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23:3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作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教学现状分析
后续课程《网络信息系统开发与利用》要求学生能读懂HTML代码并能修改或编写,也会影响此课程的学习。早期页面布局方法一般为表格布局,现在这种技术已经落后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DIV+CSS技术,此方法使页面内容和显示效果完全分开,页面元素的布局更加灵活,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风格的统一、后期网站风格的改变及网站的维护更新将会变得更加方便。
1.2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培训课程主要面向网页设计人员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基于以上表格的内容“,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作为主体”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模式符合我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的要求,让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指导《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探索、分析、研究以及改善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方法,在课堂上以案例为主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网页模型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快速发现、探索和解决网页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带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上协调好教学课程,努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和教学岗位、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师生关系和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学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学生交流机制是建立学生互动的良好基础。
3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3.1课程内容结构
“网页设计与制作”作为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或选修课,这是一个操作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以系统建设,网页设计人员培训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来从构建课程知识,能力及素质建设,并注重实用技能。如下图1所示:
3.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理论知识联系并应用到实际中的这一过程的安排,以更好地将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的要求恰当的整合起来,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突出实际生产现场,将实际操作技能作为重点,加大实践教学。抓住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妥善处理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后,每个系列都配备了完整的课程专题,最后安排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安排公司的网页设计工作,开展顶岗实习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让学生有机地学习各部分掌握的内容。
3.3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的课堂,使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网上教学是无限的空间,考虑信息容量等因素的影响,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在房间里探索互联网,学生在BBS平台上讨论,举行每学期的网页设计大赛,根据学生对教学网站的工作,让学生选择入围的优秀作品,再由老师评出学生奖项。
4课程教学体系建构
这个课题的意义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实现学生的思维、行为和态度的整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4.1运用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教学改进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怎么样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特色,怎么样能实现教学目标,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方式就是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如: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和学生共同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场景以及其他创新教学方法,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体现三个注意层面,分别为:老师讲课实践指导,开放自我的做法,引导和探索性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教学中的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4.2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基于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主要是在“知识交流和自学相结合、综合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课堂培训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原则下进行的多样教学活动,如使用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从一个典型的任务开始,从网络的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出发推动教学活动,抓住设计问题的重要而艰巨任务。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接受不同的能力,目前的水平和兴趣,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到内;二是要提高的思想能力,注重教学生一种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继续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精神。
4.3进行多重性的能力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应具备基本课程知识,基本技能,操作课外协作,从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网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的展,同时沟通,心理学专业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业务综合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既满足标准和市场需求,有使得我们在培养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巩固和着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多重性能力,是学生的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网页素养、能力通过中建立教学平台,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电子内容,让便于自学的学生放学,提高学习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5小结
篇2
该课为学生的第一次专业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开始了解汽车发动机专业知识,逐步从基础课程走人专业学习,此外,情感目标上,教师一定要让他们觉得专业课学习并不太难,激发兴趣。下图为某四冲程汽油机结构总图,本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这个图形展开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汽车发动机专业知识相对陌生一些,与初中所学知识无太大联系,如何开展教学、如何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是一个难题,而这个时候,小组协作与任务分配法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课程开始,首先介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大致构造,接着引入正题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初步观察下图,会被几十个零部件的复杂构造弄的厌烦、害怕,部分学生初中时候所形成的厌学心理骤然出现,这对开课是非常不利的。而这个时候,就是这种教学方法开始奏效的时候了。仔细观察下图,可以发现由29个主要零部件组成,我把整个班级按照座位顺序分为4组,并且说明,我接下来要对发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大致工作原理进行说明,每个小组理解一部分即可。然后开始将教学内容拆分。第一组记住1-7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第二组记住8-14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第三组记住15-21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第四组记住最后22-29个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这样一说,学生马上放下心里负担,更加乐意的去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承担责任的人数变多的时候,人们的紧张心理总是会变低一些,在学习上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当学习任务分配好后,再由学生推荐两位到三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最后总结。整个过程采取各个小组互相点评类似竞赛的模式。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就绪,上课开始。1-散热器;2-冷却风扇;3-曲轴正时齿轮;4-曲轴;5-发电机;6-机油滤清器;7-油底壳;8-起动机;9-起动机齿轮;10-蓄电池;11-飞轮;12-连杆;13-活塞;14-气缸体;15-水套;16-气缸盖;17-化油器;18-空气滤清器内芯;19-排气门;20-进气门;21-空气滤清器壳;22-分电器;23-火花塞;24-凸图1.1某四冲程汽油机结构总图轮轴;25-凸轮轴正时齿轮;26-凸轮轴正时齿带;27-水泵;28-点火开关;29-点火线圈。教师首先对散热器、冷却风扇、曲轴正时齿轮、曲轴、发电机、机油滤清器、油底壳的作用、位置、工作原理进行解释,并说明这是第一组的任务,同时提示其他组的学生,稍微了解一下,可以方便他们之后对自己的任务内容的理解。接下来是第二组的任务,起动机、起动机齿轮、蓄电池、飞轮、连杆、活塞、气缸置、作用、工作原理,然后是第三组的任务,水套、气缸盖、化油器、空气滤清器内芯、排气门、进气门、空气滤清器壳内容,和第四组的任务,分电器、火花塞、凸轮轴、凸轮轴正时齿轮、凸轮轴正时齿带、水泵、点火开关、点火线圈,讲解完后,给学生留出5分钟时间准备,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和普通教学相比,学生主动提问的几率上升非常明显。而最开始被点名要总结四个组全部内容的两位同学往往学习会更加的主动,问的问题也非常的多。5分钟准备结束,学生上台讲解过程开始,每个学生讲完,教师在旁点评,修正内容的不足之处,其他组学生提意见,如此下来,一个知识点的内容,由教师和上台学生反复讲解,相当于多遍的复习,效果较好。最后,再由两位同学将所有的内容讲解一遍,给全班同学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达到对整个知识点的掌握。
篇3
(一)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深化高职语文的情境教学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其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节,教学的内容多数源于生活,其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对生活的反思,进行小组讨论,可再现生活场景。
(二)小组讨论教学激活高职语文课堂讨论
高职语文课堂应该是属于“对话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合作的课堂”、“生命的课堂”,不再是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学生及师生之间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这样会是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高职语文中运用小组讨论法存在的问题
(一) 难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处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还很欠缺。我们发现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对于讨论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而那些成绩相对于差一些的学生,对与讨论题目更是显得无从下手。
(二)学生表达能力欠缺,影响讨论结果的有效性
在我们进行的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在大家的小组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候,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或者是讲的没有说到重点。
(三)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参与度不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没有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或者是部分学生去和其他同学聊天等诸多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影响课堂讨论教学的质量。
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小组讨论法的实践性探讨
(一)有效搭配方式的分配方案
1、构建结构合理的讨论小组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注重小组结构的合理性。
A在小组的人数上要求合理
课堂讨论小组一般人数以5—6人最为合适,小组人数如果太多的话,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个人的才能展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人数太少,也不利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交流。
以上的小组的人数的分配,主要考虑到组内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改变以往的很严肃的设计风格,在高职学校,更多的应是和谐、有趣、生动的课堂。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小组的人数上应该控制在五到六人左右,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中来。
B分组时应遵循优势互补原则
在教学中,对于小组人员的配置,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ABC三等)。通过这种分配方式,让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性格的学生进行最优化组合,我们要让组内成员的拥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生搭配方式,不仅是有利于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且这样使全班所有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当,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C小组内分配要求男女搭配均衡
在进行小组人员分配时,教师应注意小组内男女的比例问题。在小组的男女的搭配上,应力求在女生的稳重和男生的活泼之间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平衡点。只有找到这和平衡点,才能把男生和女生的个性特长充分的展示,同时让男女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和促进。我们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小组讨论男女搭配最佳的数量是各一半。主要是根据男女的性格特征及习惯来对组内男女进行搭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般都会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男女同学对于来自异性的帮助和支持总是更有鼓舞的动力,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这就是心理学上面常说的——异性效应。
D性格差异的有效搭配
小组性格的搭配主要是遵循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有效组合,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组内成员的性格互补,毋庸置疑,学生的性格差异其表现出开朗的、快人快语的外向性格和羞羞答答的内向性格。所以,老师在分组时候,应该注意其搭配的合理,使在一个小组内形成互补。
外向性格的学生比较容易形成主见,喜欢自己独立的自主的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比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性格内向的学生的独立能力就相对于弱一些,总是喜欢听从别人的意见,属于“随波逐浪”的那种,对其他的同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和别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表现出比较沉静,往往就一个人在那里想;而外向性的学生就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较活泼开朗,在小组合作中,喜欢和组内其他的学生进行讨论。我想把这两种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有利于带动性格内向的同学的讨论情绪,使讨论更加激烈。
篇4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要将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做好衔接,将理论与实习在单元的教学时间内融合在一起。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思想应当以培养出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第一线专人人才为目标,将重点放在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知识能力的运用上;将核心放在教学内容的有序化、精简化上;将教学知识、专业技能与态度联系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于将原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变,也就是将原本的“静态教学”转变成“动态教学”。然后,在根据职业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调整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目标的实施一气呵成,逐渐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从教师为中心的“教给”学生,转变成学生为中心的“教会”学生。
(二)从教材为中心,转变成培养目标为中心。
(三)从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车间实习、实验室为中心。
通过三次的转变,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都实践教学,并从实践教学中体会到职业素质教育。
二、中职学校“教、学、做”一体化
(一)建设相适应的教学场地和设施
“教学做一体化”其实质是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掌握了必须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拥有一定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学习环境的配合。考虑到“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效统一,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同一块场地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因此,想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就需要既能够满足理论的教学,又能满足实践所需的场所。对此,需要合理的规划场所,逐步的建立出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实训室,使实装、模拟器材、实践设备、工具、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真正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来知道实际的操作,做到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从而能够确保“教学做一体化”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二)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老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当中,也需要“双师型”的教师,要做到即能够拥有完美的教材,还能够拥有完善的实践中心,没有“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教学做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教学做一体化”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过硬的职业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实际的动手操作指导能力,其中,还需要注重教师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与训练的结合,懂得用理论知识去指导操作实践,并能够在实践中去总结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的了解社会、企业岗位的需求,了解有关专业的新的知识点、新型的工艺以及新的技术等等。其中,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技能、态度、经验等为了完成任务所需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能够将各个点相互的渗透、融合。所以,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中,有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是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采用的是贴近岗位,集中训练,进行专业的实践操作等有效方式来强化学生实践的技能与经验的培养,使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环节、手段和特点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训模式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集中培训、示范课程观摩、结对帮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主能力。
(三)制定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篇5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化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论文要从现在做起,积极进行课堂改革: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 、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实施主体性教育,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体性教育是关键。“主体性教育”旨在弘杨人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推动主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质疑、分享,平时要注重一题多变的有意识的训练。例如,当老师讲“燃烧与缓慢氧化”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燃烧现象有那些认识和了解吗?”同学们发言后,对“燃烧”现象了解了很多。对燃烧能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同时也会造成灾害。
那么,同学们想探讨“燃烧”的实质吗?你们想解决燃烧造成的有关理由吗?接下来老师就让学生按着自己想要解决的理由,自我选择学习方式,30分钟后老师听同学汇报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的同学看书理解燃烧;有的回忆氧气性质学习时,说明燃烧的条件;有的通过讨论合作的形式,研究设计“燃烧的条件”实验方案;有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自燃”是缓慢氧化产生热量聚集引发的燃烧;有的同学通过组内的讨论及老师的交流,了解了防止自燃的策略。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策略,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理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深思理由,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联想是思维的桥梁,历史上有不少创造和科学思维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联想。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长期研究摸索苯分子结构的过程中,根据人类当时已掌握的有机化学知识很难对苯分子的结构作出合理的假设。直到有一天夜晚上打瞌睡时,在梦中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一条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当他从梦中惊醒时由刚才的梦境产生联想提出了苯环结构的假说,并通过了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
这一化学史上的趣闻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想像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想、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启迪少压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 ,在研究、探索中不断创新。
四、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化学是中学化学刚入门的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向创新学习的转变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发现理由,意识到理由的存在呢?化学趣味实验可以以其独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新知。如寻找简捷的实验室制O2策略。有的学生首先在KClO3加热分解的基础上选择Fe2O3、CuO等作催化剂制取O2,但此法与原法差别不大,谈不上简捷,也算不上创新。有的学生想到了用MnO2催化H2O2分解制O2,但反应剧烈,不易制约。
有的学生则想到氢气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若也可,岂不是简捷吗?于是同学们选择了反应物H2O2,并开始寻找合适催化剂的探索。学生试验了沙粒、铜片、铁片、锌片、铅片、锰片、土豆片、猪肝片、银的粉末等,他们发现铅片、锰片、土豆片、猪肝片、银的粉末对H2O2的分解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通过有趣的探索性实验,学生知道了动物中有过氧化氢酶可能性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出了实验室制O2的简捷策略(即以Mn、Pt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氧气)。这类趣味实验可使学生对某一化学知识及原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其涉及的知识往往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成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
化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双基”的教学,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要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深思、解决现实生活及社会中存在的理由,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 。
例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广州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地铁”,“为什么湛江的公交车改为天然气公交车?”。这样既有利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理由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师 写作智能 作文教学
写作智能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增强并充分利用自身写作智能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构成
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异,语文教师的写作智能结构显然有别于作家、记者等专业写作者。因此,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简单地以专业写作者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降低了,由于语文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1],以满足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之需及自我发展之需,因而对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只是专于某一方面,而应是比较全面的。当然,教师不一定要具备像专业写作者那样高超的写作能力,但最起码应会写,具备写作实用性、论述性、文学性等常见文体的基本能力;会讲,有一定的理论修为,懂得文章的一般生成原理和作文教学的原理;会教,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善于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和个性需求,进行合乎教育规律、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这三位一体的写作智能结构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2]P14。
二、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程度
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有经常写作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更能理解写作的甘苦,了解文章的生成原理和内在流程。这些直接经验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言语表现状态等,正确判断学生作文的优劣,给予学生切中肯綮的写作指导。教师会写、爱写,更容易以自己的写作示范,感染、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相反,一个不会写也不爱写的教师由于自身写作经验比较缺乏,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指导、评判等方面往往会存在着不合理、无效化的地方,这自然会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因此而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会写,从教学的角度看,他所能给予学生的除了写作兴趣、写作习惯、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之外,就是一些个体性的、经验层面上的写作体认。而任何个人的直接写作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真正能对学生作文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那些从众多的个体写作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写作理论。如果教师能增强理论上的自觉,不断吸收新的写作理论和教育理论,甚至主动参与理论的建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能提高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理论水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这显然是最关键的,对学生写作上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由于写作活动的智能成分远高于技能成分,学生写作素质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示范和行为纠偏,而是智能上的潜移默化和揣摩体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会教”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来积极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渐领悟掌握写作的规律、要求、技巧、方法,获得写作的自我经验,逐渐提高写作智能水平。
三、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写作观
写作观对学生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动机和写作行为。关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P1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1]P17。
要让学生树立《课标》所倡导的写作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倾听和对话的姿态组织教学,在作文命题、作文指导、评价修改等环节充分尊重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能真正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降低写作的门槛,尽可能减少写作上的束缚,为学生创造自由广阔的话语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归还学生的写作话语权,鼓励学生真实大胆地表达自我;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他人展开积极的交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在交流中展示自我。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兴趣得到了激发,对写作有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就为他们的写作和写作学习注入了持续的内在动力。
(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
写作毕竟是一项高级的智能活动,并非只凭热情就能完成,它需要各种智能的综合性运用。在写作动机已无大碍的情况下,困扰学生更多的其实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帮助学生切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从写作过程看,写作智能结构大体可分为两大智能系统,即写作认知系统和写作表现系统。写作认知系统包括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等,所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写作表现系统包括构思能力、思维转化能力、文体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由于写作智能结构并不是单项能力的简单累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单项写作智能的训练和强化,但更应该着眼于写作智能的整体性建构,引导学生将写作智能的训练与具体的文体写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文章图式是写作者心中关于文章的样子、关于文体的表象,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集合了某一定型文章的具体构成的知识和样子,“既是作者整合客观信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内在形式,又是作者处理写作素材,进行构思、表达的规范”[3]P124。有了一定的文章图式,写作智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实在的内容又能符合一定的文体要求。当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时,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建构起了比较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已经“学会写作”了。
文章图式的形成离不开多读多思多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中完善文章图式。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接受,才有可能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形成有关文章的图式。其次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当数量的相应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文章图式在大量阅读同类文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只有精心选择一定数量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方能使之尽快形成文章图式。再次要用正确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文体语感。文章图式是伴随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这种理性思维需要理论引路,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内省、修整,才能“完形”。在讲授文体知识或分析课文、作品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同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思维方式,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文体的异同,在比较中获得正确的文体感和文章图式。最后要善于点拨、引导、强化文章图式。文章图式形成之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用文章图式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处理、运用材料,启发学生正确运思、恰当表达,必要时教师还应亲自“下水”示范,给学生提供参照,指导学生通过仿写、修改等途径强化文章图式。
(三)重视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写作的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写作者长期的磨砺积累,需要写作者各方面修养的全面提高。写作者不仅要具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强烈的写作动机、丰富的感情世界、深刻的思想认识,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审美趣味、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等。特别是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比一般的认识活动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没有顽强的毅力,就可能使艰巨的创造活动半途而废;没有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写作成品的新颖独特;没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不可能写出情趣丰富、格调健康的作品……写作情意素养之于写作的意义,正如美国著名的写作理论家雷蒙・卡弗所言,写作毕竟不是一种理论,写作不能传授,只能培养,培养一种气质,一种心境,一种语感,便是培养了作家。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学生情意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做好思想启蒙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虽然作文教学无法承担起“立人”的全面责任,但由于文品与人品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人品往往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体现在作品中,制约着文章的表现,并产生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另外,文品也影响着人品、思想和行为,人在写作中的道德、观念、态度、趣味等取向,会迁移到人的为人处世之中去,影响着人的思想、性格,甚至人生。因此,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积极影响学生,将“立人”与“作文”相结合,当好学生的“人生启蒙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使之成为一个情感真挚、视野高远、胸襟阔大、内心丰富的人。
学生情意因素的发展,最为关键是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欲望的积极诱导,精心呵护学生的言语个性,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易于个性成长的条件与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话语环境里,追忆、思考、释放甚至发泄,让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表达方式和情感思维在课堂上汇聚、碰撞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3]刘忠华.文章图式简论[J].永州:零陵学院学报,2003,(1):142.
篇7
一、命题分析
2005年黑龙江省以“面对____”为题,兰州市以“体验”为话题作文,青岛市以“一次不平常的经历”为题,湖北黄冈市课改区以“人生路上”为题,湖南省株洲市 (新课程卷)以“我能行!”为题,陕西省课改区以“我长大了”为话题,威海市以“点亮心灵的灯”为话题,温州市以“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为题,武汉市课改区以“成长的喜悦”为题,等。
2006年重庆市以“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山东莱西市以“欢乐”、“痛苦”、“欢乐与痛苦”(任选一个)为话题,山东济宁市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哈尔滨市以“经历的财富”为话题,吉林省以开展一次主题为“长大了,干什么”的调查活动为材料自拟标题,黄冈市第二题以“走自己的路”为话题,哈尔滨市第二题以“一帆风顺”的材料自拟题目,感到江门市以刊物《人与自然》、《人生百态》和《成长笔记》三个栏目选择一个投稿的方式,自拟标题作文,等。
2007年泰州市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题,四川广安市安岳县毕业考以“成长”为话题,宁波市以“成长和进步”为立意的自拟题,河北课改区以“反省”为话题,永州市以“有我的风景”为题,镇江市以“奔跑”为题,江西以“磨炼”为题,盐城市以“___改变了我”为题,等等更多类似命题。200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是典型的“人生成长”类试题。
分析近3年来“人生成长”类的考题,可以看出,此类考题越来越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试题,在写作考察上将着力引导考生:
一、 体验成长过程,解剖自我灵魂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新课标的理念。人,从呱呱落地到生命的终止,在漫长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经历人生,不断在社会和时代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其间有多少爱恨情仇、得失荣辱、高下尊卑……关注青少年如何幸福、健康、茁壮地成长,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情操,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一直是了解、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手段,也是作文命题的首选之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人本思想,关注中学生的人生成长,让他们在自我解剖灵魂的洗礼中,吸取人生成长的经验教训,受到教益,从而更好地成长,回归人本,这必将依然是2008年中考作文的命题范围。
二、 挑战成长磨难,抒写人生风采
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作文的要求有“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写人生、写成长之类的作文,是命题者应该看好的一个范畴。那么,在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这类作文呢?考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从自己的经历中去选取素材,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力争把自己记忆仓库里的宝贵材料拿出来,围绕试题要求,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打动读(阅卷)者。如写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磨难,会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无论如何选材,只要写出了自己的人生风采,就会胸有成竹,稳操胜券。2008年这类试题将更注重对考生选材与语言表达,以及抒发真情实感方面的评估。
三、 超越成长极限,解读生命意蕴
篇8
关键词: 情智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 作用
情智语文是由孙双金老师所倡导的一种语文教学的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情感和智慧。情,就是情感、情趣。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育,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也映射着读者的心理活动,读者在思想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情感是联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我们会为作品中的人物留下欢喜的泪水,也会为他们愁绪满怀,这就是情感。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课堂,应该有血有肉,鲜活饱满,而不是简单地“说文解字”,不是精细的“解剖”,不是死板生硬的讲解,语文课堂的情感回归,就是语文本质的回归。所谓智,就是智慧、智力。智慧是教育的一个层面,指的是学生所养成的博大的胸怀,广博的知识,机警的头脑,敏锐的反应。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通过文章作品而感动,让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恣意流淌,又要能在情感的层面下,激发出思维的火花[1]。
孙双金老师说,情智教学就是立足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的情感更丰盈,智慧更清澈。情、智就像语文教学的两个车轮,载着语文教学前行。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智教学呢?
一、情智语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情智语文,就是饱含情感的语文。文章没有了情感,就像人没有了灵魂,没有情感的文章,就不能算是文章,没有了文章,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文章解读的时候,也会渗透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文章有情,人也有情。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学生、文本也都是感情的载体,那么语文教学就必然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披文入情”,要抓住文本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走入作者的思想深处,立足文本人物,能够和作者及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细细咀嚼重点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特殊意味。对于重点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面意义向深层次分析,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要通过这句话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无奈,凄凉,还是充满了希望?作者回忆中故乡的美好,和现实中故乡的困苦,形成强烈的思想冲突,作者对故乡忧郁绵长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
二、情智语文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情智语文,就是充满智慧的语文。语言、文字是智慧的产物,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总体,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语文教学,就是在继承发展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和继承前人的智慧,通过语文的学习开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远比教师解决问题的意义重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思考,深入文本的思想内涵。
不会思考的学生是不能进步的,没有问题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不会深刻,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也就会流于肤浅。情智语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会提问,敢提问,乐于问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例如经常对学生说:“对于这句话,谁还有想问老师?”“对于这个同学的想法,谁还有其他不同的意见?”慢慢地帮学生形成提问意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例如在赏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反复引导学生对不相交的铁轨提出问题,因为这个物象表达出海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也是海子选择异样人生归宿的理由,只有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从内心去领会海子的内心矛盾冲突。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中学生理解上的冲突之处,作为讲解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三、情智语文可以教会学生使用语文。
情智语文,就是熟练应用的语文。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就要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教学中,生成情智。无论是情智的倾诉,还是涌动,都融合在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中。语文教学最后都要落实在听说读写上,学生能够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进行书面表达,能够流利地阅读书籍,并能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悸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的作用,在阅读中让学生实现自我感悟和提升。
四、情智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智语文,是包含着人文素养的语文。语文教学中每一个文本都体现着作者的智慧,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作为情智语文的接受者,是否喜欢语文,是否会学习语文,是否自觉地进行语文的学习,是否坚持不懈地进行语文学习,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方面。带着感情,立足学生,方法得当,智慧参与,这四个方面就是情智语文的基本特征。只有带着感情的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只有立足学生,才会和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教学方法得当,才能搭建起文本和学生的桥梁。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语文思考中去,其思维才能得到开发锻炼。
情智语文就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它让每一个学生有思想、有感情、有灵活的思维和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鲜活生动,而又各不相同。好的课堂就应该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
篇9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文章介绍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网页制作技术》课程中的经验及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实现培养网站构建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是一个人人参与的集学习、创作于一体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独立作业的方式。项目教学法更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五个阶段: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的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实施。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
评价考核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可分三个级别进行考核:第一级,由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能否共同协作,是否实现预期功能,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第二级,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个组员对本小组的贡献情况及参与意识进行互评;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如自己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最后,综合三级评定情况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必要时可由企业做出最终评价。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将项目的完成结果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网页制作技术》课引入项目教学法
《网页制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与岗位联系密切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讲授《网页制作技术》课,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出能够从事网页平面设计或网站构建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课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验证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很难开发实际项目。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致课程结束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站。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我们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任课教师为企业开发网站的经验,让教师将所承担的网站建设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体现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外界联系,承接小型网站建设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问题,促进了项目教学法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页制作技术》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
笔者在担任《网页制作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环境,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五个阶段。(一)网站项目的确定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均衡。同时,结合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将选用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另一种是选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对于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由教师负责选取项目,讲解知识点。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典型,并且最好选择已经完成的项目,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定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并且最好选择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创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另外,应注意根据学生具体的培养方向,确立最适合的项目。
(二)网站项目计划
网站项目的计划应按照项目开发的需求加以实施。确定项目以后,让每一组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对于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可由教师充当企业的角色,由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所进行的关于项目需求的分析及收集到的资料;对于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可由学生直接面对企业,与企业沟通,做出需求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起到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已验收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对该项目内容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确保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时,不会定位过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能力模块,并将每个能力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学生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例如,根据我校《网页制作技术》课的实际情况,将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模块划分如下(见下图)。
(三)网站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根据项目计划书,按时按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首次接触网页制作的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软件操作基础,就无法进行项目建设。因此,应在《网页制作技术》课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讲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撰写网站开发总结报告,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
第一阶段实施过程对应上图中的能力模块划分情况,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教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实际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新知识、新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双教一体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过程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具体能力的锻炼情况,根据所要建设的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该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各开发小组的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及时恰当地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各个开发环节,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如定期召开各项目组长会议,了解各项目组的开发进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引导和指导,收集各组遇到的难题,组织各组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从中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实施过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网站建设后,撰写开发总结报告,总结本次学习、开发的收获和经验,为下一次开发做准备。阶段性总结评价也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都要对该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总结,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巩固成果,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
项目完成后,应对网站项目的建设效果进行展示,并加以讲解。在讲解展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结合相应的网站项目评分表,形成学生和教师对该项目各自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结合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对承接的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评价时,除上述评价角度外,还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即除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外,还要有企业评价,并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五)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
项目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相关领域,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在《网页制作技术》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完成了多个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我院的网站、各系各部门的网站、思明网站等。项目完成后应总结思路、技巧并进行经验交流。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着重总结解决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把握并吸收整个项目开发的精髓;经验交流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知识应用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超级秘书网
项目教学法的成果
《网页制作技术》课在实施项目教学法后,从本质上改变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该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
实践表明,《网页制作技术》课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实施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技巧,对教师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王栋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篇10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 自我监控 语文教学
元认知就是“对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监控”。[1]是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何时学、学习受何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等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技能。心理学研究认为,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应用是在元认知的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2]要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得到提高,就要通过元认知训练,提高其元认知技能。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方面的目标,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调控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控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求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还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把学业情况和进步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从而增强信心。另一方面把存在的问题和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学生,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制定可行的激励目标。另外,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的加工过程、能力的训练过程,要改变那种只强调结论、重视结果的做法,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独立领会,对背景材料独特解读;通过观察、调整和查阅资料等具体方法,形成关于新知识的初步体验。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合理的学习策略?
首先,促进正迁移学习。用以前的学习促进现在的学习,诱发创新思维。比如填词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好办法,古诗词讲究用字、对仗、平仄、韵律等。填词的时候,学生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很多问题,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获取各种信息的基础。浏览法,精读法,厚薄阅读法,利用工具书等,是处理大量信息常见的方法,一旦学会,终身受用。同时还应注意克服负迁移(干扰)。所谓负迁移,就是以前掌握的知识技能干扰了现在学的新知识和技能。如学了汉语拼音,对初学英文字母有干扰作用。中国人初学日语,汉字对学日文有正迁移作用,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有些汉语的词序与日语相反,于是又会产生负迁移。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是促进正迁移学习的关键环节。
其次,将集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制”便于集体指导,有利于扩大学习对象,有利于大多数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并按常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整体素养。在集体指导时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其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同时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也应注意个别指导,指导学习个体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能力、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的学习方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培养,赞科夫提出教学的重心应转移到学生的独立认知活动上去,要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态度。巴班斯基提出“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使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认识活动的技能技巧”。[3]应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对智力好、天赋好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予特别指导,如课后留思考题,加大作业的份量和难度,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对智力、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切不可挖苦讽刺,要看到并发挥他们的长处。在学习上,不能要求过高,只要他们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完成基本的技能训练和基本的学习任务即可。
下面着重谈谈背诵的元认知训练。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背诵是以记忆语言材料为目的的认知活动,它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但如果背诵时的策略水平太低,不能根据要背诵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背诵方法,就会费时多而收效少,使学生感到困难和厌倦,把背诵看作沉重负担。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背诵效率,使学生学会在背诵时根据背诵的内容和目的“决策”,提高其背诵的策略水平,就要通过训练学生的元认知技能来实现。
根据元认知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元认知训练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步骤:一是获得“对于认知的知识”,二是训练“对认知的监控”。针对背诵的元认知训练也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背诵知识,练习使用一些能提高背诵效率的方法。
1. 掌握学习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理论
例如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分类、记忆的过程、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遗忘的原因及遗忘过程的规律、复习的意义及正确的复习方法等。背诵文章时,记忆对象是按一定逻辑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因此在背诵时,语言――逻辑记忆起着主要作用,应重点了解和练习,背诵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住文章的逻辑结构。在记忆方法上,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主要是“语言逻辑记忆”,即通过语言的作用和思维过程来实现的记忆。