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0:4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智慧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智慧技能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掌握与运用,它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一个阶梯式的层级关系:概念(需要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需要以概念为先决条件)高级规则(需要以规则为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中学数学的每个单元,学生应该按照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由简单到复杂构成的这个层级关系去学习,以便按照这个层级关系把所学的知识组织到大脑当中,形成具有良好层级性的认知结构.
据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结构如图1所示.排列、组合P概念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概念,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排
列
、
组
合
概念
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要领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专题一
算法
在解释P1n=n,C1n=n(n∈Z+)的基础上,介绍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引例和例题的处理均须用由P1n或C1n组成的算式来解答).
专题二
排列数公式与计算
专题三
组合数公式、计算与性质
应用
用直译法解决纯排列与组合问题(同时用分步法解答纯排列问题).题型如1990年人教版高中《代数》下册(必修)(简称:高中《代数》下册.下同)第234页例3、第245页例2.
专题四
用分类法解决加法原理的简单应用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4页例4(此例还可用分步法)、第245页例3.
专题五
用分步法、分类法和排除法解综合性排列与组合问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5页例5、第246页例4.
专题六
于是该单元的教学次序是:基本概念的形成(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概念)基本算法规则的掌握(原理与公式)概念和算法规则相结合的应用(这里是以解题规律为主线,把排列应用题和组合应用题一并按其解法由易到难分层次集中而对偶地解决的),完全符合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必须按从概念到规则,再到高级规则的层级顺序去进行的规律,理顺了学生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层次,加强了该单元认知结构的层级性.
2.运用先行组织者,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运用先行组织者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是提高教材可懂度,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的重要技术之一.其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因为高中生首次面对排列、组合单元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用来同化它们,因此,我们在该单元的入门课里,在没有正式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先呈现如图2所示的组织者,能起到使学生获得一个用来同化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框架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安排在本文的入门课——专题一中的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以及安排在基本原理课题中的两个引例,它们也分别起到了学习相应内容的具体模型组织者的作用.
3.实行近距离对比,强化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如果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分离程度低,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差,则会造成学生对排列和组合的判定不清,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使用不准,从而严重影响学生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增强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以达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排列、组合”认知结构之目的.
按调整后结构的顺序教学,很自然地实行了近距离对比,加大了排列与组合、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对比力度,从而强化了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
(1)在入门课里,开篇就将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进行近距离对比,有利于引导学生得到并掌握排列和组合的判定标准:看实际效果与元素的顺序有无关系.
(2)专题二首次近距离比较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运用其判定标准——是分类还是分步,去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以加强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与辨别.
(3)专题四、五、六里,把排列、组合问题按其解法分层次对偶地解决,在没有单独占用课时的情况下,很自然地为排列和组合的近距离比较,为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运用对比,提供了切实而尽可能多的机会.
4.及时归纳总结,增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与概念性
我们知道,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组织,它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越强、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的保持与迁移.因此,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随着该单元教学进度的推进,及时归纳总结已学内容的规律,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促使学生高效高质地整体掌握该单元,从而形成整体性强、概括程度高的认知结构.
于是对于“排列、组合”单元,笔者就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引导学生不断归纳、及时总结出以下各规律:
(1)排列与组合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2)加、乘两原理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3)排列数公式的特征(略).
(4)组合数与排列数的关系(略).
(5)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①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
所有排列、组合问题,都含有一个“实际问题”,找出了这个实际问题,就找到了解题的入口.
②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
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策略有:正面入手;正难则反;调换角度;整、分结合;建立模型等.但不管采用哪个策略,我们都必须从问题的实际效果出发,都必须保证产生相同的实际效果.因此,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就是我们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也可以说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个关键.
③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提法很多,其实归根到底,不外乎以下五种:枚举法;直译法;分步法;分类法;排除法.如所谓插空法,推究起来也只不过是在调换角度考虑的策略下的分步法而已.
5.注意策略的教学与培养,增大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智育的目标是:第一,通过记忆,获得语义知识,即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这是较简单的认知学习.第二,通过思维,获得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办事的方法与步骤的知识,这是较复杂的认知学习.第三,在上述学习的同时,获得策略知识,即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是更高级的认知学习,也是人类学习的根本目的.
所谓策略,指的就是认知策略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包括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中的策略.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包括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做笔记、摘抄、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在书上评注、画线、加标题等促进学习的一切活动.
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策略或策略的水平不高,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好、学习效率就不高,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就会造成不能利用已学的相关知识而找不到解题途径,或造成利用不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思路受阻,或造成不能充分利用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方法不佳,以致解题速度不快、解答过程繁冗、解答结果不准确等.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策略的教学和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以增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为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除注意一般性学习策略(如做笔记、画线、注记和写单元结构图等)的培养以外,更注重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培养和训练.
(1)在专题二、四、五、六里,对排列、组合问题解法的教学,始终按“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的基本步骤进行,以培养学生在解排列、组合问题时,有抓住“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这个关键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能力.
(2)重视一题多解和错解分析(多解的习题要有意讲评,例题讲解可故意设错).
一题多解能拓宽解题思路,让学生见识各种解题方法和处理策略.另外,一题多解又能通过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使学生在较多的思路和方法中优选.同时,因为解排列、组合问题,其结果(数值)往往较大,不便于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而一题多解可以通过各种解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来检验我们所作的解答是否合理、是否正确,从而起到检查、评价乃至调控我们对排列、组合问题的解答的作用.
错解分析能使学生注意到解答出错的原因所在,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解题策略调节的必要性和方法,防止今后犯类似的错误,增强学生解题纠错力.
故意设错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46页例4的第(3)小题:如果100件产品中有两件次品,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
错解:由分步法得C12C299=9702(种).
略析:像该题一样的“至少”问题最好莫用分步法,这里分步出现了重复计算(以上错解是学生易犯错误,教学中必须注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篇2
在介绍各种化学物证知识或者分析方法的时候,纯粹的理论讲解很难吸引法学专业学生的视线。化学理论结合具体案例的授课方式往往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例如,在介绍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引出放射性这一概念。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放射α射线投毒案件便可以成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化学概念的理想案例。根据化学知识的分类情况,我们可以将法庭化学授课过程中涉及的案例大致分为无机相关案例、有机相关案例以及分析相关案例等三类。每类的代表性案例及对应化学知识素材如表2所示。
2授课技巧
在法庭科学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重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加强:
第一,文字结合图示。标准的化学术语并不是法学专业研究生理解化学物证及法庭化学知识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对于化学专业知识不规范的解读又显得非合时宜。因此,文字结合图示的讲解方式可以在实验室之外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对于化学物证及法庭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二,认识实验课的必要性。一方面,法庭化学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们感受化学物证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化学物证的感性认识。在日后司法实践过程中,他们能够在看到与化学物证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的瞬间,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关于化学物证的生动形象的立体思维,从而更好地发挥化学物证对于司法审判的协助作用。
第三,注重化学物证提取环节。虽然外观检验的手段和实验方法较为简单,但是它所提供的价值却是不容小觑的。通过化学物证提取环节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观察两种途径,对送检样品的颜色、气味、性质、数量、酸碱性、灼烧反应等一系列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第四,规范而又通俗的语言技巧。法庭化学专业课程的授课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化学物证和分析方法。以显微分光光度法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安排在显微镜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这两部分内容之后,从而帮助学生们感受到显微分光光度法是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并且弥补了二者的不足的新方法。
第五,适应犯罪问题发展的动态需求。犯罪问题天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每段时期介入犯罪问题的各种化学证据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学生们需要掌握化学证据外在变化背后的内在规律,例如相对于传统的纤维证据、油漆证据、橡胶证据以及塑料证据等讲授方式,以聚合物类化学物证的概念出发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用此类证据的宗旨。
3结束语
篇3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从学生的课堂发言主动性及课前阅读时间及参考资料的数量分析来看,案例导学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地位,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而且在典型案例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广泛查阅资料逐渐学会自学,即会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对基础理论与临床疾病的联系产生感性认识,逐渐发展为乐学,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注重专业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讲授法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适用于引导解惑,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专科层次学生来说,有利于使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借鉴PBL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案例或问题,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创设一定学习情境,架起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桥梁,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同时,学生课前已对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节奏更紧凑,容不得学生思维懈怠。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基本达到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比例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而将本门课的知识用于临床感觉困难的比例有所下降,期末考试成绩也优于对照班,说明案例导学式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4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化学教育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化学情感的培养。所谓化学情感,是指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程度、及对化学学法的了解、和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知道和掌握的程度。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体会。
一、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都感染着学生。首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同时给学生创设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给予人人成功和机会。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其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也起着举足轻重和作用。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钻研教材和大纲、习题中的问题和阅读材料等,同时尽可能多的预见课堂上有可能发生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处理没有在课下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授课的语言生动、简捷、准确,板书流畅、美观,教态优雅、大方,表情从容、自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所有的这一切都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学生因“信其师而亲其道”,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感情。,第三,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提问和测试,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当问题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高一教材第五章第五节非极性分子和和极性分子的教学中,通过讲解CO2、CH4、NH3、H2O四种分子的极性,及它们的空间构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由以上四种分子极性与非极性的判断,找出其规律。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与第二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有关,若其为偶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为奇数则为极性分子。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若空间构型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空间构型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有一少部分学生回答分子中若正负电荷重心相互重合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显然前二者的回答是错误的,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首先了对他们积极动脑寻找规律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遇到化学问题都能这样积极动脑,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同学中间一定会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听到诺贝尔化学奖同学们都很兴奋,接下来我利用SO2和BF3讲解了前两种回答不正确的原因,效果很好。
二、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通过化学史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也体验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例如在卤族元素一节教学中,讲氟元素发现的小故事,介绍莫瓦桑及他之前的戴维·诺克斯兄弟、鲁耶特·尼克鲁等杰出化学家为制取“死亡元素”氟,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事业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进而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学习化学,发展化学的情感。
三、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奇特、醒目、色彩丰富的物质和变化易引起注意。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晶体的蓝色;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变为血红色;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银白色的金属变为白色的粉末;喷泉实验、空杯生烟、滤纸自燃等。在教学中呈现这些现象,学生大多数会引起好奇,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化学反应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滴水生烟”实验——锌粉和碘粉混合后滴水会产生紫色烟雾;“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插入硝酸汞溶液片刻后取出,放置于空气中一会,就发现铝条上象“发了霉,生了毛”,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亲自动手的欲望。但应注意的是,学生观察实验往往只“看看热闹”,教师适当的分析、提出问题,则可以引发主动思考,启动深层参与。例如前面列举的滴水生烟实验,学生作实验的趣味笼罩,因做成与教师一样效果充满兴奋。此时教师应进一步的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紫气”是什么物质?此物质为什么变成了气态?哪些物质间发生了反应?水起了什么作用?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完成了深层次的思维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学生的化学情感。
四、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
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也是一门中心科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用化学视野去观察、审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的材料,如在高一新教材第四章卤族元素教学时,可以补充下列思考题来组织学生讨论:
①碘的仓库在何处?
②沿海地区为什么不需要补碘?
③我国哪些地区需要补碘?
④补碘一般采用什么方式?
⑤据报到,目前有些地方用海洋植物来喂鸡,这种鸡生下的蛋称为“碘蛋”,简述其中的科学道理?
⑥科学研究和测定发现,海水中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与人体血液中金属元素和种类及含量具有惊人的相关,这有力证明了什么结论(生命可能起源于大海)?超级秘书网
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
为科学有效地把握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开放式问卷,共收集到23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封闭式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指标从“特别赞同”、“很赞同”、“比较赞同”、“一般赞同”和“不赞同”五个答案中选择惟一答案,统计时按照5分、4分、3分、2分、1分计分。
调查样本为随机抽取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共991人。其中,学生782人,教师209人。统计分析采用spssll.0forwindows进行。
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总体特征分析
1.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主要内容
对23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均值排序显示(表1),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五个特征依次是“表达能力强”、“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心强”、“注重知识更新”、“专业知识深厚”。由此表明,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时,能力、知识以及责任心等因素更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注重知识的更新,培养对教学事业的责任心。
同时,通过分析发现,最不被认同的五个特征依次为“普通话标准”、“仪态形象良好”、“谦虚”、“科研能力强”、“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实上,这5项内容并不是区分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和绩差教师的重要因素。因为“普通话标准”、“仪态形象良好”、“谦虚”和“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四项内容显然更大程度上是区分教师形象的指标,而“科研能力强”则是评价教师科研能力而不是教学水平的指标。
从其余13项指标的均值看,均值变化不是很大,基本分布在3.62—4.05之间,分布非常集中。因此,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而不能从单一的因素或是其中的几个因素加以评价。2.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知识水平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4个因素
(1)因素数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中,涉及到23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项目,通过总体特征统计分析发现,最后5项内容并不是区分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与绩差教师的重要因素,不仅均数低(M<3.45),而且评价者的分歧也较大(S>1.05)。通过与有关专家讨论,决定剔除最后5项指标,对前18项内容进行因素分析。本着化繁为简原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从碎石图<图1)可以发现,特征值在第4个因素以后开始形成碎石,且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为4个,因而决定抽取4个因素。4个因素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
(2)四个因素的命名、解释和内容。决定因素个数后,对因素进行正交旋转,形成因素负荷矩阵,各因素具体的项目内容和因素负荷量见表3。由此,可以把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素质特征归纳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和知识水平四个因素。
三、师生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的比较分析
1.师生对23个项目评价的比较
(1)师生评价的一致性。对师生评价的均数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发现,r:0.959(p<0.01),表明学生和教师在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素质特征的评价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2)师生评价的区别性。对23个项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在以下10项内容上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见表4。
首先,在“幽默风趣”、“通情达理”、“有耐心”和“富有亲和力”4个项目的评价上,学生显著高于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通情达理”、“有耐心”和“富有亲和力”的老师,并且认为这些个性品质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特征(与前面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的“严师”正越来越不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更希望老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够与老师多沟通和交流,使教学气氛更加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评价应该由传统的只注重教学能力和教师形象转变为多维度的评价。
其次,在“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普通话标准”3个项目的评价上,学生稍高于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认为“普通话标准”和“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比教师更认为“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方对于“教与学”这一矛盾关系处理意见的不统一。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引导,而老师可能更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强沟通与交流,妥善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在“课堂组织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进取心强”3个项目的评价上,教师要明显高于学生。这表明,教师比学生更认同课堂组织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以及进取心强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特征。可见,教师比较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评价。与学生注重多维评价不同,教师更多地还是从传统角度考虑,其评价标准比较单一。
2.师生对四个因素评价的比较t检验显示:在个性品质因素上,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呈现出显著性差异(t=5.92,p=0.000),在其余4个因素上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学生和教师在个性品质的评价上分歧较大,在其余4个因素的评价上基本一致。
从图2可以发现,教师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水平”3个因素上的评价均高于学生,而在“个性品质”因素上的评价显著低于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由于所处角度以及评价标准不同,教师比较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评价更趋于实际和传统,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注重对教师多维度、全方面的评价。由此可见,学生与教师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评价虽然评价差异性不是很大,但评价时各有侧重。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评价时应该同时考虑两者的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效度。
四、研究结论第一,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
第二,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知识水平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四个因素。
第三,学生和教师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评价在10个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但是在总体评价上基本一致。
第四,学生和教师在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四个因素的评价上,仅在“个性品质”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五、研究建议
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调查发现,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应该帮助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其专业素质,更要促使其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应建立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提高,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着力培养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师的重要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历时40年,收集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其中,“友善的态度”,即爱学生,善待学生,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特征。由于现代教育的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师道尊严”等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学生越来越容易接受幽默风趣、富有亲和力等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而从本研究看,教师对自身个性品质的认识不足,师生之间在认识上尚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教师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3.加强师生沟通,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身兼学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引进,人性越来越受到尊重,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以此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本研究发现,学生更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又不能完全不加引导,让学生独立学习。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切实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至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公务员,2002,(9):6.
[2]钟学忠,等.关于高等学校教师素质的思考——面对21世纪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3):71.
[3]朱水根.优秀教师素质成因分析与教师教育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12):121.
[4]魏红,等.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33.
[5]陈启坤.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1,(4):121.
[6]马晓彬.略论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师素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49.
篇6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
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其一,抓临床轮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
篇7
当前,一些地区的初中学校由于受到地理条件以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并不能从实际角度来落实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往往这些地区的实际生活环境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一个天然教学资源。例如,一些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初中学校的村庄里都有家畜养殖场地,山区树林中都存活大量的鸟类,田间地头都有耕作的牲畜,耕种的田地里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而且田地里会有田鼠、蟾蛛、白鹭等小动物。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开展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紧密接触,才能够使学生从情感上对知识点产生共鸣,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灵活运用身边可利用的实验材料,例如,一次性杯子或易拉罐可以充当烧杯,这样能够有效环节实验器材不足等问题,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是由教师掌握的,灵活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教师评价方式完善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针对这些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在学习、生活以及情感方面充分了解学生。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让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氛围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同时,要打破传统评价模式为学生带来的束缚,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例如,多数初中学校习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定时公布并评出名次,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教师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排名效果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但是仅仅能够收到短期效益,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学习生活中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压抑和焦虑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与充分的肯定,针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要给与鼓励和表扬,针对出现错误的学生,也不要武断的给予批评,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尽量为学生提供知识讲解资料或师生交流机会来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够从实际角度来落实探究性教学方法,为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提供助推作用。
三、结语
篇8
1.职业过程中典型挫折类型教育
这属于预见性的教育。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实际,中职学生常见的挫折有三种:
(1)就业挫折。表现为就业难,实际的择业和就业中,现实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既有学历低的原因,也有个人技能低的原因。
(2)人际挫折。中职学生作为将要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学生,他们人生阅历少,实际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这些都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挫折,如同事关系紧张、与管理者关系不融洽等。
(3)职业发展挫折。
2.职业过程中挫折对成功启发教学
这属于启发性与参考性的教育。根据中职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以及社会上战胜挫折的各种典型案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启发教育:
(1)就业理念启发教育。主要针对就业难与择业难带来的挫折,让学生在实际的就业中,开放专业视野和个人理想职业的认识,勇敢地立足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兴趣与市场机遇等去择业和就业。
(2)技能创新启发教育。这是针对职业挫折的教育,中职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技能创新,才能在自己的单位赢得更具有实力和前景的未来。
(3)创业启发教育。针对那些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与遭受就业挫折较多的学生,创业教育是最切合他们实际的,在解决自己的就业的基础上,也可以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生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韧性教育的实践教学
从“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干预与训练”,是提升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又一主要路径。
1.挫折体验活动
即学校、院系、班级或相关的教师等,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挫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挫折的“实战”演练中,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参考活动类型有:
(1)高负荷体能游戏活动。主要是考验和训练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尤其是在困难、痛苦体验中的坚持能力。让他们在相对痛苦的经历中,强化对只有坚持和拼搏才是战胜困难与取得成功的唯一路径的认识。
(2)高难度技能竞赛活动。即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技能,举办具有某种影响的技能比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其他的缺点等,且在比赛中给他们预设改进的机会,让他们在最终的成功体验中,学习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与解决困难的办法。
(3)人际挫折表演活动。这是具有娱乐性的实践教育,尤其让学生在角色的表演和个人实际角色的转换中,按照既定的剧情要求开展表演,会让他们进行更多的换位思考,也会产生更多的人生认知与感悟。
2.社会实践活动
篇9
关键词:教学手段示范模仿
声乐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充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改善嗓音,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表演的知识及声乐教学的能力。由于声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借耳朵去感知,靠耳朵去分辨正确与错误,教学上也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只通过讲解就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掌握歌唱技能,取得一些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反复的思考和练习不断加深、加强这种感性认识,然后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主要手段必须是直观的示范,声乐教学中的示范主要是范唱。教师声情并茂,富于感情的范唱,不仅能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刚刚开始学习歌唱,往往是以模仿别人的歌唱开始的。这个阶段是声乐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正确范唱将是学生得到最初感性认识的依据。并且据此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声音是不正确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声状况进行简单分析,并用模仿的办法唱出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效果,再用正确的发声法和声音效果给学生示范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有直接感受,并能分辨出区别。如在训练呼吸能力时,会让学生用手放在教师腰和小腹上,直接感受腰围扩张、小腹微收的状态,然后由学生模仿。对于习惯张大嘴,提胸耸肩猛吸气的学生,就会用闻花香的吸气方法作示范。而对于呼吸不积极的学生,则采用惊讶式的吸气进行示范。
在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声乐训练进入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的阶段,这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不同特点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声乐训练。声乐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声乐技巧教学的知识没有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述,故声乐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和不明确性。学生在学习中常会迷惑不解,不知所措。不少学生课下不知道该怎么去练,生怕自己唱错,于是索性不练。只靠上课那短短的时间练,这样学生进步就比较慢。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通过抓住学生发声状态和所发声音的特征,对学生的声音缺点作稍夸张的模仿,并让学生找出“范唱”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再示范正确的声音加以对比,同时告诉学生自己“范唱”不对在什么地方,并把身体的正确感受告诉他们,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声音的缺点,明显感到自己错在哪里。当学生唱出一个好的声音或乐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捕捉、感悟正确的声音状态和发声方法,去体会身体各器官的协调动作。这时教师的示范就把枯燥的概念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用具体的声音形象来引导学生感受好的声音和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老师的意图,尽快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声乐理论,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精神压力大,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对学习声乐失去兴趣。进入声乐训练追求完善的阶段,教师对不同风格作品进行准确地范唱,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发声技巧的学习,而且对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作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各个时期,音乐风格各不相同。如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声音力度不能过大,强弱的幅度也不能过分对比,在情感表达方面受这一时期理性主义的影响,不可能如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那样激烈,情感幅度大起大落。同一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也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海顿的作品明朗乐观、严谨匀称,颇具民间风情;莫扎特的作品精致典雅、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感彩;贝多芬的作品热情奔放、宏伟豪迈,富于英雄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风格也不同,意大利的歌曲热情激情,德国的严谨理智,法国的浪漫典雅,俄罗斯的宏伟壮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具有璀璨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有着鲜明的特征,平原水乡的民歌风格大多流畅婉转;山区民歌比较高亢、嘹亮;草原地区则悠扬、宽广。例如,我国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一首清新流畅,凄婉动人的艺术歌曲,有如中国的一幅山水画。在教学中范唱此曲时,以清纯、甜美、透亮的音色演唱,音量要有所控制不宜过于洪亮。其中两个重复“亮汪汪”,在唱第二个“亮汪汪”时,可以把它处理成山谷回声的感觉。三次“哥呀”,笔者处理为第一个较轻,唱第二个情绪激动些,声音较强些,唱第三个“哥呀”时要把情绪收回来,轻声往心里唱,以此把山里女孩子淳朴的情感表现出来。再如,我国艺术歌曲里的古诗词《长相知》,演唱时感情较内敛,歌曲中的装饰音、附点十六分音符需要借鉴戏曲中京剧、昆曲的咬字、行腔,而不能完全按西洋唱法去唱,这样唱出来曲子才有中国民族风味。
另外,组织学生借助各类音像资料,现场聆听和观摩优秀歌唱家的演唱,开阔视野、增加对各种艺术风格及演唱类型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丰富专业知识。
教师的示范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可以起到仅用语言解释所达不到的效果。但教师的示范也要适度和有针对性,不然也会带来不良作用,走进模仿的误区。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声音,不从理论加以分析和讲解,用示范代替讲解进行教学的倾向。这样,学生的学习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不自己动脑筋去思考,慢慢则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与其说教学生如何“唱”,不如说是教学生如何“听”。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培养锻炼学生自己去判断声音的好坏,去感受、体会发声时身体各部位是否协调的能力。声乐教学中的模仿包括教师对学生声音的模仿和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教师对学生错误声音的模仿可使学生清楚地分辨声音的优劣,教师的模仿可以夸张些,但要适度,不可过分夸张,更不能丑化。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声乐老师自己是什么声部,很容易就把学生教成什么声部。教师是戏剧女高音,而学生是抒情女高音,若教师在教学中不加以理论的指导,学生一味模仿教师的声音,必然会放弃秀丽甜美、明亮圆润的音色,压舌根、撑喉咙去追求丰满浑厚、壮实有力的音质。这样是很危险的,严重者会损害嗓子。当前,声乐教师队伍里绝大多数教师自己的示范还有所欠缺,对正确的声音概念还不够清晰。对声音优劣分辨较差的学生来讲,很容易把教师声音上的不足,也当成正确的声音进行模仿。就算是教师的声音完美无缺,由于各自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以及声音本身的差异,教师掌握的唱法是针对自己的。学生往往只是模仿声音的“外形”,而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师歌唱时身体内在的感觉,以至于在教师身上是正确的演唱,在学生身上却不大舒服自然。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身上往往潜存着教师的影子。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示范能力,这反映出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视野和个人修养。范唱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学生喜欢老师,爱上声乐课的兴奋点。好的示范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和信任,同时这种钦佩和信任的心理又是学习的动力,积极配合刻苦练习。笔者有一个钢琴主修的声乐学生进校时,觉得自己声乐基础差,嗓音条件也很一般,就对声乐没多大兴趣,课下基本不练习。后来,笔者注意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激发、感染她,用具体的形象去启发和引导她,激发她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让她爱上声乐课。现在,这个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进步很快。相反,若教师的示范平淡,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那么对学生要求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充满感情地表现声乐作品,都是没有说服力的空话。甚至还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事实证明,教师提高得越多,学生就进步得越快。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椐报道:兰州女子杨丽娟自16岁始,一相情愿地疯狂追逐男明星已13年。此期间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不找工作不谈恋爱,一心痴迷于刘德华,因而陷入走火入魔难以自制的非理智状态。女儿在追星上的偏执、自私和不可救药让她父亲彻底绝望了。已心力交瘁、穷困潦倒的他,也没有能力再帮她二见“偶像”,只能以一死来解脱。这一切包括其父之亡,都是由于杨丽娟失去理智地狂热追星所造成。父亲自杀后,杨丽娟竟然冷漠地不予理睬,弃尸于港而偕母回甘。如何对得起父亲对她的爱以及对她追星的无条件支持?为人子者如此不孝和冷血,怎脱得了“”之谓?
一、“感恩”由来
感恩节源自美国。据说,感恩节的设立,最早是用来感谢北美印地安人的。感恩,在西方应该算是有比较长的历史了。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的解释:“对别人所施的恩惠表示感激。”人们是因为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恩惠而由衷表示感激,是出自对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的感激之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发行动。它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绝非“感恩戴德”的臣民心理,因为从人格上来说,感恩者和被感恩者是平等的,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援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天生就是和贪婪,吝啬,冷漠对立。
“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中国设立自己的感恩节。“感恩教育”应势而生。这也许算是一个尝试,也使人们对年轻一代“多点人情味”有了些许希望。这不仅仅要求社会的警惕,也警告包括父母们在内的一群人,别再对孩子们的道德滑坡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关系到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二、学生缺少感恩心的现状
作为一名职高的教师,,我敬业爱生,每逢农历“三月三”,都会自掏腰包给我班学生煮鸡蛋,但学生中总会有“这蛋不是土鸡蛋,不好吃”的说法;“中秋节”到了,给学生精心挑选的月饼,也有同学说:“这月饼不合我的口味”;我班一男生,由于自幼家境困难,父母被迫双双外出打工,无法照看他,16年后,父母接他到城里上学,在他父亲出差,母亲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人照看时,他竟然离家出走20多天,目的是为了报复父母当初没有照看小时侯的他,他现在就是要让父母难受等。像顶撞老师,学生不服家长的管教,要离家出走……这些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现在的职高,类似情况媒体上常有报道。
身边所见让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于是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洗一次碗,体会一下做家务的辛苦,也让学生了解家长们的感受。当即就有一部分学生不以为然,更不屑去做这样的事。第二天,只有小部分家长觉得这样的作业很有必要,他们难得看到孩子们主动要求劳动,并对他们的劳动加以了肯定。这样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也没有达到我之前想要的基本教育目的。虽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保留,可在他们的回答和对完成这一任务表现中也不难看出某些事实:他们觉得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
三、学生缺少感恩心的原因
首先,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而父母如果以民主、理性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从小孩生下来一直到十二三岁,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如今,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得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加之,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
其次,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再次,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道德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
此外,孩子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接触到的诸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事实,如果没有得到纠正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对此种现象的认可性,以为原本就该如此。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着负面影响。
四、学生缺少感恩心的拯救措施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一)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爱孩子,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让孩子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
我在家访、电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了家长,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最不愿与自己倾诉时甚感失落。并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也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活动,更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如,在家里安排孩子一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辛苦等。爱的规矩,是需要从小训练的,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人为他服务,都是理所当然的。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二)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班主任,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这并不表示班主任在生活中担当“保姆”角色。班主任要学会“偷懒”,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学生完成得出色时,班主任要及时鼓励,予以肯定。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从中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老师的苦心。
2.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爱的传递永远不可能靠说教来实现,榜样的表率作用是最奏效的。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急于让孩子感恩而进行严格要求,急于将责任的担子压在孩子身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
3.举行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意识的宣传。(1)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2)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班级卫生委员雷康晚自习后,默默无闻为班级关门窗,从无失责,确保班级教室里的财务安全;班里的盛灿炜同学长期负责了教室里黑板的保洁工作,确保老师上课舒心等等。对类似这样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
(3)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
(4)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
(5)回报父母养育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6)对同学对他人,可以开展“同学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可以从“难忘师恩”作文比赛、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同时,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在班团活动课、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发道德的自觉,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养成;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与感恩教育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或中外名人名言,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以朗诵比赛,以写感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恩的情结,积极营造出“感恩”的教育氛围,以氛围来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着“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苦口婆心教导、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友善”,引导学生在相互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感激,学会回报,学会做人。
另外,传统评价体系也做出适应性调整,在评比优秀的时候,那些虽然学习不优秀,但对父母很有孝心,喜欢帮助同学的学生,也应肯定其闪光的一面。学校在评优时就设立一些肯定品德优秀的奖项,如爱校之星、奉献之星、团结之星、勤俭之星等等。
(三)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第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
第二,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发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中好的一面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五、结语
我们社会、家庭、学校要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把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玲.感动,班主任之友[J].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