008年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出非技术工人、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依次为57.63%、55.62%和54.87%,非技术工人、商业和服务人员、技术工人的教育不足发生率分别为10.17%、8.09%和7.49%[11]。使用2008年北京市数据,采用众数法本文测算发现,商业服务人员、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5.26%、60.00%、56.25%、53.23%和50.30%,而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行政管理人员、各类经理人员的教育不足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8.00%、26.04%、20.84%和16.46%(见表3)。而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①,对于办事员和非技术工人而言,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这个结果和当前相比,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而言,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这个结果与当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水平不但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已经有过剩趋势。此外,行政管理人员、各类经理人员等教育不足现象凸显。
3.行业层次
测算结果显示,从行业层次看我国当前在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国家党政机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很高,分别为77.23%、63%、55.56%、48.84%、48.39%;在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的教育不足发生率很高,分别为71.05%、69.70%、64.83%和64.03%(见表4)。而199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科研和技术服务、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的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6.6%、20.4%、20.0%、15.6%和15.4%;在房地产和公共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的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依次为27.9%、26.5%、25.9%、21.6%和21.2%。可见,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的行业当前依旧是过度教育凸显的行业,它们是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国家党政机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尽管位序上稍有变动。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与以前相比,这些行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均有显著的上升,譬如国家党政机会和社会团体从27.9%上升至55.56%,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从15.4%上升至63.0%,金融保险业从20.0%上升至77.2%。另一方面,与以前相比,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的行业有所改变,从1995年的房地产和公共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变动为当前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且上升幅度较为显著,譬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教育不足发生率又21.2%上升至69.7%,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的特性。
4.所有制层次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间过度教育情况,本文测算了(中央、省)国有独资、(地方)国有独资、城镇集体所有制、城镇私营(包括合伙企业)、城镇个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其他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见表6),得出在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中央、省)国有独资、国家控股企业、(地方)国有独资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1.18%、40.83%、36.49%和29.26%,在(地方)国有独资、其他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城镇私营(包括合伙企业)和(中央、省)国有独资等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85%、52.63%、47.44%和38.99%。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央、省)国有企业、地方全民企业和国有制企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这样当前情况基本一致,(中央、省)国有独资、国家控股企业、(地方)国有独资等过度教育发生率高暗示出,在这类型企业中储存了过多的教育资源,而实际当中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此外,统计结果还显示,在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中教育不足的发生率最高,而当前在(地方)国有独资、其他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城镇私营(包括合伙企业)和(中央、省)国有独资等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说明不同所有制类型教育不足状况这些年发生变化和转移,但整体上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等类型企业在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两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说明在此类型企业中当前就业者的工作所需教育水平与实际所受教育水平间“不匹配”(mismatch)现象较严重,亟待引起重视。
过度教育发生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美国1969、1976、1985和1994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35%、42%、33%、30.7%,呈现倒U型变化;英国1986和1991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31%和15%,呈现下降趋势;荷兰1974、1982、1983和1984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17%、16%、16%和39%;西班牙1985和1990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17%和28%;葡萄牙1982、1985和1992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24%、26%和33%,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三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2]。本文采用自我评估法和众数法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当前过度教育发生率明显偏高于欧美国家,无论在性别、职业方面还是在行业、所有制方面都有这样的特点。中国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在8%左右,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和美国(35%)①,全国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3611和8930人②,也明显少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从此角度看,我国整体上是处在教育不足阶段,换言之,我国当前过度教育发生率偏高只是局部的。引致过度教育发生率偏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13],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视角也是多元化的[14],结合我国实情为较深入的阐释过度教育问题,我们打算集中笔力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最早是由Doeringer和Pi-ore(1971)提出[15],该理论基本假设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pri-marylabormarket)和二级劳动力市场(secondaryla-bormarket),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稳定、培训和晋升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环境好、工资高;二级劳动力市场则相反,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和晋升机会、工作环境较差、工资较低,且劳动力在这两类劳动力市场间很难流动。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核心岗位构成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由单位内部的管理规则和管理程序控制,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附属岗位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则构成外部劳动力市场,而外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主要是由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这种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在我国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区域上看,体现为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和内陆地区劳动力市场。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加之区域间自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倾斜化、市场半径差异化,使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如以工资为例,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国有企业中,北京、上海、广东依次为67403、71885、49027元,湖南、湖北、江西依次为31900、35044、30031元,甘肃、新疆、贵州依次为29889、31006、31469元③,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区域分别是以湖南、湖北、江西为代表的中部区域和以甘肃、新疆、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区域的1.9倍和2.0倍。此外,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区域,还可以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如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等;而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区域,则难以享受这样高质量文明福利,故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首先经济发达区域,人才流动仍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如有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依旧体现出较显著的区域特点,“京津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依次为25.5%、52.9%、10.7%、10.8%[16]。另一方面,从地区上看,则体现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历史因素和转型期,我国城乡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工资性收入为例,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与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在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方面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3707.68元和2431.05元④,前者是后者的5.6倍。此外,生活在农村则各类信息相对闭塞,公共服务设备缺乏(如影院、博物馆、银行、车站、商场等等),精神生活单一,故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首选大中城市,“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如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出明显的城乡特点,选择留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占比依次为53.3%、30.0%、12.4%、3.4%、0.9%[17]。如果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不存在分割,在就业难时较高学历者则可以较方便地先从大中城市市场流入小城镇及农村市场,等机会成熟时再返回大中城市,这实质上是一种理性选择,也降低了非自愿性失业和非充分就业的风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明显分割,例如户籍制度等障碍,抑制了高学历者自由流动,原因在于一旦选择了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具体包括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18]。显然,工作转换成本和心理成本越高,较高学历者就越不愿意迁移。总之,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的分割收益,使大学毕业生将留在一级劳动力视为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如争向聚集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国企、党政机关、金融、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及各类优势岗位,但一级劳动力市场核心岗有限性必然加剧在该市场中的就业竞争,从而使就业者与工作的不匹配概率增大,过度教育的可能性提高。
篇2
(一)拓展阅读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拓展阅读训练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辅助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完美结合。
(二)拓展阅读的空间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拓展阅读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容量,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拓展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阅读内容能够更加的直观而生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创建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再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推荐。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狐狸与乌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课文阅读,在课文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进行阅读,这些故事集与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能够满足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扩展小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生动的课堂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母亲》这本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母亲吗?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小学生积极回答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母亲”的电影、视频片段,使小学生直观的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母亲》,希望你们能喜欢,并通过阅读,从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更加热爱你们的母亲。”
(三)创建读书交流活动,展现阅读的乐趣
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每一个学生喜欢的书籍、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书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展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4-8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读书交流,分享读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读书的乐趣,互相展示阅读的成果和阅读的心得,比如“最近我阅读了《母亲》,我从书中学习到了……”,真正展现“以书会友”,增进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断丰富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量,增添小学生拓展阅读热情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篇3
自2005年以来,奥数就成为被媒体狂骂,被众人拍的对象,著名教育家杨东平就声称,奥数甚至可怕于黄、赌、毒。近日,成都教育局强制取消奥数。
我们口口声声称着疯狂的奥数,但是反过来,又是谁在一味疯狂地追逐着奥数?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追逐奥数成了一种社会风气,然而在扼制这种风气时,我们采取了一种最极端也是最愚蠢的手段,强行扼制。但是,我们又是否去挖掘追逐奥的根源呢?这就好比是当年鲧为治不而采取的堵塞方法,最终也不是无一收获吗?众多高校以奥数作为门槛,与其说是追逐奥数,还不如说是追逐高校。90%学奥数的孩子也不过是为了高校,为了竞赛而去奥数,他们纯粹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么?不,他们连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
奥数的实际意义是在于在基础课程上深化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方式。从心底里想想,奥数有错吗?我们不该否认它实际意义的正确。但是,如今奥数已被人们所扭曲,甚至成了进入高校的手段。我们所想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取消奥数,而应在于怎么才能还原奥数的真面目?高考、中考加分很诱人,它也就是扭曲奥数的真正元凶!它就是家长们追逐奥数的最大诱因!
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
奥数的存在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在达到某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式。奥数没有错,错在于家长的追求与社会教育上的奥数加分制度。怎么样杜绝这种现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重要的还是人们对奥数的正确认识。
篇4
【课堂实录】
(一)从感性现象切入
师:下面请同学观看两段视频:视频(一):西方拳击比赛;视频(二):中国太极表演。(师生一起看视频)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西方拳击和中国太极带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生:西方拳击充满暴力,柔性缺失,刚性有余;中国太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生:西方拳击视觉冲击力强,中国太极更能给人审美享受。
师:回答得很好,两位同学都能从现象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从文中或生活中找一找中国与西方还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归类。
生:在绘画上不同。中国以水墨画为主,画面意境深远,西方以油彩画为主,富有色彩视觉冲击力。
生:在音乐与舞蹈上不同。中国古典音乐中透着一股柔美,西方霹雳摇滚现代感极强。
生:在建筑艺术上不同。中国方圆别致,西方庄严肃穆。
生:民间活动不同,西方表现出肉体的沉醉,擅长挑战生命极限,中国注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二)追溯思维根源
师:这些是摆在作者以及更多人眼前的文化事实。作者针对中西诸多不同的文化现象,做出了怎样的理性分析?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现象会出现诸多不同之处?
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宏观的视野下考察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最后“在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这是作者对产生中西文化现象不同的原因的高度概括。
师:你回答得很好。形成一个观点有一个复杂思维过程。从观点的雏形到观点的成立,往往需要自我不断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再现这个过程。但是,研究的视角,立论的大前提或者研究方法有必要予以交代。
(三)把握论证的有效性
师:另外,作者这个基本观点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作者让更多的人理解他的意思,他是如何做到的?
生:作者把文化资源比作“矿藏”,这样中国与西方都各自有“富矿”。西方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中国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地方。通篇都采用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到位。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个问题论述透彻的?
生:作者立足于这个基本认识,在比较中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针对西方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作者先交待其存在的优势之后,再交待其弱点。针对中国,是先交待弱点,再强调其优点。
师:关于这一点,请大家在课文中画出表明论证过程的一些标志性词语。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西方的弱势后再阐明其优势,先交待中国的优势进而指明其弱势?又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中国的,再交待西方的。
生:这与作者的落脚点有关。按课文的行文思路,自然地推出了中国也有它的优势在。这为后文说明对待中国文化现象的态度做了铺垫。
(四)探明论述意图
师:作者为什么要引导读者密切关注中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生:首先要增进对西方与中国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其次,要重视并弘扬文化传统。
师: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把握住意图很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主要针对“我们在文化问题上常常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意在让更多的人增进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识,弘扬传统文化。
师:阅读以下文字。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
陈炎认为西方的艺术由于受理性冲动的影响而被科学化,或者由于感性冲动而被体育化,从而多少失去了艺术自身的特点。然而,王雷认为艺术本来就是内心思想和情感冲动的外化,没有冲动,何来艺术?陈炎认为西方的优点就在于两极体现在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冲动上,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和精神的沉醉,而中方恰恰是两极薄弱,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王雷则认为没有两极,何来中间?没有感性和理性的充分发育,怎么会有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交融?中国人既没有肉体的沉醉,又没有精神的沉醉,只有一堆在现实欲望中蠢蠢欲动和苦苦挣扎的肉体和精神的混合物。
生:两者都有道理,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陈炎从历史的高度宏观地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是大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王雷则从现实出发,立足于当下。
师: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这一点你做得很好。
师:作者阐释任何一个观点都是有意图的。因此,作者在尽量充分占有感性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正确,论证有力。基于一个基本事实,这是展开论证的大前提。观点从现象中来,再到现象中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过程。
【教学评议】
这节课论述类文本教学内容是明确的,教学方式是自由开放的;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是正确的,学习活动是多边有效的。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查:一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二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其中,“教什么”往往决定着“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学什么”决定着“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
(一)教与学内容的确定。《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这节课在围绕什么内容展开?很明显,整节课都在围绕“不同”二字展开,这个“不同”就是这节课的“课眼”。从教材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从标题到文本内容无不阐释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不同”问题。这是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来看,读懂并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任务。对论述类文本来说,中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显得格外重要。出现理解上的任何偏差都是不允许的。由此来看,教学围绕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不同”推进课堂,是理解的前提,这些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合理科学的。同时,这节课还在解决论述类文本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为何不同,为什么要写它们之间的不同。这就是论述类文本论证的问题。这是课堂“教”与“学”内容的核心所在。教与学内容就是“航标”,先有了准确的“标”,这样,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航向。
关于“标”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写论述文的目的是什么。学者陈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表达他对中国和西方文化资源的看法,就这个问题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是对话。要有效对话,首先要做到观点明晰,其次是观点要站得住脚,即观点有效的问题。他的观点是怎么来的?是对中西文化现象以及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来的。其次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学论述文干什么用?学生要能读懂论述文,还要跟着学学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这节课“教”和“学”内容,按论述类文本形成的思维过程推进,由“现象”而“观点”再“结论”。这一点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这节课上这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还需要强化。
(二)教与学方法的选择。目前,论述类文本教与学为什么一直困扰着老师与学生?这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不当不无关系。合适的教与学方法应该达到两点要求:有效与有趣。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这两点。
1.“问题式”教与学——“有效”。论述类文本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能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课堂的进展。这节课设置了一组递进有梯度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问题式是适宜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写作论述类文本特别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推理性,写作的时候实际上潜藏着自我提问的思维活动过程。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解决问题。本节课大致设计了以下几个中心问题:
西方拳击和中国太极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引导问)
你还能从文中或生活中找出哪些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推进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原因问)
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资源?(结论问)
比较陈炎和王雷的观点的不同,你赞成哪一个,说说理由?(探究问)
这一组问题按顺序推进,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实际上这体现出了一种思维过程,或者说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从现象出发,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形成观点,得出结论。这是由“感性”而“理性”的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这与文章的行文思路又有所不同。文章是总说观点,再比较、例证,最后得出结论。
2.合理运用教学素材——“有趣”。教学从两段很具有吸引力的视频材料切入,这样,使抽象概括的社会科学论文轻松化,直观化。视频媒介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作为教学的跳板自然妥帖,如果在教学结束时能对视频材料再做个性化的深层次阐释,可能效果就更好。论点来自于现象,从根本上说要能解释现象。另外,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当中找材料,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样拉近了论述文与人们实际生活间的距离,至少不会觉得这类文章面目可憎。还有,增加拓展问题,以别人的不同观点来引发学生对论述文本内容的质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有不同观点,就容易形成思想的交锋,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
3.教与学效果的验证。从“教”的效果来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集中火力解决问题。解决“不同点是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怎么样”等问题。层次感、结构感、思维力都比较强。这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全由“不同”这个课眼来统领而形成。
从“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比较高,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充分表现出来。这节课,学生除了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之外,还学习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问题过程。当然,一种思维方法,需要不断强化,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需要老师适时训练,不断总结与提升。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作者;阅读文本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学生觉得语文教学中人文气息不浓、应付考试的功利气味太浓,也可以说是语文味淡、技术味重,这不仅和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不相符合,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的“语文味”,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把它当成考试的工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大因素。笔者认为,从阅读、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有必要加强语文的“语文味”,单从阅读教学来说,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语文味”太淡的问题。
一、深入阅读作者的灵魂
语文本质上就是文学和美学,只不过因为应试教育的长期遗毒,导致目前的中国语文教学变成了以应试教育为主要努力方向的八股解剖,并且在解剖的过程中美感尽失、人文殆尽。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泛读和一定量的精读,重温语文的人性和美学,让这些美好的东西再次进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文章作者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感受语文的味道。
比如,在课外阅读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独立人格的魅力,笔者让学生选读了《简・爱》。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超越了表面故事的影响,将阅读的感受集中在体会女主人公独立人格的魅力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会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从而让学生深入体会时代的特征和文学触及心灵的美学特征,最终达到与作者的灵魂对话的效果。通过阅读这本小说,笔者感到,学生的读书笔记变得深沉、个性和富有人文关怀性了,比如,有的学生写到“在物欲横流的工业时代,只有独立人格才能保证女主人公的存在感,也只有此种感情才能让女主人公超越冰冷的社会关系,获得被爱的权利和可能”。当笔者惊叹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时候,笔者知道深入作者灵魂的阅读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语言美。这个时候,就可以认为,阅读已经给学生的灵魂上了一堂课,用自己的语文味征服了学生。
二、深入阅读文本的诗意
诗意是文章阅读感触的一个较高层次,意味着读者已经超越了文本的桎梏、获得了超出文本原本意义的感怀、得到了泛化的感情体验,这对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和感受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碍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轻易地体会到这种诗意美,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文本的诗意美,以尽可能让学生能得到这种感情体验。
在挖掘诗意这点上,笔者选择了让学生选读《活着》这本小说,并重点让学生体会富贵在一家人都先后离世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种泰然的处世态度,让他们感受这样一个历经风雨的老人形象蕴含的人生观价值,尤其是篇尾富贵在夕阳下讲述一生的淡然是如何通过文字细节表现出来的。学生们纷纷反应,余华的文字朴素有力,寥寥几句就能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不仅能够让人感知到白云苍狗的人生虚幻感,更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如同《老人与海》中的奋进价值观。因此,学生们更加会热爱生命、与无奈的命运搏斗。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学生们就能感受到史诗般的人生美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大的洗礼,不仅让他们的心对人变得更软了,还能让他们的心对命运更硬了,个中滋味化在笔头,满满都是对人性的赞叹、对生活的热爱,可想而知,语文课堂所呼唤的诗意美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总之,“语文味”是不容易体会到的,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的深刻内涵,让他们对人性、社会产生强烈的个性化感触,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到其中的诗意和浓情。只有感受到这些味道,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篇7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一、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支持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三)有利于大班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远程教育论文,学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或者如何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脑,可专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
(四)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 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即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课件精品cssci期刊目录。这些MCA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五)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调研发现,在现有的网络发展水平之上远程教育论文,已经实现且初具规模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展。由于它沿袭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因而实际上是传统授课方式的新发展。目前,常见的基于网络的讲授式教学广域网的讲授式教学和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在大学网络教学模式中,主要研究建立在大学校园网基础上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基因据欲望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视频和音频广播、电子举手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优势,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除传统的教学活动外,用网络还能完成作业的批改、模拟练习、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等任务。该种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特点,使二者有机结合,它可以作为向完全网络化教学过渡的一种模式。
(二)个别化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或者利用嵌有VBScript、JavaScript、Java等编程语言的网页进行的个别化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设计出支持网络多用户使用的CAI课件,学生通过运行CAI课件完成个别化教学过程,利用软件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同时课件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和要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常用的CAI课件编辑软件有Macromedia的Authorware、Director、Flash等课件,这些课件基于一种叫做shockwave的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网络速度的限制,而且还可以实现CAI软件的流式传输,减少了网络占有量的问题。例如,Disney网站上众多使用Director和Flash等制作的CAI软件,学生可以运行这些软件或浏览嵌有这些软件的网页,同软件交互,学习有知识。另一类是使用嵌入web页面的编程语言如Vbscript、JavaScript和Java等,通过编写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教学页面实现个别化教学,大大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和实时性。
(三)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需要一个必要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同学共处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同学之间互相不服气的好胜性和互可以促进学习,竞争性环境则有益于学习和获取知识。协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在讲授式学习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同个别化教学模式相比较远程教育论文,由于协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是目前教育界比较看重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三种方式:竞赛、协同与互教互学。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展开竞赛。在求胜心理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利用网络学习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可以使得学习效率变得更高,更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特定的评价方法,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的方式下不断进行针对学习任务的讨论,相互指点或者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不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协作学习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以小组协商、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人们在一个真实的活动中协作工作时,他们将共享各自的观点和认知结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发现问题,能够与他人磋商,并产生新观点和想法。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cssci期刊目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集中式教学的不足,使教学材料得以灵活、形象、生动地展示,成为支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网络教学应用的好坏,教育观念与教学组织策略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弊病。比如学生自制力差、在学习方法上比较迷茫等。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远程教育论文,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通过利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能力。在校园网较小的范围内,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交互性CAI课件,学生通过使用课件,发现某些原理或抽象思想。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在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与衔接好,便能够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有比较敏感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在网络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启发者。采用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都不再适应网络教学,而一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离开了教师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不会真正发挥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面对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的教师还缺乏准备。任课教师缺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技能,对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深刻影响的认识和技术应用还很薄弱。实施网络教学,教师应该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应用及软件制作技能、网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升灿,韩英:《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年1月10日第1期
篇8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运动负荷,足球训练运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分析法。
查阅并利用国内外有关专家对体育专业训练所进行研究的数据及结果,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运用有关训练理论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上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
2.1.1运动系统
运动员一般处在18至22这一年龄阶段,对这个年龄阶段的运动员来说,骨骼的发育基本结束,但肌肉的发育远远没能达到相应的水平,肌肉所含水分丰富,蛋白质与无机盐较少,因而富有弹性,所以应该着重考虑加强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对于足球这一对身体对抗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项目来说,在加强大肌肉量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小肌肉群的协调功能;在着重发展肌肉爆发力的同时,也要多进行静力力量练习。
2.1.2氧运输系统
足球运动是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运动,它始终保持相当强的节奏感。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心血管系统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人体内贮氧最多不过1.5L,要提高氧运输的能力,首先就应该提高氧的贮备能力;其次提高最大吸氧量,减少呼吸当量以增强耐力;提高负氧债能力以提高无氧运动能力。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总之,找到有氧与无氧,速度与耐力的最佳契合点是我们的目的。
2.1.3供能系统
足球属于剧烈运动,有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每分钟要消耗9.5千卡的能量,每天必须摄入不低于5600千卡的能量食品。人体内有三种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能持续供能约8秒,乳酸能系统能持续功供能约33秒,剩下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有氧氧化系统,了解这些对教练怎样掌握运动量和负荷有很重要的意义。
2.1.4神经系统
这一年龄的足球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优点在于容易兴奋,对具体的动作信号容易理解,对抽象的足球理念掌握较难,缺乏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但同时对动作的掌握不够稳固,容易产生分化,错误的动作一旦巩固,很难再改变过来。
2.2从全面身体发展的角度上提高人体个系统的功能
2.2.1 重复训练法
在足球教学训练中,重复多次的练习同一动作,在各次重复练习之前安排一定的调整休息。此如要提高脚背正面射门的准确性,就必须让运动员不断在相对固定的地点,相同的对抗强度等条件下进行练习,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不断的给予运动员相同的生理刺激,使之运动条件反射得到加强,技术动作得到稳固,从而提高准确度。
2.2.2 循环训练法
这一训练手法由不同内容的训练点组成,这些训练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同样是为提高脚背正面射门的准确度,可以在安排了强度大一点的练习(比如半场比赛)之后进行射门,原理是运动员几乎是在无氧呼吸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的的各个器官尚未恢复正常水平,此时进行的射门与正式比赛时相似,既能有效提高比赛时的命中率,又能发展运动员机体乳酸功能系统及无氧运输系统的能力。
2.2.3持续训练法
这也是足球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一般见于计战术的攻防演练,在有氧代谢的情况下,用强度较低,练习不间断,持续练习的较长时间的方法进行新的技战术练习。有研究表明,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心肺的有氧代谢能力,心率要控制在130――150次/每分为好,而且要持续5分钟以上,对强度过小的练习,甚至可以持续30分钟以上。
2.2.4教学训练法
选定适当的对手,以竞技的形式来完成预定的训练效果。因为它的运动量和强度都接近正式竞赛的要求,所以它也是对前一阶段的训练效果的最直接的检验,也是一个总结。打教学比赛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神经兴奋,强化交感神经的作用,同时因为足球运动是一种节奏感相当强的运动,所以它又要求运动员在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合理有效的安排技战术,节省体力,减少不必要的运动负荷,以取得最佳的成绩。
2.2.5“超量恢复”这一规律在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在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身体各组织的物质含量在运动过程中逐渐消耗,而运动停下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逐渐恢复阶段,最后逐渐波浪形再恢复到原有水平。论文参考网。人们给这个运动生理现象,起名为“超量恢复”规律。这个规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运动量愈大,物质消耗就越多,而运动后超量恢复出现的时间就越晚,而且超量恢复的效果更显著,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根据这个规律,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把运动量训练作为提高人体机能的有效方法,但是采用大运动量训练,必须在超量恢复的阶段上进行下一次训练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训练效果,如果在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候进行下一次训练,效果就差,甚至不能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如果恢复还未达到原有水平时就进行下一次训练,就有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而出现过渡疲劳。如果把运动生理学知识以及变化规律、理论依据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中去,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更为明显。所以“超量恢复”的学说已成为教学、训练工作中有节奏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理论依据。
3小结
在现代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高科技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许多项目上,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运动成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手段和训练方式上也有很大的改进,仅凭借四肢发达和个人经验已不足以取胜,还必须依靠科学的训练、器材的改进、技术的突破以及先进的体育思想指导。有的国外专家预测,知识广博的科学家将驾驭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被具体引申为“体育教育科学”、“锻炼科学”、“训练科学”等。当前国内外体育科研领域中正在大量的进行心电、呼吸、肌电等遥测仪器、监测器等已都研究成功并已运用在教学、训练比赛中,随着这些技术的大幅度突破,必将使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教学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麻雪田王崇喜.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 黄巍.主题性教育论[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 李秋苹. 对话式教学在运动生理课堂教学中运用[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
篇9
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洞见。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合二为一的,离开了语言,思想便无法依傍。思想认识不深刻,不透彻,会导致语言的晦涩和含糊。叶圣陶在《关于怎样使用语言》和《谈文章修改》中不只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写不出东西来。他在《谈文章的修改》里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所以,他倡导语言与思维紧密结合的训练途径,“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叶圣陶集》《关于怎样使用语言》),要求“想清楚”,使“朦胧的思想”成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成为“有条理有组织完密的语言”(《谈文章的修改》),“从思想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来消除语言的晦涩、含糊”的毛病。(《写东西全都有所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首先立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首先是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写作训练立足于开发主体的思维能力是符合人的思维规律的,所以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根本出路,写作训练必须围绕思维训练进行。
一、思维训练的针对化
叶圣陶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语言和思维是完全一致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高中生往往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生经验积累,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有一定的观察,高中生的思维相比初中阶段则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一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二要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着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三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变动的发展性。
二、思维训练的序列化
叶圣陶在编写《国文百八课》时便充分体现了对思维训练序列化的重视。此书分若干单元,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又打成一片。此书大体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展开,这也便提供了一种作文教学的序列,即由形象性的记叙文逐渐过渡到抽象性更强的议论文。这种文体排列的顺序可以说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而且将应用文和纯文学的文体结合在一起。再如叶圣陶所著的《文心》一书也建构了一种写作教学序列,它以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仅仅生活的装饰为核心理念展开,就作文与阅读(包括阅读课外读物和朗读等问题)、各种文体的特色(小说、诗词、戏剧等)、作文中的语病、作文与生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俨然构成了一个融语文课堂内外为一体的非常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序列。虽然由于所处时代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此书主要是立足于初中生的思维训练和写作教育,但对于今天的高中写作教学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思维矫治训练,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矫治训练应是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从易入难。只有展开序列化的思维训练,才能稳定而持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课标和教材,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建构贯穿每学期(共六个学段)的序列化思维训练目标,辅以相应的序列化写作训练,通过对“学、练、评”最佳切入点的寻找,形成一个系统的、目的性强的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体系。
在高一阶段,记叙文是写作训练重点,初步接触了议论文。这个阶段的思维训练侧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可进行再造想象、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序列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形而思神,观物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难而思解,从而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以及高二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打下基础。
在高二阶段,通过议论文写作训练,侧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条理性和作文谋篇布局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发表见解、主张的能力。培养抽象能力,即由形化意,由意化文的能力。如根据论证的需要概述事实论据等。
在高三阶段,侧重培养求同思维、发散思维(多角度构思立意)能力,学会多层开掘: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今天看明天,透过现在看发展。学会逆向立意:如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等。学会辩证分析:用发展、联系、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判断是非,评价优劣,比较异同。进行一题多做(一材多体,一事多写)和一料多用(根据不同论点叙述材料)训练。指导学生运用侧向思维观察社会、人生,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力求新发现、新感悟、新表达。
只要教师能够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建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序列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序列化地制定高中阶段作文训练计划及训练内容,使之具体化、系统化、序列化、高效化,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依托语言或话语进行生存、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三、思维训练的多样化
狭义的写作序列训练主要依托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但只要认真学习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打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思维训练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以阅读积累为基础,以交流沟通为契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完全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加全面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能力和写作品质。通常说来,以下这些形式多样的思维训练活动形式可以借鉴: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提前半天在课前以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演讲学生,并让其随机抽取一两则材料,提炼观点,组织演讲思路,可自行与其他数名同学形成小组互相讨论补充。课堂限时三分钟演讲展示,互动点评。
(二)微作文训练。课后围绕两三篇材料进行专项特训,可以是片段特训,也可以是提纲特训,还可以是限字特训,形式不拘。
(三)读书笔记互看互评。利用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读写结合,注重感悟和积累;互看互评,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倍增”强化感悟和积累,效果更好。
(四)时评专栏。在教室一角开辟“时评专栏”,学生分组主持,选取热点时事,自由跟帖讨论。
(五)辩论交流。定期举办文学沙龙,提前拟定主题并布置准备,安排专门课时,组织自由辩论发言;举办辩论赛,每月一个主题,正方反方抽签决定,在辩论中提高思维水平。
当然,只要用心思考,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思维训练活动方式方法。
总之,人的思维不只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为切实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服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语文教学的有关要求,针对日常教学中由于写作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存在着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结构性缺陷,采取针对性的补偿和矫治策略,并通过思维训练的序列化来设计训练系列,以及写作表达思维,以思维提升写作能力,达到写作思维同步共进,能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杜草勇.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3]曹玉兰.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探索[J].语文教学之友,2007,(1).
篇10
一、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规划
学校可以按照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书法校本课程,编写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的书法校本教材;也可以将语文课中的写字课提升为书法教育课,把书法教育课的内容紧密地和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编写出既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又符合书法教育特点的教材,将书法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和传统美德培养、语言文字训练、人格培养、书法发展历史教学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校在实施书法教育活动时,应当把书法教育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纳入学校学科教学的考核评价范围,真正使书法教育步入正轨,起到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书法教育是一门学科教育,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学校应当对此项教育工作加强课程管理,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意见,确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针对书法教育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对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考究,给本项工作提供人力和物力上的保证,落实时间、保证质量,以求达到教育效果。其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书法教育的实施面作整体安排,是师生同步,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还是对优特生提高培训,并在时间规定范围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均应当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要求。只有拟定了目标才能使书法教育长久不衰。三是学校要对书法教育实施过程的详细部署和安排,对于教师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手段、使每个学段达到什么目的等,都要拟定教学实施计划,以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书法教育的教学任务最主要的还是靠书法教师去完成,但学校书法教育的整体氛围不能忽视。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书法文化气氛,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书法方面整体发展。对教师来讲,写好字是教学基本功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书法协会的人才资源,靠他们来引领学校书法教育发展,实行书法家和教师结对的“导师制”以及“请进来,派出去”的学习制度,办好讲座,定期举办笔会。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书法训练的笔墨纸张、规范的字帖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为书法训练在时间、内容、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检查和考核评比办法,促使他们认真学习书法理论,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学校教育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改革实验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师生发展。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加强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关注新课标要求。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和创造书法教育教学研究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形成书法教研例会制度、书法教育公开课制度,编写书法教育论文、书法课堂教学案例和反思书籍,以供教师互相切磋。特别是书法教育和其他学科的相互衔接等更应高度重视,注重书法教育与诗歌、美术、音乐、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的互相渗透。开辟书法对学生人格、意志、审美、爱美情趣等“书品育人品”的研究课题,针对书法教育学科实际,将书法中的书体笔画、书写习惯、作品章法、书体结合和过渡、硬软笔结合和过渡等方面的研究课题,作为学校教学科研课题进行实验和研讨,通过课题实验和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书法教学水平和技能。
三、广泛开展活动,增强育人效果
书法教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门乏味的学科。对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书法课堂教学要强调趣味性以外,开展书法活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校要将书法教育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把学校工作与书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当始终将书法兴趣培养、技能训练、人品养育、个性发展等作为重点,广泛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其主要有学科结合性活动,如诗歌书法、童谣创编书法、书法诗歌绘画独创合创展示等;学校教育性活动,如儿歌创编书法展示活动、节日主题书法表演活动(如国庆爱国诗歌书法、街头书写对联等)、教育主题性书法展示活动(如反腐倡廉警示语书法、爱心奉献心语书法)等;校内外竞赛活动,如学校定期开展的书法比赛、校外相关部门开展的规范性书法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