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0: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块链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块链技术论文

篇1

据新浪科技,IBM今日(10月16日)了全球跨境支付区块链网络。“这标志着企业区块链进化到了新的阶段”,该公司全球区块链市场开发副总裁杰西-伦德(Jesse Lund)指出,“这是一种范式转变。数字货币和比特币这样的网络蕴含的前景已经渗透到企业层面,而且开始成熟”。目前,涉及不同货币的跨境支付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完成,而且需要许多中间人配合。相比而言,这种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新网络可以通过一个网络实时完成清算和结算。

上市公司中,易见股份(600093)2016年开始与IBM开展合作,探索研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服务领域的运用;飞天诚信(300386)在区块链技术上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研究。

中国智造:据媒体报道,正在北京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获得广泛关注,其中“中国制造示范区”成为展览最大亮点之一,“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复兴号”高铁等中国智造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焦点。建议关注:机器人、劲胜智能(300083)

石墨烯膜:据媒体报道,继石墨烯之父、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团队探索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孔径大小淡化海水后,日前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也获得新突破。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近日在线刊登了研究论文“通过阳离子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层间距实现离子筛分”。该研究提出并实现了通过水合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膜,展示出优异的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性能。建议关注:久吾高科(300631)、中航三鑫(002163)

OLED屏:近日,全球领先的以太网交换核心芯片和白牌解决方案供应商盛科网络正式面向企业级安全和融合应用的第五代核心芯片DUET2(CTC7148)。该芯片支持高达640Gbps的交换带宽,完成了盛科在万兆芯片上的战略布局。新芯片主打面向企业级应用的三大融合:即“速率融合”,“应用融合”及“安全融合”,同时延续并增强了其高性价比和低功耗的优势。建议关注:丹邦科技(002618)、濮阳惠成(300481)、精测电子(300567)

篇2

与分布式账本技术(如Hyperledger Fabric或R3 Corda)相比,以太坊区块链保持了相似性但也有差异。在对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及其带给企业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时,对其核心功能和特性进行系统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区块链源于密码学和数据配置原则,某些功能在协同数据库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其他一些功能只有在真正的区块链技术中才能实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评估面向企业平台(包括Ethereum,Hyperledger Fabric和R3 Corda)的基础业务功能,包括软件如何获取其影响以及整个系统是如何整体优化的,无论它是通过传统的分布式系统还是通过区块链系统。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关注三个关键功能:

数据协调 – 系统中的信息和信任是如何更好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发和分配;

加密经济内部激励层 – 系统机制如何构建,以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用户基于经济激励来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例如博弈论和机制设计;

数字资产整合 – 系统如何融入数字商品经济,也就是所谓的代币经济学。

区块链的主要目标:企业想通过这项技术实现什么目标?

像Ethereum这样的区块链与其他分布式帐本技术类似,有着相似的目标。然而想知道企业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很难,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刚刚诞生时一样,当时企业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种强大的工具。与现在的情况类似,目前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很多功能,但如何将这些功能架构到商业业务逻辑上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评估其底层功能。

有三个主要的评估维度:数据的处理和协调,可信及不可变的记录以及资产的数字化。

这三大维度足以涵盖区块链的主要用途,同时允许将这些功能进一步外推到其他商业业务场景中。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讨论,可以揭示实体企业使用该技术的背后逻辑。

有效处理及协调信息

如果以改进分布式系统设计或数据库协调性作为唯一目的,那么区块链不一定是必需的。在传统的宣传上,区块链是基于技术促进平台中数据传输,达到更好的数据协调和分布式共识机制。

虽然有用,但这些所需功能特性的重要部分也可通过更好协调中央数据库或分布式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在评估当中,有必要确定平台和协议试图优化现有数据协调功能与实施新的区块链功能程度。区块链不仅只适用于更高级的数据协调。

产品和交易记录的不可变/可信记录

关于为什么我们需要区块链的原始论文围绕着“数字化信任”的概念展开。如ConsenSys的Andrew Keys所说“互联网导致信息数字化,而区块链导致信任和协议的数字化。”

这个论点体现了区块链希望实现的精神,同时为我们的社会及商业提供了另一条路。额外的变量将是价值的数字化。当信任价值被锚定到系统时,某些联盟结构和激励机制将影响和激励系统内的正确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平台。

在设计一个系统时,不可更改(不变性)常常被用作信任的同义词,即因为系统是不可变的,所以人们相信系统不变性机制能确保做坏事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平台协议评估中,重要的是要评估可信系统实施背后的机制,以确保商业模式机制(通过密码经济学进一步探索)会对平台用户有益。

资产数字化

商品和资产的数字化被视为大多数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主要目标。如果企业正在尝试资产数字化,分布式账本的数据库协调能够提供一些功能,但更应该考虑这些数字产品的可用性。

由于数据库协调实质上是集中运行或通过传统软件模式分布在一个或多个交易小组之间,因此数字化水平可能会受限于数字化平台提供的自由度。

虽然数字化商品的概念听起来像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围绕房地产,甚至人类注意力及电力等商品如何数字化在经济激励动力和经济推理的不同方面,我们要重新考虑,哪个平台负责数字化,哪个供应商平台在哪种情况下出现“供应商锁定”程度以及对哪个管理平台的依赖。

记录和注册管理机构(如权证系统和供应链)也可以通过分布式账本系统实现,但如果依赖封闭的专有系统,数字资产与经济激励层的互动水平相当有限,并且在扩散到数字生态系统或市场时会严重受阻。利用开放市场提供的自由市场系统对于在不断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中起促进作用。

评估数据协调特性

数据库协调:特征

当深入分析了这些平台的功能特性时,如不可变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性能,但通过了解构建体系结构的基础,可以了解更多内容。

在分布式系统中进行数据协调,已经有许多工具了。其中重要的例子就是Hadoop 及其生态系统集成的Spark,Hive和Zookeeper等工具。对这些产品的依赖显示了分布式系统工具和协议的大量集成。

进一步的相似性可以在协议中显示出来,例如Tendermint,BPFT共识引擎被设计为具有与Apache Zookeeper等工具类似的功能。在内部,也有研究沿着事件排序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可以从协调的数据共享系统中复制所需的多种功能。

通过评估Apache Kafka及数据流服务如何在企业环境中实现高水平吞吐量,我们可以根据对这些数据库协调和优化的不同级别的依赖关系区分区块链和分布式分类账之间的功能差异。

包括Plasma在内的以太坊实现正在利用像MapReduce这样的工具来增强UTXO和基于账户的模型之上的某些映射功能,同时也将组件减少到Merkle证明中,尽管协议的基础层依然依赖以太坊区块链。通过了解这些细节,可以进一步了解如何最好地评估这些软件平台的技术特性。

数据协调:平台比较

(1)IBM Fabric

通过深入了解Fabric体系结构,该平台创建了一个复杂的开发环境,专注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详细配置实现出色的吞吐量,从而在分布式节点环境中实现最佳性能。客户端和分布式背书节点网络之间的链码的移动,以及满足认可政策的交易机制和收据传输在封闭系统中是有效的。

而在专用信道内传播交易的Gossip 协议允许协调大型数据集。虽然基础设施强大且有能力,但在思考如何设计架构以允许多边协调结构的过程中,要考虑最终可能存在一个难以管理的网络涉及的因素。

图2:Hyperledger Fabric架构

该图展示了Fabric的一些架构配置以及组件如何组织到为高级信息处理和最大交易吞吐量而设计的系统中。

主要思想是渠道提供了在平台内移动交易的机会。在查看体系结构时,OSN(ordering service nodes)的功能用于记录Apache Kafka交易排序的功能。在数据流生态系统中,Kafka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具有将各种交易排序附加到单独的Kafka集群并最终分区的功能。

这种设置中,数据能够分布在集群中以形成分布式存储平台,该分布式存储平台可以记录数据结构,影射在区块上或有时记录在“状态”的结构定义内被称为“块”或Blob的数据结构,价值储存配置。在此软件框架中承认的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和数据结构都是本地的,因为它们主要与该软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用户一起工作。

图3:Apache Kafka

尽管应该认识到哈希的配置并不遵循与来自比特币或以太坊的区块链系统相关联的原始架构设计,但实际上Fabric采用了分布式帐本的子结构来部署某些哈希链接的数据存储。

虽然数据blob被批量处理并经历交付事件以最终创建交易的散列链接,但必须了解,此过程不一定会将数据转换为系统状态的修改。相反,这些块的配置方式是将信息存储在具有不同散列实例的数据库类型结构中。

在Fabric生态系统中,交付事件称为块,而链代码通过部署事件最终将数据保护在排序服务结构的链接部分中。该系统的数据结构和模块的配置能够允许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结构预期的交易吞吐量,尽管应该承认,资产代码协调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挑战,作为资产和价值的Fabric生态系统不一定具有可以在账簿中进行协调的数字表达。

(2)R3 Corda

R3 Corda声称不建立区块链的环境之上,而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利用各种形式的结构重新配置来构建,它主要由银行和其他机构用于其流程的系统。该平台大量借鉴了比特币交易中使用的UTXO模型,其中状态由一系列输入和输出定义,并且输入的不同重新配置可以决定输出的状态。

R3 Corda架构框架依赖于被称为公证的子模块的节点结构,该架构有助于保持其他平台中验证器结构的网络有效性,该结构有抽象共识功能。节点由附加在数据结构中的关系数据库组成,允许使用SQL进行查询。交易通信中受制于子协议。

这些流程与IBM Fabric中看到的渠道体系结构相当,只有与交易相关的各方才能访问信息。类经过转换,变成称为Fibers或协同例程的状态机。该体系结构与子流进行通信,并与在平台范围内具有预定义功能的流库进行交互。此外,Corda内还有一个自包含的身份层,允许在整个网络中进行不同程度的访问控制。

R3 Corda公开声明不打算成为区块链,因为考虑到将分布式数据库的概念重新配置到分布式数据库确实非常依赖传统数据库系统。虽然系统围绕新型数据结构和分布式系统组织方式的不同构成进行架构,但该平台确实具有数据分配的功能,并找到了各种优化数据分配系统功能的方法。

需要记住的是,由于系统仅限于特定架构范围内的数据协调,因此,由于模块化和互操作性未在原始设计中实施,所以已经牺牲了与实际区块链系统的集成。

图4:R3 Corda工作流程

(3)Ethereum

以太坊生态系统由私有链和公有链生态系统组合而成。公有链没有在数据协调环境中描述的吞吐量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不应根据这些能力进行评估。在评估以太坊的这一方面时,最有意义的是综合以太坊私有链的网络拓扑的不同细微差别。

以太坊黄皮书颁布了关于以太坊的规范以及代码库的技术细节。由于严格遵守此协议,以太坊的分支以及联盟实施方案确实与原有的技术基础相类似。事实上,无论是在工作证明(Proof of Work, PoW ),权威证明(Proof of Authority)或利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实施方面,相同的规范都是连续的,因为协议被认为是相同的以太坊虚拟机(EVM)规范的后代。

改进的体系结构仍然指定与原始EVM对齐。像Quorum这样的平台的关键变化包括改变共识机制,修改全球根状态以适应私有和公有状态,Patricia Merkle尝试以及处理私人交易的附加模块。

该架构允许该软件从原来的以太坊配置中维护系统和数据结构,同时通过改进实现更高的交易吞吐量。除了Quorum提供的改进的数据交易优化之外,通过诸如Plasma,Truebit和Cosmos等工具协调和集成公共以太坊环境的功能为协议提供了额外的可扩展性。

通过对Plasma等工具的技术评估以及在Casper中获得一致意见的形式,数据库管理工具(如MapReduce和Abstract Rewrite Systems)将在Ethereum中实施。在Plasma体系统中,MapReduce是汇集基于账户的系统的协调和多重设置的位图 – UTXO承诺结构的组成部分。

通过结合防欺诈机制设计(Fraud-proof mechanism designs)和权益激励结构(Fidelitybond incentive structures),利用根链,Plasma链和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精心策划的交易处理范例有助于满足Block-withholding和Mass withdrawalsurfaces之间的动态。

它还允许使用来自Casper或Truebit等系统的机制来填充更多的加密经济结构,以便根据空间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可用性问题镜像擦除编码中使用的概念。对于多连接体系结构,以太坊将能够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协调和吞吐量功能与实际区块链的公有链兼容功能相结合。

数据库协调:结论

关于数据库协调能力的一个可行结论是,由于依赖传统数据库和分布式系统软件架构,IBM基于整体单一设计和大量资源密集型过程,构建了Fabric,IBM拥有卓越的数据库管理工具集。

R3 Corda仍在进一步定义其功能,同时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多种协调服务,对比特币协议中的细微差别进行私人重新配置。以太坊虽然设计用于公有链的兼容性,它没有IBM Fabric的原始数据库处理能力,但和Fabric相比,在企业案例中具有很好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遵循基于unix理念的模块化设计,以太坊和互补客户的私人实例可以作为构建大型系统的构件。与Ethereum相关的代码库旨在与Fabric等数据库平台的事务吞吐量功能相媲美,同时允许Corda和Fabric中不存在的功能,但互补关系也可跨平台进行探索。主要的区分因素可能会从后续因素的评估中进一步阐明。

软件平台内的一个加密经济子系统需要机制设计和博弈理论的各种配合,激励系统内角色以最优方式行事,这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体生态系统。区块链系统与分布式账本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区分原则是能够将机制设计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层,确保适当信任和合作,使系统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实现用户分布式共识及安全。 这些依赖于“反向博弈论”设计的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在一个子系统内创建一个主导策略,从而形成激励的均衡结构,并进一步增强整个系统的整体完整性。

加密经济机制设计实例

Plasma & Truebit

Plasma旨在为以太坊网络带来可扩展性和多链性。通过提供以太坊体系的多个区块链可以相互连通的催化剂,Plasma可充当私有链和公有链网络之间的沟通桥梁。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Plasma为Ethereum网络提供了扩展性和可用性。

要了解Plasma的有效性,了解Plasma的设计机制很重要。大量的互操作性是通过所谓的Fraud proofs来实现。通过配置区块链,基于MapReduce函数的计算及通过最小化信任来实现可伸缩性,以便即使是新派生的子区块链仍然可以可靠地验证交易。

围绕Plasma设计了一种机制,以便在发现故障链时允许所谓的Mass Exists。这些与错误操作有关的情况与数据可用性的不一致性和阻止预扣攻击(block withholding attacks)相关。通过允许关联链的交替配置惩罚邪恶活动的机制,生态系统希望实现内聚均衡。

Plasma在Truebit平台上实现相当多高密集的经济激励结构,旨在增加以太网网络的离线计算能力。通过构建Truebit系统围绕验证博弈进行构建,在该验证博弈中,整体共识机制的解算器可以被验证者挑战,验证者如果识别出邪恶行为则获得奖励,这是一个系统内部加密经济的“检查和平衡”公平的行为策略。

由于Plasma通过TrueBit的影响致力于创建一个多连接互操作性网络,系统的内部实施对于实现信息和共识保真度至关重要。

以太坊Casper权益证明

在以太坊通过实施Casper权益证明共识机制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加密经济激励层的一个例子。尽管工作证明(POW)有自己的内在博弈理论激励结构来防止参与者操控网络,但是向权益证明过渡还有更多的内部结构来阻止参与者在遇到分叉时模凌两可或试图创建区块链的其他实例。权益协议创建了一个拜占庭容错环境(Byzantine Fault Tolerant,BFT)。在这个环境中,Ether将被绑定到共识机制中。这意味着,参与者在系统内将受到忠诚的约束。

如果攻击者计划在共识机制中模棱两可或试图控制,那么有关切入型算法“slasher algorithms”的各种协议将会破坏Ether所有者或攻击者的权益,从而惩罚他们的恶意行为。在惩罚背后的机制设计中,Ether破坏的数量一直被编程为与攻击者希望获得的数量成正比,在这个数量中,攻击者永远不想妥协系统。

Cosmos and Tendermint

Cosmos也在建立一个依赖Tendermint共识机制的生态系统,该机制严重依赖于拜占庭容错算法。该平台依赖于与比特币网络中矿工类似的验证器。验证人拥有一个叫Atom的token,用于通过依赖绑定验证器生成的信任的证据机制来保护网络。

Cosmos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表明了一种博弈理论结构,即如果发现验证者发现违反协议,验证者可能会丢失其令牌(Token)或委托给他们的令牌。由于这个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这种保税存款设计,共识机制允许保护网络的激励机制。此安全设计允许应用程序区块链接口(ABCI),区块链间通信协议(IBC)以及Cosmos集线器和区域之间的不同交互功能正常运行。

R3 Corda和IBM Fabric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R3 Corda和Hyperledger Fabric在其软件体系结构中没有这些加密经济激励层。由于软件体系结构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库聚焦范例进行基础设计的,因此它们最初不是为在整个框架中加入加密货币层而设计的。

由于软件设计的内在差异,它们还没有经过校准,无法参与那些与众多区块链具有互操作性和协调性的多链生态系统。由于系统结构的最大吞吐量考虑在内,基于这些系统的初始构建,忽略了包含区块链(包括公共区块链主网)的可互操作网络拓扑的体系结构布局。

为什么加密经济机制设计是必要的?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加密经济基础设施层架构在软件上?因为存在于计算环境中的这种模型所创造的是一种不变的可信任的新层,而不依赖于中心化实体。

数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客户端-服务器和数据库中构建软件。像IBM,Intel和Oracle这样的公司在其初创及其后创的系统及子系统中完善了这个模型,而这些模型仍然在分布式系统以及新近的分布式账本系统中使用。

尽管这些体系仍然集中在各个方面,无论是通过中心化实体还是cartel-like (卡特尔式) 的联合体结构。这种联盟结构为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激励机制都是基于中心实体而不是真正的激励结构。

图6: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去中心化系统为在软件环境中达到某些目标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案主要权衡是内部交易信任 vs 执行。由于大型中心系统的信任度更高,因此它被认为能够更好地执行。尽管区块链系统的特征,是在这个系统中信任和价值可以在不依赖大型中心实体的情况下合理配置。

在系统设计中倡导的一个思想是,为了优化系统,还需要对子系统进行次优化。这意味着系统的协调必须进行协调和架构,以便内部子系统在整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中也具有利益及激励,以进一步实现合作目标。

通过创建一个用于整体环境优化的加密经济博弈理论,融合计算机科学和经济模式,以创建数字经济中的新软件架构。

基于对数字经济的这种愿景,应该认识到,使用私有链和公有链的组合互动,各层商业和商业关系超越传统模式,创建一个可行的数字生态系统成为可能。

整合到区块链token经济体系中

为了调查的目的,有必要定义Token化的概念,它借鉴了这样一个概念,即企业或实体能够根据我们生态系统中目前存在的某些数字标准,创建各种形式的资产、商品和服务的可互换或不可互换的表现方式。

最初的token化设计会有各种各样的故障和缺陷,Token经济仍在发展,需要时间迭代才能进一步完善。尽管资产,金融产品,能源和注意力的Token化都是可行的商业模式,但它们实施的确切动态需要额外的功能和访问层次,需要时间进行改进。

token化经济需要博弈论机制设计和区块链创新,随着它们带来重大发现和发展,最终促进token化经济的成功。

正如Josh Stark关于数字经济学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评估表现出最强可用性迹象的Token,看看它是否构成了整体业务的经济学和博弈论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

如果企业可以对其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或Token化,那么创建的产品线将以指数级扩展,超越了我们用来交换实物商品,金融资产,商品或技术服务的传统方式。通过创建Token化资产可以实现数字媒体。一些重要的发展可以从新的生态系统发展而来。

在查看区块链工具的生态系统时,显然以太坊实际上是Token化经济得以创建的基础。如果Token化经济模型能够结合私有链,可扩展性解决方案和隐私工具(如ZK-Snarks)的功能,则数字资产的整体Token化将全面超越受内部激励限制的传统经济模式。

实现区块链的业务目标

为了实现区块链的上述业务目标,我们必须评估需要提供服务的各个维度。在详细介绍上述模型功能的图表概述中,Ethereum能够实现分布式数据库协调方案,激励层以及Token化,而R3 Corda和IBMFabric尚有一些功能未涉及。

我们针对现实世界不同的业务场景应用不同功能,以更好地理解平台的功能。

图7:功能摘要

信息的有效分配

从功能上讲,从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库协调和利用角度来看,这些产品有着同样相匹配的功能。 R3 Corda,IBM Fabric和企业版以太坊确实具有分布式信息分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访问权限控制和联盟配置管理来促进信息分配。虽然每个平台的软件架构配置都不相同,但每个平台都可以执行有效的信息分配和协调所需的性能。

可信不可篡改的信息

在许多这些技术的背景下,不变性被视为信任的同义概念。在评估不变性特征时,必须了解的是,在利用基于Apache的数据流工具(如Kafka)的系统中,存在允许读/写数据访问的固有功能。因此,由于在系统设计中进行了一些选择,IBM Fabric的不变性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对于R3 Corda基于UTXO模型的系统,不变性方面在整个系统范围内保持不同。由于其系统的整体分布式账本设计,它们已经建立了可在整个平台上展示的某些信任方面。

在以太坊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不变性都是在基于Patricia Merkle Tries的公有链的子协议中。由于这种生态系统内核心软件范例的保存以及与公有链的可连接性,以太坊区块链和以太坊的相关派生能够充分证实不变性。随着资产数字化开始,这种不变性中获得的信任终将增加生态系统的价值。

资产数字化

应该认识到,IBM Fabric名义上能够创建数字资产的,因为资产的数字化实际是把产品注册成数字格式。但是在Fabric上创建的数字化资产将只能在Fabric的系统上运行。就像如果你在某一电子邮件客户端A上创建的邮箱只能够与使用完全相同的电子邮件客户端A的人进行通信,这与当前世界中存在多个电子邮件客户端可以互相通信的不同。

R3 Corda也存在类似的不一致之处,因为R3的平台用户在与R3之外的其他平台进行交互通信时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供应商锁定(vendorlock-in)。由于R3 Corda主要关注银行客户,而银行需要独立的银行软件。应该指出的是,该平台的用户将仅限于与仅使用R3 Corda的机构建立银行业务关系,无法与不使用R3 Corda的生态系统伙伴进行无缝互接。

由于以太坊是一种类似于Web服务中的HTTP或TCP / IP的底层协议,因此不存在只面向以太坊的构建者“供应商锁定”问题。通过以太坊区块链的不同方面建立的信任关系能够在全球资产数字化的新经济体系内发挥作用。如果再参考电子邮件示例,以太坊协议可以被视为与IMAP或POP3类似的通用协议来访问电子邮件。

以太坊和以太坊派生的协议可以充当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可以建立数字资产。类似于每个公司在90年代后期能够使用HTML创建网站,每家公司都能够使用以太坊智能合约为其服务和产品创建数字经济,这些合约可以创建token,可通过更广泛的网络访问。

未来之路

为了构建一个足够强大的平台,可以与公共市场进行互动,该系统必须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额外的信任分配层以及具备数字经济资产的代表能力。显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都是通过不同的技术进步和技术配置来达到类似的目标。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考虑经济商业模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发展方向,显然基于以太坊的平台在融入数字经济中具有优势,尽管在某些数据交易中存在明显的弱点,这正是IBM Fabric和R3 Corda的突出特点。

由于不同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平台被快速迭代使用,并且超越了我们当前技术时代已有功能,所以围绕使用哪个平台进行构建的决策将会严重依赖于我们的生态系统中的场景用例,可以看到不同的用例相互依赖。

本文并不试图说明一个平台总体上比另一个平台更好,而是在于说明各有特色。以太坊具有的某些功能是Fabric和Corda这样的分布式账本所没有的,但Fabric和Corda也有Ethereum目前不能达到的较高的性能。

为了真正实现现有系统所期望的交互和可扩展性的水平,必须构建和设计一个协议,并考虑到所有的交互,类似于互联网最初设计的方式。以太坊作为协议,能够充当基础技术栈,为足够广泛的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可以涵盖经济环境中的必要因素,但请记住,该平台目前尚不完整,并且还可能受益于之前DLT对手们固有的功能。

篇3

关键词:创课;软件技术专业;高校;教学

引言

在当今科技创新引领时展的背景下,创新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片。2016年6月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2017年1月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高校通过无偿许可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创新创业[2]。创新能力是社会考量人才的基本指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由于IT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推陈出新,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传统教学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基于“创客教育”模式,使用创课对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进行改造,是实施计算机创新型教育的有效途径。

1教学现状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和使用软件开发语言,按照软件开发规范进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软件产业服务的专业型人才。由于IT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很旺盛的,但企业还是很难招聘到合格人才。这和IT行业知识更新快,而且竞争激烈、高校软件人才培养规格滞后于市场两方面都有关系。因此,高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现状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原有课程教学内容固化

IT技术的发展是迅猛的,而且趋势是越来越快。回看软件专业开设的许多课程,多年下来,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且严重固化。往往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的知识与技术,在专业课程中却没有涉及。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得到更新和补充,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会大打折扣。例如,“数据库技术”这门课程讲授内容是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或MySQL),按照数据库教材,把教学大纲的内容讲授完,课程就学完了。这在以前关系型数据库一统天下的时代,算是合格的课程。但在当今大型互联网应用林立的商业环境下,NoSQL数据库基于超大规模数据存储的优势明显而广泛应用。所以,要把NoSQL数据库的内容加入本门课程,才能让教学内容更全面,更适应行业的需求。再比如“静态网页技术”这门课讲授内容是:使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实现PC端网页。但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移动端网页已占很大比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把移动端网页的教学内容加入该课程势在必行。所以,课程要适应外部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打破内容固化,才能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1.2课程孤立教学,课程间没有形成联系

在一些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没有把课程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进行考虑,往往只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本课程内的知识讲授,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知识联系没有建立起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例如,“Photoshop图像处理”是“静态网页技术”的前置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要把静态网页制作中要用到的网页素材制作、网页效果图制作、切图等知识讲解到位,在之后学习“静态网页技术”这门课时,对图像应用的相关操作就能顺利上手,否则就得补上这部分内容,影响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再如“Linux网络操作系统”这门课,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Linux系统本身的相关操作,那么知识的联系度就不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软件的数据库系统就是安装的Linux系统中的。可以把“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与本课程结合,在Linux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库操作训练。这样即做到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很好的实战演练。所以,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即该课程承接了前置课程哪些知识,哪部分内容又为后续课程哪些知识做铺垫,把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联系建立起来,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专业学习,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1.3实践教学薄弱

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但实际执行起来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在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中,便于教师指导与管理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但受到上课时间限制,一周就4节课,课堂上不能解决实践项目中碰到的所有问题;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时间项目,碰到问题再请教老师。这种方式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加上学生自主性不足,学生实际动手锻炼不够。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训练的项目长期使用很少更新,与实际生产项目差距比较大。总体来说,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

1.4新课程难于走进课堂

IT行业需要新技能人才,但相关的课程却难于走进课堂。例如区块链技术,截至到2018年4月,全球共27所大学开设区块链课程,其中我国有8所学校,专业区块链技术人才供需比仅为0.15,整个行业急需专业人才[3]。尽管新课程的开设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克服很多困难,但要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行业的步伐,让行业紧缺的技术成为一门门新课走进课堂。

1.5师资跟不上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对培养人才的教师队伍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更强的教学能力、更好的综合素质,但师资培养缓慢,制约整体教学水平。由于课堂上教的有限,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又太多,缺少针对性引导,学生只能摸索着学习,学生的自学负担加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毕业设计项目实施效果差,部分作品专业水平不高而且完成度低;学生学了那么多门课,专业能力还是培养不到位,只能推到毕业实习甚至是应聘后的岗前培训来继续培养。所以,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环境,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迫切的需要。

2创客教育与创课

在众多创新型教育模式中,“创客教育”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热门代表。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本义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4]。“创客教育”最初诞生于美国,并逐渐流行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后传入我国,并开始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生根发芽。由于“创客教育”与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国创客教育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创客教育”成为教育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创课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切入点。其中,杨现民[5]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深入探究创课的内涵、特征、设计框架与设计流程等方面问题,为国内之后的创课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张瑞敏[6]等进一步分析创课的内涵与特性,分析了创客的教育与创客式教育的关系,传统课程和创课的对比,并指出传统课程向创课转型的有效路径。郭琳虹[7]提出了基于创课的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平台的设计方案,并在实施中对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课程开展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创课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结论。韩静薇[8]等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视频编辑”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创课的相关理论基础对该课程进行创课课程开发与实施,得出创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结论。创课的理论基础已经比较完备,创课的实践也有了比较好的效果,使用创课对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进行改造,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教改道路。

3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创课教学

作为工科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开展创课教学,可以牢牢捉住“做产品”这个根本。产品要依托于软件技术,产品类型比如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产品的定位要高于传统教学项目,是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的创意型产品。明确了根本,也提出了高要求,接下来就遵循“学—研—创”的创课教学模式,学习做产品的相关的专业知识,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最终创造出产品。以产品需求作为课程学习的开始,以产品实现作为课程考核的结束,在此原则下规划和设计课程学习、研究、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为了让创课教学顺利开展,实现做产品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保障。

3.1加强学科内课程融合

开发软件产品主要涉及前端、后端、数据库和服务器这四方面技术。对应的每个技术开设一门或多门课程进行学习。传统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课程间联系不强。在创课教学中,撬开课程间的界限,把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侧重呈现知识的应用场景和知识间的联系。先把握知识的脉络,再开展知识的学习。学习产品服务需要掌握的知识,根据产品的开发进度来安排学习内容。而学习知识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做产品”。

3.2整合互联网教学资源

数字化资源(视频、PPT、文档、题库、源文件等)建设使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和补充。而往往埋下头来拼命苦干,从头到尾进行资源建设,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不高而且成效也不理想。在全国在线IT教育火热的大背景下,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已经被生产出来并放在互联网上了。例如,慕课网、网易云课堂、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等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就提供了许多IT类视频教程并持续更新。要善于整合这些优质资源,不必重复建设,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以搭积木的方式把资源组合起来。这种“拿来主义”让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借力用力、与时俱进,如此教学才更有全面性、前瞻性,教学质量才更有保证。在创课教学中,互联网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更加明显。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而又前沿的专业知识,也是跨学科学习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教学资源整合必是创新型教育实施的有力手段。

3.3实施第二课堂教学

在创课教学中,课堂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习和答疑解惑。要完成“做产品”这个具有挑战性任务,单单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要在课堂教学外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学生遵循教师的指引,针对教师给的学习资源,利用课余时间看视频教程、读专业书籍、写代码、调试程序。因为,课程结课时就要看到成果,时间是有期限的,产品必须做出来,但需要掌握的知识实在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太多。所以,要把时间充分地用在学习上,耐心的学,踏踏实实的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学习、交流讨论、请教老师,勇于钻研,全身心投入到做产品的整个过程中。而只有经过知识的“浸泡”与“洗礼”,才能收获能力的“成长”。

3.4建立教学反馈体系

在创课教学中,第二课堂的时间占课程总时间的大部分,即学生主要在课外学习。教师怎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及时有效的给学生指导呢?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反馈体系,就很有必要了。在教学反馈体系中进行如下规定:学生反馈时间,比如规定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反馈内容,比如项目进展,本周学习了哪些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下周要开展方面工作等;教师的响应时间,比如规定教师在当天内必须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反馈手段方面,可以多种多样,推荐微信进行反馈。因为微信使用方便且功能强大,通过微信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小视频和视频通话等,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情况下的沟通交流。教学反馈体系让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工作团队,大家各司其职、紧密合作。教学反馈体系一旦建立了就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去实现“做产品”这个目标。

3.5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IT技术应用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要坚持学习,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技术,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要对现代软件敏捷开发的流程有全面了解。这样,在指导学生进行产品开发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创课教学中,包括“想法”与“做法”两个环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品想法,鼓励学生创新;教师根据该产品想法提品做法,指导学生学习对应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研究,并带领学生去做产品。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篇4

比特币之父的真身又一次自证失败,然而比特币本身的洗白之路正在得到多国响应。赖特留下的那――人人都是中本聪,代表了时声。

在货币超发的当下,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体制得到了越来越多拥趸的支持。中本聪是谁已不重要,金融体系的自省才是比特币带给当下最宝贵的财富。 比特币洗白

中本聪的大名自比特币创立之初就一直是个谜。他究竟是谁?

9年间,被怀疑是中本聪的人不下15个。直到2016年5月,最被认可的中本聪本人选择向世界坦白。澳大利亚企业家克雷格・史蒂芬・赖特通过媒体宣布,自己就是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

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赖特公开展示了属于中本聪的比特币。除此以外,赖特还展示了一笔发生在2009年1月的交易,中本聪向帮助构建比特币协议的程序员转账了10个比特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笔比特币交易。

赖特出生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今年47岁,现生活在悉尼。2015年,他在一个比特币投资者大会上自我介绍时说,他曾是一位学者,从事商业研究,拥有法律博士和统计学硕士学位。他是一名数据安全的专家。从技术能力层面来看,赖特基本具有成为“中本聪”所需的一切。因为他其中一个公开的身份是一名来自悉尼的查理斯顿(Charles Sturt)大学的兼职讲师,甚至还上过CCTV海外新闻频道的电视节目。

同时,赖特还有数家公司,旗下一家名为Hotwire的公司是在2013年以价值230万美元的比特币创立的,约占当时市场上所有比特币的1.5%。

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台名为“郁金香”的超级计算机,性能位居超级计算机500强第15名。这也很难不令人想象是用作挖矿的设备。

但在赖特自证后不久,维基百科中就提出了质疑。最关键证明是汇入比特币至2009年的比特币第一笔交易的地址,该地址被视为是中本聪所有,并要求表演汇回,BBC记者将0.017个比特币汇入,但最终没有汇回。之后赖特宣布放弃证明自己是中本聪。

虽然中本聪究竟是谁又一次成为了无头悬案。但是比特币的地位正在逐渐被金融体系所接纳。

比如,美国佛罗里达州政府拟定义比特币为金融工具;全球最大比特币ATM网络Coinsource则完成纽约14个比特币ATM安装,总数突破100台。此外,俄罗斯联邦信息技术和通信部宣布计划于2019年实现区块链合法化。日本支持比特币支付法案生效后,已有18家公司申请获得执照成立交易所。 躺枪不冤

然而看似前景大好的比特币却意外的在最近遭遇了“劫难”。

WannaCry在5月可谓大出风头。其席卷了世界多国机构、个人所用电脑。

包括美国、俄罗斯、整个欧洲以及中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迅速中招,我国众多的高校内网、大型企业内网和政府机构专网相继受到感染。电脑被感染后需向黑客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解锁计算机中的文件。

有意思的是,支付赎金只能使用一种名为“比特币”的虚拟货币。也因此,WannaCry在中国被翻译成了比特币勒索病毒。

这场荒诞的闹剧勾画了曲折的剧情。全球几十万台电脑宕机、杀毒软件公司疯狂借机营销、网络安全股票疯长,然而设计病毒的黑客仅赚不到20个比特币,比特币因为被指定为赎金的唯一支付方式而应声下跌。面对如此结果,比特币可谓无辜躺枪。

为何一个电脑病毒之火令比特币的市值蒙受了不少损失?

比特币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

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这同样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

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该货币系统曾在4年内只有不超过1050万个,之后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

归根结底,去中心化、隐匿化、便捷性以及稀缺性构成了比特币的特质。用这样一种不受监管体系监控、支付交易便捷且具有极强的保值升值空间的虚拟货币当赎金,对于这些不法之徒而言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WannaCry被冠以比特币勒索病毒也并不算冤。 对抗央行

中本聪的论文于2008年发表,当时正值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各国政府和银行管理经济的能力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信用破产屡见不鲜。

也是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推出了大规模且持续至今的“量化宽松”政策,其本质上就是大量印美钞从而刺激经济,推升金价上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曾经设想,用一个自动化系统取代中央银行,以稳定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消除通。他甚至提议废除美联储。

经济学家的构想几乎可以等同于比特币设计的初衷。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

在比特币的世界观里,政治和经济都是不客观因素,正是出于政治、经济的考量,货币的发行量始终是由某个团体所决定的。

而依据中本聪的算法,比特币的发行量是可控的,这样可以避免无限印钱的中央银行最终导致通胀悲剧。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应该积极调控货币总量,用货币政策的松紧来为经济适时的加油或者刹车。因此,他们认为比特币固定总量货币牺牲了可调控性,而且更糟糕的是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紧缩,进而伤害整体经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政府对货币的干预越少越好,货币总量的固定导致的通缩并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篇5

一、差异性:教学内容与方法

数据法学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学科,数据法学的教学往往需要与数据科学及信息技术的研习结合进行,具有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学科视野的开放性、应用场景的广泛性、方法工具的多元性和专业性等特点。相较之下,传统法学教育的发展已然十分成熟,不仅教学模式趋于稳定,而且教学内容的体系相对成熟,诸如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与法学实践结合甚密。正因如此,新兴数据法学教学与传统法学教学之间存在多个层面的差异。就内容而言,传统法学教育重在法律规则、原理及其适用的讲授,数据法学教学则不限于此,与数据科学相关的信息技术问题均融入法学教育的体系,且占据近乎同样重要的地位。传统法学教育围绕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展开,既包括法的本体、价值和发展等理论问题,又包括法律适用、运行等实务问题,这些方面的教学成果,使法学教育在我国社会科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数据法学是对数据生成、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数据法学的教育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1]数据法学教学中的“数据含量”,使其与相邻计算机科学、互联网科技具有极大的相通性。这意味着数据科技的全新法学镜像世界,使法学问题不再拘泥于传统部门法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的范畴,而是经由数据问题的整合以全局性、领域性的态势予以因应。如此一来,数据法学的教育往往包括不同层级的多种法律门类,单一法律部门的课程设计无法满足数据法学教育的需求。数据法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法学。我国以法典法为基础的法律形式,使得传统法学教育与实践的环节往往是分开的,通常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专门的时段进行实习,或者兼职从事实务工作。就数据法学而言,理想的教学实践应当综合数据技术和数据方法,比如实验教学、可操作性编程、数据研发应用等“产学研一体化”的要求,这无疑对法学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构成了冲击。法学教学中的实践导向,往往引用已经发生的案例阐释法律规范的教义与适用情形,这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而数据法学则不同,它不忽视已经制定了的规范性内容,更重要的是将规制融入数据科学算法的世界,这就要把握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前沿问题,甚至要求对数据的风险性与可能性进行前瞻性的评估。这样一来,数据法学实际具有了“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法学教育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使法学具有了尖端科学的色彩。调研数据法学学生的实践实习情况,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合规部门逐渐成为重要基地,这与传统法学院青睐律所、政府部门和法检机构的情况不同。数据科技的进步导致数据法学发展迅速,而与传统法学教材、教辅资料总量繁多、内容固定的情况相比,数据法学教育教材、资料的建设是薄弱的。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概念清晰、体例完备的教材是实现法学教育功能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它不仅是法学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且是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相比之下,尽管数据法学前沿性的研究成果频出,但可以形成通说的数据法学理论和规则体系远未形成,大量基本概念和范畴处于争议之中,直接影响教材建设的进程。同步于数据科技进步的国内外各级行政法规、技术标准,成为规制数据问题的先锋性制度文件。这些制度文件的调整比较频繁,导致数据法学教材的出版发行可能面临及时更新与增补的问题。[2]如此一来,短期之内形成稳定的数据法学教学资料似乎不大可能,目前教学主要依托于各数据法学研究人员的学术涉猎,而这种学术涉猎难免片面,这就导致数据法学教学的资料支持远落后于传统法学的诸学科。

二、可融合性:培养方向与基本路径

无论如何,数据法学仍处于法学学科的大框架之中,传统法学仍旧是数据法学教育的重要基础。不能否认,数据法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法学人才,只不过数据法学教育又有所突破,它独具特色地为国家各级公安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法律科技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等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尽管数据法学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但数据法学教育的发展仍需与传统法学教育的优势进行整合。1.传统法学在一定程度上为数据法学的新兴理论和范畴提供了分析工具。数据法学之所以为法学,意味着传统法理论中,诸如法的性质、渊源、要素、效力等级、权利义务、行为关系等基本范畴,可以为数据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支点。与此同时,由于数据法学根植于信息化数据所创造的新兴客体,有条件在传统法学的理论视野上实现超越,且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冲突和矛盾。数据空间的特有话语体系、规制手段和价值判断,的确导致了新兴法学范畴的确立,但也启动了对既有法学理论体系的解释和补充。应对数据空间的复杂化,传统法学应当继续扮演理论元叙述的角色,而数据法学突出的实务性和前沿性,也将为法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补给与反刍。2.数据法学教育的核心在于以数据法学为主干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其关键在于法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既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厘清法学教育与数据科学教育的逻辑关系,必须明确数据法学并不等同于尖端数据科学,其科研侧重点、教学培养目标存在交叉,但又有明显差别。数据法学属于法学一级学科,同时借力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安全技术尖端学科为支撑。以法学教育为主体,就是要借鉴传统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范式,促进法学素养的形成。以网络技术、数据安全为支持,推动这种法学素养向数据技术、数据防范、数据问题等方向的演化,这种演化或许加入了计算机代码、算法、程序、数据等不同于传统法律课题的话语表述,但它并不构成对传统法学体系的颠覆,而是一种法学教育话语体系的更新。可以说,法学仍旧是基础,而数据是现实的关照,前者是基础方法,后者是方法所给予的对象,只不过方法要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调整。3.数据法学教育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内各院校数据法学课程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三分模式”,以清华大学2019年开设的计算法学专业硕士为例,教学内容对既有法学体例形成了实质性的颠覆,法学、数据科学、法学数据交叉科学构成了“交叉型课程集群”,沿用传统法学教学内容的法学科目仅占三分之一,以数据科学为先导的数据技术教育、交叉学科教育,实现了法学院与强势理工科教学的合并,将编程语言、概率论、线性代数等数据技术基础课程涵盖在内,又以数据与法律的整合类课程,如科技法、专利法、技术规范进行辅助。第二种是“二分模式”,教学内容包括传统法学教育与数据科学教育两个部分,传统法学课程注重教学培养过程中的“法学”含量,数据科学教育则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含量,这要求相关院校具备法学和数据科学的学科基础,唯有两类课程的相互影响,才能推动学生产生对数据与法学的思维碰撞与整合。第三种是“综合模式”,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开设数据法学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将数据科学融入目前法学院的日常教育体例之中,不同学科以课程接力或者课后拓展的形式展开。综合模式对开课学校的理工科背景要求并不高,但是这种模式往往过多偏重法学教育的内容,容易将数据法学等同于知识产权法学、专利法学等具有数据相关性的部门法学教育,是否能够有效实现数据法学的教学效果仍应存疑。4.以科研创新和前沿性资料库弥补教材薄弱的现状。数据法学教育目标在于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为法律行业和法治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正因如此,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是数据法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鉴于教材、教辅资料体系尚未确立的现状,现阶段数据法学教学应在科研训练、问题意识为先导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间接推动数据法学教学案例、实验、文献等资料的系统性完善。这样不仅跳出了传统法学教育以课堂、教材为核心的旧模式,还推动了科研项目、论文融入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对前沿性数据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予以关照。借此,可以尝试以数据法学方向为单位建立主文献库,加强文献研读、资料分析与写作指导,同时注重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技术的实操能力训练,为跨学科研究打下了基础。以数据库的形式拓展资料、文献的存储载体,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传统课堂、教材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资料查阅、利用过程中的便利性,通过数据手段实现数据法学的教学创新。5.实现人才培养与实务需求的对接,不同授课模式可以发挥各自所长。数据法学教育需要通过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信息技术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当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和数据法学实验室建设,拓展与互联网法院、信息技术公司、公安执法网安部门的学习与合作,实践第二课堂。对于理工科实力并不突出的学校,可以整合校内外培养资源,突出跨学科人才培养特色。可以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第一导师由法学院教师和专家担任,第二导师由校内外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的教师和专家担任,或者聘请校外实务部门知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辅助培养;制定联合导师、兼职导师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兼职导师的遴选、任职、考核、激励、保障和退出等工作机制。法学、计算机学科建设都相对成熟的学校,可以积累教学经验并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开发线上线下课程,建立数据法学教育案例库,服务于校内外人才培养,建立数据法学教学领域的“参考样板”。除此之外,传统法学院实习成果转化的多种可能性值得拓展,调研文章、案例研究、智库建议、技术研发、专利申请等多样化应用成果可以作为数据法学学位授予条件的改革试点。在实践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和计算机、大数据应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法律职业伦理包括职业道德与执业规则;大数据应用职业能力包括计算机工程、数据分析工程等技术职业思维,如常用编程语言、计算机应用方法及知识、大数据通用工作能力等。唯有面向实务需求的数据法学教育,才能整合法学教育与数据法学教育的优势,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突破。

三、结语

数据法学交叉学科的兴起,紧紧围绕党的的战略部署,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此同时,数据法学教学也因“跨学科专业”和“跨理论实践”的特征,成为值得讨论的时代教育命题。数据法学教育既集成了数据科学的迅速发展,又打破了传统法学教育相对稳定、固化的态势,使其不得不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整合交叉学科资源并向前发展。无论如何,数据法学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的整合,可以将数据信息技术与法律融入培养教授的环节;数据法学教育的培养质量与成果,将直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与发展输送新型人才。数据法学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是为我国学术研究前沿阵地的关键性突破服务,更是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雷磊.数据法学的学科定位与培养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